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LuGGc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修復力」的秘密:你的出身,無關未來幸福 https://ift.tt/2MLuGGc 不能改變原生家庭,我有沒有能力改變自己?心理師解析,「修復力」能夠幫助你了解「過去負面經歷」和「現在的你」之間的關係,並且理解,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不一定會讓你失敗。 「過去的經歷會塑造我們今天的樣子。 」當這樣的觀念已經顯得有些陳詞濫調的時候,人們開始對它有了一些質疑: 我的原生家庭已經是這樣了,難道我就註定會受到影響麼? 有兩個人明明經歷差不多,為什麼現在發展的情況差別很大? 我無法回到過去改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是什麼讓有的人能夠克服原生家庭的不幸,成為健康、快樂、有成就的成年人? 在最開始做 KY 的時候,我們懷抱著這樣的希望:讓那些苦苦掙扎過、掙扎著的孩子找到一個秘密的、精神的歸處——就像聚集那些發著微光的星星一樣,連成一片,照亮夜空——多好你找到了我。 我們今天引入「修復力」 (Resilience)這個概念,説明大家進一步理解「過去負面的經歷」和「現在的你」之間的關係。 這篇文章送給星星一樣的孩子們。 什麼是修復力? 你是像橡膠一樣的人,還是像玻璃一樣的人? 如果你用力摔打橡膠,橡膠可以暫時被彎曲、壓擠,但總是會回彈成原樣。 而玻璃卻無法承受這些打擊,會徹底破碎——那種讓人在承受打擊之後恢復的力量,就是「修復力(回彈力)」,英文中稱為 Resilience,Wiki 中這樣定義它:心理修復力是指個體良好適應壓力和逆境的能力。 這種壓力和逆境可能來自家庭、關係問題、健康問題、工作或財務壓力等等。 明尼蘇達大學發展心理學家、臨床醫師 Norman Garmezy,在他四十餘年的研究中,見了數以千計的孩子。 其中有一個男孩,得到了他持續多年的關注。 他認識這個男孩時,他 9 歲,有一個酗酒的母親,沒有父親。 每天,這個男孩都會帶著一個同樣的「三明治」來學校:兩片面包,中間沒有任何東西。 因為家裡沒有人做食物,麵包是他唯一可以吃的東西。 儘管如此,這個男孩一直希望「不要讓別人同情,也不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母親的問題」。 每天,他都會微笑著帶著那塊麵包走進教室,精神奕奕。 長大過程中,男孩始終在學業、人際、心理健康方面都表現良好。 這個男孩屬於一群特別的孩子。 ——在很多年的時間裡,Garmezy 走訪了許多學校,尤其是那些經濟困難地區,尋找那些處在糟糕的處境中,看起來有很大概率成為問題少年,但實際卻成長得令人驕傲的孩子。 Garmezy 說,他們「儘管經歷過異常困難的處境,卻不斷走向成功、不斷獲得超越大多數人的優秀」。 這些孩子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就是Garmezy後來定義為「修復力」(resilience)的東西。 你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修復力」。 當你處在順境中的時候,你很難知道自己的修復力水準到底怎麼樣。 只有當你遭受了負面的經歷,你的人生在那之後繼續開展,才能逐漸看出一個人的修復力是否強大。 也就是說,只有在面對著障礙、壓力、環境威脅時,你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具備還是缺乏修復力——你會被壓垮,還是會戰勝它? 幸運的人生不需要修復力。 而如果你沒有很幸運地擁有一個順暢的人生,你的修復力水準,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最終的生活幸福感水準、以及你能夠取得的成就。 圖片|作者提供 糟糕的經歷本身,不一定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 Garmezy 是第一個在實驗語境中研究「修復力」這個概念的人。 在他之前,人們對「負面的生活經歷」的研究,往往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的:哪些經歷、因素會讓人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過上糟糕的生活? 這些也就是研究者們所說的「風險因素」。 這些因素的存在,預測了一個個體未來生活不幸福的概率更高。 你可以評估一下,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過很多的「風險因素」? · 急性的風險因素包括遭遇事故、目睹暴力事件等 · 慢性的風險因素主要來自不良家庭環境和社會地位低下,例如父母本身有心理問題,長期處於暴力環境,被父母惡劣對待,糟糕的離婚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慢性的風險因素、環境威脅,可以是很隱蔽的。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習以為常」,不會像遭受了急性風險的孩子一樣,表現出激烈的壓力反應。 因此不管是他們自己還是他人,有時都很難意識到。 他們的壓力反應是相對緩和的,卻會對他們造成反復的、日積月累的長期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 Bonanno 卻提出,這些負面的經歷和事件本身,對於人們未來的生活境況沒有太大的預測力。 「研究資料發現,曾經遭受了創傷性的事件這一點,無法用來預估人們未來的社會生活功能」,他說,「只有當人們對這些創傷性的事件有負面的回應時,它們才和未來負面的影響聯繫在了一起。 」也就是說,即便你曾經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活過,或者曾經經歷過糟糕的事件,都不表示你的未來會受到它們的影響,一直糟糕下去。 起到決定作用的,是你看待這些事件的角度,和回應的方式。 他認為,很多不好的事件在發生時,都只能被稱為「潛在創傷性事件」。 假如說,你最好的朋友因病過世,當時的悲痛在所難免,如果你一味把它看成創傷,它對你的影響會延綿不絕;而如果你把它看作一個有意義的事件,它提醒你注意身體、珍惜身邊的人,等等,它就不再是一個創傷。 創傷本身沒有延續性,你對創傷的解讀才是有延續性影響的東西。 圖片|作者提供 修復力和哪些因素有關? Garmezy 對修復力的研究,給人們理解自身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保護性因素」。 在個體的環境和人格中,有哪些因素會保證他們即便遇到重重挑戰,也仍然會成功? 他和他學生們的研究發現,這種保護性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個體的心理因素;外部的環境因素。 後者主要靠運氣,前者卻多少是個體自己可控的。 另一位發展心理學家 Werner,曾經對 698 個孩子從出生開始進行了長達 32 年的跟蹤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她監測著這些孩子遭受壓力的情況:從子宮內起遇到的不順、貧窮、家庭問題等等。 這些孩子中有 2/3 的孩子來自基本穩定、成功和幸福的家庭。 另外 1/3 的孩子則被標記為「有風險的孩子」。 她很快就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被標記為「有風險的」孩子群體內部,不同的孩子應對風險的表現也是不同的。 這些孩子中,約有 2/3「在十歲前出現了嚴重的學業和行為問題,或者有少年犯罪記錄,精神疾病,或者青春期懷孕等」。 而其餘 1/3 卻成長為「有能力、自信和充滿關愛」的人。 他們取得了學業、家庭和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而且他們總是隨時可以把握住新出現的機會。 她發現, 一個擁有修復力的孩子,可能是「幸運」的,擁有一些保護性的環境因素。 Ta 可能有一個很支援 Ta 的照養者、父母、老師、或者精神導師一類的人物。 但修復力更多和一系列心理因素有關。 從很小的時候起,那些孩子就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他們自主,獨立,會主動嘗試獲取新的經歷,而且能夠融入社交和人際。 他們並不沒有什麼特殊的天賦,但對於他們已經掌握的技能,他們會十分積極有效地加以運用。 但最重要的,可能是,這些擁有修復力的孩子,擁有一種被心理學家稱為「內部控制點」的人格特質。 也就是說,他們相信是他們自身,而不是環境,影響著他們的成就。 他們相信人的命運更多是由自己掌控的。 測試結果顯示,這群孩子遠比一般人更相信自己能夠影響自己的命運。 Werner 還發現,修復力會隨著時間改變。 有一些原本擁有修復力的孩子,尤其不幸運:他們經歷了太多的打擊,而他們的修復力終於被耗盡了。 她說,你可以把修復力看作一道持續的計算題:壓力和修復力在天平的兩端,哪一側更重? 有時壓力如此之重,修復力無力與之抗衡。 大部分人都會有那麼一個會導致崩潰的臨界點。 圖片|作者提供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原本不怎麼具備修復力的孩子,隨著學習,逐漸掌握了修復力。 他們在後來學會了處理自己有過的那些負面經歷,並且變得和那些從一開始就有修復力的孩子一樣出色。 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修復力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好消息是, 積極的認知模式是能夠習得的。 「我們能通過調整思考問題的方式,讓自己更脆弱或更堅強。 」Bonanno 說。 哥倫比亞的神經學家 Ochsner 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給被試一系列能夠引起正面或負面反應的「刺激」。 在給出那些原本引起負面反應的刺激時,他訓練被試重新從積極的角度理解這個「刺激」。 當一些刺激原本會引起激烈情緒時,他訓練被試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情緒,讓情緒更冷靜。 訓練結果發現,被試對於刺激的反應會真實地出現變化,並持續維持這種變化。 也就是說,人們管理情緒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而訓練的效果會是長期的。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說,我們如何解讀負面的人生經歷,對於修復力的習得是至關重要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相關的研究指出,以下三種解讀方式的轉變是極為重要的: 1. 從向內的變為向外的(「壞事的發生不是我的錯」); 2. 從總體的變為具體的(「這是一個獨立、單一的事件,並不暗示著我的全部生活都大錯特錯」) 3. 從永久的到暫時的(「眼前這個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而不是假設一切都已經固定不變了」) 這三種改變會極大改善人們的心理狀態,降低人們的抑鬱傾向。 另外一種思維的轉變,就是前文提到的,我們要將對人生控制的理解從外在轉向內在。 你對於自己的人生是有影響力的——明確這一點,會讓你從內心感到力量。 研究發現,它不但能提升你的心理狀態,還能直接提高客觀的工作表現。 而壞消息是,「我們的適應能力也可能會變差。 我們可能會在頭腦裡製造或者誇大刺激。 這是生為人類特有的一種危險。 」Bonannno 說。 人類憂慮和思考的能力使我們會將一件小事放在頭腦裡翻來覆去,想過一遍又一遍,直到被自己逼瘋,以為這件事就是有生以來遇到的最大的麻煩。 某種程度上,這會成為你自我實現的預言。 ——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將它變成了一個創傷,從而能對你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 如果你將困境重構為挑戰,你會更加靈活地處理它、跨過它、學到經驗,然後成長。 而如果只看到它的災難一面,潛在創傷事件就會變成持續的問題,你會感到動彈不得,負面的影響會越積越多,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有一天,真的把你壓垮。 對一些人來說,活著的感覺,始終像是一場接一場的戰役,需要翻越一座接一座的山峰。 而修復力是你必不可少的裝備。 August 31,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