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停止肉搜與獵巫!雄女榜首的感情,無需他人指點 http://bit.ly/2Gt6hC9 雄女榜首進台大醫科,與男友感情狀態成為熱議焦點。當所有人目光聚集在兩人身上,甚至開始人身攻擊,當事人隱私在哪? 去年 8 月,雄女榜首進台大醫科引發熱議,只因女學生在受訪時,無意間提及,自己與成績優秀的雄中男友交往後課業逐漸進步,輿論焦點瞬間從學業轉移至兩人感情狀態。當時,女學生為大考付出的努力,被媒體和大眾簡化為「因為交學霸男友才上台大」,隱約顯現「女性必須依靠男性才可能成功」的價值觀。此外,因為女學生成榜首、男學生需重考,被網友預測未來必定分手。 02 月 14 日, PTT 網友們開始熱議兩人是否已分開,引起媒體注意並大肆報導。(推薦閱讀:【性別觀察】雄女榜首進台大醫科,新聞如何貶低女性也壓迫男性?) 圖片|網路新聞標題截圖 起初,只是網友閒聊,隨著討論愈演愈烈,媒體為跟上話題熱度,也展開追擊報導,不少新聞輔以聳動標題。然而,無論是網友或媒體,言論都充滿猜測性,從兩人「分手與否」談論到「分手原因」、「雙方現況」,幾乎沒經過當事人聲明或確認。 從輿論風向來看,大部分人以「帶綠帽」、「無縫接軌」來形容女方作為;也有人戲謔地說,台女素質就是如此。社會究竟對女性抱有什麼期待?對許多鄉民們來說,是否一年後仍未分手,才是所謂「好的女生」? 當輿論不斷擴大,也隨之出現許多羞辱當事人的語句,不僅是散播謠言,也未給予當事人應有的尊重。 當所有人目光聚集在兩人身上,甚至開始人身攻擊,當事人隱私在哪?謠言滿天飛的此刻,獵巫正在發生。 圖片| PTT 截圖 獵巫:任何事,都能將我定罪 媒體和鄉民們對事件窮追猛打,企圖從女學生私人臉書、 Instagram 挖掘更多蛛絲馬跡。彷彿獵巫般,各式各樣對當事人的猜想或「推測」接踵而來,難以確認是否屬實的當事人資訊、說過的話,都被網友拿來當作「素材」,大肆討論。這件事彷彿成了變相的獵巫行動。 獵巫出現於 12 世紀,在 16 世紀達到高峰,透過各種千奇百怪的罪狀和理由,來定義妳是不是「女巫」,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獵・殺・女巫》一書中,作者 Anne Llewellyn Barstow 即指出:「女巫迫害的戲劇性事件加強了厭女主義傳統的傳承及父權的控制,貶抑了女人的地位。」厭女,大抵指稱存在父權體制底下的一種普遍信念,認為女人天生就是邪惡的,在這個事件中,和某些網友覺得「說中了吧!女方一定會甩掉男方」思維不謀而合。 人與人的聚散離合,會因為相處狀況而改變。難道只要兩人「在一起」,就是好結果嗎?(推薦閱讀:珍妮佛安妮斯頓重逢布萊德彼特:關係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於快樂) 網友為什麼要特地在情人節,將這件舊聞拿出來閒聊?情人節給人的既定印象似乎不外乎是甜蜜或戀愛,其實,如果情人節想訴說的是「愛情」,那我們好像忽略「愛情」在不同狀態的可能性——暗戀、熱戀、失戀、分手、重聚、寬宥⋯⋯。 不斷被網友批評,也許只是因為沒有滿足網友們對理想親密關係的投射,但不表示當事人的處境或抉擇,有非黑即白的對錯。 從事件中可看出,造成這次風波的不僅僅是媒體,網友也佔據極大因素。 我們身處於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比起幾十年前只能透過在街巷口耳相傳,現在僅需敲幾下鍵盤,你的想法和發言就能傳播到世界各地。從前,唯傳統媒體持有話語權;現在人人都能是自媒體,我們終於擁有更多發言空間。無論是一般媒體、社群媒體或自媒體,都是一體兩面的媒介,許多資訊也容易在龐雜混亂的情況中恣意流竄。 也許你成了獵巫的一份子卻渾然不知——我們不必歸咎於工具,而是將責任回歸於「人」本身。 其實,當事人一開始不過就是某則報導的受訪者,並非公眾人物,僅因具有話題性,成了眾矢之的。網友對這件事發表許多聯想和猜測,媒體再進而根據這些臆測,產出似真似假的報導,可能已對當事人產生莫大影響。 無論是誰,兩人戀愛、分手,本是私事。 感情確實會因為許多原因,決定交往或分開,對大家而言再正常不過,當事人卻無端被放大檢視,不得脫身。對於「關係」,我們或許能有更多想像。一段感情的開始或結束,無論是否好聚好散,終究是兩人協調和互動後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好好照顧當事人情緒,還給他們應有的尊重。 畢竟,最瞭解狀況的人,是在這段關係裡的雙方,不是大眾。 文|內容議題實習生 Irene 參考資料| [1] 名詞解釋: Witch hunt 獵巫,島外寬廣的天空 [2] 《獵・殺・女巫》,Anne Llewellyn Barstow,女書文化 [3] 《性別教育小詞庫》,游美惠,巨流圖書 February 15,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Gt6hC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