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你過得這麼好,為什麼不滿足?」談憂鬱症患者的罪惡感 https://ift.tt/2SOs4uE 不論是什麼身份地位、社會階層的人都有可能患上憂鬱症,而我們的社會慣用一種憤世嫉俗的態度看待這些患上憂鬱症的名人,好像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與財富,就應該變得對精神疾病免疫似的。但願有一天,我們都別再用所謂「正常」眼光挾持自己和別人,一起擁抱情緒與生命的更多可能。 名人 憂鬱症會讓你覺得很孤單,這是憂鬱症主要的症狀之一,所以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是有幫助的。拜我們的社會習性,以及一種告解式的社會名流文化所賜,通常我們聽到出問題的都是名人。但是這無所謂,聽到愈多其實愈好,但也不盡然一直是如此。 身為作家,我不會特別想知道海明威用他的槍做了些什麼事,或是希薇亞.普拉斯的頭在她的烤爐裡,我甚至不喜歡太深入探究梵谷和他的耳朶。當我聽到我所景仰的當代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二○○八年九月十二日上吊自盡,這件事引爆了我最糟時期以來的憂鬱症。 不限於作家,我是那數百萬人之一,不只為羅賓.威廉斯的死感到難過,而且感到害怕,就彷彿這件事不知怎麼地,讓我們更有可能會以相同的方式自我了結。(相關文章:致陪伴自殺者的你:「他想結束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 圖片|來源 但那時,多數有憂鬱症的人(即使是最有名的人罹患憂鬱症),也不會以自殺了結一生。馬克.吐溫受憂鬱症所苦,最後死於心臟病。田納西.威廉斯是意外地因為被他經常在點的眼藥水瓶蓋噎到而死。 有時候,光看那些曾患有憂鬱症的人或是仍飽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名,在他們的生命中顯然有(或曾經有過)其他的偉大成就,讓我多少得到些安慰。名單列舉如下: 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第二個踏上月球的人) 荷莉.貝瑞(Halle Berry,美國黑白混血演員,曾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札克.布瑞夫(Zach Braff,美國演員、導演及編劇,曾獲獨立精神獎最佳首部長片等) 羅素.布蘭德(Russell Brand,英國喜劇演員) 法蘭克.布魯諾(Frank Bruno,職業拳擊手,獲得 BBC 年度體壇風雲人物終身成就獎) 阿拉斯泰爾.坎貝爾(Alastair Campbell,幫助布萊爾贏得 1997 年大選的英國政治人物) 金.凱瑞(Jim Carrey)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李察.德雷福斯(Richard Dreyfuss,曾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嘉莉.費雪(Carrie Fisher,美國演員,飾《星際大戰》中的莉亞公主) 法蘭西斯.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英國演員) 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美國演員) 喬.漢姆(Jon Hamm,美國演員) 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 比利.喬(Billy Joel,美國歌手) 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牛頓(Isaac Newton) 艾爾.帕西諾(Al Pacino) 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 桃莉.巴頓(Dolly Parton,美國鄉村女歌手) 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 克莉絲汀娜.蕾茜(Christina Ricci,美國演員) 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 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 布魯克.雪德絲(Brooke Shields,美國演員) 查爾斯.舒茲(Charles Shulz,史努比漫畫創作者) 班.史提勒(Ben Stiller) 威廉.史岱隆(William Styron,美國作家) 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 鄔瑪.舒曼(Uma Thurman) 馬庫斯.特雷西柯西克(Marcus Trescothick,英格蘭板球運動員) 茹比.韋克斯(Ruby Wax,美國演員) 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英國歌手) 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 這告訴我們什麼?首相、總統、板球運動員、劇作家、拳擊手和好萊塢當紅喜劇演員都可能得到憂鬱症。還有呢?名聲和金錢都無法讓你在心理健康問題上得到豁免,這點我們也大概知道。也許知道這些不為別的,而是知道金.凱瑞服用百憂解有多長時間,或是莉亞公主患有躁鬱症,對我們有幫助,因為當我們知道任何人都可能碰上,就會接受真的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這個病的事實。(看看更多:我與憂鬱症,金凱瑞:「我決定讓色彩,走進我黑暗的人生」) 我記得有次在牙醫診所,讀到一篇荷莉.貝瑞的專訪,她公開講述那一次她在車庫裡坐在車上,想用一氧化碳的毒氣自殺。她跟訪問者說,讓她沒有這麼做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她想到母親發現她會有的反應。 看著她在那本雜誌上微笑、看起來如此堅強,給了我助力。照片可能經過修圖,但無論如何,她好好地活著,看起來很快樂,跟我一樣屬於相同物種。所以,沒錯,我們都喜歡康復的故事,我們愛那種敘述式上下起伏的故事結構,名流雜誌無止盡地在報導這樣的故事。 很多人用一種憤世嫉俗的態度看待這些患上憂鬱症的名人,好像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與財富,就應該變得對精神疾病免疫似的。人們似乎也只有對精神疾病才會持有這種說法。比方說,他們就不會這樣說流感。不像是書或電影,憂鬱症並沒有一定要和什麼有關。 圖片|《Dr. 倫太郎》劇照 同時,憂鬱症常會引起的一件事是,讓你覺得有罪惡感。憂鬱症會對你說:「看看你,有這樣好的生活,有這樣好的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小孩/狗/沙發/推持跟隨者,有這樣好的工作,也沒有什麼身體上的毛病,有去羅馬的假期可以期待,有已經快付清的貸款,有沒離婚的雙親等等的一切」,列舉不完。 事實上,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很好時,憂鬱症可能會惡化,因為你所感受到的和你所預期的差距會變大。如果你和一個戰俘感受到等量的沮喪,但你並沒有像他一樣被囚禁,反而身在自由世界的舒適住宅裡,那麼你會想:「該死,每件事就是我想要的那個樣子,為什麼我還不快樂?」 你會發現你自己就和臉部特寫樂團的歌詞寫的一樣,在一個漂亮的房子,有美麗的太太,你納悶自己怎麼變成這樣。數著日子,納悶事情是怎麼變成這樣。想不透有什麼東西不見了,不知道如果我們想要的每一件事都出了差錯會如何。 不知道如果智慧型手機、很棒的浴室、最先進的電視,這些我們以為是解決方案的東西,其實是問題的一部分的話,會是如何。納悶著如果在生命這場桌遊裡,我們以為可以拿來當梯子的其實是一條蛇,讓我們直接溜到底部會是如何。 正如所有的佛教徒會跟你說的一樣,對物質過度的眷戀,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延伸閱讀:世界最窮總統穆希卡:物質無法帶來愛,人類最大的貧窮是孤獨) 有人說,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瘋狂是一種合乎邏輯的回應,也許憂鬱症正是我們對一個並不完全了解的生命的一種回應。當然,如果仔細思索的話,沒有人能夠徹底了解自己的生命。憂鬱症令人很困擾的一點是,你無法不去思索你的生命。憂鬱症創造思想家,問問亞伯拉罕.林肯就知道了。 本文摘自麥特.海格的《活著的理由》。由天下雜誌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活著的理由》 February 21, 2019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Os4u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