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wzJMe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錢該怎麼花、怎麼存?股神巴菲特從小就遵守的兩項金錢原則 https://ift.tt/2PwzJMe 投資理財有賺有賠,如果不願意或不適合承擔風險,可以試試從改變理財習慣著手,長期而言,也能積累一筆可觀的金額。 這幾種用錢習慣,將使 30.9% 的家庭零存款 生活習慣病這個詞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主要是因生活習慣造成的各種疾病。同樣的,人在金錢方面也會因為日常的生活習慣,引發一些危險的病徵。現在就來看看,你使用金錢的方式,是否符合以下幾項呢? 餐費開銷中,特別注重選購健康、安心又安全的食材。 每天都會攝取高卡路里的外食。 平常多得是推不掉的聚餐,晚歸還得搭計程車回家。 雖然會被扣手續費,但為了方便,每次都會在最近的提款機領錢。 雖說沒車不方便,但其實開車的頻率並不高,平常還得負擔油錢和未繳完的車貸。 打電話、傳簡訊、玩社群網站產生的通訊費用。 不太清楚保險內容,卻得定期支付高額保險費用。 為了轉換心情,隨手就買的飲料、口香糖、漫畫錢。 長期因習慣而購買的香菸、酒類等嗜好品。 結果如何?雖然每個項目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但如果維持這樣的花錢方式,幾乎不可能存得了錢。這樣的消費模式,在收入一般的家庭中相當常見,但在年收入更高的家庭,這種金錢上的生活習慣病甚至可能更加惡化。以下我再列出幾個不同的項目: 考慮到丈夫在公司的職務立場,給他過多的零用錢。 為了孩子們的未來著想,讓他們就讀學費較高的完全中學。 全家一年一次出國旅遊。 為了和孩子同學的媽媽打好關係,特意選購名牌服飾。 對流行商品十分敏銳,會特地購買新型家電。 這樣的家庭,即使年輕時薪水較少,夫妻兩人勤儉度日,也勉強能維持生活,之後丈夫順利升職,薪資比同期的人更高,也大幅改善了生活水準。 當然,這是夫妻齊心經營的結果,但生活水準一旦上升,就很難降回原本的情況。如果有一定程度的存款倒還好,但令人驚訝的是,許多擁有中高年收入的家庭,是屬於零金融資產的。 據 2015 年日本金融宣傳中央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指出,比起 1985 年,零積蓄的家庭僅占 4.5%,現在卻出現高達 30.9% 的驚人數字。(按:Yes123 求職網調查,臺灣年輕人有 15% 零存款,27.5% 存款不到 1 萬元。)當然,其中年收入較低的家庭比率偏高,但年收入落在 750 萬日圓(按:約新臺幣 210 萬元)以上的家庭,也有超過 10% 零積蓄。 看到這個數據,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明明賺那麼多,卻完全沒有存款?」就像前面曾提到,在普通家庭中的隱性浪費一樣,年收入較高的家庭,也很可能會產生更多的隱性浪費。年收入既然較高,每個月就會有一大筆收入進帳,有時光憑獎金就能維持家計,就算偶爾出現赤字,也多少能用獎金補貼,所以可能會讓人產生確實妥善規畫家計的錯覺。 圖片|來源 隨著收入增加,家庭的支出也越來越驚人,不加節制的後果,就是儲蓄歸零;其中近半數的家庭雖然有一些積蓄,也都在 500 萬日圓以下(按:約新臺幣 140 萬元不到)。未來如果能順利增加收入,倒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現在這個時代,四、五十歲的員工經常被要求轉調單位,或是提早退休,因此收入也有可能大幅銳減。此時如果還須支付房貸或是孩子的教育費用,很明顯的便無法維持家庭收支平衡。許多人可能會將收入太低視為無法儲蓄的理由,但其實無論收入再怎麼多,只要患有「浪費金錢」的生活習慣病,遲早都會惡化成名為零積蓄的重症。 即便如此,大多數人仍然容易缺乏浪費的自覺,只覺得自己都這麼努力維持家計了,為什麼就是存不了錢?並將原因歸咎在收入太低,或這個月有太多要付的費用等突發狀況上。 一個家庭是否有儲蓄的能力,並非取決於收入多寡。只有懂得培養正確使用金錢的習慣,並且具體付諸行動的人,才能真正掌握金錢,確實達成儲蓄的目標。收入較高且著重於生活享受的人們,或許更有必要停下腳步,並審慎檢視家計的必要。 重點摘要 即使年收入高,許多家庭仍是零積蓄。 能否儲蓄與年收入的多寡無關,重要的是正確使用金錢的習慣。 巴菲特:花的要比賺的少、延遲消費 在這個世界上,有錢人其實出乎你我想像的多。在美國的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每年都會公布的全球富豪榜(The World's Billionaires)中,自 1995 年以來,比爾.蓋茲(Bill Gates)共計 16 次蟬聯世界第一富豪,擁有近十兆日圓的資產(按:約新臺幣 2.8 兆元,比臺灣全國政府預算還多 8,000 萬元)。 比爾.蓋茲由於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的問世而名聲大噪,並且迅速累積了財富。在眾多富豪中,能透過股票投資與比爾.蓋茲的資產並駕齊驅的,就屬全球第一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了。(閱讀更多:比爾蓋茲和股神巴菲特都力推的一本書) 巴菲特能夠白手起家,並且累積如此龐大的資產,許多人會認為他一定是個非常特別的人,但其實他累積資產的方法非常單純。 巴菲特是在他年僅 6 歲的時候開始做生意。從 6 歲兜售口香糖賺到 2 美分開始,他就靠著小生意存了些錢,並從 11 歲開始嘗試股票投資。當然,起初的獲利寥寥無幾,不過巴菲特有兩個從孩童時代就堅守的原則,也正是因為這兩項原則,才成就了他「股神」的名號。 能動用的錢,要少於賺進來的錢。 所謂的投資,就是延遲當下的消費行為。 擁有龐大資產的巴菲特,全都是由自己白手起家創造而來,並非是繼承自雙親的財產,這或許也得歸功於巴菲特家的生活方式。 「雖然巴菲特家的人都沒有留下什麼驚人的財富,但也沒有一個人是什麼都沒留下的。每個人都不會花光賺來的錢,而是拿一部分作為儲蓄,所以我們的家庭,在財務上不曾出現過什麼大問題。」 這其實是許多有錢人共通的想法。每個人能賺多少錢,自然有所差別,但就算想賺更多錢,也沒辦法輕易增加收入。既然無法增加賺進來的錢,那就只能巧妙控制手邊能動用的錢了。 如果是像日本過去經濟高度成長與泡沫經濟時期等、收入能逐年增加的時代,就算增加支出,或許也能維持某種程度的存款;但在現今這個難以提升收入的年代,由於社會保險費等費用增加,想要徹底實行「能動用的錢,要少於賺進來的錢」的原則,也就成了留住金錢的唯一方法。 為了減少每月動用的錢,巴菲特實行的方法就是延遲消費。舉例來說,當他在考慮要不要剪頭髮時,心裡會這麼想:「我真的想花 30 萬美元,在剪頭髮上嗎?」 當然,剪個頭髮不可能真的得花 30 萬美元。巴菲特從二十幾歲開始,就稱得上是投資達人,他是假設如果剪頭髮要花 30 萬美元,就會選擇盡量延遲消費,並將這筆錢運用在投資上,30 萬美元就可能以數倍,甚至是數十倍的金額回到他手邊。 不只是巴菲特,許多有錢人都會像這樣,認真考慮選擇延遲消費。在想要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先思考:「現在真的有必要購買這個東西嗎?」並時常延遲購買的決定。 圖片|來源 全球首屈一指的富豪比爾.蓋茲,也會審慎區別消費與浪費的定義,盡可能避免毫無生產性的浪費行為。 換言之,像巴菲特與比爾.蓋茲這樣全球知名的大富豪,縱使確實擁有過人的才華,也因為從孩提時代就嚴守「能動用的錢,要少於賺進來的錢」、「延遲消費,避免浪費」等原則,才能成就過人的財富。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像他們一樣的大富豪,但如果透過遵守這兩項原則,至少能做到如巴菲特提到的「為家庭留下些什麼」。 無論在金錢或投資的世界裡,都有許多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則,當做出嚴重違背這些原則的行為時,就很可能失去一切。 在儲蓄上,其實沒有什麼驚人的祕訣。很多時候,穩健踏實、徹底做好每個細節的人,更能受到金錢的眷顧。在歷史中,也潛藏了許多與金錢觀念相關的逸事,當中包括儲蓄的技巧,都非常值得向古今中外的富豪們學習、借鏡。 本章主要介紹的,是有「日本巴菲特」之稱的本多靜六獨創的儲蓄法。在本多先生的故事當中,也囊括了許多足以招攬財運的智慧。 重點摘要 在歷史上,富豪們說過的話與行為模式,都潛藏了節省的智慧。 本多靜六獨樹一格的儲蓄法,囊括了足以招攬財運的祕訣。 不可以剩多少就存多少,要預扣後剩多少才花多少 本多靜六(1866 年~1952 年)擁有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日本第一個林業學博士、日本的公園之父等眾多稱號,立下許多傑出的成就。同時,他也以獨特的儲蓄法、投資法、生活哲學聞名,在 40 歲時便累積了巨大的資產,「儲蓄之神」的名號廣為人知。而且在 1927 年,因到了退休年齡辭去公職時,竟全數捐出財產,所以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慈善家。 寫到這裡,想必讀者一定會認為,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才吧?實際上,本多先生的情況正好相反。他雖然出生在村子裡最大戶的農家,但在他 9 歲時因為父親過世的緣故,被迫開始過著貧困的生活。之後他考進東京山林學校,雖曾一度遭到留級,但依靠自身努力苦讀,最終仍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畢業後自費前往德國留學,也順利的從慕尼黑大學畢業,並成為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即現在的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院)的副教授。之後,藉著努力實踐自身獨特的儲蓄法和生活方式,而蓄積了龐大的資產。 由於在工作和儲蓄兩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功,本多先生的書也非常受人關注,直到他過世為止,足足留下了大約三百七十多本著作。時至今日,人們依舊持續閱讀這些作品,他的書籍也成了各書店的長銷書。本多先生在 1952 年過世,這也代表即便是他最新的書,也是在距今 60 年前左右所寫的了。 那麼,一定會有人好奇,為什麼人們至今仍然持續閱讀這些書?我自己也愛讀這些書,這是因為在這些書中,有著今天仍然適用的儲蓄祕訣。如前述的股神華倫.巴菲特也是如此,這些儲蓄的原理原則其實並不獨特、創新,不如說這些幾乎都是經過許多人自古以來實踐證明,也是極為合理的方法。(推薦你看:儲蓄,是為未來的自己留下做夢的能力) 的確,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投資方法等也跟著進化,但是對於金錢的思維,過去和現在並沒有什麼不同。也不是一味的追求新穎的事物,而是要熟知遵循原理和原則的儲蓄法、投資法與生活方式,才是長期受財神爺眷顧的祕訣。以下將為各位讀者介紹,本多先生的儲蓄法和金玉良言,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本多式預扣四分之一存錢法」了。 1892 年,年滿 25 歲的本多先生,成為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的副教授,當時扣掉稅金後、實際領到的月薪是 58 日圓(相當於現在的 22 萬至 25 萬日圓,約新臺幣 6 萬 1,000 元至 7 萬元)。一般來說,光是有這筆薪水應該足夠養活一家人,但是本多先生的家裡包含繼母等人,過的是有九個人的大家庭生活。 因此,他們的生活非常辛苦。本多先生的心中不禁擔憂:「再這樣下去,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脫離貧窮。」因此他實踐的,就是本多式預扣四分之一存錢法。 相信任誰都曾有這樣的經驗吧?當持續過著困苦的生活時,人總會抱持剩下多少就存多少的想法。可是,一旦心裡出現這種想法,那麼無論過多久,都存不到錢,因為一般人都是有多少就花多少,這可說是人類的天性。 於是本多先生下定決心:「當收入進來時,首先要毫不手軟的預先扣除四分之一的薪水、拿去儲蓄。然後,做好今後生活會過得艱苦的心理準備,用剩下來的四分之三薪水,努力堅持下去。」 也就是說,當拿到一個月 58 日圓的月薪時,他會先把四分之一的 15 日圓存起來。接下來,就用剩下大約 43 日圓的薪水,設法維持一家九口的生活。 因為本多先生是大學的副教授,所以也會拿到一些其他的獎金,或是收到一些書籍出版的版稅等。不過,這些臨時收入並不會挪作生活費,而是全部都存起來。 總而言之,能作為生活費使用的金額,只有月薪的四分之三而已,除此之外都要存入銀行;況且,生活上的開銷也完全不能依靠存款,聽起來真的過得非常艱苦。 圖片|來源 有時一旦到了月底,現金就會不夠用,每天只能靠芝麻拌飯解決三餐。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也許太痛苦了,但本多先生表示,這是他基於「想要脫離貧困」的信念所做的決定。 「僅僅這麼一次就好,在最初的起點上,請每個人都堅決的將自己的生活費砍掉四分之一,只要這樣就行了。不論任何事,要在中途重新來過,都會非常困難,所以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會是最輕鬆、也最有效果的做法。」 舉例來說,一個月薪 40 萬日圓的人,要當作只領到 30 萬日圓,而把 10 萬日圓存下來,用剩下來的 30 萬過生活。起初雖然很辛苦,但如果一開始就將「用 30 萬日圓過生活」這句話牢牢烙印在心中,不用多久,就不會覺得艱苦了。 要讓一個習慣用 40 萬日圓過生活的人,每月固定存 10 萬日圓的話,那會是非常辛苦的事;但是對一個已經認為,用 30 萬日圓生活很稀鬆平常的人來說,存 10 萬日圓便不是件痛苦的事。 存錢的訣竅不是如果有剩錢就存起來,而是預先扣除後、用剩下的錢過生活。至今,本多先生這樣的想法,仍然是儲蓄的鐵則。 重點摘要 預扣薪水的四分之一存下來,用剩下來的四分之三過生活。 即使會吃點苦,也要努力堅持過著預先扣除薪水儲蓄的生活。 本文摘自橫山光昭的《90%的節約都會造成反效果:你以為省錢,其實掉進了「划算」的陷阱。拯救上萬個家庭的專家說,你該做的是改變花錢順序。》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90%的節約都會造成反效果:你以為省錢,其實掉進了「划算」的陷阱。拯救上萬個家庭的專家說,你該做的是改變花錢順序。》 November 15,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