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w0A1e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解決孤獨的關鍵,是用成熟的愛建立好的關係 https://ift.tt/2zw0A1e 「孤獨」不是只在獨處時出現,有時即便身處親密關係中,我們仍會有這樣的孤獨感。從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著作《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帶你從心理學看孤獨。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半夜睡不著刷刷手機,時間太晚不便找人聊天,想發個朋友圈,又不知道發什麼,也不知道要發給誰看,勉強寫了兩句還是刪掉了,把手機放下,面對黑暗驀地有一陣很孤獨的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孤單,是因為身邊沒有親密的人陪伴。然而在某些時刻,即便身處在親密的關係中,我們仍然會感到孤獨。 這種孤獨感來自何處?孤獨會如何影響生活?我們又該建立什麼樣的關係來面對孤獨?今天,我們為大家導讀一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有關「孤獨」的部分來聊聊這些話題。 孤獨的三種類型,你有幾種? 「孤獨」這個詞經常被使用,還會與「孤單」、「寂寞」相區分,就像英語裡反覆被提及的「loneliness」和「solitude」,其中的差別主要是人們面對同一種處境時的不同態度和感受,有些人煩躁難耐,有些人坦然自足。 孤獨的具體處境有很多,歐文・亞隆將孤獨劃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是「人際孤獨」:這種孤獨最為普遍,主要是指與他人的分離。比如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新的環境中沒什麼交心的朋友;比如親近的人發生了嚴重的意外事故等等。 第二類是「心理孤獨」:這種孤獨相對特殊,人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或創傷時,可能會將內心的一部分進行割裂,壓制自己的慾望或情感,來避免可能遭受的傷害,而分割內心的過程,有可能造成人與自我的隔離與斷裂。人們會因為和內心存在撕裂,而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的消除,需要依靠個人對於自我的修復和對痛苦的處理。 第三類是「存在孤獨」:存在孤獨是指個人與任何其他生命之間存在著的無法跨越的鴻溝,比如兩個人愛得如膠似漆,但他們在本質上依然是兩個無法融合的個體,有著明確的身體邊界,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會因不同的生活經驗,始終存在一定難以溝通的部分。所以,存在孤獨不僅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還是我們作為生命個體的基本事實之一。 圖片|來源 存在孤獨並不像這個詞本身那樣抽象,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常遇到它。一個人不斷成長,要逐漸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減少家人對自己的幫助或掌控。這是走向個體自由的過程,也是不斷分離的過程。當我們自由時、為自己做決定時,時常會伴隨著無助感和恐慌感,這些就來自於存在孤獨。 面對死亡也容易觸發人對存在孤獨的感知。死亡本身是死者與世界最徹底的分離。這種分離讓一些生者意識到自身與周圍的連接只是暫時的。死亡讓人看到了自我生命與周遭世界在本質上的隔絕狀態,因此感到孤獨。 存在孤獨與人際孤獨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存在孤獨更像是人生的底色,我們用人際關係讓自己暫時地與之隔絕。但在人際孤獨出現時,我們就可能察覺到這一切背後那無法消除的孤獨感。 為了逃避孤獨,人們可能會陷入扭曲的關係 孤獨會引發焦慮,心理學家弗洛姆甚至認為,因分離體驗而來的焦慮是所有焦慮的來源。人無法長期忍受焦慮不安的狀態,所以對孤獨的恐懼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內驅力,驅使我們做出生活選擇。 如果無法坦然接受孤獨,沒有足夠的力量直面它,人很可能選擇間接的方式逃避孤獨,將人際關係視為一種工具遮掩孤獨,歐文·亞隆對此總結了常見的三種方式: 1. 活在他人眼中 在形容「孤獨」時,人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描述:「我很孤獨,因為我覺得根本沒有人注意我、在意我。」小孩子也有不少求父母關注的行為表現。很多人覺得,「被看見」是建立一份關係的前提,「總是被看見」是一段關係牢固的證明。 所以,有些人逃避孤獨,是通過做出一系列行為引發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盡可能地佔用他人的注意力,從而感受自己的存在,獲得安全感。比如,有些人穿特立獨行的衣服吸引眼球,而他們本身可能並不喜歡;比如,有些人在恢復階段仍然裝作病得很難受,只是為了尋求他人的照顧;甚至有些人的自殺行為也並非以死亡為目的,而是讓特定的人注意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過度依賴的人也有類似的表現。他們害怕孤獨,恐懼於可能的分離,常常處在不安狀態,所以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破壞關係的極端行為,以此來確認對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愛自己。 2. 融合共生 前面講到,當我們作為獨立個體面對生活時,我們會感受到存在孤獨,所以每一個人都面對著一個矛盾:成為自由的個體,就必須承受孤獨。有些人為了逃避孤獨,放棄了自由,捨棄了自身,選擇進入一段融合共生的關係。 施受虐關係,是最典型的共生狀態。受虐者為了融合表現出極強的依賴感、完全的自我犧牲,願意為別人做任何事,忍受痛苦又享受痛苦,而施虐者恰恰是享受支配感的人,甚至以羞辱、主宰別人為樂,這樣的兩個人就形成了互補,一方是通過被別人控制,另一方是通過控制別人,兩人都獲得一定的聯繫感和安全感。 這種逃避方式也可能發生在人與某些事物之間,比如某個使命、項目、團體、政權或國家等,著裝一致、語言一致、生活方式一致,這些都可以使人擺脫孤獨感。但在這樣的融合關係中,自我是不存在的,因為人自身已經被工具化。 3. 性,作為非完整連接 建立一段完整深刻的人際關係是困難的,有些逃避孤獨的人便將性關係作為建立與他人連接的便捷方式。他們覺得,身體上的交流至少是直接的、實在的。 在性方面上,強迫性性慾是對孤獨感的一種常見反應。 歐文・亞隆如此論述:「濫交為孤獨的個體提供了一種強大但卻短暫的安慰。之所以短暫是因為這並不是真正的關係,而是關係的拙劣仿造。帶有強迫性的性關係打破所有真正關係的規則,把對方當作是工具,使用的只是對方的一部分,與之建立關係的也只是對方的一部分。」 所以,為了逃避孤獨、而有強迫性性衝動的人並不真的瞭解對方,不關心對方的成長,也不關心對方內心的完整。(推薦閱讀:有人陪伴卻覺得孤獨?談另一種孤獨的可能) 以上這些行為或關係之所以是扭曲的、混亂的,是因為在這些關係中,人並不是將他人視為一個有複雜感情的人、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而是將之視為一個道具,為了某種功能而存在於自己的世界。 圖片|來源 解決孤獨的關鍵,是用成熟的愛建立好的關係 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而不陷入扭曲的關係? 人無法完全不孤獨。因為存在孤獨是人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存背景,無法消除,所以在歐文・亞隆看來,在通過建立關係面對孤獨之前,人必須對孤獨有一個的正確態度:人要接納孤獨作為人生的背景,有承受它的勇氣,只有這樣人才能夠真正地去愛別人,因恐懼而來的愛慾,往往無法建立真正的聯繫。 亞隆提出要用成熟的愛來面對孤獨,這包含了以下4點: 1. 以無所求的方式開始建立關係 說起「無所求的愛」,很多人會反問:一個人怎麼會只因對方本身而去愛另一個人?如果不去考慮對方能夠提供什麼、能付出多少,最後後悔了怎麼辦? 一段關係當然是複雜的,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的長久結合需要面對具體的生存壓力。 但無所求的愛強調的是,人在建立關係時不該以索求和交易作為核心動機。比如有些人總是在想:「我和他在一起能不能得到足夠的關愛?」如果這些想法成為一段關係的根基,一旦其中有人感到「交易不當」,關係很可能就破裂。 這樣的關係才具備一種真誠性,也才有真誠的關係得以發生的基礎。愛出自無所求,這並不意味著愛沒有回報。只是這些回報不是愛的動機,因為它們是無法求得的,是成熟的愛自然產生的。 這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狀態:很多人在關係中看似只付出不索取,卻不是一種無所求的愛,他們可能是在用「失衡」的付出,想要強迫對方、綁架對方的一些選擇。(推薦閱讀:關係的拯救者情結:付出愛,只為了換取自己的存在感) 而無所求,也不意味著沒有底線,在一段無所求的關係中,我們的狀態是輕鬆愉快的——你可以無所求,對方不會當作是理所當然,對方還是尊重你作為平等的個體,不會總是讓你感受到「被剝削」的痛苦感。 圖片|來源 2. 主動去愛,這本身也是自我力量的展現 有些人害怕在互動關係中成為主動的一方,是因為他們覺得主動的一方處在劣勢,如果自己主動付出的真心和愛意沒有得到回應,這不僅是浪費,還令人傷心。這樣的想法是在將「愛」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自己會在給予的過程中感覺被消耗了,所以他們渴求的愛的方式是交易式的、或囤積式的。 然而,成熟的愛是指,認識到愛本身並不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式的存在,它是一種能力,不會因為「給予」而變少。 主動去愛,人們才擁有更多的機會與他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3. 進入對方的生命和世界 如果只是主動的給予,而毫無在乎自己的關愛是否符合對方的需求,這樣的愛註定是盲目的。所以,成熟的愛也包含著對另一個人的真正瞭解。 在我們瞭解另一個人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自己的幻想強加在對方身上。真正的瞭解,是依照對方的本來的樣子來瞭解,必須傾聽對方,以共情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命。只有這樣,對方才可能擺脫一種工具性的存在,以完整、豐富的生命個體出現在我們面前,才會構成真正的對話和關係。 4. 愛不是吞噬——是彼此分享孤獨感從而緩解孤獨 人們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覺得獨占一個人的衝動和情感才是愛,越是想要獨占對方,才是愛得越深的表現。亞隆指出,成熟的愛是兩個完整生命之間的積極互動,就像弗洛姆所說的,是「保存人的完整和個體性的情況下的結合。」 成熟的愛之所以讓我們更有力量地面對孤獨,是因為在這種愛裡,我們承認了孤獨是個體的生存事實。我們之所以不恐懼於孤獨,是因為我們在尊重彼此獨立的前提下,依然相信兩個人可以通過「分享孤獨感」來緩解孤獨。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還沒有找到如此成熟的關係,我又該如何面對那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歐文・亞隆下面的這段論述可以作為回答: 「我們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駛的孤獨船隻。我們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燈光,雖然我們無法碰觸這些船,但是它們的存在以及處境的相似給我們提供了莫大的安慰。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全然孤獨和無助。(推薦閱讀:【劉同專文】做一個願意在黑暗裡,找光的人)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走出自己的封閉空間,發現他人在同樣的孤獨和恐懼中,我們對孤獨的恐懼就會轉為對他人的同情,使我們不再那樣驚慌。」 孤獨是促進關係的。願你能讓孤獨感,成為你走向他人的積極動力,願你張開眼睛看到那些和你一樣深陷孤獨的生命,願你有勇氣成為那個首先給出微笑,主動給予支持與愛的人。 November 30, 2018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