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如果大家喜歡你裝出來的樣子,是要繼續戴面具,還是做自己? https://ift.tt/2JH1mfg 書摘《假性親密關係》,你喜歡裝出來的自己嗎?不要害怕展露自己性格中的多重面向,這讓我們活得更踏實自在。 有人問:如果大家喜歡你裝出來的樣子,是要繼續裝下去,還是做回自己? 我一直不覺得人的社會性格分為外在的面具和內在的真實自我。這種理解方式實際上阻礙了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 當我們區分面具和真我的時候,似乎就是在假設面具是虛偽的、不受我們控制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而真我就是自由的、純真的、忠於內心的。但人性遠比這樣的二元對立要複雜。 首先,我不認為人的性格只有兩面,我更願意認為我們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在不同的情況下,會需要不同的表現。如果你發現自己只有兩種表現,要麼張揚,要麼沉默,這或許是因為你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有限,透過強化一種模式而去掩飾某一方面的不足。而生活中要應對的情況和關係顯然複雜得多,為了適應這種複雜性,我們理應發展出比較完善和多樣化的社會性格。(推薦閱讀:揭開巨大面具下的渺小自卑:心理師的自我療癒課程) 圖片|來源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能年紀較小,閱歷尚淺,所以還不能很好地把握人際關係的界限。我們和任何人交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坦誠,只是坦誠的方面會有所不同。比如,當我和同行交流的時候,在學術上我會非常坦誠,但是不代表我需要同時把自己個人的一面表露出來。 當我和親密好友對話時,會在情感上有更多坦誠的表露,但是我相信好友對我在思想和學術上的思考不會有特別大的興趣。所以,對於如何與人相處的問題,我鼓勵你從問「戴面具,還是做自己」,慢慢演變到問「我是否擅長洞察和適應不同的人際關係環境」。 其次,我們的性格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多樣化設置」,是因為如果人的性格過於簡單直白,只有一面,那麼他和所有人的關係都會高度一致,而缺少疏遠親近之分。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必須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進行一定的劃分,我們需要和某些人更近一些,和某些人更遠一些,所以我們多面化的性格,其實成了一把極好的標尺。 與人交往時,我們會向所有人展現出外在的、容易被人接受的一面。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和絕大多數人建立初步的關係。之後我們向比較喜歡和信任的人逐漸展露更深層的性格特點,結果發現有些人喜歡而有些人抗拒,這樣其實就逐漸過濾掉了一些人。而隨著這個過程不斷進行,最終能夠看到我們內在性格的人,也就成了我們生命中最為親近和重要的夥伴。 「如果大家喜歡你裝出來的樣子,是要繼續裝下去,還是做回自己?」這個問題裡隱含了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是:你能夠判斷大家是否喜歡你。第二個假設是:大家無法接受你真實的樣子。 關於第一個假設,或許是因為你過多地把自己在群體中的表現和收到的反饋,作為評判他人如何對待自己的依據。是的,我們都知道在人群之中如何表現能夠取悅所有人,可是當你進入一對一的交往和對話時,就會發現每個人的喜好其實是非常不同的,並不存在「大家都喜歡」的東西,反而有可能發現很多人也和你一樣,對於自己裝出來的樣子感到疲憊、虛偽和無聊。(推薦閱讀: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阿德勒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六個人生小革命) 因此,我總是鼓勵有人際交往障礙的來訪者在面對一群人的時候,不要把人群同質化,不要認為群體中的人都是完全一致的。你應該看到每個人為了被群體所接納,都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自己的某些個性。 圖片|來源 關於第二個假設,這或許說明你對於這個世界和他人有一些不信任,甚至敵對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是如何形成的?是基於現實體驗,還是來自推測或想像?為什麼你如此在意他人的認同?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 再往下推一步,為什麼一定要讓大家喜歡你?為什麼要取悅所有人,而不是接受這個世界上有人喜歡你、有人討厭你這個事實?這使得獲得他人的認可,比感到被他人理解,對你來說似乎更加重要。而事實上,大多數人的認可和少部分人的理解,哪一個更能夠讓你感到滿足呢? 最後,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正面回答是:人生中的關係,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我不需要刻意地偽裝,來獲得大量膚淺的、低品質的關係,而更願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讓那些無論如何都會喜歡我的人,早點在人群當中發現我。 《假性親密關係:為什麼我們看似親近,卻貌合神離?》 April 12, 2018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H1mf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