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609B1dn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性別快訊|拒絕處女情結!衛福部支持以「陰道瓣」等正確名稱,取代「處女膜」等性別歧視名詞 https://ift.tt/609B1dn 「處女膜」的正確名稱其實是「陰道瓣」,要完全的杜絕性別歧視和處女情結,我們該從使用正確名稱開始。 文|記者 林俊良 圖片|記者 林俊良/攝影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今天與台灣女人連線開記者會指出,為避免社會中的「處女情結」,呼籲衛福部應以中性名稱取代「處女膜」、「惡露」等名詞,並請教育部將字典及醫學教科書中的用詞隨著衛福部正名而順修,並在教學中澄清相關迷思。 衛福部回應,支持更名,例如處女膜有替代名詞為「陰道瓣」,將推動使用合適詞彙,消除性別歧視。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處女膜」被社會連結到女性第一次性行為和童貞等意涵,強調「處女」將傷害女性人格及自尊心,呼籲政府應以適當名稱取代「處女膜」等名詞。 婦產科醫師林姿吟則指出,曾有母親帶孩子來就診時,關切「處女膜」的撕裂傷,擔心對女兒未來有不好的影響,也曾有醫生幫女性病患抹片檢查,但病患並未告知沒有性經驗,內診後流血,醫院只能賠錢了事,顯示「處女膜」對女性已造成負面影響,應該及時糾正。 (延伸閱讀: 【性別觀察】處女膜重建手術,不是處女的新娘我不要?) 林淑芬說,瑞典性教育協會 2015 年推動把「處女膜」正名為「陰道冠」,因為「處女膜」並非一片「膜」,該名詞會造成錯誤認知。 尤其在父權社會下,年輕時強調處女情結,年老時又以「老處女」嘲笑,女人不該承受這樣的壓力,希望從名稱開始改變。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處女膜」有替代名詞「陰道瓣」,「惡露」的醫學名詞則是「產後排除物」,目前社會已經習慣使用這些名詞,還需要時間來消除性別歧視的詞彙。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完全正向支持更名,若可以使用社會普遍接受的名詞,將會宣導教育,因為逃避沒有辦法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反而會造成更多誤解。 本文授權轉載自 UDN,原文詳見:別再強化處女情結!綠委推「處女膜」正名 March 31,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愛的方法論|想慢慢靠近你陌生的世界,而非用幻想取代你真實的模樣 https://ift.tt/wCftAIN 喜歡上你,我才終於意識到,你背後的世界充滿荊棘,也才發現到,看似不一樣的你,其實跟我沒什麼不同。我忍住對你所有的浪漫幻想,想先好好觀察你,因為你陌生的世界,有我想慢慢靠近的事情。 文|柯哲瑜 愛的方法論 如果你喜歡上一個原住民,請先忍住你所有的浪漫幻想。不要稱讚他:「原住民真的很帥,而且你們人都好開朗,很會唱歌。」 你可以先好好觀察他,就像你喜歡非原住民時那樣。 或許你會先害羞、然後你開始從臉書、Ig 甚至上 Google 搜集他的資料,你可能會意外地發現:「啊!原來他是混血,而且他長得其實比較像漢人爸爸。」 圖片|黃楚甯 繪製 然後你看到一張他跟朋友一起去花蓮玩的照片,了解他跟你一樣住在台北,讀的高中跟你一樣在大安區。 再後來因為你偷下載一張他在喝奶茶的可愛照片當桌布,才發現他最喜歡的飲料不是酒,是茶湯會的鐵觀音鮮奶茶。 你開始感到迷惑了,怎麼他其實跟你沒什麼不同? 你會有點慶幸一開始沒有先入為主的亂稱讚,不然馬屁會拍到馬腿上,所以你決定再慢一點,順便想清楚你喜歡的到底是他的神秘感還是他這個人? 然後你逐漸意識到跟你沒什麼不同的他,確實有一些和你不同的地方。 例如:他禮拜三晚上會固定在師大打卡,你以為他是跟喜歡的女生去逛夜市,後來在五月發現原來他是去上基礎族語課,這三個月他的貼文從只有一個族語字,變成有兩句。 你才知道不是原住民都會講族語,你看著課程表,下面有人留言:「不會講族語算什麼原住民。」「欸 sa'icelen 拼錯了!」 (關於暗戀:「因為喜歡著你,所以想變成更好的人」暗戀是世界上最苦的糖?) 七月的時候,你看到他爆氣發文,因為他參加祭典的時候觀光客擅闖儀式場域還嗆:「原住民不是都領補助辦活動,你們辦的活動我也有出錢啊,為啥不能來?」 那則貼文底下很多人留言,你想說也混進去留言好了,雖然很不熟但真的還是想給他一點力量。 你回他「辛苦了~~這樣真的很不應該!」 然後他回你:「被嗆的時候也是有點自我懷疑,但真的很謝謝你們大家的支持。好久不見了,有機會再聚聚吧!」 你看著那段留言想了很久,你以為你會很開心,但沒想到是一種深深的愧疚感,你不知道為什麼。 所以上網看了很多跟他的族群有關的資訊。 你第一次看了太陽的孩子,還找到海稻米的願望,然後你聽著不要放棄的族語版哭到不行,因為你終於意識到在他背後的那個世界,充滿多少美麗與荊棘。 (你會喜歡:「愛你的人會珍惜你!」角子專文:不必愛得卑微,對的人,什麼都會給你) 圖片|Photo by Sergey Zolkin on Unsplash 那一天你們終於見面了,你沒有憋腳地硬要講你偷學的族語招呼語。 那一天他約你看水行俠,電影很華麗,可是你發現他在看男主角因為人亞(特蘭提斯)混血的身份被質疑而僵硬的肩膀時,你還是留了心。 電影結束,他問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你說:「我覺得男主角在兩個世界的跨越很辛苦,但我覺得正是因為他的跨越而讓他變得美麗與迷人,謝謝你帶我來看這部電影。」 然後他突然哭了,那一刻,他不再神秘了,你在他的臉龐之下看見了完整的故事。 你擁抱他然後跟他說:「不要哭啦,我請你喝鐵觀音鮮奶茶。」 然後你們又約了幾次,有的時候去看展、去爬山、去河堤走走,沒有過去想像的原住民風味,但那也不重要了。 圖片|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你們之間的話題有的時候會談到族群議題,有的時候不會,但你確實越來越了解他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有很多你曾陌生但已經慢慢靠近的事情。 就像那個冬天他帶你回家過年,長輩說要烤肉所以你們買了一些 18 天,也買了一堆無糖綠。 你在火爐旁邊聽他的阿嬤說話,他阿嬤說你長得很漂亮人很好,要他好好照顧你。 你抬頭看他剛好看到他認真地看著你,然後牽著你的手說好,你才發現原來這樣的跨越並沒有想像的遙遠。 後來人家知道你談了戀愛,人家說:「誒你男朋友是原住民喔?原住民男生很花欸,又愛喝酒!不過原住民真的很帥,又會唱歌,我之前也喜歡過原住民。」 你看著眼前的閨蜜,有點想生氣,但又看到了過去的自己。 所以你說:「下次有機會介紹你們認識。」 (更多愛情:角子專文|遇見對的人,你才發現幸福是「絕對」,而不是「相對」) 寫於作者後記 寫在看完愛莉莎莎約會影片之後,其實還蠻希望愛莉莎莎除了文化村約會系列,也可以再企劃一個民族誌影展約會、文健站約會、都原生活圈約會、原住民實驗小學約會、獵人協會約會。 或許也可以來一起去原轉小教室約會,或一起去立法院公聽會約會。(真希望原住民族健康法可以增加一百萬人關心與支持 XD) 我相信在這座島嶼上,一定有很多跟愛莉莎莎一樣喜歡原住民社群、著迷於原住民文化的人,而台灣原住民族發展的歷史中也有許多非原住民人群的力量。 如何轉化更多狂熱、搜集癖與東方主義凝視成為正向的力量,實在有賴更多討論與互相理解。 我想在跨族群相處的時候一定存在很多好奇、誤解與浪漫想像,但我們大家真的要先忍住刻板印象化約的認識法,一起慢一點地靠近彼此。 作者資訊|花蓮秀林水源村太魯閣族,基地文化共同創辦人,為了讓這座島嶼上各種族群的議題可以被更好的傳播與理解,我們會持續書寫與繪畫。本文轉載自柯哲瑜。請勿私自轉載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原作。 March 30,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CftAIN
張西專文|《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當我懂得共享脆弱,我也才能真正安放自己 https://ift.tt/41lGHKe 張西在《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裡坦然面對心裡的不安和傷口,在與別人分享這一份脆弱時,即便對方的回應不如預期,她也能自在面對。 文|張西 她很喜歡寫各種小卡,高中畢業後幾次的大學見面中,她幾乎都會偷偷在我的包包裡放小卡。 有一次忘了是什麼時節,她的小卡最後一句寫著:「希望有一天妳能放心地和別人分享妳的脆弱。」當時心一沉。我們十六歲就認識了,很多時候她比我還要了解我。 曾經我是那種很要強、尖銳的人,她在說的是這個嗎,要我偶爾撇下這些,願意讓別人看見心裡的傷口。 圖片|Photo by mits on PIXTA 「我準備好要告訴你這個故事了。」 那天之後沒多久,某天獨自在鬧區走著走著,收到了影響心情的訊息,於是問了當時的曖昧對象,有沒有空,要不要一起晚餐。我帶著準備好的心,甚至在見面以前,坐在公園的椅子上模擬好幾次我應該要怎麼說出這則訊息背後的故事。 那是關於我心裡很深的一塊。我覺得、我以為,說出這件事,就是和別人分享我的脆弱。 晚餐時我一直看著對方,想要從他的眼睛裡看見我預期中的驚訝、疼惜,或是一些他自己的反應。 整個故事說得極為順暢,包括從中自己獲得的學習、當下對於這件事情的想法等等。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都太完整了,他確實有所驚訝、疼惜,但是沒有再更多其他。 明明是預期中的事,我卻興起隱隱的不確定感。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展示傷口,用準備好的姿勢,塗準備好的藥膏,說到流血的地方時,希望被指稱「妳好勇敢」。 甚至,我開始會在心中排演其他的受傷故事,將它們視為我的脆弱,我開始試著觀察時機、向更多人說出這些。 我沒有意識到所謂「放心說出口」,是因為我做了太多準備,才能夠放心。 (同場加映:《聲之形》無聲的人更懂溫柔——接納脆弱,「你的存在本身就很美好」) 八月某一個晚上跟一個新朋友聊天,可能話題使然,想起某件受傷的往事,想要用以前的口吻說出來,卻發現自己說得很平淡,平淡到,好像已經沒有說出口的必要。 我感覺到這個故事、和(假如會)獲得的安慰或鼓勵,都是多餘的。 話題的收尾很倉促,不同於以往準備好的語氣,我在心裡告訴自己,這是我最後一次說了,以後若要再提起,也不會是用這些方式。 故事不會再這麼完整地沒有任何可以被非預期狀況攻陷的破綻。 那一晚後,我知道我在與他人共享的不是脆弱,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好像只是想證明,我也是有脆弱的人,我也敢於表達、敢於將它分享。 (你會喜歡:為你挑劇|《那年,我們的夏天》:一起長大的戀人啊,讓我們收起幼稚的逞強,擁抱脆弱) 圖片|Photo by takeuchi masato on PIXTA 今天中午她傳來訊息,工作提早結束,問我要不要一起午餐。三年多前她步入婚姻、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住得不遠,時不時會一起吃飯。 我說,好啊,我可以簡單煮(畢竟複雜的我也不會)。我們在小客廳裡聊了一個下午。聊起了這幾年各自的變化、工作上的事,和一些人際上的體悟。 其中我說,有一次夢到一個朋友,夢裡他陪我完成了一些艱難的事情,醒來後我跟那個朋友說:「謝謝你給我的安全感。」 她坐在小沙發上露出溫和的笑容:「就算妳是跟我說,這都算是有點肉麻的話啊。」我笑了出來:「現在想想好像是欸。但現在的我,有什麼話就會想直接告訴對方,當然盡量是在不造成對方負擔的前提下。」 就像,以前我如果想念誰,我是不太敢大方地對那個人(除了情人)說,欸我有點想念你耶,儘管我的內心有滿腔的情感。因為我覺得彆扭。我只敢寫在日記裡。 就像以前的她也曾經因為我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誤以為我不想要她這個朋友了。 「我覺得很好,妳願意承擔那個不確定性了。」她說:「這就是妳的脆弱,妳害怕自己的情感投向一件事情或人物時,帶給妳的不確定感。因為妳不確定別人會回妳什麼、會不會不如妳的預期。」 我一下子愣住了。 「啊,原來脆弱有時可能只是一句很普通很普通的話,但是因為無法預測它的結果、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或願不願意負擔那種未知,所以我們連那句普通的話都不敢說。或是,當我們聽到別人這麼說時,無法辨認出,那也許也是對方的脆弱。」我說。 (延伸閱讀:療癒催淚神作!人氣動漫《國王排名》:擁抱脆弱與孤獨,才能長出柔軟而堅定的勇氣) 圖片|Photo by saeed karimi on Unsplash 我跟她說,欸,我想到了妳曾寫給我的小卡,我好像現在才看懂。 每個人的脆弱都不一樣,展現脆弱的方式也不一樣。有時候並不是流著眼淚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的模樣才是脆弱。 在我身上,脆弱是一種對於未知的害怕。事實上,它如此普通。普通得可能只是一句質地粗糙的話,裡面有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放的真心,如此而已。 可是我願意放心地說出我想說的話了,我願意和別人共享那份不確定感了。真正令我安心的是,就算有不如預期的回應,我也不後悔將那些話說出口。那不只是我的脆弱的表現,也是我的情感、我的愛的表現。 至少現在,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本文摘自張西的《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由三采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 March 30,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41lGHKe
飲食獨立思考術|別對「健康」二字過度追求:讓健康回歸中性,重新想像你的身體 https://ift.tt/RMmkbIT 追求健康生活,不該隨著主流變成暗地比較和炫耀。讓我們擺脫節食文化的桎梏,重新調整健康的定義,因為體重就和鞋子尺寸一樣,無須被刻意改變。 文|營養師 張菀芩 (上篇:生酮飲食、168 斷食適合你嗎?像營養師這樣思考,聆聽身體的真正需要) 圖片|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一直以來,健康飲食產業很喜歡套用「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的概念,讓大眾欣然接受健康飲食的必要性,並在品嚐蛋糕冰淇淋前,自動勸退內心的慾望,然後再偷偷跟自己約定「好,只要吃一點點就好」。 而飲食之外,冥想內觀、精油按摩、頌缽音療、藝術治療這些能深入內在、與身心連結的療癒方式,也因為健康生活文化(Wellness Culture)的趨勢,逐漸被利益優先的組織重新包裝,從原本中性的個人選擇 / 需求或喜好,導向成社會地位與資源展現的另類工具。 必須承認,自己過去也曾無意識地被潮流淹沒,透過語言和社群放大展現,間接成為了吹捧這個文化的其中一員。 而有許多品牌更轉變商業模式,從一般消費者擴展到企業端。像是世界知名的冥想軟體 Headspace for Work,正積極邀請全球各大公司加入訂閱制的冥想服務,並向企業強調一個關鍵理念:「更快樂的人們、更健康的企業」(Happier People, Happier Business),而不少企業主為了維護員工的心理健康與生產力,大多願意支持買單。 (延伸閱讀:日本票選 Top 10 減重方法:間歇性斷食、跑步只是 6、7 名?) 比起健康生活風格,更多的是金錢投入及同儕比較 好萊塢女星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的個人生活風格品牌 Goop 也是一個經典例子。從推出保養品、保健食品、居家床具、輕奢華服裝品牌到情趣用品,甚至與 Netflix 合作推出實境秀,再搭配瑜珈、冥想、內觀體驗課程,希望藉此帶領女性們體驗更覺醒、美好平衡的健康生活。 透過生活風格的建立與如信仰般的共識凝聚,讓 Goop 即使受到偽科學的爭議,至今仍然持續在市場上有出色的表現。當然,也更讓支持者相信,跟著 Gwyneth Paltrow 這位生活導師的方式追求 Wellness,就代表你是擁抱真實自我的獨立新女性、你懂得怎麼愛自己。 這股潮流,也在歐美女性社交圈中,變成暗地比較和炫耀的不公開秘密。 所以,想扭轉如此根深蒂固的健康飲食文化與審美思維,想當然並不容易,甚至可能會樹敵(第一個敵人,很可能就是自己)。 即使不聽信媒體和品牌的聲音,從政府機構到專業醫療人員甚至營養師們也以科學研究背書,只要透過維持健康體重,就可以讓人輕鬆遠離慢性疾病的發生或惡化。(但這些研究是否都有把所有影響健康的因素也考慮進去?研究節食對象的時間夠久、夠多元嗎?)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文獻綜述指出,大部分透過節食減肥、過度追求乾淨飲食的人,最終還是會恢復原有體重。 (同場加映:還在用斷食維持體態?張菀芩營養師用實際例子告訴你:別讓錯誤期待,忽略身體真實需求) 影響健康的因素,從來就不只有飲食和體重 即便是主流價值所追求的健康,影響因素從來不只有體重和飲食,其它(甚至更關鍵的)還包含:社區環境、經濟條件、食物取得難易度、睡眠品質、壓力、年紀、基因、藥物使用、人際關係與支持系統、內心創傷、運動與工作時數等。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但當許多人發現生活中能掌握的事情越來越少,就容易透過相對可以「控制」的飲食來下手,讓生活不至於變得失控而充滿無力感。 然而,出於焦慮和匱乏意識的控制與意志力,即便帶來短期的減重效果,也無法成為一輩子自在的飲食方式,反而可能離想追求的「健康」越來越遠,身體更容易出現失衡,甚至負面影響心理健康,而本末倒置。 (你會喜歡:為什麼壓力大,體重會增加?研究顯示:慢性壓力,就會帶來類固醇般的效應) 讓健康回歸中性,我們才有空間去面對自己的真實樣貌 也因為節食和健康飲食文化創造了對肥胖的恐懼(並進一步延伸到容貌焦慮) ,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從父母到同儕之間的比較與霸凌,無可避免地化為了內心創傷的種子。 天生身形較大的人要承受不必要的訕笑,被單一審美制度影響的男孩女孩,也開始永無止盡地限制食物攝取量、做減脂手術,甚至改以抽電子菸或用咖啡因轉移注意力、把其實沒那麼喜歡的運動訓練排進已經很累很滿的行程表、暴食後又催吐,然後更加的,討厭自己(或說服自己變瘦後會更漂亮、更快樂)。 健康(Health)原本只是一個中性字眼,但當它的價值被建立在僵化的樣貌上,便逐漸成為隱形壓迫的力量。 我毫不懷疑,它可以再慢慢回歸中性,前提是我們每個人有意願開始,重新想像對身體的感覺,以及看待健康的方式。 圖片|Photo by Saltanat Zhursinbek on Unsplash 體重就和鞋子尺寸一樣,無須被刻意改變 可不可以,讓我們慢慢放下節食文化的枷鎖,不再把健康與苗條纖細、體態輕盈、不碰垃圾食物、有無限生產力畫上等號? 看待個人的身體意象,也有如此刻我們看待個人腳天生的尺寸,完全接受而不強硬要它改變那般自然? 對於「健康」,能不能只代表著這個人此刻處於: 在現有生理條件下,身心感到相對自在舒服、不被剝奪的狀態 有意願純粹享受食物,並與孕育食物的大地連結 有喜歡且享受的運動 / 放鬆習慣(有生理限制無法運動的人,也能被完全理解和尊重) 有意識感受到身體器官每天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付出了多少,而願意深深感謝與善待它 如果我們可以重新調整健康的定義,我真心相信,擁抱健康意識會讓我們一起,往自在豐盛的生活再更靠近一些。 作者補充聲明:以上分享,不針對已被醫療診斷需配合特殊飲食照顧的族群對象。此外,若有食物過敏、身體出現不舒服,或正在住院治療中,在調整原有飲食內容前,仍建議先尋求信任的醫師、營養師或諮商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與恢復舒服狀態的模式。 參考文獻與評論: [1] Medicare's search for effective obesity treatments: diets are not the answer - PubMed [2] When dieting doesn' t work -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3] The Unhealthy Truth Behind 'Wellness' and 'Clean Eating' - VICE [4] Goop Is Making a Killing Off Women Who Want More Than a Doctor's Advice - Bloomberg March 30,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MmkbIT
公民不下課|看見貧富不均的本質,避免將貧窮「遺傳」給下一代的 6 個跡象因子 https://ift.tt/UmOWqTc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其實背後因素遠比你所想複雜。美國、英國及日本背後貧富不均的原因是什麼?而臺灣,又該如何才能建立更穩健與公平的社會? 無法承擔的風險 提到貧窮,你想像到的是什麼呢? 是三餐吃不飽的小朋友、看不起醫生的病人、還是念不起書的勵志學童? 造成貧窮的原因是政府還是個人的努力不夠?在討論如何建構更平等的社會、如何脫貧之前,需要理解「貧窮」在現代社會的本質是什麼。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事實上,據學者研究,貧窮不僅是經濟條件,還是一種社會性、心理性的生活狀態。 2019 年,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透過研究貧窮的本質,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在《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一書中,提出了眾多可能導致貧窮並「遺傳」給下一代的因素,例如: 缺乏足夠盈餘與時間發展長期技能或投資 缺乏儲蓄而傾向滿足短期慾望 缺乏足夠資訊做出有益的判斷 傾向於忽略生活中的風險 缺乏承擔意外的能力 無法獲得可靠的金融服務、信用體系與保險 總體而言,貧窮導致的狀態,會在經濟的匱乏之外,進一步創造出一個缺乏引導長期計畫的環境。 圖片|Photo by Lukas Gojda on PIXTA 心理學學者奇斯‧裴恩(Keith Payne)是不平等與歧視心理學的權威,他在《破梯效應》一書中提到環境如何改變人的本質與思考模式。他認為貧富真正的差距不在於金錢的數字,而在於自覺的「地位」,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 為什麼窮人坐監服刑、輟學、失業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好多倍呢? 誠然,我們必須關注貧富差距下的巨大資源鴻溝,但裴恩提醒我們,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未來的看法」。 他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說明從寫下讀書計畫,到為了成家存錢,甚至只是追求瘦身而訂下的減肥計畫,對窮人而言都很困難,其中背後原因為「活在當下」的心理陷阱。 貧窮使人處於時時刻刻的緊張狀態以應對危機,並使人傾向於將資源投注於解決當下的困難/追求當下的滿足中,而失去長期規劃的能力。 從貧窮問題的多元性中,我們可以推導到協助脫貧也需要提供更加全面性的解決方案,而不僅是扁平的經濟援助或就業、就學扶助。 不同國情中,針對貧窮議題也有許多不同面向的審思。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不同國家所面臨的社會不平等課題,並思考臺灣的處境與可能的解方。 各國的社會不平等 美國:不平等從童年開始 圖片|Photo by Ilse Orsel on Unsplash 社會學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在《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書中從自身的家鄉出發,以美國俄亥俄州柯林頓港(Port Clinton)為例,說明美國為何貧富差距會不斷擴大。 美國過去曾經是社區較多元化的社會,使出身中下階層的孩子們一生中,有機會透過學校教育、社區活動、教會禮拜等接觸到不同職業與社會階級的家庭。 進而擁有見識較多元的教養空間,培養多元視野,並透過親朋好友介紹與人脈,進而向上流動的機會。 然而,從 1970 年代開始,隨著貧民窟與豪宅區逐漸兩極化,不同階層開始出現明顯的居住空間的隔離,進而影響到窮人家孩子向上流動的機會,並使窮人社區逐漸沒落。 他也舉出了窮小孩在成長過程當中,在四個面向上與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同: 在脆弱家庭中經歷不安穩的童年 父母教養中僅強調紀律和服從,而不鼓勵創造力 教育的資源落差 社會網絡的同質性高、碰不到貴人 不公平的童年,使窮小孩缺乏進入較高階層社會的社會資本,造成貧窮代代相傳。那麼,脫離貧窮的解方是什麼? 如果能夠重新使貧富家庭的社交範圍重疊,創造下一代能互享社會資本的環境,就能有效地突破社會不平等。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 (好文分享:反思攝影集:他花二十年,拍下美國的貧窮畫面) 英國:扭曲的勞雇關係──零工經濟合法嗎? 圖片|Photo by Clay LeConey on Unsplash 2016 年,英國記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James Bloodworth)花費 180 天,先後體驗了亞馬遜撿貨員、Uber 司機、客服人員、居家照護員等低階工作。他將這段經歷寫成《沒人雇用的一代》一書,說明陰暗且低薪的工作,將如何造成生活的種種負面影響。 他體驗的這些工作,背後的共通點是缺乏正式勞雇關係的「零工」生態。 透過「共享經濟」、「自主雇用」等漂亮的口號,大企業的雇主試圖規避正規的社會福利保障,進而降低成本,但卻對這些工作者的身心狀態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布拉德渥斯詳細敘述了低薪工作使他逐漸失去「計畫能力」的過程,並不能由他本人的高等教育背景或社會評價中的「智力」扭轉。 他轉向高熱量食物來慰勞自己的體力勞動,傾向忽視其中負面的健康影響;儘管雇主宣稱這些「自雇者」擁有自己時間的掌控能力,但由系統設置的獎勵機制中,他若「擅自」拒絕接單,將獲得減薪懲罰。 零工的工作也缺乏與管理層對話的機制,使他失去一般白領工作者的議價能力,落入「又窮又忙」的陷阱。 窮人真的比較笨嗎? 實際上,零工經濟作為一種沒有社會保險與缺乏雇用承諾的不穩定就業型態,形同雇主將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外包給社會,並摧毀勞動者規劃生活的能力,甚至是身心健康。 2019 年,英國工會聯合會(TUC)和赫特福德郡大學的研究顯示,處於工作年齡的成人中,有近一成(約 9.6%)的工作者打零工,比率已經是 2016 年(約 4.7%)的兩倍(羅方妤,2019)。 2021 年,事情有了轉機,兩位司機法拉爾(James Farrar)和亞斯蘭(Yaseen Aslam)與 Uber 纏鬥五年。 英國最高法院最終判定「 Uber 司機是勞工」享有最低薪資、假日與退休金的保障。許多分析師認為,這個歷史性判決,將會是扭轉英國零工經濟的第一步。 (同場加映:我征服不平等的故事|努力從不平等中創造平等,度過黑夜,天總會亮的) 日本:老年的貧窮危機 圖片|Photo by Gio Almonte on Unsplash 即使走過了上述的貧窮陷阱,一生收入穩定落在社會平均線上,一旦發生重大傷病、事故,老年貧窮的陰影仍然不散。 在《下流老人》一書中,描述高齡化社會下倚賴家庭的福利體制無以維繫,使日本人的老年生活受到衝擊。 包括退休金中缺少醫藥費、安養機構費用的估算,子女教育費用升高甚至成為繭居族、啃老族,熟年離婚的贍養費與生活費提升等問題;家庭逐漸失去照護機能,政府又沒有規劃完善的長照服務等困境。 「老後貧窮」逐漸成為社會的大問題,其成因並不能都推諉給年輕的時候不努力,背後有其系統性困境。 日本政府的福利制度倚賴公司與家庭的覆蓋網絡,從長期照護、老人年金、住宅政策等,都以家庭或企業為單位,但在社會劇烈變遷下,該政策邏輯恐怕將會進一步加重老年貧窮問題的嚴重性,並進而拖垮整個社會系統。 具體而言,退休之後將不再有醫療保險,若個人風險意識不足,將可能面臨自己或親友的高額醫療費用。 少子化社會下,「養兒防老」並以家庭成員為理所當然的長照供給主體越不可行;年金若缺乏適當的規劃,更可能面臨給付不足、甚至破產的困境。 (不要錯過:為你挑片|《寄生上流》,貧窮是一種「越了界」的味道) 回顧臺灣:我們該如何建立更穩健與公平的社會?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19 年的報告,臺灣是亞洲均富最高收入國家第一名,中產階級比例高,已經是相較之下較為平等的社會。 然而,前述的議題反映到臺灣社會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貧窮困境。 回應美國社會資本不均的問題,臺灣學者藍佩嘉在《拚教養》一書中,提到了雖然臺灣在居住空間與社交環境下,不同階層的交錯比例較高,但政府與社會提供的教養資源高度集中於中產階級。 要求父母有中產階級條件,卻在不同的「教養腳本」中創造了不平等的童年,與難以在公共領域、教育現場中容納不同階級的教養想像。 而雖然不到英國的零工比例,但 2020 年,臺灣非典型就業人口已達 7.13 %,年增 0.67%,外送平臺的興盛更加劇了該現象。 而正在加速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高齡貧窮恐怕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未來臺灣的發展方向,如何解決不平等仍然是人類永恆的課題。 解決貧窮問題的關鍵不是金錢,而是社會支持網絡、勞雇關係安全感的提供、福利網絡的設計等等,有許多複雜的機制。 個人層次上,作為一個公民,至少我們能將現有的資源「共享」化,持續監督政府建設更完善的照護體制、勞動體制,控制資本成為驅動社會向前,而非剝削窮人的力量。 不僅是一日的慈善,集合所有人日復一日改善社會體制的努力,才有機會創造實質均富的社會。 思考題 如果你是一位「窮人」,你認為自己在臺灣社會中從貧窮到脫貧是可能的嗎? 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幫助?或是怎樣的社會文化有助脫貧呢? 本文摘自公民不下課的《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由皇冠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March 30,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mOWqTc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小資懶人有感理財 3 招!通貨膨脹讓你存錢無感,讓財富流向自己 https://ift.tt/FbjnEa4 通膨長期下來能帶來的影響,比你想像還要多,連你的退休金都有可能逐步減少!不知道怎麼守住錢嗎?掌握三方法,讓財富流向自己。 薪水、年終才發沒多久,新年度也受到公司調薪,但一個月下來,避免無腦花錢,好像也沒有存下的更多,其實,這很可能是通貨膨脹正在吃掉你的薪水。 如果有關注新聞時事,在近期你可能經常聽到「通膨」,到底通膨是什麼?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理財規劃呢? 通貨膨脹是什麼? 圖片|Photo by Eduardo Soare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選股入門課|從美國麥當勞、雀巢的漲價動作,掌握通膨時代下的投資術) 通貨膨脹(inflation)從字面上解釋的意思是「貨幣流通數量增加」,同時也代表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人民購買力下降的經濟現象。面對持續的通貨膨脹,也讓央行在今年 3/17 號無預警宣布升息一碼,讓房貸族深受影響。 物價上漲下同樣的錢購買力降低,身為九年級生,有感的部分可能是麥當勞、知名品牌的飲料店、超商販售的各種零食餅乾等民生消費,都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漲價。 像是居住在雙北地區, 20 年前 25 元可以買到一杯珍珠奶茶,現在恐怕不太可能,動輒 35、40 元一杯,甚至更貴都是大家願意消費的價格。麥當勞蛋捲冰淇淋過去用 10 元買得到,現在已經要 15 元。 應該也有不少人覺得一個月的生活費莫名地就超支了,你可能沒有亂花錢,而是被高物價所影響,物價上漲像是溫水煮青蛙。 知道漲價的當下有感,而實際從民生消費來看的價差並不大,即便抱怨,但基於種種理由還是會持續消費,理由可能消費本身屬於民生必需品、購物慾望、品牌忠誠度等等。 倘若你暫時尋找替代品,也可能隨之漲價,又或是購買後發現品質落差仍然回到原先的消費習慣,我們無法避免在物價上漲後去停止消費,通貨膨脹對於單次的消費影響可能不大,然而,長期下來卻能帶來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你想過嗎?你的退休金可能已不是你想像中的金額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根據主計總處在今年三月中發布 111 年 1 月受僱員工統計,1 月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 4.4 萬元,月增率 0.89%,年增率 2.91%。 然而,去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僅年增 0.06%,為什麼會有此落差呢?這一切都來自於「通貨膨脹」。 萬物皆漲只有薪水沒有漲,聽到這個現象應該讓經常想要正視財富問題的人感到消極,這也是剛出社會時的我所受到衝擊的現象,雖然領到的薪水已經比學生時代打工還要多上幾倍,金錢匱乏感降低,卻對金錢的運用注意力下降更容易亂花錢。 然而,這也代表著同年齡者,會不會理財在多年後的資產將形成更大的差異。而最終我們都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退休金,更不可以忽視通膨對退休金造成的影響。 假設 A 從 25 歲工作到 65 歲退休,試算勞保老年年金加勞退金每月可領到 32,000,假設通膨率為 3%,那麼 40 年後物價等於是上漲了 3.26 倍,代表 A 在 65 歲退休時的實際購買力,只剩下每月 9,815 元,這樣的差異大家應該就頗有感受了吧! 如果你現在的調薪幅度每年都是穩定成長 3%,可能覺得還過得去,不過如果考慮通膨影響,成長 3% 只是剛好抵銷而已。你應該也可以想到的是,假設你現在預計退休金是 1,000 萬,但過了二、三十年退休時,1,000 萬已經無法擁有和現在擁有相同的購買力了。 假如你規劃所需退休金為 1,000 萬元, 40 年後加計年平均通貨膨脹率 2%,那麼到那時真正應該準備的退休金數目其實應該是 2,210 萬元,由此可見時間複利帶來的效果非常驚人。 你的退休金可能已不是你想像中的金額。 不過,說了這些並不是要鼓勵你成為躺平族,你仍然可以運用時間複利來創造新的可能,透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幫助你養成良好的理財觀念,讓財富流向自己: 掌握三方法,讓財富流向自己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1. 金錢正向思維 現在想要先請你暫時忘掉上面文字所帶給你的危機感,在認知到這樣的現實下,仍然對金錢要有正向態度。 當然看完這些時,或許你會更加覺得:「反正我們就只能當躺平族」、「什麼都貴也就只能這樣了」、「未來如此艱難先享受當下比較重要」,但這樣的心態到頭來還是沒有開始做財務規劃的任何行動。 那麼,非常有可能是這些負面思維,讓你至始至終無法與錢展開正向共處,因為你已經將對未來的焦慮與的恐懼與金錢做連結了。 如果有一天真的有錢,你的潛意識接收到的可能也是負面的訊號,要迴避恐懼的方式就變成把這些錢花掉,不要留在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常說:「錢留不住」,哪一天獲得了獎金、甚至是意外之財,動用的第一個念頭只會是花錢及時行樂。 因此,知道危機但是不是對未來抱著負面態度,而是對金錢抱持正向思維,你應該意識到金錢能支持著你的生活,讓你衣食豐足,而你也應該想著將這樣的豐盛拉走得更長遠。 那你需要的其實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播種,讓你的財富果樹在未來也有持續的豐收。 (存錢撇步:52 週存錢神器!這幾個 app,讓你無痛儲蓄) 2. 善用時間複利:穩健且長期的投資 至於該怎麼播種呢?那就是長期投資,首先,你要選擇適合環境生長的種子。 什麼是合適的種子呢?現金、儲蓄險、定存,這些資產的利率都沒辦法對抗通膨,如果你認知到金錢隨著通貨膨脹購買力下降,那麼你應該很清楚把錢全部放在銀行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或許你會說,在今年三月央行無預警宣布升息一碼,利率已經提高了,然而,這次的升息以後銀行定存和活存利率在短期內可能都只是微調,一般民眾不會快速有感,後續有待觀察。 現階段來說,比起存放銀行,更長期的作法是找尋穩健的投資標的。 沒有時間研究投資標的,那就買相對穩健的 ETF,雖然你可能不會短期的績效吸引,有時甚至你買入的當下大盤開始下跌,即便 ETF 由諸多成分股構成也會跟著下跌。 然而,這些 ETF 至少是經過篩選的標地放在同個籃子,你無需擔心太多,這些公司的基本面能確保你的投資不會受到系統性風險的影響(當然非系統性的因素,例如烏俄戰爭導致的市場衝擊仍無可避免)。 再來,需要長時間穩定投入,透過定時定額的方式,可以選擇時間,在低點位時加碼,或是直接設定定時定額投入,越早開始投入有更多的時間複利。 假設用 30 年的時間穩定投入,投資工具單年報酬率是每月 8 %,每月只需要投入 6,665 元,這樣的金額對於剛出社會的小資族來說,其實還是相對可負擔的,但若是晚 10 年開始,用 20 年的時間穩定投入,同樣以投資工具單年報酬率每月 8 % 計算每月就需要投入 16,865,似乎就有些吃力了。 (投資分享:「股票就是在賭博?」給理財新手投資觀念:別把投資和投機搞混了) 3. 避免血本無歸 隨時提高警覺、做好風險管理 一些新興的投資工具,包含虛擬貨幣、NFT 到底該不該碰,作為一個追求新資訊、新科技的心態,你可以適當的了解、參與,但絕對不是把你的身家 All in,若是想嘗試,先運用一部分的資產從「體驗」開始。 想像今天你對一個服務相當陌生,也會趁著特惠時試用,觀察這個服務的店家,是否適合自己,任何投資標的也都是如此,就連買股票一樣都有合適性,比如無法熬夜觀看美股者,就不適合在美股上進行短進短出的操作。 而像是虛擬貨幣、NFT 這些項目宛如坐雲霄飛車般的價格走勢,是否會影響你的情緒起伏?也須進行評估。非 常建議在購買虛擬貨幣、NFT 之前請先確保,這些錢就算拿不回來,都不會影響到你生活,不論是被套牢或是意外遇上詐騙都是有可能的,請為自己做好風險管理,在投資理財上保有安全感,安適地過著原本的生活,才能健康走得更長遠。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金錢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 March 29,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bjnEa4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心理師看劇|《華燈初上》蘇慶儀的自卑與嫉妒?無法好好愛自己,源於不被愛的原生家庭 https://ift.tt/cv5Ab0j 嫉妒和羨慕不同。《華燈初上》的蘇慶儀在一個不被愛的家庭長大,沒有辦法好好「愛自己」的她心底充滿自卑,於是著手摧毀身旁所有的人,最終引來殺機! 你追完《華燈初上》第三季了嗎? 劇中楊謹華飾演的蘇媽媽蘇慶儀,讓許多人驚艷她的演技,卻也讓人不小心入戲太深,大罵她是假面閨蜜、性格扭曲。 但當我們看到蘇慶儀的原生家庭,就比較可以理解為什麼她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 小時候,蘇被繼父性侵時,蘇的媽媽為了維持現在的生活,只是待在房間,沒有出手制止這一切的發生,事後甚至還罵蘇「為什麼要搶我男人」。 蘇在家庭中,沒有被好好愛過,總是被尖酸刻薄的媽媽謾罵、否定,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導致蘇也無法好好愛自己。而我也相信,蘇的媽媽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和她的成長背景和經歷,一定也有關係啊! 蘇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誰,在學校中,蘇也時常被嘲笑是「私生女」。還好,蘇在高中時遇到了羅雨儂,雨儂仗義地幫助弱小的蘇,蘇終於開始有了笑容。蘇被繼父性侵生子後,投靠雨儂和少強,雨儂還收養了蘇的兒子。 兩人一路走過風風雨雨、互相扶持,把「光」經營得有聲有色。但,蘇和雨儂卻因為愛上同一個男人,而開始心生嫌隙、互相憎恨,再也無法回到過去單純的友誼。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你會喜歡:為你挑劇|《華燈初上》第三季「人生、愛情、家庭」8 大金句:看盡的不是蒼涼,更是勇氣與希望) 自卑,導致嫉妒心作祟 蘇也被江翰拋棄,開始壓抑不住內心對雨儂幾近瘋狂的嫉妒,蘇和雨儂兩人越吵越兇。在蘇決定和中村先生一同去日本之後,蘇做了一連串的行動,讓周遭的人完全無法諒解。 例如︰花子被性侵後,蘇背著雨儂給花子一筆錢,不讓她在店裡繼續工作;蘇搶走了阿季最愛的中村先生,還對她冷嘲熱諷,讓阿季氣得牙癢癢;蘇恨江瀚拋棄了自己,將江瀚寫給蕭婉柔的情書影印寄到電視台給范總,害得江瀚失去了有如生命般的編劇工作; 蘇臨走前,還轉讓股份給店裡的其他小姐,不讓雨儂在酒店獨大;栽贓毒品給雨儂,暗地裡捅她一刀;提前寫好給子維的生日卡片,希望子維能跟著她到日本生活⋯⋯ 讓幾乎身旁所有的人,都有殺了蘇的合理動機。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蘇的端莊優雅,把酒店一切事務都處理得宜,縱使外貌及外在能力都備受肯定,蘇還是無法愛自己。 蘇認為,雨儂對她的好是一種施捨,她覺得雨儂對她不是真正的好,只是同情她罷了。 其實,這一切都源自於她的自卑。 自卑,而導致嫉妒心作祟,「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毀了你也在所不惜」。因為嫉妒,蘇用盡一切方法,想毀了江瀚和雨儂。 嫉妒和羨慕不同,羨慕是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他人的東西,嫉妒卻是希望他人失去他所擁有的。 羨慕是一種較為正向的感受,渴望得到和他人擁有的東西,但自己沒有匱乏的感受。嫉妒是在羨慕他人的同時,還恨自己的不夠好。 常常感到嫉妒的人,可能心裡感到自卑、自我價值低落。 (延伸閱讀:「第一次有人告訴我:妳非常性感」揮別自卑心理,你只是還沒遇見對的人) 唯有當你能好好愛自己,你才能遇見那個對的人,才有辦法好好愛人與被愛 心理學家 Erikson 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他將人的一生中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要的發展任務,當發展任務沒有順利完成,就可能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影響下一階段任務的發展。 19-30 歲屬於成年早期,發展任務是「與人建立親密關係」(intimacy),意即能開始學習愛人與被愛,Erikson 指的親密關係不只是愛情,親密的朋友也算;若無法達成親密,可能會有「孤單、疏離」(isolation)的感覺。 那哪些人在這個階段會有困難呢? 在成年早期的前一個階段是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指透過父母師長同儕等他人了解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等等,進而能認同自己、喜歡自己、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 若無法達成自我認同,可能會感到「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無法自我肯定,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及未來何去何從。若青少年在此階段產生「角色混淆」,則很可能影響到下一個階段——成年早期的發展任務「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產生困難。 蘇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愛,不知道什麼是愛自己;因此,遇到了玩世不恭的渣男江瀚,蘇深深地被迷上了。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華燈初上》在兇殺與愛情之外?劇中角色成長的暗喻與象徵) 我和青少年工作的這些年中,也遇到好多因為沒辦法愛自己女孩,就像飛蛾撲火般的衝向愛情、渴望被愛,不由自主地被那些滿口甜言蜜語的男性所吸引。 但,這不是真的愛情啊,愛得轟轟烈烈,卻也遍體鱗傷,有些女孩甚至不小心有了孩子,為了男朋友一再地墮胎。 劇中的蘇、雨儂、阿季、百合還有愛子都是啊,這些在酒店工作歷經風霜、看過這麼多世面的女子,當在家庭中不被愛、不被家人支持時,一旦愛情來,就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 他們試圖在愛情中擁抱那個失落、渴望好好被愛的自己,但卻往往不小心被傷得更深。 因為, 愛情不會是你的救贖,只有你自己才是。 女人迷創作者 Yvonne 蔡宜芳心理師 心理學家 Erikson 告訴我們,要先能達成「自我認同」,能好好愛自己、肯定自己,才有可能「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因此,唯有當你能好好愛自己,你才能遇見那個對的人,才有辦法好好愛人與被愛。 *寫作需要你的支持,歡迎分享文章或到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逛逛* March 25,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v5Ab0j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不賴床的紓睏計畫!《Booking Morning!》床邊故事,挑戰連續早起 21 天 https://ift.tt/pLPecKW 你是個愛賴床的人嗎?如果你也覺得早起很痛苦,不如試試 《Book Morning!》,每天用解鎖故事新篇章來喚醒你,藉由環環相扣的劇情,讓你無痛紓睏,養成早起自律的好習慣! 每個早晨,你是否陷入早起困難,並在後悔中度過呢? 「早知道洗完澡就立刻睡覺了。」、「早知道就不要半夜兩點還在看迷因了。」 早知道早知道,偏偏再多時間都換不回一個早知道。 根據女人迷的社群調查,大多數人都希望更好地利用早晨時段,為自己準備一頓豐盛的早餐、把握時間運動醒腦,或是享受早晨的閱讀時光。 然而在八百多位讀者中,就有 79% 的人具有賴床習慣,而賴床的原因,多數歸咎於「前一天太晚睡」、「床太舒服、爬不起來」、「沒有動力起床」等,甚至還有一位讀者留言告訴我們,「如果沒跟他人有約定,就很容易爬不起來」。 為了如這位讀者一般,總想起床卻屢屢失敗的早起困難患者,有些人想出了個方法——如果把「早起」,變成「遊戲」的一部分呢?就像破關一樣,越堅持早起,越能接近勝利——會不會就能產生起床的動力? 圖片來源|Pixta 《Book Morning!》:預約你的早晨,讓你被好奇心喚醒 比你更在意生活細節,擅長將日常習慣與玩心結合的開發團隊 Fourdesire,與曾推出熱門手遊《返校》、《還願》的赤燭遊戲合作,瞄準「慣性賴床者」,推出說書型鬧鐘 App《Book Morning!》,只要你在約定的時間起床,就能解鎖一段 5 分鐘的精彩故事,讓每天起床不再是痛苦的例行公事,而是像遊戲破關一樣有趣! 圖片來源|Fourdesire 顧名思義,《Book Morning!》不只是預約你的早晨,更透過一篇篇故事做為誘因,為你無痛紓睏。 比起每天鬧鐘劃破寧靜早晨,賴床的你為了早起掙扎、和棉被拔河⋯⋯《Book Morning!》 結合了「建立早起習慣」和「床邊故事」,把早起這件事情,變成解鎖故事連載,讓你因為好奇故事發展,產生早起閱讀的內在驅動力,順其自然變得能夠規律起床,甚至還能養成閱讀習慣! 然而,若你沒有在準時的時間起床,故事的進度就會停滯不前。 在《Book Morning!》裡頭,有位天文學家「奇奇博士」,每天都等你準時起床打開 APP,將宇宙中藏有豐富情節的小說故事波放送給你。如果錯過了約定的起床時間,就會錯過故事,你也就看不到最新故事的進展囉! 圖片來源|Fourdesire 當然,閱讀故事也是要投其所好的,《Book Morning!》共推出三個風格迥異的故事: 喜歡歷史奇幻的你,必看〈遠方的希爾羅〉,搭載獨特種族世界觀,與主角一起感受戰爭時代的苦澀與勇氣;若是著迷於星際探險,可優先閱讀〈回地球的考驗〉,跟著主角在銀河旅行,造訪其他星球;〈最後一隻貓〉則富含懸疑推理,隨著情節推動,一步步解開意外之謎! 圖片來源|Fourdesire 不只情節豐富,每個故事更搭配療癒的插圖動畫,不同的背景音樂與環境音,為你從視覺到聽覺,打造沈浸式閱讀體驗!而《Book Morning!》生動活潑的互動方式,也很適合以下幾種人: 熱愛追劇的你:如果你愛追劇,總在新集數上架當天就想立刻追完,那麼《Book Morning!》 豐富的故事絕對能滿足你,追劇快感通通有,作息還因此變得規律,何樂而不為? 享受儀式感的你:你有多久沒在早上的時候看書呢?晨間讀書,不只幫助大腦甦醒,更是在展開整日的奔忙之前,為自己預約一段獨處時光!不如就用閱讀故事,當作開啟一天的早晨儀式。 富有想像力的你:《Book Morning!》的故事不只有劇情推展,更保留了遊戲般的玩心精神,讓你在跟著故事主角探險的過程中,也可以搜集道具、閱讀角色圖鑑,更能一窺故事本身的龐大世界觀! 圖片來源|Fourdesire 起床,可以是有趣的生活冒險 不想再因為賴床而後悔嗎?成功養成好習慣,意味著你對自己的生活握有主導權,你有權力,也有能力將生活過成理想模樣,而《Book Morning!》透過療癒的早晨閱讀時光,讓早起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又有趣。 根據「二十一天法則」,建立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在《Book Morning!》的閱讀體驗裡,每一則故事,都有大約 21 天的閱讀時程,當你不斷破關解鎖故事的同時,也在無形中養成了一直以來難以達成的習慣。 跟著 Fourdesire 的腳步走,培養好習慣從來都不是難事。過去 Fourdesire 曾推出多款人氣 App,包含《記帳城市》、《Walkr》、《植物保姆》與《記事探險》,全球總下載次數已突破 3,500 萬,如果你曾體驗過 Fourdesire 為生活帶來的樂趣,那麽《Book Morning!》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明天的你,打算幾點起床呢?想跟賴床說再見,現在就下載《Book Morning!》,養成你的早起生活習慣吧! March 24, 2022 at 11:08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LPecKW
職場上對下性騷擾比例高達 51%!給老闆與主管:共創性別友善的 4 個步驟 https://ift.tt/kW9GXxU 台灣落實「性別工作平等法」已屆滿 20 年,職場上仍充斥著有性騷擾成分的對話,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真正的「性別友善職場」?現代婦女基金會從 4 個角度,從企業政策落實到主管訓練,勾勒出解方。 文|現代婦女基金會 劉容任主任 在公司舉辦聚餐期間,遭主管在眾目睽睽下,以「她是我們公司最會喝的酒家女」稱呼⋯⋯,經勞工局調查,公司受理 A 女申訴後,僅詢問事發經過,未依自訂的性騷擾處理辦法成立調查小組及作成決議,且明確知悉有上述性騷擾行為發生,卻未對行為人適當懲處,也沒有辦理相關防治教育訓練,認定公司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13 條第 2 項規定,裁罰 10 萬元。 ——聚餐超嗨,但是主管一句「最會喝的酒家女」,就讓公司被罰 10 萬元!(自由時報 2022 年 2 月 17 日新聞) 2022 年 3 月 8 日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施行屆滿 20 年(原名稱為兩性工作平等法,後更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 觀察如新聞所述之性別歧視、框架,或輕易評價女性的言行,已無違和的融於日常生活,就因經常性的在發生,已難在第一時間敏感出這些都是職場的性別陋習! 2022 年行政院出版之性別圖像,在人身安全與司法的篇章中,「依性別工作平等法受理申訴人數女性約占 9 成 2 (女性 346 人、男性 29 人)」,申訴類別包含性別歧視、雇主違反性騷擾防治義務及工作平等措施等 3 類。 其中雇主違反性騷擾防治義務態樣,又以「雇主於知悉職場有敵意式性騷擾時,未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補救措施」為大宗。 (推薦閱讀:女人迷 DEI 職場千人大調查|逾 7 成受試者表示:職場仍對 LGBTQ 群體不友善) 圖片|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提供 本會 2020 至 2021 年共計有 447 件性騷擾諮詢案,女性被害人比例高達 87.9%。其中,屬「職場性騷擾」的件數為 226 件,佔所有諮詢量的 48.2%,進一步就「兩造關係」分析,行為人為雇主/老闆、主管身份者分佔 18.6%、33.3%。 總體而言,屬職場上對下之性騷擾比例高達 51.9%,即便不一定全涉及權勢性騷擾,但雙方在地位、身份、資源的懸殊立場,得以想像被害人的劣勢情境,能有信心在職場經由申訴、協助而不被找麻煩? 遺憾的是,本會近兩年職場性騷擾諮詢案件亦指出,有 38.3% 的當事人對於公司處理態度、結果感到失望、不滿意。 (你會喜歡:女人迷 DEI 職場千人大調查|公司鼓勵尊重,卻超過 60% 仍放任不當性別/年齡玩笑發生) 圖片|現代婦女基金會 提供 然而法律賦予雇主、主管的防治措施及積極改善作為,又該如何落實? 本會看見,建置性別友善職場環境,關鍵除在雇主,次之能發揮角色及提升職場意識進化的,就是性騷擾防治專責人員。 專責人員為職場性騷擾事件第一線因應及處理窗口,同時也需啟動單位調查機制,並快速回應被害人,提醒雇主施行立即有效的補救措施。 過去本會著眼相關需求,辦理多場「防治職場性騷擾工作坊」,提供專責人員教育訓練、因應及調查演練,目在降低被害人從內部申訴流程中受到更多傷害。 今年 2 月,集結企業人資夥伴參與會議進行座談,受訪者談到現下職場推動性別平權最大之阻力,就是公司高層「性別敏感度嚴重不足」、「觀念不合時宜」、「誤以為開開性別玩笑有助活絡上班氣氛」、「手來腳來的互動無傷大雅」等,更甚者本身極可能就是潛在的性騷擾行為人。 另也有公司主管身兼性騷擾防治委員,卻對性騷擾流程不熟悉,得知公司內有案件時,未走正式管道,仍私下關說撮合,讓被害人以為公司漠視、姑息或只想掩蓋,對於公司態度、體制失去信心。 專責人員雖知情,卻也只能擔憂公司因此遭行政責罰,或被報料揭露訴諸媒體,讓公司暴露在更大的風暴之中。 圖片|現代婦女基金會 提供 本會辦理「防治職場性騷擾工作坊」概況 讓女性在職場中能擁有安全的發展空間,也是國際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從 #MeToo 到 Time's Up,女性職場人身安全處境依舊充滿挑戰,現代婦女基金會提出關鍵就在雇主! 從主管機關就要思考如何指揮、教育、監督,協助雇主理解、察覺這些隱微的性暴力無處不在,又正點滴吞噬耗損員工心力,看見傷害、痛點才能對症下藥,由上到下貫徹對人與性別之尊重,且於生活細節中察覺性平意識,要將簡單、重要又可被執行的策略提到檯面上討論。 期待員工要發揮良好產能首先該要照顧好員工,沒有人可以待性別陋習如僥倖或置身事外。 現代婦女基金會整理歷年服務觀察,提出四點關鍵建言,期許各公司機關團體能加以落實,共創性別友善職場環境。 1.落實性騷擾防治措施 主管機關每年雖會對各事業主及重點業者施行性騷擾防治稽核,但多為法律基本要求,如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公開揭示等。 坊間不少公司只會在新人訓練時簡要帶過,或僅播放十分鐘的防治宣導影片充數,又或將海報張貼在易被眾多資訊埋沒的佈告欄上,認為符合法律最低要求即可。 然而防治措施的重點,應隨時更新性平知能,讓員工了解合宜的人際互動溝通方式,認識性暴力/性騷擾會造成的心理創傷,藉由同理心讓員工從自身出發,積極參與職場性別平權,共創性別友善的工作空間。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2.提升主管因應知能 從性騷擾諮詢案件中,我們聽到許多當事人提起與主管不適切互動困擾,例「都快下班了,主管硬是要另約吃飯討論剛才的會議細節,結果整頓飯下來公事根本沒談 5 分鐘,後來都在好奇我跟我男友相處如何,說什麼女生要矜持一點不要太快給人家,我都不知道要怎麼接話!」 或是另一位案例提到「同事突然就在眾人及主管面前戲稱我好兇(胸)喔,不要再吃奶補奶,這麼低俗的話我都聽不下去了,但看向主管卻只是跟著群眾訕笑,一點反應也沒有,只覺得心寒!」 本會近幾年提倡性別平權之重點需優先著重主管級訓練,其中幾間較有規模的公司,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協助主管認識性暴力創傷及事件因應技巧,並透過演練讓主管得以理解如何表達中立態度、關懷及適切的協助,我們也從主管的回饋得知有顯著的效果。 成也主管,敗也主管,除達到相關法律對雇主基本要求以外,更應讓主管發揮更完善的性騷擾防治功能。 (同場加映: 【性別觀察】「來啊!正面上我啊」臺北某公司的職場性騷擾事件:指控男主管後,我就被開除了) 3.事件必走正式流程,強化糾正及補救措施 「不要害怕教育員工性騷擾防治後,員工會因為意識覺醒而紛紛提起申訴」,本會在每次的宣導中,都會跟事業主打一劑強心針。 強化公司對於性騷擾零容忍之態度,員工對性騷擾之傷害及積極處理作為有更多認識後,自然不敢存有僥倖心態。 公司應將心態調整,在每一次事件中學習及重新檢視職場環境,並積極協助被害人避免再次受害,提供行為人教育及後續措施,而非擅自私下和解或只求行為人離開公司即以為解決問題,清楚且中立的流程方能讓職場員工安心及放心。 4.營造性別友善可以從生活日常開始 近幾年本會在與許多公司合作經驗中,有許多富有創意及結合公益之活動。例如搭配時事或節慶,從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到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設計與性別相關但不同主題的活動,如電影賞析、時事話題論壇、書本導讀等;亦可搭配如本會推廣之國際丹寧日活動,鼓勵員工從響應活動認識議題及公司政策。 從生活日常經驗出發,推動讓同仁有感的活動,將更能感受到公司關注性平的文化及政策。 公司行號若能營造性別友善的職場環境,妥善處理性騷擾事件,能提升員工就業的安心感與幸福感,各級主管的思維及態度是防治職場性騷擾的關鍵,別讓公司成為性騷擾的溫床,現代婦女基金會殷盼政府、企業與 NGO 共同為職場平權努力! 打造性別友善職場計畫 - 讓您面對職場性騷擾不再一個頭兩個大! March 23,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W9GXxU
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總有一個理由,值得你為地球奮鬥:專訪 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富達投信副總林紹凱 https://ift.tt/YZWBNst 買衣服的時候,你是否會在意衣服背後的原料是從何而來?又或者是知道由誰、花了多少時間來裁縫呢?永續一詞或許人人都聽過,卻不知該從何做起,專訪 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與富達台灣行銷及產品策略部副總經理林紹凱(Kai),談談永續如何在生活中的微小之處實踐。 多數的我們,對於「永續」一詞都不陌生。在網拍買衣服時,看到頁面清楚標示這件衣服的製作過程:從原料、工廠、運送到你手中,甚至標誌著每位工人將拿到多少工資;許多國外的品牌,在介紹上便清楚寫著「sustainable(永續性)」;當你走在大街上,更是有不計其數的標語,鼓勵我們減少使用塑膠袋、吸管⋯⋯。 永續的概念,早已悄悄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也許你曾經想過——只做這些真的就能達到永續了嗎?我們還能做出什麼行動呢?這次,我們專訪到零廢棄時尚品牌 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與富達台灣行銷及產品策略部副總經理林紹凱(Kai),聊聊從品牌、企業到個人,我們如何從每一次的選擇中,打造出更好的地球與未來。 你如何打造你的衣櫃,對世界有深深的影響 你曾經這樣想過嗎?其實你的每次消費、每購買一件衣服,都是在對這個世界,投資你所信仰的價值。 「Story Wear 是一個一輩子不製造垃圾的品牌。」談起創辦永續時尚品牌 Story Wear 的初衷,冠百分享到,起初是為了解決快時尚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 當人們為求快速、追求新鮮,快時尚產業應運而生,而過度生產與消費,更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在台灣,每年就能丟掉七萬兩千噸的舊衣,每分鐘就有 438 件衣物被丟棄。 這些衣服也許不再合身,也許退了流行,也或許只是一次購物節後的衝動⋯⋯我們急著去擁有、去追隨,並且在獲得之後又急著拋手,再一次進入消費輪迴,不僅金錢快速流失,也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Kai 提及,英國曾有一家快時尚公司,股價與營收表現雖然亮眼,然而營收好的關鍵來自高毛利。因此,富達分析師進一步懷疑,毛利高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壓榨供應商及勞工的問題,並在往後的證據中驗證了這樣的狀況。對此富達分析師主動提出建議,並得到該公司承諾改善,然而毛利依舊未有明顯變動,因此分析師認為公司並無改善現狀,連帶降低富達參與該公司治理的評價分數。 缺乏永續經營思考的企業,在大環境變動下,公司承受變化的韌力不足,利潤與股價也將隨之有巨大波動。 「像這樣的企業,雖然富達沒有參與到上漲的那一段,而在疫情之下,它確實因為供應商管理不善,疫情爆發後股價大幅下跌。」 但 Kai 也強調,評估企業是否吻合 ESG 只是開始,富達的關鍵在於幫助它們邁向 ESG。對富達投信來說,永續不是刻意演繹出的成果,而是他們的 DNA,所有決定皆需以永續為出發點。 ESG 意旨 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是近年來金融市場的主流投資策略,亦可視為評估企業營運的指標之一。 Kai 解釋到:「富達每一個研究分析師會清楚知道,今天投資這家企業應該更全面地被檢視,不僅是財報,還包括 ESG。這些考量基準會讓整個投資組合更符合永續的概念,達到正向影響力。」 永續投資的終極目標,不是創造永續的投資組合,而是永續的地球。 富達台灣行銷及產品策略部副總經理 林紹凱 Kai 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有機會成為善的循環 在為永續倡議的路上, Story Wear 也將人權議題注入品牌價值。當初為了打造永續時尚,選擇以二手牛仔布料作為設計衣物的原料,然而卻沒有工廠願意代工拆解牛仔布料,或是為了單一款式只做少量件數。 後來冠百想起,30 年前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有一群手藝很好的裁縫師們,因為產業轉移而失去工作,其中也有一群婦女因為家中有腦麻的孩子,為了要帶小孩,無法外出上班。 於是 Story Wear 與在地組織建構了一個屬於他們的永續時尚共創基地,讓這群媽媽不僅能夠同時工作,也能照顧小孩。 冠百感慨地提到:「其實有很多腦麻孩子生活無法自理,但是在基地裡,陪著媽媽一起拆褲子,他們也覺得自己有了一份工作,也對自己有了成就感。」 談起這段故事,冠百眼中浮現溫柔神情,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也協助婦女二度就業,同時讓難以就業的腦麻兒,在基地裡與媽媽相伴。當時尚與在地人情溫暖的結合,這是冠百在創立零廢棄時尚品牌時未曾想過的影響。 永續是什麼?永續能為社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正面影響?也許在 Kai 與冠百的對談中,我們已經看到解答。 該留給孩子的或許不是存款,而是更好的環境 當談起關注永續議題的起心動念,Kai 笑著說,2010 年台灣的氣候紀錄片《±2℃》推出時,關注便已在心中萌芽,此後有了孩子、成了父親,更讓他堅定信念,要做能為孩子生活的世界,留下正面影響力的事情。 同時思考,在每日生活裡、企業工作中,他能夠作為什麼角色,將永續付諸行動:「我思考的,不是留給孩子的房子或存款,而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 至於站在品牌端,冠百也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永續意識抬頭,工作與消費的目的不僅是賺錢,更希望作為手段,解決某種社會問題。也因此當提到如何喚起人們對永續的關注時,她特別強調每個行動的重要——所有至微之處,都是能捲袖改變之事。 「比如說買衣服,選擇 Story Wear、二手衣物商店,或者嘗試素食飲食等等⋯⋯」她相信:「每天都做一點點,相信能一步一步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 永續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台灣零廢棄時尚品牌 Story Wear 不論是投資機會,或是每一次的消費,背後牽動的可能是勞工權益、是動物權、是環境問題⋯⋯而這也意味著,當我們選擇做對的事,儘管只是小小的決定,都有可能形成巨大的漣漪,看見改變的可能。 從衣櫃開始的革命:讓永續投資圍繞你的生活 對於冠百來說,富達與 Story Wear 的串連是相當有趣且意外緊密。富達為投資人篩選出好的永續投資商品,而 Story Wear 則在傳遞永續理念給大眾的同時,必須持續賺錢生存,兩者來自不同產業,卻背負同樣信念,並深信若越來越多人從投資或消費上關注永續議題,就有機會加強善的循環。 其實在 2020 年,市場早出現一系列永續投資商品,但富達並沒有。Kai 說,他們希望在推出商品之前,就先確認所有投資流程都有永續的 DNA 在裡頭,他做了個有趣的比喻:「就像你進到一家有機商店,不可能讓投資人進來,看到左手邊是有機商品,右手邊卻是有毒商品。我們希望即便不是有機,也是提供高品質無毒的商品。」 Story Wear 也是如此,商品的更新速度必定不如其他快時尚品牌,所需的製作時間也長,然而正如 Kai 所說的:永續投資的終極目標,是創造永續的地球。 不論是投資或是製作商品,需要的不是快速的發想產出,追求的更不是立即見效。永續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靠得是一點一點的累積。當我們開始擁有這樣的認知,便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力所及之處行動——可以是決定放下手中的免洗筷、使用環保物品;也可以是從衣櫃開始的革命:少買一些衣服,而一旦要買,就買一件能夠陪伴你很久的衣服。 那麼,在這個環境裡,我們也能成為強大的助力。 想知道冠百的永續小故事,就到富達 IG 看更多 >> 點我出發 March 22, 2022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ZWBNst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帶給身體力量的魔法:別害怕說出月經、陰道等字眼,它們都是我們的寶藏 https://ift.tt/onJLbvY 女孩兒從小的養成是不可以討論或說出生殖器官的名字。漸漸地,許多的「不可以說」成為了秘密,再成了禁忌。 文|Donna 記得大學時候第一次鼓起勇氣嘗試棉條,雖然聽游泳隊的朋友們說得輕鬆:「超簡單、超方便,我們國中就在用。」我佇在廁所試了幾次還是不知所措。 「怎麼辦,進不去⋯⋯」我傳訊息向朋友求救,他只回傳簡單幾個字:「坐下、冷靜。」 彷彿在對慌張的小狗發號施令,於是我坐回馬桶上,深呼吸、靜下心,慢慢地推進,異物感並沒有持續多久,棉條就安安穩穩地待在裡面了! 把棉條塞進陰道裡,並沒有這麼可怕嘛。 為了符合社會期待,我們壓抑了內心的渴望 圖片|Photo by yamasan on PIXTA 我從小討厭月經,就是因為討厭衛生棉,尤其那種加長加寬超級夜用型,像包成人尿布一樣又悶又重,輕巧的棉條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自由。 以前到底都在幹嘛?我納悶自己為何浪費這麼多年忍受生理期的不便,隨即想起高中一位健康教育老師出了一項青史留名的回家作業:看鏡子畫自己的外生殖器! 當時真是嚇壞一票家長,引發教育團體反彈,最終被嗜血的媒體當成獵奇的題材大肆炒作。 想想本來有多少年輕女生可以藉這個機會認識自己,大眾的窺視、訕笑提醒我:原來有那麼多人不想讓女生掌握自己的身體,必須世世代代將恐懼與羞恥層層疊疊地內化,否則會破壞某種潛藏的秩序,比如高教育程度女性不願結婚生子導致生育率下降形成國安危機之類的。 對照男生從很小的時候,就有機會和自己的生殖器官培養感情,有些人甚至愛不釋手到幫他取名字,視為自己的分身,女生從小離自己的生殖器官很遙遠。 不但不被鼓勵探索自己、和自己連結,甚至會被「淫蕩」、「骯髒」等各式各樣負面形容詞威脅,不得不壓制本性的欲望。 (同場加映:三十情抒|了解身體自有四季,就懂得對自己寬容,隨月經流動感受力量) 所有恐懼和不敢說的,都將成為禁忌 小時候我也害怕裙子底下的怪物,那個那個哪個哪個,連經血排出的位置都說不出口。 我害怕一旦說出「陰道」兩個字,哪怕平時多麽品學兼優,都會失去父母師長的青睞、被同學恥笑。明明男同學平時老愛把陰莖掛在嘴邊,低下的女生不值得尊重、不值得關愛。 我多麽想當個自由自在、百無禁忌的快樂小男生! 可以到處跑來跑去,不用乖乖坐著腿夾緊,不需要穿安全褲,身上沒有不能說的秘密,沒有需要小心保護的貞操,把自己弄得髒兮兮也不會被說是破鞋。 這個念頭在我心裡生了根,當有人問我:身為女性你有什麼感覺?我說:「我沒有感覺。」 沒有感覺,因為我不懂當女生到底有什麼好的? 我不是沒有嘗試過「如何當一個好女生」,努力打扮成最討喜的模樣,忍受粗魯疼痛的性,在保鮮期到期以前競爭生育機會,自我批判以符合社會期待,但是我沒辦法看著自我在「所謂女性化」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消亡。 沒有陰道、沒有子宮,我就不需要戰戰兢兢的過日子,我遠離我的身體,和女性這個概念劃清界線,為了保全自我。 直到活到 30 歲,放棄追逐他人的期待,開始學習把人生過成理想中的樣子,我才逐漸意識到身體和心理連結對於建立自我有多麽重要。 (推薦閱讀: 過度節食、對身材感到不安?親愛的,身體形象不該是妳唯一的價值) 圖片|Photo by Chris Jarvis on Unsplash 英文有一句話是,be comfortable in your own skin,感情、婚姻不一定能至死不渝,但我的身體一定會陪伴我一輩子。 如果不擁抱生而為女性的身體,不就是在拒絕自己? 如果我連要怎麼樣讓自己開心都不曉得,該如何做自己?難道這輩子都要讓內容農場來教我 10 個愛自己的方式? 透過許多探索、實踐,我終於懂了,安靜、乖巧、順服——從小到大和「女性」連結的形容詞都是來限制我的。 我不需要不相干的人來教我怎麼當女生,諸如「你要改,女生要軟一點」、「打扮得賞心悅目是女生的基本任務」、「女生不要太有主見才有福」假性的善意,只不過是想把我放在附屬位置,便於行事。 看到許多聰明獨立堅強的女生,談到自己的身體依然支支吾吾、憂憤難耐,我希望能幫助女生在更年輕的時候就能脫離自我批判的漩渦,正視自己的身體。 陰道是女性身體的一部份,和你的胃、你的支氣管、你的股四頭肌一樣。如果你認為「熱愛陰道」很做作很多餘,那至少不要另眼看待他。 如果你不會厭惡身體的其他部位,那你根本不必害怕你的陰道。 (你會喜歡:【性別觀察】當社會將性視為禁忌時,我們該如何學習「愛」與「尊重」?談台灣性教育) 以溫柔目光,看待自己的身體 以下幾個練習幫助我正視身體,與自我連結: 思考厭惡感從何而來? 如果聽到女性性器官會反射性地想:「很噁心欸,為什麼要去管那裡啊?」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會萌生這樣的念頭。 為什麼好奇心和慾望是可恥的?為什麼自己的身體自己搞不懂狀況,伴侶反而更清楚?為什麼對工作、對夢想都很有想法,卻做不了自己身體和情感的主人? 了解身體,保持動態 找幾個喜歡的運動,持續活動和身體建立連結。 除了對健康有益,也能從中領悟掌控自己的踏實感,變得更有自信。性生活方面,重視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信任的伴侶多方嘗試、探索,了解自己的喜好。 發揮創造力 創造力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女性特質。 希望在子宮萌芽,未來從陰道出發,在創造生命的過程中,卵子並非被動地等待衝最快的精子,反而會釋放化學物質挑選最適合的精子。 即使不懷孕生子,也能透過主動、探索、判斷、創造呼應內在的女性能量。 如果有什麼一直想嘗試的事情,不要猶豫,勇敢創造。 生為女性,我們擁有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讓我們好好擁抱身體,也擁抱自己吧! March 1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nJLbvY
《華燈初上》第三季預告 5 大看點:寶媽媽戲份吃重、子維發現身世、案發現場終於曝光? https://ift.tt/ZdtSXie 《華燈初上》第三季上線!作為收尾的最後一季,真相也將水落石出,短短兩分鐘的預告,就有 5 大看點不能錯過。不光成哥、愛子、子維都有反轉,連兇手都藏在細節裡⋯⋯ 萬眾矚目的 Netflix 台劇《華燈初上》第三季,在短短兩分鐘的緊湊預告中,再度釋出後續劇情的重要線索。作為收尾的最後一季,所有衝突將全面加劇,也讓人期待更多反轉。以下就來解析預告 5 大看點! 精彩亮點一:子維發現自己的身世 圖片|jimmm___0504@IG 第二季的最大爆點之一,就是子維(劉敬 飾)的身世其實是蘇慶儀(楊謹華 飾)被強暴後所生下的孩子,但後來被羅雨儂(林心如 飾)當成親兒養大。 在預告中,子維看見了自己的出生證明,意味著終於知道被隱藏多年的身世。 在此之後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兩個媽媽,還有可能會來要求認祖歸宗的強暴犯朱伯伯(伊正 飾)呢? 精彩亮點二:寶媽媽將有更多表現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變裝酒店媽媽桑寶寶(吳慷仁 飾)從第二季登場後成為人氣角色,而吳慷仁也透露第三季與林心如之間將會有更多互動。 從預告中可以看到,兩人之間有多場對手戲,有火爆的爭吵對峙;也有舉酒乾杯,疑似互相合作的鏡頭,一句「希望我們未來的日子裡,不會再有後悔的事情發生。」 頗值得玩味,難道兩間店終於要合併了嗎? (同場加映:《華燈初上》「寶寶媽媽」吳慷仁演技艷冠群芳!練穿高跟鞋、找變裝皇后學習) 精彩亮點三:愛子遭設局下藥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愛子(郭雪芙 飾)跳槽到寶媽媽的「Suger」酒店雖然成為了紅牌,但接下來恐怕要付出不少代價。在第三季預告中疑似遭設局下藥,恐怕會遭遇到危險。 而這些可怕的勾當可能還是媽媽桑默許的。發現此事的羅雨儂念在過往同事情誼上前質問「你還是不是人啊!」 卻遭到寶寶冷回「就因為我是人,我也要生存。」 道盡燈紅酒綠中不為人知的黑暗。 (華燈世界:《華燈初上》日式酒店小姐的 4 個秘密:十項全能、誇張妝髮、賣曖昧?) 精彩亮點四:成哥升官了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刑警成哥(楊祐寧 飾)在第三季似乎升官了,爬上了副局長的位置。 這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疑似黑白兩道通吃的葛檢察官(修杰楷 飾)還想要以利益拉攏成哥從事某種交易,看來警界的黑幕在第三季將會完全浮上檯面,與檜木(霍建華 飾)之間的火花也相當讓人期待。 精彩亮點五:命案新線索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最後就是大家最關心的命案線索!在預告中出現了一些關鍵畫面,可能會是重要的破案關鍵。 包括蘇慶儀被攻擊倒地的地點疑似在某個室內,還有何予恩(張軒睿 飾)撿到了關鍵的錄音機,以及成哥質問阿達(章廣辰 飾)為何刪掉錄音等⋯⋯ 相信這些線索將會拼出最後的真相。 (華燈秘辛:專訪《華燈初上》編劇杜政哲|創作秘辛?透露「兇手其實換過很多人」) 原文出處:Netflix《華燈初上》第三季 3/18 上線!預告 5 大看點狂力吸粉:郭雪芙遭設局下藥,案發現場畫面終於曝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華燈初上》演員直播爆幕後祕辛!吳慷仁「18禁畫面」被刪戲,林心如洩「第三季上線時間」 《華燈初上》最搶眼的配角!盤點第一、二季5位新生代面孔,「文大楊冪」沒台詞照樣被熱搜! March 1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dtSXie
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我的婚姻故事】愛是高空飛行,婚姻讓我們踏實落地 https://ift.tt/kU6MQAR I-PRIMO 婚姻故事,與女人迷攜手,看見伴侶相處之間經營關係的各種模樣。這一次,我們採訪一對現居倫敦的跨國伴侶,談談他們如何面對跨國文化差異,以及走過二十個年頭,仍然相愛如初的相處秘訣。 「遠距離戀愛像是長途飛行,因為在高空,封閉的空間裡,實際接觸、相處的時間不多,偶爾可能還會遇到亂流。婚姻則像持續很久的高空飛行終於落地,給我腳踏實地,安心的感受。」 談起戀愛與婚姻的比喻,遠在國外的 Vanessa 坐在一牆書櫃前,對著視訊鏡頭與我們談起這段話,Vanessa 來自台灣,與來自義大利的伴侶 Fabrizio 於二十幾年前的英國愛丁堡相識,歷經愛情長跑,並於婚後定居倫敦。 回想愛情萌芽的時刻,Vanessa 微笑分享,起初只是共用廚房的陌生人,誰也沒想到,生活裡的日常寒暄、互相照料,愛就隨著時間茁壯,嵌入彼此生命成為對方的重要之人,從此攜手走過了相愛的二十個年頭。 愛是互重互信,在愛的歸屬裡勇敢做自己 Vanessa 與 Fabrizio 的這場跨國愛情,曾歷經分隔兩地的考驗、也曾面臨轉身與否的抉擇,遠距離多年後,最終決定跨過地緣與文化的限制,攜手走過一生。 我們問經營關係的秘訣是什麼?Vanessa 揚起笑容告訴我們,「要互相尊重、信任,才能真的讓彼此自由地活出自己。」 從戀愛邁入婚姻,像是練習落地生活的過程。兩人在七年的遠距離戀愛裡,像時不時經歷高空飛行中的亂流,或許心有餘悸,但當挫折與難題發生,顛簸日常有人緊握自己的雙手,用堅定眼神看向自己,心就能安靜下來,在愛的歸屬裡,勇敢前行。 來自不同國家的兩個人,曾經歷時差的折磨、文化的差異,也曾在分隔兩地的時候,思考兩人的未來,該會在哪裡落地生根?這些都是遠距離戀愛與跨國婚姻會遇到的課題。 Vanessa 回憶當時,眼裡有堅定,儘管這是一段困難重重的戀愛,但他們從沒想過要放棄,「這是一段很珍貴的感情,我想為了他、為了我們而努力,嘗試到不能再試為止。我們都有著很堅定,想跟對方在一起的心意。」 愛是想逗對方開心,不吝表達你的在意 我們常聽許多伴侶說,關係走久了,似乎感情就淡了,而 Vanessa 湊近分享,她認為維持相愛的關係,除了互相尊重,更有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分別是「幽默感」、「儀式感」,以及「金錢觀」。 「我跟丈夫是很不一樣的人,我們想事情的角度非常不一樣,而幽默感能讓我們發現彼此不同,有時候就會覺得對方很好笑。」總是以有趣、充滿好奇的目光去看待對方,便能在平淡的日常裡處處發現驚喜,也因為幽默感,讓兩人總是因為彼此而開懷大笑。 而儀式感則是不忘生活的情趣,經常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在意,「像我們下班了,在地鐵上就會打給對方說說今天過得怎麼樣。早上出門前,不管多早、天氣多冷,我還是會從床上爬起來送他出門。」 儘管是生活上細小的事,但細水長流的愛就藏在這些日常裡,每一句早安、晚安都是對彼此的在意與長情。 關於兩人如何用錢的金錢觀,Vanessa 說,首先雙方必須對擁有共同財產的概念有共識,而針對個人的花費,他們選擇以同理對方,支持彼此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追求自己的興趣。 說到這裡,Vanessa 將落在額前的髮絲撥開,微微一笑地補充,說到底她與丈夫的相處還真的沒什麼神奇的秘訣,若要說,就是真誠地表達愛,才是讓彼此貼近的唯一途徑。 如摯友般的舒心同理,人生重要時刻都有 I-PRIMO 時間回到 2009 年,彼時兩人為了與對方好好地生活在一起、規劃長遠的未來,他們決定結束長達七年的遠距戀愛,攜手走入下個人生階段。 正當他們在倫敦尋尋覓覓,終於找到鍾意的婚戒,卻發現當時的店家無法提供 Vanessa 最在意的 GIA 保證書,幾番猶豫之下,兩人決定重新尋找合適的婚戒。 後來 Vanessa 回到台灣,一次無意間走進位於台北忠孝的 I-PRIMO 旗艦店,諮詢師 Eilly 得知 Vanessa 在國外錯過喜歡戒指的經歷後,十分理解 Vanessa 遺憾的心情,並推薦了 Vanessa 會喜歡的戒款,就在那一天,Vanessa 找到了她夢想中的那枚婚戒,而這一次,可是有附上 GIA 證書的哦! 回憶當時的情況,Vanessa 微笑地說,「Eilly 是個非常貼心的朋友,她很在意客人的真實需求,整體服務讓我覺得很舒服自在。」 人們常說戒指代表承諾,對 Vanessa 而言,戒指也是一種關係昇華的儀式感。而 Vanessa 與 I-PRIMO 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命定,從此她不時會到 I-PRIMO 挑選喜歡的飾品或戒款,後來更與另一半 Fabrizio 一起在 I-PRIMO 為結婚十週年訂做了另一只半圈鑽石線戒。 圖說|Vanessa 與 Fabrizio 的婚戒與十週年紀念婚戒 十年後,再為這段感情挑選一只戒指,象徵我仍想好好與你在一起,度過下個十年,下下個十年。 從相識交往到結婚,兩人相處了二十幾年,至今望向彼此的眼裡仍有長情,像是在說,餘生很長,但我只想跟你,相伴走過共有的人生。 這也是你嚮往的婚姻故事嗎? 戴上 I-PRIMO,刻下深情雋永的告白,展開你的婚姻故事 March 17, 2022 at 11:11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U6MQAR
為你點歌|約炮後的暈船怎麼辦?《想知道你在想什麼》:怕孤單反而失去真正自由 https://ift.tt/67LGzEF 如果一開始只想玩玩,卻不小心暈船了怎麼辦?為何耐心等待,只求招來花開,反而換到孤單無奈⋯⋯讀者將難過徬徨的心情寫下,寫給海苔熊「為你點歌」。 親愛的海苔熊: 我們關係的開始,就跟多數人一樣,在交友 APP 上認識,我也暈船了。 那天晚上我問他要不要當我男友,結果當然也不意外地,被拒絕了。回到家後哭了一個晚上,但終究沒鬆開手。 我們還是維持著沒有身份的關係,偶爾在有空時見面滿足彼此的快樂,出了門吃飯,就算沒提起,也是避開了所有會遇到朋友的場合與時間。 不過節、不過任何連續假期,也不出遠門,對於很想好好談一場戀愛的我,還是這麼接受了。 如果要問我有多想談戀愛,大概就是全台的月老幾乎都快拜完了,腦海裡心裡想的都是想找一個人好好談戀愛,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其實我只是不懂自己為什麼經過一段又一段感情的傷之後,還是選擇繼續在這種關係裡,偶爾還覺得不常聯絡、沒有束縛的關係其實好像也不錯。 為了不讓自己深陷在戀愛的感受裡,我收起了所有情侶該有的關心,陪伴,問候,甚至是日常聊天,以為這樣自己會好過點,我壓抑了這些情緒,只因為我怕奮不顧身付出後,我接受不了這些「沒有回應」所產生的情緒。 但不安全感總是不經意浮現,悲傷也總是停留在我身旁,數不清的日子裡我總問自己,善待自己難道不好嗎? 他值得嗎?連我的感受都不願意傾聽的人,是我要的嗎? 那天意外的吵了一架,我把我的不安全感用一種懷疑的態度對他說了諷刺的話,他也告訴我他受夠了我這些內心的情緒,為什麼總要懷疑他,但我也懷疑我自己:他不跟我在一起,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 而那天聽到了這首歌,好像回想起從前的感情也想到了現在,想知道他在想什麼⋯⋯ 重新點播這首歌,我想也許我也從來沒好好表達過我自己,總是掙扎著或許這次就讓這些話斷開我們的關係,又或許他沒離開,是不是也在慢慢接受這樣的我,或其實不過是懶得再尋找下一個像我這麼給自由的人。 我不想再口是心非,也很想懂他在想什麼。 —by NaNa (點播時間:2022/2/24 下午 11:14:05) 親愛的 Nana: 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因為很重要,所以我想要重複三遍。 聽到你的故事,我想到前陣子看的《為什麼不愛了》這本書,作者 Eva Illouz 談到的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異性戀)的系統會將男女關係成功或失敗的重擔壓在當事人(主要是女性的心理)身上,自由會使得情感上的不平等無法被察覺,從而無法被解決。 男性和女性(但大多數是女性)於是轉而捫心自問,以便處理這種感情不平等所包含的象徵性暴力和創傷: 『他為什麼這樣冷淡?』、『我是不是表現出很需要關懷的樣子?』、『該怎麼做才能夠抓住他的心?』、『我讓他離開了,這樣是不是犯了什麼錯?』⋯⋯ 這些問題都表明了,異性戀女性在文化上覺得自己對情感與關係的成功,負有主要的管理責任。」 圖片|Photo by Molly Blackbird on Unsplash 為什麼在感情關係當中出現困境,女生(當然並不只是女性)經常會責怪自己,而寫信來點播、閱讀感情關係主題相關書籍和文章的也常是女性?我覺得這件事情有兩個解釋的方向,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1. 女性被教導要注重「人際關係」 女性從小被教育要以「關係」為核心,你不一定要有好的事業發展,但一定要跟其他人維持好的關係,所以相較之下也會在意其他人的想法、關係的和睦等等。 那些對於女性的「應該」標準 [1],從來都沒有鬆懈過,而且那些許許多多的應該,往往都跟人際關係的和諧、別人怎麼看待你有關。 所以當一段關係出現困境、裂痕的時候,女性也會經常覺得是自己的責任。 2. 性解放的代價 性解放的自由造成一種很特別的弔詭 [2] ,一方面我們倡導各種多元性別的「性」都可以自主,但另一方面就像你所說的一樣,儘管當初都說好是約炮,仍然可能會暈船。 換句話說,我們雖然認可「自由」這個價值,但是對於自由後面所付出的「代價」卻不一定能夠適應。這並不是說性解放不好,而是當我們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可能需要看到這個自由背後所對應到的責任。 (你想知道:關係心理學:約炮之後,我們有可能變成戀人嗎?) 前幾天我在《就愛講幹話》節目當中和 Skimmy 聊到所謂的「無縫約炮」(zipless fuck),意思是說當大家可以在 Tinder 或者是任何的軟體上面找到心愛的對象,一方面雖然可以滿足性欲望,但另一方面卻又會產生另外一種困境是——當你對這段關係的期待和他不一樣的時候,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也就是你在信件裡面提到的,兩個人雖然一開始是因為約炮而認識,可是後來你暈船了,在「約炮法則」之下,感覺好像你才是「玩不起」的那個人,可是同時你對他的感情也是真的,這當中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難道「愛」錯了嗎? 心理學 OK 繃 想知道你 心裡在想什麼 不願讓你 消失生命中 不說破 是我的溫柔 看你好好的 勝過擁有 ——Eric 周興哲《想知道你在想什麼》 像這種時候,你可能就會想要透過「了解對方在想什麼」,來解決目前的困境,可是這裡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對方想了什麼,而在於你們兩個人對於彼此的期待本來就不對等。 一開始你們的「隱形契約」是來自於約炮(casual sex),對方也的確履行了這個契約(兩個人一起度過了一個性愛的夜晚),但後來你要的不只是這個,你還想要一段真實的感情,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不論你講得多清楚,或者是對方堅持得多明顯,都不可能會有交集。 路走到這裡,很可能就一方要自我欺騙,才能夠維持眼前的狀態: 他可能需要欺騙自己,自己對你不只有性上面的需求,也有愛,所以還是跟你維持某一種難以言喻的關係,你問他愛不愛你,可能他無法承認也無法否認,因為或許他否認了,這樣的關係就不會再繼續存在了。 你可能需要欺騙自己。其實對你來說,你跟他不只是炮友而已,還有其他的感情成分,你也需要說服自己:「他並不是不愛我,只是還沒有準備好而已。」透過這種方式,你才能夠繼續待在這種兩個人一直沒有交集的關係當中。 從自我欺騙裡面覺醒,是非常辛苦而且漫長的路,但什麼時候開始「願意承受這份辛苦」,就什麼時候開始進入幸福。 圖片|Photo by Artem Kovalev on Unsplash 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害怕孤單,所以忍受著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以為等著等著,有一天就不會孤單了,但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這些等待的過程才是最孤單的。 因為對方終究不會了解你的情緒、終究不會明白你要的是什麼,而這些等待並沒有招來花開,反而是換到一次又一次的無奈。 你用很多的將就,換來一個強求,但等到累積了很多情緒之後爆發,他卻用「你缺乏安全感」來刺傷你。他沒有發現,這樣缺乏安全感的關係,是兩個人共構出來的。 走出這個無奈的關鍵方式是,你得認清一個事實:他沒有想要跟你在一起,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你們兩個一開始就擁有不同的目標——他想要愛愛,但你想要一段不會分手的戀愛。 這些目標並不隨著你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或偶爾會出去見面而改變,反而會因為這段不對等的關係持續下去,而變得越來越難割捨。 (暈船延伸:為你點歌|動力火車《我很好騙》:你的愛還在原地,不代表你永遠都無法前進!) 針對暈船,或許有一個方法你可以思考:回想第一次做愛的那個晚上。 你跟他見面的第一天,你就想跟他在一起,那個還不夠了解彼此的你,是為了什麼而跟他在一起呢? 一段美好的性愛、一個真誠而溫暖的擁抱、還是在感情裡面那種全心全意的關注? 畢竟實際上,那時候你跟他的認識只不過幾個小時而已,是什麼讓你想要繼續跟他走下去呢? 試著感受看看那時候你內心的感覺是什麼,真正的渴望是什麼,或許一直以來你追求的那個答案,就會漸漸明白。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Illouz, E. (2019). The end of love: A sociology of negative 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周慕姿(2019)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台灣,台北:寶瓶文化 March 17,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67LGzEF
盤點 3 對演藝圈知己:林心如、楊謹華與舒淇,真正的姐妹是低潮時也不離不棄 https://ift.tt/pIzOAqC 「真正的閨密情是交心後不會離開,感情一直都在。」人生路上,你也有這樣的閨密情嗎?林心如與舒淇相識 20 多年,便是圈中公認的好閨密,感情相當深厚。而演藝圈還有哪些閨密情呢? 由林心如、楊謹華、郭雪芙主演的《華燈初上》自上映後討論熱度不減,第 3 季更讓戲迷引頸期盼。 是劇迷之一的舒淇,早前聯同楊謹華為閨密林心如慶祝 46 歲生日,更公開合照並留言:「一個人容易思念,華燈初上。」 林心如與舒淇相識 20 多年,不時被傳媒拍得聚會照片,是圈中公認的好閨密,而繼這對「高顏值」的閨密外,還有多少對閨密是情比金堅? 出名是圈中高顏值「閨密黨」的林心如、楊謹華和舒淇,總會在彼此的生日相約慶生。早前適逄林心如踏入 46 歲生日,舒淇便聯同楊謹華一同為林心如慶祝生日。 而三人同框合照發布後,不少網民大讚三人素顏樣貌氣色紅潤,皮膚白皙,氣質好比少女。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華燈初上》有一種友情,叫做羅雨儂與蘇慶儀) 林心如與舒淇:非一般深厚的 30 年閨密情 圖片|sqwhat@IG 舒淇亦不忘為閨密宣傳劇集《華燈初上》表示:「Rose 麻麻(媽媽)生日快樂喔。祝妳第三季快點抓到兇手、洗清罪嫌,雖然那個潘警官很遜抓不到兇手,但我想也只能怪妳美色誘人讓他無心辦案,所以他應該也是能託付終身的人。」 可見她們的感情相當深厚。 早前林心如接受訪問時,曾透露過與舒淇相識於 17 歲,當時兩人還沒成為明星出道,便早在同一間的模特兒公司中認識。 同為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的她們更不時相約聚會談心,就這樣成為閨密為近 29 年。 以往亦曾有媒體報道,指出林心如霍建華搬入新的豪宅,便將接近過億的舊居予舒淇和馮德倫暫住,有傳舊居正是林心如懷上女兒的居所,林心如更被指借出「好孕宅」是希望閨密舒淇也可懷孕,可見感情非一般的深厚。 (親密典範:《華燈初上》楊祐寧與郭采潔相戀分手悟出:最好的愛情是一起成長) 范冰冰與張鈞甯:閨密情比什麼都靠譜的情感 圖片|范冰冰@微博 (你會喜歡:友情心理學:我們的友情不再濃烈,卻更加穩定) 「人全到,你們都在,真好,愛你們,閨密情,比什麼都靠譜的情感。」—— 范冰冰 早前范冰冰近日久違地曬出與閨密張鈞甯頭貼頭的合照,更透露兩人一同觀看影展。 范冰冰自 2018 年捲入逃稅風波後,范冰冰名聲被重創近乎淡出幕前,過往出名好人緣的范冰冰,在生日時只有閨密張鈞甯與數位明星的生日祝賀,亦難怪范冰冰會說患難見真情。 范冰冰曾透露與張鈞甯因在 2012 年合作拍攝古裝劇《武媚娘傳奇》時,結下深厚的情誼,而張鈞甯曾接受訪問時稱范冰冰是「鐵哥們」。 當 2018 年范冰冰捲入逃稅風波令事業與形象跌入谷底後,閨密張鈞甯被傳媒問到有關范冰冰問題並沒有避而不談,更表示人生本來就難以預料,只擔心好友的心情。 (猜你想看:「30 歲,你要學會做選擇」專訪張鈞甯:讓自己與角色成為更厚的人,才有說服力) 楊丞琳與王心凌:曾遙距請吃飯為對方慶生 圖片|rainie77@IG (關於友情:有一種友情叫 BFF:在你面前,我不怕醜) 楊丞琳與王心凌這對閨密認於微時,兩人是學姊學妹的關係,而楊丞琳私下曾透露過與王心凌是因有些共通朋友,出道時間也長了,私底下有很多接觸,所以成為很好朋友。 兩人亦不只是那種僅僅約吃飯的朋友,更會相約到對方家裡一起運動。有一次楊丞琳透露生時,雖然王心凌不在場,但王心凌便遙控打電話給那間餐廳的老闆,更表示「這餐算我的!」亦令楊丞琳相當的感動。 「沒有瑜亮情結,我們真的感情很好。」—— 楊丞琳 另外,楊丞琳與王心凌很早期已在台灣出道當歌手,也唱過不少的經典歌曲,而在 2018 年楊丞琳舉辦演唱會時,更驚喜現身當嘉賓,更表示:「因為今天是丞琳的北京場演唱會,當然義不容辭一定要來,所以買一送二,我還帶了『長輩』來。」 讓粉絲見證她們多年來深厚的感情。 身處在娛樂圈的藝人,總會遇上很多過客,而人生真正的閨密情其實不在於認識得有多早,更重要的是認識交心後不會離開,感情一直都在。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圈中閨密|林心如借過億豪宅予舒淇 范冰冰低潮張鈞甯不棄支持 March 17,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IzOAqC
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童年補完計劃《新世紀福音戰士》: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真嗣! https://ift.tt/ceGEMKD 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讓人印象深刻的男主角「碇真嗣」,總會與懦弱無用的關鍵字串連一起。從小失去父母之愛的真嗣,長期都在尋求認同,渴望有朝一日能被愛。這樣的真嗣,我們多多少少能從中尋見自己的影子,然而真嗣的懦弱,其實也代表了另一種象徵,而那個象徵是什麼呢?讓我們透過心理師哈理斯 Harris 的分析,一起來讀懂真嗣的勇敢。 「真嗣拿你沒辦法」迷因或梗圖的出現,某種程度反映了大家對經典日本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男主角碇真嗣的複雜感受。 這個少年的性格與表現,大家一方面看得有夠生氣,一方面又忍不住為他痛心憐惜。 但其實「真嗣」這樣的角色,常常出現在心理諮商的個案裡。 許多成年人的內心,仍住著一位十四歲的迷茫少年。他們很在意別人的目光,一邊厭惡,卻又一邊做著別人要求的事,對失敗或死亡表現得無所謂。 許多時候,他們顯得憂鬱、懦弱、低效能、自我封閉和態度消極,不擅表達又不願溝通,逃避問題,卻又一再自責──但背後的創傷又有多少人懂呢?你內心的某一塊,也存在一位碇真嗣嗎?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新世紀福音戰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它是1995年由庵野秀明執導的日本動畫。 故事時空設定在 2015 年,人類受到名為「使徒」的巨型生物襲擊。碇真嗣、綾波零及明日香,是負責駕駛由神秘組織 NERV 所創造的生物兵器「EVA」與使徒戰鬥的青少年們,故事步步揭開這些謎樣生物來源,同時也探索人類情感與自我認同。 《新世紀福音戰士》被譽為 20 世紀 90 年代,最成功和最負盛名的日本動畫之一。它的片頭曲是由高橋洋子演唱,幾乎無人不知的《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面對影響力如此深遠的一部動畫,再多影評解說也不為過。 從佛洛伊德的心性發展理論出發,指出《新世紀福音戰士》裡駕駛 EVA 的真嗣一再與母親的靈魂相遇,回憶起小時候吸奶的畫面。 口腔期的固著,延伸出所謂的戀母情結(伊底帕斯情結),解釋了真嗣對父親的恨和二人間的不和。還有一些評論借用 Erikson 的理論 [1],指出真嗣正處於青少年階段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危機。 如果自我認同的路途失敗,他就會受困於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的痛苦中,動畫裡,常以夢境和意識流的手法,表達他的自我角色混淆與內心掙扎。 整體而言,我發現多部份的劇情解析,都指出「真嗣」面對的問題,就是「我是誰?」以及「為了什麼意義而去做某件事?」 然而,劇中真嗣最常問的,是對美里小姐、加持先生、綾波零等每一個認識父親的人,問道:「我父親是個怎樣的人?」──接下來,要從他的童年創傷開始說起。 (同場加映:「一直很難全心投入一段感情」排斥親近,可能與童年經驗有關)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個怎麼樣的人? 故事設定裡的真嗣,三歲的時候,親眼目睹母親碇唯於整起實驗意外消失,過於衝擊的狀態,使他忘記了這件事。 無情的父親碇源堂,直接將他交付別人照顧,父子二人分居多年,鮮少聯絡。直到真嗣十四歲,擔任特務機關 NERV 總司令的父親才突然與他聯繫,而且一來就要求他去駕駛「 EVA 」的機械人,去與外頭的「使徒」怪物對戰。 真嗣還在困惑之中,想拒絕,父親便立即指責他毫無用處,不駕駛就滾回去⋯⋯ 「我父親(或母親)是個怎樣的人?」是人類建構「我是誰」的重要心理學。 諮商工作裡有一種類型的個案,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他們會當機、卡住、只能說出一些片段、親戚告訴他們的資訊。 他們雖然能說出父母有多好,但旁人客觀來看,其實很難理解這叫「好」,又或者,他們指控父母十分壞,卻又會給人一種把壞過於放大,而忽略掉好的部份。 這些臨床樣貌,其實映照著一個又一個的「真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人格受到自戀干擾與挫敗(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turbances),這個創傷主要分為兩個向度:理想化父母的失落,以及自體鏡映不足。──我認為真嗣主要的問題是在「自體鏡映不足」這一端。 (深度解析:《咒術迴戰》純愛戰士,乙骨憂太——愛有多深,詛咒就多深,自己下的咒,只有自己能解!)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鏡映需要的滿足,這份鼓舞能使人長出另一個自己 雖然已多次出戰使徒,直到第十二話,真嗣首次被父親稱讚「你做得很好,真嗣!」 他才真正露出喜悅之情,這是他人生第一次感受到被父親讚美的喜悅,他說:「也許就是希望能聽到父親對自己的讚賞,才來駕駛 EVA 的。」 這說明了真嗣平日對父親的憎恨與不解的背後,空虛寂寞的內心,仍深深渴望被父親喜愛──心理學術語上,即鏡映(mirroring)。 經過這次的自戀性補償,他變得自信起來,與 EVA 的同步率測試成績也有所進步。 第十六話,他的成績甚至超越了明日香,而且主動請纓,作戰中擔任前鋒,從原本一名陰柔氣質的男孩,將戰鬥視為「工作目標」的男子漢。 這說明了父母「鏡映」的能力,能助燃內在小孩內的「志氣、野心(ambition)」。 真嗣被父親讚賞以後,做事變得充滿鬥志,對比前期的他,明顯差距,從前他在駕駛 EVA 的當下,有著不太情願、毫無熱誠與動力的樣子。 如果我們重新回顧,會發現真嗣隨鏡映下的改變,也是一步步累積的。 好比,第二話,被美里鼓勵:「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要引以為傲喔!」 第四話,因為保護了同學,而被他們感謝與同理,以及第八話,與明日香共同作戰所得到的成就感。由此可見,對(重要他人)的「鏡映」匱乏與需要,也就是讚賞、看見、認同,一直是真嗣核心的自體問題。 而他是否消極低沉,還是志氣勃勃,也默默左右著,觀眾對他的觀感。 (深度解析: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聲之形》無聲的人更懂溫柔——接納脆弱,「你的存在本身就很美好」)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自戀滿足以後的任務:找到自我認可與定位 自體心理學始祖寇胡特(H. Kohut)指出,唯有滿足被鏡映的需要,自體中的自戀有著足夠灌注,那份冷藏於內心的力量,才能重新解冰使用。 而冰封的力量,心理學上意指最早期母親對小孩自戀的參與及回應,看見母親眼中閃閃發亮的自己,所留下的美好經驗 [2]。 這就是為何第十六話裡,當真嗣被困於使徒體內,他憶起這段日子,每個人對自己說的種種鼓勵以後,居然在 EVA 的駕駛艙(插入栓中)裡,重遇母親的靈魂,迎來戰勝使徒的力量,完成了一場「破繭而出」的重生儀式。 自戀干擾與挫敗的個案身上,真誠確切的自戀修復過程,是心理工作最重要的一步。 按照我的臨床觀察與經驗,唯有他們真切感受到被心理治療師鏡映,理解自己是一個好的存在之時,才可能回想起童年時,至關重要的美好支撐點,並獲得重啟愛與工作的活力,開始想像未來,以及理想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能隨著逐步整合好壞的過程,回答出「我父親(母親)是個怎樣的人?」 漸進地回應著「我是誰?」,以及我要「為了什麼(意義)而去做某件事?」 換言之,一旦自戀得到修補,自體被鏡映,重新得到發展之後,終將無法一直倚靠別人的讚賞與認同為生。 因此,下一個成長的任務是:我們必須找到自己對自己的認可與定位。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走在勇敢說出「我是 XXX 」的路上 第十九話,真嗣對父親的決策十分生氣,他的自戀破裂,父親再次成為被恨透的人,而真嗣再次成為被父親討厭的小孩。 他決定逃離,不再當 EVA 的駕駛員。然而,新的使徒來襲,他的伙伴綾波零和明日香都無力還擊。 他必須領悟到: 駕駛 EVA 不再是為了父親!不再是為得到讚賞!而是為了自己堅持的價值和保護重要的事物!因此,他跑回去,大聲宣告:「我是 EVA 初號機的駕駛員,碇真嗣!」 這一刻,他朝向成熟邁出另一步,放下對理想化父母的鏡映渴求,不再當個「永恆少年」。不再為他人而活,而是為自己樹立新的目標,以自我的志氣來追求之,縱使真嗣以及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還走在路上。 (延伸閱讀:家的心理學:成人之後,該怎麼建立親密關係?)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記得有一位個案,跟我提到: 「我不喜歡那些很完美的角色。」 「反而存在諸多缺憾的人,更能吸引我。」 「我想⋯⋯真實的人就是有很多缺憾呀!」 這是多麽美的一段話。 擁有自戀缺憾的人,無論多麼討厭自己,不過(被同理、被鏡映後)也可能會慢慢喜歡自己,一步步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 只要走在路途上,就值得我們認可這份勇敢──《新世紀福音戰士》最後一幕,讓我們對打破自戀鏡幕圍牆的真嗣,說出一聲:「恭喜!」 【 寫作需要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你的社交平臺或到我的臉書專頁按讚留言;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疑問,可電郵或聯絡工作診所 】 參考資料| [1]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 Psychological Issues, 1. [2]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ch 17,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eGEMKD
選股入門課|從美國麥當勞、雀巢的漲價動作,掌握通膨時代下的投資術 https://ift.tt/9OjwHGn 「速食業龍頭和知名小籠包跟進漲價⋯⋯」你也跟著為即將縮水的荷包,感到煩惱嗎?別擔心!文內便指出,漲價世代逼近,只要找對投資組合,就有機會幫你抗通膨、免除煩惱! 文|財經主播 詹璇依 通膨煉金術!漲價世代押寶這項能力的產業 圖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為你帶來民生消息,在大環境通貨膨張的壓力之下,速食業龍頭麥當勞要漲價了,知名小籠包鼎泰豐也研擬跟進⋯⋯」 聽著電視台裡的新聞播報,作為閱聽眾的消費者,除了知道要業者漲價代表你我荷包縮水之外,還能理解更多什麼呢? 我們要學習看財經新聞背後的意義:通膨持續、原物料價格上漲,導致業者開始「自救」,也就是漲價! 疫後經濟復甦,以及地緣政治升溫,原油每桶破 100 美元,持續推升原物料價格飆漲,讓通膨成為最近熱門討論議題。 通膨就是,因為物價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 (好文分享:「要存多少錢才不會不安?」給理財新手的基礎金錢觀:存款就等於是死錢) 像是原本 100 元可以買到 5 把菜,但漲價了之後,同樣的 100 元只能買到 3 把菜。 不只你上市場買菜,去加油站加油,賣場買衛生紙,會感覺到生活周遭的民生物品全都持續且顯著的變貴。 這就是通貨膨脹,不只對民生有影響對投資市場也是衝擊。 猶記得去年底,聯準會主席還老神在在表示,通膨只是「暫時性」的,但數字會說話,美國公布 1 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 7.5%,寫下 40 年新高。 當中還有個數據,也就是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年增率也高達 6%,顯示這一波物價上漲,不只是部份原物料帶動,而是全面性的物價上漲。 我們從美國市場來看,許多大企業早就漲價了,美國麥當勞漲價 6%、雀巢半年漲價 2%、寶僑(P&G)漲幅 9%、聯合利華去年第三季開始也悄悄漲價 4%。 你發現了嗎,率先漲價的都是知名度且幾乎具壟斷能力市占率高的企業。 當麥當勞或鼎泰豐漲價之後,消費者就不會吃了嗎? 圖片|Photo by Gilly on Unsplash 相信還是有許多人會買單,這就是為什麼企業敢漲價,因為他有自信且具有市場上的定價能力。 先建立一個概念,通膨為什麼對投資市場是衝擊呢? 因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購買力降低,進一步減少現金流,最後就是衝擊到企業獲利。 但這前提是企業沒有漲價,也就是沒有把通膨壓力轉嫁給消費者。 但我們思考一下,企業不敢漲價就是怕消費者不買,但如果有自信漲價了也能保有一樣的獲利幅度,企業當然就敢漲價! 投資一家公司投資的時候,要觀察這家公司有沒有定價能力。 股神巴菲特 代表有本事的業者,可以透過漲價把通膨壓力轉嫁給消費者,讓業績營運不受到影響。而沒有護城河或定價能力的業者,只能自己苦吞成本,進而侵蝕獲利。 定價能力決定企業的獲利能力,也就決定了未來公司股價上漲的力道 所以儘管通膨會衝擊金融市場,但我們要找尋不受影響的抗通膨企業來投資。 (你會喜歡:為什麼要投資?因為你所擁有的專業技能,並不保證生活安穩) 哪些類股或族群特別有定價能力呢? 圖片|Photo by fujiyo on PIXTA 首先當然是消費必需品,也就是每天需要用的東西像是食品類或是生活用品,再來是則是在網路世代現代人仰賴的通訊服務以及資訊科技類。 舉個例子來說,蘋果手機儘管一直漲價,還是穩固高市占;另外,非必需消費也就是奢侈品,同樣具有定價能力。 最後則是健康保健類以及房地產,但關於房地產還要考慮到升息的因素,因為升息會讓房貸利率上升,貸款壓力隨之增加,會影響購屋意願。 所以好好觀察你的持股,在基金的選擇上也能從我上述的分類來評斷。 如果你握有的都是定價能力高的企業類別,那就無需擔心通膨巨獸來臨 ,因為你的投資組合具有抗通膨力。 (同場加映:用閒錢投資基金,才能釣到大魚) 財經主播小提醒 一個人能累積多少財富,不是取決於你賺多少錢,而是你將如何投資、如何用錢賺錢。 財經主播 詹璇依 作者介紹|財經主播 詹璇依媒體資歷超過 10 年,曾任非凡電視台、三立財經台主播。 現職基金投資達人財經主持人。從業以來主跑財經,對於各行各業景氣脈動有廣泛了解,專訪過許多企業大老之外,也親自走訪許多台灣產業,累積對投資的敏感度以及正確的操作心法。 March 17,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9OjwHGn
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邊緣告白|「你不能像女生一點嗎?」父親在這句話之後,卻慢慢轉變⋯⋯ https://ift.tt/qciLC6U 父親曾對我吼過:「難道你不能像女生一點嗎?」這樣的我,真的很奇怪嗎?我難道⋯⋯就不能做自己嗎? 邀請你,一起寫下屬於你的「邊緣告白」。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不一樣的時刻,難道你不能像女生一點嗎? 一陣爭吵後,我自己回到了房間,我看著自己的頭髮與裝扮,思考著自己的言行,看著家中的合照,我不禁想著,難道我不能做自己嗎?我這樣真的很奇怪嗎? 有好長一段時間,出門前,我都會低著頭快速衝向大門,深怕腳步慢了,自己就會被那些排山倒海期待及神情給淹沒,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討厭自己的樣子,我試著融入也努力改變,但這一切卻讓我對自己越來越陌生。 圖片|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有一天晚上,我聽到了他與親戚的對話,他說著:「她這樣子比較自在,我看久了也很順眼,要是她改變了,我還真的會擔心她發生什麼事情了呢?人啊,做自己就好!」 每個人的角色往往因為社會文化夾雜了許多的期待與規範,過去,他們要我順應這些期待,不要脫軌演出,曾經我也想著要改變自己融入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期待! 那個「他」是我爸爸,他讓我知道,成為跟大家相同的樣子,也許我會比較輕鬆,但不見得會感到快樂與自在,也讓我知道,不論如何他都會是那個支持我成為自己的人,並讓我更無懼的成為自己! 邊緣告白| 女人迷想要邀請親愛的你,從世界各地的角落,為自己的邊緣生活,來一個暖心告白。若你曾在你的人生裡有過格格不入的感受,歡迎你撰寫約 500 字文章,在信件標題寫下【投稿至邊緣告白,我是 ___ 】,投稿至 ourvoice@womany.net。 March 16,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ciLC6U
當同性婚姻走到盡頭?礙於民法婚姻仍侷限「男女」,法官依第 748 號判關係終止 https://ift.tt/fiGYy1d 同婚後覺得感情不復存,想要離婚怎麼辦?桃園有對同性伴侶,向法院請求離婚,最終成功終止婚姻關係。或許你也疑惑,民法條文婚姻仍侷限「男女」,為什麼可以離婚呢? 文|記者 曾健祐 桃園李姓女子在台灣同婚合法當天和藍姓女伴侶登記結婚,李因入獄無法經營親密生活訴請離婚。 法院考量 2 人相愛基礎不復存,因礙於民法條文婚姻仍侷限「男女」,罕見在主文寫下「依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施行法第 2 條之關係應予終止。」等同判 2 人離婚,可上訴。 圖片|Photo by yuu on PIXTA (同場加映:「離婚是件傷心的事,但並非壞事!」她創立「線上離婚公司」,讓分手不至於反目成仇) 李女主張,她和藍女 2019 年 5 月 24 日依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施行法第 2 條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而為同性結婚登記。但自己 5 月 27 日就入監,已經和藍女分居 2 年多,加上刑期仍有 10 多年,無法履行夫妻義務。 李女表示,藍女也已經在外另結新歡,並於 2020 年 8 月 9 日生下 1 名小孩。 她認為自己入獄後和藍都沒有聯絡,彼此有難以維持婚姻的重大事由,因此向法院請求離婚。 桃園地院指出,李女雖然是在起訴狀聲明請求離婚,但根據其聲明意旨應為請求判決兩造間依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施行法第 2 條之關係應予終止。 對此,藍女經通知未到庭辯論,也沒提出任何書狀聲明或陳述。 圖片|Photo by Audtakorn on PIXTA (你會喜歡:就算離婚也沒關係啊|阿嬌、張曼玉在離婚中懂得:自愛更自在,婚姻不是歸宿) 法院根據 2 人戶籍、在監紀錄等,確認李目前仍在監獄執行中,刑期至 2031 年 7 月 25 日,而藍分別在 2020 年 8 月、2021 年 6 月各生下兒子、女兒。 法院指出,藍女就李的主張都沒提出爭執,顯見她主觀上已無意和李繼續維持、經營共同生活等親密關係,2 人間誠摯相愛基礎早已動搖而不復存在,且事由雙方的可歸責程度相當。 法院認為,李女主張有所依據,判處李、藍之間依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施行法第 2 條之關係應予終止。 本文授權轉載自 UDN,原文詳見:罕見!女同志登記後訴請離婚 法院判決主文這樣寫 March 16,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iGYy1d
總是在追逐別人的背影?回頭看看自己的獨特,你會發現最強大的力量在於「成為自己」 https://ift.tt/2XlFwmd 我們曾無數次用盡全力,想像自己能成為某個樣子,卻不曾嘗試成為最原本的自己——獨獨忽視了,原來最強大的力量,在於擁抱自己獨特的本質。而那樣的自己,比誰都耀眼。 陳映如(小蘋果)、宜靜、阿卡貝拉,四位女性從自己的故事出發,歷經不自信、自我懷疑,再到誠實且無畏的接納自己。如果你也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面對質疑的勇氣,一起成為更堅定無畏的自己。 社群世代,每個人都想展露最精彩的一面在動態牆上,你是不是也曾有過無數次滑著照片牆,滿心羨慕想著能夠成為誰誰誰就好了。比如皮膚光潔無瑕,一點雀斑都沒有,還怎麼樣都曬不黑的 A;每天都在曬享用大餐照片,同時身材勻稱的 B,到底是怎麼維持的?還有 C,從職場到生活,為什麼可以這麼完美?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對於這些企圖成為某人的想法並不陌生,甚至,這是多數女性都曾有的想法。 我們曾無數次用盡全力想像、模仿著成為誰,卻沒想過成為自己。獨獨忽視了,自身的本質裡,有著意想不到的強大可能性,當我們擁抱成為自己,將比誰都耀眼。 正因為同理女性在面對自己的不勇敢與不自信,adidas Originals 長期致力於支持女性對原創性(Originality)多樣化的詮釋,一直相信女性的力量源自於忠於自我,儘管各自擁有不同的生命經驗、外貌、身形,但當我們勇敢走向真實的自我,就意味著我們都有無限的可能。 因此,這次邀請了三組女性 KOL,分享屬於她們的生命故事。曾歷經過掙扎、不自信、自我懷疑,最後靜下心來決定誠實且無畏的接納自己,直到至今,她們成為了自己從沒想像過的樣子,原來,自己本身就是充滿可能性的存在。 一起看她們追尋自我的過程,最後發現:原來,我就是可能。 陳映如:我的每個部份,都是我夢想的養分 「當不成美麗的花,那就當最有存在感的綠葉。」——陳映如 她是大大小小廣告與 MV 裡常出現的面孔,你可以在廣告裡看見她賣力的扭動身子,看見她浮誇的做著鬼臉,就好像她知道展現出什麼樣的面貌,能夠抓住眾人目光,即便沒有一句台詞,也總能叫人印象深刻。 如今站在舞台上自信閃亮的陳映如,曾經是個極度自卑的女孩,照著鏡子看到自己的丹鳳眼、圓潤身型,怎麼看都不滿意。甚至,因為擔心被外人批評身材,而不敢在夏天穿上短袖與長裙。 終於,在大量接觸戲劇表演後,她開始發現,作為演員,最需要的,是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為什麼需要拼命追求和他人變得一致,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其實所有的獨特不凡,都在自己身上,只是你需要學會挖掘與接納。 「當我開始接納我自己,透過表演展現由內而外的自信, 這樣的外型,卻反成為我的優勢, 過去的故事,也成為了我表演的養分。喜感讓我帶給大家歡樂,悲傷讓我學會擁抱世界,我期望自己能成為對社會具有影響力的演員。」 感受到表演藝術帶來的奇妙體驗,陳映如的心態也迎來突破性轉換。 當眼界變得更開闊,過去看不慣的狹長丹鳳眼變成一種美,圓潤身型也是一種美,甚至這些特色,成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特色。而當她勇敢的追求本質,她才發現,原來自己無限的可能: 「 原來當我的特色由自己來定義時, 我的每個部分,都可以成為我夢想路上的養分。」——陳映如 宜靜:從第一個刺青開始,我就決定每個選擇都要為了自己 「女生不就是應該要乾乾淨淨的嗎?」 「皮膚白白的多好,為什麼要刺青?」 「打洞破相啦!」 「沒刺青不是好看多了嗎?」 社會大眾不斷灌輸女性應該要潔白無瑕、乾淨整潔,認為女孩子必須要「有女孩子的樣子」,也因此,在看到宜靜臉蛋與身上的刺青時,多數人第一反應投以異樣眼光,甚至直直對著她說:刺青浪費了你這張臉。 對她來說,身上每個刺青都有其意義,那代表著是每個時期的自己,故事刻印在身上,形成獨一無二的宜靜。無論外在如何改變,她相信我們只要忠於本質做好每一個選擇,就能走出無限可能性的路: 「每一個刺青,都代表每個時期的我,而這都是我。我喜歡做自己,外人的眼光我完全不以為意,因為這就是我,由我喜愛的事物拼湊出來的我。」 「自從第一個刺青開始, 我就決定每一次的選擇我都要為了自己。」——宜靜 刺青並不會因此掩蓋了她的本質,而是讓她擁有更多的勇氣,向世界展現真實的自己。 阿卡貝拉:「愛」本身就具有無限可能,創造無限循環的正向影響力 「如果大家都害怕討論(同志),為什麼不先從我們開始?」 成立短短兩年,以女同志伴侶相處日常為主題的 Youtube 頻道「阿卡貝拉 CACA & BELLA」累積近 6,000 萬觀看次數,讓人不免好奇這兩位女孩的生活互動,為什麼可以吸引群眾關注? 「阿卡貝拉」影片主題看似簡單,然而作為同志伴侶,且是 PPL(兩個女性化的女生),要開啟同志伴侶話題,其實並不容易。 兩人都曾害怕不被家人接受,也擔心過社會大眾的眼光,後來她們轉念一想,既然大家都不願意談論同志話題,為什麼不從自己的經驗出發,鼓勵更多相愛的同志伴侶一起站出來呢? 於是她們開始拍影片分享到 Youtube 頻道,紀錄每個相愛的日常,從妻妻挑戰到卡貝診聊室,矇眼幫彼此化妝、討論感情觀點,原本只是鼓起勇氣展現真實的自己,沒想到就這樣成為 Youtuber,開啟了從未想過的可能。 現在,她們不僅大膽的說愛、大膽的展現親密互動,也持續為同志族群發聲。阿卡貝拉用自身行動,持續跟粉絲讀者證明:當你願意擁抱,甚至是展現自己的真實樣貌,將能創造更多正向的影響力。 因為這些真實樣貌,讓我們看見了愛有無限種可能。 展現真實自我,就能開創更多的可能 儘管外在無時無刻都聲音和眼光要你怎麼做,從小到大社會期待的眼光也沒少過,三個真實經驗,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各自擁有不同過去和經驗,在面對當下每個選擇時,展現自我本質、仔細聆聽內在聲音,我們都能創造強大的力量,也會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接受社會給我們框架和規範。 透過這四個女孩的生命故事,我們可以開始練習不再追求成為別人眼中的期待,不需要藉此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而是將目光和專注重新放回自己的身上,展現你獨特的模樣、你獨特的性格、你獨特的故事。 而這樣的精神與 adidas Originals 深信價值緊密連結,一直以來致力於支持女性對原創性(Originality)多樣化的詮釋,鼓勵每個人勇敢接受自我、大膽展現真實模樣,並且從最原始的自己,發現無限的可能。當我們拋開外在的一切,女性就不需要再被定義,只要回到最真實/原創的樣子時,什麼可能都會發生。 adidas Originals 邀請所有女性一起不斷尋找、嘗試新的風格,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獨一無二的自己 > 現在開始做自己 March 16, 2022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lFwmd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邊緣告白|我剃了頭髮、離開上海,面對世界的方式只有真誠和愛 https://ift.tt/0GVZXqd 用 500 字寫下屬於我的邊緣告白,和在其中找到的亮光。我剃了頭髮,放下武裝,以我的方式愛著這個世界。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我是李品毅,2022年當下為 31 歲,旅居四處的自由撰稿人。 2019 年1 月,我正視了自己生命的無意義感,經過半年考慮,正式辭掉在上海看起來體面的工作,並剃掉頭髮成為光頭,盼能用真實面目去面對世界,覺察自己用外在裝扮來撐起自己的自我價值的匱乏感。 之後旅居英國,開始在靈修中心以工換宿的生涯,也體驗到多元親密關係的社群生活、第一次與男性性行為(止於口交)。第一次離開亞洲,充分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開放度,感受到身在亞洲為怪胎的我其實沒有多怪異。 圖片|Photo by Atlas Green on Unsplash 經歷大學休學未完成學業後,我曾經以為將被世界淘汰;開始實踐開放式關係後,我曾經以為將不易與人相愛;剃光頭後用本來面目示人後,我曾經以為將不會有人喜愛;實踐極簡低慾望生活後,我曾經以為將被排除在社會之外。 但,我現在不但沒有因為學業、感情、經濟、生活型態的選擇而被世界排擠,反而因為帶著真誠與愛地面對世界,迎來了願意欣賞自己的愛人,還有滿意自在的生活。 那些會被淘汰、排除在外的擔憂,反而都沒有發生。 雖然我曾被認為是個怪胎,但似乎這多元的社會也在我自己足夠勇敢敞開之下,也有了我的立足之地! 我期望持續用著出世的精神,過著入世的生活,並繼續練習用自己的怪,去愛著這個世界。 邊緣告白| 女人迷想要邀請親愛的你,從世界各地的角落,為自己的邊緣生活,來一個暖心告白。若你曾在你的人生裡有過格格不入的感受,歡迎你撰寫約 500 字文章,在信件標題寫下【投稿至邊緣告白,我是 ___ 】,投稿至 ourvoice@womany.net。 作者資訊|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March 14,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0GVZXqd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為你挑劇|從《華燈初上》學習創傷修復:那些傷人的話,深藏著心理創傷 https://ift.tt/HuxjVJT 《華燈初上》以不同角色的故事,帶給觀眾不同的人生思考。這一次,我們梳理蘇慶儀的過去,從她的生命故事,學習和創傷和解,一起走向復原。 文|瑋婷 即使你長大之後,過去曾遭遇的傷害仍舊糾纏著自己,也許你曾尋求心理師的協助,或是曾向信任的人坦白,但更有可能的是,你最後還是選擇永遠封印在心中。 無論如何,你深知在經歷傷害之後,人生已徹底崩塌,你的心裡充滿羞愧與屈辱,難以找回尊嚴,也無法再相信任何人,導致你無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並且在關係裡持續受到背叛與傷害。 這就是「心理創傷」。創傷使人失去自主的權力,也喪失與他人連結的能力。我們的一生,不見得會遭遇巨大的創傷,但一定會累積許多小小的創傷,持續污染我們的心靈與人際關係。 在我的人生當中,也曾有影響至深的心理創傷,那是來自於小學五年級時罹患「乾癬症」,我失去自主權,母親強行剃去我的頭髮以便治療疾病,再加上發炎的病灶引來他人異樣眼光與歧視,使我愈來愈難在他人面前揭露生病的事實,以及表達內在的脆弱。 (推薦閱讀:「為什麼是我?」面對疾病的路,就像是在面對自己)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華燈初上》裡的蘇慶儀也遭遇巨大的創傷事件,而且影響非常深遠。 年輕的蘇曾在客廳慘遭蘇母男友性侵害,當時她奮力掙扎並向房內的母親呼喊求救,雖然蘇母知情但卻毫無反應,甚至在事後得知蘇懷孕時,也沒有為她伸張正義,反而還辱罵她勾引自己的男友,並把她趕出家門。 試想若你是蘇,連自己的母親都無法保護自己,這段經驗會如何影響著你?長大之後,還能夠信任伴侶與朋友,發展與建立親密關係嗎? 藏匿在心裡的童年創傷,會成為批判他人的話 《華燈初上》劇中描述當一群學生登山時,意外發現蘇慶儀的屍體,爾後一旁辦案的女警得知死者身分時,納悶地說:「一個這麼好的人,怎麼會被殺啊?」 蘇總是給人飽讀詩書、溫柔婉約的高雅形象,但她的另一面卻是私底下不斷對「光」日式酒店裡面的小姐,說出傷人的話,也因此為她引來殺機。 然而,眾人不知的是,這些話其實深藏著她童年的創傷,也是她自我批判的話。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蘇曾諷刺花子慘遭彪哥性侵,惡毒地說:「哪個客人會想要找被強暴過的小姐。」 同時,這似乎也揭露她的內心世界,性侵就像個詛咒,讓自己成為沒有價值的人,所以沒有人會真心愛她、善待她,自己在男人眼中就只是個「玩物」,愛的時候甜蜜,不愛的時候拋棄。 後來,當蘇、阿季與中村先生陷入三角關係當中,中村先生選擇的是蘇時,她對阿季說:「這個世界就是結果論,贏的人永遠是對的。你輸了,怪誰啊?」 在阿季的世界,蘇贏了,但在蘇的世界裡,她愛的江翰選擇與羅雨儂共度餘生,是蘇輸了。 「這個世界就是結果論,贏的人永遠是對的。」這句話反映了她的人生觀。 由於悲慘的童年強化了她內在的自卑情結,使她起了「比較」之心。她認為世界是現實的,只有對錯和輸贏,而為了贏,蘇不能表現出脆弱無助的自己,必須變得比對方更加無情或強悍,但同時也失去建立真實且信賴關係的機會。 無論是表面高雅的形象,還是私底下毒辣的面目,其實都只是蘇的假人格,為了隱藏她的脆弱與無助,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傷害,只好採取復仇行動。 例如:她氣羅雨儂搶走江翰,而栽贓販毒;她恨江翰的始亂終棄,於是向電視台老闆揭穿江翰的花心,使其失去工作。 難以正視創傷的人,會給自己帶起假面具,表現出與自己完全相反的形象,來保護真實的自己避免受到傷害。 但這樣不真實的自己,無法與人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即使對方真誠無比,但只要自己還是虛假的,也不行!因為「虛假」的人,始終也無法獲得「真實」的愛。 (同場加映: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從創傷到復原:三個解方讓我們重生 在你的人生經歷當中,你是如何面對那些大大小小創傷的影響?如何找回身體或生活的自主權,而那原本堅若磐石的信任感破碎滿地後,又能如何修復呢? 朱蒂絲・赫曼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榮譽退休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創傷研究的先驅,她在《從創傷到復原:性侵與家暴的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書中提出復原三階段。 安全感的建立:從身體開始,如睡眠、飲食和運動,再逐漸向外掌控環境的安全,如安全的生活環境、財物安全、自由移動等,建立提升安全感計畫。 回顧與哀悼:以「說故事」形式描述過去的創傷,本身就能帶來療癒的力量,但目的不在於擺脫創傷事件,而是不斷描述經驗,直到自己不再感到羞辱,並且找回自己的尊嚴與力量。 重建與正常生活的連結:和受傷的自己和解,不再用虛假的面具生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專注在親密關係的發展,重建內在渴望的生活型態。 (你會喜歡:心理創傷修復最終曲——我應該原諒傷害我的人嗎?)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華燈初上》的羅雨儂,是一位較能坦然面對過去創傷的女性。由於她、蘇和江翰的三角關係,人人都懷疑她是殺死蘇的真凶時,她鼓起勇氣選擇主動出擊,在電視節目上為自己伸冤。 當主持人直問她:「聽說,你以前還做過牢?」暗指她有犯罪史,可能再次犯案。 羅選擇坦然回答問題,揭露過去的創傷事件。她坦言前夫創業後欠下大筆債務,並且捲款而逃,導致她因票據法被捕且坐了三年的牢。 面對如此慘烈的情況,她並不覺得丟臉或屈辱,反而很有尊嚴地回應主持人的疑問,她說:「我都已經挺過來了,如今怎麼可能因為感情,成為殺人兇手呢?」 最後,她直向真正的兇手宣戰,警告真兇永遠背負一條人命。 從羅雨儂身上學習到的是,我們無須承接加害者帶來的羞辱與傷害,也無須責怪自己的脆弱或無能自我保護的自己,犯罪的不是我們,不該再為自己的人生加上刑責。 那些過不去的創傷,若是放任不管,將會持續汙染我們的生活。除非我們願意正視創傷,找回自己的尊嚴,把自己愛回來。 March 1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uxjVJT
為你選書|那些女性創作者的每日儀式與一百種生存之道 https://ift.tt/sgkq87Y 女性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被問到她們是如何平衡工作、家庭還有自我的需求。或是適應社會的要求,女性創業家或創作者,練就了一身本領,成為了「家務中的詩人」。 文| 惠萍 圖片|Photo by Jenny Ueberberg on Unsplash 時常有人問我,女性創業家要如何在家庭、工作與自我之間取得平衡。 最近讀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她們的創作日常》(Daily Rituals: Women at Work),裡頭提供了許多心有戚戚焉的答案,很適合分享給更多走在自我實現道路上的妳。 這本書由美國作家梅森.柯瑞(Mason Currey)透過近身採訪及二手文獻,呈現 143 位女性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這本書的源起,來自於作者的前一本書《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其收集描繪 161 位作家、藝術家及創作者的日常故事,但後來驚覺,這當中竟然只有 27 位是女性。 為了彌補對創作者們的「性別失衡」報導,因而有了這本續集出版。 相較於功成名就的男性,本書將重點移轉到女性身上,也看見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掙扎、克服障礙,以及更多關於挫折與妥協的不同性別經驗。 雖然,作家吳爾芙告訴我們,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但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創作者究竟如何做到? 這裡,有她們在日常裡過關打怪的一百種生存之道。 (你會喜歡:向父權說不,跟著出生地姓!女性藝術家 Judy Chicago 教我們的一堂課) 女性創作者的生存之道:她們做的三個選擇 在此,我認為女性創作者的日常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種女性:勇敢地在日常世界裡騰出空間,製造兩個世界 「只要與其他人一起,你的心靈就不是你的。」 為了從事靈魂感召的創作,美國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認為,藝術家非得有工作室不可;對知名小說《小婦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而言,為了讓自己進入寫作的漩渦,與現實空間保持距離將是重要的事情。 作家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則把自己的生活分為兩個「同樣真實但是完全不相關的世界」——一邊是她的婚姻、家、朋友和鄰居的真實世界;另一邊則是她每天早上在床上創造的虛構世界。 在社會角色上,儘管身處傳統家庭的女性角色,這些在日常生活畫出結界的她們,也更願意將親職、母職、家務等工作外包,好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時間度日。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柯萊特》:我曾為現實壓抑,但我不會停止成為自己) 第二種女性:在家務工作與各種角色裡成為女超人 圖片|Photo by takeuchi masato on PIXTA 這類女性練就一身於混亂中構思,在孩子簇擁中寫作,在不規律的日常空檔中,過著搶拾片刻時光創作的斜槓生活。 如何在生活的各種拉力,以及家務工作裡逆水行舟? 有人稱自己是「工作前必須洗好碗的藝術家」,也有自詡為「家務中的詩人」。 若有人問她們如何兼顧一切? 答案可能是「從晚上八點工作到凌晨兩點」。 如同詩人安.柏瑞翠絲(Anne Bradstreet)的日常生活——「她只在晚上寫作,家人和僕人都已經入睡,這是她唯一可以獨處的時間。」 但若具有母親的角色時,她們則會選擇「在世界開始醒來前伏案寫作,天亮之後便恢復家長的角色。」 除了創作時間的破碎化,在空間上,這類女性創作者的工作場所可說是「無所不在」。 她們在餐桌上、客廳、臥房裡書寫。當人們詢問:「你的家人鼓勵你寫作嗎?」她的回答是「他們阻止不了我!」 她將帶著疲憊的身軀、閃閃發亮的雙眼告訴你:「熱情使我能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不論多麽困難!」 (推薦閱讀:女性力量片單|《真愛收信中》:為了結婚而結婚,只會讓我愛的更孤獨) 第三種女性:向整個社會劃出界線——不婚、不生,作為追求夢想的選擇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此類女性創作家認為,藝術或創作會在婚姻、家庭、母職、孩子的束縛當中窒息,因此是彼此互斥的選擇。 就像小說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直言無諱所說:「身邊有孩子時,沒有人寫得下去。這不行,你就是會發火。」 面對各種角色資源的困頓,她們誠實地說:「女性就是無法公平地面對家庭和藝術。」 當她發現自己對藝術的才華與熱情,卻沒有機會全力以赴時,她希望選擇自我。 如同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哈麗特.霍絲莫(Harriet Hosmer)所寫道:「我是獨身主義的唯一忠實信徒。藝術家即使有結婚的意願,也沒有這種權利。男人或許還沒關係,但女人在婚姻上的責任更重,因為她必須忽視自己的職業和家庭,既不能做賢妻良母,也不能成為好藝術家。我的雄心是要成為後者,因此我和婚姻成了永恆的仇敵」。 March 11,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sgkq87Y
老伴,你還愛我嗎?——熟年的愛情,是能坦露彼此的脆弱,也心甘情願接納 https://ift.tt/HCN5E4b 老張中風後行動不便,脾氣更是愈來愈大,張太太只好練習過自己的日子,不再繞著丈夫轉,不禁讓老張害怕自己會不會被拋棄。「老伴,你還愛我嗎?」老張擔憂地問,也問出了熟年愛情裡常見的擔憂。 文|林靜芸醫師 老伴,你還愛我嗎? 圖片|Photo by Hector Reyes on Unsplash 老張中風後,右手和右腳的行動不便,進行了半年復健後,才總算能正常生活。 到醫院回診,因他體重過胖,血糖、血壓過高,醫師警告他必須好好控制。為了丈夫的健康,太太三餐煮得很清淡,一向注重美食的老張吃進口裡,覺得像是沒加調味料的素食,無法適應。 他覺得自己能挺過中風是大難不死,加上已經 66 歲,又退休了,從此應該好好享受餘生,不該再折磨自己,於是成天坐在家裡,追劇、看 LINE,不運動,不忌口。 然而,太太卻老是跟在身旁叮嚀他要運動、要減肥、要量血壓、不要吃甜食⋯⋯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這天,老張睡遲了,太太叫他起床時,忍不住抱怨,「都快吃午餐了,你還在睡覺。你以為住的是度假村嗎?」 (好文共享:為你選書|《不老的挑戰》讓好命的日子延長,你可以做的幾件事) 這一唸,老張心裡的委屈一下子全爆發。他大吼:「我一生辛苦,現在睡個覺是會怎樣?你管我管得像犯人,三餐吃的是牢飯,你是要我早點死嗎?!」 老張一向好脾氣,而且疼妻子,突然這一吼,讓太太驚恐了好幾天。此後,他的脾氣更是愈發愈大。 太太手足無措,找兒女商量。孩子們勸媽媽說,她年紀也大了,既然爸爸這樣,就不要管他太多。張太太聽了覺得有道理,從此開始練習過自己的日子,不再繞著丈夫轉。 而老張呢,繼續當他的老宅男。一開始感覺很輕鬆,但是眼看著太太的氣色一天比一天好,他開始莫名地擔憂自己會不會被拋棄。 圖片|Photo by أخٌفيالله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都老夫老妻,有什麼好聊」為何我們在親密關係裡獨居?) 有天,張太太邀朋友到家裡玩,一群人熱鬧地開心聊天,後來一同出去吃晚餐。她九點半時回到家,見丈夫一個人坐在客廳,隨口問了一句,「這個時間怎麼會坐在這裡呢?」 這一問,老張竟整個人暴怒,大叫:「我感冒了,從昨晚發燒到現在,沒吃到一粒米飯。你跟朋友出門聚餐,我以為你會帶吃的回來給我,結果你居然兩手空空,還問我為什麼坐在這裡!房子是我買的,我生病了不坐這裡,坐哪裡?」 張太太一聽丈夫發燒,而且 24 小時沒吃東西,被無理怒罵也不計較了,趕緊進廚房弄了稀飯、小菜給丈夫,並且督促他吃藥。 不過,因為此事的觸發,老夫老妻重新有了深入的對話。 張太太告訴丈夫,自己最擔心的是他再度中風,每回與朋友出門,一顆心都繫念著他。她期盼丈夫早日恢復健康,夫妻倆能夠一起旅遊。 老張聽了,含淚告訴太太,自從生病後,最擔心的是被她嫌棄。每次太太出門,都擔心她不會回來了。老張哽咽地問太太: 「老伴,你還愛我嗎?」 (好文推薦:親密關係裡,我們都需要「溝通的勇氣」) 圖片|Photo by amadank / PIXTA 愛情會在人的身上做工,讓靈魂重新找到定位。 當一個人墜入愛河,會無法停止想念,會在人群中找尋對方,希望完全擁有對方。 年輕時對待戀人,總呈現自己最美好的狀態;老來呈現的卻是最原始、甚至是自己的缺點。老夫妻的愛情不同於年輕人,它是數十年更加靠近對方的過程。 獲日本民眾票選為「最美麗女演員」的吉永小百合,1973 年時結婚。 她曾被問到當年為什麼捨棄眾多追求者,嫁給年長十五歲的岡田太郎,而她的回答是:其他男人把她當女神,太郎把她當一般人,甚至在她面前放屁也不遮掩,兩人以真面目相處,過著舒服的日子。 熟年的愛情是在生活中露出自己的脆弱,對方也心甘情願接納,而且一個人只是一半,兩個人合起來才是完整。 愛,帶給人信心及力量。兩人的頭腦與心靈融合,分享彼此的微笑與眼淚。 最後當你問我,「老伴,你還愛我嗎?」親愛的,我是你身上的一部分,怎能不愛你呢? 本文節錄自林靜芸《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March 11,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CN5E4b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你知道智商並非固定數值嗎?某些孩子的發展障礙,來自你認為他做不來 https://ift.tt/OTHBAF8 當孩子出現發展障礙時,如果出於貼心,擅自替子女決定「努力程度」,恐無形間默默扼殺孩子潛能!曾經,就有一位中度智能障礙少年大變身,我們稱為「奇蹟」⋯⋯ 文|宮口幸治 「現在這樣就好」真的好嗎 圖片|Photo by 8x10 on PIXTA 我目前在某個地方政府單位負責發展障礙的諮詢,來訪的多半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家長。 常見案例是:「哥哥姊姊念書都沒什麼問題,這個孩子卻怎麼樣也考不好,我們想知道究竟是為什麼?」 藉由智力測驗等多種檢查,發現多半案例都是臨界智商——智商 70 至 84,雖低於正常數值,但沒有明顯的智能障礙問題。 大多數家長聽到這個結果都會問我:「原來這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臨界智商,那麼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 雖然做了不見得會改善,但是如果有機會好轉,做父母的總會想為孩子盡一份心力。我身為醫師也是同樣心態,會盡力告知家長所有對策。 不過有時也會遇到家長對我說:「這孩子不會念書沒關係,照他的步調輕鬆過日子就好,我們只是想知道他為什麼念不來。」 我很明白這些家長的心理,孩子缺乏學習能力卻強迫他在課業上有所表現是很殘酷的事,但我總是無法贊成這種做法。 家長擅自決定子女「不用功念書也沒關係」,這樣真的好嗎? (同場加映:「反正有人養,我為何要唸書」面對怠學的孩子,爸媽可以做的五件事) 圖片|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臨界智商的孩童由於沒有明顯的智能障礙特徵,在小學通常是上普通班。 不過在過去一段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將臨界智商歸類於智能障礙(1965 年至 1974 年《國際疾病分類第八版》)。 臨界智商孩童的發展程度約莫是正常兒童的 8 成,也就是 10 歲的身體卻搭配 8 歲的心智,相當於小學四年級的班級裡摻雜了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 如果就這樣讓臨界智商的學童不念書直到高中,他每天會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 一直坐在教室裡卻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跟不上班上進度,也參與不了同學間的閒聊,可能因此遭到孤立或霸凌,留下痛苦的回憶。 而本來就無心於課業的孩子聽到父母說「不念書也沒關係」,一定認為自己拿到免死金牌,更沒意願用功了。 「不用勉強自己。」 「不需要跟大家一樣。」 「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棒!」 現在經常聽到這些用來鼓勵孩子的說法。 我沒有要否定這些話的意思,這些話的確很有道理,但我覺得這些話的意義是建立在孩童本人也作如是想。 周遭的大人不事先確認孩童的心情與意願,擅自決定他的未來,反而會害得孩子連做得來的事情也不去嘗試,失去成長的可能性,甚至淪為受害人。 詢問孩子的意願時,不見得會有明確的答覆,甚至可能連問題也聽不懂。 但是我希望大家發揮想像力,回想自己小時候的情況:就算父母覺得無所謂,結果大家都會,只有自己做不到時,一定很難過。 擱置應當解決的課題,日子久了一定會愈活愈痛苦。是否選擇妥協,應交給孩子本人決定,而不是身邊的大人。 (你會喜歡:家庭教養學:你如何管教孩子,他就會如何走入家庭) 偏見造成的障礙——中度智能障礙少年大變身 關於援助者的擅自判斷阻礙了孩童成長,我個人也有必須深加反省的類似經驗。 我在醫療少年院擔任精神科醫師時,一名智力測驗結果約 50(一般平均約 100)的少年來報到,就叫這孩子 A 同學吧。 智商 50 將近中度智能障礙,別說是念書了,連自理日常生活都有問題,溝通也僅限於簡單的對話,無法開玩笑或進行比較深度的對談。 因此 A 同學當然沒辦法把蛋糕均分為三等分;認不得國字,只能勉強唸出平假名;不會算術;幾乎做不來簡單的圖形臨摹。 A 同學之所以來到少年院,是在收容智能障礙者的機構對職員動粗。部分智能障礙兒童因為無法以言語表達情緒,煩躁時會一不小心動手。 A 同學接受診察時一臉茫然,聽到任何問題只會點頭稱是,連一般日常對話都談不來。 那陣子少年院正在挑選接受「認知功能強化訓練」(Cognitive Training , COGTR;強化認知功能的練習,利用紙筆鍛鍊視聽覺與想像力,建立學習基礎)的學員。 智商高的少年沒有智能障礙問題,無須受訓;智商過低(中度到重度智能障礙)的少年則是受訓也看不出成效。 因此挑選標準是輕度智能障礙或臨界智商的少年。 圖片|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為了確保大家專心上課,每組約 10 人。起初挑選受訓學員時,A 同學沒有在名單上。後來因為其中一名受訓少年屢次違規,少年院突然提出要更換組員。 此外,我從負責管教 A 同學的教官口中聽到他很想參加訓練。我想他應該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只是因為大家都去,覺得好像很好玩。最後死馬當活馬醫,硬是讓他參加了。 我不確定接下來發生的情況可否稱作「奇蹟」,不過這件事大幅影響了我之後協助少年們的心態。 A 同學比任何人都投入訓練,完成一個又一個課題,遇到不懂的題目就來問我。 四個月之後,所有受訓少年接受成果測驗,一般認定相當於智力測驗的認知功能檢查,是無法經由訓練改善結果的,但 A 同學受訓之後,認知功能檢查的分數居然將近 90(平均值為 100)。 不光是智力測驗,A 同學就連日常生活也出現驚人變化:逐漸主動開口,行動也愈來愈敏捷。 後來他參加運動會時,甚至代表少年院在眾人面前宣誓,簡直判若兩人。 來看診時,表情也一次比一次生氣蓬勃,最後一次門診時還告訴我:「我開始聽懂老師在說什麼,我想念大學。」 A 同學只有國中畢業,我不確定他究竟明不明白上大學的意思。之前我看過許多少年受訓後大幅成長,但成長到判若兩人的只有 A 同學一人。 A 同學讓我強烈反省到,有些孩子明明有機會成長,之所以出現發展障礙,是我們這些大人擅自認定他做不來、硬逼很可憐,不讓他念書或接受訓練所致。 倘若當時 A 同學沒能候補參與受訓,現在會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 究竟誰有資格說「要求他做也只是傷害他」? 究竟誰才能決定「什麼都不做最好」呢? (好文推薦:劉同的畢業演說: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 圖片|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不要勉強」和「不用努力」是兩碼子事 孩童做不來的事,就不該去勉強他,但這不是指阻止他努力。 人生在世,總得要求自己努力才能生存下去。接受義務教育時,在家長和教師的羽翼下無須努力也能度日;一旦畢業進入職場,不努力一定會被開除。 假設有個認真努力的孩子,某天在托兒所練跳繩練過頭而扭傷了腳,父母要他「不用再練了」。每當他想挑戰時,父母總會搬出這個例子,對他說:「你就是太認真,不要勉強自己。」 此後他以為無須努力,變得什麼也不做,家長依舊持續安慰,從不要求他努力。結果他不念書也不運動,不再挑戰任何事物。長大後他表示:「要是當時爸媽要求我努力就好了。」 我反對勉強小孩做做不來的事,然而不讓他努力,最後吃苦的還是孩子自己。 本文摘自宮口幸治《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由遠流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 March 09,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THBAF8
為你選書|用關愛之力對抗父權遺毒,對不當對待說「夠了!」 https://ift.tt/gcxSiGt 研究指出,三分之一的女性面臨職場中的騷擾問題,你也是其中一位嗎?遇到不當對待時,該怎麼做才能對抗、為自己發聲? 文|克莉絲汀.聶夫 2017 年 10 月,知名導演哈維.溫斯坦被爆出性騷擾和性虐待數十名女性。對此,演員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呼籲,曾遭受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女性用 #MeToo 標籤回文。不出幾日,幾乎半數的臉書使用者都有認識的朋友響應。 數百名有權有勢的男性遭曝光性騷擾或性虐待過女性,舉凡政治人物 羅伊.摩爾、音樂家 瑞安.亞當斯、新聞主播 查理.羅斯、執行長 萊斯.穆恩維斯、富豪 傑弗利.愛潑斯坦以及勵志大師 托尼.羅賓斯等人。這名單每天都在增加。 其中好幾個知名男性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但也有許多人還沒受到制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川普。 圖片|Photo by Mihai Surdu on Unsplash 當然,對女性的性欺凌(sexual mistreatment)在社會上一直很普遍。早於推特的 #MeToo 運動是在 2006 年由塔拉納.伯克發起,旨在抗議非裔女性遭受到廣泛的性虐待。 兩波活動主要的差別在於現在我們更公開談論這件事。從多方面來看,這運動代表著女性以勇敢自我關懷集體起義,我們說出:「夠了!」 2018 年一份 #MeToo 運動背後的事實的大型研究,試圖量化美國所發生的性騷擾和性虐待的程度,結果很令人警醒。 多數女性表示經歷過公開場所或職場上的不當行為對待(81%) 女性最常遭逢的性欺凌是侮辱言詞(77%) 有很多人遭遇令人不適的碰觸(51%) 收到裸照等網路騷擾(41%) 被跟蹤或惡意尾隨(34%) 遇到對方暴露生殖器(30%) (同場加映:台劇也有 MeToo!《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能力與長相無關,漂亮本不該是種原罪) 圖片|Photo by Yuris Alhumaydy on Unsplash 此外,三分之一的女性面臨職場中的騷擾問題,這不僅造成當事人壓力,也形成了惡意的環境,減損女性完成職責的能力。 雖然一般人會認為令人不適的行為,通常是施加於職場上位階較低的女性,但研究顯示管理階層的女性面臨更高風險。 根據一份研究,置身於男性主導環境中的女性主管,有 58% 表示受到騷擾。很諷刺地,這些女性的權力威脅到男性的身分,因此這些缺乏安全感的男性出擊來羞辱和貶低女性。 畢竟,性騷擾的核心不是性別,而是權力問題。 面對這種情境,Time's Up 等組織籌組起來幫助女性面對職場上的性欺凌。這運動由娛樂產業的藝人、製作人與高階主管開始,像是野火般延燒,很快便擴及所有產業,從農業到學術界都包含在內。 Time's Up 的法律辯護基金會為經歷過職場不當對待的女性提供法律協助,包含侵害、騷擾、虐待和相關的報復行為。不過,這現象不限於職場。 超過四分之一的女性表示一生中經歷過受脅迫的性接觸。在邊緣化的社群,如女同志、雙性戀、貧窮女性和智能障礙女性族群中,遇過侵犯舉動的數量更高。 幾乎每五名女性中就有一人一生中曾經遭受強制性交或是性侵未遂。這些人幾乎有半數是不到 17 歲的兒童。 每五個案例中,就有四個案例的當事人認識加害者,包含朋友、親人或是另一半。 多數強暴事件沒有報警,尤其是由認識的人所為,部分原因是因為被害者感到羞愧或是恐懼。此外,在受到舉報的案例中,只有一小部分獲得判刑。 這就是女性面臨的真實處境。 (好文推薦:【性別觀察】「來啊!正面上我啊」臺北某公司的職場性騷擾事件:指控男主管後,我就被開除了) 圖片|Photo by charlesdeluvio on Unsplash 你遭受性騷擾的個人經歷 這項練習是要幫助你辨識出性騷擾的情事。有時事件本身非常明顯,但有時則比較不易察覺。當我們去好好注意自己受到不當對待的狀況時,就能更警覺所發生的事情,並更有能力保護自己。 如果你過去在性方面受過創傷,可以跳過這項練習,或是在治療師或輔導員的引導下進行。 此外,萬一你現在或近期遭逢職場性騷擾,盡快把事件記錄下來回報給主管人員,且要確保你選擇願意聽你陳述而不會報復的主管。要是他們還是沒採取行動,你可以向政府單位求助。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性騷擾類型: 性方面的口頭騷擾,包含提及性舉動或性傾向的玩笑。 引人不適的觸碰或肢體接觸。 使人不快的性挑逗。 在職場、校園或其他不適合的場所討論性關係、事例、幻想。 引人不適的性指涉照片、電子郵件或文字訊息。 做法說明: 想想你過去在學校、家裡或工作的情景。寫下你所能記得的任何性騷擾事件。 寫下你在事件發生過後的感受。生氣?混亂?受冒犯?害怕?惱怒? 在該行為出現後,你是否有做出什麼行動?這種情況常常是趁人不備時發生,讓我們不知怎麼反應。或是,有時候我們因為害怕遭報復而不敢做出想要的反應。 現在你已經脫離危險,寫下理想情況下你會對該事件做出的反應。有時候女性會輕忽這類行為,把它當作是不重要的小事或爛玩笑,尤其是騷擾情事不嚴重的情況。我們務必要注意所有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為,如此才能開始發聲,並讓對方知道這些舉動是不容接受的。 要是你心中浮現的事件讓你感到特別困擾,可以寫一封展現關懷的信給自己,來談所發生的事情。 (你會喜歡:D&I 策略間|科技業 Metoo 運動!蘋果員工以 Appletoo 要求改革職場騷擾與歧視) 圖片|Photo by charlesdeluvio on Unsplash 遺留下的傷疤 女性遭受性欺凌後會造成什麼後果?研究顯示這會導致長期壓力、焦慮、憂鬱和難信任人。在職場上,可能會減低工作滿意度、減少對組織的投入、降低工作參與度,並使身心健康惡化。 性侵害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DSD)、失眠、飲食失調、藥物使用和濫用,甚至是自殺。 #MeToo 運動提供女性機會來扭轉情勢,讓我們能夠開始面對真相並康復。 雖然男性也可能成為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受害者,尤其是男同志、雙性戀或跨性別的男性。不過,多數受害對象是女性,且絕大多數加害人是男性。 有些男性認為可以恣意將女性用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因為社會和媒體傳遞出可以這麼做的訊息。女性經常被視為性物品——派對上的性感女伴、動作片裡的魅惑勾搭對象,以及使產品更具吸引力的廣告配件。 我們的價值時常受到是否能滿足男性的性慾來衡量。性別社會化切斷男性照顧和關懷的陰能量,讓他們開始物化女性。 (不要錯過:「為什麼不提告?」性騷擾事件的反思:談性騷擾如何蒐證) 圖片|Photo by 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 超陽剛氣質(hypermasculinity),也就是稱頌侵略性而將溫柔情緒視為陰柔軟弱的大男人氣概,直接助長了性騷擾和性虐待行為。 一份對 39 項研究的統合研究發現,超陽剛氣質是用來預測男性犯下性侵害罪行的一項指標。雖然這表明男性需要更加結合陰陽之氣,但我這裡主要的關注焦點是女性調和陰陽的效果。 之所以這麼強調女性的勇敢自我關懷,是因為我相信它的關愛之力能幫助我們對抗父權遺毒。當女性能肯定、強化和接納勇敢自我關懷到自我當中時,就會賦予我們力量來抵抗性欺凌,並說出:「夠了!」 本文摘自克莉絲汀.聶夫《女人,你該好好愛自己:透過勇敢的自我關懷,活出有力量的豐盛人生》。由遠流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女人,你該好好愛自己:透過勇敢的自我關懷,活出有力量的豐盛人生》 March 09,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gcxSiGt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蘇珊米勒】2022 金牛、處女、摩羯:土象星座三月運勢 https://ift.tt/Y2K9gIk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占星學家「蘇珊米勒」的 2022 年 3 月星座運勢:不喜歡變動的金牛座,卻可能朋友介紹得到新工作?有點迷茫的處女座,很適合找專業人士合作。三月請摩羯座試著結交新朋友,大方迎接全新的機會! 金牛座(4 月 20 日~5 月 20 日) 代表驚喜的天王星在金牛座運行,因此,生活中各個領域出現的人都會讓你驚訝。2018 年 5 月 18 日,天王星第一次進入金牛座,直到 2026 年才會離開,所以現在你甚至都沒有打破自己舊有的模式。 2021 年,幸運的木星來到事業宮,很多金牛座正在離職、在進入新的賽道。今年,木星已經離開了代表榮耀、獎勵和成就的第十宮,多年之後才會再次回來,但是 2021 年你所做的行動和決定會在接下來的 10 年或更長時間裡帶你前行。 現在,大師級的導師土星正在你的第十宮運行,土星在 2019 年 12 月來到你的第十宮。土星在這裡的時候表明你要學很多東西,外界期待你達到更高的標準。你可能會自己創業,也可能會徹底改換職業,因為你似乎準備做一些全新的事情。 或者,你可能會獲得升職、得到新職位,而在幾年前,你似乎還無法勝任,現在你準備好了。你的守護星金星,會成為你事業宮的一座絢爛的明燈,她會顯示出你有決心去證明自己的價值。金星會讓你很受重要客戶的歡迎,對方會注意到你出色的工作。 想要提升收入、想要讓閱歷豐富、影響力強大的人(最近你和這些人見面的次數會越來越多)印象深刻,關鍵在於依靠朋友為你做專業的介紹。你也要聽聽朋友的建議。朋友們也可能會分享一些故事——可能會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些經歷可能對你有用,也會對你有所啟發。 你也會很又前瞻性地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木星的位置表明,你會從新的社群當中收穫很多。你可能想要加入職業或者社交團體,和志同道合的人玩在一起會對你有好處。3 月 2 日雙魚座的新月會讓你相信,朋友和認識的人可以為成功提供重要的方法。 (推薦閱讀:30 歲轉職會太晚嗎?給轉職者的 3 個實用方法論:自我評估、風險管理、親密溝通) 一年中最幸運的事情是 3 月 5 日,這時木星會和太陽相遇,這時一年一度的大事件。這兩顆星星在一年當中只形成一次合相,每次都是在不同的星座。今年,他們會在雙魚座形成合相,雙魚座對應代表希望、願望的第十一宮,這個宮位也掌管你的友情。 木星在 12 年之後才會再次來到雙魚座,所以這樣的星象非常特殊。 目前為止你可能已經有所領悟,今年的重點不是你知道什麼。更像是你人是誰。你也會走上正確的道路。在 3 月 4 日或者前一天,你可能會從認識的人或者剛認識的人那裡獲得幫助。 個人生活方面,3 月 5 日也非常適合社交和享受。也許是這一天,也許是第二天 3 月 6 日你會獲得來自家庭和家人的溫暖支持。在房地產、不動產方面你運氣不錯,也能找到理想的家具為房屋增添完美的裝飾。 這個月不僅會讓你獲得事業成功、享受家庭生活,這個月也和樂趣與愛有關。3 月 18 日的處女座滿月可能是你今年的第二個情人節,在這一天的前後五天,會是你個人生活當中最美妙的時刻之一。 你可能會找到新的愛情,或者享受自己已經擁有的愛情。3 月 18 日,和孩子(或者別人的孩子)待在一起也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快樂。如果你希望懷孕或生育,這次滿月如此重點地突出了情感上的愛意和滿足,你可能會獲得夢寐以求的消息。 金牛們,接下來的幾個月,你要敢於想像!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心理測驗:愛情心測|直覺選出喜歡的風景:單身狀態的情感優勢、曖昧適合的戀愛攻勢) 處女座(8 月 23 日~9 月 22 日) 今後幾個月,關係中的另一方可能提供你需要的一切動力,甚至可能是今後幾年。當前,你迎來十二星座中婚運最好的運勢,這種運勢將持續到 5 月 10 日,然後 10 月底到 12 月 20 日還將回歸,因為這段時間木星在雙魚座,你星盤人際關係宮。 2022 年的 12 月可能更好,因為 10 月末到 11 月 23 日木星逆行,所以 11 月 23 日到 12 月 20 日是最佳階段。如果你單身,對現在的戀人很認真,你可能訂婚或計劃婚禮。 如果你已婚,你開始看到伴侶在工作和財務成功上表現得很出色。你很快會注意到,伴侶充滿了全新的樂觀精神,你很久沒見到他們如此積極樂觀了。 如果你最近感覺迷茫,曾經和伴侶談及的夢想都無法推進,3 月 3 日的新月可能給你理由,重新回到你們的目標,重新一起努力。這個新月將發動這種強大的運勢,持續之後的幾個月。3 月 3 日的雙魚座新月是 2022 年最好的新月之一。 這種可愛的運勢也許並不指向婚姻和戀愛關係。你可能運用這種能量打造雙贏的事業合作。比如,你準備簽下一個新的經紀、公關、財務、律師、事業合夥人、婚禮規劃師、形象設計師、職業規劃教練或其他幫你輕鬆實現目標的專業人士。 如果這個月你在處理這類事情——即與另一個人在事業方向合力——星像說明,你會對這個人的表現非常滿意。你們的聯合還可能帶來很大的財務收益。 (猜你想看:如何把興趣變成收入?培養「成長型思維」,打造理想生活) 3 月 3 日的雙魚座新月讓你的重點放在一個或多個他人身上,而 3 月 18 日的處女座滿月,你的重點會內收,注重自己的思考、狀態和需求。滿月時,對你很重要的事情將到達高潮節點,看看是什麼——讓你更清楚生活這一階段你最珍惜、最重視什麼。 3 月 18 日的滿月將給你理由,期待更快樂的未來。如果之前因為疫情的沒完沒了,已經打亂了你精心佈置的規劃,這個滿月帶來的希望感會更加明顯。 你有太多可以期待的、將來可以享受的精彩,不會讓任何事,哪怕是疫情,將你打垮。聽聽科學家和醫學權威的話,做好他們推薦的防護措施,然後堅定地走向美好未來。 3 月 18 日滿月時,天王星與你的主星水星呈吉相,帶來出行的可能性,可能是心血來潮說走就走。滿月附近的五天內,都可能帶來它的信息。相關消息還可能是媒體項目、大學和研究生教育、法律事務的好消息。 日常工作繁忙,你卻並不介意,看似你更享受可以做那麼多事。如果你自主經營,會有客戶大量湧入,繁忙意味著生意興隆。如果你為其他人工作,你將很快證明你的不可或缺——你的努力將得到匹配的回報,5 月底還可能升職。 努力工作還有另一種無意中的獎勵——工作忙就容易單身嘛,你可能對一個從事 IT 工作或在你單位數字信息部門的人產生濃厚興趣。金星和火星相合在水瓶座的時候不多——這裡是你星盤日常工作宮——丘比特在工作中滿天飛,他的愛情小箭隨時比劃著你。 你要樂於嘗試各種可能性,金星和火星終於在一起了,它們的任務就是擦亮愛的火花,這時的事情可能特別有意思,也成為一些新事物的起點。 翻譯:星譯社/譯者:幻覺 (同場加映:Tinder 愛情極短篇|約會過後,他告訴我,這一生他已愛過) 摩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本月很適合去開始一個交流項目或將該領域一個已完成的項目首次推向世界。你可能已準備開始從事劇本、小說、紀實節目、Podcast、或新的 APP,或引入你將和團隊一起編寫的新軟體。 這個月是 2022 年最好的月份之一,因為它有著 3 月 2 日那個夢幻般的新月,彼時木星將同太陽和月亮相會。新月同樣有著較長的延續效應,會影響你之後至少 6 個月。 受 3 月 2 日的新月影響,你在推進某個重要項目或準備將項目投入市場的時候會一路綠燈。 如果你是為他人工作,你也許會在 3 月 4 日週五,也就是本年度最幸運之日的前一天,向你的老闆或代理人遞交你已完成的項目,彼時能量強大而又具有建設力。若你確實這麼做的話,你會得到很好的反饋,由於木星的影響,你將獲得反豐富的利潤。 實際上,你在 3 月 4 日或 5 日可能會看到大量資金湧入。在你星盤裡的太陽掌管著佣金、版稅、或其他基於業績的收入,也包括業績以外的收益,例如對你有利的法庭調解金、遺產、某種獎勵。 木星將它所及之處的一切拓展,因此這段時間你能賺到多少錢的限制是與天同寬的,親愛的摩羯。 3 月 5 日,當木星與太陽在你第 3 宮交流與旅行宮內精確相連,你將迎來本年度最幸運的日子。我喜歡這個出現在新月之後的日子——所有方面都需要新月那推動器般的效應引動,而現在,你有了。 留意在 3 月 4 日週五至 3 月 7 日週一發生了什麼。由於天王星同太陽和新月構成了友好的緊密角度,因此消息將完成是以意外的形式到來。 實際上,驚喜的元素將貫穿這一整個月,所以無論是什麼你覺得不會發生的事,實際上所發生之事都將是更好的。 3 月 2 日的新月是本年度最強且最幸運的新月之一,因為它將在未來幾天、幾週、乃至幾個月裡打開一扇機會之門。 好好利用這個新月所預示的一切吧,因為新月在雙魚座內同木星會合的這個星像在未來十年裡都不會再度發生。實際上,直到 2033 年之前,木星都不會與太陽在雙魚座內會合。 (延伸閱讀:上一次好好休息是什麼時候?《留白時間》:學會在生活中留白,保留暫停和更新的機會) 為了利用這個月令人眼花撩亂的星象,你可能想加入一個新的社交媒體平台,在那兒你將接觸到新人和新的想法。在這星象影響下,你能在社交媒體上輕鬆結交新的朋友,你可能會發現你建立了相當多的跟隨關注者。 在這非凡的一個月裡,你可能會去或近或遠的地方頻繁旅行。3 月 2 日的新月及之後幾天你將啟程去進行 1 次或更多次短途旅行,因為新月出現在雙魚座,這是兩條魚的符號,意味著你會進行兩次短途旅行而不是 1 次。 3 月 18 日的滿月具有能把你送到更遠地方的力量。由於象徵計劃外和意料之外的行星天王星同旅行之星水星構成了友好的角度,而且旅程是自發地發生的。 3 月 18 日滿月帶來的旅行看起來是為了工作或完成個人業務交易,例如購買、租賃、出售房地產。這些都是例子,但你可以設想一下你會去遙遠城市的更多理由。 這幾天你似乎花了很多錢,也許是因為即將到來的住所變動。要是你打算搬遷或裝扮你當前的居住區域,3 月 31 日(或 4 月 1 日,取決於你所處的時區)的新月將開啟一個發現新的美妙空間的機會。 下個月我將告訴你更多有關變動和改進的消息。4 月有不少黃金般的星象,雖然很難與 3 月媲美,但在 4 月的每個方面都將強旺到足以令你保持興奮並覺得贏面很大,這才是最重要的。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猜你想看:極簡主義式微?2022 年居家風格 5 種推薦:多功能、自然色彩、植物與花卉) March 0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2K9gIk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妳是誰,由自己決定」致追夢的我們:成為自己的路上,有 VoiceTube 陪妳 https://ift.tt/azHkDEu 妳還記得,曾經對未來總是充滿想像的自己嗎?想要過上不一樣的人生,甚至寫下滿滿的待辦清單:想出國唸書、也想到處旅行、想像自己為著喜歡的工作堅持努力,那些美好的遠方彷彿觸手可及,妳說對嗎? 隨著歲月流逝,有人說妳的想法不切實際,有人認為妳到了該結婚懷孕的年紀,有人覺得妳該好好工作安穩餘生,於是那存在妳心底的澎湃慢慢沉寂,偶爾會在某個時刻,不小心觸動內心的一小簇熱情,但想到旁人的眼光與話語,熱切的聲音又銷聲匿跡。 妳是誰,由妳自己決定 但親愛的,想要成為什麼模樣、想要擁有什麼生活都該由妳決定!正視自己內在的渴望,傾聽妳內在的心中聲音,不管外界吵雜的思緒,只有妳能揮灑出專屬於妳的「人生」風景。想暫時從工作出走,到國外進修或旅行,或是更換人生新跑道都可以,就像曾在聯合國發表動人演講的艾瑪華森想表達的:「不用害怕跟別人不一樣,活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才是最棒的決定」。 I don't want other people to decide who I am. I want to decide that for myself. 我不想讓別人定義我,我是誰由我自己決定。 — Emma Watson 妳敢於犯錯,勇於為自己發聲 我們都知道,不是每次選擇都是正確的決定,然而即使犯錯又怎麼樣呢?那些在生活、工作、感情中犯下的過失,我們能從中學習並記取經驗,將過程成為自己更好的養分,知道自己不足、明白自己所欠缺,也能避免重蹈覆徹,就像知名女演員、聯合國親善大使安潔莉納裘莉所說:「無論好壞,那些過程都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Make bold choices and make mistakes. It’s all those things that add to the person you become. 大膽作選擇,即便犯了錯。這些東西累積都成了現在的你。 — Angelina Jolie 給勇敢向前的自己:成長的路上不容易,但我們都願意 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勇敢發聲,無論是開始精進自己或是培養敢於開口的自信,在語言學習的路上有 VoiceTube 陪妳有系統的學好英文,VoiceTube 目前全球擁有 450 萬使用者,也是台灣最大的科技語言學習平台,3/7 - 3/21 特別推出女王節活動,以「多元」主題的影片涵蓋聽說讀寫的題型,全面性地提升使用者的英文能力。不僅如此,也新增線上真人家教的方案,搭配智能系統課程,更有效幫助口說,進而提升妳的英語力。( 3/21 前口說方案 7 折起) 你知道,在成為自己的路上,雖然不容易,但妳能用自信光彩的樣貌迎接所有挑戰,藉由提升語言能力擴大視野、擁抱世界,追求屬於自己的夢想,透過英文與世界連結,產生無比的樂趣與成就感,成為自己的心中的 HERO。 擁抱每個自己,從這一刻起 :https://womany.net/s/za9u722 March 07, 2022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azHkDEu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泉源實小生活中的性平教育!跨性別教師不預設框架,給予學生多元思辨 https://ift.tt/Ox3eJWd 教育資歷 40 年的張碧華表示,其實性平教育,就是來自活生生的經驗!在泉源實小任教的跨性別教師小琪,與校長張碧華相遇後,便以自身經驗,幫助學生學習包容與尊重。文內將透過小琪的視角,讓你看到更多性平教育的想像。 文|記者 葉冠妤、趙宥寧 去年 9 月甫到北市泉源實驗國民小學任職的小琪,與校長張碧華的相遇,為泉源實小師生打開了性別平等教育的另一扇門。 當外界對於性平教育該怎麼教,吵得風風火火,這所位於陽明山上的實驗小學,早就由跨性別教師的小琪、全校師生攜手示範了一堂最寫實的多元性別課程。 23 歲的小琪「出櫃」相對晚。小琪在國一隱約對性別特質的僵化感到困惑,但當時學校沒有提供太多資源,她的腦袋裡沒有內建跨性別概念,也沒有參考對象,只能靠著網路搜尋,拼湊認同圖像,但隨著被升學壓力抑制,只好將那份對女性氣質的憧憬深埋在心底。 圖片|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大學曾在課堂試圖透露內在衝突的小琪,卻沒有得到太多回饋,直到大四上學期與女友分手,畢業前夕面臨人際關係與環境的大斷裂,才迫使她面向自己,找資料、接觸志同道合的夥伴,跟親朋好友出櫃。 「那時候像是把旗子高舉,想透過這個方式找到我的隊友。」 找自己、找夥伴卻猶如一場航海冒險。改變裝扮是一步,外出到哪裡更是一步,小琪從住家附近慢慢擴展走動範圍與社會互動,直視路人、對話、咖啡店買咖啡、上女廁,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堆疊起信心。 (同場加映:性別快訊|內政部被宣布違法!跨性別者個案無需經變性手術,即可申請變更性別登記) 直到現在,小琪仍在探索的航道上,時不時提出叩問、對話,來更靠近想像中的自己。 畢業後進到補教界的小琪,去年因疫情被裁員,因緣際會看到泉源開缺,自認外表藏不住的小琪,乾脆直球對決,在應徵時就自我揭露跨性別身份,沒想到張碧華卻認為「她的開誠布公對我們沒什麼作用耶!」 張碧華回憶,跟小琪第一次見面時雖然好奇,但沒什麼特別感覺,「不就是需要一個老師嗎?」學校考量的是資歷與專業度。反倒是小琪進來後,學校開始思考小琪可以帶給孩子什麼啟發,可以如何成為最好的教材、豐富教學層次,讓學生的視野更寬廣。 圖片|記者 許正宏 攝影 教育資歷 40 年的張碧華說,所謂的性平教育,就是來自活生生的經驗,讓學生們看見彼此的獨特性,學習包容與尊重。 (更多相關:「老師你是不是同性戀?」一名出櫃男老師的自白) 如今,學生不管是課堂上或課後閒聊,時不時就湊上來問小琪「老師,你是男生還女生?」 小琪則反問「你覺得老師是什麼?」她不預設框架,也不給「正確」答案,因為就算是跨性別族群,異質性也很高,只要答案不受限性別二元,就是好答案,之後或許能進一步透過課程,引導學生思辨。 「其實就是日常!」張碧華說,不必刻意標註小琪的特殊性,每個人都有差異,重點是將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見、接受、容許差異的存在,「看見差異的美,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圖片|記者 許正宏 攝影 本文授權轉載自 UDN,原文詳見看見差異美!跨性別老師 帶給泉源實小的性平課 March 05,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x3eJWd
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小資族揮別窮忙人生!專訪王伯達:「沒錢」的財務治療法,把儲蓄轉化為有用資產 https://ift.tt/lNU96QW 在財經領域深耕超過 15 年的王伯達,認為小資族不應該存死薪水,而是適當地「資產配置」,讓自己的資產波動維持平穩,拉高整體報酬! 2021 年 2 月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寄生上流》寫下歷史新頁,成為首度拿下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更橫掃了最佳導演、國際影片、原創劇本等 4 大獎,這齣引起國際共鳴的南韓電影再次引爆話題。 攤開劇中角色,許多人都投射了自身處境在裡頭,有人從金司機一家人脫貧的過程看見自己力爭上游的縮影,也有人從朴社長夫婦的講究生活體會到資本的力量。 「一部電影、小說能爆紅,跟它能否和當時社會氣氛有連結、與人們產生共鳴息息相關。」聊起時事話題,王伯達意外自然地融入,在財經領域深耕超過 15 年,同時具備證券分析師身分的他,一來一往分享的不是硬梆梆的總體經濟分析,而是充滿社會關懷的大環境觀察。 圖片|Hahow 好學校 提供 從年輕人相對辛苦的時代,看見翻轉希望 「不管是片中的韓國、我們所在的臺灣,還是這幾年經濟表現亮眼的美國,各國都普遍遇到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的問題。」 王伯達直指,就連美國近年失業率創下數十年來新低,薪資成長幅度也仍舊有限,原因是,靠勞動力生產的產值愈來愈低,遠不及資本、機器(人工智慧)能帶來的報酬,再加上持續降息的低利率環境,變相加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窘境。 王伯達不諱言,這一代年輕人處在比較辛苦的年代,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后的經典名言:「你必須非常努力往前跑,才能保持停在原地。如果想前進,就必須用兩倍速才行。」故事虛構的領地規範,卻成了現代人變動快速、競爭激烈的真實寫照。 聽起來絕望,但他語帶堅定地說,科技的進步一方面引發了工作被取代的生存危機,一方面也造就了更適切的多元學習可能,這是為什麼像 Hahow 這樣的線上學習平台有存在的必要跟急迫性, 「因為過去學校學的,出社會用不到,但唯有持續學習新知,才能與時俱進,不讓自己慘遭淘汰。」 (推薦閱讀:如何理財才能創造更多收入?運用時間與金錢,打造被動收入流) 「沒錢」的財務治療法 那麼,「沒存款」的現象又該怎麼解呢?王伯達笑說,不要輕易將月光族的標籤貼在年輕人身上,就像某市長當醫生數十年,買房還得跟媽媽借錢,「高薪族群也不見得能存多少錢,因為賺得高、花得更多,收入高低跟存錢多寡並不成正比。」 王伯達和團隊曾進行試算,按照台灣中位數薪資水準的一般人,在一般消費情況下,如果想結婚、生小孩、買房,其實無法順利屆齡退休,因為當這群人到了 70 歲左右,現金流就會由正轉負。 換句話說,當薪資成長幅度有限成了「已知」,與其怨天尤人、奢望未來加薪、升遷的機會,不如好好正視自己的財務狀況,想辦法「讓現有資產變得可累積」。 首先,你可以透過記帳、檢視大筆消費或每月固定支出,釐清自己把錢都花去哪,讓自己在開源之前,先找出「節流」的可能。王伯達說,他就曾經因此發現網路頻寬費用適用別的優惠方案,只是打一通確認電話,就幫自己每個月都省下一筆錢。 接下來,則是思考有哪些東西可以延後消費,例如買車、買房,光是晚 5 年、10 年,都能提升你手頭上的可運用資金。 至於手上的現金,如果只是靠「收入減掉支出,剩下的存銀行」的方式存錢, 1% 的定存報酬率也一定遠遠不夠用,得懂得把儲蓄轉化成有用資產。 王伯達強調,無論你選擇的是黃金、ETF 還是股票、債券等投資商品,「年輕人、小資族雖然沒有雄厚資本,但及早將資產做長期布局的『時間』優勢,反而是這代人最可把握的利器。」 (猜你想看:辛苦工作卻存不到什麼錢?養成理財腦:你最重要的資源是「時間」) 「資產配置」是變動時代的保命丸 不過,談到投資,還是有許多人保持觀望態度,遲遲不敢進場,深怕欠一屁股債,落得比月光族更慘的下場。 王伯達說,這正是資產配置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開這堂《動盪時代的資產配置:王伯達的人生財務規劃學》課程的初衷,「坊間很多投資相關課程,都只有針對單一市場、單一產品做分析,試圖追求最高報酬率,卻鮮少提及相對應的高度風險。」 長期觀察總體經濟發展的王伯達表示,單押的結果,就是即便能迎來極高報酬率,一遇到風險,也會因此損失慘重。 相對地,如果你懂得分散資產、保持多樣性,適度配置公債、黃金等防禦型資產,你會發現,就算股票暴跌,或出現猝不及防的黑天鵝事件,對總資產的影響其實仍相當有限。 例如債券報酬率沒有股票高,但在股票下跌時,公債會上漲。「雖然會犧牲一些報酬率,但會讓你資產成長方向,更貼近你想達成的財務目標。」 就以近期衝擊股市最劇烈的新冠狀病毒疫情來說,今年初至今,美股跟台股儘管慘跌 10%,但王伯達因為做了股債各半的資產配置,跌幅甚至不到 1%, 「妥善的財務規劃,不只能拉高整體報酬率,還能讓資產波動維持在相對平穩的水準,即使是心理素質不強的人,也不會因為承受過大心理負擔,影響到正常生活。」 圖片|Hahow 好學校 提供 什麼都裝、什麼都不奇怪的腦袋資料庫 採訪最後,忍不住詢問王伯達,電影、童話故事甚至鮮少人討論的社會現象,如何雜揉成自己獨到的見解,結果他意外加碼開聊音樂,分享自己平時會邊聽 rap 邊工作,而最近聽的是高爾宣跟 J. Sheon,和他平時探討的全球局勢的正經風格呈現極大反差。 王伯達笑說,其實是自己有嚴重資訊焦慮,YouTube、Spotify 推什麼歌他通常都會照單全收,但即使只是謙虛地說略懂、都聽,卻也都保持一定的關注程度,像是當現場剛好講到老王樂隊,他突然順口說出「最近比較沒聽老王樂隊,因為他們這幾個月沒出新歌。」 或許是對世事的高度敏銳和好奇心,外表嚴肅、時常引經據典的王伯達,聊起天來卻完全沒有代溝,也不曾感到壓力,理性又不失溫度的特質,不只驗證在每次精準的全球局勢分析,也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 到 Hahow 好學校的 YouTube 頻道 看更多影音版專訪影片 >> 本文轉載自 Hahow 好學校 March 04,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NU96QW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實現夢想不只有一條路,羊咩老師的文學夢——學生說:因為你的課,我開始喜歡你說的那個世界! https://ift.tt/DuBKpT5 如果你心裡有個夢想,不要放棄,你要去追!一封寫給學生們的信,看羊咩老師如何從挫折站起,步步成為值得眾人喜愛的老師?羊咩老師將喜愛的事物融入課堂活用,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枯燥乏味。這是她的夢想、她的 Magic! 文|羊咩老師 我從小就缺乏運動神經,體育課對我來說從非樂事,連帶的我對各種運動競賽也是興趣缺缺。這樣與體育無緣的我,唯獨能搞清楚比賽規則,甚至還會下場玩一會兒的,只有籃球。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灌籃高手》。 《灌籃高手》是唯一讓我瘋狂的運動漫畫,直到教書的第十年再次重看《灌籃高手》,讀到作者後記,我突然很想掉淚。 井上雄彥說,剛開始連載時,籃球漫畫寥寥無幾,籃球在日本也稱不上主流運動。編輯不只一次提醒他,要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但他還是畫了。 只要看到讀者回饋「看了這部漫畫而喜歡上籃球。」井上說,就會增加他繼續創作的勇氣和決心。 對於井上大神這句話,我覺得,我能懂。 (同場加映:一場跨國演講的震撼教育:沒有搭配行動的夢想,稱不上夢想) 長久以來,文學就是我賴以呼吸的方式。 孤僻陰鬱的學生時代,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家庭連遭變故的無能為力,不知道如何調解青春期的茫然迷惘,文學是我唯一宣洩的空間。 幸運的是,我在高中遇到了明師,精彩的國文課讓我在課堂上數度泛淚。那些鬱悶難解、難以言說的情緒,似乎都在國文課找到知己。 我飢渴地閱讀,無論是文學、動漫、電影,只有鑽在那個世界裡,才能逃避現實中各種挫敗。也只有在談論到我所深愛的文學(和動漫),那個神情板滯、陰鬱不愛笑的我,會突然兩眼發光,神采飛揚(還喋喋不休)。 「如果是你上國文課,我會想聽。」 某次我滔滔不休的和同學發表對課文的解讀,照理說這樣自以為是地發表應該很討人厭吧?沒想到同學沒有不耐,他認真聽完,給了我一句回饋。 圖片|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欸? 那時的我很挫敗,我想當一名作家,但已發現我缺乏創作才華。我的文章在考試能得到不錯的分數,也就僅此而已。 可如果是成為一位國文老師呢?我是不是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在講台上分享我熱愛的世界了?可以理所當然的「傳教」?「推銷」我最愛的文學(還有動漫和電影)?在創作路上撞牆的我,意外地找到另一條離文學不遠的路。 我想當一名文學的傳教士。我,想成為國文老師。 可當我如願進入中文系後,甚至欲罷不能地繼續攻讀研究所,鬱悶反而更加深了。我記得那是一堂碩博共同選修的儒家思想課程,每週我們都在小小的研究室裡討論,聽了很多什麼「法先王」「法後王」或是其他更專業的術語。 可是,我們把儒家經典顛過來倒過去考據的非常深入,卻沒有人提到,這些東西出了這間教室,它還能怎麼使用?難道這些東西只能放在中文系的教室裡,供成一塊塊神聖不可侵的神主牌?然後出了這間教室,外面的人總把我們熱切研究的事物當成過時的笑話? 懷著疑惑,畢業後我回到台北實習。直到站上講台,我發現教學最大的困境,在於經驗的落差。 (為你精選:「北一女常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寫給所有曾經自我懷疑的你) 圖片|Photo by Edwin Andrade on Unsplash 國文課,是一堂「預習人生」的課程。 這些作家可能在生命低潮孤獨時寫下一篇篇雋永的生命反思,但接收者卻是一群十五六歲,人生才開剛始闖蕩的年輕孩子。台下懵懵懂懂的學生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貶謫、困厄、蕭條、滄海桑田,那些他們都還不見得經歷過。就算稍有經歷,卻因語言和時代隔閡,無法與課文連結。 因為我們用的「話術」不對。我一再調整、提醒自己,這些學生沒有要念中文系,所以這些東西他一輩子都不會,不見得會對他們生命造成什麼不可抹滅的影響。學生沒必要知道太多國文老師以為很重要的國學常識,但他們可以知道的是,當他在未來生命受挫、沮喪,或是陷在谷底的時候,文學可能是其中一種拯救的方法。 至少在文學中,你可以知道,時空也許會變換,但人的情感與選擇是跨越時空的。我們在每次人生岔路的迷惘無助,過去的人也曾經有過。 圖片|Photo by Blaz Photo on Unsplash 所以我試著在我課堂上結合電影、戲劇、漫畫、音樂等各類型的創作,配合課文講解那些文言文所造成的情感隔閡。 我們常常在感慨現在學生都不閱讀,但我不認為閱讀只限於文字這種表現形式。如果電影、戲劇、漫畫或是音樂都一樣能展現出讀文學的人所追求、思辨的永恆價值,那為什麼看電影、追劇不能算閱讀的一種? 我試著將這些東西放進課堂,和課文結合。讀莊子時我們看奇異博士,讀琦君〈髻〉時我們看〈甄嬛傳〉;讀〈蘭亭集序〉時我們看電影〈天外奇蹟〉,讀魯迅〈孔乙己〉時我們看〈寄生上流〉。 (推薦觀影:沒有惡意,但有人性!《寄生上流》電影金句:「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這樣的上課嘗試讓我每次備課都要花很多力量,可是這我從未如此開心過。 我似乎將我的國文課變得更加「實用」,當我重新回到社會並與各種領域接觸,「接地氣」的過程讓我發現,文學終究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他講的人生百態,關起門來不與外界接觸的研究方式,反而會使文學死去。 漸漸的,我欣喜地發現,當我下課後,開始會有學生來借閱剛才我在課堂上提到的書籍。這套教學方式越加熟練後,學生的回饋越來越給我信心。碰到溫柔敏感的班級,一堂〈髻〉上到師生一起落淚,是課堂上真實發生的風景。 我不敢說我的國文課能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影響,但我知道有些開始改變。國高中時期是孩子們開始探索世界的初始,很多事物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他日後是否親疏的距離。 當他在讀書時期感到興味,甚至願意動手翻閱,我願意相信,這都是一次美好的初遇。 國高中時對《論語》、《莊子》等諸子思想不反感,我願意相信,有一天當他碰到抉擇困境、窮途絕境時,他也許會想起,某些前人的答案,早就藏在書本裡。 年輕時對文學不反感,我願意相信,文字間那種心碰著心的交流方式,能讓孩子保留一種溫柔與敏銳。在未來與人相交時,他能夠溫厚存心,能夠換位思考。 (你會喜歡:親子關係中的角色學習:你是哪類型的爸媽?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早些從文學中學會思辨,我願意相信,他日後不至於只有「喜歡」、「不喜歡」、「看不懂」這麼簡短的感悟。他能夠藉由閱讀別人的生命,照鑒自己的路。 如果體育白癡如我可以因為《灌籃高手》愛上籃球,那麼用對方法,也許能讓本與文學絕緣的學生們,稍稍拉近與國文課的距離。 因為你的課,我開始喜歡你說的那個世界。當學生如此回饋,我感到無限欣喜;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動力。這是一場小小的革命,我想改革的是學生眼中呆板無趣國文課本。 學生說,我的國文課是一場「溫柔革命」,我想,確實有些看不見的小小氣流,在沉悶的教室開始流動! 本文節錄自羊咩老師的《上一堂人生國文課》。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上一堂人生國文課》 March 03,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DuBKpT5
《咒術迴戰》純愛戰士,乙骨憂太——愛有多深,詛咒就多深,自己下的咒,只有自己能解! https://ift.tt/Z9neWKH 千呼萬喚,終於在台熱烈登場《劇場版 咒術迴戰 0》!日本官方釋出乙骨憂太的聲優為「緒方惠美」,當天她的名字就上了推特熱搜榜,有了緒方配音加持,乙骨純愛人設變得更具魅力了!接下來透過劇情解析,看看乙骨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咒術師?並且擁抱身上的詛咒呢?(劇情描述,斟酌閱讀) 日本每年萬人離奇死亡或失蹤,這一切都是咒靈或怨靈在作祟。 「咒靈」來自人們的害怕、嫉妒、憎恨等負面情緒,「怨靈」則是死後卻不得安寧的亡魂。唯有透過咒術師駕馭了咒力後,將咒靈拔除,才可以消除詛咒。這是動漫《咒術迴戰》搭建出的舞台,就在當今文明日本。 越快速進步的社會,往往有越多來不及消化的情緒被落下,那是害怕自己追不上的恐懼、憤恨他人擁有的比自己更多的嫉妒,或是遭遇欺凌或背叛的憎恨。 人們急著向前,沒人停下腳步,但越是摒棄黑暗,黑暗就越要將我們吞噬,雖然能感覺到黑暗存在,卻遍尋不到出口。 或許因為這樣,去年冬天《劇場版 咒術迴戰0》在日本上映時,創下了 108 億日圓票房。說不出口的咒與怨,在大螢幕上被百倍放大,成為了一場集體療癒。 2 月底也在台上映的《劇場版 咒術迴戰0》,講述 16 歲的乙骨憂太,曾與青梅竹馬祈本里香,約定長大後要結婚,里香卻在 6 年前的一場車禍意外中喪生,變成了特級怨靈,附身在乙骨身上,當任何人要欺負他,里香就會跑出來殺了對方。 為了不再無意傷害他人、解除里香身上的詛咒,乙骨決定進到咒術學校,成為咒術師。 圖片|《劇場版 咒術迴戰0》劇照 所謂的詛咒?我們無法消化的內在黑暗 我是鮮少接觸動漫的人,卻被《咒術迴戰》的故事深深吸引,開始好奇能讓這麼多人產生共鳴的原因是什麼? 心理師鍾穎在《傳說裡的心理學:厲鬼與妖怪》裡,從榮格的心理學觀點分析:「厲鬼也可指稱我們內在的情節,我們隱微地覺知到它,給它一個偏僻的位置,然後小心翼翼地繞過它。當別人觸碰它的那一刻,我就化成了厲鬼,直到情結再次被安撫,自我又重獲身體的主導權。」 那些動漫中的詛咒與怨怒,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會有的感受,或許每天都在心裡燃燒。 當不敢直視,也無從消化負面情緒累積至無法負荷,就在傳說裡化成虛幻飄渺的鬼怪,代替人類承受黑暗。 黑暗來自於人類,是我們身上擁有的一部分,並不羞恥,也並不可怕,只是當我們選擇忽視逃離,甚至壓抑切割,反而帶給黑暗更龐大的力量,讓它暗暗地控制了我們。 你對神秘、無法掌控的鬼怪故事好奇,卻感到又害怕嗎? 也許那代表了你的內在有某些面向,讓你又愛又怕,唯有潛入不敢直視的面向,才能看清他們到底是什麼。 圖片|《劇場版 咒術迴戰0》劇照 有時候「愛」,才是世界上最扭曲的詛咒 乙骨與里香,小時候因為在病房裡相遇,飽受死亡威脅又備感孤單的他們,就像彼此在世上唯一的救贖,成為了最好的知己與戀人。卻也因為這樣的牽絆,讓里香在意外死亡後,無法離開這個世界,成為了逗留人間的怨靈。 乙骨覺得自己被詛咒了,因為許下了要在一起一輩子的約定,而被里香的怨靈纏上,卻又感覺自己是被里香保護著,深深感嘆:「或許,里香才是被我詛咒了吧!」 有時候戀人之間的羈絆,讓人覺得有了歸屬與守護,自己從此不再飄泊,有了一個存在的理由。 所以我們瘋狂追求,希望有一個人,認可我們的存在是特別的,是重要的,是值得的。 當我們在愛裡嚐到了「甜頭」,重新感受到自我價值時,往往就開始想要更多,希望對方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實現他的承諾與誓言,不容許任何怠慢與背叛。 這樣的關係卻變成了一種束縛,把彼此綁在一起,就像無法超生的里香,與被詛咒的乙骨,當年的「約定」,變成了一種「約束」。 (同場加映: 「活著就是和某個人心意相通」療癒動畫《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讓我們成為彼此生命的光) 圖片|《劇場版 咒術迴戰0》劇照 乙骨的老師五条悟告訴他:「我個人認為,這世界上沒有比愛更扭曲的詛咒了。」 當我們認為「因為你愛我,所以你應該⋯⋯」或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可以⋯⋯」時,也許可以回頭想想,那是不是我們被愛情下了一個詛咒? 真正的愛情應該有標準答案,或是一定得要一輩子嗎? 有時候解開把彼此緊緊綁在一起的鎖鏈,是不是一種更寬廣的愛? 圖片|《劇場版 咒術迴戰0》劇照 你為自己下的詛咒,只有自己能夠解開 剛成為咒術師的乙骨,仍膽小怯懦,怨懟著自己被詛咒的命運,卻在一次一次看見夥伴拼命拯救自己,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情誼裡,發現了「為幫助他人而奮鬥」,才是與世界連結的方法。 他不再自怨自艾,把自己鍛鍊得更強,自信與夥伴都慢慢聚集過來,原來自己的存在,也能對他人如此重要美好。 「因為他人而發現自己存在的意義」讓乙骨產生了無比勇氣。 最後與詛咒師夏油傑一決勝負時,他轉身告訴怨靈里香:「這是最後一次,請你借給我力量,之後我就會跟你走,我們就能夠永遠在一起了。」 犧牲自己成為祭品,讓怨靈突破限制,成為更強大的咒力,最後他們終於以「純愛」的力量戰勝。 乙骨的成長與改變讓我們知道,當你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時,可以試著不再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而是「他人」身上,去看見身邊夥伴的需要。這個世界缺少了什麼,你希望看見的改變,長出方向,讓自己變得強大,變成那份需要。 (長出勇氣:療癒催淚神作!人氣動漫《國王排名》:擁抱脆弱與孤獨,才能長出柔軟而堅定的勇氣) 圖片|《劇場版 咒術迴戰0》劇照 故事最後,乙骨解開了里香的詛咒,他發現原來里香會成為怨靈,是因為當年的他無法接受里香死亡,恐懼與不捨之下,里香的亡魂轉為了怨靈。 「對不起,一切都是我的錯⋯⋯」 乙骨懊悔的同時,里香卸下了可怕的怨靈外表,變回原本的小女孩。 溫柔地跟他說:「沒關係,這幾年陪在你身邊我很幸福喔!」 或許回過頭看看,我們內心的憤恨、嫉妒、懼怕、狂暴,那些是不是我們為自己下了詛咒?是不是在某個事件當下,你因為太過痛苦無法承受,而在內心產生了一個怨靈,終身被它控制,遲遲無法釋懷? 「要拔除詛咒,就必須先了解詛咒。」 我們都是自己的詛咒師,也是能夠解開詛咒的咒術師。那些我們為自己下的詛咒,也唯有我們自己,能夠解開。 March 03, 2022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9neWKH
為你選書|你知道自己的韌度與分化程度嗎?測試你的主宰型和共融型特質 https://ift.tt/JcGBuhK 「女孩子要穿粉紅色的裝扮、玩洋娃娃貼心,還要貼心懂事⋯⋯」這些社會針給予性別的特定期待與要求層出不窮,甚至在無意識中進行,究竟什麼才是真實的自己? 文|克莉絲汀.聶夫 性別地圖 從小時候開始,大人就給女孩子粉紅色的裝扮還有讓她們玩洋娃娃,並告訴她們好女生要貼心、照顧和關愛他人;對待男孩時,則是讓他們穿藍色衣服,給他們玩車子和槍的玩具,並告訴他們好男生要堅強且主動。 我們成年後的身分奠定在這些性別化的理想上,且這些理想幾乎影響了生活中的各個重要層面,型塑了我們對人己行為的解讀。理解性別社會化的狀況能讓我們更曉得要怎麼從這些限制中解放。 社會針對性別給予了特定角色、特徵和活動的指引,孩童便把這些細節指引內化,這些就是所謂的性別基模。 圖片|Photo by Patricia Prudente on Unsplash 「基模」(schema)指的是組織化的認知結構,作用就像是內部的指引地圖,在無意識中進行,篩選著我們的心理認知來幫助我們解讀世界。 舉例來說,在北美地區,有人邀請自己去參加生日派對時,我們因為有個生日派對的基模所以知道預期會有什麼。我們曉得要帶禮物去參加,並期望會有蛋糕和蠟燭,而且如果是驚喜派對的話,要一直保密,等到壽星走進門的那一刻才喊出「Surprise」。 簡單來說,基模幫助我們理解事物。我們用性別基模把人分類來預測行為,這幫助我們預期要如何打扮來參加派對、其他人會有什麼行為、要買什麼類型的禮物等。如果事情不符合基模,就會讓人感到不自在,這個現象又稱為認知失調。 我有個同事跟我說她曾經如何利用認知失調取得良好效果。她想要給男友生日驚喜,於是安排好讓他走進門內時,看見他的朋友都一絲不掛。他們喊出「Surprise」時,他還真是驚訝極了! 因為我們不喜歡遇到失調情況,所以心智會盡可能讓我們感受到基模和諧的平靜狀況。可能的話,我們會扭曲資訊來符合自己的基模,所以可能會把煮東西的男孩照片記成是女孩在煮東西。 (同場加映:長相被批評?《尚氣》女主角 Awkwafina:比起被刻板印象定型,我更主動告訴大家我是誰) 忽略不符合我們預定概念的資訊會強化基模。研究顯示女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比較沒有信心,也被男學生認為較沒有科學天分,就算他們的成績比男生還要好。這時成績資訊受到忽略,因為不符合男性在數理方面比女性強的基模。 這不是女性智能不如男性的整體觀念所造成。 女孩和男孩一樣對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充滿自信,男孩也贊同這點,因為人們沒有男性更擅於文字識讀的基模。我們的基模往往是在無意識中執行,所以我們沒有察覺到它無孔不入的影響。就連認定性別平等的人也受到這層隱形的認知過濾器影響。 圖片|Photo by ThisisEngineering RAEng on Unsplash 我們可能有意識地判定男女同樣有能力,但常常會仰賴男性屬於主宰型而女性屬於共融型的刻板印象來做判斷,尤其是在缺乏明確用以當作評斷基準資訊的情況。 我們沒有主動去選擇這些無意識的刻板印象,它們也不是來自於我們的理性思維,而是經由一生中所接觸的書籍、電影、電視節目還有音樂所吸收來的印象,因為這些媒體把男性描述為強而具主宰性,而女性關愛和照顧人。 這些偏見廣泛到難以識別出來,就像是游泳時隨時接觸到的水。 研究無意識性別偏見的典型方法,是讓不同參與者閱讀人物描述(這些人資料完全相同,唯一差別是男性和女性的名字),接著判斷這兩種名稱的人是否引發不同反應。 杜克大學商學院的研究員發現,房屋設計圖的建築師名稱掛上約翰,會比掛上凱薩琳讓人覺得設計更創新。 紐約大學的研究員發現,負責商業策略的經理使用男性名稱時,會得到較高的原創性評比,這些經理也被視為較有資格獲得獎金、加薪或是升遷。 同樣地,在評估團隊協作企劃案時,團隊的成就通常較易被歸功給男性成員,除非有明確標明的資訊顯示女性成員的貢獻。 不幸地,性別刻板印象深植我們的腦中,很難改變。雖然在過去三十年來女性在地位改變上已經有不少斬獲,現在眾人通常也比起過去更抱持平等的態度。 但研究顯示,從 1983 年 到 2014 年,男性屬於主宰型、女性屬於共融型的刻板印象幾乎沒有改變。這些刻板印象長時間以來都很穩固,也會隨著人年齡增加而更深化。 圖片|Photo by Anutr Yossundara on PIXTA (好文分享:男女已經好平等?WEF 調查:全球女性收入只佔男性 63%) 我的研究室曾進行了一個探討從青春期初期到成年初期期間的刻板印象發展狀況研究,焦點放在有關主導的特質(有領導力、獨立)和有關順從的特質(配合、注意他人需求)之認知。 結果發現,認知到的性別差異隨著年齡而變得更加極端:年輕成年人認為男性主導、女性順從的程度更甚於青春期早期的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接觸了更多媒體和對美國文化的了解更深。 我們也探討了之所以會有這些差異的背後信念,結果發現,年輕女性更可能表示這是因為女孩和男孩受到撫養的方式所致,而年輕男性則更可能表示這是基因或荷爾蒙的生理差異所致。 年輕女性抱持的態度較平等,她們相信女性在企業和政府應該獲得更多機會,部分原因是她們認為性別差異是來自於女性被社會化的結果。 換句話說,儘管女性對於女性順從的刻板印象有高度意識,但她們認為權力不平等實在不公平。這為我們改變壓迫性性別角色的能力帶來了希望。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我是誰? 已內化的刻板印象不易克服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幾乎在人一出生時就開始扎根,而我們的自我感實際上是依據主宰或共融型的性別化身分而來。性別是幼兒早期所學的一個分類法,讓他們在八個月到三歲之間開始用穩固的方式來分別男女。 男性具備主宰型特質,如強悍或勇敢,而女性具備共融型特質,如溫柔或和善,以上刻板印象在小孩 4-5 歲 時就已深深烙入腦中。 觀察社會對於未服膺自己性別角色者的反應,又使這些刻板印象受到強化。男孩展現出溫和的共融特質會被稱為娘娘腔。他們不只因為未順著規範而受嘲諷,也因為表現得像女孩被視為較軟弱無力。在童年早期,展現出主宰型特質的女孩不會受到嘲笑,而通常會被接受為有男孩子氣的女生(tomboy)。 這一方面是因為她們的行為使地位上升而非下降。不過,主宰型的女孩被貼上男孩子氣的標籤,凸顯了這樣的表現方式並不「正常」。 到了青春期,女生承受更大壓力(尤其是異性戀女生),要符合性別刻板印象才能變得受歡迎,在交友市場更成功。如果想要受人喜歡和接受,她們可能會開始用更試探性的禮貌用語、關注性吸引力,還有隱藏自己的能力。 (同場加映:D&I 入門課|職場多元共融入門課:從大馬麥當勞案例,到旁觀者介入訓練) 到了成年時期,無論性傾向為何,較強勢或有主導性的女性容易在社會上遇到反挫(backlash)。果斷行為在男性身上完全能被接受,在女性身上則會引發反感、侮辱和不信任。 如果男性認為他人想法不合用而明確堅決反對,他會被視為有決斷力且有自信;如果女性做出完全相同的事,則會被當作是蠻橫的臭婆娘。擔憂引發反挫使得眾多女性壓抑她們剛強的一面來獲得社會認同。 然而,用來反映出女性心理健康的特質是主宰型而非共融型。能堅定而真實表達自我的女性較快樂且對生活較滿意。面對挑戰時無法肯定自我主張的人較焦慮和憂鬱。缺乏立下界線的能力、說不的能力,或是要求自己想要的事物,很可能導致女性壓力大而被擊潰。 此外,共融特質明顯卻少有主宰特質的女性會有雙重的困擾:不僅因為自身困境而煩亂,還因為認同照顧者角色而也為自己珍愛的人所遇問題感到困擾。 主宰及共融特質評分皆高的中性女性,通常比單項或雙項發展程度不高者有更佳的心理健康狀態。 研究顯示,她們較能夠應對壓力和從失敗中振作起來。這是因為她們有兩種應對方法,包含在可行的情況下採取積極做法來改善狀況,還有在無法改變的時候冷靜接受。她們也更可能在表達真實自我時更真誠而自在。 「未分化」者指的是主宰及共融特質評分皆低,遇到的情況最嚴峻。因為在照顧和自我肯定上都有困難,導致個人及人際上的困境。再次,我們可看見發展並調和剛強和溫柔讓女性更完整且健康。 測試你的主宰型和共融型特質 以下量表改編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珍妮特.斯賓塞和羅伯特.赫爾姆賴希所開發的個人特質問卷,這是研究中最常用來衡量陽剛和陰柔特質的方法之一。 做法說明 針對每兩兩一對的特質,選擇出符合你情況的量表數字。如果左側特質符合你的情況就選擇 1 分,如果右側特質符合的話就選 5 分,或者是依程度選出這兩者之間的分數。 舉例來說,考量你自己在「沒有藝術表現」或「很有藝術表現」間的表現,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藝術能力就選擇 1 分,如果覺得自己還不錯就選 4 分,如果普通就選擇 3 分,依此類推。 1 完全不獨立 1 2 3 4 5 非常獨立 2 完全不情緒化 1 2 3 4 5 非常情緒化 3 非常被動 1 2 3 4 5 非常主動 4 完全無法奉獻心力來成就他人 1 2 3 4 5 能奉獻心力來成就他人 5 完全沒競爭心 1 2 3 4 5 非常有競爭心 6 非常粗魯 1 2 3 4 5 非常溫柔 7 決策困難 1 2 3 4 5 易下決策 8 完全幫不上他人的忙 1 2 3 4 5 很能幫上他人的忙 9 容易放棄 1 2 3 4 5 從不放棄 10 完全不仁慈 1 2 3 4 5 很仁慈 11 完全沒有自信 1 2 3 4 5 非常有自信 12 完全無法察覺他人的感受 1 2 3 4 5 很能察覺他人的感受 13 感到非常自卑 1 2 3 4 5 感到非常優越 14 完全不體諒他人 1 2 3 4 5 非常能體諒他人 15 受到壓力會崩潰 1 2 3 4 5 抗壓性很強 16 與他人的關係冷漠 1 2 3 4 5 與他人的關係熱絡 分數計算方法說明 主宰型總分(八項奇數題分數加總):____。 主宰型平均分數(總分除以八):____。 共融型總分(八項偶數題分數加總):____。 共融型平均分數(總分除以八):____。 大略而言,主宰或共融特質平均低於 3.0 分為低,高於 3.0 分為高。在主宰特質得分低而共融特質得分高者為陰柔型,主宰特質得分高而共融特質得分低者為陽剛型,兩者皆低為未分化,兩者皆高為中性。 性別與自我關懷 那麼,性別與自我關懷有什麼關連呢?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這也是我在研究中不斷去探討的主題。 有人可能會預設女性受到社會化要發展出溫柔照顧的特質,因此自我關懷程度高於男性。但研究結果恰恰相反:女性的自我關懷程度低於男性。在 71 份研究的統合分析中發現,女性自我關懷分數始終較低,雖然差異並不算大。 女性之所以較缺乏自我關懷,一方面是因為女性的自我批判較嚴重。如同先前所述,當威脅抵禦反應受到觸發,常常會顯露為自我評斷、孤立感和過度認同(overidentification)。居於下屬地位者會對危險更加警覺,這使得女性仰賴自我批評來得到安全感。 (你會喜歡:2021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總報導(上):多元共融的世界,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 雖然女性的自我關懷程度不如男性,但女性對他人較關懷。我們針對一千四百名成人做自我關懷量表(SCS),以及用來評量對於他人痛苦抱持的仁慈、普遍人性、正念之量表。 發現女性在 SCS 的分數略低於男性,但在另一份量表的分數遠高於男性。雖然女性和男性一般對他人的關懷程度高於對自己的關懷程度,但這個差異在女性間特別顯著。 我們發現,男性當中有 67% 對他人的關懷程度遠高於對自己的關懷程度,12% 對自己的關懷程度高於對他人的關懷程度,還有 21% 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程度相同。 而在女性受試者中,有 86% 對他人的關懷程度遠高於對自己的關懷程度,5% 對自己的關懷程度高於對他人的關懷程度,只有 9% 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程度相同。 這研究反映出女性被教導要將他人的需求優先於自己的需求。權力會決定誰的需求獲得滿足。 長期以來女性被要求要把自己的需求置於男性需求之後,以維持關係的和平。認為自己需求應該獲得滿足的男性,比較不會在自我關懷方面遇到困難。然而,影響著自我關懷差異的不是生理性別,性別角色社會化才是真正的元兇。 在另一份大約調查一千名成人的研究中發現,兼顧主宰和共融特質的中性女性,在自我關懷程度跟男性相同。她們感到有自信和有自我價值,因此能在遭遇困境時將照顧人的精湛技巧朝內用於自身。這兩種特質皆低的女性最缺乏自我關懷,因為她們沒能運用溫暖或堅定力量來照顧自己。 這些發現結果表示,身為女性的我們不需要捨棄共融特質來完全擁抱自我關懷。想要完整解放潛能,我們只需強化主宰性來加強陽能量以與陰能量相平衡。 圖片|Photo by Mapbox on Unsplash 所幸,女性被社會化要注重關懷,表示他們比男性還不畏懼自我關懷,且對於學習這項技巧的心態感到更開放。雖然我們沒有實際的數據記錄,但我估計參與我們正念自我關懷工作坊有 85% 到 90% 的人是女性。 運用關懷當作是應對事物和堅韌的來源似乎較引起女性的共鳴。她們本來就擅於關懷,因為從小就被教導要照顧他人。這也表示她們更能預備好給自己關懷,因為她們已懂得要怎麼溫柔、細膩和支持。 雖然女性的共融性別角色通常是溫和的,卻在一個情境中獲允許能剛強起來。只要是為了保護小孩,我們被鼓勵表現出強力的熊媽媽形象。以主宰特質來支持共融特質,亦即用強力行動來保護小孩,不僅獲得認可,也會成為受到傳頌的事。 無論有沒有子女,多數女性都能感受到內心的熊媽媽力量。重點是要有意識地大轉向,把這個關愛之力用於自身。 本文摘自克莉絲汀.聶夫《女人,你該好好愛自己:透過勇敢的自我關懷,活出有力量的豐盛人生》。由遠流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女人,你該好好愛自己:透過勇敢的自我關懷,活出有力量的豐盛人生》 March 03,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cGBuhK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初戀就是玄彬」從初次相識、否認緋聞到官宣結婚,孫藝珍與玄彬的全糖戀愛史 https://ift.tt/aWpXSlH 從兩人第一次合作的《極智對決》到命中註定的《愛的迫降》,孫藝珍和玄彬兩人從相識到結婚,戀愛歷史超詳細全記錄! 我們要結婚了 2021 年時,就曾傳出兩人將在今年結婚,沒想到是真的!2 月 10 日晚間,孫藝珍透過個人 IG、玄彬透過經紀公司 IG 發表手寫信,官宣將正式成為夫妻。 兩人友人透露,是覺得該結婚而結婚,加上雙方父母都希望兩人加快腳步,畢竟也老大不小了,不要再拖延,並沒有懷孕。經紀公司在兩人官宣後發出公告: 兩人將於今年 3 月在首爾某處舉行婚禮,由於新冠疫情,兩人正處於艱難時期。根據雙方父母和熟人想要安靜地舉行的意見,以非公開形式進行。 孫藝珍近期宣傳新戲《三十九》甜喊「初戀就是玄彬」,才沒幾天就成人妻,IG 貼上迷你婚紗照,莫非就是結婚時將要穿的婚紗?除了粉絲網友,好姐妹宋玧妸、吳允娥以及李貞賢都紛紛在 IG 留言處獻上祝福。 孫藝珍:找到共度餘生的人了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一直著要用什麼方式來表達心情,非常苦惱⋯⋯因為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和重要的事⋯⋯我找到能和我共度餘生的人了⋯⋯是的⋯⋯就是大家所想的那位⋯⋯(玄彬) 他是個很溫暖又實在的人。 我以為男女之間交往、彼此分享未來對我來說,是預料之外的事⋯⋯但沒想到自然而然就走到這步了。 感恩將我們緣分變成命運的一切⋯⋯各位⋯⋯請對我們一起共創的未來獻上祝福吧! 想成為一個更成熟、更帥氣的演員和人,但這沒有我想像中來得的那麼容易。相信總有一天,一定能夠所描繪的那個形象對吧⋯⋯? 非常希望大家也能一天比一天更幸福。帶著所有的愛和感激,把心意獻給大家⋯⋯」 (近期熱映:看孫藝珍《三十九》40 歲前我懂得的 4 件事:喜歡就告白、學會道永別) 玄彬:總是會讓我笑的她 「大家好,我是玄彬。大家都好嗎? 想告訴那些愛護我,並給予我極大的關心和喜愛的粉絲們,我人中最重要的決定! 大家應該已經猜到是誰了(孫藝珍)?沒錯,我決定要結婚了,即將踏入人生第二幕。 我和總是會讓我笑的她立下了承諾,約定往後要一起走下去。在《愛的迫降》相遇的正赫和世理,要共同邁出新的一步。 我想大家也會用一直以來所給予的溫暖和愛的視角,高興地支持我們的第一步。 能夠和大家見面的那一天到來前,希望每個人都能身體健康、幸福快樂。」 豪華戶外婚禮場地公開 據韓國媒體報導,孫藝珍母親密友透露,兩人命運般的低調婚禮,於 3 月底舉行,場地選在首爾廣津區華克山莊首爾大酒店(Grande Walkerhill Seoul)的 Aston House 舉行,將會以戶外婚禮形式為主。 氣派的獨立大門,擁有獨特歐式氛圍環境,與漢江美景相得益彰,並且有著極高的隱密性,獲得許多韓流明星親睞。包含裴勇俊、池晟與李寶英、金喜善的婚禮都曾在此舉行。不僅如此,許多韓劇與電影也曾在此取景。 圖片|Grande Walkerhill Seoul 佔地 400 多坪的 Aston House,是兩層樓的建築,裡面包含宴會廳與客房,室內可容納 120 人左右,戶外婚禮場地最多則可以進入 200 人。 客製化的婚禮所費不貲,一位賓客費用 1 萬 5 千元台幣起跳,包含場地佈置、鮮花等等,當然想提高服務品質,也能加錢升級,食材方面也可以無限提升水準。如賓客於客房內過夜,則另外計價。 平均一場婚禮辦下來,以 2017 年 Aston House 改裝翻修後的價格,4、5 百萬台幣跑不掉。由於雙方聲稱由疫情影響,以婚禮不公開為原則,經紀公司對此表示並不知情。但如果真在此舉行,當天肯定會有許多親友的流出照!讓人超級期待現場會是怎樣浪漫? 圖片|Grande Walkerhill Seoul 否認緋聞 → 承認戀愛 → 官宣結婚時間軸 2018 年:合作電影《極智對決》傳出緋聞:雙方否認 2019 年:美國洛杉磯 LA 超市購物 再傳緋聞 :雙方否認,表示兩人在美國有認識的熟人 2019 年:《愛的迫降》記者會上被問緋聞:雙方否認,當作笑話看待 2020 年:《愛的迫降》播出期間,傳出兩人以結婚為前提戀愛,雙方否認 2021 年 1 月:雙方官宣承認戀愛,表示 2020 年 3 月開始約會,受到全球粉絲祝福 戀愛期間被拍到打高爾夫、側面被證實共遊濟州島 2022 年 2 月:雙方官宣結婚,經紀公司證實兩人將於 3 月份低調舉行非公開婚禮 讓人再度相信愛情 2021 年的戀愛官宣,讓所有粉絲大喊再度相信愛情!玄彬與孫藝珍早前透過 2018 年電影《極智對決》首次在作品中相遇。 兩人認愛那刻,當時拍攝《極智》劇組的工作人員也紛紛表示,早已經有這樣的預感,當時因為劇情的關係,兩人並沒有在同一個場景中拍攝,孫對此也感到可惜,因此希望有日能夠再度合作。 圖片|《極智對決》劇照 圖片|《極智對決》劇照 以《愛的迫降》再度合作時,孫曾表示非常興奮。藉著拍戲過程培養感情,最後成為戀人,甚至是即將成為夫婦,完全是王子與公主般的童話故事!有趣的是,當年電影記者會上,主持人誤稱玄彬「新郎」引來全場大笑,主持人自曝當時主持太多場婚禮,因此口誤。惹得全場大笑,孫藝珍也笑彎了腰,但沒想到一語成讖!當被問到給對方表現幾分時,想當然爾都是 100 分啦! 一旦認定就不放的她 摩羯座的孫藝珍,據韓國資深娛樂記者所言,是一旦認定就不放手的類型。從高三 1999 年出道後,至今約 23 年的時間,期間沒有換過經紀公司。 過去孫也曾在綜藝節目上表示,合作相同美容室(妝髮團隊)大約 15 年,並且持續在同間皮拉提斯中心運動長達 10 年時間,自曝對這情份這件事有點執著,一旦認定就不太容易改變。 情份上的「執著」,同樣展現在她的感情觀上,一旦遇到有緣人,就會安穩地走下去。孫的經紀公司老闆也曾經開玩笑表示「心願就是要把她嫁出去!」如今老闆的願望,還真的實現了! (你會喜歡:有一種安定叫孫藝珍:20 年不曾換公司、15 年跟同組工作團隊) 孫早前也經常在 IG 分享自己的廚藝,讓粉絲大喊,如果女神成人妻,老公將超有口福!如今會證實,這些愛的料理,真的是做給老公玄彬吃的呢。 我不是個浪漫的伴侶 天秤座的玄彬,過去曾在訪問中表示,希望自己能在 40 歲時結婚(現在的他正值 40 歲),甚至可以立刻結婚,可但當時沒有適合對象,玄彬說:「我渴望的對象,是要能夠了解我工作的人,而所謂的了解,不是那些外在的名利,而是要真正能夠接受演藝工作的型態與意義,外貌並不重要,沒有一定的類型。」雖然嘴裡說外貌不重要,但孫仙可是大美人呢! 對於在電視劇中經常表現浪漫男人魅力,玄彬卻說:「我不是一個浪漫的男友,不懂得討女朋友開心。」但事實上,浪漫並不是感情關係中的一切,務實更重要。 天秤座的 DNA,在浪漫與務實中,肯定會有一定的平衡,在實際與寵愛之間,也會有一定的停損點,雖說自己不是浪漫的人,或許更多是想把浪漫平均在更多事物上,而非短暫的溺愛而已。 如果遇到真愛,浪漫更是發自內心的反射動作!在《愛的迫降》宣傳活動上,就曾隱隱約約表達對於孫專屬的寵愛,他羞喊:「無論何時身處何方,我會遠永支持孫藝珍的美貌和演技,請不吝嗇展示你的美貌和演技,請像牛一樣勤奮努力吧!」高甜氛圍讓人蛀牙! (同場加映:《愛的迫降》CP 成真,孫藝珍和玄彬:好的親密關係,是自我成熟後的果實) 一眼瞬間愛的波光 2020 年尚未官宣戀愛消息,當年百想藝術大賞頒獎典禮上,所有觀眾都還沉浸在《愛的迫降》的甜蜜氛圍中。典禮座位席上,幾張孫藝珍望向玄彬的照片在網路瘋傳,成為當年百想藝術大賞的熱議話題。 圖片|來源 孫藝珍「一眼瞬間」在頒獎典禮上望向玄彬不是第一次!過去兩人在 2014 年時,參加韓國「富川奇幻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時,孫藝珍望著玄彬的畫面也被捕捉到! 這種命中注定的眼神,不是隨便就能裝出來的,肯定是對愛人的戀慕,藏不住喜孜孜的眼神,憋了好幾個月才官宣,實在辛苦二位了(誤)! (延伸閱讀:《愛的迫降》CP 步入禮堂!玄彬與孫藝珍共享的這個特質,讓婚姻能令人期待) 圖片|來源 從小就有夫妻臉+孫爸爸激似玄彬 早前,就有網友搜出夫妻倆小時候的照片,可愛的臉蛋輪廓,被稱從小就有夫妻臉!左邊是孫藝珍、右邊是玄彬,仔細一看還真有那麼一點味道!可見兩人的孩子,絕對會超級可愛。 圖片|來源 不僅如此,網友看到孫藝珍老爸年輕時的照片,看來和玄彬有幾分相似,兩個人的情份,原來早就注定在一起啦! 圖片|來源 48 億豪宅婚房是真的? 去年初,傳出玄彬低調買下京畿道九里市蛾川洞著名的拱形村,價值 48 億韓元(約 1.3 億台幣)的頂級豪宅 LKERHILL PODOVILLE 的頂樓 Penthouse ,疑似是為了結婚置產。 玄彬購入的是一戶單層的格局,而其他樓層則是一層兩戶。住宅周邊人文薈萃,距離首爾市區交通方便,還能親近大自然,生活品質極佳。當時置產後玄彬尚未入住,雖然後來消息被相關人士否認,不過後來 2020 年底 12 月玄彬完成搬遷,隔年 1 月(官宣戀愛)完成過戶,依照時間點來看,的確很有可能是新婚愛巢。 圖片|LKERHILL PODOVILLE 而據韓媒報導,孫對房產投資非常在行,在麻浦區、三星洞都有房產,玄彬則清潭洞置產多戶,兩人目前名下房產總值約 260 億(約 6 億台幣)韓元,是一個企業規模。 早前,孫藝珍也在綜藝上分享了她的香閨,超有品味家俬選貨以及室內設計,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品味。事實上,孫的官方 IG 就追蹤不少關於室內設計與居家品味的帳號,女神品味可見一斑。 圖片|SBS 官宣結婚後首露面 新劇《三十九》播出前下午,孫藝珍出席記者會,一樣優雅的氣質,散發出新嫁娘的光芒。 孫藝珍表示這是《愛的迫降》之後的下一部作品,劇本非常有趣,和自己的年齡差不多,這個年紀如果不答應演出的話,有點對不起自己與大家,這是自己能夠產生共鳴,關於女性生活與愛情的故事,劇中許多台詞根本就是自己平常會講的話,笑稱編劇是不是有在自己家裡裝監視器?(有裝監視器的話會看到玄彬?) 至於被問到結婚,現場一片掌聲,孫反問已婚主持人朴瑟琪,「妳覺得結婚好不好呢?」朴回答當然好,孫高甜表示:「我也是」,並說「非常感謝大家的祝賀。 不管是演員還是個人,大事都發生在 2022 年初,就像命運一樣 !」 (猜你想看:《愛的迫降》安撫創傷的五句話:「你往後的生日,都會是好日子」) 心動瞬間全糖回顧 《愛的迫降》戀愛感十足!幕後花絮與相關宣傳 IG 同框閃爆 再次恭賀兩位!定情紀錄大片《愛的迫降》,和 2020 年官宣戀愛時一樣,本次宣布結婚,劇集再度重回 Netflix 人氣榜 Top 10! 孫藝珍新戲《三十九》2 月 16 日起,每週三四晚間 Netflix 同天跟播。 玄彬則開始進行電影《哈爾濱》的拍攝,兩部電影作品《機密同盟2》《交涉》預計在今年上映。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22最期待婚禮!朴信惠、崔泰俊+玄彬、孫藝珍?韓劇浪漫甜蜜畫面即將上演!你最期待哪一對? 孫藝珍 20年不曾換公司、15年相同工作團隊!愛情觀&事業規劃共通點,「一旦認定,就會安穩地走下去。」 孫藝珍 散發新嫁娘光輝!羞認與 玄彬 結婚是命運,40歲「勝女」宣言「別執著於年齡數字,每天認真生活就好! March 02,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aWpXSlH
為你選書|《不老的挑戰》讓好命的日子延長,你可以做的幾件事 https://ift.tt/BrCsdS7 失能、失智,甚至無法自理是老年常見問題,有時候「不健康餘命」反而是種煎熬。林靜芸就提到:「在這個長壽的時代,擁有自己的舞台,減少不健康餘命,活著才有不同的意義!」 文|林靜芸醫師 經營自己的生命舞台 許先生是台灣著名的金融專家,退休後也沒有閒過。他是文化協會會長,89 歲獲頒勳章,表揚他推廣日本茶道及美術的貢獻。 對此,他說:「獲獎不是我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獲頒獎章是努力的開始。」 一生懸命的許先生,94 歲時,某天與太太在客廳看電視,太太發現怎麼叫他,他都沒有反應,才發現丈夫已安詳往生。 林先生從事木材、保險、房地產等事業,守信用,說到做到,受人敬重。60 歲退休後,他奉獻心力於林氏宗親會、媽祖廟、鄰里調解委員會等事務。85 歲的他,榮獲總統頒發台中市的「好國民」獎狀,褒揚他出錢、出力地從事公益。 林先生 95 歲時,某天在吃早餐的時候,家人聽到他咳了幾聲,忽然就過世了。 陳奶奶是家庭主婦,律己甚嚴。她主張「重病的人才需要躺下來休息」,一生忙碌。年輕時,忙著相夫教子,養雞、種菜、做衣服、打掃,什麼都自己來。 孩子成家後,她白天忙家事,下午督促孫子做功課。等孫子長大了,陳奶奶改任住家大樓的管理員,早晚巡視,分派信件,擔任住戶之間的聯絡及溝通管道,直到 90 歲,在睡夢中,與世長辭。 其他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內政部統計 2020 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81.3 歲(其中,男性為 78.1 歲,女性是 84.7 歲),雖然達歷年新高,但是根據衛福部關於「不健康餘命」的統計,從 2012 年的 7.95 年到 2019 年的 8.47 年,持續增加。 我們常祝賀他人長命百歲,不過,如果「不健康」的年數增加,長命其實不等於好命。 老年的終點是衰老和器官衰竭。在到達終點之前,頭腦必須清楚,手腳必須靈活。換句話說,我們需要預防疾病,治療慢性病,持續運動,鍛鍊肌肉,防止摔跤,還要不斷學習、保持腦力。 台灣失能、失智,無法自理生活,需要接受長期照護的人口,大於 65 歲者有 10.7%,75 至 85 歲者占比 22.4% ,大於 85 歲的有 43.7%。也就是說,每個年齡層都有能夠獨立生活、不需長照的人口。 圖片|Photo by Josh Appel on Unsplash 根據美國一項對於 100 歲人瑞的大規模調查顯示,下列的生活方式有助於增加免疫力,延長壽命,避免需要接受長照。 一、保持社會連繫:不是在家看電視,而是維持與他人互動,包括參加同學會、喜宴,以及逛街、買菜、寫信、打電話等。「社會連繫」被證實是最重要的長壽指標。 二、活出「動態」的人生:「動態」指的是運動、活動,能夠預防失能、失智。運動包括平衡、肌力、有氧、伸展等,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或操場。居家生活,也可以多多活動。 三、做「利他」的事:包括做志工、捐款、認養兒童等。利他的人,比較有活力,會安排生活,擁有成就感,對未來有希望。 四、有宗教信仰:能撫慰心靈。 五、充分休息:過勞有害健康。充分休息,身體才能正常運作。 六、親近大自然:猶如回到大地的懷抱,活絡身體和心靈的感受,激發對事物新的體會。 七、吃「食物」,避免吃「食品」:可以得到真正的營養,並且避免攝入添加物的風險。 八、熱情、樂觀:正向的精神,擁有熱情及活力,能幫忙我們度過人生難關。樂觀的態度,則使人生充滿歡樂。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健康的人可以努力過著不需長照的生活。那麼,生了病的人呢? 日本女演員 樹木希林在 60 歲時,左眼因視網膜剝離而失明;61 歲時罹患乳癌,經過各種治療,癌症轉移至全身 20 多處,牙齒脫落,但她持續演員生涯。在電影《小偷家族》飾演祖母角色的她,主動要求不戴假牙,以符合劇情。 75 歲的她在探訪朋友時,摔跤而骨折,術後因感染過世。 我看樹木希林生前的受訪內容,談到「死亡」時,她說:「因為能夠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減少對他人的困擾,覺得自己很幸福。」 人無法選擇如何『生』,至少該選擇如何死。 日本女演員 樹木希林 依照民間習俗,老人家如果存活超過平均壽命,無病無痛離世,稱為「圓滿」。以現代話語來說,便是「縮短不健康餘命」。 建議熟齡族屏棄退休的觀念,經營自己的舞台,比如可以去醫院做義工、從事公益活動。有「舞台」的人有責任感、成就感,生活有動力。在這個長壽的時代,擁有自己的舞台,減少不健康餘命,避免「被長照」,活著才更有不同的意義吧。 本文節錄自林靜芸《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March 02,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rCsdS7
你是高敏感鬥士嗎?高成就、高焦慮,拋開內心小劇場,才知道自己有多強! https://ift.tt/jdfSJmZ 工作影響家庭生活,把自己壓得喘不過去?或許你也是「高敏感鬥士」一員。可能情緒常常將你壓垮,但其實很多高成就者都是高敏感族群,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注重自己的情緒、世界和周圍人的行為,更容易取得非凡成功。 文|美樂蒂.懷爾汀 我終於明白自己並不混亂,而是一個在混亂世界裡感觸很深的人。 若有人問我為什麼常哭,我會這麼說:「跟我常笑的原因一樣─因為我用心感受。」 格倫儂.道爾(Glennon Doyle) 工作正在扼殺凱莉的心靈。 六年前,凱莉在大型郡立機構當上社會服務處處長,一開始很高興能夠領導團隊並改善貧困兒童的生活。長官都表示,她幹勁十足且企圖心旺盛,是副總職位的不二人選。 她果然在三年內升任計畫、營運和行政副總裁。擔任副總第一年,職責雖重但尚可應付,只不過在凱莉加入的第二年,團隊漸漸人手不足。起初,凱莉並不介意。她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以身為機構的頂尖人才而自豪。此外,她一直以來都被教導:優秀員工總是在超越自我。她認為這正是她在職涯中保持進步的要素。 日子漸漸過去,每週工作六十多個小時成為凱莉的新常態。她出席董事會並代表缺席的上司做出決定。她不顧一切地扛起收拾爛攤子的責任。 然而,除了份內工作,她還要支援行政處長負責的重要計畫,這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工作嚴重超量,凱莉的身心瀕臨崩潰極限。她的頭髮開始脫落,每天都要對抗偏頭痛。 工作也影響了家庭生活,凱莉總是盯著手機,或是忙著回覆電子郵件,就連家庭聚餐也不例外。丈夫說她成了一具殭屍,女兒則說很想念「以前的媽媽」。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on Unsplash 數月以來,同事幾乎每天告訴凱莉,如果沒有她,機構就會撐不下去。她將同事的評論視為恭維,但這種「沒我不行」的想法使她無法拒絕或授權。一想到要向上司承認自己處理不了那麼多事情,她就無比焦慮。 如果他認為她不適任該怎麼辦?萬一因此被解僱了呢?她敦促自己更努力工作,心想所有問題只是她在小題大做。然而,事實擺在眼前,她已開始因為壓力過大而延誤工作,甚至連基本事務都會犯錯,但這只會讓她更加相信,去找老闆攤牌將會損害自己的形象,並錯失日後的升遷機會。 警鐘終於敲響,凱莉因呼吸急促和胸痛住院,被迫休八週病假。她以為自己已充分休息,但再度踏進辦公室的瞬間,恐懼感由然而生。當相同的焦慮和過勞又開始悄悄侵襲,她終於決定尋求幫助。於是她找上我,希望我擔任她的人生教練。 凱莉覺得自己再也無法掌控生活,每天都是一場漫長的打地鼠,她不知所措,以致沒有(或不能)處理問題,直到問題嚴重到無法忽視。她非常希望找回自己,還有曾經在職涯中獲得的成就感。同時,恐懼自己做得不夠好和對成功的預期心理,逼得她為了達到盡善盡美而犧牲自己。 圖片|Photo by Shine_ Photoson Unsplash 儘管凱莉的情況很極端,但我的許多客戶都帶著類似的故事來找我——為了成功或完成工作而犧牲自己的福祉。他們知道情況不對勁,但不知道如何改變,也不太確定放棄長久以來的想法、習慣和行為會導致何種結果。 於是他們繼續過著內心早已不堪負荷的生活。確實,這群人表面看來事業成功,但他們也深受情緒影響,無法忍受別人對他們的工作批評指教。對於凱莉這類人來說,意識到這一點是邁向職業和個人突破的第一步,我稱他們為「高敏感鬥士」(Sensitive Striver)。 什麼是高敏感鬥士 高敏感鬥士普遍具有高成就,也比一般人更注重自己的情緒、世界和周圍人的行為。 許多人在校時就是明星學生,他們帶著同樣的奉獻精神、可靠性和雄心壯志走進職場。雖然他們大多在職場裡迅速崛起,日常中卻時刻面臨種種壓力、焦慮和自我懷疑。如果以上描述引起了你的共鳴,那麼我要說:歡迎光臨,你可真是來對地方了!這些特質造就了你,可能讓你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大家一方面欣賞你的熱情、個性的深度和認真負責;另一方面,在他人看來輕而易舉的事,例如做決定和從挫折中站起,卻會讓你跌入深淵。身為高敏感鬥士,你可能因為對自己期望很高而容易感到沮喪,使得你連小事都會過度思考。 你也可能容易情緒失控,出現哭泣、恐慌或完全退縮的反應。那是因為當高敏感遇上高成就,往往會成為棘手的組合。我最近在IG看見一位粉絲為這種感覺下了個總結,他說:「我一向事事『過度』。」 高敏感鬥士不一定如此 你可能在想,高敏感鬥士只是另一種形態的完美主義者、成就超出預期或個性內向的人。雖然高敏感鬥士可能與一個或多個其他族群重疊,但那些族群都沒有充分體現高敏感鬥士面臨的掙扎。 例如:並非所有高敏感族個性都很內向。高敏感族和內向的人有許多共通點,例如需要更多休息時間,但研究表明,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高敏感族是外向的,這意味著他們透過與人相處來獲得能量。許多內向的人也不像高敏感鬥士般,把工作視為自身的重心。 並非所有完美主義者都有自覺或成功的職涯。事實上,最成功的人很少是完美主義者(意即追求完美和設定高績效標準),因為完美主義會阻礙進步並導致無法做決定。並非所有成就超出預期的人都是高敏感族。 你不需要經歷敏感導致的高於正常的反應,照樣可以成為超級成功人士(比預期表現更好或更成功的人)。高敏感鬥士在解決衝突、設定界限或平息負面想法時往往不太順利,但並非所有表現優異的人也會如此。 (延伸閱讀:什麼是高敏人?當你與人長時間相處出現疲憊感時,你可能具有高敏感特質) 那麼,你究竟是不是高敏感鬥士? 勾選聽起來像你的句子: ○ 我的情緒體驗總是深沉而複雜。 ○ 我有強烈的欲望,想要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超越期望。 ○ 我認為自己很有動力,並樂於驅使自己實現目標。 ○ 我渴望意義和成就感。 ○ 在我採取行動之前,需要好好思考各項決定。 ○ 我的內心總是不停地批判自己。 ○ 我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對他人有同理心。 ○ 我能敏銳地感知他人的感受。 ○ 我經常把別人的需要擺在自己的需要前面。 ○ 我很難設定界限,而且太輕易對別人說「是、好」。 ○ 我一直在跟過勞的倦怠感奮戰。 ○ 我很容易受到壓力影響。 ○ 我很難關閉思緒,因為大腦總是充滿想法。 ○ 我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 當我措手不及或知道自己正被人盯著或評估時,我會感到焦慮。 ○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 ○ 我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犯了錯誤,我會嚴厲地批判自己。 ○ 我經常陷入優柔寡斷和無法分析的困境。 ○ 我很在意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如果你勾選了九個以上,就可以確認自己是高敏感鬥士。 本文節錄自美樂蒂.懷爾汀《相信你自己:拋開內心小劇場,才知道自己有多強!獻給高敏人的職場逍遙指南》。由方舟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相信你自己:拋開內心小劇場,才知道自己有多強!獻給高敏人的職場逍遙指南》 March 02,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dfSJmZ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結婚後同床異夢?《金魚妻》6 位人妻故事的真實隱喻 https://ift.tt/LDOGogF Netflix 日劇《金魚妻》中 6 段妻子的婚姻:金魚妻、外包妻、便當妻、陪跑妻、頭痛妻、裝修妻⋯⋯6 段無法說出口的傷心故事。(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Netflix 日劇《金魚妻》一上線就空降霸榜名列前茅,由高人氣篠原涼子領銜主演,偕同長谷川京子、石井杏奈、松本若菜等 6 位女星大尺度演出外遇題材,撇除吸睛的情慾場面,對於原本相愛的兩人為何會走向同床異夢的窘境也讓人有所感觸,不管感情路上有沒有遭遇過背叛,都值得去深思。 以下就來探討《金魚妻》中每個篇章的隱喻。 1. 金魚妻:別把老婆當金魚 圖片|《金魚妻》劇照 「金魚」作為貫串全劇主線意象,在整部影集中除了用來代指女主角小櫻(篠原涼子 飾),也有著不同面向的隱喻,總的來說,這些女性結婚後就如同丈夫養在家裡的金魚,只能任人擺布玩賞,疏於照顧的話還會在骯髒的水質中逐漸衰弱,不過在必要時金魚也是會跳出魚缸,而且還是有力氣游泳,不管有沒有結婚,都該成為一條自由的魚。 此外這部影集還能學到許多金魚小知識,像是金魚其實是群居動物,瑞士甚至還修法禁養「一隻金魚」,否則就是虐待動物。 (更多涼子:「我可是比貞子還可怕的媽!」母親的「怨念便當」反而改善了母女關係) 2. 外包妻:房事也可以外包? 圖片|《金魚妻》劇照 「外包」是當今商場中常見的型式,會這麼做不外乎節省成本,或是內部人員無法達成的項目。 而「外包妻」優香(中村靜香 飾)不只在公司裡負責外包業務,在婚姻中她也將性生活「外包」,因為老公總以太累等理由推託房事,讓她的需求無法滿足,只好將其外包給另一個男人,在沒被揭穿的前提下,既不會增加老公的負擔,也不會破壞夫妻的感情。 這麼做好像皆大歡喜的權宜之計,「老婆/老公沒有意願,所以我才去外面找」也是個很常見的外遇理由,但這其實只是在逃避問題,終究不該被合理化。 (延伸閱讀:「知道這件事不對,但無法控制自己」婚姻中的外遇通常是如何發生?) 3. 便當妻:便當代表我的心 圖片|《金魚妻》劇照 對「便當妻」朔子(瀨戶沙織 飾)來說,做便當代表著她對丈夫的心意,也是她尋求認可、建立自信的方式,但丈夫卻絲毫不在意這一點,只想要將其分給別人,滿足自己的 NTR 性癖(綠帽癖),讓她覺得自己不被丈夫尊重。 現實中 NTR 癖形成的原因很複雜,但在劇中表現出來的面向,就是朔子的丈夫必須在妻子要被別人染指的情況下才會被激起佔有欲,平常只將她當成理所當然的存在。所以當朔子發現有人比丈夫還要願意欣賞她、喜歡吃她的便當時,才會整個心跟著跑了。 (心理探討:「我不能接受,他也這樣愛過別人」你也有情感潔癖嗎?) 4. 陪跑妻:婚姻就像一起跑馬拉松 圖片|《金魚妻》劇照 「陪跑妻」早矢(石井杏奈 飾)是個田徑隊出身,熱愛跑步的女孩,她也拉著丈夫一起跑步,一開始還跑得比較快,但後來速度就被老公追過去了,但老公卻沒有停下來等她,反而叫她回去休息。 「跑步」在這個章節中象徵著夫妻關係,就像是兩人一起跑馬拉松,步調不一致,就會將距離拉開,漸行漸遠,導致兩人的隔閡越來越大。 婚姻就像一起跑馬拉松,要同時調整好節奏,才能長久。 (同場加映:不要讓婚姻變成愛情的墳墓!婚前我們該知道的 8 件事:不因年齡而將就) 5. 頭痛妻:頭痛就要醫 圖片|《金魚妻》劇照 「頭痛妻」這個篇章中,透過慈子(松本若菜 飾)的解離性失憶症把婚姻因為「丈夫外遇」所造成的傷痛,與頭痛連結在一起。她每次頭痛,就代表「外遇」這個傷口再次被揭開,沒有好好得處理,就會一直痛下去。 感情上的創傷,可以透過酒精、遠離環境、封鎖一切相關訊息甚至投入新戀情來迴避、轉移注意力,但如果在內心深處沒有放過自己,總有一天還是會找上門。找機會面對它、處理它,才是告別情傷的方式。 (如果你想:「想再為愛勇敢一次」要修復外遇關係,必須檢視的三件事) 6. 裝修妻:修的不是房子,是家庭 圖片|《金魚妻》劇照 「裝修」代表著房子空間的重整,也代表家庭結構的變化,有里葉(長谷川京子 飾)面臨著控制狂婆婆即將搬進來的窘境,媽寶丈夫又毫無招架之力,讓她在家中的生存空間幾乎不存在,就連想要一間廁所,來面對自己有著大片胎記的「真面目」都慘遭拒絕。 對有里葉來說那已經不是她與丈夫兩人共組的家庭,而是每天戴著面具演戲的舞台,甚至 24 小時都不能喊卡,讓人覺得相當窒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向外尋求慰藉,找到能接納真實自我的人,成了唯一的救命繩。 所以外遇對她來說,並不是僅是在滿足慾望,而是成日困在壓迫空間下,卑微地喘息。 原文出處:劇評│《金魚妻》不只有全裸床戲!6人妻故事隱喻看懂了嗎?老婆當金魚養、房事也能被外包,送便當暗指「這件事」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etflix日本自製影視作品Top6!米倉涼子《新聞記者》最衝擊演出,篠原涼子《金魚妻》18禁尺度引熱議 Netflix日韓18禁情慾新作!《解禁男女》徐玄大玩SM粉絲暴動「想被調教」,《金魚妻》篠原涼子濕身全裸交纏 March 01,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DOGogF
婉拒晉升《Vogue》總編的傳奇——葛蕾絲.柯丁頓:為了創意,最有權的位置我願意放棄 https://ift.tt/zqN9WEn 時尚雜誌《Vogue》的靈魂人物葛蕾絲・柯丁頓(Grace Coddington)在自傳回憶錄《我就是時尚:VOGUE 創意總監》形容自己:「我是個喜歡規律、簡單生活的人。」 文|學豪 回顧二〇〇六年,由安.海瑟薇和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劇中有一幕經典橋段,深植人心。 剛進時尚雜誌社的女主角「安迪」,在辦公室裡聽著總編、總監以及編輯群討論服裝穿搭。打算認真做筆記的她,看到大家正在嚴肅地挑選兩條綠皮帶時,忍不住在一旁笑了出來。 時尚總編「米蘭達」問她,有什麼好笑的? 眼看著氣氛變得不對,「安迪」解釋,在她看來,眼前的「東西」其實大同小異。 圖片|《穿著Prada的惡魔》劇照 隨後,時尚總編「米蘭達」以「安迪」身上那件從「花車」上買到的藍色毛衣為例,為她上了一課。 總編「米蘭達」表示:「妳身上穿的這種『藍』,其實代表數百萬商機和無數的工作,而妳卻可笑地認為,妳的穿著與時尚業無關。但事實是,妳身上穿的這件藍毛衣,正是我們這些人,從這些『東西』裡挑選出來的。」 (延伸閱讀:【獨立系女子】《穿著 PRADA 的惡魔》安海瑟薇:長大不是委屈求全,是有勇氣轉身離去) 在「網紅帶貨」尚未普及的時代,時尚雜誌,幾乎是消費者接觸流行新知的主要媒介,更象徵著一種「權威性」。 某種程度來說,時尚編輯,決定了下一波的流行趨勢、帶動市場買氣。 這部電影推出後,票房在全球創下佳績,大受歡迎,但最終,卻讓「米蘭達」的原型美國版《VOGUE》總編安娜.溫圖(Anna Wintour)被外界冠上「惡魔總編」的稱號,批評她「冷酷、無情」。 然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時尚雜誌社的背後,有一群傑出且睿智的「時尚編輯」團隊。 In Vogue: The Editor’s Eye。圖片|NYTimes 談起美國版《VOGUE》時尚雜誌的靈魂人物,除了總編安娜.溫圖之外,不能不提,這一位傳奇時尚編輯:葛蕾絲.柯丁頓(Grace Coddington)。 五十多年的時尚編輯之路:葛蕾絲・柯丁頓婉拒晉升總編 出生於英國的葛蕾絲.柯丁頓,在十八歲那年,報名了英國版《VOGUE》模特兒比賽,幸運地贏得「新人獎」。 清澈的雙眼、脫俗的臉龐,再加上窈窕的身形,葛蕾絲很快地在模特圈嶄露頭角。 短短三年內,她便登上英國版《VOGUE》雜誌封面,成就非凡。 Grace Coddington in 1962。圖片|Vogue 然而,正值模特兒事業巔峰之際,二十六歲的葛蕾絲,不幸地,發生一場嚴重車禍,眼皮動了五次整型手術。 模特兒事業被迫中斷,此時的葛蕾絲意識到,自己必須要轉換跑道了。 憑著過去在時尚圈的工作經歷,葛蕾絲在友人的介紹下,擔任英國版《VOGUE》時尚編輯。 當時,她跟在英國版《VOGUE》總編碧雅翠絲.米勒(Beatrix Miller)身邊,慢慢地學習、訓練基本功,一步步地累積實務經驗。 葛蕾絲在英國版《VOGUE》擔任時尚編輯超過二十年後,終於迎來第一次升遷,於一九八五年,晉升為「時尚總監」。 Grace Coddington at British Vogue。圖片|Tumblr 即便葛蕾絲熱愛編輯一職,但她從不渴望成為「總編輯」,深信自己「不適合」這個位階。 彼時,英國版《VOGUE》總編碧雅翠絲正準備退休,她特別看重葛蕾絲,希望葛蕾絲可以試試看她的工作。 不過,葛蕾絲婉拒了那次升遷的機會,向《VOGUE》高層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安娜.溫圖應該接這個位置。」 Anna Wintour and Grace Coddington。圖片|Flare 一九八五年,安娜順勢成為了英國版《VOGUE》總編。三年後,安娜成功地接下美國版《VOGUE》總編。 一九八八年,葛蕾絲受安娜之邀,加入美國版《VOGUE》雜誌團隊,擔任「時尚總監」一職,為美國版《VOGUE》帶來嶄新的轉變、推向國際。 一九九五年,葛蕾絲迎來第二次升遷,成為美國版《VOGUE》的「創意總監」。 (同場加映:什麼是「權力衣著」?從《她們》、《穿著 Prada 的惡魔》服裝看女主角心路歷程) 打造《愛麗絲夢遊仙境》專題——她,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編輯! 多年來,葛蕾絲一次次締造佳作,為《VOGUE》帶來許多重要且歷史性的時尚攝影作品。 從創意發想、造型穿搭,再到場景佈置,葛蕾絲幾乎一手包辦,集結藝術與詩意般的情境構圖,讓美國傳奇攝影師安妮.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給出極高的肯定:「她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時尚編輯。」 “Alice in Wonderland” by Annie Leibovitz。圖片|Pointytoe 細數葛蕾絲編輯生涯的代表作,莫過於,二〇〇三年,她與攝影師安妮.萊柏維茲合作一組以《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為靈感的故事。 當時,雜誌正準備籌備十二月內容,安娜希望以「童話故事」為拍攝主題、迎接歡樂的聖誕季。 來回討論後,安娜最後決定採取葛蕾絲的建議:《愛麗絲夢遊仙境》。 Nicolas Ghesquiére as the Prince。圖片|Pointytoe Tom Ford as the White Rabbit。圖片|Pointytoe 葛蕾絲找來俄羅斯模特兒娜塔莉亞.沃迪亞諾娃(Natalia Vodianova)擔任主角「愛麗絲」,一口氣集結多位重量級時裝設計師,詮釋故事裡的角色,包括: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尼古拉.蓋斯奇埃爾(Nicolas Ghesquiére)、尚-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唐娜特拉・凡賽斯(Donatella Versace)以及湯姆.福特(Tom Ford)等,花了四天完成拍攝。 Marc Jacobs as the Caterpillar。圖片|Pointytoe Marc Jacobs as the Caterpillar。圖片|Pointytoe 最終,《愛麗絲夢遊仙境》刊登於二〇〇三年美國版《VOGUE》十二月雜誌中的數量,超過二十頁。 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這樣的頁數篇幅、這樣的人物組合,無疑是巨作,也成為美國版《VOGUE》雜誌最經典、最輝煌的成就。 時至今日,每當葛蕾絲被問到「妳最喜歡自己的哪一個作品」時,她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愛麗絲夢遊仙境》。 那,其實更象徵著一個美好的年代。 (你會喜歡:關於追尋、相遇與分離!回顧《小王子》經典語錄:要馴服一個人,就得冒著流淚的風險) 唯一敢給安娜.溫圖臉色看:葛蕾絲,永遠是這本雜誌的靈魂! 二〇〇九年,電影《時尚惡魔的聖經》(The September Issue)上映。透過紀錄片的形式,聚焦於美國版《VOGUE》在準備九月雜誌的過程。 作為該雜誌的「創意總監」,葛蕾絲工作的態度與表現,讓觀眾印象深刻。更有趣的是,她是唯一敢在安娜面前「唱反調」的人。 即便她深知安娜的職位比她高、有開除她的權力,但葛蕾絲毫不諱言,一旦認定自己是對的,就不輕易退讓。 Anna Wintour and Grace Coddington。圖片|Chicagostreet 葛蕾絲在自傳回憶錄《我就是時尚:VOGUE 創意總監》(Grace: A Memoir)寫下:「人們常聽我抱怨安娜。比方說,每次我在《VOGUE》藝術間發現照片被砍了一、兩個跨頁,我走出來就悶了。或是時尚會議開到最後,我最看重的想法被武斷地拋棄;又或者是我想去拍一個我很有理由喜歡的模特兒的提案被拒。這些都是會讓我氣到血脈賁張的情況,所以當我腳步沉重地走回我的辦公室兼避難所,只要誰擋我的路——包括安娜在內——誰就倒楣。」 “Paris, je t’aime” by Steven Meisel。圖片|Pleasurephoto 「我看到自己在電影《時尚惡魔的聖經》(The September Issue)中的模樣,才知道我看起來有多兇、愛辯。難怪安娜曾說我是時尚界唯一一個敢給她臉色的人。」 葛蕾絲相當重視自己的工作表現,一旦發現成果不如預期,心情就會大受影響,挫折感很深。 《時尚惡魔的聖經》有一幕,葛蕾絲沮喪地坐在辦公室,感嘆:「我只能坐在這裡,等著成果被刪掉,這種感覺太折磨人了。」 好幾次,葛蕾絲在猜想,安娜可能要準備開除她了,但事實上,安娜曾給她一句溫暖的「保證」。 葛蕾絲在《我就是時尚:VOGUE 創意總監》描述一段私下被安娜約談的經過,「我勇敢說出口:『我以為妳是要叫我走路。』這時,安娜笑著說:『不是,只要我在這裡,妳就會在這裡。』」 墨鏡底下的安娜非常重視葛蕾絲。 在《我就是時尚:VOGUE 創意總監》裡,葛蕾絲描述,在她七十歲的生日派對上,發生了一段感人的小插曲。 安娜在所有朋友和員工面前,公開地稱讚葛蕾絲:「對我來說,妳永遠是這本雜誌的靈魂,它的守護神,卓越的指標。我在《VOGUE》當編輯這麼多年了,只有一個人,葛蕾絲.柯丁頓,讓我每天迫不及待地要進公司上班。」 (電影解析:「你何時,才能像我欣賞你一樣欣賞自己?」《冰雪奇緣 2》教會我們的閨蜜情感) Anna Wintour and Grace Coddington。圖片|NYTimes 「我是個喜歡簡單生活的人」—— 她與「老佛爺」同年獲得終身成就獎 二〇〇二年,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A)同時頒給卡爾.拉格斐和葛蕾絲.柯丁頓「終身成就獎」,肯定兩人多年來,在時尚產業的傑出貢獻。 二〇一六年,葛蕾絲卸下「創意總監」,離開待了二十多年的美國版《VOGUE》。 她對外解釋,不是要和《VOGUE》完全切割,而是期待未來有更多不同的工作機會和合作的可能性。 後續,她跨界參與聯名設計,與時裝品牌 Louis Vuitton、珠寶腕錶品牌 Tiffany & Co 合作,也開始主持時尚節目、受邀接受各領域的採訪。 Grace Coddington by Tom Newton。圖片|Artspace 近日,邁入八十歲的葛蕾絲受英國版《VOGUE》之邀,擔任客座時尚編輯。她和英國攝影師克雷格.麥迪(Craig McDean)合作,推出一系列攝影作品,刊登於二〇二一年英國版《VOGUE》八月的雜誌內。長達十八頁的篇幅,散發著濃厚的「葛蕾絲」風格。 Cornucopia Of Delights” by Craig McDean。圖片|Models 即便熱愛著時尚、熱衷於編輯,但葛蕾絲在自傳回憶錄《我就是時尚:VOGUE 創意總監》裡,如此形容自己:「我是個喜歡規律、簡單生活的人。」 這或許正是她婉拒晉升總編的原因,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不介意職位的高低,把份內之事做好,留時間給心愛的人事物。 (延伸閱讀:最時髦奶奶 100 歲生日快樂!10 個 Iris Apfel 人生哲學小故事:與香奈兒相反的時尚) 左:Grace Coddington by Pamela Hanson 。圖片|Vogue。右:Didier Malige and Grace Coddington by Justin French。圖片|Instagram 葛蕾絲在《我就是時尚:VOGUE 創意總監》寫道,「在感情中你必須付出更多。你不能太自私。你不能什麼事情都要照著自己的意思做,而且你得放棄一部分的自主性。」 置身瞬息萬變的時尚業,葛蕾絲雖在總編安娜身上學到了「沒有什麼事是永遠的」,不過,她找到了某一種「永恆」。 在沒有婚姻的合約下,葛蕾絲和伴侶迪迪埃.馬利格(Didier Malige)同居已超過三十年,兩人至今依舊深深地相愛著呢。 作者資訊|Facebook/IG。本文轉載自學豪,請勿私自轉載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原作。 March 01,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qN9WEn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