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oVQJp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為什麼遇不到對的人?阿德勒心理學:對或不對在於有沒有用心經營 https://ift.tt/3DoVQJp 什麼才是「對的人」?真的有「對的人」嗎?阿德勒心理學告訴你,與其糾結於伴侶的對或不對,一起努力經營更重要。 文|朴豫眞 愛人比被愛更難 我們常常認為,要找到一個與自己心意相同的對象很難,但是只要遇上了,彼此之間自然就會產生愛意。換句話說,比起去愛人,我們更集中精神在尋找對象。 但是找到心靈相通的對象,真的就可以一帆風順地彼此相愛、幸福快樂嗎?歸根究柢,在愛情裡我們要看的不是「對象」,而是「如何去愛」的方法,這才是問題所在啊!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裡這麼說道:「我們有意識地害怕不被愛,其實是我們無意識地害怕去愛。」 通常我們認為的愛情,應該是我付出了多少,對方也應該付出相當程度才對,因此我們才會希望找到與自己心靈相通的對象,因為只有在「有來有往」的關係成立之後,才會覺得自己不會受到傷害。 換句話說,我們會恐懼「去愛」,是因為害怕「付出之後卻無法回收愛而受到傷害」,於是就抱持著「如果我愛你,你也要愛我」或是「你愛我的話,我也會愛你」的態度,我們把目光放在「我愛的人是否也愛我」,而非「我所愛的人」,這樣究竟是否能稱之為「愛」呢? 除了父母以外,沒有人能夠接受這種自我中心的需求。到頭來,我們在稱之為「愛」的行為上,也只是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誠然,這世界上沒有人想要因為去愛而受傷,但是嚴格說起來,並不是因為去愛而受傷,應該說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任與自信而產生了逃避。 對自己有信心的人,是不會因為擔心得不到愛就拒絕去愛;換句話說,能夠率先去愛的人,他們已經先充分愛自己了。如果不夠愛自己,就會總是渴望他人的愛。 圖片|Photo by Camila Blando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對的人」三大必備條件?感情是兩個人的事,需要雙方一起努力) 愛情是兩人共舞 阿德勒認為人生無法避免的三個重要課題——「工作課題」、「友情課題」、「愛的課題」之中,又以「愛的課題」最難,當然這裡所指的「愛」不是只有指「戀愛」,也包括了家人關係。「愛情」是從兩人開始,最後組成家庭,形成難以切割的親子關係。 因此,阿德勒關注的不只是建立關係而已,他同時也關注在關係建立之後,如何維持關係,也就是我們小時候常看的童話故事結局——「從此以後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之後的部分。 大家應該都知道,兩人的結合並不是愛情的完成或結局,但是話說回來,愛情真的有所謂的「完成」或「結局」嗎? 根據阿德勒的理論,愛情是「兩人的共舞」,也就是兩個人一起完成的課題。既不只是「我」的課題,也不只是「你」的課題,而是「我們」的課題。當握著對方的手跳舞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應該會靜靜地望著對方的雙眼,感受對方的氣息,並露出幸福的微笑吧!除了彼此以外什麼都感覺不到,愛情就是這樣,「現在,一起跳舞的幸福狀態」。 愛情,就是像這樣互相配合著對方的步伐,「一起跳著」幸福的舞,一起踩著共同的步伐,描繪出舞動的軌跡。換句話說,這既不只是我的幸福,也不只是你的幸福,而是我們一起累積的幸福。 就這樣一起跳著舞,人生的主詞不是「你」,也不是「我」,而變成了「我們」,這麼一來就沒有空去擔心自己得不到愛,只要去愛就可以了。在這裡沒有完成或結束,因為這就是生活本身。就這樣,我們因為「愛」,從「我」之中解放了。從「我」之中解放,這句話是不是有點深奧呢? 試著簡單地想想看,原本擔心不被愛而視線只看向自己,現在將視線轉移到了對方以及包含了兩人的「我們」,甚至是更大的、包含了家人的「我們」。如果從戀愛到結婚的過程來看,就很容易理解了,從我→你→稱之為我們的兩人→稱之為我們的家人。 畢竟,「相愛」就意味著變得獨立且成為成人了,不會再要求對方只將視線放在自己身上、眼裡只有自己一個人,而是變成一個可以包容更廣闊世界的成人。愛情讓人覺得艱難又深刻的道理就在這裡。所以,請勇敢去愛吧! 雖然難免會感到害怕或擔心,也會懷疑是否真的可以去愛一個人,但是如果持續懷疑與猶豫,那就什麼都無法實現。重要的是,兩個人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不是該有一方率先站出來嗎? 請率先跨出那一步,伸出手邀請對方共舞吧,也許對方會拒絕,那就再找下一個對象,再度伸出手就可以了。因為對方的反應是對方的事,我們只要做自己能做的部分就好了。如果只是靜靜站著等待,就不可能和任何人一起共舞,還有比這更確切的現實嗎? 圖片|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西蒙波娃與沙特:親密關係是,願意彼此陪伴、共享人生重要時刻) 如果想要去愛,現在就要立刻下定決心開始去愛,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不是「我的方式」,也不是「你的方式」,而是一個嶄新的「我們的方式」。 沒有所謂命中注定的對象 還抱持著「不論如何,我命中注定的對象一定在哪裡等著我」這樣的想法而無法邁開步伐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夢想著「命定般的愛情」,小說或是電影中的浪漫情節,讓我們追逐著這樣的夢,但是那命定般的愛情,真的都是「命中注定」的嗎? 曾經有一個人跟我說過,他被問到是否相信命定般的愛情時,他回答自己迄今為止只與一見鍾情的人交往過,所以他相信這樣的說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他又仔細回想後,覺得似乎並不是這一回事。 因為「一見鍾情」之後,他就產生了「想和那個人交往」的想法,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會在那個人出現的場合現身;或是那個人參加某個聚會,自己也會去參加,之後還找了各式各樣的藉口舉辦聚會,就這樣見面的機會增加,不知不覺中兩人就交往了。 這麼一想,小說或電影裡命中注定的愛情,不也是某一方或是兩人持續不斷努力的結果嗎? 阿德勒也說,當我們覺得是「命中注定」時,那是因為我們決定那樣去感覺,這世界上並不存在單方面、與我們選擇無關的「命運」。 事實上,阿德勒不認同所有的決定論與命運論,他不僅否定命中注定的對象,也認為不能只是等待著那樣的人出現,相反地,他是說「請先開始吧!」想想看,我們不是常說「命運是由自己開創的」嗎? 每當在連續劇或電影中看到對抗命運的主角時,不也會有種宣洩的感覺嗎?但是為什麼唯獨面對愛情時,卻只是等待命運呢?大概是覺得「愛情」這一詞富含的浪漫與情愫,不是靠努力就能夠實現的,但是這些元素並不是愛情的全部。 越是等待命定愛情的人,越是對愛情本身充滿了渴望,反而不關心對所愛的人要負起的責任。可是就像栽種植物,我們也要付出許多努力不是嗎?澆水、施肥,移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愛情也是一樣,並且比起養植物需要更無私的努力。如果想要戀愛,就必須要有這樣的決心與執行力。 換句話說,在愛情裡不是只有甜美的果實,要結成果實必須伴隨著努力才行,因為這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也必須承擔起相對應的責任。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海岸村恰恰恰》:成熟的愛情是做彼此樹洞,今天你接住我,明天換我抱抱你) 當然這樣的過程不盡美好,需要忍耐、理解與共感,但是也因為如此,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不管遇到任何苦難都可以撐過去,因為有人握著自己的手一起前行,要跨過人生的障礙物就變得更加容易。 人生就是這樣互相幫忙、互相依賴,共同生活下去。歸根究柢,愛情也與選擇的生活風格有所相關,所以說愛的課題是相當困難的。但是要因為這樣就不想再去愛了嗎?那麼就永遠只能過著孩子般的逃避人生,如此能否真正地了解人生的悲歡離合? 生活將會變得非常單調乏味,每個人都不想過這麼無趣的人生吧。所以請跳舞吧!牽起身旁的人的手,竭盡全力配合對方的步伐,嶄新的人生、全新的命運就從這裡開始。 來自阿德勒的提醒 不能只是抱著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總會出現的想法,在原地靜靜等待;不能只是期待有誰會先主動來愛自己,就什麼都不做。如果害怕受傷所以裹足不前,那麼我們就無法愛人與被愛。 愛情與結婚都需要兩人共舞,握著彼此的手跳著舞,同時感受此時此刻的幸福。人生的主詞從「我」換成「我們」,一起長長久久地跳著舞,描繪出舞動的軌跡就是命運本身。 本文摘自朴豫眞的《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19 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處方箋,用阿德勒心理學擺脫「比較級」人生》。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19 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處方箋,用阿德勒心理學擺脫「比較級」人生》 November 1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