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為你挑片|《女也》:這世界需要更多溫柔,來捍衛性別平等與自由 https://ift.tt/2Z8sJer 紀錄片《女也》內容走訪了 50 個國家,歷時 3 年、採訪 2000 名來自不同文化的女性,構成撼動人心的女性群像巨作。 「最大程度的尊重女人,忽略種族、膚色、民族、頭髮、外貌,女人值得尊重。」 “Woman. Strong. Always. I am proud to be a woman.” ──《女也》受訪者 嗨,你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性別平等的英雄嗎? 假期看了紀錄片《女也》,是導演 Yann Arthus-Bertrand 繼《人類》後最新力作,與烏克蘭裔導演 Anastasia Mikova 走訪了 50 個國家,歷時 3 年、採訪 2000 名來自不同文化的女性,構成撼動人心的女性群像巨作。 我感受影片中傳遞的愛與希望,原來,性別自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盡一分心力去實踐的願景。 如導演 Yann Arthus-Bertrand 所說:「明天的我們都需要更多溫柔,少一點懷疑,少一點偏激。」他期待這部紀錄片的迴響,不只是爭取權利或引發關注,而是藉由實質性的探討主題,如生育、月經、教育、職場、身體與親密關係等具象觀點,改變人們面對彼此的方式。[1] 圖片|紀錄片《女也》海報 18 世紀女性主義思想啟蒙,19 世紀女權運動,女性擁有比以往更多選擇,然而,兩性自由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厭女症 [註 1] 與父權 [註 2] 思想依舊存在。 2014 年,艾瑪華森提出 HeForShe [2],強調女性主義並非「厭男」,而是從對女性的同理開始,共創兩性自由。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在生活中落實性別平等的英雄。 我們要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的自由! 艾瑪華森 曾經,我以為性別平權與我的生活很遙遠,直到觀看《女也》,想像受訪者訴說的故事,那些心碎、振奮、動人的話語,化為震撼內心的一股力量,我感受到,原來「平等與正義」來自「認知與同理」,無論你的性別為何,這部紀錄片是讓我們放下成見,以尊重與欣賞的態度,認識女性的機會。 原來我們每個人,無論性別,都擁有捍衛兩性自由的力量。 圖片|《女也》截圖 片頭,我被這位勇敢的女性深深震懾,她流淚說出自己是性暴力和人口販賣的倖存者,她爬過山,跑過沙漠,甚至打破鐵人三項金氏世界紀錄。但她從來沒有像說出自己經歷的那一刻,那樣恐懼: 「我猶豫了很久,一邊說,一邊想收回說出的話,因為我真的太恐懼了。但我撐過來了,這使我成為更強大、美好的人,因為我想打破沉默。現在我終於明白,沉默使一切成為可能,暴力在沉默中生長,在我們迴避談論它的時候。人們總說受害者沒有發聲,我們當然有發聲,只是你不願聽我的故事罷了。」 令人心碎的故事仍上演著,在遙遠的國度,也在生活周遭,根據衛福部 2019 年統計資料顯示 [3],每 60 分鐘就有一起性侵通報案件,其中熟人性侵佔比極高。當受害者勇於發聲,人們願意聆聽、理解,並正視性別議題,兩性自由才能由黑暗走向光明。 圖片|《女也》劇照 1. 女性安全與性暴力 「當我上出租車時,我要數車上有幾個女人,如果男女人數一致,那意味著我是安全的,如果車上男人較多,我就有潛在的危險。」 「作為一個女人,我時常注意到比起男人,我生理上的脆弱。一個男人,可以攻擊我、在地鐵裡跟蹤我、和我肆無忌憚講話,彷彿我什麼都不是。這種脆弱讓我恐懼。」 「我們不知道被賣了多少錢,被放進屋子裡展示,男人在外面以每人 5 美元的價格交易我們,或一綑香菸,甚至是白送。我不知道自己會被帶到哪裡,會被如何傷害。」 「我不敢說我被強姦,但一個月後我懷孕了,選擇了墮胎。不幸的是,墮胎的陰影一直伴隨著我,即使是四年後的今天。」 圖片|《女也》截圖 難以置信的是,21 世紀仍存在販賣婦女與頻繁的性暴力事件,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對性別尊重的匱乏,當一個男性,他所生長的環境,是把女性看作發洩性慾的對象,當他看到父親肆意虐待妻子,同時他也能輕視生養他的母親,他會認為,這樣的價值觀是對的。 透過環境與教育,導正性別尊重的觀念,才能改正歧視的源頭。 (延伸閱讀:【女影影評】我問父親為什麼強暴我,他說:「我是在疼愛妳,所有爸爸都會這樣做」) 2. 教育與職場上的平等 「當我學會寫自己名字時,我非常開心。我在紙上把名字寫了一遍一遍又一遍,我快樂得可以死去。」 「我最開心的一天,是從哈佛大學畢業的那天。天哪,我拿到了學位證。而我站在那裡,一個非裔美國女人,當時我們班只有五位黑人女性,其中還有來自肯尼亞的姊妹。」 「我做出一些改變,在與老闆或同事的相處模式中,我學會了維護自己,讓我的聲音與建議在會議上被聽見。我想要被聽見,並想被任命為項目負責人,最後,我還想要我的女性氣質隱形,避免他人質疑我的技能水平。」 「我發現我享受政治,作為一位女性,我能做些什麼去改變這個世界的明天。」 圖片|《女也》截圖 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來自巴基斯坦,年僅 16 歲的瑪拉拉,她勇敢挺身而出對抗神學士,並爭取女性應有的受教權。她曾提到,她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小孩,無論男女,都有機會上學。[4]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調查,全球約有 7.81 億的成人文盲,女性占約三分之二 [5]。低度發展國家如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父權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女性生來就該「順從」,她們不需要接受教育。這樣的無知,毀了偏鄉地區女性的一生,她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更沒有機會認識世界。 那高度發展國家,就不存在性別歧視了嗎?答案是否。 你很難想像,東京醫科大學曾發生歧視女性的入學考黑箱事件,校方長年來為了抑制女性考生入學人數,暗中操作成績,導致無數女學生和重考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落榜 [6];西方國家職場仍存在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效應。[註 3] 女性主義所追求的,是弱者也應該原原本本地受到尊重。 上野千鶴子教授,東大入學致詞文 圖片|《女也》劇照 女性的價值,被轉移到外貌、相夫教子等刻意強調的焦點,即使時代進步,人們還是會說:「女生,不用追求高學歷和職位,這樣會嫁不出去。」 Girls Who Code 執行長 Reshma Saujani 在 TED 演講中提到,女孩從小被教育要完美,即使她們能力優秀,也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嘗試,放棄追求或創造更多可能。[7] 艾瑪華森曾說,她很幸運,她的師長不因為她是女孩,而剝奪她學習的權利,或認為她將來可能生子,所以成就會比較低。[2] 她的父母、師長都是生活中的女性主義者,他們相信,性別不是限制學習的理由。如果我們的世界,存在更多女性主義者,或許未來,能有更多女性在各領域發光發熱。 3. 月經和女性發育 「我們把衛生棉叫做『餅乾』(“biscuits”),我很尊敬我爸爸的一件事是,他幫我買了『餅乾』」。 「10 歲的時候,我身體開始發育,我憎恨我的身體。我發現父親更愛看我了。13 到 18 歲的期間,幾乎每天,他都用某種方式對我進行性虐待。」 回想女孩的成長過程,是否溫柔對待自己的身體?第一次來月經時那種詫異,和隱約不安的感覺,記憶裡,同齡女孩聊天的話題,一定有「妳來那個了嗎?」比同儕來得早,隱隱感到不自在;比同儕來得晚,又擔憂尚未發育。 圖片|《女也》劇照 長大後,女性也不免對「月經」抱著複雜又隱晦的心情,無論是生理期前後身心的不適,或含糊稱呼「那個」、「姨媽」,不小心在衣物沾到經血時,會覺得丟臉或不禮貌。 甚至在許多國家,談論月經被視為禁忌。在印度,女性誤以為自己得了血癌;衛生棉被視為奢侈品,女孩重複使用一塊破布,以遮掩被視為「不潔」的月經。[8] 月經,是人類孕育新生命的禮讚,不是羞恥或不能談論的禁忌。要跨越這道藩籬,勢必要從女性愛護自己的身體、男性尊重兩性的差異開始。 女性在月經週期時,不妨溫柔地對待自己,讓這段身心敏感的期間,舒緩與放鬆,並告訴自己,月經,代表著繁衍生命的偉大力量。 (同場加映:清潔、保養、還是經期用?五張圖帶你看 ME TIME 女私的最適用情境) 4. 身體自主和親密關係 「我開始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這是和女人發生性關係後我才懂得。」 「感受你的女子力是很重要的,去感受愛。」 「我已經 58 歲了,多年前我曾說,我不會再和男人戀愛了,這輩子當個農場主就可以了。但後來,我改變想法了。當你找到那個稱心如意的人,當你墜入愛河,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圖片|《女也》劇照 情慾對女性來說,向來是難以啟齒的,相較之下,青春期男性總能和同儕高談闊論。但別忘了,同樣身為人類,探索自己的身體,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也可以從這個過程更了解自己。 研究顯示,女性達到高潮時會分泌腦內啡,有助於釋放壓力。 而社會普遍不認同女性展現性感和情慾,是對女性身體自主的束縛。女性擁有身體的自主權,當然有權決定衣著開放程度、是否發生親密關係,或和朋友談論性事。 當女性不再用負面思想壓抑情慾,落於蕩婦羞恥 [註 4] 的圈套,而是欣賞並尊重自己,才能真正達到「身體自主」。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從偷拍外流到 Deepfake:用不道德的方式意淫我,真的爽嗎?) 5. 生育和母愛 「我照料她、撫慰她、珍視她,給她我全部的愛,傾我所能,因為上天把這個孩子帶給我,讓我感受為人母的樂趣。」 「對我而言,擁有一個殘疾孩子,是母親無限的愛的證明。這個孩子讓我明白,一個母親的愛有多濃厚。我愛著一個甚至不怎麼望向我的人,他絲毫不露情感,不與我交談,不擁抱我。但我愛著他。」 「我為什麼生了這麼多孩子?因為父母從未對我講過控制生育,我的母親告訴我,如果一位男性觸摸了我,我就會懷孕,我的丈夫從未讓我避孕,他說我何時該懷孕,都由他決定。」 圖片|《女也》截圖 孕育,是對一個新生命負起偉大責任,從小孩出生開始,母親這份工作永遠也做不完。生育是一件慎重的事,身邊不乏女性朋友,考慮是否生小孩?生與不生,又將如何影響生活? 社會價值普遍認為,女性承擔繁衍後代的責任,就社會心理學而言,個體某種程度會受到社會氛圍影響,而選擇晚婚、不生育的女性常被視為特殊。 但女性沒有非生育不可的責任,她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或與家人討論,做出不同選擇。由此而言,生育,是女性自主選擇的權利,而不是義務。[9] (你會喜歡:「我沒有要這個寶寶」墮胎女子的告白:有沒有一個人,能不帶批判地陪伴你?) 6. 違反人權的傳統習俗 「我記得其他女孩的尖叫聲,我也記得,血的味道,那種泥土混雜著鮮血的味道。其中一個女人拿起一把刀片,她割了我,那是我一生都沒體會過的痛苦。我當時不懂她割了什麼,一切就結束了。很多的血、沉默、禁忌,與滿地的冷漠。『為什麼?』我問現場唯一可以自由說話的人,我的叔叔,那是在過了幾天之後,他才和我說,『因為你是一個女孩。』」 「一個向自己妻子潑酸的男人?什麼國家才能這麼野蠻?這是什麼王法?什麼傳統?因為嫁妝而用酸去燒毀一個人,簡直是魔鬼。這種事在印度一直發生,每個小時,每一天。為什麼不讓它停止呢?」 「兩歲時我就結婚了,我的人生從此就毀了。我問這個世界為什麼要強迫我們結婚?」 圖片|《女也》截圖 部分國家,仍對女童進行割除外部生殖器的「割禮」(已更名為「殘割女性生殖器」),這個儀式竟象徵女性的「貞潔」。 非洲偏鄉部落,割禮師以非專業工具,進行毫無醫療益處的儀式,甚至引發女性感染、囊腫、泌尿等嚴重問題。她們毫無選擇,甚至連家人都覺得,這個習俗是對的。[10] 而在印度,女童被視為物品,以後是嫁給夫家的財產,嫁到夫家以後,幫忙做家務,甚至受到夫家人的虐待。許多地區,女性因嫁妝不足而遭受殘害。當傳統習俗違反人權,不少人權團體已提出抗爭,爭取女性身體與婚姻自主的權利。 7. 關於容貌與變老 「在這顏值至上的社會,我真的能慢慢改變自己對相貌的態度,因為我開始愛自己的臉。我也明白了,長相沒那麼重要。我開始愛自己,學會如何用這張臉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有些人喜歡追求大眾審美,而我喜歡自然的狀態。」 「上帝給了我一份禮物,就是能夠看到這個年紀自己的樣子,看到這個年紀身體上的物理變化,很不錯!我看到了自己 15 歲的美,30 歲的美,現在又看到了 60 歲的自己。我不是老女人,我年歲是在增長,但我還不是老年人。」 圖片|《女也》截圖 社群時代,過度強調顏值與正妹文化,讓許多人沉迷追求外貌,甚至感到「容貌焦慮」,其實女性的美,源自於從內心愛自己,所散發的自信與光芒,而打扮,是為了取悅自己,不是為了符合大眾的審美觀。 隨著年齡悄悄爬上臉龐的細紋,不也是種自然美嗎?當我們維持活力、年輕的心理年齡,懂得欣賞自己,會發現每個年齡,都能活出她們各自的美。 當你看完紀錄片《女也》,感受她們的生命故事;當你欣賞身邊的女性,她可能是你的母親、妻子、女兒、情人、朋友,或是你本身。 你將明白,女性是溫柔強大的存在,而你的理解與尊重,是捍衛兩性自由堅韌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性別平等的英雄。 註釋:(註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註 1]女性貶抑(Misogyny),也稱厭女症,指的是針對女性的憎恨、厭惡及偏見。細分為:男性對女性的厭惡和女性的自我厭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包括社會排斥、性別歧視、男性特權、貶低女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等。 [註 2]父權(Patriarchy),指在父系制度下,父親所擁有的生產支配權及親權。儘管存在程度上的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總體來說,世界各地都是由男性控制著經濟資源。 [註 3]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是指在公司、企業和機關、團體中對某些群體(如女性、少數族裔)晉升到高級職位或決策層的潛在限制或障礙。正如玻璃一樣,這個障礙雖然不會明文規定,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 [註 4]蕩婦羞恥(slut shaming),是指導致一個人(尤其是女性)因自己的某種性行為或性慾背離了傳統的性別期望或外觀期望而感到羞恥或低人一等的行為。 參考資料: [1]紀錄片《女也》歷時3年、橫跨全球50國、採訪超過2000名女性,匯集世界各地女性的生命議題 [2]艾瑪華森震撼人心的聯合國演講全文:「不只爭取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 [3]衛福部統計:熟人性侵,占18歲以下性侵案件達72% [4]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致力於女性受教權 瑪拉拉可望上牛津大學 [5]各國識字率列表 [6]被遺忘的報導:東京醫大「厭女」歧視入學考,後來呢? [7]瑞絲瑪.索佳妮:授女以勇,不必求淑 [8]在印度,月經這事兒不容易──那些以「不潔」為名的厭女情節 [9]對於女性而言,生育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10]女人有性高潮是罪嗎?她十歲被父母騙到非洲,無麻醉割去陰部…揭非洲駭人「女性割禮」傳統 October 2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8sJ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