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為什麼有些人聊天只講自己的事?關係心理學:對話自戀症,會讓朋友遠離你 https://ift.tt/3ytAxDL 好的溝通就像拋接球,你丟我接。但有一種人總會把話題帶到自己身上,這種狀況被稱為:對話自戀症。 文|瑟列斯特.赫莉 這種在對話中都要講到自己的傾向,社會學家查爾斯.戴伯(Charles Derber)稱為「對話自戀症」,指的是很想主導對話,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過程常常細微而不自覺。 戴伯寫道,對話自戀症「是美國時下主流心態的具體表現,也就是想成為焦點。不管是跟朋友、家人,還是同事,平常的對話就會有這種現象。現在有許多書籍討論如何傾聽,如何應對滔滔不絕的人,就是對話自戀症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證明。」 戴伯認為對話分為轉換反應與輔助反應兩類。前者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後者輔助對方的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轉換反應 瑪麗:我現在超忙的。 提姆:我也是,工作好多。 輔助反應 瑪麗:我現在超忙的。 提姆:為什麼?你手上有什麼工作? 再舉一個例子: 轉換反應 凱倫:我想要買新鞋子。 馬克:我也是,我的鞋子快穿爛了。 輔助反應 凱倫:我想要買新鞋子。 馬克:是嗎?妳想買哪種款式? 轉換反應是對話自戀症的一個特徵,這可以幫助你把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反觀輔助反應能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讓對方知道你在傾聽,想知道更多事情。 圖片|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和他聊完後,總是陷入低潮」三步驟斷開水蛭朋友:遠離病態關係,找到支持系統) 對話就像拋接球 經常有人用拋接球來比喻對話。理想的對話中,焦點持續在兩人之間轉換,呈現流動狀態,一下子講你自己的想法,一下子專心聽對方說什麼。(如果用跟得上時代的比喻來形容,就是拿著手機在自拍與人物模式轉換,一下子我,一下子對方。) 拋接球的比喻,果然很貼切。玩拋接球的時候,兩個人必須輪流丟球。但換成對話,我們卻常常想辦法不把焦點還給對方。有時還會以退為進,不著痕跡的搶回發言權。根據戴伯的研究舉個例子: 喬許:我昨天晚上去看了那部新片! 丹恩:喔⋯⋯ 喬許:很好看,我真的很喜歡。 丹恩:那很好啊。 喬許:你看過了嗎? 丹恩:我看了,但不是很喜歡,演得有點假⋯⋯(開始長篇大論剖析電影)。 丹恩回答得意興闌珊,一直到喬許把焦點放在他身上,問他問題,他才活了過來。丹恩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其實在逼喬許交出對話的主控權。對很多人來說,掌控對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對話的焦點落在誰身上,未必容易察覺。 我們有時想搶回焦點,但掩飾得很有技巧,可能先講一句順應對方的話,再補上一句話講自己。比方說,有朋友分享最近升職的好消息,我們可能回說:「太好了,恭喜恭喜!我也要跟我老闆說說看,希望我也能升職。」 這樣的回應並沒有不好,但要記得把焦點轉回對方。如果一再聚焦在自己身上,兩人的對話就不平衡了。一直發球的結果,對方可能只想躲球,逃之夭夭。 本文出自瑟列斯特.赫莉的《同理心對話:增加談話深度的關鍵技巧》,由天下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同理心對話:增加談話深度的關鍵技巧》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0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tAxD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