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為什麼每次想跟另一半溝通,他卻總是咄咄逼人?關係心理學:一個人如何溝通,取決於他的傾聽方式 https://ift.tt/3yoUiMS 有的伴侶你說他一句,他會辯論三句回來⋯⋯為什麼他們會採取「防禦性傾聽」的溝通方法與你應對呢?面對這種類型的伴侶,怎麼做比較好呢?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我朋友和我吐槽,說自己每次和對象吵架,就像打「辯論賽」一樣。什麼意思呢?比如⋯⋯ 「你今天又忘了晾衣服。」 「我本來要去晾衣服,但你叫我去取快遞,然後倒垃圾,是你打亂了我的計畫。」 「你承認錯了就這麼難嗎?」 「我忘記是有原因的。實在不行,你晾一下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非要指責我?」 「我沒這個意思,算了不說了。」 「不能算了,你嘴上說算了,心裡還是覺得是我的錯。我是想要晾衣服的,因為客觀原因沒晾不能怪我。」 「那我不怪你了。」 「你就是不想和我溝通 。分明是我做了很多,你不感謝我還指責我、不耐煩。其實是你該道歉⋯⋯」 SOS!!!救命。我朋友說,這種場景在他們兩人的生活中頻繁出現,只要出現一點點分歧,對方就一定會和她辯論到底,分個輸贏。她覺得很憋屈,為什麼有的人遇到一點小事非要辯論一個多小時?為什麼不能就事論事,總愛狡辯呢?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一起往下看吧。  圖片|Photo by PattyPhoto on PIXTA 一、一個人會如何溝通,取決於他的傾聽方式 在溝通不暢或關係受挫時,人們常常首先會想到的是,自己表達的有問題。但你可能也注意到,面對有一些人,無論你說什麼,他們都會不停地反駁你。這是因為在溝通的場景下,他們可能不自覺地採取了「防禦性傾聽」。 防禦性傾聽(Defensive Listening) 指的是訊息接收方,主動在內心設立起屏障,用以抵禦他人攻擊,以實現自我保護(Shori,2011)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們主要會使用這幾種策略: 1. 自我辯護:忽略對方想表達的東西,努力找證據來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的立場 「你對這段感情一點也不投入!」 「我給你買了那麼多禮物,怎麼就不投入了。」 2. 攻擊對方:主動指責和攻擊對方,認為自己在攻擊中「取勝」,對方也就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了 「可是我要的不是物質,你真的有了解過我要什麼嗎?」 「你也沒有了解過我想要什麼啊,我有埋怨過嗎? 」 (同場加映:6 句吵架時不可說出口的「禁語」,你說過哪些?) 3. 迴避:在溝通當下轉移話題,來迴避和抵擋他們感受到的指責和攻擊 「我每次想和你溝通,你都說沒時間、很忙,就混過去了。」 「那確實呀,我這也是想要賺錢養家,也是為你好。最近工作壓力真的挺大的,你也要體諒我,前幾天又接了一個新項目⋯⋯」 面對「防禦性傾聽」的伴侶,可能一開始你還會和他據理力爭,但時間越長,你越是懶得和他再爭論下去。他們用這種方式,建立起了自我保護的屏障,不僅阻隔了有效的溝通,還會惡化兩人的關係。 圖片|Photo by Keith Hardy on Unsplash 既然百害無一利,他們為什麼還要採取這樣的相處方式? 二、防禦性傾聽的背後,有著更複雜的原因 其實,人們在感受到自己「被攻擊」的時候採取防禦,是非常正常的事。但防禦性傾聽的人,他們常常會忽略甚至歪解對方的意思,將對方所有的表達都視為攻擊。通常來說有如下幾個原因: 1. 首先,他們可能在人格上並不成熟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更難接受「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著許多不一致的看法,並且這些看法都有可能是對的」這件事。他們更多時候是抱持著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態度,因此,當他人提出不同看法時,就會被他們當作是對他們看法的否定,是一種指責和攻擊。 2. 其次,這樣的人往往是高敏感的 高敏感者對於生活中的細節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度,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過度刺激(Borchard, 2010)。也就是說,他們會更容易注意到他人言辭中可能存在的攻擊和指責,甚至過度解讀信息,覺得自己總是處於他人的攻擊之中。 (延伸閱讀:當個情緒成熟的人!5 招讓你不生氣,拒絕讓情緒主導你的生活) 3. 不過,他們看起來很強勢,實際上往往有著「低自我價值」 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才會對別人的言辭十分敏感,生怕別人說了什麼證明自己沒有價值。此外,他們還會不經意把自己對自己的苛責,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別人在攻擊自己,這樣就可以把讓自己痛苦的責任推卸給別人。 4. 當然,也有一部份人,只是單純地享受勝利和控制欲 當我們和伴侶吵架,伴侶主動道歉、示好的時候,會使人感到喜悅,但讓人感到歡喜的事情卻有著上癮的危險。有些人為了追求這種感受,會在親密關係中刻意採取不妥協的態度,從而控制對方,享受親密關係中的勝利果實。 圖片|Photo by Chris Benson on Unsplash 不過,Nicola(2013)也指出,不是所有遇事要辯論的人都是防禦性傾聽,有的人也是真的喜歡思考和探討問題。下面這幾個信號,或許可以幫助你有效區分「真的喜歡思辨」vs「防禦性傾聽」:   如果他真的喜歡思辨 如果他真是防禦性傾聽 口頭禪 「我承認你說的有道理,但是⋯⋯好的。」 「不是」「我沒有」「 不對」 對你觀點的態度 即使兩個人在 battle,他也可以部份接受你的觀點 你說的每一個觀點都會遭到抨擊和反對 對錯誤的歸因 客觀分析,有時候問題的源頭在自已的身上,有的事情可能錯在對方 所有問題的源頭一定都不在自己 是否考慮你的感受 考慮你的感受,比如當明顯表現不悅時,他可以停下爭論 ,安撫你的情緒 完全忽略你的感受,即使你不高興了,也會堅持「講道理」,不理會你的情緒或否定你的情緒 看到這裡,你應該可以通過行為方式和上面的小信號,判斷你的伴侶是否真的是「防禦性傾聽」。那麼,如果你的伴侶真的是一個慣於「防禦性傾聽」的人⋯⋯ 三、面對「辯論型伴侶」,該怎麼辦呢? 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雙軌並行。也就是說,關係中的兩個人,都要做出努力。 如果,你是那個忍不住和對方辯論的人⋯⋯ 改善自己的傾聽方式,練習積極傾聽: 克制自己 不論對方說了什麼,在你想反駁對方的時候,停下來。在反駁說出口之前,先給自己 5 秒倒數的時間。在腦子裡過一下:「我是在為了反駁他而反駁嗎?」「他想表達的意思,我真的理解了嗎?」 這 5 秒的時間可能無法幫你想清楚這些問題,但可以幫助你平靜下來,重新站在公允的角度去面對爭論。 關注對方 當你與伴侶爭執的時候,盡可能去捕捉和了解對方的想法。不要被偏見或其他事情干擾。全神貫注地聽對方所說的話和要表達的觀點、想法或情緒。在這種專注中,你才能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而不是被自身的的評判所牽絆(non-judgmental)。 (你會喜歡:「傾聽他人前,先聽自己的心聲」高敏感族的共感能力,請先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覺得關注對方很困難,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改善: 眼神:與對方眼神交流,讓對方受到你在認真傾聽。 小動作:適時點頭,表示你有理解對方的意思。 姿態:姿態放鬆,可以身體前傾,靠近對方,表示你想聽清楚他的一言一語,主動溝通。 重複:重複對方話語中的詞句,這不僅表示你在消化對方的信息,重複的過程也是一個反覆咀嚼和深入了解的過程。 贊同:對對方所說的一些觀點和感受給予贊同。 細節:詢問細節,比如「你剛說的 XXX 具體指什麼?」 確認:可以使用確認性提問,再次明確對方的意思。比如「你所說的⋯⋯是⋯⋯的意思嗎?」 圖片|Photo by Ander Burdain on Unsplash 如果你的伴侶是和你辯論不斷的人⋯⋯如何應對辯論型伴侶? 拒絕使用「非議語言」 不要使用如「始終」「從不」這樣的詞彙。絕對的說法往往可以找到漏洞,給予對方很好的攻擊機會,而可議性語言恰恰能夠減少對方可攻擊的點,為你們的進一步溝通奠定基礎。 提問題取代爭論 和辯論型伴侶爭論,那恐怕是沒有盡頭的,與其在一個問題上無限爭吵,不如多多提問:「你剛剛說的 XX 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做 A 就會導致 B 呢?」一方面可以引導對方思考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有漏洞,是不是錯誤,另一方面,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是個轉移話題停止戰鬥的好方法。 保持平靜,不要被激怒 當你表現得越生氣時,對方越會覺得自己的「論證」得到了證實,認為你惱羞成怒。他們會從中獲得勝利者的喜悅,並在下一次繼續採取這樣的方式。 保持情緒平靜,當他們的攻擊無效後,他們反而會陷入「我是哪裡說得不對嗎?」的思考裡,這對幫助對方冷靜下來,邁入正常平等的溝通非常重要。 如果以上幾點還是做不到,或者不起作用,那麼⋯⋯ 只能祭出殺手鐧了——耍賴! 「好嘛~你說得都對~我們一起去吃冰淇淋吧!」 其實,遇事總要辯論並不是一個觸及原則性的問題,這至少意味著對方有與你溝通的意圖,至少意味著他願意為這段感情付出時間和精力。 所以,多給彼此一些空間和時間,不要輕易地因為「厭煩」而放棄一段感情,也不要因為對方的「咄咄逼人」而誤解他就是不愛你。 親密關係的維繫是一件長久且複雜的事情,但我始終相信,在愛的浸潤下,它一定會越來越健康地成長下去。 疫情期間,生活節奏被打亂、和伴侶與家人的互動模式也被迫改變,這些是否讓你感到焦慮不安?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狀態,保持能量穩定不憂鬱。活動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Borchard, TJ (2010). 5 Gifts of being highly sensitive. Psychology Central. Lerner, H. (2014). The dance of anger: A Woman's Guide to Changing the Pattern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Nicola,D.(2013). The Argumentative Personality. Health Psychology Consultancy. Shori, N. (2011). Are you a defensivelistener? Miles to Go. July 05,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oUiM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