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你希望三年後自己是什麼模樣?」諮商師:定期自我分析,找到堅強背後的真實脆弱 https://ift.tt/3qViHqo 本篇個案已經進行了長期的自我分析,卻還是處處不滿意,本書的諮商心理師提出疑問:「你一直分析自己,是不是常常被人誤會你的意思呢?」個案聽罷,瞬間掉出了委屈的眼淚⋯⋯ 自我分析的陷阱 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因為自己總是帶有攻擊性的語氣而感到苦惱,於是申請了心理輔導。 隨著個人事業的開展,她碰見的人愈來愈多,雖然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只要一感到傷心就會情緒性地攻擊對方。她希望自己不要那麼敏感地做出反應,而是能夠若無其事地跳過話題,然後和周邊人們建立和諧的關係。 通常在第一次見面之前,我會提出幾個問題當作業,大約是以下這些: 請用五個詞彙來表現自己。 人生的五項價值是什麼呢? 你希望自己三年後會是什麼模樣? 近來最關注的是什麼呢? 透過心理輔導你希望獲得什麼?請用一句話整理概括。 很多人都對這些問題感到陌生,所以通常只會填滿一張 A4 的紙,然而這位女子卻交來了兩、三張所謂的自我分析筆記。 不只有心理諮商師寄的問題,還有在成長過程裡發生的大紀事、從父母身上受到的負面影響,以及自己想要改變的問題,寫得仔細又詳實。 在那段時間她透過精神科諮商、心理治療、自我啟發研討會、心理學書籍等獲得了許多幫助,努力嘗試了解自己,她將這些事也寫得密密麻麻。從文字見到的這名女子沒有所謂的休止符,特徵就像是愈感到害怕、愈無法安靜待著的人一樣。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我們互相問候,然後我正準備告訴她我對她寄來的這些記錄的印象,她便著急地補充:「我有些部分漏掉了沒有寫上去⋯⋯在我寄出之後又整理了一些。」 她說話的速度很快,讓人沒有切入的餘地。她引用了某些在書上看過的文章、心理學的理論,努力地解釋自己,不,應該是想要懇切地分析自我。 「不只透過文字,現在也很努力地介紹自己呢!」 「是啊,沒錯。我的話有點多嗎?」 「進一步認識妳對我很有幫助,妳似乎很想仔細地告訴我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讓心理諮商師正確地了解我。」 「原來如此。另一方面我也有點好奇,妳在說這些故事的時候,是否有擔心的部分呢?」 「嗯⋯⋯?」 「我感受到了某種不安的情緒。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很難完整地了解妳,可是妳擔心漏掉什麼或是傳達錯誤⋯⋯這樣的心情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什麼事讓妳感到害怕嗎?」 「啊,因為要好好地認識我才不會產生誤會⋯⋯」 「原來妳是希望自己不要被誤解。」 「⋯⋯(流下眼淚)」 「哭了嗎⋯⋯」 「嗯⋯⋯人們經常誤解我。」 她說在生活中沒有遇過能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原本就心軟又脆弱,可是人們總認為她十分勇敢且堅強。 她很容易受到傷害,在自卑感形成的板塊上,每天為了尋找某人的肯定與關愛而徘徊,可是卻以為自己像犀牛角一樣隻身前行也無所謂。所以她說在某人可以像這樣讀懂她的心理時,就會委屈得熱淚盈眶。 「妳覺得從來沒有被好好理解過的人生經歷,和現在的問題有什麼樣的關聯?」她提起了有關父親的事。 對一向冷靜的爸爸來說,金錢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就連家人也要排在其後。買試題本、準備文具的時候,爸爸會對她說:「知道在妳身上花了多少錢嗎?」 她雖然有想要攻讀的專業,但是因為經濟來源被斷而無法持續;雖然有想達成的夢想,但最後也因為被逼得窒息而難以堅持下去。 媽媽是個弱小的存在,因為對爸爸難以招架所以總是選擇躲在後面。女兒看著心腸軟又容易感到孤單的媽媽覺得很心疼,但同時也相當憤怒:「為什麼會如此軟弱而不能保護我們呢?」這樣的心情不時地湧現。 她努力想從爸爸身邊逃走,為了在經濟上獨立,她幾乎所有打工都做過,職業和職場隨時都在更換,為此奔走著。她離開家的理由是不想像爸爸那樣生活,錢、錢、錢,在這世上只看得到錢的人。 她不想成為一個無法散發溫暖氣息的冷血之人。然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段期間每當她照鏡子時,都遇見了一張與爸爸十分相似、總是充滿火氣的臉孔。 (延伸閱讀:「為什麼我這麼討厭男人?」對異性排斥,可能源自你的童年經驗) 為了掌握權力而發狂的爸爸的表情,就掛在一個女子的臉上。如果有人動搖到自己的自尊心,她便想要給對方一點顏色瞧瞧,說話聲漸漸拉高。就像爸爸以前用金錢威脅子女一樣,她用那熟悉的語氣說著:你知道我是什麼人嗎? 可是在轉過身後,她又會想「這不是我真正的面貌,我想說的話也不是這些」,對先前的舉動感到後悔無比。她想以面具背後的真面目示人,想告訴大家自己是個多麼溫暖、柔弱的人,不想再被其他人誤會。 我一邊聽著她的故事一邊思索著。我們有時候會針對問題是什麼、原因在哪裡等,於問題的根本上做出超過必要的分析。這種時候心理學雖然能夠提供有效的方針,但有時也會淪為濫用,反而讓人不懂得劃出界線。 即使我很善於分析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事件,以及這些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仍然無能為力接受那樣的自己。 我「明白了」,但並非「無所謂」。而她雖然能對自己未能獲得他人理解的歲月發出喟嘆,不過此刻還無法給自己安慰。 「雖然我不知道這段期間妳是不是已經對自己做了足夠的分析,但現在的妳看起來像是還沒辦法接納自己。對我來說,妳是一個柔弱且內心溫暖的人,也是一個會因為自卑感而在小事上受傷的人,同時更是一個會向對方施壓,但轉過身又感到後悔的人。妳認為呢?」 (你會喜歡:還不夠了解自己,卻要做出人生選擇?四種狀態幫你分析) 這樣的我也很好 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曾說過,自我認可是自尊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女人的自尊心》(A Woman's Self-Esteem,暫譯)裡是這麼說明的: 「若缺少了自我肯定,那麼自尊心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被囚禁在自我排斥的思考模式裡,個人的成長勢必受到壓抑或延遲,而最重要的是,若感到自我排斥的話,便難以過得幸福。(中略)如果不能接受不悅的情感,就無法讓自己超越感性而有所成長。」 布蘭登認為,無法自我認同的人,或是排斥自己的某一部分者,無論如何學習或領悟,都沒辦法走得長久。即使偶爾有明顯的變化,也都只是一時而非永久性的。 我們需要「真知灼見」,意即理性與感性合作後所產生的理解。 分析只是為了讓自己點頭同意,認同則是能夠緊緊地擁抱自我。我們回溯幼年時期的創傷,揭開事件的始末,並不是為了要找出誰是真兇,而是為了要安慰那已經十分脆弱、突破黑暗時期才活下來的自我。 就像爸爸用金錢來操控權力一樣,在「我」身上也產生了對權力的渴求,而自己必須要接納這一點。不是嚷著「太不像話了,我曾經那麼討厭的模樣居然出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認知到「原來我也有這樣的一面」。 認同並非強迫自己去喜歡,而是別讓自己假裝不知道。要明白,「明明知道卻裝作不知道」,是最容易產生自我嫌惡的途徑。 我對那個女子這麼說:「別擔心,首先要好好地安慰自己。妳因為害怕變得跟爸爸一樣而處處警戒,沒有照顧到自己的感受。」 女子和爸爸是不同的,有著相像之處並不表示一模一樣;雖然有類似的點,但完全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那樣的權力可以被運用在其他地方,舉例來說,力量可以用來守護某個人,而金錢也能拿來幫助弱勢者。但如果打算這麼做,不想活得跟爸爸一樣的話,首先要懂得擁抱尖銳且不圓融的自己。不只是理性的認知,而是要用真心去接納。 對於存在內心裡的所有多樣、陌生、黑暗或是不討喜的特質,都有練習「啊,原來我有那樣的一面」的必要。我給了她一份作業,要她完成下面這些句子,然後在下次見面時聊一聊。 如果我比現在更懂得接納自己的話,___________。 如果我尊重自己的感覺和感情的話,___________。 如果我能更懂得接受自己過去的失誤,___________。 如果我可以改掉自我嫌惡的習慣的話,___________。 我認知到自己正漸漸地___________。 出處:《自尊心的六個支柱》(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暫譯),納撒尼爾.布蘭登 (同場加映:給完美主義者:每件事都追求完美,是因為你無法擁抱低自尊) 我和她一週後再次碰面,她完成了下面的句子。她說她不會再罵自己很傻了,現在自己的模樣也是完美的,她會努力去接納這一點。 跨越無數關卡,一路經營事業至今,她表示和以前相比,現在更加感受到堅忍的重要性。而我也發現,與第一次見面時比起來,女子的話語間開始多了些停頓與空隙。 如果我比現在更懂得接納自己的話,我就不會再說自己很傻。 如果我尊重自己的感覺和感情的話,就不會發脾氣而是先給自己安慰。 如果我能更懂得接受自己過去的失誤,就能感受到自己對自己的愛。 如果我可以改掉自我嫌惡的習慣的話,就不會在能否獲得他人的理解上糾結。 我認知到自己正漸漸地完整。 把自己想掩飾的那一面,聯想成躲在閣樓裡的貓吧——因為覺得人類很可怕而藏在黑暗裡,但同時又討厭獨處而不斷哭泣的貓。如果想把貓咪帶到外頭來,應該要怎麼做呢? 相信一定不是大吼大叫嚇唬,或是硬抓住牠的尾巴往外扯,因為這樣的方法只會讓牠躲得更遠。 拿著貓咪喜歡的食物靜靜等待,當牠稍微把頭探出來時,便溫柔地撫摸牠,然後輕輕把牠抱下閣樓。嘴裡念著「沒事、沒事」,讓對周遭充滿警戒的貓咪安下心來,且這個過程必須既親切又充滿溫暖。 對自己想逃避的那一面也要用這樣的方式,不是硬把它拖出來,而是要將它擁入懷中。 「我精神上的不安是來自於和父母之間的糾葛」、「現在對事情有逃避的傾向,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產生的自我防禦機制」,希望你能藉此讓自我分析不要落入完結。撫慰在生活裡一路帶著不安與愛執的自己,也持續顧慮到自己在挑戰面前想轉身逃跑的心情。 人們大多都是因為對自己不滿意,才會無法向對待貓咪一樣,將親切與溫暖用在自己身上。然而,只用分析來拯救一個人是相當危險的,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了「人」。 但願心理學並非和你對立,而是與你站在同一邊。 理論雖然冷冰冰的,但運用在人身上時必須帶有溫度。在你的問題之前,「沒關係、沒關係」的安慰永遠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金允那的《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 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運用自我對話,療癒不安與焦慮》。由大好書屋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 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運用自我對話,療癒不安與焦慮》 December 14,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ViHq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