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D9GIz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若孤獨是必然,請試著靠近它」山難者的自白:接納處境,我選擇要活下來 https://ift.tt/33D9GIz 我們忙著出國遊玩、忙著打卡上傳、忙著品嚐新的餐廳、忙著上新的課程⋯⋯什麼時候我們停下來,花時間好好跟自己相處了? 2019 年 5 月,住在夏威夷的三十五歲瑜珈老師阿曼達.艾樂(Amanda Eller)一個人到山中健行。那天,她的車停在登山口,心想這只是一趟輕鬆簡單的健行,所以把手機和水壺都放在車子裡。 但是,她在登山過程中找不到方向,迷失在深山裡。十七天後,救難隊終於找到她。 「我看到救難直升機時,我嘴裡還咬著植物,這是我本來計劃的晚餐。」艾樂在一場記者會上分享。 在觀看記者會影片時,我心裡不斷想著:十七天,她是怎麼在森林中存活的? 艾樂說:「我沒有手機、也沒有指南針,我唯一有的,就只剩下我的內心──我的直覺。所以我開始傾聽內心的指引:往左走、往右走、要不要吃這個植物、要不要喝這裡的水。一開始的幾天,我內心充滿著受害者心態,尤其看到好幾次救難直升機飛過卻沒看到我,讓我很想放棄。而後來,我接納了,我接納了這是我的處境,然後我選擇要活下來。」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必須要清空腦中各種思緒,完全專注於當下,專注每個當下我的腳踩在哪裡、我站在哪裡,因為稍微不注意,我就可能會扭傷腳、割傷自己或掉下懸崖,這都可能讓我離存活更遠一步。我意識到,每一個時刻我都在做選擇。我選擇要活下來。」 在聽艾樂分享時,我感到內心非常震撼。讓我最感動的,是她提到某個夜晚,突然間有暴洪,她坐在約三十公分的水中,雖然知道這座山離海並不近,但還是很恐懼如果大水一沖,她會不會就被沖到海裡。 艾樂描述:「那個當下,外在世界的任何東西,我什麼都沒有了,我剩下唯一擁有的,就是我的內心,所以我開始冥想。開始冥想後,帶給我很大的平靜感。」 當生命把你外在所擁有的東西一層又一層剝開,最後,你就剩下最赤裸的你自己、你的內心。沒有多餘的事物讓你分心,這樣和最赤裸又真實的自己待在一起,是什麼感覺? 上一次你和真實的自己待在一起,是什麼時候呢? 圖片|《尋找復原力》繪者「有隻兔子」/遠流出版 提供 面對孤獨,你可以選擇逃避,或是靠近 我一直是個非常喜歡獨處、也很需要獨處的人──閱讀、思考、寫作、散步、欣賞大自然。身為一位內向者,我從獨處中充電,我也從來不擔心自己會害怕獨處或感到孤獨。所以我完全沒預料到,二○二○年的疫情期間,我也會有一段時間感受到強烈的孤獨感。 那時我剛回到美國,從台灣正常的生活回到美國疫情封城狀態,突然間少掉了家人與朋友的圍繞,再加上新學期尚未開始,沒有忙碌工作來填補生活。 有大約兩個禮拜的時間,我感到非常孤獨──那是一種整個人在漂浮、身體很空、好像重心消失了的感覺。後來我和一位也在海外工作的朋友聊天,我們聊到了孤獨感受。對,就是那種很空的感覺!這樣的感受很不舒服,滿令人害怕的。 我想到了阿曼達.艾樂在深山中和自己相處了十七天,以及她提到的暴洪那一晚──當外在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了,我們唯一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內心。 於是,我也想嘗試:如果不推開孤獨,而是向孤獨的感受靠近,和自己赤裸的內心與情緒待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 曾經在書上讀過一個笑話:有兩位天神在討論要把寶藏藏在哪裡,才不會被人類找到。他們提議了好幾個地點,都覺得很容易被發現。最後一位天神說:「那就把寶藏藏在人類的內心吧,那裡不會有人去找的!」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非常真實。我們的內心有著另一個遼闊的世界,卻很少人願意往那裡走進去。 這個社會訓練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外在」世界──到各處去旅行、到景點拍照打卡、品嘗各式各樣美食、參加各種聚會活動⋯⋯。 如果我們也用那樣探索外在世界的熱忱去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你的內心世界裡有什麼?有哪些建築物?什麼樣的風景?有哪些人?又有哪些聲音? 你的內心有個非常遼闊的世界,等著你去探索與認識。你的每一種情緒──悲傷、喜悅、痛苦、失望、心碎、憤怒⋯⋯,都是要邀請你進入內心世界的邀請函,你可以讓這些情緒帶領你走進內心。 要走入內心世界,首先要讓自己慢下來、停下來,花些時間和自己待在一起。 圖片|Unsplash 獨處,就是能夠和自己的所有部分相處 我們會想要和喜歡的人相處,那麼,你喜歡自己嗎?你喜歡待在自己身邊嗎? 在諮商室中,我聽到許多個案說:「我討厭自己!」他們討厭自己的情緒、想法、行為,不願意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或是看到鏡中的影像覺得很厭惡,討厭鏡子中那個人。而我們討厭自己時,當然就不會想和自己相處。 或許,你也討厭自己的某些部分,像是情緒、想法、行為。或許是對自己不夠滿意,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有成就、身材不夠好、長得不好看、沒有價值、什麼都做不好、沒有人愛等等。 於是,你想盡辦法要把討厭的部分推開:努力獲得財富與地位、取得高學歷和成就、努力裝扮自己的外在,或是用其他各種方式讓你不用看見那些討厭的部分,例如忙碌、沉迷社群網站、滑手機、網購、暴飲暴食、追劇、藥物酒精成癮⋯⋯ 專門治療成癮行為的專家蓋伯.麥特(Gabor Maté)醫師在他的書中引用了佛教中的「餓死鬼」做比喻。 餓死鬼有很大的肚子、細長的脖子,不管怎麼吃都填不飽。麥特醫師說,這個社會有許多人就像餓死鬼一樣,不斷想拿外在的物質、名利、權力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但是,外在的物質永遠填不滿內心空洞,要填補內心,你就必須往內心走進去。 走入自己的內心,代表著你要面對自己內在的不同部分──那些光鮮亮麗、你引以為傲的部分,以及那些你討厭恐懼的、想要推開的部分。能夠和自己相處,並不是要去改變那些你討厭的部分,而是去改變你和這些部分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催眠故事|「又不是我的錯,為什麼要道歉」內在小孩的無助,你有聽見嗎) 譬如,有一部分的你覺得「我永遠不夠好」而帶著許多羞愧,你可以把這部分的你想像成一位小孩子,然後你是這位「羞愧小孩」的家長。 因為小孩有許多行為問題,你不敢帶他出門,怕他在外行為失控會讓你很丟臉,所以你每天都把他關在家裡。但上班時,你擔心這個孩子會不會自己跑出門,於是你決定不上班了,每天待在家裡監控他。 每次這位孩子靠近你時,你總是對他大吼大叫,要他走開。有一天你受不了了,決定把他關在房間裡,然後時不時的,你會去檢查房間門鎖⋯⋯ 當然,這是有點極端的比喻,但這正是我們許多人和情緒與想法之間的關係──我們對他們吼罵、試圖忽略、想盡辦法把他們關起來或趕走。這樣的關係也影響著你每天的生活,因為你花很多力氣在對抗這些情緒和想法,讓你筋疲力盡。 重新去愛你內心的孩子 面對內心的情緒或想法,你不需要去改變它們,你要做的是去改變你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你的內心可能有好幾位孩子,攜帶著許多痛楚情緒,而現在你可以做的,就是重新去愛這些內在小孩。 譬如,當這位羞愧孩子靠近你時,你可以溫柔地抱著他,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一定很難受,有我在,我會在這裡陪你。」 你可以去傾聽與理解這位孩子需要什麼?當孩子覺得被理解後,他的行為問題就減少了;你開始願意帶他出門,因為你們之間有了信任,你知道如何溝通與安撫他,而少掉了要去對抗他的力氣,你多出許多心力可以好好過生活。 這是美國心理治療師里查.施瓦茲(Richard Schwartz)博士所創建的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 Therapy),也是我在諮商時主要用的治療取向。你可以去和自己內在的不同情緒或想法建立溫柔良好的關係,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做到。 也因為學習了內在家庭系統治療,我理解到:原來,所謂的愛自己、和自己相處,就是去和自己內在的每一個部分建立溫柔的關係。每個部分的你都是被歡迎的,不需要去推開或改變他,而是去靠近、去理解、去接納。 於是,當我向孤獨情緒靠近時,我理解到,「孤獨」需要的是我陪伴,我不需要逃開,我需要的是好好陪著他,告訴他:「我在這裡,我會陪著你,你不孤單。」 (同場加映:「對別人寬容,卻對自己嚴厲」你需要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 正念心理學家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有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叫做 《當下,繁花盛開》(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原文直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到哪裡,你就在那裡」。 這個書名讓我思考許久。我們常常覺得只要換個工作、搬到不同的城市、換個地點,這樣就可以做改變。但是,不管你到哪裡,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改變,你還是帶著你自己。 人生道路中,我們會遇見很多人,但「自己」才是那個會陪伴你最久的人。如果可以好好愛自己,享受自己的陪伴,那麼這趟人生旅程你一點都不孤單。 而愛自己、喜歡自己、能夠和自己獨處,就是能夠愛你內在的每一個部分──包括那些黑暗的、赤裸的、痛苦的、你一直不敢面對碰觸的部分。 也唯有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所有的面向,我們才能夠真正接納別人。 本文摘自留佩萱的《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由遠流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December 03,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