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養你這麼大,回饋是應該的」:「孝親費」的親情綁架課題 https://ift.tt/2GUFFbm 每當聊到孝親費身邊不少朋友都開始土苦水,經濟的壓力、親情綁架的無奈。而在這背後,其實承載著更多家庭關係的問題。 根據 1111 人力銀行去年的調查,上班族的開銷有六成是花在包紅包和孝親費,在包紅包部分平均花費 14366 元,在此調查中上班族的平均薪資 39638 也就是,在過年當月有 3 成 6 的薪水花在紅包錢,在 31 到 40 歲之間,有父母、小孩的「三明治」族更以這兩類開銷佔比最高。 紅包、孝親費背後 承載更多家庭關係問題 朋友捎來訊息聊近況,詢問新婚的我今年的紅包該如何準備,平時有給孝親費還要包紅包嗎?還是送禮物就可以?有人會認為既然一年 12 個月中都有給予父母孝親費了,在過年是否可以送禮就好,事實上,包給父母的紅包實質上就是孝親費,也許我們可以先從孝親費這件事來思考。 「月薪才XXK 每個月還要給孝親費」 「我的父母說養你這麼大回饋是應該的」 「他們說花錢在娘家賺錢在婆家,怎麼敢不給呢?」 每當聊到孝親費身邊不少朋友都開始土苦水,經濟的壓力、親情綁架的無奈。 而關於給孝親費背後的動機,每個家庭狀況不同,難以以一概全,筆者幾年的觀察,子女和父母與孝親費之間的關係甚之微妙,有些父母認為,子女長大需要善盡孝道,給孝親費是天經地義。有些父母則是以此為由,要求子女支付孝親費,但是其實是另外開立戶頭幫子女儲蓄之用,未來買房、結婚或是大筆支出時可以由此支付。 對於剛出社會月薪不高,每月還需要固定支付一筆款項心理上的壓力不小,關於孝親費的確是量力而為,多半父母都希望子女過的好,然而,當子女出社會終於也經濟獨立、不再需要父母時,家庭陷入無小孩的空巢期,父母面對分離焦慮難以放手,此時仍然希望與子女建立連結,比起摸不著、無法量化的「關心」「盡孝道」,「孝親費」成了最可視的證明之一。 圖片|《花甲男孩轉大人》劇照 量力而為 不只是現在式更要思考未來式 有些父母要求合理範圍的孝親費,許多甚至將全部存下沒有花用,而少數原生家庭經濟條件不佳者,可能會被要求更多費用作為家庭支出,當中可能有的也被做不當使用。經常遇到的都是前者,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可以去思考的事,如果父母都還有能力,並不會因為這筆孝親費而真正改變生活型態(年輕時的儲蓄、退休金已足夠支付開銷)。孝親費的「意義」大於「金額多寡」,給多少這件事可能是較有彈性的,最重要的是溝通並衡量自己是否可以長期負擔,與父母談論自己的經濟狀況與未來規劃,其中在「未來規劃」這點尤為重要。 舉例來說,假設剛出社會時月薪有 33000 元,和父母說好每月支付 10000 元作為「孝親費」,然而在三至五年後才發現自己可能因為結婚、買房需要花用大筆開銷,想和父母協商砍價希望每月支付 7000 元,原以為父母會因為看到子女邁向人生下一階段而感到開心一口答應,殊不知最後得到父母失落與不諒解的反應,甚至質疑砍價背後是否與子女的另一半有關,無形中讓準媳婦、準女婿冤枉成為黑臉。 我們都知道,從華人社會中流傳千古「盡孝道」之倫理道德觀在一時片刻難以顛覆,而給孝親費在當今社會多半還是一項「義務」,然而,我們終究並非父母或是任何人的附屬品,身為獨立的個體,未來我們有自己的家庭、孩子,需要做夠長遠的經濟考量,並無需為了證明自己有賺錢能力而給予超越能力負擔的金額。 觀察社群中,不少經濟已較有能力者,有人仍會抱持著厭惡的心態給予父母「孝親費」,過去養兒防老的心態深植傳統社會,子女在潛移默化下經常認為父母的養育存在著目的性,以致於現在每個月還需要多一份開銷。然而從理性角度思考,自己明明不會因為這筆錢就窮困潦倒,甚至我們觀察不少理財達人分享月支出表格,當中不乏有孝親費的固定開銷,孝親費並不是造成儲蓄不了的理由,在給予孝親費時的怨懟是否更多根源於家庭關係本身的問題,像是一直以來過度關注的父母,讓子女反彈一心想脫離原生家庭,其他在親情上任何形式的關係扭曲,究竟是要持續以負面的情緒待之,還是試著修復關係都是值得思考的。 圖片|《戀愛沙塵暴》劇照 至於,收入相對吃緊的人而言,短期看來也許能在經濟緊繃狀態勉強支付孝親費,但是實際上已經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甚至因此無力為自己日後的職涯拼勁,薪水成長遙遙無期。由於當前的經濟狀況以然為事實,除了跟父母溝通,最重要的還是進行我投資,甚至告訴父母自己的職涯規劃,先學習培養某項專業,讓自己能提升薪資水平,未來能持續給予「孝親費」。 出社會、結婚 當我們從收紅包變成包紅包 今年過年也許你出社會了、結婚擁有自己的家庭,按照「家規」父母將不再給予紅包,相反地,你開始靠著自己的收入給予長輩紅包,對你來說這種給予是一種成就感的表達還是心裡多少有悵然若失呢。只要是能力所及仍然象徵性吉利意義,一年一次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在負擔範圍內,如果是剛出社會的朋友,首次要包紅包給父母,不論如何從 3600、6000、10000、12000 任何數字起跳,同樣以上面的邏輯進行思考,現在的經濟能力,未來長遠的考量。 也許現在沒有太多額外支出,甚至想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財力,包了為數不少的金額,在未來幾十年是不是都能持續負擔,就算日後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小孩,能夠維持每年的金額為優先考量,如果在後續遇上職涯轉換、升遷甚至業外收入帶來更多收益,也能增加其他非金錢形式的禮品,親情不是以金錢來計算,同樣的比起孝親費、紅包,更重要的是家庭關係的維繫與父母關係的經營,在最適當的距離讓這份親情走得更長更遠。 February 04,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UFFb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