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D6K36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愛的迫降》�關係心理學:當你真正了解自己,他才有機會愛你 https://ift.tt/2HD6K36 《愛的迫降》的女主角尹世理,從小被母親漠視,久而久之,她也開始漠視自己的情感。幸好,正赫舉了蠟燭來到她身邊。 文|曾心怡 心理師 有時,我們很渴望在身邊來來去去的人,終究有一個是可以看穿自己的故作堅強,回應我們內在的對於愛與被愛的渴求。只是大多數時間會用一種笑看這一切都是緣分的姿態,和周邊的人比誰比較灑脫。 近日韓劇《愛的迫降》當紅,每一幕停格,每一句告白,都成為女性們粉紅能量的來源。 女主角世理在整齣劇開始前,帶著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看待自己的情感,戀情曝光了那至少還有商機,那樣的無所謂同時可以用來面對他人,更可以拿來告慰自己。只是幼年時,被沒有血緣關係的母親刻意遺留在海邊,那些偶爾就會一閃而過的痛楚沒有消失過,這對她來說是個只能對自己說的創傷。(延伸閱讀:家庭心理學:為何我常覺得媽媽討厭我?) 孤寂一人的害怕,被摯愛背棄的悲痛,在家庭的環境下,那樣的創傷無法被訴說,自然也沒有機會透過他人的回應而得到被理解的經驗。 傷口結痂堆疊形成最佳的保護色,然後我們也逐漸淡忘原本的色彩。 這樣的痛苦也許可以暫時被遺忘,但會在遭遇類似情境時,所有的回憶與感受都會一湧而上,也就是在世理在市集迷路的時候,茫茫人海與幼年黑暗的沙灘交錯著,回不了家豈只是驚慌。 正赫高舉的蠟燭,讓受傷的經驗得以重新被改寫,黑暗裡有了光,有人帶著我回家。 被理解的歷程形成了連結,可以讓受傷的人學習到,不用再和人保持距離來自我保護。(推薦閱讀:雖然有伴侶,卻還是感覺孤單:你也陷入「情感忽視」難題了嗎?) 圖片|Netflix 提供 精神分析的大師 Peter Fonagy 和 Mary Target 在 1997 年一篇著名的著作 “Attachment and reflective function:Their role in self-organization’’ 中提到有關於 reflective function(反映功能,或是也有翻譯為反思功能),提到:「反映功能是透過發展過程中習得,讓個體不只學習到如何回應他人的行為,也是一種回應自己的各種信念,感受,盼望,虛假,計畫的能力。」 這樣的能力透過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照顧者能夠回應孩子的需要與情緒而逐漸形成孩子的自我概念,透過他人的回應而知道自己的每個情緒感受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種感覺叫傷心,那是生氣的表現,我面對娃娃壞掉了會難過,我是個急起來會哭的人。然而,不是每一位照顧者都能夠適當回應孩子的情緒,甚至有時是個傷害,於是我們可能都是世理,把自己對於自己的感覺關起來,關到自己都不認識了。 但長大的我們,如果可以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遇到可以回應我們內在情緒與需要的人,我們就有機會完整對自己的理解。心理師的工作就是在成為這樣的角色之一,在安全的環境下,讓情緒可以流動,讓想法可以被閱讀,讓行為可以被翻譯。透過這樣的歷程讓個人可以組織起來自己的每一個部分,重新認識或是接軌原本的自己。真實的面對自己之後,才能在接下來的關係裡,對方有機會正確地解讀並回應妳。 你可能還沒有遇到正赫的燭光,但你可以持續地搭著滑翔翼飛行。每個經過你身邊的人,都會教會你一些事情,讓你多懂自己的樣貌一些,才能夠讓我們在愛情來臨時穩穩地執子之手,由妳決定要不要與子偕老。 有沒有一部電影、電視劇讓你念念不忘?你期待能夠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嗎?歡迎投稿到擲地有聲。 【當期徵稿:投稿那些電影教會你的愛情】 在你心目中,有哪部愛情電影是永遠的經典?那部電影教會你的可能是愛情的甜美、可能是遺憾,也可能是思念。邀請你,書寫電影與愛情的交手,以下徵稿資訊: 影評募集,內容可包含那部電影帶給你的成長 投稿至 ourvoice@womany.net,在信件標題寫下【投稿至那些電影教會我的愛情,我是 ___(你的筆名) 】。(若未註明此標題,我們將無法在茫茫信海中看見你,投稿者將無法收到回覆唷) 以夾帶檔案附上你的文稿,文稿首段務必附上希望刊登的姓名,檔案請採用 microsoft word 或 google document。(歡迎同時附上多篇) February 20,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