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H2G0K0
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跨性別模特 Indya Moore:無論什麼性別認同,總有你的容身之處 http://bit.ly/2H2G0K0 「當我想到這種非黑即白的定義的時候,我只想到不被歸類在這兩種情況的其他人。我會這樣想是因為這樣的定義是造成現今社會偏見的元兇。」跨性別模特 Indya Moore 的故事,14 歲因不被家庭接受而離家,她在 Fox 年度大劇 Pose 獲得注目。成名的路上,她始終不忘為跨性別族群而發聲。 14 歲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因為不被她的家庭和社群所接受,她隻身離開了家,在寄生家庭中顛沛流離,因為自己的身份認同而被學校同學霸凌。甚至,到她成名之後,前男友還因為害怕自己的家人發現她是這樣的身份而寄黑函威脅她。她從來不為自己的決定而感到後悔,儘管她曾經因為自己的身份認同而一無所有,但她一直擁有著自己,這對於她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為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位男生,她是位十足十的女孩。 Indya Moore 在進到一間餐廳時,如果對於自己被服務生安排的座位感到不甚滿意時,她會舉手告知服務員她想要換位子。或許一般來說,這樣的行為總是給人一種不禮貌、甚至有些狂妄自大的感覺,但對於 Indya Moore 來說,她覺得這是她的權利,她有權利決定自己該如何被對待。基於她的成長背景— 從小到大,她必須一直向周遭的人表明自己,替自己發聲,因為如果她不這麼做,沒有人會替她照看她自己。 剛入時尚界的時候亦然,當時 Indya 還沒有經紀人,只是一位在 Instagram 上被雜誌公司發掘的素人。她在 19 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西班牙版 Vogue 雜誌上,但當時的她依然迷茫,儘管圈內的前輩都建議她儘早找一位經紀人,但她始終不覺得有人可以像她一樣,能夠完美又貼切地向世界介紹她這個人,抑或是能夠確切地知道她該如何被對待或被照顧。 圖片|來源 一直到 2017 年的某一天,當她依然是 Netflix 音樂劇 The Get Down 中跑龍套的角色時,遇見了 José Gutiérrez Xtravaganza(瑪丹娜 Vogue MV的舞蹈師)。José 建議她去一部獨立的電影音樂劇 Saturday Church 試鏡時,她得到了裡面的角色 Dijon,這才讓她的演藝之路有一段真正的開端。因為 Saturday Church 的成功,讓她有機會能夠去福斯電視台的年度大劇 Pose 試鏡,最後得到了 Angel 這位角色。 圖片|《Pose》預告截圖 對於 Indya 來說,Pose 是真正改變她人生的開始,因為在這部劇裡面,她可以完美地呈現她自己。該劇播出以後,獲得一致的好評,成為了影史上第一部擁有這麼多跨性別演員的電視劇。不僅跨性別作家 Janet Mock 指導其中的許多集數,其中的角色都是活生生的、有獨立思考的,而不是只是為了政治宣言而被創造出來。 這部影集深入紐約的 Ball Community(Ball 社群團體)— 一種 LGBT 團體的地下組織,在拉丁裔或非裔人種中的 LGBT 成員中尤其受歡迎,他們創造出一個讓 LGBT 團體表現自我的平台,例如穿著自己設計的衣服或是舉辦運動競賽與彼此角逐獎盃或獎金。另一位參演的演員 Billy Porter 說,自己在 1990 年代也是 Ball Community 的成員之一,當時關於 Ball 文化的紀錄片 Paris is Coming 問世,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被呈現在大螢幕上,第一次有了歸屬感。(推薦閱讀:打破性別框架的 2019 金球獎紅毯:男生何必西裝,女生不必禮服) Indya Moore與電視劇Pose其他跨性別演員。圖片|來源 Indya 在 Pose 裡面的角色 Angel,是一位跨性別的性工作者,也是在 Ball Commnunity 中角逐的參賽者之一。Indya 形容 Angel 是一位渴望愛與被愛的人。儘管 Angel 被塑造成一位強悍的女子,但 Indya 用她的眼神透露出這個角色的憐憫心、溫柔、擁有被愛的需求的那一面,就如同 Indya 自己的人生寫照。故事中,Angel 愛上了一位已婚的白人男性,他們在車上有了初吻,直到 Angel 明白他不配擁有她。 如果要說 Angel 改變了 Indya Moore 的一生,或許過於低估了 Indya 與 Angel 之間的連繫感。當一位採訪者要 Indya 列舉人生中的貴人時,她寫下了 Ryan Murphy(Pose 的導演兼製作人)、Janet Mock,她便開始哭泣。 「因為我常常感覺自己不被看見。我經常覺得自己不被瞭解,這樣的感覺很痛苦。但我會哭是因為我愛他們,不是因為我自己的緣故。我只想要讓他們知道我有多愛他們。」 “Because I just … I feel … I don’t always feel seen, and I feel frequently misunderstood and it hurts to be constantly misunderstood so much. But I’m crying because I love them and it’s not about me. I just want them to know how much I love them.” 對於 Indya 來說,Pose 不僅是她事業的起步,更是她人生中的轉捩點。該劇播出以後,她搬回家與她的親生媽媽同住,她媽媽現在終於能夠接受她的身份。「這部劇讓我回家了。」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現在的 Indya 積極使用她的名氣為更多像她一樣的人們發聲。最近,美國健康協會(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流出的一份草稿文件將性別狹隘地定義為生理性別,此舉讓跨性別族群的權利大大向後退一步。Indya 當時參與了在美國華盛頓廣場舉辦的跨性別遊行,誓言她會捍衛自己族群的權益,並要扭轉此種無知的行爲和政策。(推薦閱讀:【時尚穿越】前所未見的新性感!跨性別超模登時尚雜誌封面) 「當我想到這種非黑即白的定義的時候,我只想到不被歸類在這兩種情況的其他人。我會這樣想是因為這樣的定義是造成現今社會偏見的元兇,它使我們分裂。現在人們看到我會說,她可能很聰明,她可能是位模特兒,她可能是很多種東西。但是對於其他和我一樣的人,或許她膚色比我深、或是沒有我這麼高的自尊,她沒有辦法像我一樣能夠讓別人用我想要的方式看待我。」 (”When I think about binaries, I think about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I’m thinking about binaries because these black-and-white terms contribute the prejudice that our society is dying from. People will look at me and be like, oh she’s probably smart, she’s probably a model, oh she’s probably, she’s probably. But a sister who is darker than me, a sister who is less cis assumed as me, may not have the privilege of someones prejudice being in position to their best interest.“) 圖片|來源 在台灣,根據 2018 年釋出台灣的第一份同志人權報告指出,從 1991 年到 2013 年,對於同志婚姻議題持反對意見的民眾從 57.96% 降到 30.07%,雖然離真正達到平等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可以顯現近幾年大眾對於 LGBT 團體的認知已經多了許多。然而,儘管如此,在亞洲這樣相對保守的地方來說,跨性別族群的存在相較於西方較開放的歐美國家來說,是更不被大眾所重視與看見,從台灣跨性別族群的統計資料就可以看見其實能夠蒐集到的資料很少,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以得知他們在台灣的人數有多少。 或許,是因為在比較保守的社會風氣下,許多人儘管在認知到自己對自身的身份認同有疑慮時,也傾向於將疑慮放在心裡不說。這樣的現象不僅在台灣,在世界上,跨性別族群的統計資料極少。 也許,我們身邊也有像 Indya Moore 這樣的人,也許,他/她只是還沒有勇氣站出來。但透過 Indya Moore 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無論你將自己定義為男性還是女性,或者是雙性別,這世界上都有你的容身之處。因為 Indya 她勇敢地面對了自己心中的疑惑,所以她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著。因為 Indya Moore,無論我們此時此刻有沒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總有一天,都會有一方屬於我們的天空。 Janet Monk 在 2019 年時代雜誌的百大影響力人物中替 Indya Moore 撰文,她說她在描寫 Angel 這個角色時其實是一種自癒的過程,就像她曾經經歷過的那樣,渴望著比這個社會帶給她的框架更多的東西。但更讓人欣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Indya 從一位紐約 Bronx 地區來的女孩蛻變成一位勇於為自己發聲的女人,她是一位演員兼模特兒,用她的聲音去集結社會中被邊緣化的人們。 在 Indya 身上,我們看見了社會運動的女性先驅,她有著 Sir Lady Java(美國跨性別運動先驅)和 Tracey Africa Norman(美國第一位高知名度的非裔跨性別模特兒)的美麗,有著 Miss Major(美國人權運動家)和 Sylvia Rivera(美國跨性別和同志運動家)的果敢,也有著 Marsha P. Johnson(美國同志運動家)的溫柔。 也許 Indya Moore 的成名和出現,是我們最野性也最瘋狂的美夢成真。 May 05,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