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爸爸,你在哪?」父親投入家庭程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http://bit.ly/2HvsGxM 在傳統家庭裡,父親通常容易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席。然而心理學分析,父愛的滿足與否,會對子女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造成深遠的影響。 家庭中的「父性」有多重要?我們是否長期忽略了呢? 我們為什麼不能做朋友呢/你坐在我的對面/眉頭緊鎖 /鎖住我的童年 /我愛你如昔 /我得走了 /我想順便帶走你所有的病 /你別說了 /我不會讓你看我的詩 /不會對你說我的事 /甚至不會讓你發現/我談戀愛時 /遺留的蛛絲馬跡 /我親愛的父親 /我 知道我多少有些像你 /我真的要走了 /我愛你如昔  —— 崔恕《父親》  今天辦公室有人說《海底總動員》第二部上映了,我還沒看。 但十幾年前的第一部《海底總動員》在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個父親尋找孩子的故事:對兒子過度保護的小丑魚 Marlin,和有點嫌棄爸爸膽小的兒子 Nemo, 在茫茫大海中走失了,在彼此尋找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對方的瞭解。 今天,一個踩不上熱點的公號,在父親節已經過去了好幾天的時候,想和大家聊聊 Fatherhood(父性,與母性 Motherhood 對應)。 圖片|來源 什麼是「父性」? 1. 生理與社會意義中的的父性 成為母親會給一個女性帶來生理上的改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知識。 但其實,一個男人成為父親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荷爾蒙的巨變。 以色列學者 Feldman 對同居的夫婦展開研究,他發現在孩子剛出生的幾周,和孩子出生 6 個月後,父母各自的催產素的水準都一直在提高,而且父親和母親的增長是同步的。 研究者認為是撫養孩子的過程,一系列和孩子的互動讓這種激素產生的(Feldman, 2007)。 催產素被稱為「愛的荷爾蒙」,它能夠減少焦慮,喚起平靜、滿足的心情和安全感,增加信任,減少恐懼。 催產素與成人之間的愛情、母親與孩子的連結都呈正相關。 當我們擁抱一個人,親吻,達到性高潮時,催產素水準都會提升。 從社會意義上說,當一個人進入父親的身份時,他也就選擇了進入一段與孩子的關係,承擔起了孩子父親的角色(Roles)。 19 世紀以前,父親這一角色更多地是以至高無上的一家之長,以及家中的道德教育者而存在的,他的作用是為家庭做決策,並確保孩子能夠發展出恰當的價值觀。 工業革命之後,父親的道德角色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物質供養者、經濟支柱,以及性別角色模範。 到 20 世紀 70 年代,「作為照料者(nurturer)的父親」的角色才被提出,父親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的重要性也進入心理學研究的範圍 (Lamb, 2004) 。 從這一演變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父性所包含的角色身份不是單一的,它應該是多方面共存的。 而每個個體在承擔這些父性角色身份時的情況也會各不相同,有的父親可能更多扮演照料者的角色但比較少扮演一家之長的角色,也有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經濟支柱卻很少扮演照料者。 「在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中,一直以來都更重視母親作為照料者的角色,而將父親的角色簡化了。 」心理學家 Michael E. Lamb 說,實際上,父親的角色是多維而複雜的,它擁有更豐富的涵義,不僅是孩子的供養者、引領者和性別榜樣,也是孩子生活的參與者,承擔著對孩子進行養育、溝通、支援、鼓勵、回應的責任 ;父親在家庭中的狀態也不僅只有「父親缺失」和「父親在場」兩種,正如前文所說,父親可能在一些角色上在場,而在另一些角色上缺席。 而父親在孩子各個方面的參與都會深刻影響其成長進程(Lamb, 2004)。 我們本文要探討的「父性」(fatherhood),更多是社會意義上的父性。 2. 父親與孩子:帶來「啟動」的關係 長期以來,依戀理論也更多地強調母親與孩子的依戀關係,而不是父親的作用。 然而,Lamb 發現,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年,對父親和母親的依戀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儘管大多數孩子會對母親表現出偏愛,分離焦慮也更多地出現在與母親分離的時候。 而在第二年裡,女孩對父親和母親的依戀已經沒有明顯的傾向性,但男孩會對與父親的交流表現出明確的偏好來(Lamb, 2004)。 蒙特利爾大學的 Daniel Paquette 認為,可以用一個更貼切的詞來形容父親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即「啟動」的關係(activation relationship)。 他認為,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多作用於撫慰和使孩子平靜下來。 而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則在引領孩子走向世界的部分表現得更為突出。 良好的父子/女關係會説明孩子的獲得這些需求的滿足:被刺激和喚起情緒,感到驚奇,超越極限,勇於面對危險,抗壓能力強、在陌生的環境中無所畏懼、敢於獨立生存(Paquette, D. 2004)。 (KY主創:可以想見這個研究會收到很多女性主義視角的批評,先不在這裡展開了...... ) 父親與孩子之間形成這種「啟動」關係的主要方式,是通過身體的遊戲。 Kotelduck 1975 年的調查發現,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父親會把 75%的時間用在和孩子遊戲性的互動上,25%的時間用於照料性的互動上;而母親與孩子照料性的互動和遊戲性互動的時間各占 50%, 母親與孩子的遊戲也更多的是認知遊戲,而非身體的遊戲。 在孩子出生第二年以後,到上小學前,高頻次的身體遊戲是孩子和父親之間建立起連結的最好方式。 Daniel Paquette 認為,在所有的遊戲形式中,「打鬧遊戲」(Rough-and-TumblePlay)被證明能夠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責任心、自信心和競爭力,尤其是在父親和兒子的關係中。 與女兒相比,在遊戲過程中,父親往往會給兒子設置更困難的情境,或做出更重的懲罰,遊戲的過程中,衝突和冒險都會更為激烈,也因此兒子往往在這些遊戲中得到更多的鍛煉。 從長期來看,這些遊戲能有效地説明孩子提升上學後在同伴中的競爭能力,特別是在競爭壓力大、衝突多的環境下,提升他們應對和解決衝突的能力。 這一點對男孩來說尤其顯著(Paquette, D. 2004) 。 圖片|來源 3. 如何評估父親在一個家庭中的參與程度 Lamb 提出了用來衡量在孩子的生活中,父親參與程度(father involvement)的三個指標: 1. 互動程度(interaction),即父親與孩子直接互動的程度,互動可以是語言、照料、遊戲等多種形式。 2. 可及程度(accessibility/availability),即父親對於孩子來說,可以潛在地「觸及」或者「得到」的程度,孩子覺得在自己需要父親的時候,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對方的回應和支援。 3. 盡責程度(responsibility):即父親在撫養孩子時,在多大程度上去滿足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資源需求,包括物質上的資源和其他無形的資源。 總體來說,在當今社會,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仍然低於母親。 針對美國家庭的研究顯示,在父母都存在的家庭中,如果母親是全職母親,父親和孩子直接互動的時間大約是母親的四分之一, 「可及」的時間大約是母親的三分之一;而如果母親是有工作的,那麼父親和孩子互動的時間是母親的三分之一, 可及的時間是母親的 65%。 不過,父親參與程度與母親的比例在近年來有所提升——主要原因不是父親花的時間和精力更多了,而是母親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也變少了(Lamb, 2004)。 爸爸在家庭中的參與程度對我們的影響 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多少,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和行為、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與父親存在的家庭相比,總體來說,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愛缺失」(fatherabsent)、「父愛不足」 (father deficit)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受到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 (father hunger)。 · 對我們認知和行為功能上的影響 縱向研究發現,在人生的早期能夠得到父親的照料,能夠對孩子認知和行為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能夠在童年時得到父親較大程度的參與,都能夠預測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少的行為問題。 父親參與程度不夠的孩子,在社會適應、友情、行為上都更有可能出現問題(Pougnet, 2011)。 The Atlantic 針對美國家庭的調查顯示,家庭完整、和父親擁有高品質關係的孩子,與完整家庭中父親參與度低的孩子相比,前者在青少年時期品行不端的概率只有後者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品行不端的概率是最高的,甚至高於被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 而女孩在青春期意外懷孕的幾率,在父親缺失、被單身母親撫養的家庭中幾率最高,是家庭完整、父親參與度高的孩子懷孕幾率的近 3 倍;家庭完整、但父親參與度低的孩子,懷孕的幾率也是那些父親參與度高的孩子的 2 倍 (Wilcox, 2013 )。 · 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 在抑鬱症的發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鬱症發病率也高於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是和父親關係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親關係在平均水準的孩子的兩倍 (Wilcox, 2013)。 與得到父親正常關注與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衝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Lamb, 2004)。 · 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也會對子女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造成深遠的影響。 總得來說,如果孩子(特別是在童年時期)能夠從父親身上獲取支援,那麼在成年後,能夠進入親密的婚姻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他的形象會給自己的兒子/女兒樹立起「男人應有的樣子」,他對待女性的方式也會是孩子學習的範本。 研究顯示,如果父親在家中與母親分擔家務,無論孩子性別是什麼,都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女性觀;同時這些父親的女兒長大後的自尊水準也更高,更加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她們的野心也更大,對自我發展的期望更高(Croft, 2014)。 我們和父親的依戀模式,也和母親一樣會影響長大後和他人的依戀模式。 在依戀理論中,嬰兒和父母的關係是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依戀關係,在依戀關係中,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回應程度都會影響孩子的依戀類型,如果回應程度高,孩子就更可能發展成安全型;如果有一方對孩子的需求回應程度低,或者無法一以貫之, 孩子可能發展成不安全型依戀(Fraley, 2007)。 對於女兒來說,與父親的關係還是第一段與男性建立的關係,因此,父親的特質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異性戀)女兒的親密關係。 在選擇親密的物件時,她會以父親作為參照物:既有可能會尋找一個在行為表現上很像自己父親的人作為伴侶,也可能會選擇一個與父親截然相反的男性。 除此之外,與父親的相處中是否能獲得安全感,也會關係到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   除了我們自己和父親的關係,父親對待母親(或親密關係中其他女性)的方式,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我們眼中親密關係最初的範本。 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去愛一個人的方式。 如果父親對待伴侶的方式是滿懷愛、彼此信任的,雙方的關係是親密的、有回應的,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去愛一個人,信任一個人,同時,他也會相信自己在這樣對待對方的時候,會得到對方相同的回應。 父親在親密關係中應對衝突的方式也會給孩子造成影響,如果一個父親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女性,行為中包含冷暴力或身體暴力的現象,也會讓孩子潛意識認為這些行為這是親密關係中可以存在的部分,未來他們就有更大的可能接受一份這樣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提倡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但參與程度與「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並沒有絕對的聯繫。 馬里蘭大學的 MaureenBlack 發現,即便是在父母離異,父親和孩子並不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的情況下,父親仍然可以保持比較好的參與程度。 參與程度更多地是情感層面的,而不是實體層面的(Walker,2015)。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KY 的小夥伴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正在、或者即將為人父母,迎接人生新的課題。 那麼怎樣才能當好一個父親呢? 以下是我們給大家的一點小 tips: 1. 更多地參與孩子的生活,給他們安全的感覺,展示出對女性的平等態度。 2.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你是一個父親,如果想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提高競爭力,那麼可以試試「權威式」(authoritative)的教育方式。 (注意:權威式不等於嚴厲式) 1965 年,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 提出了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指標,一個是「回應」(responsiveness),一個是「要求」(demanding),並根據不同的維度區分了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權威型、 嚴厲型、溺愛型、忽略型。 其中,「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指的是「高要求」和「高回應」的教養。 Padilla‐Walker 在 2012 年的研究發現,在家庭中,當父親使用「權威式」的教育方式時,尤其有利於孩子發展出堅韌不拔的品格。 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權威式」的教養方式的正確含義。 它絕不是一味嚴厲的要求,而是在高要求的同時,給出高回應。 它包括這幾個方面: a. 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溫暖和愛。 b. 重視規則(規則必須是有原因的,建立在說明上的), 權威絕不是任憑自己的情緒打罵孩子,有時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c. 孩子能夠保有一定的自主權。 權威也絕不是控制孩子的人生。(Padilla‐Walker, 2012) 父親對我來說,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詞語中的一個。 他是權威、是保護,也是危險,有時還是敵人。 但我絕對無法否認,正是與他有關的一切,使我變成了現在這個更強大的人。 參考資料: Croft, A., Schmader, T., Block, K., &Baron, A. S. (2014). The Second Shift Reflected 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DoParents’ Gender Roles at Home Predict Children’s Aspirations?. PsychologicalScience, 0956797614533968. Diamond, M. J. (2007). My fatherbefore me: How fathers and sons influence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ir lives. WWNorton & Company. Feldman, R., Weller, A., Zagoory-Sharon,O., & Levine, A. (2007). Evidence for a neuroendocrinological foundation ofhuman affiliation plasma oxytocin levels across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period predict mother-infant bond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11), 965-970. Fraley, R. C. (2004). A brief overview of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Retrieved August, 16, 2007. Lamb, M. E. (Ed.). (2004). The role of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John Wiley & Sons. Padilla‐Walker, L. M., Carlo, G., Christensen, K. J., & Yorgason, J. B.(2012). Bidire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nd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Adolescence, 22(3), 400-408. Paquette, D. (2004). Theorizing the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Humandevelopment, 47(4), 193-219. Pougnet, E., Serbin, L. A., Stack, D. M.,& Schwartzman, A. E. (2011). Father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anadian families.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sciences du comportement, 43(3), 173. W. Bradford Wilcox. (2013). The Distinct,Positive Impact of a Good Dad. The Atlantic. Marie Hartwell-Walker. (2015). What Only a Father Can Do. Psychcentral. May 23,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HvsGx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