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廖輝英專文|母親手藝:粗茶淡飯,有思念味道 http://bit.ly/2DDwbjx 美食可以很複雜,很精緻,但讓我們最能產生共感的,是食物與情感的連結。廖輝英專文,寫自己時常懷念的「母親的菜」,在那個物質貧瘠的時代,母親仍然拼命地想餵飽家人每一餐。 回到最初的感動 一個社會承平越久,它的各種文化藝術就越精緻、細膩、華靡、精雕細琢、並以另闢蹊徑和別出心裁為尚,我們可以從晚唐的詩和南宋的詞看出端倪。 當然,飲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富越三代和暴發戶的分野,只要看他們的飲食作派即可知道。 精緻文化是人類進步的一種必然現象,也是反映社會型態的指標。它隨著社會脈動而發展,並有愈趨多元的現象。換言之,越成熟的社會,越能允許各種藝術的多元發展。 在這種狀況下,精緻飲食必然也是社會的某一種指標。但它和其他文化不同的地方,是它有兩股全然不同的力量分別發展:一方面是繼續向精緻飲食挑戰;另一方面則有反璞歸真、傾向粗食的呼籲。後者這種粗食或輕淡飲食的呼籲,儼然是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因為現代社會的腳步繁忙匆促、現代人焦慮有餘而舒緩不足、吸納太多卻運動太少、富庶有餘而鍛鍊不足,再加上長期過量的精緻飲食,帶來太多富貴疾病,像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等等;所以現代人一直反覆做著矛盾的動作:過量飲食之後,再辛苦減肥。這一來一往之間,實在浪費了太多精力、時間、金錢,而且對自尊和自信,也產生了極大的傷害。 很多清淡飲食都從健康和美觀這兩方面著眼而做著維持理想體重的呼籲;但是,對現代人而言,心靈上的減重與清淡,精神上的健康,其重要性可能更甚於體形上的減肥。 說明白一點,很多現代人心靈實在負載太多、什麼都要卻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以致忙碌半生卻茫無頭緒;又因為信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個信念,所以只愛自己而無法用將心比心的立場去和其他人相處,因此人際關係越來越淡漠,人越來越孤獨;在商業社會的迷思中,籠罩在鼓勵消費、預支享受的信用卡時代,現代人不斷放任自己的各種慾望無限擴大,結果人人都變成為慾望而消費,不是因需要而消費,許多人越買越多但永不滿足…… 因為這種反省,我開始注意到:為什麼我們越吃越好卻反而無法從豐富精緻的飲食中得到滿足和快樂?為什麼許多食物都不以原味出現、而是多重加料、製作、加工後,變成另一種形態出現?就像我們繁複的生活? 帶著感情出現的某種食物,像是有媽媽味道的雞蛋蓋飯、聯考上榜後父親當做獎賞的切阿麵,為什麼特別可口?它們沒有特別講究的刀法、火候、配料、做工;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材料或名貴的食物,但因為它們都帶著某種美好溫馨的回憶,都是簡單樸實的原味食物,讓我們那麼沒有隔閡的就感受到其中的一切……每當吃著這種食物,用回味與感念的心去品嚐,自然特別可口。 圖片|來源 這個啟示,讓我發現:帶有感情的事物,是獨特而美好的。無論時代怎樣發展,人都離不開感情。抽離了感情,即使你贏得全世界,又有什麼意義? 做了母親之後,我先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後來又成為更加忙碌的專業寫作者,常常沒有辦法開伙。因為在家開伙,常常不是只有烹煮這麼單純的工作,而是包括採買、洗切、烹煮、洗淨等善後工作,最後還得加上菜色變化的設計,家中每個成員的偏好等等考慮。對一個出稿量長期那麼大的我而言,實在是很大的負擔。 可是,兩個孩子逐漸長大,無獨有偶的,他們都強烈表達希望能常吃到母親親手做的菜的希望。 為了孩子的希望,做母親的自然勉力以赴。我記得自己為應付不同菜色的變化,曾非常努力的學習我吃過的某些餐廳的名菜。 結果得到什麼評價? 兒子很不留情的批評說:「一點也不像滿 X 樓的。」那家的京都排骨是兒子的最愛。 每當這個時候,就是我最沮喪的一刻。 後來,我放棄學習那些餐廳,而是自創做料和做法,經過幾次改進,最後獲得兒女的稱許,甚至還百吃不厭,被他們稱為「媽媽的滷肉」「媽媽的牛小排」或媽媽的某某菜。 我想,那就是以愛做高湯、烹煮出來的好菜吧。這些菜,都注意到營養、美味、好顏色,而且易做、不過度烹調、不繁文縟節、不企圖偉大,是一個母親用摯愛克服忙碌「設計」出來的菜色。我相信,這些菜,雖比不上餐廳名菜的豪華,但,幾十年之後,當兒女都成家以後,他們一定還會時常懷念起這些「母親的菜」,就像我也懷念從前物質那麼貧瘠的時代,母親拼命想要讓我們兄妹吃夠和吃好所做的那些菜餚一樣。 本文摘錄自廖輝英《雨,下在平原上》,由九歌出版社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雨,下在平原上》 May 02,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DDwbj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