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踮腳尖、深呼吸、練深蹲,五個方法輕鬆鍛鍊肌肉! https://ift.tt/2NzecOS 當我們從事肌力訓練感到疲勞,即代表肌纖維遭到破壞。看到「破壞」兩個字,各位或許嚇一大跳,事實上,肌肉只要遭到破壞就會愈長愈大。肌肉疲勞的感覺代表自己做了有效的肌力訓練。建議各位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做到讓自己有點疲累。 肌肉只要遭到破壞就會愈長愈大,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做到讓自己有點疲累。 不可不知的肌肉基礎知識 肌肉分成紅肌肉與白肌肉兩種。紅肌肉具有高度肌耐力,和體力有直接關聯的肌肉,從事健走等有氧運動可以鍛鍊紅肌肉。馬拉松選手的體脂肪較低,身材纖瘦。在其纖瘦的體型下,有著發達的紅肌肉。 另一方面,白肌肉具有優秀的瞬間爆發力。使用啞鈴從事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鍛鍊白肌肉。短跑選手的身材通常比馬拉松選手壯碩,大腿與胸部肌肉發達,這就是確實鍛鍊白肌肉的成果。 肌肉是由多條肌纖維組成,組合成束狀後形成一塊塊肌肉。當我們從事肌力訓練感到疲勞,即代表肌纖維遭到破壞。看到「破壞」兩個字,各位或許嚇一大跳,事實上,肌肉只要遭到破壞就會愈長愈大。 有鑑於此,肌肉疲勞的感覺代表自己做了有效的肌力訓練。建議各位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做到讓自己有點疲累。 圖片|Pixta 鍛鍊紅肌肉有助於消耗脂肪,白肌肉可增加基礎代謝量,幫助打造不易發胖的體質。確實鍛鍊紅肌肉與白肌肉,即可維持健康又有活力的身體。不妨養成每天早上運動五分鐘的習慣。 1. 單腳站立鍛鍊腰腿肌肉 大家常說肌肉衰退從腳開始。無法站立不只減少活動力,也會讓人失去動力。平時除了多走路之外,不妨搭配以下幾種運動。 首先介紹的是單腳站立。這個動作不只能鍛鍊腰腿肌肉,還能培養平衡感,促進身體活動力。 請先抬起單腳,膝蓋往前伸,以此姿勢站立。如果站不穩,可以張開雙手,較容易維持平衡。學會後請將腳往側邊張開,或試著讓站著的支撐腳屈膝看看。左右腳每次做一分鐘,每天各做五次,總計做十分鐘,就能達到與走路一小時相同的運動量。 圖片|今周刊出版提供 2. 踮腳尖鍛鍊小腿肚 心臟的幫浦運動將血液運送至全身各處,腳尖當然也一樣。運送至腳尖的血液要抵抗重力往上升,再次回到心臟。 這個時候血液要回到心臟,得靠小腿肚肌肉,利用小腿肚肌肉收縮血管,發揮幫浦的力量。小腿被稱為第二心臟就是這個原因。 利用踮腳尖鍛鍊法,抬起腳跟,只用腳尖站立,就能輕鬆鍛鍊小腿肚肌肉。各位不妨通勤時在電車裡試試看。 圖片|今周刊出版提供 3. 慢深蹲鍛鍊大腿肌肉 介紹另一個鍛鍊下半身的運動。此運動稱為慢深蹲,可鍛鍊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與後側(腿後腱)肌肉。由於大腿肌肉很大,若能增強肌力,絕對能提升基礎代謝量。 首先,雙腳打開站立,略寬於肩膀,雙手在胸前交叉。接著,一邊吸氣一邊慢慢往下蹲。最理想的狀態是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的程度,但無需勉強自己,蹲至自己做得到的範圍即可。 接下來邊吐氣邊起立,伸直膝蓋。祕訣在於彎曲與伸直膝蓋時,都要花五秒慢慢完成。一組十次,早晚各做一組。 圖片|今周刊出版提供 4. 深呼吸鍛鍊核心肌群 近年來經常聽到核心一詞,核心指的是鍛鍊支撐身體的基礎肌肉,有助於提升活動力。深呼吸是鍛鍊核心最好的運動。 動作相當簡單,首先,深吸一口氣,將腹部往內縮。縮到極限後,維持此姿勢十五秒。如果覺得很難做到,縮短時間一樣有效果。接著,慢慢吐氣,恢復原狀。 此運動可鍛鍊側腹部(腹橫肌)與背部肌肉。等電車或看電視時也可一邊有意識的調整呼吸方式,隨時想到便可隨時實踐。這項運動對於改善糖尿病非常有幫助。 圖片|今周刊出版提供 5. 啞鈴體操鍛鍊手臂、肩膀、胸部 這項運動使用啞鈴,特別針對手臂、肩膀與胸部肌肉施壓。無需使用很重的啞鈴,只要一公斤左右就夠了。若家裡沒有啞鈴,可用裝滿水的五百毫升寶特瓶替代。 基本姿勢為雙肘放在側腹部,下手臂往前呈九十度伸直。 第一步,慢慢舉起右手,往上伸直,伸到手臂緊貼耳朵為止。接著一邊放下右手,一邊舉起左手,重複相同動作。一組十次,請嘗試完成三組動作。 不妨也嘗試基本姿勢,將雙手往旁邊打開,再恢復原狀的動作。 ​​​​​​​圖片|今周刊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栗原毅的《神奇解救脂肪肝︰巧克力、酒精、微減醣,揮別三高,代謝症候群out》。由今周刊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神奇解救脂肪肝︰巧克力、酒精、微減醣,揮別三高,代謝症候群out》 March 01, 2019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zecOS

相信自己值得更好!五個步驟打造質感品味生活 https://ift.tt/2ILx2nb 人想要更有底氣,是扎扎實實地由內而外,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創造更有品質的生活。給你的五個方法,一起創造高質感生活。 28 歲是個奇幻的年紀,醞釀了 20 世代的青春,正準備往 30 歲的醇香前進。 這也是個慢慢你會感覺到自己漸有底氣的時節,走過剛入社會的矇矇懂懂,跌過幾次跤,也累積了些成就,我們說人有五感,關係也是,親情,愛情,友情,職場情,還有你對自己的愛,在這五關裡,你繳了不同的社會的學分,也更認識自己。 人想要更有底氣,是扎扎實實地由內而外,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創造更有品質的生活。 一、嘗試為自己下廚 一日三餐,餐餐要緊牙,這是一天主要的營養與熱量來源,每一個入口的選擇,你都不想再隨隨便便。 就是一個週間的下班時刻,你設計菜單,決定今天吃中式炒飯,日式咖哩,還是義式清炒辣椒義大利麵,於是上路買菜,知道走過哪段路徑可以最快到社區裡的超市,為這頓餐挑選每一分食材,起鍋,下料,上桌,大快朵頤。 不是為其他的哪個誰,動手為自己從頭到尾準備一餐,就足夠美味。從今天開始,下廚取悅自己的口舌之慾。(推薦閱讀:致單身的你:一個人生活可以鬆散,不能鬆垮) 二、找到你的睡眠時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理時鐘,有的人需要九小時才能睡飽,有的人五小時就精神百倍,重要的是你能了解自己身體的睡眠週期,並餵養身體足夠的睡眠。 為自己打造一個好的睡眠空間,創造入睡和起床的儀式,譬如入睡第一招,上床後不碰 3C 產品,把外部連結留在門外,將時光鎖給自己,睡前按摩與熱敷眼睛,靈魂之窗,也需要你好好照料才能永遠靈動。一夜過去的起床起手式,你將窗簾拉開,知道對你而言,讓陽光灑進來,太陽的溫熱落在身體上,是喚醒每一寸肌膚與啟動大腦的秘訣。 好好生活,先從找到你的睡眠時區下手。 三、為肌膚好好打底 出社會的前些年,肌膚也隨著生活作息的紊亂,開始冒出問題,你嘗試過各種保養產品,從開架到專櫃,從 MIT 到國際品牌,化妝檯上的各種瓶瓶罐罐,是你的青春痕跡,現在開始,好好選擇一個有品質保障也適合你膚況的產品,細細呵護。 台灣原創的專業保養品牌 LanVece 十步青山,從蘭花原料的品質開始一手把關,透過獨家專利技術,萃取蝴蝶蘭的精華製成蘭花初露,製造過程更無酒精與人工色素添加,也無動物實驗,帶給你溫和不刺激的成分,功效看得見。 說再多,不如讓時間自己說,就從今年開始,為肌膚好好打底。(推薦閱讀:台灣職人品牌|LanVece 十步青山:在求變的世代,做個不忘初心的人) 四、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人身上 從有約就出門,週末滿檔行程,不想一個人面對孤寂的懞懂,開始覺察每一次的見面,都彌足珍貴,都應有意義。 「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西蒙波娃 和對的人見面時,會讓你感到心滿意足,忍不住期待下次再見。你重視起每一場相見,該是充電,不是能量消耗。現在不如花 1 分鐘閉眼回想,上一次你覺得有意義的暢談時光,是在什麼時候,是在哪裡見的面,是和誰一起,傳個訊息給他,約個你們都想見彼此的時間吧。 生命如此短,你要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 五、知道如何讓自己開心 成熟不是不能低潮、脆弱、感到委屈,而是知道如何處理你的情緒,在遇到同樣情況的下次,你能更有餘裕面對,知道如何變回開心的自己。 為自己寫一份專屬百科全書,記錄各種情緒疑難雜症的妙方。煩悶的時候,需要的不再是大吃大喝再大醉,而是一路漫步到遠方。難過的時候,看場更悲傷的電影,知道生命有時,一切會過去。低潮脆弱的時候,你知道你可以接受它,擁抱它,向他人求救,身而為人,你不再為不同狀態的自己,感到不堪。 每個人都有不同專長,別忘了,成為你自己的情緒專家。 最後送上蜜雪兒歐巴馬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必須練習,提高『自己 』在待辦事項上的優先順序。」 每一個選擇,都在引領你往更想要的方向去,現在開始用好東西,過更好的生活。 March 01,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ILx2nb

林姓主婦專文|冰箱該如何收納,創造日系廚房風景? https://ift.tt/2T5ro46 我也很嚮往日韓主婦冰箱裡的風景啊,但她們之所以可以弄得如此整齊完美,是因為把收納容器統一了,直到有一天,茅塞頓開,悟出屬於我的中庸冰箱管理之道,不過度偏執,但又讓冰箱看起來更加整齊、收納更有邏輯! 文|林姓主婦 圖片|三采文化提供 冰箱收納是主婦們相當在意的一環,主要是因為冰箱空間有限,如果沒妥善管理運用,看起來亂就算了,更麻煩的是,採買回家的食材沒地方冰,或是塞在深處的東西放到壞。 從出第一本書開始,我的編輯團隊不斷跟我說,可以寫一篇冰箱收納的技巧,一定很多讀者想參考吧,他們都不知道敲破幾個碗了,我一直拖著沒寫,因為老實說我覺得沒什麼厲害的心得好分享啊(心虛小聲說)。主要是我本來就沒有囤食材的習慣,做的菜也不太會剩,就算剩了也會盡快找機會吃掉或丟掉,所以我的冰箱蠻空的,沒有什麼收納危機。 不過,雖然空間上夠用,有一點還是讓我感到困擾,就是比例佔最大的冷藏櫃,裡面的東西不管怎麼擺都有點雜亂,反正就是打開來沒什麼了不起的畫面啦,跟我在 IG 上看到日韓主婦冰箱收納的照片差很多啦(嘟嘴轉手指)。 我也很嚮往日韓主婦冰箱裡的風景啊,但她們之所以可以弄得如此整齊完美,是因為把收納容器統一了,所有食物,甚至乾貨都裝進琺瑯盒或塑膠盒、所有調味料都裝進了玻璃罐,這樣一整排放在一起就跟部隊一樣,畫面當然無敵啊! 但要做到那種程度,其實蠻偏執的,試想她們花多少事前準備時間,把東西一一裝入,東西用完,又要花時間把盒子洗淨晾乾,我根本不可能那麼拼命,且總會遇到東西沒辦法剛剛好裝下的時候,剩下那一點要收哪不是也很煩人。還是她們只是拍拍照,真實生活都是直接紅白塑膠袋綁一綁就丟進冰箱呢(不要亂誣陷 !) 我想求整齊,但又生性懶惰,在這種矛盾的情緒之下,我的冰箱一直處於很平庸的狀態,即便搬到新家,換了更大的冰箱,一樣沒有任何突破,反正我的冰箱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妳才是吧)。 直到有一天,茅塞頓開,悟出屬於我的中庸冰箱管理之道,不過度偏執,但又讓冰箱看起來更加整齊、收納更有邏輯,東西也好拿多了,這套作法從此伴隨我生活,老娘終於可以提筆寫下這篇文章了(捲袖子)!調整後的作法,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大觀念: 圖片|三采文化提供 方法 1:看起來亂的東西,用收納盒收好 冰箱冷藏庫,讓我最不滿的地方就是門的左右兩側。那邊主要是設計來收醬料、飲料、雞蛋,但看起來就是亂,明明日韓主婦也一樣放那,怎麼畫面差很多。 後來我發現,那是因為我們的產品包裝實在醜,很多傳統美食都用毫無美感的玻璃瓶裝,有的上面還印老闆的照片,擺出來真的不好看(老闆聽了別往心裡去,你的醬料還是很好吃呦)(摟),跟日韓主婦冰箱畫面自然是天差地遠。我曾經動過幾次念頭,把它們全部裝到一致的玻璃罐裡,但這樣實在太瘋狂了,光添購玻璃罐就不知道要砸多少錢,終究還是忍下來了。 山不轉、路轉,我把它們全部收到收納盒,再放進冰箱內層,要用的時候整盒拉出來挑,很方便。同時,我把塞在冰箱內層的罐裝飲料拿出來放在兩側,比起來,飲料包裝整齊多了,簡單調整,我的冰箱看起來就很不一樣。 方法 2:冰箱內層「抽屜化」 中大型的冰箱都有深度太深的問題,導致最內層的東西很難拿,最上層又深又高,使用上更是麻煩,放進去的食物就像被打入冷宮一樣,可說是過期食品之家。 用深長型的收納盒跟淺托盤,就可以把冰箱內層簡易改造成分類抽屜,同類的東西得以集中收好,看起來整齊外,且一拉就可以拿到裡面的東西,解決不好拿的窘境,把空間做更好的利用。 圖片|三采文化提供 方法 3:冷藏櫃設臨停區 冷藏櫃最好設個臨停區,有一區隨時空著,專冰吃剩的食物,臨時有大鍋湯要冰,不用乾坤挪移,調整層架就可以放入。此外,小盒的剩菜集中放置,也可有效提醒自己要盡快吃掉,減少浪費食物的機會。 圖片|三采文化提供 方法 4:抽屜型的設計,用收納盒做內部隔間 抽屜型設計的冷凍櫃、蔬果室,用收納盒做隔間,東西放進去更能整齊排好,各類存貨也才看得清楚。 特別提醒,冷凍物品分裝後,務必壓平後再冷凍,才可排排站,節省空間。若整坨橄欖球狀放進去是不行的! 圖片|三采文化提供 圖片|三采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林姓主婦的《林姓主婦的家務事(3)通體舒暢的順手感‧家收納:打通收納邏輯+翻轉裝修觀念+省力家事心法》。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林姓主婦的家務事(3)通體舒暢的順手感‧家收納:打通收納邏輯+翻轉裝修觀念+省力家事心法》 March 01,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5ro46

熱門打卡點!四間讓你以為來到首爾的午茶店 https://ift.tt/2EEQRs4 特搜 IG 洗版狂推的「超美吐司」,放假就用美美的吐司療癒你的身心!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每飛韓國就想要去弘大或者安靜的咖啡角落,點上一片油畫吐司,在陽光灑落的窗邊喝著咖啡,這種光景實在是太美好,以至於回到台北仍然想要吃!今天就特搜 IG 洗版狂推「超美吐司」!全台特搜這 4 家!迎接一周的挑戰前,先來用美美的吐司療癒你的身心! 城西時光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這陣子最火的文青感咖啡店,打卡點很難找到,但仍然以高人氣洗版的 IG,美式咖啡、鮮奶茶都非常平價!「榛果蕉可可」、「貓王最愛」、「煉乳脆片」、「夏威夷派對」從香蕉到夏威夷披薩口感都在舌尖開派對,精緻點綴的厚片吐司也都是銅板輕鬆帶走吃,荷包這麼無痛,口味這麼多元,當然是要下次帶著姊妹們一起踩點啦。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鄭州路 21 巷 4 號 營業時間:10:00-17:00 對沖咖啡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圖片|bamboo716 走進溫州街,走進臺北城的一種很獨特的慢節奏裡。而今天介紹的這家韓系的「對沖咖啡」一直在我的咖啡名單裡!鐵件椅搭配整間店純白疏落的氣質,很像在弘大商圈漫不經心遇見的咖啡店。奶油乳酪鮮奶厚片吐司,醬料像顏料般被輕輕地點綴,可以自由選擇要原味、花生、草莓、巧克力、楓糖口味,光是造型就讓人口水流滿台北盆地惹。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 74 巷 5 弄 3 號 1 樓 營業時間:下午 1:00 - 下午 10:00 Cafe.com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位於台南北區的育成路上,來府城不只有台南人引以為傲的小吃必嚐,早午餐、鬆餅、甜點這家也是很有口碑的!甜點櫃裡塞滿著各式季節水果的甜品、糕點讓人目不暇給,甜點、鬆餅讓你選擇困難發作!每個甜點都想給他吃一口才開心。 地址:台南市北區育成路 87 號 營業時間:08:00~17:30 Brunch &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 儂儂提供 要不是上次元旦回去朋友介紹這家,我可能一輩子錯過它!「Brunch &」隱秘低調的外觀看起來很像⋯⋯賣日式料理,但其實不是!唯美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色油畫吐司,做工根本就是翻糖蛋糕等級,國旗油畫吐司只有這家有,而且是元旦限定,想要再吃到請明年趁早。 地址:高雄市青年一路 6-6 號 營業時間:上午 8:00 - 下午 4:30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文青們注意!全台這8間質感系麵包店讓你感受手作的溫度 日韓客必喝的高雄一級奶茶!除了樺達還有五大特色奶茶在這裡 文青們注意!全台這8間質感系麵包店讓你感受手作的溫度 March 01,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EQRs4

陳繁齊專文|當社會否定男性溫柔可愛,我還算「及格」嗎? https://ift.tt/2tJHz7Z 平凡是笑的時候不能遮嘴巴。坐的時候雙腿至少要打開一些、頭髮不能太長。心想成為多數人的其中一個,大概就能算是個合格的男性了吧! 「我像一顆蘋果。」 舊日記裡曾寫著這麼一行字。像蘋果一樣紅潤嗎?還是像蘋果一樣甜美?誰曉得那是什麼意思。初入小學時,不免俗地面對著「我的志願」「我的夢想」龐大的命題,或是「請用一個形容詞形容自己」那樣艱澀的問題,我都答不出來,努力搜索腦內的辭典,最後只寫下:平凡。 我可能是一顆平凡的蘋果。平凡除了本身之外,不需要其他形容。也最好不要有其他形容。但老師對著我洋洋灑灑寫下的整篇作文搖頭。「你應該要想辦法認識自己喔。」 小學一年級,正好被信佛的導師發現自己能背誦出整篇的心經,從此得了導師歡心,有次還在鼓勵之下,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背了一遍,完畢之時導師帶頭鼓掌。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短暫地遠離平凡,有點不穩當,像是不諳水性的我,終於抱緊那片不被信任的浮板。當時的座位靠窗,轉頭就能看見栽種在校園一隅的花樹,那棵樹總是綻得五顏六色。自然課教的鮮豔或有毒,該怎麼判斷呢? 平凡是及格就好。但我是不是一個及格的男孩?小學五年級初識髒話,彷彿發現了加分題,開始無謂地將其拼湊成日常對話。媽的等等要不要去買包薯條?好熱喔靠北。一如那個歲數的我們,只知答題而不知未來,用過的字詞,就像還沒核對答案,就已被丟棄的試卷,沒有訂正,也沒有人幫忙釐清。我們嚴格地訓練,讓自己習以為常地認可它的粗壯,在同齡的乖巧同學驚呼「你說髒話!」的時候,對抗後頸的僵硬,如石像般吐出一句不以為然的話:「對啊,怎麼了嗎?」 平凡是笑的時候不能遮嘴巴。如果可以的話,要從聲帶匯聚出巨量的「哈哈哈」聲,而不是僅用喉間發出飄渺的笑聲。坐的時候雙腿至少要打開一些、頭髮不能太長。運動要好,每一年的體適能都要測量百米跑速,測驗之前我一定會和共跑的同學們約好:不要跑太快,一起到達終點。心想成為多數人的其中一個,大概就能算是個合格的男性了吧!體育老師的哨音響起,跑道盡頭突然就多了幾位如同選秀節目的評審,逐一開始亮燈給分,或僅是舉起圈叉的牌子。 我就像在和鋪天蓋地的刻板印象賽跑。 突然想起以前班上跑得最慢的男生,他的綽號是蟑螂,為何有此綽號已不得其因;不知道是否因為他的皮膚比許多女生還要白皙,四肢快速擺動的樣子,看起來異常地彆扭。「接下來是蟑螂要跑耶!」「欸快快快,快來看。」他總是在體育課裡成為大家的笑柄。你真的沒有辦法跑得快一點點嗎?有次我懵懂地問他,甚至花了一節下課的時間,要他模仿我張開雙臂、跨滿步伐的動作。「不行啦。好難。」我一直記得他自暴自棄地頹坐在走廊上,像金頂電池廣告裡被定義為「他牌」的兔子。 坐在高中文組班的教室裡,講台上的老師陳腔濫調地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考大學只是一個轉折,重要的還是誰能撐到終點。那他有沒有繼續跑下去呢?那個男生。跑到更前方、看到更多與自己相像的人。跑到一個男生也可以擁有溫柔、可愛等形容詞的年紀。跑到一個多數人都不會再用同一種眼睛看你的階段。 由衷希望他到達了,和我一樣,成為倖存者,雖然如我這樣的倖存者,學了多少詞彙,至今還是想不透自己是一顆如何的蘋果。 或許我根本就不該是蘋果,只是我曾經以為我必須是。 圖片|大田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摘自陳繁齊《風箏落不下來》。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風箏落不下來》 March 01,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JHz7Z

王小苗專欄|我們渴望被愛,也渴望被愛的是真實的自己 https://ift.tt/2Tp8vZ6 沒有人真的不渴望被愛,只是那樣深層的呼喚具有但書——我們渴望被愛的是真實的自己。 2018 年我在政大 X 書院開過一堂實驗性的廣義創作課,主題與愛情有關,命名為「新男友.集體創作工作坊」。參與者來自校內外不同科系,平均年齡 25 歲以下,多半不是主修藝術專長的學生。 工作坊開始的時候,我請參與者提出關於愛情,各自最想獲得解答的問題。我們把問題放在社群媒體的私密社團上票選,再就獲票最多的幾個題目展開辯論。那些題目分別是: 「如何讓我愛的人愛我?」 「怎樣才知道自己愛上一個人?」 「為什麼害怕和控制會把愛吃掉?」 「如何放下?」 「怎麼在愛裡面不要失去自己?」 「怎麼知道對方也真的愛你?」 「為什麼不夠了解一個人的全部仍然會不自主的喜歡和靠近對方?」 「覺得喜歡別人很麻煩怎麼辦?」 「怎麼知道自己到底是真的喜歡一個人的本質,還是是認定一個人並喜歡自己腦中的他?」 「人只能愛一個人嗎?」 每題都是世紀懸案,無限發散的話,大概可以討論到人類滅亡。但工作坊僅為期兩週末,放任大腦思考太久不會有好結果。所以我緊接著請參與者們設想心中完美的約會情境,分組配對之後,在雙方同意的範圍之內,實際陪伴對方實現。另外我也請參與者們,嘗試近距離注視與嗅聞彼此,跨過最表層的身體界線,自主選擇週末想要私下見面的對象。 最後,參與者們將兩週來身心經歷的私密體驗,轉化為具有個人觀點的公開表演形式發表。結果令我驚喜。坦白說,還超越了我的預想,我感受到許多比平常我進小劇場看戲,更直接觸動我的洞見與作品能量。 悲劇般的渴望,及其未能說出的但書 有一組創作者,事先預錄各種具有反對意義的語詞,錄完後即封箱,約定不再聽第二次。隔天上台,他們當眾宣告自己的夢想,彼時卻聽見,那些由自己創造的,自己對自己的拒絕,嚴厲、輕蔑地,一次又一次從後方傳到台前。 「不要。你不行。你根本做不到。不可以。我叫你不要再說了。不准。你不可能會成功。」 有人摀起耳朵,嘗試忽略;有人倔強地和每一句自己說的「不可以」爭得面紅耳赤;也有人就此噤聲,一個人站在台上靜靜流淚。僅是旁觀的我也深受震撼,那是所有因交付過真心而受挫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苦澀。 另一位創作者,演出一開始,便如同安靜的鬼魂漫遊四方。她徘迴在觀眾與舞台之間,有時逼近,有時遠離,有時又冷不防地貼在觀眾耳邊悄聲詢問:「你愛我嗎?」奇異的感性,空間偌大,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人無處可躲。不管對方如何回答,她不斷地問同樣的問題,平靜無波的聲調,到最後變得悲痛異常、歇斯底里。 還有一位創作者,在眾目睽睽之下和男友協議分手。他們透過社交軟體的對話框一來一往,隨著打字的敲擊聲越趨激烈,現場更加鴉雀無言。對彼此還有所留戀的兩人,無法在關係的進退維谷間找到共識,而那些不偏不倚,朝對方痛處重重踩下的相互指責,即時投影在大螢幕上,殘忍地讓人難以呼吸。 演出結束後,我和學生們從情感震盪的餘波中回神,我們討論,然後發現,形式截然不同的悲劇,最終試圖表達的竟是相似的渴望:沒有人真的不渴望被愛,只是那樣深層的呼喚具有但書——我們渴望被愛的是真實的自己。 完美是一個假命題,被鎖在沒有勇氣成為自己的恐懼裡 真實的自己,不總是完美無缺。有時他會無端找碴,自己恐嚇自己;會因為不知如何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而變得緊迫盯人;甚至對戀人索求不成時,轉向攻擊對方。 親密關係像一頭猛獸,毫不費力便能扯下我們竭盡心思才穿戴完整的華服與禮帽——真是一個難纏的對手——那些深藏心底的防衛機制,明明如此奧麗機巧,每座冰山的完美尖角,都是耗時良久、痛定思痛後,才鑿建完成的,怎麼會那麼隨便,就被小小一顆自我懷疑的泡沫炸個粉碎? 我們瞪著身上皮綻肉開的抓痕不可置信:也許比起渴求被愛,直視自己在關係中,猛然露餡的種種粗鄙、貪婪、矯情、傲慢、自卑或脆弱⋯⋯等陰暗面,更令人感覺天誅地滅。 「但到底是誰跟妳說,完美的人才值得擁有美好的愛情呢?」 精美的妝容被眼淚刮花無數次以後,鏡子裡的小丑突然不再和我同手同腳。 我看著她,像掙脫了操偶師擺佈的木偶,誇張地對我擠眉弄眼,第一次清楚地發現:天啊,她真的長得好醜。她好失控、好瘋狂,但這是怎麼一回事?她看起來不但不可笑了,還很有自己的特色。 那是一個決定性的瞬間。一隻木偶躍躍欲試,從成堆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木偶群裡跳下來,扯開了掛在身上的標價,縱身成為了真人。從此以後她得接受,一切都可能會壞掉、會被磨損,她會心碎,但她能夠穿上自己選擇的鞋,開口說出最想說的話,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然後她才能比誰都更明白:在渴望被愛之前,要先有勇氣成為真實的自己。 沒有走到最後的愛情不是懲罰,成為自己必須付出代價 前幾天我看了 2017 年橫掃奧斯卡的熱門電影《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原本我對這部片一直沒有太大興趣,但L說他和我分手後,每看這部電影的結局片段必哭,燃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樂來越愛你》裡,為了站上舞台表演而不斷努力的女演員,和嚮往開設爵士酒吧的鋼琴手,兩人難得知遇相愛,最終因為夢想歧異,選擇讓戀情劃下句點。 The ending scene of “La La Land”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Lionsgate UK. 電影最後一段,功成名就的女主角 Mia(Emma Stone 飾)和她的丈夫,偶然來到昔日戀人Sebastian(Ryan Gosling 飾)經營的酒吧,男主角發現了Mia的身影,在台上默默彈奏起兩人定情的鋼琴曲。當熟悉的主題旋律「Mia & Sebastian’s Theme (Late For The Date)」再次揚起,迥異於現實的美好結局,在兩人眼前如電影膠卷放映。 在那沒有破口的平行宇宙裡,他們不曾分離。每個令人懊悔的時間節點、引發衝突的關鍵事件,通通重來了一遍,而這次他們選擇了「正確答案」。 「⋯⋯那段煩死了!人生沒有假如!那男的明明自己過還比較爽好嗎!」我偷偷擤乾了鼻涕眼淚,不想被任何人發現我難過。我打從心底痛恨 L 叫我看這種煽情的東西。 「妳這個沒血沒淚的人。」L豎起了他的獅子毛,準備隨時跟我打一場,就像我們還在交往的時候一樣,沒人想學會示弱的技巧。 但吵歸吵,我們也都知道,一段愛情走到了盡頭,再多遺憾也無法假裝是浪漫。我們都是心痛著拿失去的戀情,贖回另一種讓自己活命的可能。我沒有對L說出口的是:再給 Mia 和 Sebastian 一百次搭上時光機的機會,他們還是會在一樣的時機,說出一樣傷人傷己的話,迎來一樣的結局。 圖片|《樂來越愛你》 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他們無法成為自己。 那才是唯一能改變過去的鑰匙。為了走向未來,承擔此刻的必然。 「我不想再做了,不想再丟臉,我已經試鏡太多次,沒有一次成功的。 」 「妳就是個小孩。」 「我已經努力成長!」 「妳就是個小孩,妳現在哭得像個小孩。」 《樂來越愛你》的台詞我最喜歡這段。成為自己,不只需要勇氣,還得承認,這從來不是一件能夠投機取巧的事情。它是一趟永遠在路上的旅程。所以 Mia 擦乾眼淚之後,還是去試鏡了,而那次試鏡,將她的人生帶往了意想不到之處。她並不是在愛情和夢想之間選擇其一,而是選擇往前走,選擇經過愛情與夢想的洗禮,長成獨一無二的個體。 相信足夠深刻的關係,禁得起一再的轉化 我記得得很清楚,在「新男友.集體創作工作坊」結束之前,我請參與者們再問一次,心中關於愛情,最想獲得解答的問題。所有人不約而同,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都改用了「我」作為提問的主詞: 「我為什麼那麼需要安全感?」 「我想知道我真正渴望的是男性還是女性?」 「我為什麼會在說真心話的時候哭出來?」 「我覺得我現在需要的不是愛情,或者說,能讓我強烈感覺到愛的,不是某個人,那會是什麼呢?」 這是一段神奇的旅程:每個從關注他人回應或思索抽象本質出發的困惑,繞了一圈,變成了比愛情更遼闊,以自身為主題的問題。 愛情像雙面鏡,一面創作想望,一面讓人映照自己。然而也有人有幸,不被這個奇幻的濾鏡左右,不全然盲目,不照單全收,彼此遇見、承接、啟發過對方最無所掩飾的那一面。 《只是孩子》(Just Kids)是我每隔兩三年就會想要重看一次的書。這本回憶錄不只紀載了龐克搖滾詩人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與她的攝影師愛人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一起創作、相愛與探索自我的故事,也側寫了 1970 年代以降,在紐約城內風起雲湧的音樂與視覺藝術簡史。 圖片|Lloyd Ziff (b. 1947), “Robert Mapplethorpe and Patti Smith”, Brooklyn, New York, 1968. Patti 和 Robert 曾愛得無比堅定。他們彼此扶持,一起生活創作,在共同信仰的藝術中,共度最窮困潦倒,卻也如星辰發亮的時刻。不管身處如何棘手的處境,當其中一人狀態貧弱時,另一人就必須展現出絕對的強韌——兩人曾做過如此美麗的約定。 他們是彼此生命旅途中最無可或缺的謬思,但最後還是不得不分手,因為 Robert 發現了他無法阻擋自己對於男性身體的強烈渴望,那是一條嚴峻而孤獨的道路。在他們感情分道揚鑣的路口,她說她知道他對她的愛並沒有少過。 「Robert 和我依舊堅守著我們的誓言,不會離開對方。我從不曾透過性向的透鏡去看他,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完整無缺,他是我今生最完美的藝術家。」 這或許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情話。 February 28,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p8vZ6

滿足他人需求,卻不懂照顧自己,你也是低自尊者嗎? https://ift.tt/2T5p5hj 你是否總是滿足別人需求,卻不善於照顧自己?面對別人的憤怒,你是否總是控制不住地想要道歉,即便你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麽?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上面的描述,低自尊的你或許需要閱讀這篇文章。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面對別人的憤怒,你是否總是控制不住地想要道歉,即便你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麽? 你是否總是滿足別人需求,卻不善於照顧自己? 你是否總是非常在意自己外貌和打扮的細節,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別人? 如果別人誇你,你會覺得非常不自在,甚至反駁他們? 對你來說,在交流中表達和對方衝突的觀點是否困難?一旦對方批評你的想法,你會不自覺地妥協? 以上這些描述,都是我們在網上、書中看到的,對低自尊者的描寫(J.V. Fennell,1999; Newsome, 2015)。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上面的描述,那麽,臨床心理學家 Melanie Fennell 的書《戰勝低自尊》(Overcoming LowSelf-esteem)或許適合你。今天,我們選取書中的部分做一下導讀。 什麽是自尊?什麽是低自尊? Melanie Fennell(1999)在《戰勝低自尊(Overcoming LowSelf-esteem)》一書中,將自尊定義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對自己的想法,以及我們賦予自己的價值(p. 1)。」她指出自尊是我們關於自己的核心信念(central belief),而低自尊意味著你對自我的品質和價值有負面的核心信念,比如你可能覺得自己是軟弱無力的、覺得自己不夠好、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等等。 自尊是個連續譜,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自尊水平都不同。有些人自尊水平較高,他們只是間歇性地、在遇到某些情況時(比如面試、或者第一次邀請人外出)才會產生自我懷疑,而自我批評並不會影響到平時的生活(p. 4)。 但有些人的低自尊情況則很嚴重。他們會連續不斷地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在遇到一點挫折時,也會產生強烈的自責。他們認為自己不具備應對挑戰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可以維持和人長久的關係。他們看不見自己的優勢,而在遭遇問題時,他們傾向於認為這些問題就是自己的寫照(「這就是我」)。他們很難在沒有外在幫助的前提下,依靠自己的努力來產生進步和改變,因為一旦過程進展緩慢、或者遭遇挫折,他們就會喪失堅持下去的信心(p. 5)。 絕大多數人處於兩種極端之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低自尊問題,體現為「我們不敢去追求那些真正好的東西;甚至在有機會擁有那些東西時主動拒絕」——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值得、也不應該擁有這些自己真正認為好的人事,相反,次好的、有瑕疵的東西讓我們感到安全,能夠安心占有。此外,低自尊者在日常的人際生活中,還可能有一種沒有由來的擔憂和恐懼,它可能以強勢或疏離的方式表現出來,他們總會覺得別人可能會忽然厭棄他們——而他們不知道緣由、無法預測、且無能為力。 Fennell 認為對於極端低自尊的人,只依靠自助書本是不夠的,需要求助於專業的心理健康人士,但是自助書籍可以配合治療、在過程中使用(p. 5)。 低自尊是怎麽產生的? 1. 負面經驗 Fennell 認為,負面經驗是低自尊的誘因。有哪些經歷會讓人產生自我否定的感受呢?(p. 10) 慣常的懲罰、兒童虐待或者兒童忽視。 成為他人發泄怒氣、憤怒的對象。比如,父母將自己的煩悶發泄到孩子身上。但孩子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對自我的懷疑:我會在不知不覺間讓別人不高興,即便我覺得自己什麽都沒做,別人還是會討厭我 來自受到歧視的家庭或者組織。比如,如果家庭很窮,如果照顧者有令他人看不起的困難。那麽這些經歷將長期在人心中留下一種「我低人一等」的感覺。 成為家庭或者學校裏的「異類」。 缺乏正面經驗。有時,兒童時期並沒有極端事情發生,但是日常生活中也缺乏溫暖感和促成自我價值感的事。比如,可能家人雖然提供了物質保障,卻也沒有對孩子表達愛、欣賞和鼓勵,並不怎麽進行表揚。 不單單是早年經驗,長大後的負面經歷也會導致低自尊。即使曾經對自己很自信,但是遭遇到一些影響深重的事情,也會損害人們的自尊感。比如工作中總是被上司斥責恐嚇,談過一段非常糟糕的戀愛等等。 2. 核心信念與生存法則 簡單地說,感到「自己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會令人失望」——這種關於自己的本質的評價,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核心信念」(p.13)。 形成核心觀念的時候,我們可能還太小,沒有餘力退後一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負面的經驗,去意識到我們可能承擔了並不屬於自己的問題。 另一方面,一旦低自尊感的核心信念形成,我們會不斷地加深這種帶有偏見的觀念。我們會傾向於注意到消極的自我評價相一致的現象,忽略那些與核心信念不一致的現象。比如,你會格外注意到自己缺點,而忽視自己取得的成就;同時,我們也會負面地對發生的事情做出解釋,比如,當別人誇你的時候,你會認為對方只是為了取悅你,而不會覺得這是你應得的(p. 14)。 可是,即使我們覺得自己是不會被愛的、不夠好的,我們仍然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為了做到這點,基於我們的核心信念,我們發展出了「生存法則」來作為我們生活的策略與指導方針,來維繫自己的自尊。 比如,很多低自尊者會發展出嚴格的自我要求,來維繫自己的自尊——「我不能讓人發現真實的我。我要力求每件事情都做好,否則我就無法獲得我想要的東西(比如他人的尊重、自己的幸福);一旦有一件事做不好,我的自我價值就會粉碎」(p. 19)。 盡管這樣的生存法則,會幫助一些低自尊者獲得很高的成就,卻也在不斷惡化他的自尊感。因為,生存法則似乎幫助人們短暫地逃離了低自尊感,但這種解決方法是很脆弱的。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多時候是不可能實現的,例如對自己或對世界全面的掌控、獲得所有人的認同和讚美等。一旦遭遇到不可控的情況(比如自己不是 100% 的好、別人不讚同你),人們就會產生對自我全面的否定感(p. 17)。 圖片|Pixta 3. 惡性循環 Fennell 用流程圖(圖 1)來描述低自尊造成惡性循環的過程,並用 A 的案例來詳細解釋它(p. 21)。 圖 1:自卑是怎麽持續的(p.10) Fennell 寫道,當低自尊的人們遇到觸發情境,他們內心負面的核心信念會重新出現。觸發情境指的是「生存法則可能會、或者已經被打破的情境」,它與生存法則是相對應的。比如,A 的生存法則是「我要力求每件事都做對」,那麽他的觸發情境就是那些讓他感到可能會犯錯、會被人批評的情況。比如,A 的老闆忽然給 A 布置了很多任務,卻又給了很少的時間完成。 A 接到任務後,感到自己可能會無法把任務做好,他的核心信念開始冒頭:「怎麽辦,我這麽不夠好,我真的可以完成嗎?」(核心信念的刺激)。他開始不能自控地想象可怕的後果:「如果我做不好會,老闆就會發現其實我是個糟糕的人,他會對我失望,覺得我其實無法勝任我的工作」(負面的預期) 他越想越害怕,開始出現焦慮反應:頭疼、冒冷汗、手抖,腹部疼痛,感覺無法思考。同時,為了阻止預想中的可怕後果發生,他做了很多無效的行為:整日整夜的工作、試圖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最好。結果,手忙腳亂之中,他反而開始犯錯:丟失文檔、搞錯細節、電腦也不配合地出故障。他卻又覺得不奇怪,對啊,自己就是不夠好,不是早就料到會這樣嗎?(核心信念的確認) 一旦確認自己確實不夠好,他開始不斷地產生自責的念頭:「你果然什麽事情都做不成」他感到沮喪,原本和朋友約好週末出門,他也婉拒了,在家中悶悶不樂,思考將來還怎麽工作(抑鬱感)。這種抑鬱感讓他總是想著自己不夠好(核心信念的持續刺激),並且在下次遇到其他任務時,再次做出負面的預期。這就形成了低自尊的負面循環。 如何提升自尊?打破負面循環 在分析了負面循環中的各個要素後,Fennell 提供了一些來自認知行為療法裏的方法,來結束低自尊的循環。Fennell 認為,低自尊是我們關於自己的信念,而認知行為療法針對的就是信念。並且它注重實踐,能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學習來的技巧(p. 6)。 打破負面預期 低自尊會讓人容易做出負面的預期。低自尊的人常常將預期混淆為現實,於是為負面結果的可能性焦慮不已(p. 23)。人們常常因為這幾種原因產生負面預期: 高估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壞的結果不一定發生,但低自尊者傾向於認為一定會發生。 高估問題的嚴重性。就算發生了不好的情況,後果也不一定很嚴重。 低估了個人應對最壞情況的能力。即便最壞的情況發生了,自己也不一定無路可走。 低估了外界的支持。低自尊者的焦慮中自己是孤軍奮戰的,很少想到別人可能會給予自己幫助。 Fennell 在書中提供了「負面焦慮預期驗證記錄紙」(見圖 2)。我們將繼續用 A 作為例子來解釋記錄紙的用法。 圖 2:負面焦慮預期驗證記錄紙(p. 25) A 的負面焦慮驗證記錄: 情境:沒有按時完成老闆的任務,在任務中出錯。告訴老闆時,老闆顯得並不高興。 情緒和身體感覺(百分比為感受強度):焦慮 90%,害怕 80%,傷心 80%;發抖 40%,出汗 50% 焦慮預期(百分比表示對預期的相信程度):老闆一定覺得我不夠好,會把我開除 60% 替代的想法(百分比表示對想法的相信程度): 老闆不一定把我開除。因為之前 B 也犯過比我更大的錯誤,但是老闆並沒有這麽做;而且,老闆並沒有明確表示要把我開除 70% ; 老闆可能只是會指出我的錯誤,給予我建議。因為之前犯錯的時候,老闆顯得很耐心 70%; 如果真的被開除,我也可以找到新工作 60% 如何找到替代的想法呢?你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p. 29):支持我負面預期的證據是什麽? 不支持我負面預期的證據是什麽?一個更現實的可能性是什麽?有沒有現實的證據支持這種可能性(e.g. 過去類似的經驗,現實中對方的行為)?如果最壞的事情發生,自己可以做什麽? 注意,自己的想象並不能作為證據(evidence),比如,你覺得對方很生氣,但這是你的個人猜想,而不是事實(對方真的表達出憤怒)。 在寫下替代的想法後,A 感到放松了些。但是驗證負面預期是錯誤的最好方法是行動,用現實中發生的事實來證明自己預期的錯誤。所以記錄紙中的最後一步,是用來記錄人們做出的驗證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 實驗:和老闆溝通,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老闆給自己更多時間完成,並且給出自己設想的解決方案。結果:老闆表示理解,並且分析了問題在哪裏,得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實驗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驗證自己舊有的思考習慣是否準確,自己過去的行為是否有必要,哪些想法與現實更一致。它可以讓你獲得具體的經歷,這些經歷和你過去的負面預期不同,從而讓你產生、並支持你的新的觀點:也許情況並沒有那麽糟糕(p. 35)。 提升自我接納,對抗自責心理 有些粉絲會留言給我們說,覺得自己身上真的是一點優點也想不出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敢於向陌生人說出自己的問題證明了他們的勇敢。低自尊的人很容易因為內心的自責,而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對此,Fennell 建議人們把自己的優點、技能列下。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看見自己的閃光點,在書中,她給出了一系列問題來幫助人們發掘自己(p. 44)。 你有什麽積極的品質?不用完美地擁有它。沒人能做到百分百地誠實不撒謊。如果你有,就寫下它。 你有過什麽成就,不論它們多麽微小? 你有什麽天分或才智,不論它們多麽微小? 其他人喜歡或者欣賞你哪些方面?想一想一般人們會誇你什麽。 你有哪些你所欣賞的人的品質?有時候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會更容易,我們可以用他們和自己比照。 你沒有哪些缺點?既然有些人更容易想到負面品質,不如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殘忍、冷血等等,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麽你肯定是和這些不一樣的人,可以將這些寫下。 一個關心你的人會怎麽評價你。設想一個你所知道的尊重、支持你的人會怎麽形容你?如果你有很親近的朋友,並且你很信任他們,那麽可以讓他們幫你一起列出一個他們喜愛你的清單。 在我們對自己的優點有了初步認識後,要做的是養成對自己優點敏感的習慣。所以,推薦有一個優點記錄本。可以買個小本子帶在身上,這樣一遇到良好表現的例子,就可以寫下。在記錄的時候,不止寫下自己的品質,也要寫下對應的例子。例如,「今天和 C 打電話,當她說到自己丈夫時,聽起來有點緊繃,我立刻注意到她可能出了問題,於是我提供了幫助(善解人意)」。這樣就可以把你抽象的正面品質具現化,而長此以往,你會更加注意到證明自己品質的事,更傾向於想到自己的優點。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Fennell 還在書中介紹了其他的實用工具,大家可以去書中查閱。改變低自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並不是看完文章就能立刻好轉的,需要不斷地在日常進行反覆的練習。 最後,如果你覺得自己低自尊的水平非常嚴重,建議尋求專業心理人士的幫助;有時,低自尊也可能是其他心理問題的一個表現(如抑鬱症)。專業人士可以識別低自尊背後的問題,而一旦心理問題得到解決,低自尊的情況也會有所改善。 以上。 參考資料| [1] J.V. Fennell, M. (1999). Overcoming low self-esteem. Robinson PublishingLtd. Online Version: vk.com [2] Newsome, T. (2015). 11 weird signs of low self-esteem that are easy to miss.Bustle. February 28,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5p5hj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愛說「隨便」等於隨和?清楚表態才能減少誤解 https://ift.tt/2HcRo6D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一群人出來玩,商量的時候不說話,到達地點後開始碎唸;不論問他什麼,他都說「隨便」,等你把事情說出來,他又說:「我覺得這樣不太好。」。那些喜歡把「隨便」掛在嘴上的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們沒有標準和要求,也不是標準和要求過高(雖然這也是問題之一),而是他們的標準一直在變化,你永遠也拿不準這群謎一般的人到底要什麼。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一群人出來玩,選定了地點,十幾個人全數通過,商量的時候他不說話,到達地點後開始碎唸,嫌棄這裡好髒、好遠,不適合自己。吃飯前問他吃什麼,他說隨便、都行。上了菜以後,他說自己從來不吃蔥,對鴨肉過敏。開會時,主管詢問大家對專案的意見,每個人都絞盡腦汁、積極發言,輪到他時,他說自己還沒什麼想法,但興致勃勃地把前面所有人提的建議都點(批)評了一遍。 總之不論你提議什麼,他都習慣性地挑你毛病;好不容易贊同你一次,緊接著馬上來個大轉折,「但是」、「不過」跟在後面,一副他又要發表事後高見的模樣;不論問他什麼,他都笑容可掬地說「隨便」,等你把事情說出來,他又開始緊鎖眉頭,擠出一句:「其實,我覺得這樣不太好。」 在此溫馨提示一個真理:那種越是說「隨便、都好」的人,骨子裡其實越有事。善良一點的,即使不當面給你難堪,內心也早已給你扣了不少分數。 「隨便」二字背後隱藏的殺傷力其實一般人挺難板起臉孔認真指責這些人,畢竟「事兒太多」也不是什麼大奸大惡,無非是做作、矯情、挑剔了些,讓周圍的人不爽、內心吐槽的時候多一些。 反正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不是給這個人添麻煩、就是給那個人找不自在,大家禮尚往來、程度不同罷了。 早些年,年輕氣盛時,我不喜歡那些太有事的人,因為和他們相處實在是太磨人了。例如我有個關係普通的大學同學,在校時沒太多交集,後來同在上海工作就聯絡上了。畢竟是同窗校友,過去情誼再寡再淡,也勝過大城市擦肩而過的許多陌生人,所以就相約一起吃了幾頓飯。 第三次見面時,她開始和我掏心掏肺地訴說大齡女青年單身的壓力,家人、親戚洪水猛獸般地逼婚,朋友、同學們的適齡婚育⋯⋯這些都讓她在夜晚心急如焚,便開口央求,請我幫她介紹好對象。 我當時隨口一問:「你有什麼要求?」 她丟給我一個燦爛的笑容,說:「隨便,沒啥要求。」 那時的我還比較天真,沒有領教過「隨便」這兩個字背後隱藏的殺傷力;當時的我也比較熱心,剛好老公身邊也有單身、適齡的同事,覺得他們也許可以試試,所以就接了這個媒人的差事。 結局出人意料。我其實沒指望自己能牽線成功,但也沒料到兩個原本陌生的人能那麼快就建立起鄙視鏈。登場的男嘉賓是上海本地人,房子自然是不愁的,在國家科學院工作,聽起來既穩定又高大上(高端、大器、上檔次)。長相屬於五官端正,能看得過去的那種;身高也比我那位一百六十公分的同學高出一個頭。 說實話,介紹前我擔心的是男方嫌棄女方,因為我這位女同學長得實在⋯⋯說普通都勉強,外型條件用黑、矮、胖三個字概括便足矣,整體感覺又是屬於那種一抓一大把的北漂女青年,和男方相比真是一點優勢也沒有。不過念及同窗情誼,且她性格又很活潑開朗;再加上男方年紀不算小,著急恨娶,所以我撮合了他們。 愛說「隨便」,是因為自己也沒有標準 兩人約會的過程我沒有參與,事後接到我同學的電話,第一句就是:「你怎麼介紹個這麼矬的人給我啊?」然後,她開始細數男生太瘦、不夠高、臉上有痘、髮型老氣、穿著筆挺的西裝來約會,活像賣保險的、聲音不夠渾厚⋯⋯她的吐槽不算多,我也就靜靜聽了⋯⋯大概三十分鐘吧。 在她中場休息喝水之際,我囁嚅地問了一句:「你不是說隨便嗎?這男生條件其實還行啊。」 「我的確是說隨便啊,我條件真的不高,可你這個也太隨便了吧。」同學甩出這句話,我彷彿看見她在電話彼端翻了白眼。 於是我只能默默把手機號碼換掉,彼此斷了聯繫。 那些喜歡把「隨便」掛在嘴上的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們沒有標準和要求,也不是標準和要求過高(雖然這也是問題之一),而是他們的標準一直在變化,你永遠也拿不準這群謎一般的人到底要什麼。 愛說「隨便」的人就和喜歡說「看感覺」、「看心情」的人一樣,他們今天可能迷戀芭比娃娃,明天又會愛上泰迪熊,誰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所以,請各位遠離喜歡說「隨便」的人,因為他們標準不定、捉摸不透,骨子裡非常挑剔卻又缺少挑剔的資本,和這類人相處、合作將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內耗。 以前我也是一個喜歡「跟著感覺走」的隨心派小青年,隨著年紀漸長,發現生活還是算計著去過好一些。算計不是斤斤計較、費盡心機、喪失情調,而是多一些理性和坦誠。這樣反而省事。 過去約吃飯,別人徵詢我的意見時,我也會說「隨便」;現在,如果對方真心詢問,我會明確告知「只要不是豬肉、是辣的我都喜歡」。 過去大家一起出去玩,討論去哪裡時,我會說「隨便,去哪裡都行」;現在,我會告訴大家「只要不爬山都可以」。 很多人誤以為隨便就是隨和,不給他人添麻煩,其實,清楚表態、告知想法、明確標準才是「慎獨」,因為你節省了對方諸多猜測、被拒絕、被嫌棄的可能。 當然,我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確有喜歡說「隨便」的人,他剛好真的是一個很隨便的好青年。在小事上,他主動放棄自己的一些原則和標準,以和為貴也好,真不介意也罷,他願意真正把主動權交給你,並且任何結果他都能欣然接受,不抱怨、不馬後砲。如果你遇到了,請拿出你的生命疼愛身邊這樣的人。 兩種「超有事」反而討人喜歡的人 不過另外兩種很多事的人,會讓人越長大越熱愛他們: 一種是,雖然要求很多、龜毛又挑剔,但意圖在於讓事態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浪費彼此時間和精力的人;另一種是,自己有理時絕不頂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帽子輕易讓步、委屈自己的人。 第一種人,我欣賞他的韌性;第二種人,我欣賞他的勇氣。總體來說,我欣賞的是兩者強烈的原則感。在生活中,有原則感的人可列為稀有物種。隨波逐流、緊跟大趨勢、不要成為異類⋯⋯環境種種、發展種種、人心種種,讓原則這件事變了天邊的浮雲——大家沒事兒抬頭看看就好了。每個人都叫囂著想要不平凡庸俗、不落入俗套,但無奈只有心跟著湊熱鬧,身體還是不由自主地往人多的地方狂奔。 反而是因為手繪表格上的一根線條顏色,與其他線條顏色不一致,而果斷棄用耗時兩小時的表格的人;因為買來四個月的鞋子「開口笑」而拍照、寫投訴信據力爭的人;堅持和不願溝通的同事把問題說開的人,他們讓我覺得,這些人仍帶著一顆屬於自己篤定的心行走於世,也許充滿艱辛,但內心坦蕩舒服。 不過,這些人反而最不在乎是否舒服,在他們的世界裡,最最在乎的是好(Good)、很好(Better)、最棒(Best)、使命必達,問題能不能被解決等,讓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挑戰與麻煩。更神奇的是,當一個人成為這類看似貶抑,實則褒獎意味濃厚的「超有事」之人後,全世界都會讓一條路給他走。看看古今中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哪一位不是這樣的人。 總之,人生在世,即使自己成為不了巨人,也千萬不要「隨便」去做不受人待見的那一位。 本文摘自摘自思小妞《請把焦慮當愛人:焦慮擺脫不了,但總能讓你變得更好!》。由方舟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請把焦慮當愛人:焦慮擺脫不了,但總能讓你變得更好!》 February 28, 2019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HcRo6D

在你身邊不需獨立:真正的好朋友,能夠接受情感垃圾 https://ift.tt/2T5ZhBF 獨立並非所有都自己一個扛,成熟也要需要適時找人幫忙。而這時,真正的朋友,是能夠接受你的軟弱和情感垃圾。 有時總會跌入一個迷思,若解決不了的問題,說出來又如何?不想淪為庸人自擾、無病呻吟之輩,於是遇大事小事,都得雲淡風輕的面對,再撕裂出一道道禮貌式的微笑,換旁人放心,也贏一個「獨立成熟」的美譽。 可是,近來看了好些文章,也有些感悟,覺得「成熟獨立」這四字,不知壓跨了多少人。因此,文章想給那些「最開心的人」,好提醒,獨立並非所有都自己一個扛,成熟也就是適時要找人幫忙。 成熟應對困難第一誡:別迷信獨立是甚麼都要自己一個做 有一首舊歌,筆者特別喜歡,就是林一峰的《給最開心的人》,不唱情愛的卿卿我我,也不說朋友間「兄弟」與「姊妹」之情,反而說那最容易被人忽略、時時樂觀得似永沒有煩惱的那位朋友: 只不過誰為你認真/習慣了悲哀中救傷的你/沒法放開開心的責任/抱著心事無人問壯烈犧牲 《給最開心的人》林一峰 總有那麼一兩個朋友,甚少聽他們訴苦,盡是說些安慰人的說話。平日總是漫不經心,只是過往教養,教人迷信不慍不火是一種技能。筆者也十分迷信這種教導,獨立是美德,天塌下來也要自己一個扛,樂觀與快樂也是一種責任,因為旁人沒有必要接收你的「情感垃圾」。直到一次工作,認識了一位前輩,他觀察了好一回,說:「有時候,你總得讓人幫你。」他為何這樣說,不太清楚,不過這話似是「溫熱貼」,每每挫敗,一想起便暖暖的,也好提醒,或許所謂獨立,不是迷信甚麼都要自己一個做。 圖片|Pixta 研究顯示:朋友一星期要見兩次,更健康,傷痛也更快復元! 那不是要無時無刻找人陪伴,而是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懂得找個伴,讓情緒有個出口。見見朋友,「快樂倍增,憂愁減半。」原來真有科學根據,研究更建議:朋友一星期要見兩次,不但更長壽,傷痛也會更快復元。 牛津大學的演化心理學教授 Robin Dunbar 就認為,有緊密的社交,不管同性或異性,對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熱衷於社交的人,會較少生病、在手術後會更快復元、甚至更長壽。他更建議,一星期最少要見朋友兩次。 「朋友是要見面的!」-見面比電話效果更好 從前有一則廣告的對白是這樣的:「朋友,是要見面的!」那時筆者心中咒罵:「誰人不知呢?」直到後來生活忙碌,人人忙着人生上不同的目標,便漸漸忽略了老朋友,昔日不怕通宵達旦談心,再吃早餐都嫌時間太短,聊不盡的話題延續到明天;現在,友誼被壓縮成一個飯局、一通電話、一則短訊⋯⋯最後,就或只會一個「like」。 不過,「朋友是要見面的」這句老土對白其實也有科學根據。根據史丹福大學及 Dunbar 教授的研究,親身見面的「效果」更佳,比起談電話或網上的接觸,有更強的聯系,更能提高「催產素」,能紓緩緊縮張情緒,也令人更快樂。 做個獨立女子,十分不錯;不過,適時「軟弱」,不過證明我們不過是人。 生活忙碌,以下「小提醒」讓「太忙」不再成為孤立自己的藉口 一定要計劃,「即興」約會的結果往往就是最後二人都沒有空。 縮短約會時間。約不成晚飯,也可以約約喝一杯咖啡,或吃下午茶。 把友誼聚會與日常生活必要做的事混在一起,如你每天都要運動,便相約朋友每天一起到健身室,也算是一種相處。 不是所有朋友都值得你花心思與時間。因此,小心選擇,只跟知心好友交往。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有些人不值得花時間!真正朋友 必能接受你的軟弱與「情感垃圾」 February 28,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5ZhBF

吃貨必知!精選捷運中山站六間特色餐廳 https://ift.tt/2Ubc821 午後甜點哪裡找呢?捷運中山站可以說是質感好店聚集之處,為你精選六家好吃好拍的小店,快快來更新你的散策吧!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文青的散策地圖來了!這次把赤峰街的精選小店都搜羅在這篇,大食男女不怕沒東西吃!超文青「桔梗燉飯」、「小良絆」,燉飯、涼麵也能出頭天,連日本人都駐足拍照,赤峰街超必吃「焦糖布丁」竟然在「這間」裡!不愁遛男友沒去處,南西誠品、誠品地下書街、中山就是個文青的天堂,快快來更新妳的赤峰街散策吧。 1. 桔梗燉飯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睡到中午才起床沒關係!週末就是要睡飽再來吃飽,燉飯控一定要來這家,簡約文青風小小食堂,燉飯用料完全不是馬虎。煎烤鴨胸、德國豬腳、烤雞通通都是燉飯的主菜,食量大、重視主菜的另一半很剛好啊!(餵男友 地址 台北市赤峰街 85 號 營業時間 上午 12:00 - 下午 8:30 2. iki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iki 是日語「いき」之意,追求最理想的審美觀,在這裡沒有由花俏繁雜堆砌而成的設計,只有簡單卻是最別緻的風格!甜點種類不算太多,但值得一吃的焦糖布丁!肯定會讓人再次回頭。 地址 台北市赤峰街 47 巷 1 號 2 樓 營業時間 下午 12:00 - 下午 7:00  3.小良絆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小涼拌的諧音聽起來很可愛,味覺的美好對於旅人來說,不正是優良的羈絆嗎!木質感的白底文青小涼麵店,座位兩三不多,簡白雋永,就像涼麵的口感,平凡簡單卻實在,有「深焙胡麻」、「酒釀豆乳」、「日式辣油」三種口味的涼麵,秘製的雞胸肉吃起來不柴,剛好配顆溏心蛋!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 81 號 營業時間 週二到週五上午 11:00 - 下午 3:00 、下午 5:00 - 下午 8:00 週六、週日中午 12:00 - 下午 8:00 (週一無營業) 4. 饅飽 Man Bao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轉角的弧度恰好化成饅頭的圓弧狀,吃飽就是浪漫,將傳統味道的揉進饅頭裡,手感的可貴必須經過歲月的累積,才能讓人吃到感動。搭配各式的醬、肉食,讓饅頭不只是老一輩的早餐,而是年輕人的話題點心!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 77 巷 2 號 營業時間 週二到週五上午 11:00 - 下午 7:30 週六週日上午 10:00 - 下午 7:30 (週一無營業) 5. 時飴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就在建成公園旁邊的「時飴」,從 IG 崛起轉型成實體店面,高人氣讓人無法抗拒!黑蜜豆、伯爵茶千層等熱銷口味對於咱家讀者已經很熟悉!這次時飴「情人節玫瑰草莓限定組合」,濃密的玫瑰香氣與草莓的甜在舌尖柔滑漫開,很想@男朋友讓他知道今年情人節想吃這款,9 吋切片兩入 550 元,2/4 開放預購!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赤峰街 8 巷 22 號 營業時間 週五、六、日 下午 1:00 - 5:00 6. Her Rose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一樣也是在建成公園旁邊的「herrose」,粉色的外裝讓經過的少男少女很難不注意到,她的玫瑰有時候需要一點甜一點鹹,甚至一朵玫瑰點綴生活,俏麗美美的老闆娘每天親自製作糕點,必點的「玫瑰蘋果派」讓人很想吮指狂吃一波。 圖片|Bella.tw儂儂提供 by the way 店裡還有隻可愛的小柴犬,有時懶洋洋地在門口曬太陽,這畫面太美不敢看(超級愛柴犬)。 地址 台北市承德路二段一巷五號 營業時間 下午 3:00 - 下午 10:00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城市尋味】有酒窩的湯圓!赤峰街雜貨冰品「心地日常」 來自上海外婆的老味道 網超夯千層蛋糕《時飴》實體店鋪開幕!吃不到還有這4間推薦 南西誠品、地下書街翻完書?先來中山這4間喝杯下午茶再說 February 28,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bc821

貓奴教戰指南:家具總被破壞?先從貓的角度思考 https://ift.tt/2IGqA0M 給新手貓奴的幾個貓咪安全保護要點,花點時間為家中每個空間做好防貓保護吧!幾乎每個房間都有你想像不到但很危險的東西,因此一定要從小貓的角度思考這件事情。 問題:如何預防居家環境遭小貓破壞? 潘媽的回答: 你的小貓會將家中所有東西都視為可以拿來玩的玩具,也會很想往上爬高,因此窗簾和書櫃對她來說都是潛在體能訓練場。小貓常常會因為想擠進狹小的隙縫而卡住,有時候會是人完全想不到的地方。 花點時間為家中每個空間做好防貓保護吧。幾乎每個房間都有你想像不到但很危險的東西,因此一定要從小貓的角度思考這件事情。舉例來說,如果你有張躺椅,小貓可能躲進到裡面而你不曉得,在移動椅子的時候夾到小貓。(推薦閱讀:Amazon 史上最暢銷貓咪飼育聖經:貓咪過世,主人怎麼辦) 洗衣機和烘衣機似乎很難搆得到,但這些小毛球能輕易地靠自己找到爬進去的方式。小貓也可能躲在髒衣服堆裡,在你不注意時就不小心跟著髒衣服被丟進洗衣機內。因此在洗衣服的時候一定要一件一件丟進洗衣機,在啟動前應先確認,並在洗衣機清空後、關上蓋子前再檢查一次。 下列是給新手貓奴的幾個貓咪安全保護要點: 確保所有窗戶都已上鎖 將所有藥品放在密封的盒子裡或抽屜內 不要將線、緞帶、橡皮筋或其他可能被小貓吞進去的東西隨處亂丟 清潔劑應該要放在貓咪無法觸碰到的櫃子裡 垃圾桶要蓋上蓋子或放在櫃子裡 把紙袋當成玩具給貓咪玩之前請將提帶剪掉 別讓小貓習慣玩塑膠袋 確保電線都有收好,沒有隨意垂落 無法收起來的易碎物品應該用魔術黏土將其黏得牢固 圖片|來源 每次洗衣服前都要檢查洗衣機與烘衣機內槽 髒衣服要一件件放入洗衣機,因為小貓可能會跑到衣服堆裡睡覺,不要整團丟進去 關上衣櫃或抽屜前都要再次檢查,確認小貓沒有躲在裡面 窗簾帶和遮光罩繩子都應該要收妥,不要任其隨意垂落 請確保小貓無法接觸到室內盆栽(大部分對貓來說都有毒) 縫紉與編織籃在使用過後應該要收好,同時檢查是否有掉在地上的針線 別放著蠟燭燃燒,讓小貓有機會靠近 確保壁爐有安全遮罩 壁爐的安全遮罩隨時都要蓋上,因為小貓喜歡在灰燼裡打滾 扔箱子或盒子之前都要仔細檢查,小貓可能會躲在裡面 出門前要巡視一下小貓在哪裡,以確保她沒有不小心把自己關進衣櫥或抽屜裡 冰箱後面的空間應該擋住,小貓才不會卡在裡面 不要在抽屜裡放樟腦丸之類的東西,它對貓有毒 收起躺椅的腳踏板前,請先確認小貓沒有躲在下面 培養上完廁所闔上馬桶蓋的習慣 尖尖的小事實 小貓要到四周大後才會開始收斂指甲,在那之前都是張牙舞爪的狀態。(推薦閱讀:一個人的暖食風景:與兩隻貓同居的日子) 這只是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小貓防範列舉,你應該依家中環境現況自行調整,量身訂做屬於你的注意事項。這些預防措施看似麻煩,但小貓會逐漸長大變成貓,許多危險的行為在她長大後就不需要特別防範。如果你有小孩,就會知道保護強褓中的小嬰兒與學步期幼童安全只是一段過度期,並不需要永遠如此。 提到保護寶寶,有很多保護小貓的器材與工具在百貨公司嬰兒部門或嬰兒用品店都可以找得到,像是電線的防護罩、抽屜櫥櫃鎖和捲筒衛生紙遮蓋等等。這些都可以用來保護好奇的小貓。 本文摘自潘・強森班奈特《為什麼你給的溺愛貓不要?美國最受歡迎貓咪行為專家,從飼育到溝通,讓你秒懂你的貓!》,由方舟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為什麼你給的溺愛貓不要?美國最受歡迎貓咪行為專家,從飼育到溝通,讓你秒懂你的貓!》 February 28,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IGqA0M

30 天戒酒挑戰:不必為戒而戒,而是重拾生活規律 https://ift.tt/2VqTXWb Dry Janurary,由 Alcohol Concern 發起。這個公共衛生運動意旨是在十二月充滿狂歡暢飲後,禁止自己一個月不喝黃湯,滴酒不沾。現在已經是二月底,回顧一月戒酒到底對我生活有沒有持續性影響呢?答案是有的! 文|Wen Shaw 為什麼不喝酒? 因緣際會之下,我決定今年一月整個月不喝酒! 的確事起必有因,說起來有點尷尬,但也不是大事。簡單說就是一月一日早上五點多時,我正在智利 (Chile) 北方邊境,就在要入境玻利維亞(Bolivia)時,發現自己把護照忘在一個沙漠小鎮上網咖的印表機上! 因此我害我跟朋友接下來五天的行程都泡湯了,與看到天空之鏡(烏尤尼鹽沼,Uyuni Salt Flat)的機會擦身而過。我滿心懊悔,就決定一個月不喝酒。 生活中太多誘惑 仔細想想,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酒精的誘惑。我雖然離酗酒相差很遠,也沒有任何酒精長期影響生活的跡象,但生活上還是很習慣有酒的存在。週間跟朋友吃晚餐可以小酌一杯,週五下午公司有 Happy Hour。週末晚上跟朋友出去,不喝酒的話在美國晚上可以做的事還真的不多。 其中最困難的時候,應該是我跟一群朋友去太浩湖(Lake Tahoe)滑雪時,我們一群人住在小木屋裡。我被指派負責酒精飲料,但我在調酒同時又無法試喝。至今我還是覺得很神奇地我真的滴酒未沾。 圖片|Alcohol Change UK 每年一月不喝酒的群眾運動:Dry Janurary 後來我上網一查,才發現還真有一個群眾活動叫做 Dry Janurary,由 Alcohol Concern 發起。這個公共衛生運動意旨是在十二月充滿狂歡暢飲後,禁止自己一個月不喝黃湯,滴酒不沾。 這個活動引起了很大的迴響,2017 年 1 月時估計有五百萬人參加。後續有一些研究試著探討這個活動是否有持續性效果。我還沒看到有足夠大規模的研究做出很可信的結論,但一些小規模調查發現,的確許多人在六個月之後酒精攝取下降了。 對於我來說,一個月不喝酒感覺如何? 簡單來說,一個月不喝酒,感覺非常舒服,覺得身體與心理都更健康了。雖然在很多時刻有一些不方便之處,比如說出去玩時,每個人都在喝酒。或者與在公司慶祝專案落地時,也會有些麻煩。 但我清楚感覺到我的記憶力變好,心情變比較穩定,睡眠品質提高。以往常常喝酒比食物還貴很多,這樣也省下了一筆酒錢開銷。目前看到喝酒如何造成宿醉還是有多方意見,其中一方指出同屬物(congeners)在深色酒特別多,例如紅酒、波本威士忌(Bourbon),容易造成嚴重的宿醉。相對之下白酒、琴酒(Gin)、伏特加(Vodka)就比較少。(推薦閱讀:宿醉後的上班日!五個實用小撇步告別宿醉) 後續 現在已經是二月底,回顧一月戒酒到底對我生活有沒有持續性影響呢?答案是有的!雖然二月充滿了喝酒的場合,像是我的三十歲生日、朋友三十歲生日等,我也在這些場合都有黃湯下肚。 不一樣的是,我在每次喝酒時都會回憶起一月時戒酒的好處。相信潛移默化之下,這勢必會改變我喝酒的習慣。就像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慢慢地會開花結果。經過一些人生閱歷,若問我有什麼事情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最大?我絕對會說,將想要達成的目標轉換成習慣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才認為喝酒時聯想到不喝酒的好,是一個很正面的指標。代表我能夠達成長期適度飲酒的可能性很高。 喝酒對我來講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從大學開始就會跟朋友在酒吧出沒。後來來到美國,更是少不得酒精的刺激。但經過了二十幾歲的青春歲月,今年剛滿三十歲的我,也許可以給自己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體驗一個月無酒精生活。我的目標不是完全戒酒,而是重拾掌握自己生活的紀律。我已經想好明年也會再做一次 Dry Janurary! Dry January 宣傳影片 Alcohol Change UK,倡導 Dry January 的組織 本文獲 Wen Shaw 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February 28,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qTXWb

女性自由在哪?沙國推 app 助男性追蹤女眷,人權組織籲下架 https://ift.tt/2VmBQAN 沙國設計一款手機 App,以便男性民眾追蹤女性親友的位置、甚至限制他們的妻子和女性親友出國,這個程式引發人權組織批評,要求蘋果與 Google 下架。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一款手機應用程式(App),以便男性民眾追蹤女性親友的位置、甚至限制他們的妻子和女性親友出國,引起外界批評程式侮辱和歧視女性,提供下載平台的蘋果公司及 Google,亦備受人權組織和美國歐洲政客批評,要求把程式下架。 此備受爭議的免費應用程式「Absher」,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內政部的「國家資訊中心」設計,讓民眾以手機使用政府服務,包括身份證、簽證和醫保等,不過當中的「監護人」功能,容許沙特男性掌握極大權力,可以通過程式限制他們的妻子和女性親友出國,如果她們使用護照,程式更會發出短訊通知。 沙烏地阿拉伯奉行「男性監護人」制度,嚴限女性要活在父親或丈夫的控制之下,沒有批准不得工作或結婚等;除非「監護人」獲得許可,她們不能離開沙烏地阿拉伯,近年不少沙烏地女性為獲自由而逃出沙烏地阿拉伯。此程式可在當地蘋果公司及 Google 應用程式平台免費下載,人權組織批評這兩大科技巨頭助長對沙特女性的打壓,要求程式下架。(推薦閱讀:三毛沒告訴你的沙漠故事:沙烏地阿拉伯的妻子沒有臉孔) 「人權觀察」的中東及北非女權高級研究員 Rothna Begum 批評,此程式的「監護人」功能歧視女性,沙烏地並沒有與時並進,反而透過現代科技,進一步讓男性全權掌控和限制女性的生命。她稱,的確曾有數名沙烏地女性透過偷偷改動程式設定,獲得出國權限而逃出沙烏地阿拉伯,獲得自由,但成功例子十分罕見。她認為,蘋果及 Google 應重新評估此程式的用途,並建議把程式下架,或要求沙特政府把「監護人」功能移除,將來亦應加強審視政府出資設計的程式,尤其是有壓制人民前科的政權。 「國際特赦組織」亦要求蘋果公司及 Google 評估「Absher」如何侵犯沙烏地阿拉伯女性的人權,並作出改善。 歐洲議會亦提出決議,要求該程式下架。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成員、民主黨參議員魏登(Ron Wyden)發公開信與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及 Google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稱美國企業不應助長沙烏地政府推行父權,容許沙特男性用手機就可以控制家人行動,根本與這兩間公司宣稱捍衛的社會價值相違背,要求他們避免屬下平台,被利用去「對女性作出令人厭惡的監視和操控。」 蘋果公司及 Google 稱會調查。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上周對《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查詢表示,沒有聽過「Absher」,不過承諾作出跟進。 沙烏地阿拉伯內政部日前發表聲明,反駁外界指責,稱程式只是方便民眾使用政府服務,又批評外界將程式「政治化」。 February 28,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mBQAN

哈佛快樂專家:想改變世界,要先改變自己 https://ift.tt/2IGK9pQ 從本質上來說,你自己就是你的宇宙裡最重要的人。你的世界是以你為中心而轉動。也就是說,如果改變會成真,那它必須從你開始。 隱藏的和諧更勝於顯露的和諧。 —埃菲斯的赫拉克利特,西元前五百年(Heraclitus of Ephesus, 500 B.C.) 肯亞的馬賽戰士是歷史上最驍勇善戰的鬥士,當他們彼此問候時,不像我們西方文化裡大家會說「你好嗎?」而是說「孩子都好嗎?」即使對那些沒有孩子的人而言也是如此。正確且得體的答案是:「孩子們都好。」那是因為根據他們的習俗,個人不會事事圓滿,除非社區全體每個人都成長茁壯。 本書中的科學證明他們的想法是對的。我們不能只在意什麼事對自己好;我們必須關心身邊的人是否都茁壯成長。 圖片|來源 我的專業生涯始於就讀哈佛神學院時修習基督教道德論和佛教倫理;我對於信仰體系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非常著迷。我研讀各種宗教傳統後發現,儘管彼此各有差異,但很明確的是,這些傳統都苦思著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自私會對愛造成阻礙?在失落和悲劇過後,我們如何找到喜悅?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三千年前的神學家、哲學家和學者企求解決的問題,攸關存在的問題,跟我們今日仍企圖回答的問題一模一樣。就某種意義而言,那似乎令人沮喪。難道我們在為這些難題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竟然近乎毫無進展? 在現代世界裡,我知道類似的沮喪正在公司、學校和個人層面發酵。我見過那麼多高階主管,他們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辛苦多年去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卻又眼睜睜看著它隨後急速下降。我跟那麼多人談過話,他們感到沮喪,因為他們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就為了將個人每英里的跑速維持在七分鐘以下,但卻在幾個月後無奈地發現,他們又回到每英里九分鐘的跑速 [1]。 那麼多醫院和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覺得,每年都得在同樣的會議上重複同樣的對話,去討論員工過勞和同情疲勞的問題。那麼多家長感到沮喪,因為他們為了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童年掏心掏肺,但對孩子成長到青春期突然爆發的焦躁不安只有困惑。 難道沒有好的方法來創造真實且持久的改變?難道我們注定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不是這樣的。我們會感到沮喪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渴望更美好的人事物,二是誤解改變的本質。 若過去十年的研究教了我什麼,那就是改變並非一蹴可幾。你不可能沖一次澡,就期望接下來一整年都能保持乾淨;你不可能今天運動,就期望永遠不必再運動。事實上,我們今天之所以運動,就是為了確保我們的身體明天還能活動。我們必須時時保持警覺,時時修復隨時間推移而產生的損傷。 每一個個人、每一個文化、每一個公司、每一個部落所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解決方案,而是對正面積極永續不斷的捍衛和支持。壓力和挑戰在人生中無處不在,因此正面的心態、連結和希望也必須同樣無處不在。 那也是何以改變不能獨力求索,就如同成功、潛能和快樂也不可能僅靠一己之力就達成。真實的改變,無論或大或小,都需要「知音」擁護者的支持;它需要韌性,也需要領導力,不論我們坐在什麼位置;它還需要集體動力。如果缺乏潛能的生態系統,以上沒有一樣會成真。(推薦閱讀:尋找快樂的 15 種方法:我們有讓自己開心的義務) 是啊,從本質上來說,你自己就是你的宇宙裡最重要的人。你的世界是以你為中心而轉動。也就是說,如果改變會成真,那它必須從你開始。但卻不僅止於你,至少不是你獨自一人。你必須與他人產生連結。 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保證所有的孩子都好,而且不只今天好,明天也一樣好。 如果你過去的人生都在追求小潛力,你就如同電影《駭客任務》裡的莫菲斯所說,一直活在「一個矇騙你的世界」。但現在你的眼睛已經睜開,看見了大潛能的力量,我希望你能用它來為你個人迫切的問題找到答案,為你的人生和這個世界創造持久的正向改變。 在如此寶貴、崇高、終其一生的追求中,願他人之力與你同在。 譯注: [1] 意即心急快衝但卻後繼無力。 本文摘自《共好與同贏: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共好與同贏: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 February 28,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IGK9pQ

高中生連署終結榜首新聞!致親愛的大學生:哪裡心之所向,就是你的遠方 https://ift.tt/2U6SAfm 近日,一群高中生自主發起連署,要求終結榜首新聞。畢竟,求學過程中,我們對成功的想像都很單一。大一那年,我很迷惘,自己既沒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也不夠勇敢去念喜歡的科系。 「舉重若輕」——這是我當年的指考作文題目。可是,當成功的影子這麼重,我們怎麼舉重若輕? 屢屢大考成績公佈,新聞版面又是一陣滿級分炫風。誰考得好、誰替學校爭光,誰就值得被採訪。近日,雄中、雄女學生自主發起連署,以「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為主題,請學校拒絕相關採訪,也呼籲媒體停止報導放榜新聞。 (網路截圖|來源) 儘管媒體很喜歡放榜類的相關報導,但其實有些人,不太在意這件事。問了身旁友人,大略得到這些答案:「不關我的事。」「用成績來評斷一個人的價值很殘忍。」「就算看了,成績也不會因此變好,而且我沒興趣讓成績變好⋯⋯」 當然,還是有許多人對這件事感興趣。「很勵志!」「以前對成功的定義很狹隘嘛。」「想試試看複製他們的成功歷程吧?」從中可發現,「成功」這件事已在無形中被定型:好成績等於進入好學校、好科系;所謂好科系,則和職涯發展密不可分。 除了學生外,學校也特別注重這件事。好像不能怪學校因為學生成績優秀「與有榮焉」,然而,當學校對榜首一事過度主動宣揚時,那些成績不夠突出的學生們,身影就這麼隱形了。 並非考得好的學生不值得鼓勵,但比起表揚性質,更多的是媒體窺伺學生隱私,再將內容素材裁減成大眾有興趣的故事。而「媒體認證」是一時,卻可能讓上過新聞的榜首學生,在往後日子中承受更多壓力。 這樣的「重」,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哪裡讓你心動,那裡就有星空 我不是成績特別突出的人。我承認,自己也曾欣羨在這場升學之戰大獲全勝的他們。 當初考完大考,心想上不了最喜歡的大學,那就選系吧!只要學校校風自由就好了。父母相當尊重我,但其實多多少少能從他們的眼神和詢問,知道自己這樣填志願是所謂的「低填」。最後,我沒有堅持己見——我還是選擇了那所父母希望我就讀的大學。大一那年,我非常迷惘,自己既沒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也不夠勇敢去念喜歡的科系。 直到,我和一位在法留學的摯友通了電話。她說: 「不管妳念什麼校系,妳最後還是會往妳喜歡的地方走啊!」 如果說一句話就讓我大夢初醒,那是太過浮誇;但我真切在那刻感覺到有什麼不一樣。 我開始嘗試很多事,除了校內活動,也尋找一些校外機會。原本以為自己嚮往的大學生活,是那種參加大大小小活動的熱血版本,幾次後,發覺自己並不特別快樂,我就離開。偶爾投一些履歷,現在回想起來,不過是亂槍打鳥,當時被拒絕到無感,自己其實也不太難過。漸漸地,我好像比較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 這是我找到理想的方式:心動感。對,發現不適合、做這件事沒有衝勁和心動感,我就離開。 (圖片|來源)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三毛 朋友 A 、 B 、 C 都進了人人稱羨的大學。 A 始終對系內所學提不起勁,於是給自己一個 Gap Year ,到歐洲當交換學生。 B 不敢說熱愛所學,但他覺得自己挺擅長系上專業,而且可擁有穩定的職涯發展,他現在一樣過得平穩快樂。 C 一直修外系的課,甚至修課學分快要比本系還多;他喜歡音樂,組了個樂團,也在相關產業打工——這個產業,和他的科系,一點關係也沒有。 許多人,上大學後才開始尋找自我,無關好壞,人人步調不同,你有你自己的時區。 讓我們成為自己的風 在編輯室裡,我問女人迷夥伴們,如果可以重回大學生活,你希望那時候有人能告訴你什麼? 有夥伴分享,她在大一時期非常害怕一個人行動,引起編輯室一陣此起彼落的附和。她想說:「不要擔心一個人的時刻,你會愛上它。」另一位夥伴也云:「你可以不用為眼前人際關係煩惱,你能選擇自己想要的關係。」 趁著這段完整的大學時光,多接觸、學習一些你有興趣的東西吧!「認真點,不要只選涼課。天啊!以前那麼多好課都沒上!」也有人建議:「翹掉沒辦法學到東西的課。去學校以外的地方看看!」一位會計系畢業的夥伴更說:「該轉系就轉系,早點知道自己愛什麼。我出社會後,才突然驚覺自己不喜歡所學。」 「當下覺得自己在繞遠路,但時間久了再回頭看,你會發現功不唐捐。」學業、實習、課外活動、戀愛,你不見得一路順遂;生理或心理上,你或許會碰到任何難關。 「沒有什麼是浪費的,翹課、耍廢、失戀都是。每件事的意義,都會在往後日子慢慢浮現。」 再回來談談,文章首段提及的高中生連署活動。滿級分新聞確實少了,許多人跳出來評論榜首新聞的陋習。有些校方願意簽署承諾書;但也不乏未盡人意的結果。連署成效有限,但的確改變了什麼。 這是改變風向的啟程,或許有點顫抖和不安,但你們終究起而行了。 你們心還熱燙,你們可以走自己的路,颳自己的風。 文|內容議題實習生 Irene 參考| [1] 風狗浪.港都學生思潮,粉絲專頁 [2] 為何終結榜首新聞?,田孟心,天下雜誌 February 27,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6SAfm

結婚後,不要當別人的妻子 https://ift.tt/2Ti7hyL 婆婆拆開冰箱冷藏庫的塑膠袋,伸舌咂嘴,然後把外面訂的配菜全數倒進廚餘桶:「他一個人住的時候,我都一個星期來一次,做點小菜,絕不讓他吃這種食物。如果覺得跟我碰面會尷尬的話,我可以趁你們上班的時候來,做完飯就安靜地離開。告訴我大門的密碼。」我連忙安撫婆婆,「我來做就好,媽。我不會再買配菜了,對不起。」對不起一說出口,我的眼淚簡直快奪眶而出。我哪裡對不起婆婆了?就因為讓婆婆的寶貝兒子吃外面買的配菜? 「現在,請心懷感謝,以及會好好過日子的覺悟,向養育出這位美麗新娘的父母親致意。」 妹夫平舉雙臂,雙膝跪下,行了大禮。妹妹低著頭起身,緊咬著下嘴唇,忍住淚水,坐在前方的媽媽擦了擦眼淚。我知道,那些眼淚有一半──不,可能大部分都是為我而流。經過一個月的考慮期,就在妹妹提親的那一天,我的離婚生效了。 夫妻之間第一次爭吵,是我們蜜月旅行回來,去婆家問候那時。嚴格來說,我們不是去婆家,而是丈夫的伯父家。打從婆婆說要去大伯父家開始,我就莫名地感到不安。 我們在高速公路上奔馳了兩個小時,抵達婆家,在那裡改搭公婆的車,再開一個小時抵達大伯父家,這時婆婆從後車廂拿出裝滿年糕、排骨、水果、酒的箱子,說這是我媳婦送的。但我並沒有準備那些。先前她只對我說,鄉下的長輩把食物都準備好了,人直接來就好,我說要買酒和水果過去,婆婆還生氣地說沒那個必要。不過,我們一抵達就忙著準備東西,所以我沒機會問婆婆到底怎麼回事。忙著端盤子出去時,一位長輩抓住我的手臂。 「不要再忙了,妳坐這裡。」 「對,媳婦過來喝一杯吧!」 說完用大拇指抹了抹燒酒杯,斟滿燒酒遞給我。 「我不太會喝酒。」 公公對猶豫不決的我使了個眼色,催促我快喝。我喝了一杯,然而酒杯卻接連不斷遞了過來。看到我面露難色,丈夫搶了幾杯代喝,就這樣草草結束了輪換酒杯的過程,接下來長輩卻拿出湯匙,鼓譟著叫我一定要唱首歌。長輩們拍手歡呼,當中也包括了我的公公婆婆,即便我推辭也沒有用。那種氣氛,想躲到角落的心情……我的心七上八下,頭暈目眩,丟下一句我做不到,便氣沖沖地奪門而出。我獨自蹲坐在村莊會館前的木桌旁,丈夫追了上來,問我為什麼那樣做。 「從頭到尾都是被侮辱的心情!明明叫我不要準備答禮的食物,可是媽媽卻準備的理由是什麼?怎麼可以逼剛嫁入婆家的媳婦喝酒唱歌?究竟把我當成什麼了?公婆和你為什麼不阻止?」 「怎麼把話說成這樣?他們是鄉下人啊!是因為覺得妳可愛,喜歡妳,才會那樣啊!」 「我們蜜月旅行回來之後,我爸媽請我們吃了一頓美味的餐點,你只不過是安安靜靜吃了飯,休息一下就走了。你不覺得這和我們家有天壤之別嗎?」 「像大嫂就適當地喝了些酒,也陪他們一起唱歌,妳為什麼偏要特立獨行?真不好意思,我就是沒教養的鄉下人。」 我招計程車前往鄰近的巴士站,回到首爾的家中。本來以為這段婚姻完了,然而丈夫卻向我下跪,拜託我再給他一次機會。 後來,丈夫依然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公婆對我的態度變得更僵,像是勉強寬恕理當逐出家門的媳婦,雖然沒有再去大伯父家了,卻時常叫我回婆家。逢年過節時,醃泡菜時,公婆、丈夫、大伯生日,公公的退休儀式,婆婆腰受傷,都叫我回鄉下幫忙準備餐點、籌備活動、侍奉湯藥、幫忙做家事。 我忙到快虛脫,只坐在最不舒服、最寒冷的位置上,隨便充飢填飽肚子。即使如此,還是常常被指責說怎麼都不笑、不說話、回話太慢、看著對方的表情不夠溫柔;這段時間,丈夫則是吃著我準備的食物,躺著休息看電視,晚上出門去找朋友。每次回到家,我們一定都會大吵一架。 「不是說再給你一次機會嗎?這就是給你機會的結果嗎?」 「我在家裡已經做了很多家事了,洗衣服、打掃、洗碗,這些我都做了啊!哪裡去找像我這樣分擔家事的丈夫?妳去加班、聚餐、出差時跟朋友喝酒晚歸,我有說過什麼嗎?」 「那我呢?我沒做家事嗎?我叫你做過什麼嗎?我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你卻以為那是什麼了不起的照顧?我只是叫你在我身心俱疲時,不要袖手旁觀。」 「去我們家的時候稍微忍耐一下就好了,又不是一起住。我爸媽就算能活,又還能活多久?」 「現在這種時代,應該是還能再活三、四十年,到時候我就六十歲了,也是老婆婆了。」 向結婚的朋友訴苦時,從她們的口中,也不斷聽到類似的情節。結婚的女人,大部分都要這樣過日子嗎?她們竟然沒有瘋掉,還好端端活著嗎?真的嗎? 我不禁懷疑我是不是個奇怪又敏感的人,痛苦不堪,全身無力。 某個週末,公婆沒有事先打招呼,就買了說要替我補身體的水煮章魚來訪。 婆婆打開廚房流理台的每一個抽屜,拆開冰箱冷藏庫的每一個塑膠袋,逐一查看調味料,不時伸舌咂嘴,最後嘆了一口氣。然後,她三兩下把外面訂的配菜全數倒進廚餘桶。 「其他的我都能忍受,就是受不了買外面的配菜來吃。妳知道這是在哪裡、用什麼材料、怎麼做的嗎?」 「上面都有寫在哪裡、用什麼材料、怎麼做的。」 「妳相信那上面寫的嗎?」 「都是值得信賴的餐點。我們兩個很晚才下班,沒辦法每天自己下廚。」 「不,我不信賴。他一個人住的時候,我都一個星期來一次,做點小菜,煮三、四種湯,放進冷凍庫裡冰,絕對不讓他吃這種食物。看來倒不如就按以前的做法。如果覺得跟我碰面會尷尬的話,我可以趁你們上班的時候來,做完飯就安靜地離開。告訴我大門的密碼。」 我連忙安撫婆婆。 「不用了,媽。我自己來就好了。」 「我知道你們很忙,我不是想批評妳才說這些話的,只是這樣做我心裡比較舒坦。」 「我來做就好,媽。我不會再買配菜了,對不起。」 對不起一說出口,我的眼淚簡直快奪眶而出。我哪裡對不起婆婆了?就因為讓婆婆的寶貝兒子吃外面買的配菜?那個沉默不語、冷眼旁觀這一切的人,究竟是誰?是我的丈夫嗎?還是婆婆的兒子?太多想法一下子排山倒海襲來,就在我失去重心搖搖晃晃之際,丈夫碰碰我的肩膀。 「好啦!我們就拜託媽媽吧!」 「什麼?」 「妳沒有時間做菜啊!以我媽媽的立場來說,也不過是做我結婚前之做的事罷了。而且老實說宅配的菜不太合我的胃口。就讓媽媽做完菜就離開,那樣沒人會覺得不舒服,也沒人吃虧啊!不是嗎?」 我看著丈夫不帶一絲惡意的開朗表情,一顆心咚地一聲往下墜落。這就是我決定攜手步入婚姻的對象嗎?是那個溫柔、得體、聰明又有禮貌的男人嗎?我拜託公婆今天先回去,婆婆把材料處理好,煮好水煮章魚之後就離開了,我完全吃不下,丈夫也不管,一個人吃得精光。假如婆婆沒來煮水煮章魚,假如丈夫沒吃的話,我是否不會有結束婚姻的念頭? 聽完這些故事,父母拍拍我的肩膀,妹妹說回來得好。好久沒和妹妹躺在同一張床上,她說: 「姊姊,我被求婚了。五月要來提親。」 「啊,是嗎?那太好了。」 接著是暫時的沉默。 「姊姊,妳覺得我要不要結婚?結婚是什麼樣子?還可以嗎?如果姊姊叫我不要結,我會到此為止,我不會問妳原因的。」 結婚是什麼樣子?還可以嗎?我試圖回想和丈夫的幸福時光,意外地只記得幾個畫面。討論了很久,千挑萬選掛在餐廳上方的相框;看完同一部電影,分享彼此的心得;晚上去散步回來,買了三角飯糰和杯麵;我的升遷派對⋯⋯我要妹妹結婚。 「結婚吧!會有更多好事。不過,結婚以後,不要當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媳婦、別人的媽媽,就做妳自己。」 這些都不容易,但我說不出口。就這樣,我進行我的離婚程序,而妹妹則籌備結婚,我和妹妹的事都順利結束了。然而,我知道這不是結束。故事從現在再次開始。 本文摘自摘自趙南柱《她的名字是:《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最新作品》。由遠流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February 27,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i7hyL

未知才是世上已知的事!心理學教你處理恐懼 https://ift.tt/2EBD9GB 現實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比如,和喜歡的人發短信,對方回覆比平時晚了一點,此時,那些確定性傾向高(即對不確定容忍度低)的人,會腦補出很多實際上可能並不存在的危險來,「對方不喜歡自己了」、「對方可能想保持距離」等等⋯⋯而這種對「不確定」容忍度低的情緒,會為生活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成熟就是一種對「未知」的接納。 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not knowing”. —— Mark Z. Danielewski, House of Leaves 什麽東西比「壞的結果」更可怕?對很多人來說,「不知道結果」比「壞的結果」要可怕得多。等待著一場面試的結果,一個醫生的診斷,一條暗戀對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讓我們坐立難安,反覆檢查手機,或者關掉手機,甚至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只為了儘快從這種不確定、不舒服的感覺裡解脫。 星座、占星、塔羅、算卦等一切渴望預知未來的行動,其實都是我們想要擺脫不確定的方式。 其實,也不是對所有人來說,不確定都會帶來壞的感覺,有的人實際上會格外追求不確定的感覺。每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是不同的。有的人容忍度比較高,他們會將不確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戰,並對此充滿好奇心和興趣,他們是不確定性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有的人則容忍度比較低,他們喜歡熟悉和可預測的情境,認為不確定的情境是一種威脅,他們就是確定性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要主要探討的,還是那些確定性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確定感的人,因為害怕不確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圖片|來源 無法忍受不確定的危害:逃避?自毀? 如果一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比較低,在一些會令人產生壓力、恐懼的情形下,就會產生高度的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的需要。認知閉合是 Arie Kruglanski 於 1993 年提出的概念,它表達的是「個體在應對不確定的情境時,對於確定性答案的強烈願望」。 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感受到危險時,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脅的存在時,認知閉合的需要會顯著上升。並且,能夠引起我們認知閉合的,不僅僅是現實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很多時候,僅僅是想像中的危險,也會引起人們強烈的情緒和認知閉合的需要。2010 年的實驗發現,當參與者僅僅是觀看了 7 分鐘討論 911 的幻燈片、回想起 911 的災難場景時,也會使他們在後來處理任務時,不願意承受等待,只想儘快取得一個結束。 現實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比如,和喜歡的人發短信,對方回覆比平時晚了一點,此時,那些確定性傾向高(即對不確定容忍度低)的人,會腦補出很多實際上可能並不存在的危險來,「對方不喜歡自己了」、「對方可能想保持距離」等等。而這種想法會極大提高我們認知閉合的需要,即讓我們產生對確定性答案的強烈渴望。而確定性的答案有兩種——「確定的喜歡」或「確定的不喜歡」。當我們無法立刻獲得「確定的喜歡」作為答案時,我們可能會主動刪除對方的聯繫方式。 這個過程有理論和實證的基礎。Kruglanski 認為,認知閉合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抓住(seize):我們會拼命搜尋所有能夠獲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實和確認,希望能夠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 第二個階段則是冷凍(freeze):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我們獲得確定的答案,我們就開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護這種閉合的狀態。在這個階段,我們往往僅憑直覺做出判斷。 最終,認知閉合容易使我們以簡單的認知結構去快速處理信息、做出決定。我們往往會放棄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預料到結果的選擇。典型的兩種選擇就是回避和主動選擇壞的結果。 首先,面對不確定感,我們可能會選擇回避(avoidance),因為什麽都不做,意味著一切可能的後果都不會發生。 比如: 明明想要告訴對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對方不會同意,寧願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要求; 對現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滿意,但想到辭職可能面對的風險,依然選擇不改變; 在親密關系中被虐待、長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所以一直待在這段關系裡; 我們所說的「拖延症」,有時候也源於對不確定感的回避,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著不去做它。 此外,另一個經常出現的極端情形就是,為了追求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們寧願提前選擇一個壞的答案,而不是繼續痛苦地等待下去。 比如: 給暗戀的人發出短信後,不知道對方會不會回應,幹脆拉黑了對方; 一場比賽進行到最後,因為不堪壓力而選擇提前退出; 永遠只能主動追求對方,要求對方第一時間給出確定的答案,而無法接受慢慢發展,若即若離的過程。 造成你無法忍受不確定的不良思維模式 是什麽使我們如此害怕不確定感,以至於不肯作為,或者做出過激的舉動呢?為什麽有的人可以在不確定的狀態裡仍然內心平穩,不覺得不安,但你卻會覺得百爪撓心,幾乎不可忍耐?以下這些認知扭曲的模式可能發揮了不少影響。 認知歪曲的概念是由 CBT 的創始人、心理學家貝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我們執著於一些並不存在或者完全錯誤的認知,它們往往會導致負面的思考、情緒和行為。當我們因為不確定性感到恐懼時,可能是受下面這些認知模式影響: 過濾/選擇性注意(filtering):你主動過濾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只留下並放大了壞的細節。這樣,你就總是只能想到那些壞的可能。 極端思維/全或無(‘Black and White’ Thinking):你覺得一件事只可能有兩種結果——要馬成功、要馬失敗,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複雜性和連續性。 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僅僅根據一個不好的細節,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就概括得出這件事一定會失敗。 情緒化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因為你對某件事情有著強烈的情緒反應,就認為這件事是符合現實的,而忽視其他的證據; 災難化(Catastrophizing):你可能很愛用假設的句子來問自己,比如,「如果對方真的拒絕了我會怎麽樣?」「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怎麽辦?」然後,就沈浸在對災難性結果的設想中,誇大一切可能的後果,認為情況一定會糟糕到你完全無法忍受。 不公平的比較(unfair comparisons):根據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標準來解釋和推斷,並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較,得出自己很差的結論。 度人之心(mind reading):堅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而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無端地揣測「他一定覺得我很差」。 個性化(personalization):你認為所有的失敗都是因為自己的過失和缺點造成的,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例如,“我們離婚,是因為我一無是處”。 「應該」式的陳述(Should Statements):認為自己和別人「應該」怎麽做,並且認為,一旦沒有這麽做,後果將會非常嚴重。 對照以上那些歪曲的認知,再檢查自己的思維和陳述,你也許就能發現,當你處於不確定中時,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動化的思維,你幾乎意識不到自己已經陷入了這樣的想法中,而正是這些錯誤的認知在使你恐懼。 什麽樣的人容易害怕不確定? 「其實,不確定的情形就像一個放大器,它起到的作用只是對你已有情緒的放大。」The Power of Not 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一書的作者 Jamie Holmes 說。那麽,什麽樣的人會比較害怕不確定性? 安全感缺失 對未知感到恐懼的人,可能是由成長環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導致的。最近的一則研究發現,那些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如家境貧窮、經常搬家、遭受過外部威脅、創傷),在面對未知的恐懼(比如讀到報紙上有關災難來臨的消息)時,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比較差。 因為他們有過比較多經歷不幸的經驗,對於這個世界危險程度的預測會比較高。有趣的是,實驗還發現,當不可預測的困難真正來臨時,他們實際上會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處理複雜的任務和轉換目標。研究者推測,這是由於他們從小習得了一些應對的技能。 控制欲強 有時,你對未知的恐懼,實際上是對失控的恐懼。你希望讓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範圍內,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現,你就會產生恐慌。有研究稱,納粹黨人希特勒、戈培爾、戈林都是典型的控制欲極強的自戀型人格,在面對不確定性(失敗)時,因為不能接受而會選擇極端方式(如自殺)。而必須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有過比較多失控感的人,才會對控制有著非同一般的執念。 低自尊水平 從根本上,你的焦慮和恐懼可能來源於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評價過低。你之所以不願意面對未來,是因為你對自己的不信任:你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總是不願意相信好的事情會在自己身上發生。 如果你覺得你符合我們今天的文章描述的情況, 你需要做以下幾件事: 1. 面對那些歪曲的認知,你可以試著改變它們,進行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 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原理,就是通過改變歪曲認知,繼而改變情緒和行為。你可以試著檢驗自己那些負面的自我陳述和想象,用一種新的方式和自己開展內部對話。 分析你對自己說的那些話語的結構,比如「我一定會失敗」,主語「我」指代的是什麽?你是一個整體,是你的呼吸、洗臉、吃飯都會失敗,還是什麽會失敗?「一定會失敗」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有什麽依據?你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去檢驗你得出的結論,結果可能會發現,那些不好的結果並沒有如你害怕的那樣發生。 2. 學習正念(Mindfulness)相關的技術和聯繫來控制情緒,學習「專注此時此刻」的能力。 3. 最後,如果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和恐懼極大地困擾著你,影響到了你的生活,可以考慮尋求諮詢師的專業幫助。 其實,不確定性才是唯一確定的事情。只有那些能夠容忍不確定的人,才會願意不斷走出舒適區域,不斷探索更大的世界。也只有能夠容忍不確定的人,才能和其他人好好得建立起聯繫。 而那些能夠享受不確定的人,往往是充滿好奇心和活力的,他們不會自我束縛,也不會過度限制他人。他們往往有更多的正面情緒,因為生活就是關於未知的,關於不得不改變,關於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的情況下,把握住眼前這一刻,並盡可能地享受它。 里爾克說,要對你心裡所有還未解決的事有耐心。要去愛問題本身,愛上鎖的房間和用不熟悉的語調寫成的書本。不要急於尋找那些此刻你無法獲得的答案,因為(此時就算你得到了)你也無法活出他們。最重要的是,要去嘗試所有事情。此時你要先帶著問題去生活,而生活會逐漸地、不知不覺地,在一段時間後越來越接近你要的答案。 以上。 參考資料| [1] Feather,-N.-T.Subjective probability and 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 Psychological-Review. 1959; 66: 150-164 [2] Tversky,-Amos; Kahneman,-Daniel. 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Psychological-Review. 1983 Oct; Vol 90(4): 293-315 [3] Lindstrøm, T. C., & Røsvik, A. (2003). Ambiguity leads to uncertainty: ambiguous demands to blood dono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17(1), 74-77. [4] Mittal, C., Griskevicius, V., Simpson, J., Sung, S., & Young, E. (2015). Cognitive adaptations to stressful environments: When childhood adversity enhances adult executive fun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9 (4), 604-621 February 27,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BD9GB

致單身的你:一個人生活可以鬆散,不能鬆垮 https://ift.tt/2EAyKUk 對我而言,一個人生活其實是一種訓練,水準太低就會毀掉自己。能否把獨身生活過得有趣,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各種能力。 一個人的生活能有多無聊,就能有多精彩。經常聽朋友、讀者、單身的同事找我抱怨,一個人的日子超級苦悶,想改變一下。難得做頓飯炒三道菜,卻得吃上三天,只做一道菜吧,食材又難買;出門逛街,逛著逛著就迷失了,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看上一件衣服試穿後也沒人可問;上館子倒是省事,可是一個人在稍有品質的地方用餐,你就很難不介意周圍成雙成對、闔家歡樂的氛圍,襯托出你越加孤單的氣場;那麼,去健身吧,鍛鍊身體一個人總沒問題吧?OK,可是當你鍛鍊後回到家,想炫耀一下腹肌和馬甲線時,也只能對著鏡子孤芳自賞了。 這麼看來,好像一個人生活就是犯罪,無論多精彩,都透著荒涼;更何況,大部分時候它並不精彩。 人是群居的動物,這種造物主植入基因的天生設定,我們無力抵抗。但,如果一生中能有一段時間與自己好好相處、踏實度過,其實也是一種幸運。仔細算算,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與他人相處中度過的,小時候和父母;上學後和同學;工作後和同事、戀人;結婚後和伴侶、孩子。如果你運氣夠好,可以和老伴共度金婚、鑽石婚,那麼,我們獨自安靜度日的生活其實真的沒有幾年。換句話說,人的一生不算短,我們卻鮮少有機會好好獨處。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一個人的日子,它是生命最大的福祉。(看看更多:【一個人的派對】你不必陪我去看演唱會) 一個人的生活可以鬆散,但不能鬆垮 對我而言,一個人生活其實是一種訓練,水準太低就會毀掉自己。 除非你是個工作狂,否則獨身的你就得面對「如何打發大把閒散時間」這個難題。睡覺、追劇、打電動,這些當然都可以成為選擇,關鍵是:你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樣的生活嗎? 圖片|《東京女子圖鑑》劇照 我單身時曾一度淪為一個「毫無意義的生物」,即除了吃喝拉撒睡(包括在床上抱著 iPad 邊看邊睡),閒暇時間再無其他事可做。 這樣的日子過得很舒服,可每當黃昏來臨時,看著窗外的餘暉一點點消失,我就會陷入巨大的恐慌,不知道這樣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生命是一段很自欺欺人的旅程,如果你賦予它意義,它就變得有意義;如果你認為它荒蕪,它就會一文不值。 那段看上去舒服愜意的日子,因為無法賦予我切實的意義,曾讓我沮喪到極點。 倒不是說一個人生活就一定要像比賽一樣鬥志高昂、一刻不得鬆散。我們當然可以鬆鬆垮垮地過日子,但一直鬆垮下去,沒有一些篤定的、切實的事物可供操作,人也難免頹廢掉。就像電影裡那些大隱隱於山水的世外高人,別看他們悠哉遊哉、孑然一身幾十年,人家不是忙著練武就是忙著修身養性,自律得一絲不苟。所以,一個人的生活可以鬆散,但不能鬆垮。長期陷入後者,會讓你毀掉自己。 一個人也能過得活色生香 能否把獨身生活過得有趣,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各種能力。 我的朋友 S 和談了三年戀愛、即將結婚的男友分手後,雖然傷心欲絕,但並沒有讓自己沉淪,而是努力把單身生活過得比兩個人還精彩。(推薦你看:【單身日記】只為自己精彩的人生) 她一個人煮飯,會用精緻的櫻花色餐具裝湯、盛飯,讓吃飯這件平淡無奇的事變得賞心悅目;一個人做家事時,她會一邊掃地,一邊把所有的鞋子拿出來試穿一遍,想找出哪一雙和掃把最搭;一個人過週末時,她會去靠近海邊的法國餐廳臨窗而坐,獨自品味燭光晚餐;一個人健身時,她會在更衣室裡秀出自己的小蠻腰,發到社群軟體向大家討讚。 總之,在 S 的世界裡你能感受到,一個人的生活其實可以過得非常活色生香。能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很好的人,至少證明他是一個勤奮的人。有創意、有趣味的生活需要花心思、動腦筋,並且身體力行,讓身體跟得上想法。如果光是「想」做什麼,就只能停留在想像階段,那些詩意一般的生活永遠只是別人家、書本裡的。 另外,能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很好的人,也可以證明他是一個有大愛的人。對生活、未來和自己無大愛的人,會過於放縱自己,讓生活陷入混亂、繁雜。每一個因為熬夜而起不了床的清晨;每一份因懶得下廚而湊合的外賣;每一張面對鏡子映照出的疲倦的臉,都是自己對自己的辜負。 更何況,人人都喜歡有趣的事物,只要能把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很好,那你一定是個有趣的人。就像 S,那些精緻的餐具、有情調的餐廳,一個無趣的人是根本看不到、也不會花心思去琢磨的。 做一件適合一個人做的事 所以,當你單身的時候,不要把這段時光當成苦悶、無聊,甚至帶著點失敗味道的經歷。相反的,它應該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更有趣、更能鍛鍊自我,以及了解自己的機會。有些事情雖然兩個人、一群人也能做,但如果有機會一個人完成,將會別具一格,讓你終生難忘。 圖片|《東京女子圖鑑》劇照 獨自去高檔餐廳吃頓飯 雖然網路上說最孤獨的事之一,莫過於一個人吃火鍋,但一個人吃飯,尤其是去高級或知名餐廳用餐,會讓你更能領略食物的美好。 我們總喜歡和三五好友、家人或者另一半上餐廳,排隊等候、用餐時的閒談、和喜歡的人分享美食,都能成為美好的回憶。俗話說:一個人吃飯不香,人多時吃什麼都特別香。所以,我們更喜歡以群聚的形式享受美食。 這沒什麼不好,但也的確會影響你品嘗食物時的感受。這是因為,多人聚餐的意義其實不在於食物,而在於感情的維繫。光就這層定義,就已經對美食本身打了折扣。與其如此,一個人去高級餐廳吃飯,可以讓你免於當下的交談、推讓,把精力只放在食物上。能夠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哪怕只是吃飯,也是美好的。 打起精神,徹底替家裡做一次大掃除 一個人做家事會加倍辛苦,但完成後的滿足感也會加倍。塞滿衣服的衣櫃、雜亂的工作桌、積灰塵的餐桌、不夠潔白的馬桶、有頭髮的地板⋯⋯都值得我們用心清掃。雖然現代大都市的人已經逐漸適應(並習慣)找外包服務清潔家裡,不僅省下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而且專業人員似乎也比自己打掃得更乾淨。 除非你真的無暇整理家裡,需要找他人代勞,否則我強烈建議你自己打掃房間。這與花費或清潔效果都無關,重要的是,已有研究證明,自己做家事能提升快樂指數。不僅如此,我們經常抱怨沒時間鍛鍊身體,但半小時的大掃除或者擦窗戶,就可以燃燒一百六十卡熱量,可謂一舉兩得。 生活本就是由一點一滴的細節構成的,當你在打掃完後洗個熱水澡,換上乾淨舒適的居家服,坐在窗明几淨的房間裡,來杯咖啡、聽聽音樂、看看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光是在一個更乾淨的環境裡發呆,想必也是高品質的享受吧。 無論你下不下廚,一定要把冰箱塞滿 我們可能都在電影中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運氣很差或者一天都過得很不好的人,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打開冰箱後,發現裡面幾乎空空如也,僅剩的食物還過期了。這個時候主人公多半會一聲嘆息,關上冰箱門,絕望加重一層。 美好的生活需要一個乾淨、充實的冰箱,有時候它可以發揮望梅止渴的效果。對於吃貨來說,打開冰箱看到排列整齊得當、盈盈滿滿的食物,好心情就會瞬間飆升。即便你不下廚,也對食物沒有太多講究,在勞累一天後打開冰箱,看到裡面有你愛喝的飲料、愛吃的水果、新鮮的蔬菜,你也許會情不自禁想給自己做頓好吃的,而自己動手烹調的食物又能使我們成就滿滿,不由自主地愛上當下的生活。 所以,一週一定要去超市大採購一次,購買自己喜愛的食品,它們能讓你在勞累得快要對生活絕望時,在打開冰箱的一剎那再次能量滿滿。 來一趟毫無計畫、說走就走的旅行 獨自旅行不是為了迎合「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這種文藝的舉動,而是一次內省自我的機會。你甚至不必去那些旅遊熱點看名勝古蹟、或是跟風歐洲遊,光是離開熟悉的環境,去一個陌生的、一直想去卻沒去,或者去過好多次還是很想再回去看看的地方,就足以讓你放鬆、重新審視自己。(延伸閱讀:solo travel:如何安排適合自己的自助旅行) 杭州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座城市,我在上海居住,去杭州非常便捷,所以我幾乎每年都會去一次,看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第一次去杭州,就是我睡午覺起來,突發奇想,於是我買了時間最近的一班高鐵,沒有任何旅行攻略和計畫,甚至都不知道晚上要住哪裡,就這麼一個人帶著錢包去了杭州。 這座城市果然沒讓我失望。無論是一個人騎車周遊西湖,還是在中國美術學院欣賞未來藝術家們的作品;在杭州餐廳吃美味且不貴的特色菜;入住頗有特色的江南民宅,都讓我的精神得到了巨大的滿足。 看著西湖邊上晨練的人、學生們作畫時認真的臉、經營民宅的有故事的老闆娘,都能讓我暫擱當下的煩惱,重新思考自己追求的生活和人生,為自己現在努力過好的生活找到意義。 獨自旅行是一次有益的精神之旅,讓你興奮,更讓你清醒。 無論是一個人的生活還是兩個人的日子,過得好是追求,也是一種信仰。它讓你相信,自己值得被善待。 本文摘自思小妞的《請把焦慮當愛人》。由方舟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請把焦慮當愛人》 February 27,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AyKUk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爸媽總是插手孩子婚姻?你聽過「有毒姻親」嗎 https://ift.tt/2SwixDo 所有父母都想和孩子保持一定的連結,這是人類自然的天性。就算你的公婆或岳父母很理智、身心狀態穩定,對自我很滿足,他們還是會向孩子尋求關愛及偶爾陪伴。獻給總是被公婆/爸媽插手婚姻的你,想化解衝突,從理解開始。 他們相信,愛不夠分給每一個人 有毒姻親有種剝奪與匱乏的心態。如果他們的孩子愛你,他們就會認為你偷走了孩子對他們的愛。對他們來說,愛不是無窮無盡、取之不竭的東西,也不是越付出就會得到越多。由於他們正在努力爭取自己認為稀有、珍貴且逐漸減少的寶貝,因此每場姻親衝突到最後都會變成忠誠度大考驗。 你的伴侶必須把他們看得比你還重、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不斷證明自己依然是原生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若你的伴侶沒有這麼做,就會接收到一連串來自父母的負面情緒,例如覺得受傷、憂鬱、憤怒與不認同等。 在律師約翰試著向父母表明他們不能住在他家,而接下來的結果就是描述這類有毒姻親的絕佳範例: 「我想想⋯⋯喔,其中比較常見的是『你怎麼會被她洗腦,反過來對抗我們?』、『我們都快不認識你了』,還有『這個女人奪走了你對我們的愛』。我試著跟我爸媽解釋,我還是很愛他們,但他們就是不聽。然後最厲害的一句來了,『如果你不讓我們住在你家,那你也不會讓我們住在你心裡。』」 約翰父母想表達的是:如果你愛她,你就沒有多餘的愛可以分給我們,不讓我們住在你家就是最好的證明。 想明白這些不合理要求與荒謬指控背後的涵義,你必須先了解公婆或岳父母是如何看待你們的婚姻。對他們來說,這段婚姻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扮家家酒。即便你的伴侶已經離家獨立生活多年,他們依舊不會認真看待你們的婚姻,畢竟他們已經和自己的孩子相處了一輩子,不管你們結婚多久,你都只是個「新來的」而已。 從最根本來看,你們的婚姻就是一場叛變行動,因此他們才會不斷要求、考驗孩子的忠誠;而你的伴侶通過考驗、避免產生可怕的罪惡感與不忠感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們擺在第一位,象徵性地否認你的存在。 有毒姻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你的伴侶陷於雙輸的兩難局面——若將父母的要求與期望擺第一,你就會有受傷和被忽略的感覺;若將你放在第一位,就會傷害到父母。(推薦閱讀:什麼親戚會讓婚姻出現危機?五種典型有毒姻親) 也就是說,只要你的伴侶在言語和行動上都把他們看得比你還重要,就能不斷提供他們所需的安慰、肯定與保證,彷彿你的伴侶定義了他們的人生;不管你的姻親本身多聰明、多有成就,他們還是透過自己的孩子在生活,完全不想讓你破壞、奪走這種依附關係。 圖片|來源 他們會用盡全力抓住你的伴侶 所有父母都想和孩子保持一定的連結,這是人類自然的天性。就算你的公婆或岳父母很理智、身心狀態穩定,對自我很滿足,他們還是會向孩子尋求關愛及偶爾陪伴;不過,一旦孩子展開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他們就會往後退一步,讓孩子的新人生得以扎根。 當然,只要孩子離家,即便是頭腦最清楚、心態最開明的父母也會有失落和空虛的感受,但他們會將注意力轉向配偶、工作、運動和親朋好友等其他人事物來填補內心的空洞。相反的,有毒姻親可以轉移注意力的目標不多,因為他們可能不喜歡彼此、覺得婚姻生活不快樂,而且這類人通常也沒什麼朋友。 正如萊絲莉的描述: 「薩爾和吉娜的人生只有三件事,就是做生意、賺錢和湯米。他們倆經常用英義夾雜的方式吵架、互相咒罵——不是兩個氣頭上的人在發洩情緒而已喔,他們還會用言語羞辱、虐待對方,用詞難聽到令人不敢相信。吉娜常常打電話來哭訴。我從來沒聽過他們說要跟朋友出去,或是像一般人一樣計畫小旅行。他們就像一隻巨大的章魚緊緊纏繞著彼此,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薩爾和吉娜兩人困在爭吵不斷的瘋狂婚姻裡,只能轉向湯米尋求解脫。堅強又帥氣的兒子是他們夫妻倆永遠的依靠,他們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彼此無法給予對方的東西,包含關注、陪伴、認同、自己依然被需要的肯定,以及自己依然掌控大局的保證。 多年來,湯米唯一做的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現在他的生命中出現了另外一個人(萊絲莉),而薩爾和吉娜完全沒有意願放手,讓兒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推薦閱讀:婆媳的相處心理學:當妻子成為婆婆與先生的小三?) 當成年子女步入認真的感情關係時,這些纏著孩子不放的父母就會有種被背叛與被拋棄的感受。湯米遇見了自己非常在乎的人,想和她一起共組家庭;薩爾和吉娜不但沒有為兒子重要的人生轉變感到開心,反而還將萊絲莉視為禍首,認為她擾亂了他們過去苦苦維持的權力平衡。我告訴萊絲莉: 「妳就是篡位者,也是破壞現狀的人。妳的出現撼動了他們過去熟悉且一成不變的平衡關係。在薩爾和吉娜心裡,妳奪走了他們的人生,他們一定會竭盡所能地搶回來。如果他們做出什麼極端的行為,妳也不用太意外。」 媽媽的好兒子與爸爸的好女兒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很多父母緊抓著孩子不放的案例多半是母子和父女這兩種類型;除此之外,最激烈的衝突往往發生在同性姻親之間,也就是婆媳與岳婿這兩種組合。當然還是有例外,但對這些感覺面臨了難以承受的失落、不想放手的父母來說,年輕的同性對象所引起的嫉妒心與競爭意識更強,威脅性也更大。 「媽媽的好兒子」與「爸爸的好女兒」這兩句話所隱含的意義,遠比表面暗示的關係與傳統說法更深、更廣。我相信,佛洛伊德學派的擁護者一定會把這種母親不願放手讓兒子走、父親不願放手讓女兒走的關係套上一大堆性暗示,但這種臆測對處理生活中的姻親危機沒什麼幫助。 不過,這兩種關係組合確實反映出有毒姻親的認知和信念,以及他們認為誰才應該是你伴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另一方面,這兩句話也描繪出你的伴侶情緒發展不全,這種缺陷會損害他/她的情感能力,以致他/她無法真正做出承諾、對你專一。 痛苦,而非驕傲 養兒育女是唯一一種以「分離」為目標的愛,與其他追求情感親密的關係截然不同。對好的父母來說,孩子若能充滿自信地飛出巢外、脫離原生家庭,就是一種對自身親職成就的肯定;相反的,對許多有毒姻親而言,這種親子分離及孩子對其伴侶的情感連結則會引發嫉妒、失落與被拋棄等一連串負面又可怕的感受。 他們不但不為自己的親職成就感到驕傲,反而還會覺得自己驟然墜入未知的深淵,同時迫切地想把孩子拉回身邊,這樣他們才能再次找回熟悉的舒適圈與安全感。他們相信,唯有如此,愛才夠分給每一個人。 本文摘自蘇珊.佛沃、唐娜.費瑟的《有毒姻親》。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有毒姻親》 February 27,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wixDo

理想與現實差很大?澳洲女孩仿明星生活照:「完美無缺不存在」 https://ift.tt/2Vh1pDs 說到「低成本 Cosplay」,不得不提泰國代表「天王 Cha」,時時用食物及日常用品來扮成動漫及經典電影的場景,「作品」大受歡迎!而「低成本 Cosplay」又何曾是男生專利?來自澳洲的喜劇演員Celeste Barber,也愛與老公玩「「低成本 Cosplay」,只是她不賣美而賣「醜」? 這位澳洲女演員 Celeste Barber 的 Instagram 帳號多達五百多萬人追蹤,更把一系列的照片稱為「#CelesteChallengeAccepted」,內容有別於「天王 Cha」,不模仿動漫或電影,而是其他模特兒與荷里活巨星的相片,素材都來自日用品,不「美圖」、不遮掩瑕疵、甚至一圈一圈地為贅肉標記,老公也不時「客串」演出,惹笑卻又平實得令人不得不喜歡,因此幾乎每張相片都有 40 萬 個讚。(推薦閱讀:數十萬印尼移工的「網紅媽媽」:我搞笑,是要妳們看見自己笑起來多美)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eleste Barber(@celestebarber)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月 月 30 日 上午 11:10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eleste Barber(@celestebarber)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2月 月 26 日 上午 11:18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eleste Barber(@celestebarber)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月 月 5 日 上午 11:01 張貼 要知道,引人笑是上等善事,但 Celeste 想做的,不止為搏觀眾一笑,她在一次訪問中說到:「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讓一個平凡的人模仿那些有錢人會做的事。我以為我可以跟他們一樣生活、拍一樣的自拍,原來是不能的。」(推薦閱讀:華人社會不教的「幽默」,其實是快樂生活的秘密) 若現實是引人發笑,或許也能令我們醒覺平日在社交媒體上投射的「完美生活」是何等荒謬呢。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澳洲女生IG模仿荷里活明星生活照 憑理想與現實差距賺40萬Likes February 27,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h1pDs

被攻擊外表,蔡英文回應:用性別質疑能力,只是模糊焦點 https://ift.tt/2tBIffM 資深藝人發文抨擊蔡英文的外表,指稱「我想到有女的長相抱歉、身材抱歉,但每天都在嚷著有人要強姦她」。將性別、性暴力比擬政治文化,真的恰當嗎?蔡英文回應:「用性別質疑我的能力,並沒有意義。」 台灣女藝人張瑞竹昨日(2 月 24 日) FB 發文,暗喻總統蔡英文長相抱歉(台灣用語,指很樣衰),卻每天嚷著對面的帥哥(意指中國)要強姦她,言論引來爭議。蔡英文今日發文,不點名反駁稱以性別、長相批評他人是模糊焦點,「台灣不願意被霸凌。這一點,跟性別無關,但是跟志氣有關」。 曾演出多部台灣電視劇的女演員張瑞竹,昨天於 FB 轉貼一則蔡英文的新聞,她留言寫道:「我想到有女的長相抱歉、身材抱歉,但每天都在嚷著有人要強姦她⋯⋯每天什麼事都不做,只會嚷著對面的帥哥要強姦她。」長相抱歉是台灣用語,即是指醜樣。(推薦閱讀:希拉蕊、蔡英文之後,為什麼我們害怕女人優秀?) 張瑞竹的貼文引來網友反擊,指張「長得人模人樣,講出來的話怎麼會這麼噁心?」,也有人批她詆毀國家元首。張瑞竹隨後刪文,但在其他貼文回應中強調支持九二共識,並呼籲「不希望戰爭就不要去做挑釁中國的事」。 圖片|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今日於 FB 發文回應,指女性在職場上往往還會遇到性別框架的限制,「在傳統政治中,男性依然掌握多數資源,就算是其它國家的女性領導人,也常面對這種挑戰」。她表示作為台灣第一個女性總統,經常面對各種挑戰和質疑,「但是我認為,用性別質疑我的能力,並沒有意義。用性別、長相、身材這種天生的條件來批評他人,不僅不客觀,更是模糊焦點」。(推薦閱讀:【性別觀察】改造蔡英文?我們期待怎樣的「女總統」) 她又指不管台灣的總統是誰,面對中國的打壓和威脅,「都應該大聲告訴世界,台灣不願意被霸凌。這一點,跟性別無關,但是跟志氣有關」。她又在文末留下一句「#台灣總統被評論是日常不用畫符」,回應台灣遊戲「還願」因含「習近平小熊維尼」符咒字樣而被中國網民抵制一事。 February 27,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BIffM

ZARA 廣告惹議,為什麼雀斑模特兒被認為�「醜化」亞洲女性? https://ift.tt/2H3jBN2 ZARA 廣告找來中國模特兒拍攝,因臉上長滿雀斑被中國網友說 ZARA 是「醜化亞洲女性」,ZARA 回應稱審美觀不同。為什麼長滿雀斑,是醜化? 近期接連有時裝品牌捲入「辱華」風波。連鎖時裝品牌 ZARA 日前在微博發佈最新彩妝產品宣傳廣告,當中模特兒李靜雯滿臉雀斑。這組相片隨即被部分網民炮轟是醜化亞洲女性。不過 ZARA 就回應稱只是審美觀不同。 ZARA 上週五在微博發佈新彩妝產品宣傳,隨即引起大陸網民關注,至今已獲超過二千則留言。網民的反應兩極,不少人認為相片自然又寫實,並認為模特兒的樣貌很有氣質。(推薦閱讀:跳脫美醜相對論!Lizzie Velasquez:「別叫我世界最醜的女人」) 圖片|立場新聞 不過亦有網民質疑相片是醜化亞洲人:「亞洲女性形象就是這樣的?」、「模特拍成這樣是想嘩眾取寵嗎,還是在醜化亞洲人?」、「對不起,我們亞洲女性沒有雀斑。即使有,也是極少數,像這樣年輕就滿臉的,也許就只有她吧⋯⋯你們找的模特真的是大海裡挑針,辛苦了」。 內地梨視頻引述 ZARA 回應稱,沒有刻意醜化亞洲女性,宣傳面向全球不是針對中國市場,模特是西班牙總部選的,審美觀不同,而且照片是自然狀態下拍攝,完全沒有後期修飾。(推薦閱讀:蔡依林《怪美的》談外貌焦慮與擁抱真實:「誰有資格定義好看?」) 近年不少國際時裝品牌都被指辱華。意大利時裝品牌 Dolce & Gabbana 去年亦曾爆出「辱華」風波,品牌去年 11 月上載宣傳短片,片中一名細眼方面的中國女模特兒,先後以笨拙的姿態,用筷子吃大碗意大利粉、意式薄餅(Pizza)及意式香炸甜卷(Cannolo),片段引起辱華爭議。網上截圖顯示,品牌創辦人之一的 Stefano Gabbana 在 Instagram(IG) 與網民就短片內容激辯時說「中國就是屎國」,引起軒然大波。 爆出事件後,多位獲邀出席的內地明星如章子怡、黃曉明、陳坤、李冰冰和廸麗熱巴等,紛紛在微博亮出「祖國高於一切」、「我愛我的祖國」等口號,表明拒絕出席 D&G 活動,原訂周三晚在上海舉行的時裝展最後被取消。 D&G 中國代言人王俊凱及迪麗熱巴的工作室更分別發表聲明,宣佈與該公司解約。 February 27,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H3jBN2

瘋狂又如何?NIKE 廣告翻轉定義:「那就告訴他們,瘋狂的女人多厲害」 https://ift.tt/2VkT1mf Nike 在 2/24 推出一支「Dream Crazier」的影片,旁白用冷靜的口吻述說著女性在追求夢想時,一路上是如何被蜚言流語傷害,然而,轉折的時刻就在 0:37 秒,那是一位參與馬拉松比賽的女性跑者,她甩開眾人的拉扯,毫無畏懼的為自己開闢一條跑道,就在那個認為女性跑步,子宮會掉出來的年代。 「什麼樣子的女人,才叫做瘋狂?」 她為了比賽結果激動流淚,有人卻說:女人就是多愁善感。 她想和男人一樣在運動場上競賽,有人卻說:女人也太不自量力。 當她企圖點出不公不義的指控,有人卻說:女人太歇斯底里了。 而當她的成就超越所有人,這世界指著她說:你一定有問題。 女人,背負著社會對性別的種種限制與教條,從匍匐前進到疾走狂奔。一代一代的女人,企盼的是與男人平等的權利,那種渴望,是在馬拉松上能有一條自己的跑道,是在籃球場上彈跳扣籃時能有人為你歡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潛能爆發中,沒有人會跳出來質疑:你是女生,所以你不夠格。 Nike 在 2/24 推出一支「Dream Crazier」的影片,旁白用冷靜的口吻述說著女性在追求夢想時,一路上是如何被蜚言流語傷害,然而,轉折的時刻就在 0:37 秒,那是一位參與馬拉松比賽的女性跑者,她甩開眾人的拉扯,毫無畏懼的為自己開闢一條跑道,就在那個認為女性跑步,子宮會掉出來的年代。 這些女性,她們的名字或許被寫在歷史上,被世人紀念,也或許她並沒有被記住,埋沒在歷史洪流。但是在女性被貶抑的年代,她們用社會所說的「瘋狂」,一次次證明女性是有力量的、她們的瘋狂有值有價,甚至推動女權進步,讓現代女性能夠覺醒自立。 性別,從不是阻礙人前進的原因 在高唱女權自助餐、女權過盛的現代,我們期待的是,所有人能一起看看這隻充滿女性歷史進程的影片,重新思考平等的模樣: 第一位跑進馬拉松的女性跑者——Kathrine Switzer (影片裡的跑者並非 Kathrine Switzer,但訴說的正是她的故事) 在 1972 年以前,全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是禁止女性參賽的,當時人們認為,女性跑步會讓子宮掉出來、胸部縮水,因此禁賽。1967 年。熱愛跑步、希望證明女性運動實力不落人後的 Kathrine Switzer,以「K. V. Switzer」的名字報名波士頓馬拉松。當她出現在跑道上,裁判激動地想將她拉出比賽,身旁跟車的記者對她喊:「你究竟想證明什麼?你是在追求婦女參政權嗎?還是十字軍出征呢?!」(推薦閱讀:第一位跑進馬拉松的女人) 她後來接受記者採訪,說道:「我只是想跑步而已⋯⋯就算是跪著爬著,我也要完成這項比賽。」 後來 Kathrine Switzer 確實完成了比賽。而波士頓馬拉松在 1972 年解禁,開放女性參賽。 第一位網球大滿貫黑人女單冠軍——Serena Williams Serena Williams,她是首位網球大滿貫黑人女單冠軍,被譽為網球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之一。2017 年,她因為生產休養了 15 個月,於 2018 年的 WTA 印地安泉賽宣告復出。(推薦閱讀:Serena Williams: 媽媽不必是超人,做好自己就可以) 作為一位職業網球選手、一位女性,過去我們總認為產後要再次復出是難上加難:你想要當一個「好媽媽」?還是成就你的網球事業?你的能力在這 15 個月後的休兵,還能恢復昔日光榮嗎?Serena Williams 歷經產後肺栓塞,走過眾人的質疑,重新回到了網球場,在復出首場印地安泉賽獲得勝利。高舉球拍,向眾人示意:女性的身份,從來就不是阻礙自己發展的理由。 她可以是一位母親,可以在復出後做得更好。 第一位戴著頭巾參加奧運的美國穆斯林女運動員——Ibtihaj Muhammad 2016 年奧運擊劍場上,一名擊劍選手摘下頭盔,興奮地叫喊著,而她的頭上包覆的是穆斯林頭巾——她是 Ibtihaj Muhammad,也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穿戴頭巾參加奧運的女性運動員。 她雖然在美國出生,然女性穆斯林的身份讓她飽受歧視。小時候,她的家人想要尋找一個適合她的運動,但是穆斯林的裝束限制了她在其他運動項目的發展。後來,他們讓 Ibtihaj Muhammad 參加擊劍隊——一個能夠包覆全身的運動。 2016 年她站上了奧運擊劍場,儘管沒有獲得名次,但她說: 「我希望能夠代表美國參加奧運賽,證明沒有任何種族、宗教、性別可以阻止一個人完成夢想,我希望能告訴大家:『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 I want to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prove that nothing should hinder anyone from reaching their goals —not race, religion or gender. I want to set an example that anything is possible. 你的瘋狂,有值有價 回顧這些歷史脈絡,有多少的女性,是在眾人歧視的眼光,一次次的中傷、爬起、打擊、再爬起。性別平權發展至今,我們還是能在生活中察覺到各式各樣的性別刻板印象:女性的歇斯底里、情緒化、不夠理性、沒有能力⋯⋯。然後對著那些企圖向世界證明自己能力的女性說:你瘋了是吧? 但是,瘋狂又如何? 瘋狂、瘋狂、再瘋狂。即便他們說你瘋了又如何? “Crazy, crazy, crazy, crazy and crazy. So if they want to call you crazy? Fine.” 告訴他們,你的瘋狂能夠激發無限潛能。 “Show they what crazy can do. ” 你知道我們創辦人創辦女人迷的時候,也被說過太瘋狂了嗎?來看看>> 致用戶書 01:因為真實,所以我們走到一起 February 26,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kT1mf

辛波絲卡為你讀詩|他們說初戀最重要,我不覺得 https://ift.tt/2tCtidh 初戀對你來說是什麼呢?看辛波絲卡為你讀詩,談初戀、離婚以及靈魂自我,在文學中看見情感流動的痕跡。 文|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譯|陳黎、張芬齡 初戀 他們說 初戀最重要。 非常浪漫, 但於我並不然。 有什麼東西在我們之間,又好像沒有。 有什麼東西來了,又走了。 我的手沒有發抖 當我湊巧翻到那些小紀念品, 一捆信用繩子綁著 ——沒有用什麼絲帶。 多年後僅有的一次碰面: 兩張椅子隔著一張 冷桌子談話。 其他戀情 在我體內氣息長在, 這個呢,連嘆個氣都困難。 然而正因為如此, 其他戀情做不到的,它做到了: 不被懷念, 甚至不在夢裡相見, 它讓我初識死亡。 (推薦閱讀:為你讀詩|凌晨四點,我在育兒的時區) 離婚 對孩子而言:第一個世界末日。 對貓而言:新的男主人。 對狗而言:新的女主人。 對家具而言:樓梯,砰砰聲,卡車與運送。 對牆壁而言:畫作取下後留下的方塊。 對樓下鄰居而言:稍解生之無聊的新話題。 對車而言:如果有兩部就好了。 對小說、詩集而言——可以,你要的都拿走。 百科全書和影音器材的情況就比較糟了, 還有那本《正確拼寫指南》,裡頭 大概對兩個名字的用法略有指點—— 依然用「和」連接呢 還是用句點分開。 (推薦閱讀:【為你讀詩】把一段路走長,把一個人愛深) 圖片|辛波絲卡 小談靈魂 我們間歇性地擁有靈魂, 沒有人能永遠且 不停地擁有它。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少了它似乎也行。 有時,只有在童年的 歡喜或恐懼中, 它才會駐留久些。 有時,只在驚覺 我們已老時。 它很少伸出援手,當我們 從事費勁的工作—— 譬如搬家具, 或者抬行李, 或者腳穿緊鞋長途跋涉。 每要填表格 或切肉時, 它總是休假外出。 我們一千回的交談, 它只加入一回, 且不一定發聲, 因為它偏愛沉默。 當我們身體疼痛開始加劇, 它便偷溜下班。 它很挑剔: 不喜歡看我們周旋於人群中, 厭惡我們極力為自己謀利益, 嘰嘰嘎嘎一堆生意經。 喜與悲 於它並非兩種不同感受。 當它們合而為一時, 它才會與我們同在。 我們可以倚靠它, 當我們無一不疑, 當我們對萬事好奇。 所有物品中 它最愛有鐘擺的鐘 以及鏡子——即使無人在看, 它們照樣認真工作。 它沒說它從何處來, 何時又將翩然離去, 但顯然等著這些問題。 看來—— 一如我們需要它, 它似乎也因為什麼東西, 需要我們。 本文摘自辛波絲卡的《辛波絲卡.最後》。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辛波絲卡.最後》 February 26,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Ctidh

性騷擾受害者獨白:曾經是旁觀者,但我不願有下個受害人 https://ift.tt/2NvcduO 「他下班後常說我們見面吧!我很想妳,想要和妳成為特別的關係。」面對職場性騷擾,她選擇挺身而出。只是回頭望向過去各種曾讀過、聽說過的性別暴力事件,發現後來幾乎沒有加害者付出相應的代價。她曾經是旁觀者,但她告訴自己今後絕不願再有受害者。 素珍是在二十多歲起,開始在某家公營企業的地方分公司工作。 對方是素珍的導師。雖然素珍已經有工作經驗,然而來到新公司之後,根據小組的師徒制傳統,素珍成為課長的直屬後輩,課長大她十歲。他常說在公司員工餐廳吃膩了,提議去外面吃午餐,於是帶著素珍外出,叫她不要有壓力,說反正是大白天,也不是要喝酒。 大多是聊些工作上的事,關於私事的話題,就僅止於他對婚姻生活的不滿。到這裡為止,還不至於構成問題。某天晚上,公司聚餐結束後,他說回去的路上順便送妳回家,於是素珍和他共乘計程車,事情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在計程車後座,他開始毛手毛腳,素珍抗拒著說不要這樣,隨即下車甩開了他。自此之後,他開始評論素珍的妝容打扮;看螢幕和資料時、寫筆記或是開會時,會自然而然地把手放在素珍的手、肩膀、腰上。玩笑話也越來越過火,下班後常說我們見面吧!我很想妳,想要和妳成為特別的關係。素珍進公司六個月時,覺得她再也無法忍受了。 素珍先用電子郵件向組長報告情況,因為她認為要留下證據。儘管組長並不打算息事寧人,卻回信說要懲戒或隔離課長並不容易,建議素珍可以換組。雖然她自己也想換組,但是不管怎麼想,她都覺得「受害者逃跑」這種事是不對的,即使不採取法律措施,她也希望至少公司能懲戒對方。 可是,倘若事情被公開,她就很難像現在這樣上班。左思右想之後,素珍寫了封電子郵件,提出將課長調到其他組的請求,並要求組長正式面談。然而,事情卻朝著完全出乎素珍意料的方向發展。 組長毫無任何回應。素珍再次寫電子郵件給組長,卻依然石沉大海,也不接電話。素珍直接找組長,說有事要跟他談,組長卻藉口有約,倉促離開。之後她才知道,組長曾私下找過課長,拿出素珍寄的電子郵件,向他確認是否屬實。 素珍並不清楚兩人之間談了些什麼,只能大略猜想,課長當然否認了對素珍的性騷擾和猥褻,還說了一些素珍的壞話。從那時開始,課長會在辦公室大聲指責素珍,丟給她許多處理不完的工作,還持續更改交辦的內容。(推薦閱讀:香港的 #MeToo 故事:客人毛手毛腳,老闆卻指責是我不檢點) 如果素珍提出意見或問題,他就會高分貝怒吼,質疑她是不是討厭工作。要是不打招呼、電話接得晚了一些,或是露出不悅的神情,他也會無故發火。 素珍躲在廁所偷哭時,遇見了和課長同期的女前輩。前輩安撫哭紅雙眼的素珍,確認廁所內只有兩個人之後,叮囑了兩件事。一定要錄音存證;假如想要申訴,就不要離職,留在公司內。前輩還交代,假如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務必跟她聯絡。素珍仔細填寫工作日誌,向課長報告時也會用手機錄音,然後正式向人事組提出申訴。 人事組立刻訂下內部調查的日期。素珍收到通知後,在約定時間前往會議室,那時課長、組長、人事組長都已經就座了,三人都是男性。組長說,課長對後輩過於嚴格,素珍似乎因此過得很辛苦。課長接著說,素珍在從前的公司曾經談過辦公室戀情,離職後向勞動部陳情,才拿到積欠的薪資。 人事組長表示彼此似乎有誤會,應該好好和解,試圖用這些話說服素珍。她沒辦法當場表達抗議,也沒辦法氣呼呼地踢桌子憤然離開,畢竟她光是和課長相處就已經夠畏怯了,偏偏其他兩人又站在課長這一邊。結果,素珍只回答我知道了,我會考慮看看,就草草結束調查。幸好素珍按照前輩的建議,將所有的情況錄音存證。 告訴素珍公司裡在傳奇怪流言的人,是一起進公司的同事。對方只是走在路上會彼此點頭致意的交情,從不曾私下聯絡或見面,這次卻特地打電話來。好像是有人故意散播謠言,同事考慮再三之後,才決定跟她聯絡。謠言中,素珍的前男友化身為有婦之夫,甚至還編故事說是素珍主動勾引對方,破壞家庭,有人通報公司之後,素珍無故曠班兩個月,卻因為向勞動部陳情,成功領到薪資。 圖片|來源 素珍的手驚恐地顫抖著。同事接著說,還有謠言說這次也是素珍故意接近課長,要求用升遷和派遣至首爾為交換,當作息事寧人的條件。素珍夜不能寐,食不下嚥,就連走在路上時,都會沒來由地嚎啕大哭。 她覺得大家在刻意躲她,又懷疑這些不過是自己的幻想,於是更加痛苦不堪。素珍前往人事組,表示不願意和解,課長的行為是明確的職場性暴力,然而他毫不反省,不僅利用職位來壓迫素珍,還惡意中傷,素珍嚴正要求懲戒和隔離。 召開人事委員會時,素珍提出了日記、筆記、和課長聯絡的訊息,甚至還有錄音記錄。但是,委員會最後卻聲稱兩人敗壞公司內良風美俗,同樣處以三個月減薪處分。(推薦閱讀:「只是跟你開玩笑啊!」為何職場開黃腔會被當作常態?) 素珍只好以職場性暴力為由,再次向勞動廳陳情,不料組長把素珍叫過去大發雷霆。他說明明就說得很清楚了,妳非得把事情搞成這樣嗎?罵她是社會不適應症、瘋子、精神病患,問她是不是連這些話都錄音了,冷嘲熱諷地說因為怕被錄音,我可不敢和素珍小姐說話。 還當著素珍的面安慰組長,怎麼會搞得這麼嚴重,就當作是消災,或是踩到狗屎⋯⋯沒有人願意和素珍交談,也不指派任何工作給她。上班的路宛如地獄,只要來到公司,身體就彷彿要四分五裂,心臟高速跳動,又在某一瞬間突然哐一聲不斷墜落;還有一次,她就像被寬大的手掌摀住嘴巴般,快要喘不過氣來。素珍被診斷出恐慌障礙,請了病假。 課長則和往常一樣去公司上班。 素珍不分晝夜獨自飲酒,終日以淚洗面。醫院交代藥不能和酒一起服用,然而只要兩者缺一,她就覺得難以忍受。父母安慰她說這不是妳的錯,正式申訴就已經做得很好了;還叮囑若只是暫時的,喝酒喝到酩酊大醉也沒關係,但千萬不要長期喝。素珍念在父母親的分上,認為自己不能倒下,於是戒酒,從此滴酒不沾。 她考慮是否要離職去旅行、去其他地方找別的工作,或是趁這次的機會繼續升學。就在這幾個選項之間煩惱的時候,勞動廳的陳情結果出來了,指示要懲戒加害者。可是,公司始終沒有遵從。素珍心想,不管是贏是輸,是時候結束這場戰爭了。 素珍想起,她以前也在職場、學校、社團、自己所屬的大大小小的團體內,讀過告發性暴力的文章。看到這些文章,素珍回想起自己聽說過的暴力事件,有些是當時尚未意識到的,有些則是自己冷眼旁觀。過去雖然曾在網路上連署,也參加過一些小額募款,卻沒有關注後續發展。 後來到底怎麼樣了呢?進一步了解之後,她才發現,幾乎沒有加害者付出相應的代價。那些採取最後手段、選擇曝光的被害者,反而以毀損名譽、侮辱、誣告等罪名遭到反告,持續著艱辛的戰鬥。 明明知道會這樣,素珍還是選擇在入口網站的討論區以及自己的 SNS 帳號上公開一切,將事件經過到公司採取的措施全部曝光。在這段期間,假如制度、規範、常識中有任何一項順利發揮應有的功能,她也不至於採取這種激進的手段。 建議她錄音的前輩打電話來,表示可以介紹她認識先前因類似事件離職的舊員工;前輩和一名組員也寫了目擊課長性騷擾的陳述書。素珍上傳的文章迅速傳開。她聯繫上某個女性團體,對方介紹了可靠的律師,向公司和加害者採取民事與刑事程序。此外,也遮住臉孔和聲音,接受新聞媒體的直接採訪。 素珍的一切被瘋狂流傳,每個採訪報導底下,都有極為惡意的留言。正在當記者的大學同學不知從何打聽到她的號碼,打電話給她,雖然她回答得有些不耐煩,但還是全程錄音在新聞中播出了。此時,公司才規勸和解,也表示課長正在準備訴訟。 若說不後悔,那是騙人的。素珍每一天,無時無刻不在後悔。一梳頭髮就會大把大把地掉,一吃東西就會噁心嘔吐,勉強靠著打點滴和營養劑撐下去。媽媽怕素珍想不開,每晚鋪被子睡在素珍床邊。素珍一再問律師、問前輩、問家人,若是現在放棄的話,會不會比較好?大家都說,最重要的是受害當事人的意見,要是真的太辛苦,就到此為止也沒關係。然而,素珍卻無法放棄。 同樣被課長性騷擾、後來離職的員工,一看到素珍就說對不起,自責地說:如果當時自己不選擇不了了之,素珍就不會遇到相同的事了。當然素珍並不怪她,可是,她沒辦法成為第二個默默當作沒這回事的人。因為,她不希望有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受害者出現。 本文摘自摘自趙南柱《她的名字是:《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最新作品》。由遠流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February 26,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vcduO

性別快訊|有罪!澳籍樞機主教 George Pell 性侵 13 歲孩童 https://ift.tt/2BTekE9 在審判庭上,受害者對於 George Pell 的聲稱無罪的行為提出下列詢問:「(你說)只是走過一個開著的門然後看到兩個年輕男孩,然後就突然決定口交侵害了他們⋯⋯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機率有多高?」其實 2018 年 12 月的調查裡被指控有兩起性侵案件,國際許多媒體 Washington Post、Daily Beast 與 CNN 等當時都有報導,但澳洲媒體並沒有報導,因為當時確認 George Pell 將在 2019 年年初接受其他指控的採訪,當時有指示不得澳洲媒體公開報導,為求公正審判。 澳洲最資深的天主樞機主教 George Pell(77歲) 在 26 Feb, 2019 維多利亞州立法庭宣判時被裁定: “Guilty”。 圖片|作者提供 本次他被裁示有罪的是 George Pell 仍在墨爾本 St Patrick 教堂裡任職大主教時,對合唱團內當時僅是男孩合唱團成員性侵,本次審判是確認有兩名受害者,有一位受害者遭受性方面的插入(penetration)行為。 這已經是 22 年前的事了,在 2017 年 George Pell 一開始面對兩名當時只有 13 歲的合唱團男孩指控性侵只表示莫須有,那時已在義大利 Latin Church 任職的他宣示會回到墨爾本接受公正的裁判。 St Patrick 教堂|作者提供 在確認有罪前,其中一名受害者由律師代為發表聲明,內文提到: 像許多倖存者一樣,我感到羞辱、孤寂、憂鬱,以及掙扎。 像許多倖存者一樣,這段經歷花了我許多年才瞭解對我人生的影響有多大。 Like many survivors I have experienced shame,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struggle. Like many survivors it has taken me year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upon my life. 某種層面上,我們理解當我們原所信任的人才是我們應該畏懼的,而我們對於我們原本該要信任的真實關係感到畏懼。 At some point we realise that we trusted someone we should have feared and we fear those genuine relationships that we should trust. 「孩童是無辜的(Children are innocent)」(取自澳洲皇家孩童性侵調查委員會 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中受害者給眾人的訊息之一) 在審判庭上,受害者對於 George Pell 的聲稱無罪的行為提出下列詢問: 「(你說)只是走過一個開著的門然後看到兩個年輕男孩,然後就突然決定口交侵害了他們⋯⋯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機率有多高?」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someone who just happens to walk through an open door and sees two young boys, all of a sudden decides to orally rape them?" 其實在 2018 年 12 月的調查裡被指控有兩起性侵案件,國際許多媒體 Washington Post、Daily Beast 與 CNN 等當時都有報導,為何到現在澳洲媒體才報導呢?根據澳洲 news.com.au 表示,因為當時確認 George Pell 將在 2019 年年初接受其他指控的採訪,當時有指示不得澳洲媒體公開報導,為求公正審判。而梵蒂岡的主教方濟各(Pope Francis)也在 2018 年12月時將 George Pell 解除樞機主教的職務。 主審法官 Peter Kidd 在今早確認有罪後,決定 George Pell 還押,等到週三的刑期裁判庭開始時才能確認 George Pell 的罪名與刑期。根據媒體報導,George Pell 將有可能面臨最高 50 年刑度的牢期。陪審團由八位男性與四名女性所組成,因為 George Pell 的崇高地位與年紀,陪審團對於是否要懲罰 George Pell 仍有所爭論,主審法官 Peter Kidd 有提示他將會讓 George Pell 的所作為得到應有的刑期。 主審法官 Peter Kidd 向陪審團這樣說著:「必不能將 Pell 樞機主教視為代罪羔羊啊(You must not scapegoat Cardinal Pell)。」 February 26,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TekE9

東西要用時偏找不到!兩大收納心法創造「順手感」 https://ift.tt/2IAy2dK 給下廚人的收納指南!瓶瓶罐罐、鍋碗瓢盆應該怎麼擺放整齊?首先可依照「使用頻率」決定擺放位置,再來「妥善分類、集中收納」就能三兩下將廚房打理乾淨整齊! 圖片|三采文化 提供 依「使用頻率」決定,物品好拿又好收 把廚房收納空間分成黃金地段或郊區,若要從使用頻率為出發點來考量收納位置,廚房絕對是最合適的示範教材。 廚房是如同地獄般的試煉場,嚴峻考驗所有主婦的功力。煮一頓飯所需要用的調理工具、小家電及鍋碗瓢盆實在太多了,我每天就是不斷把東西拿出來用、再收回去,主婦的日常就是那麼鬼打牆,你沒誤會。 會用到的東西那麼多,全部收在同一處勢必爆炸,寶貴的收納空間到底要如何分配取捨,其中一個主要依據,就是使用頻率。看著廚房,必須幻想自己是地產大亨,把每個收納空間定義成黃金地段或郊區。 出場頻率不高的釘子戶就不要霸佔著最好拿取的黃金區,而使用機率高的,務必從郊區拉出來,在黃金區找個最順手的地方收好。(推薦閱讀:家事好輕鬆:收納讓家事更輕鬆) 圖片|三采文化 提供 第 1 步:先依料理動線,定義重點抽屜放的物品。 有著這個觀念,搬到新家後,我不是一股腦兒拆箱歸位。首先,我依照料理動線,把重點抽屜要收的物品先定義出來,這點很重要。 瓦斯爐下方抽屜櫃放碗盤、鍋具,煮菜可以很快就拿到鍋子,起鍋很快就拿到盤子。 圖片|三采文化 提供 洗碗槽/備料檯面下方抽屜櫃收納調理用品/保鮮收納盒,方便備料、飯後收拾剩菜時拿取。 圖片|三采文化 提供 瓦斯爐左右兩側抽屜櫃放調味料。 圖片|三采文化 提供 其他抽屜因為不在主要動線範圍內,就拿來收乾貨。 圖片|三采文化 提供 第 2 步:再細部幫每個物品定位 把與料理動線相關的抽屜空間預留好,接著要決定哪些物品要收進去,更細部去幫每個物品定位。於是,我把物品依照使用頻率定義為一軍、二軍、三軍,收納空間則依拿取容易程度,大致定義出一區、二區、三區,再順著這個邏輯分配收納位置 圖片|三采文化 提供 妥善「分類物品、集中收納」,東西才不會找不到 兒子還小時尿布用量兇,我為了撿便宜會去 Costco 補貨,一買就是兩大箱。但舊家沒有儲藏室,我總得四處找地方收,想說這種必需用品,要用的時候自然會去找,應該不會忘吧。(推薦閱讀:房間越收越亂?停止半調子收納的黃金三原則) 但某天,我赫然在臥室櫃子深處,發現兩包 S 號的尿布(倒退兩步) 。當時我兒子早就換成 M 號尿布了,我還硬給他穿,結果他給我變成貴乃花(呃,年輕人可能不明白,他是日本國寶級相撲選手,宮澤理惠還曾經跟他訂婚過喔)(會不會連宮澤理惠是誰都不知道呢),整個側邊變成超高衩,很像相撲選手那樣,屎尿都包不住從旁邊溢出來,實在不能勉強使用了,那兩包尿布只好含淚送人。 養小孩已經夠花錢了,我竟然把尿布塞在壓根會忘了的地方,實在無法原諒自己的粗心。那次教訓給我一個很深的領悟,就是日常備品需要集中收納在同一處,才不會日久遺忘,還有像是電池、USB 隨身碟、紙膠帶這種容易隨便亂塞的小物,更需要拉出來分類收好,免得要用時找不到,還一直重複買。 本文摘自林姓主婦的《林姓主婦的家務事(3)通體舒暢的順手感‧家收納:打通收納邏輯+翻轉裝修觀念+省力家事心法》。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林姓主婦的家務事(3)通體舒暢的順手感‧家收納:打通收納邏輯+翻轉裝修觀念+省力家事心法》 February 26, 2019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IAy2dK

永遠穿同款 T-shirt?摩登情侶裝都這樣放閃! https://ift.tt/2XpRRYH 獻給想要穿情侶裝,卻永遠只能想到穿同款 T-shirt 的戀人們!收錄來自法國的情侶穿搭,利用不同單品與色系搭配,穿出獨特有新意的情侶裝! 男友的服裝風格總讓你大翻白眼嗎?快來 Follow 下面我們為你介紹的 IG 網紅,這些以情侶裝風格出名的帳號讓你連放閃也有型! 除了紅翻全球的對稱早餐之外,這對來自法國的情侶「Young_emperors」足足穿了三年的情侶裝,雖然不是從頭到腳都一樣單品,但卻能讓人感受到他們在色系、風格、材質上的精心著墨。 來源|@Young_emperors;整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兩人最初會墜入愛河的原因是注意到彼此的穿著風格很像,交往之後連續穿了三年的情侶裝,早成為每天的習慣,更相信「我是男版的你,你是女版的我」是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 來源|@Young_emperors;整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風格多變的他們,不僅把簡約摩登風格掌握的很好,也能看到一些街頭風格的打扮,最重要的是,顏色的和諧度和呼應總是讓人感到舒適,以下我們就來分析他們的穿搭守則!(推薦閱讀:五色情侶穿搭,情人節低調放閃) 來源|@Young_emperors;整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1. 中性風格最實穿 在選擇情侶裝時,可以把服裝風格偏向更於中性的打扮,不僅實穿,也很好搭配!牛仔、格紋、基本色調都是很好運用的元素。(推薦閱讀:你的領結呼應我的大衣!Olivia Palermo 裡應外合的超強情侶穿搭) 來源|@Young_emperors;整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2. 亮色也要Match 除了安全牌黑、白、灰、駝、藍之外,也不妨試試粉紅、螢光,像是女生全身亮色,男生身上則有一處同色的亮點配件點綴。 來源|@Young_emperors;整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3. 不能放過細節處 除了穿搭細節之外,慎選拍照場景,不論是素背景或是超市餐廳,不僅能增加時髦度,更高招的方式就是用背景襯托出當天的服裝顏色。 來源|@Young_emperors;整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Text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Photo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IG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女神Angelababy都這樣穿!個性、甜美、氣質...多樣風格造型提供你每日穿搭靈感 韓國時髦女星當之無愧!19款IG穿搭美照,帶你看見孔曉振的穿衣實力! 跟著韓妞這樣穿!透過十款秋冬穿搭彙整,讓你輕鬆擁有暖意濃厚的時髦#OOTD! February 26,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XpRRYH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讓焦慮成為武器:厲害的職場前輩,都與焦慮和平共處 https://ift.tt/2EyB3qZ 在這層層疊疊的社會,每個人、每個位置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壓力與焦慮。可以的話,試著將焦慮提升成欲望,反而能把負能量轉變成推動你向前的動力! 文|瞎妹休日委員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帶給我相當嚴重的焦慮感。 大學生的畢業集體焦慮:找工作,我也同樣經歷過。一開始我以為那樣的焦慮已是我的極限,所以在我接到錄取通知的電話,欣喜若狂。 可是我從未想過,這將是我短短人生之中,最痛苦的一年,這只說明了我的人生經驗過於貧乏。那時的主管像是全知全能的天神,我總是會被一個又一個考題擊倒,怎麼做似乎都達不到要求。依稀記得到職剛滿半年,搭著每天通勤的公車,都想著:「今天就遞辭呈吧!」但是一想到要與老闆共處一室的焦慮,竟嚴重到讓我一拖再拖。(延伸閱讀:【女人迷兒說工作】做一個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的工作者) 一方面覺得好氣又好笑,對主管的焦慮慢慢轉化為憤恨,這樣的情緒反倒成為我上班的動力,困獸被逼到了谷底,只想拚個你死我活。當時手中有個專案,只想著:我要做到完美,我要讓他覺得我無可取代,然後我要在他最需要我的時候,狠狠地離開他。 揣著這個大夢,工作的繁忙與挨罵雖然不曾中斷,我卻莫名地感到一絲異樣的輕鬆。已經離開這份工作好幾年了,但在讀《請把焦慮當愛人》的時候,那一段時光卻一直讓我回憶。現實中,想當一個無憂無慮的人,簡直是天方夜譚。生命的成長來自不斷地毀滅與重生,「長大」這件事,往往伴隨著傷心,是內在的突破,必須靠內省以達成,外力難以介入。 圖片|《四重奏》劇照 如果用運動來比喻的話,適當的焦慮就像有點累的慢跑,不至於讓你氣喘吁吁,但也不是太輕鬆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無法享受這個過程,雖然你的理性知道,持之以恆的運動對身心靈是好的;但你的感性拒絕讓自己陷入不輕鬆的狀態。 實際上,將焦慮提升至欲望,就能變成不斷向前的動力。(不見得是功成名就,而是你個人冀求的終極目標,每天躺在床上一事無成也可以。) 再繼續聊聊我的主管,當我的王子復仇記展開之時,他卻開始對我推心置腹,很多事放手讓我做了,外出時會閒話家常了,旅遊時也有專屬我的一份小禮物了。 某次出差,我們路過一座花園,恰巧更上層的主管來了通電話,一接起就是頓飆罵,聲音大得我都聽得見,我知道部門的流動率很高,我知道業績不好,我還知道好多問題但都無解。九月的太陽不熱,雲影天光,小小的水池裡錦鯉一直轉著,主管默默地蹲了下來,臉低低的,什麼都沒說,直到電話那端的聲音漸弱,主管的姿勢仍舊維持著,一分鐘後又神情自若,一貫仍是那個我討厭的主管。到了很後來的後來,我才知道主管有多厲害,與自己的焦慮相處自如,甚至讓焦慮成為武器。(也推薦你:佛洛伊德談焦慮:焦慮使我們刺痛,也讓我們行動) 因為當我遇到類似的情形,焦慮便如海嘯般捲來,使人情緒崩潰。那一瞬間,我才明白,原來焦慮是不分人的,尊貴如天神般的主管,下賤至我這種免洗員工,大家都有自己要處理的焦慮。而書裡所討論的職場焦慮,我都經歷過。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現在離職是不是就完了?對公司開砲,是否會害得自己被業界封殺?焦慮這件事,在《請把焦慮當愛人》,從存在、成長、選擇、社交、職業、愛情六大項,有系統地探討,沒有單一解方,帶領你認識、學習擁抱焦慮,內外兼修,不迷惘自己的步伐,終而使焦慮成為敲破你舒適圈的槌子,迎向更多可能性的宇宙。 本文摘自思小妞的《請把焦慮當愛人》。由方舟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請把焦慮當愛人》 February 26,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yB3qZ

748 專法草案通過後,香港首位出櫃議員向台灣人徵婚! https://ift.tt/2TehY5D 台灣行政院通過同性婚姻專法草案,香港首位出櫃立法會議員陳志全今日宣布向台灣人徵婚:「趁這機會去台灣徵婚,如果真的發生,可以和多些台灣同志朋友溝通,如果真的遇到好的,去結(婚)亦無妨。」 圖片|立場新聞提供 台灣行政院今日通過同性婚姻專法草案,法案送交立法院審議,預計當地 5 月 24 日正式為婚姻平權開綠燈。香港首位出櫃立法會議員陳志全今日宣布向台灣人徵婚,他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坦言在香港作為公眾人物難覓另一半。被問到對台灣對象的要求,他笑稱高矮、肥瘦、中外皆宜。 笑稱在香港徵友較「肉酸」 台灣行政院今日通過《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施行法》,將以同志團體一直反對的「專法」形式立法,但讓同性伴侶享有與《民法》相同的結婚、繼承財產等大部分權利。有同志團體就表明願意接受方案。 陳志全今日就在 Twitter 上發布相片徵婚,稱由於預計台灣同婚即將獲通過,將尋求與台灣戶籍的男性建立「認真和忠誠的關係」。他在 FB 亦有發相片徵婚,並例明「#非誠勿擾」。 他今日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透露自己已經單身了數月。他笑言在香港徵友較為「困難、肉酸」,而且作為立法會議員亦較難尋覓另一半,對方會因為其政治人物的身份感到有壓力。因此他希望可以與不認識的人從頭了解,認為這樣的關係較沒有包袱,「不知道我是議員,由零開始認識我」。 被問到去台灣徵婚的擇偶條件,慢必笑稱高矮、肥瘦、年齡都沒有特別要求,而且「中外皆宜」,唯一要求是政見不能有太大矛盾:「趁這機會去台灣徵婚,如果真的發生,可以和多些台灣同志朋友溝通,如果真的遇到好的,去結(婚)亦無妨。」 料台灣居留權不影響立法會議席 他稱即使到台灣結婚並獲發台灣居留權,亦不算是擁「外國居留權」,因此不會違反《基本法》對立法會議員的規定。他又形容希望以結婚作為議題,「去挑戰、試驗制度,我覺得很有意思」。不過他亦強調不會胡亂結婚,對象一定要是情投意合。(推薦閱讀:748 號解釋施行法!三問三答理解繼親收養與跨國婚姻爭議) 對於今次立法草案,陳志全指台灣同志團體普遍認為草案作為起步點,雖然未算最好,但仍然可以接受。行政院是用較聰明的方法處理法案,雖然以「專法」形式立法,但讓同性伴侶享有《民法》上的權利。他認為大部分台灣同志都對法案抱審慎樂觀的態度。對於今次以「專法」形式立法,以及未有容許同志伴侶共同收養孩子,陳志全認為可以在下一步繼續推進爭取。 被問到徵婚是否因為對香港情況感絕望,他否認有關說法,指香港與台灣一樣,都是要透過法庭裁決爭取婚姻平權,因為政府不會有魄力願意推動。他指港府應該先做好研究,一旦法庭作出裁決,就不用再拖延多時方能立法。 去年逐有三名同性戀者就香港的婚姻制度提司法覆核,三人分別為女同志 MK,以及兩名男同志 TF 及 STK。今年一名法官認為三案件理據類同,決定先審理 MK 案,餘下兩宗暫緩至首宗案件審結後再處理。 February 26,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ehY5D

【蘇珊米勒】2/25~3/3 週運勢:雙子、天秤、水瓶 https://ift.tt/2U3glVC 蘇珊米勒每週運勢(2/25~3/3),雙子、天秤、水瓶本週在親密關係會有什麼轉變呢? 雙子座(5 月 21 日~ 6 月 20 日) 本週有朋友會令你感到吃驚,因為金星與行運於友誼宮的天王星成相。金星代表愛和美麗,還有你看重的東西,所以可能會突然接到消息,多與他人錢財相關(比如銀行貸款或者藝術津貼)。太陽現在行運於雙魚座,給雙子座的職業宮帶來光熱。週三,太陽與火星成相,將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動力與能量。 天秤座(9 月 23 日~ 10 月 22 日) 由於代表驚奇的天王星,從 2011 年起就位於你掌管承諾性質關係的宮位,你的伴侶夥伴關係,不管是感情方面的,還是工作方面的,都發生了一些改變。 週五,愛神金星會與天王星交流,這可能會激發更多難以預料的能量。由於金星發起交流的所在地是你的家庭宮,所以你可能會從家庭成員那裡學到點什麽,而你的領悟可能會給你的長期關係投射全新的光芒。 同一天的晚些時候,金星會進入你代表樂趣和自我表達的宮位,為純粹的享樂和創造力創造空間。 水瓶座(1 月 20 日~ 2 月 18 日) 無論你是否需要養家,要創建舒適的家庭生活都需要不少代價。然而本週,你在這方面的目標會受到來自你財帛宮內的太陽支持。你也許會感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並在那些與你同住之人的身上,也同樣看到這種感激之情。 本週晚些時候,象徵愛與美的金星將進入你的自我宮內,有助於你的外觀和感受都呈現最佳狀態。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王小亞、幻覺 manjusaka、cloverATS、爬爬、Pa February 25,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3glVC

那一夜,我經歷了死亡!艾怡良的夢境靈感「我不怕死,只怕告別」 https://ift.tt/2EaowbL 創作才女艾怡良,過去在她的作品當中經常討論各種生命議題。關於死亡,她歷經過一次如真似幻的夢境想像;她說,告別太難,她就怕所有還沒來得及的愛。 「就在我空無一物 只剩從容 就在我日漸老去 將我上釉 在我最美的時候 滅了我」——艾怡良《滅了我》 我曾無數次在專輯內談起「死亡」,但在這一夜夢中,我著實經歷了一次過於真實的死亡經驗。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紀錄過自己的夢境,並加以揣測、分析;而即便是周公解夢,也都能讓一段漾著迷霧的故事變得有因有果。但這次,我真的找不著邊際。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那場夢是這樣的,我因為犯了一個很愚蠢的錯,正要被處死了,接著我還真的瞬間被斃了,而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被斃了之後——我竟然成了靈魂(也就是所謂的靈魂出竅),並看著自己一動也不動的軀體,眼睜睜地望著警察和家人在反覆確認我已真的斷氣,才將我放逐至大海或掩埋於深土。 當時的我一直很擔心自己的死訊即將擴散,還不停地關注網路上的即時新聞。討厭我的人說我是罪有應得,說至少我不會再有機會散播那些無知文字;喜愛我的朋友(我甚至可以知道有哪些人,我清楚地記得他們的名字),則感嘆我沒有辦法再用我的作品感動這個世界,拯救或溫暖某些荒涼。 整場混亂的最後,我只記得,父親在確認我已停止呼吸後,將我輕柔地放進海水中。我經過短暫的平坦沙岸,再柔軟順著洋流遠去;我漸漸沈入黑暗的斷崖,海水深度加深,藍得深不可測。我有多麼不捨,但我已確定自己已然死亡,我失去了表達言語的能力。隔天,一位我完全不認識的小男孩發現了我,他並且異常平靜地向眾人說,他發現了我的死亡,而我也平靜地漂浮著。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直到那一刻我才發現,我什麼都不能做,真的是打死不能做了。 一早起床,我被我的眼淚嗆醒。我想那是一齣詭異的昆汀塔倫提諾電影(註一),由石黑一雄(註二)寫上對白。我醒來後第一件事是緊緊抱著我的小狗,因為依稀記得在夢裡,牠對我的妹妹說,牠想再聞聞我的頭髮並記得我的味道。 小狗並不知道我已經死亡,牠只是聞著聞著,我的眼淚一直流下,我捨不得牠,牠身上的一些氣味(我和妹妹都笑稱那是香菇雞湯的味道)、一些小動作,眼神和氣味什麼的。 我到現在都還不敢再回想那場夢中的那些畫面。相信我,我試過了,後果不堪設想。 我多麼地害怕告別 我不怕死亡,我只怕告別。 我不怕看見自己的死亡,我只怕自己會失去視覺,再也沒有辦法看見任何所愛所想。 我不怕我不被愛,我怕我愛的再也不願想起我了,我真的怕死了。 因為到了盡頭,我還有我 立即聽 《滅了我》 註一:昆汀·傑羅姆·塔倫提諾,美國男導演、編劇、監製和演員。他電影的特色為非線性敘事的劇情、諷刺題材、暴力美學以及新黑色電影的風格。 註二:英籍日裔的 2017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文壇大師 February 25,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aowbL

【蘇珊米勒】2/25~3/3 週運勢:金牛、處女、摩羯 https://ift.tt/2IAFR3a 蘇珊米勒每週運勢(2/25~3/3)土象星座:金牛、處女、摩羯本週的運勢會如何呢?又是誰在這週會有新桃花呢? 金牛座(4 月 20 日~ 5 月 20 日) 本週火星在金牛座會和太陽產生相位,照耀著你希望生活中發生的所有事,你會覺得自己格外任性也格外堅定。火星行經你最私密的宮位時,你可能會感到不耐煩,但你也會投入精力、付出努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週五,代表愛與美的金星會進入你的事業宮,為你的工作帶來她特有的風格和魅力。 處女座(8 月 23 日~ 9 月 22 日) 太陽在你星盤承諾關系宮,火星在你星盤長途旅行和學習宮,週三太陽和火星呈吉相,這個星相很是精致,你可能和戀人一起旅行,或一起上課,比如上個烹飪課或詩歌創作課。如果你還單身,可能在上述管道找到和你很般配的人。先說清自己的興趣和喜歡的點,就很可能撞見一個志同道合的新桃花了! 摩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上個月由於金星在你的個人命宮內,你可能感到自己的皮膚很好。到了週五,她將與你家宅宮內象徵意外的天王星交談,它們的談話會帶來些能鼓勵你去做一些自發行為的新消息,例如紋身,或者搬去新的地方。由於在你交流宮內的太陽將光芒投向了你自我表達宮內的火星,你會發現這是充滿創意性的一週。將這股精神方面的能量投入到你的藝術,或你所喜歡的個人實踐活動中去吧。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王小亞、幻覺 manjusaka、cloverATS、爬爬、Pa February 25,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IAFR3a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談自我懷疑:「你是你自己,無需道歉」 https://ift.tt/2TcjJ3k 91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由主演《波希米亞狂想曲》的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奪得,他在台上感性致詞道:「對於那些同樣掙扎於自我認同的、試著找到自己聲音的人⋯⋯現在我們有這樣一部電影,說一個同志,一個移民的故事,而他是他自己,無需道歉。」這樣一部電影,是佛萊迪的故事,是雷米馬利克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它誠實刻劃出每個人難以避免的自我質疑:我是誰?我該如何成為自己?誰能陪著我?我又愛著誰? 第 91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幕,最佳男主角由主演《波希米亞狂想曲》的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奪得。他在片中飾演已故的皇后樂團主唱佛萊迪・墨裘瑞(Freddie Mercury),從皇后樂團崛起的過程,演出了主唱佛萊迪的音樂天份,以及在成名後的徬徨迷惘、自我認同掙扎。 雷米馬利克上台受獎後,感謝著母親、已逝的父親以及皇后樂團,讓自己能夠透過電影,成為傳奇樂團的其中一部分。擁有埃及血統的他,也提及了小時候,曾經因自我身份認同而感到受挫與迷惘: 如果小時候的我知道自己能獲得這份殊榮,小捲毛腦袋大概都要嚇飛起來了,因為他一直對自我認同感到掙扎,試著去找到真正的自己。 I think about what it would have been like to tell little bubba Rami that one day this might happen to him, and I think his curly-haired mind would have been blown. That kid was struggling with his identity, trying to figure himself out. 對於那些同樣掙扎於自我認同的、試著找到自己聲音的人⋯⋯現在我們有這樣一部電影,說一個同志,一個移民的故事,而他是他自己,無需道歉。今晚,我們共同歡慶他的故事,也就證明了,這個世界確實需要這樣的故事,被看見。 I think to anyone struggling with theirs, and trying to discover their voice...listen, We made a film about a gay man and an immigrant who was unapologetically himself. The fact that I'm celebrating him and this story with you tonight is proof that we're longing for stories like this. 《波希米亞狂想曲》演的不只是傳奇歌手佛萊迪的一生,更是拍出了所有人都會歷經的自我掙扎:在成名後的迷失,儘管擁有了錢財及人群注目,但是內心的空洞、渴望被瞭解的心情,卻始終沒辦法被填補。他出生印度,有著印度波斯血統,在 17 歲隨家移民到英國倫敦,這其中的身份認同,還有對於性向的掙扎(儘管有人認為,佛萊迪在世時並無明確表達個人性向,質疑電影有扭曲之嫌):他深愛著瑪麗,同時對於男人懷抱情慾。 而雷米馬利克除了花了心思去鑽研佛萊迪,他也發現自己的故事,與佛萊迪是如此相像。雷米馬利克在接受 NPR 的訪問時曾如此說道:「我需要去了解這個人⋯⋯接著我開始從他的故事回到自身:一個年輕的男人,移民到另一個國家,排除所有困難去做自己愛的事情⋯⋯我們家也是移民,我是移民美國後的第一代,我的家族來自埃及,為了讓小孩過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美國,就像很多人一樣,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成為律師或醫生。」 在他小的時候,因為移民身分造成的文化差異,而感到和同儕間格格不入,這也讓他難以認同自己的身份。而這樣的困難也反映在名字上,當別人念錯他的名字,他也不敢去糾正:「將近十年的時間,沒有人能正確念出『雷米(Rami)』,要我去形塑自我認同是很困難的。」 這是佛萊迪的故事,是雷米馬利克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它誠實刻劃出每個人難以避免的自我質疑:我是誰?我該如何成為自己?誰能陪著我?我又愛著誰? 在奧斯卡頒獎後台,雷米馬利克進一步談到身為移民的自我認同過程:「我小的時候,常常覺得應該要擺脫這些(埃及血統),因為我覺得自己無法融入人群,就像個局外人。長大後,我才意識到我的血統有多麼美麗,現在我很驕傲我擁有埃及血統。」 雷米馬利克以及佛萊迪,用他們的故事證明,儘管在生活過程充滿著迷惘、想要否定自我存在,但是別害怕呀,我們都走過這段時期,回頭去看自己的根,去肯定他,去愛他,去相信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那是你之所以為你,生而為自己的理由。 參考資料| [1] NPR,'You Better Own This': How Rami Malek Came To Embody Freddie Mercury(2018/11/21) [2] The Hollywood Reporter,Rami Malek Speaks to Those "Struggling With Identity" in Best Actor Oscar Speech(2019/2/24) [3] Bustle,Rami Malek’s 2019 Oscars Speech For ‘Bohemian Rhapsody’ Honored His Immigrant Parents(2019/2/24) February 25,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cjJ3k

【蘇珊米勒】2/25~3/3 週運勢:雙魚、巨蟹、天蠍 https://ift.tt/2IBl0gc 蘇珊米勒每週運勢(2/25~3/3),雙魚、巨蟹、天蠍的朋友們在二月最後一週,在出遊時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唷! 雙魚座(2 月 19 日~3 月 20 日) 太陽行運於雙魚座,而火星則坐鎮雙魚座的溝通宮,現在的你目的明確,行動力超強。火星為我們增添內驅力,努力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 雙魚座很有自信堅持自我,並確定自己選擇的是正確路線。特別是與學習、進修以及溝通相關的。現在是雙魚月,盡情展現自我吧! 巨蟹座(6 月 21 日~7 月 22 日) 這週是社交很活躍的一週,火星在你星盤友情宮,太陽在你星盤長途旅行和冒險宮,火星與太陽呈吉相,格外有利於和朋友們計劃旅行,哪怕只是周末的出遊也好。 掌管愛的金星一直在你星盤掌管承諾關係的第七宮,而且在金星換位水瓶座之前,他還要和你星盤事業宮裡的天王星持續呈吉相,這週五你可能在工作上得到驚喜,而且就算不是驚喜,只是出乎意料的事情,你也擁有敏感的直覺幫你度過任何跌宕起伏。 天蠍座(10 月 23 日~11 月 21 日) 2 月中旬火星換宮之後,你可能已經在私人或者職業關係中發現額外的動力或者滿足感。當然火星也會讓人好鬥或者缺少耐心,所以可能比平時更容易發生爭吵。週三,火星與太陽相會在自我表達宮。這股輕鬆、預約的能量讓你跟重要的人相處過程中,發掘出無限的樂趣。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王小亞、幻覺 manjusaka、cloverATS、爬爬、Pa February 25,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IBl0gc

【蘇珊米勒】2/25~3/3 週運勢:牡羊、獅子、射手 https://ift.tt/2GGB9PL 蘇珊米勒每週運勢(2/25~3/3),二月的最後一週,牡羊、獅子、射手在工作、日常會有什麼樣的驚喜改變呢? 牡羊座(3 月 21 日~ 4 月 19 日) 太陽會衝著白羊座的守護星火星點頭鼓勵,因此不管你下定決心做什麽,週三,你的努力都會收獲甜蜜的回報。 火星關乎你的意志意願,關乎你追求想要的東西的能力。太陽照亮了火星能觸及的區域。週五,在白羊座的天王星會和在你事業宮的金星意見不合,你可能想對目前事業的現狀發起挑戰。 無論發生什麽,請你跟隨直覺,太陽和火星的關聯會為你提供清晰的目標。 獅子座(7 月 23 日~ 8 月 22 日) 自從火星在 2 月中進入你的事業宮以來,你的事業雄心可能一直感受到一股額外的動力。火星是意志與行動之星,當它出現在你星盤裡的這個區域時,將有助於你實現事業目標。 在本週三,火星將與在你的共享財務宮內的獅子座守護星太陽構成美妙的連接。這個星象組合將幫助你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突出你引來豐收所需要做出的努力。 射手座(11 月 22 日~ 12 月 21 日) 本週你可能會衝動消費,因為金星在離開你的財務宮前給天王星發出了最後一道光芒。你會因此感到無比激動,但在你甩出信用卡刷掉一大筆揮霍前,先等等也沒什麽的。 另外,太陽在你的家庭宮會和日常活動宮裡的火星聯合,你會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支持。你可能會有額外的家庭幫手,讓你能專注在讓你保持健康的日常事務上。 February 25,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GGB9PL

心理學解析《還願》:你的這一生,曾經為自己活過嗎? https://ift.tt/2Nqyie4 《還願》之細緻,有太多細節值得重刷、反思。本文從角色的生命故事與心理狀態切入,帶我們了解《還願》的故事不只是遊戲情節,更可能是這個社會、眾多家庭潛在卻忽視的殘酷現狀。 (小提醒:本文涉及《還願》遊戲劇情,讀者們請斟酌閱讀。) 以下巨雷,為了避免你還沒玩可是又覺得自己沒時間玩,附上網路上面流傳的《還願》兩小時電影版! 「⋯⋯只要摺到和故事裡面一樣多的鬱金香,我的病一定就會好了。病好了以後,我要繼續練唱、變得更厲害、唱得更好,然後,總有一天一定會實現我的生日願望,變成大明星。讓爸爸媽媽一起坐在電視機前面看我唱歌,大家開開心心聚在客廳,我好喜歡那個時候喔⋯⋯」美心在最後說。 你的人生,曾經也有類似的「願望」嗎? 只要這次能考好,爸媽就不會離婚了 只要我乖乖地,媽媽就不會只愛弟弟了 如果我能夠再聽話一點,爸爸就會回來了吧?媽媽也不會每天都以淚洗面⋯⋯。 是不是因為我,他們才會吵架? 曾經你以為,只要做到某些事情,那個讓你感到痛苦卻又不敢面對的地獄,就可以用某種形式「變回」和同學一樣幸福快樂的家庭;曾經你以為,只要夠聽話夠乖,就能夠扭轉家裡面的頹敗:曾經你以為,只要你用功讀書、努力賺錢,就可以把那些殘缺的洞填補起來,把你一直渴望的那種愛要回來——直到某一天你發現,這一切的「你以為」,都只是以為。這個家庭的裂痕太深太大,豈是幼小的你所能夠改變?然而,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似乎有一部分的你,已經被摧殘殆盡⋯⋯。 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想要用三個《還願》裡的角色,來說明一個高度衝突的家庭,如何讓三個人都傷心⋯⋯。 美心:爸媽好,我就好 想看看,你小時候的生活有沒有美心的影子: 身體受到虐待(Physically abused) 被忽視、家人很冷漠(Early Neglect) 很窮,社會經濟地位很低(Low SES) 過去的研究顯示,上述這些童年的「創傷」(Early Childhood Trauma)可能會影響你的大腦,甚至攜帶一輩子。Seth D. Pollak 指出,身體受到虐待、受到情感忽視(站外連結)、生活遭受巨大壓力的兒童或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較小的海馬迴體積。事實上,杏仁核和海馬迴體積較小者,也有較多行為問題 [1][2]。而經歷過身體虐待的兒童,面臨極端壓力的兒童患上精神和身體疾病的風險更高,身體上與壓力相關的基因也會產生變化(Gene Methylation)[3]! 上面這幾個研究講來講去都只在講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在你小時候受到不當的對待,很有可能這些創傷會住在你的腦袋,於是你終其一生,都要攜帶著某一種裂痕,來面對你的感情、工作、家庭與人生。研究顯示,你童年的創傷記憶,的確會影響你的自尊,童年曾被父母忽視的人,有較低的自尊 [4],也比較難跟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快樂 [5]。 圖片|來源 Rohner 等人的研究指出 [4],童年悲慘的記憶與成年之後的適應有關。如果你經常受到父母冷漠以對、忽視、攻擊,甚至覺得父母「就是不喜歡自己」,那麼很有可能你會產生下面的「症狀」: 在感情、人際關係中容易感到焦慮 害怕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情緒不穩定,對自己、世界、和未來有負面的期待、看法 小時候的你就希望這一切「好轉」,所以很努力很努力。然後有一天,你不知不覺地變成了「爸媽好,我就好」的美心,總是無意之間承擔起團體當中的責任、總是會過度的在意別人的評價、總是在午夜夢迴的時候,又想起自己哪裡不好,可能被討厭。你過得好辛苦,好努力的想要改變,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停留在原點。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的一切可能不是你的問題,而是整個「系統」出現了問題 [6],你太習慣把一切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扛,卻也讓你的家庭、人際、感情都形成了某一種固定的模式;你以為這樣做大家都會快樂,卻不知道你的過度負責可能來自於某種自卑,甚至犧牲了別人快樂的權利——就像是美心的爸爸,杜先生。(帶你看見:男人真心話:把我當母豬教徒很簡單,但我有我的心痛) 杜先生:這是男人的事,你不用管! 每次談到性別平等,就會有人說「女生已經享受太多既得利益了,憑什麼還要要求平等?」老實說我生理男的我以前也這麼覺得,直到我上了性別的課程之後才發現一件事情——在性別不平等的情況下,其實男性也是受到壓迫的。例如,由於男性在台灣社會當中會被「預設」成為養家活口的重要角色,所以,如果他不再具備「賺錢」的能力,就很有可能: 開始覺得自卑、自尊心受損 說出一些很荒謬的話,只是為了掩蓋這個自卑(你給我閉嘴,我知道我在做什麼!女人家管這麼多幹嘛!) 前面兩個感覺互相矛盾衝突,卻又沒有人可以說,於是內在「不同部分的自己」開始自相殘殺,一方面覺得自己很厲害,另外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很沒有用 因為「承認自己沒有用」這件事情實在是太痛苦了,所以就會試圖在人生當中去展現出「有用」的一塊,例如攻擊行為、家暴、過度控制等等,夫妻雙方都困在自己的刻板性別角色中 [7]。 「傳統與主流的價值偏好,仍期待以丈夫為主要賺食(閩南語,賺錢養家的意思),於是賺食理想與現實落差的夫妻們,由賺食模式失衡而來的權力真實與兩性議題」國內學者董秀珠等人在文章中指出 [8],當一個男人在台灣的社會不再能夠賺錢,那麼他所承擔的心理壓力,很有可能會聚成一個巨大的黑暗,吞噬了他自己也吞噬了他的家庭——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 在《還願》的故事裡面,杜先生寫的劇本根本沒有人要拍,就在這個時候,曾經因為慈孤觀音何老師的法力「解救」自己罹患哮喘 [註 1] 的女兒美心,自此之後他開始找回了生命的一些「控制感」——只要我花多一點錢供養慈孤觀音,就能夠解救女兒、換回更多生命中的控制感。 圖片|來源 如果遊戲玩到這裡的你覺得杜先生實在是太愚蠢了,那麼你不如回頭想想看自己,小時候你是不是也曾經有一些奇怪的迷信? 覺得穿某一雙鞋子上學,當天就不會遇到壞事 拿某枝特定的筆來寫,就會比較幸運、考試比較高分 覺得如果把腳縮到棉被裡面,鬼就不會抓到自己 說穿了,銘芯只是透過某一種行為,來挽回我們對於不確定人生的一種控制感。行為心理學家 B.F. Skinner 曾經做一個有趣的研究,在固定時間給鴿子飼料,但沒想到鴿子卻把自己做的一些行為和飼料聯想在一起,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和舞蹈表演,似乎是覺得自己做這些動作就可以「召喚」出飼料 [9]。看起來很荒謬對嗎?但當我們人生面臨許多的困境,甚至對明天開始感到惶恐、不知所措的時候,總會希望有些事情可以依靠——比方說,塔羅、占星(站外連結)、紫微斗數等等。姑且不論這些準確與否 [註 2]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3 個效果 [10]: 人生缺乏控制感的人,或者是對自己確定感比較低的人,比較有可能相信占星,不過上了一學期占星課之後,控制感提昇了[11] 越是相信的人,越覺得它準 這些正向的描述,的確會改變一個人的認知、情緒、與行為 [12] 「這個儀式本來就是輕者當日,重者七日見效,你要對美心有信心,你要有耐心啊,不要去打擾她,讓他慢慢泡⋯⋯」何老師在電話裡說,沒想到隔一陣子之後再打電話給她,這支電話就無人接聽了。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杜先生把美心浸泡在蛇酒的浴缸裡、明明泡了之後沒有太多的改變但仍堅持繼續泡、不斷地送錢給何老師、甚至到最後傾家蕩產等等⋯⋯這一切一切看起來很難以令人置信的行為,背後是不是也藏著他對於自我的懷疑?然後長期下來為了避免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13]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幹,儘管聽到錄音帶裡面很多人都覺得何老師的法術沒有效,他依然堅信不移,畢竟如果認賠殺出,他就必須得承認自己的愚昧 [14]⋯⋯當一個人對於人生的意義開始產生動搖的時候,總是要抱著某一些東西,來穩定他對生命的信念,在《還願》裡面或許是慈孤觀音,那麼在你身上,又是什麼呢?什麼是你願意花一輩子去犧牲,甚至放棄你原先擁有的東西呢? 莉芳:為了家庭犧牲一切,值得嗎? 「你看,我把旗袍找出來了,洗一洗應該還能穿吧?賴導他答應了,他說現在還來得及加個角色⋯⋯房租、水電都沒著落,總得想個辦法⋯⋯。」莉芳說,家裡面已經彈盡援絕,他想要也去工作貼補家用。 「什麼意思?這樣家裡怎麼辦,小孩不顧了嗎?你怎麼那麼自私啊?」杜先生說。 「一整天我在家裡都好好手好腳不出去工作,寫那麼多,還不就賺幾個錢⋯⋯拜託你現實一點好不好,你那種劇本現在已經沒有人想要拍了⋯⋯你知道為了家裡的開銷,我跟我媽拿了多少錢?你知不知道有多丟臉⋯⋯。」 「丟臉?你穿這樣出去拋頭露面,我就不丟臉嗎?」杜先生說,看樣子,再來應該就是家暴的情節了。 這短短的一段對話,就透漏出刻板印象當中性別角色分工的無奈 [15-16],以及家暴行為人和被行為人的日常 [17]。在對話裡,莉芳其實是想要扭轉家裡面的狀態,可是卻無意間「佔據」了男人「應該」做的角色,威脅了杜先生的自尊;杜先生當然也不甘示弱,拿出了「女性應該有的性別角色」(不可以穿著暴露,去外面拋頭露面),來「鎮壓」莉芳。套一句我老師所說的話:「性別刻板印象的壓榨,是同時施力這兩個性別上面的。」(延伸閱讀:我該不該辭去工作,當個全職家庭主婦?) 如果一個社會對於某一個性別只有一種單一的想像,當某個人無法達成那個想像的要求時,自卑、自責、覺得自己不值得,種種負面的感覺,甚至是攻擊行為都會一併出現——這就是這個家庭裡面,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大家都被性別刻板印象給壓榨了,大家都過得很辛苦,但卻困在這個牢籠中,讓這個家族裡面的所有人都難以呼吸——尤其是美心,她承擔了家裡面所有的焦慮。所以,與其說是美心生病,不如說是這個家生病了,美心只是一頭悲哀的代罪羔羊 [18]。 回到莉芳身上,你會發現她的處境也異常可憐。她為了這個婚姻犧牲了自己的職業生命,相夫教子,當初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事;當美心出事的時候,她的歌唱表現、學業表現、政治生活當中的種種表現、是否生病等等,似乎都是莉芳的「本分」(相關文章:【性別觀察】最恐怖的工作是做人媳婦?已婚婦女搶春節排班)。一個女人家,連本分都盡不好好,又要怎麼去「分擔家裡面的重擔」?這也是為什麼杜先生極力反對她出去演戲,因為如果太太真的出門賺錢,也意味著下面三件事情: 自己真的沒有養家活口的能力 還讓「女人」的權力凌駕於自己上面 周圍的人可能會「看他沒有」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即將要進入婚姻或者是猶豫是否要進入婚姻的人,或許可以想一想,這個契約是否是你人生唯一的選擇(更多性別觀察:【單身日記】剩女的光榮,我不結婚我不道歉)?當你選擇了這個契約,某種程度上面也選擇了一連串有關於性別和角色的期待,這個期待真的是你要的嗎?有沒有什麼可能,可以和你所深愛的對方做一些協調?如果你的母親就像是莉芳的媽媽一樣,也是在世世代代婚姻制度底下長大的女人,當她不支持妳、告訴妳「夫妻床頭吵,床尾和」、「凡事讓著對方一點,有一天會柳暗花明」的時候,你有沒有可能為自己說出一些話、發出一點聲音?甚至,逃離這個充滿血淚的家庭,劃好界線 [19-21]? 你的一生,要為誰還願? 這個遊戲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沿著大蛇的身軀,走到浴室裡面的那一段。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藥酒裡面都要放「蛇」?何以不是獅子、老虎、大象、貓咪、狗、或者是其他動物?其實,「蛇」的意象往往是一把雙面刃——是毒藥,但同時也是解藥。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衛生福利部的標誌中間會畫一隻蛇、許多原住民族也會崇拜蛇這種動物,甚至人類的始祖女媧下半身也是蛇身 [22-23](可參考遊戲裡面的文件,靈蛇現身、捨身救生、化身神將的故事等等⋯⋯)。換句話說,蛇一方面是黑暗,另外一方面也是救贖的希望。 其實這條蛇,牠(祂)的毒液也滲透著整個故事情節——在這個家庭裡,每個人都被某一種毒性的關係(toxic relationships)所侵佔,但每個人也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治癒、蛻皮、改變。就像是,這篇文章一開始引用的那段旁白,看起來很悲哀,但也在訴說著美心的願望——我希望媽媽能夠回來、爸爸能夠和我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表演⋯⋯。回首這個遊戲裡面的三個角色,似乎都有他們的願望: 美心:病情好轉,重回螢光幕,當一個小明星,然後最重要的,能夠回到從前 杜先生:女兒病情好轉,劇本被青睞,太太回來(?) 莉芳:家境好轉、女兒的病好、先生有現實感 不知道你看了這三個描述,有沒有發現什麼事情?所有的人都希望美心的病能夠好,但沒有人知道這個病是來自於整個家庭結構的壓力;所有人內心當中的願望,都羈絆著其他的人;所有的人好努力的做一些什麼事情,不論是好是壞,其實都是希望這個家庭能夠回到原本的狀態——可是,他們用了傷害彼此的方式,讓這一切的一切,都無法再回到原點。 在這篇文章的背後,我想要邀請你閉上眼睛,想想你的童年,想想那個「不論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認同」的家庭裡,你究竟想要「還」的,是誰的願? 圖片|來源 童年遭遇各種風暴的人,終其一生都費盡心機去追求別人的認同,這個別人可能是父母、親人、老師、某個宗教領袖或者是重要他人,但從來不會是自己。也就是說,那些心中的「應該」、「必須」、「我一定要」等等的完美主義,各種逼死自己,其實說穿了都是想要證明一件事 [24]:如果我夠好了,別人就會愛我了。可是,不管他們多麼努力,還是會感到空虛、焦慮,因為他們把愛自己的權利,度讓給身邊其他重要的人,花一輩子去還別人的願,卻從來沒有還自己的願。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就只能夠從別人的眼光、刻板印象的角色裡面獲得認同,像是驢子前面掛著紅蘿蔔一樣,不管你多麼努力的奔跑,永遠不會有盡頭。 如果你總是抱怨童年,總是想著「都是父母,才害我今天過著沒有自信的人生」,總是盼著哪一天能夠殺掉父母就能重生,那麼或許你真正該做的並不是幹掉他們,而是超渡你心中「父母的冤魂」——畢竟困住你的並不是父母本身,而是那些無法停止的「內在聲音」們;如果你是那種被「應該」、「罪惡感」、「孝順」綁架勒索的人,那麼不妨照照鏡子,因為鏡子裡面的那個人,才是你此生最重要的人。(推薦你看:努力改變,不是為了討好世界,而是為了取悅自己) 願與怨,常常被卡在同一個點;解怨,就能還願。 當你為將來感到恐慌、的關係感到焦慮、對於身邊的一切提不起勁的時候,或許也正是你「幫自己還願」的時機。打開你內心那個黑暗的房間、拿起打火機探索那些幽暗的記憶,或許你就能夠從那些不堪裡,看見早就被你遺忘的斑斑血跡,聽到你刻意掩藏起來、不想被聽聞的聲音,然後發現,原來在這些令人噁心的惡臭裡面,有一個小男孩或者是小女孩,正跪在地上許願,期待能夠透過某種犧牲,換來幸福的可能。 當你終於越過了千山萬水,看到了這樣的畫面,你可以試著靠近他,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說:「你值得擁有自己的願望,值得還給自己,一片天堂。」 註解| [註 1] 其實可能是過度換氣(shortness of Breath),一種恐慌發作(Panic attacks)的焦慮症狀,當恐慌和焦慮發生時,我們的呼吸可能變得更加淺薄和受限制。我們採用快速和短暫的呼吸,而不是用完全呼吸來充滿肺部。 [註 2] 這並不代表占星塔羅沒有價值,或者是沒自信的人才會去算命。人生本來就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由於人類和科學都是有限的,我們總會遇到生命陷落或者是頓失所依的時候,如果這些學問信仰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方向,不過度迷信,反而能夠讓我們在惶惶不安的人生當中安穩下來。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Fries, A. B. W., Ziegler, T. E., Kurian, J. R., Jacoris, S., & Pollak, S. D. (2005). Early experience in humans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neuropeptides critical for regulating social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2(47), 17237–17240. [2] Hanson, J. L., Nacewicz, B. M., Sutterer, M. J., Cayo, A. A., Schaefer, S. M., Rudolph, K. D., . . . Davidson, R. J. (2015). Behavioral problems after early life stress: contributions of the hippocampus and amygdala. Biological Psychiatry, 77(4), 314–323. [3] Romens, S. E., McDonald, J., Svaren, J., & Pollak, S. D. (2015). 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 life stress and gene methylation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6(1), 303–309. [4] Rohner, R., Melendez-Rhodes, T., Kuyumcu, B., Machado, F., Roszak, J., Hussain, S., . . . Ashdown, B. (2018).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Remembrances of Parental Rejection in Childhood and Adults’ Fear of Intimacy: A Multicultural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 Rejection. [5] Wood, J. V., Heimpel, S. A., Manwell, L. A., & Whittington, E. J. (2009). This mood is familiar and I don't deserve to feel better anyway: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to repair sad moo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2), 363. [6] Goldenberg, I. (2008). Interlocking systems: the individual, the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Chapter 4 from: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In I. Goldenberg & H. Goldenberg (Eds.),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pp. 90-113). Belmont, Calif: Thomson Brooks/Cole. [7] 蔡素琴 (2009)。 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親子衝突歷程中的母職經驗-以一位家有青少年子女的母親為例[The Experiences of Motherhood in the Process of Mother-adolescent Conflict: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頁 71-111。 doi: 10.6308/jcg.20.03 [8] 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 (2004)。 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The Marital Power Processes of Couples Which Husbands are Economically Dependent]。應用心理研究(24),頁 147-182。 [9] 人類對因果關係的依戀:從一隻「迷信」的鴿子談起 [10] 星座到底準不準?一起超神準破解「最專情的星座前五名」! [11] Lillqvist, O., & Lindeman, M. (1998). Belief in astrology as a strategy for self-verification and coping with negative life-events. European Psychologist, 3(3), 202. [12] Clobert, M., Van Cappellen, P., Bourdon, M., & Cohen, A. B. (2016). Good day for Leos: Horoscope’s influence on perception, cognitive performances, and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1, 348–355. [13] Festinger, L. (1962). Cognitive Dissonance. Scientific American, 207(4), 93-&. [14] 為什麼你總是在一個不值得的人身上,花那麼多時間? [15] 陳富美、利翠珊 (2004)。 不同情感組型夫妻在家事分工上的差異:對偶資料的分析。應用心理研究, 24,頁 95-115。 [16] 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 (2004)。 夫妻關係中權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突因應策略為例[Marital Power and Marital Affection: An Analysis for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y]。本土心理學研究(21),頁 3-48。 [17] 黃明慧、黃宗堅 (2004)。 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療癒歷程:以Bowen代間系統理論之處遇為例。輔導季刊, 40(2),頁 42-53。 doi: 10.29742/gq.200406.0006 [18] 游淑華、吳麗雲、蔡金蓮 (2012)。 高中職學生家庭系統分化、自我概念對其人際衝突解決策略的預測研究─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果[Prediction of Resolution Strategy for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rising from Family System Differentiation and Self-Concep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Mediational Effects of Self-Concept]。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4),頁 113-141。 [19] 歐陽儀、吳麗娟 (2014)。 父母自我分化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過程中自我分化代間傳遞與親子三角關係的角色初探[A Preliminary Essay of the Roles of Self-Differenti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and Family Triangul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parent's Self-Differentiation's Effect on the Adolescent's General Health]。輔導季刊, 50(2),頁 65-73。 [20] 王鑾襄、賈紅鶯 (2013)。 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近十年文獻分析初探。輔導季刊, 49(4),頁 27-39。 [21] 陳清甄(2009)。華人孝道文化、父母控制與大學生分離-個體化。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台灣。 [22] 陳雅雯 (2013)。 蛇的原型意象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20,頁 111-146 [23] 張雅雯、黃宗堅 (2009)。 《白蛇傳》民間故事中的原型及其隱喻:以榮格心理分析為觀點。諮商與輔導(288),頁 25-30。 doi: 10.29837/cg.200912.0009 [24] 花若芬芳,蝴蝶自來?給那些覺得自己是大便的人! February 25,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qyie4

性別觀察|月經污名只在印度?奧斯卡匿名評審:「我就是覺得月經很噁心!」 https://ift.tt/2Ev2MsI 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由《月事革命》拿下獎座。導演激動落淚,說從未想過一部討論月經的影片能得奧斯卡。她的話可能很真心,畢竟在得獎前,才有一位奧斯卡匿名評審指出,自己才不會把票投給它:「因為月經就是很噁心。」 我們想說,月經不噁心。因為月經,我們才開始理解,身體有自己的個性。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體,也不再因為經血,受到社會歧視與處罰。 月經拿下奧斯卡!導演情緒激動:我不是因為月經來才哭的 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由 Netflix 出品的紀錄片《月事革命》(Period. End of Sentence)勇奪小金人。劇情講述一群印度新德里郊外的女性,利用機器製造便宜的衛生棉,進一步擺脫月經污名(menstruation stigma),更因此得到經濟獨立。(同場加映:用經期百科改革印度!最溫柔的 TED 演講:「月經不是疾病,也不是詛咒」) 導演瑞卡.柴塔布齊(Rayka Zehtabchi)上台領獎時流著淚,還自嘲情緒激動不是因為經期:「我不是因為月經來才哭的,我只是不敢相信,一部以月經為題材的影片,竟然可以得到奧斯卡。(“I'm not crying because I'm on my period. I just can't believe a film about menstruation just won an Oscar.”)」 圖片|來源 你以為月經污名只在印度? 奧斯卡也是! 如果你知道得更多,你會理解這段發言不是出於禮節,她的自嘲可是非常認真。畢竟,在頒獎典禮前,才有位男性奧斯卡匿名評審委員向好萊塢報導解釋自己的選擇。他說,他才不會把票投給《月事革命》: 「影片很好看,不過是女性的月經故事,我不覺得會有任何男人想投給它,因為月經對男人來說就是很噁心。」(“it's well done, but it's about women getting their period, and I don't think any man is voting for this film because it's just icky for men.”) 他沒有進一步解釋為何月經「很噁心」(icky),所以不值得拿獎。畢竟,奧斯卡歷年獲獎題材中比月經「血腥」、「恐怖」的內容分明比比皆是。但他的談話,無疑地指出了一件事:關於月經污名,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圖片|來源 《月事革命》片長只有短短 25 分鐘,談新德里郊外哈普區(Hapur)的女性為擺脫因為月經而休學、辭職的命運,從備料到鋪貨,打造出衛生棉小工廠。而影片有趣地對比,相較於女性努力追求月經平等(menstrual equality),男性對這場戰役,幾乎一無所知。 導演於影片開場問村裡的青少年,知不知道「經期」是什麼?男孩們想了想,說:「這是一種時間嗎,就像上課鐘聲?」、「好像是一種病,只有女生才會得?」從奧斯卡匿名評審的發言,我們可以發現對於月經的了解,他所知恐怕並不比影片中的男孩們多。 擺脫月經污名 還有多遠? 發言引起諸多爭議,或許有人試圖緩頰,說我們畢竟不是印度與尼泊爾女孩(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尼泊爾女人,一個月一次的流放),我們離紀錄片主角的遭遇很遙遠,不太容易因為月經而染病、休學、辭職。 但月經污名,難道因此在台灣就不存在嗎?試著想想看,作為女孩,我們一定都有這樣的成長經驗,父母交代月經來不能到廟裡拜拜、拿著衛生棉會被「善意」提醒要藏好、有時情緒不好還會被嘲笑「妳是不是月經來?」(同場加映:韓國衛生棉為何貴兩倍?衛生棉要藏好、月經是「那個」的污名文化)。 社會學者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將污名定義為 [1]: 人們被強加上某種屬性(attributes),使他有別於其他成員,且該屬性又是較不好的那種。因此他從一個完整普通的人,降級為一個被汙染、被貶低者,得不到應得的社會對待,社會並有系統地減少他的社會機會。 這樣看來,前述提到的種種女性生命經驗,在在顯示了因為月經招致的各種歧視,當然都是污名。而為了避免得到社會的嘲弄與處罰,我們往往只能藏起自己的經期,社會性地假裝「自己沒有月經」。 這其實是很悲傷的事情。 回想看看,我們的第一次月經是怎樣的?可能很害怕,發現褲子上有不知名血漬,第一時間想把沾血的褲子藏起來、躲起來。或是慌張地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不過漸漸長大,我們知道,月經是很自然的現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症狀與對策。有人腹痛,有人腰痠,有人長粉刺。我們也開始學著和身體溝通,知道自己第幾天該吃止痛藥,知道自己何時要喝溫開水,如何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生理用品。 月經並不可怕,月經只是我們與青春期身體的第一道橋樑:因為月經,我們才開始理解,身體有自己的個性。 柴塔布齊在奧斯卡致詞時說: 「我要告訴妳們,妳們正在為全世界的女性賦權,為了月經平等(menstrual equality)而奮鬥。」 影片|來源 不論在台灣,在美國,東非或印度,我們第一步,都得從不諱言談論它開始。月經拿下奧斯卡,是個重要的里程碑,但絕對不會是結束。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坦然接受自己流著血的身體,也不再因為流血,受到社會歧視與處罰。 [1] 高夫曼(1963),《汙名:管理身分受損的筆記》(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February 25,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v2MsI

「如果沒有我,事情就會更順利」你的內疚,是不是自戀? https://ift.tt/2Ns2PbF 對一件事的內疚感,經常使我們在企圖傷害、欺瞞或背叛他人的時刻有了顧慮與不安,讓我們中止了這些行為。擁有適度內疚感能避免憾事發生,但你知道嗎?若是過度內疚,有可能是因為你很「自戀」,自戀與內疚有什麼關係?就讓心理學來告訴你!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生活裡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一些人,經常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他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 「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他,他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 也有時,我們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對不起,我傷害了你」。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卻會感到更加生氣了。在我過去的人生中有好幾年的時間,曾被這種揮之不去的內疚感困擾。直到我逐漸意識到,這種內疚與自責背後隱藏著一些別的東西。比如,對控制感的強烈渴望,還比如自戀。 「內疚」是一種含義豐富的情感,它對我們的生活發揮著複雜、豐富的功能,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內疚」這件事。 內疚是一種飽含控制感的情感 發展心理學家 ML Hoffman 對「內疚」這種情緒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研究,在他給出的定義中:內疚是一種由於傷害了他人,或違背了個人的道德標準,而產生的一種充滿自我責備的負面體驗。 內疚是一種自我懲罰性的感受。習慣於內歸因的更容易感到內疚。 內歸因是指,將負性事件理解為是由和自己有關的因素產生的,向外歸因(將負性事件歸因於與他人或外界環境相關的因素)是不會產生內疚情緒的。也是因此,內疚是一種與「我做了什麼」緊密相關的情緒,也是從「我」出發的情緒 ——「我很內疚,因為『我』傷害了他」 /「我自責因為『我』沒有幫助他」。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情緒都是這樣的。比如,憤怒這種情緒就更多地指向他人 ——「我憤怒因為『對方』侮辱了我,我為『對方』的行為感到憤怒」。在這種情緒中,自己更像是一個他人行為的接受者。 內疚這種負面情感,其實有著它積極的作用。 內疚感,對於「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著積極作用。內疚感使得我們在企圖傷害、欺瞞或背叛他人的時刻有了顧慮與不安,讓我們中止了這些行為;如果它們已經發生了,那麼來自內疚感的折磨也會影響我們未來的選擇。 可以說,內疚保護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維護著社會的穩定(因為「道德」是什麼本身就是由社會決定的)。 此外,內疚是一種具有強烈的行為導向的情緒。它所帶來的不適感會讓人主動彌補過失,補償他人。我們通過彌補性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Tangney, 1994; Leith & Baumeister, 2008)。而這本身也有助於人和人之間聯結的存在。 然而,很多人不曾意識到的是,內疚還是一種能帶來「控制感」的情緒。 心理學家 Kohut 曾說過,內疚者是自己命運的製造者。如上文所述,內疚來源於自己做出的行為,因此雖然體會著這種不舒適的情感,內疚者還是能感受,自己對於自己人生故事的控制力。 一方面,在造成內疚的情境中,內疚者自己是行為越軌者。儘管在內疚中,人們感受到道德上的自責。但同時,人們也是在感受到,自己是施害者——這意味著自己是個有力量的人,起碼有力量傷害到別人。 比起受害者的無力、虛弱,施害者是一個更有力量感的角色,也是更有「選擇」度的角色——只是做出了不夠好的選擇,而不是(像受害者一樣)別無選擇地承受命運的降臨。 另一方面,一個人在感到內疚時,還包含了一層心理暗示。內疚者通常會悔恨:「我當時不該那麼做/應該那樣做/應該做得更多」,而這其中也暗示著,如果當時自己做出了另外一種行為,結局就會不一樣。 在充滿了悔恨和遺憾的「what if」中,人們仍能從「當初如果 xxx,結果就會 xxx」的假設中找到「自己並非什麼都做不了」、以及「自己理論上對事態的結果有影響力」的感受。(推薦閱讀:【大人的童話】你因為蹧蹋別人真心,得了愧疚病嗎?) 這種力量感和控制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抑鬱症患者,及那些過度低自尊的人,會在生活中感覺無望和失控。特別低自尊和抑鬱發作期的人,都會經常陷入過度自責裡,但事實上,他們首先也是從「自責」裡找回一些掌控感。所以我想,每一種症狀也都有它的功能,它在給我們痛苦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所需要的東西。 內疚還保護了我們的自我。我們為自己的某種行為內疚,我們通過批判這種行為,也把自己與這種行動區分開來。壞的是行動,不是整體的我們自身。我們每一次內疚的自責,都是在說「我是比那個行為更好的存在」。 羞恥是一種常常與內疚混淆的情緒。但其實,羞恥感是一種遠比內疚負面和有破壞力的情感。首先,內疚通常是關於某種行為,而羞恥則是關於整個自己——有的人甚至會僅僅為自己的存在而覺得羞恥。如果說內疚給了人們一定程度的掌控感和力量感,羞恥則只是讓人感到虛弱。 此外,內疚是指向表達的,它指向他人的原諒,我們可能因為內疚加深與他人的聯結;而羞恥指向的則是自我隔絕(Goldberg)。 圖片|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 道德疑病症:過度內疚可能是惡性的自戀? 弗洛姆曾提出,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健康的自戀,但當自戀嚴重妨礙了個體對於現實的認知時,就成為了一種惡性的自戀形式(Malignant Narcissism)。這種惡性自戀者身上常出現的一種「症狀」,叫作道德疑病症(Moral Hypochondria),即沉浸在對過往的內疚中無法自拔。 弗洛姆認為,這是一種對自己的強烈興趣的表現——過於關注自己的表現,而非客觀事實。 過度內疚者的5種幻想 過度內疚者的內心隱藏著 5 種過於絕對的幻想。而每一種幻想都有自己的功能。 幻想 1:「我是做出『傷害』這個行為的那一方」 ——這是關於主動感的幻想 幻想 2:「我有能力傷害對方」 ——這是關於力量感的幻想 幻想 3:「我對他人的人生/命運造成了影響」 ——這是關於自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幻想 幻想 4:「我對整件事的發展是有掌控力的」 ——這是關於控制感的幻想 幻想 5:「我有義務在這件事中承擔全部的責任,包括對方的那部分」 ——這種想法其實暗示著,自己比起對方,是更有能力、更強大的那一方。因此,這是一種關於優越感的幻想 那麼,具體要如何判斷健康的內疚和過度的內疚呢? 1. 健康的內疚通常導向行為,而過度內疚則不會 前面說到,內疚感會指使人們做出彌補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彌補受害者,或是在往後類似的對象/情境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但,自戀的內疚者可能永遠不會對過去做出彌補性的行為,即使他們有這樣的機會。 這是因為,當實際去補償之後,反而可能會擊碎他們自戀的幻想。比如發現自己的過錯並沒有對別人造成多深的影響;或者發現自己的補償無濟於事,即使換了一種做法,事態的發展也沒有另一種可能性。 所以,即便自戀的內疚者會在內心不斷回想那段過去,會幻想事情的另一種可能,幻想自己補償對方,卻不會真的付諸行動。(推薦閱讀:憤怒標定理論:你生氣的不是別人犯錯,而是犯錯後從不愧疚) 2. 過度的內疚脫離了實際 我們感到內疚,往往是由於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確實的傷害。但自戀者的內疚經常是脫離了實際的,他們的內疚並不能具體對應到自己之前的行為上。甚至,他們能將看起來毫無關係的、他人的不幸,和自己聯繫起來。 他們過度地認為了別人的痛苦是由自己帶來的:其實可能對別人的影響並沒有那麼深刻。 3. 過度內疚的人會過於關注被傷害者 過度內疚者會長時間的、過度的去關注被自己傷害的人。甚至,在看到對方其實過得很好,或者說在他們看來像是「走出來了」時,他們還會產生出一種隱秘的失望感。 4. 過度內疚者會弱化或無視對方的責任 除了某一方是「絕對錯」的情形以外,很多的不愉快事件的發生其實雙方都有一定的責任,只是多與少的問題。在健康內疚中,一個人雖然認為自己是錯得更多的那個人,但他們也很少會刻意地將對方擺在一個完全無辜的立場上。 然而,過度內疚者卻會弱化,甚至無視對方在其中的錯誤和責任,將所有的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全部都是我的原因造成的。 此外,過度內疚還是一種自我感動。人們長久地沉浸在自責中,不願讓自己解脫出來的這種行為,其實早就脫離了事件本身和對受害者的情感。這種長久的內疚感讓他們感覺自己是一個有道德、重感情又念舊的人—— 卻忽略了現實層面的彌補、或者出於內疚,讓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做一個更好的人。 圖片|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 如果你也被過度內疚困擾,該怎麼辦? 首先,你需要參照上面幾條標準,辨別自己的內疚究竟是不是過度的。事實上,過度內疚者所念念不忘的那些事,往往都包含著放大和誇張自己責任的部分。為此,你可以先從練習下面的方法開始: 回想讓你內疚的事件,盡可能地去回憶整件事的細節,不只是從你的角度出發,也試著從對方,以及第三者的角度出發。寫下你對於自己在本次事件中不滿的3個點,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體的事本身。 你會不會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對自己不滿的地方呢?現在,想一想,對於本次挫折事件的進程和結果,對方或者外界有什麼和你無關、不由你引發、也不受你控制的 3 個點?把它們寫下來。 在一個事件中,導致進程和結果的因素,不可能是單一的。事件中的各方、以及環境和時間的因素,都會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個練習也是為了讓你理解,事情會變成這樣,有你不能掌控的原因。要接受「不能掌控」這個事實——要知道,有時過度的自責只是對於「其實我沒有絕對控制力」這個事實的逃避。 除了「不能掌控」以外,你還需要承認,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自己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是真心誠意地對另一個人感到歉疚,我們應該希望對方早就忘記了自己,祈求自己曾經的錯誤對他人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最後,當你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內疚中無法自拔時,或許應該試試將你的內疚分享給他人,聽聽他們的反饋——如果他們覺得「你太誇張了吧,這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那可能就意味著是你需要內疚感,而不是它真的值得如此的內疚。 對於我們曾經傷害的人,最好的祝福可能是:他們早已不再想起我們曾經存在過。 因為你的幸福,比你記得我要重要得多。 February 25, 2019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s2PbF

《還願》裡遲來的社會保護:童年陰影,傷的是孩子一生 https://ift.tt/2Tdry8N 你《還願》了嗎?從劇情、場景、民間信仰到動畫細節全引發熱議的國產遊戲,今天帶你用社會工作的角度,從故事發生的 1980 年代台灣社會脈絡出發,探究杜豐于一家是如何地「無法受到協助」。 (小提醒:本文涉及《還願》遊戲劇情,讀者們請斟酌閱讀。) 文|最靠北社工 「在 1980 年代,如果你是當時一家之主,遇到家庭變故,你要怎麼辦?」 身為一個 1980 年代出生的社工,看到《還願》裡,小時候的彩色圓石磁磚浴缸和ㄅㄆㄇ摺疊桌掉了滿地的雞皮疙瘩,也不得不去想如果當時家庭適逢變故,能獲得什麼協助。以下文章會談論關於杜豐于一家如何地「無法受到協助」,並且談論與劇情相關的社會福利議題,涉及少部分劇情,請小心服用。看完之後,也許你慶幸活在此時此刻,除了慈孤觀音以外,還有很多選擇可以尋求協助。 家庭暴力防治與目睹兒 杜美心因為父母正在爭吵而有焦慮症狀產生,他正在敲彈珠讓自己冷靜。|來源 「1993 年鄧如雯殺夫案,是《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緣起,在 1996 年彭婉如命案發生之後,更加速了《家庭暴力治法》的制定,並於 1998 年開始實施。」這一段歷史是社會福利或家庭暴力工作者考試必考的內容,由此你可以知道,1980s 根本沒有家庭暴力防治的相關政策法規,完全沒有,家庭暴力不過就是難斷的家務事。在劇情中你看到的杜豐于損壞妻子的衣物、怒罵,或是小孩聽見父母爭執,看見家裡爭吵毀損的物品,這些家庭成員所受到的傷害,在當時根本無從保護起。 儘管在遊戲中你難以看到互相傷害的狀況(我想是赤燭希望大家不要模仿而避免掉,但顯然大家精神創傷滿重的),但有許多傷害事實的蛛絲馬跡,在一個專業工作者的眼中,這就是我們每天在工作現場看到的活生生的家庭悲劇,需要進一步的協助。家庭暴力不僅僅是肢體暴力,也包括精神虐待和性侵害(如亂倫),在現行的家庭暴力防治與保護性工作之中,有非常多的項目,包括兒少保護、成人保護、老人保護、加害人服務、緊急救援、安置等等,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了解(站外連結: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跟遊戲中直接發生的,關於杜美心在房間裡聽聞父母爭執的一段,你不難直接連結--美心的身心症狀跟父母爭執有關,而這塊正是「目睹兒」的工作領域。或許你聽過「童年陰影」、「早期創傷」,這個現象就像是你熟知的「PTSD 壓力創傷症候群」一樣,但影響的層面遠遠超過你的想像。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包括家族治療、精神醫學、心理諮商,在關注身心症狀跟早年家庭經驗的連結,你可以搜尋「創傷」當做關鍵字。「目睹兒」相關服務是在家庭暴力發生時,介入協助家中的兒少們,降低兒少在家庭暴力中受到的傷害。你可想而知,「目睹兒」的工作同樣也很晚才開始發展,台灣的研究、民間單位試行的方案服務多半集中在 2000 年之後,到 2015 年才正式被納入法令執行工作之中,美心根本來不及長大。 男性關懷專線 這些夫妻吵架的耳語,也一字不漏的傳進孩子的耳朵裡|來源 「錢我會處理,男人的事情你不用管」 「什麼叫做男人的事?你算什麼男人啊?」 這一段杜豐于因為鞏莉芳決定復出賺錢貼補家用,杜豐于與鞏莉芳爭執的內容。甚至後面有一段鞏莉芳的獨白,是在訴說他覺得杜豐于只是愛面子愛過於愛這個家。都在表示著杜豐于的困境,男性會顧及的社會觀感不同。 男性在家庭困境上有著跟女性不同的困境,面對閒言閒語,女性會容易感到羞愧,男性則會感到憤怒而付諸暴力行為。在家族治療的研究裡,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談論金錢方面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男性被看待的方式,當社會以金錢、地位來看待男性的成就,男性就更不容易直接面對問題,常常會先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成功」。 這樣的性別觀點,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初期,都以女性為受害者為主,「男性也需要協助」的想法並未得到重視,但當案件累積到一個程度,專業工作者們也發現男性的工作不容忽視。「男性關懷專線」始於 2004 年,就是希望協助男性處理在家庭中的特殊問題,可以讓男性訴說自己的挫折、不被理解、痛苦,而不是「不成功便成仁」。杜豐于若是可以訴說自己的失敗挫折,也許就不會走上不歸路。 離婚、兒童監護權與單親扶養 鞏莉芳在被杜豐于質疑是被「壞東西」附上、以及種種家庭暴力之後,決定離家。|來源 「所以我決定,這場演出之後,我要帶一家子離開那裡。」 鞏莉芳未能帶離全家遠離何老師和慈孤觀音,而自行離家。若他們打上離婚官司,對鞏莉芳有好處嗎?在還沒有家暴法的時代,除非有人可以證明鞏莉芳被明顯傷害,否則鞏莉芳還有可能蒙上「未盡妻子義務」。雖然大家都為她的遭遇憤恨不平,但你可以想像在當時的民風之下,為什麼鞏莉芳的媽媽要勸說「夫妻床頭吵,床尾和」,不要隨意回娘家,以免落人口實。(看看更多:媳婦的告白:做人媳婦,沒有自己的決定,只有義務) 若是離婚爭取杜美心的監護權,在當時也是比登天還難。 成人可以自己決定從母姓是 2007 年的民法修法才開始的,在這之前除了有父母離異等原因可以提出改姓聲請以外,還必須說服法官你改母姓的原因。當時的女性無法受到合理對待,經濟、社會處境、權力上處於弱勢都還是普遍現象。在 1980s,不管女性是公司老闆還是賺錢大明星,監護權多判是判給父方的。除了近年來的女性處境改善,女性也比較能經濟獨立,這一類的親權法院判例,以實際上的扶養能力來判定監護權,或是實施親子會面評估,參考親子互動決定判決,可以說是從 2000s 以後才開始備受重視。 若是離婚,單親家庭的服務直到 2000 年才開始,當時叫做《特殊境遇婦女家庭》,這一類的服務涵蓋未婚懷孕女性、夫亡夫失蹤的寡婦、或因家暴離婚的女性。就算監護權判給了鞏莉芳,她恐怕在當時得獨自面對各種流言斐語了。而若是判給了杜豐于,那還得等到 2009 年才能獲得協助。當時因為性別的考量,男性在家庭離異裡也需要協助,要將男性也納入服務,將法規修改成《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而不限定女性受到這樣的服務,使單親爸爸可以獲取相當的資源與協助。在這之前,杜豐于求助無門的狀況,也難怪會被拉攏到奇怪的宗教團體裡。 精神醫學和兒童精神醫學 杜美心身心異常到醫院檢查,醫生建議轉診精神科,但杜豐于不願接受而將診斷單撕毀。|來源 「我女兒才不是神經病!」 無論是現實不分的杜豐于,還是 X 光診斷無異狀建議轉診精神科的杜美心,在當時要尋求精神疾病上的協助其實還是非常困難的。台灣的《精神衛生法》是在 1990 年才設立,在這之前真的不是求神就是拜佛,或者是你常聽到的「龍發堂」。在當時要正確的理解精神疾病,或是去除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可能跟超越八十八分一樣難(為什麼很難,玩一次遊戲就知道了)。在當時恐怕是連踏入精神科(現在也被稱為「身心科」)的意願都沒有,但好在現在的人對於精神疾病取得協助的態度也漸漸在改善。 至於杜美心要被治療有關目睹造成的症狀,或是望女成鳳壓力太大造成的症狀,如恐慌症或壓力創傷症候群,更是不容易。台灣兒童精神醫學發展的也很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前身「台灣精神醫學會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學術委員會」是在 1989 年才成立於台灣精神醫學會,並且開始推動相關研究調查與研討會。1998 年才成立「中華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並於 2004 年改名為「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這個沿革便可以知道處理兒童精神醫療議題,也是很晚近的事情。 信仰與助人 信徒詢問何老師,心願未成是不是功德金繳納的不夠?|來源 「對我們家弟弟是不是沒有效?⋯⋯是不是要補功德金?」 除了延誤就醫,何老師更令人氣憤的在於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棍。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有些信仰是真的能給人幫助的,像《通靈少女》在談的一樣,信仰是台灣社會的一部分,自然也有使得上力的地方,勸人向善、使人心安穩都是。但絕對不是擔保萬事如意,那都是危險的。 其中一些談論《還願》文化背景的影片(站外連結:這裡)中也談論到當時的大家樂求明牌和落難神明們,我想努力的去區分慾望和現實、信念和執念,也是助人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吧!(延伸閱讀:《通靈少女》:生命中不能沒有失去,負傷的人更懂療傷) 《還願》與社會療癒 折一朵鬱金香,送給需要的人療癒。|來源 說到最後,你有發現 198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多麼的無助了嗎?在這些家暴、特殊境遇家庭、兒童精神醫療的服務正式立法由公布門來規劃執行之前,目前 30 歲以上的人,他們童年是沒有什麼 113 保護專線之類的社會福利服務的,對著爸爸媽媽喊「我要打 113」那是 2000 年以後的事了。也許有人覺得《還願》簡直就是悲劇,我會覺得他的文化設定真的剛剛好,反應著 30 歲以上的人的童年寫照(不管是畫面的場景還是社會事件的脈絡)。而在每個人的心中,誰不希望變好的?在每個角色心中都有小小的希冀,杜豐于希望自己能夠撐起這個家並且照顧好女兒、鞏莉芳希望能夠為這個家庭付出分擔家計、杜美心希望自己不要成家裡的負擔而折了鬱金香。 在這個社會福利逐漸變好的時代,我想赤燭帶給我們的除了「不要輕易相信神棍以外」,也告訴我們現在和 1980 年代不同了,是個該好好照顧自己的時代,求助的方式會越來越多,傷痛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被理解。透過這個遊戲,也才能理解原來被嚇大的我們,真的不只是被嚇大,而是缺乏了許多許多的保護。 本文已獲最靠北社工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出處:連結 延伸閱讀 [1] 家庭暴力防治法-維基百科(順帶一提,中國是 2015 年才有家暴防治法規,不知道在遊戲人數僅次於台灣的中國地區怎麼看待這個遊戲裡的家暴問題。) [2] 台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3] 男性關懷專線守護14年!婚姻、家庭關係最多人求助-今周刊 [4] 繼續性原則 女性難爭監護權 -台灣立報 [5] 中市特殊境遇家庭方案 男性求援2成-中央社 [6]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7] 龍發堂:台灣精神醫療史上難以分類的一章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8] 不再當仙姑 — 通靈少女本尊索非亞-壹週刊 [9] 婦幼專線-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February 25,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dry8N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魂囚西門》郭碧婷:沒有人會是你的後盾,學會享受孤獨 https://ift.tt/2VgCv6M 「我不喜歡別人用『漂亮』來認識我,我認為漂亮應該是由內而外的,外表好看的人太多了,身為藝人,更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我一直努力的事情上」。從《小時代》的「南湘」到《魂囚西門》的「洪玉玫」,郭碧婷要讓你看見藏在外表之下的真實力。 烏黑長髮加上甜美微笑,郭碧婷的美如珍珠般閃著光芒。暌違多年再次帶著作品與台灣的觀眾見面,回家的感覺對她來說,是如此難得、是如此美好。 灰色短版開襟外套、短版 Polo 針織衫、麂皮厚底高跟鞋,all by Miu Miu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帶著家裡兩隻毛小孩現身,吉娃娃的萌樣很快就融化了大家的心,私下簡單運動服打扮的郭碧婷,說起話來爽朗又直率,不做作的態度讓人感到很是舒服。近年工作重心都放在大陸,這次難得帶著新作品回台灣,心情顯然是興奮無比的。 從模特兒起家,到電影《小時代》聲名大噪,登上微博熱搜榜,大家都在問,郭碧婷是誰?時間久了,或許你會忘記電影的故事內容,但你絕對不會忘記那美若天仙、敢愛敢恨的空谷幽蘭「南湘」,這一步她走得漂亮又精采。 縱使奠定了自己在演藝圈的地位,但在她沒有因此而自滿,她說:「一直告訴自己,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課題,這次回來拍戲就是一次全新的學習,把機會拿在手裡,就希望它有意義,才不會辜負所有人的期待。」 另一個新的開始 電視劇《魂囚西門》在今年 2 月中播出,碧婷在戲中飾演的是蕭敬騰的千金女友,嚴格來說,這是兩人台灣電視劇的初體驗,是一個新的開始與挑戰。「老蕭是個很特別的夥伴,製作一部電視劇很多時候決定權不在演員身上,監製、導演說了算。 但是老蕭總會拉著導演討論角色,他是蠻能說服別人的那種類型,為了戲更好,他會花很長的時間在溝通,這是我自己在做演員時沒能做到的,在他身上學到很多。」(推薦閱讀:「他們抱著執念在表演路上前行」勇闖日舞電影工作坊的第一位台灣女演員) 兩地的市場需求不同,對於演員的選擇上也就有所不同,大陸角色需求量大,機會也相對提高,而台灣則是在題材上下功夫,對於演員本身的「技能」與角色的相似度,就相對要求,碧婷笑笑地說:「大多數人都對我的外型有比較主觀的想法,因此讓我失去了不少的機會,就這件事情上,坦白說一開始有些失落,但近幾年我想通了,當一個專業演員就是要破除大家對自己的既定印象。」 老實說,短短幾個小時和碧婷工作的過程中,她那種自然不拘小節的氣質,讓人很難不喜歡眼前的這位漂亮女生。「其實我不喜歡別人用『漂亮』來認識我或定義自己,我認為漂亮應該是由內而外的,外表好看的人太多了,身為藝人,更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我一直努力的事情上。」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在告別小時代之後 《小時代》系列電影三年間創造了近 14 億人民幣的驚人票房,戲裡主要角色四位姐妹花「顧里」郭采潔、「林蕭」楊冪、「唐宛如」謝依林,加上「南湘」郭碧婷,至今依然讓粉絲津津樂道,這部作品把她們推向了事業的巔峰,「《小時代》確實影響我很深,名利倒是其次,但我很珍惜和姐妹們工作的過程與相處,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時常膩在一起,但久久碰一次面都還是很歡樂溫韾,在演藝圈中實在難得。」人們總說相逢即是有緣,然而成為閨蜜,則需要更真誠的默契。 《小時代》成功了,但對碧婷來說是新的開始,有更多的人注意到自己的表現,模特兒轉型演員,這 14 年來從原本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演戲,到現在每年至少一部作品的她,也就能去證明自己的野心,「接下來還想挑戰性格很極端的角色,漂亮的女生也可以很有個性的,是吧?」 最強大的孤獨 身為 30 代的女性,碧婷的美,透過談話與舉動,表現出來的絕不是那種孱弱的公主類型,或許長年離家在外工作,養成了更獨立自主的性格,聊起人生的座右銘又或是給同輩女性的建議,她不假思索地說:「享受孤獨這件事情很重要,沒有人可以永遠成為自己的後盾,孤獨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它可以讓自己更加堅強,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甚至一個人唱 KTV,先好好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絕對要做自己最大的主人。」 談起「孤獨」的重要性,碧婷的語調是那麼樣的堅定,她接著說:「現在有很多人選擇單身,單身真的沒有不好,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不需要靠別人的眼光活著,也不需要在乎社會的評價,你就是你,沒有人可以決定你該怎麼做,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推薦閱讀:獨處美學:學會自己一個人,才能享受複數的生活) 格紋西裝外套、針織高領上衣、百摺半身褲裙、粉色低跟鞋,all by Fendi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心靈平靜的正能量 對於女明星來說,外型的保持,不管是什麼年紀,都是一項專業的功課,問問碧婷有沒有什麼秘訣?「身心靈的健康很重要,要隨時保持正能量,飲食的菜單不外乎就是多攝取蛋白質,少吃澱粉,心靈方面的話,我是一個很容易神經敏感的人,所以得不斷練習平靜這件事。我很喜歡茶道,希望將來有自己的房子時,一定要規劃一間茶室,在裡面可以透過『禪』的能量讓自己平靜,心靈完整了,身體自然也就健康了。」 Text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Photo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陳庭妮 暖女的正能量告白 楊丞琳 在愛裡品味慢活 曾之喬 寫書真的療癒了我 February 25, 2019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gCv6M

12 星座開運香氛,找到你的命定香氣! https://ift.tt/2BRiixn 2019 年,該如何挑一瓶能夠幫助自己運勢上漲的香水?為 12 星座特別精選不同的香水款式,讓你香香好運過一整年! 2018 年不論是好運或是厄運都已結束,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 2019 年的運勢吉凶,不管是職場、愛情、生活等。想要改變運勢,斬小人、增桃花,不妨試試看用不同香氛來改變周遭氣息,星座老師特別整理了 12 星座的運勢,以及如何透過開運香氛、幸運小物,為自己新的一年迎來好運勢。 土象星座 : 魔羯座、金牛座、處女座 評語:居安思危,小心職場危機 推薦香氛 : 小蒼蘭英國梨 土象星座較有可能在生活中及職場上遇到小人攻擊。因此,平時需多注意人際關係,並且以平常心去面對危機,才能在遇到危險時處變不驚,安然度過。可選擇小蒼蘭英國梨的幸運香味或是搭配金色飾品,增加職場魅力、提升你的好人緣,並讓生活在理性與感性間保持完美平衡。(推薦閱讀:【如果你想】挑一瓶有個人風格的香水,六款讓你做自己的香水系列) CHLOE 芳心之旅女性淡香精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全新的「芳心之旅女性淡香精」NOMADE,一改清新花香調,而比較像是橡木苔,被花香包圍,呈現出大地土壤的味道。 跟以往的 Chloé 比較起來更是溫暖更加感性。邀請到全新的調香師 Quentin Bisch 首度合作,採用了極具個性的花香柑苔調去揣摩現代女性自由奔放的態度,增添了在以往 Chloé 香氛中難得一見的中性氣息。 前調:布拉斯李 中調:明亮小蒼蘭 基調:橡木苔 Tory Burch 蔚藍假期淡香精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這款是木質花香調,前調是清新紫羅蘭葉及明亮的西西里柑橘、無花果香。接著中調以恬淡牡丹花、翠綠的小蒼蘭及清爽橙花點綴。最後則是奢華的廣藿香包覆著溫暖雪松,透過迷人麝香調烘托,喚起眾人感官。 前調:紫羅蘭葉、無花果、西西里柑橘。 中調:小蒼蘭、牡丹、橙花、沙巴茉莉。 後調:廣藿香、香根草、麝香、雪松。 風象星座 : 雙子座、天秤座、水瓶座 評語:堅持到底初嘗甜美果實,減少過多慾望 推薦香氛 : 鼠尾草海鹽 風象星座的朋友在今年會歷經吐絲結繭、破繭成蝶的辛苦過程。在面對生活上的重大決定時,記得要調整紊亂的思路、審慎思考以及避免虎頭蛇尾才能收穫可觀的成功果實。心思雜亂的你適合搭配鼠尾草海鹽,透過穩重的香氛平靜身心、安定心神。 John Varvatos 尼克強納斯聯名款男香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前味:涼爽、乾淨、明亮,這款香水的香味來自滑順光澤感的柑桔、新鮮檸檬葉與粉紅胡椒。 而水感分子的創新香氛則彷彿將大家引進了無重力的空間之中,漂浮、放鬆著。 中味:清晰、動態和新鮮,由鼠尾草、迷迭香和薰衣草組成的精緻中調。 水感透亮花打開了香味的核心基調,使這股自由之香順延流動,帶來一種飄飄然的無邊無際感受。 後味:自信、迷人、無法抗拒,分子木質調創造了持久的力量和性感繚繞的氛圍。 檀香木、廣藿香和 Ambrox® 木質味生動豐富了尾韻,為這段倘佯又誘人的旅程劃下完美句點。     Tommy Weekend Getaway 春天物語男性淡香水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柔和的香根草,搭上令人著迷的檀香調,融合輕盈的鼠尾草、新鮮白胡椒子與佛手柑萃取,完美結合春天的陽光與海洋香調。 前調:白胡椒子、鼠尾草、佛手柑 中調:柏樹、鹹海香調、紅薑 後調:香根草、香附子、檀香 水象星座 : 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 評語:情緒盪鞦韆,保持正面能量 推薦香氛 : 星木蘭、藍風鈴 水象星座的朋友將迎來波折的一年。因此,要盡力將動盪的情緒保持平靜,以免波及身邊愛護你的家人及朋友。在行事上切忌投機取巧,要訂立明確的生活計畫,按部就班執行,並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才能獲取潛在的好運。(推薦閱讀:命定的靈魂氣味!零失誤的專家級香水挑選指南) 建議選擇星木蘭、藍風鈴或是在室內插上散發香氣的花卉,增加別人對你的信賴及關注。而剛墜入愛河的朋友們,也能巧妙的運用香氛促使愛情早日萌芽!    Tory Burch 永恆愛戀 2——為你瘋狂淡香精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以香甜的荔枝為香氛揭開序幕,搭配著黑醋栗及天竺葵的芬芳,象徵著戀愛中甜蜜的滋味。中調則是透過奢華的牡丹、玫瑰精油及鈴蘭花的花香調引領出戀愛中女性的高貴典雅,最後則是運用檀香木、零陵香豆及鳳仙花溫暖收尾,打造出令人無法忘懷的戀愛香氛。 前調:荔枝、黑醋栗、天竺葵。 中調:牡丹、玫瑰精油、鈴蘭花。 後調:檀香木、零陵香豆、鳳仙花。 Michael Kors 閃耀女伶淡香精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以粉紅胡椒以及黑醋栗為整個香調揭開序幕,中調則是以精緻的玫瑰花瓣及新鮮的百合花瓣帶所有女性進入芬芳的花香世界,最後則以檀香木包覆前中調的香氣,為整個香調打造出一襲溫暖。 前調:佛手柑、荔枝、西洋梨、粉紅胡椒、黑醋栗。 中調:茉莉、百合、粉紅雞蛋花、玉蘭花、玫瑰花瓣。 後調:檀香木、琥珀、香草籽、香根草。 Gucci 花悅女性淡香精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來自印度的天然晚香玉與天然茉莉完美融合,以獨特萃取方法提煉的茉莉花蕊將天然茉莉花與複合分子融合,散發出清新的青草和花瓣香。另外,Gucci Bloom更以首次作為煉香調配成分的花卉-使君子作為特色。 火象星座 : 牡羊座、獅子座、射手座 評語:自立自強,隨時補充正面能量 推薦香氛 : 青檸羅勒 火象星座的你要特別注意身心靈的健康,在工作上切莫過度自信,以免踢到鐵板。人際關係方面應避免過度仰賴朋友的幫助及貪圖安穩。凡事要認真、身體力行,親力付出才會看到人生不一樣的風景。 面對新年的挑戰,若想重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及歷練多年的自信,不妨選擇青檸羅勒香型,而在生活飲食上也可藉由沖泡花茶、到大自然散心,為生命增添活力及正面能量。       Marc Jacobs 雛菊香氛暖陽陽限量版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小雛菊暖陽陽限量版:前調白色草莓 / 中調金盞花  / 基調白木。 清甜雛菊暖陽陽限量版:前調洋梨 / 中調含羞草 / 基調天芥花。 雛菊之夢暖陽陽限量版:前調覆盆莓 / 中調橙花 / 基調溫暖麝香。 親愛雛菊暖陽陽限量版:前調佛手柑 / 中調明亮柑橘 / 基調喀什米爾麝香。 CK 永恆熾愛男女對香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永恆熾愛男性淡香水」,東方馥奇調香氛,前調鳳梨為開端;中調則以迷迭香為主軸,帶點草本氣息且微甜。基調則以勞丹脂詮釋,勞丹脂帶有著濃厚的皮革及琥珀氣息,整體香氛營造出清新但溫暖、舒服且感性。 「永恆熾愛女性淡香精」以鮮綠柑橘為開端;中調由香豌豆花瓣甜蜜登場。後調則與「永恆熾愛男性淡香水」一樣,以帶有燻燒氣息的勞丹脂為基調詮釋,帶出這款香水的精采迷人之處。 TEXT/Bella.tw 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 Bella.tw 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19眼妝趨勢「可可裸妝、粉紅絲絨」!這6盤眼彩還未上市彩妝師就搶瘋 新年染髮提案,除了「活珊瑚橘」,2019最夯髮色還有這5款! 情人節香氛推薦!全新Miss Dior、DIPTYQUE限定玫瑰、Byredo旅行組,快向男友許願 February 25,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Riixn

不只大人!四個壞習慣不避免,小孩也得糖尿病 https://ift.tt/2H02H1K 在二次大戰剛結束的日本,比起肺癌,糖尿病算是少見的疾病;但經過半個世紀後,糖尿病病患的人數卻激增了四十倍左右。為什麼患有糖尿病的人會突然激增?其實和飲食、運動等因素息息相關,四個避免罹患糖尿病的日常習慣推薦給你! 像這樣,不光是大人,連孩童也一股腦出現糖尿病的理由究竟是什麼? 前面說過,日本的成人糖尿病患與其預備軍多達四千萬人。這表示日本的糖尿病患與其預備軍人數,在二○○○年前後的十年之間增為兩倍左右,我可以預想到,今後的患病人數可能持續增加。 在二次大戰剛結束的日本,比起肺癌,糖尿病算是少見的疾病;但經過半個世紀後,糖尿病病患的人數卻激增了四十倍左右。其人數激增的背景就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型態出現重大的變化。如汽車等交通工具急速發展導致現代人運動量不足、飲食習慣西化、二十四小時活動的社會導致生活不規律等等,都讓人容易肥胖或得到糖尿病。 綜合而論,糖尿病是跟社會性因素極有關係的重大疾病,堪稱是「社會文明病」。身處於現代的社會,不光是大人,連孩童都充斥著不可逆的糖尿病誘發要因。我把糖尿病增加的主要原因歸類為以下這五個因素。 1. 晚餐太晚吃 第一個因素在於吃晚餐的時間越拉越晚,關於這點第五章會有說明。就我的論點而言,我認為預防及改善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晚餐應該在晚上七點以前吃完。能在晚上七點前吃完晚餐,效果比吃藥還要好。 而事實上,僅僅只是改變晚餐的時間就能讓血糖值下降。所以,面對初診的糖尿病患我一定會問他晚餐幾點吃。然後再告訴患者:「○○先生小姐,請儘量在晚上七點以前吃晚餐;若七點前吃真的有困難,也要盡早吃,不要拖太晚。」 雖然是比較早期的調查數據,但曾有份針對二十幾歲到七十幾歲不同年齡層的人進行調查—「你都幾點吃晚餐?」。結果發現七十幾歲左右的人有七成會在晚上七點以前吃晚餐。但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會在晚上七點以前吃晚餐的只有兩成,而在晚上九點以後,甚至晚上十一點才吃晚餐者佔了三成。 這些要撐起國家未來的年輕人,有三成居然要晚上九點以後才能吃晚餐,這個現象真讓人感到有點悲哀。因為晚上九點以後的晚餐不叫晚餐,而是「宵夜」了。這份報告是平成十八年(二○○六年)的調查結果,如果現在進行同樣的調查,恐怕近半數的年輕人都過著沒有晚餐只有「宵夜」的生活呢!而這樣的生活型態卻已深植於孩子們的內心了。 若根據平成十九年(二○○七年)的調查,需要補習的孩童約有三成會在晚上九點以後才回到家。在他們到家後的晚上九點至十點才開始吃晚餐,或者中途肚子餓了,隨便買個漢堡、甜點或果汁等食物填飽肚子。 這意味著,孩童從這時候就已經走向糖尿病的形成周期了。十年前的調查尚且約有三成孩童晚上九點以後才回到家,吃著名為「宵夜」的「晚餐」;十年後的現在,回家時間更晚的孩童恐怕更多了吧。 在「二十四小時活動的社會」裡,在辦公室留到很晚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你很難準時開口說:「我下班了」就單獨離開吧!那些需要輪班上夜班的人,也不得不很晚才吃晚餐吧!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像這樣「朝著糖尿病邁進」,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是這樣的社會。(推薦閱讀:夜間進食的你,其實是在消化一天的情緒) 胰臟沒有時間休息 為什麼晚餐不能太晚吃呢?這跟糖尿病又有什麼關係?其實這是因為太晚吃會對胰臟造成很大的負擔,以下我來簡單說明晚餐與胰臟之間的運作關聯性。 在人類的基因裡,其實存在著長達數千年甚至數萬年漫長飢餓的記憶。怎麼說呢?請你想像一下,在狩獵時代中食物來源通常得之不易,大部分人的身體,時常會呈現飢餓的空腹狀態;因此當時人體的血糖值,自然普遍會呈現偏低。在空腹成為常態的漫長歲月中,即便血糖值需要上升,卻幾乎不太需要下降。或許是因為這樣,人體相較於能讓血糖值上升的荷爾蒙很多,但能讓血糖值下降的荷爾蒙卻只有一種—胰島素。 若因為某些理由讓胰島素分泌量變少,或很難分泌胰島素,導致身體不容易在該分泌胰島素時做出反應的話,血糖值就無法下降,導致身體呈現高血糖狀態。當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就會連帶影響免疫功能下降、血管受損,引起各種併發症,這就是糖尿病。 有趣的是,能讓血糖值下降的荷爾蒙只有胰島素一種,而能分泌胰島素的也只有β細胞而已。這些能分泌如此重要胰島素的β細胞就在我們的胰臟裡。 其實人類能過著飽食終日的生活,充其量也不過是這半世紀的事。所以,原本悠哉度日、不太需要工作的β細胞,突然就陷入需要不停工作的狀態。人類飽食終日的結果,就會讓負責使血糖值下降的胰島素,日夜不停的運作—這樣胰臟怎麼會健康呢? 胰島素可大致分為基礎分泌與追加分泌兩種。基礎分泌是包含禁食時間在內的二十四小時,持續低水平的分泌狀態;追加分泌則是用餐後一口氣釋出胰島素的分泌狀態。所以,當我們宵夜或零食吃越多,胰臟就得更努力地追加分泌胰島素,根本沒有時間休息。 長期下來,會讓胰臟很疲憊,不容易分泌胰島素,導致降血糖的功能變差,最終引發糖尿病。據說糖尿病患者發病時,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會掉到健康者的一半左右。 若被診斷為糖尿病,就意味著接下來的人生只能靠能力減半的胰臟(正確來說是 β 細胞)活下去了。若看完上述的說明瞭解其中的運作機制,就會理解為何我要苦口婆心地勸大家:「即便只是一小時,也要儘量早一點吃晚餐,讓胰臟好好休息」的理由了。 2. 運動量不足 糖尿病增加的第二個因素是現代人運動量不足。在東京等大都市生活的人,很多人都會搭乘電車上下班,多少還有一些走路的機會;但住在郊區的人,很多都開車上下班,在日常生活中就少有運動的機會。 前面說過,跟二次大戰後不久相比,日本目前的糖尿病患人數增加了將近四十倍。而能確實反映這種現象的數據就是,私家轎車數量的變化。亦即,隨著私家轎車數量激增,現代人的運動量也相對明顯不足,結果導致糖尿病患大幅增加。 這種現象對孩童也是一樣,因為下課後還需要補習或上才藝班,所以孩童放學後的運動量也跟著降低了。 說到孩童的遊戲,如果是二十至三十年前,在室外活動或奔跑是必然的,但現代可不一樣。不管是公園或空地,家長基於「很危險⋯⋯不安全⋯⋯」之類的理由,總會禁止孩童在那裡玩耍活動。而在家裡打電動或玩手機的孩童急遽增多,也是造成孩童運動量不足的一大因素。 圖片|來源 3. 高脂肪飲食 此外,飲食生活的變化當然也跟糖尿病激增有關;其中最受矚目的變化是,總熱量中脂肪的攝取比例增加了,換句話說就是脂肪攝取過量。在此要強調的是—「日本人原本就不適合高脂肪的飲食」。也就是,日本人的體質先天上就比較容易得到糖尿病。 祖先以狩獵為生的歐美人,從亙古時代就住在高緯度的寒冷地區。這些地區很難獲得足夠的穀物或蔬菜,必須長期以家畜的肉類、加工肉品或乳製品作為熱量的供給來源。在這樣演化的過程中,歐美人先天上就比較能適應高脂肪飲食。 所以,歐美人的胰臟比日本人強壯多了。他們即使吃很多漢堡、牛排或冰淇淋等食物,胰臟卻絲毫不受影響。若把胰臟比喻為汽車的話,日本人很像一部小汽車,歐美人就像排氣量超過四千毫升的大卡車,能夠以各種脂肪為燃料,時速高達二百公里(=肥胖)。 話說回來,日本人的祖先以農耕為生,以穀類、蔬菜、魚類、植物果實等少脂肪的食物為主食。這樣的飲食習性不僅很少讓胰臟負擔過大,也就造日本人的體質更加「省能化」,只需要小汽車的排氣量就夠了。 可是,戰後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急速西化。不適合日本人的高脂肪飲食,大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讓原本就弱的胰臟負擔過大。可能就是這樣,糖尿病患看的人數才會越來越多吧!若從胰臟的立場來看,這很像給小汽車加滿劣質油,卻要求它用時速一百二十公里以上的速度奔馳! 看到這裡你應該了解,若日本人也學歐美人持續攝取這類高脂肪飲食的話,就會「朝糖尿病邁進」的理由了吧。(推薦閱讀:滿腹便便讓妳變成「小腹婆」?七個不再便秘的日常好習慣) 4. 單糖類攝取過量 所謂的單糖類是指葡萄糖、果糖、蔗糖(砂糖)等,來自於甜點或水果,分子量小易為人體吸收的糖類。而富含單糖類,熱量多到爆表的代表性食品就是冷飲。充斥於市面上的各色飲品,的確是戰後飲食生活改變衍生而來的產物。 我們的身體所能消耗的葡萄糖,平均一個小時大約是一.五顆方糖(約六公克),但這些冷飲內含的單糖類數量卻多到驚人。以下試舉幾種冷飲加以說明(顆數是指方糖的數量)。 罐裝咖啡(200cc、含糖) ‧‧‧‧‧‧‧‧‧‧‧‧‧‧‧‧‧‧‧‧‧4 顆 拿鐵(300cc、含糖) ‧‧‧‧‧‧‧‧‧‧‧‧‧‧‧‧‧‧‧‧‧‧‧‧‧‧‧13 顆 蔬菜汁(300cc) ‧‧‧‧‧‧‧‧‧‧‧‧‧‧‧‧‧‧‧‧‧‧‧‧‧‧‧‧‧‧‧‧‧6 顆 運動飲料(500cc) ‧‧‧‧‧‧‧‧‧‧‧‧‧‧‧‧‧‧‧‧‧‧‧‧‧‧‧‧‧‧9 顆 柳橙汁(500cc、100%純果汁) ‧‧‧‧‧‧‧‧‧10 顆 碳酸飲料(500cc、含糖) ‧‧‧‧‧‧‧‧‧‧‧‧‧‧‧‧‧‧‧‧‧15 顆 儘管每種飲品的方糖含量不同,但從上述列表就可知道,人體一小時好不容易才能消耗掉的一.五顆方糖,光是一杯冷飲,一口氣就吃下好幾顆,甚至十幾顆方糖⋯⋯。 問題還不僅是糖類攝取量太多,而是這些飲品多呈液態,進入消化道很容易被身體吸收,會對胰臟等臟器造成很大的負擔。 尤其要注意「○○星冰樂」這類又香又甜的咖啡系飲品。這些飲品除了糖類,還加入富含脂肪的發泡鮮奶油,簡直就是砂糖和脂肪的大本營,也是誘發糖尿病的代表性食品。 再者,水果也含許多單糖類;尤其是現在,比起帶有酸氣的水果,甜得像果汁般的品種很受歡迎。例如,被認為有益健康的溫州蜜柑就是,一顆含有相當於三顆方糖的單糖類水果。 圖片|來源 而我所在的愛媛縣,每年一到溫州蜜柑盛產的季節,民眾的糖化血色素質和體重就會上升。愛吃蜜柑的人,飯後吃兩顆是小意思,若每餐吃,甚至每天吃的話,一個月就會攝取七千兩百大卡的熱量,換算成脂肪大約有一公斤,像這樣都屬於單糖類的飲品或食物也會轉變成脂肪。現在,你應該了解為何多吃幾顆蜜柑,糖化血色素質和體重都會增加的原因了。 順便一提,像米飯裡的糖類稱為「複合糖類」,不同於果汁、甜點或水果裡的單糖類。若想預防糖尿病,首先要控制單糖類的攝取;但顧及人體所需的必要營養素,不必過度限制米飯、糙米或五穀類等糖類的攝取。 本文摘自西田亙的《斷開糖尿病,從好好刷牙開始!》。由方舟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斷開糖尿病,從好好刷牙開始! 》 February 25, 2019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H02H1K

《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新作:身為女人,我的人生在哪? https://ift.tt/2H3lJEn 《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新作,將多達六十幾位女性故事書寫成冊與你分享。老奶奶在先生離世以後,該如何面對獨自一人的生活?看著女兒忙進忙出,雖然替她的身體操心,但更慶幸她活出自己的人生。但我呢?活到這把年紀了,沒有你以後,我的人生在哪裡呢? 現在還不到七點,孫女還在睡覺,外孫跟外孫女還沒來。啊,孫女智幼現在放假,所以過來住。媳婦從今年年初開始回去上班,自從她生了智幼辭掉工作,已經八年了。她白天照顧智幼,晚上念書,拿到了什麼資格證。聽說最近的年輕人就業很不容易?可是媳婦晝耕夜讀後,雖然已經過四十歲,還是成功重新就業,實在太厲害了。我說,哇!做得好,做得很好。只不過,當時我並不知道,放暑假時她會直接把智幼送來我們家。 不過,我們女兒也一樣。嗯,也沒詢問我的意見,就搬到我們家隔壁,說秀彬上幼稚園的期間需要幫忙。自從她連續兩年生產,分別生了秀彬跟姜斌,已經過了六年了。可是,鎮明爸,我沒想到幼稚園這麼早放學,我以為只要在女兒加班時,幫忙顧小孩一兩次就行了。然而,了解她的狀況之後,我也沒辦法拒絕幫忙顧外孫。 孩子們那麼拚命過日子,我怎麼能說不要呢?如今,也已經習慣這樣的情況了,沒什麼困難,也不覺得辛苦。近來要準備三餐和一次點心,是有點疲憊。現在其實該準備孩子們的早餐了,只是,我唯獨今天不想做飯,一張開眼睛,就寫信給鎮明爸。 因為是暑假,有三個孩子要顧,累得不得了。在幼稚園下課之後,常有奶奶們帶著孫子到公園遊樂場,孩子到一旁去玩,我們聚集在一起聊天。如果時間太晚,就到附近的餐廳點外帶回家吃。但是,要帶著三個孩子行動,不管是去遊樂場或是餐廳都不太方便。 沒辦法,只好在家吃。在家裡,總是重複著吃飯、收拾殘局這兩個動作。說到髒亂,家裡怎麼有辦法變得這麼髒亂,整間屋子都是小玩具、蠟筆、色紙、繪本⋯⋯物品持續激增。孩子們四處奔跑、踩到東西滑倒、碰撞、受傷、打架、哭泣,搞得我整個人暈頭轉向。 不僅如此,我沒辦法協助孩子們寫作業,這件事讓我很在意。媳婦準備了讀書目錄和日記本,還標出每天要做的習題,可是智幼連翻都沒翻。我說這樣會被媽媽罵,智幼就說已經都寫完了。上個星期五,媳婦來帶智幼回去,結果說功課都沒寫,教訓了孩子一頓,我在旁邊有種跟著看臉色的感覺。 圖片|來源 也不曉得媳婦是怎麼打聽到的,報名了我們家附近的數學補習班暑假特別班,還申請了跆拳道學院的跳繩課、音樂補習班的直笛課。暑假期間,輔導老師會來我們家一次。這並不是像兒子嘴上說的那樣,是為了讓智幼念書,其實是怕我太累。 因為把孩子託付給我不分日夜地照顧一個月,媳婦覺得很抱歉,這麼做的話,至少在智幼去補習班念書的時間,我就可以喘一口氣了。兒子跟媳婦同樣在職場上班,然而會因為小孩放暑假、自己卻要東奔西跑,所以對我感到不好意思又在意的人,竟然不是兒子,反倒是媳婦。媳婦這麼用心,我衷心覺得抱歉又感謝。 最近的人好像都是這樣過日子的。子女託年邁的父母照顧小孩一整天,覺得又愧疚又不安;至於老人家,既沒有多餘的心力陪孫兒玩,也沒辦法教導他們;可是,小孩如果一整天在補習班又覺得很累。為什麼花了那麼多錢,每個人都搞得極度疲憊,卻彼此都見不到面?全家都很辛苦。 然而,回想起來,我們似乎也是這樣養大孩子。開米店時,終日待在店鋪裡,不做米店時,兩人都忙著工作,忙得不可開交。鎮明爸輪班駕駛,回家時只想睡覺,我為了多拿一點津貼,選擇上夜班,把孩子放在家裡。 每天早上替孫兒準備餐盤和水壺,放進幼稚園書包時,我都好後悔。從前也應該幫孩子檢查書包,替孩子確認上學物品才對。(推薦閱讀:【為你挑片】《小偷家族》如果家有一個形象,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至今仍對女兒感到愧疚。那是她上五年級或六年級的時候,我忘了在考卷上簽名,她被罰在教室後面罰站一小時。這件事,還是她那個住我們家樓下的同班同學告訴我的。我問她,為什麼不告訴媽媽?她說,那根本就算不了什麼。她應該要生氣地埋怨爸媽才對,可是她居然說那不算什麼。這麼一來,反而讓人更過意不去。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現在我才幫她照顧孩子。 不久前,我帶小孩去公園玩時,有個常碰面的奶奶跑來問我,這是親孫子還是外孫。我回答是外孫,她接著問我女兒在做什麼工作。我本來是想要炫耀,所以全部都說了。我女兒在學校都得第一名,也沒上補習班,就進入首屈一指的名門大學,現在在我們國家最頂尖的大企業上班。這樣一說完,那位奶奶卻說,哎呀,是零分女兒。 最近流行這樣的話。全職主婦女兒是一百分,準時上下班的公務員或老師女兒是八十分,吃晚餐前回家的上班族女兒是五十分,而晚上十二點才下班的大企業員工女兒是零分。因為女兒工作的時間越長,父母要照顧孫子的時間更久。 圖片|來源 鎮明爸,別人說我們女兒,我們那令人驕傲的女兒是零分。 因為太難過,太傷心,我什麼話也說不出口。說真的,照顧孩子好累啊! 一早七點半,女兒把連眼屎都沒清乾淨的小孩帶來。讓他們吃完早餐、洗臉、穿衣服,送上幼稚園娃娃車,再回家打掃買菜,馬上就兩點了。接了小孩,還要照顧整個下午。從去年開始,女兒就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要加班。孩子三餐都在我們家吃,到了晚上就把孩子帶回女兒家,幫他們洗澡,哄著入睡。睡覺的時候,一定要躺在他們旁邊念故事。好不容易把孩子們哄睡之後,偶爾我還會掉眼淚。 最近手腕、腳踝、肩膀、腰,沒有一處是好的。我有一次抱著秀彬起身的時候閃到腰了,一直到現在都沒好,上個月還長了帶狀疱疹。不過,我們女兒看起來也很累。把孩子交給年邁的母親帶,會滿意嗎?儘管她嘴上說媽媽,妳看著辦,可是有時卻讓我很不舒服。 有一次,我用水燙孫子的內衣、手帕,女兒發脾氣說那是抗菌處理過的棉,不能燙。我想做離乳食,於是將蔬菜切成小塊,她卻說不是有機食品的話孩子不能吃,只好我自己做成炒飯。幼稚園全日班抽籤沒抽到,只好去念兩點就下課的正規班,女兒說那也沒辦法,怎麼會那麼討厭。可是讓我最討厭的,還是並沒有把子女的事放在心上的女婿。不,我自己的兒子也是這樣,我該怪誰呢? 本來以為孩子都結婚後,我和鎮明爸兩個人可以輕鬆地散步、運動,偶爾去旅行。工作了一輩子,終於可以舒服地休息了。偏偏,誰料想得到,現在還得照顧孫子。 其實,辦完鎮明爸的葬禮後,我得了憂鬱症。以前我們喜歡看電視購物台推出的旅遊行程,春川、麗水、濟州島、日本、夏威夷⋯⋯記下想去的地方,約好等孫子孫女長大一點再去。 可是鎮明爸,你怎麼走得那麼快?雖然大家都說,這種歲數稱得上是喜喪了,但我卻不這麼想。因為,我們有那麼多不斷往後推延、說好以後要一起做的事啊!(推薦閱讀:7 歲小孩與 93 歲老人給你的忠告:人生該為自己瘋狂一次) 回想起來,難過的事都是因為孫兒,然而笑著度日也是因為孫兒。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分辨的,居然專挑我做的菜來吃;畫全家福時,總是把我畫在旁邊;父母節時做康乃馨給我,而不是做給自己的父母。去年冬天,秀彬把幼稚園聖誕節活動做的許願樹送給我,上面寫著歪七扭八的「祝外ㄆㄡˊ身ㄊㄧˊㄐㄧㄢˋ康」。 再過一星期,孩子們的假期就結束了。雖然現在一心期待寒假結束,不過要是大孫女回家去了,外孫跟外孫女也上幼稚園,或許我會覺得有些空虛。 鎮明爸,你不知道吧?我從小就常跟女兒說「不要活得跟媽媽一樣」。所以,她想學的都去學,找到想做的工作就認真去做,賺很多錢,用自己的名字買房子又買房子。雖然我們女兒看起來有點累,卻也活出自己的人生。為了讓女兒能繼續這樣過日子,我好像還要再照顧孫子孫女一段時間。 有一天,女兒聚餐結束回家,全身散發著酒味,說:媽媽,對不起,接著嚎啕大哭起來。這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為什麼她要說對不起呢?她只是按照我教的,認真過日子罷了。可是鎮明爸,坦白說,我是有點傷心、鬱悶,又覺得好累。我是我爸爸的女兒,你的妻子,孩子們的媽媽,後來又成為秀彬的外婆。那我的人生究竟在哪裡呢? 哎呀,已經七點半了,我該去做飯了。 本文摘自摘自趙南柱《她的名字是:《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最新作品》。由遠流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她的名字是:《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最新作品》 February 25,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H3lJEn

台灣首位汽車噴漆女國手,22 歲的她:職業沒有性別之分 https://ift.tt/2U7iwr5 「女生的能力不比男生差,修汽車的人也不輸給坐辦公室吹冷氣的,她用表現證明一位女性黑手也能出人頭地。」22 歲的嚴詩堤,是台灣第一位女性汽車噴漆國手,在她的噴漆世界裡,她就是女王。 104 「Be A Giver」計畫今天邀請台灣第一位女性汽車噴漆國手嚴詩堤分享學思歷程。聯合報系記者章凱閎/攝影 22 歲的嚴詩堤,是台灣第一位女性汽車噴漆國手。外型纖細高挑的她說,職場不應以性別、職業別分貴賤。女生的能力不比男生差;修汽車的人也不輸給坐辦公室吹冷氣的,她想用表現證明一位女性黑手也能出人頭地。 104 「Be A Giver」計畫今天邀請嚴詩堤與五位技職體系學生、從業者齊聚一堂,分享自己的學思歷程。 嚴詩堤說,適性發展雖已是老生常談,但台灣社會仍深受升學主義影響,就算是高職畢業生,也須具備科大學歷;只有少數家中有經濟困難,「認為讀大學是浪費錢,才不會繼續升學」。但對比日本、德國學生,高職畢業就進入職場,已是常態。 嚴詩堤曾出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結識各國高職學生。她曾遇過一位日本選手,年紀約 20 歲,已在 Toyata 車廠穩定工作,買了車、買了房;而德國則是社會支持孩子擁有一技之長,且國中小階段,鼓勵學生適性發展,「高中以前,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推薦閱讀:20 幾歲就該懂的事:年輕是資本,不是你浪費時間的藉口) 嚴詩堤說,提早接觸職場,好處一是及早累積經驗,好處二是「留給自己失敗的彈性」。若求學期間拉長,等到學士班畢業、讀完研究所後,才意識到所學並非所愛,日後轉換道路的成本也會跟著提高。 她也表示,隨著科技發展、AI 浪潮來襲,不論是靠腦袋、還是靠雙手工作,都必須精進技能,才不會被取代。例如汽車噴漆工作,講究技師對色彩的敏銳度,在不同光源下檢視色調變化;也要靠肉眼找出板金損傷處,進行填平、補土,「這些事,機器人做不來。」 高雄中正高工建築老師周澧璇則表示,12 年國教新課綱即將上路,在高職課綱的革新方面,意在提升技職學生實作能力,能夠畢業後就進入職場。但實務上,學生普遍面對家長、社會壓力,而選擇持續升學;或是在職場一段時間後,發現升遷機會,也與學歷相關,而重返校園。高職新課綱能否打破升學主義,仍有待觀察。(推薦閱讀:20 幾歲就該懂的事:練習合理利用和支配每一分錢)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原文詳見《全台首位汽車噴漆女國手 嚴詩堤:女性黑手也能出人頭地》,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海之女神」魅力無法擋 新住民:像我們的生命一樣 誰說女生跑不動外勤?消防女力崛起 打火救災沒在怕 職場女力發亮 她抱過上萬根電桿 February 25,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7iwr5

寫實家庭國片《老大人》:父母年老後,子女如何照顧? https://ift.tt/2XmqjDt 感動國片又一發!刻畫老年情感議題,講述平凡家庭故事的《老大人》即將上映,由醫療寫實劇《麻醉風暴 2》導演洪伯豪執導,集結眾資深演員同台飆戲,用電影語言打進你心裡關於家庭,最柔軟的那一塊。 來源|威視提供 由醫療寫實劇《麻醉風暴 2》導演洪伯豪執導,集結資深演員小戽斗、喜翔、黃嘉千等金獎陣容同台飆戲的電影《老大人》,大膽碰觸國片少見的老年情感議題,以你我身旁平凡的日常,刻畫出最觸動人心的篇章,打造年度最揪心的親情大作,即將在 3 月 22 日全台感動獻映! 自 2 月 13 日《老大人》正式預告發佈後,上線三天便突破百萬觀看次數,揪心劇情也引發網友討論熱潮,紛紛在網路上分享自身與父親的合照與故事,賺人熱淚。而劇中的新生代演員曹晏豪以及李友珊首次搭擋飾演情侶,一場祖孫三人庭院祈福放天燈的溫情畫面,也讓平常不苟言笑的小戽斗露出微笑。 曹晏豪自認喜歡逗老人家開心,常常會說一些無關緊要的玩笑話來撩他們,討老人家歡心。為拉近與劇中爺爺小戽斗的距離,曹晏豪與小戽斗私下互動便以「阿公、乖孫」互稱,小戽斗也會在片場關心曹晏豪:「乖孫,呷飽未」,祖孫情深已從戲裡蔓延至現實生活。 今年度最催淚國片《老大人》發佈正式預告後,影片中鮮明的角色形象,以及貼近生活的寫實劇情,引起網友強烈共鳴,預告上線三天便突破百萬次觀看人數,累積至今已感動超過 160 萬名網友。 《老大人》臉書粉絲團人數也在一周內激增 20 倍,許多網友看完預告後紛紛哽咽分享:「雖然爸爸已不在世上,但還是想對他說『謝謝你,我愛你』。」、「看三次預告哭了三次」、「看完真的感覺好揪心,比失戀還要痛苦。」、「很慶幸爸爸離開前都是我們子女陪伴身旁,千萬不要留下遺憾。」更有網友給予支持:「台灣就是需要拍更多這樣的親情電影,不要再說國片爛了!」感人揪心的預告,也引起公司企業的關注,直接私訊粉絲團直說一定要包場給員工一起來欣賞。 《老大人》除了集結小戽斗、喜翔、黃嘉千等金獎級資深演員陣容,本片更加入兩位新生代演員,由演出《植劇場-天黑請閉眼》後備受矚目的曹晏豪,飾演小戽斗的寶貝金孫,與《龍的傳人》原唱李建復的女兒李友珊,兩人搭檔演出大銀幕情侶。(推薦閱讀:提行李住進養生村!齊邦媛:我才 80 歲,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來源|威視提供 適逢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一場祖孫三人在家中庭院放天燈的溫情戲,讓從小在國外長大的李友珊首次體驗放天燈的樂趣。回憶起放天燈的溫馨戲碼,曹晏豪更是感動不已:「當天用毛筆字寫了很多顆天燈,點燃後升空,當大家的目光都往上看時,有種家人凝聚在一起的平靜感覺。」而在片中與國寶級演員小戽斗有多場對手戲的曹晏豪,透露自己很喜歡逗老人家開心,他會用一些讓他們出糗的玩笑方式,或是說些無關緊要的笑話來「撩」老人家開心。 自認對老人家有一套的曹晏豪,更常常在片場被他逗得開懷大笑。為拉近彼此的距離,曹晏豪私下與小戽斗的互動,兩人都直接以「阿公、乖孫」相稱,只要曹晏豪撒嬌叫小戽斗一聲阿公,小戽斗都會回敬一抹微笑並問他:「乖孫,呷飽未?」如此溫暖的相處模式,也讓曹晏豪感激表示:「謝謝戽斗哥,他就像我的親生爺爺一樣疼我。」 劇情介紹 老伴離世的八旬老翁金茂(小戽斗 飾),獨自一人住在平溪郊區的老厝裡。儘管身體大不如前,台北仍是一個他永遠都融入不了的地方。某日金茂又因胃痛住院,女兒玉珍(黃嘉千 飾)再度為了養老院的話題和兒子益正(喜翔 飾)爭吵不休。(推薦閱讀:【鍾文音專文】幫母親洗澡,解除我對老年身體的恐懼) 然而,一場意外讓金茂輾轉住進了安養院,即使孫子凱凱(曹晏豪 飾)捎來結婚喜訊,也絲毫沒有消弭金茂的低落情緒。這天,女兒玉珍推著輪椅帶金茂上街,想讓他為孫子的婚禮訂做新西裝。殊不知,對金茂而言,西裝早已有著完全不同的涵義。 來源|威視提供 來源|威視提供 February 25,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XmqjDt

常常貶低自我價值,或許源於你的羞恥感 https://ift.tt/2U2u7rm 有病理性羞恥的問題的人,更容易陷入這樣一種想法:「只要我變得夠好、夠強大,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會消失。」(警惕那些販賣這一類雞湯的人。「只要你變強大一切不幸都會消失」這句話不過是「你所經歷的不幸都是你自己的錯」的反面表述,其核心邏輯沒有什麽不同。)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在所有不同類型的情緒/情感中,最負面的一種會是什麽呢?心理學家們認為,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無法壓抑的怒火,而是羞恥感(Shame)。 羅徹斯特大學臨床心理學家 Gershen Kaufman 在他的書作 “The Psychology of Shame” 中寫道:「羞恥是靈魂的疾病。它是自我體會到的、關於自我的一種最令人心碎的體驗。羞恥是我們體內感受到的傷口,它把我們和自己分開,同時也把我們與他人分開。」 絕大部分人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不適都和羞恥感有關;它和憤怒、內疚有著密切的關係;破壞性的完美主義思維也與羞恥感的驅動有關。它滲透了我們,要理解我們自身的人格表現,我們必須認識羞恥感。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聊一聊 Shame。 什麽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生動而痛楚的。它有時和被羞辱、被嘲笑、怯懦、尷尬、無法成功面對挑戰的感受相關。 它是一種直接針對自我的情感,它讓我們貶低自我的價值。羞恥中的人認為自己 “worthless”。很多時候它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為」為前提。一個人可以在什麽都沒做的時候僅僅為自身的存在感到羞恥。 在羞恥感中,一個人的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是「分裂」的——想象當我們處在另一個人的眼光下——羞恥中的人的自我意識就會有這樣的分裂,自己永遠處在自己的眼光下。我們提到過過高的自我意識對社交焦慮的影響,羞恥感則會激發異常高的自我意識。 維基百科中關於羞恥的詞條裡寫到: 英文中 Shame 一詞的詞根,來自一個古老的意為「去遮蔽(to cover)」的詞語。「把自己遮擋起來」(實際上的、或者是象徵意味的)是羞恥感的一種天然的表達。 和很多種負面感受一樣,一定程度內的羞恥感是常見的情緒,有它獨特的功能性。 羞恥感會切斷一些正面情緒,例如興奮、愉悅或者好奇。在它出現的一瞬間,它會切斷由正面情緒帶來的探索、投入的渴望,取而代之以警惕和抑制。想像小時候在班上蠢蠢欲動想要舉手回答問題的你,在那個瞬間,一種情緒湧上來,讓你死死按住了想要舉起來的手,讓你保持沈默。這種情緒就是羞恥感。Thomas Scheff,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社會學家,提出「羞恥感是『掌控』情緒(master emotion)。每當羞恥出現的時候,我們對其他情緒的表達就會受到抑制。」 Scheff 博士指出,與絕大部分的情緒不同,羞恥感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它潛伏在我們體內。它也是最不容易被我們承認和釋放的情感,是一種最隱秘的情感——悲傷時我們哭泣;憤怒時我們發火;感到羞恥時,我們卻會盡量減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覺察。 心理學家、心理學博主 Daniel Goleman 寫到,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恥已經開始影響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自己價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險的——這也就是病理性的羞恥(pathological shame)了。每一次被指責或者微小的失敗發生時,這種病理性的羞恥感都會被反覆體驗到。病理性羞恥有時也在關係中長期潛存。懷有病理性羞恥的個體認為自己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經常性地感到自己是依賴的——而因為這種自己認知中的「不足」存在,個體隱秘地、持續地感到羞恥。這種羞恥有時是不能夠轉換為語言來表達的。 Scheff 和 Retzinger 在 1991 年提出,羞恥感只有在人際互動的情境中才會被體會到。Goffman 提出,我們在社會互動中最首要的目標,就是受到尊重和避免尷尬。社會互動中,我們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擔憂會升高,從而更容易感受到羞恥感。人們尤其容易在親密關係中體會到羞恥感。 羞恥感 vs. 內疚感 在這裏我們引用臨床心理學家 Carl Goldberg 在 Understanding Shame 一書中的一些敘述,來幫助大家理解羞恥和內疚這兩種經常被混淆、都對人有著極大影響、在學術中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和討論的概念。 內疚是一種對於某些「被期待的行為」的越軌(對不起實在沒忍住掉了個書袋,來讓我重說——)內疚來源於背離了某種原本被期待的行為。更簡單的說,內疚是因為做了一些不好的行為。 處於內疚的狀態中,並不會像處在羞恥狀態中那麽糟糕。它們有幾個主要的區別: 1. 內疚關於某種行為,羞恥關於整個自己。 內疚和意識到自己做了一種錯誤的行為有關。羞恥則是介意自己在別人(或自己)眼裏是什麽樣子。內疚者為行為內疚,羞恥者卻為自己的存在羞恥。這兩件事對一個人的傷害程度顯然是有差距的。 2. 在內疚狀態中的人,會比在羞恥狀態中感到更多的力量。 心理學家 Kohut 說,內疚者是他自己命運的制造者,而羞恥者卻是環境的受害人。內疚來源於自己做出的行為,因此雖然體會著負面的情感,內疚者還是能感受到對自身的控制感。 在造成內疚的情境中,內疚者自己是行為越軌者,他害怕來自正義、道德的懲罰。而在造成羞恥的情境中,缺失的是對於「造成羞恥」的施害者的懲罰,羞恥者所害怕的「懲罰」是失去與那些重要的他人之間的鏈接(例如害怕被討厭,而歸根結底很多羞恥者在最初都是恐懼會失去父母的愛)。我們不難看到,這兩種體驗裏,後者顯然是更無力的。施害的角色總是比受害的角色更多感受到自己有力量。 盡管在內疚中,一個人感受到自己對另一個人的責任,感受到自責、道德背負以及自我批評。但他同時也會感到自己是一個有傷害能力的人——自己傷害了另一個人。在這兩個人的關係中,內疚者體會到自己是有力量的傷害者,對方才是虛弱、脆弱、受苦、受傷者。 在羞恥中,自我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它雖然有時也是那些負面批判的發起人,但同時也是被批判的對象。羞恥者體會到「我不行」、「我沒有能力/價值」。羞恥感讓人虛弱。 3. 內疚指向表達,羞恥指向隱藏。 內疚是指向他人的。一個內疚中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寬恕和原諒,有時還會做一些補償性的舉動(即便是對其他人)為了降低自己的內疚感。因此內疚更能激發一些行動,也更容易被表達以及被他人識別。 羞恥是指向自身的。羞恥會讓人更抑制(更少做出行動),它給人自卑感。它會剝奪一個人的力量感和自信心。人們想要隱藏羞恥感——「不要讓任何人看見真實的我,那太羞恥了」。 圖片|來源 與羞恥有關的行為方式 1. 憤怒、攻擊、親密關係中的暴力 1968 年,世界聞名的心理學家 Kohut 最先提出了一個名為「自戀憤怒(narcissistic rage)」的概念。當一個人的自尊、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的時候,被稱為「自戀受損(narcissistic injury)」,此時就會產生自戀憤怒——人們使用「憤怒」來緩和痛苦的情緒。而羞恥感和自戀受損直接關聯。(推薦閱讀:隱秘自戀者:我內向、敏感、玻璃心,但又其實覺得自己很特別) 隨後的幾十年裏,不斷有學者提出自尊受損和攻擊性之間的關係。當一個人的自尊受損時,他更容易變現出強攻擊性。如果你身邊有一個總是莫名其妙攻擊別人的人,很有可能羞恥感是他一大隱藏的主要情感。 此外,心理學家 Lansky 提出,羞恥感是一種有很大情緒消耗的情感,因此,它的存在會降低我們控制衝動的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有限)。當羞恥中的人感受到他人發出的語言或身體上的攻擊信號時,他們更有可能衝動地做出反應。 Retzinger 提出,憤怒是最常見的用來應對羞恥感的方法。1995 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後的成年人,在羞恥感受之後,所有年齡段的人控制憤怒的能力都出現了顯著下降。而在內疚感受之後,所有年齡段的人控制憤怒的能力都沒有下降。 Gilligan 說,「羞恥感,是一切暴力(無論是針對個人的暴力,還是針對特定人群的暴力)最初也是最本質的起因。」憤怒、攻擊、暴力都是一種不良習得的、對羞恥這種過於痛苦的感覺的應對策略。用憤怒這種看似強大有力的情緒,來遮蔽令人無力的羞恥感。為了應對羞恥,個體把內部對於自我的苛責,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然後對這個外界和他人感到憤怒、加以攻擊。這種感覺,要比純粹的羞恥感好忍受一些。 不過,在羞恥和憤怒/攻擊這一對關係中,自戀程度是一個有著很大影響力的變量。自戀的個體在羞恥感面前會格外脆弱,也更容易被激發憤怒的表現。 而近 20 年來,數個研究發現,憤怒過後,個體又會更加為這種憤怒的反應感到羞恥。Scheff 和 Retzinger 把這個現象叫做「羞恥——憤怒的循環(shame-rage loops)」。 值得一提的是,羞恥感強烈的個體,更容易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暴力。他們更有可能在親密關係裡羞辱對方,或者使用身體上的暴力。這種暴力對他們來說的首要功能,是通過損害另外一個人的自尊感,來獲得自己自尊感的提升。越不懂得如何處理負面情緒的人,越容易出現這種模式。而由於羞恥感如此隱蔽,很難轉化為語言加以溝通,伴侶們以為自己反覆面對的是憤怒的問題,而難以真正處理羞恥的問題。 2. 全能幻想、虐待性的超我、受虐傾向 有病理性羞恥的問題的人,更容易陷入這樣一種想法:「只要我變得夠好、夠強大,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會消失。」(推薦閱讀:放棄你的「完美病」:練習使壞的生活哲學) (警惕那些販賣這一類雞湯的人。「只要你變強大一切不幸都會消失」這句話不過是「你所經歷的不幸都是你自己的錯」的反面表述,其核心邏輯沒有什麽不同。 ) 他們有這樣的想法,作用是對抗一種無能為力感。如前文所說,羞恥感會讓人虛弱,它讓人感到自己沒有價值。而如果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錯,那麽至少自己有可能改變不幸——正是這樣一種對命運的掌控感。 他們存在著對「全能(omnipotence)」、對「完美」、對「絕對」的幻想。他們幻想著自己要做到全能和絕對的完美。而這種幻想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一個病人曾說,「除非當我持續地、一刻不停地受到讚揚和喜愛,否則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而正是因為這種全能和完美的幻想無法實現,他們又反覆感受到羞恥以及內疚的情緒。通過這種幻想,他們獲得一種基本的感受「我遭遇我所遭遇的一切是因為我不能做到理想的自己」,此時他們感到了自己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感以及這個世界的一種基本的公正。這種感受雖然也是負面的,卻好過一種純粹的羞恥感。 這種「認為自己應該是什麽樣」的部分就是超我,而在病理性羞恥的人身上,這個超我顯然是有虐待性的——它用一些無法企及的標準要求著這個人。 最後一些病人在這樣有虐待性的超我之下,形成了受虐傾向——在受虐傾向的作用下,被動忍受的痛苦變成了愉悅,焦慮變成了性興奮,憎惡變成了愛,分離變成了融合,無助變成了力量和復仇,羞恥變成了勝利——一切被動性都變成了主動性,而羞恥變成了勝利。 事實上,也是因為這種全能幻想,羞恥,能夠激發出偉大的人類成就。羞恥就像一面鏡子,它逼我們看見那些通常被隱藏起來的我們的部分,讓我們意識到實現自我價值的必要條件(盡管那種條件可能是虛高的)。但羞恥一定不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即便在羞恥感的鞭笞下,我們獲得了別人眼中和社會標準下的一些成就,這些成就也無法使我們感到快樂。 羞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要處理自己身上的羞恥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當然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摒除羞恥感(這也不可能實現),目標是把羞恥感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頻率之內,讓它不成為我們自我價值感的底色。 除了本文說到的,它還與性有密切關係,篇幅有限,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繼續探討羞恥感與內疚感對我們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它們。 以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一些人感受到自己一些行為思維表象背後隱秘存在的深層情感,並開始理解這種情感的嘗試。 參考資料| [1] Berkowitz, L. (1983). Aversively stimulatedaggression: Some parallels and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with animals and humans. AmericanPsychologist, 38(11), 1135-1144. [2] Bushman, B. J., & Baumeister, R. F.(1998). Threatened egotism,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direct and displaceaggression: 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lead to viol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219-229. [3] Gilligan, J. (2003). Shame, Guilt, andViolence. Social Research, 70(4), 1149-1180.  [4] Goldberg,C. (1991). Understanding shame.Jason Aronson.  [5] Kohut,H. (1968).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Outline of asystematic approach.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3,86-113. [6] Kohut,H. (1972). Thoughts on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rage. The PsychoanalyticStudy of the Child, 27, 360-400. [7] Krystal,H. (1988), Integration and Self­Healing. Affect, Trauma, Alexithymia.Hillsdale, NJ: The Analytic Press. [8] Lansky,M. R. (1987). Shame and domestic violence. In D. L. Nathanson (Ed.), The manyfaces of shame (pp. 335-362). New York, NY US: Guilford Press. [9] Lickel, B., Kushlev, K., Savalei, V., Matta, S.,& Schmader, T. (2014). Shame and the motivation to change the self. Emotion,14(6),1049-1061  [10] Kaufman,G. (2004). The psychology ofshame: Theory and treatment of shame-based syndromes. Springer PublishingCompany. [11] Retzinger,S. M. (1995). Identifying shame and anger in discours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38(8), 1104. [12] Scheff,T. J., & Retzinger, S. M. (1991). Emotions and violence: Shame and rage indestructive conflicts. Lexington, MA England: Lexington Books/D. C. Heath andCom. [13] Wurmser,L. (1996), Trauma, inner conflict, and the vicious cycles of repetition. Scand.Psychoanal. Rev., 19:17­45. February 24,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2u7rm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她的名字是|奧斯卡 《羅馬》女星阿帕里希歐:揣摩角色時,我常想著母親 https://ift.tt/2GFcxqz 你看《羅馬》了嗎?除入圍 10 項奧斯卡獎之外,你可能不知道,入圍最佳女主角的演員阿帕里希歐還是素人出身。接受 Vox 專訪時,影評人曾問她,和金獎導演合作的感覺怎麼樣。她答:「真的是很棒的經驗,雖然我原本根本不知道他是誰。」 幾年前,22 歲,出身墨西哥瓦哈卡州特拉希亞科市(Tlaxiaco)的女孩亞莉札·阿帕里希歐(Yalitza Aparicio)還在唸書,她的夢想是當一名幼教老師。直到她被姊姊推薦參加了一場電影試鏡。當時的她們既不知道導演是誰、也不清楚電影主題是什麼,只知道那是場盛大的活動。沒想到,它幾乎改變了她的人生── 那是由奧斯卡獎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所舉辦的試鏡,電影還沒有明確劇本,只確定會奠基於他的童年回憶,以及他的保母莉波(Libo Rodríguez)。最後的成品,也就是被媒體譽為「記憶的傑作」、「寫給墨西哥的情書」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片:《羅馬》(Roma)。 圖片|來源 若曾看過《羅馬》,你很容易為了阿帕里希歐在戲中飾演的女傭克里奧(Cleo)心碎。 她的台詞很少,大多時候只是刷地洗碗,曬衣鋪床。她的情緒也不多,快樂時跟姐妹聊聊心事,悲傷時則坐在長椅上發愣,看著遠方。 不過,一個演員的真正功力,並非只靠台詞。她的眼神與肢體語言,會讓你很難忘懷,一個素人演員如何能夠詮釋這種種日常瑣事下的心碎,仍舊心懷溫柔。 試鏡前「我甚至不知道導演是誰」 在試鏡前,阿帕里希歐從沒登過戲台。但得到角色後,她卻將一名幫傭女孩蛻變為母親的成長故事,揣摩得絲絲入扣。今年 1 月宣布的奧斯卡入圍名單中,她成為史上第一位入圍的原住民女性(編按:她的父親是麥士蒂索人,母親是特里奇族),也是有史以來第二位入圍的墨西哥女性演員。 圖片|來源 柯朗描述,為尋找適合的保母人選,他與劇組走過許多城市,試鏡過非常多女孩,直到遇見阿帕里希歐:「她的氣質和莉波一模一樣,甚至讓我在試鏡前,就希望她能直接點頭說好。」 去年接受 Vox 採訪時,阿帕里希歐回憶: 「試鏡前,我只知道這部片是關於誰,但不知道具體的情節。(中略)不過,吸引我的也正是這個角色,她是個保母,也是個女傭,就跟我的母親一樣。」 去年 11 月《好萊塢報導》提到,阿帕里希歐起初對試鏡充滿疑慮,她甚至以為這是人蛇集團設好的騙局(Human-Trafficking Scam)。「有人告訴我導演的名字,我也稍微上網查過照片,但並沒有查到什麼。」Vox 影評人威金森(Alissa Wilkinson)問她,和金獎導演合作的感覺怎麼樣。她則答: 「真的是很棒的經驗,雖然我原先還不知道他是誰。(中略)但後來我發現,他真的是個偉大的電影導演。」 (以下可能涉及電影劇透,請注意。) 什麼都不知道就愛了,這是生命的一部份 許多人好奇,年僅 25 歲的她從未參與過電影演出,如何詮釋 70 年代一位保母的故事。從在中產階級家庭幫傭的天真女孩、意外懷孕與流產,最後仍然透過拯救自己從小照料的孩子,使自己漸漸成為一個意義上的「母親」。 被問到精湛的演技,她很靦腆,「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演員,大概是因為我也從來沒學過怎麼演戲。」阿帕里希歐說,母親、姐妹、她自己的種種生命經驗,都成了演戲的養分。戲裡戲外,其實沒有那麼不同。劇中無數家務、照顧小孩的場景,阿帕里希歐做起來都得心應手。她說,從小也會幫母親做家事,「揣摩角色時,我就想著母親。」 一場戲寫她為愛決定將孩子生下,卻遭男友拋棄,後來生產過程不順,也失去嬰兒。從醫院回家後,她坐在家裡的椅子上發愣。沒有多餘的台詞,只是靜靜凝視遠方。有記者問她,為何能將這種失去孩子的心碎,詮釋得如此精確?她說: 「我只是想到我的姊姊,她最近同樣經歷了一次難受的流產。同時我也想到,世上還有很多女人都承受過這種悲傷。」 圖片|來源 據 Variety 報導,作為電影角色原型,莉波本人曾描述,這場無疾而終的愛情戲確是真人真事。她說: 「當你年輕,什麼都還不懂,一墜入愛河,事情就這麼發生了。而隨著你漸漸成長,你會想改變它。不過那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看似男孩成長故事,實則是女性經驗電影 在電影裡,處處是女性與水的隱喻。於電影開場,克里奧辛勤洗刷豪宅外廊的寵物糞便,刷地水浮著泡沫渣滓,漸漸淹沒銀幕,彷彿無處遁逃的日常生活,一波波地打在每個人身上。 到了全片最高潮,則是不會游泳的克里奧,堅毅地走向海裡,只為了拯救溺水的孩子們。威金森問,阿帕里希歐怎麼揣摩這段場景。她說,自己其實很怕水,畢竟她的故鄉並不靠海。 「但當我站在水裡,我試著想像一個母親會如何奮不顧身地拯救她的孩子?有些人說那是母性本能,或者他們讓我們相信母親有種本能。於是我沈浸在這種感覺中,那就已足以讓我奮力下海。」 電影看似導演的童年往事,但更像是一部談論女性經驗的電影。並且,它並非只讚頌母愛無私,而是呈現了她們掙扎的過程。 戲內戲外 阿帕里希歐與她的旅程 《羅馬》上映後,阿帕里希歐從準幼教老師變成國際巨星。有原住民血統的她,登上墨西哥 Vogue 雜誌封面。在過去,她曾經因為自己的膚色求職被拒,這在墨西哥是很常見的事情。現在,她決定做得更多。(推薦閱讀:奧斯卡大熱門!葛倫克蘿絲《愛.欺》:這完全是我媽媽人生的縮影) 阿帕里希歐從不諱言談論自己的膚色,並引以為傲。她說:「我以前就常開玩笑對表親說,我的膚色是家裡最深,是因為我是用巧克力做的。」她的 Instagram 追蹤者已突破 100 萬人,她有時會在上面公開粉絲寫的感謝信、插圖,有許多都來自於原住民粉絲。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替她的成功感到高興,阿帕里希歐的社群網站常遭種族歧視者攻擊,根據《芝加哥論壇報》報導,墨西哥演員塞吉奧·戈里(Sergio Goyri)甚至更曾稱她「可惡的印第安人」(pinche india,英文為 damned Indian)。她回應,希望大家不要再以印地安人稱呼他們: 「我不是個印地安人,我就是個原住民。(I am not an Indian, I am indigenous.)」 回到電影,我想,《羅馬》確實是部情書,它既殘酷又溫柔地傾訴一個女性的成長過程,可能同時包含了哪些快樂與苦痛,她們如何在浪潮席捲的日常裡,日復一日地挺著身,有時倒退,有時前進,掙扎著卻仍然願意對世界溫柔。 這樣的故事,戲內戲外,都值得被好好看見。 February 23,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GFcxqz

真有「對的人」嗎?心理學破解 Mr.Right 迷思 https://ift.tt/2ErZxCm 「我的 Mr./Mrs.Right(對的人),他的長相/身高/體重/年齡/職業/年薪/家庭背景⋯⋯一定要是⋯⋯」、「等到這個對的人出現,我就會擁有一段美滿的感情⋯⋯就會幸福了」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也在等待那個屬於自己的「對的人」呢?我們今天要來聊,關於「Mr./Mrs. Right」的誤解和迷思。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我的 Mr./Mrs.Right(對的人),他的長相/身高/體重/年齡/職業/年薪/家庭背景⋯⋯一定要是⋯⋯」,「等到這個對的人出現,我就會擁有一段美滿的感情�⋯⋯就會幸福了」,「我和現在的他之所以會有矛盾衝突,一定是因為他不是我的那個對的人」,「最終和誰在一起也由不得我們自己,時候到了,有個人出現了,那就是他了。」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也在等待那個屬於自己的「對的人」呢?又或者,你是否覺得感情的事,終究還是命運主宰一切呢? 我們今天要來聊,關於「Mr./Mrs. Right」的誤解和迷思。 圖片|來源 與 Mr./Mrs. Right 有關的誤解/迷思 誤解 1:這世上存在著一個 Mr./Mrs. Right 與我完美契合。 在這些人眼中,「完美契合」不僅僅意味著雙方情投意合,還意味著這個「對的人」在各個方面都與自己十分相像,或與自己截然相反。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被稱為「這人與我簡直是完美契合」——當然這種觀點往往只會出現在一段關係的最早期。後期,感受可能就變成了「你變了」。而事實是,完美契合的人從來就不存在。 他們也往往會有一個關於理想伴侶的清單(不一定是書面的,也可能在心裏),其中列舉了自己對「對的人」的要求與期待——他需要在哪些方面與自己一致或互補(Elite Daily, 2013)。在尋找伴侶或者與現有伴侶相處時,他們都會時不時地將對方與清單上的要求進行比對。 事實 1:完美契合是不存在的。 雙方可能在大體上的價值觀相似,但仍然也會在具體事件上的看法不一,又或者,彼此在個性的某些方面互補——一方開朗活潑,另一方安靜內斂,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兩個人其實在個性上都比較固執,因而也都執著於各自的開朗或內斂之中。 不僅如此,雙方契不契合很可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隨著個體成長及環境變化,雙方在價值觀、個性等方面都可能發生改變,這就可能使得某些一開始契合的東西變得不契合,而那些一開始不契合的東西變得契合。也正是這種流動性,使我們有可能與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人,通過努力磨合而逐漸變得更加契合。 誤解 2:Mr./Mrs. Right 的出現,能夠拯救我的生活。 很多人對於「對的人」的想像,其實源於他們自己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他們通常對目前的感情或生活狀況感到不滿,於是便寄希望於一個「對的人」的出現能將自己從糟糕的生活狀況中拯救出來。在這種想象中,「對的人」懂得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幫助實現他們的願望,而他們人生的許多痛苦也就會隨之消失了。 因此,一旦他們在關係中得不到滿足,或者當雙方的關係出現矛盾與衝突時,他們便會傾向於認為,這是因為對方不是自己的「對的人」,所以他無法滿足自己,無法給自己帶來幸福。 事實 2:沒有人可以拯救我們的愛情與人生,除了我們自己。 沒有一個人的出現,能夠瞬間填滿你對親密關係的各個方面的需求。他可能能給你帶來一些快樂,但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的相處一定也會有不快。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出現,能夠讓你的生活忽然就幸福美滿起來。 每一個成熟的個體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Hamilton, 2016)。你現在過得不開心,可能並不只是因為「對的人」沒出現,一定有一些應該由你自己去解決的問題。那是不管對的人出不出現,你都可以先為自己做的功課。 誤解 3:Mr./Mrs. Right是「遇見的」,且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只可能是「遇見了」或「未遇見」自己的 Mr./Mrs. Right 的(全有或全無的狀態)。他們也並不相信,一開始就不符合彼此對 Mr./Mrs. Right 期待的兩個人在一起,能夠讓彼此獲得感情的幸福。 不僅如此,他們還認為,這世上的很大一部分人可能終其一生都遇不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對的人」。也恰恰是這種稀缺性,讓「對的人」在他們眼裡顯得愈發珍貴,愈發令人著迷(Nicholson, 2013)。所以,即使自認為概率不高,他們也願意為心中的「對的人」而等待。 事實 3:Mr./Mrs.Right 是彼此塑造的。 就像前文所述,世界上並不存在與我們完全契合的另一個人。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遇到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但還不錯的人之後,彼此磨合、相互妥協,從而獲得感情的幸福(在那些人的想象中,這是只能與「對的人」一起才能獲得的)。可以說,是在經營這段感情的過程中,我們相互將對方塑造成了自己的那個「對的人」。 因此,擁有一段美好的感情,或者說擁有一個「對的人」,並非隨機發生的小概率事件,而是我們共同努力,彼此塑造的結果。 誤解 4:建立親密關係,和誰都一樣、沒有區別。 不同於堅定地認為自己要與 Mr./Mrs. Right 在一起的那些人,還有一些人則認為親密關係的伴侶是誰都一樣。他們認為,只要有人對自己表現出興趣而自己又恰好想要一段關係,那就是註定的緣分,也就沒有什麽人是不可以在一起的。 他們的內心一方面十分渴望獲得一段長久穩定的關係,而另一方面又不相信自己能夠通過主動努力獲得這樣的關係。這種低自尊感(覺得自己不配/不可能擁有好的親密關係),就會讓他們陷入對親密關係的一種渴望又絕望的交織之中。 於是,他們便索性將親密關係看作是一種「註定」——和誰在一起都一樣,都是緣分的安排,且有人願意與自己在一起,就應該牢牢把握機會,畢竟這樣的機會並不多。 事實 4:並非任何人都能成為我們親密關係的伴侶。 盡管並不存在一個與我們完美契合的「對的人」,但這也決不意味著任何人都能成為我們親密關係的伴侶。有些「錯的人」,是需要我們始終保持警惕的,比如,那些會對伴侶拳腳相向或羞辱苛責的人,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不能成為我們親密關係的伴侶。我們未必能找到「對的人」,但絕對可以主動遠離那些「錯的人」。 相較於認為「一定要遇到對的人」(這個「對的人」是關係的主宰),認為「和誰在一起都無妨」(緣分是關係的主宰)只不過是對親密關係的另一種極端的思考方式。兩者在本質上,都是認為感情的事不受個人主觀意志與努力所控制。 這些關於親密關係的迷思,如何影響著你的親密關係? 簡而言之,這些關於「對的人」的誤解會在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都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在尚未開始一段關係時,人們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 抱持著對 Mr./Mrs. Right 的執念,而不願意開始一段感情 對於「對的人」的期待和想像,會讓人覺得只要等不到這樣的人,自己寧願不要開始一段感情(Wright,2016)。「寧缺毋濫」,常常是人們拒絕開始的理由。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開始一段關係的意願有多強才決定了有沒有「可以嘗試開始」的人。 2. 總是擔心是否(還)能遇到屬於自己的 Mr./Mrs. Right 認為 Mr./Mrs. Right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會讓人擔心自己何時才能遇到那個「對的人」。在與前任分手之後,又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一個「對的人」,是不是失去了他就再也不可能遇到「對的人」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還會導致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我到了這個年紀還沒有遇到他,是不是這輩子都不會遇到了? 當處於親密關係中時: 1. 很容易對伴侶或彼此的關係感到不滿,甚至失望 心中始終有一個關於「對的人」的理想標準,會讓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將現在的伴侶與這個標準進行比較。可能這個標準從一開始就過於完美,於是便會覺得對方為什麽總是令自己感到不滿,而對方也這種挑剔折磨的疲憊不堪。逐漸地,雙方便會對彼此的關係感到失望。 2. 總是以「放棄」代替「解決問題的努力」 人們會覺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對的人」,是不需要讓自己做出任何犧牲或妥協的。這就會讓人在關係中一旦遇到矛盾或衝突,就開始懷疑對方可能不是自己的「對的人」,從而不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是總想著是不是應該盡快與伴侶分開,好讓自己遇到真正「對的人」。 而那些認為「和誰在一起都無妨」的人,則可能常常陷入到明顯是不健康的關係裏。他們可能會覺得為何自己總是遇人不淑,但其實是他們自己從不曾主動做出過判斷和抉擇。有時,在雙方的關係明顯不健康、觸及原則底線時,他們也仍然盲目堅持,不懂得在恰當的時候放手離開。 不僅如此,這種「和誰都能在一起」的想法,會讓人在一段關係結束之後,過於快速的開始新的關係(盲目而不加判斷),而這種草率的開始很有可能又會帶來新一輪的痛苦和失望。由此循環往覆,便會惡化人們對自我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好好的對待,不配擁有好的親密關係的。 沒有 Mr./Mrs. Right,只有 Mr./Mrs. OK 什麽才是親密關係中的Mr./Mrs. OK? Mr./Mrs. OK,又被稱為「Mr./Mrs.Good Enough」,意指那些雖不完美,但(於我而言)足夠好的人。 “Good enough”一詞,源於著名精神分析師、兒科醫生 Donald Winnicott 關於「足夠好的母親」的論述。所謂「足夠好的母親」是相對於「完美母親」而言的。他認為,足夠好的母親,雖不能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完美母親),但能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品,如安全的成長環境、必要的情感聯結等(as cited in, Wright, 2016)。 在親密關係中,一個「足夠好的人」,就意味著,他能符合我們的部分而非全部要求,並且這些要求是對雙方感情而言必不可少的。 相比「想要什麽」,「絕對不要」的東西,對人們而言才是那些在關係中必不可少、不可觸碰的原則與底線。換言之,明確什麽自己「絕對不要」的,就有助於我們找到那個“足夠好的人”。 在這些「絕對不要」當中,有一些東西是對所有人都共通的,例如,「暴力」,無論是肢體上的暴力,還是情緒心理上的操控、貶損。還有一些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對有些人而言,在「性生活不和諧且無法溝通」就是絕對不要的等等。 世界上並不存在任何一個他者,能滿足我們自身的全部需求(「對的人」是不存在的)。無謂的等待,只會是一種浪費和錯過。 如何才能找到還不錯的人,又如何才能把彼此變成對的人呢? 首先,「足夠好的人」需要尋找而不是等待,需要你主動的努力,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其次,在尋找到時候,你需要抱有更開放的態度。在明確了「絕對不要」的範疇之後,你需要在這個範圍內不懷預判地去接觸更多的人。而在認識他人的過程中,也要多給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不要因為一些小事過早地對一個人下定論(Nicholson, 2013)。 最重要的是,在與 Mr./Mrs. OK 的關係中,你需要明白,並不是你在努力改變對方,而是在他走向你的時候,你也走向他。經營這段關係的過程,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支使,更不是把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對的人」的樣子,而是相互磨合、共同經營。 溝通與日常生活的磨合(Dainton & Aylon, 2002),是雙方在這個過程中的關鍵課題。 給予對方肯定。肯定對方所取得的成就,肯定對方的情緒與感受,以及他對於彼此關係的重要性與作用。 坦誠開放。不要依據自己的標準絕對地判斷對方,開放地聆聽對方的解釋和想法,也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積極關註。積極地看待你們的關係,包括積極地看待溝通過程中的矛盾與爭吵。更多關註感情中讓你感受好的那些部分。 協商好日常分工。你們需要共同分擔生活中的責任,包括經濟、家務等。這種分擔,未必要符合社會的期待(如,男主外女主內),而是你們相互協商的結果。 保持社交獨立。盡管在相處的過程中,你們會逐漸互相融入彼此的圈子,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要因此而失去私人空間,你們仍然需要一個獨立的社交圈。 在把不錯的人變成對的人的這個過程中,必然需要雙方的談判與妥協。而談判與妥協的核心就是感情中的給予與索取。不同於市場上的等價交換,感情中的給予與索取,可能總會有一方比另一方付出的更多。在感情中,絕對的公平不存在的。只要雙方都對你們之間的狀態感到舒服滿意。畢竟,你在關係中所追求的是幸福感,而不是公正感。 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那些原本認為僅僅是「足夠好的人」,早在磨合的過程中成為了彼此的「對的人」。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個人「不對」,其實可能只是我們對「對」的評判過於僵化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嘗試開始,以及你們要保持努力。 以上。 February 23,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rZxCm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入圍《Bao》:直升機父母,給的是愛還是不安? https://ift.tt/2E87Kdl 有些父母,總是過度焦慮或介入孩子的人生,像是直升機,無時無刻不在孩子上空盤旋。來看看這部由皮克斯 (Pixar) 製作的動畫短片《Bao》,它入圍 2019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探討親子之間的教養問題。 由皮克斯(Pixar)製作的動畫短片《Bao》,入圍 2019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故事由一顆包子拉開序幕,探討親子之間的相處與情感。 《Bao》的導演是石之予——皮克斯三十多年來,第一位華裔女導演。「Bao」意味身為主角的小包子,也和「寶」形成諧音,隱含華人社會常說「媽寶」、「爸寶」之意。(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怕孩子吃苦,又怕孩子吃不了苦的「媽寶」現象) 一對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夫婦,某日吃早餐時,即將入口的小包子突然活起來,彷彿剛出生的嬰孩。母親愛不釋手,開始疼惜、照料小包子。當它營養不足、變得軟塌時,母親趕緊餵食餡料;也帶著它上菜市場買菜、運動,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小包子漸漸長大,開始了更多自我意識,它不再是母親懷中嚶嚶學語的嬰孩,而是變得活潑又調皮。漸漸地,他們有許多紛爭和不合。當小包子和朋友一起快樂地踢球,母親卻覺得危險,不讓它和朋友繼續往來;而母親辛苦燒一桌好菜時,小包子則寧可選擇和朋友出去玩。 真正的爆點,是小包子帶金髮女友回家,並試圖搬出去住的時候。母親和小包子爭執不休,母親一氣之下,直接一口將小包子吃掉。事後,母親非常後悔難過,但為時已晚。她傷心地坐在床沿,朦朧之中,她以為小包子回來了;其實,那個人影,正是自己的兒子。原來,她只是做了一場夢,小包子就是她對兒子的形象投射。 圖片|來源 直升機父母:不斷盤旋的,還有你的焦慮 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呢?直升機父母,在教養孩童時,總是過度焦慮或介入——像是直升機,無時無刻不在孩子上空盤旋,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 尤其在華人社會,大多人仍有「以家庭為中心」的傳統思想,以鞏固家庭成員關係為主要目標,而非西方社會所強調的個人實現與發展,進而影響教養方式。 過度保護,來自於父母的不安全感,可能是擔心孩子被帶壞、欺負。其實,父母擔心的出發點是良善的,因為害怕孩子身體或心靈受傷,所以築起一層保護網,減少「外來風險」;但父母的保護,可能在無意間,也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除了保護外,有些父母也經常插手介入孩子的大小——儘管他已經長大成人。也許是因為對孩子有所期待,或希望孩子未來的人生路能夠順遂美好,只要孩子稍微落後別人,父母便會傾盡全力協助完成,從課業到生活,打理得一切妥貼,讓孩子少些失敗、多些成功。 其實,孩子可以在受挫過程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說不定,孩子沒有你想像中那麼不善於面對困境。 父母過多的「救援」,反而可能讓孩子喪失思考的機會。再說,失敗也不見得是壞事,何況成功和失敗,從來都是由別人定義的。(推薦閱讀:親愛的爸爸媽媽,或許我們眼中的幸福跟你想的不一樣) 直升機駛離,孩子才看得到藍天 大人常會認為自己人生經驗較多,聽自己的準沒錯,但若將太多想法施加在孩子身上,容易適得其反,也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父母認為兒女不懂感念自己苦心,孩子覺得爸媽難以溝通和相處。如果父母真心希望孩子成長茁壯,可以多聆聽一些孩子的聲音,協助給予適合他們的養分。 直升機在孩子頭上轉呀轉,看似完美保護自己的寶貝,卻不小心忽視,除了頭頂上方,孩子未來還是可能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其他「攻擊」。 與其代替孩子做好一切配套措施,不如教孩子他能如何做好準備,具備面對挑戰和困難的智識與勇氣。 被陰影遮住的藍天,說不定,是孩子的另一個新樂園。畢竟,外面的世界不只有危險,也有百花齊放的機會和可能性。 在《Bao》片尾,母親收拾從惡夢中驚醒的眼淚。她主動拍了拍兒子的肩,兩人相互依偎,放下過去對彼此的不滿。最後,母親選擇相信與祝福兒子的感情。 一家人,終於好好吃一頓團圓飯。 文|內容議題實習生 Irene 參考 [1] 別當直升機父母,李雪莉,天下雜誌 [2] 親子關係的矛盾性:「管」的雙重意涵與影響,吳明燁 [3] 《包寶寶》幕後:皮克斯首位華裔女導演的中式溫情,知乎 February 23,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87K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