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T8PZRF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春節自救指南:如何與家人建立更成熟的互動關係? http://bit.ly/2T8PZRF 總是期待回家卻又覺得在家壓力很大嗎?或許嘗試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邊界、協調不甚成熟的親子關係,今年過年的氣氛可以不再劍拔弩張。 「每次放假回家,第一天第二天,爸媽和我還會好好相處,有種和諧美滿的氣息;撐不過第三天就會起矛盾,互相不滿意,一切不舒服的感覺都會捲土重來。每次放假前都盼著回家,而每次回家幾天後就又開始盼著假期結束了。不知道為什麼我在家會覺得這麼累。」 這樣一條粉絲留言,一定有很多小伙伴都覺得感同身受吧。昨天某合唱團的新作《春節自救指南》在朋友圈刷屏了,一種「回家是一場惡戰」的焦慮在四處瀰漫著。 心理學家 Yuko 在 2016 年提出了 Family Jetlag 這個概念,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 Jetlag 是「倒時差綜合症」的意思,長時間飛行之後到了一個有時差的地方,出現各種不適,例如從北京到紐約旅行的人,就會因為兩地 12 個小時的時差而不得不顛倒晝夜。「倒時差」會帶來疲乏、食慾不振、生物鐘混亂等一系列狀況。 而人們在假期與家人團聚時,也會出現一些類似倒時差一樣,無法適應的情況。從「異鄉到故鄉」,有兩種不同的生活節奏、不同的人際相處模式:一些當地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會讓返鄉的人感到不適,比如被一些親戚問及收入、或婚姻狀況等。(推薦你看:如何面對長輩的疲勞轟炸?六本好書,專屬你的過年生存包) 儘管你在與這些親人分開時已經有了全新的生活,但他們還是會用舊的方式對待你——這不是你父母的特殊情況,而是人們都會習慣用熟悉的模式對待對方。剛回家頭兩天你們還因為能夠控制自己,把最好的一面給對方,幾天之後就會無法對抗習慣,故態萌發。 而當你們家庭的固有模式就是不健康的,重回這樣的模式裡,無疑會讓你痛苦。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相處模式是不健康的呢? 不健康的家庭相處模式,本質是邊界的混亂 在結構家庭治療流派中,Minuchin(1974)提出了家庭中「邊界」與「子系統」的概念。在整個家庭大系統中,「夫妻」,「父/母」,「子女」等就是家庭的子系統。而家庭邊界,指的就是這些子系統之間的心理界限。 圖片|來源 心理界限,可以粗淺的理解成精神上的柵欄——我多大程度上要攔住你。我們之間的柵欄是比較疏鬆可以互相進入的?還是非常剛硬,以至於把我們隔得很遠?我們對彼此的邊界是對等的嗎?你尊重我想攔住你的意願嗎,還是非要入侵? 所有讓人們感到不舒服的家庭相處模式,本質上都是一種或幾種家庭邊界混亂的存在。在邊界清晰的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承擔著與其角色相對應的責任與義務,而家庭邊界的混亂則會使得家庭成員不再扮演其原有的角色,不承擔或過度承擔一些責任義務,導致家庭關係與相處陷入混亂。 1. 如果家庭邊界過於疏遠和強硬,會產生漠視(Dismissive)/不可觸碰(Unavailable)類型的家庭: 「當我做出本以為會讓他驕傲的成績時,他卻總是一副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他好像根本不聽、或者聽不見我說的話。他也會問我周末或假期打算怎麼安排,但也只是問問,因為不論我回答什麼,他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替我安排好。」 在這種行為模式中,父母總是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當作是無關緊要的。孩子在父母這裡,無法得到重視,孩子的情緒需求也總是被忽視或否定(Streep, 2015)。 比「漠視」模式更嚴重的,是一種完全不可觸碰的家庭。 「從小到大,他從來不和我有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親近。在印象中,他從沒親過我或抱過我,我在一旁嚎啕大哭的時候,他也可以視若無睹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比於「漠視」,「不可觸碰」的父母不僅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或想法,他們對於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種不可親近的存在。他們不會主動表達關心(連問都不會問你餓不餓或有什麼計劃,也不會提供任何的建議),也不回應孩子對需求的表達。 2. 如果家庭邊界過於緊密和疏鬆,會產生依賴、爭鬥、或自我中心類型的家庭: a. 依賴(Dependent)型的家庭 「從小到大,家裡的事好像都是我在扛,但凡遇到什麼,他們都會先問我該怎麼辦。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確很能耐,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很累。」 這些父母往往在處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時都手忙腳亂。有時候,甚至讓孩子成為「小大人」(並以此為豪),承擔起照顧自己和整個家庭的重任。平日裡,他們就會三不五時地給孩子打電話,向孩子倒苦水。孩子一回家,更是希望他能幫忙解決家中遇到的難題或者紛爭。 b. 爭鬥(Combative)型的家庭 「我們似乎總是處於一種爭鬥和比較之中,誰更優秀,誰更成功,可他明明是我的父/母親,我不明白我們之間為什麼要陷入這種無休止的比較之中。」 通常情況下,爭鬥型的父母並不一定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也表現出爭強好勝的一面(Streep, 2015)。他們只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才會顯得強勢刻薄。並且對於自己的孩子,父母手中握有道德上的特權(「長幼有序」、「百善孝為先」),因而在比較之中也總要求「取勝」。 c. 自我中心(Self-involved)型的父母 「從擇校到擇業,他們總是希望我能實現他們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對於他們而言,我能不能光耀門楣,讓他們顏面有光,似乎比我幸不幸福更重要。」 這樣的父母往往傾向於將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或自我的延伸(Streep, 2015)。「孩子」是他們維護自身形象的重要載體,他們會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因為那關係到自己的形象。 3. 有些家庭邊界的問題是單方面入侵,這就是控制型(Controlling)的家庭。 「不論我做什麼,他都會覺得我的選擇或判斷是不夠好的。他希望我一切都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只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所以一旦我違背了他的意願,他就會覺得我不孝順、沒有良心。」 這些父母會給出很多鉅細靡遺的建議,也不認可孩子的判斷和選擇,讓孩子感覺自己只有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夠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可以說,控制是另一種形式的漠視(Streep, 2015)。 圖片|來源 4. 而對孩子來說最難處理的,可能就是沒有穩定、一致性的邊界的家庭,不可靠(Unreliable)類型的家庭,它的核心特點是邊界的不規律變化。 「我總記得,小時候他常常上一秒還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下一秒就莫名其妙地大呼小叫、大發雷霆。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這也許是孩子在於父母相處時最難應對的一種模式(Streep, 2015),因為孩子永遠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何對待自己的時候會在「好」與「壞」之間不停變換,而這種喜怒無常並不與孩子自己的行為直接相關,這往往會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改善不健康的邊界,你需要完成與原生家庭的精神分離 家庭治療大師 Minuchin(1974)認為,在一個擁有健康的親子關係、邊界清晰的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彼此聯結——都對家有一種「歸屬感」;並且每個成員也都各自分離——都具有「獨立性」。這樣,每個成員才能承擔相應的角色與責任,父母也才不會把孩子當做配偶或者對手。 而這種「分離」,並非指的是一種對家庭成員之間互不關心或者斷絕關係,而是互相尊重彼此作為個體的獨立性與邊界(Huxley, 2016)。 在實現了這種分離之後,人們才能成為一個「依靠自我力量獲得價值判斷、情感反應與行為模式的獨立個體」,而不再只依賴於父母的幫助去理解和應對這個複雜的世界。 也正是在這個分離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理解哪些東西是「我」的,哪些是「父母」的,逐漸獲得一種「自我感」(sense of self)(Huxley, 2016),我們會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個「自己」存在。 另一方面,只有與原生家庭的分離,才能讓個體更好地與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我們從被父母主宰的孩童,在和父母「分手」的過程中,體會拒絕與妥協、理解與被理解、既不被拋棄也不被吞沒、有付出也有索取。我們學會與他人建立一種清晰的、可以聯結又相互獨立的個人邊界(Bell & Bell, 2009)。 不過,這個分離的過程並不容易。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可能將個體分離的舉動看做是一種對家庭的「背叛」,而進行指責和百般阻撓。另外,個體也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家人的支持或恐懼獨自承擔責任和後果而對分離顯得猶豫膽怯。 如何做到逐步與原生家庭「分離」? 與原生家庭的分離,並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來自父母與子女的共同努力。下面提供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作為孩子: 首先你要承認你屬於你自己。這件事情看起來容易,要做到卻並非易事。有時候我們太容易習以為常,把與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分彼此」,看作是一種無法被改變的事實,認為自己只不過是順應道德倫常。又或者,我們與父母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的依賴共生的關係,我們依賴於父母,而父母又依賴於我們對他們的依賴(Chen, 2015)。(推薦你看:擁抱被忽略的內在小孩:釋放脆弱,是真正的成熟) 其次,嘗試尋找那些真正屬於你自己、定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再過著只是為了贏得他們的讚許的生活(Purcell, 2016)。並且,你有把握這種方式,足以讓你獨立地、堅實地站在這個世界上。這是最能說服他們和你自己的,實現分離的前提。 在和父母之間,你可以嘗試建立新的相處與互動模式(Breaking the cycle)。別總是要求父母先做出改變,你也可以嘗試主動改變與他們相處的方式。 一方面你要有意識地、持續不斷地讓父母了解不健康關係對彼此產生的負面影響。你的反思和覺察能力很可能比你的父母高。因此你需要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盡可能以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真實、誠懇地指出你所認為的家庭關係中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盡可能說明你的感受,和這種不健康關係對你們雙方造成的影響。比如在束縛了你的生活的同時可能也束縛了他們的生活,給雙方都帶來了負面情緒。但你要注意,就事論事、而不是人身攻擊你的父母。不要把衝突的解決變成情緒的發洩、不要像他們攻擊你一樣攻擊他們,因為那會加深他們對你的固有印象,而無法帶來改變。 學會自我堅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Purcell, 2016)。哪些問題對於你來說是侵犯個人邊界的,是不可接受的,你需要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絕不動搖。或者,當你想要結束一次對話時,你也應當主動提出,這能讓他們明白自己不能無條件地佔有你的時間與關注。 你可以嘗試給你的父母示範,在家庭關係上更成熟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你要嘗試去表達新的世界給你帶來的世界觀,而不是沉默、敷衍、逃避。 你也要避免總是向父母尋求意見或建議,避免對父母予取予求。在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你也需要學會尊重父母的邊界。如果你一方面要求、享受著他們始終把你的需求當作他們生命的重心,你就也無法要求他們尊重你的獨立性——這不公平。 圖片|來源 作為家長: 你需要了解「分離」對於改善親子關係的意義,以及對於你與你的孩子作為相互獨立的個體的意義。分離不是一種孤立或者拋棄,而是讓你們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生活。 了解孩子的生活近況,學會了解而不是指導。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他雖然會遇到挫折,但他也已經有能力獨自面對挫折、解決問題。 尊重子女的選擇與想法,不再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他們需要學會自己做出判斷,並面對隨之而來的結果(無論好壞)。分離不是斷絕往來,你也仍會向孩子提供支持與建議。但孩子的人生最終的決定權始終在孩子手裡,父母無法也無權代勞。因為只有當孩子意識到這一點,他才能真正開始學會為自己負責,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去負擔起自己的家庭、社會責任。(看看更多:與家人一起旅行才發現,原來我不需要是完美小孩) 你也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不僅僅是作為一位父/母親的,而是作為你個人的生活。不要過度依賴或苛求孩子的關注與情感支持(可以將這種需求的實現分散到自己的伴侶、友人身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重心。不過度參與他的生活,也不讓孩子過度參與自己的生活。 January 23, 2019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