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從《厭世媽咪日記》看見母親們的無間道 https://ift.tt/2yzEk4Y 從電影《厭世媽咪日記》細看當家務分工與性別想像,變成喜劇電影中理所當然的情節配置時,邀請觀眾反思母職的辛勞與意義。 文|蕭墨 今年上映時曾造成話題的《Tully》,台灣翻成《厭世媽咪日記》,乍聽像部家庭喜劇、預告片亦充滿惡趣味 — —肥滿的莎莉賽隆在屋子裡踱步,餵奶、換尿布、抱著小孩擺出厭世的表情,好像要對全世界的父母宣告:看吧,這就是生小孩的代價。附帶一個心照不宣的曖昧眼神。 但其實不是這樣。 完全不是。 圖片|《厭世媽咪日記》劇照 圖片|《厭世媽咪日記》劇照 Marlo 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一雙兒女、一個尚在強褓的嬰兒,她每天帶著笨重的身體東奔西跑,在孩子與孩子之間團團轉,就是 Marlo 的日常。 女兒正值學齡、兒子患有過動症(或亞斯伯格,電影並未說明兒子的具體病名),身心俱疲的 Marlo 決定採用弟弟的建議,請夜間褓姆照顧嬰兒,於是,就來了 Tully。 打保母一登場,我就看出了端倪,褓姆的名字與片名一致絕非巧合,Tully 的出現立馬緩解 Marlo 的困境,她是那樣的能幹、善解人意,了解 Marlo 內心的苦楚與「自我 vs. 母職」的矛盾,她是如此完美、如此填補了 Marlo 的不足 — —就好像 Marlo 遺失的另一半。 圖片|《厭世媽咪日記》劇照 果不其然,電影用了各種隱晦的方式(除了名字),暗示 Tully 其實是 Marlo 精神分裂之下的產物,Tully 所代表的,就是年輕時候的她。那時她還對生活充滿嚮往、對日常瑣細立理萬機,她有纖纖細腰與彷彿用不完的活力,她能招喚回老公 Drew 久違的性慾,那些 Marlo 無法承受的,都由 Tully 一肩擔下。 電影將 Marlo 塑造成一個獨立剛強的女人,她總想將社會期待一肩擔下,如何當個好母親、怎樣才算是一名優秀的母親?Marlo 拼命地依序完成,劇中用詼諧的節奏講出她的日常:擠奶、換尿布、哄睡,這是新生兒老三。接送上下學、安撫情緒、陪玩、煮晚餐,這是老大與老二。一打三的 Marlo 最後癱倒在沙發上,背景是在窗簾後哇哇亂叫的小孩。這一幕很多人都笑了,然而我卻感到不太對勁 — —老公、孩子們的父親去哪裡了? 圖片|《厭世媽咪日記》劇照 負責家計的 Drew 並非自私的男人,而只是,當他問出「有哪裡需要幫忙嗎?」而遭拒時,他旋即輕巧上樓,戴上耳機打電動。電影直接地說出社會上對父親與母親不平等的育兒期待,母職是天生,而父職充其量只是幫手。當我發現 Tully 實則是 Marlo 過勞後分裂出的人格後,除了震驚外,更感到十分悲傷,Marlo 或許愛逞強,然身為枕邊人的丈夫,卻對其精神狀況一無所知?甚至在 Tully 與他交歡時,除了身體的爽快,絲毫察覺不出一絲異常? 電影在 Marlo 生產前、與車子墜水時都出現過美人魚的意象,或許這是 Marlo 自身對愛情、甚或對人生的影射,在安徒生童話中,美人魚為了愛犧牲自我、最終化成泡沫死去,電影安插了這個投射,許是藉此凸顯 Marlo 如美人魚般地的犧牲型人格。然而當 Tully 表示要離職,Marlo 又承受不住地鬧自殺,代表即便習於以犧牲達到自我實踐,仍有精神上的極限,崩潰後便唯有一死方能獲得自由。(延伸閱讀:心理師聊「自殺」:他們渴望被理解痛苦,而非否認痛苦存在) 厭世媽咪不再是笑話,而是真正地,厭倦這個世界。 《Tully》在電影分類中被歸類為喜劇,然而在我看來,根本是部警世意味濃厚的恐怖片,而該片縱使拍出身為母親的難為,一邊顧稚嫩兒女、一邊哺育懷中小兒的忙亂,患症兒子帶來的艱難,以及青春不再的感嘆,然全片幾乎少了父親一角的參與,就像女主說的,父親不都這樣嗎?下班後唸故事書、陪做點功課,然後就上樓,戴耳機殺殺殭屍、睡死。 圖片|《厭世媽咪日記》劇照 父親不都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尖銳的疑問,然《Tully》在戲劇化的轉折之後,卻帶給觀眾軟弱無力的結尾,父親是什麼呢?Tully 躺在醫院時,老公困惑地說:我以為妳晚上都好好的。 這部 2018 年的電影告訴我們,所謂老公、所謂父親,只是一個蜻蜓點水的拯救者,在妳被擊潰後努力再站起來時,英雄式登場,與妳共享一對耳機。 That’s ALL.  Tully 還是那個厭世媽咪,而老公,依然在殺殭屍。這是屬於母親們的無間道,而 Tully 選擇繼續努力下去。 圖片|《厭世媽咪日記》劇照 October 15, 2018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yzEk4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