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性別觀察|從三起厭女仇殺,看台灣社會為何盛產恐怖情人? https://ift.tt/2Je1Yvf 近日,拳擊教練殺害台大女友,17 直播主遭前男友奪走性命,到今日的屏東男子殺害前妻,情殺,不只是情感問題,更是性別問題。 近日,台北連續發生兩起「情殺案」,今日,屏東也有名男子因求與前妻復合不成,掐死前妻後持刀自戕。 第一起案件是朱姓拳擊教練殺害女友。兩人於網上認識,交往期間,男方情緒不穩,易因細故對她大發脾氣,也懷疑女方劈腿,女方曾在與朱男對話中,提到自己希望被愛,但覺得自己很髒,不敢奢求。為了維繫感情,女方甚至安排男友與自家人見面吃飯,當天下午兩人回到住處之後,女方卻遭男方殺害。 已殺害女友的朱男於 26 日在網上發文,表示女方欺騙他仍是處女,他早已不想繼續。警方也發現女方的頭髮遭男方剃光。毀容、剃光女性頭髮,時常是厭女社會中加害者對女性施以的虐待形式之一。 第二起案件,則是廖姓男子計畫行兇,殺害直播主前女友。廖男自述為女友付出許多,女友未有足夠回應;女方親友表示,男方有暴力傾向,曾嘗試限制女友做直播掙錢,分手之後亦不斷糾纏。 第三起案件,則是男子希望與前妻復合,女方不願,他當場殺害前妻後自戕。 一週內,連續發生三起男方殺害現任或前任女性伴侶事件。新聞大多以「情殺」為此類案件定名,這樣的命名雖然方便分類,卻也容易使人以為事件成因僅是「由愛生恨」,然而,這三起連續發生的異性戀順性別男子殺害女伴的案件,其實更揭露了所謂情殺,不只是「情感的」(emotional)問題,更是「性別的」(gendered)問題。 話語不只是話語:人們如何為厭女仇殺者卸責 在新聞熱潮上,昨日晚間,綜藝大哥張菲受訪表示,「女方自己也有責任」,並且暗指網路交友的女性都有問題。 同時,各大網路留言板亦可見許多網友對第一起事件的評論,不只張菲如此,許多網友亦指責女方「識人不清」「網路交友肯定自己就有問題」「人帥多金就被迷暈」等等。人命輕如鴻毛,事不關己,隨意丟上一句,給已經死亡的女人們再甩上一巴掌。 一個盛產熟人性侵與親密關係暴力的社會,向來有個明確的屬性:咎責受害者。 比起仔細追查事件成因,比起檢討什麼樣的社會結構,使男性容易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對女性施加暴力,比起去思考如何預防社會生產出下一個加害者,人們更傾向去責怪受害者,一定是被害者做錯或是做得不夠,所以事情才會發生。 「穿太少、太騷或哪裡有問題的人,才會被性侵」、「一定是你做錯什麼事,男方才會失控揍你」、「一定是你太傻,不懂保護自己,這樣的事件才會發生。」事件發生了,人們蒙著眼告訴自己,是她做錯才招惹這般後果,不會犯些錯的我不會有事,鴕鳥心態最能夠讓自己快速安心。 圖片|來源 下手的是她們的前男友,可是,看著你一言我一語的「她也有錯」,人人其實手上都握著一把利刃,往受害者身上再補著一刀又一刀。 這樣的社會,對施暴者實在太輕鬆方便了,幾乎是只要完成性侵、只要完成親密關係暴力,整個社會都會幫他掩護——「因為那個女的有問題嘛」。 這樣的話語,也不斷將受害者推向噤聲,禁錮在危險的親密關係暴力環境之中。人們以為,新聞上的只是少數案例,可是數據顯示並非如此,曾遭遇親密關係暴力的女性比例,甚至高得嚇人。 數據帶你看:親密關係暴力,比想像的更多更頻繁 親密關係暴力當然不是男性的原罪,可是從數據上,我們也得以清楚看見這不只是暴力問題,更是性別問題。 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105 年度台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資料調查,施暴者的生理性別,98.9% 為男性,1.1% 為女性。 親密關係暴力的種類,不只是肢體暴力,也包括精神暴力(貶低女方人格、威脅自殺)、跟蹤及騷擾、經濟暴力(限制經濟自由)、性暴力。 約有 21% 的台灣女性,一生中會遭遇至少一次的親密關係精神暴力; 3% 的台灣女性曾遭遇伴侶的跟蹤騷擾; 6% 的台灣女性曾在親密關係中遭遇經濟暴力; 8% 的台灣女性曾遭遇親密關係的肢體暴力; 4 % 的台灣女性曾在親密關係中遇上性暴力。 換句話說,在我們認識的女性之中,必定有人正在、或曾經遭受親密關係暴力。 圖片來源|Pexels 許多受害者待在暴力的親密關係,是因為無助,例如受害者周遭並沒有足夠讓她安心求援的對象或者環境;也可能因為,她同時也相信著社會對被害者的咎責,她相信,她自己一定也有哪裡是錯的,所以必須被這樣對待。 社會愈是對受害女性說著:「妳也有責任。」就是愈將她們推入不敢求助的危險環境之中。 停止向受害者咎責,是打造安全環境的第一步。如果你身邊有人正處在暴力的親密關係之中,請協助她尋找資源,向外尋求幫助。除了全台灣 24 小時婦幼保護專線 113,長期與女人迷合作解決性別暴力的夥伴「現代婦女基金會」,提供被害人支持服務,從法律服務、安全計畫擬定、到諮商媒合。 可以協助的人,其實也比你想像的更多。 愛與親密關係,不該是佔有:缺席的情感教育與性別教育 每發生這樣的事件,我們總是要回頭一講再講情感教育的重要。然而,情感教育與性別教育,其實很難拆開各自談,因為每當我們回過頭看看男孩與女孩的不同性別氣質教育與情感養成,答案就昭然若揭。 社會鼓勵男孩遵守陽剛氣概的遊戲規則,陽剛氣概像是集點數:強調主導而非順從、看重強硬要求而非溫和協商(否則被認為是婆婆媽媽),甚至在某些情況(例如軍隊)或流行文本之中(電影裡出來決鬥的場景),男人們被讚賞以暴力方式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 相對來講,女性被設定為應該是陰柔、順從、溫柔的。在順性別的親密關係中,女方應該順服、按照自己的期待行事、樂意付出照顧。如果夠愛,會樂意奉獻情感與性,會把第一次性經驗留給對方。女方的「奉獻」與男方的「擁有」,也成為異性戀親密關係潛在的預設。 這也是為什麼情感教育與性別教育缺一不可的原因。父權社會對於親密關係的想像,並非立基於「兩個自由且獨立的主體,在保有自我的情況下,發展情感連結」,而是建立在「所有權」與「交易」的想像之上。 從親密關係中最常被討論的「貞操期待」、「處女情結」,即可看出人們對親密關係的誤解、以及對女性身體的物化想像。並且,處女情節影響的不只是男性,更包括女性,在自己的男性伴侶面前,女孩可能感到罪咎,我的第一次不是給他,對他而言,我可能是髒的。可是,人們對男孩卻沒有相等期待與要求。 對男性而言,如果女朋友不是把第一次給了自己,他可能受到傳統父權價值的壓力與嘲笑:你得到的是一個不完整的「東西」,你珍視的是被使用過的,你被耍了。 處女情結,顯示了社會如何將親密關係視為一場「交易」,第一次未拆封的「性」,才最有資格換得異性戀男性的珍惜與照顧。處女情節與貞操觀,將「第一次」視為性與親密關係的最高價值,而非性或親密關係中的親密感、連結感本身。 親密關係的真正意義,是兩個自由且獨立個體,在某個時間點選擇對方、自願建立連結。即使是排他、單偶制的親密關係,也不代表你擁有另一個人。愛不是所有權。愛是我不擁有你,你也不擁有我,我們卻選擇互相扶持、陪伴彼此走一段路。 愛是關於尊重,愛是讓彼此的靈魂感到自由,而非控制與佔有,也非委屈與順從。台灣社會,對性與親密關係的誤解,實在太多太多了。 圖片來源|Pexels May 30, 2018 at 07:2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e1Yv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