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GywBA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多久沒和另一半說「謝謝」?長遠親密關係的秘訣:立即回應感受、偶爾深情告白 https://ift.tt/3rGywBA 不只是另一半,能感謝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事都是你日常的幸福泉源,而我也正展開感謝的練習,在失落沙洲上,探到條通往幸福感的道路。 歲末之際,我習慣藉由第三方力量自我探索,找了占星師朋友卜卦,看個星盤並談談近況,作為自己的年度指引。 在三十分鐘的時間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忠告,他說:「你在工作面實在「很摩羯」,但我們的生命中還有好多面向,你應該先放慢腳步。」 其實只是了解單一事件,而我似乎是被發現什麼天大的祕密般,像是探入深海中的冰山一樣,看見自己的內心深處,那些刻意忽略的痛點,又浮現眼前。 感到羞愧自責,同時也深深明白,沈浸在自我檢討的情緒中也不能太久,於是決定展開行動階段,首先向內尋找,再來思索身心合一的各種執行方法,逐漸地我發現原來在失落沙洲上,仍然能有條道路通往幸福感,這條秘密通道對我來說就是——「感恩」。 感恩對於幸福感有什麼樣的作用呢?如何調和在生活中迷失的自己,其實有不少研究都說明著,感恩之心能減緩煩憂。 比起默默放在心底,勇敢表達出來! 你經常有意識的懷著感恩之心嗎? 在外界環境求生存,表達感謝是禮貌是反射動作,然而面對能讓我們舒適做自己的愛人、家人怎麼就容易把對方的所做所為也當作自然反應?或許你該有意識地練習對親密關係表達感謝。 最近也有一項研究發現,能維持感恩的心有助於減緩心情上的憂鬱和身體的狀態不適(Deichert,Chicken Hodgman,2019)另外,感到幸福的人比感到不幸福的人更健康、更長壽,其中幸福感則與感恩之心高度相關,也是受到催產素分泌的影響。 研究人員探究一種在催產素分泌的重要基因。在實驗中,受試者每晚向他們的伴侶表達感謝,而幾乎所有關係滿意度和感恩之心的量值都呈現與催產素釋放具顯著相關。 事實上,研究顯示,催產素和感恩之心存在雙向關係:對伴侶的表達感謝以及收到伴侶感謝的回應與催產素釋放含量較高有關(Algoe&Way, 2014),因此對伴侶表達感謝有助於增進彼此的關係。 如果要對伴侶表達感謝,你是習慣大聲說出來、默默放在心裡,還是透過其他方式傳達呢?如果想要讓這份幸福感良好循環,建議還是大方表達出來。 多久沒跟另一半說「謝謝」?練習表達感激,感情再升溫! 之前不少讀者都會說,自己與另一半相處時經常因為對於很多細節的不滿意,遷怒給伴侶、家人,總會為了自己的不知足感到罪惡,想開始練習以「感恩」置換那些負面思考,但是因為過去沒有表達感謝的習慣,現在突然要做起來有些彆扭尷尬。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具體執行,我相信大家表達「感謝」的方法都不同,但是如果你有心想要嘗試一些改變,還是可以漸進式的練習,起手式就從簡單的文字開始吧! 1. 自我練習 日常的感恩,在腦海中想著直得感謝的大小事,或寫下感恩日記。 2. 向對方表達 訊息:貼圖、短語、長告白。 3. 面對面:當下立即回應、偶爾深情告白 「感謝你」、「謝謝有你在」、「謝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一起度過的日子感到幸福⋯⋯」「謝謝你為我著想」「謝謝你幫助我⋯⋯」 4. 從生活中著手 不只是另一半,能感謝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事都是你日常的幸福泉源。 感謝對方的談心陪伴。感謝對方的一個笑容。感謝科技讓相隔兩地的你們能隨時互動。感謝又一起度過幾個平安的日子。 圖片|韓劇《愛的迫降》劇照 感情長久經營的關鍵:關係中良好的雙向循環 對你來說,感謝身邊的人,若沒法像膝跳反射,那每天刻一遍在心底總可以,再不,就書寫下,回頭你會發現,你多麽幸福,感謝自己今天跨出一小步,感謝伴侶貼心的點了熱湯,感謝家人在忙碌之餘能以各種方式提醒我們,即便有點嘮叨。 尤其是與伴侶這樣微妙的生物關係,既不是互利共生,卻又深深受到彼此影響,學習表達謝意說出來讓對方知道,無形中形成關係中良好的生態循環,得以幸福感的感情永續經營。 當然除了伴侶,當我們對待親近的人能夠以感謝的心情出發,可以更享受每一個和他們相處的時刻,尤其是對於生活忙碌的人來說,懷著感謝並享受當下,才能真正快樂。 度過動盪不安的 2020,或許你也正為了 2021 開展的新計畫精神抖擻著,不論你將前往何處,做什麼事,提醒自己,讓感謝成為日常,面對伴侶關係、家庭都是如此。 在 IG 上更多練習小方法: 參考資料: Gratitude in the Midst of Conflict (Psychology Today) Deichert, N. T., Chicken, M. P., & Hodgman, L. (2019). Appreciation of others buffers the association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with depressive and physical symptom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lgoe, S. B., & Way, B. M. (2014). Evidence for a role of the oxytocin system, indexed by genetic variation in CD38, in the social bonding effects of expressed gratitude. January 01,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分析韓劇《Sweet Home》12 隻變種人: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人性和慾望 https://ift.tt/3pBiHub 韓劇《Sweet Home》劇中所出現的怪物並非任何感染途徑而演變出來,而是始於人類的慾望,透過這些怪物能探討人性最深處的慾望。(內有驚悚劇照,請斟酌點閱) 2020 年度壓軸韓劇《Sweet Home》上架後穩佔多國點播排行榜頭 3 位,有大批劇迷都大讚題材新鮮,劇情緊湊,更神還原了原著同名漫畫中的怪物。劇組邀請了荷里活視覺特效團隊打造這些怪物,還有《復仇者聯盟》系列特效班底 Legacy Effects 加持,炮製出各種恐怖血腥的打鬥場面! 如果遇上怪物,大家會同邊位角色組隊求生?圖片|《Sweet Home》劇照 《Sweet Home》改編自 webtoons 同名人氣網路漫畫,主要講述宅男車賢秀(宋江 飾),家人離世後獨自搬到「綠之家」居住。在自殺的那天,發生一連串恐怖事件,在公寓被怪物襲擊後,跟鄰居並肩作戰對抗怪物。 劇中所出現的怪物並非任何感染途徑而演變出來,而是始於人類的慾望,透過這些怪物能探討人性最深處的慾望。可能由於只有短短 10 集,未能凸顯怪物的本質及演變過程,現在就跟大家分析這些怪物的由來。 1. 穿上病人服的長舌怪 長舌怪超恐怖!圖片|《Sweet Home》劇照 會伸出舌頭吸食人血!圖片|《Sweet Home》劇照 徘徊在公寓外面的長舌怪在首集出現,目測身有 7 尺高,一條超長的舌頭會在裂開的嘴巴伸出,舌頭更會「開花」吸食人血,型態跟《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的 Demogorgon 很相似。 2.「蓮藕怪」 蓮藕怪被砍掉半個頭顱後聽力超強。圖片|《Sweet Home》劇照 真的好像蓮藕。圖片|《Sweet Home》劇照 出場非常頻繁的「蓮藕怪」由一名打工仔演變而成,原本有完整頭顱,卻被超型的國文老師鄭載憲砍掉半個頭後,頭頂呈蓮藕型。沒有眼鏡後耳朵變得非常靈敏,雙手更可以無限伸長去襲擊人。 3. 飢餓怪物 飢餓怪物其實是住在主角車賢秀隔壁的偶像練習生。圖片|《Sweet Home》劇照 餓到連貓貓都吃。圖片|《Sweet Home》劇照 同樣都是在首集開始演變成怪物的飢餓怪物,其實是住在主角車賢秀隔壁的偶像練習生。她為了成為偶像而瘋狂節食,在演變初期連家中的貓都吃掉,最後變成了不停說「我很餓」的恐怖怪物。 4. 大眼怪物 大眼怪物。圖片|《Sweet Home》劇照 圖片|《Sweet Home》劇照 雖然漫畫和劇集都沒有詳細解釋這隻大眼怪物的出現,但主角車賢秀推測可能是因為它有偷窺癖好而演化出來。在其中一幕,車賢秀為了拯救住在樓下的一對姊弟,而被大眼怪物纏着身體。 5. 蛋白質怪 蛋白質怪。圖片|《Sweet Home》劇照 渾身肌肉的蛋白質怪每次出場都不停說「蛋白質」,推測應該是未成為怪物前健身上癮,每天都會靠攝取蛋白質來增強肌肉,更在每次受傷後都會變大強大。韓國有網民搞笑指,蛋白質是怪物版的金鐘國。 (同場加映:韓劇《Sweet Home》呼應 2020 疫情現狀:人的慾念,有時比病毒更加可怕) 6. 蜘蛛怪 蜘蛛怪攻擊力超強。圖片|《Sweet Home》劇照 蜘蛛怪在劇中跟飾演前特種部隊出身的消防員徐伊景(李是英 飾)有一場精采的搏鬥,每隻腳都非常尖銳,攻擊力超強。不過在漫畫中是墨魚,相信是為了增強視覺效果的改編為蜘蛛。 7. 跑得快過閃電俠的飛毛腿怪物 飛毛腿怪物。圖片|《Sweet Home》劇照 行動迅速的「飛毛腿」跑得快過閃電俠,變成怪物前是個跑步健將,遇上襲擊後遭運動員好友離棄。變成怪物後,經常以驚人的速度攻擊人,更擁有超強復仇心。 8. 寶寶怪 由保護兩姐弟的阿姨變成的寶寶怪,毫無攻擊力。圖片|《Sweet Home》劇照 (你會喜歡:《Sweet Home》最強女角李是英:為戲魔鬼訓練 6 個月,只為更貼近角色) 9. 長手怪 圖片|《Sweet Home》劇照 10. 長毛怪 便利商店老闆在演變成長毛怪前不停流鼻血。圖片|《Sweet Home》劇照 由於老闆有掉髮問題,變成怪物後變成長毛怪物。圖片|《Sweet Home》劇照 11. 喪屍實 Q 叔叔 保安叔叔經常被居民欺凌,為了生活而變成全身生蟲的怪物。圖片|《Sweet Home》劇照 12. 綠色嘔吐物隱形怪 綠色嘔吐物隱形怪不會傷害人,更協助英秀避開壞人。圖片|《Sweet Home》劇照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娛樂」:Sweet Home|分析劇中12隻怪物 探討人性慾望比鬼怪還要恐怖 January 01,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BiHub
「你不需要太快好起來。」順應悲傷的到來,聆聽它的聲音,才能做到悲而不傷 https://ift.tt/3n4MbPc 來自心理諮商師的溫柔絮語,悲傷有時像一條長長的隧道,當你沈浸在隧道裡,總看不到盡頭,但你得相信,這條隧道,既然有入口、則必然也會有出口。 沈浸悲傷、感受低落的情緒,不用逼著自己馬上快樂起來,我們都擁有難過的權利。 文| 胡瑋婷 我問了許多人這個問題:「幸福是權利,還是義務?」大家的答案都跟我一開始一樣,是義務。 學習「痛快地」允許自己,擁有悲傷的權利 有位前來申請心理諮商的當事人,名為小櫻(化名),她在談話的過程中,幾乎全程面帶笑容,說話欲言又止時會微笑,講話支支吾吾時也會微笑,尷尬地坦承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起初我心裡想著,肯定有什麼事令她難以開口,於是我打算一步一步,慢慢地卸下她的心房。 我關心她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她說很好;關心她的課業表現,她也說很不錯;再關心她的家庭關係,她說她和家人都相處得非常好。 我蒐集了這麼多層面的資訊,卻沒有發現問題,但我懷疑這可能是關鍵所在,有著各種值得快樂的理由,但卻活得不快樂。 我問她:「妳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所有方面都很好,自己應該要過得很開心,但卻開心不起來?」 習慣微笑的小櫻,突然不笑了,眼眶泛紅地看著我,拚命點頭說:「對,對,對,我覺得應該要讓自己開心,但我卻做不到。」她把開心當作自己的義務,必須得做到才行,而我告訴她,也許卡住的點就在於無法允許自己不快樂。 SHE 有一首歌《痛快》,歌詞裡寫到:「痛快去痛,痛快去愛,痛快去悲傷,痛快去感動,生命給了我什麼,我就享受什麼,每棵人間的煙火,我都不要錯過。」 如果,我們已經不能改變事實,何不選擇「痛快」享受一番? 經歷懷孕與育兒過程中,我發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痛快的「允許自己」,允許自己可以悲傷,允許自己可以生氣,允許自己可以焦慮,允許自己可以依賴他人,唯有先允許自己,不再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壓抑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想法後,我們才有力量在生活裡發展新的可能。 圖片|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你不快樂的原因,也許出自於「無法允許自己不快樂」 我是七年級生,這代被六年級生稱為草莓族,他們認為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擁有他們稱羨的資源,卻還是經常抱怨自己過得很不開心。 每當我越是反駁與抵抗,這標籤就貼得越黏、越緊,我認為不快樂的理由是個申論題,每個人都不同,而且這答案本來就沒有正解,如果你問我不快樂的原因,成為妻子及母親的我,我想我第一個想到的答案是「不允許自己不快樂」。 還記得,高中時我在週記本裡道盡哀愁,卻換得班導師七字箴言「為賦新詞強說愁」,我見到老師的回應,我相信他是希望我能夠快樂,但他直接否定我的負面情緒,讓我更加不開心,也更惆悵了。 難道,我沒有傷心難過的權利嗎?這社會的氛圍似乎傳遞著,我們是被期許必須幸福的一群人,擁有便利的交通、科技、和網路等等,讓生活如此便捷,怎能不幸福呢?如果不幸福,就是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我成長的歲月裡,數不清地的人明示或暗示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多少勵志書籍都提倡著知足與感恩,但往往一開始我們學會的不是惜福或知足,而是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 因此,在這裡,我想告訴你,無論如何,都要允許自己悲傷。 別傻了,人生怎麼可能不悲傷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產後憂鬱症,我會回答:「怎麼可能不憂鬱!」 我成為新手媽媽後,經歷過一段低潮,覺得世界全都對著我槓,我在最需要先生幫助的時刻,他卻數度沉迷於電玩,這中間還穿插著,婆媳間育兒方式不同的衝擊。 世界上最體貼的婆婆與最暖心的先生,都給我碰上了,我竟然還不知足。 三餐都是婆婆準備的,她從來不讓我餓著,甚至在我加班時,她親手洗我的衣褲,可見她也不會讓我累著;而我的先生從抱寶寶、換尿布、餵奶、哄睡、陪寶寶玩耍,無一不熟練,我想已經有不少媽媽感到羨慕了吧?更別說他幾乎包辦家中所有家事了。 朋友說:「跟別人比起來,已經夠好了,難道妳還不知足嗎?」對啊!我得知足,但這麼想並不會讓我比較開心,反而更容易被憂鬱壓著喘不過氣,也更加責備自己。 當我心情低落時,藉由閱讀探索自己到底怎麼了?找個同溫層安慰自己,行有餘力時,再試著尋找因應困境的方法。為此,我走進校園圖書館,看著一排排的書籍,突然間有本書,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書名是《你可以不快樂》。 書中寫道:「幸福不是義務,是權利。」意思是說,我們毫無義務要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幸福快樂的活著,每個人都有傷心難過的權利,即使擁有再好的資源,都可以不快樂。 請你試著大聲唸三遍,我可以不快樂,我可以不快樂,我可以不快樂。 因為這很重要,最好多說幾次,讓它深深刻入你心底。 我告訴自己:「無論生活過得如何,妳都是有權利傷心難過的。」當我開啟了接納負面情緒的念頭後,身心也舒暢了些,心中大石也變輕了。 我的中醫師曾告訴我,其實我長期罹患「乾癬症」是好的,因為我體內的毒素才能夠藉由皮膚發炎排出來,而有些人表面上都沒有任何的病症,那些體內毒素一直在身體裡面累積茁壯,最後就變成了「癌症」。 我想,情緒也是如此,我們會感知到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是好的,甚至是透過各種方式發洩出來,也是好的,假若我們一直把自己的情緒壓抑在心裡,不去探索與抒發,那這情緒將會成為心裡的巨大腫瘤,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延伸閱讀:六句療癒語錄集:悲傷像隧道,有入口,就一定也有出口) 在處理悲傷之前,先聆聽悲傷的聲音 茱迪斯.歐洛芙把「臣服」定義為:「在適當的時機優雅的放下,並接受事實。」 她指的放下並非放棄,而是採取積極的態度,順應當下的直覺,不去對抗。而接受事實,並非是對任何事情都點頭說好,而是理解現實的限制,更懂得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下,才能真正拿回人生的主控權。 請你試著向悲傷臣服,把自己交給悲傷,用積極的態度去傾聽它的聲音,了解它究竟想要告訴自己什麼? 看似很難,但其實並不難,因為身體與心靈是互通的,在悲傷的當下,你可以試著覺察身體的感受,聆聽身體發出的訊號,你的身體就是和悲傷溝通的橋樑。 請你找一個安全的空間,閉上雙眼,暫時收回對悲傷的抵抗,開啟身體的覺察力,覺察目前呼吸的的狀態,再試著從頭到腳掃描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若有不適感,盡可能不去抵抗,尊重每個身體部位的真實感受,並誠心地向身體請教:「你想告訴我什麼?」同時,也再詢問悲傷:「你最想跟我說的話,是什麼?」 順應悲傷的到來,聆聽它的聲音,才能使其悲而不傷。 December 31,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4MbPc
「別當乖孩子,當個懂得愛的人」沒有人真正教會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https://ift.tt/3hy3LKh 比起「你真是個乖孩子」,不如給予真心的愛與回饋。 李安導演曾經說過:「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面對上一代與下一代,練習帶著足夠的愛,去暖化那些僵化的相處模式,以及在「希望你乖」背後深深的期盼。 (上篇:「乖孩子最終,將無法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親愛的大人:別再用「乖」來掩蓋命令) 上集中,分析了他人要求乖巧背後的因素是什麼,再來分析一味乖巧的人長大後又為什麼總是擺脫不了心理問題,希望讀者看了上下兩篇關於一味乖巧會造成的心理問題,對自己以及自己養育後代的方式有所啟發。 不要教孩子乖,那怎麼教育孩子呢? 確實,孩子在成長過程,需要瞭解世界上的危險、人際互動的基本規則,以應付成長過程中的危機與人際關係。 但是,過於強調乖巧與順從的教養方式,往往強迫了孩子接受了教養者的價值觀,不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情緒、需求與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 這樣的教養方式,往往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而將孩子物化了,物化成一個沒有能力面對世界、屬於教養者的財產。這中間是缺乏信任的,信任孩子有能力與這個世界建立起健康的互動模式。 那,我們可以教育孩子去愛,而不是乖巧與順從。 而什麼又是愛呢?可以拿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提到愛的四要素:「關心、責任、了解、尊重」,作為孩子學習愛的四大元素。 圖片|Photo by Elijah Hiett on Unsplash 過分乖巧,對孩子來說,不是好事 教孩子真實地去關心他人,包含關心父母自己,而不是只能待在自戀的幼稚狀態中忽視他人。 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情緒以及人生負責,而不是在為自己負責以前,就開始嘗試負責他人的行為、情緒與人生,包含將父母的責任轉挑到自己肩膀上。 教孩子深刻、如實地了解他人與自己,若缺乏了解,關心與責任將會成為盲目的控制與自我審查。還要教孩子尊重,尊重自己與他人,不被人跨越界線也不跨越他人界線,維持與他人健康的距離。 我知道,相對教孩子順從乖巧比起教他們愛來說困難許多,但這是一個孩子是否可以成熟與獨立的關鍵呀! 另外,也別忘了社會教育以及同儕影響,同學、戀人、朋友、同事等等都起到很大作用,許多智慧將會在孩子獨立步上人生道路時漸漸習得,而無須在孩子幼小時強加自己的經驗給他們,這反而使孩子視野固化狹窄。 只需教他們愛,使他們有足夠能力踏出家門,有健全的心智面對家門外的世界,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即可,至於,其他的部分,父母能否安心放手呢? (延伸閱讀:梅琳達蓋茲:讓孩子懂自己被愛,不是因為乖,而是因為在這個家) 為人子女,怎麼面對曾經只要我們乖巧的父母呢? 若我們曾經因為身為子女,被要求乖巧順從,而感受到許多痛苦,可以選擇責怪、歸咎痛苦給父母嗎? 我認為若還無法放下、原諒父母的話,是可以責怪與歸咎的。但,等到我們較為平靜時,或許可以開始思考,父母是不是也是被要求順從乖巧而長大的呢? 我的父親十分討厭我表達真實的看法與感受,也時常會在我表達後有很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嘗試懲罰我。直到最近因為要照顧奶奶而與爺爺奶奶同住一個月後,我才很真實的觀察到奶奶的暴烈脾氣。 而這讓我不禁聯想起父親在奶奶的養育過程中,更高壓地被控制與強力地被要求順從,是否也沒有被給予空間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呢?因而在成長後,他也無意識地習得了奶奶養育的模式,自然地,我也被強力地要求要乖巧順從。 我認為,父親沒有像我一般幸運,可以接觸內在成長、心理學,他沒有機會習得向內觀察自己固著行為模式的能力,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因此困在不健康的狀態中。 因為我的幸運,我有機會嘗試跳脫以往的模式,並同理長輩們在高壓家庭中長大,他們無法擺脫家庭給予的桎梏,複製了類似的原生家庭。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是否可以因感激我的幸運,而超越這樣的模式,進而不再複製「乖巧順從模式」到自己的關係中,進而同理、諒解父親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並帶給我得以順利成長的家庭,雖然它——原生家庭曾經帶給我痛苦的傷害。 我認為,當我們沒有放下對父母的不諒解,是很難超越父母養育我們的模式的,因為那些怨恨將使我們陷入無意識的狀態中,我們將會帶著父母教會我們的方式,去複製出類似的原生家庭,以及教出一個和自己一樣的痛苦「乖孩子」。 唯有深刻覺察,我們才有機會停止複製固著的模式。 不要當乖孩子,去當個懂得愛的人 自從三年前開始內在探索後,我一直努力做個全然真實的人,一個不斷給予愛的人,而不是去扮演一個父母期望中的乖孩子。 雖然物質不富裕、不符合社會成功標準、父母依然很擔憂,但是,我當下的生活很平靜、鮮少焦慮與憂鬱,並時常感受到生活的喜悅。 願大家也可以努力找回正視自己真實感受與需求的勇氣,並享受真實的生活。 不要努力地乖,去努力真實地愛。 (延伸閱讀:「你乖,媽媽才要抱你」有條件的愛,只會讓孩子不安) 作者|李品毅 Lee Ping-Yi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December 31,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y3LKh
致你心中的「內在小孩」:我陪著你,別擔心,你做得很好了 https://ift.tt/2KTc7jM 很生氣的時候怎麼辦?先正視情緒,然後讓「內在的小孩」顯現,拍拍他、抱抱他、告訴他:「你做得很好了!」 雖然寫了許多和情緒相關的文章,但每逢有人問,氣噗噗時是不是要轉移注意力?我都沒辦法很乾脆地回答「是」或「不是」,因為在轉移注意力之前,還有個更重要的步驟——陪伴情緒。 而這個步驟,需要經過八週時間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夠接得住強烈的情緒和感受。 為什麼我會說,氣噗噗的時候不能馬上轉移注意力?因為氣噗噗的時候,硬是轉移注意力,結果就是那股氣還是在,只是暫時被忘記,一旦哪天被勾起來,你都不曉得自己怎會積怨得那麼深。 況且馬上轉移注意力,有點像是老公看到老婆生氣,用裝傻、裝笨的方式來轉移老婆注意力一樣,只會讓她更加火大:「你到底懂不懂我在氣什麼啊!」實在不是個好主意。 既然不能馬上轉移注意力,要做什麼才好呢?這時候要做的事情就是「陪伴」,像個溫柔的爸爸、媽媽、耶穌或是神一樣,靜靜去陪伴那個在內心氣得又叫又跳的小孩,不是勸他不要生氣,也不是勸他趕快去做點什麼轉移注意力。 只要靜靜地陪伴就好,讓他知道,「我知道你很生氣,就讓我陪你一會兒吧。」 但是陪伴並不容易。有練過的人,就算孩子在地上又吼又叫地翻滾,依舊可以不動如山地等待著;沒練過的人,孩子不過哭五分鐘就崩潰了。要怎麼練這個「陪伴的基本功」呢? 首先,你要能夠一口一口專注地吃一頓飯,要能一次一次專注地呼吸,習慣靜靜看著一樣東西,好奇而不批判地看著。 如此一來,往後碰到強烈的情緒,才有能力靜靜地陪伴它,不急著把不舒服趕跑,也不會隨著情緒波動。如果你還沒有機會去學正念認知療法,就先試試看好好咀嚼與品嘗每一口飯、專注每一次的呼吸,維持越久越好。 假以時日,就算你還是沒有能力陪伴氣噗噗的情緒,也能因為心與口的滿足而瘦下來。 圖片|Photo by Bekah Russom on Unsplash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陪伴生氣的自己要像陪伴一個生氣的小孩,然而有的時候人會莫名地感到憤怒,部分原因還真的是遇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同班同學分組合作,總有人會多承擔一點,文依就是。平常下課她會來找我蹭一下,小聊一下,但這次她很認真地跟我約了時間要談,讓我感覺有點不對勁。 文依跟我說,組裡有個傲嬌小公主總是撒嬌耍賴,看到她就覺得無法忍受,甚至有想要攻擊她的衝動。但她知道小公主其實沒那麼壞,也覺得自己反應太誇張,所以想找我幫她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我試圖想釐清她爆氣的點,便問她:「妳是生氣她都不做事,還把事情都推給妳?」 文依回說:「但同樣的事別人推給我做,我卻不會有那種衝腦門的怒火。」 我又問:「那妳是因為感覺到什麼,所以怒火衝腦門?」 文依想了想說:「好像是那種我一定會幫她解決的感覺。」 我聽了,身體一緊,覺得這感覺好熟悉。文依是個非常負責任,會扛起一切的女孩,但每次她在我身邊繞來繞去時,我的確也有種她覺得我可以為她「解決天解決地解決所有事」的感覺,如果我說了什麼肯定她,她還會有一種得到保證、如釋重負的樣子。所以,會不會在看到傲嬌小公主時,她和小時候的自己相遇、看到自己了? 於是,我試著問:「妳覺得她像誰?她的那種想要全部賴給妳,覺得妳可以為她解決天解決地的行為,讓妳想到誰?」 文依想一想:「沒有耶。」 我又問:「如果妳在家,想要家人幫妳解決事情時會怎樣?」 文依冷笑道:「怎麼可能?我肯定馬上被唾棄。我媽會說,大家都很忙,要自己想辦法;我姊會說,妳以為妳是千金小姐,每個人都有義務幫妳嗎?」 接著我小心地探詢:「那有沒有可能,妳看到傲嬌小公主時,就像看到小時候的自己?」 文依大驚:「對耶,就像看到小時候的我,懊惱自己什麼都不會。」 (延伸閱讀:不可忽視童年創傷:擺脫「渣男磁鐵」靠自我覺察,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 我繼續問:「對於什麼都不會的妳,妳的感覺是什麼?」 文依說:「嫌惡。我討厭帶給人家麻煩的我。」 我整理文依的回答,說:「所以看到傲嬌小公主就像看到小時候的妳,讓妳感到嫌惡?」 文依說:「可是我現在不是那樣了啊,老師妳有看到,我現在已經不是那樣了。」 我說:「是啊,從大一開始,妳就是那個會統整一切,讓我完全放心的人。但我猜測可能是妳看到她,就像看到小時候的自己,所以想訓誡她:『妳以為妳是千金小姐,每個人都有義務幫妳解決問題嗎?』」 文依說:「我沒有想過是不是,但也許我真的是這樣。」 我說:「其實每個人都會這樣啦。我也不例外。」 文依驚訝地說:「老師也會嗎?」 我說:「其實我是個脾氣火爆、講話直率、很會得罪人的人,但沒有人這麼說我。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只要我的這一面顯現出來,我媽就會很冷靜地回應,讓我看到自己的暴衝有多麼不堪,慢慢地,我就修正到,連自己都看不見自己有脾氣火爆、講話直率的部分。然而,只要身邊的人講話很衝,或是不顧人家的自尊心時,我就會特別嫌惡與生氣。為什麼別的事情,我不會有這麼劇烈反應?像如果人家說我是驕傲的母雞,我就不會那麼氣。」 文依問:「為什麼?」 我說:「因為我知道我不是驕傲的母雞。」 文依說:「所以老師的意思是,一個人會對一件事有劇烈反應,都是因為心裡有個坎?」 我說:「是的。還好後來我學了很多自我療癒的方法,現在看到講話很衝,或是不顧別人自尊心的人也不會那麼難受了。譬如當我覺察小時候的自己出現時,我就會用成人的身分告訴她:『妳很棒,能夠做到不衝口而出,也會顧慮人家的自尊。』 這樣做可以讓我心裡的那個小孩得到撫慰與鼓勵,而不是背負著罪惡感。此外,對那些講話很衝的人,我也會默默在心裡想:『啊,我了解你的不舒服,辛苦你了。』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彷彿也是在撫慰那個小時候的我。其實暴衝的人,心裡也是很矛盾和不舒服的。」 文依觸類旁通地問:「所以,有時候父母會對小孩有很大的情緒,會不會也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我說:「很有可能喔!雖然情緒與行為有著百百種可能,但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可能性。」 如果你也遇到小時候的自己,別再罵他了,拍拍他、抱抱他,跟他說:「你做得很好了。」然後,內心裡的那個小孩就會跟你一起長大了。 (同場加映:「對別人寬容,卻對自己嚴厲」你需要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 正念小故事──「生氣列車」 我有位朋友被迫離婚,沒辦法,老公不想跟她生活在一起,不是誰的錯,也沒小三,可是就很氣。理性上她知道離都離了,氣也只是氣死自己,很想不要氣。而所有的理論也都說要接受自己很生氣。 她的問題是,然後呢?還是氣啊!我都接受我生氣了,氣怎麼還不走啊? 她問我,要怎樣才能不生氣。 我說:「生氣這件事很神祕,什麼時候會走?有一部分和妳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有關,有時候則和神經路徑有關。如果妳前夫討厭妳的地方,剛好也是妳心裡默默討厭自己的地方,那妳就會氣到天荒地老,直到妳不討厭自己的那一天。 如果妳生氣是因為覺得他害妳離婚、變社會的敗犬,那就很簡單了,妳天天看郭葉老師的臉書,每天被滲透,認同女人被離婚也還好。一旦潛移默化發生了,消滅了敗犬概念,自然就不氣了。如果是神經路徑不斷增強,讓自己氣不完,那就可以試試『生氣列車』心法。 「首先要認識到『生氣』是一種能量;『生氣』自己一直氣又是一種能量。被離婚這件事妳本來就氣了(1),再加上生氣自己怎麼一直氣(1),那就等於氣上加氣(1+1=2);如果每天都生氣,又每天想我為什麼那麼沒用一直生氣(1+1+1+1+1⋯⋯),那就永遠氣氣氣不完了。想要不氣,就要練『生氣列車』這個心法。 覺察到自己忍不住要氣起來了。 想像有一台列車遠遠地開過來。 給它貼個「生氣」的標籤。 你可以選擇不要跳上車,至於要停要走隨便它。 「 每次『 生氣列車』 來了, 都這麼做。沒有了 1+1+1+1+1⋯⋯一直加能量給它,它沒油了(就是沒有能量的意思),很自然就不會來了。」我繼續說完。 氣氣氣不完嗎? 試試「生氣列車」、「悲傷列車」、「嫉妒列車」(名字的標籤隨便你貼),挺有用的。 本文摘自郭葉珍的《和自己,相愛不相礙: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愛的正念生活》。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和自己,相愛不相礙: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愛的正念生活》 December 31,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Tc7jM
甜食是摧毀膚質的最大兇手?28 歲開始的 3 大調養重點 https://ift.tt/3n3gKoL 皮膚從出生開始就在老化,隨著年紀漸長,膚質狀況也會越來越多。那麼除了勤勞防曬擦保養品之外,有沒有什麼「由內而外」的改善方法呢? 抗老要從 28 歲提前部署 此時,你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最明顯的是,陽氣,也就是身體的動力,會漸漸衰退。所以隨著年紀的增長,你就會覺得越來越提不起勁,五臟六腑、氣血的運作機能也會越來越慢。 胃腸不好人易老 以經絡來說,人體第一個會衰退的是陽明經。陽明經有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陽明脈衰,這兩個臟腑的功能就會開始打折。 現代人喜歡喝冷飲、吃甜食、精緻飲食,一旦胃的功能變弱,吃的東西就會不容易消化,常打嗝、脹氣;大腸的功能退化,大便就會變得不順暢。 以經絡循行來說,胃經通過大部分的臉部,所以胃經的氣血不足,臉色就會不好看,細紋開始出現,甚至長斑,早上起床還容易有黑眼圈和肥大的臥蠶。 大腸經通過上嘴唇和鼻子的兩側,若其氣血不足,就會讓法令紋或是鼻子兩側的溝縫加深。因此陽明脈衰,不只讓腸胃功能變差,也會使整張臉的氣色、外貌急速老化。有個廣告說,腸胃好、人不老,是真的有道理的。 除了陽明脈衰之外,身體的腎水,亦即保水度,也會開始減少。當身體的水分不足,但陽氣還夠、熱度仍在的時候,臉就會像烤土司一樣,慢慢的被烤焦了。臉色開始變得暗沉、痿黃、斑點、色素沉澱。 髮為血之餘,二十八歲後身體的精血都會開始衰退,在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沒辦法再去滋養像年輕時候那麼茂密的頭髮,因此會開始掉頭髮,髮量越來越少。 圖片|Photo by Content Pixie on Unsplash 28-35 歲調養重點❶:婦科帶下好困擾 俗話說:「十女九帶」,女性朋友常常為了婦科分泌物,或是感染發炎的問題而困擾,但是面對帥哥醫師的時候,卻又害羞到不知該如何啟齒。沒關係,我都懂! 在進入正題之前,還是要不厭其煩和大家鄭重強調一次,這個叫做分泌物,不叫內分泌,不是從體內流出來的液體就叫做內分泌好嗎? 曾經有不只一位病人,來看診的時候跟我說,醫生我最近內分泌有點多耶!聽得我一頭霧水,回過神來才知道她指的是婦科分泌物,有些都已經停經當阿嬤了,還搞不清楚該怎麼稱呼它! (延伸閱讀:持續運動,卻生理期失調?一起認識運動員常見的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 諸帶不離濕 言歸正傳,女性的生殖器官本來就會有正常的分泌物,外觀呈現透明到乳白色的黏液狀,沒有特殊味道,主要功用是讓陰道保持濕潤、維持正常的酸鹼值以及抑制壞菌的生長。 排卵期以及月經前後分泌物的量會稍微多一些,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感,都可以視為正常的生理性白帶。平常如果隨意使用陰道灌洗、過度清潔,反而會破壞正常的菌種,讓其他病菌趁虛而入,造成感染。 一旦分泌物的顏色、質地、流量、味道出現變化,甚至帶有血絲,或是合併瘙癢、腫脹、疼痛等,就有可能是感染或是發炎的現象。 例如細菌性感染,身體可能不會有太多的不舒服,但是分泌物會變得比較灰白色,帶有一點魚腥味;若是念珠菌感染,外陰部常會瘙癢、紅腫、疼痛,分泌物呈白色黏稠,甚至像豆腐渣一樣;如果是滴蟲感染,外陰部同樣會瘙癢,小便會疼痛,分泌物像膿一般黃黃綠綠的,同時伴隨著惡臭。 不管哪一種感染,先排除排卵期出血和月經前後這個時期,只要分泌物中帶有血絲,最好還是檢查一下是否有生殖道的癌性病變,千萬不可以馬虎! 中醫認為「諸帶不離濕」,意思就是說,任何的分泌物過多、婦科發炎、感染,都和體內的濕氣有關係。而體內會有濕氣,通常都是臟腑失調所引起,最常見的就是脾、腎的虧虛。 現代人常常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飯不定時不定量,要嘛就餓過頭,要嘛就吃過飽,這樣的飲食習慣就會導致脾虛。晚上不好好睡覺,常熬夜、晚睡、睡不好、日夜顛倒,或是經常操勞過度,就會造成腎虛。脾、腎虧虛會使代謝功能變慢,而讓身體累積太多的代謝廢物或是水分,就叫做濕氣。 除此之外,甜食、生冷食物、酒這三大類,會讓體內的濕氣加重。 甜食包含添加人工糖類以及所有精緻加工的食品,像是蛋糕、麵包、餅乾、零食等;生冷食物包括本性偏寒的食物以及低於室溫的東西,像是生菜、瓜類、梨子、橘子、柿子等,都要少吃;酒類以啤酒為例,喝多了會讓身體又濕又寒,女生真的要少喝一點。 隨著體質偏寒或偏熱的不同,如果分泌物過多,引起感染、發炎的症狀就會不一樣。此時,要趕快看西醫吃藥、使用塞劑,先讓症狀緩解,同時看中醫把體內濕氣和臟腑失調的問題解決,中西合治、雙管齊下,標本同治,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28-35 歲調養重點❷:子宮肌瘤無須恐慌 子宮肌瘤是婦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大概每五個生育年齡的婦女中,就有一個有子宮肌瘤。年紀越大比例越高,到更年期前後,發生率更高達四十∼五十%。還好,子宮肌瘤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惡性的比例不到一%,所以長了肌瘤也不需太過恐慌。 肌瘤發生的原因不明,良性的肌瘤通常不會因為太晚診斷出來而轉成惡性腫瘤。 臨床上將肌瘤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由子宮往腹腔長的,稱為漿膜下肌瘤,這一種通常初期症狀不明顯,但是如果它不斷長大,壓迫到其他器官,就會有症狀出來。例如壓到泌尿系統,就有可能會頻尿或是解尿困難,造成腎積水;壓迫到腸子,就有腸阻塞或是便祕困擾。 第二類是往子宮腔長的,稱為黏膜下肌瘤。這一類型的病人,通常婦科症狀比較明顯,像是月經血量增加,有時候也會有骨盆腔的慢性疼痛,如經痛或是性交後疼痛等。假使肌瘤太大造成扭轉,會引起急性疼痛。 第三類是長在肌肉層內,稱為肌層內肌瘤,乃最常見的肌瘤型態,與漿膜下肌瘤一樣,除非長得夠大,否則不會有太多的臨床症狀。 子宮肌瘤有可能會影響受孕,但是機率不高,大約只占不孕症婦女的 3% 而已。所以當你努力想要懷孕,同時又發現有子宮肌瘤時,不要斷然把責任推給它,一定要做完該做的檢查,確定沒有其他問題之後,再來合理懷疑是不是肌瘤造成的不孕症。 (你會喜歡:【性別觀察】小嫻談不孕,女人永無止盡的香火緊箍咒) 調養對策肝氣「鬱結」宜解不宜結 子宮肌瘤在中醫的病名叫做「癥瘕」,癥是有形的血病,瘕是無形的氣病。當身體的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順,就容易造成血瘀;如果再加上痰濕過多,阻礙子宮氣血循環,長期下來痰瘀互結,就會在子宮形成腫塊。 導致身體氣滯血瘀的原因很多,可以說是現代文明病的根源,且和飲食、生活、壓力脫離不了關係。以子宮肌瘤而言,最常見的原因和肝氣鬱結有關。中醫講的肝氣,指的就是情志的部分,與現在常聽到的自律神經有點類似,凡是情緒緊繃、壓力大、個性急、完美主義者或是苦往肚子裡吞的人,肝氣就容易鬱結。 肝氣鬱結久了,進一步就會導致血瘀,這種體質的人常有明顯的經前症候群,像是胸部脹痛、心情煩躁易怒、頭痛、胸悶、下腹悶脹、經血要下不下、血塊等症狀。以經絡理論來說,肝經通過咽喉、胸部和下腹這些地方,所以此類型也很容易同時患有甲狀腺結節、胸部囊腫和子宮肌瘤。 平常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勞累過度,導致脾氣不足,再加上喜歡喝冷飲,吃冰品、甜食,導致體內濕氣、痰瘀過重,阻礙氣血運行,痰、濕、瘀互結,就會形成肌瘤這種癥的病理現象。 中醫認為肥人多濕痰,現在研究也發現,肥胖與子宮肌瘤成正相關,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痰濕體質造成的。總而言之,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保持愉快的心情、紓解壓力,飲食規律、少吃甜食冰品,就可以遠離子宮肌瘤囉! (同場加映:盤點熬夜壞習慣對女性的 10 大傷害:胃食道逆流、亂經、肌瘤) 28-35 歲調養重點❸:甜食是摧毀膚質的最大兇手 現代人可說是無甜不歡,一天沒碰到甜的就好像活不下去一樣,很誇張嗎?其實不會,你是不是早餐吃麵包,正餐後要來個甜點當結尾,下午茶也要嗑塊蛋糕,餐廳的選擇更是以烘焙點心為指標? 平常可以不喝水、不喝湯、不吃飯,但是一定要來杯手搖飲;壓力大的時候要吃甜的,心情不好的時候要吃甜的,月經前後也要吃點甜的,無時無刻、隨時隨地、想盡辦法、用盡心思就是甜的至上,到了一種連自己都匪夷所思、百思不解的地步⋯⋯ 好啦,也不能這麼說,年輕時我也曾經是個螞蟻人,小時候還偷拿過櫥櫃的方糖當零食吃,但是隨著年紀增加,慢慢地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能吃太甜的東西了,而且過了三十歲臉就會開始變得焦黃、暗沉、斑點、細紋,我是靠臉吃飯的人,怎麼可以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所以各位愛美的你,千萬一定要注意。 影響皮膚好壞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年紀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之外,其他都是可以努力控制的。 在二十八到三十五歲這段半生不熟的年紀,影響肌膚主要的原因是飲食習慣,尤其是含糖飲料和過度精緻化的飲食。糖吃起來固然讓人感到心情愉快,但是造成的傷害更大,現代研究發現它和癌症、肥胖、三高、或是皮膚老化都有關係。 這些含糖或是過度精緻加工的食物,進到人體之後就會轉化成濕氣,像是水分、血糖、膽固醇、血脂肪、尿酸、體脂肪等等,體內的垃圾變多了,除了會進一步演變成許多疾病之外,對於皮膚而言,就容易因為濕氣阻礙正氣的運行,而引起臉部暗沉、細紋,換季時全身皮膚癢,或是手掌、腳掌的汗皰疹。 很多人來看診,都會要求皮膚也要順便保養,認真一看,其實不是膚質不好,也不是膚色太黑,而是整體不夠透亮,診斷之後大部分都是因為體內濕氣引起的。 再去追問生活習慣,就會發現大部分都喜歡吃甜點、喝冷飲,只要把這個不好的飲食習慣改掉,皮膚就好了一半了。再積極一點的人,可以去快走、慢跑,加速排除體內的濕氣,或是吃點綠豆薏仁,濕氣越少皮膚看起來就會越好喔! 本文摘自陳峙嘉的《女人好養:人氣中醫師寫給你的專屬小寶典》。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女人好養:人氣中醫師寫給你的專屬小寶典》 December 31,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3gKoL
「妙語說書人」新玩法公開!桌遊裡的投射心理學:從卡牌中,找出代表的自己 https://ift.tt/34VRdr8 有時要將自己的感受付諸於文字或是語言是相當困難的,透過「投射性卡牌」協助你將內心想法透過描述圖卡表達出來,是了解自己的過程,也是讓他人更加了解你的方式。 因為國外疫情持續嚴峻,少了許多出外遊玩的機會,想介紹這套我很喜歡的桌遊給大家,在家裡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玩,聯繫感情,也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喔! 「妙語說書人(Dixit)」是一套我很喜歡的桌遊,除了原本桌遊的玩法之外,在輔導工作上,我喜歡把它當作「投射性牌卡」來使用。 「投射」從心理學來說,就是個人將自己的態度、思想、情緒、願望等,不自覺的反應於外在人事物的心理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像是 Dixit 這樣模糊、有些抽象、有些看起來非現實的圖片,讓個人內在的想法、感受、需求、矛盾衝突、防禦⋯⋯等不自覺的吐露出來。投射性牌卡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看到同一張卡片,想到的東西可能大相逕庭。 圖片|作者提供 像是這一張,有孩子跟我說圖中的人被關在監獄裡,腳上還有鐵鍊,沒有自由;也有孩子跟我說,他看起來像是在房間裡面,很自在、愜意的樣子,嘴角還帶著微笑。 圖片|作者提供 而這一張,有孩子說這像是媽媽常常在發飆,一發飆就撼動全家;也有孩子說他希望自己有很大的力量,可以統治世界。 從上面可以發現,同一張卡片每個人關注的點都不同,這就是投射性牌卡奇妙的地方。 我長期和青少年工作。青少年是兒童邁入成人的過渡期,從依賴父母到試圖獨立自主,長出自己的想法,想要做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矛盾衝突,有些話語和感受一時之間無法說清楚。 因此,對於無法表達清楚的孩子,我喜歡用 Dixit,以下介紹我喜歡的玩法︰ 1. 找出代表自己的卡片。討論這代表了自己的什麼,喜歡這樣的自己嗎?怎麼變成現在的自己的? 2. 找出代表自己過去、現在(可用玩法一個案挑的那張,也可以重挑)、未來的卡片。 圖片|作者提供 這是一個被醫生診斷有 ADHD 的男生,八年級。媽媽越南籍,在工廠工作,爸爸在他一歲的時候過世。有個30歲無業的哥哥。個案對媽媽的管教有強烈的憤怒,但同時也很心疼媽媽工作很辛苦,氣哥哥不幫忙,整天就關在家玩電腦。 1、2是過去的自己,3、4是現在的自己,5是未來的自己。 1︰過去的我像是在迷宮裡,在路上遇到很多敵人,怎麼走都走不出來。 2︰我有很多的面具,因為有很多討厭的人,我不能被他們看穿。 3︰我覺得重要的事情,爸媽都覺得不重要,他們只叫我唸書而已。 4︰不管我做什麼,我媽都覺得我做的是錯的…做A也被罵,做B也被罵。圖片中高高在上的是媽媽,底下的是我。(聽到這個覺得好熟悉,這是好多青少年的心聲啊!) 5︰我希望未來我有很大的力量,我要統治這個世界,大家都聽我的話。 之後,我會和個案討論過去的自己做了哪些努力怎麼變成現在的自己,肯定自己過去的努力,為現在的自己喝采!以及現在的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變成未來想成為的自己。 3. 找出代表自己(可用玩法一個案挑的那張,也可以重挑)和家人的卡片 在桌子上依照親疏遠近排放出自己和家人的位置,像是比較緊密就放的近一些,比較疏遠就放的遠一些。 圖片|作者提供 媽媽很愛管我,我像被關在監獄裡面,沒有自由。媽媽工作很辛苦,像是在沙漠裡拖著沉重的船錨,走得很吃力。 我很討厭我哥哥,他已經好幾年都沒有工作,整天只會玩電腦、使喚我和耍白目。 討論之後,我會請個案想想自己想要如何調整與家人的親疏遠近,再排一次卡片,最後討論可以怎麼做能變成他希望的樣子。 圖片|作者提供 調整卡片的距離後,這個孩子告訴我,他覺得媽媽工作很辛苦,但卻又很討厭媽媽管他,所以他不想改變和媽媽的距離。他希望哥哥可以離他更遠一點,因為哥哥很機車、很愛使喚他,他也希望哥哥能幫媽媽一點忙,讓媽媽不要那麼辛苦。 我和孩子討論怎麼做可以和哥哥離遠一點? 他說,他想要學習拒絕哥哥不合理的要求,像是常常叫他跑腿買飲料、買宵夜,或是媽媽叫哥哥做的事情,哥哥卻使喚他來做。或許拒絕一開始並不容易,但光是把期待說出口,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有些孩子無法把話說清楚,但挑了這些卡片後,讓我好像看見他的家人活生生地就站在眼前,也幫助我去理解他內心的渴望和衝突,還能陪他一起討論可以怎麼更靠近期待一點點。 如果你有這套桌遊,也可以自己玩,或和家人朋友玩玩看,看你心中的他、他心中的你有什麼不同,或許你會有不同的發現喔! 圖片|Photo by Viva Luna Studios on Unsplash December 31,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VRdr8
天氣變冷頭就開始痛?重點穴位按摩,減緩頭痛不適 https://ift.tt/3nXVfH0 頭痛的種類超過二百種,除了適時就醫之外,有幾個穴位按摩後可以緩解頭痛,下次不妨試試看?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頭痛的經驗,頭痛影響全世界超過 10% 的人口,造成頭痛的因素並非腦部本身,因腦組織本身就沒有痛覺神經分佈,通常是接受到以下的疼痛訊息所產生的感覺。 頭部疼痛神經分佈於顱骨內外的頭皮、關節、肌肉、血管、硬腦膜或靜脈竇等,當分佈的神經受到刺激就會引起疼痛。 頭痛的種類超過二百種以上,大部分的頭痛都是良性不會危及生命,但也有少數的頭痛是嚴重到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千萬不要輕忽頭痛給我們的訊息,當頭痛發生不知道原因時,應當就醫,尤其是突發且劇烈疼痛時。就診時,醫師會詢問病史,再加上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大部分的頭痛是可以鑑別診斷出來的。 圖片|Photo by Eli DeFaria on Unsplash 頭痛有哪幾種類型? 原發性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頭頸部的肌肉緊繃疼痛、神經細胞或腦內血管的異常有關,也就是說,不是由其他疾病所導致。這種類型的頭痛包括:緊張型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和荷爾蒙頭痛。 1. 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s) 是最常見的頭痛,像是整個頭被綁或被壓得緊緊的、脹脹的悶痛感或鈍痛感。發作時幾乎每天會發生,少數人會感覺到整天都痛,但大多數的人會在中午到傍晚時發作,而且天氣變冷時疼痛會更明顯。 常合併有頸肩僵硬的症狀,有時還會有頭暈症狀。引起緊張型頭痛的原因,除了精神壓力之外,長期姿式不良也會引起,如低頭族等。 2. 偏頭痛(Migraines) 疼痛發作時,頭前部或兩側出現搏動性的疼痛感。通常是頭部的單側先出現症狀,再慢慢擴及兩側,可能伴隨其他症狀,如噁心、嘔吐、怕吵、視覺異常、畏光等,發作時疼痛會持續數小時到 2 或 3 天左右,有些人會因刺眼的光線和吵雜的聲音而誘發。 3. 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s) 是一種急劇的疼痛,其疼痛常會從眼眶或太陽穴開始,再轉移到單側的頭部區域,疼痛程度比前兩者嚴重,會因此在半夜被痛醒,可能伴隨臉色蒼白、臉部盜汗、鼻塞或眼睛流淚等症狀,沒辦法靠休息來緩解。 通常每天都會發作,會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之久,然後才慢慢平息。 4. 荷爾蒙頭痛(Hormone headaches) 通常出現在女性身上,尤其是對荷爾蒙改變敏感的女性,如生理期、懷孕前後、更年期,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 (延伸閱讀:想喝一杯放鬆,卻只換來宿醉跟頭痛?從醫學看酒精如何影響大腦) 次發性頭痛通常是潛在疾病所造成的,例如: 頭部外傷造成的頭痛 血管疾病造成的頭痛 非血管性顱內疾病造成的頭痛(如:腦脊液壓力異常、顱內感染、腫瘤) 藥物或藥物戒斷現象造成的頭痛(如:咖啡因、酒精戒斷、某些減肥藥、麥角鹼等) 代謝異常造成的頭痛(如:透析、低血糖、高碳酸血症、缺氧) 頸部、顱骨、耳朵、鼻子、眼睛、鼻竇、牙齒、口腔、其他面部或顱部疾病造成的頭痛,或面部疼痛(如:頸椎、急性青光眼、屈光不正等) 原則上,次發性頭痛需先處理疾病因素,頭痛症狀才可能解決。 接下來將針對原發性的頭痛給予處理的方案: 1. 到醫療院所,透過醫師做詳細檢查最安全,必要時,需由專科醫師做腦神經系統的徹底評估。 2. 盡量找到可能的誘發因素,並避免之。常見的誘發因素如下: 在飲食方面:醃漬物、含有亞硝酸鹽之臘肉、香腸、熱狗等加工食品;味素、酒或過量之咖啡因等。 在生活方面:要有規律的飲食與睡眠習慣。充足的睡眠固然對於偏頭痛很有幫助,但過多的睡眠也可能變成一個誘發因素。如果時常在清晨醒來又伴著頭痛發作,而且常磨牙、作惡夢、睡眠品質不好等狀況,可試著改變睡眠姿勢,調整枕頭高度、換床墊等,常有意想不到之效果。強烈的光線、吵雜的環境,也都會誘發頭痛。另外, 生活上的壓力也是眾所皆知的壓力來源,學習紓解壓力也是重要的課題。 在藥物方面:某一些抗心絞痛和高血壓的心血管用藥、口服避孕藥等,可能會加劇偏頭痛的發生。 3. 常見的解痛方法(症狀性治療):如簡單的物理療法(如熱敷)、姿勢調整(如不要當低頭族)、按摩(按摩頭部後側、頸部及肩部等緊繃位置)、市售的止痛劑等,可以拿來暫時解決頭痛。 市售止痛藥可暫時解緩疼痛,但要注意是否會對腸胃的或肝腎造成副作用。一般來說,當頭痛需要透過藥物才可能緩解時,還是建議找專科醫師做根本治療,免得止痛劑越吃越多,演變成頑固型頭痛。 頭痛的中醫觀點 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二大類。 「外感頭痛」主要由於天氣變化遭受風邪入侵,如吹到冷風或中暑引起的頭痛。「內傷頭痛」則多與身體五臟六腑運化失常有關,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的氣血經脈匯聚於頭部,所以「內傷頭痛」也反映出全身臟腑的疾病。 還是建議先透過中醫師的診斷才能確切知道身體的狀況,有時候並非單純一種原因造成的頭痛問題,在此簡單分五類常見的頭痛原因: 風邪入侵: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 肝氣鬱結:長期壓力大、情緒起伏大。 氣血虛弱:脾胃功能失常,造成氣血生化不足、循環不佳。 痰濕阻滯:常吃生冷飲食,造成脾胃失調。 血瘀阻絡: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 中醫與芳療上的建議 1. 針對風邪入中的風寒,可以使用川芎、薑、黑胡椒、丁香等精油來驅散風寒;風熱,可用青蒿、連翹、薄荷、尤加利等精油,搭配肩頸刮痧就可以很快地改善體熱的狀況;風濕,可建議使用迷迭香、廣藿香、絲柏、雪松等精油。 以上可調油按摩、塗抹或泡澡都很適合。 2. 調合脾胃的部分,可以使用柑橘類精油,如甜橙、檸檬, 羅勒、茴香、檸檬香茅、山雞椒、廣藿香、薄荷、羅馬洋甘菊精油。 3. 瘀血阻滯的問題,可以使用永久花、神聖羅勒、川芎、當歸、薑、天竺葵、快樂鼠尾草精油,搭配聖約翰草或山金車基底油。 4. 泡澡或泡腳對於頭痛的人也都有很好的幫助,搭配不同的精油還能達到加成的效果。除了浸泡可以達到物理治療的效果外,還能幫助身心的放鬆。 頭痛有時候是因為氣瘀滯在頭上而下不來,此時泡個腳,有助於把頭上的氣引導下來,藉此可改善頭痛。 5. 有幾個重點穴位可以減少頭痛:風池、印堂、合谷、百會、太陽穴、天柱、迎香。 (同場加映:你也有失眠困擾嗎?中醫師教你簡易穴道按摩,三動作提升睡眠品質) 穴位按壓 【百會穴】在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 【印堂穴】於臉部正面的左右眉正中央處。 【迎香穴】鼻翼外緣中點旁邊,鼻唇溝(法令紋)上。 【太陽穴】在前額兩側眼睛後部的凹陷處。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風池穴】後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交接處。 【天柱穴】在頸部髮際線、左右兩條肌肉外緣凹陷處。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頭痛】芳療配方 精油配方:聖約翰草基底油 20ml,川芎 7 滴,薄荷 7 滴,真正薰衣草 6 滴 使用方法:建議透過上述的介紹,針對不同的狀況做長期的調理,此配方為緊急的止痛功能,也因濃度拉高,建議局部使用。可製作成滾珠瓶隨身攜帶,使用更方便。 本文摘自陳育歆的《解痛芳療全書:本草精油配方、穴位按摩、中西醫治療法,徹底改善全身的疼痛【一般疼痛緩解、心理引發疼痛緩解、安寧疼痛緩解、寵物疼痛緩解】》。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解痛芳療全書:本草精油配方、穴位按摩、中西醫治療法,徹底改善全身的疼痛【一般疼痛緩解、心理引發疼痛緩解、安寧疼痛緩解、寵物疼痛緩解】》 December 31,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XVfH0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你不喜歡我的樣子,真的很迷人」有一種性傾向,叫做「性單戀」 https://ift.tt/3n4lJW5 與其說「性單戀者」渴望佔有自己喜歡的人,不如說他們更享受追獵的過程;如果最終他們得到了想要之物,他們就會變得——不想要了。 你不喜歡我的樣子,真的很迷人 「我甩了 ×××。」聽到小妮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還以為自己的耳朵出毛病了。 「那個你追了五年的學長?他跟你表白了?」 「對,在我幾乎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約我出去吃飯,然後無比溫柔地說了一句『其實這麼多年,我對你也不是毫無感覺的。以前是我錯過了你,從今以後,我不想再錯過你了。』」 「那你應該高興啊!怎麼又放手了呢?」 「一開始我確實感到又意外又驚喜,但是隨著交往的深入,他在我心中完美的形象一點點地崩塌了。原來他也會說髒話,也會想著和我發生關係,肚子上也會有肥肉,我真的接受不了啊!」 「這⋯⋯」我一時無言以對。 「最重要的是,我受不了前段日子還對我冷若冰霜的一個人,轉頭就成了無微不至的暖男,甚至⋯⋯還有點黏人。」小妮皺了皺眉頭,眼神裡充滿了蕪雜的情緒。 「Lithromantic.」我輕聲地嘀咕了一句。 「什麼?」她不解地看著我。 我說:「你就是典型的 Lithromantic.」 圖片|Photo by 鏡飛 匙 on Unsplash 「知道一種叫 Lithromantic 的性取向嗎?就是你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後,當他對你有同樣感情後,你就會討厭這種感情,甚至不再喜歡他。」 「Lithromantic」翻譯成中文,叫作「性單戀。」 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我整個人是蒙的。若是自己暗戀的男/女神反過來倒追自己,燒高香慶祝都來不及,居然還會殘忍地拒絕對方?怎麼可能? 直到後來,我看了一部叫作《Closer》的電影,這才意識到「性單戀者」在這個社會的存在。 電影的主人公丹,樣貌英俊、討女人喜歡,是一個脆弱而敏感的人。他懂得愛、追求愛,但其實,他不相信愛。雖然他愛安娜,也愛愛麗絲,但他最愛的,還是自己。 丹算是渣男嗎?嚴格意義上講,他不算,他只是不知道怎麼發自肺腑地去愛一個人而已。他一定也想過和愛麗絲廝守終身,只是他心裡的那層業障,無法輕易地被抹去罷了。 「性單戀者」的愛情,難以用世俗的戀愛觀去解讀和評判。與其說這是一種性取向,不如說這是一種後天的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往往始于單戀者一方,他們會從自己的角度去仰視對方的優點,在幾乎完美的自我幻想中獲得高潮。 但當對方給予回應,反向示愛時,性單戀者會在察覺到對方的缺陷和軟肋之後,表現出極度反感的情緒,嚴重的甚至還有噁心的感覺。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認為「自己配不上對方」,接受這段戀情會「褻瀆」了對方。用《壁花少年》中的一句臺詞描述就是:「我們只接受自己認為配得上的愛。」 「性單戀」的成因有很多,比如多次表白被拒後失去信心、自身條件不足而導致的自卑、受過感情創傷而留下了陰影⋯⋯ 對於性單戀者而言,喜歡的人就像鏡中花、水中月,是掛在蒼穹中的璀璨的星辰,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至於在一起什麼的,拜託,想都不敢想好嗎? (推薦閱讀:在愛面前,不夠勇敢也沒關係!單戀時,你可以對自己說這 10 句話) 心理學家把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分為四種:依戀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 矛盾型的嬰兒,會因為母親的離開而極度焦慮,但是當母親回家的時候,他們又會表現出難以解釋的冷淡。 具有這種矛盾性格的人,長大便有可能成為性單戀者。 與其說性單戀者渴望佔有自己喜歡的人,不如說他們更享受追獵的過程。眾所周知,人們看到喜歡的人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於是我們便會心跳加速,熱血沸騰。大多數人是在得到愛人芳心的那一刻,多巴胺分泌達到最高點。 而性單戀者恰恰相反,越得不到就越想要,而倘若真的得到了,便心生倦怠之意。 毫不誇張地說,當性單戀者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悲劇就已然埋下伏筆了。 《馬男波傑克》裡有一句臺詞說得特別紮心:「看到一個人真實的樣子,其實會讓人覺得很親切,但那種親切的感覺並不好,就像看到你媽媽哭一樣。看到有些人的真實樣子,會讓你覺得很難過,好像他們幻滅了。」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性單戀者發佈的帖子,題目叫作《我受不了我喜歡的人在我面前放屁》。是的,他們害怕自己心目中那個完美無瑕的人,其實最真實的樣子,也同自己一般不堪。 除此之外,性單戀者習慣了做感情中的弱勢一方,習慣了用滔滔不絕的愛來滋潤對方,習慣了把悲傷獨自咽回肚中。要是突然有一天,對方告訴他們:「我們對調一下,你來做強勢的那方,換我來喜歡你。」這種身份上的強行扭轉,是有可能讓性單戀者的三觀直接崩塌的。 蕭伯納說過,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沒能得到心愛之物,另一種是得到了。 也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因為得不到,才有了近乎完美的臆想。為了這個臆想,人們情願肝腦塗地,赴湯蹈火。而一旦臆想成為現實,他們也許就會像「馬男」說的那樣,有種幻滅的感覺。 如果可以,請你接受我的愛,但不要接受我。因為你不喜歡我的樣子,真的很迷人。 本文摘自西門君的《活著不是為了討好你,我想取悅的是自己》。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活著不是為了討好你,我想取悅的是自己》 December 31,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4lJW5
「交往八年,作為男友情緒出口的我累了」釐清責任,真正的愛是讓心自由 https://ift.tt/2X0343g 親密關係的經營仰賴兩個人的日常對話、感受與溝通,在一起的時間一久,時常就會忘記彼此仍需要初相愛時那種甜甜的悸動。 小敏是一位全職翻譯,平時以接案為生,在她努力的經營專業下,很得到客戶的信任,工作算是穩定的成長;同時,她有位交往超過八年的男友。 擁有喜歡又自由的工作型態、還有穩定的感情,很讓周遭的朋友感到羨慕;不過,她在大家都忙著慶祝的聖誕節、跨年時期,預約了催眠,來到我的催眠工作室。 「我覺得好累呀!這件事說來話長,但我真的好需要樹洞。」 「好呀,你慢慢說,我們有很多時間」我用一個微笑鼓勵她說。 原來,小敏與交往八年的男友同居,長時間的相處,已經產生了固定的模式。身為自由工作者的她,每每在男友快下班時,就會開始著手準備餐點,與男友一起追劇,共度晚餐時光。 本來這樣的生活很幸福的,不過小敏漸漸發現,男友的話題好像都只有抱怨公司。樂觀的小敏一開始會鼓勵男友尋找興趣、發展副業,也許有朝一日就可以脫離公司的體制,讓自己自由。 發展副業的話題總是不了了之,小敏心想:「也許男友只是需要時間罷了。」,這樣的日子也不算太壞,於是就這樣一天天的過了下去。 圖片|Photo by Cody Black on Unsplash 被壓抑的情感需求,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 有一次,小敏到外地工作,借住在有空房的朋友 W 的家中。忙碌的她,一直到了深夜,都還在與客戶開線上會議。 她用眼神及唇語示意朋友:「不好意思,再等我一下下」;朋友 W 只是回以溫柔的微笑,然後在她的身旁靜靜的看書等待著,也不催促她。 會議結束後,終於有時間可以聊天了。與許久未見的 W 聊到了深夜,聊起了近況,聊起了最近的感情狀態,然後發現原來他們好相似,在感情中總是扮演默默守護的角色。 那一晚,在氣氛的堆疊下,他們發生了關係。 面對同樣有伴侶的 W,小敏深知他們的關係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罪惡感的關係,她封鎖了 W,花了幾週的時間,讓自己的心情鎮定下來。 慢慢的,她開始慢慢的不再想 W,不再渴求他的身體、他的擁抱,不過她卻發現,這段意料之外的出軌,卻讓小敏發現,原來自己內在有一種需求,竟被她藏得如此深層。 她發現,原來男友好久沒有關心她了。 倒不是真的完全的疏離,在小敏感冒時,男友也會倒杯溫熱開水,遞上關心。但已經想不起上次男友提起類似「今天好嗎?」這類的噓寒問暖是什麼時候了,有的只有「今天吃什麼」這類柴米油鹽的話題。 「我好想念那一天,W 靜靜待在我身邊,沒有壓力的溫暖守候。」最令小敏想念的,不是性愛的激情,而是令人安心的關心和陪伴。 當小敏語畢,我拿出了牌卡,是愛無能生活指引卡,它是一組內文犀利的牌卡。洗了牌,我請小敏憑直覺抽出一張牌。 圖片|作者提供 「只有滯消的商品才需要很長的文案。」 你的優秀不需要他人認可,放下那些醜陋的形象奢侈品。你就是你,不用解釋。 只有心靈窮酸的人才會喜歡一天到晚讓人知道他在幹嘛。你窮嗎?你酸嗎?沒有吧! 你不是每月主打特價的滯消品,你是無法折扣的原價商品,而不是特價品。 「這張牌讓我想起,我在他身邊,好像都會忍不住想要經營自己的形象。」 「因為男友媽媽的期待,本來不會烹飪的我,開始學作菜;想在男友的朋友面前表現出好女友的樣子,希望大家認可,我也會在男友面前成為他的心靈垃圾桶,一直吸收他的抱怨⋯⋯」 「這些事,本來都是我心甘情願,也做得來的,但是最後好像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 我請小敏閉上眼,感受潛意識要帶給她的訊息⋯⋯ 「你會不會動點腦袋呀!」小敏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童年時期母親的謾罵。已經忘記是什麼事了,但是這樣的責備,時常出現在小敏的童年生活中。 身為長姊的她,常常要扮演好「姊姊」這個角色,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母親的耳提面命,另一部份的原因,是這個社會每個人,對於女性的種種期待⋯⋯ 她想起小時候,當時她還好小好小,媽媽挺著肚子,溫柔的對小敏說:「你要當姊姊囉!要成為榜樣,照顧弟妹,知道嗎?」當時年紀小小的她不懂,只覺得穩約背負著使命感,但是不明白,這個承諾要背負的是什麼。 於是,她開始成為一回到家就立刻把功課寫好的孩子,當弟弟妹妹還在玩玩具時,母親開始教她洗碗、做家事。 「有一次,我洗碗洗到一半,突然覺得,為什麼這些事只有我要做,弟弟妹妹都不用!」有一種不平的感覺滿溢到胸口。 為了得到媽媽的認口,得到所謂「好姊姊」徽章,小敏壓抑自己想玩、想放鬆的心情,但是在不斷的家事轟炸下,終於有一天爆發了。 回想這段洗碗的回憶,小敏的淚一滴滴落下,她發現她的人生其實是一場輪迴,從成為「好姊姊」「乖女兒」,開始慢慢進階成為「好女友」⋯⋯ 「甚至在工作上,我也是幾乎使命必達,才擁有了許多支持我的客戶!」 「不過在最近,我開始感到工作量不堪負荷,於是調漲了價格,我的內心才平衡了許多。」 「也許就是因為工作上平衡了,所以感情上的不平衡才被放大了吧!」小敏笑出來。 釐清責任,讓心感到自由 「如果你可以回到當下,跟當年的媽媽說些話,你會想說什麼呢?」我引導小敏做深層的溝通。 「當年的母親,其實很辛苦。她一邊要做生意,一邊又要照顧我們,還要做家事⋯⋯現在的我,好像沒有辦法跟她說,我不想做家事。」看著母親憔悴的面容,小敏心軟了。 「我應該跟母親說,家事可以用分配的,大家一起分擔,就可以不用這麼辛苦了!」在小敏的腦海中,浮現了媽媽充滿欣慰的表情,她心裡的感覺也輕鬆了許多。 「也許我也不該一直當男友的心靈垃圾桶,如果狀態不好,當下不想聽,就應該直接告訴他,而不是要把自己包裝成一位溫柔體諒的女友。」 「男友少了情緒的出口,可能反而更能為自己負起責任,做出改變。」 相比吸收他人的負面情緒,更從生活中去覺察自己的心情,才不會讓自己壓抑了太多的需求,最後反而做出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 作者簡介| 我是凡妮莎,是一位心靈工作者,使用催眠及牌卡協助人們探索潛意識,找回內在的力量。歡迎追蹤更多文章:臉書《凡妮莎聊心室》 December 31,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0343g
婚宴 5 大禁忌穿搭!拒絕冠上「假面閨蜜」封號,把面子留給新娘 https://ift.tt/34YsmD1 不論男女,參加喜宴的衣著都需要注意,畢竟沒人想破壞新人們的好心情吧?那麼有什麼婚宴穿搭禁忌,是需要注意的呢? 或許是因為到了一個年紀,這一兩年收到紅色炸彈的機率,真的非常高! 但每次去喝喜酒,除了糾結紅包要包多少,另一個煩惱就是不知道要穿什麼去參加喜宴,今天儂編就要來告訴你 5 個穿搭禁忌,千萬別因為穿錯衣服跟新娘翻臉,被當成來鬧場的「假面閨密」! 圖片|Photo by Marcel Strauß on Unsplash 一、白色 天啊!穿白色!真的是超級大忌!大忌!從儂編慎重的語氣,你應該知道這件事有多嚴重。 作為一生只有一次,終於能名正言順穿白紗的結婚日,卻因為你的無心之過意外撞衫,相信無論換作是哪位新娘子,感情再好都一定不會太開心。 二、黑色 至於為何不要穿黑色,主要是因為在大多數的長輩心中,黑色是個相對不吉利的顏色,作為賓客我們不只是去祝福朋友,也是去替閨密撐場、討長輩歡心的。 所以除非是男生穿西裝,不然女孩子建議離黑色、海軍藍、深灰色⋯⋯等單品越遠越好,千萬不要誤踩地雷! 三、迷你裙 除非新人有指定的 Dress Code,不然參加婚禮請務必遵守優雅、淑女、端莊⋯⋯等關鍵字,所以過短的裙子和太過裸露的服裝都應該要避免,因為這場派對唯一的主角就是新娘,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別人才會在你的婚禮上也把 Spotlight 讓給你。 (延伸閱讀:紐約同志遊行的台灣文化:我們把喜宴搬到美國了!) 四、牛仔褲 由於在台灣大多數的喜宴都是辦在餐廳、飯店裡,所以很多人會有「只是去吃飯」的錯誤觀念,但在歐美吃飯前都會先有一個隆重的儀式,因此他們自然而然會把自己打扮的隆重一點。 我們不妨試著把這個概念也套用在自己身上,畢竟牛仔褲每天都能穿,少穿一天真的沒差! (你會喜歡:一個女孩的穿搭告白:瑞典社會教會我的尊重與接納) 五、居家服 居家服的定義很廣,儂編認為在喝喜酒的情況下,只要看起來鬆鬆垮垮、沒有精神、過度舒適的都算居家服。 舉照片中這身造型為例,裙長過膝不裸露也夠端莊,但因為針織材質的關係,所以乍看之下有種穿睡衣出門的感覺! 原文出處:婚宴穿搭5大禁忌!黑白兩色最顧人怨、牛仔不得體,穿迷你裙喝喜酒...新娘馬上翻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喻虹淵難得深夜放閃!和仔仔結婚三週年:屬於我們最好的簡單幸福 2020明星結婚他們最低調!盤點7對今年默默成婚藝人,新冠肺炎也擋不住真誠的愛! December 31,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YsmD1
韓劇《Sweet Home》呼應 2020 疫情現狀:人的慾念,有時比病毒更加可怕 https://ift.tt/2Jxdvbf 改編自同名漫畫,於 Netflix 上線的驚悚韓國影集《Sweet Home》,由宋江、李到晛以及李是英飾演當中要角,好萊塢團隊打造的怪物特效視覺,加上緊湊刺激的劇情,獲得極高注目。 改編自同名漫畫,2020 年 12 月 18 日於 Netflix 上線,由宋江、李到晛以及李是英的驚悚韓國影集《Sweet Home》獲得極高注目,找來好萊塢團隊打造怪物特效視覺,加上緊湊刺激的劇情,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 在口耳相傳下,《Sweet Home》很快爬上 Netflix 收看排行榜冠軍,究竟此劇為何吸引人,為何成為 2020 年末必看的強劇,以下 3 點為大家分析: 圖片|《Sweet Home》劇照 一、顏值與實力兼具的演員陣容 宋江、李到晛、朴珪瑛、李是英加上李陣郁已經夠有看頭,平時有接觸韓劇的劇迷應該都知道,這幾位主要演員,不管是以主角或是配角的身份出現在韓劇中,基本上就是人氣劇的活招牌。 加上金相浩、金甲洙等長青演員的助陣,每個角色都是一時之選,對於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以漫畫作為基底,基本上演員不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找角色,但本劇演員都演出了角色的不同面向,精湛之外更顯演員個人的自我魅力。 圖片|《Sweet Home》劇照 二、超越水準的製作團隊 《太陽的後裔》、《鬼怪》導演李應福執導,過去李導演擅長驚悚題材,後來跑去拍電視劇,越拍人氣越火,基本上出自他導筒的作品,不意外均為佳作之外,更是經典。 加上《復仇者聯盟》、《怪奇物語》的特效團隊打造怪物的造型,超越了過去韓國影視製作的水準。沒有假假的動畫感,用奇特的造型渲染出的氛圍,讓人不寒而慄。 (你會喜歡:「我真的能得到那麼多愛嗎?」在鬼怪之後,孔劉訴說著自己的脆弱時刻) 圖片|《Sweet Home》劇照 圖片|《Sweet Home》劇照 三、與現實社會相互呼應 在《Sweet Home》的世界觀中,怪物雖然是人轉化的,但卻不是透過病毒,而是慾念,這樣的慾念有時比病毒還要可怕。 近年 K-zombie 題材拍攝眾多,轉換成新的領域,感染與病毒的恐懼不來自於體外,而是體內,一種人心無法預測的新概念與後疫情時代相互呼應,讓人心有戚戚焉。 (同場加映:「有伴侶,還是對他人有慾望」認識自己內心的三種渴望) 圖片|《Sweet Home》劇照 《Sweet Home》全 10 集已經在 Netflix 上線,馬上追起來~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Sweet Home》韓劇改編人氣驚悚網路漫畫!李到睍、李陣郁一同對抗駭人怪物,找來《怪奇物語》特效團隊攜手打造 南柱赫、鄭裕美《非常校護檔案》、李到晛《Sweet Home》Netflix都將播出,驚悚靈異劇迷有福了! Netflix日韓兩大夯劇《今際之國闖關者》大戰《Sweet Home》你想加入哪一場生存遊戲 December 31,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xdvbf
陳綺貞的「簡單生活」歌單:一起在不夠完美的日子裡,重溫旅行的意義 https://ift.tt/3aTsdEH 陳綺貞在「簡單生活節」的壓軸,是她從感情風波後首度公開演出,久違再度上台的她,那背著吉他的纖弱身影,用最溫柔的姿態,用歌聲拾起每個墜落的人。 兩年一度、一連兩天的簡單生活節,12 月 13 日圓滿結束。幾乎每屆都出席的文青界女神陳綺貞,不覺從少女標本(滾石唱片.1998 年)到神枱級歌手,出唱片又出詩+相集又出散文集(印刻出版,2014 年),眨眼來到 2020 年,今天仍站在台上,帶著自己的故事,為別人開解治癒,大約就是台式文藝的力量。 12 月 12 日晚,陳綺貞在台上分享第一次站在會場架在草坪上的舞台時,是 2006 年第一屆簡單生活節:「當我面對新的未來時⋯⋯又會到出發的地方。」 轉眼已到了 2020 年。近年,陳綺貞頗受緋聞影響,事發後就沒有公開演出過;今屆簡單生活節邀請她為壓軸歌手,今日報導都以事後「首次公開演出」為題,或又有人會舊事重提? 陳綺貞「復出」可以是很不文藝的一回事:傳媒必把她的舊事再次炒作;她應邀站在台上,可說是十分勇敢的。她所選歌單,讀者細讀歌詞,想起她近年的生活,想像歌詞與現實的連繫,相關或毫無關係,重要或不重要,大家暫可拋開「作者論」,閉上眼睛,細聽陳綺貞這麼多年來為我們創作的音樂? 陳綺貞被指是「小三」破壞他人婚姻,文青女神形象也在一夕之間崩塌。圖片|cheerchen@IG 陳綺貞有文青女神稱號。圖片|cheerchen@IG 陳綺貞在為爆出做小三前形象非常正面。圖片|cheerchen.cheerego@Facebook 事後陳綺貞立即與林姓人夫斬纜割席。圖片|cheerchen.cheerego@Facebook 香港只有隔岸聽歌,本版從歌單中精選幾首,是或不是味兒,在公認糟到透頂的 2020 年,都在心頭。香港聽眾無法參與,唯有在網上尋索,得知歌單超過十首歌曲,就讓我們留在網絡,重溫好歌好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溫室花朵 我的容顏最嬌媚/我的眼前一片漆黑/我的愛情最甜美/我的靈魂已枯萎美麗的花園/有陽光、空氣和水/我是一朵帶刺的玫瑰 ——〈溫室花朵〉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躺在你的衣櫃 你的毛衣跟著我回家了/我把它擺在我的房間/它就要覆蓋了我的冬天/它就要刺痛了我最敏銳/愛的幻覺/陪你遠走高飛/拍照留念/天熱了靜靜的/躺在你的衣櫃 ——〈躺在你的衣櫃〉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Sentimental Kills Everytime when I fall asleep/I wish I really have a beautiful dream/To make me happy ——〈Sentimental Kills〉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Self 是我用真實的編造了謊言/也是我用殘破的猜測這世界/就讓我回應你已失序的狂野/虛偽瞬間/是我 ——〈self〉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花的姿態 而我回來的太快/我怎麼回來的那麼快/我怎麼可以/我怎麼可以回來的那麼快 ——〈花的姿態〉吳佳穎、陳綺貞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百分之八十完美的日子 我選擇我最想要的/可是一個人呢反而笑開了/我丟棄對我最好的/可是一關上燈全部都回來了 ——〈百分之八十完美的日子〉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旅行的意義 你勉強說出你愛我的原因/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卻說不出在什麼場合我曾讓你分心/說不出/離開的原因 ——〈旅行的意義〉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失敗者的飛翔 你的影子巨大/像喧囂的髒話/在一片歡樂的景像之中/我卻覺得勉強/在離別的前夕/找不憂傷的台階下/失敗者的飛翔 ——〈失敗者的飛翔〉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最初的起點 手牽手/肩並肩/用光所有的時間/一低頭/一眨眼/不用說我通通瞭解/拍拍手轉一圈/也許夢就會實現/回到我們最初那個起點 ——〈最初的起點〉陳綺貞曲詞 陳綺貞【2020 簡單生活節】歌單瀏覽:九份的咖啡店 這樣的午夜/我坐在九份的咖啡店/這裡的街道/有點改變/這裡的人群/喧鬧整夜/望著朦朧的海岸線/是否還能回到從前 ——〈九份的咖啡店〉 (同場加映:陳綺貞無眠歌單:當白日總是太嚴酷,陪你漫漫長夜) 「簡單生活節」簡介 「Simple Life 簡單生活節」十多年來持續專注青年生活,推動風格多元的音樂與生活創作,體現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透過溫暖感動的體驗,讓大眾走進美好生活的場景。 每屆以大型活動的規模量體,協助小規模創作單元的能見度,以音樂為核心,結合生活型態多元創作,讓當代青年的創意能量一次綻放;同時,藉由整合各界資源的行銷方式與媒體規劃執行,將台灣美好的生活方式與創意高度,向海內外擴散傳播與輸出。從 2006 年以來,簡單生活節每屆鮮明的標語都反應了台灣當下青年生活的處境與願景。 在世界變動日益頻繁的氛圍中,今年的簡單生活節活動選在第一屆的「主場」台北華山舉辦,與大家一起回歸初心「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精心策劃將近 50 組音樂人與超過 140 組創作人與品牌、設計師與藝術家匯聚,並因應人數限制、觀眾實聯認證等防疫必要措施,重啟售票模式,願在有限的票券內帶給所有人安全、舒適且豐盛的體驗。 秉持著十四年持續不斷的生活與城市策展、多元音樂、發揚青年創意的主旨,簡單生活節邀你一起在年底的這兩天,記起生活中的微光與希望,向 2020 年的所有紛擾說 bye bye。 簡單生活節又完了,2020 年又完了,陳綺貞的故事又告一段落了。以上全都是她的創作,今後她會不會寫歌?我們還會聽她哪些舊歌?陳綺貞還會唱下去嗎? 當我閉上眼,聽著陳綺貞的歌,總是有個畫面出現:一個纖弱的背影,背著吉他,用最溫柔的姿態,拾起每個墜落的人,她會說,讓我撐住你。圖片|VCG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藝文」:陳綺貞|當我面對新的未來時 又會到出發的地方|簡單生活節 December 31, 2020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TsdEH
壓力大、睡眠品質差?3 種放鬆訓練,帶你找到對的生活節奏 https://ift.tt/3nWgLMi 本篇介紹三種有助於覺察壓力的放鬆反應訓練,希望能藉由身體的控制,來同步調整你的身心靈。 接著要向各位介紹三種有助於覺察壓力的放鬆反應訓練,包括呼吸式放鬆反應訓練、身體覺察式放鬆反應訓練、迷你放鬆反應訓練。首先我們先看呼吸式放鬆反應訓練。 呼吸式放鬆反應訓練 呼吸式放鬆反應訓練有兩種方法:呼吸覺察和腹式呼吸,兩者可結合進行。 這是所有放鬆反應訓練的基礎,適用範圍最廣,對焦慮、抑鬱、失眠和單純的壓力大都有不錯的效果,特別建議於睡前練習,能顯著改善睡眠品質。 需要注意的是,操作時如果出現焦慮或更為嚴重的恐慌發作,那麼這項訓練很可能會導致症狀加重。遇到這種情況,就要選擇從其他的訓練入手,例如身體覺察式放鬆反應訓練,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再逐漸引入呼吸式放鬆反應訓練。 恐慌發作的患者會突然感到強烈不適,有胸悶、透不過氣來的感覺,還會出現心悸、出汗、胃部不適、顫抖、手腳發麻、瀕死感、發瘋感或失去控制等。每次發作約十五分鐘,可自行緩解,一般來說不會一路發作到必須至醫院就診的狀況,且經過檢查後通常不會發現任何問題。 向日葵的故事:半夜常醒來、吃安眠藥都沒效,怎麼改善? 張女士今年已七十多歲了,飽受失眠痛苦十餘年,一直吃安眠藥助眠。學習放鬆反應訓練半年後,她順利停止服用所有的藥物,整個人都變了,不但黑眼圈消失,外表也年輕了不少。 儘管張女士的睡眠情況仍然稱不上是太好(她每天晚上九點睡覺,入睡得很快,半夜十二點總會醒來),但和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她的心態很好,不會煩躁焦慮地在床上輾轉反側,而是改做放鬆反應訓練。 她說感覺很舒服,不像以前睡不著、不知道要做什麼,現在有時候凌晨三點多還能再睡一會兒,已不再為睡眠問題所苦。 (延伸閱讀:總是睡睡醒醒、翻來覆去?睡眠專家的八個建議,給容易失眠的你) 身體覺察式放鬆反應訓練 身體覺察式放鬆反應訓練包括:單純的身體覺察式放鬆反應訓練、誘導式放鬆反應訓練和漸進式放鬆反應訓練。 ◎ 單純的身體覺察式放鬆反應訓練、誘導式放鬆反應訓練 單純的身體覺察式放鬆反應訓練,也可稱為身體掃描,像探測器一樣,逐步掃描自己的身體部位,從頭至腳或從腳至頭,感受不同部位此時此刻的感覺;誘導式放鬆反應訓練大抵相同,也是以從頭至腳或從腳至頭的方式進行,不同的是,誘導式放鬆反應訓練要在專業心理師的放鬆指導語下進行。 這兩種訓練方法適用範圍較廣,對焦慮、抑鬱和單純的壓力過大都能收成效。身體覺察可放鬆身體的各個部位,如果覺得單純的身體覺察效果不夠好,可選擇使用誘導式放鬆反應訓練。 需要說明的是,覺得呼吸式放鬆反應訓練效果不理想的人,可選擇從身體覺察式開始訓練。從實例中發現,有些人一開始訓練時,要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較為困難,而有些人則覺得將注意力集中到身體上更為困難。 身體覺察可讓身上壓抑多年的問題顯露出來並得到處理。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們很難完全放鬆下來,長期規律的訓練,能將體內累積的垃圾排除乾淨。 身體覺察式訓練也是一種與自身的對話和溝通,與後半即將介紹的同理心練習(見第二五九頁)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人體每天受到大腦控制以完成各種指令,有時候還得克服自身不適和其他困難,努力地調節身心平衡。 採用此法後,可發現長期在主觀意識強大的情況下被忽視或壓抑的身體訴求。只要及時彌補,就能達到身心協調統一的健康狀態。 ◎ 漸進式放鬆反應訓練 漸進式放鬆反應訓練是透過特定動作,讓不同部位的肌肉先緊張、再放鬆,藉此強化身體的感受。覺得前兩種訓練效果不理想的朋友,可選擇此項訓練。 每天練習一∼二次,直到可將放鬆時間減少至約十分鐘即可。若因慢性疼痛或受傷不方便繃緊肌肉時,只需要將注意力集中至相應肌肉群並放鬆即可。 (你會喜歡:【Oneness Cards 占卜】放鬆、重建、療癒!如何培養內在力量) 向日葵的故事:課業壓力大這樣解 小珍是今年十五歲的九年級學生,老覺得學習壓力大,三個月前開始出現頭暈現象,嚴重時無法上課。她曾經在北京幾家大醫院做過核磁共振掃描等多項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小珍除了頭暈外,還有頸部和頭部的緊張感,尤其在上課時更明顯,無法自行放鬆。她是外地來的學生,時間緊張、學習壓力重,無法在北京待太長時間。所以我根據她的情況,安排漸進式放鬆反應訓練,並集中處理頭部和頸部的緊張感。 第一次訓練後她覺得放鬆效果很好,之後她每天進行兩次訓練,足足持續三個月,不再出現頭暈的情況。小珍的媽媽說,看到孩子重新展開笑顏,整個人的狀態也越來越好了。 芳博士說 除了不明原因頭暈外,使用漸進式放鬆反應訓練,比較明顯的症狀還有頭痛、背痛、腸躁症等。這項訓練比較適合身體不適的人,對症狀表現在呼吸上、無法進行呼吸相關訓練的人,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曾有位朋友恐慌發作,無法用鼻子只能用嘴呼吸;還有一位朋友吸氣時感覺吸不夠,這些都是在查明身體沒有任何器質性疾病後仍出現的症狀。當然,如果有身體疾病,仍可配合使用上述方法,減輕疾病引起的身體不適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當身體生病或受到傷害的時候,你的心靈會痛苦;同樣,當心靈生病或不舒服的時候,你的身體會痛苦。」 身體和心理的痛苦相加,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感受;同樣的,兩者的舒適放鬆相加也會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迷你放鬆反應訓練 迷你放鬆反應訓練時間較短,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練習。腹式呼吸放鬆反應訓練可充作迷你放鬆反應訓練(日常練習,或於睡前練習皆可)使用,練習時,注意不要憋氣,不要努力呼吸,以自然舒適為主。如果出現頭暈等不適,可能是用力過猛的原因,記得及時調整。 圖片|Photo by Septian simon on Unsplash Tips 覺察遊戲:擴大和縮小關注 練習覺察遊戲時,請把自己想像成一面鏡子。鏡子不會選擇自己能照映出什麼東西,也不會努力去照映出什麼;不會歪曲、解釋、控制或影響這些東西,更不會被它們影響。覺察訓練正是如此,以下介紹的覺察遊戲是「擴大和縮小關注」的訓練,具體步驟如下: 1. 將注意力縮小到一個事物或一件事情上,例如一個腳趾、一個想法。 2. 然後擴大到越來越多你所能覺察到的東西或事情上。 3. 反覆操作擴大和縮小關注:你可以縮到多小? 擴張到多大? 能做得多快或多慢? 逐漸把注意力擴大和縮小:縮小到想法上,然後擴大到所有感官上。關注你的想法如何透過覺察到的事物而縮小,甚至消失。 這是非常理想的遊戲,其目的並非為了得到任何特殊結果,而是給你一種和自己的覺察玩遊戲的感覺。 此項練習可以增強你擴大和縮小覺察的能力,並經由收縮注意力,幫助你流暢順利地關注身體內部,並透過擴大注意力產生新想法。 本文摘自王芳的《哈佛醫學院的 SMART壓力管理訓練: 改善焦慮、輕鬱症;不失控、不暴走、不做錯決定 最具科學原理的減壓生活提案》。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哈佛醫學院的 SMART壓力管理訓練: 改善焦慮、輕鬱症;不失控、不暴走、不做錯決定 最具科學原理的減壓生活提案》 December 31, 2020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WgLMi
解析婚姻誓詞的謬誤:沒人教會我們,如何正視分手的可能 https://ift.tt/2KNQWjd 別因為害怕失去,就不願直視問題。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時常面臨許多巨大的不安全感,且試圖在對方身上找到解決不安全感的方法,往往得到反效果。 我們渴望安全,所以懼怕關係裡頭的變數,但殊不知,因為害怕而錯失溝通的良機、因為害怕而不願追尋真實的自己,才是關係觸礁的真正主因。 我們時常渴望聽到以下的諾言: 「從今時直到永遠,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我將永遠愛著您、珍惜您,對您忠實,直到永永遠遠。」 這是一段可能對部分的讀者來說很浪漫的言論,令人憧憬不已。婚姻誓詞背後顯示了人們渴望一段長久穩定的關係。 可惜的是,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舊有傳統、父權社會形態已悄然改變,婚姻中已不再總是一男一女、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了。 社會支持個體化發展,每個人都有機會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不是只能困在特定的角色框架中,這也使得婚姻的穩定因子不再。 過去婚姻的穩定依賴於每個人都有固定僵化的社會規範,男女應該遵守什麼社會成規,人們的思想保守而順從。但現代社會裡,相關條件幾乎已消失殆盡,每個人都有能力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是離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然而,人性中渴望安全的天性卻沒有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永遠」這個元素在婚姻誓詞中依然屹立不搖,縱使離婚率都告訴我們誓詞中的「永遠」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圖片|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人們不願談論分手的可能,不認為自己是失敗關係的經營者 若我們前往團體公證結婚的會場,一一詢問在場的新人們:「你認為你們會離婚嗎?」 可想而知,除了會得到堅定不移的答案外,還會得到一頓白眼甚至怒罵。雖然這樣的現象從離婚率來看,是十分諷刺的。 人們對於分手的看法,似乎背後潛藏了許多的恐懼,而這些恐懼往往使得人們寧可讓關係痛苦地維持著,也不願意使關係結束。 為什麼人們把離婚或是關係分手彷彿看成一件十分可恥的事,甚至連想都不願意想呢? 1. 害怕拋棄他人 縱使社會讓個體發展越來越多元,使關係維繫更加不易,但另一方面,社會依然不斷歌頌長久、永遠的關係是多麽美好。 這使得人們害怕主動結束關係,甚至對於「終結關係」有著強烈的罪惡感,好像自己做了大惡不赦的事情:拋棄了愛人。 同時,我們也害怕因為相同因素遭其他人譴責。尤其當關係中若有了孩子,罪惡感甚至會加成,這使得許多孩子的雙親勉強經營關係,然而這種勉強,反而比決心分手的家庭,更容易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2. 害怕被他人拋棄 人們「害怕關係結束」可連結到「害怕被拋棄」上面,兩者都可以追溯到我們與母親的關係。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和母親是兩個獨立個體、不可能永遠連結在一起、不可能永遠張口就有食物、哭喊就能得到安慰時,這樣的恐懼便存在了。從心理學來看,許多人成年後用伴侶替代了自己的父母親,渴望伴侶給予自己無條件的關注與包容。如果伴侶離開,深深的被遺棄感便會擊垮我們的安全感。 人們需要用一生去學習清醒地看待關係結束不等於被拋棄。 然而,部分現代人遠離被拋棄的恐懼的方式就是保持單身,這是一種人際關係疏離下生成的自我保護模式,認為不締結關係便不會被遺棄。因此冷酷被流行文化稱許,殊不知造成了現代人際疏離的結果。 3. 害怕被他人替代 實際上,拋棄他人與被他人拋棄是一體兩面的,我們害怕拋棄別人,也代表著,我們認為自己不願也沒能力承受被他人拋棄。 若我們無意識地認為自己的伴侶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渴望他們無條件的呵護與認同,我們就會很怕這樣的呵護與認同會被其他人奪走。反之,如果不離婚、不分手,就不會被替代,而這種想法使部分的伴侶重新點燃關係的熱情。 然而,這樣的關係的發展後果我們往往可以預料得到並不樂觀。 4. 害怕孤獨與不安全 著名的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一個人忍受孤獨的能力是判斷其感情發展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 是否能忍受獨處?是否能忍受空窗期?是否能忍受伴侶沒有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注?是否能忍受關係結束後的不確定性? 若我們缺乏自己給予的內在安全感,我們便無法忍受孤獨,這樣的狀態下,因為信心不足,以及不相信關係結束後的生活依然可以精彩無比,進而難以面對關係的結束。這可以從社會對大齡單身這的評價中看出些端倪:主動選擇單身的人更加性感而自主、危險,使其他人既害怕又嫉妒、渴望。 5. 害怕失敗與其他人的看法: 社會雖然不再如以前那樣崇尚貞節牌坊、歌頌永遠,但隱隱地還是認為:關係結束似乎這段關係就代表失敗了。 這樣隱形的枷鎖使分手痛苦萬分,我們不願意接受任何的失敗。我們越是渴望自己的關係在人前亮麗閃耀、被人認可讚賞,這種挫敗感就越是強烈。當我們在社群平台上越是大方示愛、曝曬甜蜜,其實我們越是害怕關係結束後散場的唏噓。 (延伸閱讀:告別的離婚心理學:學會分離,才能好好相聚) 恐懼不會使關係保有愛,而坦然面對恐懼則可能有愛 當關係僅剩下以上那些害怕分手的恐懼在維繫時,關係勢必成為應酬般的假性親密關係。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中提到: 「多愁善感的愛情的另一種表現是把現時推移到過去。一對夫婦可以通過回憶過去的愛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動,雖然他們當時本就沒有感受到愛。這種情況和幻想未來的愛情完全一樣。不知有多少訂過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婦仍在憧憬未來愛情的幸福,儘管他們現在已經開始感覺到對方的無聊。這種傾向符合作為現代人標誌的一般態度。現代人不是生活在過去就是生活在未來,但不是當下。不管是通過參與別人的非真正的愛情經歷來體驗愛情,還是通過把現在推移到過去和未來的方法來躲避愛情的現實,這些抽象的和異化的愛情形式其作用就和鴉片一樣,都是為了減輕現實、人的孤獨和與世隔絕所帶來的痛苦。」 我們努力避免面對恐懼,總是緬懷過去的美好與憧憬未來如夢似幻的想像,代價便是犧牲了當下的真實、親密以及愛。 我是一個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這樣的關係型態在主流社會中並不受人待見,加上我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以微薄的寫作收入為生,更加讓我在婚戀市場上乏人問津。 我媽媽實際上很反對我這樣的生活以及實踐的關係型態,也曾問過我:「會不會覺得寂寞?」 我的回答是:「會呀!我其實還是很渴望有一段真實、敞開的親密關係。」 實際上,我依然擁有上述提到的種種恐懼,但我渴望深深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希望可以超越這些恐懼,成為一個能有能力給予無條件的愛的人,因此我依然努力地探索與實踐著。 在探索的過程中,經過大量的閱讀以及生活的實踐,我認為沒有什麼可以永恆存在,美好的事情到來必將離去,痛苦的事情難以逃避卻也必然消逝。如同親密關係,關係開始了,意味著必然會結束,不論是有意結束或是遇到死亡而自然了結。 這促使我決定在 2019 年 8 月開始離職探索自己與世界,加上實踐無條件的愛、對人毫無隱瞞地敞開。 當我的行動不再受恐懼驅動時(但我知道恐懼依然在那,只是不再接受恐懼的奴役),我的世界會變成怎樣。 我希望我的世界充滿熱情以及真實的關係,因此努力實踐「無條件的愛」成了我的生活一大目標:我愛,但是不佔有、不被恐懼奴役。 我開始逐步冒險,與那些我感到「還沒有把握」的人坦承地表達我的愛,我時常真誠地說著:「我愛你」。我堅持以「愛」來稱呼我對對方的情感。 當我能敞開表達時,過去被恐懼奴役而做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不再發生,迎來的是一段段真實的關係,縱使大多時候是被拒絕而只是得到一段朋友關係,但面對拒絕,我卻沒有「被拋棄」的感受,而是更多的信心、友善、真誠與愛作為回饋。 用真實的愛代替恐懼,痛苦是暫時的 在我經營第一段開放式關係時,因為當時的伴侶害怕被人取代以及身邊的人對開放式關係的負面偏見而選擇想要封閉關係時,雖然我們對關係的型態沒有共識,需要結束親密關係,同時也覺得開放式關係的經營使她生活備感壓力,待在關係中的恐懼使她無法享受親密,我們便協議分手了。 然而,我認為健康的關係不免遇到變化而結束,但關係的結束不意味我對她的愛消失了。我們在分手後,依然一起共讀一本本書、關心彼此,甚至我當起她的約會教練,協助她釐清在感情中的盲點,最重要的是我依然會大方的對她說:「我愛你。」 我敞開分享我熱愛的人事物,成為我生命意義的一部分,無論我是否擁有一段名義上的伴侶關係。 我認為,這樣的生命狀態適合每一個人、每一種關係型態:如果我們都有意識地尊敬、珍惜且坦率地看重與我們連結的每一個人,而不是被恐懼驅動地經營我們的關係,這樣世界不是很美好嗎? 我把自己的心打開了,我不感到空虛乏力,也沒有依戀的慾望,我只是處在當下、敞開來愛。 我會不會偶爾感到寂寞呢?當然會。但我熱愛我的生活嗎?超愛! (延伸閱讀:想要開放式關係?先了解這 10 件事) 避免恐懼驅動自己,才能避免假性親密關係 這篇文章並不是鼓吹人們要離婚、結束關係或是經營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而是鼓勵讀者更清醒地看待關係,不論暫時無法克服上列的恐懼而留在關係中,或是清醒地決定要結束關係,都擁有充分的意識知曉自己的每一步行動背後的動機。 若關係雙方都堅定地認為,分手是在任何時刻都不可能發生的,便不免出現關係中的釘子戶,認為反正關係是不可能結束,「理所當然」將充斥在關係當中,關係將演變成假性親密關係,剩下的將不是愛,而是痛苦、迷惘與麻木。 結束關係並不可恥,因為恐懼而留在關係中也不可恥。 可惜的將會是以為恐懼驅動的關係維繫是充滿愛的,把依戀、恐懼認作是愛,渾渾噩噩地在關係中迷惘掙扎而不自知。 在關係的開端、中途思考關係結束的可能性並不是觸霉頭,而是真實清醒地看待關係,這樣的關係,非常健康! December 30, 2020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NQWjd
性侵犯「刑後治療」違憲在即:68 名加害者待釋放,是否犧牲被害者人權? https://ift.tt/3b20h1o 大法官顧及加害者權益時,也要考量被害者人權與社會安全,兩者的權利平衡,如何拿捏?近日大法官就會做出解釋,裁定「強制治療」是否違憲。 文|記者 周志豪 性侵犯強制治療引發違憲爭議,大法官會議明將做出解釋。家長與性侵害防治團體上午呼籲,大法官顧及加害者權益時,也要考量被害者人權與社會安全;若貿然認定性侵犯強制治療違憲,元旦將有 68 匹正受治療狼人放出危害婦幼安全。 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王瀚陽表示,近日長榮大學個案凸顯現行機制下,發生性侵害案件仍可能完全無法阻止事故發生,若明天釋憲宣告性侵犯強制治療違憲,將有 68 位正受治療的性侵犯要被釋放出來,社會要怎麼面對? 王瀚陽說,大法官重視加害者人權的同時,更要考量大眾人權,不能接受性侵犯在釋憲公布後有法律空窗。王也呼籲,主管機關超前布署,推動校園安全專法,把法律位階提高,預防校園性侵。 國民黨立委葉毓蘭表示,若明天大法官宣告要求性侵犯強制治療違憲,元旦之後不只萊豬來了,狼群也會回到社區。 衛福部家暴及性侵害防治小組委員張淑慧表示,聯合國反性別暴力時重視被害者人權,但大法官會議卻可能因要保障加害者人權而犧牲被害者人權,有被性侵者焦慮之後會不會被如影隨形;也有性侵犯家長擔心性子女放出如何對社會交代。 張淑慧說,「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若大法官認定要求性侵犯強制治療違憲,那在把正受治療的性侵犯放出來前;國外「一日高再犯、一日有保安(處分)」,保安處分要跟著高危險群走,不符合比例原則就強化司法鑑定團隊。 台灣防暴聯盟秘書長廖書雯也認為,大法官會議要考量被害者人權與社會安全,正視性侵害加害者再犯對社會的危害;而不管釋憲結果,現行法令都有要再精進之處,要以被害人為中心管理模式,刑後治療是合憲的制度。 醫師楊聰財表示,性侵犯有些個案在國際間公認跟難以治療的疾病一樣,須永久與社會隔離,這類個案再犯風險機率再九成以上,會產生非死即傷的傷害;此外有觸摸症(鹹豬手)或戀童症者,再犯率也都很高,須長期治療。 楊聰財說,現在國內都在討論要對精神病犯罪者矯正措施拿掉 5 年天花板,對性侵犯強制治療也應比照參考。但楊也認同,不管明天大法官釋憲結果,對性侵犯矯正都要有更完善配套措施,有些個案家屬要參與,避免加害者再犯危害社會。 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單信愛批評,嚴重性侵犯可能終身難以治癒,應該尊重專家評估,希望大法官聽入忠告;若明天大法官會議仍宣告性侵犯強制治療違憲,那也要說明對目前治療中的 68 位性侵犯有何配套管理措施? 單信愛說,在美國、德國,無期限要求這些高度可能再犯的性侵犯強制治療都是合憲,大法官不能在乎加害者的人權,不管被害者與婦幼安全。 圖片|記者 周志豪 攝影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性侵犯強制治療明若宣告違憲 家長團體:68狼將回社區 December 30,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20h1o
2020 年度性別大事回顧總結:在防疫之外,我們超前全球部署的那些事 https://ift.tt/3n1glmH 過去一年,除了新冠肺炎打亂全球政治、經濟、民生步伐之外,在性別上,也有相當多震盪國際的事件發生。 過去一年,除了新冠肺炎打亂全球政治、經濟、民生步伐之外,在性別上,也有相當多震盪國際的事件發生。 從南韓 N 號房事件爆發、女權鬥士金斯伯格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RBG)逝世,到幾乎延燒整年的 Pornhub 未成年性侵影片等事件,可感受到性別及人權議題,在國際舞台上的震盪與不安。 在這巨大洶湧的暗潮中,台灣就如同水泥地裡忽地竄出的一株嫩芽,在艱困的大環境下,仍勇敢地綻放生命的能量。2020 年,台灣除了在防疫上的成績有目共睹之外,也有相當具代表性的性別事件發生。 女人迷整理 2020 具代表性的國內外性別事件,究竟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足以為人謹記,其影響力足以延伸 5 年、10 年,甚至帶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 我國首位女總統連任:女性參政更進一步,讓我們來一場溫柔的革命 圖片|蔡英文臉書 2020 年 1 月 11 日,總統大選正式結束,蔡英文成為我國首位連任的女性總統。也為台灣女性參政記下嶄新的一頁。 《性別工作平等》法頒佈至今已逾 18 年,台灣的性平雖在亞洲各國已屬於領先地位,但我們都明白,進步與反挫往往是一線之隔,平等之路再向前走,我們仍須踏著溫柔堅定的步伐,持續走在追求平等的路上。 (延伸閱讀:「選舉結束了,所有衝突該到此停止」2020 總統大選結果出爐,韓國瑜敗選蔡英文勝選全文) 南韓 N 號房事件:關於性的暴力,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完成的 南韓女性站出來聲援,抗議要求公開主嫌個資。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2020 年 3 月,南韓警方破獲一起大宗網路性犯罪案件,74 多名受害女性當中,有多數未成年少女涉入;而付款加入群組的「圍觀者」則多達 26 萬人之多。事件引發 200 萬網友相繼向青瓦台請願,要求公開加害者的身份。 南韓近年來不斷發生性別重大醜聞,經過 Burning Sun 夜店事件、韓歌手鄭俊英性愛影片事件、網紅楊藝媛(양예원)性侵事件,以及張紫妍、雪莉、具荷拉自殺事件等,N 號房幾乎成為壓垮韓國女性的最後一根稻草。 回顧整起事件,裡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為何有那麼多人,願意花費鉅額進入房間,換取影片。有人說,N 號房最可怕的,是那 26 萬人中,有著女孩的父親、女人的丈夫、男友或弟弟。 (延伸閱讀:「�她們被迫在身上刻下奴隸二字」南韓 N 號房販賣性虐待影片,200 萬人憤怒連署抗議) 粉紅口罩事件:顏色不分性別,社群攜手擊破框架 圖片|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臉書 2020 年 4 月 12 號,在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家長反應粉色口罩讓小男孩受到歧視,疫情指揮中心隨即於 4 月 13 號令指揮中心全員戴上粉紅色口罩,部長陳時中表示:「跟小朋友講,其實口罩顏色都一樣,大家都可以戴。」 這起「粉紅口罩事件」也體現了社會對於顏色不分性別的支持,各大臉書社群(包含企業、品牌)皆換上帶有「粉色口罩」的 logo 響應「性別不分顏色」運動。 (延伸閱讀:「他們嘲笑我帶公主水壺!」當戴上粉色口罩、公主物品被歧視,家長怎麼回應孩子?) 大法官釋憲:通姦除罪化 2020 年 5 月 29 日,大法官針對《刑法》第 239 條宣告釋憲結果:「通姦罪因限制《憲法》所保障的性自主權、不符比例原則等理由違憲且自解釋公布之日起立即失效。」台灣正式跟在許多國家後面進入了一個婚戀新紀元。 司法院小編在臉書文案中提到:「通姦除罪化目前是各國趨勢,也是性別意識提升的重要指標。」通姦除罪在意義上,除了解除女性在此項罪責中高機率的不公平處境之外,也是將兩個人關係中要不要原諒、是否要離開,交還給兩個人決定,而非由刑罰來懲罰。 (延伸閱讀:「兩個人的關係,不再由國家介入懲罰」通姦除罪化不是通姦合法化)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逝世:她的女權奮鬥史畫下休止符,我們的還要繼續! 圖片|AP Images 美國知名的人權鬥士、女性主義者,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RBG)在 9 月 18 日逝世。 在距今 40 至 50 年前的美國社會,仍有成千上萬的法條,充斥著對於女性不公平的待遇,限制且剝奪了女性的權利。生於 1933 年的 RBG,帶著衝撞世界的勇氣,以超前她時代的智慧,為建築一個更友善性別、平等與美好的世界努力。 她的抗爭仍繼續,留下來的我們,要繼續逐橋、過河,要擔起推進社會進步的責任,造船、勇渡汪洋。 如果每個國家都允許女人去實現——像我常說的——她們的天賦,我想我們會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 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 (延伸閱讀:燃燒的女權訴訟者!紀念 RBG:請為你的女兒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新《生育保健法》將於明年 3 月公告: 墮胎權還予生育母體,拿回身體自主權 現行《優生保健法》將重新定名為《生育保健法》,草案預計於明年 3 月預告,把決定終止懷孕的權力交付回懷孕的母體,未來,婚後懷孕的女性若要進行人工流產,將無需獲得伴侶同意,便可決定手術與否。 女性的「墮胎權」於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國皆是討論焦點,2019 年底,「心跳法案」公投也在國內燃起輿論的煙火,有人秉持著「生命誠可貴」宣言,反對女性墮胎;亦有相當多的聲音支持女性「身體自主權」應優先於其他考量。 知名女演員艾瑪華森曾提到: 這些法條,並不會讓女性就此選擇不墮胎,也不會讓家庭因而做出『好』決定。它只會讓女性被迫以非法管道墮胎,且背負著罪名。 艾瑪華森 Emma Watson 「墮胎權」有所推進,實是台灣性別史上重大的突破之一,取消人工流產手術配偶同意權,保障女性生育自主、身體自主,是 2020 年底的一大喜訊。 被 Pornhub 毀掉的孩子:《紐時》揭露弊端,科技巨頭聯合抵制 Pornhub 圖片|Photo by Shane uchi on Unsplash 12 月初,《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披露,成人影音網站 Pornhub 上的部分影片並非演戲,而是真實發生的性侵與性暴力事件,包含性侵未成年少女的過程。相當多矽谷知名企業紛紛加入抵制行列,包含 PayPal、VISA、萬事達及美國運通等公司,都表示已對 Pornhub 的行為展開調查,並揚言若指控屬實,將暫停雙方合作關係。 在個案背後,還須我們持續關注的是,一直以來,趨於單一視角的性愛文化如何能夠扭轉。「被虐」並不是一種浪漫,而是真真確確的侵犯。 (延伸閱讀:強暴是男人的浪漫?Pornhub上的真實性侵,反映從未解決的性別問題) 女人迷性別大事紀 2020 年即將結束之際,相信大家都看見了過去一年台灣在性別議題上的努力。 今年,同時適逢同性婚姻合法的一週年,我們能在全球遭疫情席捲得一塌糊塗之時,持續在多元性別議題上有所推進,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性別議題上,女人迷將會責無旁貸的持續作為媒體與社群平台努力著,也邀請各位讀者,跟著我們一起記得,無論好壞,它們都將成為性別史的一抹印記,只有持續借鏡歷史,前方的路才能更亮一些。 親愛的讀者,謝謝你們一路相伴,歲末回顧,歡迎你分享 IG 貼文讓更多人知道,2020 年,發生了如此多值得謹記的性別大事。 December 30,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1glmH
「AA 制、還是各付各的?」情侶談理財,是因為我的人生規劃有你 https://ift.tt/3aUZO0Y 「這一餐,誰付錢?」「AA 分吧!」「這餐我請吧!」 與伴侶約會、吃飯,總不免遇上誰要付錢的問題,從相處的細節裡,都可以找到金錢觀的蹤跡。與伴侶談理財,不是碰觸地雷、也不是想跟你兩清,而是希望任何我們一起去過的地方、吃過的飯、做的決定、展開的旅行,都是基於信任與理解。 文|Silvia 當開始交往,金錢這個話題在生活中時不時會出現,小到今天吃一頓飯誰要付錢,是要 AA 制還是男付女付;外出安排一趟甜蜜旅遊,住宿費、交通費、旅費要怎麼出;或是已在同居階段,柴米油鹽、生活、水電、瓦斯費等,問題通通向你們襲來⋯⋯ 圖片|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面對金錢關係襲擊,彼此準備好如何應對了嗎? 金錢話題開始滲透在彼此生活當中,面對這些襲擊,有準備好如何應對了嗎? 當感情處在甜蜜時刻,那些敏感話題潛意識即想避開,擔心這些敏感話題會為關係帶來失衡,直到交往後期的相處過程,還老是為金錢問題困擾著,但親愛的,你知道嗎? 想融入彼此生活當中,重視金錢關係是重要的一環。談感情是生活的一部份,自然就會接觸到「金錢」這個話題,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到底情侶理財如何越理、感情越好? 想改善彼此金錢關係,訂定情侶理財攻略是應該的: 攻略一、雙方建立談論心態 「為什麼要談錢呢?我認為這是個人隱私啊,不知道要和你聊什麼。」 這是你和另一伴的理財初期寫照嗎? 有時感覺另一半的想法十分遙遠,時而的沉默也讓人感到窒息,談論金錢時就像在你攻我防⋯⋯親愛的,停止攻防戰吧! 試著讓彼此對理財這件事有相同的重視程度,逐漸建立正確、積極的理財聊天心態,在往後發展才會是正確的。 攻略二、找到適當時機開聊 建立心態後,可以尋找良辰時機聊聊。建議如果是剛交往的情侶,可以給彼此一點時間熟識,情侶理財的事情相對不會在初期就帶來巨大的壓力,待彼此建立較深厚的情感連結後再談論理財,基礎關係打穩後,理財效益才會比較好。 但如果交往已有一段時間了,可以試著透過生活事件和另一半聊一下理財話題,相信自己會更熟識眼前對象的金錢觀。 攻略三、了解伴侶成長背景 在和伴侶聊理財話題時,先了解伴侶家庭成長背景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差異可能培養出理性、節儉、揮霍等各種用錢方式。了解另一半的成長背景並學著換位思考,會更清楚該用什麼方式切入深聊理財。 攻略四、歸類並了解伴侶的用錢習慣 對於伴侶用錢習慣真的清楚嗎?是理智派、小氣派、揮霍派還是省錢派呢?從生活習慣觀察消費狀況,試著歸類伴侶花錢類型吧。 可能,他是吃一頓飯差個五塊錢也斤斤計較,後來吵著要分手的小氣鬼派;也可能,和交往一段時間的女友前往百貨公司約會,知道她是個小資族,還背有學貸、房租費要繳,但刷起卡來卻從不手軟,幾萬的 CHANEL 小包直接刷下去的揮霍派;又或許,是購物時只偏好哪種便宜購物價位的生活極度省錢派。 從生活中開始觀察並歸類,認真了解伴侶消費習慣,相信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他 / 她。 攻略五、互相了解伴侶財務狀況 能釐清越多現況,並誠實告知伴侶當前財務狀況,可以為彼此擬定更好的情侶理財計劃。 財務狀況比如了解對方的平常收入大概為多少?有沒有儲蓄習慣?有負債嗎?這個負債是好債還是壞債呢?有沒有在投資呢?投入時間多長了? 想打造一段良好的金錢關係,絕對誠實透露是良道。 攻略六、聽聽各自理財看法 想要制定情侶理財計劃,就要達到一致共識,才能找到合適理財目標,切記請保持心平氣和,不要一竿子否定對方,讓溝通開始流動,如果認定彼此適合長久發展,心平氣和更是重要。 攻略七、確認彼此未來理財心態+訂定目標 達成共識目標的過程需要隨時確認步伐與調整,為彼此適時調整目標,如同登山攻頂時,儘管清楚每走一步路如此煎熬、吸的每口空氣如此刺鼻,但仍願意為你停下腳步,或許改變行走步調、呼吸方式與停下腳步替對方倒杯水,陪彼此慢慢走,一起迎接日出那道屬於我們的曙光。 攻略八、訂定規劃改善方案 當途中發現理財目標偏移,隨時檢視來個調整會議與關心彼此吧。 修改是為創造往後的美好日常時刻,讓彼此相信談論理財是想把你加進我的未來規劃裡,相信與你共同理財,是對你的珍愛也是認同我們的開始。 情侶間聊錢從來不容易,培養融洽金錢關係需彼此努力 我知道,想在緊湊日常中與你安排一趟旅行計劃、偷一點喘氣時光,於是一起規劃半年後存到一筆共用旅遊基金,待疫情回穩後,收藏出境入境的珍貴時刻。 想打造理想生活模樣,於是規劃一年後買到屬於我們之間的溫暖歸屬,在小小幾坪的房內,慢慢增添我們挑選喜愛已久的北歐風格家俱,將這個家妝點成想要的樣子,也讓家乘載期待。 想在下班後當個沙發馬鈴薯與你攤軟在柔軟純白沙發內,輕點投影幕,點個香芬蠟燭讓空氣蔓延柔軟與放鬆,感受呼吸氣息,依偎相伴度過影集充電時刻。 在寒冬裡洗個舒適熱水澡後,張開雙手給你溫度,安穩地感受擁抱的溫柔鄉,更重要的是,想創造生活裡的每一幕都有你常駐,就是我們開始共同理財的最大動機。 圖片|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December 30,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UZO0Y
台北 101 跨年煙火交通全攻略|北捷、環狀線、貓纜營運時間異動,陪你迎接 2021 年! https://ift.tt/383TYJb 迎接嶄新 2021!跨年如果想去看台北 101 的煙火,交通要怎麼走?YouBike 借車還車站點開放、捷運、公車營運時間,都在這一篇。 想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觀賞台北 101 跨年煙火的人,快點詳讀這篇跨年交通攻略!從捷運、環狀線、Youbike 到貓空纜車通通有,觀賞完煙火後也能快速散場。 圖片|Pixta 即便受到疫情攪局,但 2021 台北 101 跨年煙火仍然會照放!想要前往現場、親眼見證全球首創「360 度輪狀煙火」,可千萬別卡在半路上! 台北捷運局特別公開交通攻略,從捷運、環狀線、貓空纜車、YouBike 全都有異動,記得全程配戴好口罩,別讓跨年成為防疫破口。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捷運:2 線進場、3 線離場 依照往年,台北捷運將會從 12/31 早上 6 點一路營運至 1/1 晚上 12 點。建議居住板橋、新莊、蘆洲、松山、內湖、南港地區民眾搭乘板南線入場。而文山區、淡水、新店、中永和等新北市民眾則建議搭乘淡水信義線進場。 而在鄰近活動會場的臺北 101/世貿站,將從晚上 9 點半起採取「部分列車過站不停」措施;市政府站也會視人潮狀況過站不停。提醒旅客可以提前在國父紀念館站、信義安和站下車步行前往。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環狀線限速營運 首度加入跨年輸運的環狀線,在晚上 12 點後將以限速 40 公里營運模式、降低聲響影響附近居民。另外也已經由新北市政府轉知各里辦公室、公告「跨年不收班」的營運訊息。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三線散場接駁車 看完煙火卻擠不上捷運,還有散場接駁車能搭乘! 共分為仁愛路(延吉-敦化南)北側慢車道搭乘的 1 號線(往捷運忠孝新生站)、基隆路 2 段(文昌-光復南)搭乘的 2 號線(往捷運公館站)、松德路西側(虎林-信義)搭乘的 3 號線。將營運至 1/1 凌晨 1 點半。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貓空纜車首度推出觀賞煙火車廂 今年看跨年煙火有全新選擇!貓空纜車首度推出「101 煙火之眼」車廂,帶大家近距離欣賞絢爛煙火。另外也將延長營運,於凌晨 2 點發出末班車。而在當晚 10 點後,貓空站及纜車動物園站將不分一般車廂及水晶車廂、採取合併排隊搭乘。 (你會喜歡:【單身日記】我不需要在跨年煙火,勉強牽你的手)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信義區周邊 YouBike 站異動 大家都很熟悉的代步工具 YouBike 也會在 12/31 晚上 5 點起,將信義計畫區周邊 13 站暫停營運;晚上 7 點起再增加捷運市政府站(3 號出口)(只還不借)、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象山公園、捷運信義安和站(4 號出口)、基隆光復路口、仁愛延吉街口、三興公園及捷運信義安和(1 號出口)等 8 個站,屆時將會有共 21 站暫停營運。 建議民眾可以到松山家商、富台公園、龍門廣場、捷運大安站、臺北醫學大學等 5 站還車,而在 1/1 凌晨 3 點便會恢復正常營運。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台北跨年藝人卡司出爐!2021臺北最High新年城有Hebe田馥甄、伍佰、蕭敬騰、林宥嘉A咖陣容,完整演出名單公開 2021跨年活動攻略懶人包!全台縣市演唱會卡司、燦爛煙火秀、特色亮點全都在這一篇 2021跨年日出景點總整理!世界級海底溫泉、全台第一道曙光等7大景點,用絕美景色開啟嶄新一年 December 30,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3TYJb
你的生氣其實不只是生氣,找出負面情緒背後的「需求」 https://ift.tt/37Zz9yw 情緒沒有對錯,當我們生氣時,其實可以透過一些「實作」幫助我們排解怒氣,而不需要傷害到他人或自己——我們需要的是「求助」與「練習」。 一個人不會因為遭受痛苦而失敗,但會因為遭受的痛苦沒有意義而失敗。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 向日葵的故事:無法控制自己亂打人的母親 文潔是一位九歲孩子的母親,由於丈夫工作繁忙,文潔幾乎獨自一人帶著女兒長大。除了照顧孩子,她還要上班,每天的生活非常忙碌,女兒總是不聽話,丈夫也沒有時間聽她傾訴。 久而久之,文潔除了脾氣越來越不好、動不動就發火之外,還出現了打人的現象。和丈夫吵架時動手打丈夫,還經常火氣一上來就打孩子。 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文潔來找到了我的門診,她對自己生起氣來就控制不住要打人,而且成了習慣這件事非常苦惱。 我問她打人時,腦中想的是什麼,她說往往是腦裡一片空白,但這時拳頭已經揮出去了。事後她非常後悔,但總是控制不住。打人之前是憤怒、生氣;打人過後則是後悔、自責,為她帶來了二次傷害,整個人的狀態非常糟糕。 根據文潔的情況,我帶她學習了緊急壓力事件應對訓練,並且盡量多練習,並訂下了「打人時能夠想起來使用,先不要管方法管不管用」的目標。 如果晚上回憶當天發生的緊急壓力事件,情緒波動仍然很大,就練習沉思式放鬆反應訓練——負面情緒。此外,我還教她一些宣洩情緒的小方法,例如打枕頭、撕紙等。 圖片|Photo by Joseph Chan on Unsplash 一週後,她興奮地告訴我,她打人的次數下降了一半,每次想打人時都運用了握拳式放鬆反應訓練,非常有效,當下就感覺身體軟了、沒勁兒了。 此外,進行沉思式放鬆反應訓練時感覺很神奇,本來想起一件事很生氣,但一用上這個訓練火氣就沒了。打枕頭、撕紙這些小方法她也很喜歡,不用對著丈夫孩子發火,就能把怒氣處理掉,感覺輕鬆很多。 我問她為什麼還會想打人,她說這多半在管教孩子時才會發生,其實自己一直都可以控制,先前只不過想透過「打」這種方式讓孩子長些記性。 一起前來的孩子也說媽媽變了很多,每次看到媽媽在握拳頭,就知道她在努力調整自己;和丈夫的溝通也更順利了一點,不再像以前那樣一言不合就動手。整個家庭的氛圍也變得更加融洽。 (你會喜歡:甜點大人學:相愛成更好的自己,就像抹茶紅豆塔那麼融洽) 芳博士說 認知、情緒、行為這個三角形的任意兩端,都會相互作用和影響。對文潔來說,她的壓力表現習慣呈現在行為上,也就是打人,只要她感受到壓力或生氣時就會反射性地動手,這是她的大腦將情緒和行為之間建立起來的聯繫。 大腦很擅長建立聯繫,如果我只是要她調整認知,效果相當有限,甚至無從下手,因為大部分打人的當下,她腦中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只是一片空白。 顯然,她的情緒可透過打人得到釋放,藉此消耗負能量,但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方式,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偏偏她自己明知道這樣做不好,卻又控制不住。 其實類似的情況很多人都遇過,尤其是那些不善於及時宣洩負面情緒的人,例如,明明有情緒但無人傾訴,或是習慣壓抑忍耐來處理負面情緒的人,很容易就會莫名其妙地想發火、打人、摔東西,自己卻說不出具體明確的原因;或是因為一點小事就發很大的脾氣,明顯與事情的嚴重程度不成正比。 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主要是宣洩、轉移和昇華,其中宣洩是必須做的,否則負能量在體內得不到釋放,後患無窮。在事情發生當下,透過握拳、呼吸,消耗一些能量,能幫助我們順利度過情緒發展的最高峰。 情緒的產生與特定事件有關,後續便會逐漸平復下來。在這之後,更要主動採取方法將殘留的情緒垃圾倒掉,不能認為事情過了就沒問題,或是時間久了就好了,這些都可能造成情緒垃圾在體內累積,損害健康而「氣出病來」。 還有一個大家常誤會的重點:宣洩情緒的關鍵並不是向某人釋放,而是只要能把那股勁兒拋出去就行了,這也是有些人在生氣時會去跑步運動的原因。 跑步除了能夠轉移注意力外,還可消耗負能量;我建議的打枕頭、撕紙這些小方法之所以有效,也是同樣的道理。 本文摘自王芳的《哈佛醫學院的 SMART壓力管理訓練: 改善焦慮、輕鬱症;不失控、不暴走、不做錯決定 最具科學原理的減壓生活提案》。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哈佛醫學院的 SMART壓力管理訓練: 改善焦慮、輕鬱症;不失控、不暴走、不做錯決定 最具科學原理的減壓生活提案》 December 30,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Zz9yw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該不該結婚生小孩、職涯怎麼辦?」解析 25 歲女性寂寞現象,與焦慮緊緊相連 https://ift.tt/3pz3uJX 25 歲,恰好是女性生命史上的一個斷點,漸漸開始面臨使否步入婚姻、有沒有生孩子的打算、婚後如何兼顧工作等問題。 從女孩步入女人,人生的節奏忽地的加快,同時也加劇了生活中的焦慮感。 為什麼年輕女性多半「孤獨」、「寂寞」? 雖說女性在各方面都有確保願意援助自己的人,不過我們可以得知 20 歲世代~30 歲世代的年輕女性和同年齡層的男性相比,對於和他人的聯結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圖3-23)。 圖片|寶鼎出版 從人生階段分別來看,特別是「20~30 歲世代的單身」、「20~30 歲世代的夫妻」、「最小的孩子還沒就讀育幼院或幼稚園」的女性都有這種傾向(圖3-24)。無論有無伴侶或是子女,這個年齡層的人似乎都會感到「孤獨」和「寂寞」。 圖片|寶鼎出版 就如同先前介紹過的社群網站使用情況一般,女性雖然對維持關係與建立聯結很積極,但另一方面,也會感受到壓力。 為什麼即便擁有大量的「聯結」,還是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呢? 女性的寂寞來源:面對人生階段轉變、角色掙扎 日本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是 29.4 歲,第一個小孩的平均出生年齡為 30.7 歲(日本厚生勞動省 2017 年的人口動態調查),女性到了 30 幾歲後,就會進入人生歷程的劇烈轉變期。 從 25 歲左右開始,周圍有結婚和生小孩經驗的人就會增加,在職場上也會從「新人」變成所謂的「中堅員工」,甚至面臨要去考慮今後職涯發展的時期。 要不要結婚、該怎麼樣打造職涯發展、懷孕生小孩後能否回到職場、就算回到職場還有沒有立足之地、說到底自己到底會不會養育小孩(是否能好好養育子女)、如果在職場上要商量些什麼,立場是否會不利呢⋯⋯等等,煩惱數之不盡。 單身也好,有伴侶或是子女也好,對於這些人生歷程變化,女性可能都有獨自一人感到不安與煩惱的傾向。 (延伸閱讀:結婚,不是女人人生的必選題) 圖片|Photo by Chiến Phạm on Unsplash 無論男性或女性,面對「孤獨」都需要能夠商量的人 聯結的方法變得日漸多樣化,聯結的容易度也急遽提升。有聯結,代表除了緊急狀況時能夠得到幫助以外,也會帶來精神方面的安寧。女性充分地活用這種環境的同時,建立了多樣化的聯結。 不過,只要換個看法,或許就會發現女性希望透過與許多人建立聯結去克服孤獨與寂寞的這一面。 「孤獨」與「寂寞」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自然情緒。別把這些情緒變得負面,坦然面對它們;此外,我們也必須再次確認在許多聯結之中,有誰能讓自己真正安心,以及是否有可以諮詢的地方。 再者,由於男性進入老年期就會失去聯結,受社會孤立,這點已經被視為一個問題。與人交際並不一定都是舒服的,有時會感到不悅,但也有可能透過反覆累積彼此信任,建立起關係。 即使現在不需要具體的幫助,不過我們必須去思考在漫長的人生當中是否有能夠持續互動的朋友,以及要建立新的聯結時自己期望怎麼做。 此外,社會要去理解男女性的這些特徵,必須在各種情況下給予協助,才不會一個人陷入不安。 (延伸閱讀:舒淇婚後宣言:婚姻不是功課,愛情不可勉强,若無適合的人,寧願選擇單身) 本文摘自《設計你的幸福人生:從家庭到消費,看準社會五大趨勢,畫出你的未來藍圖》。由寶鼎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設計你的幸福人生:從家庭到消費,看準社會五大趨勢,畫出你的未來藍圖》 December 30,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z3uJX
從倔強到溫柔,專訪楊丞琳:面對鴻升的離開,我沒有遺憾,只是捨不得 https://ift.tt/37ZTCCY 楊丞琳在台北小巨蛋舉辦了《Like A Star》演唱會,為出道 20 年做出漂亮的總結。專訪中她聊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如何面對摯友「小鬼」鴻升的離去⋯⋯ 如果演藝圈有全勤獎,那楊丞琳絕對是當中的資優生,2000 年出道至今,她幾乎沒有曠課的一年。從團體歌唱作品,到無數的戲劇演出,空檔又接下主持棒,讓她獲封「全能天后」的稱號。 2019 年,除了演員、歌手及主持人之外,她也多了一個「妻子」的身份,與李榮浩結婚的消息一出,感動眾多跟她一起成長的粉絲。 幾週前,她在小巨蛋舉辦了《Like A Star》演唱會,為出道二十週年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在忙碌的行程中,她抽空以亮麗姿態登上了《Bella 儂儂》的封面,經過 4 個小時的拍攝結束後,楊丞琳卸下了華麗的裝扮,以輕鬆的態度跟我們分享這令人難忘的 2020 年。 舞蹈,找回初衷 從可愛帶點無厘頭的風格,到去年的《刪.拾 以後》,楊丞琳用 12 張專輯紀錄了歌唱的成長,在今年的新專輯《Like A Star》中首波主打〈Bad Lady〉一釋出,高難度的舞蹈給了歌迷很大的驚喜, 「回憶最初的自己想成為什麼藝人,第一個念頭就是唱跳歌手,或許在外人眼中這是一件很稀奇的事,但跳舞這件事與我的人生習習相關,從小我就是學跳舞的人,私下也很愛跳舞,在二十週年這個時刻,我就決定去實踐我一直想做的事。」 外人眼中的突破,對楊丞琳來說其實是找回初衷,過去幾年間用了很不同的作品,呈現她歌唱上不同的面貌,出道二十年之際,她則決定重拾夢想, 我這二十年獲得的不是名或利,而是從一個倔強、理性然後不願示弱的自己,變成一個感性有溫度的人。 楊丞琳 在《Like A Star》的演唱會,楊丞琳與歌迷就像認識二十年的摯友,她不僅將舞蹈與歌曲表現到位,更用換場時的影片和大家分享她的生活與人生,讓歌迷離這位天后更近一步。 2020 年 今年對於多數人來說都是特別挑戰的一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工作、生活都飽受衝擊,但對楊丞琳似乎沒什麼影響, 「我很早就在為我的工作跟生活做準備,很多人會很慌是因為,一直以來他們就只想著工作,但沒規劃自己的生活,所以工作一旦突然沒了,會突然不知道怎麼過生活。」 (同場加映:自由不是不工作,而是知道自己有選擇權) 在外界看起來工作滿檔的她,其實近五年來已經慢慢找回生活的步調,也不再讓自己 24 小時的生活中只有「工作」兩個字, 工作之餘,妳必須要在乎自已的生活,盡可能顧到各方面,才不會被突如其來的事情打亂生活的節奏。 楊丞琳 取得平衡,讓楊丞琳在動盪的一年不至於失足,更讓她多了進修以及與親人相處的時間。 失去,沒有遺憾 「回憶了一下,不管是私下聚餐或是工作,今年我跟鴻升幾乎每個月都會見到一次,所以我跟他之間沒有遺憾,只是捨不得。」摯友小鬼的離去,是楊丞琳今年面臨到最大的難題, 「這麼親近的人,毫無預警的離開, 這真的不是短時間就能接受與習慣,我只能在事情發生過後,臨危不亂地把手上該做的事做好。」 (推薦閱讀:「死掉的人都去了哪呢」至親離去悲傷至極,要如何調適心理?) 擦乾眼淚撐起笑容,是楊丞琳對於自己工作負責的表現!一個超過十年的摯友就這樣離開,帶來的衝擊實在太大,「學不會!等我學會告別,我可能也都 80 歲了,這東西我真覺得太難了!」 面對這麼大的突發事件,楊丞琳用工作的忙碌,暫時擱置不捨的情緒。 「絕對不能把工作當工作!這樣做,感情會不見,現在的我是在享受我所喜歡的事情,以這樣的心態面對,挑戰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訪問結束前,問她前些日子籌備演唱會與新專輯累嗎?她很自信的以「不會!」兩個字回應,因為對她來說,站在聚光燈下,她每一個工作都是享受! 原文出處:封面人物|楊丞琳出道20年,堪稱演藝圈資優生:「從不示弱的自己,變成一個感性有溫度的人。」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封面人物】謝欣穎成名之路不平順!預支薪水、壓力落髮,最終靠毅力奪影后 【封面人物】柯佳嬿不到5年搶下兩座金鐘獎,心境跟著成熟轉變:「沒有什麼事會容易打擊到我!」 December 30,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ZTCCY
女生的高潮竟然有 72 種?沒有所謂絕對 G 點,每個女孩的高潮都獨一無二 https://ift.tt/3nXjwx3 一千個女生裡,就有一千種高潮。女人的性刺激點比男性的還多,針對不同點的刺激可以組合出更多的高潮樣貌。沒錯,女生的身體就是這麼神奇,透過多加了解,就能有更性福的生活! 文|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昨晚和姐妹幾個聊天,意外有了大發現:大家高潮時產生的感受竟然完全不同——有說高潮時特別想打噴嚏的,有說高潮感覺像被撓了腳底板的⋯⋯覺得高潮就像在飛的難道只有我一個嗎? 當時我特別不服氣,心想我專注學術開車多年,可從來沒聽說過有腦科學證據表明人與人之間的高潮差距能這麼大的。於是又打開了文獻庫,進行了新一輪的打臉求知之旅—— 圖片|Photo by Ryan Moreno on Unsplash 一、女性高潮之奇妙,我們自己都想像不到 當我輸入關鍵詞,才發現僅僅用高潮一詞實在無法概括女性在這段時間裡都經歷了什麼—— 比如,曾有人表示自己高潮的時候會忍不住想笑,還不是「咯咯咯」的小聲笑,而是彷彿在看脫口秀時的放聲大笑,直接笑到對象懷疑人生(Austin,2020);還有人表示高潮就像打了個超大、超爽的噴嚏,感覺雙腳在燃燒,下半身好像直接融化⋯⋯(Scott,2018)。 以為這些已經夠奇妙了?No no no! 性學家 H. Ümit Sayin(2011)在調查了女性受訪者的高潮體驗後,整理出了多達 72 種高潮時的感受和反應。相對常見的有飛翔感和震顫感,而罕見的那些就更加五花八門了——有感覺靈魂出竅的、感覺太空遨遊的、感覺進入二次元還看見了動漫人物形象的、感受到超自然力量的⋯⋯ 受限於篇幅就不給大家展現完整列表了,截了一部分給大家感受一下。圖片|截圖自 Sayin, U. (2011).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occurring during expanded sexual response in the human female: Preliminary definitions. Neuro Quantology, 9 (4). 對於這些女性而言,做一次愛相當於自帶靈魂穿越技能,還隨機附贈太空漫步體驗⋯⋯是真滴讓人羨慕了~ 二、想知道為什麼女性高潮這麼奇妙?科學家也沒有答案! 女性高潮感受之複雜,連科學家們都想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想要解讀為什麼有些女性能在高潮時產生穿越異次元一般的體驗,其難度不亞於解讀異次元本身。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一套足夠有力的理論,能夠完整解釋女性高潮體驗的複雜性(Sayin,2019)。 一個可能性相對較高的解釋是,由於女性比男性擁有更多的可達到高潮的身體區域,除了常提的 G 點和陰蒂之外,還有 A 點、O 點,以及子宮頸等部位。每個區域的高潮感受都不同,而如果這些區域同時或者相繼高潮,就可以組合出更多不同的高潮體驗(Sayin,2019)。 不過,這個模型只能解釋身體感受上的區別。至於為什麼有些人高潮時會想笑想打噴嚏,目前性學家們也只能搖搖頭表示解答不了。 當不同的性喚起區域組合時,可能達成的不同高潮模式。圖片|截圖自 Sayin, U. (2019). Five cases with expanded sexual responses (ESR). Ann Clin Case Stud, 1 (1). (同場加映:巴西攝影師記錄女性高潮,攝下真實珍貴瞬間:高潮的 5 種表現) 三、一千個人,一千種高潮 以上種種高潮時的反應,很可能只是女性高潮體驗的冰山一角。有許多體驗如果沒有人說出來,可能永遠沒人知道,更別提被納入學術研究的範疇。 比如,近幾年的研究發現,高潮時大笑並不算非常罕見的反應,並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但在這之前,學者們完全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Reinert & Simon, 2017)。 一位女性吐露出自己高潮時忍不住大笑後,帖子的評論區不少有類似經歷的人紛紛站了出來。還有一位男性也表示自己有同樣的體驗。 初看到這麼多伴隨高潮出現的反應時,我是發自內心地感到羨慕的。不過,既然每個人的體驗這麼不同,那我們自己的高潮感受應該也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朋友們呀,與其羨慕他人,不如盡情享受自己獨特的高潮體驗吧~ 參考資料: Austin, E. (2020). Laughing orgasms are weird but awesome. Medium. Connolly, PS (2020). I laugh maniacally when I orgasm – and my boyfriend can no longer reach climax. The Guardian. Reinert, AE, & Simon, JA (2017). “Did you climax or are you just laughing at me?” rare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orgasm. Sexual Medicine Reviews, 5 (3), 275-281. Sayin, U. (2011).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occurring during expanded sexual response in the human female: Preliminary definitions. Neuro Quantology, 9 (4). Sayin, U. (2019). Five cases with expanded sexual responses (ESR). Ann Clin Case Stud, 1 (1). Scott, E. (2018). Women describe what an orgasm actually feels like. Metro. ▐ 臉紅紅床遊卡牌|一起玩好嘛 募資頁面上線:https://womany.net/s/yez013b ❝ 無論你是入門玩家,或進階玩咖、想找玩伴,在解放情慾的路上, 知己知彼,樂此不疲,讓這套床遊,成為你的最佳戰友!❞ 這是一套帶你探索彼此身體敏感帶、情慾邊界、性愛想像的卡牌,歡迎有心深造性愛的成人,帶上情同意合的床伴,共享驚天撼地的床遊樂趣。 • 「Tell Me 問答卡」直搗情慾核心, 開門見山,說出難以啟齒的嚮往,彼此領路,才會舒服! • 「Play Me 指令卡」專攻尷尬癌 ,甜中帶辣、招招命中,臨床實證能有效驅趕心魔, 突破求偶極限,務必擁有! 以下亮點與情境強烈推薦 • 一盒多用:自己日常用,適合新婚送禮用、開趴解悶用、約嗎也好用 • 熱身暖場都 OK:指令深入淺出,問答有甜有鹹,初心者或進階玩家都好玩 • 多種變化:變化服務你的滿足,前戲後戲都重要,我們知道你需要 December 29, 2020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Xjwx3
《Sweet Home》最強女角李是英:為戲魔鬼訓練 6 個月,只為更貼近角色 https://ift.tt/38GJbnf 飾演 Netflix 人氣影集《Sweet Home》中前特種部隊出身的消防員的女演員李是英,你知道她曾經入選國家拳擊隊嗎?為了戲中的角色,她的體脂肪由 14.5% 減至 8%,練出了令觀眾難忘的結實肌肉! 改編自 webtoons 漫畫的韓劇《Sweet Home》成為 Netflix 今年壓軸人氣劇集,當中在影集原創角色,由李是英飾演前特種部隊出身的消防員,大曬 8% 體脂一幕讓大家印象難忘。 現年 38 歲的李是英,26 歲才拍攝第一部戲劇。原來她是在加入戲行後,因為拍劇才愛上拳擊,2014 年更加入國家隊,為韓國正式的拳擊運動員。 李是英曾在國家隊女子 48 公斤級選拔賽決賽上獲得冠軍。圖片|來源 38 歲李是英在《Sweet Home》飾演特種部隊出身的消防員「徐伊景」,角色設定擅長近身格鬥,在劇中亦多次大顯身手。 例如與主角共同對付最難應付的蛋白質怪、突擊闖入「綠之家」的流氓集團,當中在逃離蜘蛛怪巢穴時,脫到只剩黑色貼身衣褲,大曬全身結實肌肉和蝴蝶背肌,讓大家印象深刻。 其實戲中李是英身手了得,在劇中擔當最好打角色,皆因她熱愛運動多年,本身亦接受多年拳擊訓練。 為人母熱愛登山拳擊 李是英在 2010 年因拍電視劇需要而練習拳擊,此後愛上這運動,當年更在業餘比賽得到冠軍、並在 2013 年成為職業選手、並在 2013 年第 24 屆韓國業餘拳擊聯盟會長盃,全國女子拳擊大賽 48 公斤級暨國家隊女子 48 公斤級選拔賽決賽上獲得冠軍,成功入選國家隊。 其後因為右肩膀脫臼,左撇子的她從右架站位改為左架站位,後於 2015 年 6 月宣布引退。 這次拍攝《Sweet Home》,為了符合角色要求,她在開拍前六個月開始各種魔鬼式訓練,當中包含重訓以及許多高強度武打動作訓練,每天早上先跑 5 公里,再在拳館接受特訓,首先以跳繩熱身、擊影、打沙包、1 對 1 對打實戰等密集鍛鍊,一度將體脂由 14.5% 減至 8%,如此才練就出歎為觀止的蝴蝶背肌。 李是英在《Sweet Home》飾演曾任特種部隊的消防員,身手了得。圖片|Netflix 提供 圖片|Netflix 提供 圖片|Netflix 提供 劇中令人難忘的背肌。圖片|Netflix 提供 早前李是英接受訪問時表示:「運動教練說要想讓肌肉看起來更結實,體脂肪平均要達到 8% 左右,而且需要吃很多東西才長肌肉,但從拍攝前兩週開始就不吃東西,這讓我很辛苦。不過看到努力的成果,心情特別好。」 (同場加映:秀智 Netflix 熱劇《我的新創時代》十大熱血金句:別讓世界定義你) 李是英除了練習拳擊修身外,李是英更非常喜歡行山、跑步,更不時上載照片於社交媒體。圖片|leesiyoung38@Instagram 圖片|leesiyoung38@Instagram 圖片|leesiyoung38@Instagram 圖片|leesiyoung38@Instagram 李是英已婚並育有一子,已為人母但仍然勤做運動,除了練習拳擊修身外,李是英更非常喜歡行山,還開設專門記錄自己登山日常的 YouTube 頻道。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Sweet Home】李是英:出身韓國拳擊隊 魔鬼特訓成就最強女角 December 29,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GJbnf
「那個來就痛到不行!」三種穴位按壓,自我舒緩每月經痛 https://ift.tt/3prSgXy 如何緩解經痛?西醫相關的研究報告,教你如何「外敷內服」,同場加碼中醫理論,教你穴道按摩及精油放鬆,許你一個不痛的經期。 以前就有好幾位女性友人跟我說過,女生要生孩子,每個月又會不舒服,如果有下輩子希望可以當男生。 經痛是指女性月經來潮期間出現的疼痛,典型的症狀大約 3 天,疼痛通常出現在骨盆或下腹部,其他的症狀包括背痛、腹瀉與噁心。 原發性痛經: 無器質性病變,易發生於身體瘦弱、情緒抑鬱、生活壓力大的未婚女性。因為前列腺素濃度異常增加,好發於 13∼19 歲年輕女性,大多從初經開始起 3∼4 年內就有經痛。 次發性痛經: 生殖系統的器官有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或子宮頸先天異常、骨盆腔發炎或裝置避孕器後,疼痛時間經常超過 3 天,且會持續到出血停止後幾天才緩解。好發年齡通常是已生產過的婦女或是中年婦女身上。 圖片|Photo by boram kim on Unsplash 經痛自我照護與治療 1. 熱敷: 有相關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熱敷下腹部可以有效緩解經痛,而且止痛的效果可能與服用止痛藥物一樣有效。 雖然熱敷的方式比口服藥物來得麻煩,但比較沒有副作用。熱敷也可能會提高其他療法的療效,例如服用藥物之後再進行熱敷的止痛效果,比起服用藥物之後沒有進行熱敷,緩解經痛的效果更好。 2. 生活作息: 是指日常生活上的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以及調解壓力。 雖然在一些臨床研究中指出,運動對減緩經痛的效果比較不明確,但大多數研究認為運動之後,經痛發生的機率會降低,或是經痛症狀有所改善,即使不是為了減緩經痛,也應該保持運動的習慣,增強自己的體力。 3. 飲食和維生素: 要維持均衡的營養,生理期間避免吃刺激性與生冷食物。攝取高鈣低脂、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補充維生素 B、C、蔬果等,減少攝取內臟和動物性脂肪。 4. 藥物治療: 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或避孕藥以減輕疼痛。許多人痛到受不了才吃止痛藥,其實這樣反而無法有效抑制疼痛。 一般來說,偶爾才經痛,痛時再吃即可,但是每次都會經痛,最好在發作前一天就先吃藥,效果才會好。原則上還是建議經過醫生評估後再按醫囑用藥。 (同場加映:經痛怎麼辦?教你六招辦公室也能做的穴位按摩) 中醫與芳療上的建議 中醫根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理論認為,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通則不痛,認為經痛主要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在經期前後,因體質或是後天因素,使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不通則痛」。 而子宮未能得到適當的滋養,以致「不榮則痛」,也可能發生「痛經」,多半是由於氣血虛弱不足,子宮無法獲得血液充分的營養,導致缺血而疼痛,嚴重者會腹痛劇烈、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甚至噁心嘔吐。 治療分別以「行氣活血」和「溫補氣血」達到止痛效果為原則,再依照不同體質開立處方。 除了中藥治療外,經常搭配針灸雙管齊下,常用的穴位有「三陰交穴」、「太衝穴」、「血海穴」、「子宮穴」,有調經止痛的效果。也可在經期使用含有止痛中藥材的暖臍包來熱敷腹部肚臍,可降低腹部肌肉張力與增加血流,以緩解經痛。 穴位按壓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往上 3 寸(4 指橫寬)脛骨內後緣。 【血海穴】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往上面約 2 寸(3 指橫寬)寬筋肉的溝。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子宮穴】臍中下 4 寸(5 指橫寬),往前正中線旁開 3 寸(4 指橫寬)。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太衝穴】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 1 寸(約 1 個拇指橫寬)處。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延伸閱讀:失眠、肩頸痠痛、視力模糊:讓身體減壓的穴位地圖) 精油的運用上,通常會評估個案是否有子宮肌瘤、乳房腫塊等因荷爾蒙影響有關的婦科腫瘤。 有部分的說法是,含類雌性激素荷爾蒙的精油,可能會導致潛在的婦科相關腫瘤生長,但是目前證據並未能証實。過去有過零星少數的案例出現,所以為了安全,我們都會提醒有相關婦科腫瘤的人,要小心使用植物性類雌性激素功效的精油。 【經痛】芳療配方 精油建議: 通常調配經痛的精油配方會建議考量的方向:調理荷爾蒙、活血、化瘀、止痛等方向;如果你的經痛已確定不是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所產生的,一般來說,精油配方中會使用具有調節荷爾蒙的精油,如:玫瑰、茉莉、玫瑰天竺葵、快樂鼠尾草、茴香、檀香、依蘭等。 另外,身體寒冷、手腳冰冷、易有血塊的狀況下,可搭配使用活血化瘀的精油,如:當歸、薑、丁香、神聖羅勒、松、廣藿香等。 止痛的部分可使用真正薰衣草、甜馬鬱蘭、乳香、羅馬洋甘菊、佛手柑等。而永久花具止痛與化瘀的效果,所以血塊多、又怕熱的人就適合使用。 精油配方: 金盞花基底油 20 ml 玫瑰天竺葵 4 滴 當歸 3 滴 羅馬洋甘菊 3 滴 真正薰衣草 2 滴 使用方法: 身體寒的人可增加當歸的量,體質熱和有血塊的人可用永久花。調理方式,建議月經乾淨後,每天早晚塗抹在下腹部,至少睡前要執行一次,直到經期來才停止。 另外可增加穴位的按摩,可有效減少每次經期來的不適感。 December 29,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rSgXy
「我二十一歲,第一次裸泳」《女子山海》:人生第一堂性教育,是山林教會我的 https://ift.tt/38IwkRs 你還記得自己人生第一場「性教育」發生的場合與時刻嗎? 《女子山海》作者回顧第一次裸泳時的體悟,感受身體墜入花蓮的砂卡礑溪裡頭,那種跳脫既往框架,解放自己於社會中的衣裝,是認識自己身體的起源。拋下社會框架與束縛之後,可以把自己與身體的距離拉近、主控權拉回來,擁抱真實的自己。 親愛的,在成長過程中,我被賦予繁不勝數的教條和限制,欠乏玩耍。有時想想,明明已如此乖巧懂事,為山海為世界伸張正義,未來卻依舊黯淡無光。 所以我拋掉了道理,如果可以,就讓我跳下去── 小八爬上左側的岩壁,背對一汪深潭,在許多人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便後空翻下水了。濺起些許水花,引來一陣騷動。 我盯著另一面右側的岩壁,心癢難耐,走到角落脫掉上衣和褲子,嘖,沒有內衣可不是不能跳水的藉口,拉下頭上的魔術頭巾,穿過兩手,完美遮住重點;好在內褲是黑色的,看不清楚就當它是泳褲吧! 那裡有一股奇怪的引力,唆使我動身,即使那個高度看來有些驚人,即使過去我不曾從這麼高的地方跳水,但是我想去,就算沒把握,還是要上。深潭是水汪汪碧青色的眼睛,岩壁濕滑,風順著水流的方向鑽了過來,一陣涼爽更令人清醒。 抓穩突出的岩點、腳踩上苔蘚,呼,爬上方才小八跳水的位置。我盯著右側那面高大的岩壁,繼續向前,刻不容緩,赤腳涉過一個小滑瀑,站在山壁前思量著上攀路線,看準了,手腳並用地一踩、二攀、三蹬,走上這一側山壁。隨後,感覺到下空處岸上的人忽攸都安靜了下來。 呃,太高了嗎? 小八的身影驀地從岸邊快速地移動過來,用手比了個「X」的手勢,提醒地勢危險請三思,注意深潭水底左側有大石頭,右邊則是滑瀑,看準有限的跳水區域,看準了嗎?看準再跳。 我有點無辜,這一停留,反而接收到眾人無聲的仰望,有孩子在屏息。時間突然變慢了,我開始緊張,大家在等待什麼?有什麼即將要發生嗎? 眼前的風景如水波一樣開始晃盪、擴散,我害怕了起來── 如果跳失敗怎麼辦?此舉是在回應眾人,還是在回應自己?記起初衷,眼神慢慢篤定,好好盯著內在那呼應水的渴求,那是一股強烈的動能,不要問我為什麼,我得完成它。 就這麼往下跳,沒有捏鼻也沒有護頭,我訝異自己這麼放鬆,好像壓制多時的願望,終於在這一刻釋放。如自由落體般順隨重力加速度,甜美下墜,我的身體不緊繃、心裡也不恐懼,好奇怪,我從未如此輕鬆自主地墜落。 高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放鬆,是心甘情願去挑戰、去穿越,那重重越渡的難關。 在那之前,我害怕冷水,長達三年我遵照中醫師的囑咐告誡自己虛寒的體質不要輕易碰水,何況海拔三千公尺之上的南湖溪! 破水一刻,我忘了冰冷,沉入水中央,兩手划著划著浮出水面,隨後積極地游了起來,「生命!生命!」腦袋裡只剩下這個詞。 岸上的孩子和夥伴們在歡呼,聽來有些遙遠,我不在乎,只想舒暢地踢著蛙腳,順著這碧青色潭水的輪廓優游,感覺自己像一條魚,搖擺、轉圈,玩心一起,跑上滑瀑順隨水流滑入深潭,聽見自己咯咯咯的笑聲,像孩子一樣快樂。 怎麼會,完全忘記對寒冷的畏懼?直到走回左側岩壁,躺下曬太陽,不停發顫的身體像通了電一樣無可抑止,才意會到溫暖降臨。 石頭吸收太陽的光熱,透過粗糙的岩面傳導到身體裡,溪水的冷冽刷新了我,寒毛盡豎起、毛細孔在歡呼,身旁夥伴來去,孩子們在嬉戲,我無法遏止自己顫抖,活著、享受著,這安靜而戰慄的瘋狂。 真的,好喜歡好喜歡大自然喔! 圖片|Photo by Erik Dungan on Unsplash 在大自然裡,我們都可以突破內心與身體的防線 回到岸上,女孩跑到身側:「我們等一下也想游泳……」她笑得有些靦腆。 「好啊,現在就可以游!」我說。 「嗯……」女孩看著不遠處的男孩子們,欲言又止的眼睛裡藏著難以言說的想望,那想望似曾相似。 想起昨天溪裡她們快樂解放的模樣,我驀地懂了,驚奇地瞪大眼:「妳們⋯⋯還想再一次?」女孩點點頭,羞赧卻篤定地。 走到小八身旁細語,他點點頭,不多時便帶著男孩們往上游走去,漸行漸遠沒入溪谷旁的山徑中,該是去追蹤動物足跡了。 一群八年級的女孩子們,這回脫衣服可是毫不囉嗦,全然沒有昨天的踟躕扭捏,其中幾個女孩一下子脫個精光,全身赤條條地躍入溪水中,她們在冰冷的南湖溪裡尖叫、大吼,喊著好冷好冷好冷,笑得那麼燦爛。 不下水的女孩們則坐在大石上,仰躺著放長長的頭髮順水流去,說這裡是南湖洗髮店,一邊蹙眉碎念:「怎麼又脫光光,好可怕!」 「咦,我不覺得全裸有什麼,這樣吹風很舒服。」說話的中長髮女孩,揀了離岸最近的一顆大石,一直裸身站在那裡,沒有任何動作。她好想跳水,卻因不會游泳而無比恐懼,盯著水面猶疑不決⋯⋯ 「這高度下水沒多久就能踩到底,妳想跳,我們都在。」夥伴木蘭看著她。 我看著女孩盯著水面的眼睛,惶恐、逃避、懷疑、自我否定⋯⋯什麼都有,唯一撐著她還繼續站在那裡的,依然是渴望。 我懂得、我們都懂得,山野會迫使我們面對自己的臨界線,聽見埋藏底心的聲音。流水不息,女孩們細碎的加油打氣聲也沒停。 事實上,那顆石頭真的不高,但在跳水女孩的心裡,如登天一般難。她向前幾步又後退,抓著心窩深呼吸,有那麼一刻,我走進了她深切的恐懼和憂慮,瞬間重疊上自己的,不知為何眼眶竟紅了。 我們是那麼相像,無論年歲為何。 「不跳,也沒關係。」我輕聲說。這時刻能支持她的,是無條件相信所有的發生。前進或後退都好,野地的魅力在於它廣大深邃,默聲承接,並且從不評價。 她遲疑許久,大家逐漸不再將注意力放在她身上。幾個女孩爬上高一點的岩壁跳下水,還有人去玩滑瀑,我和木蘭聊著天,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聽見「撲通!」一聲,水花四濺──那女孩跳了!還是前空翻! 我們迅速起身,在她浮起來一刻,接收到她的驚慌,那神情極像溺水,木蘭衝上前要扶她,卻因水太淺而滑跤,下一刻跳水女孩已自己站起來了,她有些錯愕,如夢初醒,卻又像醉了一樣搞不清楚狀況,濕淋淋地走上岸時,我抱住她,她哭了,哭得那麼莫名所以那麼不知所措,我為她拭淚,木蘭過來摟住她的頸項,幾個女孩也圍了過來,「可喻,妳做到了!」、「可喻超厲害!」 我會永遠記住這個女孩的名字。 登山口分離前,可喻坐到我身旁:「崇鳳,那時候我為什麼會哭?」我告訴她:「妳通過了一道門,眼淚出來為妳歡慶。」換我問她:「那麼怕,為什麼還前空翻?」「我跳舞常練啊!」她對我眨眨眼。 自那之後,我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前空翻。 人生第一次裸泳之前,我不知道衣服可以脫下來 人生第一次裸泳,在花蓮的砂卡礑溪裡。 那時天快黑了,玩水的人已盡數回家,只剩下我和月。月游著游著,突然靈光一閃,興奮地問我:「欸,我們來裸泳好不好?」 我錯愕不解。呃,好端端的,幹麼要裸泳?月等不到我回應,自顧自在水中脫掉泳衣,手上就這麼抓著黑色比基尼繼續划水,伴隨著她歡快激動的高呼:「喔喔,好舒服、好舒服喔!」 她的快樂是那麼真切,好像剝除一層衣服真得以永生一樣。那樣的快活鼓動了我,半信半疑也在水中笨手笨腳地將自己身上的衣物撤下,臨暗無人的溪谷中,不知為何仍懷有巨大的不安,環顧四方,真的沒有人看見嗎? 唯獨月卸下防備的快樂深刻地照耀著我,如同皎潔的月光,相信她,相信這時刻會帶來嶄新的可能。 換我也把衣物抓在手裡了,裸身划水一刻,不知為何體內湧現一股奇異的喜悅,那麼新穎、那麼陌生,我把衣物大力丟向岸邊,但衣物沒能順利抵達落在水上,我哈哈大笑,奮力划向它,感覺身體如水一般流動,毫無遮掩的快感電一般衝擊著自己。 我抓到漂流的衣物了,站起身,水流嘩啦啦地落下,赤裸的身體滴著水,被暗沉的山谷包裹,終於明白月說的「舒服」是什麼── 我就是我,生而如此。 在那之前,我不知道衣服可以脫下來、不知道可以一絲不掛地被水溫柔包覆、不知道可以如實把自己交還給這片大地、不知道可以光潔地只剩下呼吸如在子宮裡舞動生命⋯⋯ 只知道社會的諄諄告誡:人要衣裝、要有羞恥心,於是把自己重重疊疊貼上標籤與印記,身體的存在如此隱晦,只要揭示,就會陷入「不知檢點」、「成何體統」的自我懷疑中。 那一年,我二十一歲。 山林教會了我「性」、「生命」還有「認識自己」 十五年後,我和夥伴木蘭坐在南湖溪畔,面朝一群少女,開口邀約裸泳,面對她們的又驚又懼,我完全理解:「別擔心,這不過是個邀約,妳們可以自己決定⋯⋯」話還沒說完,木蘭已(迫不及待)解掉上衣和胸衣,在女孩們的驚呼聲中,穩靜又自信地將頭髮撩起固定。 她是那麼自在,旁若無人,以至於有一股強大而恍惚的美籠罩著她:無論我們生得如何,都值得驕傲。 於是一個、兩個、三個開始動作⋯⋯後來的後來,一群裸著身子的少女們泡在冰冷的溪水中,手拉著手圍圈,一邊尖叫一邊歡笑,似乎還唱著聽不清楚的調子。 我坐在大石上,著迷地看著她們,風吹過肌膚,寒毛也跟著她們歡唱。那不知名的喜悅再度湧現,撤除的不只是衣服,還有更多無以名狀的事物。 落葉如雪,順著風的線條旋轉、飄落,黃色、紅色、黃紅相間的,將碧綠色的溪水點綴得繽紛,嘩啦啦啦,時光一去不回頭,女孩們在水中央暢快大笑,綻開的笑靨如花── 人就是自然。設若我們對身體能無所評價,也許我們就能重新看待自然,如同看待我們自身。 但仍有女孩覺得噁心,無法接受。還有一個女孩因此穿戴更多,將帽子和刷毛衣全都套在自己身上,重重包裹才感到心安。 我撿了一個扁平的圓石,在上頭畫了一雙翅膀:「送妳。」她冷漠的眼瞬間有了溫度,身體驀地放軟,將石頭收進了口袋裡,什麼也沒說。 我是如此著迷於「人」,這複雜、矛盾、聰穎又多情的生物。 「我們去那塊石頭上曬太陽。」某女孩一喊,少女們紛紛從水中起身,在溪谷間的大石上跳來跳去,自在遊走像一隻隻美麗的動物,她們徜徉其間,星星一樣照亮了我,「人類真美!」聽見底心讚嘆,我告訴自己,要深深記住這個畫面。 這片山林帶給我的觸動和啟發是那麼豐盛,除了自然的魅力、原始的引力,包含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甚至還有性教育──這長年缺席,始終隱晦不明的生命課題。 本文摘自張卉君、劉崇鳳的《女子山海》。由 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December 29,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IwkRs
「你的氣質,不該由他人決定」《女子山海》:選擇做一個溫婉可人、長髮及腰的女嚮導 https://ift.tt/2Mg0Ryu 山與海,是孕育、是療癒、是撫平傷痕。 這是兩名女子寫給自己與山海的情書,回頭去看,我們都曾在各個階段因為外部的聲音與批判,而選擇成為自己不喜歡的模樣。但你的人格與氣質,為什麼要交由他人之手,去判斷你合適什麼。為什麼氣質要分性別與能量,為什麼「強」就應該是堅毅,不能是溫婉,為什麼短髮就是帥,而長髮就是美? 母鹿只是不知道自己是母的而已。那昂揚向上硬邦邦的鹿角掉下來一刻,我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摸摸自己的頭頂,什麼東西柔軟下垂,任其滋長? 三十七歲這一年,我蓄起了長髮──自小到大從未做過這件事,無人知曉下這個決定有多困難,浴室裡我看著鏡中的自己,感到微微的緊張和興奮。 你的性別氣質、你的髮長,不該由他人來決定 小時候,我常在房間盯著鏡中的自己,煩惱頭髮怎麼又短又翹,我也想像別的女生一樣有長長細細的頭髮⋯⋯風吹過就飄起來,好好看。可是我無法忍受彎來翹去的髮尾,不整齊的頭髮叫人心煩意亂,只好委曲求全留短髮,偷偷羨慕著其他長髮飄逸的女孩。 於是拿一條紅色長絲巾綁在額上,放長長的絲巾下來,幻想自己是個長髮女孩,在房間裡跳舞。 跳累了,停下來看鏡中綁著紅絲巾的自己,覺得長髮真美,聰明的我總不忘提醒自己輕巧跳過那一秒鐘的失落──我的長髮不是真的。 童年過了以後,我便忘記長髮的夢想,忘記確實輕鬆多了。中學時代,班上一票女孩流行剪男生頭,我將自己喬裝成大剌剌的小男生,要瀟灑帥氣還不容易?這模仿一點不難,直到十七、八歲書包一甩飛車便往西子灣的年紀,更是如魚得水。 「她很帥!」這話成了一種神氣的正字標記。下巴一抬,柔情傲骨,不可一世。 每兩個月我會走進一次理髮店,不染不燙也不做造型,「剪短!」這麼跟理髮師說。「多短?」他會問。「愈短愈好。」我說。 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任其落下,到底為什麼能這麼爽快剪去多餘的,我從不多想。與理髮師的溝通永遠在長度,他認為剪到這樣就可以了,我卻總覺得不夠短。「妳乾脆理平頭好了……」他說。「也可以!」我大笑。 看著鏡中犀利明快的自己,我很滿意。 大學時,我們相遇,妳及肩的大波浪長髮柔媚生姿,我簡單俐落的短髮英氣勃勃。大四那年我從美國打工渡假歸來,異地未剪的頭髮一不小心留過了肩,「崇鳳就算長頭髮也不像女生⋯⋯倒像個印第安人。」朋友說。 「妳怎麼變成這樣?」妳看著我失笑。不囉嗦,回臺灣三天,就去把頭髮剪了。如眾人所說,崇鳳適合短髮,我深信不疑。 我的母親一生短髮,精明幹練。而我未曾細想自己可以是什麼樣子,不自覺繞著外在價值公轉,這麼轉著轉著,轉過了青少年轉過了青春,毫不懷疑,單人旅行短髮是絕佳的保護色,登山健行尤其方便,我甚少見過哪位女嚮導,溫婉可人長髮及腰。 圖片|Photo by Jake Melara on Unsplash 你是否,也未曾細想自己可以是什麼樣子? 山野場域中,女嚮導一直是稀有動物。大家習慣了,我也習慣了,未曾去探究為什麼。 大學時期登山社唯一的一位女嚮導叫珊,珊很強,自然而然成為眾學弟妹仰慕敬畏的對象。 珊疼我,教導我關於山野技能和身體訓練的一切,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某次她送消夜時短暫交會的目光間,眼底無言的柔情閃爍,稍閃即逝。 我從不多說,珊的柔情是個祕密,她的強卻眾所皆知。 那時社上盛傳這麼一句話:「珊真的很強,比許多男嚮導都厲害。」我偏頭想:「強」是什麼?不自覺向她望去──珊很酷,短髮、褲裝、說話精練無贅字,統籌能力和山野技術沒話說,膽識過人,開了一支又一支高山溯登長程勘查的隊伍⋯⋯ 為了讓自己能追上她,我認真效仿,最後深知自己無法成為她那個樣子,直到畢業,我都沒有晉升。 我花了比想像中更長的時間,才明白我可以不用像珊一樣,也不需要像任何其他的學長。漫長的登山社四年,我中性的外型都冀求自己如他們一般強大,然而我卻沒有自覺:無論我外表如何男性化,我都無法強大──因為那不是我。 要識破自己男孩子氣的源頭,並不容易。 多年的山野經驗,我始終看不清山裡清晰的女性面容⋯⋯可愛的女孩多是被照顧的角色;能照顧他者的女嚮導,清一色偏向中性,兩腳打開、雙手插口袋時自有一股氣勢,於是乎,我一直以為女嚮導該是如此。 努力訓練自己,至終卻遺忘與拋棄了自己,偶有怔忡「我在哪裡?」、「我在幹麼?」搖搖頭,繼續催眠自己:應該要這樣、可以像那樣。 一個秋日,在異地的山裡,一陣風來,落葉紛飛,剎那間天地萬紫千紅,仰頭我看見每一片陽光下旋轉的葉子,在落葉飛舞的山裡奔跑,隨後一片片撿起、細看⋯⋯紅的、黃的、紅黃相間的、黃綠相間的⋯⋯咦,沒有一片葉子是一樣的! 怎麼可能,不是差不多嗎?我趴坐在地上,一片一片端詳,真的,沒有一片葉子一樣。 其轉色的部位、漸層的色澤、乾度以及形狀,各有千秋……我就這麼被落葉鼓舞了,如果怎麼樣都可以,如果我是一片葉子,會是什麼顏色?將以什麼姿態落下? 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我才能在山上自在作一個女生。甚或是,以女生為榮。 不知不覺,我的外型改變了,氣質也是。收起了犀利和強悍,才發現我的柔軟。而我喜歡我的柔軟。 「妳怎麼能這麼細膩地覺察?」偶爾聽聞夥伴如此嘆道。 「是嗎?」我抬頭,眉頭一挑──我也是現在才知道呢。 (延伸閱讀:活出自己的樣貌,當個女強人也沒什麼不好) 大部分的女強人,都長得很像? 那一年,朋友阿飛請我帶孩子上雪山。阿飛是個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外型看來有些「漂撇」的中長髮男子,似乎沒什麼能羈絆他。 山裡的第一個夜晚,阿飛在山莊廚房與一位老大哥閒聊,老大哥嘴上溜著許多饒口的山名,穆特勒布巴沙拉雲布秀蘭或素密達⋯⋯唬得阿飛一愣一愣的,老大哥陡地停下來,問阿飛:「你就是隊伍的嚮導吧?」 此時好巧不巧,我一腳踏入廚房,阿飛順勢指向我:「喔不,她才是嚮導!」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老大哥看我的眼神。錯愕、懷疑,甚且,帶點睥睨。 他沒說話,我讀到他眼底的問號:「怎麼可能?」相較於阿飛,一百五十七公分的我看來如此平凡矮小,而且毫無氣勢。 嗯,嚮導不能個子嬌小,溫柔細膩嗎? 「我是嚮導。」我笑看著他。 老大哥看看阿飛、又看看我,看來看去沒有個頭緒。 「是啊!就是她,她是嚮導!」阿飛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搞不懂哪裡出了問題。老大哥依舊一臉狐疑,他想是不是哪裡弄錯了⋯⋯ 時至今,我依舊記得那老大哥的眼神,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忘不掉。那當下五味雜陳,一點荒謬、一點氣憤,或許還有屈辱,然而我很清楚,老大哥不過是一位代表,代表社會大眾看待女性的標準與價值。 自小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不自覺朝那個方向前進。人們從不明說,但一致的想法深埋意識底層,於是乎,大部分的女強人,都長得很像。 那讚揚的話是這樣子說的:「而且,她一點都不輸給男人!」而今我重新思考這奇怪的讚美,只要不輸給男人,足以齊頭並進甚且比男人更出色,必然被欣賞、被肯定──這狀況,在山野間尤其明顯。 我們的世界,竟因此失去其他可能。而那是我、我主動依附並朝單一標準的世界看齊,導致更多人一起失明。 於是老大哥的失明,我要負責任。 回頭,把那些不屬於我的都還回去,這讓自己顯得輕省許多,我的女性特質也鮮明起來:敏感的情緒雷達、重細節的周全、高度的同理心、和溫柔綿長之力。這正是多數男性夥伴所需要的,正因此我們一起合作,陰陽合璧,才是自然。 這是一條孤獨坎坷的道路,當人們稱頌仰望女嚮導厲害的同時,我會直視背後那股幽深的空洞⋯⋯是,我的體力不是最好的、山野技能尚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這無妨那股勁道的開展:堅定、柔韌,如月光照耀大地,我未曾懷疑。 為此一次又一次與夥伴攜手引領人們入山,看他們在山野間遇見新的自己,掙扎、碰撞、覺察與蛻變。我多麼著迷於見證野地生活一點一點改變了人,因為我也是,這樣被更新的。 「妳是嚮導?」老大哥睨眼看我,將我從頭到腳掃描一次。 「是,我是。」我抬頭。 大哥你有所不知,我們得一起為共有的新世界鋪路。女嚮導要多,山才會美啊。 誰都無需為了誰,成為一個「好」女人 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愛我是個女人,愛自己能成為一個女嚮導。 我不僅是一個女人,我還是一個女兒、一個妻子、一個媳婦。 自小父親母親嚴格控管我的活動範圍,女孩子家不可以隨便到處亂跑,我背離了他們;婚後與夫婿攜手返鄉耕種,卻三天兩頭就不在家,面對留在客庄守著老家守著田的丈夫,我不免內疚。 而不知何時,臺北的婆家成為我的休息站,公公婆婆時常見我背著大背包來去如風,我不及細想他們如何看待這失控的長媳,我不敢想。 時常,我難以自處,我該符合誰的期待?做好哪些本分?守住哪些形象? 我習慣負重,卻有一種重量我背不起,自小到大只要順隨底心渴望出走,就可能負上「自私」的罪名,每每背著大背包轉身走出家門一刻,總覺肩頭沉重、無力起飛;總覺自己不是懂事的孩子,卻又無法因此罷手,溫順地待在家裡。 人們讚揚這女子逐夢踏實,光鮮亮麗的幕後,「鳳鳳,跑夠了吧?結婚了就該定下來,別再到處亂跑了。」我的母親這麼苦口婆心與我說,她盼著孫子。 山始終在那裡,什麼也不說。 野地從不訴說道理,只是靜靜存在,任我從其中翻尋奧祕。一顆在松針上忍住不滑落的露珠帶給我希望;一片毫不猶豫墜落的葉子賜給我勇氣;千變萬化的天空要我從深深的井底爬上來;蜘蛛結出浩大精巧的織網告訴我世界的深邃;一隻樹上摔跤又坐起來的猴子逗得我哈哈大笑⋯⋯ 野地精彩,我時有語塞,背負著任性、貪玩、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代價來到山裡,要尋找什麼?我是不是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媳婦?我是不是一個好女人? 「好」這個字拆開,正是「女」、「子」,那麼無須辯證,我就是了。 但我不想當一個好女人,我不要。這一生,為了要「好」、要「強」,已經犧牲那麼多,只為一個標準形象。然而,我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 我不知道啊! 林間散步時我仰望幾棵玉山圓柏,看祂們的枝幹在風裡起舞,即便糾結,也高聳伸向天際。爬到一根大倒木上呆坐,被這雖死猶榮的中空和偉岸完全折服,只是靜靜在森林裡漫步,就找回信心。 一股巨大而古老的安定之力扎進身體裡,似乎再難的人生課題都能在老圓柏的生存智慧中迎刃而解,偶爾,我會在那樣浩瀚的安靜裡,怔怔落下淚來。 接受自己就是這麼纖細善感,我看向圓柏,是祂們認出了這樣的我。 山時時刻刻提醒著,無須輕易隨外界起舞。自然界中上萬種生物群相,沒有一種是多餘的、麻煩的、不應該存在的。 所以,只要再一個轉身就好。在背著大背包轉身出家門那一刻,記得,再一個轉身,說謝謝。 那些妥協那些無可奈何、那些等待那些提心吊膽、那些碎嘴那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也是不停跌跌撞撞地練習著,支持。 終究是放手了,我才得以展翅飛翔,成為劉崇鳳。 而我,也終究是放手了,關於「強」、以及「好」,這才悠悠想起幼年的願望,是留一頭長髮。 (延伸閱讀:《月薪嬌妻》的女力啟示:家庭主婦或全拿女強人,該是女人的選擇) 本文摘自張卉君、劉崇鳳的《女子山海》。由 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December 29,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g0Ryu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12 星座性事大公開!除了公認「最持久」的天蠍座外,哪個星座最愛「惡作劇」? https://ift.tt/2KFRRCg 除了愛情與人際關係,12 星座在性生活上的喜好,是否也跟個性緊密相關呢?其實不只是自己和對方的星座要看,本文對於其他星座給的建議,也都可以試試看唷! 圖片|電影《禁錮之慾 365 DNI》劇照 12 星座床上性事大公開 牡羊座:性生活也十分積極挑戰 牡羊座有著活潑愛挑戰的個性,在性生活上也保持積極,但也因此容易三分鐘熱度,所以如何保持不膩持久,會是牡羊座很大的問題! 金牛座:滿足來自於伴侶的寵愛 金牛座喜歡舒服並追求快感.性生活中只要對方幫忙服務或是感到被極致寵愛時就會覺得很滿足,但要小心的是過於自我,會讓另一半感覺不到愛唷。 雙子座:性事也要追根究柢 雙子座對於有興趣的事會多方研究及嘗試,性事上也會鑽研各種不同的學術唷!但雙子感到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接受到對方也給正面的反應,所以有雙子座伴侶的大家,舒服就要大聲說出來! 巨蟹座:既黏人又怕寂寞 巨蟹座十分害怕孤單,喜歡透過「撫摸」、「抱抱」等肢體接觸鋪墊性事。但老師不忘提醒巨蟹座,如果太傲嬌另一半很可能被嚇跑,千萬要注意。 獅子座:王道派代言人 獅子座的領袖魅力在性生活上也嶄露無疑,不僅熱愛王道及正統,同時也覺得自己永遠是正確的。不過看似鐵漢的獅子座也有貼心的一面,會變換各種招式只為了讓對方開心。 (同場加映:12 星座性愛姿勢推薦:個性配合體位,交流更親密) 處女座:重潔淨、重享受的兩種極端 處女座在性事上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一種是潔癖完美發揮無法接受不乾淨的事物,一種則是喜歡舒服爽快感覺,因此會分成「極端逃避性生活」以及「對性事貪得無厭」兩種不同類型。 天秤座:性事也要優雅並時髦 優雅的天秤座,連自慰的時候都很在乎自己的形象,但性愛時會以對方反應為優先,是擁有溫柔性格的好好先生或小姐。 天蠍座:床上鬥志無窮、不知勞累 精力旺盛的天蠍座,持久力非常高,而且非常懂得如何討好另一半。 (你會喜歡:12 星座分手狠心指數:在天蠍座之後,這 2 個星座緊追在後) 射手座:捉弄對方是最大情趣 捉模不定的射手座,喜歡在性生活中製造一些小惡作劇創造情趣,但還是要記得不要太過頭了,不然會嚇走另一半。 摩羯座:成熟的主導者 性事上領導能力極強,喜歡主導一切,並會細心觀察喜好,床上表現非常成熟。喜歡主動的另一半,如果對方太被動,會瞬間喪失興致。 水瓶座:跳脫傳統,追求創新快樂 無法滿足傳統性生活,水瓶座喜歡用小道具或是積極變換體位,嘗試不同的方法找尋情趣。但這不代表水瓶座很自我,水瓶座寶寶還是十分尊重伴侶意願,才會進行嘗試! (延伸閱讀:「發完訊息,要花三天才得到回覆」交友軟體上最積極、最被動的星座前三名) 雙魚座:從付出中獲得滿足 雙魚座是 12 星座中最無私的,在性方面常常都是透過對方表露出快樂.自己才會感到喜悅,甚至有時候會把自身的滿足擺到一邊,不過,永遠要記得.要讓自己也享受到唷!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美麗佳人》2021年度星座大預言:12星座工作運完整解析! 《美麗佳人》2021年度星座大預言:12星座桃花運完整解析! 沒有愛就會枯萎!12星座中用生命在戀愛的星座Top3大公開 ▐ 臉紅紅床遊卡牌|一起玩好嘛 募資頁面上線:https://womany.net/s/yez013b ❝ 無論你是入門玩家,或進階玩咖、想找玩伴,在解放情慾的路上, 知己知彼,樂此不疲,讓這套床遊,成為你的最佳戰友!❞ 這是一套帶你探索彼此身體敏感帶、情慾邊界、性愛想像的卡牌,歡迎有心深造性愛的成人,帶上情同意合的床伴,共享驚天撼地的床遊樂趣。 • 「Tell Me 問答卡」直搗情慾核心, 開門見山,說出難以啟齒的嚮往,彼此領路,才會舒服! • 「Play Me 指令卡」專攻尷尬癌 ,甜中帶辣、招招命中,臨床實證能有效驅趕心魔, 突破求偶極限,務必擁有! 以下亮點與情境強烈推薦 • 一盒多用:自己日常用,適合新婚送禮用、開趴解悶用、約嗎也好用 • 熱身暖場都 OK:指令深入淺出,問答有甜有鹹,初心者或進階玩家都好玩 • 多種變化:變化服務你的滿足,前戲後戲都重要,我們知道你需要 December 28, 2020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FRRCg
盤點 2020 收視最高台劇:神劇《想見你》才排名第三,收視第一獎落誰家? https://ift.tt/3nVXB9s 盤點 2020 年台灣電視連續劇收視率排行前八名,每劇各有特色,看完簡介都覺得好想開始追劇! TOP 8:《做工的人》 圖片|《做工的人》劇照 剛拿下 2020 台灣 google 熱搜戲劇第六名,前十名中有三部來自台灣,《做工的人》排名僅次於《想見你》。 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散文集《做工的人》,鄭芬芬執導,由鐵工李銘順、板模包商游安順和怪手駕駛薛仕凌組成工地裡的「噗嚨共」三人組。 以三人組的發財狂想曲喜劇吸睛,卻包裹著底層小人物的現實哀歌,是台灣首部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電視劇,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公司再一部刻劃社會百態的大型作品;其中李銘順為角色付出的努力、薛仕凌改變形象的演出都是播出期間的熱門話題,演員群精彩的演技,被視為明年金鐘獎的熱門候選。 TOP 7:《路》 圖片|《路》劇照 改編自日本暢銷小說家「吉田修一」的長篇小說「路」,由台灣的公共電視與日本的 NHK 合拍,為 NHK 晨間劇「花子與安妮」導演松浦善之助執導,日本演員波瑠、井埔新、台灣演員炎亞綸及邵雨薇主演,以台灣高鐵從興建到開通為故事背景,描述台日間三個世代、四組人物糾葛的情感。 四條平行又交錯的故事線,隨著高鐵建設的進行,人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認真生活、努力追夢,找到前進的方向。溫暖的調性、清麗具空氣感畫面,把台灣拍得很美,今年五月同步在公視及 NHK 播出,可惜遇到疫情,不然或可順道行銷台灣觀光。 TOP 6:《俗女養成記》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第二季才剛開鏡的《俗女養成記》,繼去年熱播後,今年又進榜了,這是公視於 10 月底的重播,收視依然搶眼! 跟前兩部一樣也是改編作品,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書,演員嚴藝文的導演處女作,謝盈萱主演;一直追求成為淑女的陳嘉玲,在跨越 40 大關時決定接受自己其實是個俗女。 六年級北漂的台南女生從回鄉到落葉歸根,有趣詼諧的童年回憶穿插其中,小陳嘉玲與家人的互動溫馨可愛非常討喜。《俗女養成記》除拿下第 55 屆金鐘獎迷你劇集獎、戲劇類節目剪輯獎之外、飾演陳嘉玲母親的于子育(琇琴)也拿下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 (你會喜歡:《俗女養成記》:其實這輩子很短,你沒時間討厭自己) TOP 5:《浪漫輸給你》 圖片|《浪漫輸給你》劇照 經典霸總偶像劇《浪漫輸給你》由張立昂、宋芸樺領銜主演,出版社的平凡女孩鄭曉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穿進小說〈總裁你壞壞〉裡,居然只是個欺負女主角的女配角,曉恩打算運用自己因編輯言情小說的經驗,熟知接下來的內容走向,設計讓高富帥的冷面總裁愛上她,逆轉成為女主角,在書中談著夢幻的戀愛?! 堪稱偶像劇橋段大全的《浪漫輸給你》在近年台劇多元題材中,再拍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設定,滿足喜歡甜寵劇的觀眾市場。 TOP 4:《跟鯊魚接吻》 圖片|《跟鯊魚接吻》劇照 事業戀愛兩不誤,女霸總與商場敵手的相殺相愛!由鍾瑶、羅宏正、李運慶主演,講述身處職場食物鏈頂端的鯊魚女王,在愛情的海域裡遇上天敵虎鯨男, 以網路公司為背景,結合 APP、直播、網紅等熱潮,兩個不對盤的商業高管男女被迫在職場攜手合作,一場爾虞我詐的職場愛情諜戰就此華麗登場。 《跟鯊魚接吻》將海洋生物弱肉強食作為比喻,展現職場女性的生存之道。本劇為鍾瑶繼《姐的時代》後,再度詮釋職場女強人的角色,也因深化風格女主管的形象,獲得許多女性產品代言。 TOP 3:《想見你》 圖片|《想見你》劇照 黃雨萱在交往多年的男友王詮勝飛機失事後,因為太過思念、靈魂竟穿越到 1988 年另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孩陳韻如的身體裡,並遇到和她男友長相相同的男孩李子維,燒腦的劇情於焉展開⋯⋯穿越懸疑愛情劇《想見你》雖然電視收視率只得年度第三名,但採同時多個 OTT 平台播放成績不俗,無疑是今年最火紅的台劇! 本劇叫好叫座,橫掃第 55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編劇獎、節目創新獎,女主角柯佳嬿更獲得戲劇節目主角獎。不但在台灣口碑及人氣雙收,對岸豆瓣評分高達 9.2,包含韓國日本泰國都有意購買版權改編,紅遍亞洲。男主角許光漢也因劇成為 2020 最閃亮的爆紅之星! (推薦閱讀:《想見你》教會我們的愛情:時間只帶走歲月,愛過的人從未離開) TOP 2:《羅雀高飛》 圖片|《羅雀高飛》劇照 由邱凱偉、林艾璇(大元)、李維維主演,堪稱台語偶像劇的《羅雀高飛》,11 月底才完結。苦命少女羅雀因母病逝經歷種種磨難,輾轉來到中藥房打雜,肯吃苦肯學習,不畏刁難充滿鬥志,立志當女中醫,還戀上貌似玩世不恭的中藥房少爺。 劇中為羅雀鋪墊的父親意外死因,加之上一代的利益糾葛及後面壞蛋殺紅眼橋段,實在老梗又狗血有八點檔的畫風,所幸大元的演出清新勵志,收場吻戲也是用五六個角度花式推進沒在輸偶像劇的。 Top 1:《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 圖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劇照 你猜得沒錯!公視家庭喜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就是 2020 的台劇收視 No1。 由鄧安寧導演,兩大金鐘視后鍾欣凌、黃姵嘉連袂演出。以傳統糕餅店為背景,因丈夫早死不被婆婆疼愛的媳婦奚伊鷗,一方面與婆婆針鋒相對,一方面遭受擔心遺產被搶的夫家兄弟設計排擠,不輕易屈服的小鷗,突破各種難關重建「珍賀齋」。 雖覬覦母親財產的忠孝仁愛老屁孩聯盟最後改過向上的收尾有點倉促,以情境喜劇展現庶民日常生活,道盡親血緣羈絆下的親情冷暖,笑中帶淚,除收視破公視記錄外,網路聲量亦高,日前已公布將籌拍第二季,飾演婆婆的鍾欣凌也因本劇達到演藝人氣高峰。 (同場加映:《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鍾欣凌激勵金句:「我覺得我現在超正的!」) 《誰是被害者》 圖片|《誰是被害者》劇照 是不是覺得好像遺漏了什麼?今年也大受好評的刑事偵探劇《誰是被害者》,因只在 OTT 播出,沒有收視率資料可供參考,不過 Netflix 近日公布一連串 2020 回顧中,亦將拍攝第二季的《誰是被害者》榮登最受國際觀眾歡迎的台灣影劇,非常值得一提。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21台劇推薦!集結林心如、陳昊森、劉冠廷、邵雨薇等,快獻出你的肝熬夜追起來 《我的婆婆》鍾欣凌抱兒子遺物太催淚!捧杯心碎痛哭橋段被讚是「洋蔥爆擊」 柯佳嬿以《想見你》二度奪金鐘視后!哽咽致詞:「2020發生了很多事情,希望現在開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多分享給身邊的人多一點溫暖跟善意。」 December 28,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VXB9s
2 萬人抽樣揭露「幸福夫妻」條件:所謂婚姻,是成為能分享快樂與悲傷的我們 https://ift.tt/3nVipOi 何謂「幸福婚姻」?我們常聽人家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在你親身踏入婚姻關係之前,很難得知究竟兩人會產生哪些問題。每一對夫妻與伴侶都有其相處的模式,想要維持關係的平衡與愛的溫度,勢必得經過不斷的磨合與溝通,所謂幸福夫妻模式,也應該是量身定做,專屬「你與他」的幸福條件! 對你來說,何謂「夫妻」? 人的價值觀與工作方式各式各樣,在這之中,夫妻的理想型態也相當多樣化。 除了雙薪家庭的夫妻和不生小孩的夫妻以外,近來也出現即使結婚後也不同居,各自保持生活的「分居婚」;不提交結婚申請書,也就是所謂的「事實婚」;以及同性情侶的「同婚」等各種不同婚姻形式。 在這般多樣化的夫妻關係當中,對每個人而言的「夫」與「妻」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在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當中,無論男女,將「能夠分享快樂與悲傷的人」選為「配偶」者都占了超過七成,看來許多夫妻都是互相分享喜悅與悲傷的朋友(圖1-10)。 有將近八成的男性選擇「妻子」是「願意關心自己健康的人」,以這個選項來選擇「丈夫」的女性,卻出現了低於七成的落差。看來,女性似乎不像男性那般,認為「丈夫」關心自己的健康。 圖片|寶鼎出版 提供 除此之外還有商量煩惱的對象、願意欣賞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的人這些選項,女性比起男性還是少一點,可以看出女性對丈夫的期望不如男性對妻子的期望。 幸福夫妻的形式 夫妻的形式各不相同,那什麼樣的夫妻會使人感到幸福呢?我們分別依照對夫妻關係的看法來觀察已婚者的幸褔度得分。 除了「滿足於夫妻關係」的人幸福度最高以外,觀察精神獨立的夫妻與經濟獨立的夫妻何者比較高以後,會發現精神獨立的夫妻稍微高一些(圖1-11)。看來,既便是夫妻也要「精神」獨立,是構成幸褔夫妻的條件之一。 圖片|寶鼎出版 提供 那麼,精神獨立的夫妻又是什麼樣的夫妻呢? 看了其特徵之後會發現,互相「留意對方的健康」、「有困難的時候會互相商量」、「珍惜共度的時光」似乎相當重要。 尤其是在精神獨立的夫妻之中,「留意配偶健康」的人有將近九成,而且這個比例比「對方有留意到自己」還要更高。精神獨立的夫妻特徵,便是有「留意」到對方的想法。 圖片|寶鼎出版 提供 從「給予」開始的獨立夫妻關係 對大多數人而言,夫妻是在共同生活中會留意自己健康、傾聽煩惱、互相分享喜悅與悲傷的存在。 然而,作為構築幸福夫妻關係的前提,彼此「精神獨立」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要脫離男性退休後過於依賴妻子、無法分離,人稱「溼落葉族 [註 1]」這種依賴關係,在生涯設計上夫妻二人都以個人身分互相尊重對方。 精神獨立的夫妻除了感謝對方「關心自己的健康」以外,先「關心對方的健康」這種想法更為強烈。 邁向幸福夫妻關係的一個方式,可以說是從珍惜 Give and Take 中的 Give 開始吧。 隨著相處的時間,夫妻關係到底會不會改變? 高齡夫妻之間的關係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江戶時代一段有名落語 [註 2] 的枕語 [註3] 便寫道: 講到老伴會想到什麼? 想到讓人棘手的夏季感冒。 其共通點在於, 燒退了咳嗽卻停不下來。 這段落語用來歌詠從昭和進入平成時代,妻子們對於退休後成為溼落葉族的丈夫,感到像棘手的夏季感冒拖著沒有好一般的不滿 [註4]。 日本第一生命保險公司於 1987 年開始舉辦的上班族川柳 [註5] 大會上,也出現了以下句子: 若說到求婚 假使回到那一天 我只想拒絕 (恐妻夫 第 13 屆) 那一條紅線 不久後那對夫妻 就成了無線 (叉燒人 第 14 屆) 而在新的令和時代,便是: 講到老夫妻的健康會想到什麼? 想到小學生的畢業典禮。 其共通點在於, 會互相在乎對方的成績。 會互相關懷伴侶健康的老夫妻,就像作夢一般。 圖片|Photo by Omar Lopez on Unsplash [註 1]:日文中的「溼落葉族」是比喻退休後無所事事的上班族整天黏著妻子,就像黏在鞋子上的溼落葉一般。 [註 2]:落語是一種日本的傳統表演藝術,以搞笑段子來說故事,最早為說笑話的人,現在的落語家則是說故事的人。 [註 3]:枕語指進入主題前的引子。 [註 4]:燒退了咳嗽卻停不下來有特殊意思。「咳嗽」和「戶籍」在日文發音中皆念作 seki。這句話的意思是「熱情減退了,卻不敢登記離婚」。 [註 5]:川柳為日本傳統的詼諧諷刺短詩,按照五七五的順序排列,深受日本民眾喜愛。 本文摘自《設計你的幸福人生:從家庭到消費,看準社會五大趨勢,畫出你的未來藍圖》。由寶鼎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設計你的幸福人生:從家庭到消費,看準社會五大趨勢,畫出你的未來藍圖》 December 28,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VipOi
李李仁挑戰跨性別角色!電影《迷失安狄》:無論如何悲傷,也不要失去勇氣 https://ift.tt/3rJ0QU2 《Miss Andy 迷失安狄》以跨性別女性為主角,探討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受盡壓迫與歧視的種種困境。李李仁精湛的演技,讓這部電影令人期待! 男星李李仁曾經以《回家》獲得金鐘最佳男配角獎的肯定,演技實力備受青睞的他,近期帶來的作品《Miss Andy 迷失安狄》讓大家都相當吃驚,挑戰男扮女裝演出跨性別者「安狄」,嫵媚姿態和迷惘眼神掌握得恰如其分。 身兼演員和監製的林心如也犧牲色相扮演外籍移工,兩位明星卸下光鮮亮麗的一面,全心投入新角色,被譽為是從影以來最反差演出。 李李仁邂逅林心如 圖片|電影《迷失安狄》劇照 《Miss Andy 迷失安狄》預告近日釋出,李李仁飾演跨性別者 Andy,無法獲得家人的體諒,同時失去最好的朋友,孤單寂寞的他在大雨之中邂逅流落街頭的外籍移工林心如母子檔,善良的他主動伸出援手提供落腳處,還遇上憨厚的聽障少年阿德,三人彼此依偎著享受彼此的溫暖。 電影述說的,是無論如何悲傷也不要失去勇氣。 展現邊緣人受壓迫的一面 圖片|電影《迷失安狄》劇照 電影呈現的不僅只有跨性別者在社會當中遇到的種種不容易,對社會邊緣人也有深刻的著墨,尤其是受盡歧視和壓迫,被心愛的人背叛、失業以及家人不諒解的橋段,都是人生當中令人難過和難堪的處境。 電影有暖心的溫情橋段,同時也有令人傷感的失意篇幅,如同生命旅途上的高低起伏。 《16 個夏天》金鐘編劇杜政哲 圖片|電影《迷失安狄》劇照 《Miss Andy 迷失安狄》由李李仁和林心如領銜主演,幕後卡司同樣堅強,馬來西亞「全才導演」陳立謙執導,《16 個夏天》金鐘編劇杜政哲執筆,還有「台劇女神」林心如監製,寫實又刻骨銘心的愛情,讓觀眾在替主角令心疼的同時,也為他們的勇敢和堅強而感到驕傲。 (同場加映:「我是跨性別,請叫我艾略特」奧斯卡提名最佳女主角艾倫佩吉二次出櫃,勇敢做自己) 金曲天后徐佳瑩獻唱 圖片|電影《迷失安狄》劇照 配合《Miss Andy 迷失安狄》柔情又迷惘的心路轉折,電影找來金曲天后徐佳瑩獻唱,在她溫柔細膩的歌聲裡,我們更加貼近主角「安狄」的柔軟心扉,一揭社會邊緣人:跨性別者、外籍移工以及聽障者的遭遇,電影即將在明年 1 月 8 日上映,粉絲們在預告當中可見主角群們堅毅的動人身影。 (推薦閱讀:專訪跨性別者小雯:我們不要死命拼口飯吃地生存,而是安心安全的活著) 圖片|電影《迷失安狄》劇照 原文出處:李李仁挑戰跨性別!林心如監製處女作《迷失安狄》,2021年開春強片!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星光才女徐佳瑩的正能量語錄!給每一個遇到挫折的你 《阿莉芙》獲金馬獎雙料提名!探討跨性別者勇敢追愛的故事 December 28,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J0QU2
「乖孩子最終,將無法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親愛的大人:別再用「乖」來掩蓋命令 https://ift.tt/37UEPtr 「每當別人問起,我總說我的孩子好乖。」 這是許多家長在分享親子教養時的起手式,但所謂的「乖」究竟是什麼?是他 / 她不吵不鬧、聽你的話、把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會叛逆忤逆、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小時候,只要做出符合長輩喜愛的行為時,往往會被稱讚:「品毅好乖唷!」;而現在已三十歲了,真心關懷長輩時,也總會被說:「真乖,品毅好孝順!」 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得好像做了什麼正確、有價值的好事一樣,會因此而感到開心與安全(覺得長輩喜愛我,我就不會被遺棄)。 然而,在三十歲的當下,由於近幾年來的內在探索與心理學學習,每當被稱讚乖時,我會表達:「這不是乖,我只是出於愛你們以及我的意願,所以想要關懷與貢獻,並不是服從誰的指令。」 如同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總是被提及的一段話:「孝順是過時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我認為:「乖,是盼望他人服從、獎勵他人服從。無需教孩子乖巧,只教他愛。」 小時候被給予更多空間、擁有表達自由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心智越成熟;小時候缺乏空間、只能服從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擺脫不了心理問題。 圖片|Photo by Edgar Hernández on Unsplash 乖,背後到底隱含什麼期望? 「乖」,在華人社會中(英文中甚至沒有對應的精準單字),已經成了眾多父母眼中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了,父母總是期望孩子在生活中無處不展現乖的特質,不同父母間的攀比、談論話題除了孩子是否優秀外,乖不乖成了彼此最重視的孩子特質之一。 如同當我們談論寵物時,總會把焦點放在寵物乖不乖上面,去判斷是好寵物還是壞寵物。然而,我們曾經仔細思考乖巧的背後,究竟隱含什麼期待嗎? 「我需要你服從,以我長輩的智慧來看,服從才可以在未來幸福,服從才可以順利生存長大。」 因此,尚且無法獨立生存的孩子,追求乖巧、展現服從,便成了避免被父母拋棄的最佳策略。因而可以看到孩子很努力地討人喜歡、扮演好乖小孩的角色,就為了避免被責罵與處罰。 乖的背後,是無盡的壓抑 除了必要的基本人際秩序外,許多無法尊重孩子個體特殊性的家庭,同時教會了孩子如何壓抑自己的真實樣子,壓抑成為父母的工具,光宗耀祖、養育防老、攀比炫耀的工具。 若孩子逐漸長大,有了獨立的能力,卻還沒有發覺面對長輩時自動開啟的自我壓抑模式的話,這些人只能不斷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需求,人生的大半時間將一直扮演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這些壓抑從何而來? 在華人的社會氛圍中,是缺乏鼓勵「表達自我」氛圍的。在家庭裡,我們被要求孝順父母,不可頂撞;在學校內,我們被要求要尊師重道,不可質疑;在職場上,我們被要求任勞任怨,不可不合群;在社會中,我們被要求弘揚正能量,不可顯示負面感受。 但是,每個小孩都擁有各面向的情緒,是人類的天性。 隨著上面提到的各種框架,孩子學到了「好」與「壞」的特質,好的特質被接納,壞的特質被拒絕。 當孩子展現出定義為「壞」的特質時,遭受外在標準的責罵與懲罰,威脅到了生存下去或得到歸屬的需求,怎麼辦呢? 孩子開始試著調整行為來適應外在的標準與期待。這個過程,我們被拒絕的慾望、感受及想法,全部被壓抑至潛意識之中,我們不再感受到那些備受威脅的「真實本性」們,讓孩子以為本性已然消失。 但,實際上只是埋藏進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潛意識陰影」中。我們再不喜歡,陰影依然如影隨形,陪伴我們至成年,甚至年老、死亡。 而陰影時不時在人生中意料之外給予自身巨大影響,讓曾經開朗與富有創造性的孩子不斷內耗著,變成單調、無趣、缺乏動力與沒有感受的麻木個體。社會當前充斥的自我批判、憂鬱、焦慮、無意義感與強迫行為,都是壓抑模式下的副產物。 (延伸閱讀:不想當乖小孩!蔡依林:「丟掉恐懼,自由才會來」) 始終乖巧、壓抑的人,會產生什麼心理問題? 1. 成為濫好人,沒有勇氣拒絕他人 這樣的人,會認為他人的情緒與需求優先於自己,忽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認為只有討好他人才能「不被拋棄而被愛」,逐漸成為「討好型人格」。 在人們面前被稱讚為脾氣好、樂於助人的模範生,實際上被忽視的情緒與需求不會憑空消失,而可能會使身體產生心慌、心悸,甚至伴隨極度恐懼、空虛無助的絕望感。 當他面對親密關係中的對象時,被忽視的情緒往往會因較為熟悉放鬆而恣意爆發,因而這樣的濫好人,往往會經營出一段段不穩定的關係。 2. 成為沒有辦法獨立於父母之外的爸寶、媽寶 父母的命令,不論年紀多大、是否擁有自己家庭,總是排在第一位。 父母與自己的羈絆是緊密而喘不過氣的,把父母的幸福與情緒當作自己的責任,無意識地扛在肩膀上,父母的言行總牽動自己的緊張神經。而一生的努力總指向父母的期望,而非自己的想法。 與父母心理上邊界模糊且缺乏自己的獨立想法。爸寶、媽寶在與他人連結時,往往缺乏真實連結的能力,遑論有段親密而健康的關係,因為其從未在與父母的共生之下形成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健康能力。 3. 成為無法放鬆的完美主義控制狂 放不下持續帶給自己安全感教條規章、外在衡量標準,缺乏彈性與接納能力。 從小習慣服從他人的期待,因此習慣並執著於外在賦予的規範,無法在內心形成穩定的自我價值。 在任何關係中,往往會缺乏變通能力、緊抓不放,使得每段關係都充滿張力,並難以建立真實親密。容易陷入在想控制身邊所有人事物,但又無法真實接近他人的惡性循環中。 4. 缺乏精準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的能力。 長期順從他人的期望,自我被忽略習慣了,而使自我意識淺薄,很少去感受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標準是什麼、要做什麼樣的工作、自己是誰、各種生活中的為什麼與如何。 習慣看別人臉色,努力取悅他人卻總是不會試著取悅自己。這樣的傾向將瀰漫在生活的各個面向裡。他人一有不滿意,就開始緊張、想要道歉。情緒也隨著周圍的人起伏,對方生氣,自己就不高興,對方釋然開心了,自己也就開始開心。 看似變形蟲,容易被人稱為萬金油,但實際上卻無法了解自己、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若缺乏認識到此模式的契機,將一輩子活得渾渾噩噩、不明不白。 以上幾個因過於乖巧而造成的心理問題,都容易伴隨著憂鬱、焦慮、空虛匱乏等低能量狀態,將形成乖巧人生的痛苦大背景。 (延伸閱讀:「我的孩子好難搞」其實你最不需要的,就是乖孩子) 在本主題的下集,將與讀者分享,如果不要教孩子乖,那該如何教育孩子。 接著提到,我們若有一對總是要我們乖的父母,我們成長的環境相對壓抑時,我們若不想要重蹈父母的覆轍,該怎麼辦?最後將鼓勵讀者,不要當乖孩子,去當個懂得愛的人。我們下集見。 作者|李品毅 Lee Ping-Yi 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追蹤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December 28,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UEPtr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那年冬天,有一個月沒見到陽光」高緯度的冬日憂鬱:天氣對心情的震盪,如此之大 https://ift.tt/3aLhkEY 今年冬天,台北一連下了幾週的雨。消失的陽光,連帶把上班、上學路途中的好心情沖刷過去,陰陰鬱鬱的好似這天氣。 高緯度的冬季與位於亞熱帶台灣的冬季有什麼不同?陰鬱指數跟高?還是人們已然習慣陽光漸減的生活?面對天氣所帶來的心情低落,有時逃離是最好的方法。 這個 12 月,台北雨幾乎沒停,生在盆地城市,好像雨一下就是一週不稀奇。 蘇格蘭的朋友說,人都說英國常下雨,怎麼台北的雨更是多到難以想像?大約就是如此,跟英國人攀談才是容易的——我們都慣於抱怨糟糕的天氣。 有趣的是,我們與英國比起來,大概更不習慣下雨。英國人覺得無需打傘的毛毛雨,我們傘拿得緊緊;一點小雨便要出動雪靴,不讓自己淋得一點濕。一次朋友略帶疑惑:為什麼你們總拿奇怪的眼光打量淋濕的人?我才驚覺。的確,雨如此頻繁,我們卻總要求保持乾爽,好像是一件不甚合理的事? 圖片|Photo by Kid Circus on Unsplash 下雨的濕漉,光想著要出門都是種壓力。連日的雨,落雨的地方濕溽,落不到處也有種泛潮的冰冷,叫人動輒得咎。很奇怪,下雨的天氣,總會影響心情,覺得跟天氣一樣灰灰的,做什麼也提不起勁,總是灰色的天空,輕易提醒我那年在波蘭的冬。 高緯度的冬天:大概有一個月,都無法見到陽光 高緯度的波蘭,冬天更加猛烈,我去的那一年方11月初,華沙已經落下初雪。真正進入冬季後,更是大概有一個月之久,都沒見到太陽。 波蘭的冬天不常下雨,但天色總是陰的,加上地處北方,太陽真正上班時數少得可憐。學生沒課的日子就必須睡到飽,晚上再熬夜追劇(趴踢部分是隔壁的西班牙女孩們在經營,那已經不是熬夜了,是天明才結束)。 冬至那天,睡到十點才醒,天色卻還沒完全亮起,十一點多,終於是亮了,但太陽毫無露臉的誠意,是個典型的歐洲陰鬱日子。不過吃個午餐,跟室友聊聊天,轉眼窗外竟已天黑?我們訝異地看看手錶,才下午三點! 後來才聽說,那年冬天我們所在的城市,最低溫直達零下 24 度,總在宿舍窩好窩滿的我,幸好有強烈暖氣,沒有太大感受。但留在記憶裡的,是身邊同學一個個受憂鬱所苦,尤其那些來自熱帶地區的同學。 冬季憂鬱對人心的震盪,走了歐洲一趟才見識到 突尼西亞的女孩一頭浪漫金棕長捲髮,大大的眼睛眨巴眨巴,講話有濃濃的柔軟法語腔;進入冬季後她的眉頭越來越皺,突然出現在我房門前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在家鄉「要是不在家裡,就在前往海灘路上」的她,好想念家鄉食物,新鮮蔬果,活跳海鮮,這兒語言文化都不通,她不懂到底堅持下去究竟要達到什麼。 在她的長髮越來越顯糾結後,我們開始把她納入室友晚餐,常多煮一人份的食物,邀她上樓一起吃。一年多後我才知道,她獨自在房裡的時刻常常沒來由地哭,認識的醫生隔海推斷她開始有憂鬱傾向,一放寒假,她就跳上第一班飛機返家去了。 另一個巴西同學沒那麼嚴重,但聖誕節返鄉一趟,帶回來數罐維生素 D。我們都在課本裡唸過,曬太陽有助於產生維生素 D,實際上的應用那時才首次見到。 據這位總梳著整齊油頭,出門一定襯衫筆挺的型男之言(加上誇大的肢體動作),家庭醫生檢查後,說他身體裡的維生素 D 驚人地低,就快過危險的低標了,要他每日補充。 冬季與陰鬱天空對人的心情震盪,還真是走了歐洲一趟,才親身見識到。 不料今年台北,除了溫度低、天空灰,還有下不完的雨,大約比那年再慘個 87 分,在又一個出門前開啟除濕機按鈕的日子,我開始認真思考是不是應該跳上火車,到南邊去住幾天了。 December 28,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LhkEY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喝咖啡會心悸?能防止失智?你需要知道的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 https://ift.tt/3mT1eLO 咖啡因知識大解密!每天都要來一杯咖啡的你,不能不知道咖啡因的秘密!喝咖啡是否能預防失智、什麼族群不宜飲用,這篇精美圖文報給你知。 文|白映俞 醫師 「每天早晨,不來杯咖啡真的是不行。」開會前,李經理拿著咖啡碎碎念著。 「這樣啊!你不是還有高血壓?喝咖啡不是會讓血壓飆更高嗎?」王經理接口:「像我,喝茶就好。」 一旁的陳董聽了,忍俊不住吐槽:「茶裡面還不是有咖啡因?哪有比較好?」 究竟茶和咖啡哪個好?咖啡因對身體是好還是壞?我們一起來看看! 2020 更新(根據 NEJM 回顧性統合研究):重要結論 研究顯示,喝咖啡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機率;甚至適量飲用時還能減少慢性病的機率。 成人每日咖啡因不宜超過 400mg,懷孕、哺乳者每日不超過 200mg,但每個人代謝能力不同,對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同,或許這個標準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 對於想預防疾病的人來說,目前證據還不足以建議大家每天用喝咖啡來預防疾病;然而每天適量飲用咖啡及茶飲也是種健康生活態度喔。 咖啡因是何方神聖? 咖啡因是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驅蟲劑,植物裡面如果含有咖啡因,小昆蟲會因此死亡。而人類後來發現含有咖啡因的植物帶有提神作用,愈來愈喜歡做成飲料,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的「咖啡、茶、和可可」,都含有咖啡因。碳酸飲料以及能量飲料中也含有咖啡因。 所以,別以為咖啡因只存在咖啡裡面,其實茶、巧克力、可樂等都含有咖啡因。 既然我們生活中很難避開咖啡因,大家總很想知道,咖啡因會為我們身體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咖啡因進到體內後,主要由肝臟代謝。 咖啡因作用最強的時候是喝完一小時後。大約四到六小時的階段,身體已經排除一半的咖啡因;但整體大約 40 小時才會代謝完 200 毫克的咖啡因。不過這些數值只是平均值,我們身體的基因與平時常不常喝咖啡因,都會影響咖啡因的新陳代謝,每個人的反應並不會完全相同。 純的咖啡因很苦,但為什麼人類剛開始會想要攝取咖啡因呢?原來咖啡因是個天然的提神劑,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人更警醒,並能減除痛感和增加肌肉耐受度。 然而當咖啡因讓人警醒的同時,有些人喝了就難以入眠,或容易惶惶不安超焦慮,甚至血壓心跳上升。 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 所以攝取咖啡因到底對健康會有什麼影響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幾個研究結果。 ◎ 心血管 步入中老年後,大家最擔心咖啡因是否會誘發心臟血管疾病。咖啡因既然是個刺激物,確實會暫時性加速心跳,提升血壓,對過去沒有常喝咖啡的人來說,突然喝上一杯咖啡可能會誘發心臟不適,也會血壓升高。 然而根據 2016 年美國心臟醫學會的期刊研究,如果已經屬於習慣性喝咖啡、喝茶的飲用者來說,攝取適量咖啡因並不會因此讓你心臟亂跳到危險的心律不整。長期喝咖啡也不會讓人高血壓。 值得提醒的是,「從什麼飲品攝取到咖啡因」是會有差別。2017 年的研究認為,當健康的族群在喝下 1000 毫升的能量飲料後(含有 320 毫克的咖啡因)(大約四罐紅牛),是會對心血管系統有影響的。 這些原本健康的受試者於攝取咖啡因兩小時之後,心電圖還是出現異常,六小時之後血壓仍微微升高。或許這不僅與咖啡因有關,因為能量飲料裡還有糖與其他刺激物質,若從這裡攝取咖啡因,對心血管是可能造成更大影響的。 ◎ 腦神經 大家另一個很介意的點是喝咖啡能不能減少失智,或預防阿茲海默症。 根據 2016 年的觀察性研究,如果每天喝咖啡喝了 10 年,每天平均攝取 261 毫克咖啡因的人,會比每天平均攝取 64 毫克咖啡因的人,更少表現出失智的症狀。 每天 261 毫克咖啡因大約是二到三杯超商小熱美的咖啡因含量,而每天 64 毫克咖啡因則是代表每天喝不到一杯超商小熱美的量。 雖然似乎這樣的研究結果代表一天喝個兩杯小熱美能減少失智可能,但學者還沒確定這種好處是否純粹是咖啡因帶來的,抑或是咖啡中含有其他的抗氧化劑,而能有這樣的好處。 ◎ 勃起功能障礙 根據 2015 年的研究,無論是否有高血壓或體重過重等其他問題,每天固定攝取 2 到 3 杯咖啡的男性,比上不喝咖啡或喝少少咖啡的男性來說,比較不會有勃起功能障礙。這種好處或許是因為咖啡因可增進局部血流。 (同場加映:甜點控注意!信義安和站甜點咖啡廳 Top 7:肉桂捲、司康、可麗露) 關鍵在於咖啡因的「量」和「來源」 對多數人而言,地球沒有這麼危險。假使本來就沒有心臟疾病,血壓也還算有在控制,平時每天喝個一兩杯咖啡若沒有什麼即時不適,是不會有什麼健康疑慮的。如果你不喜歡,不喝也沒問題,你可以靠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健康飲食來達到減少失智的機會。 喜歡的話再喝,想喝咖啡、想喝茶都可以,只要記得掌握兩個大原則:咖啡因的「量」和咖啡因的「來源」。 對健康成人而言,一天可以攝取的咖啡因量大約於 300 毫克到 400 毫克之間。如果有心臟疾病的人,份量大概是要減到一半,一天不要攝取超過 150 到 200 毫克的咖啡因。 小於 12 歲不要碰咖啡因,青少年一天不要超過 100 毫克。然而孕婦要比較節制,一天不要超過 100 到 200 毫克。 如果你買的是罐裝咖啡、茶,可以看標示了解咖啡因含量。若是於門市選購現煮咖啡,會看到紅、黃、綠三種顏色標誌。綠色代表咖啡因含量小於 100 毫克;黃色是咖啡因含量介於 100 到 200 毫克之間;紅色則是大於 200 毫克的咖啡因。 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平均比拿鐵來得高,茶類、巧克力牛奶的咖啡因含量則更低。ㄧ般來說,如果你選擇了紅色標章的飲品,一天就喝這一杯了。如果選擇黃色標章的,一天限量兩杯。綠色標章的一天可以喝到三杯。 另外,在攝取咖啡因時,記得不要同時吃進一堆多於的糖或食品添加物,喝茶加太多糖,喝咖啡加一堆奶精,都會讓咖啡因可能的健康好處大打折扣。 從無糖的茶飲和咖啡來攝取會比較好,而且茶和咖啡裡面還含有其他的抗氧化物,比較健康。如果選擇的是碳酸飲料或能量飲料,裡面添加物多,還有糖與其他刺激物質,都可能影響健康,還是不要常碰喔。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December 27,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T1eLO
「為什麼我們無法接受死亡?」2020 逝去生命給我們的啟示 https://ift.tt/3hlsX6T 2020 年,是對死亡特別又感的一年,周邊人事物無預警的離去,一次次的警醒我們:嘿,珍惜時光、愛得及時。 「死亡」這件事情伴隨我們一路至今,近到至親的離去,遠至螢光幕前的名人明星驟逝,心情都容易受到劇烈的影響,「不感置信」的情緒總是要隔好一段時間,才能逐漸為時間沖淡。 究竟人為什麼害怕死亡?就讓心理師分析給你聽! 一年即將結束,你是否沒有像去年那樣,對明年抱有太多期待與希望?至少我是,這大概是源於 2020 年的我們失去了太多,以致於產生無力與無望的感受吧? 在百年一遇的環球疫情下,有些人失去了出國或回鄉的機會、工作或轉變的可能,有的人失去了時間、動力、喜悅,但沒有甚麼比失去生命,更叫人脆弱。 即使台灣防疫工作相當出色,但我們仍然在 2020 年失去了許多重要的生命。從我們耳熟能詳的藝人,到身旁平凡的親朋好友,或社會新聞中出現的人倫悲劇⋯⋯都使我們萬分震驚。究竟為什麼我們對「死亡」一事,如此無法想像與接受?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事實上,我們無法想像死亡 死亡 ,文字上雖然淺顯易懂,但其文字背後深長的意義,令大多數人幾乎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全然地感受與理解。 通過新聞與網路、電影與電玩等各種眉睫,我們會目睹許多人物、角色的死去,「死亡」就像是家常便飯般圍繞著生活。可以說,我們的確常常在吃飯時,搭配某人的死亡訊息作餸菜。 而這種死亡與家常便飯的連結,讓我們自以為十分了解死亡,然而,它對我們而言仍是毫不真實的(unreal)。 我聽過一位從不信神也從未禱告過的長輩,因為突發疾病而臥病在床,他便急忙請孩子邀請教堂的神父來為他領洗,告解自己一生的罪;還有一位原本計劃好明年要去國外唸博士順道移民的朋友,在體檢時意外發現一種醫學界目前也無法根治的基因疾病(醫生說他只能多活十年),使其陷入存在的憂鬱,並重新著手規劃他的餘生目標,開始為自己而活。 人人都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但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在心理現實(psychic reality)層面,我們都拒絕相信這件事。 如果老人在心裡確實知道自己會恐懼死後的審判,他早就會去領洗入教了;要是那位朋友在心裡確實知道自己會死,他要移民及升學的目標可能會改變,他可能會想著餘生要為自己而活。 你知道嗎?無法想像死亡,是因為我們對死亡的態度是分裂的:一個是習俗、生活中說在嘴邊的死亡──「人皆有一死」;另一個則是潛意識中對死亡的否認──「我是永生的/我不會死的(死的只是別人)」。 原來人們最無法思考與接受的,是自己會死亡這件事。難怪在每一個國家,都有一票人打從心底不相信武漢肺炎的真確性,不認為自己會染疫死去,還高呼不要戴口罩、不隔離、不封城。 兩種對死亡的潛意識反應 既然在潛意識裡頭,人們總是以為自己是永生的,那麼為了對抗意識中「人皆有一死」──以及與死亡相連的老化、醜陋、疾病、脆弱等──就必然有應對策略。 第一種策略,是我們最常見的,即以宗教與信仰去處理死亡的恐懼。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們創造出天堂與地獄、天使與魔鬼、來世與轉生等概念(幻想),使得「死亡」不必被否認,但它加諸於生命的顯著和沉重則被消弭掉。就像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 Yalom 便不認同以宗教來面對死亡,如此死亡的真實焦慮便被人們巧妙地迴避掉。 在極端(樂觀)的例子中,我們要不強調死後生命有多美好,就是強調死亡之於生命的完整。 2019 年的電影《仲夏魘/仲夏夜驚魂》(Midsommar)中那個北歐古老部落儀式,便具體化了「死亡是生命的一環,在某個週歲時便要從山崖上跳下去」這種對「不敢死就是生命道德的懦夫」的指責,許多邪教的集體自殺事件也是運行同樣的邏輯。 圖片|電影《仲夏夜驚魂》劇照 第二種策略,則是極端(消極)地「接受」它。就像一些人似乎開玩笑的說「反正人總會死,何不早點去死?」,這種對死亡的應對其實是一種憂鬱的虛無主義,一種對自尊低落境況的可悲合理化 [註1]。 我見過一些憂鬱症患者會抱持這種「我隨時都可以去死」的心態,但在心理治療中,卻會發現這背後是一顆殘破不堪的自我,「自殺」只是為了保住活於世上的剩餘自我尊嚴與價值。 克服懼死的幻象:如果我們想好好的活下去? 由此可見,「我是永生的/我不會死的」是潛意識固守的幻象(illusion),任何對此的動搖幻滅,都是不允許的!心理學家 Reik 說 [註2]: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誠實,便能想像自身的死亡確實結束了一切。 心理學家 Theodor Reik 這種「我們的死亡 = 一切都結束」的想法,確實是最難以被接受的結果,是無時無刻都得閃避的自戀刀鋒。 因此,為了把這種對死亡的恐懼昇華,方法就是把「我是永生的/我不會死的」從潛意識轉移至意識上處理。在意識上,我們可能被家庭、孩子、孫子、朋友所記念而永生,或像是文學家一樣藉著一本小說而被世界一再讚美而不滅。 我想,巴哈這個音樂家早就死去了,但他卻永生於我們的耳根裡。 我們也許要在意識上對自己會死這件事保持一種懸置的懷疑,即在意識上多少堅信自己是不滅的,才能對我們的後代、家庭、社會、人類的未來抱有希望──把我們的創造力與魅力完全貢獻,好種植在世人心中,栽種出不死的記念。 藉由把我們潛意識中的不死信念帶至意識,精神分析迫使人們去創造、去生活、去奉獻、去精彩彼此的人生。 這大概就是自體心理學家 Kohut 所說的:「(我們)在理智與情緒上很難無條件接受自己非永恆的事實,或接受權注了自戀原欲的自體遲早也是有限的事實;但我相信依稀有此成就的⋯⋯應該歸功於創造了一個更高型態的自戀。」[註3] 更高型態的自戀,就是一種超越個體界線,把愛投向宇宙的自戀。 [註:1] Akhtar, S. (2011). Matters of life and death. Karnac. [註:2] Reik, T. (1965). Curiosities of the self. Farrar, Straus & Giroux. [註:3] Kohut, H. (1966). Form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14(2), 243-272. ※ 如有諮商需求或合作邀請,可電郵給我;也歡迎去「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逛逛。 December 26,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lsX6T
子宮頸疫苗只有 26 歲前施打有效?醫師:目前無年齡限制,皆可接種 https://ift.tt/3nVbrc4 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感染時不會有任何的症狀,但是可能導致癌前病變,因此不可輕忽。 白映俞醫師:「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子宮頸癌和子宮頸癌的疫苗,子宮頸癌是女性最好發的癌症之一,但是這其實也是一個可以用疫苗來預防的癌症!我們今天就請到了台大醫院婦產科的鄭文芳醫師,來為我們做講解,教授好!」 鄭文芳醫師:「照護線上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 白映俞醫師:「想請教一下教授,講到子宮頸癌我們就會提到說 HPV 病毒,HPV 病毒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東西?」 鄭文芳醫師:「HPV 是整個英文的縮寫,如果翻譯成中文的話它叫做人類乳突病毒。」 白映俞醫師:「這個病毒是怎麼傳染的呢?」 鄭文芳醫師:「目前我們知道的話,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當然有非常少數的個案報導,會有媽媽傳染給嬰兒,在一些公共場所,譬如說三溫暖、溫泉等,有被感染的個案報告。」 白映俞醫師:「在感染的時候有任何的症狀嗎?」 鄭文芳醫師:「其實被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不會有任何的症狀,除非感染子宮頸或陰道,特別是在子宮頸造成的,從癌前病變到侵襲性癌,當然一旦變成癌症的時候,就會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者是出血這些問題。」 白映俞醫師:「所以 HPV 病毒就是造成女性子宮頸癌的一大兇手囉?」 鄭文芳醫師:「是,到目前為止被發現百分之九十九點五的子宮頸癌,都是由人類乳突病毒所感染造成的。」 白映俞醫師:「我們要如何能夠預防這個 HPV 病毒呢?」 圖片|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鄭文芳醫師:「預防 HPV 病毒最主要的就是維持單一性伴侶,根據文獻報告,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男生或女生,在有性行為之後都會被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維持單一性伴侶關係,第二個部分就是戴保險套,有研究顯示戴保險套,也可以降低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然後再來一個就是這十多年來所發展出來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顧名思義打了這個疫苗,就可以預防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 白映俞醫師:「打了疫苗之後它的保護力大概是幾成呢?」 鄭文芳醫師:「根據文獻報告,目前打了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以預防百分之九十的重度癌前病變。」 白映俞醫師:「在台灣我們是建議在哪一個年紀的人要去打 HPV 疫苗呢?」 鄭文芳醫師:「很多的國家都已經開始做 HPV 疫苗的接種,在我們台灣的話,政府目前是針對國一的青少女,可以提供兩劑的疫苗接種。」 白映俞醫師:「像我這樣子的成年女性,已經三十幾、四十歲的時候,我才聽到了這個 HPV 疫苗的資訊,這個時候我們來打會有效嗎?」 鄭文芳醫師:「很多的研究發現,其實即使有性行為或者是成年女性的話,施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還是有相當的保護效果,重點是在於有沒有被感染,所以一般來講我會建議沒有性行為的女性,如果要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就可以直接施打,如果已經有性行為,我會建議他們先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確定沒有子宮頸的病變,再來考慮做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接種。 當然還有一個更積極的方法,就是測有沒有被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如果有性行為的人抹片正常,再加上沒有被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話,她施打的效果跟我們現在國一青少女施打效果是一樣好。」 (推薦閱讀: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進行子宮抹片檢查前,你該注意這些事) 白映俞醫師:「不過大家如果 google 一下,HPV 疫苗的時候可能會看到一則新聞就是說,它的效果只有到 26 歲以前就要打,請問這個是正確的嗎?」 鄭文芳醫師:「疫苗當初十幾年前核准的時候,因為限於當初臨床試驗的證據,所以政府只核准到 26 歲,可是經過了十年之後,26 歲以上的臨床試驗,也慢慢地被報導被發現有效,所以現在我們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接種,事實上已經擴大到 26 歲以上都接種了。」 白映俞醫師:「女性朋友們其實這一輩子裡面,最容易接觸到婦產科醫師的時候,大概就是在生產的前後了,假如這個媽媽生產完了,她能不能接受 HPV 疫苗的接種呢?」 鄭文芳醫師:「產後的婦女最適合做子宮頸癌篩檢,以及接種 HPV 疫苗,為什麼會這樣子說,因為媽媽生產的時候,因為我們自然產的關係,子宮頸會外翻,人類乳突病毒通常是感染,子宮外頸跟內頸的交叉處最容易被感染, 我們生產的時候如果子宮頸外翻的時候,就很容易被病毒感染,所以也就是說在生完產之後呢,是一個做疫苗接種最好的時刻,剛剛好接種這個疫苗,又跟我們小朋友打 B 型肝炎的時間吻合,小朋友出生的時候就打 B 肝疫苗,媽媽打第一劑疫苗, 等到一個月後回診,小朋友打第二劑的 B 肝疫苗,媽媽又接種第二劑,到了六個月回來做健兒門診的時候,小朋友打第三劑的 B 肝疫苗,媽媽又剛好可以打第三劑的 HPV 疫苗。」 (同場加映:你的忽視,可能讓性愛變性「癌」!我需要打子宮頸疫苗嗎?) 鄭文芳醫師:「各位媽媽不要忘記了,這個時候也是做我們子宮頸癌篩檢的抹片檢查最好的時刻,所以請不要忘記除了接種疫苗之外,也要記得提醒醫師說我要做子宮頸抹片的篩檢,這樣子可以達到雙重防護,最好的保護效果。」 白映俞醫師:「謝謝教授的提醒,這一點真的非常的重要,在產後的時候其實媽媽是需要這一層防護力的,只是媽媽那時候可能還在哺乳,HPV 疫苗的接種會跟哺乳影響到嗎?」 鄭文芳醫師:「基本上我們打這個疫苗之後,在媽媽的身體會產生抗體,如果哺乳的時候小朋友會接受到這個抗體,不過這個抗體是屬於被動抗體,對我們的新生兒來講的話,是沒有好處,但是也沒有壞處,如果各位媽媽有任何疑慮或擔心的時候,可以跟你的產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 白映俞醫師:「打了 HPV 的疫苗之後,它的保護力大概是可以多久呢?」 鄭文芳醫師:「根據抗體的衰退狀況,目前的話是至少有十年,我常常跟我的病友說明說,我要強調的是至少十年,不然有些病友會覺得說只有十年,如果根據數學運算模式的話,目前看到抗體的衰退,HPV 疫苗的保護力,應該至少有二十年甚至於達到五十年。」 白映俞醫師:「想請問一下教授,在做子宮頸抹片的時候,有沒有任何的年齡限制呢?或者也有人會問說,其實後來就沒有性行為了,這樣還需要做抹片嗎?」 鄭文芳醫師:「目前我們政府的規範是 30 歲以上的婦女,每一年可以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然後至少三年要做一次,如果按照我們醫學的眼光來講,只要有性行為滿三年,就應該開始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一開始我們會建議每一年做,連續做三年,三年後如果都正常,可以改成三年做一次,不管你幾歲,或者是你以前有性行為,現在已經沒有性行為,還是應該要按照這個規則來做。」 白映俞醫師:「我們非常謝謝教授今天的分享,讓我們對子宮頸癌還有 HPV 疫苗都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各位女性朋友們,你們也不要忘記了,要拿出實際的行動,來進行對自己的健康保護喔!」 白映俞醫師:「如果你們喜歡我們的影片的話,也請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謝謝!謝謝教授!」 鄭文芳醫師:「謝謝!」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December 26,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Vbrc4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我真是沒用的廢物!」停止和他人比較,擺脫受害者心態 https://ift.tt/3mON9iK 斤斤計較後,我們能得到什麼?被社群軟體放送的精彩版面洗臉,將人打入「受害者」的局面,我們為什麼要如此自找麻煩呢? 斤斤計較,不會得到你想要的 變成全神貫注在開創成功的人,根本懶得管別人在做啥。 真高興你挪出時間,開始認真檢視你的遠大目標,思索人生的願景。現在你得讓這一切成真。要追求令人頭皮發麻的巨大目標,你得認清自己的立足點,了解驅策你的動力是什麼,以及什麼幫不上你的忙。積極進取的時候到了,在身、心、靈上都開創最佳版本的你,讓你可以奮起去實現你的目標。 曾經有一位好女士登門與我合作,她說我代表一切她不相信的事物,但她也意識到,她「自己那一套」都實踐四十三年了,心滿意足的程度卻不如預期,該是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要有勇氣,才能承認你的生活,其實不像你在社群媒體上努力營造的亮麗完美,而要做出改變的決定,更是需要勇氣。 我了解她先前的立場,其實就在幾年前,我的想法也與她如出一轍,是覺知的旅程一層層剝我的皮,又協助我再次重建自己。 我只是在推測你沒有感受到生命可以給你的一切,而你持續關注別人精心篩選的社群媒體完美貼文,納悶大家怎麼搞定一切的。 你或許會花上許多個鐘頭,思索你這輩子賺的錢為什麼沒有別人多,或是為什麼你的每一段感情都不愉快,或是你耗費太多時間與身體打一場沒完沒了的戰爭,而在社群媒體上,每個人似乎都在忙著過與你恰恰相反的生活,還秀給全世界看——自拍。 不管你只符合一項或全部,我都聽見你的心聲、看見你了,我會罩你的。 跟別人比較,讓人陷入受害者心態 我要你知道我的一個領悟:我認為貓不是被好奇心害死的。且聽我說出我心目中的真相。 一天,一隻美麗絕倫的貓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牠很快樂,無憂無慮,充滿歡喜,注定成為一隻走路有風的貓。一天,牠開始看到其他的貓咪,牠們有不同顏色的毛皮,有的特別擅長抓老鼠,有的得到貓奴更多的寵愛。 然後,讓這隻貓咪的貓生從此風雲變色的那一刻降臨了,牠第一次問自己:「我有什麼毛病?」牠扛著自己比不上其他貓咪的重擔,引發了貓科憂鬱症,牠厭倦了不斷努力追求其他貓咪的完美貓生,自暴自棄起來。 寶貝,你瞧,殺死貓咪的不是好奇心,而是跟別的貓咪一別苗頭。 請你想一想自己拚命迎頭趕上別人的時候,你想要比別人強,想當第一名,想拿最高分,進最頂尖的大學,為規模最大的公司效勞,駕駛最炫的車,買最大的房子,或是得到最多的愛。 你在跟誰競爭?是誰給你設定這些期許的?在生活中,你什麼時候會說:「她比我好」或「他怎麼那麼快就遙遙領先?」或「為什麼她那麼美、那麼苗條?」 或許你會逮到自己拿別人的婚姻、別人的孩子、別人的公司、別人的身體,來跟自己比較。在生活的哪一方面,你滿腦子都想著別人的成功,以致看不到自我成長的機會?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我們依據別人的預設立場而歡喜或悲苦,這似乎很瘋狂,但在我們從產道呱呱墜地、發出輕柔的呼吸聲那一刻起,或者以我的頭兩胎來說,是從發出槍林彈雨一般的哭號聲那一刻起,我們便是被調教成那個樣子。(當我的老三來報到,我在沙發上生下她,我已經冷靜得跟什麼一樣啦,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們在嬰兒階段,不會忙著看其他的寶寶,想著:「可惡,那傢伙會走路了——我真是沒用的廢物。」我們下意識地拿這些想像中的標準來檢討自己,這些標準其實是父母、教師、社會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施加在我們身上的。 在學校,我們較量誰最聰明,誰是運動健將,誰會在期末話劇演主角。隨著年齡增長,進入職場以後,我們便較量誰是老闆眼前的紅人,誰可以升職,誰可以在聖誕派對的時候,放縱地跟辦公室裡新來的漂亮美眉親嘴。 我們不知不覺地走上互相較勁的人生輸送帶,輸送帶讓我們不斷轉圈圈,轉得我們暈頭轉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覺得目前的人生不是自己該過的日子。我們覺得自己在向下沉,永遠到不了那個在虛無縹緲間的目的地,據說只要到了那裡,凡事都會「完美無缺」。這種滋味令你精神萎靡,與成功或顯化完全絕緣。 其實,在每一個生活領域上,我們都可能會覺得自己失敗。要是這種挫敗感長期累積,我們對自己的核心本質便會形成大錯特錯的深層信念系統,而這個信念系統又決定了我們日後會如何生活。 所以,我才會在前一章請你集中精神,專注在自己真心想要開創的生活上,而不是因為別人都有,你便以為自己也想要的事物。 (你會喜歡:「你愛自己,生命就會愛你」3 步驟讓愛自己落實生活) 在二○○五年冬天,我跟最要好的姊妹淘,又一次準備去學生活動中心度過用酒精溉灌的放蕩夜晚,可是當我看著她們在二十四腰的曼妙體格上,套上美麗的緊身洋裝,將彩妝塗抹到她們晶瑩剔透的完美肌膚上,一陣熟悉的感覺席捲而來。 我掃視自己豐腴的體態,機警地在臉上刷了三吋厚的粉底,掩蓋新冒出來的那一堆粉刺,我覺得生氣、羨慕、悲傷。我覺得自己又肥又醜,天理何在嘛! 我清楚地記得自己淚眼汪汪地哭倒在地,感到反胃,即便如此,我都還要鄙夷自己真是亂七八糟。重點是我沒有過胖,只是跟朋友們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己很大隻。 當你這樣子生活,你是讓自己邁向失敗,無法成功,因為如果你老是在關注外界,看看別人有哪裡比你厲害、比你好看、比你強,你永遠都會找到支持那種想法的證據。心理學把這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至於自尊低下的人,每次我們跟別人做比較,都會給惱人的小我更多彈藥,小我會吱吱喳喳,直到那一堆負面的自我對話帶著我們盤旋向下,墜入抑鬱之中。 我在二十出頭時並不明白我可以做出選擇,改變一切我討厭自己的地方。我反而沉溺在受害者的心態中,看不出自我成長的可能或機會。我會乾脆用一杯又一杯的廉價龍舌蘭淹沒我的哀愁,隔天早上再嘔吐出來。噁! 從心理學的觀點,據說我們跟人做比較是為了評估自己,大腦才能逐漸認識我們是誰、我們什麼強、什麼弱。這是我們有意無意之間都會做的事。 還有,社群媒體的世界不斷壯大,就像在四處跟人較勁的野火上又淋上煤油。有了社群媒體,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別人的訊息量更是爆增,我們連在通勤上班的列車上、在去尿尿的途中、在半夜兩點窩在床上的時候,我們的心智都不得不去評估這些訊息。 我們不是只跟好朋友互別苗頭,現在還可以跟全世界較勁,要拿我們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與別人經過潤飾與修圖、加了褐色濾光鏡的生活片段做比較,實在太容易了。 問題是人類會先觀察外界的情況,再決定內心的感受,這便是我要你知道的事,而我要你開始革除這個習慣,不再受到跟人東比西比的箝制,那些比較一直沉甸甸地壓著你,阻礙你活出夢想已久的生活。 當你滑過社群媒體推送的貼文,你便承受各種圖像的轟炸,而那些圖像唯一的用途,便是提醒你所沒有的一切,徒然令你的心思更負面。社群媒體給你看別人生活的「精采片段大放送」,這只會放大你的恐懼、壓力與不安全感。 當你隨時隨地都拿別人來跟自己比較,你怎麼可能真的知道自己要些什麼,又怎麼能夠真心滿意自己擁有的一切? 如果你永遠都在汲汲營營,想跟張三李四、社會名流過相同的生活,便是在拒絕上天的禮物,這個禮物就是發現自己的目標,從中得到力量,活出令你快樂的一生。 不僅如此,如果你念茲在茲的都是別人擁有的事物,你可能會被迷惑,以為那就是你要的。 本文摘自娜婀.希伯特的《與成功對頻: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心靈能力,你的思維慣性,決定你的人生與命運》。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與成功對頻: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心靈能力,你的思維慣性,決定你的人生與命運》 December 26,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ON9iK
濫用「愛自己」,仍不知如何自愛:唯有懂得自私,才懂得自愛 https://ift.tt/2LXdIVZ 大家都說要「愛自己」,可是什麼才是最真實的「自愛」狀態?愛自己的四大要素,你每個都做到了嗎? 隨著家庭為社會最小單位的意識式微,關注個體發展的「愛自己」彷彿成了當代社會顯學,心理學書籍、內在成長文章、網紅,甚至路邊攤的廣告標語也會鼓勵你愛自己而購買他們的商品。沒有提到愛自己、寵愛自己,彷彿,廣告不再吸引人、心理學書籍不再能吸引眼球。 然而,為什麼提倡了那麼多愛自己的概念,也有許多人嘗試實踐,還是不到如何真實地愛自己? 廣告中、心理學文章中、網紅影片中、朋友口中,往往在高倡「愛自己」三個字後,便嘎然而止,留下滿頭霧水的讀者觀眾,抑或僅強調要去關注自己的需求。便留下一個疑問:「僅關注自己需求,會不會變成自戀或是自我中心的人呢?」大力提倡要愛自己,卻缺乏對愛自己的真實學習與認識,愛自己將成為一種有毒的概念。 或許有些人開始忽視自己並非世界中心而開始傷害他人、或許有些人開始耽溺在物質的慾望中而認為這是自愛的最理想狀態、或許有人開始放棄負起責任而放縱自我而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是自愛的理想境界。 上面這幾個或許,反而使人活成了一座座孤島,但自愛不會使人孤立,放縱與不負責才會。 那到底什麼是真實愛自己的狀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怎麼樣的狀態是屬於真實愛自己的狀態。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最廣為人知的著作〈愛的藝術〉當中提到: 「以下四個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圖片|Photo by Luca Volpe on Unsplash 而愛自己也就是把愛給予自己,因此自愛也包括四大要素,若缺乏其一,看似愛自己的行動將會成為一場誤會。 一、關心 1. 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而不是滿足一切外在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要求: 關心自己內心真實需求,需要學習分辨出哪些慾望來源是外在加諸給自己的要求,例如:我不知道該做什麼工作,但是旁人就我的我的學經歷認為我可以做什麼而去做,這個便是外在加諸給自己的要求。 這裡讀者要非常謹慎,什麼是需要(內在真實需求),什麼是想要(外在加諸給自己的概念使然),是非常容易搞混的。 當一個人沈溺在滿足所有慾望的遊戲中,一有慾望即刻滿足,完全不去辨別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那這樣並非真實關心自己,而是對自己的寵溺,心中將會有個一直填不滿的無底慾望黑洞。 2. 擁有充足的耐心,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耐心: 能對自己充滿耐心的人,便也能對他人充滿耐心。我們關注自己時,是否能充滿耐心地給自己多些時間而不總是匆忙給自己下定論。 例如:嘗試事情時,是否可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總是三分鐘熱度並不是愛自己,而是缺乏對自己耐心的關注。 二、責任 1. 接受過去自己的過錯,願意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同時諒解自己並努力不再重蹈覆徹: 勇於接納自己過去所鑄下的錯誤,並在道歉後可以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同時可以減少再次犯相同錯誤的頻率。真愛是充滿責任的,一味關注自己而不為自己行為負責,將是放縱自己而不是愛自己。一直無法放過自己,更不是愛自己。 例如:情緒失控傷害他人後,能為自己造成的傷害負起責任,但不陷入無限的自我批判,便可以漸漸學會自愛。 2. 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他人的責任(責任界線): 自己的人生、情緒、行為、想法需要負起全責,而他人的人生、情緒、行為、想法則放手讓他人負責,不把他人的責任扛在肩膀上。我們時常把自己責任交給他人,又把他人責任往自己肩膀上扛,這樣的責任混亂只會使自己缺乏愛的能力,更遑論愛自己。 例如:每件事情都為孩子、伴侶做決定、掌控一切,但又總是把自己情緒責怪在孩子與伴侶身上,這是責任與界線混亂,而不是愛自己。 (你會喜歡:當「愛自己」落入形式主義:你有真的努力在成為自己嗎) 三、尊重 1. 尊重自己身心發出的警告,有勇氣拒絕他人的要求以及自己的慾望: 當面臨他人請求時,內在發出求救訊號時,可以敏銳地察覺到,並且尊重自己,勇敢拒絕他人。 例如:超支自己的身心能力,無限制地滿足自己與他人的慾望,是自我耗損而不是愛自己。 2. 尊重他人的意願,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愛自己不是自戀或自私): 分清楚他人與自己的邊界,能理解自己邊界內的世界自己負責,他人邊界內的世界尊重他人。接受他人邊界內的世界自己無法掌握與控制,並可以理解對方的拒絕而不試圖侵犯他人邊界。 例如:當一個人試圖強迫涉足他人人生決定、思想價值時(常見的內心話:我是為你好。),自我與他人邊界將會混淆不清,邊界不清的人不是愛自己,充其量是不尊重自己與他人或是自私以及自戀罷了。 四、認識 1. 充分擁有覺知,用清晰的覺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不再渴望自己全知全能: 清醒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認為自己事事應鞠躬盡瘁、通達天地。可以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的不完美也可以很有價值。 例如:工作狂、完美主義者,通常不清楚自己的局限,也認為一旦承認局限就等同於價值低劣,渴望自己全知全能,完美盡善,這樣是對自己的認識不清,而不是愛自己。 2. 對自己的評價中性真實,不卑不亢,也不隨波逐流: 不論表現如何,可以中性地接納結果,不會擁有過低或過譽的自我評價,同時也鮮少因為他人的看法而改變對自我的中性評價。這個部分不容易做到,但也是能否真實愛自己的一大關鍵要素。 畢竟人的成長過程中,是靠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而開始對自我有初步認識的。但是等到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有機會做到物質與心理上的獨立,我們便不需要依賴人們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了。 例如:當面對他人的評價時,我們若能中性地傾聽,並理性的回答而非逃避或是陷入情緒化反應,這樣的狀態是真實愛自己的人的一大指標。通常做不到真實愛自己的人便會陷入搖擺、情緒化自我保護的狀態而難以對自己保持中性評價。 3. 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痛苦跟快樂都是中性的存在: 了解到我們自己總是會遇到快樂與難過的事情,對於痛苦不會過度反應而一味想逃,對於快樂不會過度執著而不願快樂消失。真實愛自己的人能努力對世界抱持中性的態度。 例如:一個人遇到順心的事情,便會極度興奮且緊抓不放,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會極度厭惡且盡力逃避,這樣的人是缺乏清楚的自我與世界認知的,是很難有能力愛自己的。 4. 認識到,愛自己的人同時也可以充分地愛他人: 自己也是所有人的一份子,當我們可以真實愛自己時,勢必也可以充分愛他人。能真實愛群體中的其中一人,為什麼不能愛群體中的其他人呢? 例如:當我們發現我們沒有什麼能力勇敢的去愛一個人時,我們往往也是不夠自愛的。當我們對他人封閉自己的愛時,我們也同時也關閉了愛自己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邱昊奇專文|誰說一定要先愛自己?) 那什麼狀態又是虛假的愛自己?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對愛的見解從反面著手,獨到而精闢,他認為:「恐懼不是愛,依賴不是愛,嫉妒不是愛,佔有控制不是愛,僵化義務不是愛,自嘆自憐不是愛。」這段話可以簡單地提供給讀者辨識哪些行為是虛假的愛自己。 一個人口頭上稱為愛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是源自恐懼、依賴、嫉妒、佔有控制、僵化義務、自嘆自憐,那些行為便不屬於愛自己的行為。充其量稱為逃避、依戀、憤怒、物化他人、死板應付、自我憐溺罷了! 那我們要如何學習愛自己?自私夠了才能愛,每個人都有各自愛自己的學習路徑 或許有一些讀者看了筆者描述前面真實愛自己的狀態時感到忿忿不平(可能因為涉指了讀者並不符合於真實愛自己的狀態),認為條件過於偏頗與嚴格,但如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愛是一門藝術」, 而愛自己也是一門不折不扣、需要努力學習的藝術。而還不了解什麼是愛自己並不可恥,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鮮少提到什麼是愛,而現代資訊中對愛的扭曲也十分普遍,發展心理學也認為人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要一個人天生就熟捻愛自己,必然是過於天真與違反天性。 而人們也有一個普遍的迷思,認為真實愛自己是要逼迫自己、一步到位的。馬斯洛在著名的的需求金字塔中(見下圖)表示人的需求會隨著底層需求滿足後,才會逐漸出現嘗試滿足更上層需求的慾望。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如何要求他去愛自己呢? 一個人底層需求基本上得到差不多滿足後,逐漸邁向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愛自己的能力才會逐漸顯現。停留在滿足低階需求的人很難有完整成熟的人格去發展愛的能力。當我們要逼迫自己去自愛,最後只能扭曲地成為一個永遠自私的人。 圖片|作者提供 所以,簡單來說,當一個人自私不夠用力時,是很難學習愛自己的能力的。 孩子要當夠孩子,把母親物化成自己的食物來源與保護傘後才有能力開始發展分辨自己與母親是不同的能力,否則對食物與生存的不安全感,將阻礙他向更成熟的個體發展。 若要一個未被充分滿足初階需求的孩子(可以指內在小孩)開始理解愛、學習愛而停止滿足自己的低階需求,將使孩子充滿恐懼不安,無所適從,得到的將會是個封閉與缺愛的個體,而不是懂的自愛的成熟個體。 但筆者在此並非鼓勵還沒學會愛自己的人「無意識地自私」,而是鼓勵大家「有意識地自私」,每當在完成自己追求自私的里程碑後,停下腳步,有意識地感受這些里程碑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感受到踏實的意義感?並可以開始評估〈愛的藝術〉中提到的愛的四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是否自己有意願在生活中學習並實踐了呢? 若還沒,那請繼續「有意識地自私」,同時也理解有意識地自私會帶給自己或他人什麼樣的痛苦。等遇到下一個追求自私的里程碑又達到時,再重新評估一次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是否可以進入自己的生活中,同時反思那些自私對自己的生活有何意義。探索路上沒有足夠自私,便也通不向自愛。 若可以,強烈推薦讀者閱讀關於愛的經典著作們,甚至直接研讀〈愛的藝術〉,來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愛。而我們是群體的一份子,愛群體的他人與愛自己是一體兩面的,經典中如何告訴我們去愛人,我們也那般的去愛自己,那便是真正的愛自己了。 不用急躁,也不用一味模仿他人愛自己的方式,我們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各自學習自愛的路徑,路徑可長可短,可能只是時候未到。 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卓别林在經歷風霜、看似充滿歡笑的人生七十年時,才漸漸體會原來活成喜劇不是愛自己。在文章的最後分享給讀者這段卓别林美麗的自愛探索旅程。願我們都能在足夠自私後,成為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 (同場加映:防疫不無聊!八部女性喜劇電影,笑翻你的居家日常) 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卓別林〈寫給自己七十歲生日〉: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真實』。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人,是多麼的無禮,就算我知道,時機並不成熟,那人也還沒有做好準備,就算那個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尊重』。 當我開始愛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都是對我成長的邀請。如今,我稱之為『成熟』。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才明白,我其實一直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由此我得以平靜。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自信』。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單純』。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從前我把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自愛』。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總想著要永遠正確,不犯錯誤。我今天明白了,這叫做『謙遜』。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繼續沈溺於過去,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如此日復一日。這就叫『完美』。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夥伴,這種組合我稱之為,『心的智慧』。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December 25, 2020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XdIVZ
強暴是男人的浪漫?Pornhub上的真實性侵,反映從未解決的性別問題 https://ift.tt/2KZ2NKT 《紐時》揭「被 Pornhub 毀掉的孩子」整起事件,不僅是單一成人影音平台包庇與助長性犯罪的問題,更凸顯整個成人影片產業的性別歧視,除了美國政壇與商界的群起反制外,我們能做些什麼,推動改變? 12 月初,《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披露,成人影音網站 Pornhub 上的部分影片並非演戲,而是真實發生的性侵與性暴力事件,包含性侵未成年少女的過程。消息一出,引起各界一片譁然,因為,儘管公權力能將加害者繩之以法,播放與散播這些影片的主要平台,例如 Pornhub,卻得以逃避法律責任。 面對無法咎責的窘境,美國政壇已率先行動,民主及共和兩黨的聯邦參議員提出法案,給予報復式成人影片(revenge porn)、性販運(sex trafficking)及性侵(sex assault)受害者在民事法庭控告網路傳播平台的權利,並要求建造一套有效刪除非法內容的作業程序,確保這些平台對提供與散播含有非法行為的影片負起責任。 此外,許多企業也紛紛加入制衡行列,包含 PayPal、VISA、萬事達及美國運通等公司,都表示已對 Pornhub 的行為展開調查,並揚言若指控屬實,將暫停雙方合作關係。 很快的,Pornhub 發出聲明,表示將改變其經營模式,包含僅允許經驗證的使用者上傳影片、禁止使用者下載大多數的影片,以及擴大對影片內容的檢視與篩選。 未來,它們將持續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例如「失蹤與遭剝削孩童國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揪出潛在罪犯,並將在明年針對影片內容篩選所做的各項努力,發表一項透明度報告。 隨著抗議聲浪的延續與各項抵制措施的出現,社會對成人影片網站造成的問題,已產生警覺與反思。 Pornhub 成立的初心,或許是提供大家滿足性慾的線上平台,但背後的性別問題,卻漸漸浮出檯面。 圖片|Photo by Shane uch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紐時》揭「被 Pornhub 毀掉的孩子」!全球最大色情網站遭科技巨頭聯合抵制) 男性是 Pornhub 的主要用戶,女性卻仍是滿足性慾的客體 2007 年,Pornhub 於加拿大成立,作為一個提供使用者免費觀賞成人影音的網站,同時也允許用戶上傳自己手上的成人影片,分享交流。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廣告費與上傳者支付推廣影片的費用,並在 2010 年被總部位於盧森堡的 Mindgeek 公司收購。 2019 年,Pornhub 已是全球成人影音巨擘,根據該公司當年度報告統計,Pornhub 的網路瀏覽人次高達420億,平均每天瀏覽人次為 1 億 1500 萬人次,年度上傳影片數量為 683 萬支,等於是一年的影片總長度,就足以讓人看 169 年。 不過,為數眾多的成人影片,究竟都是誰在看呢?答案是,男性。 2019 年,Pornhub 網站的女性瀏覽者,只佔總數的 32%,而這個比例已是逐漸增加的結果;年度成人影片觀看排行榜與男性用戶的觀看偏好高度重疊,而成人影片演員熱搜排行榜上的前 20 名中,也只有 1 名男性,其他全為女性。 換句話說,Pornhub 上最多人觀看的內容中,女性仍是滿足男性性慾的客體。 這樣失衡的性別現象,反映的是以取悅、滿足男性為主的商業態樣——越來越多的影片自男性視角出發,包括迎合男性口味與需求的場景、劇情、拍攝角度、服裝、姿勢、外貌,穩固父權體制下,男性主宰的性愛規則。 遭受性虐待的 5 年後,她持續被 Pornhub 販賣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Pornhub 上的熱搜關鍵字第一名,是「業餘」(Amateur)。 這個現象「或許顯示大家正尋求更為真實的性愛描繪,是一種『真人』與『演員』間的差異」,Pornhub 在其年度報告中寫道。 當以男性為主的 Pornhub 用戶比較想看真人性愛,需求上升,便有可能刺激更多的供給,包含透過強迫、威脅、誘騙等非法手段拍片。然而,這些由業餘者拍攝的成人影片,都是出於自願的性行為嗎?是自願被記錄下來嗎?是自願被公開出來嗎? 「Pornhub 成為我的走私販,5 年前遭到性虐待的往事,即便到現在,仍在販賣。」一名叫凱莉(Cali)的被害者向《紐約時報》記者說道,「我這輩子或許都逃脫不了,有可能到了 40 歲,成了 8 個孩子的媽,還是有人看著我的畫面打手槍。」 過去,Pornhub 對於上傳影片並無限制,所以各種暴力、虐待、變態的影片,都能在網站上流通,甚至因為其新鮮感而獲得高點擊數。 Pornhub 提供的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分享平台,更是性犯罪的溫床與避風港,它允許任何形式的性暴力存在,甚至擴散。 許多時候,即使加害者已遭法律制裁,受害者仍持續被剝削。 (延伸閱讀:PornHub 大刀刪片後:犯罪者轉移陣地,受性侵拍成片的女孩仍傷口淌血) 圖片|Photo by Kat J on Unsplash 當性暴力成為一種浪漫,妳的「不要」就是「欲拒還迎」 事實上,Pornhub 揭露的問題,只是整個成人影視產業中的冰山一角。充斥著性暴力、以未成年少女為主角的成人影片,不只是迎合以男性為主的觀眾偏好,更是在養成「以男性主宰的性關係」視角。 當這樣的行為被描繪成一種自然的性慾表現,觀眾會認為,男性在性當中就該是主動的,甚至是強迫式的性慾表達、性行為,才是對的;強暴與性虐待被美化成一種展現性慾的方式,壓制、控制、違反對方意願的,是屬於強者的浪漫印記。 多數的成人影片,扭曲或者根本忽視女性的性需求與感受,比方說,女性的「不要」是「欲拒還迎」、「會痛」是「你太硬太大」,從男性視角出發或詮釋女性反應,透過性別化的翻譯機,篩掉本意、摻入超譯,成為男人的語言。 成人影片不只反映性別失衡的現象,也會加深性別歧視。許多男性觀眾在觀看成人影片時,不僅學習忽視女性偏好與需求的性技巧,也自認學會如何解讀女性的口語及肢體表達,而當近乎所有的成人影片,都很類似,男性也就信以為真。 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改善這些性別問題呢? 《紐時》披露了 Pornhub 對性暴力的包庇,Pornhub 則揭露成人影片與整個產業中的性別問題。 這些問題,需要一群人的力量解決,但必須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改變,以下三件事,推薦你跟我們一起試試! 1. 找到真正能提升性愛知識的好管道,大方談性 比方說,有越來越多的網路節目,秉持自然的心態談論性,以 Podcast 而言,就有「深夜臉紅紅」、「性愛自羞室」、「射後不理#爽就好了」,以不同的身份與視角聊性,我們可以試著聽聽更多元的聲音,去理解別人眼中的性、他人想像的、渴望的性,而不是接收來自成人影片的單一詮釋。 2. 學習在尊重彼此身體與意願的前提下,表達性慾 當性被社會化,無論男女,我們被匡限在固定的角色中,性慾變得制式、性偏好變得單一。 然而,性本是不分男女的,當我們卸下性別刻板印象,展開對話,試著說「我喜歡這樣」、「我們要不要試試看這個姿勢?」、「這樣我不舒服」、「好,我不這麼做了」,性才是屬於兩個人的,彼此也才能真正享受性的美好。 3. 是拒絕非法性愛影片的流傳與觀看 性暴力影片的流通,是對受害者的二度傷害,Pornhub 只是許多性侵與性虐待影片的流通平台之一。 除此之外,還包含社群媒體、社交軟體都已成為傳播媒介。 當我們收到一段遭偷拍的性愛影片,請不要去評論、再轉傳,並且堅定地向傳給你的人說明,為何不要再這麼做。 參考資料: The 2019 Year in Review, Pornhub New Senate Bill Would Let Sex Trafficking And Revenge Porn Victims Sue Websites Like Pornhub, Forbes Opinion | The Children of Pornhub,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5,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Z2NKT
心靈牌卡測驗|直覺挑選一張圖卡,告訴你用什麼心態迎接 2021 https://ift.tt/3mSJdND 時光匆匆,一年將盡,即便生活有再多的不易,都能有轉換的機會。 心靈卡牌,反映了你內心世界的活動,究竟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就讓「卡牌」為你說分曉吧! 2020 是很不容易的一年,很多意外不斷降臨,大家都面臨很多的考驗。讓我們一起來透過牌卡看看,我們可以如何調整心情,迎接 2021 年吧! 測驗方式 在內心詢問問題,做三個深呼吸,憑直覺挑選一張圖卡。 圖片|作者提供 心靈牌卡是你內心世界的反射 當我們靜下心來為自己抽一張牌,就開啟了與潛意識的合作。 所有外在的樣貌,都是內在世界的一種投射;當我們透過牌卡,像照鏡子般看見內在的狀態,就有機會調整自己,啟動心的力量。 1. 降落 圖片|作者提供 2020 年對你來說,就像是一場毀滅性的戰疫,事情就這麼停擺了下來,什麼也動不了;或者直接崩壞了。 想對抽到這張牌的你說聲:辛苦了。外在的戰疫,其實也代表你內在的衝突沒有達成和諧,於是在這一年,你的內在不斷的思辯,如果你有好好的思考,相信你能釐清,對你而言,內心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什麼。 仗打完了,就要開始建構家園;2021 年對你來說是重建生活的道路,既然已經明白內心想要追求的,在新的一年請你保持行動,專注在你想要的事物上,排除在你面前的阻礙,方能構築出屬於你的理想人生。 (延伸閱讀:催眠故事|放不下一個人?或許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2. 謙遜 圖片|作者提供 2020 發生了太多意外,一個小小的病毒引發全球災害,太多名人在今年離開了⋯⋯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在一瞬間出了差錯,就今時不同往日了。 一直都很在乎別人的眼光,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你,今年要讓你透過這些事件所看到的事情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公司沒有你不會倒,小孩沒有你依舊能活著,但你有沒有為自己的健康快樂著想過? 那些宏圖大業、人生志業,如果不是你真心的願景,那就聽聽就好。在 2021 年,試著讓自己活得像孩子一樣,為簡單的事情感到快樂滿足;對自己誠實一點,累了就休息、餓了就吃,難過了就好好哭一場。你現在的人生志業,就是為自己而活! (延伸閱讀:諮詢筆記|想當個好媽媽?先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3. 穿越 圖片|作者提供 抽到這張牌的你,今年常有的心情應該是迷茫及困惑吧? 面對不穩定性的局勢:可能是抓不住對方心思的伴侶,也可能詭譎多變的工作環境,你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的。 會有這樣的心情往往也代表自身的不穩定,講白了一些,代表你的能力或狀態還撐不起你想要的一切。困惑只是表面的心情,實際上你害怕去面對自己真正想要的,因為你知道成長會是痛苦的。 「有願就有力。」2021 年,讓自己踏實地去努力,讓自己進步,熬過不舒服的過程,你會喜歡上蛻變後的自己的。 (延伸閱讀:催眠故事|離不開討厭的工作?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4. 放鬆 圖片|作者提供 2020 發生的變動,讓你本來就容易焦慮的心變得更不安了,人只要一緊張就會容易引起身心各種症狀,讓你無法發揮你原有的潛能。 今年的事件是要讓你看見,安全感對你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你要學會用屬於你自己的方式找到內心的安定感。 藍色的海水藍寶寶石,有海洋的意象。當人在海邊時,看著海邊的景緻,聽著海浪的波頻,會感覺自己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心自然會鬆開。 在 2021 年,當你感受到焦慮時,試著放下自我,以更大群體的角度去思考,你會感受到自己與這個世界是有連結的,因此自然生出更多勇氣及力量。 (延伸閱讀:催眠故事|為何不管做什麼,都有被排擠的孤獨感) 作者簡介|我是凡妮莎,是一位心靈工作者,使用催眠及牌卡協助人們探索潛意識,找回內在的力量。歡迎追蹤更多文章:臉書《凡妮莎聊心室》 December 25,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SJdND
《腿》影評|社會的荒唐、男性的壓抑,讓喜劇終成悲劇 https://ift.tt/3mPhcqu 電影《腿》裡男女主角真摯的心意,卻被社會價值觀給束縛。男主角為了當一個「男子漢」,將他的人生越走越歪⋯⋯(本篇文章有劇透,請自行斟酌閱讀) 電影《腿》,看似是一部黑色喜劇,但在這荒唐的背後,卻傳遞著身為一名男性,在感情中背負的身為男性應有的使命,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看過《腿》之後,我想會有許多人抱怨鈺盈根本就是瞎了眼,而子漢則是渣男的代表:沉迷賭場、婚後外遇,搞了一堆荒唐事,最後在荒唐之中白白送了性命。 然而,如果從男性在感情中所背負的性別刻板印象來看,子漢的荒唐,正是這個社會的荒唐,原本應該是鶼鰈情深的夫妻,卻在如此年輕的歲月裡天人永隔。 電影沒有說的事:子漢的內心獨白 母親早逝的子漢,由父親獨自撫養長大,不知道在這樣的歲月裡,作為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與抱負,有多麼深刻地烙印在他的腦海裡。 在出識鈺盈之後,兩個人很快地陷入了愛河,子漢也見了鈺盈的父母,但從吃飯時的一席對話,便可瞥見子漢並不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子漢和鈺盈瞞著鈺盈的父母登記結婚了,他們原本有機會透過比賽,爭取到英國去的機會,但子漢卻在約翰的攝影室裡,觸碰到了通往地獄的大門。 他沒有錢,但是要做為一個人的丈夫,應該要有足夠的錢,「男生要賺得比女生多、比女生有錢」的刻板印象,推動著子漢想要靠賭博翻身,卻沒有想到的是,鈺盈要的並不是這個,她願意瞞著父母與他結婚,其實就是不在意子漢家世背景最好的證明。 子漢在賭場大賺一筆後,卻又因為貪心而輸光了財產,負債累累之下無顏再見鈺盈,在逃離黑道追捕的過程中摔傷了腿,又被黑道狠狠地虐待一番。鈺盈沒有拋棄子漢,她落下了淚,帶著子漢回家一起跪求父母。 鈺盈的父母幫子漢還了債,又給了他們一間舞蹈教室,鈺盈愛著子漢,所以她願意因為自己的終身舞伴子漢傷了腿,而放下繼續跳舞的事業,轉而一起經營舞蹈教室。 然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子漢是很沒面子的,內心的聲音一直告訴他,自己不該寄人籬下,要做個有擔當的人,於是在舞蹈教室稍有起色之後,便偷偷拿了盈餘去買了法拍屋,卻又遇上了黑道佔據屋子的事件,使得鈺盈不得不出面陪他解決。 圖片|電影《腿》劇照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子漢對鈺盈的虧欠是越來越深的,鈺盈一度透過黃色笑話挑逗子漢,但子漢自覺沒有資格漢鈺盈相好,反而瞞著鈺盈和舞蹈教室的助理搞上,因為性愛是一件讓兩人更親密的行為,子漢自知配不上鈺盈,反而將慾望轉到了外遇之上,再次狠狠傷了鈺盈的心,兩個人的關係似乎已是名存實亡。 到了生命的最後,子漢依然揹著男性刻板印象的十字架,他自覺唯一能留給鈺盈的,便是一筆保險金,進而鋌而走險的用了約翰的體檢報告去保了癌症險,沒想到在過世之後,鈺盈一毛錢都拿不到,因為保險金的需要,他未能去大醫院檢查,只要吃吃藥就能好的病,卻奪走了他的性命。 就猶如子漢在誤以為自己得了癌症時,跑去向約翰求助的那一刻,約翰才知道子漢過得好都是裝出來的。 風度翩翩、風度翩翩,為了這四個字、為了男人的尊嚴,子漢不但不能將自己的焦慮與擔憂向鈺盈展露,連自己的好友都未能向他吐露半個字。 悲傷的鈺盈完全不知道子漢的痛,不知道子漢為何要做出這麼多荒唐事,最後能為他做的,也就只有幫他找回象徵著跳舞的那隻腿,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能夠自由翱翔。 (推薦閱讀:《腿》導演張耀升手記|不以懂事稱讚女性,桂綸鎂演活「老娘沒在管」的堅定) 電影告訴我們的事:勇敢袒露,才有轉機 我想這一部電影,其實傳遞了許多男性在感情中的不安與無助:男性不能示弱、男性不能比女方還要窮。許多男性在職場上拚死拚活的賺錢,為的是希望給老婆過好日子,但偏偏有時反而本末倒置,失去了陪伴老婆的時間,只能靠著送禮物來償還。 但女生要的往往不是金錢上的補償,再多的禮物都比不過貼心的陪伴。只是這些做老婆的,往往也不知道老公之所以拚死拚活地在工作,其實是希望能有更多的錢來養家。這是走偏的愛情,原本的初衷反而成了感情的喪鐘。 電影是如此的寫實,許多男性外遇也不外乎是如此,覺得老婆已經成了自己的壓力,又要如何和她親密?失去了往日戀情的激情,只能找小三來解決自己的慾望,反而更加傷害妻子的心。 但好在,我們都還活著,我們都還有機會,若是作為一名深受傳統男性價值觀綑綁的男性,也許是時候把內心那些原先不能說的軟弱,說出來和女友、妻子分享; 若是作為一名不懂男友、老公為何會如此行事的女性,也可以更了解男生在社會上受到怎麼樣子的期許,以至於他們會用這樣難以理解、令人生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那是變了形的愛情,原本的初衷是希望兩人幸福的,那就需要看清阻擋在幸福之間的藩籬是什麼,才有機會邁向幸福的道路。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December 25,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Phcqu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能量飲料什麼成分讓我們維持電力?會不會傷身?什麼族群不能喝? https://ift.tt/3aIymDx 能量飲料提神醒腦,但其中成分對身體的影響,你一定要知道!尤其是這幾個族群的人,應避免飲用。 文|白映俞 醫師 「今天又得熬夜開刀了。你要喝咖啡嗎?」 「不然來罐能量飲料好了。」 能量飲料是在大家需要努力維持警醒時的選項之一,不管是要熬夜開車、打電動、開刀、趕工寫程式,都有人會一次買上好幾瓶的能量飲料,讓自己「馬力充足」,或「喝了再上」。 當大家都把能量飲料與提神畫上等號的時候,我們來看看到底能量飲料裡藏有哪些成分,能維持住我們的電力呢?喝多少都可以嗎? 能量飲料裡常見的內容物 ■ 咖啡因 咖啡因是最常見的中樞神經刺激物,不管表示寫綠茶萃取物或咖啡萃取物,基本上就是咖啡因。一個人能承受多少咖啡因與個人體質,及本來有沒有在喝咖啡的習慣有關。 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如果一天超過咖啡因 300 或 400 毫克就會帶來立即的影響,讓人心跳加速、躁動不安、睡不著。假如咖啡因劑量高的話,還會讓人恐慌發作、血壓上升、拉肚子、排尿變多。 每種能量飲料的咖啡因含量不等,標榜強效的咖啡因含量可能更高,要注意算一下。如果一瓶含 80mg 的咖啡因,一天喝 4 瓶以上就會帶來不舒服囉。 ■ 糖 能量飲料裡幾乎都含有很高濃度的高果玉米糖漿。現在大家對健康愈來愈重視,很了解糖是個容易讓人成癮的物質,喝愈甜,口味會愈養愈重,後來糖分太少、沒那麼甜的東西都吃不慣。有的能量飲料小小一瓶其含有的糖份就超過每日攝取上限的 50 克了! ■ 牛磺酸 原本丹麥、挪威等處是禁止能量飲料的,原因就在於這個常見的成分:牛磺酸。 牛磺酸是身體所需的營養,對腦部有抗氧化的作用,加強腦部機能。目前研究認為能量飲料裡加的牛磺酸份量於可接受的安全範圍內。 ■ 維生素 B 現代很多人本身就在補充 B 群的營養食品,但並不是加了很多維生素就很健康,過多的維生素 B3(菸鹼酸)也會帶來問題。維生素 B3 過量會皮膚潮紅,超量更多還會導致肝臟毒性。 曾有醫學期刊報導,有個一連三星期,每天喝五罐能量飲料的男人,後來因為體內累積的維生素 B3 過多,而導致肝炎發作這樣的案例。 ■ 其他 另外,能量飲料裡也可能含有肌醇、人參、人工甜味劑、銀杏、葡萄糖醛酸內酯等眾多添加物。所以大家要有個概念,喝能量飲料對身體的影響很可能比單純喝咖啡或茶來得大。 喝茶或喝咖啡,注意一下咖啡因含量,同時不要加糖就可以。然而能量飲料裡面的各種刺激物、添加物,都可能帶來其他的健康議題,很多還是負面的影響。 (同場加映:來一個清醒的早晨!給上班族的 3 款醒腦健康飲品) 喝能量飲料可能會帶來哪些健康危害呢? ◇ 心臟驟停 在研究中發現,喝能量飲料會讓人心臟節律出現變化(QTc 延長),提高心律不整的機會;同時能量飲料會讓人心肌更費力地收縮,但冠狀動脈的半徑減半,因此更容易心肌缺血。所以喝能量飲料時,心臟的負擔是變大的。 而且,不論能量飲料裡面的咖啡因含量高低,都可能會帶來升高血壓、改變心跳節律的副作用。比較近期的研究同樣發現,喝一小瓶的能量飲料就能讓人的血壓明顯上升,對心血管的影響程度遠大於茶、咖啡等其餘咖啡因飲料帶來的程度。 ◇ 失眠焦慮 聽到能量飲料會讓人睡不著,你可能覺得好笑:「喝這個本來就是要用來保持警醒的啊!」然而,喝能量飲料可能會增加一個人的焦慮感,如果是年輕一點的族群,還會因此而傾向做出危險行為。 美軍的研究報告發現,大約六分之一的士兵會大量使用能量飲料,且使用能量飲料較多的人比較容易有侵略性行為與心理健康問題,並於戰鬥後更容易疲累。綜合而言,研究認為要小心能量飲料對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你也有失眠困擾嗎?中醫師教你簡易穴道按摩,三動作提升睡眠品質) ◇ 維生素 B3 過量 就像剛剛提到的,現在很多人本來就天天在吃 B 群,能量飲料裡又常常添加維生素 B,因此就可能造成維生素 B3 過量。輕則讓人皮膚潮紅搔癢、暈眩、心跳快、拉肚子,重則導致肝炎。 以下狀況要注意!如果你注意到有這些症狀,要聯想到可能與自己喝了能量飲料有關: 心跳速度加快、胸痛 不規則的心跳及心悸現象 血壓增高 坐立難安、躁動、睡眠受到干擾並失眠 尿量變多 血糖變高 想喝能量飲料前,最好注意幾件事情: 1. 如果本來就有心臟狀況的人,最好不要喝能量飲料。 2. 別讓小孩喝能量飲料。在關於因能量飲料出事的研究裡,小孩的案件占了一半以上。 3. 青少年也盡量不要喝能量飲料。尤其青少年求好心切,可能會在運動比賽前來上幾瓶能量飲料,希望自己表現好一些。但在運動前、運動中喝能量飲料,更有機會導致心臟血管負擔過大。父母要有概念小孩一天喝了多少的咖啡、汽水、或能量飲料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並要讓小孩知道攝取大量咖啡因對健康有害。 4. 年紀愈大,對咖啡因會更敏感,最好別喝能量飲料。如果要喝,請注意一下標示的咖啡因含量。而且務必了解能量飲料裡還有更多的添加物!這些添加物可能不適合你,或與你平常吃的營養補給品衝突、重複,這時喝能量飲料對健康可就減分了。 其實真的很累的時候,就好好休息吧!也要養成不拖延的好習慣,早早將該完成的工作、讀書進度按部就班地完成,別到最後一刻才想臨時抱佛腳。適度的休息、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才是最好的健康選擇。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December 25,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IymDx
單身女子週記|讀樹木希林:變成更好的自己,就有更好的相遇 https://ift.tt/3rrsaWD 樹木希林,她是名演員,於 2017 年的亞洲電影大展獲頒的終生成就獎,她被稱為「全日本人的母親」,她直視死亡、擁抱生命、不悔愛情。 樹木希林擁有兩段婚姻。她在第二段婚姻裡,搖滾歌手的丈夫內田裕也對她家暴、不忠,但每當有人問起,樹木如何看待這段感情,她會悠悠地說,如果再次與他相遇,我依然還會重複一次如此狼狽的一生。 在利亞的家看到一本名字很長的書,叫《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日本個性派俳優,是枝裕和電影靈魂演員,樹木希林120則人生語錄》。 利亞說每天睡前翻兩頁,等到十二月就趁聖誕交換禮物送出去,設法讓它落到另一位女同事手上。 樹木希林是我很喜歡的個性演員,甚至到了執拗的地步,所謂的人生至理也是驚世駭俗。 婚姻關係非比尋常,半輩子和火爆的丈夫分居也不離婚,有時還得為丈夫收拾殘局,但樹木希林反而認為丈夫是定海神針: 「我對內田是心懷感激的。和他在一起,意外地發現自己並不特別怪異,心情因而可以變得很輕鬆,所以實際上被拯救的人是我才對。」 利亞那位女同事是女高管,面對丈夫家暴和外遇,相愛相殺多年,分居了但不離婚。 「沒什麼好勸的。她若覺得安心,輪到我們旁人指指點點嗎?若她再遇家暴,我可幫忙報警;若她決心離婚,我會送上香檳。」利亞其實也不確定樹木希林的處世方式,對那位女同事有沒有助益。 圖片|Photo by Alice Donovan Rouse on Unsplash 樹木希林被媒體問及對女兒內田也哉子早婚的看法時坦言:「我喜歡狠狠跌過一跤的人。」 比方說,曾經捲入某個事件中,這麼說來好像有點怪,就是某種程度上見過人生最糟狀況的人,這種人最清楚痛是什麼。所以可以和他聊很多話題,也能看看他今後有什麼變化。 樹木希林口口聲聲說倘有來生,希望和內田不要再見。「如果再次與他相遇,我依然還會重複一次如此狼狽的一生。」這分明是不悔的愛啊。 我問利亞,希望那位女同事從書中悟出些什麼? 「不論是一個人、兩個人,就算有十個人在,寂寞的人還是會寂寞?」 「重視那些能讓你感動的事。能夠變成更好的自己,就會有更好的相遇。」 樹木希林最勵志的地方,在於把挫折當作一種加冕。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賭城單身女子週記」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December 25,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rsaWD
「你愛自己,生命就會愛你」3 步驟讓愛自己落實生活 https://ift.tt/3aIBvn0 許多人時常把愛自己掛在嘴邊,你覺得做什麼事情,是真正愛自己的表現?作者分享 3 步驟,讓愛自己落實在生活中。 說起來真的很諷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了「愛自己」是壞事,認為愛自己是有大頭症、自戀或自大。但是當我們全心全意地愛自己,便不會將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當作敵人。 我罹患憂鬱症時在腦袋裡跟自己說的話,要是有辦法錄製出來給大家聽,保證會嚇到大部分人,可是卻有那麼多人在腦袋瓜裡循環播放咄咄逼人的言語,痛罵我們必須相處一輩子的自己。 對,我們得跟自己相處一輩子,至死方休,所以我們給自己的待遇應該大大改善啊! 愛自己不只是泡個熱水澡,或是犒賞自己一個皮包,愛自己比那深刻得多。 (同場加映:當「愛自己」落入形式主義:你有真的努力在成為自己嗎) 愛自己是一種對自己誠實的能力,你要向自己坦承你有哪些不快樂的地方,才能實際去改善情況。愛自己是接受並承認自己全部的人生故事,不論人生故事的章節黑暗到什麼程度。 愛自己是接受你的全部旅程,接受你在旅程中變成什麼樣的人,不譴責自己做得不對。愛自己是有紀律地追求你真心的願望,不論是這個願望是多愛自己一點,以離開令你苦不堪言的伴侶,或是終於戒斷害你糖尿病的糖,或是實際去追求夢想,變成最快樂版本的你。 圖片|Photo by Sarah Pflug from Burst 不愛自己或許不像酗酒那樣會大喇喇顯露在你臉上,而是深深潛伏在潛意識裡。你或許從內心深處相信自己不配得到金錢、愛或你想要的身材,下意識地採取會阻礙你成功的行動,於是你的信念便顯化了。 你對自己有多少愛,會決定你斟酌採取的行動。如果你不相信自己配得上財務豐盛,便不太可能承擔必要的風險來培植自己的財力,或是豁出去創業,或是爭取升職。 如果你不認為自己配得上緊實的完美腹部或珍妮佛.羅培茲的美臀,你便不太會花時間去健身,反正「再練也是浪費時間、金錢,毫無助益。」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值得「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便會保留自己的愛,或是心理變得完全不正常,遇到芝麻綠豆大的事便下意識地挑起爭端,試圖葬送這段感情。 前述的事我統統幹過。你呢? 愛自己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天生就沒有的。 愛自己與你是否成功無關,也不是人格特質。愛自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日常習慣,一種身體力行。 (延伸閱讀:給失去愛自己能力的你:意識拯救不了自己,不妨改聽潛意識) 真相是,許多人看到現在的我,他們會看到一個快活、熱情、成功、自信的女性,不會看到我的戰爭創傷。我已經用靈性雷射手術除去了舊日的傷疤,無法以肉眼辨識。但疤痕就在那裡。只是我沒有讓痛苦決定我是誰,反而接受痛苦的教誨。 我沒有抓住會令我懲罰自己的過去,學會去原諒自己,讓自己真的向前走。我決定要愛自己,不僅僅是喜歡自己,因為愛自己的威力要大上許多。你也可以做出選擇,毫不害羞地相信自己、愛自己。 那你如何做出這十二萬分重要的切換,離開責怪的魔掌,跟這個與你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展開快樂、相親相愛的關係? 好,第一步是原諒自己的過去—凡是令你相信自己沒有價值的事情,一律放下。 第二步是即使害怕,也要擁抱人生(恐懼會以各種形式冒出來),因為你夠愛自己,願意找出最盛大版本的你。 第三步是尊重自己的旅程,感恩所有的高高低低以及讓你走到目前這一步的鬼打牆。 你愛自己,生命就會愛你。 卡馬爾.拉維坎(Kamal Ravikant) 卡馬爾.拉維坎(Kamal Ravikant)在《愛自己,彷彿不愛會死》(Love Yourself Like Your Life Depends on It)寫道:「我也不認為我們有選擇。我無法解釋當中的道理,但我知道這是真的。」 本文摘自娜婀.希伯特的《與成功對頻: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心靈能力,你的思維慣性,決定你的人生與命運》。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與成功對頻: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心靈能力,你的思維慣性,決定你的人生與命運》 December 25,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IBvn0
「我花了四年尋找身份認同」渴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與眾不同,更要慎選歸屬 https://ift.tt/3nOQwaC 人生路途很長,當你踏上旅程,要蛻變成最佳版本的自己,你會開始從內在發光,綻放明亮的光輝——而這些光,也有機會成為別人的光。 文|娜婀.希伯特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心理學上的動機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通常以金字塔裡的階層來呈現。金字塔底層的需求要先得到滿足,才會追求較高階的需求。由下而上的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頂端則是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指一個人在創意、智識或社會方面的潛力得到全面發揮,而就我個人的定義,則是你明白憑著自己的能力,你可以拓展自己,做到更多事。基本上,你了解去追求心目中的「大事」的時候到了。 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會想要追求較高層次的需求,朝著自我實現的層次發展。可惜,這樣的旅程有時會因為沒能滿足底層的需求而受挫。所以,以大白話來說,如果你沒有食物或住處,就會很難走向世界,成就你的「大事」。 但是現在,我要來談第三個需求,也就是對愛與歸屬的社交需求。為了免除憂鬱與焦慮之類的問題,讓一個人覺得自己擁有別人的愛與接納是很重要的。但是要認清你滿足這項需求的方式,是否有助於你成功。你選擇了合適的群體來建立歸屬感嗎?這群人會協助你揮灑全部的潛能嗎? 圖片|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我永遠都記得十幾歲的時候,有四年時間都在尋找自己的身分認同,想找出自己不會格格不入的地方。對我來說,關鍵性的一刻應該是我判斷自己應該做一個哥德族(註一)的時候,因為我的朋友們都屬於這個族群。 我們會在倫敦的康登市場(Camden Market)閒晃,挑選有鉚釘的頸圈式項鍊、寬大的超脫樂團(Nirvana)帽踢跟黑色眼線筆。我在進入「哥德族」階段之前,則是「桃紅色過膝褲搭配巨無霸的圈圈耳環」階段。真相是,要是大家都穿垃圾袋,我也會照穿不誤。 我非常害怕引人注目,怕跟別人不一樣,怕覺得不被人接納。我也完全認同十幾歲正是探索的階段,那樣的行為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對我來說,我主要是想要從眾,渴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 我年紀愈大,愈變本加厲,原先只是跟大家穿戴相同的服飾,之後就變成吸食跟別人一樣的毒品。 研究一再顯示,同儕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力極為強大。一不小心,想要歸屬感的需求會讓我們誤入非常黑暗的境地。 在成為企業家之前,我從事業務工作,每天在各個客戶家之間奔波的時間,長達幾個鐘頭。我聽膩了廣播上千篇一律的老歌,便一腳踏進有聲書的世界。 我義無反顧地迷上了美國企業家與勵志演講師吉姆.羅恩。我會消磨幾個鐘頭,只是舒舒服服地在車上聽他說話。我萬萬想不到,與一個死人共度這麼多時間,會給我這麼大的滿足。那時我踏出了第一步,漸漸真心相信自己擁有改變人生的力量。 那時烙印在我腦海的觀念之一,是看看跟我們相處時間最長的五個人是誰,我們就是這五個人的合體。我們只是互相連結的能量球,與我們最親密的人(不見得是空間上的距離)會在能量上深深影響我們,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及我們如何過自己的人生,這是完全合理的。 比方說,假如你周遭的人都對伴侶不忠,覺得出軌無傷大雅,那你大概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出現相同的行為。如果你跟每個週末都出門喝酒的人往來,你八成也會跟他們一樣。跟錯誤的友伴廝混,會對你的幸福與成功造成細微卻長久的影響。 想要融入群體、被人接納是人性,我們都下意識地遵循自認為保險的作法。這麼做是為了得到歸屬感,也顧不得身邊那些人的行為舉止,是否會防礙我們成功。我們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儘管如此,我們可能不自覺地恪守體制的規範,奉行身邊那些人的規矩。 (推薦閱讀:台灣女孩的半年徒步之旅:原來人,不必屬於任何一個群體) 身心靈狀態深受親近的人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隻小燕子的故事,故事裡的小燕子用翅膀捂住一隻眼睛。一隻貓頭鷹飛過去,問燕子怎麼了。燕子移開翅膀,露出受傷的眼睛,眼珠已經不在了。 貓頭鷹點點頭,說道:「啊,原來如此,你在哭烏鴉啄掉你的眼睛!」 「才不是呢。」燕子說。「我哭,是因為我隨便牠來啄我。」 這一則簡短卻深刻的寓言,說明了我們務必要知道,跟我們走得最近的人對我們的身、心、靈狀態有何影響,這很重要。 對,我們需要被愛、需要歸屬,但同等重要的是,你要確保身邊的人對你有益,不會像烏鴉啄瞎小燕子那樣戕害你的願景。每天跟我們接觸的人,應該要能啟發我們成為更佳版本的自己,應該在我們展露最真實的自我時接納我們,作為對我們的支持。 真相是你可能下意識地一直保持弱小,亦步亦趨地跟著人走,以防被跟你最親近的人斷絕往來。關鍵在於:你是否讓別人偷走你的夢想? (同場加映:專訪黑嘉嘉:把夢想當飯吃,從來不是容易的事) 挑選新的夥伴 問自己:你身邊的人會支持你的旅程嗎?你身邊的人比較常哀哀叫跟聊八卦,還是比較常鼓舞你、啟發你?你身邊的人會激發你最好的一面嗎? 每個人都會散發振動頻率,不是令你精神一振,就是消耗你的精力。你是否曾經在跟人相處之後,說「啊,我接收到他們的黑暗」或「她真的超陽光」?這正是我在說的振動頻率。 我們真的會散發個人的頻率,別人感覺得到,宇宙也行。你不能改變別人如何待人處事,但如果他們對你無益,你可以限制他們的殺傷力。我希望你給自己力量,明白你可以挑選新的夥伴。 吉姆.羅恩是我第一個納入夥伴行列的人。對,死人也算。每天,我都有幾個鐘頭在聽他說話,讓他啟發我,反而沒花那麼多時間聽同事發牢騷,以及熟人的狗屁倒灶。 如果你結交不到實際的朋友,就花錢買有聲書給自己增添新的夥伴,或是利用網路來認識人,拓展人際網絡。 隨著你的成長與發展,你或許會注意到身邊有些人似乎不太一樣。當你變了,身邊的人或許也會變。有時是正向的轉變,有時則否。 當你踏上旅程,要蛻變成最佳版本的自己,你會開始從內在發光,綻放明亮的光輝。這種光可以啟發別人,也可以暴露別人的不完美之處。 如果你身邊的人支持你,認同你揭開人生的新篇章,這再好不過了,或許也會激發他們做出自己的改變。如果別人開始無視你,跟你漸行漸遠,那是他們的損失。但願不會有人討厭你在做的事,甚至試圖阻撓你——萬一是這種狀況,深呼吸,擇善固執地繼續你的旅程。 說到底,你永遠都不應該縮減雄心壯志的聲勢,只因為別人覺得刺耳。 對於把太多的雞飛狗跳帶進你生命中的人,即使你沒把他們當一回事,也放下他們吧,這也會給你力量。這往往會是你最艱難的決定。 (你會喜歡:植物教我的事!專訪黃子佼:「有充足的水和陽光,生命自然會發光」) 我曾經跟自己真心關愛的人在一起,但他激發出我最糟的一面。那不是他的錯,但當我按照他對女友的期待,裝出他想要看到的個性,我始終有點緊繃。我的直覺一直說他不適合我,但我的小我每次都告訴我,沒有更優質的對象了。 跟他在一塊,我會從全然的歡喜墜入可怕的焦慮,從快快樂樂轉為在酒精推波助瀾下的大吵。我的靈魂會一直跟小我起衝突,導致內在的騷亂。 如果恐懼讓你守著一段感情關係,就該是大大地愛自己的時候了。你的愛侶在你的生活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跟你為伍的人裡面,也是很重要的成員,所以你得非常明智地挑選對象。他們對你、對你的成功,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此外,明智地選擇你要跟誰談論你的夢想。你是否曾經跟人說出你的遠大計畫,而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否決你,或是立刻說出全部的風險? 如果這些人沒有下功夫追求個人的成長,他們會下意識地將自己恐懼都投射到你身上,因為當你把生命用在轟轟烈烈的大事之上,他們的面子會更掛不住,心情惡劣。 另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是,當你要冒險進行新的嘗試,要慎選你聽從的建言。這是再強調也不為過的事。往往,我們會向沒有回答資格的人詢問意見,這對我們是極為不利的。 註 1:Goth :喜愛哥德式搖滾樂,穿著黑色服裝、化上白色妝容的次文化族群。 本文摘自娜婀.希伯特的《與成功對頻: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心靈能力,你的思維慣性,決定你的人生與命運》。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與成功對頻: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心靈能力,你的思維慣性,決定你的人生與命運》 December 25,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OQwaC
【冬天餐桌故事】家人不太親密?在餐桌找回彼此舒適的距離 https://ift.tt/3hh3OtQ 回家吧冬天餐桌企劃,與桂冠攜手一起回顧家庭暖心日常。冬日夜裡,最適合與家人共享熱騰騰的火鍋料理。一家人圍桌靠攏,你發現吃食習慣各不相同,但此刻重疊的日常,正是餐桌關係理想的模樣。 文|無聲的魚果 咕嚕咕嚕,裊裊上升的蒸汽,隨著泡泡翻騰的火鍋料——每到寒冷冬夜,總是希望能有熱騰騰的鍋物,溫暖寒冷又疲累的身體。 但有沒有一個更直接的溫暖,能夠暖胃又暖心?對我來說,那是只有家人才能帶給我的無聲的溫度。 那一夜,照例疲憊的開門、進門、關門,當聽見鐵門關上聲響,才意識到今日的結束。拖著奔忙一天的身體進門,嗅了嗅,好似傳來一陣香氣。 「吃飯囉!」屋內傳來熟悉的女聲,是媽媽的叫喚。 撐起幾欲關起的雙眼,映入眼簾的——是火鍋!突然之間,原本疲憊的身心,頓時猛地像小麻雀般歡跳起來,累壞的軀殼好似也精神了些。忍不住吞嚥口水,抬起雙腳快步走向餐桌。 原來熟悉的氛圍,是會傳遞到心底的溫度 上桌後,等不及掃視了餐桌一圈,眼前是架高的卡式爐火鍋和滿滿的火鍋料,而方桌旁圍繞的家庭成員則各自忙碌著:拿著手機與朋友聊天的爸爸,淡淡的笑容想是看到了什麼趣聞;笑得靦腆的哥哥似乎有了新對象;媽媽則是叨念準備火鍋的心意,手也朝鍋裡丟著形色可愛的火鍋料、拿著湯匙攪拌著。 至於我,坐定後便開始放空,看著桌邊的家人彷彿各自有著自己的小星球,像慢速電影一樣,沒什麼太大動靜,這樣熟悉又舒適的感覺讓我猛地一驚,原來自己很享受這樣的氛圍。 這才發覺,其實家人間的相處,不一定要像行星撞地球般擦出絢爛的火花,在同個宇宙下各自運轉,也讓人很陶醉。 最舒適的距離,就是冬日餐桌最好的模樣 從小我就是個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孩子,比起與父母無話不談,我更習慣將開心與難受留給自己消化。 曾經的我,很羨慕同學們能輕易與家人緊密互動,直到長大後才發現,最適合家人間的交流方式,或許不是直接的問候,也非親密的擁抱,而是給予彼此最舒適的距離。 寒冷冬夜,感謝一頓溫暖的火鍋料理,讓我看見家庭成員各自自在的模樣。感謝家人永遠都在,透過餐桌傳遞著無聲的暖意,也點亮我疲憊的心。 December 25,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h3OtQ
專訪鄭宜農:不曾享受孤獨的人,你的成長尚未完成 https://ift.tt/3ppavge 專訪鄭宜農,上篇我們談到了「書寫自我」以及「認識自我」之間的關係,宜農說,認識自己其實沒有什麼捷徑,是生活一天一天的累積。 女人迷從歌手鄭宜農、訪問到作家鄭宜農,看著她在角色之間來去自如,用跨越「定義」的方式完整自己的生命,用「鄭宜農」三個字取代各種角色,她的出現,可以有各種形狀與狀態,她不必是音樂人鄭宜農、不必是演員鄭宜農、也不必是作家鄭宜農,她的存在本身就代表所有。 (上篇:專訪鄭宜農:生命角色有所衝突是常態,關鍵在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走) 與宜農相談甚歡,期間,一縷微光穿過細雨灑下來,正好落在她的臉龐上,恰好被攝影師捕捉到光影在她身上片刻的駐足。 從書寫自我的初始,聊到如何更進一步了解自己,宜農說,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撇步」,順著時間的推移,歲月會把你帶到更遠的地方。 談到關係,宜農脫口而出「活到這個歲數⋯⋯」,下一秒笑著揪正了自己別「倚老賣老」。她提到,自己現在的人際關係已經趨於平衡,彼此間找到舒適但卻又可以相互照應的相處模式,不會太黏膩、也不會太疏離,是剛剛好的距離。 當我們依賴各式各樣的關係,人只會變得越來越脆弱 我們談到獨處、以及為何保有自己的時間如此重要?宜農說,孤獨是需要練習的。 「我小時候住的環境非常寧靜,我常會說,寧靜裡面的聲音是最巨大的,因為當你在寧靜的狀態裡,會給自己很多時間、回歸很原始的狀態去面對這個世界,因為你要判斷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所有聲音開始變得很重要。」 在書信的年代,甚至更早以前,我們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人有很多感受世界的方法,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生存、去尋找答案、去延伸自己的形狀,但是有了網路之後,我們失去了這樣的空間和時間,無時無刻都在資訊量爆棚的狀態,大家會感覺到更加地孤獨與消耗。 孤獨與消耗,其實都其來有自,宜農說,因為我們太習慣於將空間填滿,以致於缺少消化事物的時間。 就像,我們很常習慣在失戀時找朋友哭訴,手機通訊錄裡的人頭,一個一個都是我們的樹洞。按鍵撥出,就能將情緒傾倒,毫無章法地吐出憤怒與失望,訴說的人也不渴望回收些什麼,把情緒全盤丟出,好像有人接住,就無需自己面對難處。 「當我們依賴各式各樣的關係,人只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宜農摸摸鼻子,說人在成長過程中,確實有一度可能沒辦法面對寂寞與困惑,但還是老話一句,時間會帶著你走。 「在我這個階段,周遭的關係漸漸長出一個健康的模式,大家可以有各自的時間去處理各自的事情,不用每件事都向對方報備,有什麼狀況放心讓他自己消化,不用插手,如果真的有需要,他會開口對你說。」 想要健康的關係,除了倚靠時間的推進,歲月的磨礪,有時你更需要決心。 所有的孤獨與委屈,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 處理安靜,也同時是處理寂寞。 對宜農來說,相比孤獨,寂寞是更物理性的狀態,「你今天一個人去吃午餐,你看起來很寂寞;但孤獨更是心靈層面的事,當你身邊圍滿了人,卻感覺自己孤身一人,那是很本質的問題,那時你不會覺得自己好寂寞、好孤單,你會覺得自己好孤獨。」因此,我們無須討論如何「克服」孤獨,因為孤獨是本質,你沒有辦法解決,它必然存在。 「人出生是一個人來,死時一個人走,我們終究面臨生老病死,那是很痛苦的過程,這整件事情充滿了孤獨,既然我們都知道會是這樣,那究竟要想著『人活著就是很痛苦』,還是要去想『這樣的孤獨其實也很不錯』?」 既然孤獨無法解決,那也只能硬著頭皮直球對決。生命中有很多的孤獨,都在你無意識地選擇中形成,從「無意識」到「意識」其實需倚靠察覺和練習,宜農眼神閃著靈光,提起她最近正進行的「負責任」練習。 什麼是「負責任」的練習呢?她笑著說,我們雙魚座,就是無辜體質。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總是有股「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啊」的荒謬感。作為一個追根究底的雙魚座,她花了非常長的人生去探究「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宜農就像是把哲學落實到生命裡的實踐者,認真地解析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比如說,我是一個很不俐落的人,我會在結帳前一刻開始懷疑『啊,我真的要買這個嗎?』這種時候,我通常會造成自己、店員和後面排隊的人非常大的困擾,」所謂「負責任」的練習,就是每當這種時刻,她必須得告訴自己:要改掉、下一次妳得逼迫自己去結帳、否則就果斷地走掉,既然妳已經站在這裡,就得負起站在這裡的責任,不要進退兩難、不知所措。 她解釋:「當我面對一段關係、一句過分的話,我要選擇吞下去還是講出來;當我遇到一個威脅,我要選擇反擊還是隱忍。如果我選擇吞忍,那麼我便沒有資格抱怨,然而,今天要是我選擇反擊,所有反擊後可能造成的後果,我也得自己承擔。」 任何選擇,勢必得犧牲掉一些什麼。因此面對「不合群」所帶來的孤獨感,宜農誠懇地分享,她現在明白,所有的不合群都是自己選的,既然這樣,所有的孤獨與委屈,也都是自己選擇的了。 性別是社會概念,成為真實自己,它不必是框限你的事 從不合群,聊到在性別的光譜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及歸屬感,宜農頷首思考,然後謹慎地說,「我最近在研究一個人,是 1 世代(One Direction)的 Harry Style,他很喜歡穿女裝,他會把自己打扮得很妖豔,每當媒體訪問到這點時,他會自信滿滿地回答,性別之於我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宜農丟出自己的思考:「為什麼 Harry Style 可以這樣想?因為他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他認為我就是想要這麼穿,因為我覺得很好看。」 思考問題,若回歸到本質,發現其實癥結並不在性別,而是你究竟有沒有自信,喜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作為一個面對時代的創作者,宜農用自己的方式在理解世界,試圖透過創作與之對話,透過文字、聲音、表演來承接身體裡面滿盈的思緒,她覺得即便現在不是最好的時代,但它確實在某些事情上是個不錯的時代,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有更多空間、載體和方法來表述自己,更可以產生碰撞,更可以抗爭,也更可以為自己爭取權利。 「我覺得未來的孩子們,起碼在『自己是誰』這件事上的恐懼會越來越少,他們可能會害怕別的事情,但他們肯定會更加容易認識自己,因為有空間可以不斷地去說我是誰,就能在說的過程中碰撞出真實自己的樣子,或是最喜歡的樣子。」 宜農說,若要問她,她會鼓勵大家擁抱這個時代,找到自己的自信,性別是社會概念,但在成為真實自己的路上,它不必是框限你的事。 【採訪後記】 我不會說自己是宜農的歌迷,但我喜歡她的創作與談吐,就像在最一開始說的,人如其作。一如她的曲風,令我們在音樂裡,卻能感受到巨大的安靜,輕盈地唱著悲傷的歌曲。 《孤獨培養皿》這本書,小開本、字級行距特別講究,書頁下方有大器的留白。這道留白,像是文字的呼吸,重重的話要輕輕地說,宜農寫書,也為所有人架了看台,拉開了距離,有了空間,視野就能更清楚些。 聊天時,宜農很常笑,會用「我覺得這很有趣」作為起手式,然後細細地表達自己。 我們聊到為什麼她那麼執著於浪漫的事,她笑說,常覺得自己是個存在主義的王者,宇宙如此廣大,太陽系之外,還有無限個我們不理解的領域,所以我們之於宇宙,是超級奈米級的存在,今天發生任何事,坐公車、被司機兇、很不爽,對於整個宇宙而言也許一點都不重要。 「這樣的前提之下,我今天穿什麼衣服、花了多少錢、我住什麼樣的房子、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別人怎麼看你,對整個宇宙而言,也許,也不是那麼重要。」 那什麼是重要的?她接著說,無論你成功或是不成功,當你今天躺在病床上,病得很重,護士走過來幫你拭背、更衣、換藥、打點滴時,你還可以為他展開一抹微笑,對宜農來說,那就是浪漫。 「妳問我,為什麼浪漫那麼重要,因為浪漫就是意義。」 結束與宜農的專訪,我內心充滿能量,很慶幸在這個時代、這個現在、遇見了此刻的她。 於是我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我要做一個浪漫的人。 攝影|Jennifer December 24,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pavge
專訪鄭宜農:生命角色有所衝突是常態,關鍵在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走 https://ift.tt/3aH6Whw 這不是女人迷第一次與歌手鄭宜農相會,但卻是第一次,女人迷與作家鄭宜農展開深入且扎實的對話。 第一本書《幹上俱樂部:3D 妖獸變形實錄》寫的是他人;第二本長篇《孤獨培養皿》寫的是自己。 我們何其有幸,在時代的浪尖上看著她變化多端的模樣;我們何其有幸,在歲月的風花雪月裡,與她深刻地回看自己。 初見宜農,台北下了第三週的雨。 總覺得外頭濕漉漉的空氣參雜著冬天懶散的氣息,街仔路雨落袂停,是很適合與宜農相見的日子。 我們沒有握手,但有善意的凝視。宜農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她人如其作,行事與作風都巧妙地與空氣中安靜的弧度融合在一起,她很縝密不聒噪,但她一直在聽。 訪談鄭宜農,就像盧建彰導演於《孤獨培養皿》一書的前言所說:好似躺在日式榻榻米上,她可以承接住你的任何形狀:是懶散、是拘謹、是自得、是狼狽,都在她不張揚且自若的舉手投足間,得到了安適的空間。 因為她沒有特別熱情地向你招呼,反而能在你與她之間,畫出剛剛好、舒適的距離。空間拉開,情意更清楚些。 任何創作,都是打造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空間」 空間,是很重要的概念。 宜農提到,所謂書寫,就是先將自己抽離自己,將「我」與「自己」拉出一段距離,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細數生活的點滴,而那段距離她稱之為「空間」。 「我很喜歡空間,我覺得,寫作就好像是創造空間,從自己向外延伸,慢慢地把它建造起來,變成一個大家都可以進來的房間,」宜農笑說,攤開自己的成長歷程,以及微觀這段時間與他人、與世界、與自我相處的狀態,很多時候會有一種「喔,真的蠻孤獨」的感覺。 「我不會稱孤獨是我人生的『課題』,因為它並非全是負面的。」她提到,在寫《孤獨培養皿》之前,並沒有意識到原來自己每一個生命經驗裡,孤獨佔了那麼大的位置,大到當你看見它確實在那,就再也無法忽略。 而書寫、定稿、分篇、命名《孤獨培養皿》的過程,就好比重新找尋自我認同的定錨,她必須安靜下來,把自己丟回過往那些孤獨時刻,回憶寧靜中的巨大聲響,與幼時的自己對話。 回顧近幾年宜農創作的軌跡,明顯地,孤獨的空間仍在擴張,但那種擴張,不會讓你感到焦慮與不安,而是有意識地拉開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在留白的空間裡延伸對於世界的想像,學習更自在地面對孤獨的必然性,將其收斂創作的養分。 有時,面對生活、擁抱生命、處理情緒,距離無需靠得太近,呼吸才能更自在愜意。 我不會說孤獨是我人生的「課題」,因為它並非全是負面的。 鄭宜農 生命角色衝突是常態,關鍵在於知道自己是誰 出道十三年,組過樂團、發過三張專輯、寫過劇本、演過戲,如今還寫了書。各型各樣的身份交疊在鄭宜農的身上,層層堆砌出更為立體的她。 「我會一直想要做各式各樣的事情,因為我沒辦法取捨,」大至生命歷程、小至生活瑣事,對於宜農而言,取捨似乎都是相當困難的事。 歌、詞、曲以及各種形式的創作帶給她的感受不盡相同,很多東西已然成為「鄭宜農」全人格中的一部分,她說:「我放不下音樂,同時我也喜歡寫書,因為文字沒有曲的限制,讓我可以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無法取捨,角色之間必然相互牽制,像是演戲和演唱同樣都是表演,但在舞台上時你得把自己極致放大;可是演戲卻是把自己縮到最小,你要去體驗他人,把自己的空間讓出來,角色才能夠進去。 宜農手比劃著,從歌手、演員聊到作家與公眾人物之間的曖昧。 成為作者,在很多時候得掏出更多的「私我」來面對讀者,但「私我」的呈現與包裝完美的藝人形象十分衝突,對此,宜農也很誠實地面對困境:「當我以一個作家為自覺,我可能會跟大家談論很私密的想法,那些想法不一定那麼漂亮,但它跟我文字之間的關係是重要的,那我到底要不要去講?」 生命裡的角色偶有衝突,是常態。更重要的是,我們得清楚在哪些時刻、自己該站定什麼樣的位置。 在同為創作的基礎上變換身份,宜農思考的始終不是選擇、而是集合。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種創作的狀態都能被好好對待,靈魂才得以安放。 宜農一點都不執著於身份,對她來說最精準的定義,就是「無法定義的」鄭宜農。 找尋自己,不要慌。就讓時間帶著你走 2017 年出版《幹上俱樂部:3D 妖獸變形實錄》[註 1] 時,宜農也曾經思考過:為什麼第一本文字作品,寫的是他人,而不是自我? 「那時候我很明確地知道自己還沒準備好,有疑惑沒解開,還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宜農分享,生命總有時候會呈現待整理狀態,得花一點時間和精神,灑掃庭除,讓陽光照進來。 「直到有一天,忽然出現了到目前為止還不錯的答案,剛好在對的時間有對的機緣,於是就想著,不如把這個答案寫出來,看會變成什麼吧。」於是,便有了《孤獨培養皿》的問世。 談起此次文字書寫與過往其他創作間的不同,她陷入沈思,接著慢慢地整理語彙,縝密地回答:「我覺得寫歌的時候,寫的都是自己的碎片,而那些碎片可能是比較重點化的。」 就像收錄在《給天王星》裡頭的〈輕輕觸碰〉,說的是自己與人相處時的思索,描寫兩個人的心正在輕輕觸碰彼此,慢慢的、慢慢的,感受到巨大的溫柔包覆;而〈千千萬萬〉說得是更宏觀的宜農,把空間拉大、將自己縮小,生靈在那樣的視角裡頭,也不過是千千萬萬顆孤獨的星星。 於是,宏觀的鄭宜農、細膩的鄭宜農、脆弱的鄭宜農,碎片一般地散落在歌曲之中。 「但《孤獨培養皿》比較像把各式各樣的我聚集在一起,」宜農說,歌曲的核心其實是透過音樂、旋律以及編曲將你想訴說的概念美化成藝術作品,帶領大家逃離現實,那是她特別擅長的事,但是文字卻很寫實。 從「不想書寫自己」到「我要開始書寫自己」,宜農表示,那感覺並不是「好,我下定決心要來寫了」這種瞬息的領悟,反而是,漫長地、順著時間、順著意志,逐步認識自己的過程。 至於透過什麼方法開始認識自己,宜農含笑回答,其實就是從承認自己是個很麻煩的人開始。 「我以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很麻煩』這樣的狀態,所以每天都被自己煩,那感覺很不舒服;但當我意識到自己無法安定下來,現在的我開始可以笑著說『哈哈,我就是很麻煩』,遠遠看著很麻煩的自己。」 宜農坦言,會有這樣的轉變,似乎也沒有遭遇什麼巨大的轉機,若要給正在尋找自己的讀者一些建議,她會說,認識自己,就讓時間帶著你走吧。 認識自己,得從承認自己「很麻煩」開始。 鄭宜農 (下篇:專訪鄭宜農:不曾享受孤獨的人,你的成長尚未完成) 攝影|Jennifer [ 註 1 ]:《幹上俱樂部:3D 妖獸變形實錄》為鄭宜農於 2017 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以宜農身邊親友作為原型,描寫的光怪陸離的有趣記事。 December 24,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H6Whw
「開場白這樣說註定失敗」交友 App 十大攻略:哪類照片很雷,如何開場 https://ift.tt/3pms68C 身為忙碌的現代人,用線上交友軟體來尋找伴侶已是稀鬆平常之事,然而你知道依照數據研究,什麼樣的「照片」與「開場白」,最能吸引別人跟你繼續聊嗎? 交友 APP|新冠肺炎肆虐,大家獨留在家中,身邊不少單身的朋友開始加入玩交友 APP 的行列,但原來玩交友 APP 也有一些小技巧或潛規則,如果學懂了助你事半功倍。 在疫情下,單身的你有在玩交友 APP 嗎?圖片|《春夜》劇照 在疫情下香港人使用交友 APP 大增,如何能配對成功? 擁有逾 20 萬用家的香港交友 APP「Sparky」,早前便分享了一些數據,發現 2020 年 1 月至今,使用 APP 的人數急增 3 倍,平均使用量比疫情前增加 80%,同時對話次數更有 4 倍的增長,加上天氣寒冷,節日來臨,都是讓人想談戀愛的原因。 然而,多人使用 APP,並不代表成功率便會提升,想在云云之中,找到適合的另一半,懂得如何展示自己是非常重要,不是要你賣弄性感、扮風趣幽默,問問自己,第一步選照片,你有選對嗎? 10 大交友 APP 小攻略 攻略一:使用 5 張照片 據 Sparky 數據,上載 5 張或以上個人圖片配對成功率比上載僅 1 張的高出 40%。 攻略二:寵物合照神助攻 貓狗都非常可愛,因而上載與寵物的合照展示個人興趣、展示愛心之餘,受歡迎度會大增。 攻略三:全身照 全身照可讓對方更具體清楚你的外型,但切忌露太多,女生普遍不喜歡肌肉照,男生亦不好與露出太多身體部位的女生展開對話。 攻略四:適時幽默感 在自我介紹中展露自己幽默的一面會加分,但使用自嘲策略的人則小心過火:Sparky 數據指出曾有用戶在自我介紹中寫出「矮瘦毒」,雖然幽默但 1 秒後即被略過。 攻略五:真誠的誇獎 人人都喜歡讚賞,但不要太假,例如對方眼睛很小,卻說出喜歡你的大眼睛這種讓人傻眼的話。 (推薦閱讀:交友軟體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想被 like,又不想呈現真實自我?) 攻略六:找到共通點 從照片與自我介紹中找出大家共同的興趣,愛寵物、愛美食、艾灸、愛旅行、愛運動等。另外,住在同一個區域也是不錯的共同話題。 攻略七:拋開老西 男生要切記別穿西裝示人,休閒衣著配燦爛笑容比正式服飾更加分,也不讓人感到負擔。 攻略八:避免曬名車 女生普遍對土豪式展示名車及大疊金錢的照片不感興趣,可換另一種展示方法,如正在駕駛的照片,反而比較受歡迎。 攻略九:再見修圖女 對於男生,他們最怕遇到「照騙」,男性普遍不喜歡修圖過多的照片。 攻略十:Hello=失敗 據 Sparky 數據,對話首句為「Hello」的用戶,有 7 成績會不會獲得回覆;反而以對方的特點、興趣、背景等切入點,更易獲得回覆。例如笑容很迷人、表示對對方某個經歷很有興趣等等。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交友APP 10大攻略|2類照片增好感忌性感修圖 這開場白注定失敗 December 24,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ms68C
「他人情緒與你無關!」找出人際關係盲點:將「自我」和「他人」分開思考 https://ift.tt/3mGCmXG 他人對你的評價是個性隨和,還是總是迎合他人意見的「爛好人」?這兩者之間,讓精神科醫師告訴你要如何拿捏! 我在第一章曾提過,「人際關係」是工作的三大壓力之一。在本章當中,我想較深入討論在職場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時會有的煩惱,以及當出現問題時如何讓自己能輕鬆的方法。 首先,我想詢問的是,讓你變得筋疲力盡的原因當中,是否有「過度在意他人評價」這一項呢?除了職場之外,和你的興趣或個人生活有關的事,是否也會擔心「不知道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而選擇調整自己的行為呢? 如果你一直在意自己能否引起周遭人的共鳴,這將讓身心都變得疲憊不堪。或許他人對你的評價是「很能察言觀色」,但同時也會認為你是個經常迎合他人意見的「爛好人」。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混在一起思考的壓力 站在精神科醫生的立場和心理學的專業,我建議你將「自我」和「他人」分開思考,如果總是把自己和他人混在一起思考,就會背負不必要的壓力,就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兩個具體的例子。 場景❶ 你留意到 A 同事正在補充影印紙,好像有點麻煩,於是你過去協助他,可是最後他連句謝謝也沒說就走了。 場景❷ 早上進到公司上班時,你向 B 經理打招呼。B 經理顯露出非常焦躁、心情很差的表情,根本無視你的問候。 好了,面對上述這兩種情況,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如果是場景❶,你內心是否會這樣想:「同事 A 怎麼連一句『謝謝』也不說呢?也太沒禮貌了吧!」 但是,這樣想可能會讓你心情不爽一整天。若是經常發生這種情況,情緒應該會變得很焦躁。 那麼接著就來看看,如果能夠將「自己」與「他人」分開來思考:「我釋出善意,A 同事要怎麼想是他個人的事」,又會變成怎樣的想法。 或許 A 同事是想了解影印機內還剩多少紙,所以可能覺得你的好意一點用也沒有;又或者是 A 同事想刻意在主管面前補充影印紙,好表現自己的細心,結果卻被你破壞了。 再者,你並非為了得到 A 同事的「謝謝」,而是抱持著「想幫助他」的心情才出手,所以是根據你自己的情況所採取的行動。 若是如此,強迫 A 同事向你道謝可說是一種傲慢的心態。更重要的是,你既然已經做了自己想做的事,A 同事怎麼想本來就無關緊要。 就像這樣,學會分開「自己」與「他人」的思考方式,你就不會因為不必要的事而造成心理負擔。 (推薦閱讀:不再為負面情緒貼標籤!掌握「自我疼惜」三元素,溫柔地和自己在一起) 他人情緒和你無關 接著再來看看場景❷。如果無法將「自己」和「他人」分開思考,應該會覺得「B 經理好像很生氣耶⋯⋯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覺得心裡很不安。」 其實你沒有必要這樣想。你只是在早上向 B 經理道早安而已,心情煩躁是 B 經理的問題,他的煩躁與你完全無關。 說不定他只是因為不知為何家裡沒收到早上的報紙,沒辦法一早了解今天的新聞而覺得渾身不對勁。 況且他心情焦躁的原因若是與你有關,總會找時間告訴你,所以你等到那個時候再處理,也就可以了。 POINT:把「自己」和「他人」分開來思考。他人的心情好或壞,不一定都與你有關。 本文摘自井上智介的《剛剛好的不努力: 別讓「壓力」大過你的實力!建立「評價軸」找回自我價值,不再當「厭世喪班族」》。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剛剛好的不努力: 別讓「壓力」大過你的實力!建立「評價軸」找回自我價值,不再當「厭世喪班族」》 December 24,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GCmX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