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Oe3xj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後悔心理學:就算能重來,你可能還是做出相同選擇 https://ift.tt/2kOe3xj 說到「人生最後悔的事」你會想到什麼?我們總說寧願後悔也不要遺憾,但「後悔」真的會比較沒有遺憾嗎?其實後悔的存在,也是在告訴自己,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是我本可以。 後台收到這樣一條留言: 「親愛的 KY 小姐姐,是這樣的。在過去的 5、6 年裡,我都被一件事困擾。那時我因為不夠成熟的愛情觀,離開了已經有著很深的感情、實際上是我最愛的一個人。而在那天我給他帶來的傷害,也在後來的日子裡反覆傷害著我自己。我時不時就會想,如果那時我沒有這樣做,我們現在該有多好呢?很多人都慷慨激昂地說,人生無悔。但我就是慫慫地、默默地在每個夜晚希望時間能夠倒流到那一天。因為這種心情,我都不願意再跟新的人約會,我就想等他先找到真愛。我感覺我被困住了。你有什麼建議可以給我嗎?」 我們想首先告訴這個姑娘,很多人都有過在夜裡咬著被角,一邊哭一邊希望時間能倒流,自己能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人生無悔只是一種理想的人生信條,而後悔這種情緒實際上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無可避免會有的經歷。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後悔」。 我們人生中的每一次選擇,都是我們在處理一個未知的情境。人們應對未知情境的方式,是通過想像不同選項可能發展出的後果,然後再把這些不同的後果加以比較,來選擇自己最期待發生的某一種。 但假如,作出選擇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忽然發現,當初如果做了不同的選擇,可能能夠獲得比已經作出的選擇更多的東西。這時,「後悔」這種情緒就發生了。 後悔是一種能夠持續非常長時間的情緒,它甚至可以把一個人困在原地很多年。它是一種回溯性的情緒。在這種情緒中,你不斷回到當初面臨選擇的那個時間節點上,設想自己的人生從那一刻起原本有著更好的可能。你深深地痛苦,覺得自己當初本應該作出更聰明的決策,感到曾經距離幸福一步之遙,甚至為了當初所犯的這個「錯誤」想要懲罰此刻的自己。 後悔是一種很有危害性的情緒,因為它會讓我們主動地給自己施加多種其他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尷尬、悲傷、被羞辱感、哀慟感、內疚感等等。人們的大腦在大多時候是遵循「愉悅原則」工作的,也就是說,我們會迴避那些不快的情緒,而去追逐那些愉悅的情緒,可「後悔」卻會突破這個原則,讓我們沉溺於不快。 來源|unsplash 後悔與失望的區別(Zeelenberg,Dijk,Manstead,&Pligt,2000)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後悔,我們可以辨析性地聊一聊失望。失望發生在,當我們對一件事的預期,高於實際這件事發生的結果。 如果我們曾經只有一個選項,而這個選項發展得不如人意,我們會失望,卻不會感到後悔,因為我們不曾有過選擇的機會。 但如果我們曾經有兩個選項,我們所選擇的這個選項發展得達到了我們的預期,我們不會失望,但如果我們發現另外一個選項產生的收益遠遠高過了我們手上的這一個,我們仍然會感到後悔。假如我們曾經拿著兩張彩票,我們選擇了一張中了百萬的彩票,卻發現當時放棄的那張中了千萬——就是這種情形。 研究發現,後悔與失望,其實是兩種不一樣的情緒感受。如果一件事情的發生,在人們的感知中,有更多不在人掌控中的影響因素,人們更多感受到的情緒是失望。而如果一件事的發生,讓人們覺得有很大部分自己的責任,屬於一些自己原本有控制力的因素造成的問題(比如錯誤的選擇),人們更多感受到的情緒才會是後悔。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感到自己做過了所有能做的事情,而關係還是沒有成功,你可能會感到失望;但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很多應做而未做的事,或者做了不該做的事,關係沒有成功,你會感到後悔。 人們對這兩種情緒的反應也是不同的。當人們感到後悔時,人們更不容易從一件事情中轉移注意力,他們有更多的自我責備,也更苦苦地希望這件事會出現轉機。當人們感到失望時,人們會有「無力感」,他們會不想再為當下的情境做什麼努力,只希望能盡快轉移注意力到別的事情上,從這個情境中逃離。所以,在上面的例子中,一個感到關係的破裂沒有太多自己責任、而感到失望的人,比那些後悔的人,有更大地可能對一段關係「翻篇」,儘管這兩種情緒都會令人非常不快。 失望和後悔,都會影響到人們下一次作決策時的行動,人們會不自覺地採取不同的行為策略去試圖降低它們出現的可能性。 後悔會讓人們延長作出決策的時間,他們會希望盡可能地收集更多的信息,以便對不同的選項作出更加精準的預測和評估,從而避免後悔這種情緒的出現。而失望則會讓人們在未來更多地刻意降低自己對結果的期待,提前把未來設想地更差;甚至為了避免失望,說服自己,那個自己所渴望的事物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延伸閱讀:為照顧父母而中斷夢想,我以後會後悔嗎?) 後悔情緒,具有隱秘的積極性 我們認為,人有時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主動選擇感受到後悔的。後悔在他們的心理層面上,會給他們帶來一些隱秘的積極感受。 在對後悔和失望這兩種情緒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感受的核心區別,在於多大程度感受到「自己對事件的結果負有責任」。「事情變成這樣是我的責任」,在這句痛心疾首的話語背後,卻也包含了這樣一層含義:「我在某種程度上對事情的走向是有掌控力的。」 這種掌控力,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感受到的力量感和控制感。 「後悔」情緒的存在,也是在告訴自己,至少在當時,自己有機會、有可能作出另外一種更好的選擇。 在這個感受中,人們會感到自己的自主性,感受到自己的處境中自己曾經是有選擇權的,而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必然和命定。哪怕是曾經有過、沒有發生的選擇,只要有選擇,我們都會感到「掌控」。而如果自己的處境是別無選擇的,我們會感到更加絕望,就如同人們在失望感中感到的「無力」一樣。(推薦你看:【單身日記】我願你不會後悔,我們曾經這麼愛過) 「後悔」雖然看起來是一種自我責備,卻也包含了一種自戀感,那種本可能很容易地發生卻沒有發生的更好的人生,某種程度上也美化了自己、提升了自我的價值感——我之所以有今天這樣不盡如人意的處境,只是因為犯了一個錯誤而已。 因此,人們甚至會主動選擇一直停留在後悔裡,即便當他們有機會重新作出一些不同的選擇時,他們也並不會這樣做,而是繼續停留在後悔裡。他們更難面對的是,那種更好的可能,在真正做出嘗試之後破碎了——試了以後才發現,原來並沒有更好的可能存在。那將給他們的情緒帶來更進一步的打擊,失望會到來,他們會感到自己的無力,並且不得不從這個仍然有所留戀的處境中轉身離去。 這些都比後悔更可怕。 來源|unsplash 你後悔的事,當初真的存在另一種可能嗎? 如前文所說,後悔情緒的發生,有一個必經的環節,就是「比較」。人們通過比較現實中的結果,和幻想中另一種結果,產生後悔。 那麼問題來了,另一種結果真的存在嗎?人們往往通過看到他人不一樣的選擇所帶來的不同結果,佐證「看,我曾經也有可能變成那樣」。研究也有證明,社會比較心理越強的人,越容易採取他人的結果,作為自己未實現的可能,而感到後悔。 然而,心理學家 LeonFSeltzer(2016)指出,一個人的決策往往並不如人們所想的那麼自由。我們的決策,由一整套「內在機制」決定,這套機制中包含了我們的風險厭惡程度、價值排序等各種因素,我們在某個時刻做出的選擇,其實存在著受限於我們這套內在機制的必然性。 也就是說,即便時間重來一次,如果你還是那個時刻的你,你很可能還是只能作出一個同樣的選擇。因為,假如沒有經過那個錯誤的選擇,你也不會變成後來那個更有智慧的人,而你無法用當下的自己去過去做決定。 這套內在機制,則是由我們的先天特徵、既往經驗決定的,它是我們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一套、最適用於我們儿時所處環境的機制。假如你的兒時環境並不十分健康,又可能你所習得的機制,到了健康的環境中,反而會體現出不適配來,無法指導你做出最正確的選擇。而即便兒時的環境非常健康,你依然需要通過不斷的更新內在機制,是自己在不斷發展的環境中,始終擁有「做出聰明的選擇」的能力。(延伸閱讀:給自己安全感!舒淇:「追尋你的心,選擇就不後悔」) 而更新內在機制的時機,就是那些你做出了錯誤選擇的時候。 如何科學地處理後悔情緒? 1.意識到你有沒有在從後悔中,獲得不該從中尋找的情緒價值感? 比如,你是否一直在後悔當初沒有做好一些事,導致你失去了愛人,其實是不願意麵對「對方就是沒那麼愛你」的事實? 比如,你是否一直後悔曾經選錯了專業或者工作,導致你現在的生活不如意,其實是不願意承認,在當下的生活裡你也不夠努力? 這些情緒價值是虛假而昂貴的,它們需要你付出大量其他的負面情緒來維持。而如果你不能夠首先放棄他們,決定面對現實,你就永遠無法從後悔的魔咒中脫身。 2.如何降低後悔的感受? 如果後悔這種情緒經常困擾到你,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並不是提高決策能力。而是降低自己對於社會比較的需求。 研究顯示 (VanDijk,E.,&Zeelenberg,M,2005),那些在社會比較的量表中得分較高的人,也就是說,更傾向於與他人比較、並從中獲得價值感的人,更容易感到後悔。因為原本,我們並不總是能對比出已選選項和未選選項之間的差距。同一個研究顯示,當我們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是不太會感到後悔的。而當所錯過的東西不具體、很難評估時,我們感受到的後悔程度也會更輕。但傾向於社會比較的人,會把他人的選擇結果,直接當作自己所錯過的加以比較。 3.其實你的「doover」(再來一次的機會)不在當初,就在你回頭看的此時。 如前文所說,我們的內在機制需要不斷進化,才能夠適應更新、更複雜的環境,做出未來自己不會後悔的選擇。而正是那些令我們後悔的時刻發生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機制已經和所處的當下環境出現了不適配。 我們必須要接受,犯錯不但不是意外、不是不該發生的事,而是必然、是歡迎發生的事。每一個錯誤,都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契機。 對於那些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選擇的人來說,要知道,你的一切問題都不會因為沒有犯錯消失,它們只是潛伏,有一天在你別無選擇去行動時,給你猛烈的反撲。 你要意識到,正是你後悔的那些錯誤一點一點塑造了出了當下這個你,少了其中哪一個都不行。 而對抗錯誤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有控制地犯錯。學生在高考前要參加很多次模擬考試、做更多的習題,就是這個原因。 此外,你需要觀察自己的後悔。你通過觀察自己更容易為哪些事後悔,而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就比如,一段失敗的戀情之後,有些人會為自己曾經為這段沒有結果的關係付出太多後悔,也有些人會因為在有機會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付出而後悔。這就體現出你自己的價值觀了。畢竟,很多事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你需要知道的只是:什麼樣的做法會讓你自己更舒服。(同場加映:誠實大調查:30歲比20歲少了後悔,更懂得原諒) 把後悔當成學習和成長的契機來看待,這就是你的人生「再來一次」的機會。想跟文首的小妹妹說,犯了錯,但這個錯誤可能會讓你銘記終生,未來你在所有的感情中,都會更加懂得珍惜,你要看到,是那個錯誤把你變成了一個更加懂得愛的人。 我有一個好朋友曾經和我說,他從來都不會去想「whatif」(要是當初什麼什麼樣就好了),這是他的一個生活信念。他說他始終相信已經發生的就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經歷都是必須,一切錯失都是為了更好的在前面。他說,人生很多事都沒有絕對真理,自己相信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只有這樣相信,他才能夠一往無前地、始終勇敢地往前走,而生活也真的不斷給了他新的饋贈。 不要讓後悔困住你,困在原地,就什麼都不會發生。既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讓過去的錯誤成為更好的未來。願你能給自己、也給你的過去一個機會蛻變。 References: Seltzer,LF(2016).Howyourregretscanactuallyhelpyou.PsychologyToday. VanDijk,E.,&Zeelenberg,M.(2005).Onthepsychologyof'ifonly':Regretandthecomparisonbetweenfactualandcounterfactualoutcomes.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97(2),152-160. Zeelenberg,M.,VanDijk,WW,Manstead,AS,&vanrdePligt,J.(2000).Onbaddecisionsanddisconfirmedexpectancies:Thepsychologyofregretanddisappointment.Cognition&Emotion,14(4),521-541. KY 作者|阿離 September 23,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