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SeSy0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廁所愛情故事》幫老婆蓋廁所,他挑戰印度的文化禁忌 https://ift.tt/2ESeSy0 一起看看《廁所愛情故事》如何以幽默、大膽的手法,針砭當今仍存在於印度的性別、衛生、貧窮等等社會問題。 賣翻印度!席捲中國《廁所愛情故事》終於襲台,這個男人太強大!發明「衛生棉」後這回挑戰蓋「廁所」最有味道的愛情電影《廁所愛情故事》12 月 7 日在台獻映! 圖片|車庫娛樂提供 印度又一不可思議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廁所愛情故事》(Toilet: Ek Prem Katha),印度年度票房 TOP5,印度飆破 6.2 億台幣,更席捲對岸,中國票房超過 4.2 億台幣。這部電影更獲得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更在其個人推特評選 2017 年度十大激勵人心事件。 「《廁所愛情故事》為寶萊塢一部關於新婚夫妻的浪漫愛情故事,卻教化人心,挑戰印度衛生陋習。」 這部也是《護墊俠》(Pad man)阿克夏庫馬(Akshay Kumar)領銜主演另一力作,阿克夏庫馬於片中追女無所不用其極,過程逗趣,他與妻子因為「廁所」邂逅,但也因家中無廁所引發離婚大戰,為了幫老婆蓋廁所,挑戰印度社會文化、衛生、宗教等敏感神經。《廁所愛情故事》將於 12 月 7 日在台上映! 夫妻因「廁所」相遇 也因「廁所」要離婚 堪稱史上最有味道的愛情電影 《廁所愛情故事》,將印度社會中的衛生問題、文化問題搬上檯面。廁所之於生活必需品,在台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但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印度仍有 6 億人口家中沒有廁所,全印度每天在露天場所產生的糞便,足以塞滿 16 架波音 747 客機,數字十分驚人。因此在印度廁所可是極為珍貴的存在,女子婚嫁時嫁妝若是一間廁所,價值可是比鑽石還要寶貴,許多女性更於結婚前開出「沒有廁所,就不結婚!」的條件。(推薦閱讀:我在印度人身上學到的事:最難是心安) 印度寶萊塢除了 3K 天王(沙魯克罕、阿米爾罕、沙爾曼罕)外,近年來最獨領風騷的可算是本片男主角阿克夏庫馬,接連主演《廁所愛情故事》、《護墊俠》,不僅部部票房大好,更被譽為婦女之友、印度新良心。飾演受過高等教育、思想新潮的女主角潔雅,則是曾榮獲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新演員的布米·佩德內卡爾 (Bhumi Pednekar) 擔綱。 圖片|車庫娛樂提供 本片劇情描述凱夏夫是一個未婚王老五,生長在傳統印度教家庭,算命先知說他命中注定無婚,談了多場戀愛均無果,最終父親還為他找來一頭母水牛,並舉辦了人牛婚禮,希望能藉此讓他開啟婚姻之路。一日凱夏夫在火車廁所巧遇潔雅,一見鍾情後展開猛烈追求,在最終巧施技法之下,終於讓雙方父母同意兩人婚,然而在新婚之夜時,潔雅竟發現家中沒有廁所,眾婦女邀約她到田野一起開解放派對,讓她大為火光,而凱夏夫多方為潔雅提出的解決方案,卻都是些不盡理想的餿主意。 在潔雅終於無法忍受後,兩人為了「廁所」掀起家庭、宗教、性別平權、衛生議題的激烈爭執,最終讓全民見證兩人的離婚大戰。(推薦閱讀:你更應該了解的曾經:「離婚」不該是被隱藏的身份) 圖片|車庫娛樂提供 阿克夏庫馬近年十分關注女權,《廁所愛情故事》更是他主動找上製作團隊,表達參演意願,希望能為更多女性發聲! 製片人表示:「印度最大問題,就是 30% 的家庭裡沒有廁所,在農村更尤其嚴重。女人們必須在日出前一兩小時去田裡如廁,其它時間都要一直忍耐,電影希望這個傳統風俗表現出女性的社會地位。」。 一天只能去一次廁所,違反了自然生理法則,而「廁所」成為幸福路上的絆腳石,本片以幽默手法呈現了印度文化中男尊女卑、社會陋習,而一句名台詞更傳遞了最重點的核心: 「如果你自己不先改變,什麼都不會改變!」 網民說:一部一定要帶老公去看的電影 《廁所愛情故事》在中國正式上映時,先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亮相,就被觀眾評為「一部一定要老公去看的電影!」獲得了廣大的注目。(推薦閱讀:囚禁在紗麗下的靈魂:印度女人被囚禁的自由) 圖片|車庫娛樂提供 映後網友從各方面表示許多感想: 「女人最大的敵人不該是女人自己」、「男主角從滿足妻子需求到最後打敗陋習,挑戰宗教權威,令人欽佩。」、「一個廁所演變成一個社會革命,不可思議以小博大,形成了電影絕佳劇情張力」、「十分好聽原創歌曲,歌詞簡單卻充滿愛」 November 01, 2018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女人,天生不適合搞政治? https://ift.tt/2zmubJh 在政壇這般性別刻板印象強烈的環境中,女性要獲得與男性相近的成就,可能遠比你想像的困難。 文|Joyce H. 選舉的時節要到了!你有發現嗎,在政治場域裡,不論是體制內的官員民代、或是體制外社會運動的場合,男性大多才是主導話語權的群體,而女性則常是這些組織中的少數。 這樣的現象為何產生?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將從幾位參與學生自治倡議者的經驗出發,來剖析政治場域中的陽剛文化與女性排除現象。 今天要談的主題是:學生自治圈中的性別問題。在開始閱讀以前,大家可得先知道這個前提:學生自治圈,經常是學生畢業後踏入政壇的入場券。這群人怎麼玩,很大程度預示了政壇的未來。 女孩子不該搞政治:是善意叮嚀還是複製刻板印象? 女性參政,最一開始要面對的難關,就是家人的阻礙。長期擔任學生會幹部,並參與大學法修法倡議的受訪者就表示,她一直以來,其實都不太敢直接和家人談起他參與學生自治的經驗。 圖片|來源 她這麼說著:「所以我真的很怕哪天媽媽或奶奶看到我在立法院、看到我在電視上。尤其是媽媽,他常告訴我女孩子最好不要搞政治。」 這些來自家人「善意」的提醒,或許是善意的叮嚀,畢竟女性在政壇上真的不好混,各種私領域的事情常被拿出來批鬥、外界對其外貌上的要求也高出男性許多。但這類的叮嚀還是隱含著對女性那乖巧順從的想像,像是政治工作/社會運動這種需要四處抗爭、大量論述、拋頭露面的活動,自然就不被認為是一個「適合女性」的工作了。(推薦你看:打破刻板印象:男人女人,勇敢拒絕不平等標籤) 為了掌控話語權,化妝穿短裙成為一種手段 在「政治工作屬於男性」的社會框架下,身在其中的少數女性,經常感覺自己「活在男生堆裡」。作為這圈子中的少數,如何操控、展演自己的性別氣質也成為一種技術。 例如:去抗爭現場,或是和一群男性在討論議案時,他們就會選選擇褲裝打扮,而讓自己「看起來有力量」,以融入社群之中、也不至於過度醒目。但若有時候為了主持議案、掌握話語權,有人則選擇打扮陰柔、化妝、穿短裙,讓其他人(大部分為生理男性)更願意認真聽她說話。 由於學生代表也經常需要參加學校的會議,但不論是哪間學校,校方高層幾乎清一色為保守派男性(也就是俗稱的老藍男),通常不太願意接納學生意見。因此,為了在這種陽剛的場域裡生存,也有人採取一種不得已的方法:善用女性身份,透過女學生在會議上展現陰柔、受害、哭泣的情緒,進而讓高層「心軟」而同意學生訴求。 這種「用陰柔博取同情」的方法,受訪者也自承這之中確實有性別問題。但若情勢逼迫、逼不得已,這種「必要之惡」確實也有一定成效。 打交道有三寶:抽菸、喝酒、熱炒店 相比起議場上的各種口誅筆伐,離開議場後,更是政治文化裡的重頭戲。因為要快速與隊友建立關係,更需仰賴「戲台下」的社交互動。 舉例來說,會議結束時大家常常會相約宵夜場,像是熱炒店、小酒吧通常是學生們的好夥伴。但在男性佔多數的場合中,性別玩笑卻時常滿天飛,且似乎這是一種男性之間的社交模式。有受訪者就不解,不知道為什麼「覺青到了性別議題上就變成性別盲」。(延伸閱讀:正妹行銷術,對政治是好還是壞?) 因此,在這種氛圍中即便有不舒服,自己也只能一笑置之,否則可能會被責怪「怎麼會連這種玩笑都不能開」,進而錯失再次參與這種社交場合的機會。 另外,沒有什麼事是一支煙解決不了的。為了打進小圈圈,受訪者也開始學習如何抽菸、以及如何跟其他菸友打交道的模式,以利在煙霧繚繞的放鬆環境中,開啟更多社交的機會。 這些檯面下的微小互動,充滿著陽剛的符號。在政治圈打滾的女性,便需要去重新學習這種文化以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圖片|來源 女性真的不適合「搞政治」嗎? 綜合前述,女性政治參與者,他們需要時而陰柔,以展現溫柔、親近、同理的一面;也需要時而陽剛,展現勇於論述、衝鋒陷陣的企圖心;但同時,他們卻也要拿捏尺度,以免招致「心機重」、「濫用女性身份」,不然就是被批評為「不像女生」或「恰北北」。 當女人本就不容易,要在政壇上當女人更是不容易。 女性並非本質上不適合政治。而是在社會觀感、組織文化下,他們從一開始就不被鼓勵參與政治,要不然,就是就算即便參與其中,也需要很高的政治手腕,才能妥善應對。請記住,政治圈中的陽剛霸權、與女性排除現象,絕非一句「台灣都有女性當總統了,女權很高了阿!」就能了結的問題。 November 01,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mubJh
森林系指甲彩繪:替自己種一株療癒的指甲盆栽 https://ift.tt/2qoIrx3 想要有不一樣的指甲彩繪嗎?不如嘗試在指甲上種個好照顧的指尖盆栽! 身處都市叢林,想多呼吸幾口芬多精,還得舟車勞頓往郊區跑,此時不妨在雙手種上指繪盆栽,讓沁涼入心的綠意,從指尖帶領我們奔馳到幻想花園。 以下精選最能在夏日舒心的療癒系指甲彩繪靈感,其共通特點除了都有「種個好照顧的指尖盆栽」這種小趣味,而且皆以透明甲片為基底,在視覺上更顯清爽,快來看看有多迷人吧! 森林裡的糖果屋 繽紛的軟糖色彩和閃亮亮玻璃紙,拼湊出童話輪廓…難怪在森林中迷路的兄妹會忍不住被吸引,這座指尖糖果屋,任誰看了都會心情大好吧!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3D 植物園 種植一畝新綠於十指,絨毛般的異材質甲片上,引來可愛的七星瓢蟲停駐,雙手動作間,就是最討喜的行動植物園。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童趣感森林 將大自然的美,與藝術性筆繪做結合,把透明指甲當畫布,依著季節變化畫上不同花材,打造只屬於你的祕密花園。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不凋花標本 挑選完整的乾燥花置放在指尖封膠,讓真實的壓花花瓣鑲嵌在指甲內,信手捻來就是一幅美好風景。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花房綠寶石 摘下花語是「幸福」的四葉草,收藏在十指,華麗小金珠框出幸運符碼,許下一個心想事成的願望。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Text /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Photo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指甲彩繪/隱舍美甲師 Becca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Nana的美甲大小事】到首爾玩美甲!造訪IG人氣美甲店『TREND NAIL uniStella』 每一款都要媲美彩色寶石的光澤、亮度!ADDICTION「玩彩癮色指彩油」推出10款限定色太值得收藏 指甲越來越黃怎麼辦?5個健康美甲的治本之道 November 01,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oIrx3
藝術家 Banksy 惡搞美術館:藝術應該是民主的,而非炫富遊戲 https://ift.tt/2ADsHMF 那幅在拍賣會銷毀的畫作 Girl With Balloon,讓全球藝術界開始熱烈討論藝術家 Banksy 班克西,其實他惡搞美術館不只一次了,你知道嗎? 全球藝術界近期最熱烈討論的,便是神祕但每次出擊都驚世駭俗的藝術家 Banksy 班克西。 日前他知名的塗鴉創作「Girl With Balloon」以高達 104 萬英鎊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成交。但定槌後不到幾秒,畫框內的畫作自動下降絞成條條碎紙,令全場人包含收藏家傻眼。 之後 Banksy 在他個人 IG 上傳影片,說明這場精心佈局。影片可看到他多年前是如何在畫框內暗藏碎紙機,使得在拍賣成功的那一刻,便能銷毀這幅畫,並引用畢卡索的名言 「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 破壞的慾望即創造的慾望」 而蘇富比拍賣會在事後也公開聲明表示:「It appears we just got Banksy-ed. 看來,我們『被班克西』了!(擺了一道) 」 這不是 Banksy 班克西第一次對主流藝術圈的反抗。自從 2006 年的洛杉磯展覽上,安潔麗娜裘莉花了一筆小錢買下他的三件作品,Banksy 班克西就此在商業藝術界成名,註定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街頭藝術家。但真正讓他聲名大噪的是他的特異行事。他在泰德現代藝術館的台階上標注ㄣ小心爛貨」、把自己的作品偷渡到主流博物館、發行個人版本的芭黎斯希爾頓 CD、把充氣的關達納摩監獄囚犯放到迪士尼樂園,不斷提醒世人,藝術是民主的,眾人都有權定義,不要把藝術品的價值,全交由拍賣會、美術館決定。 我們來看看他幾次惡搞美術館的知名紀錄: 巴黎,羅浮宮的裝設。 2004 年,維持時間不明。 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2005 年,修改過的油畫,經過裝設人工義鼻與鬍子,維持兩小時。 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 2005 年,修改過的油畫,為期八天。 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全副武裝的小丑甲蟲,為期十二天。 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2005 年,帶著噴漆罐的死老鼠,維持兩小時。館藏裡還有第二個標本。 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倫敦,大英博物館。 在上頭用麥克筆作畫的岩石,為期八天,現為永久館藏。 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他在唯一授權的作品集《Wall and Piece:塗鴉教父 Banksy 官方作品集》這麼說: 「藝術不像其他文化,因為藝術品的成功並不取決於它的觀眾。民眾每天塞滿音樂廳和電影院,我們閱讀上百萬本的小說,買幾十億元的唱片,我們這些人左右了大多數文化的製造和品質,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藝術。我們看到的藝術只由少數菁英人士完成。一小群人創作、推廣、購買、展覽。藝術的成功,由他們一手決定。世界上只有幾百個人有真正發言權。在美術館裡,你只是遊客,觀賞著幾名百萬富翁典藏戰利品的密室。」 於是,當 2007 年的蘇富比拍賣會場拍賣他的作品,每個人都大放馬後砲,說這就是 Banksy 班克西所追求的。 班克西的反應是卻目瞪口呆,深感不可思議地回應:「我不敢相信有人會買這種垃圾。」他不懷好意地用「小心爛貨」攻擊學歷超高、投機獲利的「藝術」市場。他把街頭藝術帶進了另一個層次,一種表演藝術——以模仿主流商品的運作方式,抵抗主流價值。(推薦閱讀:美國文化觀察:當弱勢成了主流,為何不會對弱勢伸出援手?) 有人說 Basnky 其實是一群人組織性的行動,也有人說他其實就是同樣出身英國布里斯托的樂團 Massive Attack 強烈衝擊首腦 Robert Del Naja(3D)。 他的真實身份始終撲朔迷離,但在他每次的行動之下,皆希望提醒世人,藝術應該是民主的,是每個人生命中真實的一部份,而不是另一批黨人的特權。 「只為了出名而畫的藝術作品,絕對不會讓你出名。名聲是你做了一些其他事情的副產品,你不會因為想拉一坨屎,就去餐廳點道大餐。」 ——Banksy 宣言 參考資料| 《Wall and Piece:塗鴉教父 Banksy 官方作品集》(2011)、《Banksy:你就這點能耐》(2014),大家出版 November 01, 2018 at 08: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ADsHMF
極短篇|二十歲那年,母親開始了她的離婚狂歡 https://ift.tt/2qnGQaN 當家庭不再維持原樣,當母親開始追求自我與她掛失的青春,當這些理所當然都被剝除,或許才是對關係中每個人的真正解放。 從小,我就崇拜母親,她像和煦的暖陽滋養全家人,我想擁有那道光的熱度,溫柔擁抱我愛的人。於是我在作文稿紙上,非常老土卻真誠,寫下成為母親的志願,我要像媽媽一樣,被愛並付出愛,成為這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直到有一天,母親告訴我,我相信的一切是真的,也是假的。穿透童話故事的表象,她與父親從未真正相愛,一切只是年少時的膚淺愛戀,他們也許愛過,卻短暫而表淺。命運之神愛戴他們,或說捉弄他們,那些年他們相處起來滑順和諧,就這麼被送入婚姻裡。(看看更多: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嗎?二十個藏著「但是」的婚姻殺手) 在我出生第二年,父親出門前親親我的臉頰,再親親母親的臉頰,母親感受到臉頰的溫熱,是名為親情的餘溫。她看見原本已薄弱的愛情走向死亡。從此,這個男子是孩子的父親、是一家之主,是她人生夥伴,是商討財務規劃的共同投資者,卻不再是她怦然心動的主角。 母親抱著襁褓中的我,提防著隨時會噴發的乳汁,一邊為怦然的渴求躁動著,一邊感到羞愧,那是少女才有權擁有的情思。她決心振作,活得像個成熟的大人,她將怦然寄予廉價的電視劇,投入「家」這個如此龐大,足以壓垮一切的念頭。「家」成為她後來人生的代名詞。 在我二十歲那年,父母舉辦了一場歡欣鼓舞的離婚派對。我擺出不知該哭或笑的表情出席。我記得宴會中,爸媽高舉著酒杯,慶祝彼此的新生,沒有蛋糕花束,取而代之是一個冰製的大鑽戒,他們各自拿起一把錘子,將冰鑽敲碎,刺耳的喀喀聲夾雜著笑語,他們允諾成為最好的朋友,生命中獨特的夥伴。 後來,我看見母親的蛻變,彷彿與我的角色顛倒,她正在經歷叛逆少女的青春期。她開始減肥、化妝、上指甲油,渴望像花蕊一樣美麗,染上最華美的色彩,勾引野心勃勃的蜂蝶。 圖片|來源 她向我借了一套紅色洋裝,一雙兩吋高跟鞋,開始在國標舞班學跳舞。「妳知道嗎?沒有任何時刻,比賣弄舞姿,能更合理搔首弄姿。」她一邊在我房裡攬鏡自照,一邊吐出這段話語。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說服自己,眼前的這個女人,她只想做我的姐妹,不再想當我的母親。 母親拿起梳妝台上,我新買的一對銀色耳環,掛在那對和我形狀相似的小耳朵上,墜子是一對銀白色的翅膀,她轉身繞了一個圈,翅膀隨裙擺飄起,彷彿準備展翅高飛。 「美麗嗎?」她問。我點點頭,看著她全身的行頭,不禁打了寒顫,她彷彿是我的複製品,或正確說,我才是她的贗品,而此刻,她是來拿回曾經被奪走的青春。(推薦你看:開啟母親的珠寶盒,把青春放回妳的手心裡) 那一晚的舞蹈課,老師加了一點派對氛圍,每隔幾分鐘,他們就依據指示交換舞伴,在 swing 和 switch 之中,母親感受到長年渴望的,前所未有的自由。最後一個舞伴是大她五歲的阿文,他有著上了油的一頭蓬鬆白髮,一身紳士扮裝,義大利風格的領結、鋥亮的皮鞋,身材纖瘦但很高挑。當他接過她的手,彷彿有電流從掌心流竄全身,那幾分鐘內,她癱軟地貼著他的身子,任由電流啟動她的舞姿。 圖片|來源 後來的每次舞蹈課,阿文都會穿著一身正裝,打著褐色領帶,騎著一台偉士牌到樓下等待母親。門鈴一響,母親會踏著兩吋高的跟鞋,搖曳著長裙襬喀喀喀下樓,一刻都沒有拖延。看著他們揚長而去的身影,紅色的裙擺如花般盛開在褐色的領帶梗上,一朵青春的花在鵝黃色的偉士牌之上綻放著,老年的青春輓歌,毫無保留的隨風播放。六十歲的女人活得像 16 歲,她正在經歷下半場人生的初戀。 阿文經常說:「再也沒有人比我孤獨了,在我心底有一個洞,我一直在等一個像妳這樣的女人。」他的情話攤得透明,情歌唱得深情,母親隱約感到這言語的浮誇,但還來不及設防,就被擁入臂膀裡。然後那電流吸走了腦袋中所有的血液,母親成了塊浮腫的海綿,成天浸泡在誇飾的愛意裡,無法思考。 母親離開了父親留給我們的小公寓,和阿文搬到萬華鬧區的邊緣地帶,租了一間地下室,他們在前頭開了間卡拉OK,後頭隔塊布簾,布幕後就是他們的窩。 他們夜夜在華麗醉人的旋轉燈下唱歌跳舞,母親厭倦了我的洋裝,買了一件又一件風格迥異的長裙。每晚都是不同的主題,今晚上海風、明晚西班牙女伶風,後天又是日本藝妓風。他們把生活榨得像濃縮果醬,母親將一生的平淡,集結成一種帶有人工味卻過於甜膩的精華。 開幕的熱度開始消退,店面乏人問津,收入逐漸無法彌平支出。母親再也沒有心思唱歌跳舞,憂愁緊抓著她的皮膚,讓她的面容發乾、變皺,她曾有的美像櫻花,在這場熱戀中短暫盛開,快速凋零。 圖片|來源 「放棄卡拉OK店吧!」我說,「妳愛的是他,又不是卡拉OK店。」這時我才知道,母親固守著那方店面,完全是因為那家店就是她的愛情,阿文不再與她如膠似漆,她只能守著店面苦苦等候。 這次阿文真的有些過份了,竟然連續十多天沒有回來。母親終於打聽到阿文加入了另一間舞蹈社,天天往那裡跑。她立刻衝去舞蹈教室,正尋思該朝哪走,就看到阿文走了出來。他一見到母親,立刻將她拖去樓梯間:「妳先回去吧,我再去找妳。」語氣裡有請託也有威脅,母親就這麼打發走了。 那天深夜,母親正熟睡著,突然被什麼撞醒,一轉身,原來是阿文叔叔。不得了了,母親視線越過他,竟然有另一個女人躺在他們的床上,兩人醉醺醺的,怎麼都搖不醒。母親該是踹醒他們的,卻像個做錯事的孩子,落荒而逃。(推薦閱讀:給出軌濫情者:先鬆開這隻手,再去牽別人的手) 那一夜母親回到我們的小公寓,我打開門時,她還穿著睡衣,臉上掛著兩行淚,像個失去重力的孩子,倒在我懷裡,又哭又叫,就像我兒時夜驚的模樣。我輕撫著她的背,如兒時她曾給過的溫柔。「會過去的,很快就過去的。」我在母親耳邊輕柔說著。 October 31,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nGQaN
為你點歌|分手後最痛的,是懷疑自己還能不能愛與被愛 https://ift.tt/2PuLDWh 【女人迷X海苔熊為你點歌】單元,週三準時為你放歌!說服心中那個放不下的自己,才有機會體面轉身離去。 我是大家眼中的乖乖牌學生,說來害臊,唯一會做、也唯一想做的事,就是鑽研知識。這或許是我活到現在最令我自卑、卻又最自豪的事吧。 撇開那些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議題來看,我想達成的目標,幾乎都幸運且順遂的完成了,領到全額獎學金準備出國讀博士,也有一個交往四年多的男朋友。但直到最近我才發現,在愛情裡,我似乎還是幼幼班的學齡呢。 女人似乎常遇到些莫名其妙的契機,可以發現另一半所隱瞞的事。我的契機雖然遲了些,卻也還是被我遇到了。都怪我那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研究精神(笑)就這樣揭穿他在前半年交往時,其實腳踏兩條船地和他前女友在一起;就這樣挖出了交往前兩年與曖昧對象的親密談話。 我聲嘶力竭、我淚無止境,而他卻也只能無語,因為都是事實。回去翻閱了自己那些年的照片,我看著那個以為與初戀熱戀中、笑得好甜的自己,我好為她打抱不平,我好心疼她的無知。 圖片|《體面》MV 畫面 他都認了,也說了對不起。但轉身後,一樣跟朋友嬉笑、出遊。 「都過去的事了,我現在也沒跟她們聯絡,不然你還想怎樣?」 是啊,證據揭發的太晚,我還要他為過去的錯贖罪嗎?在相愛的當下,狠狠被過去的事件打了臉。他放下了,並且希望那些事像沒發生過一樣,我們繼續保有在一起的快樂;我卻驚訝且挫折的站在原地,想要他為已經過去的事補償也不是,想分開卻又捨不得。 後來我提議先回到朋友關係,因為無法完全既往不咎、也無法完全捨棄。我就這樣帶著疙瘩出了國。 維持了一段保有距離卻又殘存溫度的關係。即使只是朋友,那些關心、談天,對適應新環境中的我,確實是不小的慰藉。但要應付爆炸般的研究生活仍是不易,我似乎是自然而地,回到往日與他的相處模式,尋求他作為情感上的依靠。(延伸閱讀:成熟的愛是節制:放下依賴慣性,愛得不焦慮) 某天聊天時,我突然傳了一句:「你現在還像以前一樣想見我嗎?」 「可以視訊啊,明後天吧,現在每天都很累。」那是星期五晚上,他在跟朋友玩桌遊。 「我不是問可不可以,是問想不想。」我依舊探問。 「就還好。」他簡單答道。 看似平凡的對話,對那時候的我像是最後一根稻草。那是那段時間,好多次試圖在關係中加溫,卻被潑了一身冷水的,最後一根稻草。 忽然頓悟般,認清那個依然在向你討愛的自己,我是期望你回答什麼?說要回到朋友關係的是我、現在期望你回答「想見我」的也是我。說要回到朋友關係,學著原諒、學著不給壓力、學著不再緊迫盯人的自己,稍不注意就破了功,因為太熟悉、太想念你的溫度。才明白,原來那個說要當朋友的自己,是希望看見他苦苦求我回來的樣子,我只是在受傷之後想證明自己的價值罷了。卑劣可悲卻又假裝高尚的自己,原來依然在等對方來贖罪。 是不是終究,真的離開才是對雙方都好的選擇?無法原諒跟不想再掀過往的兩人。他也有自己的研究生活,有想擺在優先順序的休閒活動,萬里之外的我,無法像以前一樣幫忙打理瑣事、無法見面平撫孤單,更何況只是朋友關係,確實何必再付出更多? 「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我現在也不知道怎樣對你才是好的了。」這是我看見他最後的一句話。 我就這樣封鎖了一切與他聯繫的管道。(閱讀更多:不愛,請不要對我好) 想停止的,還有是自己對他的無限期待,過去的愛很多、快樂很多,他陪我走過的路我從不後悔。 看著他在人群中的光彩,我也開始從一個孤僻怕生的書呆子,慢慢走到現在願意主動走入人群,並鼓起勇氣當個在學術界、社交圈中都可以勇敢說話的人。 別堆砌懷念讓劇情變得狗血 深愛了多年又何必毀了經典 都已成年不拖不欠 浪費時間是我情願 像謝幕的演員 眼看著燈光熄滅 不想再要求更多了,不想再有失望的可能了。別讓更多現在的事實,毀掉那些曾經相信的幸福。 再苦、再痛,我都想一個人去承擔、去體會。像其他所有修過的科目一樣,我認真修完了這一門愛情學分,但學費好貴,我到現在都還沒還完呢。 重新點播這首歌,不敢說放下了,只是終於敢下定了決心。這是一段,我曾經願意用自己夢想去換的感情,從沒想過是自己先離開。書寫的過程也慢慢梳開自己思緒,一切都明白了。我看見自己每個選擇、行為背後的欲望,縱然是自己都會看不起自己的樣子,但總還是學著認清了那就是我、那就是現在必須面對的處境,不要再用界定不清的關係來逃避面對痛苦。 曾經幸福過了就足矣。 by Nina(點播時間:2018/10/27 下午 7:18:16 ) 親愛的 Nina: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分手後最痛的,往往是自我懷疑。懷疑自己還能不能愛,懷疑自己還值不值得被愛,懷疑在往後的日子裡,是否還能有一段怦然心動的相遇,這些種種的懷疑就像是問號的堆積,透過不斷地探問自己、不斷地向心裡挖一口井,我們一直想著,是否有挖到泉水的可能?是否能找到痛的根本,是否,能夠遇見那個內心矛盾又渴望被理解的自己? 心理學 OK 繃 從你的文字當中我得到很多很像是諷刺的東西,你渴望他懂你,做出矛盾的行為,事後想起來都覺得可笑,看他過著光彩的人生,然後再轉頭看看自己的戀愛學分,儘管你在課業上面有傑出的表現,但那並沒有辦法保證你有幸福的關係。很多人都說想在分手之後更懂得自己,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如何處理分手的傷痛,一篇研究曾回顧了 6 種不同的分手因應方式 [1]: 意義追尋:從這段感情的失落當中找到不同的意義和目標。 社會支持:在分開以後,我的身邊其他朋友和親人的支持。 宣洩逃避:大哭一場,或者是裝作沒事來逃避悲傷。 報復對方:網路上攻擊對方、傳惡意的訊息,或者是實質上去傷害對方。 自我傷害:你可能會以為要自殘吞藥才算是自我傷害,其實暴飲暴食、酗酒、飆車、故意熬夜等等也是一種自傷。 自我貶抑:覺得自己很糟、不好、沒救了,這輩子再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人。 有些時候我們分手想要裝得體面,我們會假裝不痛不癢,不尋求朋友的幫忙,只要不要讓他看出來自己多麼在意,似乎就可以維持某種假象的和平。其實你心裡知道,還是有一塊留著他的位子,還是希望他能夠拉下臉來跟你說聲對不起,換句話說,提分手的是你,假裝堅強也是你。不能夠怪你,或許過去的經歷讓你學會,只要要求太多就可能會造成壓力,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可能會破壞關係,你只能夠漫長的等待,等待有一天他會默默的發現,直到等待的永遠沒有來,直到感覺到無限的悲哀。 圖片|《體面》MV 畫面 從你的描述當中可以看得出來,或許分開以後你獲得比較少的社會支持(畢竟在他鄉),而且有較多的自我貶抑,佯裝的堅強就會從這些文字當中洩漏玄機——其實你很自卑,不想要被看穿,但又希望他能夠懂你,給你想要的那種陪伴。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症頭」呢?心理學上我們稱它叫做共依附(codependence)[2],有時候你隱藏自己害怕別人看見真正的你,有時候你們會想要仰賴對方,前檔關係沒有辦法好好維繫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當然,每個人的嚴重程度不一,你可以看下面五種特徵你符合幾個: 他人焦點/自我忽視:習慣把別人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付出很多、照顧別人,卻不知不覺地遺忘了自己。 控制者:想要幫別人解決問題、或者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不知不覺地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當別人不聽你的時候,你會覺得憤怒和生氣。 低自我價值:怕被別人拒絕,也怕被別人稱讚(因為你覺得那是暫時的),有時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讓你難過一整天。 隱藏自我:怕別人看穿真正的自己、壓抑自己真正的感覺,隱藏得好好的,怕有一天有人會看破你的脆弱。 依賴者:常常覺得自己是別人的拖油瓶,希望別人能夠幫自己做決定、或者是完成一些事情,沒辦法自己生活。 有些時候,依賴者會吸引控制者,有時候,兩個人在不同的時刻會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依賴,有一種共生的方式在一起。但是當其中一個人感覺到背叛、關係面臨威脅的時候,就有可能會退縮防衛、隱藏自我。但無論如何,倘若一個人經常在關係裡面產生這種共依附,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對方的背叛、背叛的時間點、能不能夠原諒、甚至是誰先提分手,而是「自我價值」的低落。事實上,習慣隱藏自我的人常常不會尋求朋友的支持,而對自己的價值感低落的人,更可能會做出一些自我傷害的舉動。 分手應該體面 誰都不要說抱歉 何來虧欠 我敢給就敢心碎 鏡頭前面是從前的我們 在喝彩 流著淚聲嘶力竭 換句話說,雖然你點的是這首體面,但其實內心深處的你,多麼希望他能夠低頭跟你說抱歉,多麼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地心碎,放手聲嘶力竭,多希望那個你藏的很好的自己,能好好的被擁抱、溫柔地被看見。(推薦你看:《月薪嬌妻》為何火紅?我們都是渴望被需要的人) 就像你最後所說的「縱然是自己都會看不起自己的樣子,但總還是學著認清了那就是我」,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很感動,表示某一個部分的內在終於願意拿下面具,不再為了體面,而願意為了自己。 這樣的一種願意,或許暫時還沒有辦法換到俐落乾脆,但可能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從面具裡破繭。 延伸閱讀 [1] 曾瑋琍(2008)。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與戀愛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 Codependency and Breakup Cop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2] 黃宗堅、呂旭亞、洪素珍 (2006)。 剪不斷, 理還亂?: 大學生情侶之親子三角關係及其親密關係適應之研究。國科會九十四年度專題研究計劃, 報告編號 NSC-94-2413-H-032-009. 台北縣: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October 31,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uLDWh
「企業必須為員工提供平等。」微軟以具體行動支持 LGBT https://ift.tt/2DcQhSZ D&I 策略間第 17 回!國外不少企業執行的 Diversity and Inclusion(D&I),在台灣討論卻很稀少。一起來看看台灣微軟如何從員工精神、福利,打造一個包容個體多元的職場。 上週,女人迷整理了微軟 Women in Tech 的活動亮點。作為科技領頭羊之一,微軟推行 D&I 超過 20 年,9/6 湯森路透公布的全球最具多樣性與包容性 100 名企業中,微軟排名 16,D&I 指數達 74.25 [註 1]。 其實,台灣微軟也一直期望從自身做起,將這份職場趨勢引進台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台灣微軟是如何從員工精神、福利、對外行動,來打造一個讓員工自由發展所長、包容個體多元的職場,也希望微軟的行動,能作為各家企業借鏡。 圖片|來源 台灣微軟致力打造的理想職場 在《微軟 Women in Tech 科技女力:十個包容性準則,打造 D&I 職場環境》中,微軟分享了企業的十個包容性準則,而這十項準則不是死板教條,而是一種文化,鼓勵每位員工說出想法,也使他們的聲音被聽見。使員工相信個人價值,相信所作所為,能為公司找到新的、好的改變。而這十個包容性準則,貫徹公司高層至基層。 除了企業精神,微軟也從福利政策著手,讓員工自由掌握工作節奏,不以工時作為評判績效的標準。所以員工能夠彈性上下班時間,每月可以選擇一日在家自主性工作。產假、陪產假、領養假及家庭照顧假總和起來更高達 36 週,而此項福利任何人皆適用:單身、離婚領養、多元成家⋯⋯。(延伸閱讀:八天婚假五天陪產假!北市府保障同志勞工權益) 福利不分同性/異性,微軟的多元包容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政策上。其實微軟 1989 年就開始支持同性婚姻,全球微軟人權計畫經理 Michael Karimian 曾說: 「雖然我們無法影響 LGBTQ+ 員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充滿熱情、尊重、包容性的職場環境——一個可以讓他們發揮能力的場所。」 「企業必須為員工提供平等。」 圖片|Microsoft 而這樣的支持是與時共進的,2012 年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曾捐款十萬美金,抵制反同性婚姻的公投。所以每個能為 LGBTQ+ 發聲的場合,他們從未缺席,譬如今年剛結束的台灣同志大遊行,微軟也帶著員工一起走上街頭,點亮彩虹驕傲。 圖片|Microsoft Taiwan 為台灣人才培育投注心血 過去我們看過的幾個國外企業 Google、Apple、Twitter、Facebook⋯⋯等,都會選擇與非營利組織合作,贊助資金或場地,提供代表性不足群體更多投入 STEM 領域的機會,這些非營利組織像是 Anita Borg、Black Girls Code、Girls Who Code、Code2040。而台灣微軟在培育人才上也不落後: 舉辦 Ada Fair 科技女力論壇,釋出 300 個職缺 今年三月才剛落幕的 Ada Fair 科技女力論壇,邀請了投入科技產業的女性 Role model,分享投入 STEM 的心路歷程,同時也與各家企業合作,釋出逾 300 個科技領域職缺,並且優先放給女性。 Coding Angels 工作坊,打破性別藩籬 為了響應美國 Code.org 發起的「Hour of Code」活動,台灣微軟從 2015 年開始舉辦「Coding Angels 女性程式設計工作坊」,以女大學生為目標族群,帶領她們學習程式語言,激起更多人對程式的興趣,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所建造的藩籬。三年下來,已經有超過千人參加這場工作坊。 對 D&I 這個概念尚未熟悉的台灣,或許可以藉著台灣微軟的行動,產生這些思考:你所處的企業,是否創造足夠開放的空間?譬如勇於提問、自由表達意見;是否讓員工能肯定自我價值?譬如相信自己能為公司帶來改變、在這家企業規劃自己的職涯。 一個多元化的企業,應該要保有每位員工的個性及思考方式,創造「開放思考」的空間,同時讓每個人成為彼此的互補。當企業能激起員工對工作的熱情,才有可能讓企業走得更長更遠。(推薦你看:致用戶書 02:嘿,跟我們一起走,好嗎?) [註 1] 湯森路透公布的這項排名,以四個關鍵類別作為衡量標準:多元性、包容性、人員發展、新聞爭議。D&I 指數獲得許多分析師的認可及重視,因多樣性和包容性與企業盈利、價值相關,能作為投資者在投資時的參考依據。 資料來源| Thomson Reuters D&I Index Ranks the 2018 Top 100 Most Diverse & Inclusive Organizations Globally(Thomson Reuters) Bill and Melinda Gates donate $500K in support of gay marriage(MSNBC) The Business of Inclusion(微軟) October 31,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cQhSZ
Lady Gaga 與 49 歲經紀人男友霸氣訂婚:這是我未婚夫 https://ift.tt/2OfFmt1 Lady Gaga 主演的電影《一個巨星的誕生》獲得大眾好評,現在更傳出她與經紀人男友 Christian Carino 訂婚的消息啦! 近期和布萊德利庫柏演出《一個巨星的誕生》的女神卡卡 Lady Gaga,不只演技和歌聲再度受到關注備受好評,現在更傳出她訂婚的好消息啦! 圖片|Marie Claire 日前她出席活動上台致詞時,直接霸氣告白經紀人男友克里斯汀卡瑞諾 Christian Carino,稱他為「My fiancé(我的未婚夫)」,而根據外媒報導,兩人其實已經悄悄訂婚一段時間,只是都沒有公開喜訊而已。女神卡卡跟 49 歲的克里斯汀卡瑞諾交往一年多,兩人不時在 IG 放閃,戀情相當高調,而克里斯汀卡瑞諾是好萊塢的王牌經紀人,曾帶過小賈斯汀、克莉絲汀以及珍妮佛羅培茲等人。 圖片|Marie Claire 不過這回可是女神卡卡的第二度訂婚,早先她和男星泰勒基尼 Taylor Kinney 交往 5 年,也一直是被眾人稱羨的一對,沒想到最後卻情變,現在卡卡終於再度找到愛她的另一半,希望兩人能夠幸福走下去,有情人終成眷屬啊! 圖片|Marie Claire 順便送上她最新主演的《一個巨星的誕生》,大家記得進戲院支持哦! Text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Photo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Instagram、Marei Claire Us、dailymail uk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愛情長跑6年!26歲超模卡莉克勞斯和高富帥男友低調結婚啦,披絕美白紗宣布喜訊 不閃則已,一閃開大絕!馮德倫、舒淇低調小倆口,破流言終於同框啦! 結婚通知書證實差8歲姐弟戀!阿嬌、「醫界王陽明」賴弘國將於12月香港辦婚禮 October 31, 2018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fFmt1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看見我、認識我、不要只用「同性戀」三個字評斷我 https://ift.tt/2OW1RYW 基督徒與同志共存於一體,會是什麼樣子?一封公開信,想告訴你:「不論同志同時擁有什麼身份,都不是特別的樣子,只是最自然、最真實的樣子。」 文|洪任賢 給士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長○○哥的公開信: 好幾天前,你 Line 給我說最近因為同志議題使得社會又開始對立,所以你想起我。我不是故意已讀不回,我是不斷思考要怎麼回。 我離開士林靈糧堂三年了。請原諒我的不告而別。 我在教會的日子,總是痛苦。痛苦不是來自上帝,而是來自身旁的弟兄姊妹。我總是選擇在上帝的面前誠實,卻在人的面前說謊,假裝自己是個異性戀。每一次要說謊的時候,我都覺得痛苦,可是又想到教會、牧師、老師、朋友等人對我的期望,甚至身旁的屬靈長輩認為我會成為牧師,我只好不斷壓抑自己的同性戀身分。 直到三年前的暑假,我決定向教會小組的傳道○○哥坦白自己的性傾向。當他知道我的同性戀身分後,非常震驚,立刻拿起《聖經》,指著經文告訴我上帝是如何惡懲同性戀。其實,那些經文我早就看過非常多次,也總感到相當困惑。(推薦閱讀:專訪張懋禛牧師:我是同志,也是基督徒) 圖片|來源 每一次,每一次,真的是每一次,我在禱告時都會先向上帝「認錯」,求祂原諒我的「罪」。我總是誠實地告訴祂:「主啊!我是同性戀,我懇求您改變我的性傾向,讓我更合乎您的心意。」 一路以來,我所有的禱告,都一一應允。無論是科學的或不科學的。例如,我因為進入教會,和家人發生革命性衝突,上帝竟然寄信給我的父母,修補當時我因信仰而跟家人的衝突。 我沒錢的時候,只要禱告,就會在學校宿舍洗衣機裡撿到十元、五十元、一百元,或是走在西門町的路上撿到一千元;我參加○○、○○、○○等朋友的受洗儀式時,向上帝求方言,祂就賜方言給我;我在完全沒有準備考試,也沒有讀書的情況下,透過禱告,竟以接近滿分的成績,榜首考上研究所。 這一切發生在我身上的奇事,北藝大的湘琪老師(帶我進教會的老師)以及許多屬靈師長朋友也都在我身旁親眼見證。可以說,我所有的禱告都成了,只有性傾向沒成。因為同性戀的身分,使我覺得自己沒有受洗的資格,直到現在,我依然沒有經歷這個儀式。 圖片|來源 離開教會後,有許多人問我:「還相信上帝嗎?」我總說我當然相信,因為我親身經歷祂的慈愛與大能。但我也經常思考上帝真的像經文裡寫的一樣討厭同性戀嗎?如果上帝厭惡我,那祂明明知道我是同性戀卻依然給我所求所想的原因是什麼? 時間久了,我逐漸明白,真正不能接受我的,其實不是上帝,而是基督徒。 我不確定神是否真的預備我成為牧師。但我確定的是,祂並沒有因為我的同性戀身分而排斥我,或降臨災難在我身上。事實正好完全相反,祂看見我不住流淚、垂聽我的委屈與傷害,並加倍給我祂的愛。我總是禱告什麼就得到什麼。 後來,傳道○○哥經常私下帶我進教會的小型會議室,要我跟著他的話語大聲為自己的性傾向認錯悔改,甚至不斷逼我去出埃及協會做性向治療。在他一直給我壓力的情況及巨大的恐懼下,我認為離開教會、放棄禱告是我唯一的選擇。(推薦閱讀:最溫暖遊行!基督團體向 LGBTQ 社群道歉:「對不起,上帝愛你,我們也是」) 我在教會的那段時間,經常期待自己可以透過相處來改變你和其他基督徒對同志的觀感。 你真的認為婚姻平權通過後,台灣就會毀滅嗎?你覺得我是一個會傷害別人的人嗎?你還記得我們在教會旁喝 85 度 C、在怡客咖啡吃中餐嗎?你還記得當時我們經常抱怨士林夜市的東西又貴又難吃嗎?你記得我們在你辦公桌旁的那幅畫前,你身穿西裝外套搭著我的肩膀合照的身影嗎? 我記得我當時染了一個很蠢的髮色,所以那張照片我一直不敢公開。但我想問你,你覺得你跟我相處的時候,我很噁心嗎?我不就是跟青年牧區的其他人一樣,是一個渴望上帝的平凡學生。當你知道我是同志後,我們曾經歷過的回憶就變質了嗎? 圖片|來源 在我的記憶裡,你始終沒有變,你依然是那個身影高大、笑口常開、熱心、善解人意,充滿馨香之氣的牧者。我永遠記得 2016 年 11 月 17 日,教會闖進立法院,阻止婚姻平權法案審議時,我在眾人的推擠下,不小心也跑進立法院,成為在場唯一一位同志。 你看見我在眾人推擠裡,跌倒又爬起、跌倒又爬起,你一面攙扶我一面叫我小心。我很感謝你沒有因為我的同志身分而對我惡言相向。(推薦閱讀當天實況文章:寫在婚姻平權二審終止後:歧視底下,將死去的葉永鋕與楊允承們) 不過,有一次,我在台大社會系上完課後,在捷運站遇見傳道○○哥的太太○○姊。我向她打招呼時,她竟假裝沒看到我。我真的感到非常受傷、非常難過。我在教會時,她經常按我的手禱告,期待我成為牧師,求神大力恩膏我。難道這些祝福都因為我是同性戀而成為幻影? 無論是婚姻平權或性平教育,你和教會難道總是相信謠言,甚至製造、散布謠言,卻不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嗎?所謂婚姻平權就是我將來可以結婚,我可以邀請你來參加我的婚禮,這並不會影響你教導你和你太太的小孩,也完全不會影響你的婚姻家庭。 婚姻平權只是擴大婚姻範圍,讓那些像我一樣不能結婚的人可以結婚,並不會奪走你任何權利。 性平教育是告訴學生要尊重任何一種性別氣質、性傾向、性別認同的人,並不是同志養成教育。若性傾向可以被養成可以被教導,那我從小到大在異性戀環境的教育下,怎麼沒有變成異性戀?教科書上的內容,你真的有去翻過嗎?還是只是以訛傳訛,把教師手冊或各類延伸閱讀,斷章取義地說這是教科書內容?你知道我小時候曾經因性傾向而想要自殺嗎? 性平教育就是要救像我這樣的小孩。 圖片|作者提供 說了那麼多,我還是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讓你相信。但我希望,當你下次想傳遞同性戀的負面訊息時、當你在家中或教會唸出阿們前,請你想想我的存在、想想我的臉孔、想想你搭著我肩膀的合照、想想我們一起閱讀《活潑的生命》、想想我們一起讀經禱告的日子、想想我們一起在教會經歷的時時刻刻。 October 31,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W1RYW
女同志的出櫃之路:我有喜歡的人,碰巧是個「她」 https://ift.tt/2Q2yeSi 《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作者書寫出櫃之路,想告訴每一個你:「雖然很辛苦,但是請不要放棄。」,我們終將看見最美的彩虹。 第一個出櫃的對象其實是自己 對於第一次愛上女孩子,當時年僅十歲的我來說,「出櫃」是個非常專業的術語,是身為女同志的一種特殊方法,與某種專業人士的技藝無異,是發生在另一個非學會(這種特別用語及知識、方法)不可的世界裡的事。 不過,當我經歷過出櫃,長大成人後的今天,我已經大徹大悟,明白人與人相遇、互相了解並非只存在於女同志的世界裡,也不是什麼特殊的方法。我不曾為了與現在的妻子在一起,就一天到晚把「我是女同志,所以我喜歡你」這句話掛在嘴邊;也不曾為了向父母介紹現在的妻子,就一天到晚把「我是女同志,所以我喜歡他」這句話掛在嘴邊。 面對真心深愛的女性,應該要表達的並非「我是女同志」,而是「你很迷人」;面對真心敬愛的父母,應該要表達的也不是「我是女同志」,而是「和他在一起很幸福,謝謝你們生我養我」。 表明自己是女同志的出櫃行為並非目的,而是結果。只要想通這點,就能發現表明「自己是女同志」雖然很簡單、很方便,但是在愛惜妻子、介紹妻子給父母認識的時候,出櫃並不是必要的過程。以下便以我自己為例,向大家說明我是怎麼出櫃的。 首先,全世界第一個我必須坦承「我是女同志」的對象不是別人,就是我自己。要向十歲談了第一場戀愛,初戀對象是女孩子,認為這非常糟糕,試圖封印這段記憶而不斷與男性談戀愛的自己坦承「我是女同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女同志的自剖書:害怕被丟下的不安) 圖片|來源 「什麼女同志,我只是想成為比較特別的存在吧」 「什麼女同志,我只是想嘗試新奇的世界吧」 「我可以跟男人做愛,怎麼可能是女同志」 「其他女同志不會接受曾經和男人交往過的我吧」 「之所以一直盯著女孩子看,是基於競爭心理,才不是因為我是女同志」 「我只是以為只要打著女同志的名號,就能以藝人的身分走紅吧」 「明明沒和女人睡過,天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女同志」 「我才不是女同志」 這些話日以繼夜在腦海中迴盪,彷彿自我催眠般。現在回想起來,我其實有好幾次為女性臉紅心跳的經驗,但我都用「一時好奇」來帶過,「女同志」這個字眼就像遙不可及的異國文化。 真心以為「我和女同志是不同世界的人,女同志不是把肌肉練得很結實、穿著張牙舞爪的皮夾克、理平頭、塗上大紅色口紅的人,就是像 AV 女優那樣,非常性感,邊拋媚眼邊說『呵呵呵⋯⋯要跟大姊姊上床嗎?』的人。 我長得這麼普通,要是坦承『自己和男人交往過』,肯定會被不由分說地好生調教一番!好可怕啊!!」 沒多久,我考上大學,接觸到「酷兒理論」與「性別/性向論」的學問。原本以為夜晚的世界才會用到、充滿情色意味的「女同志」,如今充滿了書香氣味,令我大受衝擊,立刻敲開專門研究這個議題的研究室大門,參加由學生們主辦的讀書會。 在讀書會裡,我又受到新的衝擊。大大方方地說出「我是雙性戀」的學姊、「最近我男朋友啊⋯⋯」不以為意地與大家討論戀愛話題的男同學。就讀同一所學校的人裡面,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公開,但萬萬也沒想到,身邊居然有這麼多男同志和雙性戀者⋯⋯這個衝擊真是非同小可。 圖片|來源 不過,我還沒遇到女同志,自己當時也還在跟異性交往,所以是「雖然離自己很近,依舊是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我不敢坦承自己是女同志,只好自稱「盟友(理解性少數的異性戀者)」。 從此以後,該怎麼說呢,「為了成為女同志的聖戰」就開打了。也因此我又陷入「為了成為女同志,必須和女性發生關係」的意識型態。明明自己是不是女同志,不是靠經驗決定,也不是醫生說了算,只能順著自己的感覺來選擇。總之進入了第二階段——「向女同志社群出櫃」。(推薦閱讀:第一次出櫃就上手的諷刺:同志出櫃真能迎接舒適圈?) 「我是女同志」這句話原本難以啟齒,卻意外成為在女同志酒吧或活動上與其他人打成一片的神奇台詞。利用 Mixi(過去日本的社交網站龍頭)尋找小型女同志聚會,提出參加申請時,我一開口就是這句話。 第一次參加的女同志聚會,有很多看起來平凡無奇的女生,其中不乏同年紀的人,我還記得有人開朗地說「普通地向父母介紹女朋友」,這句話帶給我莫大的勇氣。被問到自己的事時,我是這麼說的:「我還沒跟女性交往過,但是過去有好幾次幫以前的男朋友化妝、換上女裝的經驗。走在街上,看到帥哥一點感覺也沒有,只有看到可愛的女孩子才會心裡小鹿亂撞。」我還記得聽到對方說:「哇!你真的很喜歡女生耶!」時,內心湧起莫名的喜悅。 從此以後,我經常參加女同志的活動,當時還抱著「不和女性發生性關係,就無法稱為真正的女同志」這種鑽牛角尖的想法,大概是我飢渴的態度嚇到女生,害我一直被甩,這時,我突然產生一個疑問。 「咦⋯⋯?談戀愛是為了『成為女同志』嗎⋯⋯?」 這時進入了發現自己被女同志這個字眼侷限住,亦即發現到其實不需要逢人就坦承自己是女同志的第三階段。 喜歡女性的心情根本不需要坦承自己是女同志、判斷是否為戀愛感情來佐證。可愛的女孩子就是可愛。事情就這麼簡單。大可不用執著於性取向或是不是愛情,只要好好正視「喜歡」的心意就行了!感覺豁然開朗、通體舒暢。 當時我住在澀谷的分租公寓,與三十三個男男女女共同生活。這是為了矯正不敢出櫃造成的疑神疑鬼、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選擇。 圖片|來源 室友中有個可愛的女孩子,每天都會跟我說:「早安!你今天也超可愛的!」還聽他提起過他單戀的男孩子,真心希望他能得到幸福。即使一起住的朋友對我說:「你是女同志吧?不要偷看我洗澡喔。」我也能以泰然自若的表情回答:「我只對心愛女人的身體感興趣。」 回過神來,感覺已經不需要再對一起住的人有任何隱瞞了。當我一一面對、誠心誠意地回答,就連一開始對我有所誤解「那你應該很討厭我們這些男人」或是感覺不舒服「你是想進女生房間才搬來跟我們一起住」的人,也開始對出門參加女同志活動的我說:「加油!帶個好女人回來!!」 不需要出櫃,也不需要隱瞞。尤其是不要用「女同志」這個名詞,改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再滿腦子想著「為了成為女同志,必須和女人上床!」或一心想著要「告白」自己是不是女同志,這份感情是否為愛情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迷人的女孩子就是很迷人,就這麼簡單! 於是我每天都快活得不得了,打從心底感覺日子過得很充實,不用在每一句話前面都加上「其實我是女同志⋯⋯」的開場白也沒關係。(推薦閱讀:寫在世界出櫃日之後:一定要「出櫃」證明自己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遇見了命中註定的人。那一天,不知道為什麼,我確定「今晚會遇見真命天女!」化上無懈可擊的彩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內心充滿期待地前往限女生參加的俱樂部活動。 他就出現在音樂與人群中,剪得短短的頭髮,堅毅的表情,穿著開襟襯衫,是一位有著藍眼睛的美女。我猜他肯定名花有主了,但交不交往另當別論,我只想告訴他一件事。於是我追逐著他的身影,拍了拍他的肩膀,毫不猶豫地對轉身回頭的他說: 「你很迷人!」 「謝謝,要一起跳舞嗎?」 這個人就是我現在的妻子。 完全不需要「你現在有對象嗎?」或「我其實是女同志⋯⋯」或「請問你願不願意和我交往?」這種長篇大論的開場白。因為我知道話說得太多,無論如何都會夾雜著為了保護自己的話語。比起保護自己的話語,只說一句「你很迷人」或「你好可愛」更能打動對方的心,無論有沒有機會發展成戀愛關係,對方都會很高興。 圖片|來源 開始與對方過起兩人生活,每一天都幸福無比的情況下,來到了第四階段,亦即在職場上(也就是我所屬的經紀公司)出櫃。當時我已經完全不覺得有個同性戀人有什麼特別。一如往常地前往試鏡時,有人問我「最近有什麼開心的事嗎?」我抬頭挺胸地據實以告。 「最近我女朋友⋯⋯」 「女朋友!?」 回過神來的時候,導演已經給我一本寫著「日本第一位女同志藝人」的劇本,於是我開始對著鏡頭、當著其他大牌藝人的面侃侃而談女朋友的事,然後又順水推舟地成為該節目的固定班底。事已至此,再也瞞不住經紀公司。 我成了女同志藝人,有了固定參加演出的節目,再加上與女朋友的婚約,決定向經紀公司的老闆,也是我人生標竿的杉本彩女士報告此事。 杉本彩女士是一位透過阿根廷探戈及小說等作品來表現「男女」世界的人。一旦知道我是同性戀者,可能會叫我回家吃自己⋯⋯。因為太緊張了,我的舉動變得十分可疑,早就忘記自己當時說了什麼。 不過,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對於我的出櫃,彩女士是這麼回答的: 「從事演藝工作的意義就在於具有向社會傳達訊息的使命。你身為女同志,在青春期肯定有過許多苦澀的回憶。既然如此,不要再出現與你有同樣苦澀回憶的人,不就是你接下來從事演藝工作的意義嗎?」 如今回想起來,眼淚依舊會奪眶而出。彩女士在從事演藝工作之餘,也持續參與保護動物的活動。彩女士隨即發訊息給我參與演出的網路節目〈牧村朝子與東小雪的女同志頻道〉。 當我為了和女朋友一起生活而遠渡法國,暫時無法從事演藝工作,經紀人也想盡各種辦法讓我得以在演藝圈存活下來。 圖片|來源 多虧周圍這些人伸出溫暖的援手,我才能繼續從事演藝工作,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像是「女同志怎麼可以出現在小孩子看電視的時段」的抗議、以及觀眾痛切的控訴「被發現是女同志,在學校和家裡都失去容身之處」。 被趕出家門、在學校遭到霸凌、有些國家甚至會處以死刑⋯⋯這就是同性戀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只是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就只是這樣而已,到底是為什麼⋯⋯。彷彿要趕狗入窮巷似地,我甚至還接到母親寄來的長信。 因為太痛苦了,我沒辦法仔細看完,但那封信裡充滿對我在電視上公開自己是女同志的怒氣。 至此終於進入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向家人出櫃,以及克服對恐同者的憤慨。為了和平地向家人介紹女朋友,為了不要被包圍著同性戀者的現實打敗,我採取問對方「為什麼?」的方法。 對於每一封寫來表示「無法饒恕同性戀者」的來信,我都一一回覆「感謝您的意見。為什麼無法饒恕同性戀者?」不斷追問「為什麼?」的結果,我發現恐同者都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對未知的恐懼」。 於是我決定毫不保留地加以說明。我帶著女朋友的照片去見因為我是女同志而大發雷霆的母親和還不知道這件事的父親。 圖片|來源 「我有個很喜歡的人。為了和那個人一起生活,我要去法國。這是那個人的照片。」 「怎麼回事,這個人好像女孩子。」 「沒錯,就是女孩子。我深愛著這個人。一直不敢告訴別人,我喜歡的其實是女生。我不想再說謊了,而且我們打算結婚,所以想好好地介紹給你們認識。一個禮拜後,我會帶這個人回來。」 先讓他們看照片,避免提到女同志或同性戀之類的字眼,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心中所想。 父親一臉怒氣,說他聽不懂我在說什麼。但我猜他那個禮拜肯定想了很多。一週後,父母在餐桌上擺滿了前所未有的山珍海味,溫暖地迎接我女朋友。祖母聽說我要和同性結婚時是這麼說的:「比起你的結婚對象是男是女,奶奶更重視對方是不是個好人。」 我想家人內心深處一定對我有著「女兒居然是女同志」的不諒解,我對家人一定也有「你們都不肯了解女同志」的不諒解。那是一種被女同志這個單字畫地自限,不想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又因為不了解而恐懼的心情。(推薦閱讀:【酷兒留學手記】孤獨是常態,「家」是同志耗盡青春理解的字) 如今再回過頭想想就能明白,最重要的是想要互相理解的心情,而不是告訴對方我是女同志。出櫃是說出自己內心所想的結果,而不是目的。 現在比起意味著「走出去」的出櫃,我的生活更像是處於完全開放,本來就沒有躲進櫃子裡的狀態,亦即所謂公開的女同志。只不過,至今仍舊偶爾會有人對我說:「和男人上床就會改變了。」除非對方不再問我這個問題,否則我都會反問對方:「為什麼?」 人與人不可能百分之百互相了解,正因為如此才會有痛苦,但也很有意思,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雖然很辛苦,但是請不要放棄,勇敢面對不斷改變的別人與不斷改變的自己。去感受,而非亂貼標籤;去理解,而非擅加判斷。 如果這樣還是覺得很痛苦的話,就去睡一覺、去吃東西、去自慰。 如果這樣還是覺得很痛苦的話,也可以什麼都不要做。 如果不能什麼都不做,至少讓心靈放空,休息一下。 好好地休息過後,再好好地正視每一個人,世界應該會比原本戴著「女同志都討厭男人」或「男人都很粗魯」的有色眼鏡看到的世界更七彩繽紛。在討論女同志怎樣、男人怎樣之前,大家都是獨立的人類。就連我向父母出櫃時,最想讓他們知道的也不是「我是女同志」,而是「我遇見了心愛的女人,很幸福,感謝你們生我養我」。 女同志這個字眼,說明起來很方便,用這個字眼來尋找同伴也很方便,然而,這是可以當成方便的工具,一再濫用的字眼嗎?貪圖方便,我也會用女同志這個字眼來介紹自己,但我認為自己並非女同志,而是深愛妻子的我。雖然看到其他可愛的女孩時,還是會心跳加速就是了。 本文摘自牧村朝子的《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 October 31,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2yeSi
愛家團體反串公投辯論正反方,這是你們想帶給孩子的價值嗎 https://ift.tt/2yHTia1 2018 年底公投將近,日前舉辦電視辯論會之抽籤。反同團體卻出現辯論正反方都是自己人的狀況,以辯論之名,行鑽漏洞之實。這就是反同團體想給孩子的價值觀嗎? 文|苗博雅 反同公投出奧步,摧毀公投辯論民主精神 反同人士的奧步層出不窮,下限秀不完。除了最常見的栽贓、盜圖、抄襲之外,現在還要直接玩殘公投辯論會。 為了讓選民在思辨後投下神聖的一票,選前每個公投都有電視辯論會,讓正反方可以公開論述、辯論交鋒。平權公投的電視辯論會,反同方有登記反對辦事處。因此,未來平權公投的兩案共 10 場電視辯論,都會由反同人士擔任反方。 但,反同公投的辯論會,反同組織又成立了反對自己的辦事處。今日抽籤,反同公投的辯論會反方有 9 場都是他們自己人。所以,之後在平權公投的每一場辯論,都會出現正反交鋒。 但,反同公投的「辯論會」,有 9 場實際上會出現「兩個正方」(兩方都是反同) 圖片|來源 而中選會規劃電視辯論會的流程是: 提案方發言 12 分鐘 反對方發言 12 分鐘 提案方發言 12 分鐘 反對方發言 12 分鐘 所以,平權公投的電視辯論會皆由反同人士收尾;反同公投的電視辯論會還是多由反同人士收尾。反同公投辯論會正方是反同人士,反方也是反同人士。反同人士不敢辯論,就鑽制度的漏洞,玩殘公投。(推薦閱讀:反同公投是什麼?另立專法不好嗎?懶人包一次告訴你) 如果反同方覺得自己是正確的,為何要派人反串?為何不敢辯論?不敢接受檢驗?不敢接受挑戰?平權公投坦蕩接受辯論。但反同公投不敢接受檢驗。不敢接受檢驗的公投提案,是要如何殘害台灣?這種玩殘公投制度的態度,要怎麼教小孩? 圖片|來源 反同公投的玩法不只是反同,根本就是踐踏民主、反民主。今天你讓他們用民主程序反同,明天他們就用民主摧毀我們的民主。如果你也覺得不能放任反同人士踐踏民主法治的精神,請記得: 107 年 11 月 24 日 攜帶身分證到戶籍地投票所 對 14、15 號平權公投投下「同意」 對 10、11、12 號反同公投投下「不同意」 反同人士破壞公投民主辯論機制,讓我們用選票制裁把人民當傻瓜的人!(推薦閱讀:公投該怎麼投?平權路上,兩好三壞) 本文獲 苗博雅 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October 31, 2018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yHTia1
為什麼會想自殺?痛苦時,我們需要與人連結 https://ift.tt/2JrLm0M 自殺的人並不是想死,而是想讓痛苦停止。如果我們能夠適時分擔這些痛苦,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文|留佩萱 今年六月初,美國知名時尚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以及知名主廚、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相隔幾天內分別自殺了。而在絲蓓以及波登自殺的這個禮拜,美國總共還有另外八百六十五人自殺身亡。 「為什麼他會這麼做?」一個人自殺後,身旁的親人和朋友常常問這個問題。到底是為什麼,人會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尤其是絲蓓和波登,這兩位擁有成功事業與高知名度的人,為什麼他們會自殺?為什麼他們已經達到了如此高的成就,卻不想再活下去? 當自殺的是那些人生看起來光鮮亮麗、功成名就、開朗積極的人時,常常會讓人們非常訝異──這些人看起來好像過得很快樂、擁有一切,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會有自殺念頭,甚至嘗試自殺。(推薦閱讀:12 張圖理解如何陪伴自殺者:接納、傾聽、不要批判自殺行為) 身為一位心理治療師,我的工作讓我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那一面: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內在世界裡的情緒和聲音──這些外表常常看不出來的東西──決定了一個人到底過得如何、是否快樂。在諮商室中,我看到那些外在光鮮亮麗的個案們,也痛苦地被內心的情緒和聲音折磨。 這些聲音告訴他們:「你永遠都不夠好」、「如果你沒有成功,就沒有價值」、「沒有人在乎你」。憂鬱、焦慮、羞愧、覺得自己沒價值、以及巨大的孤寂感,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 從治療個案中我也理解到,一個人如何面對處理自己的內心世界,比起贏得多少成就和財富,還要重要多了。 圖片作者|Ethan Hickerson 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想自殺,並不完全是「自己的問題」 許多人在聽到自殺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憂鬱症。當讀到絲蓓和波登自殺的消息時,我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也是:「他們有憂鬱症嗎?」 的確,憂鬱症與自殺傾向之間的關聯性已經被許多人重視,每當有自殺新聞時,媒體就會開始挖掘這個人有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想要為自殺的原因下定論。但是,如果我們完全把自殺歸咎於「心理疾病」時,就好像是在說:這個人會自殺就是因為他有精神疾病、他的大腦有問題。 這樣使用「疾病觀點」來看待自殺,就強調了一個人會自殺是因為「他自己的問題」。 在絲蓓與波登自殺的那個禮拜,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局發表了一份報告(註),當中的數據顯示,自殺身亡的人有超過一半其實並沒有任何精神疾病的診斷、也沒有顯現出自殺前的警訊;也就是說,一個人會自殺有時候是非常突然、無法預期的。 如果我們一直強調自殺是因為個人問題,就會忽視了另一個對人影響重大的因素──這個人正在經歷些什麼?感情問題、婚姻破裂、經歷重大失去、藥物酒癮、身體健康出問題、財務困境、失業、貧困、或是因為工作和家庭所帶來的各種壓力。 這些社會環境因素都被顯示和自殺有關聯。但是,當一個人在經歷這些時,不但常常得不到周遭人的支持與關心,還可能會被評價、被指責、甚至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籤。 圖片|來源 請正視那些你不願面對的不幸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隔壁搬來一戶人家,是一位單親媽媽獨力撫養兩個孩子,你得知這位媽媽一年前因為家暴和前夫離婚,而且她的哥哥幾個月前自殺了,聽到這些,你會想要多和她認識互動,還是會想警告孩子「她們家有問題,不要跟那兩個小孩玩」? 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和正在經歷掙扎的人區隔開來,我們告訴自己: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這些事情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被診斷有心理疾病、遭遇家暴、被性侵害、童年被虐待、自殺、受到暴力攻擊、離婚、遭到背叛、因為天災人禍親人死亡、失業、被債務困擾、犯罪坐牢──這些都是「別人」才會經歷的事情。 區隔自己和別人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我們尋找事情發生的原因,像是指責性侵受害者「都是因為她自己不檢點才會被性侵」、認為八仙塵暴的受害者「都是因為自己愛玩才會被燒傷」。找到歸咎的原因後,我們就可以相信會發生這些事情都是他們的錯。 因為,如果不這樣區隔自己和別人,就等於承認這些殘忍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也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樣的事實太讓人焦慮恐懼,所以我們努力尋找可以譴責人的理由。 但是,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可能會經歷上述所提到的那些困境。事實上,我們就是自己口中的「別人」,我們以為別人才會發生的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會經歷這些痛苦和不幸都是身為人的一部分,不管你我都一樣。那麼,或許我們就可以放下指責,選擇去陪伴、和別人的痛苦待在一起。 圖片|來源 與人連結,才能與痛苦共存 我們每天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內心正在承受某些痛苦──心碎、哀悼、悲傷、憂鬱、焦慮、羞愧、孤寂,而這些從外表都看不出來。許多正在經歷內心痛苦的人也不敢說,因為怕說出來後被人指責、覺得丟臉或羞愧。 尤其在台灣,許多人成長過程裡一路都被要求要成功、要贏過別人、不容許失敗。但是,在這個為了獲得勝利而不斷把別人踩下去的過程中,人與人連結的機會也就消失了──如果你心中想的都是「我要比你好、我要贏過你」,怎麼可能真正去傾聽、去看見另一個人呢? 自殺的人並不是想死,而是想讓痛苦停止。想自殺的人內心世界承受著劇烈的痛楚,那些無助、絕望、覺得自己受困住了的強烈情緒壓迫著他們。但是,如果人與人之間可以有多一點連結,如果能夠有人陪伴他們一起分擔這些痛苦,結果會不會不一樣?(推薦閱讀:心理師聊「自殺」:他們渴望被理解痛苦,而非否認痛苦存在) 當一個內心正在經歷掙扎的人有個空間可以讓情緒舒展開來,當身旁有人願意真正聆聽他們的傷痛、恐懼、憤怒、內疚與羞愧,當一個人真實地感受到被接納與被看見或許,那些原以為無法承擔的痛苦重量就會變得輕一點,心中巨大的孤寂感也會變得小一點;或許,繼續活著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的學歷和成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要件,但是再多的財富和成就,都無法讓你豁免於人生中的各種不幸;擁有了外在的一切,也不保證可以帶來內在的平靜與快樂。(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菁英主義,讓我們變成一模一樣的人) 比起教孩子要成功勝利,我們更需要教孩子如何與人連結:讓自己願意去感受情緒,去傾聽別人、以及和別人的痛苦情緒待在一起。一個人過得如何,最終還是要回到如何處理自己的內心世界。 而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連結,聆聽人與被聆聽、理解人與被理解,接納人與被接納──擁有這些,內心的重擔就會變得輕一些,你就有辦法開始面對處理那些痛楚和情緒。 當我們把自殺歸咎為個人問題時,就忽略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幫助到正在經歷痛苦的人──提供那份最重要的,人與人間的陪伴和關懷。人是群體的動物,我們都需要與人連結:在經歷困境與痛苦時,我們需要別人的陪伴;而有人在經歷痛楚時,我們也可以成為幫助他的那個人。 註: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局所發表的報告 “CDC report: Suicide rates rising across the U.S.” 參考資料: 1. Suicide as Sickness? http://pcse.pw/7V4BU 2. Why people kill themselves. It’s not depression. http://pcse.pw/72PUA 3. Suicidal People Don’t Want To Die, They Just Want The Pain To Stop http://pcse.pw/7RN3E 4. BAD NEWS IN THREES: KATE SPADE, ANTHONY BOURDAIN, AND THE CDC SUICIDE REPORT http://pcse.pw/6UNG5 October 31, 2018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JrLm0M
每週手寫|為了找到對的人,我選擇剩下最好的自己 https://ift.tt/2PyAVhi 女人迷寫字,邀請你用手寫的溫度,寫下文字的重量。人生旅途漫漫,陪伴你最久的人,終究是你自己。 女人迷寫字,寫下你相信、觸動內心深處的字句。 文字有力量,手寫有溫度,為你精選女人迷手寫 IG 五則語錄, 希望能帶給你更多肯定自己、面對世界的勇氣。 #1 你必須先體驗自己的自私,才能放下自己的自私。 —— 鄭宜農 寫字:@kuokuojamie 文章:鄭宜農的酒品與愛情:無論你是怎樣的混蛋,我都會愛你 #2 人生真要討好誰,也只有最重要的自己。 —— 姐的狂語錄 寫字:@cloud_writing_ 文章:【姐的狂語錄】把討好別人的時間,拿來取悅自己 #3 我後來了解,我永遠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 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輸給負面想法。 —— 渡邊直美 寫字:@bellabb_writing 文章:專訪渡邊直美:我希望成為大家枯燥生活中,笑出來的理由 #4 我總是覺得自己很平凡,但一直以來有人提醒著我, 你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那就夠了。 —— 陳綺貞 寫字:@yuns_writing 文章:專訪陳綺貞:不要當個平面的標籤,要做個立體的人 #5 為了找到對的人, 我選擇剩下最好的自己。 —— 單身日記 寫字:delfin.lin 文章:【單身日記】為了找到對的人,我選擇剩下最好的自己 女人迷寫字募集中 寫下你最喜歡的女人迷文字,在照片中或貼文下方 #女人迷寫字 並 tag @womany_handwriting ,就有機會在女人迷手寫 IG 曝光! 快來追蹤女人迷手寫 IG:@womany_handwriting 文字整理|女人迷編輯 Yuting October 31,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yAVhi
【一個人的派對】所謂成長,就是不期待別人完整自己 https://ift.tt/2SyJjvU 「所謂成長,不過是一堆碎片黏起來,再不斷被打碎又拼回去的過程。」如果你正處在成長的坎裡,不妨看看卡比小姐怎麼說。 「所謂成長,不是被分成兩半的人找回失去的另一半,不過是一堆碎片黏起來,再不斷被打碎又拼回去,沒有任何人能完整無缺,也不要期待別人來完滿自己。」 穿衣本質上是自我建構與解構的循環過程。嬰幼兒時期的衣服是父母賞的,到青春期則旨在自我保護,成年後又成為社會禮儀。直至我們把衣著裝扮當作是一種自適的風格,自我才算真正建立。 圖片|來源 這怎麼說?利亞歪着頭看我。 「提出嬰兒『鏡像階段』理論的法國心理學家拉康,認為嬰兒一開始都是混沌無序,無物無我,需要靠外於自身的他者,逐步認識到自我的存在——鏡中那個舉止一致的『我』,父母口中那個有名有姓的『我』。『我』才漸漸能對餓、寒冷、不適的感覺加以名狀,形成保護『自我』的意識。 而鏡像認同的弔詭在於,『自我就是他者』,嬰孩將自我認同為一個對象或異己。 也就是說,沒有他者,自我也不成立。如果沒法看清他者在建構自我的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以及成形中的『自我』的臣服和抵抗,單純地認為自我僅僅是一種自給自足、從內到外的無性繁殖,無疑是痴人說夢。」 喔,所以童年被整得越慘,自我就越強壯? 圖片|來源 現在的父母不是很愛幫幼兒買戲服道具,去影樓拍照?嬰兒的小天使或小魔鬼造型,小人兒學警察、護士、太空人、消防員的角色扮演,讓兒童的個人形象一直處於被動和大幅變化的狀態。當然,小孩也會逐步展現他的愛惡,譬如對迪士尼公主的著裝模仿,但他們對衣飾的決定權仍相當有限。 父母、學校掌管了人生頭十年的外觀,青春期又旋即進入同儕壓力、制服崇拜和性別認同混亂期,時尚雜誌、明星的穿着打扮、所處城市的流行文化等,都對自我的形塑構成莫大影響。(推薦閱讀:成長不是變成大人,而是認識你自己) 換句話說,自我的建構並非只關乎內心夠不夠強大,而是能否警覺那些加諸身上的作用力—— 自我不是一塊渾然天成的獸皮,而是一襲受時代受環境影響的彈性剪裁。 我喝了一口「白色佳人」,頓時混身充滿杜松子和柑橘的清香,可惜琴酒的比例不夠,無法煞停我的碎碎念:「『我』的概念,並非到了一歲半就組裝完成,女性是從四面八方、支離破碎的訊息、規範、習俗、權威、經驗,逐步建立起『自我』的認知,好比搞懂女生『應該』穿什麼才『像個女生』,裸露、性感的分寸,胸線和腰線的遮掩或強調,中性褲裝、頭巾面紗所築構的放肆、禁忌和潛規則等。」 圖片|來源 「我懂我懂,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都是老調了⋯⋯所謂成長,不是被分成兩半的人找回失去的另一半,不過是一堆碎片黏起來,再不斷被打碎又拼回去。但正如那句歌詞一樣,有裂痕,光才能透進來。」利亞停頓一下:「本來就沒有完整無缺的人,也不要期待別人來完滿自己。問題是,你為何又開始庸人自擾?最近又受什麼刺激了嗎?」 「我想⋯⋯我想傳達的不只是情緒,而是不公義的結構,以及生活痛苦的本質。」 「那痛苦的本質,是和男人有關的吧?」 利亞看穿了我喋喋不休的背後,是傷害與憤怒的殘存。或是因為最近夢見當時裝設計師的前男友 H,想起戀人的往昔。節食、每天三小時健身重訓、時刻挺胸收腹、拔雜毛、牙齒美白、法式美甲⋯⋯ 我活成了他的模特兒,接受全盤的改造。往後所有人都跟我說,你這個那個,有待改善。(推薦閱讀:心理師與藝術的對話:了解自己就是成長的過程) 圖片|來源 我卻只要他們做原來的自己,就夠了。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世間萬事萬物都像電影的場景,被好好打過光。他寬大的白襯衫,洋溢柔順劑氣味的 T-SHIRT,白色浴巾和寶藍色平口泳褲,破了洞的白襪,英氣的牛皮夾克⋯⋯全都煥發異彩。 對不感興趣的人,他身上的鈕扣、衣服、鞋子,像煙灰四散,只覺厭煩礙眼。我只是不懂,為什麼在喜歡、乃至愛的狀態中,人還是熱衷於彼此挑剔?有時我甚至懷疑,人以眾數存在,為的就是互相傷害。」 利亞往煙灰缸裡抖煙蒂:「親,一根煙放著不點,它的完好就永遠沒有意義。改變是人的本性,你要求他們不變,本質上就是在改變他們。不喝咖啡的男友突然迷上咖啡,粗枝大葉的丈夫忽爾在意古龍水,那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唄。 嬰孩割到指頭只會哭,我們割到手,就是一聲不響去找繃帶紗布,去醫院,回頭誓神劈願不活在剃刀邊緣。」 誰啊,不是受過傷,才學會珍惜自己呢?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單人派對」 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October 30, 2018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yJjvU
親密關係裡,我們都需要「溝通的勇氣」 https://ift.tt/2Q7p7js 不論是職場互動、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等活動,「溝通的藝術」人人都想學習與擁有。現代婦女基金會想告訴你,溝通的第一步,就從「面對」開始。 文|現代婦女基金會 面對的勇氣 Google 搜尋「溝通的方法」,會出現 111 萬筆資料,方法很多,肯花時間學習就會進步,但不是人人都有勇氣「面對」衝突。很多時候,因為怕麻煩、害怕對方的情緒、害怕碰觸到自己的弱點,人們寧可「逃避」,也不想要溝通,相愛的兩個人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戀愛的甜美讓人上天堂,覺得自己好棒,覺得這世界充滿可能性,愛情裡的衝突又會讓我們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討厭自己、討厭對方、討厭這個世界。既然「溝通」這麼麻煩,「吵架」這麼麻煩,「面對」這麼麻煩,為什麼要「自找麻煩」跟另一個人在一起呢? 圖片|來源 日劇《月薪嬌妻》第 11 集裡,男主角平匡和女主角美栗為了「平衡家務工作」、「夫妻是平等的關係,不是上司跟下屬」、「家庭主婦是有價值的」這些觀念不斷做出溝通和生活上的調整。 美栗覺得提出這些想法的自己真是麻煩的女人,為什麼就不能像傳統觀念那樣當個溫柔、完美、不抱怨的妻子呢?她自我厭棄的跟平匡說:「你也覺得這樣(跟我一起)的生活很麻煩吧?想要結束現在還來得及,你沒必要自找麻煩。」 男主角平匡並不覺得這些溝通沒有意義,他安慰美栗說:「遇到麻煩就逃避再逃避,一直逃避到極限的話,連走路和吃飯都會變得麻煩,甚至呼吸也會變麻煩,這樣不就幾乎接近死亡了嗎? 圖片|《月薪嬌妻》劇照 生活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都各有各的麻煩,既然不管怎樣都很麻煩,在一起不是比較好嗎?互相談談,堅持不下去時一起熬過去,即使只是做做樣子,也可以讓自己繼續堅持下去吧!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了吧!」(推薦閱讀:不再動不動爭吵或冷戰!讓關係溝通更順利的「魔法句型」) 溝通的效果 當你有情緒的時候,好好地向對方說出你的感受,並「一起討論」出「可以改變」、「兩個人都能接受」的作法。如果只有說出感受,那叫做「抒發情緒」,但如果有進一步的討論,那就是溝通了! 如果,吵架時不小心失控,摔東西了、說出傷人的話了,先喊暫停,各自冷靜,溝通前先誠心誠意的道歉,再來溝通。愛人的心也是會累的,要好好珍惜。 圖片|來源 溝通的方法 一、思考為什麼要溝通? 溝通完,你想要達到什麼效果?通常,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現狀」,比如說,想改變對方的個性,或是改變兩人相處的模式。這時候,要學會分辨哪些是「可以改變的事」,哪些是「不能改變的事」,無法改變的事實就學著「接受」,可以改變的事就付出努力、勇敢去改變吧! 二、什麼時候溝通? 溝通的時機非常重要,兩個人都有情緒的時候,不要進行溝通。也不要在任何一方很累的時候溝通,當你很累的時候會想好好說話嗎?一定不會嘛!更容易吵得沒完沒了。有些人想事情比較慢,需要時間消化,可以先約好溝通的日期,把時間空下來,在那之前,準備好心情、想說的話,更能達成溝通的效果。 圖片|來源 三、要溝通什麼? 舉例來說,「約會時該由誰付錢?」有人會堅持要男生出錢,有人會堅持各付各的。如果只是抱怨「男人約會不負責出錢是沒有男子氣概的」或是「都要男生出錢的女生很有病」,這無法改變現狀,也對兩個人的關係沒有幫助。 溝通就是努力找到「兩個人都能接受的具體方法」,比如說,因為兩人都是學生,沒在賺錢,只由一邊出錢很不公平,也很吃力,所以約會的時候可以「這次我付、下次你付」,或者是「一起有一個約會用的公用錢包,兩人每個月固定丟多少錢進去,約會的錢就從那裡面出」。(推薦閱讀:男人想滅火,女人想找起火點:情侶的溝通藝術) 四、用什麼方式溝通? 可以選擇當面說、文字訊息或講電話。有的人講話很衝,用文字訊息反而可以緩衝情緒,邊寫邊思考,也有人需要從講話的語氣、表情來判斷對方是不是在生氣,不喜歡看不到表情的文字訊息,一定要講電話或當面說。每個人習慣的不同,為了避免產生更多誤會與衝突,先溝通出「溝通的方式」也很重要。 October 30,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7p7js
心理測驗|理性或感性?測試你的愛情態度 https://ift.tt/2Da1K5K 面對情人的背叛,你會選擇理性還是感性面對?一起來測試看看愛情世界裡,你真實的面貌! 圖片| Marie Claire Start 1. 從不為體重煩惱? yes 2 no 5 2. 看電影到感人處會流淚? yes 3 no 9 3. 跟母親的感情很好? yes 4 no 8 4. 口才不錯? yes 第一型 no 18 5.對於他人的批評,容易耿耿於懷? yes 9 no 6 6. 喜歡熱鬧和參與各種活動? yes 7 no 11 7. 睡眠和起床的時間經常不固定? yes 第六型 no 12 8. 不是那種很容易睡著的人? yes 6 no 10 9. 老覺得自己的胸部不夠大? yes 12 no 11 10. 心情不好的時候,經常會暴飲暴食? yes 14 no 13 11. 不太喜歡運動? yes 18 no 19 12. 就全身比例來看,你的臀部蠻小的? yes 16 no 15 13. 腸胃不太好,不是經常便秘就是拉肚子? yes 17 no 15 14. 你的皮膚白皙且臉型較圓? yes 第三型 no 22 15. 喜歡運動肌肉型男孩? yes 23 no 14 16. 很容易相信他人的話,容易受人影響? yes 20 no 21 17. 自己上街購物經常拿不定主意? yes 第四型 no 22 18. 一緊張或興奮就容易冒汗? yes 22 no 16 19. 說話直接了當? yes 23 no 第八型 20. 覺得自己的異性緣還不錯? yes 第九型 no 15 21. 額頭很寬很高? yes 第十型 no 20 22. 想要得到的事情,一定全力以赴? yes 第二型 no 19 23. 有點喜新厭舊? yes 第五型 no 第七型 第一型 你是個不折不扣的愛情狠角色。凡事以理性思考,擅長冷眼旁觀。極少為了愛去委屈自己,更無法忍受背叛,必要時絕對以牙還牙,個性傾向以目標為導向,三振情人是你的專長。 第二型 「狠」這個字跟你完全絕緣,因為你對於戀愛總抱持著浪漫憧憬。很難拒絕他人,沒有愛又覺得生活無味,因此只要對方頻頻獻殷勤,就會招架不住,愛情的世界裡需要理性點,別太天真,否則容易成為愛情的奴隸。(推薦閱讀:自殺式的愛情:我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第三型 與其說你是個狠角色,不如說是一個善惡分明的人。對於戀愛,你沒存有什麼特別的幻想,不過一旦付出真心幾乎就不會再出軌,嫉惡如仇的你若是遇到了脫線情人或是背叛這種事情,不會善罷干休。 第四型 你其實很容易動情,偏偏外表就是那麼壓抑。討厭背叛與不斷付出,無奈面對愛情就是少了點決心與理性,所以即便想要在愛情的世界中主宰,可是就是缺乏一份狠勁。 第五型 競爭會讓你對愛情顯得更來勁。思想開放的你,對於另類戀情並不特別排斥。合則來不合則去是你的愛情態度,即便吃了虧想要報復對方背叛,通常也只是說說而已,因為與其浪費時間以牙還牙,你寧可去約會下一個對象。 第六型 你很少愛得很深很久,好奇心強的你,喜歡嘗試不同的經驗,對於有自信或是大家都喜歡的對象,尤其有一種想要征服或是到手的感覺。你的狠勁只出現在競爭奪愛的時候,一旦愛情不再,你馬上就會拍拍屁股走人,不浪費一點時間。 第七型 你的好勝心很強,不過儘管強勢,倒是挺有風度,一旦發現對方不來電,就不會勉強。你無法忍受不忠誠的對象,所以感情世界中會試圖採取主導,你的狠勁端看愛對方的程度。愛的越深則越狠。 第八型 雖說感情世界中你向來不是強者,但若是遇到了不順心或是背叛,負面能量累積之後的爆發力也相當驚人。你是屬於耐心十足的狠角色,能夠慢慢的預謀報復且絕對不會忘記他人所給你的傷痛。 第九型 感情豐富的你有情緒化的傾向,經常搞不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愛情的世界中,你的狠只對自己,對於虧待你的愛人則下不了手。想要扭轉這樣的愛情態度得先學著理性與拿回感情主控權,愛情運才能翻轉。 第十型 你是個個人特色十足的人,儘管個性幹練卻不是記恨且小心眼的人。你的狠不在於報復,而是相處互動時的強勢魅力。對於感情對象的不忠誠你倒是挺看得開,通常提得起也放得下。 Text /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林亞君 Photo /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DR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超準心理測驗】為了愛情拋下一切?你的「閃婚指數」大解析 【超準心理測驗】妳是哪種人妻類型? 【超準心理測驗】婚後妳有主導權嗎? October 30, 2018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a1K5K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當媽媽對我說,年底平權公投,她持反對票 https://ift.tt/2yFr9jO 如果你也曾想過:「與父母對同婚議題持相反意見時該如何解決?」Sydney Sie 用親身經驗告訴你。用愛包容一切,等待彩虹降臨的那一刻,也許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作者|Sydney Sie 今天是允中爸媽與我媽第一次見面,在這之前我媽一直很怕我「被欺負」,認為已經交往那麼久了,應該要讓對方也知道這位女孩是有愛她的媽媽。餐桌上我媽問到我們什麼時候要結婚,我還沒開口,她接著說:「喔對,妳要等同婚可以過了之後才結嘛」。 這部分我之前就一直有跟媽媽說過,正欣慰她還記得時,她繼續說:「年底公投,同婚我是持反對票的。」是啊,我怎麼會忘記呢,我說那妳就是不希望我們結婚,她說:「如果要你們結婚但同婚必須過的話,那你們就不要結了,妳結不結不干我的事。」 拋下一句:「那些是心理有病。」 圖片|來源 中餐結束後,到山上拜了外婆,因為今天是媽媽的農曆生日,她總是說生日是母難日。回到家,坐在客廳吃點心聊天,她又開始提起,如果我們結婚的話,她可以送我冷氣,追問我現在的房間有沒有冷氣,我說沒有,她說:「夏天沒有冷氣根本不能過。」因為身體狀況不好,所以總是難以入睡的她重複說著:「那就是冷氣了,妳結婚就送妳冷氣。」 我說我不要冷氣,我可以自己買,她問那妳要什麼,我說:「我希望妳不要反對同性婚姻。」她哎呀呀的叫,怎麼又是這個,又要談這個,她舉例身邊有許多朋友的小孩都是同性戀,有位朋友的小孩是獨生女,爸爸知道之後打了孩子耳光,從此斷絕關係,10 年間都沒有聯絡,連媽媽的葬禮都沒有出現。 我問:「如果是我呢,如果我是同性戀妳也會這樣對我嗎?」她摸了一下胸口,她說我真的想過,她說:「我會尊重,但不會去投票。」我說那就不叫做尊重,因為現階段同性戀就是不能結婚,什麼都不做就是反對,那不叫尊重。 她繼續問:「那我該怎麼辦,我內心沒有真的同意,難道要我去騙人嗎?」,我說:「像是剛剛那個例子,那個女兒做錯了什麼事?她去偷搶拐騙了嗎?她殺人放火了嗎?只因為性向,就要被唾棄。那如果允中是女生呢?妳也知道允中很照顧我,所以只因為她的性別,就算她對我很好也應該拆散我們嗎?」我拿在手中的水一直沒有喝過。 圖片|來源 「被拆散之後,然後讓我遇到其它會欺負我的人嗎?」隨後本來想說的話也沒有說出口。媽媽的感情路並不是很順利,從小有機會見到她,就常跟我說不要太相信男人,對於「被欺負」她太瞭解了,她經歷過的侵犯與暴力比我多上許多,也是因為這樣憂鬱症跟了她好久。 「心理有病」這句話對她來說是日常,有病了就吃藥,有病了就去住院,與一切隔絕。同性戀等於心理有病,對她來說就是吃藥住院就可以解決。 有許多人因同性戀傾向而強迫就醫,遭到迫害、職業生涯盡毀甚至以同性戀相關罪名起訴,其一知名人物就是圖靈。我跟媽媽說:「沒有一個反對同性戀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而自殺,但有太多太多因為自己是同性戀卻被父母反對或是被同儕霸凌而自殺,妳知道這兩者嚴重性的差別嗎?」 媽媽說了句:「真的嗎?」其實我當下有點驚訝,我不知道這些我們已經讀透的新聞在她們耳裡是如此陌生,我繼續提了葉永鋕,他被同儕霸凌,他沒有容身之處,在他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他該怎麼做。(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從玫瑰少年憋尿看性別友善廁所) 我繼續問了不久前的那題:「那如果是我呢,如果我只剩下妳可以支持我了,妳也會這樣對我嗎。」媽媽站了起來說聲哎呦我不知道,我跑過去抱著她說:「拜託,我真的很認真,妳知道我從小就被爸爸打,妳知道被爸爸打的時候我都沒這麼難過嗎,但我知道這些人因為這樣而死掉我真的哭了很久,我真的很難過。」 媽媽也被爸爸打過,打到去驗傷,她知道那是「什麼打」,她知道那有多痛。我講到眼眶已經快掉淚了,但媽媽應該沒發現,畢竟我是從側面抱她的。 「好啦好啦」我以為我聽錯。 「好啦,我會去投支持同婚。」 媽媽說出這句話。當下我沒有歡呼也沒有感謝,只是回說:「真的喔,真的喔。」但其實我是嚇到了這樣的回應,我沒有想過要說服什麼,這個議題已經在我們家吵了許多年,每次提起都只是要堅持我自己的立場而已,只是要讓他們知道,支持同婚的人不是什麼妖魔,而是這樣你們愛的孩子。(推薦閱讀:【性別觀察】今年春節,同志與同志父母的出櫃練習) 不知道媽媽中間會不會又被愛家公投洗腦,又或是那句話根本就只是想打發我,但以我媽的個性,她不會為了取悅我而對我說謊,她是個誠實的人,常常說我的美都是遺傳她。 本文獲 Sydney Sie 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October 30,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yFr9jO
致沒安全感的刺蝟情人:十個讓你找回愛人能力的方法 https://ift.tt/2Q3IdXA 「我想過要好好愛他的⋯⋯」如果這句話總在你給對方造成傷害後浮現在腦海,那麼你可能是沒有安全感的「刺蝟情人」。十個方法提供你將刺收起來,好好愛人,你會發現愛很美好,你也很美好。 文|現代婦女基金會 你的內心總是在哭喊「我也想要好好的去愛人」,但你總是沒有能力做到嗎?你總是輸給了自己的不安全感,用各種方法要另一半給你證明;你查看他的手機、把他臉書牆上的留言對話一個個看過;你每兩個小時要打電話問他在哪裡,你像刺蝟一樣,防備著,害怕受傷。 或者,你深深相信愛情就是會帶來傷害,所以你要保護自己。 有一任情人哭著跟你說:「你根本不相信我對你的愛,我做再多你都感受不到。」但是你沒有辦法,你不知道怎麼好好地去愛。於是,當每一任情人提出分手時,你都彷彿世界末日一樣,說著:「求求你不要丟下我一個人」。 你哭泣、失眠、不吃不喝,甚至傷害自己,只是希望他們不要離開你,你甚至會無法控制地用最難聽的話語咒罵另一半,甚至動手打他,卻又在清醒之後哭著後悔道歉。(推薦閱讀:智能家居的新型家暴:親密關係,不該摻雜你的控制欲) 情人一個換過一個,每個分手後都不願意再跟你聯絡,你對談戀愛越來越害怕,甚至覺得不要再放自己出去害人了,就這樣自己一個人一輩子到老就好,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糟。 「我也想要有愛人的能力」 但是你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可以說給誰聽。 圖片|來源 給不想當刺蝟情人的你 在關係中,會選擇使用暴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 在你過去的成長經驗裡,從家人身上學習到用「暴力」、「怒罵」來解決問題。 當你生氣、難過的時候,你不知道怎麼適當地表達情緒。 在工作、生活或其他方面的壓力沒有被好好處理,所以把情緒發洩在另一半身上。 你對自己沒自信、在關係中沒有安全感,想用掌控另一半的方式維持關係。 你忘記另一半也是個獨立的個體,把他當作自己的東西,希望什麼都聽你的,不要有自己的意見。 與另一半激烈爭吵,感覺狀況快要失控時,你可以怎麼做呢? 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一下。 如果可以,立刻離開現場,現在並不是談話的好時機。告訴對方「我現在需要一些冷靜的時間」,並與對方約定時間再回來談,想想看你過去在激烈爭吵時,曾經失控說過的「衝動言語」對關係的影響。 用適當的方法抒發情緒,比如說:跑步。 當情緒比較平靜之後,可以想想你生氣的原因,例如「擔心失去對方」、「覺得不被尊重」⋯⋯等。 做一個新的決定,告訴自己:「我現在可以停下來,停止傷害他,停止傷害我們的關係,也停止傷害我自己。」,你只需要向對方表達你的感受及想法。 圖片|來源 選擇新的方式,為關係找到新的出口:找人談一談 你心裡面有好多好多疑問,「我該怎麼辦?」、「我跟他是不是完蛋了?」或是「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你慌亂、後悔、憤怒。但親愛的,你只是需要找個人談一談,談談你自己,也談談你跟他該怎麼繼續下去,或是結束。 也許你會害怕、怕被責怪「都是你不好」或「你就是失敗的人」,但是,繼續躲在刺蝟外殼的保護裡,你永遠都找不到出路,請你為自己變得勇敢。也許,你不習慣向別人說這些事,也不知道可以跟誰說,但是現在你有一個機會,可以選擇新的方式,勇敢走出不一樣的路。(推薦閱讀:《夫妻這種病》:愛不是控制,而是接納彼此) 找朋友談談吧!或者,你想找不認識你的人、朋友以外的人談談,歡迎與我們聯絡。如果你的朋友是位刺蝟情人,你想知道可以怎麼幫他/她、如何支持他/她 也歡迎與我們聊聊! 部份內容參考衛生福利部〈下一站彩虹手冊〉 October 29,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3IdXA
寫在護家盟影片之後:同志的「可愛」,是為了被社會接納的強大武裝 https://ift.tt/2DaWYVw 寫在護家盟的反同微電影後。給所有反同的人士、因擔心而保守的爸爸媽媽們:同志追求的與大眾追求的一樣,就是公平地被對待,公平地實現「小事」。 看著護家盟拍攝的影片,內容大致上描述:一個出櫃同志,離家出走後,有一天終於回家了,沒想到竟然是染上了愛滋,最後讓全家人照顧他,最終還是走向死亡。表面上,訴諸了親情與「家的力量」,實際上,他們在結尾放上了各種數據,把愛滋、同志連結在一起,讓社會大眾看完後,在「無害的家庭溫馨感」之中,感受到「同志的大逆不道」。而且,該影片的製作團隊,被爆料以「兩性平等微電影」的說法來誆騙演員,要求其演出。以上種種作法,我必須很不客氣地說,非常下流。 圖片|Youtube 截圖 我的臉書動態牆上、LINE 的群組裡,流竄著同志好朋友們的憤怒、不捨與憂鬱。這個情況,跟 2016 年底「民法修正案」闖關時的氛圍一樣。保守的反同團體,散播各式各樣惡毒的影片、傳單、LINE 訊息,企圖以「恐懼」來拉攏民眾。這樣做真的很不道德,他們就是在用「別人的一生」、「別人的苦痛」,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就在「用他人的血,來暖自己」。我再說一次,我對此種手法,感到不齒,而且憤怒。 但我只是個 Nobody,沒人在乎我的情緒、我的憤怒,同樣,他們根本不在乎同志們的情緒與憤怒,他們只要達到他們的目的—反對同性戀。不過,我寫下這些文字,我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說。 我想跟護家盟、因為擔心而變得保守的爸爸媽媽們,說一些話。沒有經歷過一些人生的人,只能用道理服人,有經歷過一些閱歷的人,卻能用感受服人。我們先放下邏輯、道理,我們來談談感受。每一次,我看到那些由你們製作、轉發的惡意文宣品,我都會氣得睡不著覺,我都會打從心裡詛咒你們去死。但是,待我冷靜後,我想想⋯⋯我看著你們,我可以想像你們的人生。請讓我依樣畫葫蘆地,照樣照句你們的話:「我有許多護家盟的朋友,他們都是好人」。 你們或許都是好人,都是關心弱勢、參與公益與慈善工作的好人,你們或許是,看到你們的孩子帶同學到家裡作客,會熱情地切水果,拿出甜點、餅乾、乖乖桶的那種爸媽。你們或許是,看到路邊有孩子走失,哭著要找爸爸媽媽,會主動停下來,打電話報警,或是留在原地陪著孩子直到找到爸媽為止的那種爸媽、那種好人。 你們都有一個相愛的伴侶,一起白手起家、打拚,買了一個溫馨、裝潢素雅的公寓;你們第一次跟自己的伴侶約會時,也許都會很緊張,深怕對方會不喜歡自己,一心一意想要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你們從約會到交往,再步入婚姻,在婚禮上,說著彼此給彼此的誓言、承諾與長相廝守,接著不久後,你們的小孩誕生,蹦蹦跳跳地在家裡亂竄。 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另一半經常出差,雙人床的另一邊空了,翻來覆去了好幾天都無法入眠;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另一半生病了、發生意外了,你們會毫不猶豫地請假,飛奔到醫院,緊張地問醫生:「我太太還好嗎?」或者「我先生應該沒有大礙吧?」。 我相信,直到白髮蒼蒼,你們都會永遠記得這所有的一切,包含你與你的伴侶一起上街抗議性別平等教育,宣稱要拯救你們的孩子,免於性別光譜教材的殘害,遠離同性戀的肛交、性解放教育,防止愛滋病透過課本傳染給你們的孩子。 你們一定都會記得這一切,記得這些小事。這些甜蜜的、溫馨的、親密的、自然的小事,你們當然會記得,同志們也都會記得,我也會記得。 我看著你們,我幾乎可以看見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屬於伴侶間的小事。可是,你們看不看得見,你們口中所說「我也有許多同性戀的朋友,他們都很可愛」的同志們的小事? 你們可曾看過,像我這樣的一個「娘娘腔」,小時候因為「太娘」,被一群人壓在地上威脅「你不准再來上課」,下了課,我不敢去上廁所,只因為我「太娘」,他們要檢查我有沒有「懶覺」,我只能躲在沒人看見的地方哭泣,我還不敢哭得太大聲,因為我怕他們會聽到,說我是「愛哭包」、「娘炮」?你們可曾看過、聽過,甚至體會過?(推薦閱讀:婚姻平權對話集:他們喊我不男不女,拖我進女廁) 圖片|來源 你們可曾體會過,在公開的街頭,一對男男、女女的小情侶,他們想牽手又不敢牽手、想接吻卻又不敢接吻,只因為害怕招來異樣眼光、辱罵的那種恐懼?你們可曾接觸過,有年輕的同性戀小朋友,向家人出櫃之後,被趕出家門,露宿街頭,斷了經濟來源,求助無門?你們可曾聽聞過,同性戀被同事發現在公司開交友軟體而被迫離職?你們可曾當過,拒絕租給同性戀情侶的房東? 同志,不如你們所說得那樣「可愛」,他們的可愛,是為了面對這個世界對他們的不友善,所學習出來的強大武裝。如果你們把這樣的「可愛」,當作是他們得繼續接受現況的藉口,我想,這是不是不太厚道了?(推薦閱讀:用公投捍衛性平教育:被消失的「玫瑰少年」) 當然,同志跟你們一樣,也有很可愛、很溫馨的一面。有些同性戀喜歡去 IKEA 逛街,想像著這張桌子搭配著那張椅子,這張床搭配著那張床單,想像著以後的家。有些同性戀喜歡租 DVD 回家,一起窩在床上一整天。當然,也有些同性戀把自己的伴侶帶回家之後,他們與爸媽、親戚朋友,相處得非常融洽。如果你們不曾看過、聽過、接觸過,我現在告訴你了,讓你知道了。 同性戀不等於:好亂、性解放、肛交、多P、人獸交、愛滋病等的同義詞。 如果你曾看過、聽過、接觸過,你依然強烈地表達不認同,換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了,我願意聽。 在你們告訴我你們的想法以前,我寧願相信,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只是,看見同性戀會覺得有點不舒服,平常完全可以接受同性戀過著愜意的生活,但是要教導你們的孩子什麼是同性戀、什麼是性愛,你們可能會有所遲疑;我寧願相信,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只是,看見蔡康永在金馬獎的典禮上展現機智、幽默、風趣,但又覺得要是他不是 GAY 就更好的那種人。我寧願相信,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只是,不知道世界上有同性戀存在,而不知道該如何去相信並且看到一個自己都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事物。 我很樂意,坐下來跟你們聊聊為什麼你們會對同性戀感到不舒服。我很樂意,坐在你們的沙發旁邊,陪著你們一起看蔡康永主持的頒獎典禮。我很樂意,介紹你們幾個我很要好的同志朋友,讓你們知道同志也跟你們生命中其他的異性戀一樣,可以為你們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 我說完了,你們能夠感同身受嗎?同志追求的,跟你們追求的,是同樣一件事。就是公平地被對待,公平地實現「小事」。 我說完了,換你們說了。告訴我,你們擔心什麼? 接下來,這一段,我想要對看我文章的同志朋友們說。 我親愛的同志朋友們,你們絕對有 100% 的權利,詛咒傷害你們的人去死,你們也絕對有 100% 的權利,看著這些惡意的宣傳品,一起抱頭痛哭。但是,憤怒、悲憤、哭泣,只是情緒的發洩,是不是有可能轉變成行動的開始?如果我們可以一起改變些什麼,我們一起,好嗎? 面對你身邊親朋好友的不友善行為,勇敢地提出澄清。不知道怎麼澄清的,可以私訊我,我盡量幫你解答。以理服人行不通,我們就動之以情,試著讓他們感同身受。 我親愛的同志朋友們,因為惡意,你會憤怒、憂鬱、焦躁、哭泣,但別因為惡意而讓情緒超越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也許,我這樣的要求對某些人來說,很殘忍,但是,如果我們可以一起改變些什麼,我們一起,好嗎? 本文獲作者 KangHao Fan 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October 29,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aWYVw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國小性別教育教什麼?讓我們翻開課本看看 https://ift.tt/2CJOCmZ 經常被反同婚團體作為討論議題的「性平教育課本」究竟長什麼樣子?從國小一年級到國小六年級,蒂瑪小姐帶你一探究竟。 作者|蒂瑪小姐咖啡館 「話說我反覆看了一下愛家公投的題目,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S 女問。 「什麼問題?」T 女看著 S 女說。 「愛家公投一直強調說國中及國小不應該實施同志教育,所以要發起公投直接從法律面封殺同志教育。然後你說實際國中課本講同志勉強說來只有六頁。那國小呢?」 「好問題,所以我後來也想說既然公投是針對國中國小的性平教育,應該連國小課本都來仔細看看,先回答你的問題,國小課本根本沒有提到同性戀。」 「完全沒有提到嗎?」S 女瞪大眼睛。 「對,完全沒有。」T 女點點頭。 「那國小針對性教育到底有教什麼?」 「因為國小跟性或性別有關的內容,大致上會放在『健康與體育』這科,然後少部分會出現在『綜合活動』,所以我從目錄先看過,先把看起來跟性會有關的章節挑出來。然後⋯⋯恩,你直接看我整理的檔案吧,比較清楚。」 T 女拿出了平板,點開檔案給 S 女看。 國小一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國小一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我看喔⋯⋯一下的健體課本,這篇勉強要說跟性有關只有『身體的感覺』這節。內容主要是在說肢體接觸、遇到不喜歡的身體觸碰要如何表達、也提到隱私處不能隨意讓人觸碰。這很好啊,教小朋友怎麼保護自己。恩?二年級的沒有跟性別有關的內容嗎?」T 女問。 S 女點點頭。「因為是『健康與體育』,其實教的範圍很廣,而且有一半大概都在講體育,另外還有提到一些情緒管理跟人際互動的內容。所以針對性有關的內容不會每個年級的內容都一定有提到,但你想想比起我們以前的課本,內容算充實很多了吧。」 T 女露出沈思的樣子。「對啊,我們那個年代關於性教育,要到國中健康教育才有。人際互動嘛⋯⋯勉強要說大概是生活與倫理吧?我繼續來看看其他年級啊。三年級這篇在講生命歷程的,硬要說就只有媽媽懷孕這頁提到兩個月大到九個月大的嬰兒在子宮的狀態可以說跟性有關。」 「四年級這個在討論男女刻板印象是怎麼形成的,這看起來很明顯是性平教育的一部份吧?不過也完全沒提到萌萌最害怕的性別認同啊。」(推薦閱讀:彩虹媽媽在教會:你總是避談性教育,孩子怎麼瞭解自己?) 國小三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國小四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國小四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S 女喝了口咖啡,接著指了指螢幕。「然後你看五年級,教青春期的變化。現在因為營養好,其實很多小朋友國小就已經邁入青春期了,有的比較早的甚至三四年級就開始了,所以這時候教性徵變化也很合理啊。」 「是啊,而且看起來內容還是以男女為框架啊。下一章是⋯⋯哇,不錯耶,課本就直接提到男生女生做朋友要互相尊重。這讓我想到我們那個年代,青春期女生胸部發育開始穿胸罩的時候,常常會被男生彈肩帶,老師還不見得會幫你說話,反而會說你忍耐一下就好沒什麼大不了。實在是差太多了。」 國小五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T 女感嘆的說道。吃了一口蛋糕後,又繼續點開下一個資料夾。 「六年級才開始整章介紹跟性有關的內容。不過內容還是很 peace 啊,真的提到性器官的部分,也只有一張小小插圖,在說明因為腦下垂體分泌會影響性徵的圖有畫到睪丸跟卵巢。但根本也沒畫什麼露骨的細節嘛。」 國小六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國小六年級課本內容。來源|蒂瑪小姐整理 「等等,那萌萌他們常常在傳一張有男性插入女性生殖器的故事插圖,那張圖根本不在課本裡面嗎?」 「那個是課外讀物,根本不是課本。他們真的很會移花接木,用這種錯誤資訊煽動人。虧他們還說自己是基督徒,說謊都不會覺得愧疚。」S 女翻了翻白眼。 「不過認真說,那個插圖我看的時候只覺得,如果這在小五小六的時候教,其實也還好耶。我實在是不怎麼喜歡他們這種把性視為『不能教小朋友』的心態。 話說這樣看下來,其實小一到小五比較多的內容主要講的都是性別平等的觀念,真的要說跟『性』有關係的內容,也是到小六才教。 這樣的課本我覺得已經夠『適齡』了耶。說真的現在網路取得資訊那麼容易,我還略嫌這樣內容太 peace 了咧。到底愛家公投他們要的『適齡』是什麼啊?」 「呵呵,老實說,我覺得他們講的『適齡』只是藉口啦。他們就是要封殺同志教育,但只是想用『適齡』這個聽起來感覺很合理的說法說服更多人支持他們的公投,聽聽就算了。要是他們要的真的是『適齡』,就不會連高中課本內容都要抗議了啦。」 「唉,但是喔,反而是像他們這樣的人,會非常團結,一定會去投票。」T 女嘆了口氣。 「恩⋯⋯我只能說啦,『仇恨』『憤怒』『劃分敵我』一向是凝聚族群行動最有效的作法。你看他們的文宣就知道,主要就是要激起人的情緒。這是人性,就像凝聚辦公室同事的感情,往往就是有一個討人厭的主管讓大家有同仇敵愾的時候,同事感情會超級好。(推薦閱讀:用公投捍衛性平教育:被消失的「玫瑰少年」) 但我也不得不說,就是因為他們的行動力很強,所以他們真的做到讓教科書廠商因為他們的抗議而調整課本內容。 那我們更該反問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支持性平教育,支持這樣的教育內容,那我們有沒有他們的那種行動力,去捍衛我們覺得對的事? 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心,講難聽一點,課本被改掉同志教育被刪掉也是剛好而已啦。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的,理念要靠人的行動去捍衛,什麼行動都不做的只談理念,就只是嘴砲而已。」 本文獲蒂瑪小姐咖啡館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October 29,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JOCmZ
日本首位出櫃女藝人:男女二元論,其實非常粗暴 https://ift.tt/2EOSXYB 女人迷獨家搶先看,牧村朝子以平實而堅定的口吻訴說著,性別二分的僵直想像,並不應該被視作合理、自然。 透過「同志」來思考生存之道 首先,我想與各位一起思考,「受歡迎」是怎麼一回事。 世上當然也有「不在乎受不受歡迎,對談戀愛沒興趣」的人,說不定你就是這種人。但是,即使是這樣的人,也請試著跳脫自己的舒適圈,重新思考一下。「受歡迎」是什麼意思? 在女性時尚雜誌裡經常可以看到「最有男人緣的打扮技巧!依每個約會場景換上一擊必殺的戰鬥服!」這種教人如何「受歡迎」的特輯。另一方面,在男性漫畫雜誌裡,也會看見「三十歲還是處男的我突然變得超有女人緣,而且還賺了大錢。全賴這款開運手環所賜!」之類的廣告。 看著這些例子,我發現一件事——這些「受歡迎」的遣詞用字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以「男女關係」為前提。 因為「女人想有男人緣、男人想有女人緣」被視為理所當然,才會把「討異性歡心的技巧」做成特輯,宣傳「能被異性喜愛的商品」。 現今的日本社會不也將「男與女」互相追求視為理所當然的前提嗎? 圖片|來源 社會學用語稱這種「異性相吸,天經地義」的思考邏輯為異性戀霸權(Heteronormativity)。當這種思考邏輯進一步無限上綱到「生物就是要男女成雙成對才正常!同性戀違反自然!是罪惡!趕快去看醫生!不,乾脆死一死算了!」這種「不承認『男與女』以外的關係」就成了所謂的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m)。 啊⋯⋯真難以呼吸。不只難以呼吸,根本是難以生存。再也沒有比因為別人說「這不是廢話嗎」「本來就應該這樣」「這樣才正常」,不得不扼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更空虛的事了。不只是性別的問題。 人生實難,忍不住抱怨起來⋯⋯言歸正傳,「受歡迎」這個字眼通常是以男女關係為前提,也就是使用於所謂的異性戀霸權上。這種思考邏輯基本上都建立在「人類的性別只有男女這兩種」的思想上,亦即所謂的男女二元論。 上述的男女二元論不論好壞都太不嚴謹了。(推薦閱讀:不被男女二分框架束縛!泰國憲法承認第三性) 所謂「男女」其實是非常粗略的分類。這個分類受到規範的背景可能是為了行政上的方便行事,例如「女性可以免費檢查女性特有的癌症,經費由市政府負擔」。或者是「男人是會偷腥的生物」「女人喜歡可愛的事物」則是隱藏著讓大家認同這種性別上的傾向,好加速彼此理解的取巧心態。 何以說「男女」只不過是非常粗略的分類呢? 以下將為各位介紹構成「性別」的各種要素。 構成「性別」的要素 自我性別認同:自己認為自己是哪種性別。 他人性別認定:他人認為自己是哪種性別。當然,不見得所有人的意見都一樣。 性別表達:外表、服裝、動作舉止、遺詞造句等,如何表現出所謂「男人味」「女人味」或其他要素。 性取向:想與哪種性別的對象談戀愛或做愛、不想與哪種性別的對象談戀愛或做愛。 性偏好:對什麼產生性興奮。 性別角色:以該性別為由,認為那種性別該扮演什麼角色(例:是男人就應該保護女人、女人要保護家庭)。尤有甚者是個人基於自己的性別,回應自己或他人的期待(例:男人要鍛鍊身體、女人要賢淑守貞)。亦稱 genderrole。 生理性別:由生殖器或染色體判斷的 ♂ 或 ♀,同時也是肉體的性別、生理學上的性別。 生活上的性別:要以哪種性別活下去。以《凡爾賽玫瑰》為例,如同「在家人面前及法國大革命的戰爭中都表現得像個男性軍人的奧斯卡,唯有在愛侶安德烈面前才會露出女性的言行舉止」,也有人會依狀況改變態度。 文件上的性別:身分證或戶口名簿等官方文件上所記載的性別。 每個人的生殖器、說話方式、聲音語氣、言行舉止、穿衣服的品味都不一樣。受到荷爾蒙的影響,還會有所謂男性腦、女性腦的傾向。不管是染色體,還是對於性別的自覺,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情況,不一而足。對這些「因人而異的地方」視而不見,一刀劈成男女兩邊,雖然很方便,但其實也很粗暴不是嗎。 圖片|來源 各位又是什麼樣的人呢?請比照前面的講座裡出現的人物,重新認識自己。 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是男性化的女人?還是女性化的男人?又或者全部都不是?如果都不是,那又為什麼會這樣? 你想有男人緣?還是想有女人緣?以上皆是?或者以上皆非?你如何判斷對方是男性或女性? 地球上沒有跟你一模一樣的人,也沒有跟我一模一樣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此時此刻這個瞬間,地球上的七十億人口各自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在一秒鐘後、一小時後、一年後、十年後又會各自產生不同的變化。 各位的細胞會一直不斷地汰舊換新,會剪指甲,會剪頭髮,舊的皮膚會剝落,想法也會改變,說話方式、聲音、長相、興趣、相伴的人也會不斷改變。我也是,他也不例外。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在不斷改變當中。 如同地殼隨時在變動,所謂的自我其實虛無縹緲,宛如斷了線的風箏,看在周圍眼中可能是莫名其妙、充滿謎團的人。為了擺脫這樣的不安,人類發明了言語,用語言來加以區別,進而產生「我們是這種人,那些人是那種人」的認識。(看看更多:Out in Taiwan|公投,不該用來決定人的分類) 然而,在現在這個時代,這樣真的可以嗎?所謂的「我們」真的是同一種人嗎?透過言語,會不會反而讓大家看不見每個人的差異呢? 藉由重新審視「受歡迎」「男」「女」這些平常掛在嘴邊的字眼,應該能有所發現。比起用單純的顏色為世界著色、分類、自以為理解,不如更尊重每一種顏色,把五顏六色的世界一起收進眼底。不需要困難的技巧,只要「尊重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尊重那個人本身」就可以了。 本文摘自牧村朝子的《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 October 29,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OSXYB
男女腦不同?別再誤會了腦袋其實沒有性別之分 https://ift.tt/2AzbkNf 如果你還認為男生女生是因為先天腦結構不同,才逐漸塑成當今社會這種性別分工,或許本文可以帶給你一些新見解。 左腦對右腦、凋亡的神經細胞、爬蟲類腦──這些大腦主題都很有趣,然而最具爭議性的話題當然非性別莫屬。 性別問題自人類存在就有了:女性的思考方式真的跟男性不同嗎?男人的腦和女人的腦有解剖結構上的差異嗎?誰的腦子「比較好」呢? 我承認,這個問題有點棘手,讓人迅速跌落萬丈深淵。沒有任何一個領域像神經科學一樣,被嚴重濫用到這種程度,還造成偏見。 性別差異的陳腔濫調,在腦科學的加持下,幾乎成了金剛不壞之身:女性語言能力較強,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是因為她們的左右腦半球連結得比較好;男人則是不善言辭,但是空間和邏輯能力較強。二○一三年德國《世界報》(Die Welt)斗大的標題寫著:「腦科學:女性的腦子運作真的不一樣」,《明鏡週刊》也來湊一腳:「男女線路大不同」。 圖片|來源 男人腦和女人腦的迷思,是腦神經謠言從何而來的最佳寫照。這裡有腦迷思必備的所有元素:能證明男人腦和女人腦確實存在差異的科學研究、人人都想插嘴發表意見的主題、一知半解的知識和老套的觀念──別忘了這種混合了科學、偏見、個人意見的大雜燴最好賣(雜誌、甚至電視節目都是)。有些作者也非得在書裡面點綴幾個有關男人腦和女人腦的章節──人人搶搭這班熱門列車,真是太恐怖了! 因此我現在鼓起所有的勇氣來做這事。我很清楚,接下來幾頁的陳述若有任何閃神,一定會被其他人拿來大做文章反駁,好鞏固性別差異腦迷思的地位。因此,我會萬般小心、拿出神經生物學的嚴謹態度,盡可能細膩地進行探討。 解剖構造上的差異 男人腦和女人腦不同!以神經生物學的觀點來說確實如此。就這樣。如何促進男孩及女孩腦部發展才是「政治正確」,人們的說法變來變去,但男女有別是自然定律,男女之間的差異是可以測量的。不過,區區幾個解剖構造上的不同真的是造成差異的原因嗎? 女性的海馬迴比男性大,男性的杏仁核則比較大。男性的腦體積比較大,但是女性的大腦皮質較厚,腦溝也較深。男女的神經連結也有差異:女性的大腦左右半球間的連結較好(也就是連結的纖維較多),男性則偏向在同側大腦半球內建立緊密的網絡叢集──小腦的情況則是相反,男性左右側小腦的連結較女性佳。 光是這些,就足以被拿來佐證刻板的男女分工模式是正確的。而且相關發現還不僅止於此!造成腦部結構及神經連結差異的原因似乎是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可以說,腦形成的初期都是女性的,但是在懷孕第八到二十四週之間,男胎兒會開始分泌睪固酮,逐漸開始形成「男性」的腦。 一般來說,就算是一歲的幼兒,也看得出男女行為上的差異,小男生喜歡玩汽車,小女生喜歡玩洋娃娃(順道一提,沒有偏好哪個顏色)。再者,這種性別差異不見得和人類的教養行為有關。彌猴也有很類似的行為:雄猴喜歡會滾動的東西,雌猴喜歡玩布娃娃。 圖片|來源 性別一旦決定,男女就有各自的路要走了:實驗顯示,女性比男性「能言善道」,能想出特別多以同一個字母起首的詞彙。男性在解決與空間相關的任務時(例如想像自己轉動某個物體),表現得比女性好。 你可能會認為,這些發現在在證實了男女腦部的差異。睪固酮在出生前就把男生的腦男性化了,所以教養的影響力可能很有限。性別差異幾乎是「腦這個硬體設施」與生俱來的。男性的視覺中樞較大,所以可以把空間任務處理得較好,女性的左右腦連結較好──哈,就是這種神經生理基礎導致男性比較會停車、女性話比較多。(推薦你看:當女人好幸福,別讓性別刻板印象否定妳的美!) 人們拿科學研究來支持性別角色分配的陳腔濫調。其實,這些全是胡扯!事情的真相刺激多了。 石器時代的陷阱 討論腦的性別差異時,我們完全低估了一件事實: 腦從來不是(我要強調「從來不是」)靜態的,只會一成不變、用固定方法運作的腦根本不存在。 腦子時時刻刻都在變──這和性別沒有關係。就如同前面的例子所說的,心像旋轉測驗的差異在訓練後會消失。現實生活的人們卻經常反其道而行:大家不斷強調性別成見,把性別差異當作推託的藉口。 科學界把這種現象稱為「刻板印象的威脅」(stereotype threat)。如果你跟女孩子說,她們的數學不好,那麼她們接下來的考試成績也會比男孩子差(順道一提,男孩比較不介意這種社會壓力)。更可笑的是,男孩和女孩的數理邏輯成績在統計數據上根本沒有顯著的差異。 如果遇到有人用演化論點來支持性別刻板印象,再加上誤導人的神經科學證據,你就要特別注意了。照這些人的說法,石器時代的女人坐在家裡照顧小孩,說話說個不停,所以她們的腦子溝通能力特別強,語言連結較佳。幾乎所有現象都可以用這種似是而非的演化理論來支持,但是誰有辦法去驗證五萬年前的社會型態到底如何? 就算神經生物學也沒有證據證明女性的溝通能力比男性強。在語言處理上,男性和女性沒有腦部差異。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產出語言時的腦部運作方式很類似,並沒有所謂連結特別強大的「女性語言中樞」。至於女性比男性多話的成見,也是鬼扯。男性和女性話一樣多,一天大約是一六○○○個字彙(有些人會問這是怎麼算出來的。告訴你,用一台小小的錄音設備,只要一說話就自動錄音)。 條條大路通⋯⋯ 我們對腦功能的想像太過簡化。我承認,要在複雜混亂的神經細胞裡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建立概括的了解,簡化有其必要性。但是這種思考模式卻可能誤導我們,讓人過度重視男性和女性的腦部差異。 五加五等於多少?大部分的人會說十,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很多人以為腦部的運作也是如此:特定的腦部設計就等於特定的思考模式。事實並不然。我們換個問題,X+Y=10 有幾種解法?答案則是無限多(至少在不限答案是整數的狀況下是這樣)! 腦的運作也是同理。智力測驗的解法不只一種,是很多很多種。腦的結構不同,僅僅代表了:對,沒錯,它們結構不同。沒有其他的意義!結構不同的腦可以解決同一個問題,而且解決一樣好。(閱讀更多:白手起家的中國女力:重點不是性別,而是你如何運用腦袋制勝) 人們在比較男人腦和女人腦時,正是得到這樣的結果。研究空間想像力一樣好的男性和女性時,人們在年紀較長的男女受試者身上發現,他們特別活躍的腦區男女有別(千萬別忘了,腦的其他部分也同時在工作):男性多在左腦處理資料,女性則是兩個腦半球都用到,但是,得到的結果(想像一個物體旋轉)是一樣的。研究男性和女性對押韻字的反應時,也有相同的發現:女性的網絡範圍較大,但是男女押韻能力一樣好。男性和女性思考方式不同,但是殊途同歸。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腦部的性別差異,不足以用來判定腦功能。腦子不斷學習、依接收到的刺激調整,才形成了現在的樣貌。沒錯,出生不久就可以測量到性別差異,但是雄猴對玩具汽車愛不釋手,不表示腦子會依照刻板模式運作。目前學術界有個假設是:睪固酮在兒童發展過程會影響視覺印象的處理,所以汽車並不是「男性」的玩具,而是某種可以輕易移動的物體,所以對「男性的腦」來說特別有趣。 男女腦的確有別,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不能把性別角色的社會定位歸因於腦子的結構。這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腦功能決定行為,而行為形塑出某些社會結構,社會結構又反過來影響腦部的發展。腦的彈性很大,會隨著時間順應環境調整結構。在腦子與環境持續的互動過程中,腦結構既反映了環境,也驅動了我們的行為。 圖片|來源 無辜的腦 讀完這篇你該學到三件事。 第一,男性和女性話一樣多。 第二,女性只要練習一下(擺脫「刻板印象威脅」),停車技術可以跟男性一樣好(這是空間思考)。 第三,腦部解剖構造上的差異根本不能拿來作為支持刻板性別角色分配的理由。 相信每個人的腦子都長一樣,和相信刻板印象都同樣沒什麼意義,因為腦比你想像中更靈活。當然,男性和女性有所不同(你一定也注意到了),腦部也有差異,但是千萬別拿解剖結構上的差異來解釋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差異的境界比刻板印象美妙多了:這是生物學,證明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最佳證據。 男性和女性的傳統角色,並不是立足在該死的神經連結上,而是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生理構造當然指引了某個方向(我們接受某種性別認同,覺得自己是男性或女性),但是這個方向的外顯形式(要活在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還是父權社會),不能用腦部差異來解釋。(延伸閱讀:打破刻板印象:男人女人,勇敢拒絕不平等標籤) 補充一下,容我最後再糾正一個生化觀點:讚頌睪固酮是「陽性的荷爾蒙」,或是在談到「睪固酮導向的行為」時把睪固酮當成偶像來崇拜。睪固酮的確會進入腦部,改變腦部的細胞活動,但是只有當睪固酮在腦內轉變為雌激素後,才會發揮生理作用。所以囉,真正造就男人的是女性荷爾蒙,而且和促進排卵的激素是同一種。不好意思了,馬里奧‧巴思 [註]。 [註] 馬里奧‧巴思(Mario Barth)是德國喜劇演員,喜歡拿性別議題做文章。 本文摘自漢寧.貝克的《打破大腦偽科學》。由大雁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打破大腦偽科學》 October 29, 2018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AzbkNf
當你不認同老闆的決定時,該怎麼辦? https://ift.tt/2CNHy91 職場上,你是否常常在接到老闆指派任務時,覺得不太合理?如果你不認同老闆決定,或許可以嘗試改變你的心態與思考方式! 先不要急著開聊天群組,開啟抱怨模式,擁抱挑戰,順便向上管理! 上週的職涯分享,被詢問到最多的問題是像這樣: 「老闆做的決定我不認同怎麼辦?」、或直白一點:「老闆都在亂搞怎辦?」、或更隱晦一點:「腰要有多軟,或是,要如何讓自己不要這麼軟」(真實問題,實在太隱晦了我只是猜測跟老闆有關 XD) 可能許多人在職場上不乏遇到所謂「亂搞的老闆」,以自己的意見為核心,一意孤行,最後你的解法可能是拖拖拖陽奉陰違,或是更糟的,工作厭世覺得自己有個愛講幹話的慣老闆。 許多人問我的是,如何說服老闆,或是如何自我調適,這背後其實隱含了一種,認為「老闆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與全貌,就擅自下決定,自己無可奈何」的意味。 我相信一定有許多這種狀況(之後分享我怎麼處理),但我想先分享另外一個故事,我理直氣壯卻自打臉的故事。 圖片|來源 你怎麼知道老闆是錯的呢? 我曾有一次覺得老闆的要求不合理,最後卻覺得很羞愧的狀況。 我擔任監控商北亞解決方案經理,要推廣軟體解決方案後,第一次談隔年目標,北亞大老闆給了我一個數字:軟體銷售的年成長率目標超過 50%,並且希望三年內,公司賣出的攝影機當中,自家的軟體同時賣出硬體的 20%。(例如若公司當年賣了一萬隻攝影機,那希望額外多賣2千個軟體序號,監控系統一般而言,一隻攝影機會配一個軟體序號)。 我那時覺得這數字太不合理了,該產品前一年的成長率遠低於 50%,佔公司攝影機不到 5%,這已經是很努力得到的結果,且那時公司主打高階產品線,主要的攝影機產品是賣到高階市場,而軟體是中階市場的軟體,卻希望1/5的銷售是攝影機帶動軟體一起銷售; 從整個市場的成長率來看,整個市場的銷售成長已趨緩,市場非常競爭,殺價血流成河,甚至許多免費的競爭者竄出頭來,整體市場每年成長率低於 10%,攝影機甚至更低,為什麼期待我手上這個搭配攝影機銷售的軟體,成長率高於 50% 呢? 大老闆要我做出一個達到目標的計畫,我覺得非常為難,但還是硬著頭皮先做了一個計畫,並在計畫中列出以上的市場現實與我的疑慮,然後先找常給我建議的台灣總經理討論。 總經理跟我說,「為什麼你的計劃,放了這一頁是在證明,你做不到呢?」 我有點傻住,我是在證明我做不到嗎?不,我只是在反映現實呀? 我跟她講了以上的情況,然後說,基於這些原因,我覺得這個目標高得有點不合理,我希望能讓大老闆知道這個現實,只是還沒想到適合的說服方式。 總經理跟我說:「不,如果是我,這目標不會不合理,我還會列更高。」 蝦?我原本以為總是最支持我的總經理,會幫我想想辦法,我呆住了,無法理解,這實際上就無法達成呀? 總經理跟我說:「妳看到的是執行的困難,我看到的是,如果我們在三年內無法把這軟體做起來,那我們也不用做了。」 「妳也知道,這產品推出時已經落後了,大家低價搶市,市場又競爭,整體市場也走向成熟飽和,妳現在不搶市占率,不趁著我們還有議價能力時把產品推出去,那三年後妳覺得情況會比現在好嗎?」 「當妳覺得妳無法達成時,妳會想辦法證明自己無法達成。妳用的是歷史的銷售資料,和市場整體的狀況,來證明妳無法做得比市場更好,但是,我們是領導者,我們的情況與資源,是用平均來看的嗎?而且,如果妳認為妳必須達成時,妳會想到突破現行做法的方式,妳會想到其他可能性。」 「妳要做的,不是告訴老闆為什麼這很困難,而是要告訴老闆,要達到這個目標,妳需要什麼支持。」(推薦閱讀:成功創業家絕不說:「不知道、做不到、我沒空」) 我被這番話深深震撼,又覺得羞愧,我居然用了這麼大力氣,做出了一個計劃,來證明自己做不到,太丟臉了,老闆真是對我太好了,對於這樣的一份報告,她居然還這麼有耐心跟我解釋。 我之後下定決心,絕不輕易跟老闆說我做不到。(這句話要被酸民說我奴性重惹) 圖片|來源 之後我把計畫整份重做,在換個方式思考時會突然發現,其實也不是這麼不可能,市場整體成長慢,未必代表我的個別產品成長就慢,我還是可以將同樣的銷售,從其他人那邊拉過來,增加自己品牌的認同度,善用原先領導者的優勢,帶動軟硬體整合銷售,也因此,有了以下的策略執行方向。 最後,我的產品銷售成長不但超過 50%,甚至超過 100%,翻倍成長,這是真的做得到的目標! 我們也抓住了幾個大案子,讓整個案子 100% 都用我們的軟體。其實想想,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一個案子可以選擇不同品牌的攝影機,但是只有一個軟體介面啊!只要成功接到案子,所有的他牌攝影機,也都要連進我的軟體。 所以一開始我的估計就錯了,雖然目標是要佔自有攝影機 1/5 的銷售,但我不是只能賣到自有攝影機的市場,軟體在一個案子中是全有全無的存在,只要找到具有優勢的市場與銷售方式,其爆發力是很可觀的。 這麼簡單的道理我當初居然沒有想到,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我一開始就覺得老闆的目標不合理,所以不知不覺想盡辦法,在證明這個要求不合理,證明我做不到,而不是去想,「我如何能做到」。 從這一刻起,我總是告訴我自己,要用更高的格局思考,決不輕易認為我做不到、目標不合理。而要去問,老闆得到的資訊比我多,視野比我廣,他看到了什麼?為什麼老闆訂定了這個目標、為什麼他認為必須達到這個目標?為什麼他覺得可以做得到?我又該如何做到?(推薦閱讀:【女人迷兒說工作】好老闆像母親,讓你成長也做你的舒適圈) 這種 mindset 不僅拉高我的格局,對我扭轉心態、找到「解決方法」而非「失敗理由」很有幫助,現實點來說,也是個很「向上管理」的方式,因為老闆第一時間看到的是妳的積極,而非反對與抗拒,在你提出積極的解法與嘗試之後,即使沒達成目標,至少你是朝著目標前進,而不是兩手一攤:看吧!我就說達不到! 我之後常常告訴自己:Think big and always open,而這也是當時公司的企業理念之一,老闆用這樣的方式內化了這個理念。 當然,一定還是有不合理的想像與要求的,我只是希望不要第一時間就否定一個可能,在經過審慎評估後,你還是能以老闆的角度思考,提出更好的可能性與解法,佐以實績與數據證明,在真的必須執行時,這些思考與探索,也一定能成為你成長的養分。 “Think big, and always open” (真愛我的前老闆,女中豪傑霸氣外漏一枚,完全是我的典範,我被打臉得幸福洋溢 XD) 謝謝你的閱讀,加入我的Line官方帳號定期收到文章吧: @hlx8693c October 29,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NHy91
【如果妳想】生理期也能舒心約會,專業醫師與妳分享不掃興的小秘訣 https://ift.tt/2z9GtVo 約會碰上生理期真掃興,哪裡也不能去?專業醫師說:其實沒有那麼難,把握幾點關鍵,經期來臨也能舒服出遊! 「約會碰上生理期怎麼辦?」 身為女性皮膚科醫師,李士虹醫師表示她的確感覺女孩們更能放心地與她溝通,她也很能同理女孩們總是特別在意自己是否呈現了最佳狀態。尤其在面臨重大約會、聚會時,女孩們往往充滿期待和緊張,希望可以好好打扮,帶給心愛的另一半,或是親愛的朋友們最好的自己。 但若不慎遇到生理期總是覺得特別掃興,不僅肌膚狀況容易受到影響,黏膩的感覺也伴隨著所有行程,讓妳瞻前顧後,無法放開玩耍。李士虹醫師坦言,的確有不少女性會在重要約會前夕來到診所求助,有時是緊急處理臉上的大痘痘,有時是私密肌的不適感造成困擾,為此,醫師有幾點建議想和大家分享。 緊急狀況排除! 若不慎長了大痘痘需要緊急處理,建議直接前往診所,避免自己亂擠或是聽信偏方行動,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甚至留下疤痕。 醫師強調對於肌膚的保養還是要回歸單純,做聰明的判斷,比起主動去加給皮膚什麼,反而是去因應肌膚本身的狀態,先把負面問題排除,身體自然會自癒。當然也不要輕信快速輕易的方式,還是回到基本原則,以平時良好的作息、飲食、運動習慣為主,做長期的保養。 去哪裡約會? 在地點的選擇上需要特別注意,因為許多女孩們在約會時為了配合行程,常常減少更換衛生棉的次數,甚至是忘記更換,這樣不僅會造成私密肌長時間浸潤在經血裡,反覆摩擦更容易傷害私密肌角質層,心情自然大受影響,還可能影響約會表現。 醫師建議挑選地點時,無論是戶外或是室內,都要確保能夠找到廁所,並且建立良好的心態,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疏於更換。更換的頻率依照流量而定,也必須選用適合的長度,醫師提醒,不要因為看起來沒有太多經血,就一直不換,反而應該是配合流量選用適合的衛生棉,勤更換才能避免感染。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約會要穿什麼? 建議選擇深色衣物,避免經血不慎露出時的尷尬景況。 另外,盡量穿寬鬆衣物或是裙子,保持私密肌透氣通風,更換衛生棉片也較容易。有些女孩害怕生理期時飄出異味,反而不敢穿裙子,醫師表示那就應該勤換衛生棉,而非選擇用緊身衣物包住,可能造成私密肌的摩擦進而產生黑色素沈澱,以及悶熱造成搔癢或細菌滋生。 不只是外表,心情也很重要 醫師表示其實有許多人會忽略,心情也是影響肌膚的一大關鍵。若能保持心情放鬆愉悅,且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妥善的肌膚照顧與調理方式,其實就能造成很大轉變。 若是約會遇到生理期,醫師強調衛生棉的選擇很重要。 擁有多年執業經驗、深刻理解肌膚需求的李醫師以自身經驗和我們分享,蕾妮亞舒膚 Free 系列絕對是她推薦的約會必備小物!棉柔的觸感不僅讓她能夠舒服地赴約,特殊設計的浮點棉層雖減少了 2/3 的接觸面積,減少了私密肌與棉片的摩擦感,卻完全不減吸收能力,能夠瞬間吸收經血不回滲,讓妳自在地活動也不怕外漏,排除了經期時常有的摩擦和黏膩感,讓妳感覺透氣又舒爽。 約會時總是特別在意對方的一言一行,任何微小的表情都不放過,面對如此可愛的妳來我往和細膩的互動,一定要更加小心翼翼地關注自己的回應。蕾妮亞舒膚 Free 帶來的安全感,就能自然而然展現在女孩們的表情上和每一個細微的回應當中,當妳體驗了完全的舒適,自信光采就油然而生。經期來臨時,女孩們照樣能亮麗地出門,盡興而歸! 大家在生理期時的舒心約會方案是什麼呢?只要留言就有機會抽獎唷→ 點我前往 獎項1:ME TIME 頂級私密精油沐浴露組 *2名(經典版+效果加強版 150ml 各一瓶) 獎項2:ME TIME 頂級私密精油沐浴露旅行組 *2名(經典版+效果加強版 30ml 各一瓶) 獎項3:蕾妮亞 舒膚 Free 超極薄日用量多加長 25cm 1包 15片 *6名 October 29, 2018 at 05: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9GtVo
夜間進食的你,其實是在消化一天的情緒 https://ift.tt/2Jkx0iT 為什麼晚上總是忍受不住想吃東西?其實夜間進食也是為了消化你的情緒喔! 昨晚我洗漱完躺到床上,一邊捏著自己肚子上的肉,一邊仇恨著自己,吃下了一包豬肉脯。每天我都咬牙切齒地想這一定是最後一次我在睡前吃東西,明天開始我寧可早點起來吃,也不要睡前吃這些東西。——請告訴我我是不是一個人? 有趣的是,我們都知道早上多食,晚上少食的道理,也明知道夜間進食是不健康的,卻仍然控制不住自己這樣的行為。有時我們是真的餓了,更多的時候,我們也說不上來為什麽,但不在晚上吃點什麽,似乎就做不下去事情,或是睡不安穩覺。 那麽是什麽讓我們想要在夜間吃東西呢? 圖片|來源 夜食癖真的是一種病 長期的夜間進食,無論是習慣性在夜間吃零食,還是白天節食而晚間進行卡路里補償,都可能誘發一種進食障礙——夜食癖(Night-Eating Syndrome, NES)。但不是每個愛在晚上吃東西的人都有這種病。 夜食癖在 DSM-5 中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調查顯示,人群中有 1-2% 的人患有夜食癖,而過於肥胖的人中,10% 都患有夜食癖。 夜食癖指的是反複出現的夜間飲食過量。它與暴食症經常共病,但與暴食症的區別在於,夜食癖患者會表現出在夜間有大量不必要的進食,或不能控制自己地在夜間進食。他們往往會在晚飯後吃過多的食物(往往是高熱量、不健康的食物),特別是會在夜間入睡後還會醒來繼續進食,即使完全不覺得餓。 夜食癖患者不僅會在晚間進食,可能還會在清晨有厭食、失眠等症狀。他們的症狀與患者的作息時間或當地人們的進食時間習慣無關。換句話說,即使在每天下午五點吃飯、八點上床睡覺的情況下,夜食癖患者仍然會在夜間醒來,到廚房找東西吃,而且可能會吃下和晚飯差不多量的食物。(推薦閱讀:晚餐太晚吃,總是吃太飽,可能是你老是胃痛的原因) 區別於通常意義上的夜間進食,對於患有夜食癖的人們來說,夜間進食並不是令人愉悅的,而是會讓他們感到痛苦萬分,容易引發低自尊及抑郁癥狀,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通常,患者會對自己夜間進食的情況有覺察,並且感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夜間進食的行為,或因此而感到羞愧、有罪責感。 關於夜食癖的成因目前沒有定論,去年發表在 Cell Reports 上的一篇論文稱,夜間進食與基因有一定關系——有一些人生來就比較愛在夜間吃東西。 在本文的一開始,如果你懷疑自己不是偶爾的夜間進食,或是生活作息導致飲食習慣的暫時改變,而是得了夜食癖,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夜間進食是上古遺傳的本能 晚上想吃更多的東西,也許是我們身體的本能。哈佛大學 Frank Sheer 等人的實驗證明,我們天生的晝夜節律就決定了每天晚上是我們最餓的時候。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就像是我們體內的一個時鐘。在 Frank Sheer 的實驗中,12 名健康的、非肥胖的成年男性在昏暗的實驗室環境中生活了 13 天,每天睡眠充足,並且每隔 4 小時吃同樣的、適量卡路里的食物。在飲食被完全規範化的情況下,這些被試最餓的時候還是晚上:饑餓的高峰期在晚上 8 點,低谷期則在早晨 8 點。並且,比起在白天時,在晚上,被試對於甜的、鹹的及澱粉類的食物有更多的渴求。 這項實驗的合作者、俄勒岡職業健康研究中心的 Steven Shea 認為,可以從進化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研究結果: 對於我們的祖先而言,食物是稀有資源,他們不知道今天吃完一餐之後,明天會不會有下一餐,所以對生存最為有利的做法就是在晚間盡可能吃更多的食物,讓食物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和糖原以儲存能量,這樣,一旦第二天沒有及時找到食物,身體也有足夠供給日常活動的能量。 夜間進食是「吃不飽」的,會讓你越吃越多 最新的一項研究則表明,對於我們的大腦而言,夜間進食比白天進食更難令人有飽腹感,因此,我們會傾向於在夜間吃得更多。 Travis Masterson 教授發現,白天和夜間相比,同樣的食物能夠帶來的滿足感有區別。研究發現,同樣的食物在夜間較少能激發我們大腦中通知「吃飽了好滿足」的區域。因此,在夜里,無論是看到高卡路里還是低卡路里的食物,相較於白天時,我們都不容易覺得「夠了」。因為我們的大腦在夜間更不容易被我們吃到的食物滿足,這讓我們主觀上感覺自己沒有吃夠,繼而去吃更多的食物。 也是因此,肥胖問題專家 Edward Saltzman 指出,夜間進食更有可能帶來一些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當我們習慣了在晚上進食,就會越吃越多。 圖片|來源 夜間進食是你在消化一整天的情緒 人們在夜間進食,很多時候是為了緩解在一天之中受到的情緒影響,以此來分散注意力,或是試圖讓自己感到愉快。(推薦閱讀:失戀、挫敗、低潮怎麼辦?擁抱負面情緒的五個練習) 已有多項研究證明消極情緒和吃不健康的食物的關系,這叫做安慰性進食(comfort eating)。不過,比起白天進食,夜間進食更容易讓人們形成情緒化進食的習慣。也就是說,習慣晚上吃東西的你,更容易形成心情不好就要吃東西的壓力處理方式。 如果想在夜間停止進食,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把睡覺和起床的時間前移。因為在我們清醒時,人體的本能決定了我們需要每隔 4-5 小時進食一次。熬夜黨如果在淩晨兩三點左右甚至更晚才去睡覺,晚飯過去 4-5 小時之後就很難拒絕夜宵了。 此外,如果真的晚睡,又覺得很餓,建議選擇接近正餐的食物,而非垃圾食品。我們很容易想當然地以為,夜間吃點零食墊墊肚子,就不會一次吃太多。但這些食物往往高糖、高脂,有些調味劑還會讓你不知不覺越吃越多。比較健康的做法是,準備一頓類似「迷你正餐」的夜宵,比如少量的米飯配炒菜,小份的青菜煮面加一只荷包蛋,半份三明治、低脂酸奶配全穀物麥片等。一來它是定量的,不會像零食那樣不知不覺吃很多;二來正餐的營養一般比較均衡,含有較多蛋白質,會比較容易飽腹,也會有助於我們在夜間保持清醒。 書上說在每次夜間進食前,要提醒自己:這些食物能夠讓你得到一時的滿足,但並不能真的改善你的情緒,只會讓體重剎不住車。寫完了這篇文章,我打算從今晚開始踐行上述建議。你們猜,我一會兒會不會吃東西? Orz. References: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 (201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Garaulet, M., Gómez-Abellán, P., Alburquerque-Béjar, J., Lee, Y., Ordovás, J., & Scheer, F. (2013). Timing of food intake predicts weight loss effect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7, 624-624. Glatter, R. (2014, February 24). Night eating syndrome: A warning sign?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5, from https://ift.tt/1fjV78I MITMedical. (n.d.). Late-night eating. Magee, E. (2005, December 13). Put the brakes on nighttime overeating.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5, from https://ift.tt/1YQmFjg Masterson, T., Kirwan, C., Davidson, L., & Lecheminant, J. (2015). Neural reactivity to visual food stimuli is reduced in some areas of the brain during evening hours compared to morning hours: An fMRI study in women.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Gluck M. E., Venti C. A., Salbe A. D., Krakoff J. (2008) Nighttime eating: Commonly observed and related to weight gain in an inpatient food intake study. Am J Clin Nutr. 88., 900-905. Scheer, F., Morris, C., & Shea, S. (2013). The internal circadian clock increases hunger and appetite in the evening independent of food intake and other behaviors. Obesity, 21, 421-423. Van Allen, J. (2015, August 24). Why eating late at night may be particularly bad for you and your diet.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5, from https://ift.tt/1iCTjBz Zawilska, J., Santorek-Strumiłło, E., & Kuna, P. (2010). Nighttime eating disorders --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Przegl Lek, 67, 536-540. October 28,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Jkx0iT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戀愛塔羅】最適合你的分手療傷方法 https://ift.tt/2Spxbh2 愛情裡的離別總是讓人難過,如果你也深陷其中,不妨抽張塔羅牌,找到適合自己的療傷方法! 走進〈戀愛塔羅魔法〉之門前的【育卿老師悄悄話】 為了我們的生命安全:坐車要繫上安全帶,談戀愛要「服一帖傷心的解藥」 愛情裡的傷心難過,總是讓人痛不欲生。一旦情緒遭受分手颶風的猛烈攻擊,生命會瞬間黯淡無光。而在這樣幽暗的時刻,我們真的需要有「自救」的準備,首先要瞭解的是:自已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唯一」一個,在戀愛中傷透心的人。 以下五張牌卡,是塔羅魔法師對面臨分手的你重要提點喔~有興趣的朋友,來選擇一張牌吧!請深深呼吸三次後,依你的直覺感受選擇一張牌,也許這就是當下最適合你的、一帖緩解傷心的解藥喔! 選【1】的朋友 這張是【隱士】牌 這時候,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獨處,細細的思索在愛情的道路上自己在追尋什麼呢?這張顯示要獨處的牌卡似乎很適合當下的心情,但是,是否同時又會害怕一個人的孤單呢?請記得,在這段戀情發生之前,你一個人也是過得好好的喔!(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我不介意孤獨,它比愛你還要舒服) 選【2】的朋友 這張是【星星】牌 請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是這個時刻,你最需要的支持,這張牌卡鼓勵你,即使在愛情裡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處理得很糟糕、對人失去了信任等等的負面想法,請放鬆下來,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無論此刻是什麼感受,都要接納自己的決定,因為這是你目前能做的最好安排了。 選【3】的朋友 這張是【死神】牌 是否戀情已走到了「結束」的時刻?還是你們終於願意選擇「結束」原本舊有的負向循環模式,開始學習新階段的相處方式呢?這張牌卡提醒的是「清理放掉」,有一天回首,會瞭解這時「轉變」模式是當務之急,錯過就沒有了。也有朋友會擔憂的詢問:放下現在的戀人,會有下一個嗎?親愛的,如果你沒有將身邊的位置清理乾淨,新的戀情怎會來臨呢?!(推薦閱讀:念念不忘舊傷口,怎麼迎接新幸福?) 選【4】的朋友 這張是【命運之輪】牌 當我們的人生進入不同的階段:也許是我們畢業了,開始在不同地方工作了;也許是我們考上不同縣市的學校而面臨巨大的轉變;也許⋯⋯生命的成長歷程因人而異,請準備面對改變的來臨,放下你對愛情「應該」要如何發展的控制慾,有時候時空背景一變換,感情的穩定與否就有待考驗囉! 選【5】的朋友 這張是【塔】牌 忽然間,因為一些外來的事件或彼此劇烈的爭吵讓你的某些想法瓦解了?無論是個人的價值觀、對愛情關係期許、對戀情未來的想像⋯⋯等,如同大火吞噬、高塔倒塌,有時候我們內在會有這樣的時刻,判斷力無所依從,感到一切瓦解、崩壞。這時候,不要急著做決定,讓自己冷靜下來,深呼吸幾次,慢慢習慣這無所適從的狀態,當你在摸索前進時,「下一步」的指引將會到來。 塔羅魔法師這回想提醒大家:「談戀愛,真的要注意生命安全!」 如同崇山峻嶺的魅力景緻,總是吸引奮力登高、追求壯麗風景的人們前仆後繼;愛情的迷幻魅力何嘗不是如此?但別忘了,如同面對大自然的險峻,要適時地為自己的生命奮戰,談戀愛時的我們,也應該知道如何保護我們自己。 聚、散、離、合,是人生在成長蛻變時的常態,如果我們可以在尊重彼此「生命成長」的前提下交往,即使在面對「分手」的時刻,仍可以多一些感恩與祝福,也會因此獲得彼此諒解的滋養。 在多次的戀愛經驗下來,我們都知道「並不保證一切美好」,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會期待下一次的「動人相遇」,因為我們會有嶄新的體驗與感動。 透過「戀愛塔羅魔法」是否讓你更瞭解戀愛這回事呢?期待下一回的魔法分享噢~ October 28,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pxbh2
2018 同志大遊行:公投兩好三壞,愛裡沒有局外人 https://ift.tt/2SqDqAS 為你帶來 2018 同志大遊行現場直擊,13 萬人上街為同志發聲,各界也各出奇招呼籲公投:兩好三壞,每一票都算數!讓身邊親友投票,你我有責。 同志遊行公投催票,平權公投:一人拉十人 讓愛沒有局外人 2018 台北同志大遊行今日登場,適逢年底公投選戰,平權團體催票各出奇招。 圖片|平權公投小組提供 圖片|平權公投小組提供 平權公投行動小組今日製作「讓愛沒有局外人」手搖旗於現場發放,以及「一生一世愛我」大型手舉板,供民眾拍照合影。呼籲民眾於 11 月 24 日大選「一人拉十人,讓愛沒有局外人」對 14 號、15 號公投投下「同意」,對 10、11、12 號反同公投投下「不同意」,並呼籲加碼支持第 13 號東京奧運正名公投。 圖片|平權公投小組提供 平權公投小組召集人苗博雅表示,平權公投連署階段,在全台數千名志工的付出之下,完成 37 日五十萬人連署的公投奇蹟。展現的社會動能遠超過反同公投。而東京奧運正名公投和平權公投在連署階段的合作,讓三案都通過連署,證明主權和平權可以相容、相挺。(同場加映:公投該怎麼投?平權路上,兩好三壞) 苗博雅認為,只要支持平權的民眾都出門投票,投下「兩好三壞」並支持東京奧運正名,公投選戰勝利在望。他呼籲,公投選戰倒數計時,希望每位支持婚姻平權的朋友,聯繫身邊親友,一人拉十人,用五百萬張選票,讓蔡英文總統聽見人民的心聲。 October 27,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qDqAS
如何對症下藥的安慰他人?認識四種典型的錯誤回應方式 https://ift.tt/2JkDpKG 朋友訴苦時,該怎麼回應才能切身處地的安慰到對方內心?帶你認識「情感驗證」,了解四種錯誤回應方式,一起成為更溫柔的人。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幾天前,我在微博的私信中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有個朋友,他特別熱心,總是想幫助我,但每次和他聊天的時候我都覺得很不愉快,甚至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和他傾訴一些不開心的時候。這是為什麼呢? 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們經常收到,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惑,不妨試著回憶一下,你是否在表達情感時得到過以下這些回應: 情境一: 「我太難過了,今天的考試又考砸了。」 「你為什麼考試之前又不好好複習呀。哎呀,不要因為這種小事哭啦。」 情境二: 「我的好朋友跟我說她戀愛了,不知道為什麼我很不開心。我總覺得她語氣裡都是炫耀。」 「不會吧,你太敏感了,而且怎麼會嫉妒自己的好朋友呢?」 情境三: 「這件事真的讓我很生氣,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覺得你沒生氣,你生氣時不是這樣的。」 情境四: 「我和我的女朋友分手了,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痛苦過。」 「別傷心了,分手而已,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如果你也收到過類似的回應,那麼感到不愉快是很正常的。以上這幾個情境,是四種比較典型的錯誤回應方式——指責(blaming)、評判(judging)、否認(denying),和弱化(minimizing)。它們不一定帶著惡意,而且也來自我們親近的人。就連我們自己對自己,也會使用這些回應方式。 如果你在和他人的關係,以及和自己的關係中,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一些激烈的、負面的情緒,今天的文章想給大家介紹一種非常簡單,但也非常重要的方法:情感驗證。 圖片|來源 處理他人與自我負面情緒的關鍵:情感驗證 情感驗證(Emotional Validation)指的是,對一個人的內部體驗表示瞭解和接受,不論是什麼樣的體驗。這種驗證並不代表同意、允許或認可,而是一種對其「存在合理性」的承認,以及一種理解的嘗試(Hall, 2014;Roemer, Orsillo, & Salters-Pedneault, 2008)。 自己的內心體驗得到驗證,是我們一種近乎本能的需求。無論自己的感受被贊同與否,我們都希望它至少能被看到。我們希望自己的情緒被感受到,被允許存在。這種驗證不僅來自他人,也來自我們自己。在談論接納與認同,或者選擇改變或進行評判之前,我們的情緒和感受首先應該被承認。 當獲得來自自己和他人的驗證時,人們會有一種「我可以這樣想/這樣覺得」,以及「我的情感是值得存在的」的感受。當一個人的內心體驗得不到驗證時,他們會對產生對自我的懷疑,給自己戴上一系列負面標籤,或是乾脆全盤否認自己的內心體驗。(推薦閱讀:認識內在原型|夥伴:渴望被理解,又怕受傷害) 情感驗證有什麼作用? 驗證自己很重要: 1. 自我驗證是自我身份認同建立的前提 當一個人不能去驗證自我的內心體驗時,他們會產生一種與自我間的「異化感」(Hall, 2012),這使得他們不能建立起穩定和健全的自我身份(Self-Identity)。「我與真實的自己之間,像是隔了一堵毛玻璃」,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感受。 在很多情境中,我們都可能會產生令自己吃驚的,或是那些與我們價值觀相悖的感受。如果你總是對抗這些讓你不舒服的、不符合你期待的內心體驗,否認它們,批判自己,你便會錯失關於解開「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重要信息。 在建立自我認同時,我們必須要接受:我們是複雜的、矛盾的,而不是無論何時都一以貫之的,更不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都是如此。 因為在被一味地壓抑和否認之後,它們不會因此消失,只會愈演愈烈——在更多的場合,以你更不能接受的方式反覆提醒你:我們是你的一部分,我們是真實存在的。 2. 自我驗證能提高我們的自尊水平 我們曾反覆在文章中提起過自尊與(不健康的)自戀之間的區別。自尊是一種認識到了自己的好與壞之後,依然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狀態 。而(不健康的)自戀則基於一種扭曲的自我評價,自戀者容不得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部分,他們充斥著對完美和全能的幻想,這種建立在幻想上的自戀是脆弱的。 顯然,自我驗證更加接近自尊的狀態,而不是刻意無視或逃避某一部分自己的自戀狀態。當我們能夠去面對和承認自己多種多樣的內心體驗時,才真正能開始「喜歡自己」這件事。 3. 自我驗證與情緒管理 當一個人的內心體驗無法得到驗證時,人們會變得抑鬱和失望,甚至放棄流露情感,強行將它們壓抑在心中(Krause, Mendelson & Lynch, 2003)。 在得不到自我驗證的過程中,我們做了兩件事: 1. 否認這種情感體驗的存在 2. 逃避去辨別這種情感是什麼 一方面,就像上文說到的,一味地壓抑和否認不會讓情緒消失;另一方面,那些「感到痛苦」,而不知道自己所經歷的情緒究竟是什麼,或是不願意去想它是什麼的人,更容易陷入一種「被情緒控制」的感覺。 Barrett(2016)的研究發現,這是因為當情緒發生時,你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承認它的出現,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現的反應,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每一種具體的情緒。 也就是說,承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去感受,才是你控制和管理它們的開始。 驗證他人也很重要: 臨床心理學家 Shannon Kolakowski 提出,在她的臨床經驗中,那些成功和深刻的關係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關係中的雙方能夠彼此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真正的想法,感受和願望」。同時,他們的伴侶真誠的傾聽和回應,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情感、思考,包括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在關係中如果能使用驗證式的互動方式, 即便你們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見,也可以通過情感驗證來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這個人的愛與支持。(推薦閱讀:同理心練習: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不是急著批判) 圖片|來源 為什麼情感驗證少有人能做到? 人們之所以不去驗證他人的感受,尤其是親密的人,很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種「為你好」的誤區。美國心理學家 Karyn Hall 將這種誤區分成了以下幾種常見情況: 1. 誤解了「親密」 有一些人會以為,真正的親密應該是,對方不開口就能懂得他,認為他們應該瞭解對方就像瞭解自己一樣。所以他們不會問,他們只揣測,然後根據自己的揣測作出反應。 但事實上,不論多麼親密,我們都應該向對方確認他們的感受,而不是妄下定論。在對對方的情緒作出回應時,我們從不應該是從「我」出發——我太瞭解你了,我知道你怎麼想;而是從「你」出發——你現在是感覺到的是什麼?為什麼? 2. 總是試圖「修復」對方 看到親密的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先去驗證他們的感受,嘗試理解,並承認這種感受確實存在,而是為了讓他們「好起來」,直接轉移話題或是刻意弱化他們的感受——「別難過了,開心點,不就是失去了一個對你不好的朋友嗎?」。 他們忽略了,在試圖讓對方「開心起來」之前,對方可能需要有人為他驗證,這種情緒是被允許的,他的痛苦是真實的、正常的。因為,當人們的內心體驗以某種方式被否認時,他們會懷疑的通常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整個自我——「是我太矯情了嗎?」。 人們想要「修復」別人的情緒時,還有一個常用的錯誤方法,那就是「比慘」——「沒事的,上次我比你還要慘」。但當我們在這樣做時,實則也是將話題的中心從對方轉移到了自己,或是第三者身上,並同時將對方的痛苦與另一個人進行比較。 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每個人對痛苦的感知都不同,痛苦本身就是無法比較的。 並不是只有發生在我身上的那件不好的事達到了某種特定的「程度」時,我才能被允許感到痛苦。即使想要借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來表示共鳴,也不能建立在刻意弱化對方痛苦的前提下。 3. 只想看到那個「好」你 還有一些人,他們之所以不去驗證親密的人的情感,並非是想把對方從激烈的情緒中解救出來,而是想解救自己——我不是不願讓你面對痛苦,而是我無法面對這樣的你。 這樣的人,大抵是對那個陷入情緒中的你有一個理想化的形象。在不承認你感受的時候,他們其實是自己內心不願接受不符合他們期待的那一面的你。他們只想看到那個「好」的你,因此試圖去幫你否認掉那些不好的感受的存在。(推薦閱讀:【我們這一代】擁有同理心,讓我們活得更像人) 圖片|來源 我們該如何練習情感驗證? 辯證行為療法的創始人 Marsha Linehan 將情感驗證分為了六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參照著這六個步驟,我們既可以練習自我驗證,也可以學習如何去驗證他人的內心體驗。 第一步:專注於當下 在面對不論是你自己,還是他人的激烈情緒時,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你全部的注意力交與這個當下。放下其他事情,趕走多餘思緒,去傾聽他的聲音,即便他甚至無法敘述自己經歷了什麼,只能宣洩自己的情緒。那你也能夠做到在他痛哭時靜靜陪伴在旁。 在這個純粹的陪伴和傾聽的階段,你需要壓抑你關於這個話題,或者對他的體驗的評判,也暫時把你的建議、幫助和改善對方處境的衝動都放在一旁。這個時間是只屬於他的,你要關心的只是他此時此刻的感受。 第二步:準確的反饋 在他完成了訴說,或是停下來等待你的反饋時,你要做的便是試著基於從他那裡聽到的信息,總結你的感受。此時,你需要避免在開頭所列舉的那幾種錯誤的方式,並且盡量使用疑問句,而不是篤定地給他的體驗下定義。要記得這樣做不是為了判斷,而是為了理解。 一個給予自己的反饋可能是:「我現在感覺到很憤怒、很受傷」。而一個給予他人的反饋中,最好是可以將事實和情緒進行拆分:「聽下來,我感覺現在你對自己很失望,因為你沒有做到你承諾對方的事,是這樣嗎?」 第三步:「讀心」 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人識別和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都是相當的。比如,有些人可能會混淆興奮和焦慮,有些人可能會區分不了憤怒和悲傷。還有時候,可能是由於他們總不被允許體驗他們正在真實體驗的那種情緒,比如曾因此受過批判,於是人們或許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 所以,如果他似乎不能辨別,或是不願命名自己此刻的感受,你可以嘗試著根據他的敘述和表現進行一些猜測,同時你可以在後面加上一句安撫對方的話。比如,「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但我感覺你當時可能是在生對方的氣,我猜你當時很不好受吧」。 需要注意的是,他可以糾正你的猜測,因為這是他的情感——不論他是出於什麼原因糾正你的。而接受他的更正,也是情感驗證的一部分。 第四步:在考慮到對方的經歷和性格的基礎上,表達理解 我們的人格特質——我們是悲觀還是樂觀,外向還是內向,等等;以及我們的經歷,都會影響到我們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反應。在情感驗證時,這些因素都是我們必須納入考慮的。而這些因素,也是我們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也可以去給予他人驗證的原因。 比方說,你的好朋友因為領導幾句批評,表現得非常傷心。你可能很難理解,但你可以嘗試著站在他的角度,以他的性格和經歷出發,去看待此刻的他。比如,他是不是有過類似這個情景的創傷,他是不是一個極容易受到他人負面評價影響的人。 接著,你完全可以在不表達個人觀點的同時(例:「是我的話也會這麼傷心」),去表達你的理解(例:「想到你之前跟我講的那件事情,我能理解你會那麼傷心」)。 第五步:正常化這種情感體驗 知曉自己的情感體驗是「正常的」,對於正經歷激烈情緒的人來說總是有幫助的,尤其是那些敏感的人。因為人們總是會糾結類似於「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的問題。 因此,驗證情感時,我們也要傳遞「你的感受(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這一信息。比如,「在這麼多人面前演講,大家都會焦慮的,這很正常」。但要留意,正常化他的情感並不等同於刻意弱化這種情感。 第六步:真摯的共情 這一步的發生,建立在你發自內心地、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之上。比如,你可能曾經有過非常類似的體驗,或是你真的能夠對他所描述的狀態感同身受。當然,我們同樣可以共情自己。 這一步可能會成為昇華你們之間的情感驗證,但它並不是必須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感同身受。因此,這一步的關鍵詞是「真摯」,如果你無法共情,停留在上一步,再加上真誠的陪伴,要遠好過假裝你能夠體會他的感受。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沒有學會處理負面情緒的新方法?快去生活中嘗試吧,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情感驗證看似簡單卻魔力無窮。期待你們的反饋哦~ 圖片|來源 References: Barrett, F. (2016). Are You in Despair?That’s Good. The NY times. Hall, K. (2012). Understanding Validation: A Way to Communicate Acceptance. Psychology Today. Hall, K. (2014). Self-Validation: Learn to accept your internal experience and build your identity. Psychology Today. Krause, E. D., Mendelson, T., & Lynch, T. R. (2003). Childhood emotional invalidation and adul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inhibition. Child abuse & neglect, 27(2), 199-213. Roemer, L., Orsillo, S. M., & Salters-Pedneault, K. (2008). Efficacy of an acceptance-based behavior therapy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Evaluation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6(6), 1083. October 27,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JkDpKG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女神卡卡御用攝影師 Leslie Kee 快閃台灣,拍攝 150 位素人同志 https://ift.tt/2O8skgL 齊聚眾人,為愛發聲。攝影師 Leslie Kee 紀嘉良來台拍攝同志出櫃照,為 10/27 的同志大遊行暖身,也為每一個在螢幕前的你加油打氣。 Love always wins. OUT IN TAIWAN 紀錄台灣 LGBT 眾生相 攝影師 Leslie Kee 紀嘉良來台拍攝 OUT IN TAIWAN 計畫,由亞洲最大的同志線上影音平台 GagaOOLala、GagaTai、LalaTai 共同策畫、執行。 瑪丹娜、碧昂絲、Lady Gaga 等天后御用攝影師 Leslie Kee 紀嘉良繼日本、新加坡後,旋風來台拍攝 OUT IN TAIWAN 為台灣近 200 名 LGBT 情侶或個人拍攝經典黑白「出櫃照」留下自己最閃亮的姿態,成為別人的勇氣,也為即將到來的同志大遊行暖身。 每位參加者的背景、年紀、職業、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從 18 歲到 75 歲都有,職業也是包羅萬象,有學生、藝術工作者、導演、律師、公務員和公司高階主管⋯⋯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隱藏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推薦閱讀:同志讓我成為更好的人:我是直同志,我就是他們) 圖片|GagaOOlala 圖片|GagaOOlala 網紅素人齊現身 這次參與的名人中,有不少受到大家歡迎的網紅,例如那那大師、黃小愛、女神下午茶、范巴特、馬丁等,以搞笑筆觸畫出同志日常的知名同志插畫家李桃和太陽臉等,作家羅毓嘉、李屏瑤,還有長期爭取同志權利的祁家威大哥和曾愷芯老師,這些知名人士能勇於站出來,對於其他 LGBT 族群出櫃絕對會有示範作用;對於尚未出櫃的 LGBT 族群來說,也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 這次共 45 對同志情侶報名參加,不僅許多對愛情長跑超過十年,更有幾對計畫在年底婚姻平權立法過後,互許終生。這說明了同志之間的愛情雖然在不友善的社會環境下經營起來格外辛苦,但也有很多人不畏艱辛走到這一步,因為只有愛才能戰勝一切。 數量最多的是一般素人的報名,三天的時間就募集了 116 位,這也意味著背後有 116 個各自精采的、感人的、難忘的出櫃故事。報名時,我們邀請他們回答幾個問題,或寫下一段打氣的話給尚未出櫃的同志朋友: 「我不是一個錯誤,更不是怪物。」 「彩虹,很美,不要害怕讓人看到他。我們開始愛自己的同時,也才會開始得到別人的愛。」 「真正愛你的人,就是看清你的缺點卻還是努力磨合,堅持走到最後的那個人。」 「『出櫃』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相信每一件悶在櫃中的大事,未來都會成為這社會上幸福的日常小事。」 圖片|GagaOOlala 有人對社會喊話,有人對另一半訴諸情意,有人對家人朋友表示感謝,有人自我鼓勵⋯⋯不論長或短,都蘊含著滿滿的情感與驕傲,或許這正是 Leslie Kee 紀嘉良想用鏡頭表達出來的飽滿情緒,正符合 GagaOOLala、GagaTai、LalaTai 一直以來試圖用影像改變社會的初衷。 為讓參與拍攝的所有朋友在 Leslie Kee 紀嘉良的鏡頭前呈現最自在的樣貌,國際知名服飾品牌 GAP、Too Cool For School 彩妝大使、知名造型師 Judy Chou、William Tseng 和 Wind Salon 也一同加入拍攝。而一路以來關注 LGBTQ 人權議題的組織,如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婚姻平權大平台、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等,也共同響應 OUT IN TAIWAN 的不凡意義。(推薦閱讀:Out in Taiwan 攝影故事集:讓人們用想要的方式相愛,並且獲得保障) 永恆經典黑白照 攝出 LGBT 驕傲輪廓 圖片|GagaOOlala 圖片|GagaOOlala Leslie Kee 紀嘉良說,OUT IN ASIA 系列讓他找到自己身為一名藝術家或攝影師的「代表作」,他表示自己第一台相機是小時候母親送的,四個月後母親就因癌症過世,他從此與相機為伍並立志要把人最美的一面永恆紀錄。Leslie Kee 紀嘉良為每個參與 OUT IN TAIWAN 人各拍一張睜開眼睛、一張閉著眼睛的照片,他認為眼睛是一個人的靈魂,閉著眼如同封閉自我,睜開眼象徵活出自我的出櫃宣告。而黑白照有一種永恆的質地與質感,淡化了每個人的膚色與身上衣服的顏色,象徵「平等」的精神。 網紅那那大師表示:「透過黑白照把一些內心深處的感受拍出來,我覺得很棒。」作家羅毓嘉說:「我覺得面對鏡頭這種狀態,或者說面對大眾、面對自己的狀態,其實就是同志每一天在生活當中所面臨的處境,這樣的攝影把大家最自然、但有一點點武裝的那種感覺帶出來,我覺得非常好也非常真實。」 圖片|GagaOOlala 14 小時馬拉松拍攝不喊累 只可惜來不及去夜市 這次 OUT IN TAIWAN 拍攝原本預計晚上 12 點前完成,但最後到半夜 3 點才收工,將近 15 小時連續拍攝行程讓 Leslie Kee 紀嘉良直呼「這是我有史以來拍過最久的一次!」他說台灣人有種難以言喻的幽默感與氣質,是他在其他地區沒看過的,也因此每一組他都花費更多時間與拍攝者聊天認識。如此密集的超時工作 Leslie Kee 紀嘉良卻不喊累,只開玩笑要工作人員「輪流幫他按摩」,唯一殘念就是來不及去夜市吃小吃,他表示自己超愛台灣的滷肉飯、滷蛋、貢丸、乾麵,當然也少不了國民外交飲品珍珠奶茶! 問他為什麼選上台灣作拍攝?他表示台灣對 LGBT 方面議題一直領先亞洲,所以在拍過日本跟新加坡後,很快就決定要來台灣。「我希望讓 LGBT 朋友更有自信地站出來,進而影響其他還沒出櫃的人。」OUT IN TAIWAN 實體攝影展將於 10 月 27 日至 11 月 4 日連續一周在台北市萬華區「日常經典」門市展出。 圖片|GagaOOlala 圖片|GagaOOlala OUT IN TAIWAN 攝影展 Exhibition By Leslie Kee 你閃亮的姿態,將成為下一個人的勇氣。Your Pose Will Be Their Courage. 圖片|GagaOOlala 圖片|GagaOOlala 實體展覽 Exhibition: 時間:10/27-11/4 12AM to 9PM 地點:台北市萬華區內江街 41 號 2 樓 (日常經典門市二樓) 線上展覽 Online Exhibition: www.outintaiwan.tw IG|@outintaiwan 關於主辦單位 GagaOOlala 屬於你的故事:亞洲第一 LGBTQ 娛樂影音平台,歡樂同志喜劇、虐心 BL 影集、甜蜜百合愛戀,700 多部熱門及獨家內容,每週更新不間斷。 GagaTai 嘎嘎台是男同志娛樂生活網,提供男同志相關新聞時事、影視消息、生活資訊、電影評論、人物專訪、活動訊息、影片介紹,跟同志一起驕傲做自己! LalaTai 拉拉台是女同志娛樂與生活網站,提供女同志相關的新聞時事、影視消息、生活資訊、電影評論、人物專訪、活動訊息、影片介紹,寫出精彩的同志生活。 關於攝影師 Leslie Kee 紀嘉良 Leslie Kee 紀嘉良出生於新加坡,是國際知名的時尚/藝術/名人攝影師之一,也是電影導演,合作過的國際名人包括瑪丹娜、碧昂絲、Lady Gaga、Cindy Crawford、Pharrell Williams、Kate Moss 和 Jennifer Lopez 等,拍攝過的雜誌封面、CD 封面和電影海報更不計其數。他長住在日本,Out in Asia 系列是 Leslie 從 2015 年開始的計畫,先從日本出發,到各地拍攝 LGBT 族群,2018 年首次到新加坡和台灣拍攝。 October 27, 2018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8skgL
給新手的快艇衝浪 Wakesuring 指南:試過一次就會愛上 https://ift.tt/2PoduXX 在市郊河道上就能享受衝浪的樂趣,是 Wakesurfing 快艇衝浪;只花半年時間成為代表台灣與世界好手交流的選手,是 Anita 塔塔。她的海上故事,與你分享。 2015 年開始接觸健身、拳擊、滑水等運動,逐步征戰國內外比賽,現為簽約快艇衝浪選手。 快艇衝浪 Wakesurfing 是近幾年在台灣興起的戶外運動,不需要大老遠跑到海邊,在市郊的河道上就能享受衝浪的樂趣,技術性與困難度不高,是個相當親民的水上活動。 Anita,大家都叫她塔塔,把 Outdoor style 灌注在日常生活中的她,接觸 Wakesurfing 從興趣到開始比賽,只花了半年時間。2017 年參與台灣盃國際滑水賽,成為台灣女子組唯一入選能與世界級好手抗衡的選手。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何時開始接觸戶外活動? 在加州求學時期愛上 Outdoor 生活,而現在沉溺在 Wakesurfing 的世界裡。 你覺得 Wakesurfing 最迷人的地方是? Wakesurfing 可以很激烈,也可以很溫和,順著浪,上上下下,感覺馳騁的速度。過去自己也嘗試過不少極限運動,攀岩、滑雪什麼的,但是 Wakesurfing 對我來說就是有一種特別的魔力,迷上了就離不開它。 在 Outdoor 界中,誰或哪件事曾啟發了你? 日本女性選手 Michie Jinno,雖然已經將近 50 歲,但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不僅外表看起來年輕,心理種種狀態同樣跟這個時代並行,我想她對於所有的女孩來說都是一個 Role Model。 年齡真的只是一個數字,不需要太去斤斤計較,重要的是自己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如何活出自己的自信人生。 接觸戶外活動後,有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想法或視野嗎? 「Live as a wakesurfer, and everything is different.」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深刻的體悟。尤其是比賽的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熱忱都是一樣的,就像是一家人。另外,「世界」對我的看法也很不同,皮膚曬太黑了,每次過海關的時候都要特別說自己愛曬太陽,跟護照上的照片落差很大,哈哈。(推薦閱讀:許自己一個清涼夏天!第一次潛水就上手的五個聖地) Wakesurfing 帶給你怎樣的成就感? 當然是比賽得名啊!雖然 Wakesurfing 主要是因為興趣,但是排名就是一種肯定。第一次得獎的時候總是最難忘的,那次還拿了第一名,雖然只是一個小比賽,也因為那次的得獎,像是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我有繼續下去的動力,走到現在,好像整個人都完整了。另外就是把新手教會,看他們成功站上板子,就會特別開心。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玩 Wakesurfing 會很燒錢嗎? 一般玩樂性質的話,30 分鐘大概是 1 千多塊台幣,不算太貴。但像我們準備比賽的時候就比較花錢,一個小時的練習費就要 3,600 台幣,一週就要兩萬多塊。 接觸戶外運動之後,有擴展你的社交圈嗎? 目前我正在做一個「跟著運動去旅行」的 Project,目標是哪裡可以 Wakesurfing 我就往哪裡去,不受限制的概念,讓自己的世界好像又更大了一些。 Where to go? 想接觸 Wakesurfing 的朋友,台北主要有兩處,一個是社子島的「嘻嘻哈哈滑水學校」,另一個是八里的「ES Wake School」。 How to prepare? 一般 Wakesurfing 俱樂部都有提供裝備。板子有兩種選擇,一種是 Surf Style、另外一種是 Skim Style,救生背心是一定要穿的,冬天還需要防寒衣。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What to eat? 健康生活的飲食 Tips:基本上,自己也是健身教練,如果沒有特別要練肌肉的話,我推崇均衡飲食,不需要特別忌口,但不要過量。 圖片|Marie Claire 提供 出發前你應該要知道的事 玩 Wakesurfing 需要怎樣的體力基礎?需要先學會衝浪嗎? 具備基礎體力就可以來玩了。不用先學會衝浪,因為我自己本身也不會衝浪!海邊衝浪門檻相對較高,需要時間經驗的累積去判斷看浪、選浪,等到你能真正體驗樂趣的時候,大概也是一兩年後的事了!Wakesurfing 倒是簡單多了,起滑後,浪就在那邊了,就只要專心地上浪下浪。(推薦閱讀:【運動小姐】唯有開始,才不會總有害怕) 第一次接觸 Wakesurfing 該有什麼心理建設? 只要不怕水,都可以來玩,不會游泳也沒關係,相當親民。 Wakesurfing 危險嗎?初學者必須知道的自我保護重點? Wakesurfing 幾乎是沒有什麼受傷風險的,不過下水一定要穿救生背心。 Text /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Photo /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Anita chen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潮流是別人的,而風格是自己的。」在愛的課堂裡,父親教會我的事 沒有那麼難 從溫熱便當開始傳遞的街頭力量 專訪人生百味朱冠蓁 【自媒體時代】金句製造機 Peter Su:「每個人都需要出口。」 October 27,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oduXX
《花芯:背德禁戀》離開無愛婚姻,正視自己慾望 https://ift.tt/2qf2IoZ 迷人來稿,《花芯:背德禁戀》揭示了傳統制約與新時代思想未歇的碰撞拉扯,親密關係的流轉也永遠不該有標準答案。 作者:甯 圖片|《花芯:背德禁戀》電影劇照 圖片|《花芯:背德禁戀》電影劇照 一開始視婚姻為一場生活契約的園子,她反常地接受雙親的媒妁之言與雨宮結婚,沒有情感基礎的婚姻看似也相安無事。 園子在與丈夫性愛當中慢慢發現自己的慾望,丈夫的上司越智不如一般傳統禮教下的觀點吸引著園子,園子要埋著本心繼續維持家庭關係,還是坦言一切? 園子丈夫雨宮從跟隨著母親與大夥安排的路線,以婚後家庭一個安穩的經濟支柱,放棄文學的喜好硬是轉入另一領域,這是一種犧牲;因著要將初夜留給妻子不斷壓抑的慾望,也是一種犧牲;當妻子告訴雨宮自己喜歡上別人、與別人做愛,更是考驗著雨宮原先的價值觀,將妻子送回娘家雨宮還寫了封懺悔信,懺悔著自己給園子過多的壓力、不夠給園子自由云云,面臨到妻子接二連三的轉變時,雨宮並非如傳統大男人休妻或毆打,他展現一種企圖體諒與理解妻子的角色,這是另一種男性的柔軟。 一個滿心期待妻子是遵從婦德在家養兒育女的丈夫,當他也認真遵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家事分工,犧牲自己興趣為了賺更多錢養家,如此遵守著過往家庭、社會文化教育也有所犧牲的雨宮,也是阻撓園子追求慾望的保守丈夫。(延伸閱讀:七千多年前的骨頭研究,推翻「男主外女主內」的歷史) 園子感受到自己的慾望後,她開始追尋自己,到底女人該往何方去追尋自己?又有多少女人是敢追求慾望的呢? 圖片|《花芯:背德禁戀》電影劇照 在園子眼中,總有許多虛假不願誠實面對自己的一面,看到雨宮因著發展前景考量而放棄自己興趣時,園子忍不住出聲戳破;看到妹妹口是心非不敢言說對姐夫的好感,園子說著「好可憐」;面對雨宮與妹妹這婚姻價值觀較相近,相互有情愫,顧忌著世俗眼光而遲遲不敢交往的一對,園子多次直言「結婚吧」;園子喜歡上別人時,也真實說出自己感受。這當中園子一定知曉如此直白表露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傷害到自己,卻還是堅持表達,即便犧牲了傳統的婚姻關係裡的保障,園子還是要追求自己的慾望。 園子透過性找到生命的方向,不願繼續委身在無愛的丈夫,與疏離的兒子之間,她不計後果的追求著自己理想方向,反諷社會媒妁婚姻與肯定女性情慾自主是這部片備受肯定的一部分。(推薦你看:別再圓愛情的謊,不愛了就讓我走) 而,媒妁婚姻,只是其中一種家庭分工的模式,有各種分工的可能性,男主外、女主內僅是其中一種,過去社會環境與文化脈絡下展延至此,事到如今女性有更多經濟獨立自主的機會,是一種時代進展與改變,卻也無須大力抨擊遵守著男主外女主屬迂腐,婚姻關係家庭分工只要兩方都能平衡與共處,就是好方法。能想見的,雙親為園子的一生安排了媒妁婚姻,企圖將園子安放到某個社會習以為常的女性發展,如今園子拒絕這角色發展,那另一條女性的發展路徑還不清楚時,園子是辛勞且勇敢走出其他的可能性。 我私心是蠻好奇電影結束後,園子面臨經濟獨立與終老生活的狀況,如同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娜拉離家出走後,真正生存的挑戰才開始。 October 26, 2018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f2IoZ
公投倒數週記|當路人告訴我,支持婚姻平權的人就是有病 https://ift.tt/2PYTTuO 女人迷與婚姻平權大平台合作,特邀作家李屏瑤,側寫為平權公投努力的人物,看見同志的生命經歷。一直熱衷於社運的鈺婷,生命歷經波折後,進入到婚姻平權大平台工作,她說希望有一天,人們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走在街上。 林鈺婷 79 年次,台東人,大學唸的是幼保系,前一份工作也是跟保姆有關的,做了三年多。高中時代就關注社會議題,2014 年起,像突如其來的戀愛,一口氣墜入了社運的世界。 「我從高中時候就會關注社運,因為我是台東人,當時在意的是『反核廢』。大學時期在高雄,也會參與地方議題,接著是 2014 年的 318,整個投入社運。 2014 真的是滿滿的社運,我都沒有在工作,靠之前存的錢生活,那時候像是國道收費、反課綱我也都去,覺得身心靈變得很偏激,在街上看到警察就整個火都上來。」林鈺婷說。 她的憤怒來自對警察的不信任,覺得人民保母成為國家的機器。因為在抗爭現場,一定是人民對上警察,政府在後方,衝撞對峙的怒火,也就直接延燒到這些基層員警。2014 年 6 月,有一場抗議課綱衝教育部的活動,一個男警直接把她壓在地上。林鈺婷有抗爭的基本概念,告訴男警說不能碰她,要找女警來。男警不管,要她乖乖待好就是了,她繼續掙扎,男警反手一壓,她的手就脫臼了。後來消息傳出去,親友都責備她太偏激。 2014 年真的是遍地開花,每天睜眼都有新戰場,她天天去衝撞,把存款都用光了。憤怒到一個極限,2015 年年中,她決心去上班,早八晚六的生活,企圖讓自己暫時停止關注。直到 2016 年小蜜蜂開始徵求志工,她又被喚醒,第一場就去立法院外。 2016 年 11 月 24 號,第一場婚姻平權法案修法的公聽會開始,離今年底公投正好兩年前,林鈺婷手舉「我支持婚姻平權」的牌子站在立法院外,除此之外什麼都沒做。 「有個阿姨經過就說:『你支持婚姻平權,你們這些人就是有病。你就是有病,你爸媽上輩子一定做壞事太多,才生出這種人,你全家都有病,都該死一死。』然後我就說:『你又不認識我,你怎麼知道我有病,而且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爸媽。』她說:『我幹嘛認識你,你是同性戀,你就是有病啊!』我就說:『妳又知道我是同性戀?』阿姨回:『會支持婚姻平權的就是有病,去死啦、去死。』那時候我就是突然直接大哭。」回想那場衝突,林鈺婷已經可以笑著說。(推薦閱讀:【婆的深櫃之路】因為我們「不一樣」,所以不能結婚?) 台東是個相對封閉的地方,在她成長過程中,身邊的人不會說出反對同志的言論,但也不特別討論,就是默默的。加上她高中讀女校,本來就比較習慣同志的存在,除了曾經被一個教官刁難過,她自認還算順遂。即使直接跟朋友出櫃,朋友也都很自然地接受。那天在立法院外,是她生平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罵同志,赤裸不掩飾的仇視,她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反應,克制不住地哭了。 「我旁邊有一個大哥,從我舉牌的時候就站在那裡,跟著我站在兩三個小時,一直盯著我,我想說他是便衣警察還是什麼。結果他竟然對那個阿姨說:『你叫誰去死,你知道就是有你們這些人,我有兩個朋友前陣子從民生社區跳樓,就是因為你們這些人。』我就突然想到那個禮拜有兩個廚師一起跳樓,原來大哥是他們的朋友。」林鈺婷說,「我繼續哭,他就開始反罵,然後那個阿姨就走了。我才發現這世界真的很可怕,大家對於同志有這麼多的恨。你不管我是誰,搞不好我根本不是同志,你也罵,連我爸媽都罵,而且你甚至是認真大吼、叫我去死。」 從那天起,只要能夠遇到護家盟的場子,她就會參加,無論大小。甚至連小型的青島東或是滿天星,她都想辦法混進去。聽他們講對性平教育的扭曲言論,看他們唱聖歌、帶動跳,看似很溫馨團結,卻讓她覺得非常害怕,這些看起來很好的人們,可能都打從心裡希望她消失,對她有各種恨。 笑稱當年的自己是「初生的靈魂」,她不畏衝撞,事事身體力行。一路跌跌撞撞,卻在今年四月跌進一個巨大的深淵。其實不是突如其來的,每個同志的生長歷程多半有相似之處,對她來說,那是深深印在腦海裡的,媽媽的一個擔憂的眼神。她也記得自己尚未啟蒙前,父親看新聞時說同志不倫不類、違反自然法則的評論,她知道這些感情事都不能跟家人講,她猜想媽媽應該多少知道,但沒有人先開口。 所有的戀愛失戀,她全都隱瞞,必須獨自承受,跟朋友也不會透露太多,不希望造成別人的負擔。其實高中大學她都有自殘的就醫紀錄,去心理輔導室接受詢問,她也一律回答很好。去年底她鼓起勇氣,跟媽媽說看身心科的原因,想透過這件事來談真心話,想談性向跟做社運的狀態,講完之後,媽媽只回答:「藥不要吃太多,多運動早點睡就好。」她可以理解媽媽的不知所措,就再也不提了。 今年初女友突然提出分手。她一直住在對方家裡,女友也有跟父母出櫃,表現好像也很認同這段關係。結果有天女友睡眠不足,開車自撞護欄,對方的父親認為是女兒跟她交往才造成的,希望她們分開。「原因很荒謬,反正對方父母不是真的接受。」林鈺婷說,「我車禍完剛從昏迷清醒,女友就跟我說:『我們分手吧。』」 她收拾行李,揹著 IKEA 的袋子,叫了 UBER,就離開那個家。因為她偶爾會忘記吃藥,手邊會囤著一些藥,在自己蝸居的套房,有天她想,吃完藥就睡覺吧,然後不知道為什麼,就把所有的藥都吃掉了。「確實有一點點想說,是不是吃掉那些會不會就是就不用面對事情,但我不知道那是想自殺的想法,還是不想面對這些事的想法。」幸好吃完藥後,她迷迷糊糊打給一個朋友,對方驚覺有異,卻不知道她住哪,朋友們都沒去過她家,眾人動員一個問一個,最後衝去她家破門,送急診室灌解毒劑。 前女友打電話去她老家,自報家門,然後告知,你女兒吞藥自殺了。 半夜沒有火車,父母從台東開夜車上來,她說以爸爸一貫的車速,就算飆車也要開八小時。早晨她堅持出院,回到小套房,父母八點多就到了,堅持要看到她。她的爸爸是很典型的那種,什麼話都沒說,保持威嚴,坐在旁邊抽菸,她還是有點暈,加上吞藥後也有割腕,整個人縮在棉被裡。媽媽說想看她傷口,一手看完了,還要看另一手。看完,她問媽媽,這樣滿意了嗎? 「然後我媽就說:『為什麼不告訴我們?』我回她:『我怎麼跟你們說,你們能接受我是跟女生在一起嗎?』然後我媽就沒有回答這個,我媽就說:『你都報喜不報憂,要我們怎麼放心你真的可以一個人生活。』我就不講話。我媽說:『我知道妳很獨立,但我希望就是從現在起,可以的話,妳可以把所有的一切跟我講,因為我不管妳是怎麼樣,我們永遠都支持妳,不要再擔心我們能不能接受,或者會不會害我們丟臉,還是我們要怎麼面對親友,妳只要記得,就是不管怎麼樣,我跟爸爸永遠都在你後面支持妳。』」(推薦閱讀:【婆的深櫃之路】親愛的母親,我是同性戀,這樣你還要愛我嗎?) 他們一家人沉默一陣子,媽媽出聲打圓場,說自己以前生氣也會用頭去撞牆,成長的時候就是需要抒發。他們下樓,找了一家廉價牛排館坐下,吃完飯,父母又開車回台東工作了。在那之後,父母開始會主動說想法,希望她能多跟父母說點話,親子關係反而變得比較好。 知道她吞藥後,小蜜蜂發起人范綱皓問她還想不想回來做運動,她想,這可能就是她活著的意義吧,就進婚姻平權大平台工作了。 「進來大平台之後,我去關注那些『沒有被看見』、或是『沒有被發現』。我之前一直覺得說『生活就是政治,政治就是生活』,講得很簡單,可是我沒有想到,就算這個理念推出去,不代表能關注到所有人,有些人是在角落不敢出來的。」林鈺婷說,「就像我覺得同志遊行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有這麼多人的存在,然後你們不敢出來沒有關係,我們幫你出來,但是你要看見有這麼多人是跟你一樣的,你不用跟大家一樣這麼陽光,可是我希望有一天,你是可以用你想要的方式走在街上。」(推薦閱讀:Out in Taiwan|公投,不該用來決定人的分類) 今年九月花東同志大遊行,她代表婚姻平權大平台,在台東場上台講話。往年她爸媽都會裝沒事,今年媽媽問她活動幾點開始、在哪裡。那天下午,她父母默默現身,表達對女兒的支持。一定是想了非常久,父母才能夠說出並且做到。幸好還有機會,父母伸出了手,她也慢慢從深淵爬了出來,雙方都試著一步步地修補,關係於是能夠真實地往前邁進。 October 26,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YTTuO
#METOO 專訪伊藤詩織:對於性侵事件,人們不該只有一種理解方法 https://ift.tt/2D6IpSS 女人迷獨家專訪在日本#METOO 運動起關鍵作用的記者伊藤詩織。她說,看著台灣前輩走過的路,她對未來有信心。 許多研究證實,人或動物在遭遇驚嚇、危險或絕望等極端處境時,身體會進入凍結狀態,無法聽命於意志,這是生物自然的保護機制。更別說許多倖存者在遭遇性侵當下,選擇服從、不掙扎,避免激怒施暴者,以確保最大生存機率。 上一篇專訪,伊藤與我們聊到日本法律給性侵「受害者」的規範:你要一邊尖叫一邊抵抗、要讓對方施加暴行致受傷,法律才可能保護你事後追索正義的權利。 不只是法律,社會對性侵倖存者,也只有一種想像:必須看來淒慘羸弱、無法好好說話、衣著樸素「安全」。然而倖存者是活生生的,他/她不是一組抽象「概念」,不論他/她是什麼樣子,他/她就是性侵倖存者本人。 伊藤記得自己首次開記者會那天的情形,「一位我尊敬的記者朋友告訴我,『妳應該穿著如黑色西裝外套般的服裝,人們會比較容易相信你!』」伊藤笑著說,「後來我告訴他,不,我要穿著讓我能感到舒適自在的衣服。」 她決定以自在為考量,穿著白襯衫、不扣頭兩顆鈕扣,呈現平常模樣。這個決定,使她遭受到整個事件中最嚴重的輿論攻擊。「你們看,她是個蕩婦!」她覆述著當時輿論的評斷,心有餘悸,停了一下才繼續說話,「這也是我決定不扣紐扣的原因,我不甘心人們對於性侵事件,只有一種理解方法。」 讀到這裡,或許你會覺得伊藤性格反骨。然而站在她的角度思考,社會想像的「安全」方法、對受害者的規範,從來沒有阻止性侵施暴者犯下罪行,反而不斷讓性侵倖存者陷於「不敢說」、或被輿論攻擊的困境之中。 以自己的樣子,正面迎向世界,也足以對社會產生衝擊。「我從未在網路放自己私人照片,但不知怎麼地,許多人透過各種方式、搜尋我朋友的 IG,找到我的照片,其中一些人找到性侵事件兩個月後,我在工作場合握著相機微笑,人們就說,『你看,性侵兩個月之後,她居然能對著鏡頭笑,她一定是在說謊!』」 漸漸她發現,不是鈕扣的問題、也不是能否在工作場合保持微笑的問題,任何一點小事或表現,都可以證成她是說謊的犯人。另一方面,人們對加害者也只有單一想像,任何不符合想像之處,都彷彿能自動證成加害者無罪。 「認為被害者或加害者該長什麼樣子、怎麼表現,都是強暴迷思的一環,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需要現身,以我的臉、聲音和名字說話。因為在事件之後,我的人生仍必須持續下去,和其他人一樣。」 你必須相信你的真實,你必須相信你自己 「但是你知道,首先,你必須要先能夠生存下去。在我們的社會要生存,就必須工作,才有錢吃飯與生活,如果決定要講述性侵事件,你可能會失去工作,可能遭受到輿論攻擊,使人難以繼續生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我無法指導他人一套『創傷的生存方法』,這也是我想對其他倖存者說的:『請以活下來為優先考量,你能夠以你的方式生存下來』。」「我常告訴其他倖存者,你最清楚這種痛,別人可以批評你的痛苦、或隨意評斷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但發生了什麼事你最清楚,所以第一件事情是,你必須相信你的真實,你必須相信你自己。」 「而對我來說,我的生存辦法,就是說出真實。」她淡淡地說。 伊藤垂下眼,看著自己的手心,「你知道,其實為了活過那一段難熬的時間,我依賴酒精、安眠藥和各種藥物。」她說到這裡,音調略略提高了,「因為必須活下來,當然我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好點子,性侵倖存者或受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折磨的人,最好的情況是不要依賴酒精或藥物,但⋯⋯我當時確實需要如此。」 生存下來,等到感覺好一點,才可能跨開下一步。不過,跨開下一步,也會需要他人的支援幫助。「如果倖存者不能安全地說出來,就很難得到幫助、很難走出事件的創傷。」 伊藤說,她發現這件事,是來自信箱湧入的信件內容,「這些信件來自許多性侵倖存者,發生在她們身上的事可能已經距今有十年、二十年了,然而因為她們從未獲得好的支持,這個陰影持續不斷地傷害、癱瘓著他們的日常。」她換了語調,「也許有人會覺得,她們保持沉默,並沒對社會造成損失啊,可是我想說,這對社會來講,就是巨大的損失啊。」 她以 Lady Gaga 為例, Lady Gaga 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也忍了七年, 每天與 PTSD 戰鬥,七年後,才有力量說出自己曾被性侵的事,並且在訪問中表示,她至今每一天仍掙扎地活著。 「時常有人問我,你復原了嗎?我總是笑著回答,不,我每一天都在嘗試著努力生存下來。」伊藤苦笑,在日常生活縫隙,當晚事件仍會在腦海中一閃而過,使她突然落淚。 「性侵的傷害是很內隱的,不像其他的暴力行徑會造成明顯外傷——例如斷了骨頭、鼻子歪掉、流血等等,然而即使肉眼看不見,也不表示這樣的傷害不存在,傷害在那裡,那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伊藤認為,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傷害一個人的性,容易造成巨大傷害、也具有摧毀尊嚴的力道。「性也被許多戰爭當作非常有效的武器,去摧毀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群、乃至一個國家。」 其實,我對山口並沒有很多的憤怒 在警局報案之後,伊藤就告訴她的家人了,「我不希望他們是從第三方那裡知情的。另一方面,我也想告訴我的妹妹,我發生了這樣的事,如果相同的事情發生在她身上,她可以告訴我,我也可以依經驗跟她說可以怎麼做。」 「我是很幸運的,我的家庭從未阻止我做任何事,包括上法院、或者出版成書。但是我爸爸倒是很生氣,他說,『妳怎麼能這麼平靜?妳不夠生氣,為何你不夠生氣?為什麼?』我的母親也非常憤怒,她的反應是『我要殺了那個人!』」伊藤搖搖頭,「我只能說,我確實走過那個階段,但是,一直憤怒又能怎麼樣呢?」 伊藤的家人反應雖情緒化,但是從未阻止她做任何事,在日本,許多家庭會阻止性侵倖存者報案,「他們會視為這是對家族的侮辱。」伊藤說。但她確實沒有辦法放心地跟家人討論,「因為他們太容易激動,我可以理解,討論這件事,那對他們來說太痛苦、太困難了。」 讓傷害顯像,才可能發展支援系統 說出真實,有可能對倖存者造成傷害。例如檢察官一開始就告訴伊藤,如果決定提告,在日本,妳就不必再當記者了。伊藤說,那好吧,我就在別處工作,或做一個自由工作者,「我可以承受失去工作,但我不可以失去我的信念。」 講到這裡,她露出溫暖的笑容,提到這段期間有許多很棒的人在身邊支援與陪伴。《Black Box》之所以能成書,其實大量倚靠一位非常要好的女性朋友協助。「許多當時的錄音檔或文件,我其實不敢再打開了,是那位朋友協助我謄寫,這本書才有可能完成。」 另一方面,《Black Box》的女性編輯也頂著壓力,性侵伊藤的山口,也屬於同間出版社的重量級作者,她必須小心翼翼地對其他部門保密,到最後成書階段才以「木已成舟」之姿,讓公司無法拒絕出版。「編輯告訴我,這本書的寫作必須快,因為一旦消息洩漏出去,很可能這本書就會受到施壓而無法面市。」 伊藤說,支援她的不只是女性朋友,也包括男性。「我必須說,在這個過程裡,我的生命裡出現了許多英雌與英雄。以我的檢察官為例,一開始他表現得挺可惡的,但他畢竟是人,最後他幫助我很多,他做了一些即使可能會威脅到他的工作的事,最終雖然仍必須不起訴處分,但他仍很努力。」 這條路,沒有辦法一個人走。「我有非常多朋友的協助,許多人是冒著失去工作的風險幫忙的,許多人告訴我,『你知道嗎?我不想放棄我的人格,所以我決定要做這件事!』很多時候反而是我急忙阻止對方:『不,你不需要這樣做,我們來仔細想一想再說!』這是過去三年,我所經歷最美的事情。」 看台灣前輩走過的路,我對日本也有信心 如今,伊藤也希望能夠替日本性侵倖存者打造可以安全訴說、獲得支援的環境,「至少從改變法律開始,即使表面與本心不同,但至少可以從遵守規矩開始做吧,日本人至少是重視表面、遵守規矩的。也期待從法律開始推動教育、並逐漸創造出可以說的環境。」 我們問她,你對未來樂觀嗎?她說,必須要樂觀啊,而且必須改變!「這也是日本應該向台灣學習的地方,我這次來台灣,才知道台灣有許多支援性侵受害者的團體、社工、以及媒體。我知道你們認為現況不完美,但你知道,與日本一比,台灣的法律與支援系統相對是進步的了。」 她眼神閃爍著光,「如果你們回頭看,會發現台灣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台灣走過的途徑,日本絕對可以參照,我知道情況一定可以逐漸改善,我們一定可以做到!」 最終,伊藤仍想回到日本生活,她現在回日本已經不再那麼害怕、也不再偽裝躲藏了,不只是因為夥伴的支應讓她感到溫暖,她也持續透過工作給出關懷,感受到自己仍有很多能量。近期,她在紐約獲獎的紀錄片,以孤獨死為題材,眼光仍望向日本,探討人與人之間如何失去聯繫、又如何可能步步重新建立連接。 「最近我還學了格鬥拳擊,不是為了攻擊,而是幫助我感受,我是可以掌握自己身體的的。」她笑,我們要自己把力量找回來、鍛鍊出來。 讓自己與身體重新連結起來,讓人與人以關懷連接在一起,形成健康互助的社群。不只是性侵倖存者,在個體與個體逐漸失去連結與關懷的社會,如何療癒傷害、如何長出力量支援自己也支援他人,這是伊藤正在努力的事,訪問到這裡,我知道這不只是性侵倖存者的課題,這裏已經不分我們與他們,這也是所有人應該共同與各自努力的事。 October 26, 2018 at 07:31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6IpSS
#METOO 專訪伊藤詩織:打破日本性侵沈默,我賭的是誰會相信我 https://ift.tt/2EMYTRS 女人迷獨家專訪日本 #METOO 的關鍵:記者伊藤詩織。2015 年遭日本安倍首相的御用傳記作者性侵之後,看她如何促動百年未變的性侵法律修法。 「該怎麼說呢?酒一放到她面前,她(伊藤詩織)咕嚕一口就喝下去了。」山口敬之在電視節目上,邊講邊笑,身旁的兩位男性主持人也跟著訕笑起來,「這是沒什麼不好啦,但我心裡就想,這女孩真能喝啊!」山口滔滔不絕地繼續說著,「她讓自己那麼醉,我又要回飯店工作。她說把她放在車站,但這樣真的好嗎?把一個喝醉的人丟在車站?」「所以我別無選擇、是別無選擇喔,才把她帶回我的飯店。」——《伊藤詩織さんへ 山口敬之さん 真相を初激白》 2017 年 12 月 29 日,日本正舉國歡慶新年,熱鬧跨年的前夕,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張巨幅照片:一個日本女孩站在黑暗中,撐著纖弱的透明傘抵擋冷雨,標題這樣寫:She Broke Japan's Silence On Rape (她打破日本對性侵的沉默)。格外鬧騰的時節,這則報導安靜得震耳欲聾,畫面中表情沉靜的女人,就是伊藤詩織。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網頁 為什麼紐約時報決定以大篇幅報導這位年輕日本女性?故事必須回到報導刊出的七個月以前(2017 年 5 月),日本記者伊藤詩織具名露臉、現身指控前 TBS 華盛頓分社領導人山口敬之對她性侵。山口敬之不只是資深記者,還是安倍首相御用的傳記作者,他曾貼身與安倍共同進出,陪打高爾夫、參與各式活動,在日本新聞界極具影響力。 事實上,這起性侵事件發生得更早:2015 年,那一年,伊藤即對山口提出刑事指控,不過日本當時幾無討論與報導。2016 年,檢察官判定證據不足不起訴。山口敬之非但沒受任何懲處,還繼續在原職位大發議論、寫專欄、上節目。直到 2017 年,伊藤決定現身、露面指控,《紐約時報》東京分社長 Motoko Rich 決定針對此案展開長達六個月的調查。約莫在同一時間,歐美捲起 #METOO 運動,這則報導釋出後,使伊藤成為日本 #METOO 代表人物,她的遭遇先是震撼國際社會,才以「家醜外揚」之姿回到日本,獲得國內正視。 看過新聞,當伊藤詩織坐在我們面前,本人與新聞畫面裡的她一樣清秀優雅。唯一不同的是,比起 2017 年底紐時的照片,她的眼神更溫和有力,並且已將一頭長髮剪去。 2017 年,伊藤打破沈默公開現身之後,難以再於日本新聞界工作。當時她收到大量匿名謾罵、人身恐嚇,也開始在街上被路人認出,「我有預想到這樣的情況會發生,但實情還是超乎我的想像」她淡淡地回溯。我們說她勇敢,伊藤笑著搖搖手說不,現身不是什麼英雌之舉,這麼做,只因當時她只能考慮一件事:從創傷中生存下來。 「說出真實,是我活下來的唯一辦法。我可以失去我的工作,但我不能失去我的信仰。」 公開現身,不僅提高真實度,在性犯罪極少被公開討論的日本,她的舉措也逼使社會必須創造「說的空間」。她說自己走上法庭,要追索正義的對象不是山口個人,而是袒護性犯罪的制度與系統。 正義的追索,代價高昂——如今,為了安全與安寧,她已離開故鄉日本,以自由記者身份旅居英國、展開新生活。 語言能力讓她可以離開,其他無法離開日本社會生活的倖存者,他們能夠說出自己遭遇嗎?根據 BBC 調查,性侵舉報數據以英國為例,每 100 萬人,有 510 人舉報;日本每一百萬人,舉報人數僅有 10 人。部分人認為,數字少是因為日本治安好;另一群人則有不同解讀:這顯示日本性侵倖存者根本不敢報案。10 人之下,或許還有巨大黑數。 日本性侵的法律,1907 年制定後百年未變 日本性侵法律,從 1907 年明治時代制定以來,長達近一世紀沒有任何修法調整,性侵一個人的刑期,甚至可以比竊盜更輕。 「日本缺乏性行為『同意』(consent)的概念,」她講起來仍是一臉不可置信,「法律沒有,教育也沒有,人們會說『她說不要就是要!』天阿,有些人甚至因此更興奮。」本來溫和的眼神裡露出慍火,她忍不住傾身向前低聲問我們,台灣也有這種說法嗎?我們點頭,台灣也講「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女性的拒絕,同樣常被當玩笑。 因為缺乏「同意」的概念,人們對性侵的認知還停留在「被陌生人侵犯」;如果是兩個熟識的人,很難被理解為性侵。熟人之間,有一方若現身表白當時非自願,社會的膝反射,是指控現身女性:妳肯定是圖謀不軌、仙人跳、希望以此獲得利益。 「像伊藤這樣美麗的女人很恐怖喔,她利用美貌作為工具,想要透過與人發生性關係達成目的,小心成為這種女性的獵物喔。」當時日本主流媒體充斥著這樣的言論。 圖片來源|節目畫面截圖 社會對於被指控的男性,很自然地做出了「無罪推定」,但是對於指控方的女性,則自動傾向於「有罪推定」:妳一定不清白、妳一定說謊、別有所圖。現身需要極大勇氣,因為她必須不斷地自我證明:我沒有說謊。可是怎麼證明?同時,社會還會咎責受害者:你一定也是做錯什麼,才會被性侵喔。 「在這件事上,伊藤自己也有問題,是她在男性面前喝酒、失去意識。在這樣的社會上工作,本來就必須拿捏分寸,拒絕是必要的技能。」日本女性國會議員杉田水脈在 2017 年對BBC這麼說。 指控性侵作為手段?你知道指控的成本嗎 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必須從頭說起。時間拉回 2013 年,紐約攻讀新聞的伊藤詩織,在打工的酒吧認識主掌 TBS 華盛頓分社的山口敬之,山口很友善,以前輩之姿告訴她,TBS 一直在找人才,有意願可以與他聯繫。2015 年,回到日本的伊藤聯繫山口,山口希望盡快約出來討論工作簽證的辦理,伊藤欣然答應,沒想到卻是惡夢的開始。 伊藤回憶,那是週五晚上,山口帶她去高級壽司料理用餐,說那裡是他與許多記者談事之處。到了餐廳,她卻愈來愈疑惑,不是來談工作簽證嗎,怎麼一直沒提到這件事?席間他們點了小杯清酒,幾杯之後,伊藤突然覺得異常暈眩,她走到廁所休息,把頭靠在洗手台上,這是她當晚記得的最後一件事。 根據計程車司機證詞,伊藤被扶進山口的計程車,在車上不斷說著,請將我載到車站。山口回答,妳那麼醉,我們還沒談到工作簽的事,去我落腳的飯店吧。這句話之後,司機說他再也沒聽見伊藤的聲音。 飯店監視器顯示,山口敬之將伊藤詩織拉出計程車外,並且撐著她的身體去搭電梯。 在 BBC紀錄片中,伊藤眼神空洞地敘述當時情況,「我因為體內的疼痛而醒來,記得醒來第一句話是喊痛。但他並沒有停止。當時我知道,安全逃離的方式只有一種,告訴他:我必須去上廁所,現在就要。」已經衣不蔽體的她,趁機找衣服,山口又把她用力推回床上,她努力掙扎,但沒有用,山口壓著她,使她難以呼吸,此時伊藤忍不住流淚,「那時我想,我的生命將在這裡結束了,我會死在這個地方。」 在日本法律定義下,要能符合強暴的定義,必須是對方使用肢體暴力、或者恫嚇。而法官也會要求被害者必須激烈以肢體抵抗。因此,如果你沒有大聲求救,在認定上就不算是性侵。——Hiroko Goto, 千葉大學法律系教授。 現場,伊藤開始咒罵山口,山口聽了她的日語卻更加興奮,伊藤改用英語罵,山口才終於停下來,看著她,吐出一句「妳合格囉!」聽到這句話的瞬間,伊藤的羞恥感從體內一湧而上。 在一排男警面前,示範如何被性侵 伊藤到警局報案,表明希望女性員警受理,當班員警告訴她這裡沒有女性,如果要求女警出面,必須給出具體原因。在警局眾目睽睽之下,她被迫說出:「我要報案性侵。」警察才同意了她的請求。 女性員警出現後,伊藤崩潰著說出案發經過,期間淚流不止,好不容易說完,女警又告訴她,「真的很抱歉,我只是個交通警察,我沒有權力受理這個案子。」並表示伊藤必須向有權受理的員警重新說明。而負責性犯罪的員警辦公室裡,沒有一個是女性。 後來伊藤才訝異地發現,日本所有警察之中,只有 8% 是女人。 當天,另一名專辦性犯罪的員警也來了,她支撐起自己、重新說了一次,員警聽完告訴她,案發地點不在這裡,不屬於他管轄,她必須對另一名轄區警察再說一次。「那是我第一次想要放棄指控。」她回想,那時她已經懨懨一息。 後來一次調查,她被要求當著一排男警的面,在床墊上使用假人示範遭遇性侵的情況。「作為受害者,我必須一次次經歷這些審問與質疑,幾次下來我都被弄糊塗了,好似我才是嫌疑犯,而山口只要矢口否認我的證詞就可以了。」 她將自己遭遇說給身週朋友聽,懂法律的朋友告訴她,某些情況是違法的。為了保護自己,伊藤決定在衣服裡放著錄音筆,將整個過程錄音下來,如田野調查般紀錄這整個過程。這樣的作法,使她得以保持一定的冷靜、不致崩潰,「我把自己心情從當事人的位置抽離、放入記者的角色中,」她說這讓她有動力走完司法追索的途徑,可是她也擔憂,「這樣久了,會不會出問題?我其實也害怕這樣的做法,是不是一直在逃避面對自己的情緒?」 她對著我們問,我們沒有答案。2016 年,檢察官決定以不起訴處分。伊藤詩織說,她並不怪檢察官,「事實上到了最後,他們漸漸能理解性侵倖存者的困境,但根據當時法律,仍是愛莫能助。」 對性侵倖存者來說,日本的司法體系本身,毋寧是更巨大的不公,路已經走了一半,不甘讓改變的機會石沈大海,她決定提出民事告訴,並藉由民事告訴,在法庭上公開自己姓名、現身指控。2017 年 5 月 27 日的首次開庭,法庭上湧現了大量旁聽媒體。這是日本歷史上,首度有女性以公開具名的方式,指控職場上的職權性侵。 2017 年 6 月 8 日,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日本眾議院終於通過法案,決議修改自 1907 年以來,未曾更動的性侵法律。該法案內容將歷史遺跡般的「強姦罪」改名為「強制性交罪」,加重刑責。然而,政府修法後,仍將「暴行、威脅」列入犯罪成立的條件。對於伊藤、以及許多仍沉默不敢現身的倖存者來說,這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努力。 下一篇|#METOO 專訪伊藤詩織:對於性侵事件,人們不該只有一種理解方法 伊藤詩織性侵提告發展時間軸(持續更新) 2015.03.20:伊藤寄信聯繫山口,詢問 TBS 華盛頓分局是否有任何實習機會 ,山口表示有製作人的職缺,問伊藤是否有意願見面,安排工作 visa。 2015.04:兩人在東京見面當婉,伊藤遭山口性侵。 2015.04.18:伊藤詩織寄信給山口,表示她要把當晚受到性侵的事情講清楚。 2016:檢察官決定不提出指控。 2017.05.27:伊藤公開現身,具名指控性侵事件。 2017.06.08:日本眾議院終於通過法案,決議修改自 1907 年以來,未曾更動的性侵法律。該法案內容將歷史遺跡般的「強姦罪」改名為「強制性交罪」,加重刑責。 October 26, 2018 at 07:31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MYTRS
沒有人愛你,是因為你總是習慣藏起自己 https://ift.tt/2CGUNIk 在可信任的關係中,偶爾拆卸總是堅強的武裝,容許一點點的失控,除了可能讓關係更緊密,更可以舒緩總是繃緊的身心。 KY 作者|咯咯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幾天前在後台看到這樣一條留言:KY 小姐姐你好,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自己越長大,好像活得越壓抑了。年輕還比較小,還在唸書的時候,我是那種什麼都願意表達出來的性格。高興就笑,不高興就哭,有什麼想法和願望就表達出來。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學會了什麼都不外露,習慣了什麼都憋在心裡不說,變成了一個沉默而壓抑的大人。 我們不時會收到類似的留言,這些留言的關鍵詞都是「壓抑」,大家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並沒有消失,卻學會了牢牢地壓在心裡。而看起來,這種壓抑也成為了很多人的煩惱或者困惑。所以今天,我們打算聊聊「壓抑」這個話題。 圖片|來源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也是一個壓抑的人,可以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常有這些體驗: 你在那些情感很強烈的人身邊會覺得不舒服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感受或想法,它們出現時你時常會有種「沒必要」的感覺 你幾乎從不哭泣或大聲喊叫 你覺得自己大多數時候都感覺「還好」,也會這樣告訴他人 你會階段性地依賴一些「逃避式習慣」,比如暴飲暴食,瘋狂購物或暴睡 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 如果你認真聆聽自己的內心,會發現有很多苛責的聲音,可能是針對他人的,也可能是針對自己的 你對失控懷有強烈的恐懼,希望自己對周遭一切都有所控制 心理學上的壓抑指的是什麼? 壓抑是一種聚焦於反應(response-focused)的情緒管理方法(Gross & John, 2003;Niedenthal, 2006)。在早年關於壓抑的研究中,James Gross 和 Robert Levenson(1993)將其定義為:當情緒被喚起時,不作出任何表達性的舉動,克制自己釋放出表現該情緒的面部表情,行為和言語等等,以此掩藏自己此刻的情緒體驗。 壓抑同時也是一種不僅限於情緒的自我管理的策略。除了情緒以外,我們時常壓抑的還包括自己的一些想法、慾望以及行為的衝動(Wegner, 1989;Baumeister et al., 1994)。 在大多數心理學的研究中,壓抑是一個有意識的策略,即便它可能隨著時間演變成一種自動化的行為,人們依然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壓抑」這件事情。但在精神分析的語境中談論壓抑(repression)時,指的則是一種人最原始的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當來自於自身的某種念頭、情緒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人們下意識的將這種會使得自己極度痛苦的經驗或慾望潛抑到潛意識中去,讓自己不再因之而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性遺忘(並非是否認事實),有時表現為口誤或筆誤。但,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情感還是有可能會無意識的影響人類的行為。(延伸閱讀:走出壓抑的三個練習:壓抑不可恥,但長時間可能會傷害你) 不過,不同於主動選擇的,對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壓抑,當它作為一種防禦機制被使用時,人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感受到了什麼,又對此做了什麼應對。我們今天的文章主要談論的是前一種的,也就是自我主動做出的、能夠被意識到的,並且更容易進行改變的壓抑。 壓抑通常被看作一種消極的自我管理策略。大量研究發現壓抑自我表達,與睡眠障礙、心理壓力感、精神疾病(如抑鬱)與一些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相關(Friedman & Booth-Kewley, 1987; Gross & Levenson, 1993; Pennebaker & Beall , 1986)。 有研究者認為,一個人傾向於壓抑還是表達,是一種個人特質,和天生的氣質類型有一定的關係(Srivastava et al., 2009)。 但一個人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從願意表達到選擇壓抑,則是一種更常見的情況。有學者認為,總是選擇壓抑自己和一個人過於嚴苛的超我有一定的關係。這個嚴苛的超我就像時時存在於腦中的一個背景音,在人們想要表達自己的時候發出尖銳的指責聲。 圖片|來源 超我本身則是社會道德和自我要求交融在一起的一個表現。從社會道德的層面上來說,壓抑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符合社會標準的,尤其是在鼓勵隱忍和克己的集體主義文化中。學著去壓抑自己那些也許不符合他人期待的願望和行為,似乎成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自我要求,則更多的來自於成長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如果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表達總是被忽視、無法得到回應,或是他們在表達情感和願望時時常遭受來自他人的嘲笑或否認等負面反應,他們就會漸漸學會用壓抑代替表達。被忽視/無回應的情況會讓他們感到這樣的表達是無效的、無意義的,而被嘲笑/否定的經歷則會讓他們對自我表達這件事產生出一種強烈的羞恥感。 還有一個關於壓抑的事實是,人們很難像想像中那樣,只壓抑某一部分的自己。當一個人開始壓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行為時,他們整個人都會逐漸進入一個相對壓抑的狀態之中。它雖然是一種「策略」,但卻並不是那麼收放自如。換言之,當我們說一個人「壓抑」時,說的更像是一種穩定的傾向和常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壓抑本身也是一種危險的策略。 壓抑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長期壓抑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自我控制和社會關係。 1. 壓抑對自我控制的負面影響 對於我們內心那些強烈的情緒、念頭和行為衝動,我們是壓抑不了的。表面上,我們的確能夠在產生了那些情感或想法的當下壓制住它們,不表達出來;但實際上,那些我們試圖壓抑的東西會以更激烈的形式再回到我們身上。這種現像被學者們稱作壓抑的回彈效應(rebound effect)。(看看更多:壓抑檢測練習:為什麼我們難以說出真心話?) 顧名思義,它指的是那些被壓抑了的想法和情緒,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再次出現,並且變得比之前更加強烈(Wegner et al., 1987)。很容易想到的例子是,人們常常在分手後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去想前任,壓抑自己的思念和復合的衝動;但我們也會發現,越是這樣做,就越會不受控制地想到和對方有關的一切,就越是想要去聯繫對方。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第二天有要事時,我們越是想壓抑住自己焦慮和緊張的心情盡快入睡,就會越發焦慮,並且需要花費比平時更長的時間才能睡著。 這種回彈效應不僅存在於腦海中,它還會真切地反映在實際行動中。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那些在第一輪實驗中需要壓抑自己不去吃手邊的巧克力的甜食愛好者,會在第二輪實驗中更容易暴飲暴食,吃掉比他們平時吃的分量更多的甜食(Erskine, 2008)。 有學者指出,壓抑情緒和想法中的回彈現象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在壓抑它們時,一方面我們是在有意識地、努力地尋找替代性的情感和想法,另一方面我們也在持續地「監測」這種情感或念頭有沒有被成功壓抑住。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本身就為它們分配了更多的注意力,使得它們更容易縈繞在我們腦中。 而壓抑行為衝動的回彈現象,則是因為壓抑衝動這件事是極耗費認知資源的。當我們在第一次想要做出某種行為時調動了自己的認知資源完全抑制住了這種衝動,在它第二次出現時就不再有足夠的資源去完成這件事。 2. 壓抑對社會關係的影響 習慣性的自我壓抑使得人們感受到更少的社會性支持,避免與他人太過親近,並被同伴評定為「擁有更少的近關係」(Srivastava et al., 2009)。也就是說,你會逐漸變得孤僻,並成為他人眼中的孤僻者。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過多的自我壓抑會讓人產生一種「我不是真實的」的感受。(值得你看:「心裡苦,才要強裝微笑」,好孩子才最令人擔心) 這種對自身存在的不真實感,不僅會讓人們變得更加不喜歡自己,也會妨礙我們去與他人建立聯結。這是因為,在你自己逐漸看不到本真的自己的同時,那個想靠近你的人也會相信你是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了,不願意讓 Ta 看見。這種本真感(authenticity)可能正是聯結我們和自己,以及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那座橋。 Impett 等人(2012)的研究結果指出,在親密關係中,當有一方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會更難在這段關係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不僅如此,在關係中壓抑自己真實情緒和想法的人,也更加容易和更頻繁地考慮分手。即便他們是愛著他們的伴侶的。 不僅是在親密關係中,在其他的社會關係中,壓抑的人也會讓身邊的人在與他們相處時更容易感到有壓力和疲憊(Bulter et al., 2003)。 習慣性壓抑的人應該怎麼做? 對於那些習慣性壓抑自我感受、想法和衝動的人,我們想要給你的第一點建議,是練習不加反應和評判的自我觀察。 簡而言之,就是去努力地、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每一個時刻中的身心體驗——就像你之前努力地壓抑自己一樣。你需要在每一個讓你覺得不那麼喜歡或舒服的情緒、念頭或行為衝動產生時,去捕捉它們,覺察在那個瞬間你的所有感受,包括身體的感受,也包括你下意識地想要壓抑它們的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盡量控制住自己以任何形式去評價你所產生的那種感受或想法,也不要去想「為什麼」——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會這麼想。在這時候,你需要關注的只有「是什麼」——我感受到的是什麼,我的想法和衝動是什麼。如果你怕自己忘記,可以拿筆記下當時的情境和你覺察到的東西,但不要記錄任何主觀的評論。 如果你還沒來得及覺察,就已經對它做出了反應,比如否認或是壓抑了它,也不要因此苛責自己或是感到恐慌,你要做的是把你的那個反應繼續當作覺察的素材。 圖片|來源 我們給你的第二點建議,是嘗試著在社會關係中進行表達。這種嘗試一定是循序漸進的。比如在一開始,你只要做到在讓你覺得最舒服和安心的關係中,偶爾表達出自己的一些「難以啟齒」的情感和念頭,就已經很好了。 如果你覺得有困難,這種表達也不一定要是面對面的、實時的,甚至你可以在已經下意識地壓抑了它們之後,再在某個合適的機會告訴 Ta,你在哪一個時刻產生過怎樣的情感/想法/衝動,以及你壓抑了它們。 我相信,在覺察自身和表達自身的過程中,你會慢慢找回你丟失的那種「本真感」。這種本真感是你想要靠近自己、喜歡自己所必需的,也是他人想要靠近你、喜歡你所必需的。你要知道,我們內心最隱密的渴望,是真實的那個「我」被完全看見,而不是壓制住那個最希望被看見的「我」。(推薦你看:心理諮商師的告白:我花了好多時間,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 以上。 最後,趁著夜色的掩護給自己一次釋放自我的機會吧。截圖試試看,今晚適合做點什麼放飛心情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Heatherton, T. F., & Tice, D. M. (1994). Losing control: 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 Academic press. Booth-Kewley, S., & Friedman, H. S. (1987).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heart disease: a quantitativ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3), 343. Butler EA, Egloff B, Wilhelm FH, Smith NC, Erickson EA, Gross JJ.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motion. 2003;3:48–67. Erskine, J. A., & Georgiou, G. J. (2010).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on eating behaviour in restrained and non-restrained eaters. Appetite, 54(3), 499-503. Gross, J. J., & John, O.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48. Gross, J. J., & Levenson, R. W. (1993). Emotional suppression: physiology, self-report, and exp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6), 970. Impett, E. A., Kogan, A., English, T., John, O., Oveis, C., Gordon, A. M., & Keltner, D. (2012). Suppression sours sacrifice: Emotional and relational costs of suppressing emot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6), 707-720. Pennebaker, J. W., & Beall, S. K. (1986). Confronting a traumatic event: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hibition and diseas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3), 274. Srivastava, S., Tamir, M., McGonigal, K. M., John, O. P., & Gross, J. J. (2009). The social costs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4), 883.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 Wegner, D. M. (1989). White bears and other unwanted thoughts: Suppression, obsess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mental control. Penguin Press. October 26,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GUNIk
舞蹈作品《既視感》:每一刻似曾相識,都是被遺忘的重要記憶 https://ift.tt/2PqfRcM 「這個場景,好像在哪經歷過,但又總是想不起來......」生命裡如真似幻的「既視感」,有著既神秘又迷人的特質。編舞家張婷婷將這樣的生活共感搬上舞台,透過舞者的肢體具體化生命裡的思緒意識時光機。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生活周遭出現的事物,讓你突然有種似曾相識的觸動;但這樣的瞬間感受倏然消逝,讓你至今也無法完整解釋。 圖片來源:TTCDance/攝影 陳長志 「既視感」是來自法語的詞「Déjà vu 」,指人們在神智清楚的狀態下,初次見到某個情景,卻感到莫名「似曾相識」。對於這樣的一個神秘又吸引人的生理現象,擁有各派說法。有人根據大腦科學研究認為,你對於這樣的「熟悉」其實毫無經驗,因此只是大腦產生的記憶錯亂現象,是一種幻覺;有人說它是前世記憶,驚擾著你內心對於世間的認知;也有人說,其實那是其他多重宇宙或平行宇宙,在同一時間軸上所發生的事情。 它無可解釋又倏忽即逝的特點,讓日常生活中有了令人著迷的「神性」時刻;在那一瞬你經歷過的曖昧與情感,像是可以阻攔生活僅僅平庸的日常。雖然我們無法知曉這樣的感覺是否為真,但在似知又未知,似真又似假的魔幻感知,總讓你覺得特別珍貴、特別想溫柔留存。 圖片來源:TTCDance/攝影 陳長志 台灣出生旅美十四年的編舞家張婷婷,她的作品《既視感》,透過舞蹈肢體,具體化這樣一刻刻魔幻般的似曾相識感受。對她而言,「既視感」這件事既是談論記憶的重建,背後也意識著這個記憶是被解構的。因此,她引導舞者喚起各自生命裡最深刻的人、事、物,情感,再以肢體展現、碰撞;主動跟被動,操縱跟被操縱,像是反映都市生命迴廊裡的不同人生,不同樣貌,但又彼此牽引。 對張婷婷來說,《既視感》要表達的便是: 關於人在庸碌都會城市裡的生活狀態,比如説恐懼、害怕,不知名的忙碌,記憶與現實的閃現重疊,追求及遺憾中的交錯感知。——《既視感》 「既視感」這件事既是談論記憶的重建,背後也意識著這個記憶是被解構的。因此,她引導舞者喚起各自生命裡最深刻的人、事、物,情感,再以肢體展現、碰撞;主動跟被動,操縱跟被操縱,像是反映都市生命迴廊裡的不同人生,不同樣貌,但又彼此牽引。 圖片來源:TTCDance/攝影 陳長志 在燈光設計方面,採用地面十六塊燈光方格,張婷婷想營造的是生活雜燴與忙碌的都市叢林感;舞者在上頭移動,也呈現了跳舞機的概念,像是打造屬於思緒意識的時光機。生命有轉瞬似假似真,在虛跟實中間,讓你如何可以轉換或仰賴自我的身體與心理狀態,並與之共處? 而音效的使用,也融入了這部劇的核心情感——使用大量具有重複性質的音效,但又透過分別展現的從遠古時代、工業化城市到現代科技感的聲音,想營造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相互擺盪、影響與重疊。 「可是 / 究竟在哪裡有了差錯 / 為什麼 / 在千世的輪迴裡 / 我總是盼望著的時刻擦肩而過 / 風沙來前 / 我為你 / 曾經那樣深深埋下的線索 / 風沙過後 / 為什麼 / 總會有些重要的細節被你遺漏」—— 席慕容《歷史博物館》 在這部作品中,透過不同舞者不同生命經歷互動交錯,嘗試逐步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挖掘人性心理的私密角落,譬如失落,遺憾,孤獨......。人在自我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反覆,拼湊著對於生活的體認;透過舞者記憶裡「看見」與「未看見」的回憶再置,你也將感受到,這一刻刻屬於日常也屬於生命的孤獨之美。 【文末同場加映】 《既視感》演出資訊:立刻了解更多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演出時間: -2018/11/30、12/1 晚上 7:30 -2018/12/1、12/2 下午 2:30 看劇享優惠!11/5 前購票,即享 6 折早鳥價 $480(原價 $800) October 26, 2018 at 04:05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qfRcM
SK II 廣告、星巴克如何溝通?打的不是痛點,而是「癢點」 https://ift.tt/2PqfOxC SK II 廣告、星巴克如何與顧客溝通?一起來看他們如何抓到顧客的「癢點」,讓用戶自主地去追尋更美好的生活 許多時候我們消費產品、接受服務,並不是因為感受到「痛」,而是它塑造了一個更美好生活的想像 因為上班地點在松菸文創園區,附近風格咖啡店或是特色小物店林立,這些小物多為手作飾品、包包提袋、吊飾等東西,各有獨特的風格,價位是我完全不會走進店裡的價位,但每天我都會看到許多青春男女,打扮文青(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但⋯⋯一眼就看得出來,就是文青),在店裡賞玩挑選。 這時,產品經理的雷達就會開始逼逼逼響了起來,這些人購買這些貴貴小物的理由,應該不是有什麼「痛」點吧?沒買這些東西並不會怎麼樣呀?所以這些小物在滿足的,究竟是一個人的什麼需求呢? 「癢點」——對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 我想到中國產品經理大神梁寧解釋過的一個詞:「癢點」,她說「癢點」,是一種對虛擬自我的追尋。 其實癢點這個詞在之前就出現過了,但梁寧的註解實在非常精準,「對虛擬自我的追尋」,我想要再加上一點點補充: 「對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 文青們追求的是什麼呢?一個獨立思考、生活與時間有餘裕,具有個人風格與品味的自己,雖帶著有點不被眾人理解的憂鬱,但不被理解,正好就顯出他們的特別,他們只要能被他們想要的人理解就可以了。 所以這些咖啡、小物其實沒有解決任何痛點,而是滿足了「癢點」——它讓在店裡喝咖啡、聊天的人們,感受到自己成為了一個,有獨特「品味」以及「個人風格」的,獨立的人。 而那些小物,都是能對外展示的商品,因為這樣的虛擬自我,需要被展示出來。 年代更早的一群人,可能追逐的是「名牌」、「貴婦下午茶」,「明星代言」,其實本質上沒什麼不同,只是追尋的虛擬人格有所轉變罷了。 SK II 廣告、星巴克和臉書的打的點是什麼? 又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則廣告,它不知不覺吸引了我的目光,還讓我看完整個系列,這是 SK II 的 #Bare Skin Project。(推薦閱讀:專訪 P&G 傳播與公關總監梁斯怡:創新、信任、敏捷的成功方程式) SK II?我以前完全不是它的 TA,一般它的使用者是比較輕熟年齡的人,「我還離那個年紀很遠!」之前會因為這樣的抗拒感而完全對 SK II 的廣告沒興趣,然而這廣告的主題是「無底妝裸肌挑戰」,這不免讓人有點好奇了。 結果一回神,我不只看完了頭一支廣告,還把系列的三支廣告都找出來看完了⋯⋯ 影片|來源 這支廣告光是繁體中文版就有六百多萬次觀看,英文版更是有一千多萬次觀看,印尼和泰國版本也各有八百多萬次觀看,它打中的是什麼呢? 圖片|作者 Youtube 截圖 當然一開始一定有好奇心,想看一下平常鎂光燈下的女明星,完全素顏是什麼樣子。 但促使我再去看完其他類似影片的卻是癢點——女性們對於化妝這件事其實心中充滿矛盾,不化妝總是會有些沒自信,要上鏡頭之前更是不能不畫,甚至要所謂「遮瑕」:認為自己臉上還有瑕疵,必須遮掉。 但女生卻又不太喜歡這樣的「後天加工得來的美」,萬分羨慕天生麗質,不用靠化妝皮膚就很好的人,所以也才會有些網美被吐槽--明明頂著一臉妝,還要假裝剛起床,是素顏在拍照打卡。 這影片拍出了一個女明星也像一般女生一樣,素顏面對鎂光燈會忐忑不安沒自信的心情,帶來同理感,再拍出了巨星在鎂光燈之下閃閃發亮之際,看到自己素顏照片放到最大,一樣美麗自信的樣子,即使有點瑕疵,但那仍是美麗自信的自己,只能說 SK II 完全精準抓住了女人對「素顏仍然自信」這個「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其說它賣的是保養品,不如說它賣的是「素顏時仍能保有的美麗自信」。 星巴克滿足的也是這樣的虛擬人格,星巴克說它賣的是「公司與家庭以外的第三個空間」,這是一種生活夾縫中的喘息之地,或是朋友悠閒的聚會場所,加上咖啡香、爵士樂、充滿笑容的店員,交織成了一個「只屬於自我的時間與空間」,所以有人說星巴克其實賣的是「氛圍」,而這種氛圍,其實也是一種「虛擬人格的追尋與展示」,是一種「癢點」。(推薦閱讀:咖啡的職人藝術!不跟星巴克比的藍瓶咖啡店 Blue bottle) 圖片|來源 相較而言,7–11 City Cafe 打的是:「整個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除了表現出 7-11 在你身邊,讓你隨時都能喝到現煮咖啡之外,也表現了「外帶一杯咖啡,到哪裡都能享受一杯咖啡的悠閒時光」的不同定位,更能打中它的上班族 TA,這句完全是金句啊!(真的得了許多獎) 講到咖啡,又讓我想到「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這句經典廣告詞,為什麼它能打動人心?誰不希望成為這麼一個事業成功,卻依然重感情,對重視之人有所餘裕的朋友呢? 其他還有許多例子:臉書滿足的也是一種對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除了「好友數」以及「讚數」代表的自己人緣好,觀點獨到之外,它讓我們在吃完特別的一餐,與朋友歡聚的時候,都能夠「打卡」,「展示」自己的特別,展示自己與朋友的親密關係,這是一種對「人緣好、與人關係親密的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的消費,常常會發生在「身分轉換」的時候 例如剛出社會,就會有許多人在尋找「成為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個包」、「出社會的第一雙高跟鞋/皮鞋」、「第一支名牌鋼筆」、「第一個名牌皮夾」,其實是要在自己終於要跨出第一步時,滿足小時候心中那個「長大為成熟大人或是專業人士」的憧憬。 一結婚,就想要買自己的房子,搭配自己喜歡,甚至參與設計的裝潢,還有一套「符合美好居家想像」的家具,IKEA的賣場布置也完全打到這個點,直接在賣場中做一個溫暖舒適的臥房或客廳給你,營造出你對家的美好想像,讓你忍不住就想把整套搬回家,其實它在滿足的是,「自己有能力能建立一個溫暖的家」的憧憬。(所以有人說,約會要去IKEA約會,那氛圍讓人想成家 XD) 這麼說來,買房子其實也不是滿足痛點,而是對於自己擁有一個家的「癢點」,所以再怎麼理性分析,覺得房價太高不划算,還是會有人想「擁有自己的家」,那是一種內心深處,對自己長大獨立成家的渴望。 生小孩也是個重大轉變階段,還沒生出來,媽媽們就開始搜尋買可愛、實用(自己覺得)的育嬰用品和玩具,想布置一個溫馨的嬰兒房,滿足自己心中成為一個母親,與寶寶在裡面溫馨玩耍的美好憧憬。(是的就是我,平常不太有重大消費、不買名牌的我,幾千塊的地墊、玩具都買了不說,居然還買了一個兩萬多元的嬰兒椅!)。 所以,除了痛點之外,認識到用戶心中憧憬的虛擬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驅動用戶追尋的重要關鍵。如果說痛點是推力,讓人們為了避免這個痛苦與恐懼,而尋找逃避或解決的方法,那癢點就是拉力了,讓用戶自主地去追尋,讓自己成為心中更美好的那個自己。 謝謝你的閱讀,加入我的Line官方帳號定期收到文章吧:將以下帳號加入好友就可以囉~ @hlx8693c (記得加@才找得到我~) 本文獲作者 Evonne Tsai 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October 26,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qfOxC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性別快訊|具荷拉男友威脅公布性愛影片,27 萬網友聲援錯的不是她 https://ift.tt/2O7Zyg4 具荷拉男友威脅要公布兩人性愛影片,引發 27 萬網友連署聲援具荷拉。而這整起事件背後,反映韓國漠視親密關係暴力事件的隱憂 9/13 凌晨,韓國女星具荷拉的男友崔鍾範找上警方,指控女友因不滿他提分手,而對他施暴,具荷拉有可能因傷害而遭起訴。具荷拉三度提出法外與男友和解,卻都無用。隔沒幾日,她向韓國最大娛樂媒體 Dispatch 公開自己的診斷證明,以及多處瘀傷的照片,解釋並非只有單方面的攻擊。 到了 10/4 媒體公布一段具荷拉向男友下跪的電梯監視器畫面,揭露她多次提出法外和解的原因——男友以兩人的性愛影片作為要脅,恐嚇要向媒體爆料,斷送她的演藝生涯。隨後具荷拉也坦承,自己因為遭受到男友威脅而感到害怕。 「明明(影片)都刪掉了⋯⋯我很害怕。」 首爾江南警察局也在 19 號,以傷害、威脅嫌疑向法院申請具荷拉男友的拘留令,卻被法院認為理由不足,也沒有證據顯示他有洩漏影片,而駁回拘留令。 圖片|來源 27 萬網友連署聲援具荷拉 這起事件是引發韓國女性憤怒的最後一根稻草。 韓國女性對於司法上的性別不平等,已經忍耐到了極限,從 Spycam(利用針孔攝影機偷拍女性,再賣到色情網站上),一直到韓國女大生散播裸體男模特兒照遭捕的事件 [註 1] ,韓國司法屢屢嚴懲女性、輕放男性。所以此次具荷拉遭受威脅的親密關係暴力,有 27 萬名網友連署,希望能夠嚴懲像崔鍾範這樣的性犯罪者。 近 27 萬網友在青瓦台網站上的連署請願,要求重處具荷拉男友的行為。圖片|青瓦台網站截圖 韓國女性也發起社會運動「不便的勇氣」(又譯:不舒服的勇氣),也在 10/6 舉行遊行抗議,上萬名民眾聚集在首爾市惠化站,要求司法嚴懲這些偷拍女性、以性愛影片威脅女性的犯罪者。他們身著紅衣,高舉標語:「不要獨自哭泣,我們會成為你的力量」、「因為是女人所以判刑,因為是男人所以緩刑」。 圖片|不便的勇氣 Twitter 圖片|不便的勇氣 Twitter 圖片|不便的勇氣 Twitter 具荷拉事件會引起女性如此大憤怒,背後其實反映韓國漠視親密關係暴力事件的隱憂。為什麼具荷拉寧願三番四次請求男友法外和解,也不願第一時間說出真相?為何明明她才是關係中受害最深的人,卻要忍著被親密愛人暴打的疼痛,甚至是心裡受的傷害,跪在電梯口,求男友不要公布影片? 因為她知道這支性愛影片公布後,所受的傷不會只是皮肉之痛,而是人們對她各種撻伐。我們甚至可以設想,網路上一面嘲笑她愚蠢,說著「誰叫她不自愛」、「不拍不就沒事了嗎」,又一面瘋傳影片。而這整件事情是多麼令人心痛:男方不斷製造傷害,卻絲毫沒有感到歉意,甚至還主動向警方控訴遭到暴行。而一個女孩受到傷害,反而不願、不能也不敢向外人求救;她更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遭受親密關係暴力,只是反省與檢討自己是不是太愚蠢,不懂得保護自己。 但真相是,她並不愚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具荷拉。(推薦閱讀:親密關係暴力!拒絕復仇式色情:沒人有權散佈你的私密照) 戀愛中的兩個人基於信任、快樂,拍攝親密影像,沒有人會去想到,日後這支影片,會成為昔日愛人威脅自己的手段。放眼周遭,或許你身邊就有正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人,也或者,你正獨自一人承受痛苦。 面對親密關係暴力,我們可以怎麼做? 愛是什麼?它應該是兩個人處於平等的位置,在保有自我的情況下,產生情感連結。當你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行動被對方牽制,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感覺到有明顯的權力宰制關係,例如無法向對方說不、遭受言語霸凌或肢體暴力等,就有可能正處於親密關係暴力。 我們都該對正確的親密關係有所認知,給關係更平等與民主的可能。在愛裡頭,我們仍是一雙平等的人。 如果你也被要脅散布裸照 / 性愛影像,請你不要埋頭自責,這並不是你的錯。你可以先向家人朋友尋求協助,並使用更多外部資源,例如輔導團體、基金會提供的專人協助,也可以參考女人迷性別百寶箱的資源,裡頭有提供代婦女基金會或是台灣防暴聯盟的求援管道。 同時,女人迷很希望成為你的力量,陪你度過這些困難。 [註 1] 韓國一名女大生因為在繪畫課上,拍攝裸體男性模特兒,並且將照片傳上網路,被韓國法院判刑 10 個月。這整起事件之所以引發女性憤怒,是因為韓國司法對於 spycam 的偵辦速度緩慢,且對於男性加害者輕判,而在這起事件裡,警察僅於短短幾天就逮捕了這名女大生,被民眾質疑是雙重標準。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婕廷 參考資料| South Korean women’s anger about spycam porn ‘has reached its limit’, say protesters(南華早報) #MeToo for Goo Hara: Chinese women show support for South Korean spycam porn protests after pop star ‘blackmailed’(南華早報) October 26,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7Zyg4
聽過影響力投資嗎?數據顯示,女性投資人更重視社會責任 https://ift.tt/2z4t4hv 女力崛起,影響力投資的趨勢也興起,瑞銀近期調查發現,女性投資人理財模式保守但有紀律,對影響力投資接受度高。 瑞銀近期調查發現,女性在投資上比較不會感情用事,傾向小額投資、定期定額、分散進場,接受停損停利的理財觀念。|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相比於賺取回報,更強調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的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愈來愈受到重視,尤其是女性投資人,瑞銀調查女性高端財富管理客戶發現,女性投資人對影響力投資接受度高,願意投資在慈善事業上。 傳統觀點認為,為社會和環境做出貢獻需要付出代價,回報將不如投資在全球傳統金融市場。但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及投資總監辦公室主管陳敏蘭分析,愈來愈多投資者發現,透過審視公司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因素,可從不同角度發現潛在特定股票風險,並發掘被忽視的收益機會。(延伸閱讀:2018 全球多元化企業前五強:嬌生、萬豪等大企業都在推動 D&I) 「女力崛起,影響力投資的趨勢也興起,」瑞銀高端客戶部總監鄭柏琦指出,瑞銀近期調查發現,全球億萬富豪中,女性富豪的比率成長一成。相較於男性,女性投資人比較願意參考專家意見,理財模式保守但有紀律,對影響力投資接受度高。 鄭柏琦分析,男性常喜歡自行蒐集資訊,對投資較有主見,比較會用直覺、衝動性投資,會重壓資金在單一投資項目上。女性在投資上比較不會感情用事,傾向小額投資、定期定額、分散進場,接受停損停利的理財觀念。 圖片|來源 但女性特質反應在投資上是對影響力投資有共鳴,希望藉由投資也對社會或環境產生幫助,讓投資更有意義。數據顯示,女性投資者在二○二一年,投資在「改善社會公益」相關項目將達到二點三兆美元。 法國巴黎銀行《二○一八全球創業家報告》也顯示,百分之十三的男性創業家與百分之十五的女性創業家正在從事影響力投資,女性創業家在影響力投資領域似乎比男性活躍得多。 瑞銀也發現,亞洲投資人對影響力投資的興趣正迅速增加中。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的最新報告顯示,機構投資者在可持續和影響力投資方案的配置規模,正以年複合增長率百分之十一點九的速度增長,二○一六年全球有近廿三兆美元的資產採用此策略。(看看更多:掌握全球 3.7 兆粉紅商機,企業靠 D&I 殺出血路) 日本政府退休投資基金是全球最大的退休基金,已決定將 ESG 股票策略的配置從百分之三提升至十。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原文詳見《女力崛起 炒熱「影響力投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家長看了臉紅...幼兒園性教材內含男女共浴、性愛繪圖 停車場優良車位「限女性專用」!再掀男女平等論戰 育嬰留停男性比例低 男女比是2:8 October 26,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4t4hv
Out in Taiwan 快問快答:愛是你,家是你,愛的墓仔埔我敢去 https://ift.tt/2qab4hp Out in Taiwan 攝影現場,談情說愛之間,幸福的甜蜜在快問快答的默契中,不言而喻。 小牛(左);River(右) Q:針對 11 月 24 日平權公投有什麼話想說? R:我覺得其實這件事還需要公投,我覺得蠻荒謬的啦,我講一個比較遙遠的故事,美國黑人搭公車需要多付錢,以前的女孩子不能出門受教育,也沒有投票權、不能參加奧運等等。 現在回頭看會覺得很荒謬、很扯,我當然不希望我們過了 50 年,我們才能夠回頭去笑這件事情(平權公投),我希望這件事能越早成功越好,不管有多少人討厭或是反對、仇恨,但我們不會因為他人放棄對這件事情的努力,對啊,就這樣。 小牛:既然現在要公投,希望大家都可以在那天投下那一票! Q:看到這三個關鍵字的感受是? 愛 R:毛小孩 牛:(笑)一樣 家 R:有對方的地方 牛:對方 婚姻 R:玩笑話(個人意見啦) 牛:婚姻平權 吳柔(左);Real(右) Q:針對 11 月 24 日平權公投有什麼話想說? R:就是一定要返鄉去投票,在外地工作的人很多但請撥空回去投。 吳:堅持做自己,一定要回去投票!讓我們婚姻平權可以成功實施。 Q:看到這三個關鍵字的感受是? 愛 吳:對方 R:啊~~(我想到很色的誒!)做愛 家 吳:你 R:她 婚姻 吳:婚紗 R:她 阿寬(左);阿竹(右) Q:針對 11 月 24 日平權公投有什麼話想說? 竹:我覺得同志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其實我們已經七年多了,跟雙方家人也處得很好,沒有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我們不能合法結婚? 寬:我爸媽很早就知道我是同志,交往期間我也有把阿竹帶回家給爸媽看看,他們不支持也不反對,我們就這樣過。 Q:看到這三個關鍵字的感受是? 愛 竹:我愛你 寬:哈哈,我也愛你 家 竹:我們想成家 寬:我們想成家 婚姻 竹:婚姻平權 寬:婚姻平權 (編輯謎之音:默契也太好了吧!) 松鼠(左);樂樂(右) Q:針對 11 月 24 日平權公投有什麼話想說? 樂:我希望大家可以踴躍地去投票,其實我沒有打算結婚耶,我覺得兩個人能夠相愛就好,對婚姻我沒有太大憧憬,但如果能在重大關頭、面對生老病死時,替另一半做出決定,我覺得這很重要。 松:記得第 10、11、12 案投不同意!我支持婚姻平權的看法也是,如果不能在重大時刻替伴侶做決定,我想那會是很大的遺憾,所以我很支持婚姻平權! Q:看到這三個關鍵字的感受是? 愛 樂:她 松:她 (編輯謎之音再次出現:兩個人立刻轉頭看著彼此,我要被甜死!) 家 樂:有他的地方 松:呃⋯⋯雖然我們還沒買房子,但我想到未來我們一起買的房子。 婚姻 樂:愛情的墳墓 松:墳墓 這次採訪現場,我們直擊了四對伴侶的真實告白,因為彼此,他們更加理解「愛」、「家」與「婚姻」的意義,倘若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路上有你相伴,再吵再鬧,愛的墓仔埔我也敢去!(延伸閱讀:【哲學家談愛】什麼樣的愛才完整?) 11 月 24 日平權公投,請大家現身投下你重要的一票,讓真心相愛的人,都可以因愛成家。 October 26, 2018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ab4hp
在台灣也買得到!手錶品牌 Rumba 正式進駐 THE UNIT STORE https://ift.tt/2SiadrW 設計靈感來自紐約以及洛杉磯的手錶品牌 Rumba,親民的價格、高質感造型及品質立刻擄獲眾人目光。若你想擁有,在獨立選物店 THE UNIT STORE 也能看到 Rumba 的身影! 來自美國的手錶品牌 Rumba, 由兩位滿腔熱忱的大學同學 Drew Deters 和 Jay Hartington 在 2009 年創立,設計靈感取自紐約及洛杉機的街頭文化風格,而且價格相當親民,吸引了不少知名部落客和網紅們的目光。每款手錶都選用高品質材料及日本石英機芯以確保品質,獨特型格的設計,如立體切割的鑽石形錶面及繽紛的色彩,將美式自由時尚融入到手錶,展示現代女性魅力。 寶石切割系列 Rumba 最具代表性的寶石切割系列,以獨特的寶石切割製成錶面。立體的錶面在光線下閃閃發亮,折射出低調的光茫,流露出知性的氣質。系列有多款不同的顏色,方便配搭不同場合與風格。 Orchard Gem Silicone Black Diamond NT$1,750 Orchard Gem Leather Sky NT$2,550 Hudson Gem Weave Rose Gold NT$3,480 Lafayette 珍珠錶面系列 簡約的錶盤用上珍珠材質設計,以閃石點綴主要刻度,在優雅而富現代感的設計中,帶出紐約女性獨有的時尚品味。 Lafayette Mesh Silver NT$3,020 Lafayette Mesh Rose Gold NT$3,020 Lafayette Blue Leather Silver NT$2,680 關於 Rumba 來自美國的手錶品牌 Rumba,由兩位滿腔熱忱的大學同學 Drew Deters 和 Jay Hartington 在 2009 年創立,以時間自主為品牌理念,設計靈感取自紐約及洛杉機的街頭文化風格,體現美式獨立與自由。 關於 THE UNIT STORE 在一個隨波逐流的世代上,總有一群喜歡逆流而行的小眾,追求著一份獨有的生活品味。 在芸芸穿戴項目中,以飾物的配搭最能反映個人的品味。然而,當奢侈品和 Fast Fashion 主導了兩個極端的主流,獨立品牌的生存空間非常狹窄。THE UNIT STORE 以開拓獨立品牌市場為核心理念,為非主流品牌尋找實體和網路展現空間,詮釋各個設計師的風格品味及哲學,同時透過The Unit Journal 記載品牌故事並與設計師深度訪談,致力推廣充滿質感的生活風格。 October 26,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iadrW
《一個巨星的誕生》Lady Gaga:沒有人能阻擋你成為自己 https://ift.tt/2JgKHPO 當代歌手 Lady Gaga 擔任電影《一個巨星的誕生》女主角,引起眾多討論與好評。然而她的真實故事不比片中劇情遜色,經歷重重難關後,她終活成最閃亮的一顆星。 素顏哼著歌,眼神盡是單純與膽怯,歌聲卻像來自天上,觸發心底,動人又真摯,這是超級巨星 Lady Gaga 近期在電影《一個巨星的誕生》中扮演的女孩艾莉,有著驚人天賦,卻不相信自己身上的光芒,直到遇見 Bradley Cooper 飾演的傑克森,才慢慢引領她走向巨星之路。 這也是第一次,世人這麼清楚看見 Lady Gaga 素顏的樣子,毫無遮掩與裝飾的臉龐,眉宇有著堅定英氣,微笑起仍像個女孩恬靜、溫暖。卻很少人知道,發跡前的 Lady Gaga 就跟艾莉一樣,擁有滿腹才華卻不被看見,每天在紐約酒吧努力表演,等待有一天被懂得的人看見。(推薦閱讀:Handsome Lady|有一種骨氣,叫做艾倫佩姬) 圖片|華納兄弟 巨星背後,Lady Gaga 的真實樣貌 在《一個巨星的誕生》之前,Netflix 也於 2017 年拍攝了 Lady Gaga 的紀錄片《女神卡卡:五呎二吋》(Lady Gaga:Five Foot Two),帶著觀眾看見在舞台之外,一位巨星的真實生活,其實和我們一樣充滿挫敗、疼痛、心碎。 從 22 歲因專輯《The Fame》爆紅這十多年來,Lady Gaga 經歷了劇烈的生命轉變,從以往用張狂姿態向世界展現自我,鼓勵人們擁抱自己天性的叛逆女孩,一路上承受無數批評指教、惡意中傷,好友因病去逝,愛人相繼離去,自己又在 2013 年摔傷髖部,無法自由行動,傷勢好轉後仍留下後遺症,在每一次感到壓力時,全身肌肉都會痙攣劇痛。 巨星身後,有不為人知的辛苦,可是她在每一次痛苦的當下,都不輕易放棄,選擇咬牙撐過將自己逼向極限,超越一切外在環境與自我心智的限制,疼痛著成長,才成就一位巨星。 圖片|Netflix 《女神卡卡:五呎二吋》紀錄了 Lady Gaga 在 2016 年底籌備第五張專輯《Joanne》,以及 2017 年受邀擔任美國超級盃中場表演嘉賓的故事。《Joanne》是一張與過往很不一樣的專輯,過去 Lady Gaga 的音樂以絢爛、華麗著名,穿著打扮也極其誇張、搞怪,可是這張專輯卻回歸原點,歌曲更貼近她個人的內心故事,從過往的迷惘、情傷出發,紀錄每個當下真實的心情,專輯封面也是畫著簡單妝容的她,沒有過多裝飾,只戴著一頂粉紅牛仔帽,凝視著前方。 圖片|ITHACAN 對她來說,這就像回到年輕時在紐約酒吧駐唱的那段時光,簡簡單單,毫無盛名,只是單純那個愛音樂,愛唱歌,愛表演的自己。 開口談性侵創傷:女人並非玩具 就在這個月,她受邀出席 ELLE 雜誌的好萊塢女性活動,著一身帥氣西裝致詞,勇敢坦白過去的性侵創傷,並以此向世界呼籲: 「女人並非只是拿來娛樂這世界的物品、我們並非人們拿來微笑或做鬼臉的一幅畫、我們也不是大眾透過選美比賽來使我們女性互相攻擊的棋子。我們身為好萊塢的女性,代表著女性的聲音,我們對這世界有著許多想法、點子以及價值。而我們也有權利去發聲、被傾聽以及挺身而出。」 19 歲那一年 Lady Gaga 遭娛樂產業人士性侵,當時的她沒勇氣反抗,也不敢讓任何人知道,她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覺得這樣的自己很羞恥,也由於性侵她的人位高權重,即使她曾試著向其他人求救,人們皆置之不已,因為他們害怕會失去自己的權力與地位。 獨自扛著這個秘密折磨了十年,Lady Gaga 被診斷出壓力創傷症候群(PTSD)和纖維肌痛症候群(Fibromyalgia),身心都極度折磨,卻仍在螢幕前盡力綻放,帶給歌迷力量。直到十年後,她才慢慢擁有勇氣,公開自己也是性侵倖存者。 2016 年她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與 52 位性侵倖存者同台演唱《Till It Happens to You》,勇敢讓世界看見每一個真實的受害者,要美國社會直面校園裡,每 4 位女性就有 1 位曾遭性侵的殘酷事實,也告訴每一位性侵倖存者,錯從不在你身上,你無須自責,你始終美好。(推薦閱讀:Handsome Lady|揭穿好萊塢性騷擾真相的蕾雅瑟杜:我對說過的話絕不後悔) 圖片|Music Feeds 事隔十年才得知 Lady Gaga 曾遭性侵的祖母,在奧斯卡頒獎典禮隔天打電話告訴她:「我親愛的孫女,我為妳感到驕傲無比。」曾經深深埋在她心中的痛苦,終於得以與家人坦承,並獲得釋放。 勇敢擁抱傷痛,沒人能阻擋你成為自己 從紐約的小酒吧到超級盃舞台,從自責的倖存者到勇敢站出來發聲,生命給 Lady Gaga 越多的苦難,她就用更大的能量幻化成藝術,療癒人心也拯救自己。這些年的成長與體悟,她都寫進了專輯《Joanne》裡。Joanne 除了是 Lady Gaga 本名 Stefani Joanne Angelina Germanotta 的中間名,也是她姑姑的名字。 Lady Gaga 的姑姑與她一樣,是位才華洋溢的女性,喜歡寫詩與畫畫,個性活潑討喜,家人都說她是家中的開心果,可是她在 19 歲那一年,在大學校園裡遭到性侵,留下重大的創傷,不再是以前那個快樂的女孩。 後來得了紅斑性狼瘡,當時的醫療尚不知該怎麼治療,醫生建議她將患部的雙手砍掉,才有辦法存活,她卻不願如此活著,並在 1974 年 12 月 8 日去世,美麗的生命僅燦爛了 19 年即重重殞落。 這件事對於 Lady Gaga 的家族是重大的傷痛,每個人對 Joanne 的愛與思念,都凝滯在了那個時空。雖然 1986 年出生的 Lady Gaga 從未親自見過姑姑,但是從家人那邊聽見她的故事,對她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她翻遍姑姑留下的詩句與圖畫,覺得彼此間有種相知相惜,與異常強烈的連結,她甚至把姑姑去世的日子,刺在手臂上,要永遠深深地記住她。 家族成員作為共享的能量場,有時候會在無意識間複製彼此的命運,特別是曾有重大傷痛發生的家族,若未曾好好療癒傷口,後代成員很有可能無意間重蹈前人腳步,藉此強迫讓家族的傷痛揭開。這一點,就發生在 Lady Gaga 與姑姑 Joanne 身上。 同樣擁有驚人才華、天賦異稟的 Lady Gaga,在 19 歲那一年竟也遭遇性侵,巧合地與姑姑走到相同的命運。但是這一次,Lady Gaga 活出了不同結局。 40 年前被性侵創傷帶走生命的 Joanne,40 年後融進了 Lady Gaga 的靈魂,帶給她永恆的力量,開始改寫女人的命運。 當她帶著這張專輯回去放給父親與祖母聽,告訴他們這是為他們而寫的歌,家人再也藏不住數十年來的壓抑,淚流滿面對 Lady Gaga 說:「這首歌真美,我親愛的孩子,妳是如此的特別,我好愛妳。別讓這一切把妳變得脆弱,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她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圖片|Netflix 她在那首歌曲《Joanne》中唱著:「女孩啊,妳想要去哪裡?女孩啊,妳想要去哪裡?其實我知道妳要去哪裡,妳不過是要再向前走了,而我依舊會繼續愛妳,縱然我將無法再看見妳,我已迫不及待看著妳自由翱翔。」 身為女孩的疼痛,她比誰都懂,於是對著姑姑 Joanne、Lady Gaga 自己,也為所有女孩而唱。這世界所有的惡意與傷害,都無法阻擋妳成為美好的自己,我們會永遠愛妳,陪妳勇敢飛翔。 Lady Gaga 的音樂之所以感動人心,正因為那都是她剖開的心,赤裸的生命,真真切切。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 ——維基百科 Lady Gaga 讓我們看見,在生命置之死地的關頭,仍使盡全力爆炸、燃燒,照耀世界的頑強靈魂,在灼熱傷口上開出了花,生命終能重新誕生,成為永世閃耀的超級巨星。 圖片|NME.com October 25,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JgKHPO
還不夠了解自己,卻要做出人生選擇?四種狀態幫你分析 https://ift.tt/2Si8HWE 也許,我們都還在了解自己的這條漫漫長路上走著;也許,了解自己根本就沒有終點。終其一生,我們都在邊做自己的過程裡,邊找自己。而現在有四種「找自己」的狀態,看你是哪一種! 不只一次有人留言給我們,說「我馬上就要畢業了,一直覺得很迷茫,身邊有些人開始準備考研,有些人準備出國,有些人找了很多實習。我不知道自己畢業了之後想幹嘛⋯⋯但看著大家已經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做出妥協,自己不甘心但又很焦慮。不知道自己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或者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覺得日子過得很空虛。」 我們曾說過,18-25 歲,成年初顯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階段。而這種空虛、迷茫、焦慮,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最普遍的感受了。 國慶假期前,KY 在「知道青年」第一期的演講現場,問了在場的清華大學的同學們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覺得自己很迷茫,還沒有一個關於『我是誰』的答案?」 結果,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同學都舉起了手。 其實,這空虛、迷茫和焦慮的背後,可能與這些年輕人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與「守規矩」。或者說,他們尚未完成一個重要的人生發展任務:自我認同。(推薦閱讀:周子瑜事件背後更深遠的「自我認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圖片|來源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1968)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當一個人形成了一種「自我認同」,也就意味著他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Shaffer & Kipp, 2013)。 比如,他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選擇什麼作為自己奮鬥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願等等。可以說,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Erikson, 1950)。 與此同時,人們也正是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才逐漸地認識自己,獲得一種自我認同。 在埃里克森看來,自我認同的形成,並不是一種簡單經驗「累加」,而是「整合」。在結識了不同的朋友,嘗試了各種類型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內心會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規劃未來、尋找人生意義的時候,背後那些一以貫之的信念和價值是什麼,那些在我們看來可以定義我們,或者那些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到底是什麼。(推薦閱讀:成長不是變成大人,而是認識你自己) 不過,這個嘗試、探索與整合的過程,有可能會給人們造成一種充滿危機的局面,有些人穿過了這些危機,而有些人卻停留在了混亂之中。 「找自己」可能有 4 種狀態,你處在其中的哪一種? Marcia(1966)把處在這個過程中的人們,根據探索與承諾兩個維度劃分成了四種不同的狀態。 早閉 處在這種狀態中的人,通常已經獲得了一種自我認同。不過,這種認同感並非基於自身的探索和嘗試,而是基於他人,尤其是父母。比如,他們認為「因為我父母是老師,所以我也應該當老師」。對於這類人而言,他們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幾乎未曾經歷過危機(低探索),就確立了對自己的認知以及未來的規劃(高承諾)。 他們最大的特點,便是對權威的服從和尊敬。雖然他們看似對於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堅定,但他們的這份堅定又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可能面臨失敗或者他人(尤其是權威)的負面評價,他們很容易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或者努力的方向,幾乎從來就不是從自身出發的。 混亂 他們可以說是「並不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他們既不瞭解自己,不確定未來的發展(低承諾),也並不太關心這類問題(低探索)。他們很容易就會拋棄自己曾經做過的決定,也總是處在一種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之中,甚至會接受一些與過去的決定截然相反的機會。 儘管可能在外人看來,這類人處在一種混沌不清的狀態裡,但他們自身很有可能並不覺得有什麼異樣。雖然有一些處於混亂之中的人可能會在面臨升學或就業等人生轉折的時候無法適應,但也有一些處在混亂的人是能夠妥善地應對這些變化的。 延緩 處在延緩狀態中的人,便是那些正在努力探索自我,尋找自我(高探索),但還沒有得到答案的人(低承諾)。比如,他們可能正在思考「什麼樣的工作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我希望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或者「大家都想去離錢近的金融行業,我應該隨大流嗎?如果不,那麼我又想做些什麼呢?」。 他們因此往往也是最能在主觀上感受到自己處在危機之中的人,而迷茫與焦慮也是處在這個狀態中的人最常有的感受。Marcia 認為,延緩,可能是四種狀態中最令人掙扎與煎熬的,不過,相比起處前兩種狀態,他們卻也是最有可能在經歷過探索之後,到達第四種狀態的——自我認同達成。 達成 Marcia 認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都是經歷過探索給自己帶來的危機的(高探索)。他們在穿越危機之後,最終獲得了對自己更清晰的認知,對某些特定的人生目標、信仰、價值觀做出了承諾(高承諾)——認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並且是基於對自己的瞭解的。 於是,他們在接下來面對人生的機遇與挑戰時,也更能夠依據本心做出抉擇,在面對坎坷與阻礙時,他們也不至於瞬間心灰意冷,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方向。Marcia 指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是所有四種狀態的人中最少聽信權威的,他們也更少受到外界負面評價的威脅和動搖。 圖片|來源 在埃里克森的理論中,人們應該在 12-18 歲的青少年時期,去完成這樣一種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任務,獲得自我認同。 不過在現實中,這個重要人生任務,似乎被推遲了。 對於我們這些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成年初顯期(18-25歲)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在上了大學之後,我們似乎才開始意識到要去認識自己、探索自我。而整個成年初顯期,我們似乎都處在這樣一種危機與探索之中,還未找到自己,倍感焦慮與迷茫。(推薦閱讀:20歲,迷惘得很剛好:別放棄為任何迷路找答案) 這也與現有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12-18 歲的青少年本應該在這個更少現實壓力的階段,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各種與未來發展、宗教信仰、親密關係等探索活動中去尋找自我。但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探索過程往往被現今的制度化教育所擠占(Marcia, 1966),孩子們都在一味地求學,即便參與了很多課外活動,卻也仍是以升學為目的的。 不過,心理學家們在後來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人們要找到自己、形成自我認同,可能實際就要比埃里克森所預計的要晚一些。在 Marcia 的研究中,她發現,僅有 20% 的人在 18 歲時就形成了自我認同,大多數人(70%)要在 24 歲以後,才能獲得一種比較穩定的自我認知,找到未來的方向(as cited in, Shaffer & Kipp, 2013)。 圖片|來源 也就是說,這一現象其實也並非是當代中國年輕人所獨有的。自我認同這一人生任務的達成,本就比預計所需要的時間更長。 另外,這也和每個個體所受到的家庭教養有關。我們會發現身邊的一些人的確會比其他人更早找到自己,對自己未來的發展較早地有了清晰的規劃。心理學家們發現,那些與父母相互尊重,有著穩固感情基礎,同時父母能給予他們更寬鬆個人空間的孩子,更有可能隨著自我的探索而獲得一種自我認同。 但那些總是被父母忽略或拒絕的孩子,既很難從父母身上模仿或學習著去認識自己,也很難做出尋找自我的嘗試(可能會被視為挑戰或叛逆)。而那些與父母關係過於親密,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則從不敢挑戰父母權威,也不願脫離父母形成自我認同,他們完全依附於父母的決定。 這兩類孩子都很可能在「找到自己」這條路上受挫,前者容易陷入一種混亂的狀態之中,而後者則更可能陷入早閉。(推薦閱讀:你是你,獨一無二!如何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另外,「找到自己、獲得自我認同」這個任務,很可能是持續終生的。在「知道青年」的演講結束後,有同學問: 「認識自己這件事,有沒有什麼『時間節點』,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 其實,就像 Marcia 所說,這可能是發展階段理論常常會給人帶來的錯覺。人們會覺得一個階段的危機解除,任務達成,便可以一勞永逸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尤其在自我認同這件事情上,即便人們在某個階段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對自我的認知,這也並不意味著從此不再改變。 很多成年人也仍然會在多年以後被這個問題所困擾,重新提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即便他在此之前已經有過答案(Kroger, 2005)。這通常會發生在當原有認知和新環境發生衝突,或者是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的時候,可能是一些重要的人生轉折,比如就業、結婚、生子,也可能是在面臨一些機遇的時候。 比如,一個人在工作中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一些理想,但同時也會有需要為金錢妥協的時刻,此時,他有可能會重新陷入「我是誰」的拷問,意識到自己曾經對於金錢和理想或許看得過分二元對立了,認識到自己也並不是一個視錢財如糞土的人。 圖片|來源 正如前文所說,自我認同,是人們在不斷地探索與選擇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Marcia, 1966),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作為男性或者女性,什麼樣的關係是我想要的。我認為男女應該如何分工?什麼樣的職業是我想要的?我信奉怎樣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有些時候我們會以為,找工作或者找對象等等的嘗試,是一個「展現」自我認同的過程——我找的工作/對象反映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的喜好、我的價值。 但其實,在我們還在尋找自己的階段,尤其對於成年初顯期的人而言,去做出嘗試或選擇,更會是一個「獲得」自我認同的過程——無論喜歡或不喜歡,在每一次做出嘗試/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離瞭解自己更進一步。 所以,不要因為害怕暴露自己而停止嘗試,不敢選擇;而是要把這些嘗試和選擇都當做是瞭解自己的途徑,這樣你也會更有勇氣去探索。 另外,我們也要學會去與一些重要的他人「分化」(differentiation)。正如前文所說,有時候,我們看不清自己,或許和我們與身邊的人過分親密,過度依賴與乾涉有關。 因此,想要真正看清真正屬於自己情緒、認知、行為舉止,我們需要努力去辨別在一些情境中,哪些是他人的要求,哪些才是我的感受;哪些是他人的期許,哪些是我真正的選擇。在這些時刻,不妨試著在內心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做出一些思考。(推薦閱讀:逃出人群面向自己:做一個能讓自己幸福的人) 最後,你可以跟著我們做這樣一個基於想像的敘事練習: 想像二十年後你理想中的一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你的生活是已經充滿了規律嗎?還是你的生活中仍有很多不規律、新鮮又有挑戰的事情?你結婚了嗎?你定居在哪裡?你有孩子嗎?你的經濟條件是什麼樣子,你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物品和服務?你有很多新認識的朋友、還是只和一小圈子人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你對於這一天生活的想像越深入、越細節,越能幫你瞭解,你究竟渴望什麼樣的生活,你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價值取向和偏好是什麼樣的。而這種瞭解,反過來又能幫你重新做出今天眼下的種種選擇。 在我們尋找自己的路上,或許是沒有終點的。所以,你不必因為自己錯過了青春期,又或者錯過了成年初顯期而感到惶恐,也不必為了快一點抵達而焦慮不安。因為, 人生很長,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 圖片|來源 References: Erickson. E.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Erickson. E.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Kroger, J. (2007). Identity Development: Adolescence through adulthood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Inc. Marcia, H.E. (1964). Determination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ego identity status. Dissertation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rcia, H.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558. Shaffer, D.R. & Kipp, K. (201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th ed.). Cengage Learning October 25,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i8HWE
The Art of Slowness|當打扮只為了自己:丟掉華而不實,穿上真正的舒適 https://ift.tt/2OOBaWe 秋冬的腳步近了,跟著女人迷編輯一探最新服裝趨勢,優雅的極簡風格永為經典。giordano/ladies 2018 秋冬以 The Art of Slowness 為主軸,帶來剪裁利落又溫暖的服飾,讓每個女生都能穿出自我風格,同時優雅舒適。 還記得我們都經歷過那樣的日子:看著流行雜誌買了件衣服,卻怎麼也不適合自己,或是為了一個重要的約會,穿上了緊身但不自在的 one piece,最終在回家脫下所有外衣後,發自內心的感到一股疲累。我們常會想,打扮是為了什麼?為了取悅別人?為了追逐流行?會不會有一天,我們都能丟掉華而不實,學會穿上屬於自己、能展現個性,版型別出心裁且令人傾心的服飾,且在搭配之間找到屬於女人優雅與率性間的轉換。 秋冬的腳步近了,在衣服漸漸開始換季時,剛好收到邀請參加 giordano/ladies 冬季新品上市記者會。「The Art of Slowness 慢活」是 2018 秋冬的主軸,光是看著概念影片就可以感受到 giordano/ladies 在細膩中隱含的魅力。簡約線條和俐落剪裁一直是品牌設計重點,此次推出的百分之百喀什米爾高質感純羊絨系列新品,更是讓舒適、隨意、精緻同時發生。坐在秀場第一排,等著模特兒出場,特別期待。 2018 秋冬「The Art of Slowness 慢活」系列,從各種不同萬物的景色取材,有秋分、初雪、冬日大海,增添了只屬於 giordano/ladies 的慢活色彩。看似隨意,穿上後鮮明的層次感立刻展現,特殊剪裁加強了立體結構感,個性與服飾互不搶風采,卻互相加成了獨特的個人魅力。 你可以感受到全手工梳理的溫度,布料輕柔、細滑,散發絲緞般的光澤感,兼俱知性和時尚,一穿上就有種暖和的感覺,領口可依造型隨意拆取,恰到好處的細節設計為冬日增添溫暖驚喜。配上羊絨寬褲與牛津鞋,簡約卻在嫻靜中透出時尚感。 知名造型師葉向嶼-小嶼老師,現場分析秋冬搭配的風格趨勢。不論是以本季秋冬單一色系單品,層層搭配出造型深度的色塊風格穿搭,或是透過百分之百喀什米爾雙面羊絨長斗篷大衣將身材比例凸顯,皆是今天秋冬不敗的穿搭趨勢。 在座談中小嶼老師特別提到,本季秋冬 giordano/ladies 首次推出的百分之百喀什米爾系列中,每一項單品都兼具永不過時的設計及舒適的穿搭性,且皆可互相搭配,是注重質感的新時代都會女性值得投資的單品。 氣質的米色針織套裝,顛覆了一般剪裁,用單色堆疊的層次創造修身的版型,各種身型都能自在駕馭,已經能想像穿上的時候舉手投足都多了一些溫暖但又不失認真的氣質。微高領毛衣加上駝色長外套,下身就用俐落寬褲配上復古感樂福鞋,都是單色設計,卻不顯得單調,今年的長外套加上微微寬的肩線設計也剛好點綴,讓整體身形更加修長。 「The Art of Slowness 慢活」講得不只是放下腳步,而是發自內心的傾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過多的裝飾,只需要一件經典且足夠舒適的幾樣單品,就足以展現最有魅力的樣貌,這一季的單品以百分之百喀什米爾高質感純羊絨為核心延伸成各種秋冬舒適的服飾,你會感覺到發自內心的溫暖,彷彿終於可以好好的做自己,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因為服裝該呈現的是個性,讓每個女人都能以最有魅力的樣子活著,舒服自在,我們需要的其實不多,留下最純粹的美好就好。 發表會結束帶了一件 giordano/ladies 的羊絨上衣,放進衣櫃。回想以前總愛華麗,但現在卻想好好擁有簡單和單純,過著極簡生活,過好每一個需要認真面對的日子,溫度還在,我知道這件衣服永遠不會過時,也能陪著我很久,很久。拋去了華而不實,穿著 giordano/ladies 走在路上,不為了誰,這個秋冬,穿上真正舒適的溫暖。 giordano ladies 台灣門市資料 - 大安區 忠孝東路四段 55 號 - 大安區 忠孝東路四段 320 號 - 大安區 信義路二段 230 號 - 信義區 統一時代百貨 3 樓 - 信義區 台北 101 B1-34 號 - 信義區 台北信義新天地 A8 館 2 樓 - 松山區 南京東路三段 285 號 1 樓 - 中山區 南西新光三越 3 樓 - 中正區 站前三越 4 樓 - 內湖區 美麗華百樂園本館 2 樓 - 士林區 天母 SOGO 3 樓 - 板橋區 板橋大遠百 3 樓 - 桃園市 中壢 SOGO 3 樓 - 新竹市 遠東巨城購物中心 2 樓 - 台中市 台中三越 4 樓 - 台南市 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 2 樓 - 高雄市 漢神百貨 5 樓 - 高雄市 漢神巨蛋 3 樓 October 25, 2018 at 04:45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OBaWe
寫在普悠瑪事件後:面對失速的世界,我們需要慢下來的勇氣 https://ift.tt/2EKNP7U 寫在普悠瑪列車出軌事件後,在這一分一秒都無法等待的社會,或許我們都在不自覺中,成了催緊油門的劊子手。 我是一個極少在議題浪潮上說些什麼的人,一方面知道在熱頭上,眾人情緒奔騰,不管說什麼都可能不小心被戰得滿身是血;另一方面,自己也沒有什麼專業知識背景,可以在紛亂之時提供一盞有益的明燈。 可是這次普悠瑪列車出軌事件,卻讓我有一股深層的悲傷。 悲傷,為逝去的人們與他們的家人,也為這個已經狂飆超速的失控世界。 圖片|來源 我總覺得,普悠瑪事件就是世界現狀的一個縮影,追求快還要再快,一分一秒都無法等待的社會,每每都透過責罵台鐵誤點,一起加重了他們必須避免誤點的壓力,這樣的壓力長滿整個組織,成為了文化,然後再落實成了制度,向下壓制著司機員不可誤點,若誤點就要遭遇罰則,還有民眾的無情指責。落後的時間,我們必須加倍趕回來,機械壞了沒關係,再冒險一次撐過去吧!安全跟效率,我們選擇了後者,別說這是哪一個人的錯誤,這是整個社會選擇的後果。 我們哪個人,沒有在深夜加班趕工過,為了追上那一個又一個如鬼魅般緊追在後的死線。我們哪個人,又沒有像鬼魅般掐住別人的脖子,要求他給我動作快一點,老娘的時間很寶貴,再慢就叫你們主管給我出來! 我們在不自覺中,成了催緊油門的劊子手。 失事現場三天內要恢復通車,工作人員徹夜趕工,哪來時間給你休息?官員要在兩天內到立法院報到,就算真相未明,你也要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一個安心,一個假象也沒關係,有個說法就好了。意外有時措手不及,人生也一定會有挫折失敗的時候,可是我們卻不留一絲時間,為這些巨大傷口,好好找碰撞來源,慢慢細心處理,靜靜為逝者哀悼,用真正痛定思痛的心,等待新的組織長成。 親愛的世界已成一輛失速列車,再快一點快一點啊,已經來不及了!快一點再快一點啊,我們趕不上了! 可是,飛快要去哪裡?趕時間到底為了什麼?我們為此付出了好多好多巨大的代價。 猛然發現,身處在當代社會,「慢」反而成為了最有勇氣的一件事。大家都嫌網速不夠快呀,看不到最新最酷的 Youtube 影片,你是否敢慢慢看一本書,浪擲五小時在同個故事?大家都炫耀我今天 IG 多了 100 人追蹤,你是否敢慢慢只和一個最重要的人,安靜度過一生?大家都在拼三十歲前買房買車成家,你是否敢堅定自己的步調,在只屬於你的時區裡慢慢活出自己?(推薦閱讀:逃出人群面向自己:做一個能讓自己幸福的人) 太難太難,真的太難太難了,因為你一個人要對抗的,可是整個世界。 圖片|來源 可是我總覺得,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就算這是很難的一條路,也勢必要去走走看,試試看,才有機會告訴別人,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是行得通的!你不要怕,你不用擔心,如果你想要,你可以慢一點沒關係,笨一點沒關係,少拿一點沒關係,吃虧了一點都沒關係。多一個人慢下來,世界就多了一點煞車,哪怕是一點點,都好。 昨天晚上想著這一些,我突然情緒非常激動,我好像才看見自己現在選擇的生活與工作形式,背後其實有無比珍貴的意義。選擇了當接案文字工作者,相比持續在職場打拼的人,可能都要升上主管,獲得更多薪水了,可我還過著有一案沒一案的日子呢。選擇了自主安排的生活,一週最多寫 3-4 篇文章,其他時間留給吃飯、睡覺、運動、學習,其實也會非常心慌,覺得自己應該要再有用一點,再多做一點。 可是我終於發現,自己此刻做的,就是從列車上跳出,不與大家飆速前進,而是選擇在鐵路旁慢慢走路,踢踢地上的小石子,看看日落又日出的消長,聽聽自己的心跳。心跳裡有恐懼,有遲疑,有害怕,有擔憂,可是也有了愛,盈滿生命感。 中國造字實在很奇妙,「快」跟「慢」都是心字旁,不是刀字旁或辶字旁,無關乎工具是什麼,而是我們的心如何。快跟慢,都在我們的心境之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速度,決定自己的腳步。心,就是我們的調速器。 有時候,決定要做什麼,需要很多勇氣,可是選擇「不做」什麼,需要更加勇敢,揮手向飆速的車輛說掰掰,心甘情願一個人在路上慢慢來,相信這樣的緩步也能抵達要去的地方。 慢慢走,為了更安穩,更平靜的生活;為了跟自己更靠近一點,跟愛人擁有餘裕談心、散步、吵架;為了在悲痛發生時,更有時間修復;為了好不容易來到這個世界,細細品味;為了所有最值得的人事物,耐心等待,用心陪伴,逗留一生,終不後悔。 October 25,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KNP7U
容易共感是種天賦!五方法消化你的負能量 https://ift.tt/2POZ9kh 容易產生共感的你,該如何不被他人情緒左右?五個方法讓你免於陷入負能量,好好保護自己。 共感人保護自己的方法:五招教你對抗負能量 病患經常問我:「怎麼樣才能分辨一些情緒或症狀,究竟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如果是別人的,怎麼趕跑它們?」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讓各位快樂有活力的關鍵。各位如果感到自己正在吸收他人的壓力或症狀,需要釋放那些負能量,可以試試以下幾個基本方法。我自己平日不僅會使用這些祕訣,也傳授給病患與工作坊參加者。你可以實驗一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第一招:問自己「這個症狀或情緒是我的,還是別人的?」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正在吸收他人的能量,一個方法是留意你靠近某個人的時候,是否突然感到情緒起伏,或是身體瞬間產生變化。如果你先前並未感到焦慮、沮喪、疲憊、噁心,你此刻感受到的不舒服,大概至少有部分來自他人。如果遠離這個人之後,不舒服的情況就消失了,那麼你剛才感受到的東西大概不是你的! 不過,有時你感受到的情緒或症狀,有可能同時來自他人與自己。情緒會傳染,尤其是碰上你的情緒地雷時。舉例來說,如果你長期埋怨自己的父親,別人在氣他們的父親時,你也會吸收他們的憤怒。你如果害怕自己會得慢性病,你將特別容易吸收慢性病患者的症狀。 共感人有自己尚未排解的心結時,會特別容易吸收到別人情緒上或肉體上的痛苦。你愈是有辦法解決自身的問題,就愈不容易吸收他人的症狀。你依舊可能感受到那些事,但受到的影響不至於那麼深,被吸走的精力也會減少。(推薦閱讀:我是誰的探問練習:停止要求別人為你的情緒負責) 圖片|來源 第二招:呼吸,念口訣 負能量來襲時,立刻專注於呼吸幾分鐘。慢慢深呼吸,吐氣,排掉令人不舒服的能量。呼吸可以藉由循環代謝掉體內的負能量。屏息及淺呼吸則使負能量留滯體內。我建議深呼吸時,以堅決的語氣,大聲說三遍以下這個口訣: 回去你主人那、回去你主人那、回去你主人那。 聲音的力量可以命令你體內的不舒服離開,而呼吸是把不舒服送回宇宙的方法。 此外,念口訣時,可以專注於把有毒的能量排出腰椎,也就是下背的地方。腰椎之間的空間,是清除吸收到的症狀的管道。想像不舒服的感覺出現在脊椎的地方,大聲說:「我釋放你。」不健康的氣就會離開你的身體,融進巨大的生命能量母體。 第三招:遠離干擾你的人事物 如果你懷疑某個人、事、物令你不舒服,至少拉開六公尺的距離,看看情況是否好轉。不用擔心這麼做會冒犯陌生人。不論你人在診間、電影院或其他公共場所,不要遲疑,立刻換位子。在餐廳時,如果隔壁桌很吵,沒必要坐在原地忍受不舒服,你有權換到安靜一點的位子。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照顧自己。你可以友善地對某些能量說「不」。允許自己換位子便是在照顧自己。(推薦閱讀:聰明說不也是學問!心理學教你沒有負擔感的拒絕方法) 一位共感朋友向我描述他參加嘈雜的畢業派對的情形:「因為噪音太大、人太擠,我得暫時離開。晚餐還沒上,但我的耳朵已經嗡嗡作響,神經緊張,因此我在車上坐了一小時。派對上的人在享用晚餐及跳舞時,我在讀詩集。我告訴朋友,我得遠離一下喘口氣,他們能夠諒解。最後朋友在派對上玩得很開心,而我在回去加入他們之前,先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光定下來。」 共感人通常受不了社交情境。碰上這種情形,記得讓自己喘口氣。休息過後如果還想回去,心情也會比較平靜。 圖片|來源 第四招:減少身體接觸;自行選擇是否要擁抱 能量會經由視線與觸摸轉移。如果某個人令你感到不舒服,那就減少與那個人的眼神或肢體接觸,包括擁抱和握手。你愛的人難過時,抱一抱對方,對你們兩個人都有好處,但如果你擔心吸收到他們的壓力,簡單抱一下就好,即使隔著一段距離,還是可以傳送你的愛意。 許多瞭解能量的治療師都會尊重第一次見面的人,詢問他們:「可以抱抱你嗎?」各位也可以這樣詢問別人的意願。而別人這樣問你時,你可以和善地拒絕。我不想和某個人分享能量時,有時會告訴他們:「我不喜歡擁抱。」 如果你和某個人不是很熟,也可以選擇「虛抱」就好,拍拍對方的背。等你對兩人的關係更有安全感,可以改成真正的擁抱,享受擁抱的美好滋味。記住,你永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肢體接觸。(推薦閱讀:沒有人天生有安全感,一輩子的「安全感」練習) 第五招:水可以排毒 快速解除壓力與共感痛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泡在水裡。共感人喜歡水!泡瀉鹽浴(Epsom salt,硫酸鎂,又稱「浴鹽」、「愛普森鹽」、「鎂鹽」)很舒服,能提供可安定神經的鎂。在忙碌的一天過後,浴缸是我的避難所。 泡在水裡可以洗去一切,包括公車廢氣、長途飛行的疲憊、從他人身上吸收到的惱人症狀等。各位也可以在浴缸中加一點薰衣草精油,在漫長的一天之後,那是最具舒緩功效的良方。共感人的完美假期是泡天然礦泉,洗去一身的煩惱。 圖片|來源 本文摘自茱迪斯.歐洛芙的《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 October 25, 2018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OZ9kh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Amazon 史上最暢銷貓咪飼育聖經:貓咪過世,主人怎麼辦 https://ift.tt/2PVEiMy 面對寵物過世,如果你已處理好悲傷情緒,準備好再次敞開心房,給其他動物一個家,也請別試圖取代過世的寵物 貓咪突然過世的時候 做好準備讓年老或疾病末期的寵物安樂死,已經夠困難了,想到面對突然地過世,可能更難以承受。沒有人想要想到這個,但是突然的意外死亡還是會發生。 貓咪溜出門,被車撞、被其他動物攻擊,或是被殘忍的人殺害。貓咪也會跌出窗戶,意外死亡的時候,你會經歷到震驚、否認和憤怒。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責怪那些你覺得要負責的人(獸醫、汽車駕駛、你自己)。如果是疏忽,就要尋求建議,採取正確的行動步驟。 你可能會冒險做出會讓你後悔的事,在這種狀況下不要讓你的情緒勝過你。在情緒極為激動的狀態中,獨自處理問題只會讓悲劇更糟糕。如果你覺得有理由採取法律行動,就跟律師說。 有時寵物意外過世不是任何人的錯,你再怎麼小心,貓咪都可能在訪客進門時衝出大門。她可能會跑到馬路上被車撞到。這是恐怖的意外,可能所有相關的人之中,你最責怪的就是你自己,但就算是最警戒最小心的人,意外還是會發生。(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寵物教我的事:永遠對你豢養的對象負責) 圖片|來源 幫你還活著的寵物處理失落 家裡有人過世時,常常被忽略的家庭成員就是其他的寵物;雖然這不是我們可以明確證實的事,但是動物很可能會經歷到失落、為他們同伴的缺席而哀傷。事實上,對他們來說或許更加困難,因為他們會被你的行為弄糊塗。看到飼主哀傷、哭泣、沒有像平常一樣跟他們互動,可能會造成他們焦慮,甚至憂鬱。 就算貓咪們不算親近,有貓過世也會造成不穩定的環境。你可能會注意到與焦慮相關的行為;貓咪可能看起來很需要關懷,到處跟著你。還活著的貓咪可能會很不安,沒那麼有耐性。她對家人的互動可能也會表現得比較沒興趣。每隻貓咪都是個體,所以重要的是要觀察行為的改變。 為了幫助你還活著的寵物走過這段難過的時光,你要試著用輕鬆自在的互動來平衡你的情感。貓咪需要知道他們平常的生活大致保持不變。如果你的表現盡可能接近你平常的行為,那她們要走過這段哀傷的時期會容易得多。(推薦閱讀:【獨立影評】《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你願意讓什麼消失,換你的存活?) 雖然你可能不是很想假裝開心地跟你的貓咪玩耍,但這就是她們需要的。如果你通常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陪你的貓咪玩耍,就為留下來的貓咪維持這個行程吧。用溫柔、安慰的方式提供情感和慰藉,試著避免緊抱、緊靠和啜泣,因為這些對貓咪來說是會引發壓力的紅燈。你的觸摸應該是安慰,而不是引起壓力。 悲痛的跡象包括:易怒、食慾減退、叫聲增加、遠離家人、焦慮相關的行為、不適當的排泄,還有睡眠狀況增加。在這段艱苦的危機中不要忽視了你的寵物。 圖片|來源 你該再找一隻寵物嗎? 這是另一個只有你能回答的個人決定,如果你已經處理好寵物過世的痛苦,覺得準備好再次敞開心房,外面一定會有寵物需要充滿愛心的家。 什麼時候才適合再找一隻寵物呢?只有你能回答。不過我的建議是: 不要試著取代過世的貓咪。找一隻同樣外表或個性的貓咪,對於摯愛貓咪的回憶並不公平,對新來的貓咪無疑也不公平。 新來的貓咪永遠無法達到你的期待,因為你把她跟你多年來親愛的同伴做比較。如果你家裡還有寵物,那在你試著帶進另一隻寵物之前,要確定她們已經處理好失落的痛苦。如果她們還在危機之中,那她們對任何新增加的寵物對可能會更有敵意。 本文摘自潘・強森班奈特的《為什麼你的好意害了貓》。由方舟文化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為什麼你的好意害了貓》 October 25,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VEiMy
Out in Taiwan 攝影故事集:讓人們用想要的方式相愛,並且獲得保障 https://ift.tt/2Sa1sAh 由國際攝影師 Leslie Kee 發起的 Out in Taiwan 計畫,女人迷獨家深入現場,聆聽 LGBT 故事。 2018 年 10 月 21 日,一場讓 LGBT 族群透過參與攝影,公開出櫃,分享自身故事的攝影計畫 Out in Taiwan 正式展開,發起此項攝影計劃的攝影師 Leslie Kee 提及:「當我捕捉他們微笑的雙眼,拍下他們的瞬間,以及他們看到螢幕上的自己時,表達出的感謝。這向我展示了生命的多元可能性,這些人在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可能,展示不同的可能性給他們的家人或朋友。讓他們知道真實的自己是誰。」 女人迷應 gagaolala 平台邀請,獨家深入 Out in Taiwan 拍攝現場,採訪為了 LGBT 族群現身的參與者。訪問過程,我看著參與者分享著自己真實的生命經驗、一同前來的伴侶,在鏡頭前甜笑打鬧。 我想,儘管爭取平權像場硬仗,他們的日常穿梭惡意,他們始終不卑不亢地活出自己,當世界以仇恨待之,他們選擇不與惡意為伍,要看見自己的獨特、肯定自己的獨特,驕傲自己的獨特。(推薦閱讀:「神不怕新事物!」教宗方劑各力挺同志愛) 來自法國的他說:讓人們用他們想要的方式相愛 餅乾,是一位來台四年的法國人,從事電影、導演相關工作。 在參與者等候拍照的期間,我看見餅乾頂著一頭顯目的蜷曲金髮,微微皺眉拿著拍攝須知端倪著,嘈雜人聲裡,自成一塊寧靜。我邊想著如何用英文訪問他,邊向他走去。 靠近問聲嗨,他臉上立刻佈滿笑容,用中文回我:你好。我放心地用中文回應,請他接受我們的採訪。 問及為何來參加 Out in Taiwan 的攝影計畫,餅乾嘗試用中文回答,我可以感受到他有很多話想說,句子卻在他腦中打結無奈,但他堅持要用中文回答,等待了半晌,他的回答,很是讓我動容: 「我覺得,同性權益是很重要的。我在法國長大,那時我住在一個很小的寢室,我常常被霸凌,甚至有人會拿石頭、紙團丟我。後來我搬到巴黎,情況有好一點,但我發現,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別人眼中的怪胎。我在法國,我是怪胎,因為我是 gay;我在台灣,我不一樣,因為我是外國人;我的家人,他們可能覺得我工作的形式很不正常,因為我靠接案維生,但他們是老師都有固定收入。(延伸閱讀:「你就好正常,我就不正常?」:《一念無明》裡的城市集體憂鬱)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特色,有他自己的想法。今天的活動,我覺得可以透過拍照,跟大家說:okay!我也很特別,看見真實的我,我們不要需要隱藏自己。」 或許,我們每個人在他人眼中都有不一樣、獨特的地方,但那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生來,本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身為公開出櫃的同志,餅乾的成長經歷也遭受過被霸凌、不被他人諒解的惡意,正因如此,他更深刻感受到,挺身爭取婚姻平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婚姻跟愛有關,而不是憎恨,但人們不讓同志結婚,我覺得這與恨有關。我們的世界已經有太多仇恨了,有戰爭有很多東西,婚姻總是個快樂的事情,如果有人想要結婚那就讓他們結婚吧。」 Let people do what they want. It's about love, not about hate. 餅乾 再開朗的他,也有無以言說的憂愁:有愛,才會有家 Champion,是一位網路創作者。在坐定等待調光的過程,一直活力滿滿,一下跟攝影師閒聊,一下又喃喃地說:「我等下要說什麼啊⋯⋯。」自我介紹說出自己的名號,比了兩個大大的 YA,自己又笑得心花怒放。 我們一群採訪團隊被他逗得很樂,他散發出來的歡樂,一下就感染我們所有人。 採訪當下,他才結束攝影拍攝,問及這次參加「Out in Taiwan」的目的與收穫,他立刻看著鏡頭回答:「這是國際攝影師幫 LGBT 的族群拍攝的攝影計畫,一系列的照片展現了自信的自我。為了同志議題一起努力,在這條路上很不寂寞,我覺得太歡樂了。拍攝完後,看到螢幕上的自己覺得很寫實,有時候我們要面對自己真實的樣貌,原來我也可以這麼沈穩,照片裡我看起來或許不是那麼快樂,有點酷酷的。我覺得這表現出了我生活裡正在經歷的某些壓力層面,攝影師很厲害把我的故事展現出來,對我來說,衝擊性很強大。」 歡樂笑容底下,身為同志,面對社會框架,還是有著難以言說的壓力。當我們談到對「家」的想像,Champion 立刻想到了溫暖, 「我覺得無論以怎樣的形式成家,有愛才會有家,而且會非常非常的溫暖,即便我們家是有著很傳統觀念的家庭,但我也感受到他們帶給我的溫暖。」 Champion 正因為家的基礎是愛,Champion 呼籲大家 11 月 24 日,請記得兩好三壞,投出幸福。他說,或許大家會覺得世界要平等很難,某種程度上,他也相信確實很難,但不代表不能和諧,「和諧當然是來自每個人對他人的尊重,不要拿聖經規範,或自以為的愛來告訴我們這是愛,很噁勳,我會不會被公幹啊!哈哈哈!」 遲遲沒跟媽媽出櫃的她說:沒人管以後,我才真正出櫃 諾曼,自我介紹時這麼說:「大家好,我叫諾曼,今年 33 歲,雙子座,現在是一個人。」 訪問過程,我才懂,他那句:「現在是一個人」背後有的懷念與感慨。當我們談論到對家的想像時,他看見「家」,就紅了眼眶。他說,「家對我來說是避風港一個溫馨的地方,不管在外面多累多難,回到家都會有一個人給你一個擁抱,一個支持。我媽媽最近因生病過世了,我現在一個人,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做,少了一點依靠感。」(閱讀更多:人生的失去哲學:不需要向未來許願,只要認真活在當下) 過去母親對諾曼的性傾向,從不細問,隱約知道他是同志亦不表態支持,直到母親生病的期間,掛心的就是諾曼的感情狀態,怕自己走了,沒人陪伴他。 「媽媽當初不是很支持,生病後才比較支持我,對我感情的事開始會關心。現在一個人也算是真的出櫃了,因為沒人管! 我知道台灣還是有些封閉的現況,想鼓勵他們,但真的,之後陪你走一輩子的是你的伴侶。 諾曼 這一點我很感同身受。」諾曼在媽媽走了以後,說自己才算真的出櫃,這次來參加「Out in Taiwan」也是想藉由自己的生命故事,鼓勵還未出櫃的 LGBT 朋友,勇敢做自己。 October 25,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a1sAh
第 55 屆金馬獎入圍名單:從中國到台灣,都在歌頌人性與自由 https://ift.tt/2D5LYZV 55 屆金馬獎將於 11 月 17 日登場,,從小人物的生活掙扎再看到多元成家的社會框架,讓我們用行動支持且鼓勵電影擴及多元議題! 2018 年第 55 屆金馬獎將於 11 月 17 日登場,其中張藝謀執導的《影》,獲 12 項提名,為今年最多入圍獎項的電影,得獎呼聲極高。該片描述自八歲就被秘密囚禁、作為傀儡替身的小人物,歷經磨難,尋回自由人性的故事,其中電影畫面以中國水墨畫作為意境主軸,亦是令觀者耳目一新的亮點。 另外,由徐譽庭和許智彥導演的《誰先愛上他的》入圍 8 項,包含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電影歌曲。《誰先愛上他的》以喜劇包裝,透過角色與劇情,溫柔地與觀眾探討多元成家以及同志議題。飾演劇中男女主角的邱澤與謝盈萱,亦分別入圍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之獎項提名。 另一部備受關注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為青年作家、導演胡波(筆名胡遷)執導的首部電影,片中藉由描述形形色色的人物生活片段,探討人們在金錢、權力與生活中掙扎的心境。而後,導演胡波 2017 年 10 月 12 日,於自家樓梯間,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年僅二十九歲的生命。 女人迷這次除了透過專訪《誰先愛上他的》的導演徐譽庭,用更深度的問題與讀者探討電影想傳遞的價值觀外,也邀請大家一起關注第 55 屆金馬獎,從小人物的生活掙扎再看到多元成家的社會框架,讓我們用行動支持且鼓勵電影擴及多元議題,讓社會上需被關注群體得以發聲。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以下為你整理第 55 屆金馬獎完整入圍名單: 最佳劇情長片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誰先愛上他的》 《我不是藥神》 《大象席地而坐》 《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導演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張藝謀/《影》 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 姜文/《邪不壓正》 萬瑪才旦/《撞死了一隻羊》 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最佳男主角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鄧超/《影》 段奕宏/《暴雪將至》 邱澤/《誰先愛上他的》 徐崢/《我不是藥神》 彭昱暢/《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女主角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孫儷/《影》 周迅/《你好,之華》 趙濤/《江湖兒女》 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曾美慧孜/《三夫》 最佳男配角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田壯壯/《後來的我們》 李鴻其/《幸福城市》 鄭人碩/《角頭2:王者再起》 章宇/《我不是藥神》 袁富華/《翠絲》 最佳女配角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惠英紅/《翠絲》 丁寧/《幸福城市》 許晴/《邪不厭正》 黃嘉千/《老大人》 張子楓/《你好,之華》 最佳新導演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徐譽庭、許智彥/《誰先愛上他的》 董越/《暴雪將至》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 文牧野/《我不是藥神》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新演員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黃聖球/《誰先愛上他的》 謝章穎/《幸福城市》 張再興/《角頭2:王者再起》 鍾家駿/《只有大海知道》 傅孟柏/《范保德》 最佳動畫長片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貓與桃花源》 《幸福路上》 《狗狗傷心誌》 最佳紀錄片 圖片|金馬影展 TGHFF臉書 《四個春天》 《後勁:王建民》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傘上:遍地開花》 《24號大街》 最佳視覺效果 王星會/《影》 潘國瑜/《捉妖記2》 王紹帥、楊月娟/《邪不壓正》 池明求、蔡洙應、朴英修、前川英章/《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石井教雄/《妖貓傳》 最佳音效 郭禮杞/《范保德》 富康/《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李丹楓、司中林/《地球最後的夜晚》 楊江、趙楠/《影》 龍筱竹、張金岩/《暴雪將至》 最佳造型設計 劉強、李華/《暴雪將至》 陳敏正/《影》 李淼/《我不是藥神》 董仲民、Uma WANG, 張淑平/《邪不壓正》 陳同勛/《妖貓傳》 最佳原著劇本 董越/《暴雪將至》 呂蒔媛、徐譽庭/《誰先愛上他的》 何蔚庭/《幸福城市》 韓家女、鍾偉、文牧野/《我不是藥神》 岩井俊二/《你好,之華》 最佳改編劇本 宋欣穎/《幸福路上》 李威、張藝謀/《影》 袁媛、何昕明、潘彧、安巍、劉若英/《後來的我們》 萬瑪才旦/《撞死了一隻羊》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剪輯 陸慶屹、周肖林、郜子瑜、江亦雋/《四個春天》 傅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雷震卿/《誰先愛上他的》 朱琳/《我不是藥神》 廖慶松、孔勁蕾/《後來的我們》 最佳攝影 趙小丁/《影》 中島長雄/《小美》 姚宏易, 董勁松, David CHIZALLET/《地球最後的夜晚》 范超/《大象席地而坐》 包軒鳴/《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最佳動作設計 谷軒昭/《影》 谷垣健治/《捉妖記2》 袁信義/《葉問外傳:張天志》 何鈞、谷垣健治、嚴華/《邪不壓正》 羅禮賢、羅義民/《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峇里島》/《誰先愛上他的》 《迴光》/《小美》 《老大借過》/《角頭2:王者再起》 《我們》/《後來的我們》 《深無情》/《范保德》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撈仔/《影》 盧律銘/《小美》 林強、許志遠/《地球最後的夜晚》 雷光夏、侯志堅/《范保德》 花倫/《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劇情短片 《洞兩洞六》 《春分兄弟》 《吉祥》 《臨時工》 《吊吊揈》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劉三郎 特別貢獻獎 廖慶松 October 25, 2018 at 11:2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5LYZV
出道十年!林宥嘉《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12/29、30 台北登場 https://ift.tt/2PpzHoy 林宥嘉新巡迴即將登場,從偶像意義的詮釋,到笑談家庭瑣事,出道十年,林宥嘉的真誠從不曾磨滅。 林宥嘉出道十週年邀世界級大師合作,推出全新大型音樂作品 《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12 月 29 日、12 月 30 日台北初登場。 願化為歌迷心中的力量 只要認真生活人人都是 idol 家庭事業兩得意的林宥嘉,2018 年在家庭上幸福地多了新手爸爸的身分,近期還擔任全新音樂選秀節目《聲林之王》首席導師,提拔演藝圈新星。如此忙碌的他,今天更宣布個人全新世界巡迴演唱會《idol》即將於 12 月 29 日、12 月 30 日一連兩天在台北小巨蛋初登場! 圖片|KKbox 林宥嘉至今出道 10 年,2008 年《迷宮》演唱會時,創下台灣開辦個人售票演唱會最年輕歌手的紀錄,2011 年的《神遊》演唱會、2014 年當兵前的《口的形狀》演唱會,到 2016 年從高雄起跑的《The Great YOGA》演唱會,每一次的巡演,都具有豐富的音樂性及林宥嘉每個時期的個人特色! 出道十周年之際開跑的《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林宥嘉想透過音樂和觀眾分享他對「idol」這個名詞的看法。 林宥嘉將此次演唱會視為一個全新的大型音樂作品,也首次在演唱會中擔任創意統籌的重責大任,準備的過程中,宥嘉投入了非常多想法、不停地和團隊們進行討論,努力地找出最能完整傳達訊息之方式。《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在視覺海報設計上,也罕見地採用沒有藝人肖像的型式呈現,僅以符號及文字來表現整體核心概念: Nobody is (not) idol. 孰非偶像。 以 idol 四個英文字母排列得像是眉毛、眼睛、鼻子,就像是一張臉一樣,這張臉可能是你的臉、我的臉,他的臉,可能是世界上的每個人,只要是認真地在過生活的人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 idol」。 關於《idol》這個演唱會名稱的由來,林宥嘉感性地說: 「在我出道了十年、累積了十年的經驗,越唱越久之後發現其實我很想成為歌迷們心中真正的偶像。但這個偶像不只是在舞台上,因為除了在鎂光燈下的時間外,同時我也很認真的在過生活。當愛我的人們遇到生活上的難題時,我希望他們也可以想到,他們的 idol 也是這樣過來的,希望可以成為他們的力量。」 簡單的四個英文字母,背後包含著林宥嘉滿滿的心意。(延伸閱讀:「做音樂不要做漣漪,要做石頭」 一輩子的音樂人鍾成虎) 圖片|IG_@yogalin_official 今日《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台北初登場記者會上,場地布置得像是藝術展開幕記者會,背板由彩色的主視覺人臉拼成,各種顏色的臉代表著不同種族、不同膚色各式各樣的每一個人,藉此表達出就算是世人眼中的平凡人,也可能因為珍貴的人格特質,或是某一項特別專精的技能,即使再微小也值得人推崇、視為偶像。 林宥嘉也在記者會上興奮地說,此次巡迴不論在燈光上、視覺設計上,甚至在音樂層面,都會嘗試有別於以往的突破。同時更神祕地透露,將邀請一位全球音樂人心中公認的偶像級音樂大師來為此次《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之精神做音樂的定調。 為了強調「人人都是 idol」的這個概念,記者會上也特別邀請了 8 位打扮成各自心中 idol 的可愛小朋友,角色包含了「爸爸、媽媽、醫生、打火英雄、棒球選手、學生、拳擊手、廚師」。主持人黃子佼笑稱,宥嘉現在當爸爸了,連記者會嘉賓都邀來一大群小朋友,畫面看起來十分和諧! 小朋友們在售票啟動儀式上,與林宥嘉一起高喊了一聲 “idol” 後,宣告《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台北場售票開跑,場面十分可愛。 圖片|林宥嘉 Yoga Lin Facebook 專頁 林宥嘉也在訪問中提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就是老婆丁文琪,每當他忙於工作時,太太都會幫忙分擔家中事務,讓自己可以安心工作、好好休息。他也體恤太太的辛勞,認真地說:「只要太太提出的願望,我一定會盡全力滿足她!」問及兒子酷比的偶像會不會是爸爸本人?林宥嘉說:「他還太小了啦,還沒有認真聽過我的歌,倒是我因為兒子的關係,聽了很多兒童歌曲,發現有些真的滿好聽的,甚至讓我陶醉到沒注意奶瓶已經掉下來。」同時他也打趣地說:「雖然我平常都唱一些很可憐的歌,但我兒子是個很愛笑的寶寶!」言談中散發著滿滿的父愛。(推薦你看:你的,我的,父親的模樣) 林宥嘉《idol 世界巡迴演唱會》 台北初登場將在 10 月 27 日中午 12 點於 KKTIX 及全台全家便利商店 FAMIPORT 同步開賣。 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林宥嘉 Yoga lin 官方臉書粉絲專頁及華研國際官方網站。 October 25,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pzHo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