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性別觀察】男性的 #MeToo 經驗:女性主義者,也可能是性侵加害人 https://ift.tt/2BvOOaj 近期,社群上出現男性現身說法,表態自己遭遇性侵害的經歷。此篇性別觀察,我們想藉大眾對於女性成為 MeToo 運動中的加害人之論點,邀請你一起思考,MeToo 運動的精神與本質是什麼? 紐約時報 8 月 19 日,指出義大利女演員、電影製片人兼 MeToo 運動提倡者——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遭控性侵一位年輕演員兼搖滾樂手吉米班奈特(Jimmy Bennett)。 據報導,班奈特於 2004 年一部名為《The Heart Is Deceitful Above All Things》電影中飾演阿基多的兒子,兩人多年來在社群軟體上以母子關係相稱。班奈特指出,阿基多於 2013 年對他性侵——當時他年僅 17 歲,班奈特的律師團,將兩人在旅館內的遭遇描述為「性暴力」,讓曾是童星的班奈特內心受創,危及心理健康和收入。 阿基多和班奈特共同出演 2004 年名為《The Heart Is Deceitful Above All Things》的電影。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艾莎阿基多。圖片|來源 2017 年阿基多在 MeToo 運動中,公開自己 1997 年年僅 21 歲時,於坎城影展期間遭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往事,成 MeToo 運動的領袖之一,阿基多曾對於自己遭性侵的經歷表示:「它不會停止,這是場噩夢。」 據班奈特的律師表示,阿基多於社交媒體上為性侵倖存者喊話的言論,導致班奈特決心揭露過去,並對阿基多提起告訴。 幾乎同一時間,2018 年 8 月 16 日,紐約時報以標題為: 《當女性主義者被控性騷擾,「我也是」運動走向何方》一文,提及紐約大學一名女教授羅內爾(Avital Ronell ),遭控長達 3 年性騷擾 34 歲的男研究生雷特曼(Nimrod Reitman),目前已遭學校停職。 雷特曼聲稱自己長期被該名女教授騷擾,他會收到羅內爾的信件,內容像是「我最崇拜的人」、「甜蜜的可愛寶貝」、「cock-er spaniel」。現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的雷特曼說,女教授對他反覆親吻、觸摸,要求一起躺在她床上,並握著她的手,並會一直發短信,郵件,打電話給他。如果自己沒有回應,就拒絕與他合作。 雷特曼。圖片|來源 事件發酵後,許多著名女性主義者寫信給紐約大學,幫羅內爾說話,認為自己與教授工作多年,了解她與學生的相處關係,此起事件是有人惡意中傷。 《紐約時報》則報導,近來#MeToo運動興盛,羅內爾所發生的事情,可能為女性主義帶來挑戰。根據一項為期 11 個月的調查指出,羅內爾身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優秀哲學家之一」,卻在言語與身體上性騷擾他人。 當女性成了性侵加害者,當曾經的 MeToo 領袖被指控性侵,我們該如何將身份、性別與其行為脫鉤?又該如何解讀這兩起 #MeToo 新聞? 從 MeToo 運動過火了?到 MeToo 運動的本質是什麼? 當紐約時報拋出,女性主義者也成為 MeToo 運動中的加害者時,大眾對 MeToo 運動的質疑,從 MeToo 運動是否過火?是否過於打壓男性?是否讓努力半世紀的性解放,又倒退嚕,噤聲了親密關係裡的追求舉動?(延伸閱讀:【性別觀察】#METOO 運動過火了嗎?女人開始自省,但男人去了哪裡) #MeToo 運動發展至今,不停面對質疑與挑戰,探究 #MeToo 運動的本質與意義。 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於臉書貼出《當女性主義者被控性騷擾,「我也是」運動走向何方》的貼文後,底下讀者反應兩極,有人只留下「噁」一字的評論,也有人開始思考,MeToo 的運動精神,並指出,「#MeToo 原本就不是,也不該限於單一性別。#MeToo 該做的事,為每一個性別,受權勢、性壓迫的人發聲。進而往真正平權的方向走。」 臉圖截圖|取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隨著 MeToo 運動中,女性加害者逐漸於新聞事件中現身,值得我們更仔細且公允地去思考,#MeToo 運動,或是可說,所有性暴力議題中,受害者絕不會是單一性別,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民國 86 年至 105 年度性侵害通報案件受暴人數累計達 13 萬 1134人,其中女性高達 9 成,女性被害者人數為男性的 10.52 倍。 男性被害人數雖僅占 1 成,不過,衛福部表示,男性受害人數從 86 年的 19 人逐年增加至 105 年的 1159 人,20 年來增加 60 倍成長幅度大,顯見性侵害案件不僅限於女性。 圖片來源|女人迷正視性侵頁面 圖片來源|女人迷正視性侵頁面 因此,從數據資料可顯見,當我們談論性暴力問題時,其中確實有父權結構與性別權力帶來的性別問題,導致倖存者實際為女性居多。但是,我們同樣必須關注性暴力事件中男性受害者的聲音,以更全面及多元的角度,去看待 #MeToo 運動背後是為解決性別暴力問題,培力受害者/當事人而存在。 當我們談論 MeToo 運動,其精神與推動的女性主義是什麼? 根據《BBC》報導,許多人在 MeToo 運動中被指控騷擾和施暴,此運動同時也在女性群體中激起不同的聲音,人們開始討論這場運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應該聚焦在工作場所發生的騷擾?還是推向更廣泛的平權運動?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是有用的?若因為 MeToo 運動裡的控訴,到最後發現是不實指控,該如何處理? 報導指出,這項問題底下有著一個潛在的世代差異——一些較年長的女性主義者將焦點放在受害者身上。從本質上講,他們教育年輕女性,在面對有不軌意圖的男性時,應該更精明、更堅定地予以拒絶。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欄的作家梅根・麥克阿德(Megan McArdle)亦表示:「我認為在某些情境下,女性有更多力量。」在接受 BBC Trending 採訪時,她認為這個議題是「複雜的」。「我認為在很多情境下,男性的確比較有力量。我認為我們應該教導女性站出來,將自己的力量拿回來。」 確實,在新世代女性擁有更多性自主權,但當我們面對隨意的性行為或急切的求歡舉動,或許仍會有受傷害,或覺得被侵犯的時刻。在性自主與性解放開放的年代,我們面對親密關係該如何運用新的道德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因此 MeToo 運動的精神是為強調所有人能夠理解「雙方同意(Mutual consent)」的準則,無論性別,唯有當事者明確表示同意,進行親密關係才是基於尊重雙方性自主的表現,提倡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翻轉被害人性侵經驗,強化「性同意權」提倡「沒有同意就是性侵」的理念。 當我們觀察到 MeToo 運動出現女性加害者時,可以思考的是,MeToo 運動期待的是平等尊重的性同意權,改善單一的性別暴力風氣——此精神核心並非為了打壓男性(社會大眾預期的加害者),而是改善性侵害、性騷擾⋯⋯等性別暴力的風氣,建立更自由的社會。 那 MeToo 運動的下一步是什麼? 近期,#MeToo 運動的熱潮冷卻,但這個標籤與其代表的精神,依然經常在網路上被討論,這場運動看似仍未結束。數據顯示,從 2017 年至今,#MeToo 這個標籤在推特上被使用了超過 700 萬次。 麥克阿德曾在《BBC》報導中,發表對 MeToo 運動下一步之看法,他表示, 「#MeToo 是一個持續性的運動。我認為,這場運動會以改變文化的現象被寫進歷史。我們還在調整。我們曾有舊的模式,也丟棄過舊模式。現在新模式是什麼?我們還在摸索。在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在一些個案上我們做得太過,有些做得不夠,我們還在摸索。 但我認為這對工作場域的女性而言,具有開創性的正向意義,我真心認為。」 而在女人迷,我們討論過多次 MeToo 運動,曾有讀者於文章下留言發表想法,而我們也想邀請正在看文章的你,  閱讀 #MeToo 相關文章 於文末留言,寫下你的 #MeToo 自白 我們想邀請你一起思考 #MeToo 運動之於你的意義。除了改善性侵與性騷擾風氣外,拉廣來說,它其實也能是對壓迫進行的各種翻轉與變革。#MeToo ,我是被歧視的跨性者;#MeToo,我是遭受身體霸凌的受害者;#MeToo,我是⋯⋯ 我們相信 #Metoo 運動會是壓迫狀態的翻轉,透過經驗現身,我們能夠為自己也為更多人挺身而出。當許多人討論與檢視,亞洲為何沒有捲動 #MeToo 討論時,我們期待 #MeToo 的討論,從這裡,從我們自己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來源,來源,來源 August 21, 2018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vOOa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