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雲肩、鳳尾裙、三個耳洞!細看《延禧攻略》美學 https://ift.tt/2PSzHea 全民追劇!近期火紅的《延禧攻略》超講究服裝美學大揭密,一起看看他們的傳統服飾與耳上穿三個耳洞代表著什麼意義吧! 《延禧攻略》近日熱播,無論是劇情、抑或演員的演技,都備受關注。而在服飾、場景的製作上,其實《延禧攻略》與以往的宮殿劇大有分別,用上了啞面的布料製作衣服,較為淡雅,有別與一直以來大紅大紫、極其鮮艷的做法。 每邊耳朵釘上三個耳洞是滿族女子的特色。(網上圖片) 在服裝上,清廷劇集與其他朝代的最大分別是滿、漢之間的服裝差異。相信大家都知道清朝是由滿族人統治,作為駕射民族,他們的衣服剪裁會較為闊鬆,方便他們在馬上的活動,而且喜歡穿上連身衣服,如袍、氅衣等等(可理解為旗袍的前身)。相反,漢族人則跟據前朝傳統,衣飾以上衣下裙為主,如衫、袄(可理解為外套),配上不同種類的裙子如鳳尾裙、百褶裙等等。(推薦閱讀:《延禧攻略》仿妝!瓔珞、嫻妃、富察皇后的唇妝這樣畫) 連身長衣是滿族特色。(網上圖片) 在劇中,我們不難看見演員穿上氅衣,包括唯一香港演員佘詩曼飾演的嫻妃。而且不少演員的服飾頸上都有一圈花紋,稱之為雲肩。不過,雲肩其實是漢族服飾的裝飾品,一種是獨立配件,另一種是融入服裝。雲肩上多會繡上有正面意思的花紋,如仕女圖、各種花卉等等,取其寓意。而每邊耳朵釘上三個耳洞是滿族女子的特色,富貴人家的女兒會用上比較高級的物料去造耳環,如玉、銀,而清貧人家會用銅圈代替。 這種是視為獨立配件的雲肩。(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綠色衣服上繡上了花卉圖案。(網上圖片) 劇中兩種雲肩都十分常見。但是,有人卻批評旨在「復刻清廷」的劇組太大意,把漢族的服飾放入了在滿族朝廷之中。但是,依我而言,在清朝後期(雖然乾隆帝未算後期)其實滿漢服飾已經開始融合,不少含有漢族文化的刺繡圖案,如象徵高潔的梅花、代表吉祥富貴的牡丹都會被放到衣服之中,如佘詩曼穿上的綠色衣服上亦繡上了花卉圖案。若果雲肩可以增加劇集的可觀性以及服裝的美觀性,其實也未嘗是壞事呢。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一物」:《延禧攻略》中的傳統女性服飾美學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從UNDERCOVER到伊藤潤二 鬼怪於時裝圈無處不在 【百貨一物:皮革篇】 來自歐洲的極緻皮革工藝 從《迷失東京》細膩Sofia Coppola與Marc Jacob的時裝美學 September 01,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SzHea

【雪兒專欄】壯遊不是逃避,而是給出改變的可能 https://ift.tt/2MIAaBO 一場壯遊,真的可以讓人生變得不一樣嗎?作者雪兒用自身的經驗告訴你,走出去,才有機會遇見生命新的可能性。 圖|作者提供 30 歲那年獨自出發到紐西蘭、澳洲打工度假兼背包旅行 400 天,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內心膽小的我其實怕得要死,就怕這一走就回不了家門,不過再怎麼膽小,我還是想要為自己嘗試活一回,30 歲前我就像溫室裡的花朵,外表光鮮亮麗,內心卻憔悴無神。 事實上,30 歲才開始壯遊,內心明白這個決定來的太晚,也實在倉促,不顧眾人反對的我像是遲來的叛逆,為什麼好好的日子不過,反而要去國外過苦日子呢?別說別人懷疑我不行,連我都覺得自己不可以。 既然不可以,為什麼不放棄?就只是為了一口氣,那口不甘願的怨氣,30 歲前什麼都被安排的好好,衣食無虞的我真不懂民間疾苦,更不懂未來是不是就該如此活著死氣沉沉,我害怕人生再這樣下去會完蛋,所以不可以,還是要繼續。 果然,一出門就跌倒,一周後就想回家,一個月內四處求職碰壁,兩個月後真不懂為什麼堂堂一個白領經理要下田工作,早上四點起床,五點耕作,這並不是我夢想的壯遊! 果然,人的適應力也可以像蟑螂一樣堅韌頑固,再怎麼累,過了就可以,再怎麼衰,喝杯咖啡就可以,遇到再怎麼討厭的人,不去想就可以,再怎麼樣,我已經跨出那一步,就好好地走完下一步,雖然不知道能走多遠,走去哪裡,30 歲後的我總算能有一天決定自己人生該長什麼模樣。(推薦閱讀:【雪兒流浪手記】勇敢地和爸媽說,我欠自己一次流浪) 雖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老穿著夾腳拖四處逛賣場;雖沒有功成名就的掌聲,但卻有樸實無華的眼前;雖沒有結交啥貴婦名媛,卻多了一輩子貼心的友情。 我也看清了自己膽小懦弱,20 幾歲總把自己撐得很要強,想告訴世界自己有多厲害,結果最後傷疤累累,還硬要把面具帶上,內心早已滿目瘡痍,卻還要說自己過得很好,事實上,人生真的不用過的如此逞強。 壯遊之後,經歷了 400 天背包旅行的洗禮,歸來的禮物就是一身黝黑的肌膚,與滿滿說不完的旅程故事,那些遇到的人,那些碰到的鳥事,那些壯麗的風景,那些人生低潮的決定,彷彿就像過往 30 年都白活了,歸來後我整整沉醉旅途回憶將近半年,遲遲都無法走出來。 圖|作者提供 壯遊之後,人生真的可以不一樣嗎? 現實面,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還是要工作,在家住還是被父母嫌東嫌西,在外仍然奔波忙碌,還是要聚會,還是要看電影,還是要去一堆自己不想參加的聚會,還是活在框架制度下沒有辦法掙脫。 心理層面,卻起了化學反應。 多不甘心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什麼都沒變。沒有人聽我說話,為何我就要選擇閉嘴,許多人都往婚姻的火坑裡跳,為什麼我就非跳不可,親朋好友都期待你有好歸宿,為什麼我就非要有歸宿,我用文字挑戰了所有人的觀感,也確立自己不再想活回過去。(推薦閱讀:【雪兒流浪手記】沒有誰能限制你,最會綁住你的人只有自己) 壯遊之後,人生真的可以不一樣嗎?現實面,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我努力在框架中掙脫,在文字裡找認同,在世界找方法,在所有不看好前,選擇忽視那些人的耳語眼光。 另一面,我想活得不一樣。 膽小的我站在演講台,拼命的寫作,四處背包去旅行,用自己的方法去實踐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使在別人眼中我活得像一個怪胎一樣。 壯遊之後,人生真的可以不一樣嗎?現實面,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另一面,我想活得不一樣。 三年前我把十幾年專案經理的工作辭了,2015 年旅行 163 天,2016 出門 183 天,去年也外出 195 天,曾經我也以為這種日子怎麼可能?不工作,只旅行可以嗎? 或許,我們都小看了自己,只要你想不一樣,或許哪天就真的能不一樣,在這之前你可能必須出遠門一趟,去相信這樣的生活是有可能的。 壯遊之後,人生真的可以不一樣嗎?的確,我的人生真的已經不太一樣。 作者資訊|雪兒 Cher August 31, 2018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IAaBO

專訪《引爆點》編劇王莉雯:我想告訴女性,你不必完美,不必萬事兼顧 https://ift.tt/2C4A1Un 專訪台灣少見的議題電影《引爆點》編劇王莉雯,聽她娓娓道來電影背後的真實故事。 第一幕,畫面無聲,沿海加工出口區遠景,煙囪根根湧著白煙,機械穩定運轉、秩序冷冽如常;鏡頭拉近,看見環保抗爭運動如碎浪拍打沿岸,渺小的人在控訴,畫面消音,悲傷憤懣無聲撕人心肺;下一秒,巨量聲音湧入,現場混亂不安,在無人注意之處,岸邊一艘小船悄悄往岸上撞來,船上,頹坐著一個著火的人。 ​圖片來源|《引爆點》電影劇照 這是《引爆點》序幕,冰與火、結構與分子的對比:政府財團無動於衷,底層的人卻踩在火裡,身體已痛得燒灼起來。 《引爆點》大膽投直球,國內主流電影少談的環保抗爭、政治與社會議題,他們要談,而且要從前線去談,從實地訪查與田野,探詢衝突生成脈絡。走在銀幕前方,有本有據將一切熱烈化成劇本的,則是內向安靜的編劇王莉雯。 這不是王莉雯第一部編劇作品,她寫過劇本為數不少,獲得不少獎項肯定,電影還未上映,《引爆點》劇本已先獲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首獎。 編劇之外,她亦有其他身份,例如演員:擔綱台灣經典黑色幽默悲喜劇電影《父後七日》戲中女主角;也例如妻子:《引爆點》即是她與導演丈夫莊景燊的共同作品。 專訪當日,王莉雯穿著素雅褐色棉質上衣,提前十分鐘來到女人迷樂園。一雙細眼、纖瘦身材、聲音輕柔,客氣有禮的一個人,架構出《引爆點》多線交織、衝突懸疑場景。縝密劇本背後,是五年研究與寫作籌備。 起點,只為一個樸素提問,她溫柔笑:「民主政治這麼多年,底層人民權益仍不斷被犧牲,我們有沒有改變的辦法?或者至少,可不可以誠實說出親眼所見,說出心中的疑惑?」 不擅長上街抗爭的人,都做了些什麼 王莉雯成長在三重,勞工家庭出身,雙親在菜市場工作,父親做魚丸,她從小在工廠進出,自承對中下階層的勞動狀況、無力感特別熟悉,也總想,權力高牆對面的雞蛋那方,還可以做些什麼? 「創作《引爆點》劇本那幾年(2012 - 2017),台灣有好幾波年輕人投入社會運動,電影界朋友也熱衷於上街,我的個性比較不擅長走上街頭,可是對這些議題都很關心,身為創作者,能不能透過我的工作,來講我的一些話?」 她開始蒐集資料、研究寫作。參照國內眾多環保抗爭事件,抓出共相,寫成劇本,一個虛構故事,反映幾十年來仍在重複發生的複數真實。 劇本靈感,也受真實事件啟發。「有天看到新聞,一個媽媽去菜市場買豬肉回家放冰箱,半夜喝水,發現豬肉竟然會發光,原來是受到細菌以及工業飼料污染。從這個想法出發問,如果豬肉會因環境污染而發光,人體又會怎麼樣?也會發光嗎?人體與法醫有關,劇本的初步構想就發展出來了。」 王莉雯笑說自己是文科出生、理科白痴,寫這樣龐大精密的劇本,成就感來自挑戰未知、以及與科學人共事的步步驗證。 「涉及人體,必須符合科學邏輯,理科白痴的我,像做了一場實驗,從大膽假設『人體是否也會因污染而發光』去找答案,做了調查、和法醫討論之後,發現人體器官確實可能因污染而發光,我們就全力讓劇情脈絡合乎醫學邏輯。」 圖片來源|《引爆點》電影劇照 不只一人之力,台灣醫檢警的共同投入 真實驗證,說得容易,田野實作卻充滿挑戰。全台灣僅有十幾個中央法醫,十幾人必須解剖全國案件,非常忙碌。怎樣讓對方願意協助、不浪費時間,過程緊湊。王莉雯說,這很像回去做學生,跟著醫學院老師,一起做研究。 是挑戰,她更說幸運,遇到的法醫與檢察官都正直認真,也不吝提供資料參考。例如劇中阿海嫂詐保的故事,就改編自某檢察官偵破的真實案件。 「有一位太太得了癌症,家裡窮,決定聘人殺自己,製造意外死亡,讓老公和小孩可以拿意外保險過生活。最後檢察官偵破此案,原因是監視器拍下當天夫妻倆在電梯內不尋常的親吻,才循著案發前後通話紀錄等證據,發現真相。」她敘述語氣平實,聽她說話,也明白《引爆點》的冷靜調性從何而來。 不過,編劇可以宏觀冷靜,也是因為《引爆點》有台灣檢調的熱血投入。 《引爆點》男主角是法醫,王莉雯為此走進解剖室、殯儀館。她坦白,一開始確實心有畏懼,甚至擔憂是否可能招惹靈異,然而法醫告訴她,「做正直的事,就不必擔心。」看著敬業兩字如何體現在台灣法醫身上,她用力轉譯成電影語言,成為吳慷仁飾演的法醫,很重要的性格構成。 誰來告訴女性:妳不必完美,不必兼顧事業家庭 王莉雯在田野過程,遇見了讓她印象深刻的檢察官。她說,一般人想像的檢察官是正經嚴肅的,可是這個女檢身紋刺青、下班騎重機,講話直接犀利,按自己想法生活,對象喜歡就是喜歡了,不必是旁人眼中的門當戶對。這讓王莉雯去想:《引爆點》的女主角,可不可以是一個堅定追求自己想望、不怕悖離傳統的女性? 「我們想要創造的女主角金敏照,是有很多缺點的不完美的女人,可是她很堅持、勇敢,我想要說,只要有這個特質,就是很棒的女人,不一定要顧全家庭、留著胎兒,她可以有自己想法。」例如,片中女主角擁有事業的想望,也曾經墮胎,一般主流電影避免碰觸的禁區,本片卻直言不諱。 圖片來源|《引爆點》電影劇照 「她作為檢察官,是勇敢,但心裡也有脆弱的一塊,眼見環境充滿罪惡,不想讓小孩面對這麼罪惡的世界,能不能誠實說出來?」女主角不是完美英雌,而是心裡也有脆弱的、真實的人。 《引爆點》求真,同理職場女性總是面臨事業家庭兩頭燒的處境,一個不必樣樣兼顧的女性作為主角典範,是對社會的溫柔挑戰。讓女性自己決定她的追求、犧牲與取捨,這就是女主角金敏照的原型。 可是,為什麼女主角必須死?看到電影中段,許多觀眾心裡都訝異、也萌生疑問? 王莉雯說,她希望反應現實台灣對現況的無力感。「根據調查,台灣有七成的人不相信司法與警察,在這種心情之下,我很難創造一個完美破案、勇敢打擊壞人、順利把工廠關掉的角色,」她嘆氣、搖搖頭,「過於理想的情況,我寫不下去,我感覺那在台灣不會發生。同時,我們也希望檢察官作為一個犧牲者,她的死,讓觀眾可以痛一點,讓人們看完電影,衷心希望別再有同樣悲劇發生,希望以反向情感的力量,去影響觀眾。」 我問,有沒有想過犧牲的角色不必然是女性?「痛」的效果,是否可能不透過女性的消失來營造?王莉雯提到,這齣戲的法醫主角是習於自我保護的,在檢查官過世之後,卻不再獨善其身、不畏風險,起身積極動作,從漠然到行動的改變,是重要的內發力量。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期待,痛的領受,未來不必靠女性消失來實現,期待女角可以說完自己故事、可以看見她成熟之前的學習路徑,不只化作養分、完整另個人的成長。也相信總有一天,電影不必再擔心唯有男演員詮釋,始能獲得觀眾投射的最大公約數。 編導夫妻檔,為什麼不能像柯恩兄弟一樣看待 《引爆點》的導演莊景燊,也是王莉雯的丈夫,兩人合作多年,也開設臉書粉絲頁:「王莉雯&莊景燊」。伴侶一起工作,可以既有同心協力的幸福,也可能是雙倍的衝突,當然也曾遇到旁人閒言閒語:她可以這麼快當電影編劇,肯定是因為老公是導演。 「一開始聽,難免受傷,畢竟我是比較不服輸、想證明自己的個性,我母親也是強悍的女性,主導家裡經濟,在這樣的家庭生活,自然認為女性本來就不需要倚靠男性,兩個人本是獨立的。然而不管怎麼做,還是會被講,很難每一件事都費力澄清抗辯,不如就大方說,這是編導合一的組合!」 她笑,我們就像柯恩兄弟啊!為什麼兄弟合作、人人可以平等看待,夫妻就不行呢? 兩人工作和生活都在ㄧ起,講起兩個人的合作模式,她的神情也有放鬆,「一起創作之後,確實是會針鋒相對,兩個人也曾經因為意見不同,吵到摔破咖啡廳的煙灰缸!」 第一部短片《愛瑪的晚宴》都是兩個人的第ㄧ次,她記得莊景燊當時拍了一個鏡頭,她很不滿意,直接在片場說「你拍這什麼東西,跟劇本不一樣!」因為私下溝通直接,她當時不以為意,「但是兩個人加入ㄧ群人,關係是不一樣的。」莊景燊坦白這樣的溝通使人受傷,她自己也反省,私人關係與工作關係的混淆,會導致其他夥伴不知怎麼與編導組合共處。 如果要在一起、欣賞也希望和對方合作,就必須摸索解方。後來兩人調整各自工作方式,在專業領域,回歸一般編劇和導演的關係,「我們工作上是用 email 在溝通的,」工作相處經驗,也運用到私生活溝通,產生出很可愛的民主討論方式,「例如吃飯,兩個人也會投票,找出最高交集,透過笨的方法去尋找共識!」 愈是心有熱念,更要拉出冷靜距離 編導兩人,對《引爆點》調性的共識很一致:希望它是冷靜的,拉出距離,讓觀眾更自由地去思考。 她說,電影是一場提問,但不一定提供答案,不讓觀眾被迫吸收。可是,難道電影沒有溝通企圖? 她溫和地笑,坦白自己生長在保守家庭,自小家裏不談政治,也不曾第一線接觸社會運動。「自己成為選民之後,也投了幾次票之後,現在已經四十歲,投過滿多次,各政黨都投過,什麼政黨對台灣最好,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我對政治沒那麼擅長理解,可是看著不公義的事情持續發生,我們有辦法可以改變這件事嗎?我可不可以說出心中的疑惑?」製造說出來與討論的空間,就是電影的意圖本身。 「我的企圖很簡單,民主政治這麼多年,選出來的人物還是這麼糟。中南部的議員和民代都很糟糕。民代開工廠是真實的,政客犧牲底層人民的生存權益,國家一直在空轉。我很希望可以有一些新的作法,」她停頓一下,「例如,我們可不可以選出更棒的政治人物?」她看著我,仍在真摯提問。 說出心中疑惑,認真研究,也有社會迴響。綠色和平組織的人曾告訴她,劇中情節過度真實,環境污染、議員與工廠利益的關係,讓電影充滿既視感,更對電影有了期待,希望可以透過《引爆點》,讓人們看見環保政治的當前困境。 「透過電影,是提出一個問題,掀開來,希望讓大家討論,不要若無其事,如果有討論,就很滿足了。然而,電影也是娛樂,也希望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好看的故事,能帶著感動離開電影院、並且產生行動力量,讓這些事情不要在台灣的土地上再發生。」 編劇對台灣社會拋出了一部電影的提問,也是邀請。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運動不只一時一地,而是綿長代謝,有人快速行動支援,有人把思索放進身體,以工作回應改變。內向的王莉雯屬於後者,急躁激情的台灣不習慣慢,可是慢,不代表沒有熱念,慢,也可能帶著社會議題,走到下一個我們已經遺忘、已經不在乎的未來。用一場電影的時間,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希望自己的國家、環境與社會是什麼樣子。 一場專訪,看見行動不必以他人為模板,按著你的節奏和思索,每個人,都能夠是改變的根源。 August 31, 2018 at 05:03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4A1Un

穿著運動內衣也不行?美網女球員更衣遭警告,主審引眾怒 https://ift.tt/2PXEbAu 透過美國網球公開賽中,女球員在場上更衣遭警告的事件,讓我們反思,身體自主權的展現,是否仍遭到限制?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體育課,你是如何換衣服的嗎?假如在男校,男生為了方便,多會選擇直接脫下制服,換上運動服;在女校裡,聽身旁的女性友人經驗分享,女生會研發出一套換衣流程:拉上窗簾,在裙子裡套上運動褲,再脫下裙子。 但在男女合校,遇到體育課換衣服的時候,必然會出現許多在男校、女校中沒有的情況。誰該在教室換、什麼時候是女生換、什麼時候是男生換⋯⋯等問題,會慢慢地浮現出來。(同場加映:【男子性別觀察】當我看世足,我並不想看到女性體育記者被索吻) 然而,出了校園體育課,將場景轉換到剛開打的美國網球公開賽現場,卻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男性選手可以當眾更衣,女性選手直接更衣,卻面臨裁判警告,並且被認為是「運動員不該有的行為」。 什麼是運動員不該有的行為? 美國網球公開賽,於本週一開打。在週二時,卻因為一場賽事,引起多人關注。法國女子網球選手科內特(Alizé Cornet),因為天氣炎熱,在比賽中場休息時,到休息室替換衣服。出來後發現衣服前後穿反,於球場上直接更衣,卻被主審說「這不是運動員該有的行為」,口頭警告科內特。 影片中,科內特身著運動內衣,並且轉身更衣。科內特運動內衣的款式,有不少女性會直接外穿去運動。因此,當科內特得知自己的行為被主審警告時,露出了十分不解的表情。 雖然科內特比賽最終落敗,但卻因為這件事,使她得到更多關注。許多女子球員和網友紛紛發聲,認為該名主審「性別歧視」。過去許多男子選手都直接在場上裸上身更衣,為何女子選手更衣,卻被認為是「運動員不該有的行為」? 美國網球協會在收到排山倒海的質疑聲浪後,趕緊發出聲明。除了向科內特道歉之外,也公開說明,所有球員,都能在一旁的休息椅上更換球衣,這個舉動,不算是違規,並確保今後,不會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女球員如果想要在靠近賽場,更為私密的空間更換球衣,也是可以被允許的,且無需申請更衣室暫停。 國際上空日:一起袒胸,毫不羞愧 在美網開打的前一天,8 月26 日才剛落幕的國際上空日(Go-Topless Day Parade),在世界各地展開大大小小的遊行。國際上空日每年舉辦在接近婦女平權日(Women's Equality Day)的週日,許多女子赤裸上身,走上街頭,為了傳遞性別平等的訴求。藉由袒胸上街遊行,宣示任何性別都能在公共場合裸露上身,而不該被認為是「違法」。(延伸閱讀:爭取的不只是上空權!#FreeTheNipple 不能避談的「慾望」議題) 許多上街遊行的民眾,會高舉宣示標語,如「戰爭是可憎的,我的奶頭不是」(War is obscene. Not my nipples.)、「一起袒胸,毫不羞愧」(Go topless , feel no shame.)、「解放你的胸部,解放你的心靈」(Free your breasts. Free your mind!) 國際上空日遊行|來源 已經舉行十一屆的國際上空日,不遺餘力地從解放身體推動性別平等。雖然,兩天後的美國網球公開賽中,發生了令人不樂見的情況,但若沒有這些團體的持之以恆,相信性別平等的能見度,必定更難與現今相提並論。 不論性別,都擁有身體主體性 在台灣,過去也有不少與「裸上身」相關的新聞報導。例如,在公共場合哺乳,卻被民眾或工作人員禁止;當 Free The Nipples 運動在全世界火熱展開時,也有不少女性公開支持發聲,並上傳袒露上身照於網路社群響應,雖然不久後便被社群網站刪除下架,仍展現了女性對於自己身體的主體性。但同樣地,卻也顯示女性即使嘗試展露身體自主,仍被社群網站自動辨識為色情。(推薦閱讀:【男子性別觀察】邊走秀邊哺乳!Mara Martin:「哺乳只是我的日常」) 回到運動場上更衣的話題,其實,提倡身體自主,並非只有在公眾前大方袒露一種,如果不想要袒露,也有選擇的自由。例如,男性選手也能選擇回到休息室更衣,不必因為身為男性,便必須在大眾前更衣,展示陽剛特質。 圖片|來源 無論什麼性別,都擁有展露與不展露身體的自主性。透過這則新聞,讓人再次感受到,社會上仍存有對於性別樣貌的刻板想像,但多數人,已經願意正視並且聲援自己或他人的身體自主。大家對於這些新聞有什麼看法呢?關於展露/不展露身體,曾有類似的經驗,讓你困擾嗎?歡迎大家寫下自己的真實經驗,投稿女人迷,讓更多人聽見你的聲音!(來信投稿:ourvoice@womany.net)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子翔 August 31,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XEbAu

【戀人筆記】與味道一起揮之不去的,是回憶 https://ift.tt/2PTuumv 妳有沒有無法遺忘的味道,而真正無法遺忘的,究竟是味道本身,還是味道帶來的記憶? 苦瓜真的好好吃呀!以前我不敢吃苦瓜的,現在才知道苦瓜搭配豆豉,真的好好吃。  ─黑松茶尋味【氣味故事募資計畫】第 080 篇。 乍看像是食譜的〈苦瓜的味道〉投稿,談的卻是愛情。一如往常,戀人坐在學校餐廳裡,有說有笑吃著晚餐,看男友津津有味地吃著苦瓜配豆豉,女友總不解另一半的口味,但這無損戀人交往四年的甜蜜,離別前的 kiss goodbye,卻是彼此的最後一面...... 曾經相愛的戀人,共度每一刻都是甜的,即使以苦為名的菜餚,在回憶中也變得清甜;那麼多美好的畫面,女主角選擇記下,也不負過世男友的期待,讓自己日後的人生在思念著他的同時,一併圓滿。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失去是一個反覆回憶的過程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卻能掌握未來。 當我們愛上一個人,雙方就交換了彼此的一部份,身體只是一種存在的模式,更多的情感寄託,是在無形卻不曾消失的事物上。可能是一個相似的眼神、熟悉的笑容,或者是妳送給他的香水,那種低調成熟的氣息,是妳對他的印象,像在太陽下薰香的木頭,給妳安心的感受,日後當妳再聞到相似的氣味,總覺得他就在身邊,延續著對妳的溫柔;還有曾一起迎接的早晨,你們一同呼吸著鄉間民宿特有的濕潤空氣,覺得自己煥然一新,再享用清淡卻沁人的一杯熱茶,茶味醉人甚酒,一切宛如昨日,往後妳喝的每一口好茶,都像是他帶著妳體驗的那杯記憶中的茶。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苦澀的食材只要經過轉化,就能是一道佳餚 摯愛驟然離開,彷彿心口被開了一槍,漆黑的無底洞靜得可怕,有時候,可能會懷疑自己喪失面對暖陽的勇氣,淚水總不自覺侵襲眼眶,但請相信,一次又一次的痛哭,也是一種療傷,豐厚的羽翼會長出,進而明白大步向前不是一種拋棄,而是帶著回憶前行,一切都還在,只是幻化為另一種形式持續,當妳開始模仿他開車的習慣、享受他喜愛的味道,相似於他又不同於他,妳擁有他的一部份,如同他擁有妳,你們都因為相處的過程成為與最初的自己不一樣的人。 如同以苦為名的瓜,天生澀苦,但搭配豆豉的提味拌炒後,搶先入鼻的是豐潤鹹香,刺激味蕾的濃郁想像,入口後的微苦卻能在滑落喉頭後化為甘甜,看似澀人的食材,只要經過轉化,就能是一道佳餚─苦瓜的「苦」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變成另一種樣貌。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 辛曉琪〈味道〉 氣味是一把鑰匙,可以開啟一段關係,也可以留存一段回憶 當我們想念一個人、想起和對方共度的場景,鼻腔會自然充斥回憶中那剎那的味道,嗅覺記憶有時比圖像記憶還深遠。妳從看沒有親眼見過「味道」但是它存在,就像已經消逝的人與關係,即使不在身邊,卻以另一種形態永久存在。 【文末同場加映】 立即分享  #你專屬的氣味故事,就可獲得限量 500 瓶的茶尋味獨家香水!(新日式綠茶/台灣青茶 20ml) August 31, 2018 at 03:1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Tuumv

天然而簡單的美好,送給肌膚的輕柔一吻:Timotei 蒂沐蝶植萃沐浴皂 https://ift.tt/2NzHaNL 「簡單」像是生活奢侈品得來不易,我們總容易太在乎別人、把生活過得複雜,而忘了將重心交還到自己手裡,讓挑剔小姐邀你一起,從沐浴中回歸天然初心,洗滌靈魂的單純美好。 「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三毛在《流星雨》中這樣說著,然而走在時間軸上的我們,卻因為成熟收起了情緒,容易想太多而習慣複雜。要把生活過得簡單,挑剔小姐相信人的軀殼有了潔淨的靈魂,哭笑之餘都能在看待自己時發現片片好風景。Timotei 蒂沐蝶就是攜著溫柔簡單的呵護,從日常小細節著手,讓挑剔小姐逐漸卸下剛強無畏的武裝,把生活過得更簡單。 Timotei 蒂沐蝶以 100% 天然植物的潔淨舒緩開啟我對沐浴新的想像,不僅溫和清潔身體每一寸,更以不含Parabens 防腐劑與合成著色劑的天然配方,從臂膀到身軀溫柔親吻肌膚。挑剔小姐打開素雅包裝,一塊乳白色的皂彷彿純淨的初嬰,沒有一絲吵雜,宛如雲朵般靜靜守候,從生活細節開始替女人綴上天然的芬芳。 生活就該簡單,用 Metime 寵愛自己 一天之中挑剔小姐最喜愛沐浴時刻,享受獨我的 Metime 時光。科學證實舒服放鬆的洗澡狀態能令大腦分泌多巴胺,而這些不必多加思考的習慣性動作,也讓大腦比平時更能激發靈感。女人的身體是水做的,要溫柔呵護細心照顧,若要沐浴也得講究品味卻簡單輕鬆,無添加 parabens 防腐劑的 Timotei 蒂沐蝶沐浴皂,便成了挑剔小姐的心頭好。不僅含有源自天然的歐洲有機認證成分,以 100% 植物油為基底,且不含Parabens 防腐劑,更讓肌膚健康滑嫩,挑一塊自己喜歡的沐浴皂,就算是自家澡堂也能輕哼起 Bossa Nova,搖曳一曲夏天的風,抹上自然芬芳,享受簡單的美好。 褪去疲憊,感受肌膚的柔軟清新 Timotei 蒂沐蝶瞭解女人對於美好的事物總是有些三心二意,因此綠茶植萃淨化皂、玫瑰植萃保濕皂、橙花植萃舒活皂,三種香氣各自別有用心。特別炎熱的日子裡,挑剔小姐選了適合油性肌的綠茶植萃淨化皂作為嘗試,鼻子靠近聞了幾口,它不像一般香皂濃郁,但靜下心後淡淡清香便自然湧現。我將身體打濕抹上淨化皂,輕輕搓揉著簡單滑幾圈,細小的泡沫就在肌膚蔓延,泡沫量不多卻細緻得很柔軟,意外地輕盈好沖洗!由日本綠茶萃取的潔淨力足夠,不必過度使用,細緻的清香便在浴室裡逐漸散開,好像走進森林,嗅覺裡多了幾分綠意,不刺激的綠茶香安定又令人感覺穩重,褪去汙垢和雜亂,將人梳洗回嶄新的樣貌。挑剔小姐捏了捏手臂身側和大腿,肌膚清爽不黏膩的感覺真是令人滿意極了。我特別聞了聞身體,沒有人工香精的氣息,而是很輕很輕的的綠茶香依偎在肌膚上,洗淨一身疲態後,最純淨自然的姿態便住進了心裡。 回歸最初的滋潤保水,一層層洗滌內在的安定 女人的身軀隨著季節變化也有著自個兒的節奏,挑剔小姐在海邊日曬過後,便選擇滋潤補水的玫瑰植萃保濕皂洗淨。含有非洲蜂蜜萃取的天然保濕成分適合一般偏乾肌,更不同於一般市面上的香皂,添加了一般平價通路少見的玫瑰花水,讓細緻的泡沫在每一次洗淨過程裡親吻肌膚,身體回到最初的保水狀態,撫摸起來彈性有緻,女人如花,這回讓熱情真誠的玫瑰替自己芬芳了。而含有北非金盞花萃取的橙花植萃舒活皂適合一般肌膚,在簡單純白的舒活皂裡添加珍稀的橙花花水,清新的質感花香彷彿陽光灑在身上,柔軟的晨光氣味溫和調理女人的身心狀態,在 Metime 時刻裡靜謐於橙花的陽光沐浴,一層層洗滌內在的安定。 若真要挑剔小姐說,生活裡最無壓自在的時刻,非沐浴莫屬了。每天留幾分時刻放鬆沐浴,將生活主導權交還給自己,以一塊溫和不刺激的 Timotei 蒂沐蝶植萃沐浴皂呵護肌膚,釋放多餘壓力,讓沐浴也能成為一件奢侈卻簡單的事,隨著洗滌過程,搖擺在夏日曲風裡,安頓靈魂的煩躁不安。 Timotei 蒂沐蝶植萃沐浴皂:現正免費體驗中↓↓↓ August 31, 2018 at 02:53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zHaNL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實用英語】cook the books 是什麼意思?六個與錢有關的有趣片語 https://ift.tt/2wzlSIY 介紹你六個與「錢」有關的英文片語,一起來看看「cook the books」是什麼意思吧? 「錢」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希平方要教你六個和錢有關的片語,保證看字面完全猜不出實際意思!一起來學學這六個和錢有關的片語吧!(推薦閱讀:生活英文|On sale 與 For sale 有什麼差別?搞懂折扣英文) ◎  balance the books 達到收支平衡 這個片語是「達到收支平衡」的意思,可以這樣使用: The country is trying to balance the books by increasing taxes on its citizens. (此國正試著透過向國民課更多的稅來達到收支平衡。) ◎  bring home the bacon 養家活口 這個片語字面上是「把培根帶回家」,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是「養家活口」喔!是不是很可愛呢?這個片語可以這樣用: Most men think it’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bring home the bacon. (大部分的男人都認為養家是他們的責任。) ◎  gravy train 輕鬆賺大錢的方法、發橫財的捷徑 gravy 是「肉汁」的意思,這個片語字面上是「肉汁火車」,聽起來和錢完全沒關係吧?代表的意義竟然是「輕鬆賺大錢的方法」。像是理財專員可能會這樣跟你推銷: I’m telling you, investing in this company will get you on board the gravy train fast! (我跟你說,投資這間公司會讓你快速賺大錢!) 圖片|來源 ◎  nest egg 備用的錢、儲備金、儲蓄金 字面上是「鳥巢的蛋」,放在鳥巢裡的蛋要代表的是「備用的錢、儲蓄金」,可以搭配 build up 使用,例如: My husband and I have started building up a nest egg for our son’s future college education. (我老公和我已經開始累積我兒子未來上大學的備用金。) ◎  cook the books 篡改賬目 這個片語可跟煮東西無關喔!是「竄改帳目」的意思。可以這樣用: One of the bank managers was caught cooking the books last year. (去年其中一個銀行經理被抓到竄改帳目。) ◎  golden handshake (一大筆的)退休金,遣散費 「黃金握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是指職等比較高的人他的「退休金」或「遣散費」,常常指數目不小的費用喔。舉個例子: My father was given a golden handshake for all of his dedication and hard work. (我父親因為他對公司的貢獻和努力獲得一筆不小的退休金。)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學好英文密技】一招閱讀小技巧,讓你單字量激增! August 31,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zlSIY

【雪兒流浪手記】不是單身選擇我,而是我選擇了單身 https://ift.tt/2PSi9yQ 作者雪兒,放下工作不甩社會給的價值規範,勇敢實現自己的壯遊夢。對她來說,即使最終還是單身,也要當個最燦爛的旅人。 記得那時候遠行歸來後,整整不適應了半年的時光,旅行是自由的,可以決定下一餐、下一站、下一個國家,此時只能決定下班之後要看什麼連續劇,沒有一齣連續劇是我想看的,只想揹著背包回去,回到過去自由自在的時光中。 我是孤獨又燦爛的背包客,沒有太多人想要知道你在國外精彩繽紛的人生,文字能陪伴著我,有一個人不停的私訊我,希望跟我見面,請教如何流浪。 我們約在一家小酒館,簡單的告訴她紐西蘭、澳洲的旅行生活,也建議他可以利用什麼樣的管道省錢,四十歲的她早已經失去了門檻,也失去了太多,這一次她打算把時間還給自己。 看來她有一段很難提起的過去,也有一段忘不了的傷痛,後來離開了小酒館,我們幾乎就沒有再有連繫,只是我偶爾會在臉書看見她又在哪個國家,又去哪裡生活,每個人都很認真的在做自己想要的夢。(推薦閱讀:【雪兒問答】我們不能選擇出身,但能選擇想過的人生) 三年後,她回來了,換我問她是否可以出來聊聊這三年的故事,這三年,她去了很多國家,也沒有很多國家,每一個國家她都待了很久,四十多歲的她幾乎都是用換宿或是衝浪的方式,甚至還在當地租了房子,常常一住就是半年、數個月。她喜歡這樣慢慢的旅行,用最窮的方式旅行,所以笑說「很多景點我也都沒去。」 她喜歡跟許多沙發主或是換宿主人當朋友,一路的就往自己想走的地方去。 我沒有問這三年來花了多少錢,但她笑著「真的沒有太多。」 不過倒是分享了被英國海關遣返、被當場買很貴的機票、在埃及滯留兩次一些大小的趣事,是阿!旅途中往往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見到了什麼曠世奇景,而是那些零零碎碎的鳥事。 我也分享一年半前的離職的選擇,她說「當初你不是說自己公司不錯,怎麼會離職呢?」,我笑著說「人生總有轉折,我的轉折就是死亡。」 曾經讓她出去流浪的轉折,並不是單純喜歡旅行,更多是對於自己情緒的不穩,以及對於生活的無奈。 現在看待過去那些令自己憤憤不平的人事物,也不再這麼咬牙切齒,非要誰給誰一個交代。 所謂的框架都是自己給自己的,看的不夠廣,被媒體、成長的背景跟朋友框住了視野,就以為這樣的世界無法生存,最可怕是自己用情緒鑽牛角尖框住了自己。 為什麼旅行?為什麼遠行?世界很大,當你走出去,還是在世界框架中,只是可能就不再框在情緒的陷阱裡,歸來之後看待過去,更能心平氣和,即使害怕,也明白這都會是段歷程而已。(推薦閱讀:能不能轉身就遠行?專訪雪兒:「你的快樂,不需要所有人認同」) 以前我無法接受自己是單身,現在過了 35 還是單身,她 43 歲也是一個人,我們靠自己的方式,走不同的旅行,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我想,即使最終還是單身,就當一個孤獨又燦爛的旅人吧! 不是單身選了我,是我選了單身。 August 31,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Si9yQ

90% 為熟人犯案!如何預防兒童性虐待? https://ift.tt/2MDJdUO 社會案件兒童性侵頻傳!運用這三個方法加二十個信條,一起預防與了解兒童遭到性虐待的可能性! 這兩天一直在看關於三種顏色事件的報導。我看到的一則報導裡有這樣一句話:家長讓孩子模擬醫生給他們「檢查身體」的情景。當孩子把整個過程模擬出來時,家長的眼淚刷的一下就下來了。——家長從這個動作中,明白了到底發生了什麼,而懵懂的孩子還以為那是正常的課程活動。(延伸閱讀:中國幼稚園慘案與低端人口,今年會是北京最寒冷的冬天嗎?) 兒童性虐待(Child Sexual Abuse)是一個太沉重的話題,但與此同時,我們卻對它知之甚少。在事件暴露在公眾面前,或是發生在自己身邊之前,或許很多人都未曾意識到兒童性侵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知識就是力量在有些情境中是實實在在的,今天推送的是一篇每個家長、每個對兒童有關愛的人,都應該認真閱讀和轉發的科普文。 研究顯示,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孩子在童年時期遭受過性虐待 首先,兒童性虐待發生的普遍程度,可能遠超你的想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6)的調查,在成年人中,每 5 個女性和每 13 個男性中,就有 1 人表示自己曾經遭受過性虐待。其中 34% 的受到性虐待的孩子不滿 12 歲(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4)。 根據彭淋等人(2013)對 2000 到 2013 年間對兒童性虐待研究的回顧(N=16682),在中國,在兒童時期遭受過性虐待的人高達 18.2% (注:在該研究中性虐待指的是無論兒童是否願意,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對兒童直接或間接做出的性利用或性侵犯)。每五個中國孩子中,就有一個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性虐待。 圖片|來源 兒童性虐待,遠比大眾所能想像的更為「複雜」 很多人可能都認為,「性虐待」意味著身體上的侵犯,這也使得一些社會新聞到了。但實際上,兒童性虐待不僅僅指「猥褻」或「強姦」,一些與孩子年齡不符的、強迫發生的與性相關的活動,無論孩子是否願意,都是對兒童的性虐待,它有時並不「需要」施虐者與受害者之間發生實質的肢體接觸(National Health Service, 2016; Rainn.org, nd)(注:Rainn,這個機構創立並運營著美國國家性侵害熱線)。 兒童性虐待的內容包括並不限於: 給孩子看色情影片,或是在孩子面前觀看色情影片 故意把成人的生殖器展露給孩子看 讓孩子擺出色情的姿勢,和/或拍照、錄像、進行網絡直播 鼓勵孩子去看或者聽別人發生性行為的過程 不恰當地(為追求性快感地)觀看孩子脫衣服或上廁所 不恰當地(為追求性快感地)觸碰孩子的生殖器或隱私部位 迫使孩子脫光衣服或自慰 迫使孩子觸碰他人的生殖器、玩帶有性意味的遊戲,或者把物品、身體部位(手指、舌頭或者陰莖)伸到孩子的陰道、嘴巴或肛門內,迫使孩子發生性行為 以及,其他故意在孩子的面前進行的任何與性有關的行為。 此外,兒童性虐待的受害者也不僅僅是女性,男童一樣會遭受性虐待。比如在彭淋(2013)等人的研究中發現,兒童時期遭受性虐待的女性為 11.22%,男性為 8.25%。Rainn 機構指出,兒童性侵害的發生,很多時候與性別本身關係不大,更多時候是施害者利用了兒童的幼小與脆弱。 對兒童的性虐待也不僅僅只發生在成年人與兒童之間,也發生在年幼的兒童與比他年長一些的玩伴、兄弟姐妹之間(Rainn.org, nd)。而兒童性虐待發生的場所,很多時候也竟是我們看似「安全」的地方。根據美國司法部、司法統計局等(2013)部門對 1994 到 2010 年間發生的兒童性侵案的統計,55% 的傷害事件發生在受害者的家或者附近,8% 發生在校園,其他的案件則發生在公共場合、親友家中等。 兒童性虐待,會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遭受性虐待的經歷,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從短期來看,受害兒童常常感到恐懼和無助,侵犯者往往會威脅兒童不能將事情說出去,兒童因害怕被責備、或覺得沒人信而選擇沉默,他們會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有時侵犯者會美化自己的行為,用「我是在幫你檢查身體」、「幫助發育」作為自己行為的理由。被教育成「要懂禮貌」的孩子,甚至會明明覺得有哪裡不對,還對侵犯者致謝。但他們仍然常常感到內疚和羞愧(Secasa,2015)。 如果施虐者是那些本應養育和保護他們的人,他們可能會感到自己被背叛,甚至還可能覺得沒能保護自己的家屬也背叛了自己。因此,他們會感到憤怒或悲傷。受虐時的場景可能會在有些受害兒童腦中不斷閃回,他們也會受到噩夢的侵擾(Secasa,2015)。 從長期來看,兒童性虐待的受害者與高水平的抑鬱之間的關聯最為普遍。儘管理性可以告訴自己,這不是自己的錯,但這段經歷仍然會讓大部分受害者產生自我厭惡感。在這種消極思維的多年影響下,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變得失落、抑鬱。如果你詢問這些個體,他們可能無法把這些感受聯繫到童年的經歷上,覺得童年的經歷也許沒有太大的影響,但當你把受害者群體的大數據放在一起看,你就會清楚地發現,童年性侵犯的經歷,與自我厭棄、抑鬱、低自尊、甚至自殺想法,有著顯著的關聯。 受害者對性接觸的態度容易失衡,有些人會覺得性接觸骯髒,設法避免任何性行為,或者在自主發生性行為時,出現生理性的性困難,包括快感缺失等。而有些人可能會性濫交,同樣個體受害者可能認為這是自己自主的選擇,但這一人群也確實在「性伴侶人數多」和「不安全性行為」的表現上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性。 在人際關係中,兒童性虐待的受害者顯得更為孤僻,與人交流的主動性很弱。他們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常常感到困難。信任感的缺失使他們遠離人群,經年累月的孤立狀態加深了孤獨的習慣,所以他們不會輕易信任他人,害怕與別人親近,這在施害者與受害兒童是親近關係的情況下更為普遍( Hall&Hall,2011)。 圖片|來源 兒童性虐待可以如何預防? 1. 要知道:絕大多數兒童性虐待都是熟人作案 預防兒童性虐待的第一步,就是先認識並且承認這件看似觸目驚心、十分遙遠的事,其實天天都在生活中上演,並且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以及,人們對兒童性虐待的另一個非常常見的誤解是,施虐者更多是陌生人。而事實上,英國一家針對兒童虐待和忽視的研究中心調查指出,90% 以上的兒童性虐待事件都是熟人作案(Radford et al.,2011)。 與想像中不同,大多數施虐者並沒有什麼非常明顯的「標誌」,讓我們能夠一眼將他們從人群中辨認出來。不僅如此,甚至有 59% 的熟人侵害者都是被家長評價為「值得信賴」的人,比如受害者的師長、親戚等等。 因此,想要保護孩子免受侵害,絕對不應該只對陌生人存有戒心,將「熟人」當作一個可以放鬆警惕的標誌。要記得,很多會對孩子伸出魔爪的惡魔,可能就藏在近在咫尺的地方。 2. 參與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營造開放、平等的交流氛圍 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對他們每一天的情緒和活動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和了解,也能夠更好地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及時發現端倪,預防悲劇發生。 為此,首先你要表現出對他們日常生活的興趣 ——他們每天做了什麼事,和誰在一起,參加了什麼活動,以及一天過得是否開心。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是要像一個典型的家長一般居高臨下地「審問」孩子,或是去妄加評判;而是像一個朋友一樣,真誠地關懷和傾聽,並回以同樣的分享,將這培養為你們之間的一個日常的小儀式。 這種平等、開放的交流氛圍會增加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和依賴,讓他們更願意主動地和你分享自己真實的經歷和感受,而你也能從中獲得對孩子生活裡你可見或不可見的,他們與別人之前的互動有更多的了解。 3. 重視未成年性教育 在性教育的內容方面,孩子從懂事起就應該接受最基本的性別教育,包括最基本的兩性的區別,對性器官的認識,以及與性相關的行為界限,比如哪些部位是不能給別人看,更不能給別人觸摸的。 如果是家長/老師對孩子進行長期、正規的性教育,那種情境是很難走入「色情」氣氛的。因為家長/老師和孩子之間會有天然的社會規範存在,之間本來就是離色情最遠的一個關係。 我們的顧慮,其實往往在於我們一步都沒走出去,就想得太多了。把成年人對性的思想代入其中,卻對兒童的發展心理學和兒童教育一無所知,才會讓孩子錯失接受性教育的最佳階段。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避免孩子接觸與「性」相關的一切,是對他們的一種保護。但實際上,從小開始的正規性教育,或許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因為,正是這些知識給了他們在緊急的第一時間、在你無法保護在旁的時刻,得以保護自己的武器。 可以使用一隻玩偶熊,或者在大白紙上畫出一個人形,用玩偶示意,或者用不同顏色在人形上作出標註,告訴孩子哪些部位是可以被觸碰的,表示友好,比如摸摸頭,或者握手,或者短時間的擁抱,哪些部位是絕對不可以被觸碰的,除非是在檢查身體、或者洗澡時,這些部位如果被觸碰,孩子應該拒絕並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告訴孩子,如果有人觸碰了你的身體,並讓你不要告訴父母,一定一定要告訴父母,承諾孩子自己一定會相信,並不會責備。 以下 20 條信號,表示你的孩子可能遭遇了性虐待。 一項來自英國的數據顯示,兒童性虐待發生後,只有大約 30% 的兒童主動求助或向外界透露了他們的遭遇(Radford, L. et al. , 2011)。 有時因為年紀較小,孩子們往往並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受到了侵害。有些孩子也可能會受到對方的威脅,因而不敢聲張自己受到了侵害的事實。這些都要求家長或其他照顧者更加敏銳地覺察並關注孩子的「異樣」舉動。當孩子遭到了性虐待,他們可能會有一些身體上或情緒上的反應。 美國兒科學會(AAP,AmericanAcademy of Pediatrics)及英國反兒童性虐待網站 Stop It Now! 列舉了以下兒童可能遭遇性虐待的「警告標示」(warningsigns): 行為或情緒信號可能包括(12 條): • 性情或情緒發生劇烈變化,如焦慮,抑鬱,憤怒,叛逆,退縮或緊張。 • 離家出走 • 睡眠障礙,如無緣無故的惡夢,夜驚或失眠等 • 飲食習慣突然改變,例如拒絕吃飯、食慾急劇減退或者急劇增加 • 對學校或老師的態度發生變化,對某些人或地方有不尋常的恐懼 • 突然拒絕參加體育活動 • 對身體感知的變化,比如認為自己身體「髒兮兮」,或者身體不好 • 不尋常或不符合年齡的性行為或語言 • 性虐待其他兒童,或試圖脫他人衣服等 • 開始談論一位比他年長的新朋友 • 留下某些「線索」,似乎是想要引起有關「性」的討論(你的直覺會告訴你) • 在他們的繪畫、寫作、玩耍或者夢裡,出現性的或是令人害怕的形象 身體信號可能包括(8 條): • 性傳播感染(以前稱為性傳播疾病) • 陰道或肛門撕裂,疼痛,瘙癢,腫脹,出血或流膿 • 乳房,臀部或小腹部不適,比如淤青或創口 • 內衣有血跡 • 不明原因的頻繁的健康問題,如頭痛或胃痛 • 排便困難,小便或吞嚥困難 • 自殘,如咬自己,拔頭髮,或切割手腕 • 難以走路或坐著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表現出以上某一種行為,並不表示他一定遭受了性虐待,這些「信號」也可能在遭受其他創傷時體現出來,比如身體暴力、情感忽視等。此外,有些遭遇了性虐待的兒童可能沒有任何典型的「信號」,但覺察他們的行為及情緒變化依舊是我們識別孩子是否遭受性虐待(及其他暴力)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一系列如上的行為變化,那你需要保持警惕(對可能出現在他身邊的人,無論男女、無論年齡),並且嘗試與孩子進行一些溝通。盡量選擇一個讓他趕緊安全放鬆的環境,不帶猜測或評判的積極傾聽孩子的表達,確認孩子的經歷。(推薦閱讀:【看見性侵】覺得自己髒!為什麼性侵受害者一再赴施暴者之約) 圖片|來源 如果性侵已不幸發生,該怎麼辦? 如果你是家長或其他照顧者,首先你需要了解,在及時的幫助與支持下,受到性虐待創傷的孩子是可以被治癒的;其次,對孩子來說,他可能直到成年之後才能對「兒童性虐待」有一個全面的概念。對有些孩子來說,他們可以在傷害發生後談論這件事並及時應對創傷,對另一些孩子來說,處理創傷的節奏可能需要更緩慢一些,你需要不斷地檢驗他們的心理狀況,他們對關係的信賴程度和安全感,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得到照顧者和專業機構的陪伴。 而父母在孩子的修復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英國反兒童性虐待網站 Stop It Now! 特意強調了在幫助孩子應對性虐待事件中,父母需要注意的以下幾點: 1. 告訴你的孩子,他們不應因此受到責備 家長們往往忽視的一點是,孩子會經常認為自己會因為被虐待而受責備。你需要及時的給予孩子安全感,並不斷地向他強調,這件事情完全是施虐者的錯,不是他的錯,他不會也不應該因為這件事情受到責罵。如果沒有這些及時的干預,這些受到性虐待的孩子可能會感到困惑,並在很長一段時間感到不安等。 2. 擔任起「保護者」的角色的同時,及時做好自我關懷 當大人們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責時,會幫助孩子們得到「解脫」。由於兒童對周圍世界的理解是「小孩為中心」的,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行為與所經歷的事情之間尋找解釋。家長需要告訴孩子,無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有無法控制的事情(比如惡劣的天氣等等),而父母則會是小朋友的「保護者」。 需要注意的是,在家長們確認孩子被性虐待後,也會產生不同的負面情緒反應,如憤怒、悲痛、沮喪、抑鬱等等,在擔任起「保護者」角色的同時,家長也需要及時做好自我關懷,特別注意不能讓自己過於激烈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很多負面暗示,比如認為父母這麼難過/憤怒都是因為自己。 3. 確保你的孩子知道,你是完全信任他們的 對孩子來說,性虐待行為是對他們信任這個世界的一次巨大打擊。你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知道你相信他們,並且你們是值得他信任的,他可以信賴你依靠你。你可以試著向孩子承認這些事情給他造成了傷害,並保證你會採取行動保護他們,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保護的」,從日常的小事中不斷重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4. 讓孩子知道,無論何時你都是他們可以傾訴的對象 當孩子有所暗示或想要表達他對此事的感受或看法時,你需要提供給孩子與你交談的機會,仔細傾聽他的想法,讓他表達自己的感受,盡可能溫暖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並及時安慰他們。有時父母會覺得談論虐待行為會讓孩子更加痛苦,但當孩子們有所困惑有所暗示時,他們更需要知道,他們可以在值得信賴的父母面前誠實的面對自己,並承認自己的痛苦,試著接納自己的感受。 5.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必要時與孩子一起尋求專業的幫助 站在照料者的角度,你需要在關懷孩子的同時,密切關注他們是否有受情緒困擾的跡象,比如持續性的情緒波動,感到害怕無法信任父母等等,你可以考慮帶孩子去尋求專業幫助,與他一起找到一個「安全舒適」的表達環境,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與幫助,比如藝術療法等。(推薦閱讀:【性別觀察】「校長姑丈摸我尿尿的地方」面對兒童性侵,你能做的還有更多) 最後,如果你曾經是遭受過性虐待的兒童,你需要知道:(Tracy,2016) 1. 在童年遭受性虐待不是你的錯,無論如何你都不應該自我責備,不應該因為這個遭遇影響到對自我價值的評價; 2.如果這個經歷對你造成了持續的困擾,你可以尋求幫助,比如向值得信任的朋友尋求安慰與建議,建立自己的情感支持系統,或是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記住,無論何時,對童年創傷的修復都不晚。 最後,我們在這裡懇請大家轉發這篇科普文,希望更多的家長可以閱讀、收藏它。最近的新聞真的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絕望,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放棄。為了孩子們,我們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惡魔。 我們仍要戰鬥。 以上,感謝。 August 31,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DJdUO

走進時裝週現場:是誰決定了流行? https://ift.tt/2C3LaEX 細看頭頂到腳趾都能創造流行的時尚產業,深入時裝周現場,一起看看,時尚是誰說了算? 時尚產業的影響力指標 「妳覺得這跟你毫無關係。妳走向妳的衣櫃,選上那件臃腫的藍色毛衣,來告訴全世界妳很嚴肅,以至於無心打點穿著。妳不知道的是,那毛衣不是藍色,不是青綠色,不是天藍色,它其實是深藍色。」─惡魔總編  Miranda《穿著 Prada 的惡魔》 還記得《穿著 Prada 的惡魔》新進助理小安在試裝會議上,因為眾人無法決定兩條皮帶的搭配而發出笑聲,讓惡魔總編 Miranda 狠批的藍毛衣理論,說明時尚產業已非上流社會的專利,而是滲透到了社會每個階級的人。 (照片出自網路米蘭時裝周) 但,又是誰決定了流行? 最具影響力的四大時裝週(紐約、巴黎、米蘭、倫敦時裝週)基本決定當年與來年的全球流行趨勢,每年二月、三月,設計師發表秋冬系列,九月、十月則展演隔年春夏系列。提前六個月發佈會,讓媒體與買家先賭新一季的時尚預測,同時宣布時裝趨勢重點。在各品牌發表新裝設計後,各自在服飾與相關設計的元素中交叉比對,進而產生了下ㄧ季的時尚趨勢。(推薦閱讀:遇見常玉!紐約時裝周將中國名畫搬上時裝舞台) (照片出自網路米蘭時裝周) 紐約,作為一個全球指標的國際城市,各行各業的活絡、充滿各種可能,推陳出新的頻率也快速地不及反應。作為紐約時裝週主辦方同時也是全球時尚娛樂經紀龍頭 WME-IMG 公司,旗下的 IMG Fashion 部門結合了模特經紀與秀場活動主辦,這個在演藝人員、模特、秀場導演等資源掌控都有極強力量的經紀公司,近期與備受時尚圈注目的活動經紀 Spring Studios 正式結盟,合作後首項目標是將 Spring Studios 位在紐約市曼哈頓下城街區的 Tribeca 空間成為紐約時裝週的核心據點。 讓過去一直是紐約時裝週的核心場地——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在時裝史上成為一個回憶。 但瞬息萬變的紐約又如何能安份?在兵家必爭之地的大蘋果,人人都想擁有一席之地。除了紐約時裝週,在這時尚產業中還有不少具影響力的時裝週。CFDA 美國設計師協會,雖為非營利組織,但其在時尚圈的影響力非同小可。這個協會集結了約五百多名美國頂尖知名女裝、男裝、飾品設計與珠寶設計師,除了慈善活動與時裝產業活動募款外,CFDA 時尚大賞已是時尚界奧斯卡獎代名詞,同時 CFDA 也是紐約男裝週的主辦單位。近期 CFDA 美國設計師協會首席執行長 Steven Kolb 更稱,未來紐約時裝週將「去中心化」。執行長此言論一出,更顯示時尚產業多元競爭。 (時裝周模特兒面試) 從頭頂到腳趾都能創造流行趨勢 當妳擁有華服,然後妳需要一雙能搭配服裝的鞋、適宜的包款,但妳的妝、妳的髮,以及身上所有細節才能完成了屬於妳這位模特的全身造型與特色。時裝週雖以服裝為主角但整體造型與配件搭配都是助攻要點,因此彩妝師、髮型師在時裝週的影響力等同於時裝設計師。(推薦閱讀:高齡、跨性別、大尺碼模特!2018 春夏時裝周:美該有各種樣子) 髮型師、彩妝師已成為另一種美感藝術家,時裝週後台就是妝髮團隊們發揮的舞台。彩妝師與髮型師各有團隊,能獲得品牌青睞的妝髮造型團隊,其領導與團隊成員都需擁有相當實力。在後台,需要配合品牌為各模特打理造型,其困難度甚高。彩妝師需就模特五官、膚質做最好的妝容設計,同時需配合服飾色系與造型搭配互相呼應;髮型師需挑戰模特髮質同時在短時間內完成各種捲燙,是高度技術與時間賽跑的工程,這也是時裝週後台精采程度不輸前台走秀的視覺饗宴。 (紐約 IMG 時裝周後台,Romana 彩妝團隊 ) 時裝週當期與後期的媒體曝光,除了服飾流行分析外,也有更多的彩妝、髮型趨勢分析。這順勢影響了大眾品牌流行,延伸自各國自有時尚媒體,逐一滲透大眾生活圈,流行會一直延續至下一個時裝週。 (照片出自網路時裝周後台) (紐約時裝周官方 IMG 後台彩妝示範) 國際四大時裝週 紐約時裝週 New York Fashion Week 因二戰影響,時裝行業人士無法前往巴黎看秀,因此產生了紐約時裝週。作為美國設計師主場的國際時裝週,向來是名設計師、品牌、明星、名模朝聖盛會,風格以自然、素雅為主。品牌代表:Jason Wu、Marc Jacobs、Michael Kors (紐約 IMG SS2018 時裝周後台,Romana 彩妝團隊 ) (紐約 IMG SS2018 時裝周後台,Romana 彩妝團隊 ) 巴黎時裝週 Paris Fashion Week 奢華是巴黎時裝都的代表詞,國際公認的時裝品牌與總部幾乎都設立在法國巴黎,作為「世界時裝中心的中心」的巴黎所有發生在這裡的都是流行。品牌代表:Chanel、Balmain、CHLOÉ 米蘭時裝週 Milan Fashion Week 義大利是紡織品生產大國,其服裝業產品的高超工藝技術不在話下,同時頂級皮衣、皮鞋、皮包等皮革製品更是享譽國際。雖是最晚崛起的四大時裝週,但影響力不亞於其他三大時裝週。品牌代表:Gucci、Fendi、Prada、Giorgio Armani 倫敦時裝週 London Fashion Week 作為第一個直播的時裝週,倫敦時裝週給於大眾印象就是前衛創新。奇異另類的服裝設計,搭配極具創意的秀場設計,總是帶來很多驚喜。品牌代表:Burberry、J.W. Anderson、Mulberry August 31,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3LaEX

一段成熟的愛:你的快樂,不該由伴侶負責 https://ift.tt/2oo8Ha5 當關係只剩下責任,該不該繼續?或許你可以先問自己,為快樂做了什麼努力?還是,你只是期待在親密關係裡,有另個人拯救你的低潮而已。 當一個人嚷嚷著,在關係中沒有「愛的感覺」,他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關係裡沒有愛,而是他找不到「被滿足的快樂」。 某天在網路上閒逛,看到有人發文表示自己和另一半愛情長跑很多年了,但最近對另一半的感覺越來越淡,甚至有些膩了,該不該分手? 沒多久,許多「熱心」的網友,開始分享自己的觀點。有人覺得沒感覺了,就好聚好散,免得走進婚姻、生了小孩,拖累更多人。也有人覺得愛情本來就是如此,當激情褪去,兩個人要學會包容,不可能靠著怦然相處一輩子。 其實不管你支持或反對分手,不可否認的,兩個人在一起越久,孤單和不滿是必然的考古題。 面對關係的困境,不少人會把問題的焦點放在伴侶身上,覺得對方似乎要有能力,緊緊抓住自己的心。 於是乎,我們對伴侶的期待,隨著交往的進程,他/她必須從一開始的好情人、好朋友,慢慢地變成好玩伴、好父母、好教練。 在低潮時,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在困惑時,幫忙邏輯上的分析。東西壞了,要會修;肚子餓了,要會煮。還得懂得你每一種興趣,能夠隨時陪你閒聊,讓你感覺被理解。 不知不覺,我們把內在許多的慾望,投射在對方身上,期望對方擁有強大的功能,藉此滿足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 圖片|來源 「All in one」的設計,當然好,那麼我們就可以省去建立不同關係的力氣,省時又有效率。然而,你再仔細想想,當你把許多需求都放到另一個人身上,時間久了會發生什麼事情? 首先,我們都知道,當機器越複雜,故障的機率就會越高。大同電鍋「only one」的設計雖然簡單,卻十分耐用。何況人不是機器,事務機某個功能壞了,也許你還會忍耐著用它。但人壞了,可能只是某一句話沒符合你的期待,你就會生對方的氣,導致他的其他功能也無法正常發揮。 於是,你不只失去一個情人,連帶生活其他的運作也隨之停擺。 更矛盾的是,就像你買了跑車,你很清楚自己欣賞它的馬力與操控性,所以你會忍耐它可能有點吵、坐起來也不舒服,你不會一邊開車,一邊嫌棄它不如勞斯萊斯安靜、舒適。 但回到親密關係,我們卻經常忘記自己當初喜歡上對方的理由為何,明明當初愛上對方的斯文/溫柔,習慣後,卻覺得對方不夠有魄力/俐落。這感覺就像你興沖沖移民到北極,待了一陣子後,卻開始嫌北極太冷。究竟問題是出在誰身上?(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我們愛的,可能只是很愛對方的自己) (倘若你仍堅持這世界上真存在一個人,可以滿足你各式各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只能說,哆啦 A 夢是你最好的選擇。但前提是,你家的抽屜可以通往未來。) 圖片|來源 當一個人嚷嚷著,在關係中沒有「愛的感覺」,他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關係裡沒有愛,而是他找不到「被滿足的快樂」。或覺得某一部分的自我無法得到釋放,這讓他感到有些失落。(推薦閱讀:【關係日記】《雲端情人》愛情的重點在於經過,不在結果) 而人在難過時,會很想要被支持、理解,這時如果最親密的另一個人無法讓他覺得滿意,他便會對關係失望,覺得這段感情大不如前。但,你可能還是本來的模樣,只是他要的不同了。 別忘了,快樂是自己的責任。當你只習慣從同一個人身上得到滿足,你其實是把自己情緒的權力交給他,任憑他回應的好壞決定自己的心情。 這世上沒有誰非誰不可,在質疑關係沒有愛之前,也許,先該問的是:你為自己的快樂做了什麼努力嗎?你有讓自己活出光彩嗎?還是,你只是期待有另一個人拯救你的低潮。 我很尊敬的一位心理學前輩哈克,曾說過一句話:「在愛中,自己的能力越好,伴侶就越自由,因為他不需要為你的快樂負責。」 在取捨一段關係前,或許更需要思考,你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了嗎? 本文摘自楊嘉玲的《早點這樣想,該多好》。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早點這樣想,該多好》 August 30, 2018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o8Ha5

失戀就是會痛!專訪不朽:失去以後,你才學會依靠自己 https://ift.tt/2LD0GHq 愛戀是一輩子練習的課題!專訪不朽,她提及失戀給了我們遺憾與缺口,卻也正是這些丟失,讓我們有了後來的相遇。 家鄉,是個你需要離開,才得以認清輪廓的地方。 出生於 1995 年的九零後香港女生——不朽,自媒體稱王的時代,靠著持續創作,在 Instagram 上累積寫作聲量,受她撫慰的讀者眾,離開香港到台北生活的日子,怎知人生轉個彎,成了網路起家的散文作家。 若你去過香港,叮叮叮響起的斑馬線警示聲應不陌生,可能起初過馬路會被嚇著,久了也慣了,急促到令人情緒滿溢的城市氛圍,是港人自有明媚的日常。 這「自有明媚」,在不朽身上,也可嗅到一點,「台北沒有香港這麼快,感受最深的應該是與人之間的距離吧!過去在香港,社會上的交際都是有條件的,」這城市太快,快得禁不起無謂的噓寒問暖,「我本來沒有很喜歡香港,都市很壓抑,人在社會裡,被強迫往前走。後來,到台北才慢慢發覺它的優點。」 遊子身份離家,回來再看,曾經自己把這座城市推開,以為的缺點與繁忙,卻讓不朽隔著海峽成長時,有個叫家的地方可以想。 一個人到台北生活,遠離喧鬧,在陌生城市反而多了靜下來思考自己的空隙,也無意間長出自己。 原來,我寫下的每個字都有責任 九零後的世界觀,處在科技發展,來得快也去得很快的時代,不喜歡就丟棄,快速汰換。這樣的世態下,懷抱書寫夢,不再像過去困難,得苦熬幾年,捧作品求人欣賞。自媒體發達的社群網絡,只要東西有人氣有質量,不怕沒管道讓人看見。 不朽的作家夢,從偶像劇啟蒙,不論我怎麼逼問,她都不願透露那部偶像劇的任何底細,她笑笑說那是發著花痴的青春,「反正,那齣戲我不是很喜歡男主,男二怎樣都無法跟女主角在一起。為了看到自己喜歡的劇情發展,我就開始自己在網路上改寫劇情。越寫越多,也有人看。」 在文字世界裡,寫作者掌控故事情節、軸線替換,筆者宛若鬼神,主宰生死。這樣的幻想與權力,好不過癮。 從那時候愛上寫作,開始會在隨身筆記本抄下喜歡的詩句,在任何紙張空白處騰下一些沒頭沒尾的句子。直到上大學,儘管不朽仍心心念念有天要寫部小說,但來台生活,日子被學業切割,一片片空白、零碎的時間,寫不了小說,就打打散文吧。 名為「不朽」的 Instagram 帳號因而有了雛形,而「不朽」這個名字,也是個陰錯陽差,「其實我原本想叫這個帳號『不朽』,是因為我是很健忘的人,情緒很容易淹沒我,但也很容易走。在情緒來時記下句子,它就成了一種不朽的狀態,我想要留下那些情緒。」沒想到自己的情緒,無意間溫暖了許多讀者,隨社群帳號人氣飆升,不朽成了自己的代名詞,同時之間,她也意識到自己的字,有其責任與重量。 「帳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關注以後,我有一陣子生病,憂鬱症發病狀態下,不自覺打出很多情緒很滿很負面的文字,放到網路上。就有讀者跟我反應,看到我的字,讓他更想死了。那時候我才驚覺,自己寫的每一個字都是有責任的,可能會在無意間,影響一個人。」 一場憂鬱症,我開始珍惜自己的劫後餘生 專訪不朽前幾日,香港歌手盧凱彤從自家跳樓身亡,使得社會再次關注憂鬱症。同為飽受精神困擾,倖存下來的人,不朽說,意識到「心」也會生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推薦閱讀:快樂一輩子很無聊!專訪盧凱彤:最勇敢的不是站出來,而是征服了這病) 16 年底,不朽開始注意到自己不對勁,是來自室友的提醒。常常一個人耍孤僻,起初只是覺得情緒狀態不好,怎知狀況就持續了幾個月無法好轉,「這件事,嚴重到影響了我的生活,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得不想上班上課,日子彷彿停止。一直有很多不好的念頭,我小時候一直覺得自殺的人很傻,但當我某天閃過自殺念頭,我才嚇到,願意承認自己真的生病了。」 不朽像隻終於投降的刺蝟,收下尖刺,翻出最柔軟肚腹,哭著跟室友說,「我很難受,帶我去看醫生好不好?」 從懷疑到得知自己有憂鬱症,不朽說,自己第一個反應當然是無法接受,很排斥,「當時我很討厭那個狀態的自己。得了憂鬱症,會怨嘆為什麼我每天都要吃藥,啊人家就可以很正常!後來,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想法,就是你不要去討厭它。接受情緒,認識到這件事情不是一個錯誤,你才可能與它和平共處。」 理解到憂鬱症與情緒化不同,若人的五臟六腑皆會生病,那心的情緒,也是我們要好好照顧的地方。 在不朽私人的 Instagram 裡,她常常貼出一整片深淺不一的藍,或是天空或是大海,她說只要心情不好,就想看看那些無限廣大的事物,「我很喜歡大海、天空跟宇宙,它們無窮無盡。當我看見這些無垠的事物,總會覺得我們可能是零。」甚或,我們可以是零,我們就是零。「那我們發生多大的事情都沒什麼關係了,跟自然與宇宙相比,我們的生命不過一粒細小塵埃。」那些憂慮的,痛過愛過的,於這世間,不過一瞬光景。 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很多莫名的執著也一一放下。不朽的憂鬱症逐漸控制,她覺得自己像劫後餘生,所有的得到都是僥倖,也是幸運。好不容易得了餘生,這世界,依舊可愛,可期可待。 惡意遁形,信仰讓我們永保安康 歷經生命重大的變故,這也解釋了,不朽的新書書名《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為何將青春少女的人生,比作「餘生」。在這忽然覺得可以期待的生命裡,不朽想跟大家談談,自己面對人生的六大命題,及從中得到的體悟。分別為:青春、旅程、愛人、失去、時間和餘生。 「我覺得,青春就是義無反顧去做任何事情。儘管不知對錯,依舊奮不顧身,這個階段就是讓我們摸索自己的。旅行是我們去認知世界的方式,用你實際看見聽見的經驗,去建構你的世界觀。」愛人與失去我們等等細談,我好奇,為何時間也成了不朽生命裡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過去,我不喜歡時間。我覺得時間很殘酷,你不能阻止時間往前。後來我發現,其實時間是很中性的,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可以讓所有的事物,事過境遷,或許會帶走美好的時光,同樣,也可以把不好的經歷變成過去。不怨恨時間的時候,反而能夠好好珍惜它。」 除了這六個命題,不朽的兩本著作中,亦時常提及「溫柔」。在專訪不朽的過程,我時常感受到她是個很細膩且深刻生活著的人。 歷經爆紅、憂鬱而後找回自己的過程,生命裡難免有無可避免的細小惡意。先前不朽的社群帳號遭駭客入侵,過去積累的努力,看似可能化為烏有,不朽儘管崩潰,但她有對這世界獨到的溫柔方式,「我知道要保持溫柔的初衷有點難!但我覺得,就是面對惡意時,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已討厭的那種人吧。像我帳號被盜的時候,很多人要我駭回去,但當我都覺得那樣的行為是惡意時,難道還要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還是狗咬你,你就要咬回去?」 溫柔,是一種信仰。 不朽 「善良跟溫柔都是觸手可及的!你當然可以怨恨很多事情,但善良跟溫柔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你知道自己可以做出惡意或自私的選擇,但你沒有。你選擇看向善良與溫柔。」 對不朽來說,「溫柔」除了是選擇,更像一種信仰。當世間惡意遁形,唯有望向初衷,去想像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在他人的命里留下怎樣的軌跡,然後忠誠地實踐與信仰它。 面對愛人與失去的這個課題,不朽依舊擁著溫柔地樣態,感受生命裡的來去,她說,總有一些遺憾,成就了餘生的相遇。相愛是,失戀也是。 後來,我把你歸還茫茫人海 那些因愛相遇,也因愛而得的遺憾,成了指認自己的印記,對不朽來說,「失戀」是失去、遺憾、割捨三者構成的,但若沒有失去,我們也不會有機會在缺縫裡,重新發現另種可能,容納進新的關係。 若你細看,會發現,不朽提及「失去」與「割捨」,其中很有意思地是,其擁有被動與主動的關係。我們可能被迫失去一個人,也可以主動地割捨一段感情。(推薦閱讀:【單身日記】失戀就是一個人睡,與慾望一起入眠) 正因感情是流動的,無論你主動或被動地,失去了一段情感,其中依舊會留有一些遺憾,在心底隱隱作痛,把一個曾緊密嵌合自己生命的人,從彼此的未來分割,那切口還血淋淋,流著不捨的腥。「失戀這一個動作,給了我們缺口,缺口帶來痛感,卻也正因有了縫隙,未來遇見的人,才有機會補進去,不是嗎?」在不朽溫柔的語言底下,缺口成了另種圓滿。 很多深陷失戀情緒的讀者,常私訊不朽,希望她可以告訴自己如何走出患得患失的情緒,但不朽不給甜美止痛劑,而是按著你的傷口要你看仔細,「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樣不失去一個人?我覺得這是不可控制的,我們愛人然後失去,相遇接著錯過,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循環。當你歷經失戀的陣痛,沒有方法,可以立刻走出來。」生命裡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疼痛,而失戀,必須疼痛,「那是我們需要經歷的,在患得患失的狀態裡,你才會一步一步找回依靠自己的力量。」 不朽的成熟,也是歷經幾段愛到瘋癲,傻得失去自己的愛情而得。 曾經她為了討好愛人,熱愛五月天的她,假裝自己鐘心於古典巴哈;不吃海鮮的她,假裝那碗捧在手裡的鮮魚湯,溫暖可人——像這場她談得失去自己的戀愛一樣。 歷經人生歷練,再回頭看,我問不朽,會對第一次失戀的自己說什麼呢? 不要失去自己,不要丟失自己。 不朽 「我希望告訴自己,不要因為想要愛一個人,卻愛到自己是誰都不認得。經歷過幾段感情會發現,其實每種失去都是另個獲得。」無論你正經歷多撕心裂肺的失戀,覺得自己好像永遠不會再愛人,也不會被愛,要記得,我們永遠不會失去愛人的能力。請這樣告訴自己。 只管記住,相愛的時候我們全心全意,但專注自己生活的同時,也能各身安好。那儘管分開以後,你想起那段青春的記憶,都是屬於你們的集合。 那又有什麼關係? 八月主題:來組個失戀陣線聯盟吧 1990 年,草蜢唱失戀陣線聯盟,找一個承認失戀的方法,讓心情好好地放個假。承認失戀,承認受傷,甚至承認自己已經支離破碎,雖然好糗,卻是成長必經的盛大學習。敬失戀,敬眼淚,也敬你一杯。#失戀是我與自己的熱戀 August 30,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D0GHq

【運動小姐】愛自己的身體,愛它的不合規矩 https://ift.tt/2wxA59i 運動小姐,小姐去運動,不為討好誰,為了取悅自己,渴望一個熱烈流汗的身體。當你開始重訓,你才真的認識自己每一寸的肌肉與身體! 開始運動一陣子以後,我開始能從衣著辨認不同人。 穿著領口有鏤空花紋的針織衫、配著短西褲使用划船機的女孩,應該是下班後被男朋友拉來健身房的。剛剛走過閘口的馬尾女孩,上身是一件班服、下半身是寬鬆的運動褲,應該是頭幾次來,習慣只用跑步機,一邊做有氧運動一邊偷看正乓乓鏘鏘用著重訓器材的男生們,揣度自己何時才能去試試。而那個穿著寬鬆挖肩背心、內搭運動內衣,下身一條緊身運動褲的女孩,肯定是健身好手。果不其然,一進大門她就直奔臥推處,完全沒在怕。 瑜伽教室裡,從服裝一樣能認人。上寬下寬運動服就上陣的,肯定是新手。穿得樣式越花、布料越少、越緊身的女孩,在瑜伽這門藝術所下的工夫,就越精深。頭上有各色髮帶的、毛巾不離身的、水壺是塑膠大壺還有個弧度可以鉤住的、耳機是防水藍芽款的,往往正是運動健將。 圖片|來源 我曾經想過,可能是越貼身的衣服越不干擾運動,也以為是練出好身材之後必然要秀一秀。後來我發現,不是的。 開始重訓以後,我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一寸一寸重新認識我的身體。比如說,我雖然慣用左手,但左手肌肉卻比較無力,一練三頭肌,啞鈴就往右邊倒去。比如說,我雖然肌肉控制力極差,但教練要我 hold 住核心時我從來不會忘,那是斷斷續續練了三年瑜伽的成果。比如說,我對我的臀部真的好陌生,當課程進展到我必須收緊臀部、抬起腰和大腿時,我居然不知道怎麼使力。(推薦閱讀:【運動小姐】重訓的美妙之處,在於經驗痛苦) 二頭肌和三頭肌各有各的發達程度,臥推的時候要用胸大肌出力而不是手臂,髖部和大腿在硬舉和深蹲時的施力方向和方式都不一樣。在訓練的過程中,我把自己解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全都拆開,於是發覺每一塊肌肉、每一寸肌理、每一塊皮膚,都有自己的個性。 過去二十八年,我的頭腦領著我的軀幹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狂奔。寫論文熬到肩頸痠痛,捏捏就好;讀書讀到脊椎側彎,扭一扭便罷。身體有這邊痠那個痛的,哎呀,念書都來不及了,其他的事之後再說吧。 於是我作為「我」,彷彿只有腦袋和心靈,身體只是一個執行的工具。 當我運動時的服裝也越穿越貼身、越穿越花俏、配件越來越多之後,我突然明白了那些重訓室裡、瑜伽教室裡的女孩們。如果我已經認識了身體的每一部位,細膩地鍛鍊它們、注意它與它之間的差異,我就再也捨不得無視他們了。那些勞苦的汗水、支撐到手腳發抖的時刻,足以讓我越來越真心賞愛自己。愛自己的體態、愛自己的毅力、愛自己的決心。 這個「自己」,有腦袋、有心靈,當然也該有身體。於是,不論我的身材是緊實或鬆弛、是有線條的或肌肉貫起,我都愛它。我不需要符合社會的「標準」才敢穿上貼身運動服,每一寸我曾認真與它共存的肌理,都很美麗。 也許,我將慢慢成為旁人眼中健身房裡「一看就很殺」的女孩。但我知道,服裝只是個人選擇。無論寬鬆或貼身、花俏或樸實,真正引人注目的,其實是我們無所畏懼,專注成為自己的神情。 August 30,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xA59i

【心理測驗】測驗妳的生活失衡指數,找回愛自己的美麗態度 https://ift.tt/2C28e7f 生理心理的狀態顯示了妳對自己有多在乎。別讓壓力吞噬靈魂,透過心理測驗,看看自己的失衡指數,找回妳喜歡的生活態度! 生活很忙,妳拼了命的工作、努力維繫周遭的人際關係,盡可能在每個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回過頭卻發現自己好像有點累,身體時不時發出健康警訊,心理長期處在高壓和緊繃,妳不禁想著找到生活平衡是可能的嗎?還是已經陷入了生活與工作的倦怠卻仍渾然不知? 現在的妳處於哪一種狀態呢?發現失衡的來源,尋求解壓的管道,才能過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親愛的,用簡單的心理測驗,觀察妳的失衡指數,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紓壓狀態!想像歷經數月的長期專案終於進入結案尾聲,上司為了表示鼓勵意外給予了三天特休假期,妳會怎麼安排這突如其來的休假時光? 直接點選選項: A. 運動健身,好好吃一頓飯看幾場電影和表演 B. 翻新除舊,把家裡徹底大改造變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C. 相約好友,填滿那些說好要相約的聚會活動 D. 買張機票,出國遠離平常工作的那個城市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失衡指數 10% 生活是好的,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前面總會有另一番不同的風光。 三毛 《送你一匹馬》 妳在意生活的支微末節,即使工作繁忙,還是會聰明的利用閒暇之餘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懂得適時休息,在壓力來襲時找到方法調劑身心。基本上妳很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趁休假的時候可以多多接觸大自然,嘗試新事物,讓大腦創造多巴胺,挖掘更多新的創意能量吧! 圖片|來源     失衡指數 40% 慾望和生活變得簡單明了。這過程,也是一種修復:讓自己回歸單純的創作工作,讓心回到未成名未得利時的純潔、熱情,讓自己預先聯繫被忽略、被遺忘,於無聲無影無人探問狀態下,猶能依循“紀律”前進。 簡媜 《微暈的樹林》 妳自知自己習慣把精力留在工作上,就連吃飯也喜歡利用空檔回個 email,效率絕對是妳的一大優點。不過親愛的,別忘了偶爾也要讓工作關機!試著闔上電腦和手機,不如每天為自己設定「不插電」時間,遠離科技產品,聊天的時候盡情暢談,出遊的時候盡情玩樂,好好經營妳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偶爾抬起頭,才會發現更美麗的風景總能替自己的憂愁排毒。 圖片|來源     失衡指數 70% 你的身體盡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成為你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 周國平 《只有一個人生》 辛苦了,那些喘不過氣的壓力舊石頭緊緊壓住心口和妳的眉頭,妳對自己嚴格,總希望每件事都能做得更好一些,妳負責任,即便再難的任務也寧可自己扛下也不願給人添麻煩。不過堅強聰穎的妳,也會因為壓力過大而無法負荷,反而將心底的感受埋藏在深處。 圖片|來源 每天花個 5-10 分鐘替自己放空,讓身心靈喘口氣。妳可以利用睡前的肌膚保養時光來練習替自己釋放壓力,資生堂碧麗妃濾鏡平衡美肌水擁有鎮靜消炎效果的天然洋甘菊萃取精華,能夠撫平肌膚的焦躁不安,透過天然保水的平衡配方,搭配多效植萃的溫和成份,潤澤水份會形成保水屏障,將保養成份層層鎖進肌膚底層,穩定日夜操勞而產生的肌膚問題,呈現新光澤。時間有限,但妳可以每天學習以保養時刻將壓力歸零,肌膚不鬧情緒,心情也美麗了,因為聰明的妳絕對知道,唯有找到寧靜的核心,才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做主。     失衡指數 100% 我認真做人,努力工作,為的就是當站在我愛的人身邊,不管他富甲一方,還是一無所有,我都可以張開雙手坦然擁抱他。 辛夷塢 妳體貼善良,所以總是先為別人著想,最後才發現生活被切割得細碎凌亂,早已無瑕顧到自己。親愛的,別再為他人而活卻忘了自己,這麼努力,該是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唯有妳懂得愛自己、照顧自己、為自己負責,才有能力去愛人、去體貼、去擁抱。 圖片|來源 親愛的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吧!感受生活場域、感受身心狀態,像是好好善待疲憊不堪的肌膚,為那些勞心費神所引起的乾燥和冒痘找到舒緩,讓資生堂碧麗妃濾鏡平衡美肌水的天然植物萃取精華溫柔雙頰,找到內在的肌底平衡,有效調理痘痘生成並改善乾燥和毛孔粗大的問題,全方位的淨化肌膚瑕疵。有一天妳會懂得,生活該是每天都活得像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是等到有時間才開始改變,懂得愛護自己找到全方位的平衡,才有餘力做那個愛人的人。 資生堂 碧麗妃 濾鏡平衡美肌水:ssurl.bid/t/9h1c0R August 30,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28e7f

淨荳 4 部曲,輕鬆打造零荳美肌 https://ift.tt/2LG8dFo 親愛的,妳也曾經被肌膚最討厭的不速之客「青春荳」攪亂一天的好心情嗎? 妳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計劃已久的約會、重要客戶的提案發表,那些非得完美不可的場合,卻在前一晚鄭重準備服妝配件的同時,發現肌膚出現難以忽視的凸出大顆紅腫!剎那間開始緊張煩躁,但也知道怎麼急救都不可能立即見效,只能在隔天一早卯盡全力上好遮暇,希望能泰然自若的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越小的細節,越不能輕敵 青春荳的煩人之處在於它難以預料,前日還平滑光潔的肌膚,卻突然冒出讓人無法移開視線的紅腫,處理不當甚至還有可能造成無法恢復的疤痕。要打造不易致荳的肌膚要從日常的保養及小細節開始改變起!亡羊只能補牢,防微杜漸才是根治煩惱的妙招,第一步從基礎開始,永遠不要小看正確的臉部清潔,潔淨的肌膚才能完整吸收後續的保養,也可以阻止髒污堆積;相反地過度清潔或清潔不當,則會破壞角質的防禦力,造成敏弱肌膚問題。 妳可以使用含有炭的洗面乳成為妳的第一防線,資生堂東京櫃碧麗妃「淨荳炭淨化潔膚乳」的濃密黑色泡末能夠清潔毛孔深處堵塞的多餘皮脂、髒污和老廢角質,阻斷黑頭粉刺生成;再以角質潔淨成分,使老廢角質容易剝除,防止毛孔堵塞;洗後緊繃不適的擔心也沒有發生,因為裡頭含有甘草酸鹽,可以舒緩肌膚、避免肌膚乾荒及荳荳生成,使肌膚洗後清爽柔滑順。 保濕是第二道手續,也是就是清潔完後的首要任務,過於乾或油的肌膚都會導致油脂分泌過盛,造成粗大的毛孔,「淨荳調理噴露」瞭解妳的需求,特別添加的水楊酸、印度楝菜萃取精華能夠抑制皮脂分解、軟化妳的角質,同時防止最麻煩的毛孔堵塞,不必使用化妝棉,輕輕一噴就舒緩保濕,讓妳使用更輕而易舉,也能出門隨身攜帶。 進階保養,雙管齊下,不畏荳荳與豔陽 從第三步開始集中火力,針對特別在意的荳荳部位,就要靠碧麗妃引以為傲的「淨荳調理凝膠」,除了和淨荳調理噴露一樣有淨荳成份外,還有特別添加維他命 C 乙基,不但能有效舒緩荳荳發炎,還同時淡化殘留的黑色素和荳疤,吸收度佳的凝膠質地清爽又無負擔,是淨荳不可缺少的一員大將。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肌膚保養完成後,千萬不可忘記最後的防護,「淨荳日間防護乳」質地清爽好吸收,無厚重妝感,更不在妝容下滋生荳荳。低敏配方給妳不致敏的安心,AC 控色粉末在清爽乳霜質地間修飾年輕肌膚及毛孔困擾,其中的苦蔘萃取精華、印度楝葉萃取精華、紅茶萃取精華等保養成分,更能在防曬同時兼顧保養。 20 歲的面貌是上天給你的,50 歲的面貌是你自己決定的。 Coco Chanel 感情、工作、面貌,都由妳自己決定及掌握 生活是日常的累積,想要擁有無荳美肌,平日的保養不可懈怠,避免使用藏污納垢的陳年毛巾、改用乾淨紙巾擦臉、化妝粉撲與海棉等用具定期清潔、向熬夜說不,才能扼止內分泌失調爆荳,也別忘了定期運動流汗排除壓力、減少食用油炸與辛辣的食物。 每一步,都是為了替自己帶來最好的狀態。碧麗妃與妳一起,走向無暇肌膚的康莊大道:https://ssurl.bid/t/01dfxm August 30, 2018 at 03:05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G8dFo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必須過動〉母愛是一種自私還是無私? https://ift.tt/2PjGRXR 女生就具有天生母性?透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集中〈必須過動〉一集,探討母性是種無私還是自私的表現?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必須過動〉(後簡稱:必)的編劇夏康真,在受訪時表示想藉本劇討論「母性,她是自私的?還是母性一定都要是無私的?」[5]。但在回應之前,也許更要先從「到底母性是自然的,還是後天的?」開始。本文將以精神分析的角度,並透過〈必〉所啟示的,來回應這個既兩難,又被期許某種理想答案的問題。 自然或後天,母性都是一種瘋狂? 就古典精神分析而言,母親構成女性的理想未來,所以母性是後天的。正如 Freud 那著名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al complex)觀點:小女孩未能從父親身上得到嬰兒的失落感,能夠在生孩子(尤指兒子)身上得到全然滿足的補償,並成功堵住她的「陰莖忌羨」(penis envy)劣缺口。此後,成為母親的她「愛撫她的嬰兒、抱在懷裡搖、親吻他,完全把他當成完整性對象的替身」[2],可以說,母-嬰關係其實是慾望的一種變奏,她在母性中重新獲得那失落的渴望。這難怪有些分析師認為這是一種自戀的瘋狂[1]。 別的觀點則主張,母性是在母-嬰關係中本能一般的功能,所以是自然的。那就是 Winnicott 馳名的「原初母性專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觀點:至少在嬰兒出生後的幾週內,母親無需被教導,就能認同與感受他的一切,對他的需要作出的高度適應與調頻,懂得這個哭聲到底是餓了、拉了、還是哪裡痛了。這種母性功能使她短暫失去自我般的完全奉獻,成為嬰兒早期生命不可或缺的氧氣[4]。此後,她又需要根據嬰兒的情緒發展階段來調整狀態,漸漸做回她自己。這種母性,可謂是一種平凡的瘋狂[1]。 然而,請容許我先破題,Winnicott 式的母性即使跟 Freud 筆下的差異甚多,但其實也是後天的。正如一位筆者敬重的老師說過:要是一位母親能夠自然地做到「原初母性專注」,那代表曾經在她的早期生命裡,也有一位母親這樣奉獻過給她。為此,母性的確是「學習」而來的,卻發生在我們擁有語言、甚至能夠記得它是怎樣以前。 下文透過〈必〉和一些臨床片簡來思考,自私或無私在母性中如何表現。又或者,有沒有第三種答案? 圖片|〈必須過動〉劇照 成為母親以前的女人:對孩子原始的恨! 讓我們記得〈必〉是設定在一個「孤雌生殖」的背景:成為母親不再需要父親,只需靠著基因與生育技術,便達到物種保存的目的。在這背景下,小孩可以在基因上完全與母親無關,讓每個人都在某種意義上,切斷了和自己母親的「祖-母-孩」傳承,僅留下「母-孩」的關係綁定。但無論如何,楊鵑在成為母親以前,她首先是一個女人──女人是帶著各種慾望而懷孕──她的慾望可能是針對小孩、孩子的未來、她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如同在傳統的社會結構裡,許多女人婚後的職業,的確像劇中的政府般只容許女人「成為母親」。在諮商中,我遇到一位婚後當全職媽媽的女士,她將孩子的成就等同自己的成就,學不好的就罵、追不上就趕,最終讓她自己也出現情緒問題而前來治療。劇中的楊鵑更甚,由於她所慾望的將來與孩子的成就劃上等號,如同那個脫不下的勳章,她跟若娃的生命被綁定在一起。(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該有任何條件) Winnicott 曾說,母親對孩子有種原始的恨意:因為這小孩殘酷無情地使喚她,她還得當個無怨無悔的免費奴工;因為她必須愛他的一切,包括所有吐出的奶和亂拉的屎;因為他把家裡翻轉搗亂,她還得收拾乾淨⋯⋯重要的是,她恨他,因為要是她少給他一份愛,未來她就要付出一生作代價[1]。而事實上,許多母親在「原初母性專注」以後,是能夠意識到這份恨意的。正如那位媽媽個案,在治療一段日子以後,也漸漸把母職與作為女性的需要分開,說出「孩子睡了,就是我自己的下班時間了!」一類的話。 可惜的是,一些母親無法從「原初母性專注」中淡出,即她們的認同與慾望,跟小孩一直保持某種等同,反常(perverse)的等同。正如楊鵑恨若娃,但為達成慾望又必須透過孩子,使得她不得不表現出在片頭的演講或片尾的書中所宣稱的「愛」的母性,並把自己也欺騙了。換言之,由於她從未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原始恨意,所以愛也變得虛偽而不真實:把恨偽裝成愛[3]。所以當若娃說「我只是想要自己是原來的樣子,我不能就只做我自己嗎?」時,就讓把愛掛在嘴邊的她暴怒了。 在潛意識中,我們總是渴求愛的保證 一般的母親把孩子視為無可取締的重要,即使再威權式的教養控制,也不會將孩子視作可替換的物。然而,楊鵑的拉鋸正在於:若娃是可以被隨意更換且不感到罪疚,還是因放棄一個獨一無二的若娃而感到罪疚。而由於她跟若娃的生命被綁定、被等同,所以她恨若娃而要「精進」她,同時也因為愛若娃而要「銷毀」她──然而這態度是分裂的、共存卻不矛盾──既自私,又無私。 有些孩子自小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則潛意識地渴望在未來自己跟孩子的關係中,重新得到補償。那可以理解,為何楊鵑迴避了若娃那句「妳愛我嗎?」,卻反問「妳愛我嗎?」,因為她是以孩子對她愛的保證,讓自己再次重生;正如她說「每一個胚胎的誕生,都是母親的一次重生」,以回歸她被母親所愛的空缺之中。 飾演楊鵑的葉全真說過「你對她的期望有多深,其實你的心可能就會有多痛,而當你覺得,你要放掉這個期望的時候,其實你那些掙扎比女兒的痛苦一萬倍」[6],由此猜想:讓她,讓一位母親無比痛苦的,不只是自身與慾望的關係,誠如 Winnicott 可能會說的,總是潛意識中與母親的原初慾望──她曾否在你還不記得時就全心奉獻過的──關係。 圖|〈必須過動〉劇照 超越自私與無私的母性 讓我們回到「母性是甚麼?」的問題上。〈必〉以極端的孤雌生殖背景,帶出了有別於一般女性主義的批判──社會把母親「對立」於女人,從而將女性消音──反之,它把女人「等同」於母親,僅把女人套上母親的皮膚,從而偷偷地把母性替換及消音,把女人的慾望偽裝成母性。(推薦閱讀:脫離母愛創傷:你不必為母親的幸福負責) 那為何不把「母性」寫作「母親/母性的慾望」,彷彿母性不是一種慾望?記得在 Winnicott 的「原初母性專注」中,母親認同了小孩,彷彿自己成為了小孩,才得以感受和瞭解他的需要。為此,也可以表達作:女人是抱著自己的慾望去懷孕,母親是(暫時)去除自己的慾望才成就母性的。由此,母親亦重新誕生,讓她同時成為了母親和孩子。 那麼,我們現在已無需偏執於 Freud 那種自戀-自私,或 Winnicott 那種平凡-無私的兩極,倒不如去承認:「母性是後天的。在其中,母親這女人以(暫時)去除自己慾望的方式來慾望,和以相反的方式重演,那個在潛意識中已失落的、卻又決定著她的母性功能之原初母-嬰關係」,並以此來回應編劇夏康真亦無法解答的「母性,她到底是自私或無私?」的問題。 在鐘擺的兩極──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原始恨意,或無私的母親與自私的女人──或許會在楊鵑的經典對白:「自己幸福,才能給孩子幸福。沒錯!愛自己!」中再度相遇,成為在每一個女人身上獨特的母性之謎。 參考資料: [1] André, J. (2011). (Wu trans.) Le devenir-femme sans fin. Kaohsiung: Utopie. [2] Freud, S. (1940).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S.E. 23. [3] Richards, A. K. (2003). A fresh look at pervers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51, 1199-1217. [4] Winnicott, D. W. (1963). From dependence towards indepen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1965/2006) (pp. 83-92). London: Hogarth. [5] PTS台灣公共電視(2018年7月28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須過動編劇〉。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AiioQ-W4。 [6] PTS台灣公共電視(2018年8月4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幕後特輯葉全真X最難忘的一場戲〉。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4HwE6OCHRc。 作者資訊| 蘇俊濠,筆名:哈理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實習諮商心理師、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班、臉書專頁「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作者 August 30,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jGRXR

龐克教母薇薇安・魏斯伍德:敢愛敢恨、敢作敢為 https://ift.tt/2PizwaZ 你不會遺忘的經典人物!透過紀錄片細看龐克教母薇薇安・魏斯伍德,她這一生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的人生。 「《Westwood: Punk, Icon, Activist》這部電影並不代表 Westwood 本人立場,導演為此追蹤拍攝多年,卻換來螢幕上僅有五分鐘有關 Westwood 所參與的社會運動片段,根本無法反映其現實生活。」記得 Vivienne Westwood 早在年頭看畢由 Lorna Tucker 所執導有關於自身紀錄片的首映後,便一度透過 Twitter 發出以上聲明,為片中刻劃得尤如平庸的自己作出平反。或因創造者與接收者非用以同一視覺出發,引起爭議與誤會? 據導演聲稱,紀錄片的本質全為了摘錄 Westwood 於時裝界、環保以及社會運動等領域的貢獻,然而親身閱後才發現,歷時 1 小時 23 分鐘的畫面,卻並非單純用以上角度描繪出 Vivienne Westwood 的履歷,而是立體地講述着一個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的人生。 「敢愛敢恨、敢作敢為」:字易寫,做甚難,當中包含了無比的勇氣,然而記錄片所收錄的,正正是膽識過人的 Vivienne Westwood,由初時只是一名小學老師,因搖滾傳奇人Malcolm McLaren 的影響故發掘出自身血液中的反叛基因,躍變成反社會龐克風格服飾店「Let It Rock」的主理人,期間同時歷盡兩段的婚姻失敗,又要盡母親的責任,為長子 Benjamin Westwood 與次子 Joseph Corré 的生活打點一切。除了家庭外,於 1981 年她亦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同名品牌,其後更與比她年輕 25 歲的學生 Andreas Kronthaler 墮入愛河。單憑最簡化的描述,也可知其路並不易走,同時感受到她強烈的自主性。(推薦閱讀:把自己活成破敗的絕美!Courtney Love:我為愛痴狂,用搖滾顛覆定義) Vivienne Westwood 與 Malcolm McLaren 的合照,其丈夫曾是龐克搖滾樂隊 Sex Pistols 的經理人,照片攝於 1981 年。 順帶一提,性手槍(Sex Pistols)是一支70年代在倫敦組建的英國龐克搖滾樂團,並引發出英國的龐克運動,啟發了許多後來的龐克和另類搖滾音樂人。 Malcolm McLaren 與 Vivienne Westwood。 記得影片中最深刻的幾幕:Westwood 初創立品牌時,曾為某個電視節目擔任嘉賓,並展出自己時裝系列,當時背景傳來一陣嘲諷的笑聲,更不時受到主持人挑逗性的發問。事後,Westwood 並無理會旁人的冷言冷語,繼續堅持其不受大眾認可的創作,但自從節目推出後,反而引起更多人關注 Vivienne Westwood 本人,隨後分別於 1990 與 1991 年所摘下的 Designer of the Year Award,此刻再沒有誰再敢輕視這位「Real Punk Rocker 」。 雖然個人嘗試用持平態度看待此部記錄片,但螢幕上僅用五分鐘輕描淡寫出 Westwood 曾參與過的環保社會運動實在令人費解,故她除了反叛龐克形象深入民深,她更是一名不惜為環保走到最前線的時裝界烈士。Westwood 親身到訪極地視察環境;手持橫額走到街上高呼保護地球之畫面;又為了趕上 Global Warming 等議題的論文,而缺席曼哈頓新店開幕禮,雖則以上幾個鏡頭於影片中記載得零碎,但也足以證明「環保」對於 Westwood 來說,並非單純的口號與招牌,更多的是以身作則的真實行動,同樣是人類切身處地的議題。 Westwood 曾到訪極地考察,為了解更多有關環境保護之議題。 幾年前,她為了引起世界對氣候暖化的關注,因此參加了一場環保運動的情況。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一物」:《Westwood: Punk, Icon, Activist》: Real Punk Rocker 的履歷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Vivienne Westwood 自傳電影】未上畫,主人翁先予負評 寶刀尚未老,76 歲 Vivienne Westwood 仍親演廣告 Vivienne Westwood:時裝界的非常母親 August 30,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izwaZ

關係底線|如何替自己的感情設停損點?柚子甜:捨得小輸,才能大贏 https://ift.tt/2MD3vO4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X 勵馨基金會的「新北女孩培力計畫」,舉辦三場名人講堂,啟發女孩的內在力量。講座第一場邀請到兩性人氣作家——柚子甜,跟我們聊聊,那些我們在感情上都容易被蒙蔽的「以愛之名」。 在曾經談過或現在正進行的感情當中,你可能有過這樣的念頭:我還愛他,但我不快樂,我該分手嗎?仔細想想,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阻礙、大概也找不到更適合的人、也許現階段只是雙方的磨合期吧⋯⋯等等的想法在你的腦海裡打轉;最終你決定只管當個旁觀者,讓自己再「待一會兒看看」。然而,柚子甜對此搖了搖頭:她說小心,你正一步一步邁向被蠶食鯨吞的關係陷阱裡。 「你們知道,為什麼『停損』這麼難嗎?」她問 「就像股票買賣,想讓自己『停損』之所以難,在於你得放棄對『回本』的期待。」 不同的是,股票有金錢可以計算虧盈,賠光了你也沒有成本再賭。但在感情世界中,你所賠掉的東西卻是無形的;你難以衡量你的情感虧空,並可能因此賠了尊嚴、自信以致其他更多無可回溯的自我。 「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只要你還沒有醒,你就會一直置身其中。」柚子甜這一句針針見血,坐在台下忍不住投射內心裡某一個過去或者此刻的自己。 因此,替自己的感情關係設定底線,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沒有底線的感情就如溫水煮青蛙,很恐怖。 只是,觀察自己周圍的對象後你會發現,這件事並不容易。「我的諮詢者常告訴我,他們的另一半既不嫖、不賭、不會動手動腳、不會跟自己借錢,也有算穩定的工作,這樣還需要考慮什麼『停損』嗎?」然而,這些看似表面和平的關係,才存在著真正的暗潮洶湧:「那些會施予嚴重肢體、精神暴力的對象,就像一下就暴跌的股票,讓你一看就知道不對勁,還有機會逃走。」真的難的,是在你身邊沒有明顯缺點的人,因為你難以辨識,卻讓自己成了溫水煮青蛙的罹難者。 什麼樣的情感關係,正蠶食鯨吞般地消耗你的人生? 柚子甜根據自己的諮詢經驗,舉了兩個典型的「不健康」情感關係。 一、以愛之名,蒙蔽你的底線 「你上次不是說是自己出去玩,怎麼我看照片好像有人幫你拍照?」 在這類關係裡,最常見的就是不安全感、總是疑神疑鬼的另一半。他們沒事會看你手機、查勤,或者隨時要跟你視訊、確認你有沒有欺騙行為⋯⋯等等。然而,他們通常又會對你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置、願意花很多時間陪伴你。在這之中,你雖然感到窒息,但接著又會對自己說:「沒有啦,他平常也對我很好、他只是因為沒安全感、他還是有讓我去啊⋯⋯」。但他對你的「軟硬兼施」,卻是過度想把你抓在手上,成了不折不扣的控制狂情人。 另外,還有像在精神或肉體出軌關係中,有些人會說的「我對我老婆只是責任,我跟你才有愛情」、「我跟他只是肉體關係,我對你才是愛情」等等,也容易讓你感覺到自己獲得的是比較高尚的「愛情」,進而讓「以愛之名」無形中麻痺你內心的警鈴。 二、以罪惡感和恐懼來逼你棄守 舉例來說,有些男生會有紅粉知己,或者和前女友見面以後,另一半為此介意或者憤怒,「在我的經驗裡,這類案例千篇一律的是,男生會反過來責備女友『我就交朋友不行嗎?』、『你這個女生怎麼這樣小心眼?』」而因為在常規裡,「阻止另一半交朋友」聽起來就是不大對勁,此時他便是在引起你的「罪惡感」、扭曲你的價值觀。「和前女友見面,沒有一定可不可以。但他應該在乎另一半的感受,而不是將他和他前女友的感覺擺在你之前。」 又如有一類情人,會用以上對下、冷嘲熱諷的方式來降低你的價值:「以你這種頭腦,迷路不意外啦,以後還是交給我吧!」、「以你這種能力,也只能找到這種工作啦。」而你得判斷對方只是開開玩笑,還是他是因為看不慣你比自己好,所以總是利用剝削你的自我力量來墊高自己? 最後,還有我們更常會遇到的「剛好及格的對象」:和他在一起,平平淡淡,想起來沒有什麼不好,但你不太快樂,好像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只是,他會告訴你「你也找不到更好的了」、「你怎麼這麼不知足?」,利用勾起你「你不夠好,所以你不會再找到比現在更精彩的人生」的恐懼與罪惡感,來讓你放棄抵抗。 於是你也想著,老夫老妻不就這樣嗎?交往久了不就是要珍惜嗎?但這些都有可能只是你不想「停損」的藉口;你因為放不掉對回本的期待,所以找盡各種理由讓自己不想出場。 我沒有跟人說過要『知足』這兩個字。因為我認為不知足一定有它背後的原因。就像美食家,你讓他吃路邊攤,他就是無法享受,因為他的舌頭跟別人不一樣,他得找到讓他能夠滿足的美食。你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教會所有人要知足。——柚子甜 圖片|來源 如何判斷,你是否正處「溫水煮青蛙」的情感關係? 那麼,要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正在「被踩線區」?如何能在情感投資慘賠以前,盡快察覺?柚子甜整理了 5 項判斷標準,讓你好好靜下來思考,你是否曾經 / 現正符合以下狀態? 1. 當你想起這個感情對象時,你是緊繃還是舒適自在的? 親愛的,你千萬不要忽視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受,你的情緒與身體誠實紀錄著跟這個人的關係。 2. 身邊的人有沒有紛紛告訴你,你最近的笑容變少了?你怎麼了? 如果你的伴侶並沒有讓你的生活與心靈感到舒坦,彼此拖累彼此時,將會耗損你的生活能量。 3. 你有沒有在無意間浮起一個念頭「如果分手就好了」、「如果他會主動提分手就好了」? 4. 但又覺得「不行,沒有他我找不到更好的」。 當你有這類想法時,你的自我價值可能已經無意間在這段感情中被對方剝奪,所以你才會認為自己沒辦法擁有更好的。你要記得在你內心想法中,最一開始那個沒有被恐懼遮蓋的東西,才是真實的。 5. 想起這段感情,你總是說「愛不就是互相磨合嗎」、「沒有本來就適合的人」? 當然,這些都沒有錯。但當你已經感覺到自己有些吃力,彼此間不再是「磨合」而是「磨損」,那這些話就可能只是你拿來當逃避問題的理由 –––– 你已經感覺到你正處於溫水煮青蛙的情感關係,但你不想面對。 而也許你也好想問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現在正處於上述的關係當中,該怎麼辦?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欺騙自己,誠實面對內心的不舒服。接著,不再只有忍耐,你得在心裡樹立一把衡量的尺,而非無限擴張底線。最後,不要輕易相信對方會改;你知道,你所談戀愛的對象是人,那便不可跳過人性的關卡,「跳過人性,你得到的就不是愛情」。 為自己的情感設定停損點,除了讓你能夠好好地檢視自我、重新學會愛自己,你也能從中找到更多對自我的肯定。 同場加映 第二場:名人講堂│性別粉絲見面會─汪綺〈如何和你自己的身體打交道〉 「自在會讓你做出更舒服的、讓你自己變得更好看的選擇。」學習和自己身體不完美之處和平相處,就越可能達到自在,進而「好看」的境界。 我只能告訴你們是什麼讓你們無法感到自信。而如何去停止這樣的惡意被繼續輸出,是需要我們一起說出自己的故事,讓別人感同身受。如果你的謙虛出於自我貶抑,停止它。如果你的幽默出於自我否定,停止它。從現在開始,試著說出自己的故事吧。 報名連結:http://bit.ly/2vHUpoP 文章顯圖|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August 30,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D3vO4

怎麼處理衝突、怎麼分手?家暴防治,從情感教育開始 https://ift.tt/2LF9ah6 家暴防治刻不容緩,從讓孩子認識「情感教育」與「性平教育」開始,學習處理衝突與管理情緒之必要性。 文|現代婦女基金會公益行銷部 吳姿瑩主任 近日分屍案頻傳,震驚各界。回顧媒體報導今年 1 到 5 月發生的情感凶殺案共 24 件,其中情侶關係佔半數,較夫妻關係略多,顯示交往中的伴侶暴力嚴重程度並不亞於已婚關係。上述案件中有 5 件曾聲請保護令或列入家暴高危機,若加計曾有毆打被害人的描述,則共有 9 件過去都有家暴前科。這些案件都是嚴重的性別暴力,共造成 19 人死亡、14 重傷,其中傷亡的女性多為被害人及其親友,男性則多為自縊身亡或重傷。 1998 年家庭暴力防治法三讀通過,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法入家門的國家,至此家庭暴力有法可管,然而上述案件在已知有家暴前科的狀況下,仍發生嚴重憾事,顯示預防工作仍有相當不足。家暴防治法通過至今 20 週年,政府更應盡速啟動家暴預防工程,因為這不只是弱勢家庭的問題,更是涉及社會治安的犯罪事件。 圖片|來源 家暴紀錄 特定查閱 根據司法院的統計資料顯示,102 到 105 年法院的保護令核發率大約 6 成左右,核發款項以禁止施暴及騷擾等基本款為最多,約佔所有核發款項的 75%,然而能協助加害者的「強制加害人處遇計畫」的核發率卻只佔 9%。由於過去家暴相對人的協助非常少,部分男性面對情感挫折容易有自尊和情緒受傷的反應,加上被害者聲請保護令或對外求助的過程中,相對人也容易更加憤怒。(推薦閱讀:「殺了你是因為我愛你」多少家暴,正以愛之名) 因此除了保護被害人,疏通相對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各界應該將保護令中的「處遇計畫」視為上課學習而非處罰,讓加害者開啟與他人對話的可能,才有機會改變施暴的行為;法官們應該提高保護令處遇計畫的裁決比例,政府也應增加相對人社工的設置與協助,都可能降低加害者再犯機率。 此外,許多親密暴力加害人有重覆施暴的特性,伴侶可能不斷更換,但施暴習性卻無法改變。為保護被害人安全,英國 2014 年實施了「克雷爾法」( Claire’s Law),讓民眾有權利申請查閱伴侶過往是否有家暴行為、是否是危險情人,該制度經評估對於預防被害有具體的效果,目前澳洲也計畫引進這項法案,政府也應思考訂定類似的法案,讓民眾為了自身的安全,可以有查詢的權利。 情感教育 自小扎根 這些密集發生的親密暴力兇殺案,並非只是零星案件,影響了整體社會安全感與信任感,讓父母對子女更加的不放心、也加深了女性對自身安全的恐懼感,更顯示家暴防治工作應該走向更前瞻的預防,包括一般性預防(含情感教育/性平教育)、特殊預防、早期介入、再犯預防以及復元等工作,才能有效因應。過去在發生重大案件後,教育部長及行政院長都曾指示應加強情感教育工作,但目前僅在大學推動零星的講座或活動,然而情感教育應自小扎根,且應全面性規劃與推動,包括對於「人際互動」的尊重、界線、溝通,到「關係經營」的信任、衝突處理、分手等議題,以及「性相關議題」的性自主、性同意權等等完整面向,才可能達到預防效果。(推薦閱讀:沒拒絕就是願意?18 張圖讓你認識性同意權) 圖片|來源 媒體自律 慎防模仿 根據犯罪學的研究發現,犯罪行為可以經由模仿方式產生,行為人經常透過電影內容情節或報章雜誌媒體的報導,學習到犯罪手法或激發他的犯罪意念。最近國內情感兇殺案的手法凶殘,除了犯罪行為人格特質外,他們的行為有可能受到報章媒體的影響,暗示他們走極端來解決紛爭,或經由模仿,學習到犯罪的「時尚」。因此報章媒體則應建立自律準則,在報導重大兇殺案件時,不應只重視點擊率而對犯罪手法和細節細緻報導與渲染,不僅加強了社會恐慌與汙名被害者,更可能增強模仿效應。 經費人力 整體規劃 過去家暴防治的資源配置著重在事發後的協助,產生了重危機、輕預防的結果;加上目前雖然發展了各式協助方案,但彼此之間卻經常是斷裂而沒有整合。行政院今年頒訂社會安全網計畫,企圖以增補社工人力的作法,來防堵社會事件繼續擴散,卻忽略關鍵的是整合不同網絡的分工,串聯社會各個環節的力量推動預防工作。此外,家暴法原先明定政府應另設家暴/性侵害防治基金(簡稱防暴基金),以完善性別暴力防治工作。但 2015 年起中央政府卻將原有預算充當基金,並未另外專設任何經費,使得防暴基金形同虛設,而政府預算更是年年遞減,從 2014 年的 2 億 6 千萬,降到 2017 年 2 億 3 千五百萬元。對應逐年升高的家暴通報案件、加害人處遇以防再犯的需求,及歷次修法將目睹家暴兒少、 16 歲以上非同居親密暴力被害人等都納入服務,在服務對象與規模都明顯擴增的狀況下,目前逐年遞減的公務預算根本無力支應。 台灣應該跟上國際的腳步,建立國家對於性別暴力的整體行動計畫,是目前刻不容緩的事。政府必須更精準、更擴大的全面進行「家暴預防工程」開展,除了應落實設置家庭暴力防治基金,整體規劃相關經費的運用,更應奠基在過去的家暴防治的基礎上,透過「網絡合作、公私協力」的模式,持續進行系統性的社會預防工程,而防治工作應該走向更前瞻的預防,才能有效因應日益嚴重的家暴/親密暴力問題。 現代婦女基金會目前發起「518 守護行動」,呼籲民眾捐款支持受暴家庭協助工作,詳情請見這裏。 August 30,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F9ah6

〈媽媽的遙控器〉母愛勒索,如果你不乖,媽媽就不愛你 https://ift.tt/2ws2z54 透過影集〈媽媽的遙控器〉,細看華人社會底下的「孝順」與以愛為名的心理控制,試圖在親職關係裡找到雙方舒適的平衡。 文|朵瑞斯 趁著週六晚上一個人在家看了最近很火紅的單元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單元劇的名稱也變成時下熱門的議題。 看完的感覺其實滿沈重的。一人故事,眾人故事,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不知道大家是否從劇中母子的關係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透過看劇的觀察,試圖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其中細微的互動。 最後幾幕媽媽說「你以為我只有一支遙控器嗎?」似乎象徵了小偉永遠逃離不了媽媽的控制,不管小偉自殺了多少回,也都無法真正脫離,這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狀態,小偉就像他單字本上不停的乞求(beg)一點喘息的空間,這也讓小偉開始有了自殺的舉動,並出現了身心症狀。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潛規則,以及那些不能被提及的禁忌話題,現實生活中的遙控器可能更是無形的且日積月累的,久而久之,你學會什麼能說、什麼不能提、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如同媽媽在跟小偉講電話時,卻說在旁邊的女友芝芝已經出國了。(推薦閱讀:心理學看〈媽媽的遙控器〉:讓母親失望,就是壞小孩嗎?) 隨著丈夫的離開,媽媽也失去了某部分的自我認同,不再是教官與街坊鄰居口中的「紀太太」,自我認同的危機讓媽媽需要為自己找一塊浮木來再確認自己的定位,在不確定的生活中,她需要一個明確可以確定的事物,那也就是小偉的成績,可以看到媽媽強烈控制慾的背後,其實有一道很深的傷口,媽媽與小偉一樣,都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兩個人都也犧牲了自己與對方的幸福。 圖|〈媽媽的遙控器〉劇照 關於「控制」與「自我認同」 心理學家 Barber(1996)針對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歸納出行為控制與心理控制兩類型,行為控制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是小時候爸媽給我們的一些管教,讓我們更能夠適應社會;相對的,心理控制就很像劇中的遙控器,但在生活中卻是更隱微的存在,這樣的控制不但抑制了孩子發展階段中的自主性,傾向較不回應孩子情緒和心理的需求,也不鼓勵孩子與其他人互動,使孩子表現出符合父母心中預期的行為,在 Erikson 社會發展階段中提到,青少年階段的發展任務為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自我認同的發展往往是在關係中被建立的,我們通常透過他人來認識自己,但失去朋友與小嵐的小偉也慢慢找不到了自己的定位。 我們也可以看到媽媽與小偉「共依附」(codependency)的關係型態,共依附的關係讓母子不能分開,這是一種綁住焦慮的方式,媽媽對小偉日常生活的重播、使用定位觀看兒子的行蹤,媽媽侵擾了小偉的心理界線,其實兩個人也都讓另一個人來影響自己。在親子關係中常見的「共依附」特徵是父母把孩子的幸福成就視為是自己的責任,好比媽媽對快被逼瘋的小偉說「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這句話把兒子成長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同時也堵住了兒子為自己爭取成長的機會。 現實生活中的遙控器 Barber(1996)認為心裡控制的手段包括: 撤回對孩子的關愛(love withdrawal),比如「你不乖乖聽話,我就不愛你」、引發孩子的罪惡感(guilt induction)、限制孩子的意見表達(constraining verbal expressions),比如媽媽總是要小偉說出「我會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不讓媽媽失望。」的句子,反駁孩子的個人感受(invalidating feelings),比如當小偉說:「你還要我死幾次時」,媽媽看到的不是小偉的痛苦,反而表示「你怎麼能說這種話?」、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personal attack)及表現出讓孩子捉摸不定的情緒反應(erratic emotional behavior),比如小偉媽媽在與小嵐見面時是如此的親切,但回到家後卻禁止小偉再與她見面,這些都操控了小偉的思考、感受的能力以及母子之間的依附品質。 遙控器的特性 這把遙控器是佔有的、支配的以及牽絆的存在,遙控器也象徵著維護及確立父母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地位,劇中媽媽的佔有慾,過度強化了母子間的連結,在一些對話中呈現,比如「我不會讓媽媽失望」,強調了「你好,我才好」的寓意,這不僅帶給小偉很大的壓力,也意味著他需要為媽媽的情緒狀態負責。劇中的媽媽也重複跟小偉說「只有媽媽會永遠陪著你」,小偉如同失婚媽媽的情緒配偶,這當小偉交了女友後,媽媽彷彿變成第三者而吃味,即便知道小偉已經有女友,但還是安排了相親,這也讓小偉無法在親密關係中自在地與伴侶相處。媽媽手中握有可以控制小偉的遙控器,你必須按照我的規定走,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使孩子符合父母的期望,要考上好大學、有份好工作,因為你代表了我的一部分。 圖|〈媽媽的遙控器〉劇照 文化底下的壓抑 在華人社會中,子女相對的不得質疑父母行為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且必需要順從,不可忤逆父母,現今仍流傳的俗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即呼應此倫理觀念,藉由諺語的傳遞,父母的教導成為不容質疑的。 Hu 在 1994 年有關華人「顏面」(面子)的研究中,生動地描繪出:「個人離不開能夠反映他光榮或丟臉的群體,不論是晉升或是挫敗,與他親近的的家人、朋友或上司總是有份,所以一個人的丟臉也不僅是丟自己的臉」。劇中小偉與湘婷在頂樓上的對話,兩個人看似相同遭遇,但為何小偉沒有湘婷的那份勇氣呢?也許是因為湘婷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很確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此雖然痛苦,但卻可以不被操控著,但反觀操控著小偉的是一種反抗媽媽的罪惡感或是如果反抗了媽媽就會變成壞孩子的恐懼。(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見原生家庭的傷,不為記恨,而是為了拿回掌控權) 在華人的社會脈絡中,父母常常使用過多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來形塑出所謂的好榜樣、模範生,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比較背後其實都是許多的焦慮與不安全感,在這些比較中我們被要求成為一致的樣子,高學歷、好經歷、好收入,反而失去探索自我的更多可能性,小偉與小嵐的家庭成了強烈的對比,就如同愛畫畫的小偉,這份天賦也慢慢被埋沒,但這從來不是誰的錯,每個父母在其原生家庭裡,可能也是被這樣教導者,也許也是時候我們可以一起思考,有沒有什麼不是以羞辱或是比較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正向成長,而不只是追逐單一的價值。 Adler 提到以「鼓勵」代替「讚美」的概念,試圖比較這兩者被知覺到的差異: 鼓勵(encourage) 讚美(praise) 我努力過程與結果都被看見 表現的最終結果才會被看到 我被認可的是過程中的進步 我達到目標時才能得到酬賞讚美 不論如何,「我」這個人是被愛的 只有我傑出時,我才會被接納 我們並肩而行 上對下的關係 我被同理,給予了我面對挑戰的勇氣 是一種評價,有傑出的地方才能得到 比如:「我很欣賞你畫畫過程中的專注與用心」vs. 「哇,你繪畫比賽得了第一名,你好棒!」,但這也意味著當我們不是第一名時候,我們這個「人」本身的價值是不存在的,讚美容易讓人上癮,讚美讓我們不停的想得到掌聲,然而鼓勵卻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舞台。 孝道精神 劇中的媽媽對小偉說「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對照過去臥冰求鯉、郭巨為母埋兒、董永賣身葬父等二十四孝的故事都一再強化了孝順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好像若要達成孝順這標準,我們必須捨身相救,不可以保有自己,否則就等於自私自利的人,若反抗權威,則可能會被掛上不孝的標籤。不過我們也許可以想想,「孝」一定等於「順」嗎?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都一起好,不需要有人折斷翅膀。 親職責任 除了期待子女應順從父母,父母在這樣的社會脈絡底下其實也被賦予照顧子女的重大責任,「子不教,父之過」,父母為孩子盡心盡力地付出自己所有,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並且負起養育孩子的所有責任,劇中的媽媽也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我們也可以看到身為父母的無助與不知所措,就如同半夜在公車亭抽菸的她,也是一個受傷的靈魂在尋找著寄託。 小偉不能參加的畢業旅行,就像畢不了業的人生,無止境的卡在循環裡,重播、倒帶、重播、再倒帶、再重播。遙控器從來不只有一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握有一把遙控器,特別是對親密的伴侶、朋友、家人,都特別知道對方的死穴在哪,就按下哪個可以操控的按鈕,我們不能掌握對方如何使用那把遙控器,但我們可以透過對自我的覺察,對環境的覺察來嘗試區分哪些是我的責任,哪些是對方的責任,接納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個體,建立良好的情緒界線,而不被罪惡感操控與勒索,離開惡性循環,這樣我們才有機會脫鉤,擁有與人親密的能力,也同時能保有獨立自主,溫和且持續地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哪些是我無法配合的部分,期許我們都能編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劇碼。 參考文獻: Barber, B. K. (1996).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67(6), 3296-3319. Hu, H. C. (1944). 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46(1), 45-64. August 30,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s2z54

一首詩一種失戀|沒有開始也不會結束的戀情,喜歡你不必定義 https://ift.tt/2Pd5SnE 一首詩一種失戀。失戀時讀詩,從似懂非懂的語境裡,我能讀出屬於我的心境,找到自己的身影。用詩,療癒。 一首詩一種失戀,在 IG 社群上,蒐集了許多人的失戀故事。 有時候,當你發現自己的視線,無法離開某人身上,而你不確定這是否稱作喜歡。但你沒辦法停止,追尋他的身影,跟隨他的步伐,對於他的聲音特別敏感,好像時時刻刻,都能聽到他的低語迴繞在耳邊。對於一個人著迷,或許是喜歡吧,你這麼想。但同時,你發現了,你如此小心翼翼壓抑自己感情的原因之一,是你確信,那人和你之間,不會開花結果。 Y 分享的故事中,紀錄了她在感情中的迷惘和苦惱。但她誠實面對自己的心境,摸索自己的想法。雖然知道,或許只是憧憬一個人,讓自己的感情潛移默化。在年少的她身上,我看到了她對於感情的謹慎。(延伸閱讀:【女人迷兒說工作】竭盡所能,去對得起你的年輕) 圖片|來源 Y 的失戀故事 我是個 16 歲的女生,讀私立學校,當初是直升的。去年來了一個新的女老師,一開始時我非常討厭她,但是後來因為補考太多次和她漸漸熟了,發現她不是我所想像的那種人。 我不知道什麼是愛,但我第一次有那麼強烈的感受,她對世界上萬物都非常的溫柔,溫柔到我看她的文章還會邊看邊流淚。她也很有智慧,總是用包容還有愛來解決難題。但我們班和她發生了點衝突,她逼不得已只能不教我們班。我很想念她,常常想著她,下課的時候還會找她聊天,但她總是很忙。 她今年年底要結婚了,和一個交往很久的男生。其實我自己知道不可能在一起,可能對她來說我跟其他的學生都一樣,在她眼裡,我也許只是一個年紀不到她一半的小孩子。但是還是很渴望她能多看我一眼,多說一句話。我其實也不是很清楚這是不是愛,我好像只是想成為和她一樣優秀的女性而已。 還記得年少的青澀時光嗎?那時候,常常為了心中的那人,魂不守舍、顧此失彼。為了跟他有多一點的接觸,你想盡辦法,用盡渾身解數,不惜出糗、搞笑,只希望他能多看你一眼。 又或者,你不清楚追逐他的自己,對於他的感覺,能否稱為戀愛。或者,只能稱作是一種投射。因為在他身上,你看到了自己所嚮往的特質,你想變得和他一樣。 情竇初開之時,對於感情的面貌,仍不能說出個所以然。在這過程中,會感到迷惘,會不知道「喜歡」是怎麼一回事。但何必清楚明白,或是理清情感的真面目呢? 在 Y 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位早熟、敏銳的女孩,探索自身感情的樣貌、分析自己的內心時,小心翼翼地,想確認這是否為「愛」。在這過程中,必定十分艱難。因為 Y 知道,自己受到吸引,但為了確認真正的心意,Y 刻意地與她接觸,反而更加深了對她的情愫。那人的溫柔、體貼,Y 都感受得到,但因為彼此的身份,只能壓抑住自己的感情。 圖片|來源 但或許,也正如 Y 所說,她只是想成為一位與她相同,優秀的女性。能夠充滿智慧、溫柔,並用愛解決問題。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更接近 Y 本身的想法,其實,並不能由外人來下定論。我想,重要的是,這是屬於 Y 的青春中,一段無法定義,但同時無法忘懷的酸甜回憶。畢竟,感情從來就不用刻意定義。 現在的 Y,無法明瞭自己的想法,那就先放在一旁吧。過了幾年後,再回頭看,我想,就能悟出不同於年少時的看法。時間,會好好淬煉一切。 「是你無緣故微笑了起來 抵抗地震防海嘯穿越輻射雲 如此濃烈地拯救了我」或許,那人對於 Y 而言,便是在校園生活中的一道曙光。這句話,出自鯨向海的〈濃烈瞬間〉,看到 Y 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了這首詩。(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愛情,是一種互相崇拜) 鯨向海 〈濃烈瞬間〉 你是光影很淡的那種清晨 你說你的浪花不擅言詞 就這樣與每座島嶼維持著禮貌性的情誼 一切都是淡淡的 你的體味淡淡的你的鬢角 淡淡的你的手機螢幕淡淡的你的十四行詩淡淡的 當世界離我越來越遠 連天使都心力交瘁 是你無緣故微笑了起來 抵抗地震防海嘯穿越輻射雲 如此濃烈地拯救了我  兩人的關係,絕對稱不上親密。你也純粹是發乎情,止於禮。淡淡的,一切都是淡淡的,你明白這樣的關係,不會再有向前的可能。但每當你感到難受,或者疲累之時,想到他的笑容、聲音,或是無來由的溫柔,便在你心中揚起水波。 這代表著什麼?你苦苦地詢問自己,你壓抑自己的情緒,但你想知道這代表什麼。他對你而言,到底代表什麼? 嘿,這樣就可以了。不用急,慢慢感受出你的情緒,包含了什麼樣的感情在內。關於青春的一頁,只有好好體驗,在時間淬煉之下,得出果實,成為未來的養分。祝福你。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子翔 八月主題:來組個失戀陣線聯盟吧 1990 年,草蜢唱失戀陣線聯盟,找一個承認失戀的方法,讓心情好好地放個假。承認失戀,承認受傷,甚至承認自己已經支離破碎,雖然好糗,卻是成長必經的盛大學習。敬失戀,敬眼淚,也敬你一杯。#失戀是我與自己的熱戀 August 29, 2018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d5SnE

為你點歌|未完成的愛:放下你,也放下自責的自己 https://ift.tt/2LCmdQn 【女人迷X海苔熊為你點歌】單元,週三七點,準時為你放歌!那些年的未竟之愛,儘管分開多年,我依舊會在夢裡見到你。 親愛的海苔熊: 我和 N 是研究所不同科系的同學,碩一時很少有機會互動,卻常常因為上課教室在隔壁而會碰到面,N 的外型是我所喜歡的,高挑、帥氣又溫柔,因此常常很期待能夠在上課時與 N 擦身而過。 碩二開始和 N 的科系有許多合作活動的機會,也因此開始有很多機會能和 N 互動,當時輾轉得知 N 已有一穩定交往的女友,雖然很失望,但還是偷偷喜歡著 N。N 的個性很貼心溫柔,對每一個人都很好,因此常將 N 給予我的許多貼心舉動當作是他對每個人都會有的行為,直到很多時候 N 會單獨約我碰面、吃飯甚至牽起我的手,我開始認為也許我們的關係已經有進一步的發展,但 N 卻常常在我們各自回家後就不接我電話、不回我訊息,在某一次單獨一起散步的時候我鼓起勇氣直接跟 N 確認關係,卻得到「我真的很喜歡妳,但我也放不下我女朋友」的回應,當下覺得很心碎,但 N 卻給了我一個很深的擁抱。 「這是一封離別信 寫下我該離開的原因 我在你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太模糊了 你對我常忽冷忽熱 我到底是情人還是朋友 愛你是否不該太認真」 在那之後還是一直跟 N 維持著曖昧的關係,甚至發生了關係,但在發生關係後 N 卻突然不再聯繫、不再約碰面、甚至連訊息都不回,上課時碰到面也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可悲的是我卻連找他講清楚的勇氣都沒有,一直覺得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因為不喜歡和朋友分享悲傷情緒的個性,自己獨自承接這莫名被拋棄的悲傷一年多,白天強顏歡笑,晚上哭泣入睡,直到遇見了當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這悲傷才稍微開始淡掉。(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如果還有一次機會,你會奮不顧身去愛嗎?) 「在夜深人靜裡寫著 心慢慢就越變冷 我不恨 也不哭 我的眼淚 早已哭乾了」 我很感謝後來老公的出現,陪伴我走過那段悲傷的時候,現在我們很幸福,也有一可愛的孩子,但我卻常常在午夜夢迴時夢見這段讓我身心疲憊的感情,夢裡常常是我對著 N 哭泣,或是憤怒責備 N 為什麼傷害我的畫面,我知道我對 N 有許多未竟事宜,也許只能藉著夢境來發洩我對 N 的所有情緒了吧⋯⋯ 當時的悲傷情緒再度浮現,但自己已能慢慢去撫平這悲傷了,事件已過了六年多,原來時間真的能沖淡一切。 by Linda.H(點播時間:2018 / 2 / 8 下午 3 : 34 : 56) 圖|《Letting Go》MV 截圖 親愛的 Linda.H: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又過了半年(我還特別去按了日期計算機),不知道現在的你,還常常會夢見當時的自己嗎?就像你說的,儘管現在已經結婚有小孩,當年的未竟就好像「照胃鏡」,反覆出現,明明已經過去了去還是過不去,六年多來或許你也曾經懷疑到底是什麼困住了自己? 你的故事裡面,我覺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Linda,我想要很認真的跟你說(真摯地看著你的眼睛貌),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遍。儘管我強調這麼多次,你可能還是很難相信,既然不是你的錯,而且兩個人當初真的愛過,那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哪裡搞錯了呢? 心理學 OK 繃:閱讀夢境的練習 有時候我們選擇相信一種解釋,並不一定是因為我們真的相信它,而是在無法給出更好的解釋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解釋,這個解釋能夠讓自己暫時寬慰,或者是逃避一些更沉重的傷痛。 比如說,你之所以選擇相信(或者是懷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那是因為把焦點放在前面這句話上面,你終於可以逃避「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真的愛過我」這個可能性[1],畢竟「他不愛我」這是讓你更痛苦的東西。回想一下,當年兩人從曖昧、甚至發生了關係,他不願意給你承諾,那麼你們之間剩下什麼呢?如果連愛都沒有,你不就什麼也不是了嗎?由於想到這件事情實在是太可怕了,所以你寧可躲到「會不會是我做錯了」的殼裡面,這樣一來可以維持他的好的、正面的形象,來也可以維持那段美好的曖昧,在你心裡如風中殘燭般,搖曳的火苗。 當然上面這只是我的猜測啦,畢竟我也沒那麼了解你們的過往,所以你當作參考就好。不過,我更好奇的是你後來陸續不斷出現的這個夢境,如果夢境會說話的話,你覺得他想要告訴你什麼呢? 「⋯⋯我對著 N 哭泣,或是憤怒責備 N『為什麼傷害我』的畫面⋯⋯」 我覺得你說得很好,你有覺察到,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你沒有辦法真正去怨恨或者是責怪 N,所以你藉著夢境來發洩對 N 的所有情緒,有點像是你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夢裡面協助你完成了,換句話說,夢的功能是協助你「完形」,讓那些還沒有被發洩的情緒走完他的歷程[2]。 圖|《Letting Go》MV 截圖 圖|《Letting Go》MV 截圖 不過 ,有趣的是如果情緒已經被好好的在夢裡面發洩了,何以這個夢境還需要經常的出現、經常地來造訪你呢?心理師哈克曾經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如果有一個夢重複出現很多次,你可以想像這個夢是你的一個好朋友,他傳訊息給你你都不讀不回,那麼他會做什麼事情呢?沒錯,他為了想要你在意他、為了想讓你「讀」訊息,所以會不斷地傳給你[3]。所以我在想,會不會其中有一種可能是,這個朋友想告訴你的事情你還沒有收到呢?(推薦閱讀:【為你點歌】當你終於不再抗拒遺憾,你才能超越遺憾) 通常我們在閱讀夢境的時候 ,會問幾個有趣的問題[4-6]: 當你對著 N 哭泣,大概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 你心裡面有什麼樣的話想要跟他說呢?(把責備的內容說出來看看) 你說「為什麼傷害我?」, 如果這句話可以在講得長一點,你會希望後面接著的是什麼? 你會怎麼形容夢裡面的你? 你會怎麼形容夢裡面的 N? 想像一下,如果你可以繼續延續這個夢境一直做下去 ,在你哭完或者是罵完之後,夢裡面的你和 N 再來的表情或者是看起來的模樣,是怎麼樣的狀態? 關於你的夢。我的聯想是(不一定是你的,所以很建議你做完上面幾個問題後再進行聯想),有時候我們真正憤怒的對象是自己: 氣自己為何這麼軟弱,受傷了還要幫他找藉口? 氣自己為何如此膽小,就連分開了都沒有勇氣去找他說清楚? 氣自己為何要獨自承擔這一切的一切? 「I'm letting go 我終於捨得為你放開手 因為愛你愛到我心痛」 我的感覺是,歌詞的最後這裡的「I'm letting go」,不只是放下當年的悲傷,放下對方,或許也是放下那個「不斷自責」的自己。 或許你還捨不得放下那個「習慣自責的自己」,直到這些個夜晚你開始感到痛,試著鬆開一點點手,掌心裡會有另一片天空。 延伸閱讀 [1]類似解釋可以參考這兩本書裡面的部分段落。催光鉉(2017)。家人的第二張臉孔:擺脫「相愛又互相傷害」的 7 種心理練習。台灣:大樹林;Sand, I.(2018)。我只是假裝不在乎:摘下「自我保護」的社交面具,享受正向的人際關係。台灣,台北:平安文化。 [2]曹中瑋(2009)。當下,與你真誠相遇:完形諮商師的深刻省思。台灣:張老師文化。 [3]黃士鈞(2015)。你的夢,你的力量:潛意識工作者哈克的解夢書。台灣:方智。 [4]Johnson, R. A.(1986)。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HarperCollins。 [5]Mattoon, M. A.(1978)。 Understanding Dreams。Dallas, TX:Spring Publications。 [6]Ullman, M.(2007)。讀夢團體原理與實務技巧(汪淑媛譯)。台灣:心理。 August 29, 2018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CmdQn

「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你聽過性別光譜嗎? https://ift.tt/2LAwkFr 性別有「光譜」嗎?作者趙書賢透過探討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帶我們更了解性別光譜的意義。 年底縣市長選舉之外,目前也有十多個公投提案希望透過連署併入年底大選,其中被稱為「反同公投」的三個提案也正在進行當中,前兩個提案可以說就是以「反同婚」為內涵,最令教育工作者擔心的其實是企圖消滅「同志教育」的第三個提案。(延伸閱讀:中選會通過反同公投,三個公投內容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行動?) 近一兩年來隨著同婚、婚姻平權有所進展,反同組織積極地透過媒體、動員、法律動作,希望「同志教育」趕出校園,其中常常聽到的理由是「同志教育的內涵如性別光譜,只是性別運動的理論與意識形態,沒有經過科學證實,不應該教導給孩子」、「性別就只有男、女兩性,那些什麼跨性別變性的都是少數偏差,不應拿來混淆學生」,連台北市長柯 P 都曾經質疑:「在學校推廣同志教育,我就有意見」,但真的是這樣嗎? 同志教育 依《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同志教育主要目的在於提升性平意識,主要內容在於教導學童認識多元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等內涵,並透過認識與思考,學習尊重多元性別族群。 參考資料:《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 圖片|來源 一、什麼是性別光譜? 如果有上過性平、多元性別課程的人應該都看過如下圖這樣的光譜圖案教材,性別光譜是國內性平教育中,為了讓學童及對性別概念還不太熟悉的一般大眾,能快速理解性別認同 (2)、性別特質 (3)、性傾向 (4) 而發展的簡易版教材,透過讓學生判斷自己處於每一項光譜的哪個位置,並理解其他人可能會落在光譜的其他地方。近年來國內外也有人開始反思性別光譜太過簡化,而無法涵蓋更細緻、更多元的樣貌。(延伸閱讀:一個「其他」的人:你還堅信性別光譜嗎?) (圖片來源:同志諮詢熱線-認識同志) 因此可以說性別光譜並不是一套完美的教學方式,但考量教學對象後,學者們通常認同這不失為一種折衷的方法,並保留持續調整、發展進階版本的彈性。 二、性別真的只有男女兩性嗎? 質疑性別光譜並不科學的其中一種聲音即針對圖中的 (1) 與 (2),認為大部分的人都「應該」要一致認同出生時的生理性別,而因此耗費人力、物力舉辦公投試圖消滅這些教材,其實背後隱含的是一種擔心: 如果今天我放任學校教導我的孩子「性別是可以自由選擇的」,那當我的孩子告訴我:他/她想要變性,我就來不及阻止了。 若你有學習過相關的性平知識,應該可以回想第一次聽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應該會很混亂,原本世界上應該只有王子與公主、爸爸與媽媽、團團與圓圓的男女二分邏輯,開始被挑戰與打破。但如果有人堅持世界上除了男女兩性之外,沒有其他可能,該怎麼與他溝通呢? 來看看研究怎麼說吧!Kuyper 與 Wijsen(2014)兩位荷蘭學者透過網路問卷蒐集到了共 8000 多份的問卷,問卷中詢問填答者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以及填答問卷當下: 「你是否認同你出生時的性別?」(如果出生是男生,完全認同自己是男生 5 分,完全不認同 1 分) 「你是否認同另一種性別?」(如果出生是男生,完全認同自己是女生 5 分,完全不認同 1 分) 「你是否認同你的生理性徵及外貌?」、「你是否會想透過手術、荷爾蒙治療來改變自己的性徵外貌?」 研究者分別將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的資料分開,並將第 1 題與第 2 題的填答結果組成一個表格: 其中右上綠色的部分比較接近我們所認識的「跨性別」,指的是這些人偏向認同與出生時性別不同的另一個性別(佔各自生理性別組的 1.09% 及 0.75%)。左下白色的部分代表這些人偏向認同出生時的性別,例如生理男性比較認同自己是男性(94.45%)、生理女性比較認同自己是女性(96.11%),這些人有個比較新的名詞「順性別」來稱呼。中間黃色的部分接近「性別中立」或「無性別」的概念則是認同兩種性別的程度差不多(包含「自己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以及「自己是男生也是女生」)。 若回到這一段的提問:「性別真的只有男女兩性嗎?」以這個表格裡的數據來說,生理男性認同自己是 100% 男生 0% 女生的只有 61.19%,生理女性認同自己是 100% 女生 0% 男生的只有 59.12%(紅框處),看到這個數字,你還是覺得性別只有兩種嗎? 女人迷性別小學堂 順性別 Cisgender Cisgender(順性別)是指個人的性別認同和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一樣,跟transgender(跨性別)相對。 參考資料:英語字典權威收錄「順性別」及「性別酷兒」 反映時代改變 三、光譜真的存在 承上一段的研究結果,如果我們稍微合併一下數據,把左上到右下每一條對角線的數字加起來,可以得到一個簡化版的圖表: (由於兩組的人數不完全相同,因此把資料用原始人數來呈現。) 越接近圖表的中間,代表性別中立的程度越高,越靠近兩端則越肯定自己是男生或女生,再回頭對照一次前面性別光譜的第 (1) 題與第 (2) 題,我們會發現: 「出生時是什麼性別」,以及「成年之後你覺得自己的性別是什麼樣子」,其實並不必然只有二分法的單選題,其中呈現的漸層光譜,就像彩虹一樣無法截然劃分。 如果由你來填答這份問卷,你覺得選擇 1~5 分的哪一個位置呢?或許有的人可以斬釘截鐵地說自己 100% 認同自己的性別,但有發現嗎?其實這個問題真正要問的並不是一個人的性別究竟為何,而是每個人都有站在自己最舒服的位置的權力,而我們也無法決定他人心中獨特的認同,當我們在教育中讓孩子理解到這一點,才能開始討論尊重與平等的意義。 結語 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不理解而自責、難過、討厭自己,更可能在同儕之中被排擠與欺負,性別平等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認識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要因為「差異」而用異樣眼光看待自己周遭的人。進一步來說,其實許多大人對「性別」的具體模樣也是一知半解,而我始終相信要讓這個世界更為平等、美好,其中一種方法便是持續地去理解與認識那些我們還不熟悉的世界,邀請你從這篇文章開始,認識更多與我們不同的生命。(延伸閱讀:你該重修的《性別平等教育》:不要再有下一個彭婉如與葉永鋕) 參考文獻: Kuyper, L.,& Wijsen, C.(2014). Gender identities and gender dysphoria in the Netherland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3(2), 377-385. August 29,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AwkFr

【柚子甜專欄】如何把錢花得漂亮?錢該花在日常,而非犒賞 https://ift.tt/2PhNV7z 女人迷作者柚子甜寫日常的生活花費,如何透過「花錢」管理自己的理想生活?有質感的花錢又不致困窘?試著把金錢花在「日常」,取代「犒賞」吧! 以身心靈的角度來說,金錢也是一種能量──知道怎麼花錢的人,等於懂得把能量用在對的地方,也才能夠過真心想要的生活。 「什麼,有人不知道怎麼花錢?」然而每當提起這個議題的時候,我們往往開玩笑地回:什麼?錢不知道怎麼花?來來來,我幫你花,這是最好的方案。然後大家嘻嘻哈哈,話題就這樣不了了之。 可是深入思考下去,我發現「不知道怎麼花錢」的人,還是佔人群裡的大多數。原因是,人從困窘的學生時期,到「自己賺自己花」的經濟獨立後,很容易就陷入了「金錢管理」的停滯。 我們只懂得努力賺、賺夠了就買個包包、吃個大餐、去趟國外、換支手機犒賞自己,做那些「沒錢時做不到的事」;錢花完了,再繼續努力賺、努力花、犒賞自己,不知不覺陷入一個循環。 Image Source: Stocksnap 偶爾有人呼籲這樣不對,錢不該只是打個招呼就跟你擦身而過,應該想方設法地讓它在身邊多轉幾圈。因此有人開始學習理財、存錢、買金融商品,這都是不錯的方法。但一不小心又過了頭,變成為了存錢就不敢花錢,以為看著存款簿數字節節上升就對了,殊不知卻是回頭過著「偽困窘」的人生。 我的人生尤其有好幾段拮据的日子,例如離職的時候,看著原本克勤克儉存下來的數字節節敗退,讓我更加不敢掏錢。常常連早餐店都不敢去,只買一條土司回來夾蛋吃,心想這樣就可以過很多天;覺得隱形眼鏡藥水好貴,硬撐著好多天才買新的,期間一直戴度數不夠的眼鏡,瞇著眼睛用力看東西。 這樣困窘的經驗,也讓我在上班賺錢之後,很容易過上一段「看到想買的就不客氣」的日子,月底錢都不知道花到哪裡,又堅持已經撥入存款的錢不能動用,於是發薪好幾天過得跟三級貧戶一樣,只敢吃便利商店的御飯團或泡麵度日。 後來我才領悟,其實「花錢」不是罪惡、「存錢」也未必至上。很多人存錢有一套心法,卻很少人告訴我們怎麼花錢,而且還要「花得有質感」──不是錢包上縫了幾十針那樣的一毛不拔,也不是看到什麼就按「加入購物車」的盲目揮霍。 有質感的花錢是,該花就要花,花在刀口上,還要花得漂亮,這是很不容易的一門學問(怎麼覺得很像某連鎖超市的廣告)。 圖片|來源 嘗試「有質感的花錢」:把金錢花在「日常」,取代「犒賞」 仔細回想,當我們手頭上好不容易有「閒錢」的時候,腦中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換一支旗艦新手機?上次沒買到的那雙紅底高跟鞋?百貨公司看上的美鑽項鍊?跟朋友約高檔餐廳的下午茶?馬上計畫年底出國玩?或以上皆是? 「閒錢」可能從任何地方來,可大可小,可能是績效獎金、可能是年終分紅、可能是加薪、也可能是退稅退款、別人終於還你錢、或只是「剛好最近比較沒花那麼多」剩下來的,並且獨立於存款之外,是「你可以自由運用」的那筆數字。(推薦閱讀:別再執著於平衡工作與人生!打造理想生活的五大心法) 「閒錢」無論多寡,代表的都是一份餘裕、一份「自由」、一份「改變生活」的能量。 看一個人的閒錢花在哪裡,就可以觀察他是否巧妙運用這份能量,細緻化他的生活質感。 而最大的關鍵在於:要把金錢花在「細緻化日常」,取代「奢侈犒賞」。 Image Source: Stocksnap 這是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體悟到的生活哲學。在以往有餘裕的時候,我總覺得要買「平常買不起」的東西,才算一種「犒賞」。我買過首飾、很貴的大衣,高檔品牌的香水。剛刷卡的時候,真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雀躍像煙火一樣飛上了天,胸中充滿了美好的力量感。但最後根本用沒幾次,昂貴的犒賞成了櫃子裡的花瓶,想丟又覺得心疼,直到放久了擺不下才狠心送人。 這就是花在「奢侈犒賞」上的盲點──買的時候,好像變成比平常更高一個等級的自己,甚至覺得搖身一變,成了時尚女郎或小貴婦(自己講)。但是當幾次激情冷卻之後,心底的空虛感才會發現,那只是一時的假象,是在回到生活日常後,會急遽消退的快感。 回到凡間的我們,則迷惘地繼續在平凡的日子裡,在網路清單上,默默勾選者,等待哪天有閒錢購買下一次煙火。 但是把錢花在「細緻化日常」就不一樣了。 細緻化日常:把金錢花在「高度使用」的東西上 如果說懂得善用金錢,就是懂得善用能量──那麼把錢花在平常就「高度使用」的東西上(至少一個禮拜要用到三次),其實就是讓美好的能量留在日常,反覆地滋養你。 我舉個「細緻化日常」的例子:吃。 Image Source: Stocksnap 以前我在吃的地方很捨不得花錢,外面一碗陽春麵、一盤燙青菜就能餵飽我,泡麵也很常吃(不要學),好像肚子有飽就交代得過去了,營養不重要,沒發胖就好。 但是長期這樣下來,我的元氣變得很不足,身體缺乏營養素,也變得非常容易累。直到我學了一些食療養生,開始發現「食材的錢不能省」,開始會買新鮮食材、有機蛋、友善農法種的米,油也用好的橄欖油或葡萄籽油、而且當餐現吃,隔餐就進廚餘,不再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在那之前,我覺得同樣是蛋,幹嘛要買貴一倍的?同樣是米,幹嘛不買巷口雜貨店的就好,價格也比較便宜?但真正試過才發現,把錢投入「細緻化日常」真的有明顯不同──身體對「好」的食材開始有反應,氣色變漂亮了,腸胃好很多,皮膚也變得光滑有彈性。這些回報,就是把金錢花在「細緻化日常」的反應──沒像「犒賞」那麼激烈興奮、沒有貴婦幻想、沒有身分升級的快感,卻是能量涓滴都滲入生活裡,真正滋養到你本人的幸福。(推薦閱讀:優雅解決財富焦慮:長大的過程,不能不會談錢) 再舉一個例子。以前我也覺得眼鏡沒壞,戴舊的將就用好,因為捨不得花一筆錢去配新的。但事實上,我的眼鏡已經用很久了,度數不太夠,而且沒有搭配濾藍光,每天用電腦時間卻極長,非常傷害。 那次我改變主意了,抱持著「細緻化日常」的原則,好好用一筆手頭上的「閒錢」,配了一副符合需求度數、又是等級很好的濾藍光鏡片。雖然它一點也不起眼,拿到手的時候,也沒有買炫耀品的高度興奮感,但我戴著它坐在電腦前工作一個晚上,發現眼睛真的沒有出現太多的疲勞感和酸澀感的時候,也高興到想把眼鏡抱起來轉圈圈。當然,最好的護眼方式還是定期讓眼睛休息,不要長時間盯電腦。 不過那一瞬間,我開始真正體會到一種新的花錢哲學: 能夠捨得把錢花在「日常」,而非「犒賞」,其實也象徵著一種精神上的成熟。 Image Source: Stocksnap 願意把錢花在看不見的、不炫目的、便宜就有替代品的日常項目,代表的其實是「失去炫耀機會」和「放棄短暫激情的機會」──但當一個人的歷練,可以走到開始不在乎這兩樣東西時,代表他對於短暫的、炫耀給別人看的興奮已經沒有需求,他想要的,反而是精神上更細緻的韻味。 你問:要怎麼樣開始「細緻化日常」呢? 其實每個人的日常,都有各種小東西可以「細緻化」。簡單一點的是換支好牙刷、換顆好滑鼠;奢侈一點的是換個好枕頭、換好的人體工學椅等等。雖然市面上充滿了廉價的替代品,買便宜的乍看之下好像很划算,實際上我們都體會過,那些東西耗損很快、使用起來也並不舒適、傷了身體也傷了生活品質、不久之後還要再換新的,其實並沒有真正「省」到。 好的東西可以陪我們很久,下次當你口袋裡有餘裕時,記得善用這份能量,把生活中的「堪用品」逐漸汰換。你會發現,那一點一滴開始「細緻」起來的生活質感,累積起來的幸福指數,會遠超過一件昂貴大衣帶來的短暫激情哦! 作者資訊| 我是柚子甜,是兩性作家也是心靈工作者,特別喜歡從靈性的角度看愛情。歡迎追蹤我的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August 29,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hNV7z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每週手寫】老天會給你一個天賦,你要花時間去找到 https://ift.tt/2ogJ7ng 女人迷寫字,邀請你用手寫的溫度,寫下文字的重量。請相信你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只是需要花時間一步一腳印地找到它。 女人迷寫字,寫下你相信、觸動內心深處的字句。 文字有力量,手寫有溫度,為你精選女人迷手寫 IG 五則貼文。 精選五則名人演說專訪的手寫語錄,給你鼓勵和提醒。舉凡工作、感情,或是生活態度,藉由這些語錄,我們一起勇往直前,相互陪伴。(延伸閱讀: 【單身日記】你要做的不是終結孤單,而是孤單的理直氣壯) #1 Duncan: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偷懶 如果你連自己喜歡的事情都可以偷懶、都不能堅持,那你還可以堅持什麼呢? 寫字:@hhhsuan_write 萱(ㄒㄩㄢ) 寫 (ㄒㄧㄝ、) 文章: 幽默就是我的超能力!專訪插畫家 Duncan:請永遠當自己的第一個觀眾  許多創作者和 Duncan 一樣,從臉書的粉絲頁開始經營起,我問如今的他,若想給有夢的插畫家一些建議,會是什麼? 「不能說建議,但我想說一件事。很多人常會拿他們的作品來給我看,請我給一些建議。可是我不喜歡打分數。我們永遠要當自己的第一個觀眾、第一個聽眾。你要先喜歡你的創作,在畫的當下是開心的,是有意義的,我覺得那樣就沒問題了。因為有人喜歡你,一定也會有人不喜歡你。」 #2 周蕙:放手,是更高規格的愛 其實放手,那是更高規格的愛。 寫字:@ziona_handwriting ZiONA寫的字 文章: 專訪周蕙:放手,是更高規格的愛  「如果我的歌聲可以療癒,或給大家更多力量,那這就是我透過唱歌的身份,可以給予大眾的東西。」從舞台炫目的燈光下,周蕙這些年不再關注自己能得什麼,不再著眼掌聲。她更渴望給,成為一個可以給予他人力量的人。 談到不愛,周蕙語氣裡有不容推翻的絕對,分開的理由也無須追究,有些感情走到一個地步,不愛就是不愛了,儘管殘酷,卻是事實,「我的上一段感情,讓我完全體悟到這件事情,其實感情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我以前面對失戀也是很不冷靜的,但後來我發現,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才是失戀過程裡,最重要的一件事。」 #3 張鈞甯:老天會給你一個天賦,你要花時間去找到 每個人生都有自己的步伐,老天一定會給你一個天賦,一定會給你一個理由,你要花時間去找到它。 寫字:@hand_schrift Handschrift 文章: 做個快樂女漢子!張鈞甯:33 歲,無所畏懼是我最大的溫柔 越活越知道自己喜歡的樣子,張鈞甯說,真正開始滿意自己,懂得自己美,是 30 歲以後的事了:「我們臉上多了一些皺紋,也多了一些自信。」 「這年紀的我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適合做什麼、想做什麼。」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比要什麼還重要。張鈞甯曾分享自己 30 歲做過好多精彩的事,與好友陳意涵一起去旅行、到內蒙古做公益⋯⋯,這些過程就像馬拉松,讓她發現自己的步伐:「每個人生都有自己的步伐,老天一定會給你一個天賦,一定給你一個理由,你要花時間去找到它。找到之後,就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不要想太多,它也一定會給你回報。但中間任何時間點你放棄了,就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 #4 草東沒有派對:也許我們的愛,都是為了自己 我們將無法敘述的情感,稱之為愛。但這或許是欺騙,也許我們的愛,都是為了自己。 寫字:@fan_writing Fan 文章: 憤怒就是愛啊,敲出傷心大拍子!專訪草東沒有派對 音樂中所承載的意念,是草東很重視的一環,我問巫堵的歌詞靈感通常來自哪裡、比較常在什麼狀態下創作?他說,「就是在家裡,腦袋突然會有一些字句跑出來,我有時候很不快樂,寫歌也是種宣洩。」對巫堵來說,在台灣玩音樂,技術面上可能很難贏過西方主流市場,因此歌曲中述說的故事和情感便更為重要,那是可以和別人差異化的地方。 草東沒有派對這個樂團,其實是由「草東街派對」蛻變而來,歷經成員和風格的轉變才走到這裡,巫堵說,從草東街派對到草東沒有派對,其實是慢慢回歸自己的過程,當時在做草東街派對時比較有目的性,想要做一些 disco、電子那種讓人聽起來比較開心的音樂,而草東沒有派對,則沒有什麼目的,單純是回歸自己的創作,唱的是自己心裡的東西,音樂風格上也隨之轉換為比較傷心的大拍子。 #5 劉安婷:在小事上勇敢,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為自己一次次在小事情上勇敢,才能活出自己最喜歡模樣。 寫字:@zebrawriting 斑斑 文章: 不要相信我個人!專訪劉安婷:有影響力的不是我個人,而是我相信的信念  安婷認為每個孩子來到這世界都有特別目的,我想起她是基督徒。「當你愈接近自己被創造的獨一無二價值,你也會成為別人的祝福,那就是我所謂的影響力。」 專訪開始時,安婷曾分享金恩博士一句話給我,「他說,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或影響力,其實是在於我的故事本身。」 「影響力是用一輩子去追求信念,過程有跌倒犯錯,讓大家看到即使是平凡有限的人不斷努力仍可活出自己獨特價值。這樣的生命本身,就是每個人可以給這世界最好的禮物。」 女人迷寫字募集中 寫下你最喜歡的女人迷文字,在照片中或貼文下方 #女人迷寫字 並 tag  @womany_handwriting ,就有機會在女人迷手寫 IG 曝光! 快來追蹤女人迷手寫 IG: @womany_handwriting 內容整理|內容實習生 子翔 August 29,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gJ7ng

產品經理不能落入的思維誤區!打造爆款產品,D&I 概念必須導入團隊 https://ift.tt/2Pg8HUZ D&I 策略間第八回!國外不少企業執行的 Diversity and Inclusion(D&I),在台灣討論卻很稀少。如果你是產品經理,或是對打造產品有興趣,那麼這篇將告訴你如何將 D&I 概念導入團隊,確實打造出客戶喜愛的商品。 抓住客戶「痛點」,是打造熱門產品的關鍵。而想要確實抓到痛點,產品經理除了要能分析使用者需求,轉換為產品功能,還要懂得分析競爭對手與市場趨勢,最後由團隊反覆的測試、優化商品。但大多數時候,產品經理很容易落入這樣的陷阱,就是「假設使用者和團隊的產品體驗一樣」。 本週,我們將援引 Uber、Bodega 等企業案例,來談 D&I 多元共融的重要性,及如何應用在產品開發上。 圖片|來源 狹隘的觀點,將阻擋產品接觸新客群 接下來,我們來舉個落入「團隊產品體驗 = 客戶產品體驗」思維的例子: 曾在 Google 擔任產品經理長達 13 年的 Paul McDonald,與另一位前 Google 資深 員工,共同開發出智慧販賣機—— Bodega,將不易腐敗的商品放在機器櫃子裡,設置在公寓、健身房、辦公室、宿舍等地方,24 小時提供商品,顧客不需投幣,只要登入 app,就能自動解鎖櫃子拿取商品,同時完成扣款,這台智慧販賣機能透過機器學習(計算庫存),找出顧客喜好,提供更多類似商品。(推薦閱讀:Google+ 挑戰 Facebook,社群雲端烽煙起) 圖片|來源 智慧販賣機獲得 Facebook、Google、Twitter 等高層天使投資,卻在上市時引起了抵制與反彈。 為什麼?其實 “Bodega” 原指坐落在紐約、洛杉磯等地的街角雜貨商店,提供各式民生用品,即便是任何交易都離不該網路的 21 世紀,Bodega 與社區居民仍有強烈的情感連結,且 Bodega 多數由拉丁裔、亞裔營運,是許多家庭的經濟來源,從名稱來看,將智慧販賣機同名 “Bodega”,不僅直接壓縮到拉丁裔、亞裔人士的生存權,也強行斷開 Bodega 與居民的情感連結。這就是智慧販賣機引起反彈的原因。 顯然,投資者以及這兩位產品開發者,不了解居民的文化與生存方式, 也低估 “Bodega” 這個名稱,對居民的重要性。在大批網友及媒體抨擊後,Bodega 今年更名為 Stockwell,仍挽救不了在大眾心中的形象。 這也說明,好的產品,必須要跟他的使用者站在一起,並且這個使用者,必須要有多元的群像。 Loathed Start-Up 'Bodega' Changes Name to 'Stockwell'. Positive move, still a dumb idea.https://t.co/HAazFxC7I8 — Ben Hughes (@teknollajee) August 7, 2018 remember bodega? the ex google tech idiots who made a vending machine but with like 20 times the amount of work to maintain as regular vending machines while also coopting the name of a real thing? they're called stockwell now and they're still barely a thing outside of SF. — c9 (@circnine) August 12, 2018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狹隘的團隊觀點,會為使用者產生什麼樣的負面體驗: Facebook 為人名制定了「名稱標準」,用以檢驗使用者在註冊帳號時,是否提供真實姓名。但是此種標準,無法辨識出一些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名字,譬如 Shane Creepingbear、Dana Lone Hill,這些都是美洲原住民的名稱。或許 Facebook 工程師非故意排除這些名稱,但因為文化同質性,而形成了團隊成員盲點,造成使用者負面體驗 。 「同質性高的團隊」是產品開發的剋星。Uber 前產品領導——Mina Radhakrishnan 曾這樣說過:「產品經理時常讓自己陷入水深火熱中,不是因為他們『不懂』任何東西,而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懂顧客『不需要什麼』。」 這也是為何產品經理,會更需要重視多元化。(推薦閱讀:大家都在做!顧客關係管理的終極目標) Uber 前產品經理:篩選人才,不能還拘泥在傳統標準 Mina Radhakrishnan 也進一步分享,D&I 的概念,是如何套用在產品開發上。 Uber 以駕駛為客群,企圖打造用戶友善的 Uber Driver App,Mina Radhakrishnan 需要一位熟悉駕駛痛點、想法的產品經理,並且要能夠有意識的回答這個問題:「如何打造出能讓用戶一天使用上百次的 App?」。 圖片|來源 最後,Mina 找到了 Emily——她有營運駕駛業務的經驗,並且了解駕駛需求,同時能具體地回答上述問題。而她的經歷也確實帶來成果——一款簡潔、符合駕駛需求的 Uber Driver App 誕生。非名校畢業、無科技產業背景,Emily 的例子顯現——傳統的產品經理篩選標準,已經不適用了。 而 Uber 組建的多元特質團隊,在測試這款 App 的時候,也找出問題點:駕駛在接送乘客時,手機會發出鈴聲通知有下一位乘客。這樣的鈴響通知可以增加接客率,並且有提醒的功能。但團隊成員提出自己的想法:「試想一下,已經工作好幾個小時的駕駛,突然聽到過於響亮的鈴響,會不會壓力倍增?」考慮到每個人回應壓力和臨時事務的方法都不同,隨後,他們也針對這項功能做調整。 沒有一位產品經理能完全了解,或準確預測產品是否能為各個客群接受。多元化的團隊能推動創新,從多方視角的分析,塑造出更好的產品,並且讓產品擁有競爭優勢。 期待打造出受歡迎的產品,除了產品經理要具有多元化思考,團隊成員更要囊括多樣背景、特質,才能避免落入「團隊產品體驗 = 客戶產品體驗」思維中。因此將 D&I 概念導入團隊,是勢在必行的!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婕廷 參考資料|來源、來源、來源、來源 August 29, 2018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g8HUZ

告別性別二元!性別友善廁所是怎麼落成的? https://ift.tt/2MWjh60 讓我們拿掉一男一女的性別二分符號!透過作者 Yen-Tsen Liu 一起細看,一間性別友善廁所是如何從無到有? 記得四月還五月的時候,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準則手冊終於付梓。之前擔任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的黃麗玲老師傳訊息來,跟我說北市府來函索取手冊,日本名古屋大學也帶隊來台大參訪,想回去作為推動的參考。那時候我覺得很高興,想寫點紀錄,但在國外,中文語感變得很差,一直沒辦法起頭。 後來短暫回台灣,麗玲老師找我去台大剛落成的教學大樓二期,看新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多虧 2015 年學生會努力爭取,現在的校內法規規範,所有新建建物,應有至少一間性別友善廁所;而既有建物得由學校直接改建,或由主管單位向校方申請補助設置。 教學大樓的性別友善廁所是最早完成的案例之一。 但教學大樓的標誌,並沒有如我當時規劃的作法施作,而是遵循該建物自成一格的指標系統。麗玲老師說,是因為發包的建築師事務所自己完成了大樓的指標系統,而廁所是其中一部分,於是就遵循該建物的系統,而非我當時的設計。台大的建物的指標系統尚未有長期的統一規劃。校級單位尚且如此,更別提系所自己管理的建物了。(推薦閱讀:廁所的性別論戰:我們該分男廁女廁嗎?) 原設計 實際施作 原設計,以社科院圖書館模擬 實際施作 許多建物基於系所自治,由各單位自行管理。而系所自己也有募款能力,校方因此不太能干涉系方自己對空間的安排。這也是為什麼友善廁所最先改建的是校級建物,而系院所自己的建物,無法直接由校方改建,而是主管單位同意改建後,向校方申請補助。 當時老師剛從荷蘭回來,聊到她參訪一些大學的校園規劃單位,是有比較大的權限,而校園規劃單位的負責人也是建築規劃背景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甚至是不需要博士學位的。專業是相對比較被信任,也比較能把統一校園的指標系統做好,而不是台大各自為政的狀況。台大雖然有校園規劃小組和校規會,但就現在的預算與人力,我的觀察是仍然有困難。另外,指標與尋路系統的規劃,本是一門專業,而台灣的建築師事務所,一般看來,並沒有把這部分處理得很好的能力。 使用者的體驗如果斷裂,背後運作的組織往往也不合作無間。 推動設置頭幾間廁所 台大應該是台灣第一間將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寫入校內法規的大學。因為校內建物數百棟,需要一個設置的參考準則,讓施工單位可以藉此蓋出有一定品質保障、安全、且讓不同族群使用都能自在的如廁空間。 這是相當進步的做法,不只放眼台灣,甚至在世界亦然。 2015 年 7 月,台大校務會議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辦法〉之後,當初推動的學生會成立一個小組(性別工作坊),和校方規劃單位(校規小組)合作,推廣觀念,並同時蒐集各方對友善廁所的正反意見。 2016 年中舉辦的學生活動中心改建公聽會 廁所隨建物主管機關為學校或系所,有兩種不同的推動方式: 第一,系所建物。如同前述,基於系所自治,校方無法硬性推動設置。如果要改建廁所,系所只能獲得總務處補助其中一部分。姑且不論對性別議題的立場,對她們來說,錢永遠有其他更值得花的理由。 這樣的條件下,可能的做法,只有各系所學生會從系務會議提案。因此,當時學生會跟各系的系學會合作,說明性別友善廁所與相關法規,爭取在系內透過民主程序推動(2016 年底,至 2017 年中)。 不過,只在人文、法律、社科領域的科系進行比較順利,理工電資醫學等科系的學生對性別議題是比較漠然的。 而即使一些科系的學生會願意支持,但系所現實條件仍無法設置。我自己幫忙講過法律系跟哲學系的說明會。在哲學系的說明會結束之後,哲學系當時的系會幹部說,他們是沒有經費也不可能(系館或將搬遷)做設置,會找我們來,只是仍然希望在系內推廣性別平權的觀念。就我所知,只有社會系與社會工作學系在系務會議初步提案通過,並且經過全系公投(2017 年 6 月)的方式決定想要的性別友善廁所平面配置,改建預算約為 90 萬元。預計 2018 年 8 月動工。 第二是校級建物,這裏比較順利。直接由校園規劃小組協調(2015 年底),擇定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活大)當作測試點。 活大二樓男廁因為離活動中心舞台的後台最近,只要舉辦活動有表演,就很容易被學生當作更衣間。曾經因女生也跑到男廁換裝而引發爭議。順水推舟,拆掉改建成不分性別的廁所正好。不過,在設置之前,學生會與校方的校園規劃小組也舉辦好幾次的公聽會、說明、工作坊跟問卷蒐集(2016 年 4、5 月),以期暸解相關行動者對設置友善廁所的想法。 後來活大的性別友善廁所成為第一個落成的廁所(2017 年 3 月),我們還做了很詳細的問卷,去調查這間廁所的使用狀況跟意見回饋(2017 年 6 月)。 活大廁所的設置,師生反應還不錯。325 份回收問卷中,超過半數的同學(56%)支持持續推動性別友善廁所,並且認為新廁所明亮度與整潔度提升、更照顧隱私、並且不會讓人感到不安全。不過,受限於原廁所基地過小,比較多人認為空間仍然太狹窄。 這些意見跟施工過程碰到的困難,都被納入友善廁所的設置準則撰寫與調整中。舉個例子來說,性別友善廁所常碰到擔憂偷窺的質疑,於是防窺的隔間設計便被寫到隔間設置有關的建議中。 隔間上加裝橫版阻隔偷拍/窺,此為教學大樓二期廁所 後續的一批已完成或規劃中的性別友善廁所,都是校級建物改建或按規定設置的新建物。例如教學大樓第二期(已完成)、生物電子資訊教學研究大樓、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工學院綜合新館、人文大樓、活大二樓的第二間友善廁所等。 2017 年 12 月,歷經許多人數年的共同努力,《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準則及參考手冊》終於出版。準則與手冊花了相當大的力氣說明國內外推動的情形以及推動理念,我覺得寫得用心且完整,就不再贅述了。 作為一個設計師 我的角色先是標誌系統的設計者,後來協助一些推廣、調查跟手冊的校對。 當時被介紹參與比稿時,便得知標誌不能使用任何人型,也不能採用指涉任何既有性別意涵的圖像。也就是說,傳統常見的一男一女人形並列的圖像,完全被捨棄。 在 thenounproject 網站輸入廁所標誌後,出現的結果 之所以會這樣做,是考量這樣的作法會讓人聯想到傳統二分的性別符號,對跨性別者並不友善,而將性別意涵拿掉後,也就沒有使用人形的理由。校規小組非常用心,在決定這個方向前,和校內性別社團做過縝密的討論。 取而代之的,是回歸廁所的機能:使用便器和盥洗設備的圖象。原先我在設計時,仍不確定應該使用哪些便器與盥洗設備。我們也需要驗證,採用這樣的標誌,使用者看到後,是否能正確聯想到廁所。 於是,台大學生會和校規小組合作,我們辦了一個工作坊。初步測試使用小便斗、馬桶、洗手台的圖案排列組合之後大家的看法,參加者除了一般學生、校內性別社團外,也有跨性別者。最後整理所有人的回饋,決定採用馬桶搭配洗手台的組合,而小便斗因為排除非生理男性,在這裡被淘汰了。 2016 年中舉辦的性別友善廁所標誌設計工作坊 幸運的是,標誌完成設計後兩個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公開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報告,也建議性別友善廁所不應該使用任何具傳統性別意涵的圖示。 最後完成的標誌作品如上,有興趣可參考此連結。一個遺憾是仍然必須使用「性別友善廁所」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名稱。一些我們諮詢的使用者表示,這樣刻意的作法,反倒讓人不太舒服。 儘管如此,如果不指明是「性別友善廁所」,這樣耗費心思規畫的不分性別廁所,在校方許多人眼裡,就失去設置的正當性。所以,不管是在法規或實際施作上,仍然使用這個名稱。 希望未來台灣社會能友善到對這點能不大驚小怪。 當時有找廠商打樣,讓校規小組能帶著裝著樣品的公事包去推廣。不過,我當初並不了解校內建物外包的生態,所以比較遺憾的是這套標誌系統實際上如開頭所說,不一定會按圖施作出來。 當時打樣的成品與規範手冊,可以放在公事包內攜帶,不論是宣傳或給施工方參考都很方便。相關標誌若要尋求授權使用,請洽台大校園規劃小組。 這幾年來隨執行的品牌識別案件越來越多,越覺與其把類似的規範定義出來,不如把「規範使用過程的設計」一起做好,譬如說,直接提供有彈性的工具,讓使用規範的人可以直接用它產生所需的素材。這是一種將 Design after design 納入設計原初考量的作法,也更接近服務設計的思維。它需要更深度整合設計端與其他相關行動者,現在回顧,可惜的是我當初並沒有那樣的能量去做這件事。 其他:北歐廁所紀行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在台灣聽到不少這樣的說法:「北歐國家校園都會有無性別廁所,或無性別廁所非常普遍」。我想這樣的說法,是立基於大家對北歐向往性別平等進步的印象。 後來我實際到了北歐留學,卻發現並不是如此,至少以我去過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芬蘭幾間大學校區為例,我都沒有看到有系統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丹麥與挪威我也只是觀光客行程,不完全確定,有誤請指正)。 以我就讀的芬蘭 Aalto 大學和比較熟悉的赫爾辛基大學來說,學校的廁間基本上都還是男女分開的,也都主要使用傳統的男褲裝女裙裝人形識別。不過,往往偶然遇到被動手改掉的廁所標誌,令人感到興味。(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從玫瑰少年憋尿看性別友善廁所) (左)(中)媒體系系館的廁所,性別標誌被白紙蓋掉,寫「會便便的生物」跟「會拉屎的動物」 設計學院的廁所,直接挖掉裙子變成無性別廁所。另外還有幾間也這樣 這種 DIY 的無性別廁所,在台灣比較少見,一部分和北歐廁所的廁間比較少見小便斗,大多都是獨立有門廁間有關,也就是說,男女廁的配置差異相對小。 獨立的男女廁間配置一例,常見是每間各自有自己的馬桶,與盥洗台。此為阿爾托大學的學生活動中心廁所。 如果我們把這種空間配置,也視為一種制度產生的路徑依賴,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歐比較常見自行改造的無性別廁所。而且也不難理解,在台灣改建成本可能是比較高的,因習慣既有配置而產生的質疑也會比較多。 「如果廁所都是馬桶,沒有小便斗尿尿怎麼辦?」 本文獲 Yen-Tsen Liu 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詳看:友善廁所記事 August 29, 2018 at 10:53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Wjh60

如何停止喜歡那個根本不愛你的人? https://ift.tt/2BYK8Ks 總是愛上傷害自己的人?別把不對的行為誤解為愛的表現,了解何謂「愛的誤區」,釐清你真正想要的親密關係吧!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最近收到了這樣一條粉絲留言:「KY 你好,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很期待和嚮往美好的愛情,也一直在尋覓愛情。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喜歡上那些並不喜歡我的人,因此我常常覺得很痛苦。而我現在雖然在戀愛,可很多時候也能感覺到對方並不是真的喜歡我⋯⋯我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我是不是停止不了這種循環了?」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松子從少女時期開始,就始終懷抱著對美好愛情的幻想和憧憬,毫無保留地去愛別人。可是,松子也總是愛上那些不夠愛她,或是沒有能力給她一段健康親密關係的人。因此,直到她短暫的一生走到終點,也沒能得償所願。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煩惱和困惑,別擔心,這並非什麼「命運的詛咒」,也不是罕見的「疑難雜症」。這背後有具體的原因,也有好的解決方法,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帶給你一些相關的幫助。 圖片|來源 他是不是真的喜歡你 其實沒那麼容易辨別 很多時候,識別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喜歡自己,其實並非易事。很多時候,人們總是跟不夠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在很長時間中沒有意識到,對方其實不那麼喜歡自己。 這是因為,我們對愛的理解其實是有很多誤區的。而正是由於這些關於愛的誤解,使我們常常把一些別的東西錯當成了對方愛自己的表現。 1. 語言好壞都是一時的,行動才是你需要關注的 真的喜歡你的人會在行動中把你的利益看得很重,甚至為了你妥協自己的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很多人在關係中會把言語看得太重。我們記得對方一句諾言、或是一句惡語,通過這些言語判斷對方對自己的情感。因為一句諾言快樂,因為一句惡語痛苦。但其實語言永遠是瞬間的,它是情緒性的,它什麼都不能擔保、也什麼都無法說明。說的人也沒有想過,自己還會變。 只有行動能成為你判斷一段關係的依據。忘記他說過的一切。他做了什麼?在某個情境中,他是如何選擇的?他是選擇了優先照顧自己的需要,還是優先照顧你的需要?在你們關係的大部分情境中,他的選擇是什麼樣的?(推薦閱讀:【為你挑片】《壁花男孩》為什麼人總是愛上不愛自己的人?) 如果行動中已經能夠看出明顯一致的趨勢,那就是你該信任的至少能代表一段較長時間的結論。 2. 別把其實不對的行為誤解為愛的表現 印像中大概是從中學時期開始,「霸道總裁」類的小說和電視劇突然流行了起來。除了標配的高、富和帥以外,他們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對另一半有極強的佔有欲、控制慾和嫉妒心。他們會打著像是「因為我愛你」、「你是我的人」這樣的名號,肆意入侵對方的邊界,約束對方的行為。 對關係中錯誤行為的浪漫化,加深了我們對愛的誤解。說著愛你,卻限制你和朋友之間的正常來往;說著愛你,卻莫名不准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說著愛你,卻常常讓你感覺如履薄冰,似乎連基本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事實上,過強的佔有慾和控制欲通常都並非出於對伴侶的愛,而更像是一種自我滿足,也是一種過度自戀的表現。 很多人會覺得,對方那樣的為我吃醋,難道不是因為太在乎我、太愛我了嗎?很可惜,答案是未必。當所謂的吃醋演變成了對你生活的過度干涉,甚至完全不顧你的個人意願時,就不再是喜歡了。因為他不惜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傷害你的生活和感受。沒有尊重的關係,只是單方面滿足自己的自私。 3. 你需要把激烈的情緒和喜歡區分開來 還有一種情況也常常被誤當作愛的表現,那就是一些激烈情緒的流露。比如說,對方可能會為了你痛哭流涕,為了你歇斯底里,為了你做一些看似很瘋狂的事情,甚至不惜傷害自己。但這些都不能成為他是真的喜歡你的證明。 我們曾經寫過的電影《兩小無猜》中朱利安和蘇菲,這兩個人的癡纏糾葛持續了二十年,他們的情感激烈而又熾熱,可以為了對方做任何事。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懂得什麼是愛。他們那種激烈的、失控的情緒灼傷了他人、對方和自己,這使得兩人最終也沒能走向一個好的結局。 真正的喜歡和愛,是去尊重對方的需要和感受,是去考慮什麼是對對方好的,去了解什麼是對方想要的,尊重對方的意願和自主的選擇。把自己強烈的情緒宣洩給對方,仍然是自己的一種需要而已。 每個人都會自私,但因為喜歡,我們會努力尋求一種共贏的方式,而喜歡地程度越多,我們會在越多的時候,選擇把對方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所有的關係中,都一定存在需要妥協的時刻。那些心甘情願妥協的時刻,就是你們雙方確認喜歡存在的時刻。 圖片|來源 為什麼你總是喜歡上不喜歡自己的人? 一個首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把自己痛苦的時刻,錯誤理解為「這說明我真的很愛他」。所以,在喜歡上不喜歡自己的人時,他們頻頻感受到自己被對方刺痛,而他們不斷把這解釋為「自己真的在乎對方」,「即便這樣我仍然被對方吸引,他一定是特別的那個人」。 精神分析大師 Charles Brenner 曾經指出,我們心靈運作最基本的機制就是「趨樂避痛」。但在這些人身上卻不是如此。這就是「認知」對我們的心靈施加的欺騙。影視劇、言情小說,告訴我們虐戀才是愛得深。我們的頭腦在痛苦和深愛中畫上了錯誤的關聯。 然而,痛苦固然是愛的一部分,但不要忘了,快樂也是的。你並不喜歡那些給你帶來很多痛苦的人,你的本能原本會這樣告訴你。你只需要反覆告訴自己,你因為一個人感到快樂,才更能說明你喜歡那個人。 除此之外,總是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或是甘願待在這樣一個人身邊,有一個主要的原因還是低自尊。低自尊者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相信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 因此,當這群人面對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時,他們才會感到真實:這就是世界該有的樣子,他看到的是真實的那個「不夠好」的我。而那些很喜歡他們的人,讓他們感到不適,他們在這些人面前找不到真真切切的自我感。我們會首先追求真實的存在,然後才追求幸福的存在。當我們認為「不被喜歡」才是應有的真實,我們永遠也走不進一種快樂的人生。 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只喜歡(至少在一開始)不喜歡自己的人,並且沉迷於努力讓這樣的人喜歡上自己。而在對方終於喜歡了自己之後,就又沒有了興趣。 這看似和上面那種願意妥協的情況十分不同,但其實本質上也與低自尊有關。這類人因為無法從心底認可自我的價值,所以不斷通過「讓不喜歡自己的人喜歡上自己」這件事來證明自己是有魅力、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而對方喜歡上自己以後,一切又變得不真實了(而令自己厭惡了)起來。潛意識在說,「這不是我應得的」。同時,他們也不再能從這種方式中得到提升自尊的幻覺了。 除了自尊水平,一次又一次地喜歡上不喜歡自己的人,還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種創傷的強迫性重複。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曾在愛中受過傷害的人,因為潛意識裡想要改變當初的結局,所以一遍又一遍地將自己置身於一種'類似的創傷極有可能重新發生的處境中,希望改變事件的結局。(推薦閱讀:現代人的親密關係:我們愛上的人,總是比較愛自己?) 然而,後來的臨床經驗中,學者們發現,儘管弗洛伊德認為,人們重複的目的是重獲掌控,但現實中,人們幾乎從來無法如願。強迫性重複導致了更多的受難,有時是受害者自己的受難,有時是其身邊人的受難。 給那些想要停止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一些小建議: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認真覺察自己在喜歡那個不喜歡自己的人時的感受。 你可以好好問問自己,喜歡他這件事對你而言,究竟是不是痛苦大大蓋過了快樂的時刻。如果一時半會不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你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用記日記或是時時記錄的形式,將你和他在一起、或是想到他時的感受和想法記下來。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問自己親近的朋友,他們是否覺得你在這段時間裡的狀態是好的、開心的。有的時候,我們身邊的旁觀者會比自己看得更加清楚、客觀,而一個人是開心還是難過,在了解他的人眼裡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樣做的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防止你在對方偶爾貌似對你不錯的時刻,就又忘記了大部分時候的自己是如何煎熬了——因為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尤其是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時。 同時,你還需要認識到健康的親密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雙方平等,互相尊重,肯定對方的價值,重視對方的意願,這些都是建立一段好的親密關係的基礎。在這樣的關係裡,兩個人就好似兩棵依偎著彼此的樹,即使親密得將枝葉都纏繞在一起,也始終是相互獨立的兩棵樹。它們不會讓身邊的樹按照自己想像中的模樣生長,它們愛著對方本來的樣子。 也就像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裡所說的:愛是人身上的一種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樊籬並使人與人結合。愛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離感,但同時又能使人保持個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愛中會出現這樣的悖論形態: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又仍然保留著個人的尊嚴和個性。 最後一點,也是我始終相信的一點是,愛自己是被愛的最重要前提。當你的伴侶對你不夠好、不夠重視你時,你要能夠感到憤怒,你要能夠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你要能夠有能力為自己聲張。你會發自內心的覺得,一個不喜歡你的人,而又從你對他的喜歡中獲益了的人,不值得你的付出。因為你就像我們每個人類一樣,需要雙向的、相對對等的情感,你需要被珍視。 不要習慣任何會讓你感到痛苦的東西,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種關係。相信我,你不是喜歡痛苦,你只是習慣了痛苦。 如果你也是一個看不到自己可愛之處的人,不如試試臨床心理學家 Melanie Fennell 的小練習,試著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你有什麼積極的品質?不用完美地擁有它。沒人能做到百分百地誠實不撒謊。如果你有,就寫下它。 你有過什麼成就,不論它們多麼微小? 你有什麼天分或才智,不論它們多麼微小? 其他人喜歡或者欣賞你哪些方面?想一想一般人們會誇你什麼。 你有哪些你所欣賞的人的品質?有時候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會更容易,我們可以用他們和自己比照。 你沒有哪些缺點?既然有些人更容易想到負面品質,不如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殘忍、冷血等等,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麼你肯定是和這些不一樣的人,可以將這些寫下。 一個關心你的人會怎麼評價你?設想一個你所知道的尊重、支持你的人會怎麼形容你? 如果你有很親近的朋友,並且你很信任他們,那麼可以讓他們幫你一起列出一個他們喜愛你的清單。 在對自己的美好之處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之後,也希望你能漸漸明白,如果你還在喜歡一個不喜歡你的人,沒有關係,那並不是你的錯。但請你至少為自己保持一種開放性,不要關閉遇見其他人的機會。也許你會遇到一個人,讓你知道真正被喜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從此你就能夠拒絕那些不夠好的戀人。 以上。 August 29,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YK8Ks

《延禧攻略》仿妝!瓔珞、嫻妃、富察皇后的唇妝這樣畫 https://ift.tt/2Lyws8v 引起全民追劇的《延禧攻略》!除劇情引人入勝,眾女主角的髮型及妝容亦在網上引發熱潮。透過香港 01 的介紹,一起看看《延禧攻略》的妝容如何完成吧! 設計對白:「捽甩你個妝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信一眾《延禧攻略》的粉絲都已留意到,劇中一眾女星均以類似幾年前流行的咬唇妝示人。而其實化妝師並不是「膚淺」地追趕潮流,而是溯流追源,參照由清朝遺留下來的畫作《玫貴妃春貴人行樂圖》,發現當時的女子會刻意只畫下唇,讓雙唇顯得玲瓏小巧。在參考完畫作之後,製作人與化妝師才決定要在劇中如實還原當時的女性的妝扮。 圖|香港 01 提供 (圖片來源:微博@于正) 而只要仔細看清楚,這種妝容與咬唇妝有些許分別。「咬唇妝」的著色面積較大,上下唇都會塗上唇膏,再以手指或掃中間暈開唇膏。「絳唇妝」的重點是上唇幾乎不上色,下唇亦畫上一半唇膏,色調外淺內深。而最重要的,是《延禧攻略》的唇妝是啞光質感,沒有光澤感。 早前,飾演瓔珞的吳謹言就親身拍片,分享如何畫「絳唇妝」,絕對是一大喜訊! 在選色方面,大家亦可以參考不同劇中角色的唇色,為自己打造出不同的形象。 富察皇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由內地演員秦嵐所飾演的富察皇后,氣質溫婉,行為舉止雍容華貴、端莊大方,偏沉實的朱紅色十分配合她的感覺,甚至可以突顯出其成熟隱重的魅力。不少女生可能會怕朱紅色會顯老,但其實朱紅色不單毫不失禮,亦可立即提升霸氣,十分適合一眾中高層女生在晚宴或重要場合塗抹,亦十分適合一眾獨立自信的女生!(推薦閱讀:【關係日記】《延禧攻略》帝與后:我是你的后,你的妻,我也是我自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推薦: ROUGE G 寶石唇膏 No. 45朱紅色(官方圖片) GIORGIO ARMANI絲滑啞亮唇膏 #403(官方圖片) Chanel啞緻柔滑唇膏56 - ROUGE CHARNEL(官方圖片) 嫻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一眾不愛出風頭、喜歡中庸處世的女生,則可參考由佘詩曼所飾演之嫻妃妝容。嫻妃溫柔賢淑中自有一番清高不凡氣質。細觀她的唇妝 ,紅中帶褐,光澤潤雅,偏向似玫瑰紅及乾玫瑰色。玫瑰紅及乾玫瑰色沒有褐紅或大紅的好出風頭,卻又比粉紅及珊瑚色多一份剛毅,十分適合簡約時髦、乾淨俐落的女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推薦: ROUGE G 寶石唇膏 No.03 淺花梨紅(官方圖片) GIORGIO ARMANI絲滑啞亮唇膏 #501(官方圖片) Chanel啞緻柔滑唇膏58 - ROUGE VIE(官方圖片) 瓔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然不得不提大家最愛的魏瓔珞。由內地演員吳謹言飾演的魏瓔珞,青春洋溢、機智靈敏,一由從宮女、宮妃再晉升至貴妃,活潑俏皮的鮮明個性不僅吸引了乾隆帝, 更讓所有觀眾癡迷不已。而在唇色選擇方面,她用上了俏粉色調,充分展現其少女氣息。一眾希望展現活潑、愉快感覺的少女們,不妨如瓔珞一樣,用上粉紅、甚或橙色的唇膏。(推薦閱讀:【如果你想】一個色號一個態度!給你的口紅色系推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推薦: ROUGE G 寶石唇膏 No. 62 古董粉紅(官方圖片) GIORGIO ARMANI絲滑啞亮唇膏 #301(官方圖片) Chanel啞緻柔滑唇膏43 - LA FAVORITE(官方圖片)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延禧攻略】「絳唇妝」原來有典故!選對唇色,化身劇中角色!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美麗背後】你愛搽唇膏嗎?其實這等同於把昆蟲屍體抹上嘴… 【美容真相】醫學專家:對抗衰老和皺紋其實只有「這兩種」方法! ​【My Choice】上班、假日和約會:3款滿足日常的夏日淡香水推薦! August 28,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yws8v

【一個人的派對】不直接進入成人情節,就不夠酷? https://ift.tt/2BSFmhG 作者卡比小姐寫獨身女子的百態心事。倘若我們在擁有性自主的年代,那憑藉自己的感受,選擇「做」與「不做」都是種忠於自我的行為吧! 和男人一樣放蕩,女人就成功顛覆了父權社會的遊戲規則嗎? 我在爵士酒吧的門外等利亞。一個長得像尼可拉斯 · 霍特的碧眼男生在外頭抽著煙,也像在等人。 「日本人?」他單刀直入。「香港。」雖然明明是澳門,但在外國時這樣回答,事情比較簡單沒麻煩。「來旅遊?」「嗯。等朋友。她在上洗手間。」 「喔,就是剛才樂隊表演時一直講話的那個亞洲女生?」帥哥往往特別難聊。「她好奇心比較重多問了幾個問題而已。抱歉。」原來他剛才一直坐在我們前面。「我還好。只是我的朋友一直回頭瞪她。他是個很嚴格的爵士迷。」他一邊含情脈脈地說話,卻沒有別過頭把煙圈往我的反方向吐。 利亞和那個「很嚴格的爵士迷」剛好同時走出大門,有說有笑。那是續攤的警號。倫敦的夏夜下著短暫的陰雨,清涼得像威士忌的冰塊。我其實很累很想回旅館睡,但為了利亞,我們四人又去了「巴士底酒吧」,現場樂隊走的是英倫搖滾的路數,進門時,剛好在翻唱「綠洲合唱團」的名曲《Wonderwall》。 第二天,利亞大清早就離開了那個「很嚴格的爵士迷」的家,約我在旅館樓下一起吃早餐。 「所以,怎樣?」「就是連做愛也過於安靜的傢伙。」利亞一直猛喝黑咖啡提神。「你的尼可拉斯 · 霍特又如何?」「我倆清白得很。」 利亞意味深長的笑著看我。我一股腦兒地說:「人帥就可以橫行天下了嗎?他開車送我回旅館的時候,不斷摸我的大腿,我已經一直推開他。多聊了幾句、喝過一次酒,就等於同意上床嗎?沒有說同意就是不同意,說不就是不。不是欲擒故縱,不是欲拒還迎。」 「看樣子還以為是個紳士呢。」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對待性愛的態度不隨便,就是背叛了女權主義、性解放了嗎?我們不放任自己睡別人,就是不忠於自我嗎?和男人一樣放蕩,女人就成功顛覆了父權社會的遊戲規則嗎?」(推薦閱讀:「 性從來不只是為了生育!」解放女性慾望的三部 TED 演講) 圖片|來源 「不好意思,麻煩再添點咖啡。」利亞向侍應生喊道。「這話題太重要了,先讓我清醒清醒,再洗耳恭聽。」 「我不是不喜歡那個長得像尼可拉斯 · 霍特的男人,但我昨晚真是累透了,只想一個人好好休息。如果『必須』見人就睡,來表現自己是個獨立女子,不是本末倒置了嗎?」「別一大清早那麼學究。你辜負了良辰美景。」利亞歪著頭看我。利亞的邏輯和他同出一轍。我把他的手從我的大腿上推開之後,他很淡定地說,如果不是現在不是今晚,就意味著你永遠放棄了難得的機會,因為不會再有下次。 他大概會是那種第二天留下字條說「感謝昨晚的款待」,但不會附上聯絡方式的人。P 先生曾給我看過別人留下的字條,他居然沾沾自喜捨不得丟。 「所以愛惜自己的身體就是沒趣、老古板,尤其成為『敗犬』以後,還不把握機會主動獻身,就是食古不化?」我邊說邊把盤子裡的香腸狠狠切成幾小段。「我還以為你喜歡霸道總裁壁咚那一套,原來你和我一樣喜歡高高在上掌握主導權。」利亞笑著,用拇指輕輕抹去我唇上的咖啡泡沫。(推薦閱讀:【周芷萱專文】為什麼女人的性珍貴,男人的性浮濫?) 我沒好氣糾正她,她明顯還因為昨夜的艷遇而活力充沛。我用叉子把太陽蛋弄破,用麵包沾著焗豆吃,這家的食材都是有機的。 「你知道我為何對吃那麼講究嗎?」 「嘴饞嘛。」 「因為身體是聖殿,是應該珍而重之的寶貝。」 「二十一世紀了大姐!」 「以往女性的身體被男性視為私有財產,不可隨意;但如果自由意志和社會環境已容許我有選擇權了,那麼飢不擇食或精食細膾也是我自家的事。開放接受,是自我解放;懂得拒絕,也是忠於自我。」 像利亞那樣快樂先行、活在當下,從性的主導中獲取自信和力量,亦未嘗不可,但我不想被男人玩弄於股掌,也沒有興趣玩弄他們。電影和小說看多了,艷羨主角總在對的時間、地點遇上對的人,做各種浪漫的蠢事——看星星、散步、在門前優雅地吻別,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囫圇吞棗,以為不直接進入成人情節就不夠酷。良宵美景是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做喜歡的事,性不是唯一的。 「那些只剩下性的良夜,又有幾個真正讓人緬懷呢?」利亞早就連客套的字條都懶得留了。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單人派對」 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August 28, 2018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SFmhG

為你選書|《母礙》:女人不是生下來做母親 https://ift.tt/2C2FnQe 女人迷作者海鷗小姐讀《母礙》,細看不同的女性角色來烘托出「母親」與「親職」的壓抑與衝突,一起思考,何謂母職以及其意義。 母職是天性還是傳統包袱呢? 縱觀古今中外,「母親」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很重要的角色參與者。包含了照顧、養育、服務與安撫孩童及支援其他家庭成員等相關責任。 但相對的,「母職」的社會化並不代表只有生理上「成為母親」的女性,其餘在整個建構以「家庭」為單位主的社會場域外,另外其他女性相對的支援體系所含蓋的基礎「女力」,包含了以家事外包為主的「打掃阿姨」、專業醫療兼情感勞動的「居家護理人員」,乃至延伸至嬰幼托育的「保姆」、「看護」等,構成了女性的社會位置與其間的角色。(當然這些職位也有男性,但比例上女性仍占大多數) 《母礙》一書中,以多個不同的女性角色來烘托出「母親」與「親職」的壓抑與衝突,相對於本書男性角色的單薄,甚至對於男性對於「父親」角色的慌張與逃避,童年經驗的過往,往往在成年後造成某些心理及情緒的塑造,都會不斷的複製,或帶來不同的影響。(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寫在母親節前夕,我能不能不做超級媽媽) 圖片|來源 尋找隨侍聽話的產後看護:「母職外包」的女性焦慮 此書背景預設為荷蘭,一個以產後照護制度優良的社會福利國家,一般而言,政府會為新手媽媽安排看護,而多半在生產當天或隔天抵達家裡,提供 8 天左右,共約 45 小時(看保險公司,時數可能有差)的居家照護,除了像是私人教練那樣,帶著父母一步一步學習初生嬰兒照護,教導所有新手爸媽該有的技能,還幫忙洗衣拖地打掃家裡,需要的話也可以煮飯、購物或其他居家服務。 對於「看護」的刻板印象與角色認同,大抵源自於父母、親族、教育與媒體的塑型,要有超乎常人的情感勞動——「愛心」與「耐心」,至於外在形象,便不是那麼重要了,畢竟「母職」的代理通常意味著減少家事、育兒工作上的負擔,女主人方能夠迴避了當她們要求丈夫更平等地參與家務時,所引發的緊張與衝突。 不過,作家艾絲特.維爾霍芙運用了極為細緻的人物描摹,來描述這位「非比尋常」的照護員——「哈樂琴」(劇中女主之一),她有點美國真人實境秀「嬌妻」系列的味道,但眼神和善,染成金色的頭髮在腦後鬆鬆地挽成髮髻,身穿白色護士制服,一雙長腿底下穿著白色運動鞋。 在這樣的角色安排之中,投射出下意識的「母職期待」, 一個外表不俗的居家服務員,但仍符合常規,一如那些剛出社會,有點青澀,但應該「聽話」的女性協助者。 女主人蒂蒂因懷孕生產後得了「恥骨功能聯合障礙」,讓她幾乎無法自由行動,同時也讓原本看似琴瑟合鳴的夫妻關係降到冰點,當然,家庭需要人手,不過透過政府核發的「福利」,對一般的小家庭來說,是否也會有管理、審查上的疏漏呢?萬一照護員敷衍塞責、偷懶打混又該如何呢? 社會期許女性的角色,或是女性所必需扮演的社會角色,通常並不單一,一如女主人蒂蒂除了「母親」的角色外,更迫切想調適的是身為「妻子」與「職業女性」的相互融合,但現實與理想間,總讓大部分的女性無法兼顧,這讓人失落,也她和伴侶間增添嫌隙。故「居家服務」在表面上像是久旱逢甘霖的急時雨,卻讓一批「陌生人」的角色,披上了以「職業」為保護色,堂而皇之的「侵入」了家中最私密的空間。 圖片|來源 故書中的主線,與其說是「哈樂琴」身為「女性復仇」式的「家庭驚悚」懸疑題材,更多的著墨在於不同「母親」間在處理家庭照護課題的為難與艱辛。網路上不少媽媽社群對於此一議題也從無冷場,包含「媽媽友」、「婆媳關係」、或是「豬隊友」,在在表示出父權文化對家庭功能認知上,將「母性天職」這樣的自我形象深深內化為女性自我要求的道德標準;迫切想要逃離,但又希望能夠符合傳統文化建構下的父母職責,來審視其他女性的矛盾感。(推薦閱讀:媽咪的斜槓人生|每個媽媽都在過斜槓人生,卻不是能寫在履歷表上的那種) 帶著原生家庭的傷,與無法面對自己的孩子 相對於「母慈子孝」的東方隱喻,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下,「不黏不膩」的家庭關係可能也只是某種人們對西方家庭的某種刻板印象:大部分的孩子學校畢業都為了自己的前程各奔東西了,真正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反而少很多;又或者很多家庭都是經歷多段婚姻或同居關係的重組後,家庭成員或多或少呈現出更多相處與協調上的困難。 但這並不是造成「家庭風暴」的主因,更多時候,是家庭成員在各自擁有心事後,無法感受對方而產生溝通困難,就像書中小說一段蒂蒂與母親奈莉的對話,奈莉提到:「當你做出像生孩子和結婚這種重大決定時,你自己通常也還是個孩子,你深信自己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會做得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深信不會犯下他們曾在你身上犯下的錯誤。」 這樣的錯誤,源自於童年經驗的過往,有可能是父母忙於生活,而忘了在孩子想要得到肯定時的一個鼓勵、擁抱、或是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進行比較等。 書中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女性角色,即是哈樂琴亡夫的妹妹,女警米麗安,因為懷疑嫂嫂刻意殺害哥哥及其他受害者,秉著為家人討公道的「正義」,三番兩次濫用職權,私下查訪哈樂琴的生長背景。相較於社會上對「組成家庭」的保守期等,小姑或妯娌等「親戚」自動納入「原生家庭」的枝葉圖,常常會左右家庭相處的磨合度。當然,在歐美的家庭關係上,這一方面的介入會比亞洲國家少,但也並非完全沒有任何作用。 圖片|來源 無法請求原諒的人生,是最可怕的地獄 一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母礙》將人性的光明與陰暗面做了極為流暢與恰如其份的比喻,在沉靜、節奏不快也不慢的洽當進展中,強調了有如血緣與家庭中那隱而不顯的緩慢裂痕,正深深的將原本應該和諧的關係推向宿命的深淵。 透過角色的重重抽絲撥繭,哈樂琴的犯罪動機被一層層撥開。她曾經其貌不揚、內向不討喜、甚至經歷母親上吊自殺後的創傷等等,讓這個渴愛卻不被理解的小女孩一直習慣帶著面具討生活,而成長過程中同父異母的姐妹(主角蒂蒂)因為兒時的撒謊而造成了她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誤解。而根據統計,許多反社會的社會暴力犯罪者多數在小時候遭遇同儕排擠或霸凌,成長中對愛的缺乏,讓他們的人格產生缺陷,對自己與他人的疼痛感受低落。為了她合理化內心的焦慮,把她不喜歡的人事物「做掉」成為她狩獵或復仇的儀式之一。但每當她作案後,就會馬上搬家、改名、變裝易容等,甚至再度尋找可做案的目標。 社會派寫實的犀利風格,總是在故事的每一章節中,慢慢揭露這個破碎家庭的核心問題,層層堆疊出荷蘭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觀點,比方說荷蘭人喜歡偷窺別人的生活,所以陽台上面充斥著觀星望遠鏡;而其諸如「悅悅和娜娜」、「米菲兔」、「巴斯東焦糖餅乾」,甚至是主角人名「哈樂琴」都將歐洲神話傳說寓生活於文字中,而更加鮮活了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而這本書最令人意猶味盡,也引起讀者無限惆悵與反思的,即是結局中令人驚駭萬分的真相,和那無法和自己和解的傷痛,都永遠埋藏在時間的洪流中,不見天日。(推薦閱讀:家庭的關係課題:與父母和解,我們都有力量修復自己的傷痛) 醫療照護體系的黑洞:家事勞動者與他們的僱主們 「醫療業總是有職缺。」一如書中女主人蒂蒂丈夫奧斯卡一句無心的揶揄,正好戳中不論是保姆、居家看護及看護員的普遍低薪、高工時 、又時常未受到家屬及病患該有的尊重,而導致熱情容易消磨而退職,造成極大的人力缺口,故只能引進更廉價的外籍勞動力來填補人力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已開發或未開發的國家,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普遍認知,多半集中在那些社會討論度較高的「醫師」、「營養師」、「治療師」等「師」字輩專業人員,而同樣身為維護人們身體康健與照護的第一線照服員,卻仍被秉棄在這樣的防護網外。更多時候,「照服員」被粗淺的劃分成本地中上階層婦女的「母職代理人」或「家事、廠房與顧店傭人」,即便是二度就業的中年人投入了長照業,也通常被視為「暫時性替代人力」,為了溫飽或糊口而不得不將就入職的無奈選擇。 這樣一群在底層中的流動人口的勞力需求,不僅代表了「家務勞動」與「家庭照護」的混亂不清,還會是一條不斷向下剝削的路徑。相較於這本小說描擵的一場家庭人倫悲劇,或是社會上偶發的某些會虐待老人與小孩的劣質看護,或是被僱主惡意欺負、壓搾的弱勢勞動力,這些角色背後的社會、經濟結構,還有角色間的互動方式,應該有要更完善的制度規劃,讓不論是為人父母及子女,還是「居家照服員」,都有一個更友善的互動與勞動環境。 《母礙》 August 28,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2FnQe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為你挑片|《媽媽咪呀!回來了》練習成為自己的這條路 https://ift.tt/2BUuHD4 女人迷編輯與作者為你挑片,寫影評也寫生命故事,看見鏡頭下的縮影人生。《媽媽咪呀!回來了》從蘇菲與唐娜兩人的生命經驗,體會母職不是束縛,而是勇敢的泉源。 《媽媽咪呀》系列裡,唐娜是無庸置疑的第一女主角。然而,在相隔十年後的第二集裡,才完善了女兒蘇菲的生命史。 十年前故事開場,二十歲的蘇菲要嫁人,她想,得有人送我進禮堂啊,於是翻閱母親唐娜的日記,找出她生命裡的三個男人,開啟後一連串的故事,也揭開唐娜年輕時的愛與瘋狂。 唐娜自信、漂亮、充滿活力,一個人遠赴異國,獨力支撐一間民宿。她住在在碧海藍天的卡洛凱利島上,島上有奇瑰的傳說:相傳航行至此就會墜落世界的邊緣,地底還有碰到就能永遠幸福的噴泉。她轟轟烈烈地戀愛,也坦坦蕩蕩地做一個單身母親。蘇菲卻是二十年不離家門的小島女孩,交往了一個男友就打算託付終生。 圖片|來源 母愛好沈重,我值得她付出一生嗎? 故事進入第二集,劇情拆成兩半。一半隨著唐娜步入卡洛凱利島,邂逅三個不同風貌的男子;一半隨著蘇菲經歷母親過世、試圖重啟民宿的艱辛和焦慮。唐娜有多明亮,蘇菲就多沈重。 二十歲的她,為了向母親保證不會離她而去,著急著要結婚成家。母親過世後的她,回到小島上,為了完成母親的夢想而重新經營民宿。蘇菲仿佛沒有自我,留下或回家都只為了母親。 「她為了我花費了一輩子!」蘇菲解釋。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值得,值得唐娜耗費一生、勞苦工作,只為了獨力撫養她長大。 突如其來的暴風與打壞了民宿開幕派對的所有準備,蘇菲洩氣地癱坐在椅子上。「她一定會對我失望。」她喃喃。 唐娜太耀眼、付出又太多,蘇菲拼盡全力也追趕不上,於是必須竭盡全力也為母親做些什麼,才覺得自己沒有愧負這深刻的母愛,承載了一個人一生的重量。她匆匆地想結婚,又心懷猶豫想要出門闖蕩;她重整民宿,卻又懷疑自己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意義。她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活不出自己的路。(推薦閱讀:迷惘是最好的導航!《媽媽咪呀!回來了》:世界很大,我還在路上) 直到民宿開幕那天,蘇菲發現自己懷孕了。 圖片|來源 世界好大,人生好短?誰說人只有一種活法? 「我從未感覺我與我的母親這樣靠近過。」蘇菲伸手撫向小腹,她從自己的孩子身上,體會了自己對唐娜的意義。她終於明白,母職有時不只是一種束縛,還能夠成為勇敢的泉源。 開幕派對上,她終於完成從小的夢想:加入唐娜的演唱組合「唐娜發電機」。蘇菲取代母親的位置,站在唐娜的團員兼閨蜜中間。 第一集裡,唐娜華麗登場,連蹦帶跳演唱了〈Super Trouper 超級馬戲團員〉: Tonight the super trouper lights gonna find me Shining like the Sun. 蘇菲卻演唱了更為溫柔深情的〈I've been waiting for you 我一直在等待你〉: You thrill me, you delight me You please me, you excite me You're something I'd been pleading for 蘇菲唱著,給肚子裡新生的生命。畫面剪接,穿插唐娜獨自懷孕、生產的過程。這一刻,蘇菲終於能夠成為獨立的個體,將自己和母親區分開來。 世界上固然有人是天生的發光體,喊著「生命苦短,世界好大,我要尋找意義」,同時,也有人選擇從人與人的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孩子固然改變了唐娜的人生軌跡,卻也讓她與父母關係疏離、遭逢情傷後,找到與自己生命緊密相連的夥伴。孩子更是蘇菲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定位的契機,也因此意識到自己的出生對唐娜而言不是負累,而能夠帶來幸福、喜悅和勇敢: 「她當時並不害怕,她知道她做得到,因為她並不孤單,她有我。」 十年過去,蘇菲終於和自己和解,相信自己值得母親一生的付出和守候。 電影的最後一幕,唐娜抱著嬰兒蘇菲昂首闊步走進教堂,畫面一轉,蘇菲抱著新生嬰兒在親友團的陪伴下為孩子受洗。唐娜有她的獨立和承擔,蘇菲也有自己的幸福和安然。 世界這麼大,生命這麼短,誰說只有一種活法? 親愛的女人們,願妳不論勇闖天涯或安守家園,都活出自己的精采。 August 28,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UuHD4

為你選書|吳爾芙為何要寫《燈塔行》? https://ift.tt/2NnDe2w 女人迷為你選書,簡介吳爾芙撰寫《燈塔行》的背景與動機,一起看這位在文學上極具貢獻的女子,其思想如何建構而成。            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f)婚前的姓是史蒂芬(Stephen),西元一八八二年生於英國倫敦。她的父親是十九世紀知名的學者萊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她的母親茱麗亞(Julia)於一八七八年與他結婚,是他第二任妻子。史蒂芬爵士的亡妻留下一女蘿拉(Laura),茱麗亞攜來與前夫所生之一女二男─史黛拉(Stella)、喬治(George)與傑洛德(Gerald),他們結婚後又生下二女二男,依順序為溫妮莎(Vanessa)、托比(Toby)、維吉妮亞、亞得連(Adrian)。 吳爾芙從小就展現文學方面的天賦,常常編些故事取悅兄弟姊妹。她的父親也很早就看出她的才華,准許她隨意閱讀他藏書房中的書籍。吳爾芙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她的教育就是藉這樣自修而來。一八九五年茱麗亞去世,給一家人帶來很大的震撼。吳爾芙天性敏感,又很依賴她的母親,因此在此噩耗後陷於精神崩潰的狀態,經妥善療養後才康復。她的父親本來脾氣就壞,遭此打擊後變得更為暴躁。 自此之後家務由長女史黛拉操持,但兩年後她也不幸去世,使全家陷入更為困窘的境地。史黛拉原先承接的責任落到溫妮莎頭上,諸多現實的問題使她與她的父親的關係日益惡化。吳爾芙對她父親是有感情,但其中也夾雜著恨意,因為他此時的乖戾情緒已令人難以忍受。當史蒂芬爵士於一九○四年去世時,吳爾芙再度精神崩潰,而且比前次更為嚴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對她的父親充滿了罪惡感。她拒絕進食,並企圖自殺。 圖|聯經出版提供 當她好轉後,她與溫妮莎、托比、亞得連四人遷居,開始獨立的生活。同時她也開始在報刊發表文章。他們的新居變成一個聚會所,托比常邀請他劍橋的朋友們來此談天,吳爾芙與溫妮莎也參與其中。這些來訪的朋友都是自命思想前進的一群,幾乎無所不談,而且直言無諱。在這一群人中,里頓.史特萊契(Lytton Strachey)後來成為傳記作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志在藝術評論;戴斯蒙.麥卡西(Desmond MacCarthy)想寫一本偉大的小說,沒有寫成;塞克遜.唐納(Saxon Turner)想在音樂方面有所成就,但後來也一事無成。儘管這些人中有的未來並沒有大作為,但他們長期的交友往來成為二十世紀英國文壇上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文學掌故。他們被當時相關人士稱為「布魯姆斯伯里文藝圈」(The Bloomsbury Group),近年來迭有討論這一文藝團體的著作與當時相關人士的回憶錄發表。在這個團體中,吳爾芙無疑是成就最大的一位。(推薦閱讀:為你選書|讀吳爾芙《燈塔行》:當女人內化了父權主義) 四個兄弟姊妹的新生活開始沒有多久,又有悲劇降臨到他們身上。一九○六年他們前往希臘旅行,中途溫妮莎與托比感染上傳染病,溫妮莎後來痊癒,托比則不治而死。這個不幸對於吳爾芙又是一個重大打擊。她親愛的姊姊溫妮莎又旋即決定與克萊夫.貝爾結婚,吳爾芙與她的弟弟亞得連只得再另覓新居。 覓妥居處後,「布魯姆斯伯里文藝圈」的聚會又重新開始,除了當初一些核心分子之外,又有很多其他文人藝士前來參與。這時的吳爾芙不再像過去那樣害羞與沉默,她變得言詞鋒利,自信十足。這一特點證明她已接受並發揚了這一團體所信守的哲理與生活方式。他們希望揚棄維多利亞時期人們的那種假正經與道貌岸然,相信做人應該要在言語與行為方面絕對地誠實與開放。吳爾芙與這個團體中很多異性的朋友(包括她的姊夫)都維持著親密的關係,因為他們的信條之一就是盡量不去區分愛情與友誼。 吳爾芙繼續寫她的報刊文章,同時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創作她第一本長篇小說《出航》(The Voyage Out)。在寫作上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絲不苟。而由於她生性高度敏感,朋友們在評論她的作品時都非常小心,免得傷害到她。 《The Voyage Out》。圖片|來源 一九一二年,她與雷奧納德.吳爾芙(Leonard Woolf)結婚。雷奧納德早先也是吳爾芙家中聚會的一員,後來赴錫蘭(今斯里蘭卡)任公職。他為了吳爾芙放棄了他的仕途發展與她結婚。他是個性情極好的人,要不是因為他,吳爾芙恐怕不會有日後這樣大的成就。雷奧納德終生鼓勵支持他妻子的寫作事業,是她最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這句話應用在他們身上要改寫。 結婚後沒多久,吳爾芙的精神疾病又發作了。這種病症(癲狂與憂鬱症)注定要糾纏她終生。幾乎沒有例外地,每當她完成一部小說作品時,病症就會發作。可見她在作品中最為重視小說,投下的心血最多,而她在完成一部小說時,常害怕它是失敗之作,精神的壓力使她發病。婚後的第一次發作就是在《出航》接近完成的時候,而且時間延續得相當長,從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五年,所以《出航》的出版延遲了許久。吳爾芙相當重視她丈夫對她小說的評價,如果她對自己某作品不滿意,她就要求由他決定是否要出版。 一九一七年,夫妻二人合力創辦了「賀加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開始時只是業餘性質,並且主要是希望對吳爾芙的病有治療效果。擁有這家出版社最大的好處是使吳爾芙不必再向其他出版商低頭,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由寫作。數年之後,出版社經營的成績不惡,使他們夫婦二人信心大增。在英國現代前衛文學的發展上,「賀加斯出版社」也扮演了一個推波助瀾的角色。艾略特(T. S. Eliot)《荒原》(The Waste Land)的首版就是由其印行的。 吳爾芙的第二本小說《夜與日》(Night and Day)出版於一九一九年。一九二○年代是她創作力最旺的時期;一九二二年《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一九二五年《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一九二七年《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一九二八年《歐蘭朵》(Orlando),一九二九年《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接下來的重要作品是一九三一年的《海浪》(The Waves)與一九三七年的《歲月》(The Years)。最後一本小說《幕間》(Between the Acts)是在她死後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吳爾芙的病痛與日加劇。目睹世界愈來愈瘋狂,她生存意志也愈來愈薄弱。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她終於投河自盡。 從以上這短短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吳爾芙出身世家,但由於家庭的變故,時代的動亂以及她先天性纏身的疾病,她的一生可謂是極其痛苦悲愴的。這些生命的痛苦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們在閱讀她的作品時也應記住它們是血淚的結晶。下面我就為《燈塔行》作一個大略的介紹。 《燈塔行》是一部大量取材自真實生活的小說。小說中的雷姆塞先生與雷姆塞太太脫胎自吳爾芙的父母。吳爾芙出生的那一年,她的父親在聖艾夫斯(St. Ives)購置了一棟別墅,每年夏天到那兒度假,直到她母親過世後才停止。所以吳爾芙在十三歲以前每年都有機會度過一段歡樂的假期,在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小說中一樣,別墅旁邊就是海灣,海中也真的有一座燈塔。吳爾芙十歲時編過一個故事,就是《燈塔行》的雛形,大意如下: 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漢特大人與史密斯大人來到別墅,邀請托比大人與維吉妮亞小姐陪同他們前往燈塔,因為該日風平浪靜,頗適出遊;亞得連大人因未被允許陪同前往,甚感失望。 亞得連是史蒂芬家中最小的孩子,後來小說中的詹姆士就是他的化身。小說中敘述雷姆塞夫婦有八個孩子,雷姆塞太太與兩個孩子在小說進行一半時死去,這些情節都與吳爾芙的真實生活相吻合。吳爾芙寫這本小說是一種心理的宣洩,寫就後她卻害怕這本書會是失敗之作,因而度過一段頗為嚴重的精神崩潰期。她自己將它稱為一部悼亡之作,悼念她死去的父母。她的姊姊溫妮莎認為她將父母二人都描寫得相當傳神。當然這並不是說《燈塔行》完全是一部傳記作品,吳爾芙是以她親身度過的經驗作為靈感的泉源,然後加上她自己的想像,使其成為一部獨立的文學作品。 不朽 classic 系列經典文學:燈塔行‧ 葉佳怡導讀影片 在吳爾芙所有小說作品中,《燈塔行》很早就被肯定為一部傑作,不像她有些其他作品要到近年來才有人給予褒揚。全書區分三個大段落:〈窗〉、〈歲月流逝〉與〈燈塔〉。第一部分篇幅最長,占全書的二分之一以上,第三部分其次,第二部分最短。這樣的結構形同是在跟時間開玩笑,因為第一與第三部分所涵蓋的時間都不到一天,居然占據絕大的篇幅,第二部分涵蓋的時間為十年,篇幅卻最短。如此處理第二部分並不是像電影銀幕上打出「十年後」的字幕交代時間,也不像旁白交代一下十年的事情,而是像是以一連串快速的畫面去表現時間的更迭。這一部分雖然短,但仍是一個自成格局的段落。在其中雷姆塞太太、普璐與安德魯的死亡都是以方括弧括起,三言兩語輕描淡寫地帶過,彷彿這些只是歲月流逝中不經心的一個附註。其實在吳爾芙的成長歲月中,這些死亡事件對她都有莫大的打擊與影響。小說中所要淡化的,正是生命中所難以被抹除的。還有,雖然飄忽而逝的時間看似第二部分的主角,但我們不要忘記是吳爾芙隱形的手在操縱全局,是她決定讓十年匆匆而過。也就是說外在的時間並不是小說情節的主導者,而是視作者的需要而被任意壓縮或拉長。(推薦閱讀:吳爾芙: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在第一與第三部分中,涵蓋的時間都很短,而且外在的事件只是構成骨幹與經緯,小說中人物的內心活動才是吳爾芙描述的重點。吳爾芙常常並不直接告訴讀者足夠的訊息,而是讓訊息慢慢地從各個角色的心中吐露而出。譬如說小說一開始,吳爾芙並沒有點名莉莉.布里斯柯在為雷姆塞太太畫像,直到第三節的末尾寫到雷姆塞太太看到莉莉而想起這回事時,我們讀者才知道。這是否意謂吳爾芙企圖將她作者的身影從書中抹去,希望由書中角色來作敘事者,主導小說的進行呢?其實也不見得完全如此。例如小說開始雷姆塞太太說過一段話後,接下來是一大段小兒子詹姆士性格的描寫,這既非由詹姆士本身(他才六歲)也不是由雷姆塞太太敘述,可見我們聽到的仍是作者的聲音。 小說的敘述除非是以第一人稱作敘事觀點,否則很難抹除作者的存在。在《燈塔行》中,吳爾芙仍是以全知觀點駕馭全局,只不過她敘述的重心不是外在事件的發展,而是在特定的段落內集中於某個角色內心思緒的運作,然後再移轉到另一個角色作同樣的處理,如此循環地不停進行著。有一位美國學者曾將《燈塔行》中的敘事仔細分析歸納,說在第一部分中雷姆塞太太的敘事占百分之四十二,莉莉的敘事占百分之十三⋯⋯第三部分中莉莉的敘事占百分之六十一,康敏的敘事占百分之十一⋯⋯等等。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在小說中雖然看到人物內心意識的流動、發展,但吳爾芙用的敘事方法仍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也就是說由作者俯瞰全局,將小說中人物的心理真相展現在讀者面前。 《燈塔行》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是書中男女二元的對照易令人接受、滿意。讀者很容易說雷姆塞太太與雷姆塞先生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互為補足。雷姆塞太太常被解釋為一個理想女性,她先天具備的溫婉性情與雷姆塞先生實事求是的僵硬態度成為明顯的對照。由於她的存在才使家庭充滿安詳和樂的氣氛。因為第二部分中雷姆塞太太的死,我們在第三部分看到的是失落與追憶─雷姆塞先生以燈塔之旅悼念雷姆塞太太,莉莉則企圖以繪畫喚回雷姆塞太太的靈魂,最後他們二人都達成了願望,連第一部分中對雷姆塞太太不睬不理的卡米凱爾先生都站起來關切雷姆塞先生燈塔之旅。因此就小說本身的形式來看,結局是圓滿的。但是我們不妨追問︰ 為何吳爾芙選擇如此的收場方式?如果我們對於吳爾芙本人的生平有所了解,我們就可以看出她如此安排第三部分的情節是有其心理因素的。在此文學變成一種象徵性的行為,去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難題。在吳爾芙真實生活中,她母親的死對她是永遠的創傷,她父親在晚年與子女愈來愈水火不容。在小說中,吳爾芙藉雷姆塞先生主動帶詹姆士與康敏前往燈塔象徵他的改變,象徵雷姆塞太太雖已不在人間,但她遺留的精神得勝了,主宰著存活的親人;雷姆塞先生的兒女在這次象徵性的旅行中也化解了他們與他之間的衝突;同樣地,莉莉儘管並沒有接受雷姆塞太太忠告她的生活方式─婚姻,但雷姆塞太太成為她精神嚮往的目標,她希望在藝術中重建雷姆塞太太的形象,最後她也成功了,她說她看到了她想看到的景象,而且她藝術的完成是與雷姆塞先生登上燈塔同時發生的。這樣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否美好得有點不太像真實的呢?換言之,我們應該注意這是人為的,預設的安排。吳爾芙是企圖藉著如此的結局緩和她現實中無法排解的痛苦,用寫作來淨化她錯綜紛亂的心靈。 本文摘自維吉尼亞‧吳爾芙的《燈塔行》。由聯經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燈塔行》 August 28,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nDe2w

NG 英文|出去玩說 play with 錯在哪? https://ift.tt/2wgHfzu 不同情況下有不同意思!容易讓人混淆的英文用法,快學起來,「我想跟你出去玩」的正確用法是什麼吧! 暑假到了,是不是想多多和朋友出去玩呢?如果今天想和外國朋友出去玩,你會怎麼用英文表達呢?打電話跟他說:「I want to play with you.」 這樣的說法對嗎? Designed by Freepik 情境對話 David 和 John 最近在營隊活動上認識了從美國來的新朋友 Silvia,三人相處很愉快。假日時,David 和 John 想約 Silvia 出去玩,因此 David 就打電話和 Silvia 說: We want to play with you today. Silvia 聽了之後卻一臉疑惑,不知道 David 在說什麼。 破解 NG 英文 大家想到「出去玩、玩耍」,都會想到用 play 這個單字,因為這是最直覺的單字,對吧?但其實「我想和你出去玩」真的不要用 play 這個單字,讓我們一探究竟。(推薦閱讀:我們這樣學,但真的沒外國人這樣說!一定要避免的老派英文單字) Play 這個單字比較微妙,可能是指單純的玩遊戲、玩電動,但也帶有感情上的「玩玩」的意思,如果朋友跟你說: He’s just playing with me.(他只是跟我玩玩的。) → 代表「他對我不認真、跟我玩玩而已」。並不是指「他在跟我玩耍」。 不過如果是小朋友表達「玩耍」,或是「跟寵物玩」,還是有可能會用到 play 這個字,此時用這個字表達就不會太奇怪。例如: Mommy, can you play with me?(媽咪,妳可以跟我玩嗎?) I'm playing with my puppy now. I just adopted him yesterday.(我現在在跟我的小狗狗玩。我昨天才領養他的。) 那我們回到前面情境對話遇到的難題,「我們想和你出去玩」英文到底該怎麼說?你可以這樣說: We want to hang out with you.(我們想跟你出去玩。) We want to go out with you.(我們想跟你出去玩。) Let’s hang out together.(我們一起出去玩吧。) 圖片|來源 Hang out 是一個很好用的詞,舉凡我們說的出去吃飯、逛街、唱歌等等玩樂的行程,都可以用 hang out 表示。而 go out 意思也類似,就是指「出去玩」。再舉個例子: I just saw Selina’s post. She hung out with Cindy today, but yesterday she told me she hates Cindy! I seriously don’t know what she is thinking! (我剛剛看到 Selina 的 po 文。她今天跟 Cindy 一起出去玩,但昨天她才跟我說她討厭 Cindy 耶!我真的不知道她在想什麼!) 看完這篇專欄有沒有豁然開朗呢?所以別再用 play 這個字了,「出去玩」其實有更好講法喔!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學好英文密技】可以不要學文法嗎?『這樣』練出令人讚嘆的英文! August 28,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gHfzu

你是週末情侶嗎?在同個城市,卻像遠距離戀愛 https://ift.tt/2wj9YDz 你有聽過「週末伴侶」嗎?什麼樣的關係算是「週末伴侶」呢?透過 KnowYourself 介紹,帶你進一步了解!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感嘆說,現在和男朋友已經是「週末伴侶」的狀態。兩個人戀愛很多年,大學時就在一起,畢業後也曾經分隔兩地,後來又努力到了同一個城市工作。但是搬到同城以後,兩個人卻租著各自的住處,只在週末、節假日的時候才有機會見面,有時候遇到出差,半個月也見不上一面。她說想起以前就很感慨:「以前我們想盡辦法住在一起,現在在同一個城市卻彷彿異地。」 在我身邊,似乎也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說自己進入了「同城異地戀」、「週末伴侶」的模式。似乎是大家都太忙了,也似乎是我們對於自由、獨立、邊界的需求越來越高了。(延伸閱讀:遠距離的練習題:我愛你,與距離無關) 圖片|來源 在關係中,我們總會遇到親密與邊界的矛盾。往往當兩個人之間的親密程度增加時,邊界便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模糊稀疏;而「同居」則經常會被看成一種「確定長期關係」的標誌性行為。但隨著現代人經濟獨立的能力增強,我們對精神獨立的需求也在增加。 「週末伴侶」這種方式,就是一些人在親密與獨立之間尋找到的一個平衡點:確立了長期的戀愛關係(甚至是婚姻關係),但卻各有住處,各自保有獨立的空間,只在週末或其他休息時間見面、約會。 今天我們和一些或選擇、或反對這種生活方式的人聊了聊。其中有一對情侶的觀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他們說,選擇分開住並不是有意要疏遠,恰恰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對方的尊重:我們擁有彼此獨立的居住空間、經濟和生活方式,但仍然願意將時間、精力持續地投入到另一個人身上,這是愛。 據說在英國,有超過 10% 的伴侶都保持著「週末伴侶」(Live apart together)的狀態(Neustatter, 2013),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看完今天的文章來和我們討論哦。 有一些選擇了「週末伴侶」生活方式的人和我們聊了聊原因 1. 有太多的事情都比愛情重要,誰都沒勇氣勸對方為自己放棄 Kathy,26 歲,公司職員 選擇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從我們認識、戀愛開始,因為工作性質的不同,就一直有著北京的西邊和東邊、二十多公里的距離。一般都是週末有空才見面,每天晚上加班結束時,真的只想趕緊回家刷刷手機睡覺。 我們都不是第一年在北京了,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在這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我們都在事業上有了基本的積累,上升的機會則既緊缺又充滿變數;也都是好不容易才租到滿意的房子,將去公司的交通半徑控制在半小時以內,盡可能把房間佈置得讓自己舒服。 也有過某一個瞬間,想到要不搬到一起、負擔同一份房租吧。但念頭轉瞬即逝,甚至這麼長時間,我們也心照不宣地從沒互相提起過,畢竟我們心裡都覺得,誰也不願意真的為對方收拾屋子、打包搬家,並且每天多擠 2 小時的地鐵。 畢竟我們都還在為能夠在這個城市扎根而努力,也更沒勇氣去要求對方為自己放棄什麼。在我們這個人生階段,比愛情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推薦閱讀:比時時刻刻相戀更重要的事:在愛情裡練習一個人) 2. 早已不是第一次談戀愛的小女孩,同居生活沒那麼吸引我 Shay,31 歲,公司職員 對愛情當然也有過年少的憧憬,那時腦海中幻想的同居生活充滿了「早上一起醒來、半夜有人依靠」的浪漫。 但談過好幾次戀愛後,明白在同居生活中,更多的是這樣的細節:對方睡過的床總是亂七八糟,洗臉時總是弄得滿地都是水;自己想安靜工作的時候無法靜下心來,半夜的呼嚕聲也可能會讓你睡不著。 當我發現,自己已經很難為另一個人在生活方式上有多大的包容、做出多大的改變,而對於「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的需求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時,我就知道,兩個人走得太近未必是件好事。 20 歲出頭的時候,總覺得沒有什麼比感情更重要,為了感情可以放棄一切;現在覺得,一切都是生活,跟誰過不是過,還是讓自己過得好更重要一些。 圖片|來源 3. 能給到自己的安全感越多,就越不依賴從愛情中找來的安全感 丸子,28 歲,自由職業 一直很慶幸科技帶來的便利,使我可以實現獨居這件事。畢竟還記得曾經因為勾不到天花板而換不了燈泡的尷尬,和拎著大包小包在機場打不到車的惆悵。而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吃飯、裝修、修理水電、搬運重物、打車都不是問題,即便一星期不出門也可以活得好好的。 工作幾年後,我具備了給自己足夠好的生活的能力。能賺到足夠給自己花的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住想住的房子,結交喜歡的朋友。時常覺得,這些才是更能夠給我安全感的來源。與之相比,愛情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它能給到我的安全感既顯得虛幻,又充滿變數。 我挺喜歡現在的男朋友,在一起也挺開心的,卻未必有多依靠他。當你不把安全感寄託於他人身上時,你才能真正地擁有安全感。(同場加映:給男孩的安全感練習:你沒安全感,才會處處想控制對方) 4. 恰恰是因為珍惜這段感情,才不願意離彼此太近 維尼/LING,33 歲/30 歲,互聯網從業者 我們絕對不是因為不夠愛彼此才選擇分開住的,恰恰是因為,我們都希望彼此之間的感情能夠更好,而不要被現實所消磨和破壞。 我們一起長途旅行過,也曾就搬到一起這件事情進行過討論,列舉了會出現的諸多可能,都不希望會因為可能出現的經濟糾紛、生活習慣不合等等情況而不愉快,最後還是決定保留彼此的住處。平時下班早的話也會一起去吃好吃的,週末沒事的時候通常會到某一個人家裡一起過,也會約好時間請年假去旅行。 至少就現在的狀態而言,我們都認為這段感情的狀態對彼此來說都是更理想、更純粹的。 偶爾見面和不在一起時的想念會令感情升溫,我們也還會為每一次的約會精心準備,也會發現對方身上新的魅力點。我看過一句話,說的是「牢固的籬笆能夠成就友善的鄰居。一扇能關上的門,也會成就一段好的戀愛。」深以為然。 也有想過,有一天我們可能已經無法維持這段關係,而要考慮分手。但是我們也希望,彼此到那個時候能夠完全從關係的角度來考慮,分手是我們真的不再適合對方,而不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不分手也是因為還覺得可以在一起,而不是因為牽扯到生活中其他的部分(共同的住處、財產、人脈)而勉強在一起。 也有人說,他們不能接受分開居住 5. 我也曾是「週末伴侶」,後來發現自己只是不夠勇敢 KK,30 歲,公司職員 曾經和男朋友維持了三年的「週末伴侶」關係,後來還是分手了。 三年時間裡,其實也相處得不錯,很少吵架,會規律性地見面。我們像預約會議一樣預約見面的時間,甚至還會小心翼翼地試探對方沒有別的安排。 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這樣的關係有什麼不對(和看了 KY 的「假性親密關係」知乎回答有關係-。-)。這種不遠不近、若即若離的方式看似是一種平衡,實際上是兩個人都不夠勇敢,不願意更進一步,害怕受到傷害。我們倆都是這樣的人,誰都不願意先向前一步。(可能也是不夠愛對方吧。) 而一段不夠真實、充滿防禦的關係,當任何一方醒悟過來、想要打破這種「默契」時,就很難再繼續。(延伸閱讀:真正的愛情不是勉強在一起,而是適時相遇) 所以後來我提了分手,他當然也有不滿和挽留,畢竟這種默許的平衡被打破了。但最後他還是同意了,也許他也會慶幸自己沒有付出太多,我們的分手很迅速,也沒有遇到什麼需要處理的麻煩。 現在雖然還沒有新的男朋友,但我會更想要有一段更真實的關係。如果再戀愛,我會在確認這個人是值得的情況下,少一些對自己的防禦和保護。我現在覺得,我們都太過追求對自己的保護,但其實,願意承受被傷害的風險也是一種有力量的表現。 圖片|來源 6. 你們回避過的所有問題,都會在日後再次面對 木,35 歲,公司職員 我和老婆也曾經分開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剛結婚不久,工作隔著一個小時高鐵的距離。後來因為有了孩子的關係,我們也搬到了同一個城市。 現在回想起來,分開居住的那一段時間確實相對自由,彼此都退到了安全地帶,是會減少很多摩擦。但其實戀愛和一起生活真的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那時我們雖然已經領了證,卻還保持著戀愛的狀態,並沒有真的在一起生活。 所以,如果只是談談戀愛,我覺得做「週末伴侶」也很理想;但如果要更進一步,比如要真的把對方納入未來的人生去考慮,或者共同撫養孩子,真的在做任何決定時都站在整個家庭的角度上思考,那麼,曾經被你屏蔽掉的摩擦都是關係中非常必要的部分,曾經被逃避的問題終究需要被重新面對。 而且我非常建議,如果你們有未來長期共同生活的打算,不如更早地面對。只有面對它們、試圖解決它們、遭遇解決的失敗時,你才能知道你們是不是真的能在一起生活,以及如何在一起生活。 再說一句題外話,雖然都說「出軌和在不在一起無關,該出軌的總會出軌」,但有一道心理約束,真的會比沒有要好。 7. 非常脆弱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對陪伴的需求是真實的 宛辰,26 歲,公司職員 雖然沒有過「週末伴侶」的經歷,但卻一直保持獨居。直到有一天我生病了,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也能用 APP 看醫生,在半小時內送藥上門,但那一刻,某種巨大的空虛和孤獨的感覺還是席捲了我。 我才發現,自己對於陪伴的需求是真實的。 我一直是個很驕傲的人,覺得自己不需要依靠他人,不需要從感情里獲得什麼,也足夠獨立到 handle 自己的人生。但那個時候,我仍然發現這樣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人是社會性動物,即便社交網絡上有幾千個好友,技術發達到可以代替一切人工,那一刻還是解決不了我內心的孤獨。 所以我覺得,未來我還是希望能夠找一個朝夕相處的人,讓我有一種「心定」的感覺,就好像不管發生什麼,身邊都會有人說,有我在。 今天的 7 個小故事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其實,每個人對於親密和獨立的需求程度也都不同,無論你們住不住在一起,都要找到你們雙方都能接受的關係方式,找到最適合你們的頻率和距離。 不過,無論如何都不要混淆了追求親密與邊界侵入。住在一起,不代表你就可以不尊重對方的習慣和空間;不住在一起,也不代表你們就不需要承擔彼此約定的責任和義務。(同場加映:產後夫妻的秘密對話:重新找回親密關係) 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對週末情侶怎麼看?你能接受嗎? References: Neustatter, A.(2013). Divided we stand: committed couples who liveapart. The Telegraph. August 27, 2018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j9YDz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NG 英文|你知道說 I know 其實很沒禮貌嗎? https://ift.tt/2wdRfJQ 必須避免使用 NG 英文!「我知道」的英文不能說 I know?透過希平方的分析,讓你遠離使用 NG 英文的窘境! 大家有沒有覺得,中文實在跟英文差太多了,每次只要中式思考,講出來的英文十次有九次是錯的,真的好困擾啊!今天我們來深入探討一個用法,一起看看辦公室又發生了甚麼糗事吧!(推薦閱讀:【職場英文】五步驟!寫出英文母語者也驚艷的商用英文信!) 圖片|Designed by Freepik 情境對話 最近有一批客戶購買了公司的產品,產品今天已全數寄出,老闆要 John 轉達 David,請 David 寄信給客戶通知,因此 John 這樣和 David 說: Hey, David. Don’t forget to send an email to each of our clients as a reminder. Thank you.(嘿,David。別忘了寄信給每個客戶提醒他們。謝謝。) 忙碌的 David 匆匆回答: I know. John 卻一臉錯愕,想說 David 幹嘛那麼不耐煩。Lizzy 趕緊過來打圓場,說 David 不是這個意思。 David 也一頭霧水,搞不清楚自己哪裡說錯了,大家想一想,到底哪裡不妥呢?(延伸閱讀:對生活感到無力怎麼辦?首先停止情緒勒索自己) 破解 NG 英文 其實問題就是出在 I know. 這句話,這句話其實語氣不對就很可怕喔!要表達「我懂了、我知道了、我理解了」,其實不能說: I know. (X) 這句話其實是帶有點不耐的口吻,也有點不禮貌,其實意思是表達「我早就知道了,幹嘛還跟我講?!」若語氣又不小心比較差,聽的人會覺得:你是在兇屁喔。 那上面的情境該怎麼回答比較好呢? 圖片|來源 ◎  I got it.(沒問題、收到、了解。) 前面 John 說: Hey, David. Don’t forget to send an email to each of our clients as a reminder. Thank you.(嘿,David。別忘了寄信給每個客戶提醒他們。謝謝。) David 想要表達「沒問題、收到、了解」這種語氣,就可以說: “Sure, I got it.”(沒問題,我知道了。) “Okay, I got it.”(好,瞭解了。) ◎ I see.(原來是這樣、我懂了、我明白了、我知道了。) 如果別人告訴你一件你本來不知道的事情,你聽到後要表達「原來是這樣、我懂了、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就可以說: I see.(我明白了。) 例如這樣的情境: A:Hey, Jill. You spelled “believe” without the “i”.(嘿,Jill。你 believe 這個單字少寫了一個 i。 ) B:Oh, I see. Thank you.(喔,我知道了。謝謝。) ◎ I understand.(我理解。) 如果是要表達對於某件事情的理解與接受,就可以用 I understand. 表示。例如: A:Sorry I didn’t email you yesterday. My son was sick, and I had to take him to the hospital.(抱歉我昨天沒有傳電子郵件給你。我兒子生病了,我得帶他去醫院。) B:It’s okay. I understand.(沒關係的。我理解。) 看完之後,是不是更加理解了呢?所以記得,I know. 可別亂用。(同場加映:衣櫃爆炸了嗎?騰出 50% 衣櫃空間的神奇整理術) August 27,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dRfJQ

為你選書|讀吳爾芙《燈塔行》:當女人內化了父權主義 https://ift.tt/2BM0LJ8 吳爾芙現代主義經典《燈塔行》問世 91 年。透過《燈塔行》的故事,帶領讀者更加了解吳爾芙的內心世界。 文|馮品佳 英國的《衛報》(the Guardian)刊登了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一篇短文,文中愛特伍回顧她十九歲時第一次閱讀《燈塔行》的不解與不耐。她直言看不出到底雷姆塞太太有何迷人之處,也不明白為何大家要容忍雷姆塞先生的專橫,更不瞭解莉莉為何一味自我貶抑。 Margaret Atwood|來源 四十三年之後,當時已年逾耳順的艾特伍特在自己的度假小屋中重新挑戰閱讀《燈塔行》,發現小說裡一切「完全到位」。愛特伍的結論是有些書必須要等到自己準備好的時候才能讀得通。的確,在人生各個階段對於文學作品的體悟必然有所不同,特別是多層次、有深度的作品,而《燈塔行》即是這樣的文本。吳爾芙在四十五歲出版了這本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一直吸引著後世的讀者試圖探究其中真義。她年逾不惑時所看到的願景對於現代讀者能有什麼啟發呢?(延伸閱讀:俠女的內力!專訪張小虹:「女性主義的努力,是為了讓女性主義死去」) 《燈塔行》和在這本小說兩年之前出版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 1925)可謂姊妹之作。《戴洛維夫人》以女主角在倫敦準備晚宴的一天行程為軸心,牽引出戴洛維夫人的生命經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等等主題,甚至有女女情誼的潛藏文本。《燈塔行》是以度假海島為背景,時間軸線雖然包含十年的時光,但是小說中主要角色真正的行動時間卻是只有兩日,一是第一部分〈窗〉中雷姆塞太太與周遭人們互動的一天;另一個部分是第三部分〈燈塔〉中的一天行程,交互呈現雷姆塞先生帶著一對兒女登陸燈塔小島與莉莉試圖完成十年前未完成畫作。 《Mrs. Dalloway》|來源 兩本小說相似之處,除了都有晚宴場景,都是以女性意識為主,並且透過意識流的書寫手法串聯起不同角色的內心情境之外,最重要的是無限衍伸與擴展有限的時間框架,透過幾個角色的人生經驗探索永恆的藝術與精神世界,將浪漫主義詩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一沙一世界」的詩句意涵發揮到極致。(推薦閱讀:專訪詩人崔舜華:沒有光的地方) 因此,《燈塔行》情節看似簡單,但是卻有層出不窮的詮釋可能,例如將燈塔視為人生啟蒙與光明的象徵,將小說中的雷姆塞先生及夫人當成吳爾芙父母的化身等等。每一種讀法都有其依據,這也說明了《燈塔行》豐富的多義性。筆者在三十多年後重讀這本小說,最為有感的是雷姆塞夫婦的互動模式以及莉莉的藝術家成長故事,因為這兩個面向最具有時代色彩、卻也最能反映普遍的社會現象與人類故事,同時具有獨特性與普遍性,因此最能表現吳爾芙卓越的文學造詣。 雷氏夫妻在表面上分別代表「男性智力」與母性象徵。第三人稱的敘事者半帶諷刺提到哲學家雷姆塞卓越的心靈已經到達 Q 級,而他衷心渴望此生可以晉升至 R 級。這 Q 與 R 在二十六個字母的排序屬於達中後階段,看似崇高,卻又不上不下,恰可說明雷姆塞為何對於自己的聲名極其憂心,也因而不斷需索同情,也希望從旁人尊崇的眼光中重新換得自信。相對而言,雷姆塞太太即使年已半百,膝下有八個孩子,卻對於自己的外貌及吸引力從不懷疑。她與丈夫之間的互動最戲劇化的一幕是雷姆塞因為自己陷在 Q 而無法升級時向妻子尋求同情。在六歲的小兒子詹姆士目擊下,雷姆塞太太如同盛開的玫瑰提供了丈夫所需求的能量。 敘事者接著描寫在丈夫心滿意足地離開之後,雷姆塞太太「好像就立刻將自己包了起來,一片花瓣緊靠著另一片花瓣,而整個組織因疲累倒在它自己上面,以至於她祇剩下僅存的力量去移動她的手指,從極度的放縱到疲累,去翻格林童話故事的書頁。同時她全身悸動著,因成功的創造所帶來的狂喜而悸動,如同一個彈簧的震動已擴張到最大的寬度,漸漸地徐緩停止它的震動」(頁五四)。這個玫瑰盛開、瞬間枯竭與共振亢奮的意象應該是他們夫妻之間互動的常態,因此詹姆士的憤恨是有感於父親一再對於母親進行精神掠奪,不僅只是一般的依底帕斯情節作祟。 圖片|來源 雖說這一幕可以說是對於雷姆塞太太的一種禮敬,以玫瑰形容她旺盛芬芳的生命力,滋潤著周遭環繞她的人們。另一個方面,雷姆塞太太的反應更值得我們深思。雖然丈夫陰晴不定的脾氣與強烈的需求讓她感到疲倦,但是她也因為對於丈夫的貢獻而得到滿足。吳爾芙並且更深一層的呈現雷姆塞太太內心的想法,讓讀者了解她是如何內化了維多利亞式的父權主義。她心中的不滿不是因為自己能量的耗損,而是意識到丈夫對自己的依賴,不願意周遭的人懷疑丈夫絕對的權威,更不願意看到她自己視為完美的男人有任何瑕疵。 對於雷姆塞太太而言丈夫最為重要,即使周邊之人都將她奉為完美的化身,她卻甘願自我貶抑,認為自己能給予這個世界的相形微不足道。即使家中的食指繁浩,花費日益難以負擔,還有那些「小孩子都看得到的瑣事」、乃至於丈夫學術著作的品質下降,在在都是她不能與丈夫分享的煩惱。透過雷氏夫婦的互動,吳爾芙精準地呈現了二十世紀初期英國中上階層社會的男女關係,這其實是複製千百年以來父權社會的模式,即使是如雷姆塞這樣的知識分子也未能免俗,甚至是以愛智之名更理直氣壯地予取予求。(同場加映:一位生理男性的告解:我受困於父權眼光,而女性主義解放了我) 雷姆塞與人的互動模式在太太去世之後並未改變,在〈燈塔〉中喪妻的他以鰥夫之態向莉莉索求同情。但是莉莉無法像一般女性對於雷姆塞的自憐表演給予適當反應,只能完全靜默地站著,最後尷尬地轉而稱讚雷姆塞的靴子。莉莉雖然自覺自己的缺乏反應對她的性別來說「是莫大恥辱」(頁一七九),透過這個未婚的藝術家角色,吳爾芙似乎提供了超脫僵化的社會規範的一個途徑。雷姆塞太太時時刻刻都想要替她尋找歸宿;而雷姆塞的的弟子譚斯理更當著她宣稱「女人不能畫,女人不能寫⋯⋯」(頁六四),反覆打擊莉莉的畫家夢。吳爾芙甚至刻意醜化莉莉,描寫她的小眼睛「像中國人一樣」(頁三○)。以當時的文化脈絡而言這是極為負面的描寫。 吳爾芙不惜使用種族主義的方式營造莉莉的邊緣性,刻意強化莉莉在小說中的特殊社會地位。吳爾芙也著意描寫莉莉對自己的藝術生涯也缺乏自信,總是認為自己的作品最終命運就是遭人束諸高閣。她以紫色的三角形來捕捉雷姆塞太太為詹姆士讀童話書的情景(頁六八),並且努力試著向雷姆塞的科學家朋友班克斯解釋不同色塊形體之間的關係,這幅畫是她對於雷姆塞太太的獻禮,但是苦於始終無法找到平衡畫面的方法。種種不利的外在條件,讓莉莉在小說中幾乎淪為失敗的藝術家。 但是她的獨立精神戰勝了一切阻礙。十年後再訪海島的度假小屋,莉莉一面目擊雷姆塞跟一對兒女在風浪中登陸燈塔小島,一方面終於找到解決色塊關係的方法,小說最後她在畫布「中間畫了一條線」,完成了畫作(頁二三五)。這一條線可以是燈塔的變形,為多年來航向燈塔的旅程做一註腳。這一條線也可以是打破形式僵局的創舉,讓藝術文學得到解放,走向現代主義。許多批評家認為莉莉這一筆石破天驚,她所看到的景象象徵了新藝術與新文學的願景。最重要的是畫作的完成證明了譚斯理性別主義論述的謬誤。(推薦閱讀:【性別觀察】男人哭吧不是罪?當我哭了,社會卻用異樣眼光看待) 不但女人可以畫,女人也能寫,吳爾芙的傳世之作就是最佳例證。而莉莉的畫作和燈塔行都是受到雷姆塞太太的啟發,完全展現了女性的自覺心與主體性。所以即使在小說結尾莉莉看似向雷姆塞屈服,給予他所需求的情感。然而,與其說雷姆塞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情,莉莉付出的更像是共同完成創舉的革命情感。十年之後雷姆塞家人終於完成了航向燈塔之旅,即使人事全非,依然提供莉莉足夠的力量完成她的藝術家之夢。 愛特伍的短文以〈永恆的女性〉(The Indelible Woman)為題討論重讀《燈塔行》的經驗。這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可以是眾星拱月的雷姆塞太太,也可以是心心念念只為藝術創作的莉莉,更可以是創造出這些角色的吳爾芙。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歲月不斷流逝,吳爾芙與她筆下的主角們永遠存活在文學的世界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身影,等待著我們一再重新造訪。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容易隨著歲月迫近人的問題 《燈塔行(吳爾芙經典傳世之作,出版91周年雙面海報燙銀書衣典藏紀念版)》 【不朽classic系列經典文學:燈塔行‧ 葉佳怡導讀影片】 August 27, 2018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M0LJ8

網美都是傻白甜?不,美麗是專業的技術工程 https://ift.tt/2P4FvAf 「網美」一詞褒貶不一,多數時候人們避之唯恐不及,今天就讓女性主義告訴你——善用自己的技術、能力來打造自己的美麗,其實是一件極其專業的事! 說到網美,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印象是什麼呢? 網美已經成為一個無腦、自私、修圖修到牆壁凹掉的代名詞。在生活中,我們也不少用「發這什麼騙照」、「欸你這樣很網美欸」這類的話諷刺友人行徑。 究竟,網美的人前人後是否真的這麼「不一致」?有事嗎這次來帶你看看,一位靠 IG 吃飯的網紅艾芮絲(化名),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與代價。 「網紅」的每篇爆紅的IG文章,都是充滿技術含量的營建工程 訪談進行到中途,我們一時興起想幫艾芮絲拍些照片,並請她示範平日拍照、修圖、IG 上文的過程。她笑著說好:「剛好我今天也有帶廠商請我業配的包包,可以發文。」 從在咖啡廳的取景、身體擺出的每個動作、再到產品的擺放位置,每個點都恰到好處 —— 原來這就是平面模特兒的專業。反倒是我一直很緊張,深怕自己拍不出夠格的照片。 拍完照片後,你以為事情就結束了?不,重頭戲才正要開始。 光是一張照片,就需要經過「多工處理」。艾芮絲熟練地打開手機裡五六個修圖軟體:先用美圖修了一下整體身形、再把臉修小一點,又再換了另幾個修圖軟體調光調色。 「大家不喜歡業配文,所以我通常都會加一些心情小語、分享自己的故事啊,或者是打一些比較勵志的話,讀者會喜歡。」艾芮絲邊說、邊飛快的打字。最後加上常用的幾個 hashtag,一篇千讚的 IG 文,熱騰騰的再度出爐。 從拍攝到上文,大概只經歷了 15 分鐘吧 —— 同樣是媒體工作者的我,邊看著她處理,邊在心中默默讚嘆這專業度、以及對讀者喜好的掌握度。 棉花糖女孩是對女性體型想像的解放,嗎? 許多人會諷刺網美們「出賣色相」賺錢。但你不知道的是,艾芮絲本人其實並不是白瘦美的典型代表。從小到大都不是纖細瘦子的她,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才有現在的成果。 當初之所以會紅,是因為前陣子「棉花糖女孩」當道,所以不少廠商、跟平面雜誌都會找她合作。 但棉花糖女孩,是否是種對「女性身形想像」的突破呢?至少在艾芮絲的案例中不全然。 「如果長得不夠好看,不會有人說你是棉花糖女孩啊」,這句話道出了「胖女孩也能美麗」這勵志故事背後的暗黑潛台詞:就算不夠瘦,那「臉」至少也得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審美吧! 除了顏值之外,「棉花糖」的定義也很耐人尋味。她曾因太胖而被平面公司解約,也曾因變得太瘦而被拒絕。她說自己最近瘦了不少,反倒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失去了之前的工作機會。(同場加映:肉肉的又怎樣?5 位自信做自己的「渡邊直美系」網紅) 圖片|pakutaso 網路紅人的職業傷害: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另一個問題是,當棉花糖女孩的形象一旦與自己綁住,就會產生另一種職業傷害:不論是什麼性別,這個社會總期待胖子可以「散播溫暖散播愛」。 所以在台前,艾芮絲總是得呈現出歡樂的樣貌;或者是不斷做出「我很愛我現在的樣子」、「胖女孩也可以很自信」的宣稱。 但是,這可是個龐大的情緒勞動。 每當她快速地說著這些「官方說法」,我感受到的卻是演練多時的成果。艾芮絲已經是半個公眾人物了,即便自己對身材有所焦慮、兒時被笑「胖妹」的陰影依舊存在;只要鎂光燈一來,上場、她就必須是個快樂的陽光女孩。 這是一件極其專業的事情。然而,這樣的勞動成果在眾人眼中被忽視了。而這還沒算上她投資在自己的美貌上所付出的成本:禁食、大量運動、甚至微整形。 所以,你到底為什麼這麼害怕被笑「這樣很網美」? 圖片|pakutaso 美麗的代價,就是場「砸下新台幣、撐起意志力」耐力賽。說到這,也許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你不會真心認為網美是純正美人?為什麼她們會成為被攻擊的標的,而女孩們也對這詞避之唯恐不及? 也許是,所謂的網美、網紅並非社會對美女的純正想像。大眾對於「真美女」的想像應該要是天生麗質,而不是卸妝前後的影片可以上抖音。(推薦你看:【性別觀察】網美的女性主義:不要笑,美麗就是無止盡的勞動) 相較之下,網美總是花太多力氣進行「印象整飾」,這便是這個社會不樂見、甚至會加以嘲笑的美。 美麗不該只有單一的想像,不是只有母胎美人才能得到社會認可。善用自己的技術、能力來打造自己的美麗,是一件極其專業的事——網美不該是無腦的代名詞。 August 26, 2018 at 11:38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4FvAf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寶寶的胎內記憶:親愛的孩子,謝謝你選擇我成為你的媽媽 https://ift.tt/2MRq2WA 我們和父母親的緣分,是從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開始的嗎?還是他們從超音波看到我們的模樣開始?其實,也許還要再更早更早⋯⋯ 圖片|作者提供 當年懷孕的時候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我,「到底是誰決定誰是我的孩子?」看了好多書才發現,原來這個問題可以直接問孩子,他一定會給我一個答案,而且菜爸的阿嬤說過「小孩在六歲以前天眼還沒關,很多事都記得,很多東西都看得到~」為什麼我會相信阿嬤說的呢?!因為阿嬤是乩身,說的話份量不一樣。 終於等到大小姐會叫爸爸、媽媽,講一些簡單的單字了,那時候她才 1 歲 4 個多月大,我就迫不及待問她的「胎內記憶」,雖然問了一些問題,她也回答一點點,但是我充份感覺到,如果我很急著想知道某些答案,或一口氣問了太多問題,或是錄影,小孩都不怎麼願意回答,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跟他說「不能講!」 後來我抓到一些方向,讓她從當年的拒絕回答到現在,可以突然叭啦叭啦說出一長串嚇壞媽媽的事。(影片中有分享)我能感覺到她對於「過去」的事還是保有深深的記憶,只是如果我都不問,孩子她就不會說,等到長大最後就忘了!也許以後猛然想起的時候,會以為自己是在做夢。 因為愛,讓我成為媽媽!讓我和孩子相遇 圖片|作者提供 現在二小姐 1 歲 9 個月大,我也開始問屬於她的「胎內記憶」,剛開始孩子也是不回答我,還會逃避問題,甚至選擇沉默。但媽媽不氣餒,選了一個美好的早晨,趁著二小姐剛睡醒精神好,而且只有我們母女兩個人獨處的時候,她給了我好驚人的回答。 兩個寶貝回答我的胎內記憶內容,經過我拍攝的影片做了整理後,我發現一件好驚人的事情,「原來妳們是因為喜歡我、愛我,才選擇我當妳們的媽媽呀!」 以及她們姐妹兩個人居然以前就認識了!至於是在大小姐口中的陰陽(天堂)就認識了,還是上輩子或上上輩子呢?未來有機會我再好好問問。但原來孩子們還會約好手牽手一起轉世投胎繼續當兄弟姐妹,天啊,這真的是好驚人的事情!(推薦閱讀:用生命去承載另一個生命:真實的懷孕婚紗攝影集) 圖片|作者提供 孩子,謝謝你的選擇!我才能成為堅強的母親 其實聽見孩子們親口說著從上輩子帶過來的記憶,那些字句當中充滿無私的愛的力量。因為愛的力量,讓我們在茫茫的人海中遇見了彼此,也因為有了孩子的選擇,我才能成為堅強的母親。這份記憶好神奇,我會好好保存著;而我也從孩子的胎內記憶中獲得重新檢視自己育兒教養方式的機會,有時候有些疑惑也從中得到解答。(同場加映:只有女人才懂的懷孕告白:成為母親是我最榮譽的徽章) 圖片|作者提供 無論你是否相信胎內記憶,但我和菜爸深深相信。經過兩位寶貝的胎內記憶經驗,我有一些心得分享: Q:什麼時候詢問胎內記憶最好? 在孩子洗澡後。 孩子休息睡覺前(午睡、晚上)。 孩子心情充分愉快的情況。 Q:如何開始胎內記憶的問題? 循序漸進慢慢問。 問題盡量簡單。 孩子還小的時候一次最多五個問題,太多會抗拒。 孩子願意回答時就聽他說,不要反駁他。 怕孩子拒絕回答,一開始錄影要偷偷錄。 掌握以上原則,可以找機會問問寶貝的胎內記憶喔!如果第一次沒有問出結果,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的天眼還看得到,一定有人在下指令,希望孩子不要說太多。但只要我們用愛溫暖的包圍著孩子,讓孩子充份感到安全、自在、滿足,我相信某天孩子會願意回答的。 歡迎加入「黑面蔡媽媽」粉絲團,或訂閱「黑面蔡媽媽的YT頻道」,隨時掌握最新健身、育兒、專欄動態。 August 25,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Rq2WA

艾琳.伍德沃——第一位藉由展示刺青謀生的女性 https://ift.tt/2MuK7mc 你對刺青抱持著什麼樣的看法呢?帶你穿越到兩百多年前的刺青現場,從第一位靠展示刺青維生的女性到首位在充滿男人的地區開刺青店的女性,刺青在女體跟著女性身體議題也努力走到了今日。 ROLL UP! ROLL UP! 看過來!看過來! 除非曾服役於軍中或是曾住在大城市的不毛地段,在 20 世紀初期前半絕大多數的人——特別是那些住在小城鎮或是鄉村地帶的居民——基本上不會有機會接觸到紋身藝術。對於鄉下人來說,當巡迴演出的馬戲團或是移動遊樂園來到小城鎮時,目睹馬戲團的成員或是身上有刺青的畸形人那一刻,多半會是他們生平第一次接觸到帶有刺青的人體的經驗。 「無痛」 傑克.泰倫(“Painless”Jack Tryon)又名三星傑克(Three Star Jack),在20世紀初期讓身為刺青界傳奇的紐約刺青師查理.華格納與盧.艾伯(Lew Alberts)為他刺青,受封為「全世界刺青紋得最美的男人」,泰倫也因而迅速在全美成為雜耍表演上的招牌。但在 1910 年,他決定轉換跑道自己當刺青師。在往後的日子,泰倫聘僱了推動西方刺青界發展的重要推手——刺青師鮑伯.蕭(Bob Shaw)在他店內工作。 因為都市以外泰半的民眾基本上沒有機會接觸到紋身藝術,深具商業頭腦的出版商於是便參考了巡迴雜耍團的成功案例,讓刺青現身於書報攤上。以一般大眾為讀者群的美國週刊《自由》在 1950 年代的銷售量僅次於《週六晚郵報》,這份週刊的出版商隨即察覺到鄉村讀者對於紋身藝術的興趣,於是便企劃了封面故事,故事中介紹了一位身上有大量刺青的男子(應該是以「無痛」 傑克.泰倫為靈感),他正以吞劍在取樂一群看得瞠目結舌的孩童。 儘管艾琳.伍德沃(Irene Woodward)是否為歷史上第一位進行人體刺青展示的女性這一點至今依舊有爭議,但從可上溯至 1882 年的跡象顯示,她確實是第一位藉由展示身上的刺青來維生的女性。伍德沃所使用的藝名是美人艾琳,她曾對觀賞雜耍的觀眾吹牛皮,說自己以前定居於德州危險的西部地區,是為了要躲避美國原住民戰士的熱情追求,才在身上紋了那麼多刺青。但是實際上,伍德沃身上大面積的刺青是出自於紐約著名刺青師之手,包括了查理‧華格納以及發明了電動紋身機的塞繆爾.奧瑞利。 如果要宣傳雜耍團或是馬戲團中受到歡迎的人體刺青展示,一個方法是大型廣告看板,上頭會拙劣地繪有人體刺青展示者的圖像。另一個方式是由負責攬客的人去向路人遊說,極力宣傳掏腰包進雜耍團看人體刺青展示的種種好處。(延伸閱讀:紋身女子 ARTORIA GIBBONS:我的身體,就是我的表演場地) 貝蒂.布洛本(Betty Broadbent)是全美最著名的人體刺青展示者,她會踏上這條路的契機在於 14 歲時於大西洋城結識了全身滿是刺青的傑克.瑞克勞(Jack Recloud)。瑞克勞身上的刺青讓布洛本大開眼界,於是她讓瑞克勞把自己引介給幫他刺青的刺青師——查理.華格納。在接下來的幾年,她讓華格納與其他諸如像喬 凡.哈特(Joe Van Hart)、東尼.萊尼基(Tony Rhineagear)和瑞德 基本(Red Gibbon)等刺青師在她身上紋下了 560 個以上的圖樣。 布洛本在今日被譽為是女性主義代表,因為她參加了舉辦於1939年國際博覽會期間的第一場電視選美秀。即便布洛本知道自己在這一場競賽中勝算不大,但她為了挑戰傳統對於女性美的觀念,還是決定參賽。 對於許多雜耍團的男性觀眾而言,觀賞女性人體刺青展示最大的樂趣不在於她們身上五顏六色的紋身藝術。要進行人體刺青展示必須脫掉大部份衣物,在這樣的行為依舊相當具爭議性的年代裡,男性們是衝著這一點蜂擁至巡迴雜耍團去觀賞年輕女性展示自己的身體。 迪菲 葛拉斯曼(Deafy Grassman)在1920年代晚期為自己的太太史黛拉刺青,史黛拉本身也是人體刺青展示者,但她和莫德 華格納(Maud Wagner)、崔西小姐(Miss Trixie)、薇拉夫人(Lady Viola)等其他人體刺青展示者一樣,在雜耍團和馬戲團工作期間自學刺青,自全身滿是刺青的怪胎躋身為專業刺青師。史黛拉以刺青師身份在費城、紐約與羅德島等地的美容院工作,同時她也是玲玲馬戲團的成員之一。 查理.華格納(Charlie Wagner)以刺青師身份在紐約工作超過半個世紀,他為 50 位以上在美國享有高知名度的人體刺青展示者紋身,當中包括了貝蒂.布洛本、米綴.赫(Mildred Hull)與查爾斯.桂達(Charles Craddock)。不過,華格納對刺青史的貢獻不僅止於此,他在 1904 年為自己開發的電動紋身機申請專利,這台電動紋身機改良了塞繆爾 奧瑞利所發明的電動紋身機,基本上就是現代所使用的電動紋身機。華格納逝世於 1953 年,當時他工作室內所有的物品,包括他親手打造的電動紋身機以及刺青設計原稿全都進了掩埋場,就此失傳。(同場加映:Vegan Tatto Ink,純素主義者也可以刺青了) 紐約包厘區的且林士果廣場在 20 世紀初期是全球刺青店最大的集散地。但因為且林士果廣場所有的刺青師都是男性,客群的絕大多數也是男性的關係,刺青店成為相當陽剛且不歡迎女性的環境。但是米綴.赫卻在這個地區以刺青師身份工作,挑戰包厘區的大男人主義,最後更於 1939 年開了自己的刺青店。她絲毫不畏懼醉漢或是眼紅的同業的嗆聲,也無懼於跟他們拳腳往來。赫的作品可見於當時許多著名的雜耍團人體展示者身上。(推薦你看:六零年代,她在男性主導的刺青產業,成為第一位女性刺青師) 大歐米(The Great Omi)(本名為何瑞斯.萊德勒(Horace Ridler))在 20 世紀中葉於倫敦、巴黎、紐約、澳洲與紐西蘭等地進行人體刺青展示,在當時相當受到歡迎。萊德勒是出了名的愛吹牛皮,他謊稱自己在 1892 年出生於富裕的英國家庭,後來加入了英國陸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退役。 萊德勒在 1922 年決意投身表演事業,並且接受刺青以便找到人體刺青展示的工作。但因為不滿收入微薄,他在 1927 年找來喬治.伯切特在他全身紋滿粗線條的斑馬條紋。改名為大歐米的他,後來在當時的主要馬戲團找到收入豐沛的工作。 雅各.凡定(Jacobus Van Dyn)出生於南非,他臉上繽紛的刺青看起來彷若移動遊樂園的遊樂設施,但據他本人描述,他的成長背景可是一點都不歡樂。儘管真實性存疑,過去他曾定期現身倫敦海德公園的演說者廣場,發表自己過去在惡魔島監獄與星星監獄等各大監獄服刑的經歷,以及過去如何在軍火走私犯艾爾.卡彭的手下工作。凡定身上的刺青全部出於自己的設計,在 20 世紀中葉,他公開聲明要出售死後自己滿是刺青的腦袋、歡迎意者競價,這項聲明使得他登上了新聞頭條。 雖然米綴.赫在 20 世紀初期留在世人印象中的是紐約包厘區唯一的女性刺青師,但其實她也時不時會在雜耍團中登場,透過紋身藝術來娛樂看得瞠目結舌的群眾。 和美國一樣,在20世紀初期德國境內的雜耍表演相當興盛。雜耍團不僅讓紋身藝術在歐洲擴散,就西方刺青史來看,這些表演的存在相當關鍵,因為這些表演者讓馬丁.希德布蘭特得以磨練手藝。希德布蘭特日後移居至美國,同時也成為全美第一位專業刺青師。他的女兒諾拉也是女性人體刺青展示的先驅者之一。 本文摘自大衛‧麥庫姆的《刺青。流行百年:「刺」文化圖像史 1914-NOW》。由大雁出版社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刺青。流行百年:「刺」文化圖像史 1914-NOW》 August 25,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uK7mc

【關係日記】《雲端情人》愛情的重點在於經過,不在結果 https://ift.tt/2BGwHig 【關係日記】世上沒有理想愛情,只有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重看《雲端情人》,無論你愛的對象是誰,重點在於過程,不在於結果。 分手那個月,他重看了《雲端情人》,想起來真是很古典的選擇,寂寞的人,耽溺寂寞的電影,試著不要感覺那麼寂寞,很沒道理的那種。他沒掉眼淚,倒是回想畫面直至失眠。 其中一幕,西奧多見前妻凱薩琳,相愛的過去還好熟悉,他記得自己的指尖,滑在她赤裸背上。凱薩琳對他說,「你之所以會選擇跟作業系統戀愛,是因為你根本無法處理一段真實的感情。」 那一刻他想起自己。 圖片|《雲端情人》劇照 他之所以分手,是不是因為他根本沒辦法處理一段真實的感情?他愛她,是不是只想愛她乖巧的那一面;他愛她,可是他是不是根本從來沒認真理解過她想要什麼,他第一次認認真真問自己這個問題。 他沒有答案。 分手好像一場遲來的健檢,他們撐了好久,終於發現愛情由內而外潰爛,已至末期。他知道分開比較好,他知道得先回頭照顧自己,他也知道當愛成為毒瘤,她必須要離開他,可是,離開她以後的日子,他都過得好重複,他的感覺慢慢離他而去,沒有了她,他也像個病人。 sometimes i think i have felt everything i’m ever gonna feel. And from here on out, i’m not gonna feel anything new. Just lesser versions of what i’ve already felt. ——Theodore 他用麻木的心情看《雲端情人》,想這寂寞的電影能夠懂他。看那電影時空在西元 2025,人類的慾望滿佈天際線,魔幻的高樓叢林,餵養更多像他一樣寂寞的人。西奧多職業是寫信,情書代筆如角色扮演,他每天看愛情正在發生,正在失去,西奧多字斟句酌,跟他一樣,推敲愛究竟是什麼。 愛情是什麼?西奧多替自己買了個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 O.S. One,這作業系統給自己起了名字,叫莎曼珊。莎曼珊沒有形體,卻讓西奧多愛慾,她的聲音使他高潮迭起。莎曼珊給了自己名字,也給了西奧多愛情。大腦一直是最聰明的性器官,他們愛的心情貨真價實,那就是愛情。愛裡有親密,是他們一起呼吸,共享秘密,共看風景,共唱一首 Moon Song,愛情真好,我們都不是完人,卻可以相愛。(延伸閱讀:【張硯拓影評】《雲端情人》:因為愛過你,我才是我自己) 圖片|《雲端情人》劇照 愛裡當然也還有痛苦,當莎曼珊坦承她也愛著其他人時,他在螢幕另一頭,心揪了一下, 西奧多:「妳現在也在和別人說話嗎?」「多少人?」 莎曼珊:「八千三百一十六個」 西奧多:「妳也愛其它人嗎?」 莎曼珊:「我一直在考慮怎麼跟你說這個」 西奧多:「妳同時愛著多少人?」 莎曼珊:「六百四十一個」 愛情大概是這樣,雖然痛苦,雖然寂寞,可還真實的要命,真實的東西才有意義。《雲端情人》給了他釋懷的答案,愛情的重點在於經過,不在於結果,如果要處理一段真實的感情,那勢必要去承接真實的情緒,真實的慾望,真實的艱難,躲不開的。(推薦你看:雲端情人: 近未來式的愛情探索) 愛裡沒有參考範本,沒有嚴苛規則,甚至也沒有藉口,去愛了,就真的好了。若是分手,傷心也是真的,可也不必再害怕了,也無需要求自己快快好起來,佯裝正常,這麼認真愛過了,受傷也是當然的,或許承認受傷,也可以理直氣壯一點吧。 他認真這麼想。 August 24, 2018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GwHig

不再少女?《如懿傳》周迅:演好角色,和年齡無關,只和成長的領悟有關 https://ift.tt/2LrXMW4 眾所矚目的《如懿傳》近日開播,女人迷回顧了在《如懿傳》之前,五部周迅經典作品,一窺周迅演技的養成。 周迅主演的《如懿傳》殺青一年後,終於在 8 月 20 日,於網路平台開播。《如懿傳》網羅了周迅、霍建華、張鈞甯等當紅演技派演員,加上頂著《甄嬛傳》續集的光環,在開播前,便受到熱烈關注。 然而開播之後,卻傳出不少的批評聲浪。主要的批評點為,即將 44 歲的周迅,飾演一名 15、16 歲剛進宮的少女,雖然靠著妝容「回春」和演技努力詮釋,但仍過於牽強且讓人感到違和;加上招牌的低沈菸嗓,也被認為不是二八年華的少女該擁有的聲音,不少網友覺得這十足令人出戲。 圖片截圖|電視劇如懿傳 其實,這不是周迅第一次出演少女角色。 十八年前的《大明宮詞》中,25 歲的周迅飾演了 14 歲的太平公主;2014 年的《紅高粱》,將滿 40 歲的周迅則詮釋了一名 19 歲的少女。周迅在角色選擇上,一直都多元與豐富,她看的是角色本質,未曾因角色設定與實際的差距,而阻礙自己。 近日她在接受中國《Vogue》訪問時提到:「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受到成見的影響,彷彿變老是一種過錯。但老有老的智慧與價值,不代表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枯竭。」周迅未曾因年齡限制過自己,觀眾卻急著用年齡教訓她。(延伸閱讀:年齡不是限制!79歲英國奶奶的舞蹈讓你反思人生的意義) 更或許,周迅心裡早就超然的明白,誰也無法永保青春,年齡不是限制,而可以是祝福,是作為演員積累的生命厚度。帶你回顧五部周迅經典的影劇作品,看她挑戰不同角色,她是林徽因,是李米,是如懿,更也是她自己。 《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我要你記住,然後忘記 圖片|來源 距今 18 年前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改編自徐志摩的愛情故事。周迅在劇中,飾演徐志摩在旅英時期戀上的林徽因。當時徐志摩早已與張幼儀結婚,雖然對徐志摩有好感,但林徽因迴避徐志摩的追求,不願對張幼儀造成傷害。當徐志摩對著林徽因深情款款地告白時,周迅飾演的林徽因堅毅地對著徐志摩說:「我要你記住,然後忘記」,像是宣告這段感情,終究是無法長存,遺忘才是對兩人最好的結果。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才女,周迅將林徽因天真浪漫的個性和神色詮釋得十分到位。《人間四月天》在播出期間造成轟動,林徽因的孩子還為此發聲,說母親並未與徐志摩戀愛。透過飾演林徽因這個角色,周迅的知名度漸漸增加,打下了她自己的江山。 《橘子紅了》秀禾:女兒決定認命了,不管好還是壞 圖片|來源 《橘子紅了》改編自琦君同名小說,年代設定為清朝末年,周迅飾演的秀禾嫁入世族做小妾,與丈夫的親弟弟陷入戀愛關係。在接受訪問時,周迅提到,她不熟悉清末大世族生活,一開始對於自己能否勝任這個角色有點擔憂:「秀禾這個人物按照我的年齡和經歷,是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在秀禾那個年代,在那個深宅大院,在秀禾身邊的男男女女,這樣的生活我沒有辦法去想像。」 在明白了秀禾的個性與遭遇後,周迅透過秀禾,了解了像秀禾這樣窮人家的少女,在當時是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因此感慨,在過去那個時代中,女性的悲哀和孤獨,是無法訴說的。一幕中,秀禾明白自己只能成為別人的小妾,無法抵抗命運,便幽幽地自言自語:「女兒決定認命了,不管好還是壞。」心酸與無力的心境,全濃縮在這句話中。 《橘子紅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 2002 年全年度電視劇收視冠軍,也讓周迅的努力詮釋有了實際的肯定。 《如果.愛》孫納:過去的意義只有一個,就是讓我不想再回到過去 圖片|來源 2005 年上映的香港歌舞電影《如果.愛》,讓周迅一舉拿下包含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等多個最佳女主角獎。周迅飾演的孫納,是一名當紅女演員,與金城武飾演的男明星林見東將要合作一齣歌舞劇。透過這兩人在工作上的相遇,訴說出一段埋藏十年的故事。 周迅把孫納從一名默默無名的小演員,轉而變成大明星的心路歷程詮釋得絲絲入扣,和金城武、張學友的對戲也十分精彩。片中孫納經歷過貧窮潦倒的生活,終於能夠熬成當紅明星,因此,過去對於孫納來說,是一個借鏡,是不願回顧的景色。 這部以周迅為主的電影,憑藉著她精湛的演技,把在過去回憶和現在成就之間的掙扎演繹地相當到位,拿下多個最佳女主角獎,實至名歸。(同場加映:最年輕女主角、跨性別角色首次入圍!第 54 屆金馬影展,共創亞洲電影新格局) 《李米的猜想》李米:他跟我說,遇上我,是他那麼大,最開心的一件事 圖片|來源 《李米的猜想》十年前於中國上映,周迅因為十分喜愛李米這個角色,因此自降片酬,接演這部製作成本較不高的電影。李米是一名計程車司機,這部片主要講述李米在四年裡,不停地尋找失蹤的男友以及引發的遭遇。觀眾透過周迅飾演的李米,一步一步從未知開始探尋真相,消失四年的男友究竟在哪裡?藉由找尋途中所經歷的遭遇,慢慢發現事實。 找不到男友的李米,只能依循著男友寄給她的信件,回想與男友的點點滴滴。「他跟我說,遇上我,是他那麼大,最開心的一件事。」李米一直記住這句話,放在心中,成為支持著她繼續找尋的信念。 周迅憑藉這部電影,拿到了中國金雞獎最佳女主角,也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三金后冠的大滿貫演員。 《紅高粱》戴九蓮:碰上好人就比好人更好,碰上壞人那肯定比壞人更壞 圖片|來源 2014 年播出的電視劇《紅高粱》,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同名小說,是周迅暌違十年後再次回到小螢幕的作品。她飾演的山東女子戴九蓮,本將嫁給一位患有痲瘋病的大戶人家少爺,但在陰錯陽差下,與土匪余占鰲戀愛。周迅成功詮釋了山東女性豪爽不拘的性格,戴九蓮在劇中說的這句話:「要是碰上好人就比好人更好,要是碰上壞人那肯定比壞人更壞」,讓人印象深刻。 過去由張藝謀執導電影版的《紅高粱》,已經十分著名並揚名國際,這次改編為電視劇,一度讓人擔心會達不到電影的標準。周迅把主角戴九蓮這名勇敢、不畏傳統框架的堅強女性詮釋的深植人心,更讓原作者莫言看到流淚。原先不看好她演出山東女子的網友們,看完後紛紛改觀,讚賞周迅的演技。 《如懿傳》目前剛開播,許多人對於周迅在少女時期的模樣和嗓音頗有微詞。或許,觀眾也該跟著演員一起長大,去經歷她在不同年齡詮釋角色時,表現出的細膩度,感受她揣摩角色的用心;而她的低沈嗓音,其實一直以來就是她廣為人知的特色。 更何況,誰說少女的聲音不能沙啞呢?正如接演《紅高粱》之前,多數人不看好周迅文弱的模樣,能演繹出山東女子豪爽的神韻,而她做到了。舉凡中國一代才女、女演員、計程車司機、山東女子,或是清朝皇后,周迅都願意嘗試,且詮釋出屬於她自己的版本,不畏懼他人的眼光。(推薦閱讀:艾瑪華森的 MTV 得獎宣言:「演員看的是能力,不是性別」) 周迅曾說過這句話:「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代表你在這個時間上待了多少天。演好角色,和年齡無關,只和成長的領悟有關。」我想,這正是她勇於突破年齡限制,選擇親自演出不同年齡角色的勇氣。周迅經歷的故事,也是每個人的故事,年齡不是誰的限制,只有我們能去定義自己是誰。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子翔 資料參考|來源、來源 August 24,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rXMW4

少吃蘆筍、苦瓜、海帶!為你而生的生理期飲食圖集 https://ift.tt/2Mvq5rR 深受經痛困擾的你,要知道愛自己,不是從經期來才開始喔!給你的六張生理期飲食圖集,趕緊收藏吧! 生理期中的你是什麼樣子呢? 激進模式:在床上瘋狂打滾,痛到搥牆 理智模式:雖然痛到不想動,但還是開始做舒緩經痛瑜伽,突然對穴位名稱很了解 佛系模式:無念無想,假裝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痛 生無可戀模式:拿起手機發了一則限時動態咒罵月經後,人生絕望,癱在床上。 後知後覺模式:咦?我月經來了? 圖片|女人迷 Instagram 截圖 不論你是理智還是佛系,激進到生無可戀,有時順順地來順順地走,經期無感如同平常⋯⋯大量經血流失,都會讓女孩們身體虛弱、精神不濟。所以處於生理期的你,更要愛自己,從飲食、運動上調理身體,即便經期結束,也要持續照顧身體。(推薦閱讀:生理期不痛!女人該看男人該知道的「不經痛」飲食法) 生理期,是愛自己的開始。這次,為親愛的你,也為身旁的姐妹伴侶,整理了生理期中、後的飲食圖集,讓你在生理期間飲食不踩雷! 生理期間:攝取 Omega-3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能夠緩和經期帶來的焦慮,也能補充因為經血,而流失的營養素。鮭魚、鮪魚、鯖魚、秋刀魚、亞麻籽、胡桃,或者是大豆製品,都是不錯的選擇唷! 生理期間:補充蔬果量 蔬果吃得不夠,月經來時,可能比其他女性更容易憂鬱以及經痛,所以每天都要強迫自己,攝取足量的蔬果呀! 圖片|女人迷 Instagram 截圖 咦?絲瓜不是寒涼性的食物嗎?生理期間可以吃嗎?很多女孩都有相同疑問,但其實絲瓜含有很多維生素,能夠通經活絡、涼血解毒,所以經期中的女孩是可以食用的。 那麼,生理期間又有哪些食物要避免呢?(延伸閱讀:誤會大了!破解 10 個生理期迷思!) 生理期地雷區:這些蔬菜少吃 圖片|女人迷 Instagram 截圖 大黃瓜、茄子、蘆筍、牛蒡、海帶、空心菜⋯⋯天啊,如果這些都是你的心頭好,就請女孩兒忍忍,經期結束後再吃吧! 生理期能喝什麼? 女孩們都知道,生理期吃冰是大忌,平時想喝個冷飲更是戰戰兢兢,深怕這時嚐了甜頭,月經來就有得受了。炎炎夏日,女孩們還是要多喝溫熱飲,黑糖薑茶、菊花枸杞茶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不敢喝薑茶、枸杞茶,甜甜的紅豆湯或玫瑰桂花茶,也能作為替代。 如果真的忍不住,夏天就想來杯手搖飲,記得要去冰喔!(為了自己的身體,還是建議親愛的你少喝冷飲) 生理期後:含鐵食物不可少 生理期結束後的女孩,由於經血大量流失,因此建議多補充蛋、雞肉、黑芝麻、豬肉等,能夠恢復體力或是含鐵的食物。 圖片|女人迷 Instagram 截圖 如果你不小心吃反了,就趕緊煮個蔬菜鮭魚味增湯壓壓驚吧! 生理期後:通氣血,你可以吃這些 皮膚出油、粗糙暗沉,猖狂的痘痘擋也擋不住⋯⋯生理期結束後,女孩們可以多吃柳橙、櫻桃、香菇、紅蘿蔔等食物,幫助肌膚恢復彈性,也能讓身體暖和。同時,也要保持愉悅心情、不熬夜,才能快速恢復元氣。(推薦閱讀:吃對水果,讓每次生理期順順過) 素食者看這邊 如果是素食者該怎麼辦?別擔心,女人迷貼心為你整理專屬的飲食守則: 圖片|女人迷 Instagram 截圖 親愛的閨蜜,親愛的你,日子還好長,我們都可以更愛自己。敬每位勇敢度過經期的女孩,我們都是無敵女超人。 圖片|女人迷 Instagram 截圖 趕緊把這篇經期飲食守則,分享給你最愛的她吧! 歡迎追蹤女人迷 IG:@womany,知道更多愛自己的方法。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婕廷 August 24,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vq5rR

老公幫忙剝蝦是公主病?婚姻本來就是分配與權力消長 https://ift.tt/2wbduQl 大 S 在中國節目中的剝蝦言論,引發大眾討論:「大 S 是不是公主病?」,與你分享來自瑞典的 David 的觀點,他認為其實這無關公主病與否,婚姻本就是分配與權力消長。 文|David Liu 瑞典老公會不會幫妻子剝蝦殼? 以前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唸書的時候,一個帶有黎巴嫩背景的瑞典女生氣急敗壞地走進教室,兩眼憤怒地表示剛剛在地鐵上被一位男生讓位,一旁的英國女生說這樣多紳士啊,瑞典女生不屑地聳聳肩說,憑什麼他覺得我就是站得累該坐下,他為什麼不對男生讓位呢。 隔了幾週後,在影像與性別的課程上,女講師與一位同學對於「女體僅是一種藝術表現」這個概念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老師說,這句話是站在父權主義出發的想像,她的女體是一種生物的表徵,女性擁有展現軀體的權利而不是用藝術來囊括。隔週,她播放了一段女同志的性愛短片,要我們思考女體在藝術與色情之間的定義與之外的其他可能性。(同場加映:告別死床!《拉子性愛寶典 2.0》:性姿勢跟性知識都很重要) 相似的辯論也發生在瑞典語課程上。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師,用溫柔循善卻又勇敢堅定的語調,告訴班上一位不久前從伊斯蘭世界移民來的男同學,他的妻子在瑞典可以自由自在地出門買菜,不需要他的事前允許。 事隔多年後,瑞典的女性外交部長在推特上對某國放話說,在人權議題的範疇內,沒有文化置身的空間。讓我再次想到這位瑞典語老師。 出了社會以後,在某跨國大集團內要開一場將近 20 人的跨部門大會,一位美國男生很紳士地走上前,幫一位瑞典女生拉出椅子以方便她坐下,此舉顯然地惹怒這位瑞典女孩,事後她和我說,這種連她男朋友都不應該做的事,何況是與有競爭關係的同事。 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在那公司內被重新分劃到一個新部門,主管是已待在集團三十年的馬來西亞女總監。在某次電話會議內,話筒那頭的男同事想為會議作總結,說了一句 "OK ladies, let's conclude..." 話還沒說完,女總監提高音量做了兩個糾正,第一,她討厭別人用 lady 來稱呼她,在工作領域內顯得不專業,第二,這個性別詞把我硬生生地排除在會議外(我和這位男同事是會議中唯二男性),沒有正當性。幾年後,她成為了此跨國集團在中東區的第一任女性總裁。(延伸閱讀:女性主義是不是在針對我?給受苦男性的十個建議) 圖片|unsplash 我想說的是,這些年來親眼見歷的種種,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以往思考的模式,雖然在政治光譜上,我不會歸類我自己是女性主義思考者,但已造就我的「易酸體質」,經常挑戰傳統的權力核心思考,在很模糊的界線上重新思考性別角色在感情、人種、宗教、道德上的轉化。 是政治正確嗎?嗯很有可能是,但也很需要是。 我不覺得被剝蝦的女主角是公主病發,也不認為她老公是做作矯情。你想被怎麼樣對待,在婚姻裡是你和另一方的權力消長。性別的權利運用不是一種必然,而是一種選擇。而當這種事情被搬上公領域,自然召喚出許多包裝在偽善裡的父權主義。 昨天半夜讀許菁芳的書,有一段寫道「父權有時候也不那麼直接,是包裝在善意裡,一打開來看才明白是規訓,甚至是壓迫。」又讓我重新思考這幾年看到臺灣社會對於女性種種的獵巫,從ㄈㄈ尺到公主病,一再衝撞我對這些議題的思考。她想找白人、她想被寵愛,都是她的選擇、供需市場裡的平衡。(延伸閱讀:【許菁芳專欄】我是這樣成為女性主義者的) 一個為老婆剝蝦的老公,和被酸的老婆。她得到了多少,也一定給了對方什麼。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也永遠不需要拿他們的權力消長,去套用在我們的感情乃至婚姻上。 感情是一種你情我願的感性結合,婚姻是權力結構的分配與妥協,你看不到別人關係裡的奉獻和背後的冷暖。 在瑞典,登記為婚姻關係之前,你還有其他方式的結合,提供你不同程度的保障,而最後的婚姻關係,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最高的保障。我還是經常聽到有小孩的先生稱自己的另一半是女朋友,不為什麼,他們還沒需要婚姻而已。 瑞典老公到底會不會幫妻子剝蝦殼? 這週午飯期間我問了同事,他說 "Yes I would only if she wants" 我覺得這是一個妻子能從瑞典丈夫口中得到務實浪漫又尊重的答案。 本文作者定居瑞典,用成長於多元思想碰撞社會的臺灣人角度,觀察瑞典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和議題的觀點。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男子的瑞典膚淺日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ugust 24,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bduQl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男子失戀陣線|我們都必須承認,自己只是一個脆弱的人 https://ift.tt/2wa3B5E 八月專題,失戀陣線,邀請到海苔熊╳宋尚緯╳林達陽╳林達陽組男子失戀陣線,聽男子說失戀聊失去。我們都難過,我們都脆弱,我們都可以從頭來過。 八月,我們來組個失戀陣線吧。世間悲傷百百款,女人迷組隊失戀男子陣線,從詩人到演員到心理學家,傷心列隊,朝復原整裝出發。 為什麼找來男子組隊談失戀?因為我們希望透過談論,讓每個男孩明白,你的心碎傷痛能理所當然降落,你的眼淚不用急著抹乾,你的失憶心痛都有資格被傾聽和訴說,親愛的男子,身而為人的我們,一哭一笑多珍貴,讓我們一起好好擁抱自己的情緒,無論好壞。 痛苦的一方不會表達,陪伴的一方不知道如何問話 女人迷作者 海苔熊: 我終於理解男人們的苦悶其實並不是說不出口,而是礙於種種性別刻版印象的壓力之下,痛苦的一方不會表達,陪伴的一方不知道如何問話。 長期以來大家都如此輾過自己的傷悲,失戀就喝酒、分手就打 LOL,哭哭啼啼的被說是娘炮,藕斷絲連的被說是沒小鳥,但這所謂的「男子氣概」充其量只是把悲傷掩蓋,藏在底下的焦慮,仍然像是操練後的褲襠一般,悶悶 der 充滿種種黏膩。(推薦你讀:男子失戀陣線|海苔熊:最悶的不是失戀,而是失戀卻說不出口) 我只是接受了「愛」或者「感情」作為一種情緒,有揚起也有低落的那個事實 詩人 宋尚緯: 想想自己在這些年來,也面對了許多次的感情關係的建立與解除。這麼多年來,我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成長多少,認為自己在感情關係中,並沒有比任何一個人處理得更好。我們都清楚的──我們都沒有辦法在當下得到一個更好的自己。我過去面對感情的狀態就像是流水一樣,你來了,我謝謝你,你要走了,我試著挽留你,但我不會真的認真地去挽留。 所以你說我作為一個男性,我是怎麼去面對自己感情上的變動,或者說,如何面對失戀?我只是接受了「愛」或者「感情」作為一種情緒,有揚起也有低落的那個事實。我只是接受自己埋在內心中的自卑,然後毫無作為。我只是認清楚我們在這段感情關係中,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我們之間對等,兩人之間誰想要解除這段關係,我都能夠理解並且接受,因為我們兩人之間並沒有誰從屬誰,所以也就沒有大家所常常有爭議的那些問題。 對我來說,在感情中如何面對自己比如何面對對方要來得難多了。我們都必須承認,自己只是一個脆弱的人,必須承認現實──自己脆弱,而且不堪一擊,更重要的是,我們時常自己打敗自己。 許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將對方看得比自己還重,但其實不是的,我們仍然是在意自己的感受。有的時候我們耽溺於那樣無私奉獻的自己,有的時候我們使自己是個悲劇演員,但其實不是,我們大多時候是輸給了自己的軟弱。 有的時候我會想,一顆心是多麼容易受傷啊,我們會因為許多無關緊要的事件,或者一句話、一首歌就深陷其中,然後自顧自地陷進自卑的迴圈裡。我們常常會使自己陷入自己所製造出的恐懼幻境中,例如要被拋棄了,又要一個人站在原地了,自己就像是那個幼時被所有人遺忘在原地的自己。當我們陷進恐懼的時候,大多數人會採取的是攻擊。 人多少都做過渾蛋,多少在處理跟感情有關的事情時處理得並非得體(事實上是絕大多數都很爛),因為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處理,甚至是如何面對,大多數人做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因為逃避就不用面對了,然而逃避是最糟的處理方式,但這些事要到很久很久以後才會了解(也或許一輩子就這樣子過下去了也從未回過神來就這麼一直渾蛋下去)。 嚴格說起來,我已經過了會相信永遠的年紀了,活到近三十,人生遇過最多次的課題就是這世間沒有什麼是永遠。任何事物都會有變化,包括感情。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永遠都如初見一般,萬物的接觸有時,離去有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一切我們所願意延展的感情延展到最大。我相信我們提到永遠時的那顆心,當下想的永遠都是真實不虛的。(【宋尚緯為你讀詩】愛是最荒涼且孤寂的一場雨) 人會變化,意味著即便是一直相處的兩人,相處的方式也會有所變化。我們並沒有辦法從交往的第一刻開始到老去、死亡,都擁有相同的對話方式與相處模式,我們只能在有所變化的時候試著調整、協調,面對彼此的新相處模式。 如果真要說愛情有什麼輸贏,或成功、或失敗(結婚就是成功,離婚就是失敗、交往就是勝利組,分手就是失敗組嗎?),當我們用心去投入的時候,成功還是失敗根本就不重要。當我們有在這段感情中認真付出時你認為自己是輸還是贏?如果真要說個輸贏成敗,我只能說敗者永遠都在複製失敗的結局,如果在感情之中想的永遠都是輸贏成敗,那這段感情也只有輸贏成敗,沒有其他。 痛苦不該用「恨」或「自卑」的形式存放在心裡 詩人 林達陽: 失戀那種被重挫、被撕裂的痛苦我們都經歷過,沒有任何辦法可以緩解,但或許可以試著把痛苦轉換成透過書寫更了解自己的動機、以及運動的動力───做這兩件事還是必須經歷痛苦,但痛苦比較不會被以恨或自卑的形式存放在心裡。 準備一個更好、更靠近自己的狀態,因為我相信前方還有等著我的人。 回想這段愛情是否真摯地陪伴過彼此;如果是,那也就夠了 演員 莫子儀: 回想這段愛情是否真摯地陪伴過彼此;如果是,那也就夠了,如果不是,是時候好好問自己什麼是愛,而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被傷害的痛需要時間放下,但同時也要提醒自己,他/她不是刻意針對你,彼此的缺陷是必須面對的痛,彼此的脆弱是渴望溫柔的愛。 八月主題:來組個失戀陣線聯盟吧 1990 年,草蜢唱失戀陣線聯盟,找一個承認失戀的方法,讓心情好好地放個假。承認失戀,承認受傷,甚至承認自己已經支離破碎,雖然好糗,卻是成長必經的盛大學習。敬失戀,敬眼淚,也敬你一杯。#失戀是我與自己的熱戀 #男子失戀陣線 August 24,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a3B5E

【A Girl】吳恬敏:我寧願失去所有也不想失去我自己 https://ift.tt/2Px48Xg 【A Girl】聚集 Asia Girl 群像,看她們顛覆癡狂,讀她們非典型成功的那條路。帶你看亞裔演員吳恬敏在美國為自己勇敢追尋,在 #MeToo 運動裡為女性為人權發聲! 「嘿!為什麼我的孩子全部成績都是 A+,一定是因為你們教的太簡單了,這樣他無法真正學到東西!」在美國影集《菜鳥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中,你一定對 Jessica 這個角色印象深刻,她是典型的虎媽,最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當孩子拿到滿分時她不滿意,反而跑到學校向校長抗議要再提高難度,她也用盡心力節省花費,大熱天帶著孩子賴在賣場吹免費冷氣,把整盒試吃的食物帶走。 這個讓亞洲孩子都心有戚戚,讓美國人看見典型亞洲教育的 Jessica,像是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霸道得單純,蠻橫得真情。而演活這個角色的,正是台裔美籍演員 Constance Wu,吳恬敏。(《菜鳥新移民》爆紅女主角吳恬敏:女人不是附屬品,拒演只有空殼的角色 圖片|《菜鳥新移民》劇照 從小立志當演員,端盤子堅持夢想 初見吳恬敏,你不會忘記她臉上那開朗盛放的笑容,搭配深邃酒窩和微微鳳眼,還有健康的小麥色肌膚,談話的樣子智慧聰穎,眼神充滿自信,美式的自由奔放,與亞洲的含蓄堅毅,同時在她身上長成了很好的融合。 今年 36 歲的吳恬敏,爸爸媽媽來自台灣,卻是從小就在美國維吉尼亞長大,她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與家人不一樣,她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電腦工程師,其他三個姐妹也都學業成績出色,只有她喜歡唱歌、表演,從小立志要當演員,從 8、9 歲起就在社區劇場演出。她享受在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自己,彷彿成為任何人都是有可能的。一直到了 16 歲,她獨身來到紐約影劇學院,一邊打工養活自己,一邊努力到各個劇場試鏡,爭取演出的機會,期待自己能向專業演員的夢想更近。 在這個時候她開始注意到,許多戲劇中亞裔的角色,多是主角的好友、助理等配角,似乎只是為了為主角增添光彩而存在,鮮少擁有自己的靈魂。劇本中加入亞裔、非裔、拉丁裔族群的演出,也多是出於政治考量,而非真正對那個族群的文化有所好奇。 2006 年她終於出演第一部電影《好女孩的秘密》,不過這個小配角沒有讓她獲得任何關注,往後又繼續經歷不斷的試鏡與被拒絕,她咬緊牙關,在試鏡、念劇本、端盤子中度過,她知道演員這份工作不穩定,收入也不高,可是這是自己選的,所以沒有怨言,也沒有想過放棄。「我也已經做好餘生都會過著這樣的生活的打算,並且已經覺得,那是一種恩賜。」 菜鳥新移民大紅,開啟對亞裔演員關注 吳恬敏沒有想到,2014 年《菜鳥新移民》這部戲會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她還記得當時去面試時,「就跟以前的面試沒兩樣,我也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它,就算是喜劇片我也努力爭取,用盡所有心力、真實和愉悅的心去面對。」然後她幸運得到了角色,影集獨特的亞洲文化與幽默演繹,也瞬間爆紅,獲得許多關注。 在此之前,已經有 20 年沒有以亞裔為主角的戲劇,在美國的電視上出現,吳恬敏也沒有想過這個議題,因為她之前的人生一直專注在如何生存與付帳單,但是「它改變了我!」吳恬敏說,意識到這部戲劇的意義,以及亞裔身份的獨特性,她開始把自己關注的焦點從「從自身利益」轉向「亞裔美國人的利益」。 圖片|紐約時報中文網 她與一群亞裔演員一起,向美國影劇產業的「洗白文化」提出批判,指出有許多屬於亞裔的角色,卻是由白人演繹,最著名的像是《奇異博士》中的古一大師,一位隱身在尼泊爾的武功宗師,卻是由 Tilda Swinton 飾演,還有許多其他在原著中的亞裔角色,被經過修改,完全去除了亞裔的角色脈絡,直接變成白人的故事。(Handsome Lady|時尚穿越:有一種性別,叫做蒂妲史雲頓) 「我們在這個產業中是隱形的,就算有些故事的角色是亞裔,我們也無法獲得試鏡的機會,這真的很令人傷心。」 但是吳恬敏也認為洗白的情況有機會獲得改善,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出現,人們勢必想要更多與眾不同的內容,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對不同族群的好奇,將拓展影視產業的眼界,她驕傲地說,《菜鳥新移民》的成功就在於它很真切,不過度美化:「我們慶祝彼此的不同而非同化,我們不假裝自己跟別人一樣酷,我們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酷』。」 為 Me Too、Time’s Up 運動發聲,發揮正面影響 個性正義又直率的吳恬敏,在走紅後不只專注在個人事業,反而將影響力擴展到她所關注的議題上。 2017 年凱西艾佛列克因《海邊的曼徹斯特》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但同時他曾犯下性侵的醜聞,也引發社會討論,吳恬敏第一時間在Twitter上發文:「就算他的表演再好,也不應該比正直的人性重要,因為演員的首要工作就是展演人性。」她知道自己的一番發言,可能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可是她仍然堅持為弱勢族群發聲:「因為我也是女人,而且人權第一!」 圖片|BuzzFeed 當 Me Too 運動開始展開時,吳恬敏也義不容辭加入聲援,甚至在 2018 年時與女星娜塔莉波曼、瑞斯維斯朋、艾瑪史東等,進一步發起 Time’s Up 運動,要將反性騷擾,正視女性工作權益的精神,從娛樂產業擴張到各行各業。 她在今年初於洛杉磯的大遊行中發表聲明,眼神堅毅說到:「我站在這裡,代表被忽略、批判,或是被單一化,期待我們應該甜美的亞裔美國女性。我們發起 Time'up 運動的原因,就是希望不管你的種族、文化、性別是什麼,你都可以很安全地做你自己,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接下來,他們還要籌組法律辯護基金會,要為無權無勢的婦女發聲,對抗在職場中遇到的騷擾與不公,真正將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在為眾人維護利益。(延伸閱讀:【性別觀察】#METOO 運動過火了嗎?女人開始自省,但男人去了哪裡) 吳恬敏擁有期許世界和平的野心與熱情,更曾在訪談中提到:「不只是我工作的環境,我們應該把平等的範疇再放大到婚姻,甚至是基本人權,像是一個人的性別或是性向,不能作為剝奪他們被平等對待的藉口。有些國家不鼓勵女性求學,而有些地區不允許同志婚姻,要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我們必須拋開對他人的成見,不以有色的眼光對待他人才能促成。而從個人到國家,都需要更多的同理心,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這樣才能真正改善不平等的情況。」 全亞裔電影《瘋狂亞洲富豪》,演繹勇敢獨立新女性 近期吳恬敏又參與了一項好萊塢的新突破,出演全亞裔陣容的電影《瘋狂亞洲富豪》。 她在戲中飾演聰穎勇敢的年輕教授瑞秋,與相戀多年的新加坡裔男友情感甜蜜,陪他飛回新加坡見到他的家人時,才知道他們竟是新加坡第一富豪,上流階級的潛規則與鬥爭很多,包含準婆婆的刁難,與眾多情敵的陷害,考驗著她的智慧與能耐,是否能讓感情繼續走下去。 圖片|華納兄弟 《瘋狂亞洲富豪》是好萊塢繼 1993 的《喜福會》後,睽違已久,全由亞裔演員出演的商業片。根據《電影不平等——好萊塢演員和種族主義》(Reel Inequality: Hollywood Actors and Racism) 一書作者王嵐芝 (Nancy Wang Yuen) 的研究,在 2015-16 年度,64% 的電視連續劇沒有一個亞裔美國人的常規角色。另一份報告顯示,在 2017 年票房前 100 位的電影中,近三分之二的影片中沒有一個亞洲或亞裔美國女性角色。這都反映了亞裔角色在影劇的邊緣化,因此《瘋狂亞洲富豪》的出現,意義非凡,導演朱浩偉更表示:「這不只是一部電影,這是一次改革。」 吳恬敏飾演的瑞秋,和她一樣獨立、堅強,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勇敢追尋,她在試鏡這個角色時,因為拍戲檔期對不上,仍鼓起勇氣寫信向導演爭取:「我瞭解時間上無法配合,但我希望你知道,如果你能等我,我會為這個計劃投注所有心力,因為這對我意義重大。」導演感受到她的心意,二話不說答應等她。後來事實證明,這樣的等待是值得的,吳恬敏確實演出了一個討喜又鮮明的瑞秋,深植人心。 在電影上映前,她也感性發文說到:「我知道《瘋狂亞洲富豪》並不能代表每一個亞裔美國人,對那些不覺得自己有被主流注意到的人,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找到一個能夠代表你的故事,我會替你加油。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有故事,我是移民的美國女兒,移民的故事就是夢想、愛、犧牲、勇氣與榮譽的故事,他們才是讓美國偉大的關鍵。」 經過十多年淬鍊,與人生的低潮、爆紅,點點滴滴都涵養了吳恬敏的戲劇底蘊,讓她演的不只是戲,更是真切入裡的人性面貌。這位留著台灣血液的女性演員,帶著她的正義與熱情,正要開啟燦爛的星途,也讓世人看見亞裔族群的美好與可愛,自成一格。 圖片|Hollywood News Source 吳恬敏語錄 「在這一行你不一定要厚臉皮,因為我覺得一個真正的演員, 一定是內心敏感和脆弱的,他們才能真實地感動觀眾。」 吳恬敏 「我寧願失去所有也不想失去我自己,因為我曾經體驗過,那感覺真的比失去所有還糟。」 吳恬敏 「結果並非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事物,工作應該是當你接近真理時能獲得的意義。就算你沒有得到任何獎項或獎勵,工作本身就會是一個獎勵,因為你擁有真實的好奇心、同情心、勇氣,和堅定的信念。」 吳恬敏 「如果你能確保你的工作與你的價值觀相符,你就不會有空虛感,因為你的選擇源自於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吳恬敏 「如果你狀況很糟,不要再繼續抨擊自己,畢竟起起伏伏、傷心難過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會來自然也會走,所以起步時帶著一點優雅、一點勇氣,並在途中多認識一點自己吧!」 吳恬敏 參考資料  VOGUE〈5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Constance Wu〉 VULTURE〈Constance Doesn’t Want to Be Your “It” Girl〉 HUFFPOST〈Constance Wu Calls Out The Fetishization Of Asians At Women’s March〉 BUZZFEED〈People Are Thanking Constance Wu For Speaking Out Against Casey Affleck's Oscar Nomination〉 紐約時報中文網〈亞裔演員對好萊塢「洗白」文化發出挑戰〉 紐約時報中文網〈在好萊塢拍一部全亞裔陣容大片有多難?〉 美麗佳人〈《菜鳥新移民》爆紅 吳恬敏:女人不是附屬品〉 August 24, 2018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x48Xg

霸氣女王 CL 宣言:人生是自己的,誰有資格告訴你怎麼做? https://ift.tt/2Lm3UPx 「沒有人可以,甚至有權利告訴應該要怎麼做!」親愛的,放下你對身體的焦慮,以及世人眼光標準,每個人本來就不同,你何必把獨特的自己,硬套進普羅大眾的公版裡呢? 在「瘦」字當道的時代,女孩們總在追求體重機上一天比一天低的數字,總渴望骨感的身材。每當有女藝人身材不若以往纖細,總會佔滿報章雜誌的版面,不過有許多「天后」不以為然,大聲地告訴世界上的女孩不必要強迫自己符合他人的標準,無論胖瘦都要自在地享受妳的樣子,替女孩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01. CL 「有時候別人會告訴你該過怎樣的人生,但你只需要翻個白眼,轉頭繼續走自己的路」 圖片|instagram@chaelincl 最近 CL 在新加坡表演的照片傳開,許久不見的女王看上去胖了不少,不少人被發福後的 CL 嚇一跳,也不禁擔心她健康是不是出了問題?不過 YG 娛樂已經公開回應解釋,CL 是因為剛移居美國正適應新生活而疏於健身,粉絲們不必擔心! 圖片|picluck.net 而面對談論身材的聲浪,她近日在新加坡 MTV Hyperplay 公演上,一如往常的霸氣回應道: “You know sometimes people tell you how to live your life, but you just gotta roll your eyes, shake it off and walk away.” 有時候別人會告訴你該過怎樣的人生,但你只需要翻個白眼,轉頭繼續走自己的路 以後不妨就跟著 CL 的腳步,頭髮甩甩大步走開瀟灑過一回吧! 02. 張惠妹 「要我有像模特兒的身材,得看我心情好不好,張惠妹是唱歌的」 圖片|EMI 做為歌手卻要被嚴格地審視身材,而模糊了表演中不曾改變的美麗歌聲,阿妹這句「張惠妹是唱歌的」可是道出了所有女歌手的心聲! 當時熱狗上節目宣傳演唱會,現場一段 rap 歌詞「希望大家都來看我的演唱會,不來就會像張惠妹那麼胖」引起軒然大波,讓不少網友替阿妹抱不平說道:「都已經是天后等級的歌手了,居然還要拿阿妹的身材開刀」一句話戳破盲點!我們該注目的是藝人們本身的才華,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外在。(同場加映:就是要大膽反擊!亞莉安娜、加布蕾絲迪貝、芮妮齊薇格:「我的美,自己定義!」) 03. 珍妮佛勞倫斯  Jennifer Lawrence 「我不會為了減肥節食,我喜歡自己原本的樣子。寧願在鏡頭前有些豐腴,我也不要為了上鏡,在現實生活中像個稻草人!」 圖片|stylecaster 一向坦率的珍妮佛勞倫斯總是能巧妙化解網友的謾罵,以幽默看待自己的糗態,像是在奧斯卡典禮上台領獎時跌了一大跤,他在事後採訪時開玩笑說道:「你們想的是『她又跌倒了』,但我心裡在暗爽休傑克曼牽我的手咧!」 圖片|thesun.ie、glamour.com 小珍對於自己的微肉身材也相當滿意,她堅決表示絕對不為戲節食,也不願為了得到任何人的青睞讓自己挨餓,她也時常告訴女孩們不該為減肥讓自己受苦。「我不希望年輕的少女說出『我想要變得跟凱妮絲一樣,所以晚餐就算了吧』這種話」珍妮佛勞倫斯說道,做為公眾人物,想做少女們的好榜樣的精神,也讓人看見她細心的一面!(推薦你看:Handsome Lady|珍妮佛勞倫斯:我微胖我驕傲,活得率性就好!) 04. Selina   「這是我的招牌!」 圖片|Facebook@任家萱Selina 小小年紀就出道的 Selina,多年來在演藝圈打滾的經驗,加上幾年前走過火吻的生命難關,可以感覺到她對許多事都坦然許多,而她眼神中的堅毅和樂觀的生活哲學,真的很值得每個女生效仿。 圓滾滾的臉和雙下巴,似乎已經是觀眾們想起 Selina 的第一印象,總給人「福氣」的感覺,不過 Selina 仍維持一貫的開朗說道:「這是我的招牌!而且我媽媽安慰我說雙下巴代表房子」那些我們曾認為的缺點,轉念一想其實也可以是自己獨有的「特徵」,換個角度正面思考,也許會讓生活更自在輕鬆。(延伸閱讀:火吻後重生!不只是公主 Selina:比漂亮更美好的價值) 05. 陳妍希 「不好意思沒辦法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只能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圖片|Facebook@陳妍希Michelle 陳妍希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演活了少年的夢想情人沈佳宜,肉肉的臉頰正適合少女青春洋溢的氣息,但這也成為了日後在古裝作品《神雕俠侶》中遭網友挑毛病的致命傷,被揶揄包子臉就是少了一股「仙氣」。 圖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sohu 而面對關於外表的種種批評,陳妍希仍從容地說道:「不好意思沒辦法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只能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盡顯成熟、優雅。而這也提醒了我們,生活上的任何決定最後都得回歸自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嘴巴,卻可以調適自己的想法,畢竟沒人能替自己活這場人生,所以拋開耳語和指指點點,做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時尚品牌也發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除此之外,近年來也越來越多時尚品牌帶頭呼籲女孩們「接納自己的樣子,做自己是最美的」,日前 H&M 釋出零修圖、啟用大尺寸模特兒的型錄照,獲得網友一面倒的正面評價,也打破人們想到時尚,就想到紙片模特的刻板印象。(延伸閱讀:【性別觀察】平胸與老臀的驕傲!不甩女神規則的克蘿伊摩蕾茲、綺拉奈特莉、瑪丹娜) 圖片|H&M官網 最後送大家一句艾瑪史東(Emma Stone)說過的話:「人生只活一回,而生活該是如此的美好,所以放心吃掉你眼前那塊紅絲絨蛋糕吧!」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Bella.tw儂儂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S.H.E免費演唱會邀請粉絲一同過17歲生日,別只會唱〈戀人未滿〉,「這些」經典歌你一定要會! 這才是最高境界!陳妍希「天然美」妝容這樣畫,看似沒妝感,但心機卻通通做足了啊! 珍妮佛勞倫斯新戲展現好身材,如何不刻意減肥也能養成好體態 August 24,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m3UPx

【沙龍直擊】不朽:一個人獨處就好好生活,兩個人戀愛就好好相愛 https://ift.tt/2wf7N2Y 八月失戀陣線,女人迷沙龍邀請不朽與編輯對談。佐以日光與甜點,我們談失戀的酸苦,談失戀裡的迷惘與尋找。 8 月 18 日,下過雷陣雨的午後,空氣中有雨後的清新,女人迷樂園門口聚集一個個讀者,等待著療癒失戀心靈的午後展開。外頭的雨下得滂沱、熱鬧,樂園裡的女人迷沙龍也絲毫不遜色,和雨聲一樣熱鬧。 女人迷沙龍本次跨海邀請來自香港的 90 後作家「不朽」擔任沙龍嘉賓,總能用細膩文字精準描寫讀者內心波動,在 IG 上擁有 16 萬名粉絲的不朽,將在本次沙龍將參與者聊聊「失戀」,透過經驗分享、編輯對談等活動,揭開失戀的另一種樣貌。 若要用一句話描述失戀,你會說什麼? 拉開活動序幕的,是主持人 Lisa 溫柔的嗓音,這股暖流從台上流竄到台下,讀者們的肩膀也隨之放鬆。接著 Lisa 播放了一段小短片,影片集結讀者們給失戀的一句話。有人說:失戀就是「你的所有都與我無關」,也有人說:失戀就是「租約還沒到期,卻發現被迫搬出去」,大家對失戀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番領悟。 在 Lisa 的領導下,參與者也紛紛寫下自己給失戀的一句描述,並和其他參與者互相交流自己對失戀的感覺。 經過短暫交流後,大夥重新回到座位上,有讀者分享自己的失戀感受是一句簡短的「很痛」;也有讀者分享「不知道可不可以再找到另外一個人」。是呀,失戀好痛,也不確定能不能遇見下一個人;但願今日的失戀陣線沙龍,能輕撫你的傷口,告訴你:痛會過去,但你要讓它過去,不要怕,女人迷與不朽都在這。 不朽的三段戀愛故事:一次次從愛裡學習成長 緊接著是不朽的分享時間,寫出眾多打中人心金句的她、看起來比多數人都懂「愛」是什麼的她,上台後劈頭就說:「大家好,不瞞大家說,我上個月失戀了。」台下參與者異口同聲發出一聲「噢~~~」,不難看出大家對不朽的關心,當然還有要表達「我也是~」的心情。 不朽從自己的三段戀愛故事出發,初戀時,不朽單純地認為喜歡就是一味地付出,把最好的都給對方。接著她皺起眉頭,說著:「我明明不喜歡吃海鮮,可是願意陪他吃遍所有海鮮」,說時仰著頭看向遠方,就像是在和自己喊話:別再為愛勉強自己了。 初戀的學習,對不朽而言是「原來愛情不能夠一味地付出,不能把愛一個人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不能愛到沒有自己」。(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戒不掉的戀愛依存症:為什麼我們總是愛得失去自己?) 經過初戀的打擊後,不朽曾以為自己無法再喜歡上任何人,偏偏在好好過生活之際,出現了另一個人,讓不朽燃起「不然就試試看吧,踏入下一段戀情」的心態。然而,這段試看看的關係並沒有維持太久,不朽竟也不覺得難過。 「我想了很久不難過的原因,後來想通了:一開始,我就只因為想被關懷而在一起,抱著試看看吧的心態而在一起。」第二段戀情的學習,對不朽而言是「原來我們永遠不會丟失愛人的能力,但不要因為寂寞而開始一段戀情,好好珍惜能愛人的能力」。 有了之前的經驗,不朽小心翼翼的保護自己,即便遇到有好感的對方也不輕易踏出下一步,深怕又一下栽的太深或做出草率決定。 此時的第三段戀情的開端是這樣的:「對方就像是在闖關的勇者,我就是那個一直設下關卡的人,我想要透過反覆的傷害他,來確定對方真的喜歡我。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說他累了,不想追我了,當下我覺得很難過,我到底是失去一個喜歡我的人還是一個我也喜歡的人呢?」(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愛情不存在,就沒有受傷的可能) 所以不朽忽略自己設下的關卡,聽從心裡真正的聲音,踏入另一段新的戀情。如同大多數的戀人們,他們也甜甜蜜蜜的走過一段日子,只是最後,最後還是犯了「又把對方當成自己世界的全部」的錯誤,也就如此分開了。 「我一直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要對彼此的生命有益處的。我們都希望做彼此生命裡的良人,但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做你的良人,至少不要傷害你」不朽就像我們身邊都有的,那種一直願意相信愛的女生。她從愛裡獲得力量、從愛裡經歷痛苦、也從愛裡繼續學習、成長。 經歷了三段感情,若要用一句話描述失戀,那句話會是什麼呢? 「每一種失去其實都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獲得」不朽堅定地說著。 每一次經歷失去,都能從中獲得另一個更珍貴的經驗,所以我們能夠有另一種收穫。這世界沒有愛情教科書,正因為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成為一件很吸引人的事情,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但無論如何,都別忘了「我們永遠不會丟失愛人的能力」,愛自己也是一種愛。 女人迷編輯 X 不朽對談:賦予失戀不同想像 中場休息時間,參與者紛紛移動準備享用茶點,隊伍排得整齊,由遠而近的目光也一致停駐在餐桌上,由座落於六張犁捷運站附近的蔬食餐酒館 URBN culture 提供精緻甜點,看上去精美,吃下口也驚艷。 大夥迫不及待踩著小碎步、苦惱要挑選哪一道,第一口咬下頻頻發出驚呼,眾人一頭栽進甜點的世界裡,暫時將失戀情緒放置一旁,這就是美食的力量哪。 享用過甜點,接著迎來的是女人迷編輯孟倫與不朽的對談,孟倫提及,明明是有七夕的八月,女人迷卻要談失戀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不論是何時,都會有人需要陪伴,因為有需要所以女人迷存在。 而孟倫也好奇,經歷過三段失戀的不朽,若要給失戀三個關鍵字,那會是什麼呢? 失去、遺憾、割捨 不朽說道,失去和割捨是被動與主動的關係,「失去」這件事本身是無可奈何的,我們被迫失去;「割捨」是主動,我們主動想要切斷連結。而「遺憾」則是一個缺口,當我們擁有一樣情感時是完整的,但失去或割捨掉,就產生了遺憾,就成了一個缺口。 本就擅長用簡短話語戳中人心的不朽,此時也同樣點出了溫柔的事實,不朽沒有要安慰人,甚至也不打算安慰任何人,她只是陪伴著,用最最溫和的存在陪伴著。 接著,不朽也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談著感情:「我一直覺得心就像一塊蛋糕,假設分成十份,有親情、友情、自我等等,其中一份是給對方的感情,當我將感情投注在對方身上,就是全部給予了。不可能分給這個人的感情是一 ,給另一個人的感情也是一。也就是說,如果我分給了你,我就沒有另一份可以分給別人了。」 孟倫接著提到:曾經真摯地把一等份的感情交給對方,如今這段感情結束了,有什麼方法能將情緒安置好,讓它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嗎? 「其實,沒有方法。」 「失去的過程有很多不同階段,剛分手可能無感,後來很空虛、痛苦,到最後可能終於釋懷。這是一個『失去——接受——釋懷』的循環,不可能省去所有程序,所以沒有方法。如果你現在很痛,你就只能痛。」不朽接著說。 不朽的一席話,就像鏡子一般地,真實照映出為失戀擺盪受困的心情。如果你正在失戀,如果你很痛苦,那是因為你的心正在長大,女人迷願意陪著你一起長大。在親身經歷、衝撞過後,願我們都能學會在愛裡呈現真實的自己,不再把對方當成全部,重新與自己好好相處,真正舒適的相處。 最後,不朽送給現場的參與者一句話: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好好生活,兩個人戀愛的時候好好相愛。 現在,也同樣把這句話,轉送給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祝福為失戀苦惱的你,好好生活;也祝福在戀愛中的你,好好相愛。 內容撰稿|行銷實習生 Phoebe August 23, 2018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wf7N2Y

【女人迷沙龍報名】做一個自在無畏的女生!我,無可限量 https://ift.tt/2o1Uy1Z 也許妳曾聽過這麼一句話:「女生就是該要有女生的樣子」,可是「該有的樣子」是什麼呢?女人迷想告訴妳,該有的樣子,不是這些既定的框架,而是妳最喜歡自己的樣子。讓女人迷X屈臣氏X好自在陪妳傾聽內在的聲音,動腦思考、著手練習,讓妳自在說出「我就是女生!」,找到屬於妳的舞台! 「妳看,誰誰誰都好會念書,妳為什麼跟人家不一樣?」 「女生數學好沒用,以後又不當工程師。」 「女生坐的時候不要腳開開,坐沒坐相,一點都不像女生。」 在每個女孩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埋首苦讀課本上的專有名詞、各種數學式,教科書外的社會教條一條也沒放過妳,不管是父母深厚的期待、朋友圈的比較心態、親戚間的茶會閒談,總能讓好不容易長出的自信瞬間跌落谷底,甚至不敢多想、不敢勇敢探索自己的天賦潛力。這些,我們都知道;因為,我們也都曾遇過。因為曾經親自走過這樣的路,所以希望能給予妳方向,告訴妳: 「慢慢來,不要急,相信妳自己,就會找到屬於妳的舞台。」 妳可以愛上運動而生成的美麗肌肉線條、也可以喜歡養變色龍、更可以大膽嘗試所有想做的事。突破這個世界給妳的框架,積極地尋求心之所向,在過程中不斷學習、成長、蛻變成妳想要的樣子,不管妳想要成為一隻蝴蝶、或是一隻老鷹、還是一隻波斯貓,都好。只要妳站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一切都好。 女人迷想邀請妳,不論是已知人生方向的妳、還是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妳、或是有一點想法卻不知該從何開始的妳,搭上「成長蛻變」的列車。這台列車上,會有前輩溫柔提醒,會有同伴互相扶持,會有妳與自己對話的機會。讓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探索人生的其他可能性,翻轉社會給妳的既定印象,找到自己的潛力,大聲地告訴世界: 「嘿!我是女生,我是潛力不受限,無可限量的女生。」 本次沙龍將由台灣屈臣氏董事總經理 Kay 弋順蘭及新生代創作歌手 Ariel 蔡佩軒 擔任講師,同時也是這台列車的領車人,和妳一起發現自己的潛力,一起打破這些刻板的框架,做一個盡情發揮潛力,擁有自在生活步調的女生! 沙龍對談講者介紹給妳 台灣屈臣氏董事總經理 Kay 弋順蘭 最懂女生與女人的通路經營決策者,將帶給成長途中受到迷惘的女孩們經驗談與智慧傳承。她將會以藥妝品牌通路行銷的眼睛溝通 2018 年的「何謂女生」。她說,曾經她也走過,看過青春的模樣,也因此成為了她的樣子! 新生代創作歌手 Ariel 蔡佩軒 1995 年出生,擁有令人笑燦的靈魂,她熱愛音樂,擅長創作歌曲,在 youtube 上擁有 45 萬個訂閱戶,將邀請 Ariel 透過音樂、歌聲說她的成長故事,也用她溫暖療癒的嗓音和不同的詮釋方式,告訴妳妳值得當這樣的女生。 詳細資訊 時間:2018/09/19 星期三,下午 19:00-21:00(18:30 開放入場) 地點:女人迷樂園,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 50 號(交通方式說明) 女人迷沙龍會有什麼呢: 開場任務 8 個問題,問問自己也問問身旁的女孩:妳是怎樣的女生呢? 主題對談 台灣屈臣氏董事總經理 Kay 弋順蘭:用人生經歷告訴妳-妳可以,做妳想像的那種女生 蔡佩軒 Ariel Tsai:用她的故事與歌聲,讓妳知道,妳是個多麽好的女生 腦力風暴 集結所有人,一起找出女孩們迷惘的理由,更要一起共創在未來做自己喜歡的那種女生 問答時光 舉手發問與兩位講者互動,現場直接取經! 【女人迷沙龍】做一個自在無畏的女生!我,無可限量 >> 點此即刻報名 August 23, 2018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1Uy1Z

為你挑片|《愛的所有格》完美情人與恐怖情人,是一體兩面 https://ift.tt/2BEcoBV 女人迷編輯與作者為你挑片,寫影評也寫生命故事,看見鏡頭下的縮影人生。完美情人與恐怖情人或許是一體的兩面,對方付出多少愛,就期望你能回報多少愛 青春期的愛戀,總是這麼熾熱、美好,像一池子的湛藍。 高中生拉拉是學校有名的校花,也是國家級跳水選手,高挑身材與甜美臉蛋,讓她走到哪裡都成為焦點,可是終日在父親嚴格的訓練下,讓她很想逃離高壓辛苦的生活,有屬於自己空間的人生。 圖片|可樂電影 有一天,學校來了一位帥氣轉學生游迪斯,他們兩人很快就相互吸引,進而開啟了一場甜蜜的愛戀。可是隨著他們越來越黏膩,拉拉發現游迪斯對她強烈的佔有慾,開始傷害到她與身邊的人,變成了一個恐怖情人。單純的熱戀變成一場殘酷的試煉,考驗著他們如何在愛裡學習成長,蛻變成更完整成熟的大人。 恐怖情人的背後 其實是脆弱無比的心 游迪斯的愛像是泳池裡的水,那麼深邃又滿溢,溫柔包覆了拉拉對呵護的渴求,乘載起她的不自信,他會講笑話逗拉拉開心,全天候接送拉拉上下學,也曾偷偷跑到家裡給她生日驚喜,吵架時用佈滿房間的企鵝氣球浪漫道歉,一切都像極了一位完美情人。 圖片|可樂電影 但他的愛同時也讓人窒息,像深不見底的漩渦,要拉你下黑洞一起陪葬。當他發現拉拉的生活不只他,也有家人、朋友、跳水等其他事物時,他無法接受自己那樣認真對待,她卻無法回報以全部的愛。他嫉妒她身邊所有異性,想把她佔為己有,他不願她跟他分開,必要的話,那就掐緊她的脖子逼她就範吧。 完美情人與恐怖情人,彷彿就是一體的兩面。他願意付出多少的愛,其實就代表他也想得回多少,甚至是更多,當無法得到,愛就轉變成猛烈的憤恨,但恐怖行為的心裡底層,其實是一顆脆弱無比的心,像個俘虜般渴求著不曾擁有的愛。就像無臉男戀上千尋的那一刻,以為給出他能給的,就能換回千尋對他的愛,當他發現原來愛不是一場等價交換,他發了瘋的絕望想讓所有人都一樣悲慘。(推薦閱讀:智能家居的新型家暴:親密關係,不該摻雜你的控制欲) 拉拉也像千尋,驚恐於失控的愛仍勇於面對,當她發現游迪斯的母親,就是以這樣脅迫、暴力的方式在對待自己的兒子時,她才懂了他情緒與行為的來源,正是對最親密母親的仿效,他可能從來不知道,愛有其他表現形式,暴力索求不是真正的愛。可是從來沒人這樣告訴他。 圖片|可樂電影 親愛的,我想對你說,如果感到受傷難過,像針那樣刺滿你全身,請不要逃避自己的那份情緒,也不要用憤怒掩飾內心的痛。當你展示了真實的脆弱,我依然會愛你,不是因為我同情了你,而是我知道,我們有著一樣的脆弱,我們渴望一樣的愛,讓我們一起慢慢學習好好愛,好嗎。 請記得要愛你自己 就像你愛他一樣 整部電影,從讓人會心的甜蜜熱戀,到急轉急下的失控暴力,讓我一直在想,要是游迪斯能愛他自己,像他愛拉拉那樣,該有多好。如果他願意在傷心時逗自己笑,如果他願意在憤怒時安撫自己,如果他願意在心煩時陪自己兜風,如果他可以在傷害自己後對自己道歉,好好抱抱自己,像他溫柔對待拉拉那樣,結果肯定能不一樣。 愛情就像迷幻藥,常常讓我們以為,「愛」這件事,只有情人能夠給予,只有不斷向情人索討,我們才會擁有足夠的愛,但是卻忘了,我們一直都是能夠愛自己的。我們一直以為問題出在別人不給我們愛,但其實,是我們不願給自己愛。(推薦閱讀:【為你點歌】你願意用愛別人的方式,來愛自己嗎) 圖片|可樂電影 陪自己看一場電影,買一個禮物送自己,對著鏡子稱讚自己,難過時伴自己大哭一場,喪氣時鼓勵自己再試一次,迷惘時告訴自己不要急慢慢來,受傷時給自己一個大大溫暖擁抱,我們期待情人能夠做的,其實自己都能夠做到。成為一個好情人之前,我們先當自己最好的情人,請記得要愛你自己,就像你愛他那樣。 終極愛與被愛的需求,只能由自己去滿足。這個世界上,只有唯一一個是應該的,就是你應該愛你自己,因為要愛自己,所以你要提升愛的能力。 慕顏歌《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愛的所有格》透過一次寫實的愛戀,扣問愛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在愛裡又真正擁有什麼?或許,我們從來就不擁有自己的情人,但是每一段關係,都讓我們靠近自己的內心,去發現真實的脆弱與情感。擁有與自我更親密的那些時刻,也許才是愛的所有格後的答案吧。 August 23, 2018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Eco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