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性別其實是一場排列組合!在多元的前提下,所有的「角色定義」都是自由且自在的 https://ift.tt/2Wz0Zi8 由兩性到性別,開啟你的多元視野,性別平等所關注的,不只是出生時生理性別差異所造成的不平等,也包括性別各面向的實質平等。 一般人提到性別,通常只會想起兩性 (也就是男性與女性),為什麼呢?因為從小我們就生長在只看見兩性的社會,透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教育,傳達「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從小嬰兒的用品是粉藍或粉紅的區別,到學校裡男孩短髮穿褲子,與女孩長髮穿裙子的校規,以及長大後男人養家活口與女人相夫教子,都是鼓吹男女有別、各司其職的想法。 一旦有人有膽跨越了這個界線,小從眼神、辱罵,大到校規、法條等,社會各層面大大小小的「處罰」紛沓 而來。 但追根究底起來,只因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同,就理所當然以為他/她這一生, 自然而然應該要有什麼樣子,這樣嚴明的界線,其實是太粗糙的認定。 當我們細緻探討一個人身上與性別相關的屬性時,其實可以從下面這張表格裡,找到一個人身上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性別屬性: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長久以來,有許多人以為男生一定在藍色框框裡,女生就一定在紅色框框裡,天下就只有這兩種分類。但一種米養百種人, 性別的表現不可能只有兩端,有雌性性徵的人不一定就認為自己是女性,女性也不一定就很陰柔,喜歡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男性,反之亦然。 每個人都能在這個表格中 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位置。 光譜的意義 藍色框框與紅色框框之間並非截然劃分的一條線,中間並列著程度差異的種種狀態,就像光線可以依折射率排列出彩虹的光譜,我們稱作為性別光譜。 (1) 以生理性別而言,除了雄性與雌性,也有人的染色體、性腺、性激素或生殖器具有雙性性徵。 (2) 就性別認同來說,同樣都是出生時有陰莖的人,許多人在成長過程認同自己是男性,也有人認同自己為女性 (跨性別),也有人覺得自己不想被定義為男性或女性。 (3) 就性別氣質來說,若以非常陽剛和非常陰柔為光譜的兩端,每個人都可能落在光譜中間的某一點,而且面對不同情境時也可能展現不同的性別氣質。 (4) 至於感情方面,性學大師金賽的研究將人的性傾向劃成七等份,兩端是絕對的異性戀與絕對的同性戀,大多數人依受到同性 (異性) 吸引的程度不同,在中間排列成五個層次。 所以,這其實是一場排列組合 以筆者而言,「(1) 我生來是雄性,(2) 我覺得我是男生,(3) 我看起來大概6分陽剛 4 分陰柔,(4) 而我喜歡男生。」以上這四句話組合成我的樣子。你也可以拿起筆,找到自己的排列組合,而且會發現每個人的組合可能都有程度上的差異。 不管是怎麼樣的組合模式,都是這世界上活生生的人, 你,看見他們了嗎? 性別平等與相關社會議題 性別平等所關注的,不只是因出生時生理性別差異所造成的不平等,也包括性別各面向的實質平等。 舉例而言,女性和男性的不平等從廁所使用到職場中的同工同酬,仍有許多進步空間;跨性別者因為性別認同或穿著表現與出生時性別不一致,在性別二分社會中常遇到不平等與歧視對待;對於「男性應該陽剛」與「女性應該陰柔」的社會期待,使得陰柔男生與陽剛女生更容易被另眼對待或遭受罷凌;因為性傾向的不同產生的不公平對待與權利落差,則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平權議題,例如近年來的婚姻平權運動。 圖片來源|PIXTA 這就是兩性平等與性別平等的差別所在,教育部也早在民國 93 年將「兩性平等」進一步立法為「性別平等教育法」,即是彰顯被長期忽視的多元性別族群,希望大眾給予應當的關注與尊重。 此外,這邊也要提醒大家,上面提到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是不同的概念,前兩者指的是喜歡對象的性別是同性或雙性 (性傾向),後者是個人的性別認同或穿著表現與其出生時被判定的性別不一致 (性別認同或性別表現)。例如名人蔡康永是男同性戀,代表他認同自己是男性,喜歡同性別的人,而非他想要變成女性。名人小 A 辣出生時具有雄性性徵,但認同歡的對象是男性,她是異性戀,而非同性戀。   而同志們常會有性傾向或是身分認同的困擾。我們將在下一篇:不想穿裙子錯了嗎?致同志:需要「治好」的不是你的認同,而是他人緊閉的心 分享 給你的同場加映 | 親愛的,在性別議題上,我們總有學不完的事,也希望透過不同的性別小故事,讓你更加理解自己與他人——讓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你提供心理諮商、資源轉介、成長課程、教育訓練等心理保健服務。在你需要的時候,心衛中心始終都在。 你可以到粉絲專頁找到即時陪伴:傾聽 each 來 也可以到官方網站取得更多資訊:心衛中心官方網站 或是來電心理諮詢專線:(02) 3393-7885(請幫幫我) October 01, 2021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z0Zi8

「我是女生,為什麼不能上女廁?」無所不在的跨性別歧視:誰都有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https://ift.tt/3miOUGD 這是一本帶你認識同志與多元性傾向者的友善醫療手冊。分享不同的性別小故事,並提供「打開性別小視窗」增加性別敏感議題。 透過這八篇文章落實性別友善,讓你用更理解彼此的方式與同志相處,營造友善的同志環境。 佳欣已經用自己認同的女性身分生活多年,工作、感情都很穩定,雖沒有進行手術也無法變更身分證上的性別,平時倒是沒有遭遇到什麼太大困擾和不友善的對待,身邊親友也早已視佳欣為女性。 不巧最近因為工作忙碌,佳欣經常加班、熬夜,有時連上廁所的空檔都沒有。就這樣持續了一陣子,佳欣發現小便時有些灼熱感,不時還覺得腰痠,但是分不太出來到底是坐太久導致肌肉痠痛,還是哪裡不對勁,於是佳欣決定先到家醫科就診,看看醫師有什麼建議,再做進一步打算。 進了診間向醫師說明症狀,佳欣看到醫師操作電腦檢視自己的病歷,臉上表情似乎愈來愈怪異;接著醫師一邊確認佳欣腰痠的部位,一邊問道:「你有在做 HRT 療程?我看你是蠻像女生啦,沒看健保卡我還以為你是女的咧⋯」佳欣聽到醫師的評論不知該如何接話,感覺不太舒服。 圖片來源|PIXTA 但是眼前要處理身體的狀況,佳欣不想多花力氣跟醫師爭論。 在判斷佳欣的腰痠可能不是來自肌肉部位之後,醫師表示:「你先去驗個尿,看是不是尿路感染。等等護理師會跟你說怎麼處理。」佳欣向醫師道謝後準備出診間,醫師又開口:「我們醫院有殘障廁所,你等等去那邊用,不要跑去女廁。雖然你很像女的,不過還是不要嚇到別人比較好。萬一其他病人發現你是男的卻跑去上女廁,聽完這番話,佳欣步出診間決定馬上離開醫院,不想再留下來被羞辱⋯。 打開性別小視窗 性別錯稱是對跨性別者的性別歧視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2018 年公布,跨性別並非疾病,只是當事人自己認同的性別和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同。雖然目前在臺灣,跨性別者若要變更性別登記,必須在完成性別重建手術的前提之下申請才會被受理,但每一位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都應該被尊重。 故事當中佳欣是一位正在進行荷爾蒙療程、尚未完成性別變更登記的跨性別者。 雖然證件上、病歷系統裡所顯示佳欣的性別為男性,醫生既已意識到佳欣是跨性別者,就更應該尊重病人的性別認同,不該一再地以不符合當事人的性別來錯稱對方。 以符合跨性別者自我認同的性別稱呼當事人,是基本的友善問診原則。 尊性別者依照性別認同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許多對於跨性別不瞭解的人堅持,跨性別者應該按照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使用廁所、淋浴間等男女有別的公共設施;有些甚至將跨性別女性妖魔化,錯誤地把跨性別和性侵犯、偷窺癖者混為一談。性暴力如性侵害、偷窺等事件的發生,乃在於加害者的不當行為,和一個人的性別 認同並無關聯,跨性別者不該因其性別認同遭受此等汙名對待。尊重跨性別者依照自身性別認同,使用其感到自在的公共空間,應是跨性別者的基本權利。 LGBTI + 友善醫師經驗分享:郭蕾旻醫師 增加多元性別族群的醫療可近性 根據『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20 年「跨性別人權現況問卷調查」統計,55.41 % 跨性別者曾「不敢去上廁所」,另有 24.32 %「延遲或不願就醫」。跨性別者就醫困境異於同志之處在於,其外表可能已經是自我認同之性別,但身分證可能還是原生生理性別,在出示證件時即形同曝光身分、不免擔憂會遭到異樣的看待及刁難。 跨性別者基於變更性別身分的需要,會前往精神科、整形外科、內分泌科、婦產科 等科別就醫,但不只如此,跨性別者也會因為各種急、慢性病而有就醫需求、出現在其他各科別的診間,故所有醫療人員皆應具有一定的性別敏感度,以減少多元性別族群的就醫障礙、增加其醫療可近性、提升整體多元性別族群之身心健康。 若醫界先進對跨性別醫療期望進一步了解,除了可主動參與各政府單位及性別團體舉辦之相關課程,亦可參考「世界跨性別人士健康專業協會」( WPATH ) 出版之《變性者、跨性別者、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 照護準則》第七版,特別是其第十三章 〈終身預防與基層醫療照護〉關於一般的預防保健、癌症篩檢、泌尿與生殖系統的保健等面向的建議。 LGBTI + 友善問診八大守則 1. 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不需治療, 也不存在具有實證療效的治療方式 同性戀不需治療,亦沒有證據支持這些療法的療效,在許多宗教脈絡當中的各種藥物及非藥物方法矯正性傾向療法不但缺乏人道,且充滿了宗教對同志的仇恨以及醜聞。 衛生福利部已於 107 年 2 月 22 日函示 (衛部醫字第 1071660970 號),「基於性傾向並非疾病,醫學、精神醫學及心理學上均無所稱之『性傾向扭轉 (迴轉) 治療』該行為不應視為治療,也不應歸屬為醫療行為。如有任何機構或人員執行『性傾向扭轉 (迴轉) 治療』,應依據實質內容、事實,認定是否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或刑法第 304 條『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強制罪等相關法規處辦。」 2. 用友善及彈性的態度,協助同志們的家庭關係 醫療人員應具有完整的多元性別知識,也才能提供良好及正確的衛教,協助您的同志病人更正向看待自己並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您的支持與尊重,對於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喔!在面對病人及家屬對於性傾向的專業詢問時,也請您避免迎合家屬的期待使用「暫時/情境性的」、「還在探索」等等較為模糊的回答,造成其中的誤解! 3. 尊重跨性別朋友,從稱謂開始 跨性別者是相當多元、異質性的一群人,您可以重視更多問診中的小細節與隱私問題,例如稱謂的使用。如果因為您無意間所使用的稱謂或是其他用語,讓對方感到尷尬,也歡迎您適時的道歉或是修正,您的心意與敏感度會是最好的溝通橋樑。 4. 跳脫「異性戀假設」,提昇多元性別敏感度 醫事人員常會假定病人的對象為異性,讓許多同志病人陷入尷尬。您可以在此時避免使用「異性戀假設」的用詞。您可以選擇使用性別中立的稱謂,如:「你的另一半」、「伴侶」、「對象」,來做為詢問語詞的開始,試著更誠懇的詢問與瞭解,您的同志病人會更願意說出更多。 5. 瞭解多元性別社群的性愛與生活方式 同志常用的性愛方式與異性戀是不同的。其中,男同志常使用互相自慰、口交、肛交、肛吻等等方式,而女同志則多為指交、口交、以情趣用品震動或進入等方式。所以, 如果您的專業科別涉及性生理等相關的臨床評估,自然與異性戀的評估方式有所不同。 6. 讓心愛的另一半來照顧他 / 她:克服多元性別伴侶在就醫中的困擾 多元性別伴侶在病人的照護上,是醫療場域上極需重視的問題,但同性伴侶在臨床情境中仍有許多的障礙,例如:探病、代理、醫療決策等等。事實上,每個人只要生病了,都希望心愛的另一半能夠有機會好好照顧他/她!依照臺灣現行的法規,同志伴侶享有探病、瞭解病情、與病人共同進行醫療決策、以及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權利喔! 7. 避免過度的愛滋連結,抽血驗愛滋前須經過病人同意 同志病人,特別是男同志病人的就醫非常容易連結到愛滋等相關的性傳染疾病,但如果缺少必要的解釋,隨之而來的就是刻板印象與汙名所造成的傷害。同時,按照《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醫事人員應經當事人同意及諮詢程序,始得抽取當事人血液進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查。因此,醫師如果能在進行此項檢查時如果進行充分的告知與解釋,不但能夠讓病人更加瞭解病況、免於汙名與恐懼、醫師更能夠保護自己免於在無意間觸法。 8. 隱私的保障以及隱密的會談/看診空間 在討論病人隱私,特別是與性傾向或是性別認同有關的議題時,可以請醫事人員放低音量,如果病人有家屬與親人陪伴,也可以視情況主動詢問病人:「是不是需要單獨會談?」,這樣可以避免病人在親屬面前無預警地出櫃,也讓病人覺得看診中感到備受尊重。   一般人提到性別,通常只會想起兩性 (也就是男性與女性),為什麼呢?我們將在下一篇:性別其實是一場排列組合!在多元的前提下,所有的「角色定義」都是自由且自在的 分享 給你的同場加映 | 親愛的,在性別議題上,我們總有學不完的事,也希望透過不同的性別小故事,讓你更加理解自己與他人——讓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你提供心理諮商、資源轉介、成長課程、教育訓練等心理保健服務。在你需要的時候,心衛中心始終都在。 你可以到粉絲專頁找到即時陪伴:傾聽 each 來 也可以到官方網站取得更多資訊:心衛中心官方網站 或是來電心理諮詢專線:(02) 3393-7885(請幫幫我) October 01, 2021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iOUGD

【拾年有承】讀者故事|寫給自己:感謝與你的一期一會,感謝與我的和好如初 https://ift.tt/2Ycjr0J 邀請你閱讀女人迷讀者、團隊夥伴以及深耕在多元領域中的生命教練們的故事,透過字字句句看見他們是如何走過低潮;看見他們是如何擁抱完整的自己;看見他們是如何用自身的力量,牽起更多人的手,攜手向前鼓舞眾人,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 文|小胡 給自己:我想為世界帶來更多影響力 感謝與女人迷的一期一會,感謝與自己的和好如初,我會一邊困惑、一邊逐夢。 【拾年有承】讀者的十年故事 18 歲,十年故事對我來說好像有點久遠,但我想感謝這個世界帶給我的溫潤感受,感謝去年跟女人迷的一期一會,感謝我與自己的和好如初跟共同探索,見證世界如海水般向我湧來,漣漪舒展,才知道創辦人所講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原來是這麼一番風景。 所謂的熱忱、溫存、執著真的有好多力量,我開始會希望溫柔地說出某些痛感、某些過往,溫柔地、勇敢地作夢。雖然當中也會遇到困惑,但我也感謝這些困惑找上我,讓我更勇敢地思索人生當中的問題,溫柔地質疑這個世界。 我不斷地在想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想要更多地聽見別人的聲音,也想更多地跟世界分享,帶來更多的影響力。 這個世界有好多對於「年輕」的質疑,但我不會因此而停下!未來一個十年、三個十年、五個十年⋯⋯我都要為自己在乎的事情前進,堅定地、昂首闊步地做夢,並且一邊困惑、一邊逐夢。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同場加映:五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把夢想「寫在紙上」會比較容易實現) 文|凌雨 給自己:畏首畏尾,不敢去嘗試的小女孩,已經長大了 謝謝女人迷,讓我能夠開始無數次地,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為各種性別議題奮力一搏! 【拾年有承】讀者的十年故事 在我的世界裡,所有事情都只有做無數次和零次的區別。 十年前的凌雨。圖片|凌雨 提供 我在去年,成為了第一屆女人迷大使裡最年輕的一員,一個前腳才剛踏入大學生活的 19 歲小孩。對的,沒錯,對於其他大使來說,我可能真的還「只」是一個孩子——但我卻從來沒有被這個「只」字給框住過。 十年,我用了將近快十年的時間,從一個對所有事情都畏首畏尾,不敢去嘗試的小女孩,化身成為對所有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都會努力去盡一份微薄心力的大學新鮮人。很幸運地,女人迷給了我實踐這個想法的機會。 對的事情,真的不應該等到老了、有能力了、有時間了,我們才去做;而應該是要在還年輕、還抱有滿腔的熱情和力量時,就立即躋身投入。 謝謝女人迷,讓我能夠開始無數次地,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為各種性別議題奮力一搏! 現在的凌雨。圖片|凌雨 提供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一起無懼,成為自己:女人迷品牌識別重塑故事) 文|菜菜子 給自己:從女孩到女人⋯⋯漸漸有了自信,也懂得訴說真實的自己 拾年,像是把自己拾回來的過程,相信會發生的事都是好事。 【拾年有承】讀者的十年故事 十年,時年,拾年。 從青澀的國中時期畢業了,109 公里,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高雄。猶記得剛離開家裡既興奮又膽怯的心情,就像放出籠的鳥,想像自己展翅高飛的樣子,不到一個月便在宿舍裡和同鄉在樓梯間聊著聊著就抱在一起哭了,彷彿還是昨天才發生的事。 十年前的菜菜子。圖片|菜菜子 提供 咻一下的時間也就過去了 10 年,高雄從最初的陌生到熟悉,似乎一個轉角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 時年,從一個女孩漸漸轉成女人的時間裡,從沒有自信到接受自己,從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到真實的訴說自己; 拾年,像是把自己拾回來的過程,相信會發生的事都是好事,有倔強,有逞強,有衝動,有不夠勇敢,有勇於嘗試,有擁有過,也有失去過,所以也會找回些什麼;下一個 10 年,會繼續尋找自己,千變萬化,不同角色,不同面向的自己。 現在的菜菜子。圖片|菜菜子 提供 (你會喜歡:多肉植物教我的事:換一個角度看,練習接合缺口) 文|千茵 給自己:喜歡為了離「期待」更近一點,而不停用力的模樣 正是當下的糾結與挫折,才讓自己的「十年」有機會去感受深刻及美好。 【拾年有承】讀者的十年故事 從人生第一個十年到第二個十年,經歷了三千多個漫長的日子,而那樣的「無法細數」,也出現在往下個十年走的時刻。 距離第一個十年,我記不得有過什麼樣的挫折與悲傷,卻記得那個十年是很簡單且毋須顧慮太多煩惱的,總可以大聲說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或者為下次上半天課的時間是何時而煩惱。 十年前的千茵。圖片|千茵 提供 在即將走入第二個十年的現在,回頭看看自己從第一個十年到第二個十年的過程,為了找到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原因而不斷地覺察;為了離「期待」更近一點,而不停用力的模樣⋯⋯好像正是這些當下的糾結與挫折,才讓自己的第二個十年有機會去感受深刻及美好。 原本準備跨入的第二個十年,轉眼間也即將過了,突然覺得時間好像不再漫長,或者說想停留,但也想繼續往前⋯⋯ 現在的千茵。圖片|千茵 提供 (延伸閱讀:拾年有承・真實週年|讀者徵件:我與女人迷的十年故事!) 十年長路,我們還有很多故事想講、還有很多話想說,更想的是邀你一起參與不止過去這十年,更是下個十年,與未來。邀請你來看看女人迷【拾年有承.真實週年】十週年專頁,連結請點我。 October 0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cjr0J

女員工婚前一週遭資遣?勞工局開罰電競公司「婚姻歧視」30 萬元 https://ift.tt/3a7t43j 新北某公司員工在婚前遭到資遣,向勞工局提起申訴,經勞工局的查驗,確實構成「婚姻歧視」,並開罰該公司 30 萬元。 文|記者王敏旭 新北某電競設備公司的女性員工,去年 4 月與主管分享 8 月要結婚,卻在 7 月底、婚前一週被公司資遣,女員工向新北勞工局申訴後,勞工局調查該名女性不僅表現優異、公司還另外徵人,構成「婚姻歧視」開罰 30 萬元。 圖片|Photo by cba on PIXTA 該名女員工任職某電競設備公司的售後服務助理,去年宣布結婚後,卻被公司以有縮減人力的需求,且考量女員工工作量最少,主張依勞基法因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安置,在這名女員工婚前一週資遣。 女員工結婚前遭資遣,不僅連婚假都沒了,更沒有心情度蜜月,為此對公司作法感到失望,決定向新北勞工局提出婚姻歧視申訴。 勞工局調查,該公司售後服務部門持續營運,仍有對外招募相近職缺;該名女員工工作量多寡是公司分派的結果,且有其他管理員人證稱工作經驗豐富且表現極佳,不過該部門只有該名女員工遭資遣。 由於該公司主張理由逐一被推翻,新北市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認定,該公司片面終止勞動契約與即將結婚有關,因構成婚姻歧視, 違反就業服務法第 5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裁罰 30 萬元。 勞工局長陳瑞嘉說,過去企業為人詬病的單身條款、禁孕條款,依現行勞動法令都不可行,雇主從招募、甄試、薪資、考績、陞遷,到退休、資遣等階段,都不可因就服法規定的 18 種樣態給予不利對待,違者最高可罰 150 萬元。 (延伸閱讀:Twitter 總經理、臉書副總裁:男人請育嬰假,是最棒性平條款) 圖片|新北勞工局 提供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女員工婚前一周竟遭資遣 公司構成婚姻歧視挨罰30萬 September 30,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7t43j

【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正向心理學」:快樂的秘訣不是壓抑,而是接納並轉換情緒 https://ift.tt/3ijj62Y 【拾年有承・真實週年】第三場「時代講堂:正向心理學」邀請到「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陳郁敏 Ming 老師,和你分享如何接納負面情緒,並用心理學的方法加以轉換,為你的人生帶來幸福快樂的秘訣! 你還記得上一次問自己快樂是什麼時候嗎?有時候我們會不希望自己落入負面情緒中,而假裝自己很快樂,但維持正面不應該是否定負面。「沒有不快樂不代表你快樂」開心的生活是有跡可循的,快樂不是一直讓自己處於一個正面的狀態,而是學習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提升擁有快樂的能力。 在第三場時代講堂:正向心理學之前,女人迷也邀請 Ming 老師來玩「測試你的本質色彩」心理測驗,結果老師出來的分析,真的是很符合老師身分的「影響紅」!於是就在老師的影響下,揭開今天講座的序幕⋯⋯ 平時身為企業教練、幫助高階主管發展領導力的 Ming 老師,在今天的講座將和大家分享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幫助大家活出更快樂、更有意義的綻放人生! 生活日常的整合,首先要認識自己 Ming 老師開場後不是從講解理論著手,而是很快地切入一個案例分析,她與學員們分享一位客戶的故事:能力很強的客戶,在步步進逼的工作壓力之下,變得越來越不快樂,他不知道怎麼讓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保持平衡⋯⋯ 老師當場示範了她指出問題核心的方法,並鼓勵客戶深度思考、用力挖掘自己內心的聲音,最後客戶也得出了那道人生問題的完美解法,從而再度恢復笑容。 老師的案例分析告訴我們要嘗試思考自己的需求、理想的生活狀況,化被動為主動,重視自己的需求,並將其與他人的需求放在一起思考,就會用使用「策略思考」來宏觀地規劃自己的時間和心力,而非只是兵來將擋的「戰術思考」。 策略思考讓我們知道缺少了哪些資源、開始學會時間管理,這樣的改變,讓我們跳脫過往 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思維,開始進入到 work-life integration(工作與生活的美好整合),將自我需求、創意融入到工作中的我們,將不會被原有的思想所侷限。 (延伸閱讀:2020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總報導(中):平衡理想與多重角色,勇敢踏出那一步) 快樂是自己的選擇 很多人在事前詢問老師,如何保持快樂、快樂是什麼?而 Ming 老師回答快樂是自己的選擇;是可以學習的;是一項技能,熟能生巧後會變成習慣。 最重要的——「快樂」並非自我感覺良好,而是要為自己「產生行動」! 只要是人都會有正面 or 負面的情緒,想什麼就會看到什麼,因此需要學習聚焦在我們「真正」想看的事物上,當想要快樂時,要帶著意識去捕捉正面、美好的事物,這是一個轉念,它很不容易,但唯有練習,才能慢慢進步。 讓我們允許自己做一個人吧!因為人都是會有情緒的,而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害怕、悲傷、焦慮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接納這些情緒,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一味地拒絕接納自己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將導致挫折感和不快樂。 這邊為讀者整理當負面情緒來訪時,建議你採行的三件事: 接受 允許自己有情緒 給自己一段時間 當沮喪委靡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時間範圍,就在那個範圍內傷心難受,允許情緒低落,但時間到了之後就放手讓情緒走。 例如在忙碌的會議之間,給自己設定五分鐘的時間,做不同議題與心情上的轉換;例如帶著工作壓力回到家時,和家人說明自己需要半個小時先舒緩緊繃的情緒,讓自己在房間休息一下,再來面對與家人的互動。 當我們能為自己做情緒轉換的時候,就不會害怕負面情緒的發生。 「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陳郁敏 要擁有一個美好人生,僅去除不如意的事是不夠的。 米哈里.契克森 圖片|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看樹吧!」擁抱植物的療癒法則) 開始練習快樂吧!從當自己的心靈教練開始 活動尾聲老師與我們分享,練習快樂的三大重點: 多做讓你感覺良好的事 參與有挑戰性的任務,創造發揮的空間 做個悅日人(Day maker) 找到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並勇於跨出舒適圈做挑戰性的任務,唯有嘗試、體驗才會有感受,做自己與他人的悅日人,因為我們展開的行動,能讓社會更好。 在激勵人心的話語中,老師帶出的是讓人想趕快實際做點行動、讓自己快樂的動能,也讓學員做好心理準備去接納各種不同的負面情緒,就在這意猶未盡的餘溫中,來到了與主持人對談的 Panel 階段,以及後續更精彩的 QA 問答。 學員們當場問了好多深藏在心中的問題,讓人感覺到「正向心理學」並不是上幾個小時的課就能學會的一門重要知識,它需要更多在生活中的實踐,同時也需要悉心鑽研的專業,而學員們紛紛請有珍貴經驗的 Ming 老師幫忙解惑!以下簡單列出幾條讀者提問: 在成為自己的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如何為自己建立內外一致的心靈健康? 正向積極的自己看起來像演出來的,要怎麼克服瓶頸? 精彩的回答沒辦法在文章中一一詳述,若想一賭陳郁敏 Ming 老師的風采,歡迎點擊以下 Youtube 連結,內有完整的講座影片。 希望不論是有親自參加講座的你,或是閱讀文章、瀏覽影片的讀者們,已經知道如何建立快樂的學習思維,並帶著 Ming 老師給予的方法開始展開行動囉! 【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我們準備了系列精彩的內容,邀請你為自己準備好!三大主題系列講座 x 七位多元領域講者,為你創造超前部署的能量,讓我們一起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 獲得更多線上學習的機會。 September 3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jj62Y

「愛與不愛都不是人生的缺憾」不朽:你愛自己的方式教會別人怎麼愛你 https://ift.tt/39Rza7z 作家不朽認為愛也好,不愛也罷,都是自己的選擇。但愛永遠是加分項,先學會如何愛自己,而後愛人。 文|不朽 愛與不愛都不是人生的缺憾 1. 無疑愛是件很美好的事,很溫柔也偉大。可是那不代表,不去愛的人就是遺憾,就是不足,就是不圓滿。我覺得愛永遠都是人生的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 少了一點愛,我的人生也一樣可以很精彩。偶爾孤單,偶爾悲傷,先學會愛自己,後而愛人。七月買了一件衣服,上面用英文寫了一句話,我覺得大家(和自己)都應該全句背誦: How you love yourself is how you teach others to love you. 你愛自己的方式教會別人怎麼愛你。 2. 前一陣子我追蹤很久的一位追星的朋友轉發了一篇這樣的貼文:「人為什麼追星?因為你想要的是戀愛感而不是戀愛。」雖然只是搞笑說一說,可是戀愛感和戀愛這兩個詞被我寫進日記裡。然後有人問,可是你不想談戀愛嗎?想啊,偶爾也會想,看見電視劇或電影裡男女主角們浪漫的愛情都會想,我要是也能談那樣的戀愛就好啦。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同場加映:教會你身邊的人如何愛你,是你的責任) 可是有時候當愛真的擺在自己面前,卻又會恐懼又會猶豫。人真的是很複雜的生物,結果最終人想要的不是戀愛,而是戀愛感。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愛是什麼。常常有人問我你覺得愛是什麼,我無從回答。因為愛的定義,只對你自己有效。 3. 一定要給愛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每段愛都有相對的責任。你不能只要美好的部分。愛本身包含的悲傷大於美好,你願意為其承受的痛苦,是你愛的程度。 4. 戀愛必苦嗎?我覺得是。可痛苦不是快樂的反義詞,有時候人是會既快樂又痛苦的。這跟熱愛也很像,單純只是喜歡做一件事或喜歡一個人,並不太苦,當你想要好好做一件事和好好愛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漸漸感受到它的本質其實苦苦的。 因為愛開始有了重量,在你的生命裡變得重要。這也是戀愛和戀愛感的差別。 5. 只有在你願意的時候,愛才能成為你的歸屬。 「討厭世界什麼,喜歡世界什麼?」 討厭世界,總是讓善良的人受委屈。喜歡世界,即使是受了委屈也依然很多人選擇善良。 如果你喜歡不朽的文字,邀請你一起來看看女人迷和不朽聯名的《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由不朽撰寫文案,並收錄不朽精選金句。 本文摘自不朽的《月亮是夜晚唯一的光芒》。由悅知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月亮是夜晚唯一的光芒》 September 30,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Rza7z

不朽專文|別成為一座孤島,成為自己的星球,再去熱愛整個宇宙 https://ift.tt/3CYPO1z 從獨自一人的孤島,到成為擁有自己的星系的星球,透過分享與萬事萬物產生交會,並再回到自己的軌道上,如此的不朽,就不是孤島——是宇宙,是萬物。 文|不朽 每一座孤島都會遇見海,沒有例外。 新的一年的某一天,我把微博帳號的名稱,從「不朽朽的孤島」,改成了「不朽朽的星球」,然後發了一條日常,有一個來自網路遙遠一端的人在底下留言:「從孤島到星球,終於等到你。」不知道為什麼,我感動了很久。 這是一趟漫長而沒有盡頭的旅程。 幾年前我曾經在一篇 Instagram 的照片下寫說:人的心就像孤島,像魯迅先生說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是的,我總覺得自己像是一座孤島,想說的話沒人聽,心事無從說起,悲歡都是孤寂的星,群星並不相擁,星群都相隔幾萬光年的距離,無法感同身受,誰的快樂在我眼中很熱鬧,誰的悲傷在我眼中很喧嘩,但我不屬於那裡,於是慢慢習慣了內化自己的傷口。 沒關係吧,沒人懂就沒人懂,收著、藏著、掖著,成為自己的秘密,成為自己的印章,不需要訴說,也不需要光顧。 所以上一本書中我寫「成為一座孤島,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這話並不虛假。 在大塊大塊的自卑之中藏著那麼一點點狂妄,大概也是覺得自己的悲歡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也不必分享,獨自美麗、清高。 爸爸的年紀已經很大了,看過的風景比我生存的年日還要多,他常常跟我說要知足常樂,我都覺得他是在講廢話,誰不知道,但你不知道我正在經歷的坎,而且有些部分是沒辦法跨越的,我覺得他說什麼都是對我的不尊重,覺得他不懂我。後來轉念才明白,世間又有誰真的懂誰。 圖片|Photo by Nadine Johnson on Unsplash 十八歲離開家之後,就沒有跟家人一起生活,這些年來我一個人的勇往,在爸媽的眼中都是遠離,離家越來越遠的路途。 有一天他打電話來跟我說,他好孤獨,我笑著和他講完電話,半夜想起這四個字,我悄悄地哭了。就是這麼四個字,好沉重好沉重,沉重到我沒辦法喘過氣來。 孤獨意謂著什麼,準確來說我也說不清楚。 不是孤單一詞那麼表面,僅僅只是一個人掂量。也不是寂寞,不是如暉日落下那種空虛難耐感,不僅僅是孑然一身,或暗無聲息,或槁木死灰,或無枝可依,都不是,孤獨很難用詞彙概括。 硬是要比喻的話,更像是一大片沒有盡頭的海,然後一艘小小的船兒,在海浪中間飄著,說不清是飄揚還是飄浮,就是飄著,靜靜地,遠遠地,久久地,如孤島遠離海岸。如被拋進真空的宇宙,成為銀河系的星塵。 原來人是真的會越活越孤獨的。那一刻我知道,當一個人越習慣堅強,越習慣獨立,是會活得越來越孤立的,一開始是主動成為一座孤島,覺得唯我獨尊,有時候也妄自菲薄,不懂輕重,看見眼前的山坡,看不見身後的群山,所以想做一顆獨一無二的星,哪怕找不到另一顆星球也沒關係。 可是最終,最終,群星會變成孤星,孤星會變成星屑,星屑會被腐蝕,會被黑洞吸走,會變成荒蕪。 (延伸閱讀:「離家出走」是一場什麼樣的「練習」?) 以前我享受孤獨,現在我明白了,長大就是一個越來越孤獨的過程。 一開始是沒人能夠幫我的忙,當我離開家鄉到別的城市或者國家生活,去留學和開始旅居的生活,一個人扛著幾十斤的行李,在機場哭得四崩五裂,租房子被仲介騙,獨自打掃租屋處,在沒有人的夜晚看著天慢慢地亮了起來,身旁沒有一樣我熟悉的事物,那個時候覺得真的好孤獨,沒有人幫自己,往海投石,音信全無。 可是我想沒關係啊,從此我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再遇見恐懼的事物,也流著淚硬撐著去做,再碰到難走的路,即使穿著磨腳的鞋,也能硬撐著走過。 後來,當我真的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發現自己是不需要誰來幫我的忙。再後來,是不知道怎麼樣去找人幫忙。 有時候是不想說,有時候是無人可說,有時候是說不出口。 一個慢慢孤獨的過程,形成了我爸爸輕描淡寫的四個字:我好孤獨。可是生命的延展真的是這樣嗎,緩緩地變成了一座無人光顧的孤島,真的只能夠這樣嗎。 把名字從孤島變成了星球,是因為,我希望自己不再成為一座孤島,而是成為一個星球,它會獨自運轉,它有自己星系,有自己的溫度和形態,每一個星球的介質和核心都不盡相同,可是星球跟星球之間會遇見,它們會有相遇的軌跡,會有交匯之處,彼此相遇然後再回到自己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這樣,那麼,這樣的我就不是孤島,是宇宙,是萬物。 圖片|Photo by Steven Su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諸事不順、回憶一直來!眾星逆行,其實是宇宙的一場盛大祝福) 很久以前,我聽說宇宙最最初始的物質結構,所有的密度可以精準到小數點後的約六十位數字。也就是說,這個宇宙在看似虛空的黑暗和光影之中,隱隱相互牽動,這些初始物質結構只要在這麼微小的地方出了任何差錯,宇宙即不再成為這樣的宇宙,地球也不再是地球,從此一切天翻地覆。這就是宇宙的法則。 各自獨立的存在,可是缺一不可,只要缺少任何一個星球,都不會成為今天的宇宙。 我想要這樣浪漫地認為,缺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準確地維持著世間的運轉,所以孤島不是孤島,只是疏遠的大地。星球並不孤獨,只是有自己的星軌,而我們用一生去運行。 給自己一個新的任務,學會成為一個分享的人。學會分享很重要,學會與世界連結很重要,和世界交織的方法可能不是一座橋,可能不是住進另一個人的世界,可能你也不會遇見另一座孤島,可能你不會變成群島,可是每一座孤島都會遇見海,沒有例外。 別成為一座孤島,別鎖死自己的悲歡,而是主動地去投入宇宙之中。 成為自己的星球。再去熱愛整個宇宙。 如果你喜歡不朽的文字,邀請你一起來看看女人迷和不朽聯名的《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由不朽撰寫文案,並收錄不朽精選金句。 本文摘自不朽的《月亮是夜晚唯一的光芒》。由悅知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月亮是夜晚唯一的光芒》 September 30,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YPO1z

非暴力溝通:支持對方成為獨特的自己,而非我們期待對方成為的樣子 https://ift.tt/2YcxS4W 你說話時是為了傷害對方嗎?我們說出口的語言,從來都不是中性的,在開口前,我們都能做出非暴力的選擇。 文|陳亭亘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覺察權力,執心溝通 「長頸鹿從他直通內心力量的連繫,滋生他不論施或受都感受到的喜樂,而這種喜樂則能豐富他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施與受對他來說,已經是合而為一了。」—《狼的溝通,長頸鹿的溝通》。 身為言語暴力的受害者,或許很習慣一切都可能變成自己的責任,擔憂著隨時會甩來的各種言語暴力,所以無時無刻不盯著外界的風吹草動。 緊盯著別人的舉動是否即將對自己不利;習慣小心翼翼地注意各種錯誤;避免各種風險,只要事情不要掉到自己的頭上,就跟自己沒關係,這樣就安全了。 這些行動都源自於恐懼。恐懼別人對自己做什麼、恐懼自己是否沒控制好風險、恐懼自己每個行動是否可能犯錯、恐懼各種可能不成比例來到眼前的懲罰。 為了避免恐懼,我們始終看著「外界」,卻經常遺忘了自己。因為外界沒事就代表我沒事,所以我們通常不需要花力氣跟自己連結,當下感受到的一切不舒服跟不適,通常都是別人害的。 非暴力溝通,則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開始嘗試區辨,然後試著讓「彼此斷裂的言語暴力」轉向「連結彼此的非暴力溝通」。 說話時不是想著怎麼樣切割問題、怎麼不犯錯,而是思考避免言語暴力,同時真誠地展開連結;不是對彼此的痛苦別過頭去、準備閃人,而是試著與自己的不安連結,關心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也關心對方究竟經驗到什麼,自己有沒有辦法做些什麼,幫忙緩解痛苦。 這些行動都源自於信任。信任每個反應與情緒都有它的理由,只需好好覺察捕捉這些訊息,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就有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 說話,並不是一個中性的舉動。通常越認為自己的言論無足輕重的人,越容易採取言語暴力的句型,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說的話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其實這句話只要一在腦海浮現就影響了自己,說出口後則影響了聽到的人,更甚者會刺傷某些人,造成嚴重長久的傷害。 當我們能透過語言與自己的核心相連,安頓自己的內在,就能懷著同等的信任與他人互動。信任對方也是個真實的人,有自己的需求、情緒、獨特的選擇及傷口。 所以當對方出現我們不理解的情況、奇怪的行動、解釋不清或陷在自己的傷口裡,我們能試著連結、試著支持,而不是恐懼與逃離。 暴力的語言強化了權力不對等的概念,也就是「我可以你不行」;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強調「我們不一樣,但沒有誰不好」的概念,以及關於「既相互連結又保有獨特」的狀態。 你覺得自己是個有影響力的人嗎?假使你知道自己的語言有影響力,你希望它能影響什麼?你說話時是為了傷害對方嗎?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厲害嗎?你能不能用其他的句子說,但不需要強化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你能不能鼓勵對方說出自己的經驗,也讓對方看見你的經驗?你能不能讓自己的話反映自己的心,讓關係更加緊密,生命更加豐盛? 我們說出口的語言,從來都不是中性的,而你想怎麼選擇呢? 圖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專訪羅鈞鴻小虎老師:如何擁有理想關係?用「關係三角」提升專業溝通力,進行有效溝通) 我們都有傷,但非暴力的溝通能避免觸發傷口 「狼總是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堅信自己的觀點適用於每個人和每件事。」—《狼的溝通,長頸鹿的溝通》。 我們通常都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傷口,直到被碰觸、痛得跳起來以前,更不知道傷口在哪裡。學習非暴力溝通一段時間後,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身上原來有很多傷。那段時間,我比較少自我譴責,也比較不會對別人暴力相向。才覺得自己有進步,考驗馬上就隨之而來。 一天,因為我常常需要使用的耳機有點接觸不良,明明已經很小心保護卻還是有點怪怪的,讓我有點自責。但因為日常所需,所以忍不住跟先生說:「我的耳機壞掉了,想買個新的耳機。」 先生只問我:「它真的壞掉了嗎?」零點幾秒內,我感覺自己聽到的變成:「妳就是想亂花錢。」、「明明沒有壞掉,妳還要換。」、「妳不配買一個新的耳機。」明明先生沒有說這些話,但腦海中這些句子帶來的強烈情緒,卻讓我認為他就是不相信我,也覺得他就是想阻止我買東西。這讓我非常生氣,再混和著弄壞耳機的自責,完全不想跟他說話。 先生認真地問我:「怎麼了嗎?我只是想知道是不是真的接觸不良,沒有要阻止妳花自己的錢買需要的東西啊。」並且認真地拿著我的線測試,想知道是不是哪個角度有問題所以無法順利連接,是否能用膠帶或其他方法處理,而不需要買一條新的線。我知道他正在幫我測試,但我就是感覺既沮喪又挫敗、丟臉,無法好好地跟他對話。 過往遭受言語暴力的經驗,讓我陷入自己的傷口。此時別人的反應能是阻力,也能是助力。先生反覆且持續地使用非暴力的好奇,而不是言語暴力的「妳在發什麼神經?」、「妳又怎樣了?」、「我哪裡對不起妳嗎?」的句型,他試著不帶評論地陳述自己的想法。 這給我一點空間,在強大的挫敗跟羞辱感裡找到描述自己的方法。 於是我對他說:「當你說『它真的壞掉了嗎?』,我聽到的是你不信任我、認為我亂花錢、我不配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是你想說的話嗎?」他澄清:「當然不是,我只是想幫你測試線,搞不好不用多花錢。我為什麼要阻止妳花自己的錢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呢?」 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傷口,每個傷口也都有獨特的化膿方式。有的人會一直說個不停、有的人一言不發、有的人憤怒地希望全世界都認同自己、有的人關在自己的房間裡遠離世界、有的人生悶氣、有的人是專心地刷馬桶。 但是言語暴力造成的傷口,只能以「非暴力溝通」緩解、支撐對方,並讓對方的自我療癒能力發揮作用。萬一我們只會使用言語暴力,則更可能在上述這種場合挖開傷口,讓原來不會引起感染潰爛的疼痛傷口越傷越深,更可能讓它日後被碰到時演化成更快、更難言說的強烈情緒、自我譴責、自我退縮或強大的反擊能量。 言語暴力,像是持續敲擊龜裂的玻璃,卻又不允許它太脆弱而碎裂。它無法緩解傷口,通常只會增加新的創傷,並逼著某些已經遍體鱗傷的心退無可退,只差一步就會自我傷害。 我們時常高估彼此的堅強程度,又低估言語暴力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結果就是造就了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社會現狀。一件事發生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酸上兩句,然後認為自己說的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延伸閱讀:如何處理親密關係中的指責與抱怨?停止這 9 種隱性攻擊,讓溝通方法升級) 當最弱的那個人無法承受的時候,我們不會反思是自己言語暴力造成的結果,而是指責對方:「都是你不夠堅強。」「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好混。」把彼此推到一個岌岌可危的懸崖上,退無可退,只能以死明志。 其實我們可以不必這樣做。假使我們能試著掌握非暴力溝通,就能善待彼此的疼痛。 讓「言語暴力」成為指標,辨識究竟該留在哪些人身邊,特別是我們受傷的時候。讓我們訓練自己培養「非暴力溝通」的能力;讓我們以非暴力溝通試著跟深刻而敏感的自己相連,也允許別人的情緒、需求、選擇與獨特的敏感;讓非暴力溝通帶著我們擺脫只能以某種方式表達情緒、需求的規定;讓非暴力溝通使我們的語言可以盡量展現權力平等,支持對方成為獨特的自己,而非某個固定的樣子,或我們期待對方成為的樣子。 既然人人都有自己過去的故事跟傷口,所以當然能以和別人不一樣的方式表達,並以獨特的方式療癒自己跟陪伴彼此。而非暴力溝通能幫助我們好好說話,不刺痛傷口,展開療癒的連結。 本文摘自陳亭亘的《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由今周刊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 September 30,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cxS4W

「凡是你,皆不凡」平凡已經足夠好,從日常看見自己的美好 https://ift.tt/3m4XjNK 擁抱獨特,捨去期待,像舞動的綠葉,舒展屬於你的姿態,就是生命不凡的樣子。凡士林品牌邀請張希慈、Bella、阿卡貝拉與屈臣氏總經理 Kay 一同分享他們「凡是你,皆不凡」的生命故事,希望攜手更多女孩們一起發掘自己不凡的自我魅力。 世界之大,七十多億人口持續爆炸成長,種族、語言、文化、家庭背景與生命經歷,造就每個人的獨一無二,因為獨特,所以多元,所以豐富,所以自由。 我們常常陷入認為自己平凡以及不自信的漩渦中,總覺得迎合大家所期望方式就是最美的樣子,或許是對於外表的不自信,又或著是覺得自己平凡不特別,對內心的自我的否定,其實我們不需要迎合別人的期待和標籤,只要做好自己,將展開自我,綻放獨特,就足夠好,就是屬於生命的樣子。 一如相比豔麗紅花,綠葉或許平凡,卻有自己的美好之處。當你細心灌溉,肯定自身的姿態,自能綻放不凡。 在色彩斑斕的演藝圈,柯佳嬿清新甚至有些內向的性格,宛若一片兀自生長的綠葉,這次作為凡士林代言人,她也有感而發:「如果你是向日葵,又何必拼命追求開成一朵玫瑰呢?」 凡士林與女人迷也邀請不同角色身份的意見領袖:分享屬於自己「凡是你,皆不凡」的生命經驗,一起看她們的故事,如何從過往經驗中,肯定自我、發掘自身不凡,活出獨有的風格與價值。 張希慈:你應該感謝,那個溫柔接納挫敗的自己 張希慈是城市浪人創辦人,也是女人迷專欄作家。這次響應凡士林的「凡是你皆不凡」的社群串連活動,回頭去看自己最脆弱,卻也因此感覺不凡的時刻。  過去她曾因職場狀態、家庭因素感到憂鬱,一度想要放棄自己,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催眠的療程,開始與內心對話,發現所謂療癒、修復、願意尋求幫助,都跟自己的決定有關,因此除了感謝諮商師,更想感謝願意正視自身好與不好、願意自我肯定的自己。 「不再害怕與受過傷的自己共處,勇於自我接納,便能為自己帶來充滿力量的溫柔日常。」——張希慈 經歷那段背負自我走過低谷、一點點扶起自己的時光,希慈深深感謝那個願意接納挫敗的自己。於是從她溫柔接納自己的那刻,生命的不凡,便自心底湧現出來。 如果你正逢低谷,是否也可以試著與內心對話,正視自己的平凡與不凡,活出最獨特的樣子。 Bella:平凡的自己能帶來溫暖的影響,其實就已締造不凡 Bella 身為護理師,生活除了輪班工作,也樂意嘗試新事物,更懂得替自己保留休息時光。在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裡,因持續透過 IG 分享生活,堅持每天更新近一千多個日子,發現原來自己這些平凡的小舉動,可以為大家帶來這麼多的正面能量。 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平凡地在紀錄、分享一些生活小事,卻發現原來除了護理師身份以外,她也在分享的過程中,漸漸地發揮了正面影響力,間接地幫助更多人獲得放鬆或快樂。 生活是這樣的,當我們以為只是日常的小事,透過持續積累,也能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甚至是全新的體驗:原以為不起眼的平凡累積,其實都是締造不凡的過程。 阿卡貝拉:我們想要的與大眾無異,勇敢去愛、去生活! 以 LGBT+ 伴侶身份創立 Youtube 頻道,「阿卡貝拉」已經累積超過 35 萬訂閱人次,在分享自身日常的過程中,儘管因為 LGBT+ 身份角色,不迎合主流大眾對愛情的想像,但她們擁抱自己的不同,深信這樣獨特的自己,是最美的。 她們說,對於自己的性傾向,起初也有過不敢坦承自己的猶豫,出櫃後仍有不諒解或令她們挫折的言論出現。傷心難免,比起負面評論,她們更想捍衛自己的價值與主張,因為阿卡貝拉渴望的與大眾無異——勇敢地去愛、勇敢地生活。 「其實,我們也跟正常人一樣,正常的去愛,正常的去生活。」——阿卡貝拉 正是因為這份勇敢與坦然,讓更多人也因為她們的創作分享,願意嘗試走出既有框架、走出低谷、穿越世俗的眼光發現自己美好之處:不要往自己的身上貼任何標籤!開闊地去擁抱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吧。 肯定不凡,起身為愛!屈臣氏總經理弋順蘭:「心有所追求,便能成就不凡」 響應「凡是你,皆不凡」活動,知名通路屈臣氏總經理戈順蘭 Kay 也分享屬於她的不凡故事。 在屈臣氏服務至今已 27 年的她,爽朗地告訴我們,認真去想,她的不凡時刻來自工作日常的背後意涵。 回顧剛加入屈臣氏那幾年,Kay 是從採購開始做起,當時屈臣氏推出一檔名為「skin simple」護膚品類活動,期待替消費者把關護膚產品,鼓勵女性能更好的照顧肌膚健康,而 Kay 即負責採購搭載這場活動的品項。 「雖然我只是做我份內的工作,但當我看見這個活動得到消費者好評、理念被大眾認同,就覺得,欸!我原來不只是在工作,我還替台灣女性把關肌膚健康,更為她們創造了值得享受的體驗。」 談起這段經歷,Kay 眼中彷彿若有光,對她來說,屬於她的不凡時刻,就是能在自己的工作裡找到追求、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感覺滿足。 「我覺得不凡時刻,就是在工作裡有追求,這份追求會啟動熱情,帶動滿足與成就。」或許只是份內工作,或許只是平凡日常,但當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真切的渴望,我們會在實踐的過程中,如 Kay 一般,成就屬於自己的不凡。 仔細去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與不凡,正因彼此如此不同,世界更需要多元包容與共融。 屈臣氏肯定包容美(Inclusive Beauty)的價值,搭載十月台灣同志驕傲時節,與快消產業龍頭聯合利華合作,獨家推出凡士林修護凝膠 1+2 經典超值組(彩虹包裝),鼓勵大眾為愛站出來,從肯定自身出發,推己及人,包容世界每個獨特與不凡。 凡士林「凡是你皆不凡」品牌精神,鼓勵大眾回歸真實自我、擁抱個人特質,在日常裡看見自己的不凡時刻;也肯定絢麗世界裡,每一個美麗且獨立的個體身上,綻放出來的獨特不凡。 同場加映| 你要相信,凡是你皆不凡 >> 與凡士林一起綻放肌膚不凡 如果你想,為愛站出來 >> 限量凡士林修護凝膠 1+2 彩虹組(售完為止喔) September 30, 2021 at 04:1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4XjNK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一二三,木頭人!」《魷魚遊戲》你沒注意到的 10 個劇情細節:為什麼是「456」? https://ift.tt/39LPdUq Netflix 原創韓劇《魷魚遊戲》上映後迅速拿下排行榜第一名,有許多細節是仔細回想才會發現的,其實從第一集就透露了結局⋯⋯(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由影帝李政宰及朴海秀等人主演的韓國 Netflix 原創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오징어 게임)上架一個星期,終於登上全球戲劇排行榜冠軍,更因為超反轉的結局,引起不少劇迷熱烈討論。 有網友看完整部劇之後再翻看一次,發現了不少之前未有發現的細節,例如男主角李政宰為何會被安排成為第 456 個參賽者、參賽者所玩的六個關卡究竟是什麼、以及誰是遊戲的終極 Big Boss,其實一直有悄悄交代,只要細心一點可能就能夠察覺得到。 現在帶大家看看那些你看不到的劇中細節,你又能發現幾個呢? ————以下內容含劇透———— 1. 遊戲中的六個關卡內容早已全部印在宿舍牆上 456 位參賽者住的大型宿舍入面,早由第一集開始就有關於六個關卡的提示,牆上依次序畫上一二三,木頭人、椪糖、拔河、打彈珠、玻璃橋以及魷魚遊戲的圖案。直到淘汰人數愈來多時,床架被搬走之後就慢慢露出完整的圖案,只不過一直都沒有參賽者發現。 456 位參賽者住的大型宿舍入面,早由第一集開始就有關於六個關卡的提示。圖片|香港01 提供 牆上依次序畫上一二三,木頭人、椪糖、拔河、打彈珠、玻璃橋以及魷魚遊戲的圖案。圖片|香港01 提供 2. 成奇勳的遊戲編號「456」原來有意思 男主角成奇勳(李政宰 飾)的參賽編號 456,其實是遊戲設計者精心安排的數字,他在第一集贏跑馬時贏得 456 萬韓元的獎金,預示了他在遊戲中會成為第 456 號參賽者,亦暗示他將會是最後奪得 456 億韓元的優勝者。 成奇勳(李政宰 飾)的參賽編號 456,其實是遊戲設計者精心安排的數字。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他在第一集贏賽馬時贏得 456 萬韓元的獎金,預示了他在遊戲中會成為第 456 號參賽者。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亦暗示他將會是最後奪得 456 億韓元的優勝者。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3. 魷魚遊戲的主辦人是一名老人 早於第七集時,坐在貴賓室的主辦人穿著西裝兼戴著兔子頭套,但仍然露出了一頭銀灰髮,以及充滿皺紋的手背,代表主辦人已經年紀老邁,直到大結局時,他的真正身份才真正公開。 露出了充滿皺紋的手背,代表主辦人已經年紀老邁。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延伸閱讀:Netflix 排行榜|《今際之國闖關者》大戰《Sweet Home》,你想加入哪一場生存遊戲?) 4. 海報中只有「001」老伯展露出歡樂的笑容 其他參賽者一直都是表情嚴肅地參與所有遊戲,但只有「001」老伯吳一男從頭到尾都開心地笑,一點也不害怕會死的模樣,暗示出他的身份有別於一般參賽者。 海報中只有「001」老伯展露出歡樂的笑容。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5. 參賽者資料檔案由 002 號開始 偷偷混入偽裝成工作人員的警察黃俊昊,潛入檔案室翻閱資料時,展示出往年參加比賽的參賽者都由 1 號開始,唯獨今次 2020 年的參賽者名單獨欠 001 號,由 002 開始,暗示了「001」老伯吳一男身份特殊,本來並不在參賽名單之上。 偷偷混入偽裝成工作人員的警察黃俊昊,潛入檔案室翻閱資料時,展示出往年參加比賽的參賽者都由 1 號開始。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6. 第一關「一二三,木頭人」中有參賽者沒被大頭娃娃偵測到 第一集的「一二三,木頭人」入面,大頭娃娃能夠偵測到所有參賽者動作的動作,如果成功沒動的話就會被綠色粗框包圍、偵測到有動作的話就會被紅色粗框包圍,唯獨「001」老伯吳一男只得微弱的綠色邊框,難怪他一點也不害怕地往前衝,就算做第一個也安然無恙。 大頭娃娃能夠偵測到所有參賽者動作的動作。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唯獨「001」老伯(中)只得微弱的綠色邊框,即代表他稍為動一動亦沒關係。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同場加映:分析韓劇《Sweet Home》12 隻變種人: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人性和慾望) 7. 參賽者困獸鬥大屠殺遊戲中有人示意工作人員終止遊戲 在第四集中,一眾參賽者在宿舍中突然展開大屠殺死傷慘重,「001」老伯吳一男逃走到最高的位置大叫大家停手,戴上黑色面具的遊戲負責人隨即命令遊戲終止,穿上粉紅色衣服的工作人員更隨即衝入宿舍點算被淘汰的人員。 一眾參賽者在宿舍中突然展開大屠殺死傷慘重,突然「001」老伯叫大家停手。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8. 拔河遊戲中有人沒鎖上手銬 參賽者參加拔河遊戲時,雙手和拔河繩之被手銬鎖上,唯獨「001」老伯吳一男的手銬上沒有銀色鎖,意味著就算他從拔河比賽中輸掉,他也很容易掙開避過死亡。 參賽者參加拔河遊戲時,雙手和拔河繩子被手銬鎖上。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你會喜歡:分析韓劇《Sweet Home》12 隻變種人: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人性和慾望) 9.「001」老伯只是假扮失智 「001」老伯吳一男在劇集開頭向男主角表示自己患有腦腫瘤,因此一直得到對方的關懷與照顧,他在第五集中在床上撒尿,其實只是他偷偷將水倒在自己身上。 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10.「001」老伯被淘汰時只得廣播 每個參賽者被淘汰時,都會有被殺的畫面或死後的畫面,然而「001」老伯吳一男敗給男主角之後,兩人傷心道別之後就沒有影到他被殺抑或死後的鏡頭,只得一句「一號,淘汰」的廣播,暗示他並沒有死亡,最後更奇蹟生還與勝出後的男主角戲劇性重逢。 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即時娛樂」:魷魚遊戲|你看不到的劇中細節 第一集已暗示有參賽者是不死之身 September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LPdUq

《尚氣》徐夏靈是誰?關於張夢兒的 5 件事:鮮豔獨特的穿搭哲學,連襪子也是亮點 https://ift.tt/3ojq0cE 《尚氣與十環幫傳奇》中飾演主角尚氣的妹妹「徐夏靈」,在電影上映後也成為了熱門話題,而飾演該角的張夢兒也紅遍中外,那麼她到底是誰? 漫威首部華人超級英雄電影《尚氣與十環幫傳奇》,受到漫威迷的熱烈迴響,在電影上映後,劇中飾演男主角尚氣妹妹的徐夏靈,亮眼的演技成功擄獲影迷目光,「《尚氣與十環幫傳奇》徐夏靈」、「徐夏靈是誰?」,成為電影上映後的熱搜話題,往下看關於張夢兒你該知道的 5 件事: 《尚氣》徐夏靈是誰? 1. 來自表演世家 1987 年出生的張夢兒,爸媽均是從事表演相關行業,母親是一名演員,父親則是舞台設計師,所以從小張夢兒對表演產生極大的興趣,也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表演者,於是從南京藝術學院畢業後,選擇再到英國、俄羅斯的表演學院進行深造。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推薦閱讀:《尚氣》陳法拉的美滿婚姻如何維持?互相說「對不起」,再一起走下去) 2. 參加歌唱比賽 張夢兒正式踏入演員行業之前,2009 年曾參加歌唱選秀節目《快樂女聲》海選,以較少的搖滾歌唱風格進入 20 強,只是比起當歌手,張夢兒更愛演戲,最終決定跟隨母親的腳步,成為一名演員。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3. 首部長片電影 2009 年張夢兒正式踏入演藝圈,2013 年首次參與音樂劇《尋找初戀》的演出,雖然陸續都有演出機會,不過都是舞台劇或音樂劇的類型,終於在 2021 年獲得首部長片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的演出機會,也憑著劇中角色徐夏靈讓全世界都認識。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你會喜歡:為你挑片|《尚氣》: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4. 拍電影拍到結婚 對張夢兒來說,從沒想過自己會因為拍電影找到人生伴侶,參與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拍攝時,張夢兒認識擔任武術指導的老公 Yung Lee,陷入愛情的兩人在電影拍攝期間於迪士尼樂園完婚。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尚氣》:在美好社會,女人和男人本質不同,但「平等而相生」) 5. 穿搭哲學 細翻張夢兒的生活照,發現她對穿搭有自己獨特搭配法則,尤其是偏愛鮮豔的配色,常常出現紅、黃的單品,也相當喜歡花卉圖案的上衣、圍巾⋯⋯搭配上她的招牌丸子頭,展現俏皮、活潑的一面。 此外,張夢兒在搭配襪子上也不容馬虎,縱使穿著長褲、牛仔褲,也會挑選一雙搶眼的長襪為造型增添亮點。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尚氣與十環傳奇》彩蛋解析:「十環」到底藏有什麼祕密? 2021金鐘獎入圍名單!《我的婆婆》鍾欣凌搶視后,12歲李奕樵爭視帝 Boss有雷神克里斯、玄彬成為Loro Piana首位品牌大使,盤點男神加持的時尚品牌 September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jq0cE

「如果做夢會過得比較快活,多做點夢又何妨?」《做工的人》催淚人生金句集 https://ift.tt/2XXp2HU 寫實台劇《做工的人》短短 6 集,你是否也曾和劇中人物一起又哭又笑?在拍出角色們說笑的同時,也提醒我們底層市民現實生活的殘酷。 《做工的人》由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薛仕凌、苗可麗⋯⋯等演員聯手演出,雖然開頭是以喜劇的角度出發,但結局卻發人省思。 劇情是工地三人組阿祈(李銘順)、阿昌(游安順)、阿全(薛仕凌),他們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工作、生活上的各種困境。寫下市井小民面對真實生活的無力感與徬徨,也點出了社會與人生的殘酷現實面,同時也讓人思考其實各個行業都需要大家給予更多的尊重與感謝。戲劇一播出立即獲得好評。 《做工的人》在今年的金鐘獎入圍了 9 項大獎(迷你劇集男女主角獎、迷你劇集男女配角獎、迷你劇集獎⋯⋯等),可說是今年入圍的最大贏家! 來看看《做工的人》劇中值得大家反思的生活金句語錄。 圖片|《做工的人》劇照 《做工的人》7 大金句 如果做夢會過得比較快活,多做點夢又何妨? 《做工的人》 圖片|《做工的人》劇照 錢就是我的醫生,有錢就不會生病。用錢來砸我,醫生遠離我。 《做工的人》 圖片|《做工的人》劇照 (推薦閱讀:《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什麼是我?可能是你比較勇敢吧) 「為什麼工人都愛養狗?因為狗不會倒債啦。狗是為什麼會比人有良心?因為人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做工的人》 「一棟一棟這樣蓋,好有成就感耶,可惜沒有一棟我們有辦法搬進去住。」——《做工的人》 圖片|《做工的人》劇照 (同場加映:《誰是被害者》的生命心理學:除了用忙碌麻痺自己,還能如何安撫創傷) 「夢想,是給有未來的人想的。」——《做工的人》 「有錢就是可以任性,沒錢就是要認命。」——《做工的人》 「尊嚴是讓那些有在領固定薪水的人說的啦!」——《做工的人》 圖片|《做工的人》劇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21金鐘獎入圍名單!《我的婆婆》鍾欣凌搶視后,12歲李奕樵爭視帝 2021金鐘獎直播轉播線上看!典禮主持人、表演節目、入圍名單一次揭曉 《與惡》團隊新作!《做工的人》導演鄭芬芬:無論流過多少淚水,只要堅持,終究會被看見 September 29, 2021 at 08:3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Xp2HU

心理測驗|「當你在島嶼上滑獨木舟⋯⋯」兩則情境題,解析你近期工作狀態 https://ift.tt/3ohIw4V 最近工作壓力大嗎?還是處於一個很平衡的狀態呢?透過情境題心理測驗,也許可以給你來自心靈深處的提醒,看看工作上是要加緊腳步,還是停下來喘口氣。 想像你參加了一個朋友安排的島嶼夏令營,裡面規劃了一些刺激又冒險的活動,你在體驗獨木舟時,突然出現一陣激流,你順勢操作,一路來到了河的盡頭,這時會看到什麼?直覺選出一個答案。 A:一片寬闊無邊的海洋 B:兩岸是陡峭高聳山壁峽谷的深谷小溪 C:即將往下墜的大瀑布 D:困在沙石灘上,前後難行 選好了嗎?要看答案了喔! 圖片|Photo by Jon Flobrant on Unsplash 你選擇的是: A:一片寬闊無邊的海洋 你原本的性格碰到困難與挫折,都會往正面思考的人,也因此你容易與其它人起衝突,性格豪爽大氣,心中總是抱持著「一直做下去就對了!」的想法,平常別人說的話不會入你的心,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 不過也因為過於樂觀,忽略了周圍出現的一些警訊或危機,也會讓身邊的同事為你擔心,為你出主意。 B:兩岸是陡峭高聳山壁峽谷的深谷小溪 你平常做事或做決定總是非常謹慎、小心翼翼,碰到困難時會比平日更加沈著冷靜,會從頭到尾去評估事件的始末,責任心也比較強。 你的人緣很好,實踐力強,別人很願意信任你,跟你一起共事。 (延伸閱讀:改掉你的「好辯」壞習慣!練習傾聽與理解,培養職場人緣) C:即將往下墜的大瀑布 做事情總是先從最壞的可能性思考,對有些人來說,你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三思而後行,當然由於你思慮慎密,當真的有急難發生時,你卻是團隊中可靠的人,但是相較於其它人,也會讓人覺得你的過度務實導致不敢去冒險,莫名中失去了很多獲得掌聲的機會。 D:困在沙石灘上,前後難行 事情還沒有開始進行,就一直想著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不只悲觀,可以說是多愁善感的憂國憂民性格,導致很多有趣有創意的企劃,別的同事也不敢與你討論。 雖然你的本意是提前預防可能發生的狀況,但你的挑剔卻讓其它人覺得你看衰前景,影響了團隊士氣,只有真正了解你的人,才知道你不是這樣的人。 (你會喜歡:16 型人格心理測驗:將你的「真實性格」以及「性格潛在問題」一網打盡) 在獨木舟上,你往前望,看見遠處有一座高聳壯麗的高山,你正在欣賞他時,這時飄來一朵雲,你認為它會出現在山的什麼位置? E:離山頂很遠的高處 F:山頂處 G:山腰處 H:靠近山腳的較低處 選好了嗎?要看答案了喔! 圖片|Photo by John Lee on Unsplash E:離山頂很遠的高處 在工作中,你的目標放得很遠,遠到可能不只是一個有利的位置,有可能是名聲,或是世人眼中的權威。 因此你可能會不慎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而不自覺,或是在工作環境中過於目標導向而忽略與同事打交道,甚至將同事視為棋子的工具人,在別人的眼中,你是一個眼中只有工作的狂人。 F:山頂處 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人,眼中追求心目中渴望的位置,有時候你做的決定連自己都會害怕,如果能夠靜下心來了解自己的需求,找回初心,才能在工作中找到熱情,也不會失去自己。 (同場加映:真正的強大,是懂了世故,還能找回初心) G:山腰處 你是一個不搶功勞,不問高位的人,可以說你對工作沒有太大的進取心,人生目標不在於此,有你認為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因為責任感,有可能還會在職位上做出不錯的成績,連你自己都很意外,但若找不到工作上的熱度,很可能就會消極應付了事,成為團隊的累贅。 H:靠近山腳的較低處 你在意的是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面試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把這個放在前面去思考,按步就班地工作。 不過有可能產生一種有做有交待的心態,讓上司看出你沒有力求突破的心志,長期下來也容易被晾在一旁。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貴人運爆棚!職場上最容易有貴人相助的幸運星座大公開 超神準心理測驗,挑一張椅子,看出你在朋友間是什麼關係? 逆風雖然強勁,但唯有勇敢前進,勝利才會發生!行走職場必讀20大金句,給你改變人生的勇氣 September 2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hIw4V

專訪羅鈞鴻小虎老師:如何擁有理想關係?用「關係三角」提升專業溝通力,進行有效溝通 https://ift.tt/3kQ3vty 不論是在與伴侶、與家庭,還是職場關係中,我們無不希望能有理想的關係存在,但為什麼常常事與願違呢?女人迷專訪「關係溝通學」的羅鈞鴻小虎老師,深深體會到——溝通真的是一門學問! 聲音教練是什麼?關係溝通學從何而來? 羅鈞鴻小虎老師是一位擁有豐富經驗的「聲音教練」,多年來他在各大企業與組織授課,授課場次超過 1800 場。他擅長帶著學員從內心的自我探索出發,將聲音化為媒介,引導學員如何將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並化解衝突與誤會,最後完成溝通的目的。 這一次女人迷很榮幸地採訪到了小虎老師,在一個小時的採訪中,小虎老師展現出高度同理,簡單易懂的心法卻屢屢突破思考的盲點,看起來複雜的觀點透過老師圖像的整理與解說,加上生動而深刻的案例故事分享,讓這段專訪宛如一次精彩的授課! 圖片|小虎老師 提供 首先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小虎老師會發展出這項「溝通」的技能呢? 小虎老師笑笑地說,其實是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因為工作,與自己的尊敬的老師有許多溝通的不順暢,那時因為每一次的衝突實在太痛苦了,因此兩方都選擇逃避。逃著逃著,心理的壓力卻越來越大,直至有一天壓力將他壓垮——只因為溝通不順利,就差點去見上帝。 從那次眼前閃現人生跑馬燈之後,小虎老師彷彿新生一般,頓悟了溝通的核心。他在那次之後,為了能跟老師順利溝通,他採取了一些行動,而這些行動帶給他豐碩的成果,甚至也為他帶來與後來的妻子 Lynn 一段至今美好的婚姻——這都多虧了「關係溝通」。 在這個人生轉捩點的故事之中,沒有聊及什麼高深的理論,卻道出了溝通的核心關鍵,那就是從自我到與對方之間的連結! 那麼小虎老師是如何在職場上、人際關係上運用溝通技巧,為他帶來關鍵性的轉變呢? (同場加映:小虎老師專欄|在家工作,如何與「整天相處」的伴侶維持溝通品質?) 溝通的基本心法:關係三角 小虎老師從解釋最基本的觀念開始,那就是與「自我」的溝通。老師用他特製的圖表帶著我們理解「三項要素、三項品質」,讓自我思考有了依循,就像被一位資深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引導一般,撥開混沌的情緒迷霧,讓思路更為清晰。 所謂的溝通,會先從一個動力出發,也就是我們的「心」想要說點什麼,因此路徑是從我的「心」到我的「腦」,再從我的「腦」連結到我想講話的對象。 如果我們在進行溝通時沒有先意識到「自我」的這一點,那溝通會不小心地失焦,也因為沒有同理自己,而難以達到我們原本溝通的目的。 因為重要的不是單純地「表面上說話」,而是能否達到「內在的交流」才是關鍵。 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自我的那一關過不去,或是傳達到對方的那一關過不去,那麼,這些小小的衝突便會累積,變成了「衝突的雪球」⋯⋯ 衝突的雪球如果放置不理,便會壓垮一段關係 在我們心中常常會有許多負面的聲音跑出來,當我們選擇壓抑時,結果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可是溝通一定多少會有衝突呀,那怎麼辦呢?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疑惑。而小虎老師不疾不徐地解釋衝突的時候要從兩個角度來著手: 1. 自我轉化 有時如果我們無法第一時間正確地接收到對方的情緒,產生了誤會,或是接收到滿滿的負面情緒,那麼在我們的心裡,不滿的情緒會開始累積,並漸漸地與周圍產生各種衝突,於是這顆「衝突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在一開始就學會如何同理自己、將自己的感受用一個正面的方式去輸出,而不是像鏡子一樣把對方的負面情緒通通反射回去——這就是「轉化」。 當你轉化完自己的感受,然後用一個比較好的溝通方法向對方丟出溝通的球之後,對方也會比較願意「接球」、去接收你的感受,那麼下一步的溝通就也能順利展開。 2. 自我同理 上述是指接球的部分,而你的內在也要「自我同理」。 當我們遭遇衝突時,難免會感到憤怒、感到委屈,但是當你也能好好地接住自己時,你會發現對方的負面情緒便不容易影響到自己。擁有穩定心緒的自己,也會更有餘裕地去理解對方,而這也讓你和對方連接的品質大幅提升。 在處理完自己之後,就進入與對方溝通的環節了!小虎老師隨手拈來一個上過課的學員們很有感的例子: 如果用「你」做開頭,容易會有指責的感覺,但如果透過「我」說話作為開頭,就是以我的角度來與對方進行溝通,以此減少最開頭的摩擦。 像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說話技巧,卻能帶來大大的感受上的改變。 那麼,有了開頭之後,要怎麼進行一個好的溝通模式呢?這是小虎老師課程中會帶到的部分:一個好的溝通課會教你好的說話架構,甚至是思想架構,讓你與目標之間的「關係溝通」能好好地對焦,完整地讓彼此的想法交流, 與伴侶產生更親深刻的親密感,或是在工作中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簡而言之,「關係溝通」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自我成長。 (你會喜歡:關係功課|伴侶之間,必須擁有各自獨處的「貓咪時間」) 關係溝通不限於伴侶之間,而是應用在所有場域 我們以為只有在伴侶之間的關係經營,才需要學習關係溝通,但其實不只是伴侶,家人朋友、職場上、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都需要! 因為在職場上需要的不只是專業能力,更是由複雜的人際網絡所組成,尤其當我們視自己的工作為一個長期關係的時候,如何讓彼此都能接納對方的感受,並且懂得與對方互動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溝通技巧掌握得好,就能跟同事、上司、下屬的溝通可以更順暢,自然也能為工作表現大加分! 當我們在職場裡越待越久,我們都會發現「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它會影響我們與人協作的順暢度,甚至是升遷的可能性。所以如果透過「關係溝通學」等方法來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的話,那也會成為「專業能力」的展現,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 每個人的溝通困難點都不一樣,但核心問題都是相同的 我們繼續從小虎老師身上挖掘出許多學員感到好奇的部分:到底大家在溝通之中最困擾的點是什麼?溝通真的需要學習嗎? 根據小虎老師多年的觀察,其實大部分的人常常感覺到彼此之間被一層膜罩住了,那是一種你很想和對方說什麼,可是好像在水中說話一樣,你沒辦法好好地表達,對方也沒能順利地接收,最終造成了許多誤解,也錯失許多讓一段關係更接近彼此的機會。 有的人與伴侶貌合神離,看起來親密卻很少真實地交流;有的人想讓家人了解自己,卻屢屢被拒絕;有的人在工作中被上司誤會,卻無法為自己解釋⋯⋯每個人在關係當中遇到的困難點都不太一樣,可是核心問題都是相同的。 其實溝通中說話的部分,應該要是一種心意的傳達,而不是單純語句的宣洩,在專業的引導下,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說話少了什麼」,以前是宣洩般地把話說完,現在可以是有意義地傳達。 有趣的是,這又回到了我們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學「聲音」呢? 聲音是一種媒介,它提供了溝通的精確度。而越早學會溝通,可以越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也理解對方想要什麼、不要什麼。這不是直接的能力的成長,但在所有的方面都會有幫助。 而怎麼控制自己的聲音,好好地將自己的意思順利完整地傳達給對方,這是一項專業、需要練習,而我們可以向「聲音教練」學習。 如果想和對方重建一段新的關係⋯⋯ 今天在一段親密關係,或是一對一的工作關係中,若有其中一個人感到委屈,那另一個人也沒辦法真正地幸福。關係中的不滿會被累積,日復一日,就像開頭講的「衝突雪球」一樣,最後越滾越大,至終壓垮這段關係。 當我們用彼此的需要作為出發點,來建立與對方的關係模式的時候,才能真正地達到幸福的模樣。 而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想想,如果學會了「關係溝通學」,你第一個想和誰重新建立關係呢?——你想和誰,一起幸福呢? 如果你對於課程「關係溝通學|擁有理想關係的下一步:透過溝通有效交流」有興趣,報名連結請點我:連結。 September 29,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Q3vty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貓心專欄|善待他人而無回報?請為自己建立平等的關係吧! https://ift.tt/39IZr83 你是否也經常在想:「為什麼我這樣對他,他卻這樣回報我?」親愛的,請停止這樣的想法,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上,無論對方是如何,請先學會讓自己舒服! 施比受真的更有福嗎?建立平等的關係! 有一些人,在關係裡往往是這個樣子的:他們總是付出得比較多,卻常常得不到別人的回報。在這樣的時候,這些人往往都會怪罪對方說,為什麼我對你這麼好,你卻不願意對我回報? 這樣的過程,其實是很痛苦、很折磨人的;然而,這些善待他人的人,真的需要如此持續地善待他們想善待的人嗎?有時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延伸閱讀:為何容易產生「罪惡感」?給習慣否定者的 6 項調適練習:適時為自己設立界線) 人生在世,會遇到百百種人。有時候我們想對一個人好,不代表對方也想對我們好。我們看見了他的一些優點,讓我們想親近他,不代表對方也看見了我們的優點,想親近我們。 很多時候,關係都是這樣不平等的。當你一直為一段無效的關係付出時,你往往會耗盡了你的所有認知資源,沒有時間去思考這段關係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一味的付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換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往往會讓一個人由愛生恨,或是自怨自憐。 會有這樣的情緒,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但在這個時候,我們或許要去思考的是「停損點」在哪裡? 完形心理學家 Perls 曾經寫過一段話,那段話是這樣子的: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在這世界不是為了要實現你的期望而活,而你在這世界也不是為了我的希望而存活。 你是你,我是我。如果偶然地我們發現彼此,那很美好。如果沒有,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同場加映:長久的愛情,需要界線!關係心理學:缺乏放鬆與被尊重的關係,何來幸福可言?) 在許多關係裡,正是這個樣子,你發現了對方,不代表對方也發現了你,老是用熱臉去貼冷屁股,受傷的往往是自己。 有些人就因為這樣,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不想再與人親近。這是很極端的作法,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不想與你親近,只是你想親近的,恰好不是想親近你的人罷了。 請停止再去想別人為什麼會這樣,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身上! 活到一定的歲數之後,會開始發現,有一些朋友可以哈拉、打屁,但就是沒有辦法深交。無論是他們不擅長談心也好、不知道怎麼接住別人的負面情緒也好,對方是逃避型依附也好,那都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事情。 每個人在這世上修的功課不一樣,一個很擅長交際應酬的人,可能沒辦法懂一個內向的人為什麼會這麼怕生。一個很擅長傾聽的人,可能無法成為團體裡受矚目的焦點。 圖片|Photo by Aleksandra Mazur on Unsplash 為不舒服的關係設立停損點,多接近讓你舒服的關係 既然如此的話,那我們要做的,或許是設立一個停損點,知道每個人都不同,我能看見你,不代表你也能看見我。我付出了善意,不代表你能覺察到、感知到、想到要回報。 人生就如同一條漫長的河流,有時會帶著一些石子、落葉,陪著我們一起前進,但並不是什麼我們都能帶走;而帶著的小石子,也有可能在某處就被擱著了、不再前進了,那就是我們道別的時刻。 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善待他人,不代表他人就會善待我們,待不下去的時候,就鼓起勇氣換個環境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貓心—龔佑霖 September 28,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IZr83

貓心專欄|你和另一半還在無限循環的攻防中嗎?如何建立充滿安全感的親密關係? https://ift.tt/3zQmnwC 關係之間的不安感,始終始於對方是否足夠重視我的擔憂,而安全型依附在親密關係中一直是一個大家努力想前往的方向,如何才能和另一半一起攜手構築屬於你們自己的安全堡壘? 報備行程原來只是假議題!? 在感情裡面,該不該報備行程這一點,往往是許多情侶爭執的議題。 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往往會希望多知道一些對方的行程,他們害怕對方消失、害怕對方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出去、害怕對方出軌,總是有太多的焦慮,填滿了焦慮依附傾向的人。 逃避依附傾向高的人,則討厭告訴對方自己的行程。他們討厭與伴侶太過親近、討厭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行蹤,不知道為什麼,讓對方隨時在自己身邊的感覺,就是會讓他們感到很厭惡。 (你會喜歡:不安全依附者,還是可以很有安全感?關係心理學:找到對的人,改變親密對話模式) 解開焦慮和逃避依附情結:安全感的三要素 然而,焦慮和逃避依附的結,並不是沒有解。回到最根本的原因,焦慮依附之所以會害怕對方失蹤,是因為從小到大經歷了太多依附上的焦慮感,很害怕對方不見蹤影。 以身為焦慮依附的我來說,如果對方好幾個小時都不在,我會覺得非常的不安;但一旦我認定一段關係是具有安全感的、對方是不會輕易消失的,那麼有時候對方一整天只回幾句訊息,我也不會感到很不安。 因此,我推測那個不安的源頭在於,對方是不是能給自己一種夠被重視的感受。 身為焦慮依附者,如果我在遇到挫折或威脅時,能夠得到對方給予的安全感三要素: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那麼我便能夠慢慢地相信,對方其實是會一直在我身旁的。 (延伸閱讀:安全感是自己的責任!5 招戀愛自救指南:練習上帝視角,客觀看待這份感情) 圖片|Photo by Everton Vila on Unsplash 安全感三要素: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 我們不會每一天都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但那些遭逢挫折的時候,就變得格外的重要。 對於逃避依附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他們習慣於自己解決挫折,但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安全感三要素。 面對逃避依附的人,要給予安全感三要素,首先須了解對方意願,詢問他們 說:「我了解你很辛苦,我也希望能幫上你一些忙,有什麼部份是我可以幫的嗎?」而不是直接出手干涉、教對方要怎麼做。 事實上,如果焦慮依附者和逃避依附者,都能感覺到充足的安全感三要素的話,那麼他們的不安全感,其實是會下降很多的。因此,要不要報備行程,其實是一個假議題,真正的議題在於:「當我需要你的時候,我能不能感覺到我找得到你?」 當然,在一次又一次的安全避風港試驗之前,我們或許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做嘗試。如果真的很擔心對方不知道在幹嘛,也許可以每一天睡前,先跟對方討論彼此隔天的行程表,然後藉由了解對方的行程表,對於對方何時在忙、何時可以聯絡稍微有個底。 在這裡,要特別提到彼此關係,應建立在誠實與守諾。 (同場加映:因為沒安全感,不自覺「討好」另一半?關係心理學:關係焦慮可能來自童年創傷) 建立伴侶間的安全堡壘:給出你「能夠做到」的承諾 逃避依附程度高的人,儘量在可以給予的範圍,給出你「能夠做到」的承諾,如:在約好講電話、碰面的時候,盡可能不要臨時取消或改期,因為這對焦慮程度高的人來說,會使得他們變得更不安定,使得你們又陷入彼此咎責的爭吵輪迴中;而焦慮程度高的人,請把握好對方願意空出來給你的時間,然後讓其他時間自由一些,給對方更多的空間,讓對方可以自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對那些自由時間做出太多的干涉。 當然,我明白每個人都會有突發狀況,若是遇到臨時需要對方陪伴的時候,不論是焦慮依附或是逃避依附,若希望彼此的關係穩定,那就得練習達成安全感三要素,暫時先把手邊的工作放在一旁,或是告訴對方可以陪伴對方的時間。 正如同依附理論所說的,當安全避風港建立的夠穩固之後,安全堡壘的功能就能發揮,我們將會把安全感內化成心中的一部分,能夠感覺到對方就在自己的心中,不再那麼需要時時刻刻地報備行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貓心—龔佑霖 September 28,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QmnwC

「落敗後,我收到上千則的恐嚇訊息」美網選手羅傑斯:我希望社交媒體不曾存在 https://ift.tt/3CVk2T4 在東京奧運之後,人們慢慢地意識到運動員所受的精神壓力,究竟有多巨大,尤其是社交網路上的無止盡的謾罵、性別歧視,與死亡威脅等言論,更為這些女運動員們帶來無盡的恐懼。 由日本網球巨星大坂直美,到美國體操女王拜爾斯分別在大賽以至奧運退賽,今個夏天熱愛體育的人們開始見識到頂級運動員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美國網球女將謝爾比.羅傑斯(Shelby Rogers)在美網 16 強落敗後說出的一席話,更道出當今社會充滿病態的殘酷現實:「我將會收到 900 萬個死亡恐嚇或類似的東西。」壓力來源不止自身,更大程度是來自網路上的陌生人。 英國美少女艾瑪.拉杜卡努(Emma Raducanu)勇闖今屆美國網球公開賽 8 強,她所擊敗的美國主場球手謝爾比.羅傑斯,賽後說出可圈可點的一番話:「我將會收到 900 萬個死亡恐嚇或類似的東西。從事職業生涯多年,我已經習以為常。」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現年 28 歲的她,目前世界排名 43,單打贏過 6 次 ITF 賽事冠軍,大滿貫最佳成績是 2016 年法網和去年美網,同在 8 強止步。她絕對不是一個知名度高的焦點球手,網路欺凌者一樣不放過,「某程度上,我希望社交媒體不曾存在。」 勝出第 3 圈比賽時,她紅著眼拿出手機,跟全場觀眾來一張感人的自拍照,不過是一場比賽之後,一個球迷難以接受的賽果,網路欺凌者立即將她打入 18 層地獄。 悲哀的真相 同樣來自美國的黑人球手斯洛恩.史蒂芬斯(Sloane Stephens),第 3 圈不敵德國球手克伯(Angelique Kerber)後亦稱,收到超過 2000 個歧視訊息,當中涉及針對種族和性別的留言,「我也是人,上仗落敗後我收到 2000 多個歧視或憤怒的留言。這些留言難以看下去,不過我分享其中幾個,讓大家感受一下輸球後再看到這些會如何。」 史蒂芬斯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分享美網第 3 圈敗陣後,所收到的部分仇恨訊息: 圖片|sloanestephens@IG 圖片|sloanestephens@IG 圖片|sloanestephens@IG (同場加映:「網路公審」究竟是正義還是霸凌?采子何孟遠事件:如果她的告別,是真的告別呢⋯⋯) 同為 28 歲的史蒂芬斯,是 2017 年美網冠軍,最高女單世界排名第 3,目前排名 66 位的她寫道,「這種形式的憎恨令人沮喪,亦永遠不會停止。」 2017 年史蒂芬斯贏得美網冠軍,她既自信又美麗,卻因為性別和膚色,成為欺凌對象。圖片|sloanestephens@IG 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的回應與對策 兩位球手不約而言來自美國,加上近期深受情緒問題困擾的大坂直美也是在美國長大和訓練,當地網路欺凌問題顯然極為嚴重。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聲稱,他們致力與社交媒體公司合作,確保社交平台不是用來羞辱或歧視他人的渠道,「過去數年 WTA 開始就這議題教育及輔導球員,隨著受影響球員數目增加,我們會非常認真處理這重大議題。」 他們正委託一間名為 Theseus 的風險評估及管理公司處理有關問題,「如經證實,會關掉有關帳戶,以及如適用的話,通知當地執法部門。」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社交媒體帳戶可以不停新增,WTA 的做法,真的足夠嗎? 大坂直美近期深受情緒問題困擾。圖片|naomiosaka@IG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大坂直美摘下大滿貫,為何人們只討論小威廉絲遭性別歧視?) 球手應如何與社交媒體共存? 「你現在去看看我的個人檔案,或許正被標籤為『肥豬』和一些我不能說出來的字句」,謝爾比.羅傑斯說,「非常不幸地,部分字眼會進入你的腦袋。」 社交媒體不會如謝爾比.羅傑斯所願一夜消失,運動員必須學習如何與社會媒體共存。在東京奧運贏得兩面銀牌的香港游泳女將何詩蓓的心得是,比賽前不去看社交媒體,到比賽後才看。 即使如此,在網路世界,當說什麼也不用負上責任的時候,脫離社會道德規範和法律制約,衍生出愈來愈嚴重的網路欺凌問題。尤其是以 Facebook 為首的一眾科技巨頭,對規管和監察持續愛理不理,由名人、運動員以至一般人,每天也面臨形形式式的網上欺凌和恐嚇,在言論自由與內容規管之間,到底應如何取捨和平衡,的確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 然而作為用家,至少基本上應做到自律守禮,拒絕加入成為欺凌者行列,亦應對運動員在表現未如理想時,多作包容和體諒。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即時體育」:美網︱美國女將痛恨社交網體 「我會收到900萬個死亡恐嚇」 September 28,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Vk2T4

《尚氣》陳法拉的美滿婚姻如何維持?互相說「對不起」,再一起走下去 https://ift.tt/3CT5RhA 你知道《尚氣》中與梁朝偉深情對視的陳法拉和她法籍丈夫的愛情故事嗎?陳法拉在訪問中提到,最令她覺得「他」是真命天子的一點是⋯⋯ 由梁朝偉、劉思慕等主演的 Marvel 超級英雄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上映後大受好評,觀眾大讚梁朝偉把劇中反派角色演得有血有肉,十分感動;而在劇中演梁朝偉愛人的陳法拉,相互切磋功夫一幕也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陳法拉丈夫更假裝吃醋,在社交平台上寫道:「要是我老婆可以這樣看著我就好了⋯⋯」 陳法拉丈夫 Emmanuel 因為老婆與梁朝偉深情對望而假裝吃醋。圖片|《尚氣》劇照 陳法拉也在網上轉載及回應老公的「投訴」,笑言:「當連自己老公吃醋時,就證明了我在戲中演得很好。」二人公開在網上打情罵俏。 陳法拉與法籍丈夫 Emmanuel Straschnov,經朋友介紹而認識,數次約會後就成為戀人,交往半年後戀情曝光。 陳法拉與 Emmanuel 交往 3 年後結婚。圖片|falachenfala@IG Emmanuel 雖是法國人,但操一口流利普通話,只因父親早在 70 年代到台灣讀書,後來在北京結識了研究漢學的母親,父母會教他中國文化知識。 Emmanuel 生活低調,其社交媒體貼文大多都與老婆陳法拉有關,但其實他也大有來頭,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於 2012 年與矽谷專才 Josh Haas 合資在紐約創立電腦程式公司「Bubble」,是創辦人之一兼 CEO。 陳法拉與 Emmanuel 交往 3 年後結婚,陳法拉在訪問中說到,最令她覺得他是真命天子的一點,是在一起的 3 年多,2人都有進步,也有犯錯時候,但勝在都會跟對方說「對不起」,她說:「那樣便應該可以走下去了。」 在 2019 年,陳法拉與相戀 3 年多的法籍男友 Emmanuel Straschnov 在巴黎浪漫完婚。圖片|falachenfala@IG (同場加映:關係諮詢間:我理想,他務實,我們能走下去嗎?) 陳法拉在今年情人節(2 月 14 日)更突然於宣布自己宣佈生女喜訊,更曬出一家三口握手照,溫馨非常:「十月懷胎真是不容易,但由看到她的那一刻開始,就覺得什麼都是值得的。」 陳法拉在過往一直未有公布懷孕的消息,令大家感到十分驚喜。陳法拉如今進軍好萊塢發展,更與法籍丈夫誕下愛女組成一家三口,可說是事業愛情兩得意。 陳法拉在今日情人節(2 月 14 日)突然於宣布自己成為新手媽媽。圖片|falachenfala@IG (你會喜歡:【陳安儀專文】新手媽媽為什麼應該親餵母乳) 薛世恒陳法拉曾暪婚 6 年,曾陷財困:感激曾相遇 陳法拉過去曾有過一段婚姻,於 2007 年曾與 Neway「太子」薛世恒秘婚,可惜二人在 2013 年離婚。陳法拉前夫薛世恒曾在《一切從失婚開始》中談及與陳法拉的一段情,坦言當時為了陳法拉的事業而隱藏二人關係,結婚 6 年最終還是離婚收場。 薛世恒在節目中分享:「當年婚姻與事業有衝突,不是與我的事業有衝突,而是與她的事業有衝突,因此把我們的婚姻保密。這樣做可算是遷就了事業,卻不是我們的婚姻。」 薛世恒曾在電視節目《一切從失婚開始》中剖白愛情觀與陳法拉的婚姻。圖片|《一切從失婚開始》劇照 薛世恒回憶戀情最難忘的是「結婚戒指」,他說:「當時她看到有一套戒指與項鏈十分漂亮,十分喜歡。但當時我經濟出現問題,又不能讓人知道我們的婚事,於是最後便買了一枚比較時尚的戒指取代。」並在節目中感激前妻與他共度難關。 在節目中提到,離婚是對方提出,他主動搬離住所,讓前妻可舒適地過自己生活。但當時的他也在心內留有空間待對方回轉,指似是家人離家出走,始終希望對方回來。可見,分手離開,苦苦守候的並非女生專利。 (推薦閱讀:要不要跟前任復合?考慮復合前,請先做足心理準備:重蹈覆徹是最有可能的結局) 薛世恒憶「療傷」經過,離開造就下次更好相遇 薛世恒更分享當年離婚的「療傷活動」包括學電單車與喝酒。他回憶,指駕駛電單車必須非常專心,卻可令他避過胡思亂想,又指自己在離婚前滴酒不沾,但在離婚後卻時時與朋友把酒談心,渡過那段傷心日子。 失婚,雖然痛苦,但他卻落落大方地指雖然無法與前妻陳法拉長相廝守,亦感激曾相遇。 說到離婚男女,大多聚焦在誰誰某某的不忠與陋習,殊不知其實最殘酷是二人真正合不來,一紙婚書成為枷鎖,對對方喜愛跨不過生活日常。 離開,不過相處不來,一刻撇脫,可是造就下一次更好相遇。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尚氣|陳法拉老公為《尚氣》呷醋 美滿婚姻在於會互相道歉? September 28,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T5RhA

營養師公開 10 大常見瘦身錯誤:別再一天只吃一餐! https://ift.tt/3if79vb 過高的 BMI 和體脂肪是導致許多代謝疾病的元兇,有時候想減重/減脂的我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不小心繼續錯誤的飲食習慣⋯⋯ 減肥|168 斷食、月經減肥法都無效?好不容易減幾磅,好快又復胖?減肥難,可能是日常生活習慣的累積。 營養師提出 10 個導致減肥失敗的壞習慣,例如不知道原來低熱量飲食,反而易出現減肥停滯期,且復胖機率也會提升,還有多少減肥地雷你都可能誤中了? 營養師蕭瑋霖杯蓋在 Facebook 提出,想做好體重控制,可以從生活習慣來做調整,而這些壞習慣,是讓你一直胖的原因。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這些壞習慣讓你一直胖 不少人以極低熱量飲食達減磅目的,但蕭瑋霖指出,這反而身體處於「飢餓狀態」,長期會減低身體的新陳基礎代謝率,令日後減肥難上加難,更易復胖。 減肥與睡眠時間也有關係,長時間睡不夠也是致肥致原因。蕭解釋,睡眠時間每日不足 6 小時,會令身體基礎代謝率下降之餘,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亦會隨之增加,肥胖機會增加。所以運動減肥無效,有機會是無調整好作息所致。 就連平常喝水的習慣、時間、喝多少都是有關係的。營養師蕭瑋霖提到,餐前喝水可降食慾,令用餐時能減少百分之 13 的熱量攝取;間歇性飲 500 毫升的水,能量消耗亦會增加。 (延伸閱讀:每天要喝多少水才會瘦?研究證實:喝水能增加基礎代謝率、改善便秘) 10 個飲食壞習慣 (同場加映:全球有 3 億人受憂鬱症所擾!9 種徵兆解析:食慾下降、體重驟減也要注意?)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減肥|讓你一直肥的10個懷習慣 營養師:極低熱量飲食易復胖 September 28,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f79vb

4 招打造手臂線條!張鈞甯教你如何改善肩頸僵硬、揮別蝴蝶袖 https://ift.tt/2XTnfUe 如果有肩頸痠痛的困擾,又或是想加強揮別「蝴蝶袖」、加強自己的手臂線條,有什麼方法可以同時做到呢?用滾筒和手部按摩就可以達到! 減手臂|手臂粗壯,容易予人虎背圓肩,手臂內側贅肉尤其礙眼。解決手臂粗,不妨參考女神張鈞甯示範如何撃退手臂粗的動作,練出纖細手臂撃退「蝴蝶袖」,更可改善肩頸僵硬問題。 手臂粗如何改善?雙臂鬆垮垮形成「蝴蝶袖」,不少人藉著重訓與肌力訓練,解決手臂粗問題,有沒有更容易的輕鬆方法練出纖瘦手臂? 擁有精緻演技與身材的張鈞甯,是圈內公認的「瘦身達人」。圖片|ningchang0904@IG 4 招撃退手臂粗,靠瑜伽滾筒按壓 張鈞甯是公認「瘦身達人」,對於美容、瘦身有心得,曾分享消水腫、瘦腿的訣竅。張鈞甯也曾拍片分享 4 招秘訣,以瑜伽滾筒,再搭配按摩可減手臂。 以瑜伽滾筒進行滾動按壓,可舒緩運動後繃緊的手臂肌肉、後臂痠痛等問題。另外,也可透過滾筒的齒輪將臂膀深處肌肉推開,塑造線條,消減手臂內側、下側的贅肉;且搭配不同的姿勢,如側臥可將頸椎自然放鬆,舒緩繃緊的肩頸連帶頸椎等,也有改善「五十肩」效果。 (延伸閱讀:肩頸痠痛怎麼辦?1 分鐘在家也能做的筋膜放鬆術,減輕肩頸症狀) 張鈞甯的 4 招減手臂粗動作,容易入手,在家中便可做到,每組動作約 3 分鐘。 (同場加映:「30 歲,你要學會做選擇」專訪張鈞甯:讓自己與角色成為更厚的人,才有說服力)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減肥|張鈞甯4招練出纖幼手臂  每日3分鐘瘦手臂減「拜拜肉」? September 28,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TnfUe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為你挑劇|《戀愛是科學》:大人的愛情,可以突破性別疆界,沒有誰該完成什麼角色 https://ift.tt/3ibSp0g 台灣偶像劇《戀愛是科學》採性向多元的戀愛線,不只滿足了男女曖昧的觀眾口味,男男 BL 戀更令人臉紅心跳。(以下有雷,斟酌觀看)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由莫允雯、吳念軒、宥勝、林禹與鄭暐達等人所演出的三立華劇《戀愛是科學》即將邁入最後大結局,專以大數據為世人配對婚戀對象的職人們最終還是超越了科學理論、以心動與直覺來決定自己的愛情人生。 除了前兩集祭出貼心共食羊肉爐、男女主角洗頭戲看見莫允雯美出新高度、後又迎來浴室吻戲讓人臉紅紅之外,劇情進展中更能享受到吳念軒所飾演的王軒宇一角其年下攻的高甜暖度。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另,「馬歐 CP」中林禹所飾演的戴歐文扳彎直男李馬克(鄭暐達 飾)的戲碼也令人印象深刻。 吳念軒憑《紅衣小女孩2》虎爺一角入圍金馬獎至今已逐漸累積了不少作品,每次在影劇作品中見他,總能看到(讓我)放心和(他很)放鬆的演技,以及專屬於台灣男孩的親切無害,表現撐得住小螢幕與大銀幕、可謂通殺,未來成為偶像劇男神之期指日可待。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戀愛是科學》裡的吳念軒負責對莫允雯所飾演、大他七歲的戀愛科學婚姻仲介所 CEO 顏霏做足年下追求攻勢,儼然行走在人間的小天使、坐穩其姐控奶狗專業戶之位置。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26 歲的吳念軒也將現階段可發揮的人設做出足夠的說服力:當一個男人可以為一個女生做到吃東西時反射性地張羅碗筷、擦碗夾菜倒飲料甚至綁頭髮的時候固然代表這男人是個能溫柔呵護對待女生的人,但當一個男人在被捧臉叫暱稱地寵溺呼喚也能滿臉微笑地享受時,便證明了不論男女在戀愛關係中都希望溫柔被呵護對待、不分性別的本質。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你會喜歡:給職場女性的 30 歲金句!《理智派生活》秦嵐姊弟戀中的愛情哲學) 是以劇中當莫允雯愛上吳念軒之後,做夢夢到兩人上床,醒來企圖回味並下了「過程才是重點」的註解時,更能呼應演員本人所說「自信女人懂得主動」的當代性別意識潮流。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戀愛是科學》的一大亮點還有側寫 CP 同志掰彎直男的濃濃 BL 感故事線,同志煞到直男時有耳聞,直男愛上同志的過程如何拍成浪漫喜劇?其實挑戰的就是將當代偶像劇加入性向多元與多元成家議題的性別議題潮流跟進,看似戲劇化,其實是寫實化。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BL 是兩人相愛的故事,只是他們剛好都是男人) 戲裡先是顛覆同志「gay=娘」的世俗刻板印象,讓戴歐文路見不平、露出狠勁超 man 解救李馬克的橋段一語道破同志也可以是洛基而非弱雞,以壓倒性的力量證明戴歐文一角其外型的細膩是一種美學品味的選擇而非單純的陰柔形象延用。 想必之前還是健身狂、練出渾身肌肉的林禹為了《戀愛是科學》裡看起來必須得「看來纖細」的戴歐文一角,在身材上做了不少砍掉重練的努力。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同場加映:BL 劇熱度直逼半澤直樹!解析日劇《如果 30 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 《戀愛是科學》裡的林禹不就是台版龔俊?不論是戴歐文或者《戲說台灣》的新娘神,林禹讓人有種《山河令》中龔俊所飾演溫客行的既視感,清魅笑容底下可以是純樸善感的耐人尋味心靈,有別於父親林瑞陽那年代的正派小生外型,天使臉孔魔鬼身材更有詮釋亦正亦邪的壞壞角色潛質。 《戀愛是科學》正是再一次的嘗試與驗證,與鄭暐達的頑皮玩咖人設做搭擋顯現出有趣的高度反差,令人玩味。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在對於戀愛的想像越漸寬廣多元的時代,《戀愛是科學》提供出常見偶像劇的另外面向可能性,導演與攝影更將多場浪漫互動戲碼諸如摸臉、洗頭、髮絲撫耳後、擁抱、吻戲等肢體特寫鏡頭拍出滿滿的費洛蒙交融曖昧氛圍。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推薦閱讀:《愛的迫降》關係心理學:當你真正了解自己,他才有機會愛你) 這些都是在以大數據和戲劇公式論述愛情議題之外頗實打實、對觀眾也很有用的直球敘事角度。 台灣偶像劇自《流星花園》至今也已經 20 年,是該登大人了,看了《戀愛是科學》就知道台灣偶像劇已經轉彎、朝向一條全新的戀愛世代之路邁進。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片|三立 提供 ※本文授權轉載自 雀雀看電影:《戀愛是科學》虎爺吳念軒撐得住大銀幕小螢幕、林禹不就是台版龔俊 | 劇評 September 28,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bSp0g

【性別觀察】當中國打擊「娘炮文化」,女生與不 man 的男生該怎麼辦 https://ift.tt/3zPATVw 當國家運用公權力,建立單一的性別敘事時,將會有許多非主流價值被壓迫甚至被消失。在那樣的世界裡,成為自己竟是一件難以達成的事⋯⋯ 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樹立節目正確審美導向,嚴格把握演員和嘉賓選用、表演風格、服飾妝容等,堅決杜絕『娘炮』等畸形審美。堅決抵制炒作炫富享樂、緋聞隱私、負面熱點、低俗『網紅』、無底線審醜等泛娛樂化傾向。」 2021 年 9 月,中國政府祭出針對演藝圈的限制措施,欲從嚴整治,其中包括抵制他們稱為畸形審美的「娘炮」,引起正反論戰。 其實,早在 2020 年,中國全國政協常委斯澤夫就表示,現在年輕男生追求「小鮮肉」形象,除非進行「有效治理」,否則「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 而後, 2021 年 1 月,中國教育部對上述提案進行答覆,表示將「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言論一出,立刻遭到抨擊,反對者認為此舉不僅加深性別刻板印象,更可能導致天生陰柔的青少年須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在學校內遭到更嚴重的霸凌。 然而,也有網友表達支持,直言「少年娘則中國娘」,認為官方舉措並無不妥。從這幾起類似事件中,除了「有毒男子氣概」帶來的反噬外,我們也能進一步看見其他不同層次的性別討論,值得繼續抽絲剝繭、向下探究。 (延伸閱讀:「不男不女,有傷士氣」國軍同志情侶想結婚,與保家衛國的能力何干?) 性別力百科 有毒男子氣概 Toxic Masculinity 霸權型男子氣概中的有害部分,指厭女、恐同、暴力等等。 參考資料:Kuper, 2005 「少年娘則中國娘」被貶抑的陰性氣質 當中國網友喊出「少年娘則中國娘」這句話,表示什麼?背後潛藏的意義,一來是中國「不能娘」,如果娘,就是弱、就是沉淪,彷彿一定要 man、要陽剛,才能夠民富國強;二來是作為少年的生理男性們,被視為撐起國家的一群人,同時負責中國的對外形象,所有不是陽剛少年的人,無論是陰柔男孩、生理女性或跨性別,通通被抹去了身影。 父權社會中很常見的,是對陰性氣質的貶抑。 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娘」字為什麼是貶義。在傳統價值觀裡,對男生而言,「娘」除了不符合自己該成為的模樣,也意味著自己需和女性形象劃清界線。如果娘是一件錯事,要被政府懲罰,被主流社會視為本來就應該「娘」的女性,在面對這個觀念時,也會出現許多矛盾。 能不能有一天,「你好娘」可以不帶貶義,變得像「你好 man」一樣,成為具有正面意味的讚揚。像這類褒陽貶陰的字彙,無論中文、英文或其他語言,都有諸多舉例。例如:中文的「屌」,初指男性外生殖器,後衍伸成流行語「厲害」的意思;英文的「pussy」,意指女性陰道,卻同時能用來咒罵他人「膽小鬼」。 美國女星 Rebel Wilson 在 2020 英國電影學院獎頒獎典禮致詞時,自嘲無法佔一席之地,因為她「don’t have the balls(沒種;balls 有男性睪丸之意)」,一語雙關,諷刺當時獎項入圍者多為男性的境況。 中國官方說了算?單一敘事帶來的傷害 近年來,許多出身於韓國團體的中國籍偶像,會在取得知名度後回到中國發展,且多數能一躍成為一線藝人,例如:被稱為中國「歸國四子」的(前)EXO 成員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及張藝興;2018 年到中國發展後,即未參加原團體宇宙少女活動的程瀟、孟美岐、吳宣儀等等。 對於這樣的現象,也讓部分韓國網友相當不滿,認為許多中國籍偶像,將韓國出道作為跳板,在走紅後立刻解約,回到中國當藝人。 無論如何,現在的中國演藝圈,尤其是年輕一代,受韓國演藝圈影響甚深。中國也持續挪移韓國綜藝節目及選秀節目的運作形式,從涉嫌抄襲《PRODUCE 101》的《偶像練習生》到和韓方購買版權的《創造 101》,都能看出中國演藝圈受韓流影響甚深。 而「花美男」的興起及流行,正是從韓國開始。早在幾十年前,韓國男偶像便化妝、以深邃眼線示人,其「美貌」常被討論,日後也出現許多以清純可愛為主要風格的男子團體,打破傳統價值觀的男性形象。 然而,韓國偶像文化與審美對中國演藝圈造成的影響,卻讓中國當局感到不順眼,決定大刀闊斧整頓。 我在其中看見的是,當某國家、社群或大眾,只認同單一價值觀的恐怖。這意味著,只要不是當權者——不管是政治威權或父權——所承認的、同意的價值觀,那麼就必須被迫消失,否則便會受到不合理的對待 圖片|Photo by Ron Lach on Pexels 當世界只存在單一敘事與框架,會發生什麼事? (延伸閱讀:「別再漠視身體自主權」《消失的情人節》爭議:浪漫或侵犯,只有一線之隔) 有些人處在既得利益者的位置,能輕輕鬆鬆地身在其中;有些人雖然不那麼符合主流,但為了走上那條阻力最小的路,還是勉強把自己塞進去;有些人無意識地或有意識地違反,最後落得被懲罰的下場。 我不知道是不是「少年娘則中國娘」;但我知道娘沒有不好,囿於傳統的性別框架才叫不好。 讓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自由自在地好好活著,亦是女性主義的願景及追求。盼世界各地都走向包容廣納,讓百花齊放,繁華一片風景;願所有人都不必將自己劃入圓圈,無所畏懼地,去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誰。 參考資料: 中國當局禁止「娘炮」上電視 有學者指「是對民眾生活的不斷蠶食」。BBC。 中國官方再發限娛令 要求抵制失德藝人禁「娘炮」。中央社。 September 27,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PATVw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那些你覺得被虧欠的,都會透過扼殺關係來償還 https://ift.tt/3CQmRoB 當你在伴侶關係或金錢關係中,感到「被虧欠」想進一步索求時,請試著思考是想彌補什麼?深入根源解決,才不會讓自己與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 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好一陣子前,一位熟識的案主來找我問感情,說自己和伴侶分手了。 「啊?」我一時之間回不過神:「可是我記得你臉書前陣子才放閃?他不是臉書打卡還標註你,曬你送的情人節禮物嗎?」 「那是我逼他的啦。」案主訕訕地乾笑:「那時候我們已經為了分手吵了好幾個禮拜,主要是我覺得不甘心,我對他這麼好,他工作忙,我還跟他拿了備份鑰匙,每天去他家幫他遛狗倒垃圾,洗整籃的衣服。有時候不想他老是外食,會算好時間讓他回家有熱騰騰的飯菜吃。他老說不喜歡我的個性,我也有改,這一年來我幾乎什麼都順著他,結果他竟然說要跟我分手,我當然不接受啊!問他說他哪裡不滿意,我可以改,但是他說已經累了,我擔心他是不是偷偷在外面找了新對象,所以情人節那天逼他說,你如果問心無愧就打卡我送你的禮物啊,他氣不過就照做,但也就在那一天我們就徹底決裂了。」 他一秒沒停的說完了整個來龍去脈,我又暗暗嘆一次氣。臉書上的曬恩愛真不可信,已經是不知道第幾次,放閃文貼出沒多久就傳來吵架分手的消息。 要說網路很假嗎?不如說這種次數之多,讓人忍不住思考,在關係最差時發放閃文是什麼心態。但似乎不需要我思考,案主就告訴了我答案:「因為我覺得不甘心。」 他說,他其實知道這個對象一開始就只是勉強在一起,但他都告訴自己說,沒關係,只要能以伴侶的身分努力,對方會慢慢喜歡上自己的。所以對方忙得沒時間打理生活,案主就去他家做飯洗衣服,連帳單都幫他拆了代繳,也沒催他還錢。 「沒關係,我要讓他知道我不是這麼斤斤計較的人,而且他確實有被感動到啊,那陣子我們感情還有變好呢。」 然而感情裡的委屈犧牲都不是無償的,看似「無私」的奉獻,只要是掏空了自己,潛意識都是想要索取更多的回報。因此還在交往時,對方只要不如他的意,他就會開始擺出一副委屈的樣子,責怪對方不珍惜他的付出,關係都只有他一個人在努力等等。 結果很自然的,這樣的「努力」只會加速對方離開,因為這樣的索討不是基於愛,只是因為感覺「被虧欠」。 我們的潛意識會尋求平衡,覺得被虧欠,就會索討;而索討,本身就是關係最猛烈的毒藥,我們卻誤以為這份努力會讓我們關係更穩固,索討會讓我們更加感受被愛。 而和金錢的關係裡,也存在著這樣的平衡代償,只是我們渾然不覺,還以為我們真的很「愛」。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同場加映:「明明渴望愛,卻用恨索求?」揮別親密關係的陰影,不讓創傷搞砸了愛情) 金錢戀愛學第十二課|那些你覺得被虧欠的,都會透過扼殺關係來償還 我們曾經有多少次,在累得像條狗的工作裡,一拿到薪水或年終,馬上就去百貨公司「手滑」整套的保養品、名牌包包? 我曾經親眼看到同事,只因為跟主管吵架,下班就負氣去東區的高檔服飾店,刷卡了一件萬把塊的大衣,隔天穿著貴氣逼人的戰袍上班,表情裡有著一絲扭曲的笑容,逢人誇他的新衣服,他就得意地說一句「人要對自己好一點」。 那些你覺得被虧欠的,都會透過扼殺關係來償還。 許多人的「報復性消費」,常常都是自覺在工作上受了虧欠,心理覺得不平衡,所以透過花錢來索討內心的補償。 (延伸閱讀:明明累到不行,睡前還是忍不住滑手機:你也是「報復性熬夜」一員嗎?) 但就跟感情一樣,「索討」是關係最大的殺手,我們在金錢關係上受了委屈(為了錢而忍受超量的壓力),就會想要錢給我們更多的享受(超額消費),這樣的人年年月月在追著帳單的無底洞疲於奔命,回到工作上又是無止盡地加班、認命、不敢辭職,以為自己很愛錢、很認真賺錢、很需要錢,但是這段惡劣的金錢關係,其實是自己親手扼殺的。 為了終止這樣的索討,我們該追的不是更多錢,而回頭梳理自己在工作上的「被虧欠感」。 我們會覺得委屈、承受過多的壓力,是真的工作量過大嗎?如果是,有沒有辦法反映給主管重新分配?如果大家工作量都這麼大,那是否能夠檢視自己的工作方式,透過更多技巧能夠提升效率和專注度? (例如以前在職場,我就發現很多人不會用 excel,甚至還一欄一欄找資料,明明用搜尋可以一秒解決的事花了三十分鐘,更別說浪費在其他事情上了。) 很多人在思考到這時候,會意識到心中有一股反感,覺得為什麼我要為公司提升我的效率? 公司又不會幫我加薪。有這樣的想法,很有可能我們該真正面對的是,自己心中對這份工作並沒有認同感,也沒有從中獲得成就,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混薪水罷了,因此才不願意在它身上耗費一絲一毫的努力──但恰好就是這樣的工作,會讓我們覺得「被虧欠」,也讓我們在好不容易領到薪水後,並沒有好好規劃它,而是把它當成消耗我人生的「賠償金」,不把它花乾淨不痛快。 這時候,你可以考慮離職,或是嘗試在工作中尋找新的意義。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有義務取悅我們,但我們可以為它賦予新的樂趣。舉一個自身的經驗,我剛進職場時的工作是業務助理,基本上是沒什麼產值,只需要協助組內的雜事,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是無聊的工作。 但當時的我會訓練自己思考,業務每天遇到的事,如果是我會怎麼處理?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找誰協商?接到訂單後的作業流程是什麼?我會弄懂經過我手上的事情的來龍去脈,讓自己隨時有能力接手業務工作,但同時也把雜務做得很好──很多助理會覺得寄樣品很煩,常常一忙起來會沒時間打包,但我透過觀察哪些事情會造成重複作業,自己優化出一套極高效率的流程,就算在有人請假最忙的時候,還是能把巨量的包裹準時寄出,而我每天都在這些自我挑戰中,樂此不疲。 而跟工作的關係一旦優化,自然就不需要金錢來補償自己的「被虧欠」──那段時間,確實也是我戶頭存款節節高升的時間。 你和金錢的關係,存在著「索討」的成分嗎? 透過這個機會,檢視自己平常花錢時,是想彌補什麼「被虧欠」的感覺?深入根源解決,會讓自己和金錢的關係更加緊密親近哦! 作者資訊| 柚子甜,1987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一連串變化,蛻變成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金錢戀愛學〉延伸探討,請於各大 Podcast 平台搜尋「柚子甜剝心事」收聽。 September 27,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QmRoB

為你挑片|《沙丘》:恐懼穿越的地方什麼都沒有,只有我會留下 https://ift.tt/2ZveG2t 你看過電影《沙丘》了嗎?這部電影改編自 1965 年同名小說,不但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更號稱是影史上最難改編的電影⋯⋯(內有劇情討論,請斟酌閱讀) 2021 年 9 月影廳熱門話題絕對是科幻鉅作《沙丘》,本片可謂為大銀幕與甜茶而生的電影,如同眾多影評人呼籲,如果可以,務必找最大的銀幕觀賞。 因為這是一場超越想像的視聽震撼,一幕幕壯麗的景色,配上漢斯季默史詩級的配樂,震得我頭皮發麻、寒毛直豎,是沙塵暴的美學巔峰。 延續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導演一貫手法,詩意中帶著哲學,在《異星入境》若已感覺到何謂死寂,在《沙丘》會更顯這寂靜的壯闊與猖狂。 漢斯季默(Hans Zimmer)這名字或許對一般觀眾不甚熟悉,但你一定聽過他的配樂,《獅子王》、《神鬼奇航》、《全面啟動》、《星際效應》等都是出自他手。相較於諾蘭的燒腦片,《沙丘》留有很多空白可以細細感受配樂。 導演端出的感官饗宴,確實誠意十足讓人享受。浩瀚場景、史詩配樂、帥氣甜茶三位一體成就了它的磅礴。 這部電影改編自 1965 年同名小說《沙丘》不但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更號稱是影史上最難改編的電影。 浪漫的是,這原來是導演畢生的夢想,從 12 歲成為原著小說的粉絲,歷經打磨多年,終於把文字架空的奇幻世界轉譯視覺化呈現在觀眾眼前,無疑是獻給大銀幕一封可歌可泣的情書。 我們是何其有幸能在大銀幕見證下一個科幻鉅作揭開序幕的篇章。然而雖然《沙丘》卡司眾星雲集,但其專一刻畫主角個人成長,更像是甜茶一支獨秀的作品。 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又被影迷稱作「甜茶」,在 2017 年以唯美男同志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提名奧斯卡影帝大獎,爾後又以新版小婦人《她們》讓更多影迷為之傾心,直接躍升成為好萊塢新一代炙手可熱男星。 天生自帶的貴族氣息與少年憂鬱感,讓他完美撐起《沙丘》被迫流放的王子角色。王位一夜之間加諸在他身上,少年稚氣未脫的徬徨與被局勢所迫的堅強,同時顯現在他俊美雕刻般的臉龐。 父親說的那席話,暗示了兒子的走向。 「偉大的人不自求上位,而是被施予重任,挺身而出。」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子的試煉才正要展開。 圖片|電影《沙丘》 在隨時恐被沙漠吞噬的疑慮中,在駛進沙塵暴中心學會放手臣服中,在家園被侵佔只能前進無法回頭的悲慟中,他一步一步踏出自己的重生之路。 而這一切才剛開始而已。 以下這段涉及劇情: 從保羅的預知夢可以窺探,夢中女孩是日後要角,但目前看來還沒有太多交集著墨,倒是與父母之間有著張力關係,是劇情上比較可看之處。 "Dad, what if I'm not the future of House Atreides?" "A great man doesn't seek to lead. He's called to it. But if your answer is no, you'll still be the only thing I ever needed you to be, my son." 「爸,若是我擔不起未來帶領亞崔迪家族的重任呢?」 「偉大的人不追求成為領導者,而是時勢造就,但若是你不願意回應這召喚,你仍會保有我心目中最重要那個角色——我的兒子。」 這席話展現一個父親對於兒子宏觀的期許與純粹的愛,我對於他的死感到揪心,一個偉大領袖就連殞落,都依然如此詩意具符號性,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為眾生受苦。 兒子承襲父親遺留下的精神,戴上戒指接受落在肩上的使命,穿越恐懼開始他的路程。 在父親死後,與母親更是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權利關係,關鍵時刻沒有母親的魅音教學無法成功脫逃,但也憤怒於母親處心積慮強壓「救世主」的期待在他身上。這一切複雜的少年情懷在面對浩瀚無垠的沙漠,卻又顯得如此無力渺小,只能母子攜手共度隨時被黑暗吞噬的危機。 究竟落難王子是否為傳說中的救世主? 將會是日後看點。 本片屬科幻片裡的文藝劇情片,為了交代龐大世界觀,加上導演個人詩意美學特色,步調在第一集宛如要橫跨沙漠舉步維艱的沉重,是帶有環境保護的嚴肅反思的靈性之作,切勿帶著看「沙漠版星際大戰」的錯誤期待進場。 整體而言後續挺讓人期待,尤其男主角的預知夢更像下集預告一樣,勾的觀眾蠢蠢欲動,作為一部開章成功揭開序曲,吸引影迷想立刻敲碗續集。 推薦給星際科幻迷,IMAX 中後排別猶豫。至於甜茶粉,上面一個字都不用看,請直接買票入席享受當代盛世美顏謝謝。 September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veG2t

莉莉柯林斯結婚宣言:謝謝你在不穩與黑暗的時代,照亮了我的生命 https://ift.tt/3CUFSq1 《艾蜜莉在巴黎》的莉莉柯林斯於月初公布結婚喜訊,她甜蜜寫下:「我從來沒有這麼想成為某人重要的人。」而對於過往交往長達 5 年的前任,她則是分享:「因為這些不能走到最後的關係,我更認識自己。」 【Lily Collins 結婚】Lily Collins 於去年與導演男友 Charlie McDowel 訂婚,終正式成為夫妻,二人同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婚照,Lily Collins 更甜蜜寫道:「我從來沒有這麼想成為某人重要的人,而現在我終於成為你的妻子了。在 2021 年 9 月 4 日這天,我們正式成為彼此的永遠,我愛你。」 Lily Collins 與 38 歲導演男友 Charlie McDowell 正式成為夫妻。圖片|lilyjcollins@IG Lily Collins 與「龍母」前任結婚。未婚夫:在不穩與黑暗的時代,你照亮了我的生命 今年 32 歲的 Lily Collins 與 38 歲導演男友 Charlie McDowell 在 9 月 7 日在社交媒體上突然公佈婚照,寫下新婚喜悅:「起初是童話故事,但現在成了我永遠的真實人生。我永遠無法形容上週末是多麼美好,也許可以說是奇蹟吧⋯⋯」 而 Charlie 也告白:「我和我認識最大方、最貼心、最漂亮的人結婚了。我愛你。」穿上復古蕾絲婚紗的 Lily Collins 美如公主,與 Charlie McDowell 在山林中浪漫擁吻,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Lily Collins 表示童話故事成了永遠的真實人生。圖片|lilyjcollins@IG (你會喜歡:「尋求幫助不是弱點而是力量」6 大金句一窺莉莉柯林斯的時尚人生觀) Lily Collins 與 Charlie McDowell 在去年訂婚,當時美國疫情正嚴重,Charlie 寫:「在不穩與黑暗的時代,你照亮了我的生命。我永遠都會珍惜跟你一起冒險。」而 Lily Collins 寫道:「我一生都在等待你,而我等不及跟你共度餘生了。」 求婚照中,只見二人打扮樸素,均穿上「牛仔褲」,在新墨西哥州的山谷中求婚,不減浪漫親密。Lily 自豪地展示她的求婚戒指——不是一般鑽石,而是由有「奧斯卡級珠寶設計師」之稱的 Irene Neuwirth 設計獨一無二、玫瑰式切割、透出淡粉紅的鑽石戒指。Irene Neuwirth 品牌的首飾深受好萊塢明星的愛戴,但價錢與款式豐儉由人。 Lily Collins 高興展示求婚戒指。圖片|lilyjcollins@IG 交往一年即求婚,二人情史同樣豐富? Lily 與 Charlie 自 2019 年 8 月開始交往,二人的「情史」同樣豐富,Charlie 曾於龍母 Emilia Clarke、歌手 Hilary Duff 與影帝「小丑」瓦昆.菲尼克斯的未婚妻 Rooney Mara 交往;而 Lily 也曾與《歌舞青春》的 Zac Efron 交往。 二人同是「星二代」,Lily 的父親是獲得七次格林美獎的搖滾樂的巨星 Phil Collins;而 Charlie 的父親,則是《發條橘子》主角 Malcolm McDowell。 (同場加映:他是瓦昆菲尼克斯,也是現實中的小丑:為什麼你該重新認識這位奧斯卡影帝?) 那個我們以為會娶 Lily Collins 的前任—— Jamie Campbell Bower Lily Collins 情史雖然豐富,愛得最高調一段是與 Jamie Campbell Bower,5 年來離離合合,常常在社交媒體上隔空傳情,有影迷更為了他們開設情侶專頁。 Lily Collins 與 Jamie Campbell Bower 於 2013 年因電影《天使聖物:骸骨之城》而相戀,一年後分手,多年來離離合合,但二人從不忌諱地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愛意,Jamie 會為了與 Lily 見面,乘飛機探望,只為了見 24 小時;而 Lily 則回應:「整整 24 小時嗎?!」 Lily 也會為了他做相同的事,寫:「又在路上了。」Jamie 則回應:「我很想念你。」Lily 也會在 Jamie 的相片中留言:「那雙迷人的眼睛!」 這樣甜蜜,又那麼合襯,不少影迷也曾以為二人會走到最後。可是,二人最後還是分手了。據《毎日郵報》的報導,Lily 與 Jamie 因了解而分開,說: 「因為這些不能走到最後的關係,我更認識自己。我想要的,是能令我發笑的人。我希望,他能完完全全接受我,不論我是穿睡衣,還是禮服。」——莉莉柯林斯 或許,愛情都這樣,陪你到最後的那位,不一定是陪你走得最久的那位。人生總會遇到許許多多人,有些人陪得比較久,有些人較短,或許都只是無常。 (延伸閱讀:用新歡忘舊愛,可能是最有害的失戀療傷方式) Lily Collins 歷厭食症出自傳:當你強壯又自信,就是健康與美麗 Lily Collins 是「星二代」,母親又是名媛,童星出道,一直都是好萊塢寵兒,但她其實也有一段不容易的經歷——她曾患上飲食失調的疾病,寫成自傳《Unfiltered》,記下自己康復的過程。更接拍與她經歷十分相似的《深刻入骨》(To the Bone)。 Lily Collins 坦言她也曾患上飲食失調的疾病,更寫自傳《Unfiltered》記下自己康復的過程。圖片|《深刻入骨》劇照 Lily 是「星二代」,母親又是名媛,童星出道,一直都是好萊塢寵兒,但她在坦言她也曾患上飲食失調的疾病,更寫自傳《Unfiltered》記下自己康復的過程。她更接拍與她經歷十分相似的《深刻入骨》(To the Bone)。 當時,Lily Collins 為角色減成「皮包骨」,而她在接受訪問時就提到,當一個認識了很久的鄰居走過看到她,跟 Lily Collins 說:「哇!妳看看妳!」當她正解釋她是為了新角色而減磅時,鄰居說:「不!我想知道妳是如何做到的,妳看起來很好!」 鄰居離開後,Lily Collins 跟她媽媽說:「那正是問題的所在。」 圖片|《深刻入骨》劇照 Lily Collins 在訪問中剖白作為患有厭食症過來人的感受。圖片|lilyjcollins@IG (推薦閱讀:Netflix《艾蜜莉在巴黎》:花一輩子時間讓別人喜歡自己,真是可悲的目標) 作為患有厭食症的過來人,Lily Collins 在訪問中說到:「從前我覺得健康是看起來有多完美,完美的肌肉。但現在,我覺得健康是有多強壯。因為當你強壯又自信,你的肌肉看起來怎樣,並不是最重要。」 或許,正正是這份自信與美麗,令 Lily Collins 更有吸引力吧。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Lily Collins結婚嫁大6歲導演 山林中披復古婚紗:童話成了永遠 September 2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UFSq1

【性別觀察】為什麼台大要開設月經通識課?談女性月經的污名與反抗 https://ift.tt/39GqUqZ 月經,在許多國家因宗教與文化層面發展出各種禁忌。然而太多的悲情會帶來無力感,甚至將這些標籤化為落後國家的現象,離自己很遙遠,因而作者認為要透過女性敘事角度來面對種種鉅觀的月經不平等。 文|張淑媚 台大月經通識課開亞洲創舉 台大從 2021 年 9 月和長期推動月經平權的非營利組織全球小紅帽協會規劃課程,開設全台第一堂月經通識課「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這不僅在台灣、同時也是亞洲的創舉,是消除月經污名化、推廣月經平權的重要里程碑。 這門課結合不同跨領域教師從月經的形成、不同物種的月經、生理用品的種類,進而擴及到社會與經濟議題、月經勞動權益,以及國際間的月經文化、伴隨的歧視、不平等現象,有助於學生發掘生活中各項習以為常,卻被忽略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首度推出此 100 人的課程,在第一階段選課時,就成為超過 1500 人登記的熱門課程,有這樣的思維與格局開創這樣一門有意義的課程,本人樂見其成。 身為大學教師,長年在性別相關的通識課中談論月經主題,也趁此時機省思月經課程的可能發展。 (同場加映:「看同性或異性戀 A 片,並寫出你的感受吧!」從「太變態」到「好口碑」的性通識課,究竟在上什麼?) 從社會、經濟層面探討月經不平等的種種問題的確重要,然而若只集中在社會批判太可惜,如果可以結合女性敘事的角度切入探討月經議題會更為完整。 月經的污名化現象 月經在父權社會下被污名化的現象都圍繞著經血,女孩與女人經年累月所培養出的月經禮儀都是根據「把血藏好」的原則而發展出來的,一旦經血外露,就成了女孩跟女人的恥辱。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稱月經「那個」、「姨媽」?月經不需要隱晦,它是女性重要的生命歷程) 經血被視為不潔的首要象徵,和女性相互連結產生各種羞愧與恥辱感,在宗教與文化層面對月經發展出各種禁忌。 在波利維亞,用完的衛生巾不可以丟垃圾桶,因為會「傳播癌症」;在阿富汗,不可以沐浴,否則會「喪失生育功能」;在孟加拉,月經來不能上學;在肯尼亞,月經來不能擠奶或者澆灌植物。 在日本,因為經期會影響味覺,女性當壽司師傅較不受青睞;在猶太教中,經期結束後得做潔淨儀式才算乾淨;在伊斯蘭教,經期女性不得作禮拜、齋戒等宗教儀式,連可蘭經都不可觸碰;台灣的禁忌則是沾過經血的內褲不得在外頭曬太陽見天公、經期女性不能清掃神明桌、到廟宇祭拜,經期女性不宜參加喪禮,雖然這些台灣的習俗隨著時間逐漸改善,然而仍有長輩將之視為忌諱。 我想特別提到信奉印度教的印度與尼泊爾。他們除了有一系列對女性經期的限制,不得靠近廚房、不得接近丈夫與男性家人、不能接近神廟、不能照鏡子、不能剪指甲等等,其中最極端的就是限制女性人身自由的月經小屋。 這是蓋在主屋附近沒有窗戶的密閉空間,女性來潮必須在其中隔離直到結束,聯合國報告指出,月經小屋經常導致腹瀉、肺炎、凍死等意外事件,更增加性暴力與野生動物攻擊的可能,其中以尼泊爾特別嚴重,即便尼泊爾政府已經宣布此舉違法,然而大多民眾依然恐懼經血帶來的厄運與死亡,仍無法根除月經的隔離措施。 這些因經血帶來的污名化現象、女性被隔離在月經小屋的悲慘處境、甚至引發女性在經期中無法受到妥善照護與衛生用品不足的問題,不勝枚舉。 然而太多的悲情會帶來無力感,甚至將這些標籤化為落後國家的現象,離自己很遙遠,因而我認為要透過女性敘事角度來面對種種鉅觀的月經不平等。 圖片|Photo by primagefactory on PIXTA (延伸閱讀:「月經是女性最難以啟齒的痛」聯合國論壇:月經貧窮,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訴說女人們的反抗故事 女性敘事是第四波女性主義中的重要一環,不只是對不平等結構進行社會批判,更根本的是從微觀的女性故事著手。 也就是說,一方面察覺女性在父權體制下自我被宰制與脆弱之處,同時試圖敘說女性從中創造權力的過程,讓我們得以在敘事中不斷強化女性的力量。透過敘說女性的故事,了解自己被擊潰的脆弱、同時相信自己得以創造新局面。 別以為女人們只會隱忍,一次又一次,我們看到女人們如何發出怒吼與力量企圖改變宗教上對有經期女人的束縛。 2005 年 3 月 18 日,一群穆斯林聚集在紐約曼哈頓上城的清真寺進行例行的周五聚禮,不過不尋常的是,這次的聚禮首度是由女人所領導混合性別聚禮。 大約一百個男人女人並肩坐著,其中一名索馬利亞的女人默默流淚,因為在她的國家女人不得進入清真寺。一名黑人女性伊斯蘭學者瓦杜德(Amina Wadud)上台時引用可蘭經說明男人女人平等的真義,出席這禮拜堂的聚禮即在頌讚在信仰面前靈性平等的價值。 跟著瓦杜德禱告時,席間有兩位女人沒有戴頭巾,其中一位就是穆斯林女權鬥士艾塔哈維(Mona Eltahawy)。由女人領導混合性別的會眾已經觸犯了禁忌,艾塔哈維不帶頭巾與經期中進入聚禮,更是對穆斯林傳統教義的兩大打擊。 這些女人都面臨了場外保守派的大聲抗議,瓦杜德更是在聚禮後收到大量仇恨與死亡威脅的信件,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在大學同意下,她把課程改為線上授課。 這些受威脅的女人不是不怕,她們只是勇敢多過於害怕。 在瓦杜德這場聚禮開啟歷史性的一刻後,陸續在世界各地開設了至少三間由女人領導或是專為女人設立的清真寺。這幾年間,穆斯林的 LGBTQ 社群不斷成長,杜瓦德的勇氣激勵了更多人勇敢地出來對抗父權主義。 2015 年末印度的女性主義者開始要求「崇拜權」與「祈禱權」,並且在社群媒體上 hashtag 這兩個詞,反對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對有經期女人的禁令,她們並且在高等法院起訴這些宗教場所違法。 2016 年 4 月孟買高等法院宣判神廟不得歧視有經期的女性、不得禁止任何年紀的女人進入。 法律的平權規定仍無法阻止民間的反抗聲浪。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薩巴里馬拉神廟,仍宣稱除非有人發明一種機器可以檢測女人是否「乾淨」沒有經期,不然他們仍然禁止 10 歲到 50 歲有經期的女性進入。 陸續有女性社運人士挑戰這個禁忌,不斷發生和保守人士的激烈衝突,最著名的是 2019 年 1 月 2 日的「女人牆」(Women’s Wall)事件。 42 歲阿米妮(Bindu Ammini)與 41 歲的杜嘉(Kanaka Durga)摸黑在午夜出發,遮住兩人的臉,由六位男人與四名便衣警察護送下長途跋涉地成功進入神廟。 為表達對阿米妮和杜嘉的支持,喀拉拉邦的女性大約五百萬人組成了一條長達 620 公里的「女人牆」,抗議廟方歧視女性,爭取性別平權。這道牆橫跨了印度國道,相當於台灣從南到北 394 公里的一倍半長度。 這道牆已經告訴世人,女人的力量有多大,我們可以如何讓自己充滿力量並幫助彼此。 雖然這事件引發了反對信眾激烈抗議,最終演變成騷亂,導致 1 人死亡,上百人受傷,超過 700 人被捕。印度的社會觀念仍然根深柢固,只能不斷地鬆動父權結構。 但是,這場行動裡的女人們依然展現了女人抗議的強大力道。 在談論這些月經不平等現象時,記得提起這些女人們的行動,即便害怕保守勢力死亡與仇恨的威脅,仍然堅毅地找尋連結共同反抗,這是反抗的女人故事裡值得令人尊敬的勇氣,這也是女性在任何處境下都內蘊的強大力量。 (同場加映:新色彩定義「月經紅」也是「驕傲紅」:月經除污的色彩革命) 訴說女人們的月經故事 在我的通識課中有一個部分是讓學生回顧當年初經的經驗,寫下自己的初經或是月經故事,大多是初經意外來的時刻驚恐不安、擔心經血不小心滲出的小心翼翼、或是經痛不適的各種痛苦,在寫完自己的故事後,一定要回答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現在的妳,想對長年經歷過經期的自己說些什麼?」 透過這個提問重新修復自己與月經的關係:「謝謝妳每個月都會來找我聊天,雖然妳不習慣在來訪時敲門,但我漸漸了解妳來訪的時間,也慢慢培養了默契,妳總是很關心我的身體,會提醒我冰冷食物吃太多了、平常休息太少了,讓我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你很勇敢喔,也很厲害,我知道你有一次忍受痛還去考段考,真的超強!加油啊!用正面的態度看待這樣很棒喔!繼續保持!我以妳為榮喔!」 「親愛的妳,我現在了解妳的陰道是多麼神奇,是小生命勇敢向上爬的通道、是每個月排卵的神聖地方,我願意更以開放的心迎向妳每個月的到來。」 除了月經不適的故事,卻也會出現另類的獨特故事: 「經期來的時候我不會感覺到不適,反而精力充沛活力滿滿。」 「我月經來時都會有一個很奇特的時刻,就是我會有一大塊軟軟紅紅子宮內膜的東西掉出來,每次它從陰道滑下來,都讓我害羞但是卻又是舒服酥麻的感覺,就像是做愛時的高潮一般。」 透過故事才發現月經絕不只是痛苦的單一版本,同時也有充滿活力的、強烈感覺到欲望的,每個月經故事被同理與被聆聽之後,就能認出女人的多元性與多樣化。 (你會喜歡:【世界月經衛生日】身體寫給你的情書:月經,是最溫柔理解自己的方式) 重新訴說女性的月經小屋故事 面對印度與尼泊爾那些帶來死亡與病痛的月經小屋,我們可以透過充滿想像的敘事重新翻轉成女人美好的月亮小屋。 於是,我們建構出新的美好畫面,訴說新的月亮屋故事:在妳初經來潮的第一天,妳的母親與父親給妳一個大大的擁抱與微笑,送妳一束花,告訴妳:「恭喜妳,妳得到女人最大的祝福,最美麗的禮物。經期時妳享有身體與直覺的智慧,找時間好好休息,讓自己慢下來,開始學著聆聽妳身體的聲音、學習尊重妳的身體節奏。」 之後母親帶妳去跟妳的阿姨、姊姊們會合,她們都在月亮屋等著妳,一個讓女人月經來潮時休息的溫馨所在,在這裡妳開始學習女人的智慧。 母親會說:「這個儀式是為了我親愛的女兒辦的,我們共同歡慶她成為一個女人。」 最後,大家一起站起來圍成一圈,手牽手,大家看著女孩,一起表達祝福,妳會帶著我們的愛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女人。 這樣的月亮屋故事只是開端,我們可以各自討論如何創造自己想要的初經儀式,發展出自己想要的月經生活故事。 透過女人在社會上反抗的故事、自我詮釋的月經故事、以及想像出來的美好初經儀式,透過各式各樣的女性敘事,看待月經的角度得以多元、女人的生命得以豐沛。 參考書目: [1] 李安妮(2010)。妳天生就是性愛女神—喚醒愛、智慧、性能量的十堂課。台北市:晨星出版社。 [2] 聞翊均(2021)。M. Elthahawy著。女人與女孩的原罪:粗話、野心及欲望,是女性可以擁有的嗎?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 [3] 王曉丹等(2019)。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台北市:大家出版社。 [4]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 (2008)。A. G. Johnson 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5] 何定照譯(2006)。I. M.Young.著。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社。 September 27,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GqUqZ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真實手札】把每天當作專案來執行,別讓灰心成為習慣 https://ift.tt/3CIbmPU 沒有計劃的狀態,很有可能陷入瞎忙的模式。每天撥一點時間給自己,更有意識地度過每一日。 小時候學校有家庭聯絡簿,規定每個人要在簿子上列出每天的待辦事項和老師的叮囑。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當然不喜歡聯絡簿的存在,覺得在學校的一舉一動被爸媽監控,實在很不自由。 長大後再也不用寫家庭聯絡簿,但是日子好像一不小心就過得糊塗了,尤其進入職場之後每天要處理的事情有大有小、有急有緩,如果沒有清楚規劃優先順序,其實很容易陷入高損耗模式,一整天空轉下來只感到身心疲憊。 這種狀態持續久了會讓人不禁懷疑人生,為什麼我這麼忙、這麼累,生活卻一點成就感也沒有? 埋頭苦幹之前,請先搞清楚方向 在職場當中我們往往要花 80% 的時間處理各種雜務,真正能夠處理重要事項的時間只剩下 20%,所以用聰明的方式完成任務絕對比爆肝加班還重要。以下是上班族很容易陷入的「瞎忙狀態」,不只效率極低,而且還得不到成就感。 1. 無頭蒼蠅式的忙碌:每天一到辦公室打開電腦就是炸開來的待辦事項,整個人的工作狀態開始高速運轉,一點喘息空間也沒有。電話、 email、公司群組訊息好像無底洞,永遠處理不完。明明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表現還是不如那些看起來游刃有餘的同事呢? 2. 無限延宕的待辦事項:有時候好不容易排好了要優先完成的事情,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突如其來的插單任務打亂了預想的工作節奏,或者臨時被抓去參與一整天的馬拉松式會議,眼看著清單上的待辦事項又要延後處理了。 雖然無奈,但久而久之這好像變成一種常態,自己也開始習慣「今日待辦事項沒有完成很正常」這件事。 3. 低成就感的日常:上列情況反覆發生之後,你的內心可能會越來越疲乏,生活簡直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你已經跑得精疲力盡,卻得不到任何肯定。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成就感,可以自己創造 長期在低成就感的幽谷徘徊會讓人變得消極,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事實上你只是用了錯誤的方法在做事,跟你的專業能力一點關係也沒有!不妨嘗試做出以下的改變: 1. 把待辦事項拆解成細項:待辦事項無法如期完成,很多時候往往是因為一開始訂定的目標太大了,工作過程難免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把這些不確定因素列入考量也很重要。 比如說「完成市場調研報告」,不如把這個大項目再細拆成「調查市場概況」、「消費者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公司自身優劣分析」,然後再一項一項逐步完成。這樣不只有助自己掌握每個項目的完成進度,而且當你把待辦事項劃掉的時候,成就感也會油然而生。 2. 善用記事工具:既然長大之後沒有家庭聯絡簿,那就為自己找尋合適的記事工具吧!比起手機 app,我更喜歡使用紙質的記事本,因為視覺上更直觀,而且使用手機時難免容易分心,在紙本上書寫可以幫助思緒更加專注。 例如,女人迷推出的「play with time」的手帳就能協助你整理年計畫、月計畫、週計畫,有時候會覺得手帳像是忙碌生活的定心錨,翻閱之後就知道自己現在身處在哪個座標,下一步又該往哪個方向前行。 圖片|女人迷《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 停止內耗式的忙碌,每天撥出一點時間排定待辦事項的輕重緩急,並且用聰明的方法去執行。快來建立屬於你自己的「生活聯絡簿」吧! 每天多留 10 分鐘給自己,定期整理思緒和整頓生活,《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陪你過更有意識的生活。 作者資訊| 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September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IbmPU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最時髦奶奶 100 歲生日快樂!10 個 Iris Apfel 人生哲學小故事:與香奈兒相反的時尚 https://ift.tt/3zN6KX6 100 歲的 Iris Apfel 總是一身風格混搭的服裝,並穿戴著層層疊疊的飾品珠寶,極具個人魅力的她的時尚哲學是什麼呢? 當今的時尚 KOL 每個人都在比行頭,從包包的款式、限量的球鞋到跟名人搶穿同款,大家都在拚 Instagram 讚數的同時,剛過 100 歲的 Iris Apfel 只要站出來,她的時尚魅力就連擁有 2400 萬追蹤的 Chiara Ferragni 都得讓讓! 飾品戴到最滿加上飽和度高到不行的服裝,再配上一副招牌大眼鏡,Iris Apfel 獨具風格的穿搭,讓她成為全球最「資深」的時尚部落客,儂編整理出關於她的 10 個小故事,讓妳再次認識這位傳奇的時尚咖! 1. 美感從「家」開始 圖片|OneKingSlane Iris Apfel 曾就讀紐約大學及威斯康辛大學的藝術學系,讓她帶著對於美好事物的喜好,一畢業後便進入《Women's Wear Daily(WWD)》任職編輯的職務,此份工作開啟了她對於時尚的大門,就職途中還曾擔任時尚插畫家及室內設計師的助理,直到 1948 年她與 Carl Apfel 結婚後,便共同創立織品公司「Old World Weavers」主打仿古的家飾,從該品牌的設計中不難看出 Iris Apfel 獨到的美感。 2. 總統都將白宮都交給她 圖片|InteriorMonologue 繁複、奢華又具典雅的風格,讓 Iris Apfel 很快的就在居家設計領域佇立了獨一無二的標竿,而她的才華同時也被白宮相中,美國總統從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到柯林頓共九任,皆將白宮的裝潢交由 Iris Apfel 負責。 3. 珠寶還是老的好 圖片|H&M 比起穿當季最紅的服裝,Iris Apfel 更喜歡穿梭在各個古董店去尋找具有歷史價值的服裝,而在珠寶的挑選上,比起與其它人算計克拉數,與挑衣服一樣,她更喜歡在各個旅行中尋找具有歷史意義的珠寶,對她來說東西的價值不在於市售值多少,而是它背後所蘊藏不可取代的故事。 4. 一場展成回歸轉捩點 圖片|TheBostonGlobe 在 2005 年是 Iris Apfel 聲名大噪的一年,當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因為一次展覽檔期的失誤,讓策展人誤打誤撞與 Iris Apfel 合作,將她所收藏的古董珠寶來做展示,沒想到這場展覽引發極大的迴響,也因此讓 Iris Apfel 聲名大噪,成為家喻戶曉的時尚 icon。 5. 與香奈兒女士唱反調 圖片|iris.apfel@IG 在當今大家都把香奈兒女士的話奉為時尚箴言的當今, Iris Apfel 可有不同的看法! 喜歡層層疊疊的飾品珠寶,加上風格混搭的服裝,讓 Iris Apfel 總有極具標誌性的風格,在過去的訪問中她更曾說過:「Coco Chanel said take one thing off. I always said put another one on.(香奈兒女士總說要去蕪存菁,但我永遠都認為再多加一件比較好。)」說明了香奈兒女士的美感,她可能不太認同! (延伸閱讀:香奈兒的傳奇一生:解放女性之前,她先解放了自己) 6. 簡約最無聊 圖片|iris.apfel@IG Iris Apfel 不僅不同意香奈兒女士那套簡練的服裝穿搭,在現今依然被許多人喜愛的極簡風格,她更在訪問中用一句「More is more and less is a bore.(越多越好,極簡最無聊!)」來告訴你,穿搭就是要多層次才好玩! (同場加映:從吳爾芙到香奈兒的相愛故事集:沒有善終,未嘗不是一種善終) 7. 越老越時髦 圖片|iris.apfel@IG 對於穿搭從不妥協的 Iris Apfel,並沒有因為年紀而越穿越簡單!2013 年已步入已經 93 歲的她,以獨具風格的搭配,讓她不時成為時尚媒體的焦點,在當年她更曾獲得《衛報》評選「五十歲以上最佳著衣者」之一的人!  8. 電影導演相中她 圖片|iris.apfel@IG 於 2014 年多次入圍奧斯卡的導演 Albert Maysles 相中了 Iris Apfel 傳奇的時尚人生,因此為她拍攝了一部名為《時尚天后的繽紛人生》的紀錄片,在該作品中不僅能看到她對於飾品搭配獨特的美感,同時也完整呈現她別具風格的居家裝飾。 (你會喜歡:「被說花瓶又怎樣,你可以是青花瓷!」專訪時尚 KOL 李涵:做自己絕對是可行的選擇) 9. 彩妝美食都愛她 Iris Apfel 年紀越長越有魅力!在過去她曾與彩妝品牌 MAC 聯手推出系列彩妝,在 2019 年她更跨領域搶下冰淇淋品牌 Magnum 的代言!在廣告中她極具活潑的表現,加上奪目的服裝搭配,讓人看到廣告即便不吃冰也會有好心情。 (推薦閱讀:「尋求幫助不是弱點而是力量」6 大金句一窺莉莉柯林斯的時尚人生觀) 10. 100 歲再拓上版圖 圖片|H&M 今年 100 歲的 Iris Apfel,正式宣佈在 2022 年將與 H&M 推出個人的聯名系列!品牌以 Iris Apfel 的私著穿搭為靈感,繽紛的色彩加上有趣的廓形,如果妳是個單品不浮誇不上身的女孩,妳說 H&M 這次的聯名設計是不是已經打動妳的心! 原文出處:【10Why個為什麼】地表最時髦奶奶是她!Iris Apfel 100歲生日,10個時尚哲學,沒有一個KOL跟得上!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LV經典「Capucines」包款藝術上身!一筆一畫全手工,特別限量系列Gigi Hadid、凱特王妃都愛 CK內衣、牛仔褲業績翻漲!許光漢、張藝興到BLACKPINK的Jennie加持,後疫情時代品牌靠這5招穩住陣腳! September 2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N6KX6

如何處理親密關係中的指責與抱怨?停止這 9 種隱性攻擊,讓溝通方法升級 https://ift.tt/3COBuIP 再相愛的兩個人也總有看不慣對方行為的時候,因此學習如何正確地向另一半表達和接受負面評價,是一段親密關係能走得長遠的關鍵。 朋友跟我說她和伴侶又吵架了,起因是她看不慣伴侶一回家就亂扔衣服和背包,就說了伴侶一句,結果伴侶反手就是一個回懟,說她也沒有很愛乾淨,頭髮掉一地從來不撿。 矛盾就這樣升級了。她說完他們吵架的全過程後,長嘆了一口氣,覺得明明沒多大的事,卻好消耗他們的感情(我聽得也挺累的呢)。 確實,有學者曾做過一個名叫「愛情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很多伴侶分手的原因,都不是什麼大困難,也不是雙方不夠相愛,而是生活的瑣碎(Gottman, 2000)。 在一起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互相批評、抱怨、指責甚至惡語相向,可能都在所難免,而負面評價恰恰最影響我們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的感受。 再相愛的兩個人也不可能總是甜言蜜語,我們總會有需要說出內心不滿的時刻。因此,如何向另一半表達負面評價,如何接受另一半給自己的負面評價,關係到我們能走多久。 今天的文章就來跟大家聊聊,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正確表達我們的不滿,以及如何處理對方給的負面評價。 圖片|Photo by nnudoo on PIXTA 當我們表達不滿時,用指責的方式遠比抱怨傷人 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是兩種最常見的表達負面意見的方式。 但你們知道嗎,雖然兩者聽起來很像,都是對他人進行負面評價,但它們的性質是不同的,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截然不同。 Gottman 的研究指出,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而具有建設性的。 為什麼它們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首先這是因為,抱怨可能是有建設性的。抱怨時,人們經常是在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評論。例如: 「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 「我不想再聽你說『抽不出時間』了。」 「你最近疏遠我了。」 「在面對你爸爸媽媽的時候,你不夠有主見。」 這些都是就某問題提出的意見,是「對事不對人」的。 而且,抱怨的內容很可能是準確的——這些問題很可能反映了事實。有時,我們會對抱怨感到憤怒,就是因為被說中了。 被抱怨後,我們可能會馬上矢口否認,甚至會做出反擊。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或許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的不足,或擔心對方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感到失望。 表面上:「你才是自私的那個人!」 實際上:我不能承認我自私,因為我不想成為關係中的問題承擔責任的一方,我不要當做錯的一方,而且我都無法接受自己自私這件事,你看見後還怎麼愛我呢? 但是,正因為此,抱怨才可能是具有建設性的——兩個人越親密,越瞭解對方,才越可能指出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 (延伸閱讀:「總愛說嘴,給意見你又不聽」同一個問題,請不要抱怨三次以上) 當一個人抱怨時,本身也包含著請求和需要的情緒。他不是為了貶低、打壓對方,而是希望對方可以注意到問題並改進。 比如,當一個人抱怨「你疏遠我了」、「你總是沒有時間」,他實際上想說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點」、「我希望你多抽出時間來陪我」(Gottlieb, 2017)。 因此當我們想要表達內心不滿時,抱怨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當對方在抱怨你的時候,他們並非想要讓你難過,而是希望你變得更好。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不要變成一個習慣性抱怨者。如果抱怨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這時,抱怨就不再是有益的,只會對你們的關係造成傷害。 當你發現自己持續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抱怨時,那要注意了,對方可能並不那麼看重你和這段關係,並不太願意照顧你的感受,為你做出調整。 圖片|Photo by Yasin Yusuf on Unsplash 說完了抱怨,我們再來看看指責。 之所以說指責是消極且值得警惕的,是因為指責是一種評判(judgement)。當你指責伴侶時,是在對他這個人(或特質)下負面的結論,並利用這個結論攻擊對方。 抱怨:「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聽你說沒錢!」 指責:「你從來都不願意花錢在我們一起旅行上,你永遠都把錢花在沒用的事情上,我們不能出去玩都是你的錯!」 指責也是非進步取向的。它是一種泛泛的攻擊,包含著輕視(contempt)的情緒。當一方指責另一方時,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指責方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覺得自己做得更好、付出更多,而另一方有更多的缺點和問題。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在認為自己處於弱勢地位時,他們其實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地上,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控訴他人。 在一段有建設性的關係裡,雙方本應讓對方覺得這段關係是安全的、令人放鬆的,在出現壓力或危機時,另一半會關心、支持、保護自己。但當指責和輕視出現,雙方就會進入敵對、不平等的狀態,從而與關係的本質背道而馳(Hatvany, 2016; Tatkin, 2012)。 因此,無論是你在對另一半,還是你自己遭受負面評價的時候,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負面評價的性質是什麼,它們是抱怨還是指責。 (同場加映:為什麼伴侶都不會「主動一點」?致在一起很久的你們:別用指責的口吻,溝通你的想要) 比指責更傷害感情的是這 9 種隱性攻擊 Atkinson(2006)認為,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指責對方時,我們可能是在向對方施加隱性的攻擊。與辱罵、暴力這些明顯的攻擊不同,隱性攻擊更加隱蔽,危害性卻同樣巨大。 Atkinson(2006)總結出了 9 種與指責相關的隱性攻擊行為: 1. 不合理的挑剔 你堅信對方的某些觀點、行為或者喜好是被誤導的、不成熟的或者越界的,而自己的則更勝一籌,並抓住這些對方的「缺點」不放。 2. 防禦 在溝通中,你關閉了接收信息的窗口,不去聽對方在說什麼,拒絕承認對方的一些抱怨或請求是合理的,拒絕認為自己也應該做出調整和改變。 3. 草率地得出負面結論 就某個問題直接得出針對對方的負面結論,比如認為過錯是由於對方的自私、不成熟造成的。 4. 忽視 過濾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解釋,比如「你說的那些都不重要」。 5. 貶低 對另一半使用貶低式的稱呼,或者在態度、表情、語氣上表達貶低,比如「你沒見過世面」、「蠢貨」。 6. 不願讓步 不願退回到與對方平等的狀態上,不願給予對方平等溝通的權利。 7. 表現傲慢 當對方犯錯的時候小題大做、抓住不放,表現得好像對方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而不去考慮有可能的犯錯原因,表現得好像自己從來不會做這樣的錯事。 8. 逃避 在溝通時沉默、走開,不願意就問題進行討論,比如「你能不能別說了,我今天沒心情」。 9. 為自己免責 不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自己聲張、有所作為,而是把全部責任推到對方的缺點上。 圖片|Photo by Maxim Hopman on Unsplash 長期的指責甚至會變成情緒虐待。當一個人反覆強調「你犯了錯,你對不起我」時,其實已經構成了道德綁架,它會使對方產生壓抑感、負罪感、和自我懷疑感(Farber, 2013)。 不僅如此,當一個人開始反覆指責,這段關係很有可能進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中:A 犯了明顯的錯誤(顯性攻擊),B 開始對此進行指責(隱性攻擊),A 因為無法接受對自己的攻擊而開始防禦,B 會更加憤怒,並且反覆指責(翻舊帳),這時,A 為了反擊,可能會反過來指責 B。 最終,兩個人都相信對方是更應該被責備的一方,卻拒絶承認自己在溝通方式上存在問題。當我們覺得自己是被傷害的一方時,也值得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完全沒有過錯? (你會喜歡:「經營關係之前,請先善待自己」拒絕有毒溝通,你可以做的 3 個「好感說話」練習) 如何正確處理親密關係中的負面評價? 無論抱怨還是指責,如果沒有被恰當地表達、接受,都可能導致爭吵。與其讓爭吵消磨感情,不如學會用恰當的方式來面對負面評價。 1. 如何對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個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對事不對人」。 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對方抱怨時不要著急否認,如果你面對抱怨的第一感覺是憤怒、否認,那麼抱怨反而更有可能是準確的。你可以針對對方抱怨的內容來檢查自己。 進入親密關係,你就必須要承受「被看見」的風險,你無法控制對方看到你的哪一面,也沒有必要因為被對方看見了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羞恥。 因為在親密關係中,伴侶就像是你的「鏡子」,會如實反映出真實的你(Gottlieb, 2017)。有些地方被看到可能會令你感到不適,但它們卻是令你成為更好的人的契機。 圖片|Photo by Peter Conlan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被看見」即是療癒!關係心理學:愛是在對方的眼中找回真實的自己) 2. 如何對待指責 如果你是那個指責的人: 不要覺得對方既然犯了錯,就是應該被責備的。在對方犯錯時,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應對,才是你們關係成長的關鍵。 嘗試用有建設性的抱怨代替指責,再用冷靜分析代替抱怨。我們也需要特別警惕「翻舊帳」的行為。解決當下的問題,然後讓它過去,不要在下次爭吵的時候把它當做論據提出。 如果你是被指責的一方: 要知道親密關係中的許多矛盾,討論對錯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這很難幫助你們打開互相理解的通道。對方生你的氣,並不是因為你做的事情本身是錯的,只是因為你的行為激怒了他,他不喜歡你這樣做而已。 因此面對伴侶的指責時,要記住 take responsibility,don't take blame. 也就是說,你可以為你的行為惹他生氣而負責,但不要因此來評判自己行為的對錯,更不要為此上升到對自己的價值評判。 等你們都情緒平靜下來以後,你可以誠實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適,並讓對方提出具體的要求。比如,「我不喜歡你說我懶,你可以告訴我下次具體該怎麼做,而不只是批評我。」 3. 如何對待隱性攻擊 前文也提到,親密關係中的隱性攻擊雖然隱蔽,但危害性巨大。長期遭受攻擊,會使人們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影響。 如果你與對方溝通無效,似乎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結束這段關係。 「不過只有你知道你的關係是否值得放棄或挽救」,執業婚姻家庭治療師、舊金山關係研究所創始人 Boissiere 說,「但如果你一直感到痛苦,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可能是時候結束了。」 最後,既然愛情中的雞毛蒜皮不可避免,那就祝我們的愛情都能在柴米油鹽中昇華,而不是被慢慢消磨。 參考資料: Atkinson B. (2006). Developing habits forrelationship success. Geneva, IL: The Coup. Farber, N. (2013). 5 Ways Blaming Hurts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Gottlieb, L. (2017). Why Is Everyone Always Criticizing Me? TheCut.com. Hatvany, O. (2016). The Effects of Criticism on Relationships. Psych Central. Lisitsa, E. (2013). The Four Horsemen: Criticism, Contempt, Defensiveness, and Stonewalling. The Gottman Institute. Tatkin, S. (2012). Wired for Love: How Understanding Your Partner's Brain and Attachment Style Can Help You Defuse Conflict and Build 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September 25,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OBuIP

日本的不友善離婚制:《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離婚活動》與東奧場邊的親權抗爭 https://ift.tt/3o6YiiZ 《離婚活動》和《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描述日本社會中離婚制度的不友善,以及造成離婚女性二度傷害的各種尷尬場景,看完這兩部日劇讓人不禁思考,對於「離婚」這件事,我們如何還能做得更好? 2021 年,日本推出了兩部恰巧都是以離婚做為主題的劇集:《離婚活動》和《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以輕鬆幽默的調性探討感情與婚姻關係,也讓人看見婚姻與女性自主間難以消弭的衝突,以及日本離婚制度中的性別歧視。 除了這兩部日劇所帶出的婚姻議題外,剛落幕不久的東京奧運,也因為一則媒體爭相報導的場外絕食抗議而險些失焦,讓婚姻所衍伸出的親權問題再浮上檯面。 不論是影像再現或現實困境所提出的質疑,都讓人不禁想問,日本的婚姻與離婚體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圖片|《離婚活動》劇照 圖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劇照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與《離婚活動》中的夫妻同姓制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劇名已非常清楚的交代,女主角大豆田永久子(松隆子 飾)是個經歷過三次婚姻,對感情與婚姻經營卻仍懵懂,甚至可說並不那麼在意的女人。 她看起來可愛傻氣,卻經常有著大智若愚的智慧。曾爽朗的說出:「在路上撿到一百元花掉是犯罪,但離婚一百次不是喔」,卻又會被為路上半生不熟的友人以前夫們的姓氏叫住而尷尬得有些不知所措。 在劇中,永久子離過三次婚的身分標籤是荒謬的笑點,她與三位前夫間,以及前夫們彼此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微妙關係是敘事的重點,而最終整部劇集所希望做的,是去除離婚的汙名。 劇集的首集,永久子參加了親戚的婚禮,在宴會過程中,她的婚姻狀況不僅被自己的父親拿來說嘴,當作茶餘飯後塞牙縫的話題,原本想自嘲的永久子,也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被眾人當作觸霉頭的象徵。 而後我們看到,永久子在路上遇見了幾個不是非常熟稔的舊識,她們分別以「田中太太」、「佐藤太太」和「中村太太」叫住永久子,而永久子田也尷尬的分別回應,並難為情地告知她們她現在已經不是某某太太了。 這段困窘的巧遇,突顯了日本婚姻制度中的「夫妻同姓制」,如何讓女性在脫離婚姻關係之後,舊身分仍如影隨形,並強制女性於公於私都需多次昭告她現行的婚姻狀態。 而每每遇到這樣的狀況,當然不可能只用「我離婚了」四個字便簡單帶過,離婚的來龍去脈多少都得交代一些,身邊的人也可能對離婚者品頭論足一番,造成二度傷害。 圖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劇照 (同場加映:這對夫妻說出「我願意」——在他們的離婚典禮上) 離婚後改回原姓的問題,在日劇《離婚活動》也同樣在劇情中再現。《離婚活動》的故事起於水口咲(北川景子 飾)與緒原紘一(永山瑛太 飾)這對零交往便閃婚的夫妻,在婚後很快便發現兩人的三觀都是天差地別,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嚴重誤會與衝突,婚後不到幾天便開始準備離婚程序。 有趣的是,在兩人速結速離的過程中,竟發現雙方的父母,以及女主角的姐姐也都在準備步入離婚殿堂,全員離婚活動就此展開。 《離婚活動》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不同的地方在於,雖然同樣以離婚為主題,《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著重的是將離婚正常化,並幽默細膩的刻劃離婚後的雙方如何維持如家人與好友般的關係。 但《離婚活動》則談雙方如何因為協議離婚,真正開始意識到兩人關係的根本問題,逐步展開傾聽、爭執、協商與有效溝通的過程,到最終修補破碎關係,再次給婚姻一次機會。 儘管意識型態不同,兩部劇集中針對日本父權體制如何影響現代婚姻皆有不少著墨,對於女性從獨立個體到進入婚姻,再跳脫婚姻的角色轉變,也都有相關描述。 圖片|《離婚活動》劇照 (你會喜歡:為什麼婚姻不再是唯一歸宿?關係心理學:最好的愛,是彼此需要、相互陪伴) 在《離婚活動》中有一段劇情,是女主角咲在與丈夫紘一離婚後,需在公司提交一份正式文件說明自己改姓。主管與同事知道她才新婚不久便離婚了,都十分詫異,儘管主管好意為她加油打氣,同事的冷言嘲諷仍讓咲感到尷尬困窘,原本就已經因為閃電離婚而感到無所適從的咲,因改姓的關係需在專業的職場公開自己私人的關係狀態,接收各種無論是同情或是睥睨的同儕壓力,讓離婚後的生活舉步維艱。 2021 年 6 月 23 日,日本最高法院宣判民法與戶籍法規定的夫妻同姓制規範並無違憲,這是自 1996 年時首次對於夫妻同姓提出修改法案至今,日本社會多年來針對此議題來回申訴審議後,官方判定的結果與回覆,而這樣的判決,再次見證了日本婚姻制度,如何被排除在該國現代化進程的藍圖之外。 圖片|《離婚活動》劇照 儘管日本政府並未強制規定夫妻同姓制以冠夫姓為主,但據報導,日本女性冠夫姓的比率高達 96%,可被視為過去高度父權統治的餘毒。 報導亦指出,為對抗日本的性別歧視,一位與美籍女性結婚的日本男性松尾修平,決定在婚後冠妻姓,卻發現冠妻姓的過程繁複冗長,前後花了八個月才完成合法改名 [1],而這樣繁瑣的手續則是 96% 冠夫姓的女性所需承擔的過程。 除了婚後冠夫姓需經過一番折騰,離婚也需要再經歷同樣的過程,間接成為額外附加在女性身上的婚姻勞動負擔。 (推薦閱讀: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好嗎?致婚姻觸礁的你: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孩子) 單獨親權制,讓在日本離婚延伸出更多問題 除了強制執行的夫妻同姓制,日本另一項婚姻延伸出的親權規範——「單獨親權制」,也是多年來在日本社會不斷被質疑與挑戰的法規。 在一般狀態下,婚後夫妻視為共同擁有子女的監護權,但在夫妻離婚後,日本政府規範僅能有一方擁有子女的單獨監護權,理由是父母雙方惡化的關係,可能讓共同親權的行使損害子女利益。也因為這樣的單獨親權制,不具有監護權的那方家長探視子女的權利可能受到影響。 圖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劇照 剛落幕不久的東京奧運場邊,除了因擔憂疫情升溫而前往抗爭的民眾外,一位法籍男子也在現場進行絕食抗議,為的是希望政府正視離婚後的單獨親權問題。 文森・費雪多年前與日籍妻子離婚後,妻子獲得了子女的單獨監護權後便帶走兩人的孩子,他認為自己身為人父的身分因此被剝奪。文森的抗爭獲得不少人的聲援,許多遭遇同樣問題的父母也同樣譴責日本的單獨親權制,亦有單親家庭的孩子出面訴說自己因為單獨監護權的關係而與生父斷了聯繫。 儘管單獨親權制的法案不斷遭受質疑,卻同樣在 2021 年被法院判定不違憲。 跟不上現代化腳步的法規,日本成了離婚不友善大國 走到婚姻的盡頭,原本就已是一趟歷經磨難的歷程,但在日本不友善的離婚制度下,更像是在傷口上撒鹽般,徒增痛苦。 因為同姓制而被迫公開一言難盡的感情狀態,或可能因單獨親權制而失去陪同孩子成長的機會,都讓在日本離婚難上加難。結束婚姻關係,或許不是件值得鼓勵或慶賀的事,但日本的相關法規,卻像是在道德制高點懲罰離婚者般,迫使他們因背棄婚姻關係而付出代價。 《離婚活動》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用溫情與自嘲的口吻,輕聲抗議。而奧運場外的人們也用靜坐絕食,呼籲政府不要再忽視離婚者為人父母的身分。  [1] 參考文章:「日男冠妻姓 挑戰男尊女卑歧視」 September 25,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6YiiZ

心靈牌卡|抽一張牌,問問自己:現在的你,最適合怎麼樣的休息方法? https://ift.tt/3CMRECA 身體生病了,身邊的人會叫你多休息,但情緒勞動所產生出的消耗,卻很容易被忽視。放下成見,憑直覺選擇一張牌,讓你的心境重新打開⋯⋯ 總是感覺疲憊、睡不飽? 假日休息了很久,週一卻沒有恢復精力? 如果你總是覺得生活沒有元氣,好想讓自己好好的休息,那我們就一起透過牌卡來看看,現在的你,適合怎麼樣的休息法吧! 測驗方式 在內心詢問問題,做三個深呼吸,憑直覺挑選一張圖卡。 1. 丹泉石——創作:讓腦袋抒壓 抽到這張牌卡的你,身處在高壓且資訊量龐大的環境中,使得你的大腦存放了很多暫存檔,讓你的作業系統很容易 LAG,使得效率不好,需要休息時也沒辦法好休息。 讓你真的能放鬆下來的方式,是透過創作來讓你的腦袋清空,比方說手作一些藝術品、畫畫、書寫⋯⋯讓你能暫時拋開腦袋的絮語,覺知當下。 這樣的休息不僅僅是拋下壓力這麼簡單,而是你在透過創作的過程,運用你的潛意識整理你的腦袋,讓你煩惱的解方有可能會透過這個過程,獲得啟發喔! (延伸閱讀:壓力大、能量低該怎麼辦?「低潮」並非意志力問題,「內在恐懼」才是真正的絆腳石) 2. 天青石——祈禱:讓心願被聽見 與其說你需要休息,不如更確切的說,你心境上是有一種「悶」,提不起勁的感覺。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生活讓你感覺到無聊,又或者是你卡在某一個狀態裡無法突破⋯⋯都讓你感覺到沉悶感。 你需要在生活中擁有更多新鮮感,而能開啟可能性的方式,是先試著打開你的心;也許你可以試著向朋友詢問「最近有什麼有趣的事嗎?」,或者注意你身邊的人事物、順著你的心去開啟任何不同的可能性⋯⋯ 放下你的預設立場,回應宇宙給你的徵兆,你會感覺到你的心境、頻率都會突破沉悶,而開始有所流動。 (你會喜歡:找不到人生方向?天賦是「體驗」出來的) 3. 火焰水晶——積極:讓情緒釋放 抽到這張牌卡的你,不是身體的疲累,也不是腦壓過高無法休息的累,而是一種因為情緒的起伏,所產生的內耗。 身體生病了,身邊的人會叫你多休息,但情緒勞動所產生出的消耗,卻很容易被忽視。但正因為如此,所以你更應該把好好休息當作是一種正事來做,用跟工作一樣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因為你值得好好的休息。 至於要怎麼休息呢?你需要跟隨著你的心情走!感受一下此刻你想做些什麼讓自己開心起來呢?學著當個隨興的人,你有多久沒有開懷大笑了呢? (同場加映:諮詢筆記|不明原因低潮?是身體提醒你該休息) 4. 異象水晶——遊玩:讓身體快樂 抽到這張牌卡的你,是個很認真生活的人;忙著完成很多事,卻忘了照顧身體,日常的工作讓你的身體累積了很多疲憊及負面能量,你需要適時的照顧身體,做些會讓身體開心的事。 比方說出去走走,呼吸芬多精,讓新鮮的氧氣進入身體,帶走負面能量,又或者做些運動,跳舞、跑步、瑜伽,與身體在一起,感受他,與他對話。 身體是我們最誠實的盟友,陪著我們做很多事、帶我們去想去的地方,所以讓身體快樂,我們也會用更輕盈、開心喜悅的頻率去完成很多事情。 (推薦閱讀:電影《大餓》教會我的事:你的食慾,暗藏你想解決的人生難題) 作者資訊|我是凡妮莎,是一位催眠師,使用催眠及牌卡協助人們探索潛意識,找回內在的力量。歡迎追蹤更多文章:臉書《凡妮莎聊心室》。 September 25,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MRECA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害怕被遺棄的心理學:說「沒事,不用回我」的人其實「有事」? https://ift.tt/3ioodiL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腦中小劇場很活躍,但卻表現得毫不在意,嘴上也嚷著「沒事」。這樣複雜的心情讓你在關係中備受煎熬,因為很多時候,這句「沒事」是說給自己聽的——你其實有事。 文|Cyte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不知道   不明瞭   不想要   為什麼   我的心   明明是想靠近   卻孤單到黎明」 「不打擾   是我的溫柔」——  「在忙嗎?」 「我想了很久,還是決定告訴你」 「我喜歡你」 「就是跟你說一聲」 一個好友給我傳來她的聊天記錄截圖,她終於給喜歡了很久的心動男孩表白了。我正想問她對方怎麼回,她又向我發來了: 「啊啊啊啊啊啊!他會不會回我啊?」 「其實已經過去半個小時了,他還沒回,我就知道他不喜歡我」 「可是他還沒回我啊,他是不是真的在忙啊?我還是不要打擾他了」 「算了,我還是再去傳個貼圖給他吧」 但事實上,她並沒有傳什麼貼圖,而是追加了一句: 「沒事,不用回我」 看到這樣的截圖,我一時無語。決定為這個朋友寫一篇文章。 你也是我朋友這樣的人嗎?表面上說沒事,其實腦內小劇場很活躍。對於互動對象的真實態度,你明明是在等待中忐忑不安,卻表現得毫不在意。 這種複雜的心情讓你在關係中備受煎熬,但下一次,你還是忍不住回了那句「沒事,不用回我」。為什麼會這樣? 來看今天的文章。 圖片|Photo by Mollie Defibaugh on Unsplash 這種現象從何而來? 眾所周知,「沒事,不用回我」這樣的話,不會出現在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 John Suler 博士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際互動越來越多以線上文本交流實現。我們必須承認:人們進入了一個文本關係(text relationships)時代。 在文本關係特有的延遲反應(delayed reaction)中,對方可能不會即時回覆你。失去了即時反饋的人際互動,很可能會對人們持續表達的意向產生影響(Suler, 2011)。 這就相當於在面對面的時候,一個人說完,另一個人的回覆被「暫停」了。一方面,我們自己會傾向更情緒化的衝動表達。另一方面,我們也想逃避來自對方同樣私人和情緒化的消息,來讓自己感到安全。 在線臨床心理諮詢師 Kali Munro 把這種現象稱為「情緒肇事逃逸」(emotional hit and run)。 比如,你扔下一句「我喜歡你」或「我生氣了」,輕易地把情緒撞向對方,留下一句「沒事,不用回我」,匆忙掩蓋情緒,離開「事故現場」。 拋開互聯網這個情境,當我們不停地想著「他會不會回我」、「他什麼時候才會回我」,這些無法停止的腦內小劇場其實是「侵入性想法(intrusive thoughts)」。 有些想法我們不想要,但還會無緣無故浮現在我們腦海中,且難以擺脫。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研究顯示,94% 的人每天都會或多或少地體驗到侵入性想法(Moulding et al., 2014)。 但是,當侵入性想法變成一種痴迷性的(obsessive)念頭時,就會對我們造成損害,主要體現在對我們的正常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在我朋友這裡,不斷猜測對方會不會回覆,就是一種痴迷性的侵入性念頭,讓她在這段時間裡喪失了做一切其他事情的動力。 每個人對於「認知閉合」的需求不同,所謂認知閉合,指的是趕緊對眼前不確定的場景下一個定論,從而讓自己停止猜測。 我這個朋友對於認知閉合的需求就很高,因此當這樣入侵性的念頭出現的時候,她需要主動做一些事情,讓眼前不確定的局面變成確定無疑的,從而結束侵入性念頭對自己的傷害。她選擇的方式就是主動說「沒事,不用回我了」。 圖片|Photo by R&D VISUALS on PIXTA (延伸閱讀:「一場性愛裡,男方達陣就宣告結束?」少女自白:過去那些拙劣的性愛,未曾滿足過我什麼) 什麼樣的人更經常這樣說? 1. 恐懼型依戀的人 研究顯示,具有高迴避和高焦慮特點的依戀類型與痴迷性想法相關(Doron et al., 2009)。 在成人依戀類型中,恐懼型依戀的「迴避親密」和「焦慮被棄」程度都很高。他們期待但又恐懼親密,這種矛盾的心態驅使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想主動靠近,但又害怕被拒絶和欺騙,所以還是不願與人親近。 所以即使對方回覆積極詢問,彆扭的他們還是會堅持說著「沒事」。 2. 無法忍受不確定的人 Freeston 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簡稱 IU)的概念。它影響著「不確定」和「擔心/焦慮」之間的相互關係(Carleton, 2007),被用來衡量我們對不確定的容忍度。 對於 IU 高的人群,他們對不確定的容忍度較低,更容易感到焦慮。他們會腦補出很多可能性,比如「他不喜歡我了」、「他想和我保持距離」等等讓自己產生威脅感的猜測。 在這種想像中的危險情形下,他們會強烈渴望尋求確定性的答案(Kruglanski, Webster & Klem, 1993),因此更傾向說出「沒事,不用回我」。從某種程度上,他們暫時給自己製造了一種「不回」的確定性,來抵抗千萬種的不確定性。 (同場加映:「一談戀愛就患得患失?」致焦慮依附者:做好五件事,找回關係裡的安全感) 說「沒事,不用回我」背後的一個微妙動機 你企圖在關係中主動支配自己被遺棄的狀態。 如果對方不回,你就相當於陷入了被遺棄的狀態。 Claudia Black 博士認為,情感上的遺棄(emotional abandonment)常源於童年時期,一個孩子的情感需求常被父母忽略或拒絶。 那麼,面對被遺棄,孩子能怎麼辦呢? 弗洛伊德觀察到 18 個月大的孩子會玩「fort/da遊戲」:母親不在時,孩子拿著用細線拴著的木軸,把木軸扔出去直到看不見的時候喊著「fort」(德語意為「去/不見/消失」),然後拉回來時興高采烈地喊「da」(德語意為「來/在那兒」)。 兒童通過重演這個消失與復現(disappearance and return)的遊戲,象徵著自己在與母親被動的關係中佔據主動,以此補償母親缺席時自己被遺棄的焦慮。 當人們在關係的擺盪中說出「沒事,不用回我」,就好比孩子扔出了那個木軸。這樣一來,我們好像掌握了一種主動性:即使面臨對方不回覆的現實,也是因為我們主動先說了不用回。 於是,被遺棄不再像童年時那樣讓人無能為力;我們重獲了一種嘗試找回主動權的可能。 圖片|Photo by Michał Parzuchowski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如何判斷伴侶的承諾是否真心?關係心理學:不願意承諾者的 3 種可能原因) 如果你不是「沒事」該怎麼辦? 1. 應對侵入性想法 很多時候,這句「沒事」是說給自己聽的。我們以為說完就不會再想,結果那些想法卻更頑固了。比如,我告訴你,不要去想一隻白色的熊。相信你腦海中已經浮現了白熊的樣子。 這就是 Daniel Wegner(1994)根據「白熊實驗」提出的「諷刺進程理論」(Ironic Process Theory):你越是壓抑某個想法,它就越會冒出來。 因此,首先不要試圖對抗或避免它,或許你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給想法創造空間距離: 「我正在想的是______。」然後把你的想法填入那個空缺,比如「我正在想『他會回我嗎』。」 這樣的過程最好是通過書寫和朗讀進行,你會發現你成為了自己想法的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與想法騰出了一點空間和距離,原來想法也不過是一些詞句而已。 挑戰想法的真實性: 試著挑戰你想法的真實性,尤其是那些消極想法,比如「他不回我是因為討厭我」。你找得到客觀證據來證實這個想法嗎? 如果很難找到,你可以根據事實開始調整你的想法,比如「他正在工作,所以不回我可能是在忙」。 (推薦閱讀:你也有「社交扣打」嗎?致內向者:別無限放大對話裡的消極訊息) 2. 練習真實的自我表達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嘴上說著「沒事」,心裡卻暗潮洶湧,那麼你可能不太擅長真實的自我表達。這樣的窘境可能會影響你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 其實,自我表達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提升的,以下是鍛鍊自我表達能力的 5 元素表單,你可以隨時進行練習: 自身體驗的 5 元素 過去式或現在式 運用「我」作為主語的 5 種信息,幫別人更好地瞭解我 時間 1. 我看到/聽到/做出/想起/什麼行動/事件/感覺?(不含評價的事實) 我看到/聽到/做出/想起⋯⋯ 從過去到現在 2. 我對那些行為或事件有什麼樣的情緒?(開心、悲傷、焦慮、沮喪、驕傲、遺憾、羞愧、感激等情緒) 我感覺⋯⋯ 從過去到現在 3. 我的什麼解釋/評價/想法/希望/需求/幻想喚起和支撐我的感覺? 因為我⋯⋯ 從過去到現在 4. 現在,我想要什麼行動/信息/討論/幫助/承諾? 現在,我想要⋯⋯(可實行的) 從現在到未來 5. 我認為該行動/討論/信息/承諾會帶來什麼樣的積極結果/自我實現? ⋯⋯這樣我就可以⋯⋯這樣我們就可以⋯⋯為了我/我們⋯⋯ 從現在到未來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段子: 當你問別人「你沒事吧?」別人回答「我沒事」,其實是有事。 而當你問「沒事吧?」別人一臉懵地回答「什麼?」那才是真的沒事。 希望你在人際互動中,能以真實的自我與外界互動。既不過分依賴對方以獲取安全感,也無需遠離他人來掩飾自己的焦慮,獲得屬於你的人際關係中的平衡。 參考資料: Carleton, R. N., Norton, M. P. J., & Asmundson, G. J. (2007). Fearing the unknown: A short version of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1(1), 105-117. de Hooge, I., Breugelmans, S., Wagemans, F., & Zeelenberg, M. (2018). The social side of shame: approach versus withdrawal. Cognition And Emotion, 32(8), 1671-1677. Doron, G., Moulding, R., Kyrios, M., Nedeljkovic, M., & Mikulincer, M. (2009). Adult Attachment Insecurities are Related to Obsessive Compulsive Phenomena.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8(8), 1022-1049. Freeston, M. H., Rhéaume, J., Letarte, H., Dugas, M. J., & Ladouceur, R. (1994). Why do people wor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6), 791-802. Kernis, M. (2003). TARGET ARTICLE: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Inquiry, 14(1), 1-26. Kruglanski, A., Webster, D., & Klem, A. (1993). Motivated resistance and openness to persuasion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rior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5), 861-876. Moulding, R., Coles, M., Abramowitz, J., Alcolado, G., Alonso, P., & Belloch, A. et al. (2014). Part 2. They scare because we c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ssive intrusive thoughts and appraisal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cross 15 cities.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3(3), 280-291. Suler, J. (2011). The Psychology of Text Relationships. Online Counseling, 21-53.  van Osch, Y., Zeelenberg, M., & Breugelmans, S. (2017). The self and others in the experience of pride. Cognition And Emotion, 32(2), 404-413. Wegner, D.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1), 34-52. September 24,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oodiL

為你讀詩|幸福是,天黑時有可以回去的家,疲憊時有可以想起的人 https://ift.tt/3kDgdvx 《像看花一樣看著你》,是韓國國民詩人羅泰柱最受歡迎詩選。溫柔的詩句,療癒讀者的心。 文|羅泰柱 〈幸福〉 天黑時 有可以回去的家 疲憊時 有可以想起的人 寂寞時 有能獨自哼唱的歌。 圖片|新經典文化 提供 〈禮物〉 天空下我收到 最大的禮物 是今天 今天我收到的禮物中 最美麗的 是你 你低沉的嗓音 笑臉,與一段哼唱 為我帶來如懷抱大海般的喜悅。 〈耀眼的世界〉 從遠方看 世界有時小而可愛 甚至溫暖 我伸出手 輕撫世界的頭 像剛睡醒的孩子 世界瞇著眼睛 向我微笑 世界看起來也耀眼。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本文摘自羅泰柱的《像看花一樣看著你》。由新經典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像看花一樣看著你》 September 24,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Dgdvx

為你讀詩|才剛見面、才剛分開,已經又想看你的臉 https://ift.tt/39yM1eC 當你徬徨、孤單、忘記如何去愛的時候,羅泰柱的詩像一個大大的擁抱,療癒你心上的傷,帶你看見幸福的可能。 文|羅泰柱 〈你〉 你 我有多麼喜歡 你不必知道 喜歡你的心情 只是我自己的 這僅只我一人的 思念 已經盈盈滿溢⋯⋯ 從此 即使沒有你 我也能喜歡你。 圖片|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回答愛情〉 不那麼美的看作美 是愛 不那麼好的想成好 是愛 即使有討厭的事也忍下來 不只起初如此 直到後來,很久很久的後來都一直如此 就是愛。 〈請求〉 不會很久,就一會兒 不需很多,就一點兒 我想在你身邊坐著 短短片刻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也不知道 才剛見面,才剛分開 已經又想看你的臉 才剛聽到,才剛轉身 已經又想聽你的聲音 夜空中獨自閃亮的我是星星 寂寞山路裡獨自行走的我是微風 看一眼你的笑臉 聽一聲你的聲音 我就會立刻離開 請讓我,拜託你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也不知道。 圖片|新經典文化 提供 本文摘自羅泰柱的《像看花一樣看著你》。由新經典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像看花一樣看著你》 September 24,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yM1eC

「被看見」即是療癒!關係心理學:愛是在對方的眼中找回真實的自己 https://ift.tt/3i5kNRx 在文明未開化的時期,「被看見」是我們個體活下去的關鍵,雖然現代人們的生命不再那麼依他別人,但「被看見」的需求仍然留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被看見,依然能給我們的精神造成接近於死亡的痛苦感——那麼究竟什麼是「被看見」呢? 人和人的關係中,最有價值的體驗之一就是:「被看見」。 當一個人沒有「被看見」的感覺,他會陷入心理上的被孤立感,憂鬱、絶望、空虛由此而生——雖然活著卻猶如已死。這是為什麼? 當兩個人「相互看見」,你們就變成了對對方來說與眾不同的人。這又是為什麼? 擁有大量的粉絲、點讚為什麼並不一定是「被看見」?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討論的話題就是「被看見」——生而為人就注定有的一種「存在」的基本需求。 一、「被看見」 要討論「被看見」,需要從遠古的人類社會說起。 我們都知道,人類天性是「群居」動物。面對自然的威脅、野獸的入侵、極度匱乏的資源,人類明白,只有相互依靠,才能生存下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人如果無法被他人和群體看見,意味著生存受到直接的威脅。他將沒有辦法獲得存活所必需的支持和資源。不被看見,實實在在就等於宣判死亡。 隨著文明的發展,雖然我們的生命看似已經不像過去那麼依賴別人,但被看見的需求卻留在了我們的血液中。不被看見,依然能給我們的精神造成接近於死亡的痛苦感。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二、我們的「自我」是在被看見的過程中建立的 唐納德.溫尼科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師之一。他在他最著名的理論中提出,如果嬰兒有一個好的養育者,這個養育者能夠看見嬰兒的需求,及時回應嬰兒的種種行為,嬰兒就能夠發展出一個「真自我」(the true self)。這樣的孩子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他的一生是為自己而活。 而如果養育者不能看見嬰兒的真實需要,嬰兒則會發展出一個「假自我」(the false self)。並且這個假自我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因為被看見,我們相信自己的需求是正當的,相信真實的自己是會受到關注和愛護的,於是我們有了真自我。即便當我們在長大後順應環境需要,偶爾調用假自我來應付外界的時候,我們內心也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存在。 「假自我」則是一種防禦,一種行為的「面具」, 它是順應他人的期待而存在的。因為不曾被看見,我們為了生存,學會了揣測他人的心思,討好以獲得活下去的機會。 「假自我」不能成為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主宰,不能阻礙到一個人感知自己真實的存在。 如果「假自我」過度,或者「真自我」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常常就算做到了被社會肯定的優秀,內心也覺得空虛絶望,沒有幸福的感受。 (延伸閱讀:【夏于喬畫話】「寧願逞強,不願悲傷」你也是習慣假裝的呷麵女孩嗎?) 三、被看見的體驗,是健康有價值的愛的基石 Branden 教授認為,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心理可視性」(psychological visibility)都是愛能夠持續、能夠有價值的基石。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人?他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從他的眼中我們看到最真實的自己。他眼中的我們,剛好和我們眼中的自己一樣。他所欣賞的,剛好也是我最欣賞我自己的地方。他能夠明白我是如何經歷我的生命的,他理解我的難以言說的過去和感受。 這種「我因為是我而被欣賞/喜愛/認可」的體驗,與那些「因為一些社會公認的價值被喜愛」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我是我而被喜愛」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是後者絶對無法比擬的。 這一刻,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心理上的可視性——「心理意義的我」是能夠被看見的。 我至今覺得這是一種很難用語言描述的喜悅感。 圖片|Photo by abigail low on Unsplash 人的存在,必然有精神性的部分,而精神性的存在感相比於肉身的存在感,因為它的「隱形」,所以更難被我們確鑿地感受到。因此當心理/精神的我被看見的時候,我們能夠得到罕有的「存在的被確認感」——啊,我真的是這樣存在著的!伴隨於此,我們感受到巨大的狂喜。 即便是單方面的、偶然一次的被看見的體驗,也會使人印象深刻。偶然一次被一個不太熟悉的人看透心聲的體驗,我們會銘記很多年。 而如果兩個人雙向地產生了心理可視性,持續地能夠看見對方真實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夠看見對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這就變成了一段很有價值的關係——我們通過這段關係不斷地發現我們自己。 這也就是 Branden 教授認為的友誼的價值所在。 儘管可能經歷感情挫折,人們仍然有不斷去愛、去和另一個人締結關係的衝動,正是因為在關係中,我們體驗到了心理可視性,感受到了他人對我們內在特質的看見和認同——這種感受會使我們不斷渴望再次經歷它。 最終,愛一個人也就是在對方心裡找回了我們自己。 (你會喜歡:「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四部治癒系手繪動畫,找回愛與勇氣) 四、缺乏被重要他人「看見」的體驗,可能讓我們走上錯誤的道路 這個社會上的許多 attention seeker,也就是那些格外渴望注意力的人,都是缺乏了被重要的他人看見的體驗。 如前文所說,因為他們真實的自我不曾被重要的人看見,他們就對自我的存在產生了羞恥感。 因為不曾被看見,這樣的孩子開始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好的,是應該被掩蓋起來的」,甚至發展到因為相信真實自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一旦被看見就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他們於是學會了偽裝,假裝自己是比真實的自己「更好」的樣子,而「更好」的標準,就是外界和他人的期待。 他們一方面通過討好、偽裝、甚至譁眾取寵的方式來獲取別人的注意力,試圖用此打破不被看見的自己所處的死寂、絶望的內在環境;另一方面,又同時把真實的自己越埋越深,陷入更深的空虛。 真實的內在自我被看見,和簡單地獲得他人的注意力所帶來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當真實的自我被看見、被接納或者反對,我們都能得到存在感。而真實的自我被肯定的體驗,則讓我們越來越感到放鬆、安全。只要像自己一樣活著,就能夠被接受和認可,是一件非常「抗焦慮」的事。 而如果是通過埋藏真實的自我獲得他人的關注,則會帶來許多複雜的情緒。我們在接收到關注的同時,仍然會感到隱藏的憤怒,因為對方忽略了真實的我們。也會帶來恐懼感,害怕真實的自我不夠好,而終將失去這樣的關注。我們是緊繃的,焦慮的。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愛一個人,你寧願自己濕了身,也要為他撐傘」張小嫻 20 句愛情金句) 五、而扭轉不好的局面、讓改變發生的關鍵,仍然是創造出新的「被看見」的體驗 「被看見」的體驗,是自我改變的前提,也是療癒發生的時機。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無論任何流派技術,諮詢師為病人創造的重要的治癒性體驗就是「被看見」。 被看見意味著,對方此刻全情投入在你的身上,對方此刻為你而存在。 被看見也意味著,對方付出最大的努力聆聽你,你可以放心地讓你的脆弱展現出來,不用擔心會被傷害。 被看見還意味著,對方不畏艱難地理解了你身上那些令人難解的部分,他陪你一起明白了你為何會成為今天這個人。 隨著「被看見」的體驗發生,我們也用溫柔的眼光重新審視了一遍自己。我們重新理解那些因為羞愧、悲傷不敢去「深究」的那部分的自己,並隨之產生情感,釋放情感。在釋放情感的過程中,昇華了那些可能是創傷性的經驗。 這個過程,就是與自我的和解。 (推薦閱讀:與自己和解,薩提爾治療:那些未曾在原生家庭得到的愛,我可以自己來) 六、最後我們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獲得「被看見」的體驗,你應該怎麼做 首先你要明白,尋找被看見的體驗,就如同尋找真愛一樣,需要冒險的精神。這是勇者的遊戲。 生而為人,你就有價值。不需要符合任何條件,不需要作出任何成績。當你能夠鼓起勇氣相信這一點,並開始忍受著強烈的不適,懷著深深的脆弱表露出來,你走向愛和連接的偉大征程就邁出了第一步。 其次,你要學會挑選那些「對」的人去表露你自己。 不要選擇那些對所有人不好,卻告訴你只會對你一個人好的人。選擇一個總是友善的人,一個安全的人,一個足夠成熟的不會隨意評價別人的人。 有時候我們無法獲得「被看見」的體驗,只是因為我們一直選擇了錯誤的目標,不斷付出注定是徒勞的努力。有時候,對於尋求被看見這件事來說,父母也可能是錯誤的人。 最後,請你先看見你自己。 請你學會用溫柔的、不評價的、關懷的目光去看你自己。看那些多年來被冷落的需要,那些因為不被一些重要他人喜愛而被深深埋藏起來的部分。 看見你自己,然後會有人看見這樣的你。並且對那個人來說,這樣的你剛剛好。 September 24,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5kNRx

性別快訊|內政部被宣布違法!跨性別者個案無需經變性手術,即可申請變更性別登記 https://ift.tt/39AOq8U 2019 年跨性別女性的當事者小E,提起行政訴訟與多次開庭後,法院終於在 2021 年 9 月 24 日宣布內政部要求「變性手術」一案違憲,待 30 天後,內政部如不上訴則判決確定,當事人可根據判決直接申請變更性別登記。 伴盟律師團代理的跨性別小E變更性別取消強制手術的訴訟案,在 2021 年 9 月 23 日下午四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宣判小E全面勝訴,對跨性別族群來說,是一大振奮。現行內政部要求「做手術才能變更性別」的函釋,被法院宣告違法,待 30 天後,內政部如不上訴,則判決確定,當事人可根據判決直接申請變更性別登記。 小 E 的案例 小E是跨性別女性(出生時性別登記為男性,但性別認同為女性),從小就感到自己與同齡男性相差甚遠,經過長達 20 幾年的探索後,確認自己的性別認同為女性,日常也均穿著女裝,以女性身分生活。 2019 年,小E向桃園市大溪戶政事務所申請免術換證(在不遞交「摘除器官手術完成診斷書」的情況下要求將性別登記由男改為女),但被戶政機關拒絕,小E因而自行提起訴願、行政訴訟。 小E提起行政訴訟後不久,從新聞媒體得知伴盟已開啟「變更性別取消強制手術要件」司法行動後,就主動和伴盟律師團聯繫,並委託伴盟律師團代理訴訟。 圖片|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提供 小E案勝訴的理由 台灣目前並無法律規定性別變更要件。現行實務上要申請性別變更,都是依據內政部 97 年 11 月 3 日內授中戶字第 0970066240 號函釋:變更性別要提出 2 張精神科醫師診斷證明,而且男性變更登記為女性要切除陰莖與睪丸,女性變更為男性則要切除乳房、卵巢與子宮。 小E案法院判決明確指出:上開內政部函釋在無法律授權之情況下,強迫人民必須殘害身體才能申請性別變更登記,違反法律保留原則,而且強迫手術嚴重侵害當事人身體健康完整、人格權與人性尊嚴,本身就違反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已屬違憲函釋。 法院並指出:於每個人出生時,雖然大部分情況會先依個人的身體外部特徵初步認定性別,但也有雙性(間性)等不能歸類為男女二元性別之情形;而且在個人成長過程中也會發展出自我性別認同,未必均與出生時之性別登記一致。 此種性別不一致現象,並非病態,而是自由民主社會應接受的個人自主決定範圍;當個人性別歸屬穩定時,即可基於憲法資訊隱私權下的個人資料自主控制權,請求變更性別登記。 因此,法院拒絕適用違憲的內政部函釋,回歸到戶籍法與個人性別自主權的憲法權利保障,准許長期以女性身分生活的小E申請變更性別登記為女性。 小E案勝訴後,是否表示跨性別者之後都能自由換證呢? 小E案判決如勝訴確定(包含大溪戶政事務所不再上訴,或上訴後被駁回),小E就可直接以勝訴判決申請變更登記為女性,成為全台灣第一位未經手術而變更性別登記的跨性別女性。 但小E案判決只有個案效力,不當然及於其他人。只要內政部不根據小E案判決修正函釋,則小E以外其他跨性別者要變更性別時,就還是會受限於違憲的強制手術規定。 圖片|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提供 當事人與伴盟聲明 本案當事人小E聲明 從 108 年開始的訴願案,在經過了兩次訴願、兩次醫院心理衡鑑與多次開庭後,終於迎來了令人感動的結果。 在過程中要感謝一直在背後支持著我的家人,要感謝平日對我多有關心及在忙於訴訟資料時支援我的同事與上級,要感謝從第一次訴願就開始被我叨擾卻又願意次次來參加瞭解我直到最後的戶政事務所大姐,要感謝願意重視這件案情從頭研究到底的梁法官們,更要感謝從中間接洽以來就陪著我走到今天的伴盟與為我支援打氣的各團體朋友們。 如果今天只有我一個人從頭走到現在的話,是不會有這樣的成果的。 跨性別這個詞包含了很多的族群,其中有像我一樣把手術納在生活目標中並有強烈更換性別身分的人,另外也有希望改為無性別者或者不需要更改性別身分的人。 在偽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我,與家人的聯繫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從跨性別的過程中就一直尋求溝通,協調與接納的我,能得到家人的支持與認同是非常重要的。家人從一開始的難以理解到現在的了解與支持,說明中間長年的溝通是有明顯成效的,未來我也會持續溝通說明,讓家人能支持我完成手術。 這次的判決結果幫助了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在未來手術的計畫中走的更加順利,也希望在未來透過我的努力實證能夠讓社會大眾消弭先入為主的偏見,讓其他跨性別族群的朋友們可以在生活中不再成為被另眼看待的一群。 最後還是希望呼應司法院新聞稿最後一段與伴盟近日努力的目標,請內政部盡快檢討迄今的違憲函釋並進行適法的處理,讓國內少數族群在盡國民義務的同時,能夠擁有與其他國民相當,且應有的權利,不要再讓我們被迫浪費司法資源了,謝謝。 (你會喜歡:無性別閣員又怎樣?唐鳳:我其實沒有變性,一直都是我自己的樣子啊!)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聲明 小E案是劃時代的判決,伴盟高度肯定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昨日(9/23)所做判決在性別議題上的用心與進步。這個判決明確宣告內政部要求強制手術的行政命令違憲,並積極肯定跨性別公民具有憲法上性別自主權及資訊隱私權,有權在一定條件下,依據其性別認同,請求變更性別登記。 伴盟認為,本判決已正確指出,性別認同和先天性徵係屬二事,強制要求手術不但違憲,亦無必要。 在這個指標性的判決之後,我們有二項呼籲: 第一、性別認同是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本判決理由清楚指明內政部的行政函釋已然違憲,我們呼籲內政部應立即撤銷。且誠如昨日北高行就本案所發布新聞稿,本案當事人已具備請求權要件,因此法院認定應給予相應的權利保護,但就通案而言,法律適用仍應有明確之一致性標準,因此立法機關宜發動職權立法,在廢除強制手術的前提下,立法保障性別變更登記之要件與程序。對此,伴盟已自去年起著手研議民間版之「性別登記與變更法」草案,未來在推動立法的過程,也歡迎大家不吝給予支持和建議。 第二、本案雖然贏得勝利,但這只是開啟社會認識的第一步,昨日判決新聞底下有非常多讓人不忍卒睹的留言,一般人因為不理解跨性別而產生的各種仇恨與偏見,是跨性別每日要面對的日常。我們呼籲政府落實反歧視的相關法規,並儘速研議一部綜合性的平等法,期許在立法過程,能持續深化學校與公眾教育,讓社會認識多元性別、創造出讓跨性別者得以自在、有尊嚴地生存的友善環境。 圖片|Photo by Kyle on Unsplash 要求性別變更取消強制手術(另一起)訴訟當事人 吳宇萱 我還記得昨天(9/24)聽到這個消息時,才剛下公車,雙手幾乎在顫抖。進了公司,趕緊跟同事分享這份喜悅,大家都非常開心聽到這個好消息。 為什麼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性別標記對於跨性別者甚至是多元性別者而言這麼重要?因為它代表著法律對於跨性別者的承認,只有當跨性別者被看見,他們的基本權利保障才能被看見。 一個符合性別狀態的證件多重要。看病時,我們不需面臨被性別錯稱的窘境,不用再擔心因為被使用錯誤的稱謂,而不敢到診間報到。找工作時,也不需要再被迫公開自己的身體,讓我們工作回歸專業。到銀行、到各處辦理業務時,不用再擔心被懷疑使用假冒證件,而被拒絕受理。 感謝法官們的理解,也希望內政部能盡快回應基本人權,不再上訴,立刻修改違憲函釋。最後,我也希望自己的案件也能很快獲得全面勝訴的結果! 最後的最後,也請各位記者媒體朋友,您筆下的每篇文章都代表著極大的影響力,如果可以,希望大家能以正式的名稱稱呼,男跨到女的跨性別者,以跨性別女性稱呼。 使用心理性別稱呼,讓每位跨性別者能不需被迫再次揭開自己的傷疤。也符合國際醫學的標準詞彙。謝謝你們。 圖片|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提供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變更法定性別,還強制需要動性別手術?伴侶盟提違憲訴訟) 台灣人權促進會也一同聲援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早從 2013 年兩公約初次國家報告審查以來,公民社會就與政府行政部門,包括行政院性平處、衛福部、與內政部,開過無數會議,討論性別變更認定及登記程序的相關事宜,8 年過去了,這些行政部門一事無成,終於直到 2021 年的 9 月 23 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終於宣判跨性別者小E的要求變更性別取消強制手術,全面勝訴。 台權會呼籲相關行政部門,應遵守已經成為國內法律的各項國際人權公約,尤其是兩公約與 CEDAW 公約之人權保障條款,以及尊重這項小E案的判決,儘速撤銷違反人權公約與憲法的內政部函釋,並應盡一切可能的方式與採取「暫行特別措施」,全面消除制度面與社會實踐面對於跨性別者的廣泛歧視與壓迫。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陳政隆 長期以來,我們看到周遭許多跨性別朋友因為目前性別變更的限制,在生活上遇到諸多困難,像是求職上因身分證件與外在展現的性別不一致,而難以謀求工作;跨性別學生在還無法變更性別的情況下,被依照生理性別安排宿舍而無法自在生活;而手術換證的制度更是擠壓了經濟條件不佳,無法手術等跨性別朋友的生存空間。 從 2011 年開始,我們便積極呼籲「我的性別我決定」,希望政府能放寬性別變更條件、降低性別變更年齡限制、增設「男」、「女」之外的性別選項。 今天小E案件的勝訴,對許多無法接受手術的跨性別朋友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我們肯認也感謝這次勇於做出進步判決的法官們,同時也呼籲內政部應盡快研擬修改性別變更登記相關規定,而非持續耗費司法資源,以及當事人的時間、心力及金錢,讓個人僅能透過司法審判爭取應有的權利,政府應當承擔責任,透過制度修改來創造友善跨性別的社會。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蔡瑩芝/政策倡議主任 目前台灣仍將性別重置手術及精神科評估作為變更法律性別的強制門檻,使所有有意變更法律性別的跨性別者必須付出龐大成本。由於這個社會性別二分的機制隨處可見,在我們的服務中,看到許多跨性別者的生活因為尚未換證或無法換證而造成諸多不便——任何需要出示證件的場合與時機,都得不斷出櫃,造成生活上處處受阻,甚至影響生計。 過去無論是兩公約或 CEDAW 公約的國際人權專家,都多次建議台灣政府應取消強制手術。昨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結果,肯認性別自主決定的精神,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進步判決,是踏出性別人權的重要一步;法律性別的變更,不再以強迫手術為要件,將讓許多跨性別者能夠避免付出龐大成本和面臨手術風險,而被社會認可。因此熱線呼籲政府應該依循此判決,放寬跨性別換證條件。 (同場加映:性別快訊|同婚專法今日正式通過,親愛的我們結婚吧!) 台灣非二元酷兒浪子 玉吐 很高興有機會看到法院這個的判決。身為一個非二元者,對我來說,不管我的身分證性別被標記為男性或是女性,那都不是我自己的樣子,但是這個判決對於非二元社群仍然是有影響的。 第一是因為,許多非二元者仍然希望先變更自己目前的身分證性別。第二則是因為,我們同在一個不友善的社會,這個社會不由分說地假設了一個人的出生指定性別決定了這個人是誰。當一個人說別人是「生理男」或「生理女」並應該以此被安插在某個社會位置的時候,對於我個人來說是把我塞在一個狹窄的盒子裡不能動彈。我這一生都被困在那個盒子裡。 這個判決,是把這個盒子鬆綁的一小步,它象徵的意義其實不只是跨性別者,或非二元者,而是所有的人都應該要從這個刻板印象的盒子中自由。 反對跨性別的聲音中,不僅非常多的謾罵聲與仇恨言論,也有人滑坡式地認為對跨性別者保障就是助長犯罪,或有些人認為從此之後男女兩性的特殊性就消失了。其實並不是如此,我們想要的是所有的人都自由決定自己的身分,決定自己是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性別都是美麗而獨特的性別。 順性別者從來都能以身為順性別而享有法律的完整保障,跨性別者與非二元者想要的也只是這樣的保障,我們之間不應該是零和的賽局。 我們走在時代的尖端,正在一起寫歷史。我們也呼籲所有的性別與稱謂欄,至少應該在「男」「女」之外增加「其他」或留白由填答者自行填寫,並全面性地檢討性別相關的空間與制度設計。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分順跨異同,不用再因為社會的偏見與仇恨而走上絕路,每個人都能在台灣這個偉大而自由開放的國家,終於成為自己。 圖片|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韓宜臻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長期致力於性平教育的相關議題倡議,因此我們很開心看到法院做出保障跨性別者人性尊嚴以及性別自主權的判決,這是一個很令人欣慰的進展;在這次的勝訴之後,我們期望看到跨性別者能擁有更加自在、自由的生活,而這個願景必須要靠積極的教育作為才有機會達成。 雖然性別平等教育法早就明確規定,學校應該尊重學生的性別認同,並且提供平等、安全的學習環境,但是對大部分的跨性別學生而言,校園並不是一個友善的環境。很多的制度、規範或空間設計,都是建立在二元性別上的。 像是性別友善廁所或性別友善宿舍,在校園裡都還很缺乏;就算有建置這樣的空間,在學校師生對跨性別認識不足的情況下,跨性別學生要使用這些空間,仍舊會碰到很多困難。還有,在學校裡,普遍都還是以男女兩性來區分座號跟制服,這樣的區分會讓跨性別學生非常不自在。 免術換證毫無疑問是跨性別人權上很重要的一步,但在走到這一步之前,許多年輕的跨性別者已經傷痕累累。許多跨性別學生受到同學霸凌或排擠;更多老師因為缺乏對跨性別的認識,不但無法提供跨性別學生在摸索性別認同時所需要的資源,甚至進一步強化了學習環境中對跨性別學生的不友善。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應該加強認識多元性別族群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三個具體建議: 第一,讓跨性別族群在教材中現身,讓學生有機會認識跨性別族群。 第二,在媒體上製播相關節目,讓跨性別族群的故事可以進入大眾的視野中。 第三,師資培育與教師研習都應該納入跨性別議題。 我們期待藉由政府與大家的努力,台灣有機會成為一個所有族群都能自在生活、自由追求夢想的國度。 本文新聞稿與素材,由伴侶盟提供,也謝謝伴盟律師團與相關團體單位的不斷努力。 September 24, 2021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AOq8U

為什麼你想選擇「社交隱形」?比起孤獨,社恐人更害怕負面評價 https://ift.tt/3hYXt8b 在多人的場合只想隱形,在陌生的環境只想找洞鑽進去——你也有社交恐懼嗎?減少社交活動可以讓自己維持在舒適圈,但可能在不經意間,也錯失了一些機會⋯⋯ 文|二狗子、馬斯特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比起孤獨,社交隱形者更害怕負面評價 社交中的「隱形人」指的是那些「由於主觀的意願,或者客觀的侷限,不希望在社交場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 有些人不願意在任何形式的社交場合引起注意,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沉默寡言,低頭沒有太多表情。也有一些人特定的社交形式, 比如能夠處理與少數幾個人的日常相處,但面對陌生人或公共發言時就無能為力了。 這些人的內心也許不是沒有孤獨感,只是相比於尷尬、猜測、被拒絶、不被喜歡等負面感受,孤獨是一種更平靜,也更舒適的狀態。與「社交自信者」恰恰相反,他們主動嚮往著更加疏離的狀態。 他們不一定完全符合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但這些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與社會評價相關的焦慮」(後文簡稱社交焦慮)。 「與社會評價相關的焦慮」(Social-evaluative anxiety)是指在社交情境裡感到壓力、不適、恐懼和焦慮,而這些體驗的本質是對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的恐懼和害怕失去社交性的恐懼(Watson & Friend, 1969)。 他們對社交情境焦慮且警覺,還會主動迴避讓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帶著強烈的焦慮去忍受。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為什麼他們會成為社交中的「隱形人」? 同樣是兩腳獸,「社交自信者」和「社交隱形人」的差距,卻好似兩類不同物種。這些社交隱形人,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大量研究發現,在具有社交焦慮的那些人身上,存在著注意力分配的偏差(Rooijen, Ploeger & Kret, 2017)。 這些偏差,影響了他們對自我、他人、世界的理解,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和行為策略的選擇。 其中一種情況是對於「威脅信號」的注意力偏差。1986 年,心理學家 MacLeod、Mathews 和 Tata 發明了「點探測任務」來研究人們注意力分配的偏差。 在屏幕上,兩張臉(或兩個詞語)同時出現在屏幕的兩側,一邊是中立的表情,另一邊是有情緒的表情。隨後,這兩張臉消失,一個小圓點出現在剛才臉所處於的位置(兩側中的一側),很快又消失,再讓被試者反應指出圓點剛剛出現在哪邊。 實驗者認為,被試反應出圓點位置的速度越快,說明對那一類表情的注意力分配越多。而結果顯示:那些懷有社交焦慮的人,對「憤怒」這種具有威脅性的臉反應更快,也就是說,他們會給「威脅性的信息」分配更多注意力。 後來,基於這個實驗的一個加強版實驗還發現:這些人的注意力還會更長久地被這些「威脅性的信息」吸引,難以從上面移開注意。 因此,這些人客觀評估周圍信息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他們的評估通常更為消極、負面。 心理學家 Thomas Rodebaugh 研究發現,社交焦慮者往往會低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社交焦慮者普遍認為自己與朋友之間關係較差;但朋友們的意見卻相反,他們覺得兩人的友誼很牢靠。 (同場加映:完美主義者、高敏感族群注意了!原來這 5 種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 圖片|Photo by Josue Michel on Unsplash 當然,對關係的警覺也有一定的好處。警覺的人們會更努力地做出利他的舉動,以獲得他人的認可。但一旦當這些人感到「討好」沒有止境、或非常累人,他們就可能選擇寧可在社交中隱形,放棄贏得他人的認可。 選擇社交隱形,還和這些人無法從自己的注意力中隱形有關(Crozier & Russell, 1992)。 社交焦慮的人,很多都有著過高的「自我感知力」(self-consciousness)。這是一種時刻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彷彿始終有人看著自己最細微的一舉一動,每個人都在注意自己,因此感到極大的壓力和容易尷尬。 這種「過於注意到自己的狀態」,會讓人們很容易因為細節就陷入極大的情緒不安,因而無法很好地完成複雜的行動。他們只有默默地在確保無人注意的情況下,才能最好地開展行動。 還有一些在社交中希望隱形的人,純粹是因為沒有掌握應付社交場合的技能。比如許多長輩在面對陌生人時可以泰然自若,但我們這代人中的許多人卻不能。 這可能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掌握和陌生人之間,淺度的、暫時性的社交技能,比如只是目光交匯,點頭微笑打個招呼。 再比如很多人覺得被人注意很尷尬,是因為沒有掌握在自己出現一些窘況時,迅速使用自嘲的方式使氛圍變得輕鬆的能力。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這些場合才會令他們覺得無所適從、壓力很大,從而希望完全隱形。 (延伸閱讀:什麼是高敏人?當你與人長時間相處出現疲憊感時,你可能具有高敏感特質) 作為一個社交隱形者,我們能從社交自信者身上學到什麼? 當然啦,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社交自信者那樣的不拘一格。不過,作為一個社交隱形人,我們確實也可以在社交自信者們的身上學到一些什麼。 大量研究已經反覆證明,社交焦慮的狀態會影響人們抓住職場中,本該屬於自己的機會;而缺乏社交支持本身就與大量不良後果相關:包括抑鬱、壓力、甚至更早的死亡。 在社交中保持隱形,你可能會一直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但同時,你也很難有機會挑戰自己的潛能,或者通過別人的眼睛發現更多的自己。你也會更難為自己搭建出一個可靠的社交支持系統——在其中你們能夠從情感和資源上都互相幫助。 圖片|Photo by Andrew Moca on Unsplash 如果你的「隱形」程度已經逐漸對你的社交能力形成了困擾,你可以嘗試用這兩種方法展開努力: 1. 練習重新分配注意力 在前文提到過的「點探測任務」中,實驗者可以通過讓圓點始終出現在中立信號的一側的方式,反覆訓練被試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中立信號的一側。 研究顯示,這種訓練方法,能夠有效緩解社交焦慮者對於「威脅信號」的注意力偏好,幫助他們將注意力更多自動分配到中立的信號上去(Dandenea & Baldwin, 2004)。 (你會喜歡:「傾聽他人前,先聽自己的心聲」高敏感族的共感能力,請先用在自己身上) 2. 調整自己的認知偏差 基於 Beck 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知偏差調整治療,是通過找證據等方式,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解讀社交信號的認知模式。比如你可以嘗試下述情境: 情境:今天我和同事說一件事,同事沒有直接反應,他一定是內心在討厭我,不願意理我。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這位同事可能只是當時有一些別的事在走神,可能覺得不知道怎麼回應,或者他本身是一個不太知道如何回應他人的人,不是針對我。 這時候,你應該去驗證你之前的想法是否正確,因為自己的想像並不能作為證據。 你可以找到這位同事,請他喝奶茶,告訴他自己正在進行和自我認知有關的探索和努力,想麻煩他和你討論一些事。然後把這件事你內心的感受說出來,並詢問對方當時真實的情況。 如果你覺得這種實驗太難,你也可以選擇再和這位同事交流一件你自己的事,並觀察一段時間他這個人,看看會不會有新的結論。 而當你感到發起交流本身就很困難時,你還可以試著模擬社交中會發生的各種狀況,為自己多演練幾遍,再去實踐。 要注意,關鍵的問題是,不要讓自己在一開始有了負面感受時就選擇迴避,要面對。 簡單來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希望在社交中隱形的人,你要意識到,你可能過多注意到了那些負面的反饋、或者把中立模糊的信息自己解讀為了敵意和反感。 當你的這些下意識的想法發生改變,你會對社交生活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它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痛苦。 到那時,你才會開始享受被人看見、被人注意的過程,能夠客觀地看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更不會錯失生活中難得的善意。 我相信,到那時你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 參考資料: Crozier, W. R., & Russell, D. (1992). Blushing, embarrassabil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4), 343–349.  Cowart, M. J., & Ollendick, T. H. (2011). Attention training in socially anxious children: a 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analysi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5(7), 972-977. Dandeneau, S. D., & Baldwin, M. W. (2004). The inhibition of socially rejecting information among people with high versus low self-esteem: The role of attentional bias and the effects of bias reduc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4), 584-603. Korhonen. (2018). Finish Nightmares.  Roeckelein, Jon. Deindividuation theory. Elsevier's Dictionary of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msterdam: Elsevier B.V., 2006. Seeker. (2014). Good news for people withsocial anxiety. Seeker_Science. van Rooijen, R., Ploeger, A., & Kret, M. E. (2017). The dot-probe task to measure emotional attention: A suitable measure in comparative studie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4(6), 1686-1717. Watson, D., & Friend, R. (1969). 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3(4), 448. September 24,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YXt8b

盤點 4 部經典女同志愛情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戀夏時光》《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因為愛你》 https://ift.tt/3kAtEMU 你對女同志愛情的想像是什麼?推薦你 4 部女女電影,從青春期懵懂的少女愛戀,到階級之間的禁忌曖昧——每一份愛都毫無虛假,真摯動人! 夏天就是要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用熾烈愛火對抗炎夏,儂編這次集合 4 部火辣熱情的女同志愛情電影,從青春期懵懂的少女愛戀、禁忌曖昧到動人純愛,通通滿足你對愛情的渴望! 《戀夏時光》 圖片|IMDb 2020 年夏天最溫暖的英倫電影《戀夏時光》,「前龐德女郎」潔瑪雅特頓與古古瑪芭塔勞首次就飾演親密愛人,大銀幕上共譜一段浪漫女女戀。電影裡中她們在充滿夏日氣息的夢幻舞會中相識共舞,曖昧氣息瀰漫空氣之中;熱戀時還穿著超短的清涼小洋裝曖昧戲水,甚至到床上濃情蜜意的激情擁吻,勢必讓觀眾感受到她們濃烈的愛火!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圖片|IMDb 法國女女最激情浪漫之作《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片中長達 10 多分鐘的性愛戲,生動且爆發力十足,在坎城影展時便贏得好口碑,阿黛爾和蕾雅瑟杜兩位奉獻的精采完美演出,讓坎城影展史無前例將金棕櫚獎頒發給導演和兩位女主角,更被《好萊塢報導》讚是一部兼具青春期甜美卻又慘痛的女同志愛情電影。 (推薦閱讀:《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關係心理學:為何相愛,卻無法再走下去?) 《因為愛你》 圖片|IMDb 「小丑」瓦昆菲尼克斯的女友魯妮瑪拉,與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琪合作電影《因為愛你》,兩人飾演年齡、階級都差距甚大的情侶,決定拋開既有生活,準備私奔。 片中兩位女主角有一段大膽床戲,短短幾分鐘的火熱纏綿,兩人敬業地全裸上陣,堪稱是當年度最浪漫唯美的性愛鏡頭。魯妮精湛內斂演出,更是憑此片榮獲坎城影后! (同場加映:愛是妳的指尖、眼神與鼻息!《因為愛你》的女同愛戀與女性叛逆) 《燃燒女子的畫像》 圖片|IMDb 《燃燒女子的畫像》上映後轟動各國影壇,許多觀眾看完都稱讚是苦等許久的女同志新經典!電影不只贏坎城最佳劇本獎,同時也獲頒坎城酷兒金棕櫚獎。 透過女畫家創作過程,從極為細膩的視覺、聽覺,細細傳達出女性間微妙的愛戀情感。飾演富家千金的艾奈爾,沉靜中帶點叛逆的眼神,一出場便抓緊眾人的目光,讓人無不為之傾倒! (你會喜歡:【關係日記】《燃燒女子的畫像》:時光終將逝去,但我們的愛情不會) 原文出處:《戀夏時光》浪漫女女戀扣人心弦!《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因為愛你》…盤點4部經典女同志愛情電影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你相信心靈相通嗎?《水底情深》奇幻神秘人魚愛戀 LV 2019早秋服裝發表就是狂!17位中西大牌女星助陣拍型錄 September 24,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AtEMU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大膽享愛,無懼為身體作主!國際避孕日: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https://ift.tt/2XHYpqj 在性行為後,女孩常常會有不同的焦慮,擔心關係不融洽、害怕懷孕、後悔不做防護措施⋯⋯在 9/26 國際避孕日這天,我們不但需要開始學習相關避孕知識,還要喚醒身體自主意識,為自己的身體作主! 關於身體,對於性事,女孩都曾經懞懂,羞於啟齒。但隨著資訊發展,我們得以看見更多女性經驗,按圖索驥尋找快樂,始知情慾是對身體的禮讚。 女性的身體自主意識覺醒,避孕方式也隨著科技進步,更加多樣化,於是在性關係裡,女性開始能夠擁有更多的主導權。 「這樣真的不會懷孕嗎?」那些女孩們的避孕煩惱 然而,也有許多女孩在享受情慾的同時,伴隨著種種不安,包括對懷孕的方式抱持錯誤的認知、不清楚正確的避孕方式。 有時候,為了不破壞情致,你在對方的勸說下,放棄了堅持要他戴套,接受對方編篡各種不避孕的理由。你想讓他開心,卻反倒讓自己在結束後惴惴不安,每日小心翼翼的等待生理期的到來;而到了身體適孕的年齡,原本打算備孕的你,卻因為各種外在因素,像是疫情、經濟環境等等,而延後計畫,開始避孕。 圖片來源|友好品牌提供 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各自擁有不同的煩惱。疫情之下,關懷女性健康的我們也看見了全球女性在避孕議題上遇到的挑戰,根據調查資料指出,年輕未婚的女性族群,不斷有接觸避孕相關方法的需求,尤其在 COVID-19 期間,近四分之一的英國女性想要避孕,但不清楚有什麼方法、什麼樣的避孕才是有效的,緊急避孕的情況增加 40%。 且在去年五月到十月間,英國有數千名女性面臨選擇未計畫性懷孕的難題;在 25 歲左右的女性們,會因為 COVID-19 疫情的蔓延,選擇停止備孕計畫;而 35 歲的女性族群,約有 84% 因為需要在疫情期間分娩,或者獨自承擔懷孕的壓力,而感到焦慮。 大膽享受性,也無懼為自己的身體做主 關於避孕,我們總是知道的太少,退讓的太多。我們告訴自己: 「只要算好日子就不會中了。」 「體外應該就不會懷孕了吧?」 「我知道要避孕,但昨天他一直跟我說戴套沒感覺,我也拒絕不了⋯⋯」 圖片來源|PIXTA 然而在事後,還是因為一時衝動而懊惱不已,不斷回想:一切就這樣發生了?我為什麼沒有拒絕?提心吊膽的等待下一次經期,試圖上網搜尋相關經驗,好安慰自己是多想。 固然,避孕是雙方的責任,但當女孩們擁有基礎的避孕知識,並且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避孕措施,就能和伴侶有更好的性愛體驗。當我們談到身體自主,那意味著,我有讓自己快樂的權利,同時我也知道,當我還不能承擔更多責任時,選擇適合當下情況的避孕方式,也是一種真正尊重自己的表現,不需再因為一時的衝動而感到不安。 我們鼓勵女性要能夠健康的享受性愛,同時能呵護自己的身體,擁有正確的避孕知識,不論是在事前、事後的防護措施,或避孕藥的選擇,都不是一件應該羞於討論的事。 正是因為愛自己,所以選擇適合的方式對待自己。 圖片來源|友好品牌提供 我們擁有並且珍愛自己,沒有人應該被迫接受各種突發的決定或傷害。國際避孕日,不僅僅是為了推廣避孕相關知識,更是為了喚起女性的身體意識,相信自己對身體有全然的掌控權、選擇權與責任。 在性關係裡,不再有焦慮與不安,因為你,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September 24, 2021 at 08:5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HYpqj

《資優生的秘密》:當我有自己的夢想時,該怎麼和父母的期待平衡? https://ift.tt/3ADpVUr 當孩子的志向,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時,怎麼辦?為避免彼此「硬碰硬」,為消弭彼此無謂的傷害,任教建中 40 年的陳美儒,以「事緩則圓」為最佳原則。 文|陳美儒 不想聽我的,那要聽誰的?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當老師在上《詩經.蓼莪篇》的時候,我忍不住偷偷地拭去奪眶而出的淚水,我覺得我是個不孝的孩子。因為,我只憑自己的喜好而完全違逆了父母從小對我的期待。 我不敢想像,當爸媽看到我學測甄試錄取的科系時,他們會有多麼生氣或傷心? 老師,在自己所愛和爸媽的期待間擺盪,我覺得好痛苦,這幾天的夜晚,我一直輾轉反側,睡不著。我實在很苦惱不安,不曉得該怎麼辦?」 週一清早的早自習,我批閱著學生的週記;有全年級「首席學霸」之稱的小哲的煩惱心聲,跳入了我的眼前。 忍不住望向坐在窗邊角落的小哲,只見到他一如往昔,外表平靜、安穩的閱讀著《科學人》雜誌。 我想起,上個月大學學測成績發表,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科,滿級 75 級分的,全臺灣只有 38 人,我們學校就占了 11 個名額,而其中 3 人在我班上。 當「水果報」派來記者,前來專訪這 11 位同學的讀書方法,且要大集合拍團體照時;小哲一風聞校長室來找人,立即一溜煙就跑了,拒絕接受採訪與拍照。 事後,我曾私下悄悄問他為什麼要跑掉,小哲壓低嗓子告訴我:「我不想讓爸媽知道我考滿級分。」 記得每學期的親師會上,小哲的爸媽總是連袂參加。小哲的爸爸永遠西裝畢挺,媽媽也是盛裝打扮。我知道,小哲的爸爸是某著名教學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頗負盛名的心臟科名醫,媽媽則是名氣響噹噹的整型醫美醫師。 想來,這兩位名醫日常肯定是十分忙碌的,可是小哲是他們唯一的獨生子,是他們的心肝寶貝,所以再忙、再排不出時間,他們也一定會趕來出席親師會。 每次會議結束,他們夫妻倆永遠是最後離開教室的人,因為小哲的母親一定要對我再三叮嚀,懇切拜託:「老師呀,您也知道小哲脾氣倔得很,我們說什麼,他都愛理不理的。可是我知道他最聽您的話,您說的最有用。請您一定要讓他填醫學系,不要老是說什麼環保、愛地球的。他養天竺鼠、兔子、蜥蜴、蟻獅、巴西烏龜,這些我都可以不管,可是要去念什麼森林資源環保的,我跟他爸爸可不能接受!」小哲媽媽劈里啪啦的說完一大串,斬釘截鐵的叮嚀我這導師勢必要阻攔小哲的森林環保夢。 (延伸閱讀:「不要讓孩子因為恐懼而聽話!」若父母拒絕孩子的負向情緒,孩子可能學會壓抑) 雙親都是名醫,寄望兒子克紹箕裘也是人之常情,可是親愛的爸媽,除了知道兒子學業功課總是「勇冠」同儕之外,你們可知道他最愛的卻是各種飛禽鳥獸?為了保護這些屬於大自然的飛禽鳥獸,他早已決定把第一志願獻給森林資源學系,立志走遍大大小小的森林,照顧各種昆蟲鳥獸。 小哲曾在一個放學的午後黃昏,拉著我的手,要我仔細聆聽窗外的鳥鳴,他一臉歡喜的告訴我:「老師,現在是四月天,那是畫眉鳥正在求偶的聲音。」又得意洋洋的對我說:「有機會的話,老師可以跟我一起到對面的植物園,我可以為您分辨出三十多種不同鳥類的叫聲。您知道嗎?從鳥鳴聲也可以分辨出小鳥快樂和傷心的情緒。」 大學推甄校內名單公布後,許多同學擠在榜單前,看到小哲的名字高掛在臺大森林系時,隨即引來不少同學瞠目結舌,驚訝的問:「那個滿級75分的○○哲,怎麼不念臺大醫科,卻跑去讀森林?」 圖片|Photo by Trym Nilsen on Unsplash 讀醫學系就是人生勝利組? 在那個閱讀過小哲心聲的週記午休時間,我找來小哲,一起到校園角落散步。 「老師可以想像你現在內心一定很徬徨、很掙扎,是不是?雖然你不顧一切,勇敢的選擇了森林系,可是想到最終爸媽還是會發現,他們也許不會斥責你,但是一定會很傷心、失望,是不是?」小哲癟著嘴,一雙明亮聰慧的眼睛開始泛起淚光。 「老師有個建議,不曉得你覺得如何?我想這申請名單目前還是止於校內而已,你大可選擇放棄,直接參加校外甄試。」小哲忍住了即將掉下的眼淚,緊緊的望著我。 「我想,爸媽既是醫生,期待你繼承他們的志業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醫生跟保護大自然是不衝突的,如果你有一天和爸媽一樣成了名醫,有了豐富的收入,你可以創立基金會,用來守護飛禽鳥獸、用來保有森林。你覺得老師這個想法如何?」 「老師,我想我懂了,我今天回家就跟爸媽說明白。我會參加醫科甄試,開始認真做審查資料,也不用再擔心爸媽的反應了。」原本癟著嘴角的小哲,瞬間一副「欣然有生望焉」的笑了起來。 真相的背後 難忘的是,多年前,有個成績十分優秀的男孩,把唾手可得的臺大醫學系,改成純研究的化學系;結果個性跟兒子一樣剛烈,守寡十多年,一手把孩子帶大的母親,竟憤恨得當著兒子的面,吞下大半瓶安眠藥。 多年後的今天,我仍無法忘記在深夜的急診室裡,身高一百八十幾公分的大男孩,滿臉驚恐、充滿自責的眼神;他一看到我,就像小孩子般的急撲過來,全身不斷的顫抖,雙手環住我,放聲大哭。在醫生的緊急催吐、灌腸之下,大男孩的母親幸運的挽回了一命。 得知母親性命無虞的當下,大男孩終於破涕為笑的對我說:「化學跟母親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反正我並不討厭生物解剖,也不怕血,去當醫生又何妨?」 幸好,當年是先繳交志願卡後再參加大學聯考的;大男孩在繳交志願卡的當天凌晨,選擇把臺大醫學系放到第一志願。如今,大男孩早已成為一家大型醫院的骨外科高手,同時也是醫學系教授。 會思想的蘆葦 寡母因兒子填的志願不符合她的期待,選擇以激烈手段「吞藥」來逼兒子更動志願,這種情緒勒索「死諫」手法,著實不是上策。 還好她及時被救回來了,而孝順的兒子也依母親的期待,將他原本喜愛的化學系變更為醫學系,結局終以「喜劇」收場,其過程卻是驚心動魄,與「悲劇」擦身而過。不論站在親子溝通或教育基準點上,母親的這般作為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其實對長年擔任高三導師的我而言,幾乎年年都會遇上兒子與父母親的理想背道而馳的狀況。通常在得知這樣的情況之後,我會先與孩子談理想與未來藍圖,再找孩子的父母來表達兒子的心思。最後,再請雙方敞開心胸,做最終、最柔和的直球對決,以求最大「公約數」。 幾年前,大學學測放榜,一位師大附中的孩子本可以上醫學系,他卻偏不填;結果母親氣匆匆跑來學校找孩子理論且大聲痛罵,沒想到也是火爆剛烈個性的男孩,竟當著母親、師長、眾同學面前,從教室迴廊欄杆一躍而下。 還好,是二樓。男孩當場骨折、挫傷,在救護車急奔校園,緊急送醫之後,救回了一命。事件發生後不久,中廣新聞網立即撥來手機電話,要我 call out 發表看法與建議。 當時我正帶著學生在做「校外教育旅行」,現場 call out 時,正好車行在臺南往高雄的高速公路上,全車全班馬上靜音,就聽我一人跟中廣新聞網連線,而且「乖乖」的聽了我近二十分鐘的「科系選擇與親子溝通課」。 在古希臘神話裡,有個大壞蛋名叫「普羅克瑞提斯」(Procrustes),他聲稱擁有一張適合任何人的鐵床。事實上,他遇到較矮小的人,就用鐵鍊把人的手腳拉長;太高大的,則殘忍的把人裁截成適合鐵床的大小。 與那張慘酷的鐵床相比較,許多爸媽在孩子身上追求的心願或期待,是否也是另一種無形的「鐵床」? 孩子的表現如果不合「鐵床」的規格,很可能就引起心有「鐵床」的父母的焦慮,這種焦慮如果不斷的投射到孩子身上,生性較溫和、乖巧、聽話的孩子,為了符合爸媽的期望,只好拚命「壓抑」自己的想法和舉止;個性比較強硬、不愛順從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跟爸媽爆發強烈的爭執,甚至故意「叛逆、對立」,用以對抗爸媽的那張「鐵床」,以至於決裂。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父母的期待?我不改變你們,也請你們尊重我的想法) 當爸媽的期望、執著,與兒女夢幻理想產生對抗時,親子之間的意志溝通,往往也就沉溺在極欲說服對方的拉鋸、拔河間而不自覺。如果爸媽硬要給予孩子高壓性的強制規劃,只怕青春年少的心,反彈力道會更大,最終落得兩敗俱傷。 當孩子的志向,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時,怎麼辦?為避免彼此「硬碰硬」,為消弭彼此無謂的傷害,我以「事緩則圓」為最佳原則;建議爸媽先拆除心底的「鐵床」,身為兒女的也試著站在爸媽的立場多些著想;再加上有信任的師長或親友做為溝通橋樑,相信一切將可以有喜樂圓滿的收場。 本文摘自陳美儒的《資優生的祕密:任教建中 40 年 陳美儒的青春期孩子陪讀哲學》。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資優生的祕密:任教建中 40 年 陳美儒的青春期孩子陪讀哲學》 September 24,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DpVUr

女性向 AV 男優鈴木一徹:最重要的不是拼命做,而是和對方表達,和你做愛好幸福 https://ift.tt/3ADb0JV 比起追求厲害、讓對方高潮的性愛技巧,AV 王子鈴木一徹認為,在性愛中傳遞愛意更重要。 文|一徹 在模仿 A 片內容的性愛技巧裡,最不受女性歡迎的就是激烈的指愛。我真的很常聽到女性因為男友模仿男優的「指技」而弄傷性器官的案例。男友當然是認為女友會舒服才這麼做,然而當下的不適感、委屈感跟陰影卻都是女方在承受。 激烈的指愛跟潮吹一樣,都是為了讓男優的手指動作看起來更厲害的演技。男生都想學些簡單易懂的必殺技,他們只想知道做了什麼能保證達到高潮,一次就上手的技巧。為了回應觀眾的需求,於是男優「發明」了激烈的指愛,但這些其實都是幻想。 以指愛聞名的男優中,有人不斷地向大眾宣導「請好好疼惜女生,讓她放鬆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拍攝時,還是具有衝擊感的指愛畫面比較能讓觀眾有記憶點。 請用一根手指,輕柔不用力 指愛時根本不需要強調力道。AV 男優在指愛時手指並沒有在動,而是以手肘為支點,做出輕柔晃動手指的感覺。用手腕當支點指愛的話勢必會很累,肌肉很快就會痠痛。但如果用手肘作為支點就不太會累,也不會讓女伴感覺到有施力,自然也不會痛。 至於指愛時要幾根手指,A 片的標準都是兩指起跳,但其實一根手指就很夠了。使用兩根手指以上的指愛,確實會讓人有「好像比較強」的錯覺,但真的不需要。話說回來,拍攝時確實有女優會講明「指愛只能一指,不然會痛!」真正上場時,自然不能插入兩指。 另一個絕不能做的事,就是用手指使勁地在女性陰道挖啊挖,千萬不要,手指動作慢慢地就好。或許你覺得自己跟 A 片裡的男優比起來好像太普通了,但重要的是放慢速度,觀察女生的反應,給予最溫柔的碰觸。 別忘了把指甲修剪乾淨的基本禮貌。女性的私密處非常敏感細緻,一被指甲刮傷就很容易出血,也有可能因傷口帶來其他疾病風險。但是剛剪好的指甲會太利,也不適合,得用指甲銼刀修圓才行。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推薦閱讀:「對女生來說,性愛是一種溝通方式」日本男優一徹:性愛開始前,最重要的是「氣氛」和「前戲」) 比起讓女伴高潮,我更在意傳達愛意 據說只有兩到三成的女性能達到陰道高潮,可以想見,女性的陰道高潮是個奇蹟。所以,不需要被「絕對要讓女伴高潮」或是「一定要弄到她潮吹」這類不必要的想法綑綁住。 如果你為了「讓她高潮」而埋頭苦幹,也會為另一半帶來壓力。搞不好她因此而假裝高潮,好從這沒完沒了的指愛中解脫。 最重要的是「不要太拚」!什麼都比不上你對她表達「能跟妳做愛真的好幸福!」的心情來得重要,請好好重視它。 ◆ 指愛不需要激烈,用手肘作支點輕柔晃動手指就好。 ◆ 能達到陰道高潮的女性只有兩到三成,別拚過頭! 本文摘自一徹的《女生最想要的舒服愛:AV 王子一徹的耳邊真心話,陪妳享受酥、麻,帶點微暈眩的愛愛技》。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女生最想要的舒服愛:AV王子一徹的耳邊真心話,陪妳享受酥、麻,帶點微暈眩的愛愛技》 September 23,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Db0JV

另一半不上進怎麼辦?給獨立的現代女孩們:麵包自己賺,你給我很多很多愛就好 https://ift.tt/3lWsXgt 其實你抱怨伴侶的「不上進」,有沒有可能是你對未來感到焦慮的一種投射呢?一段親密關係之中,最重要的是⋯⋯? 最近「上進男友」話題在社群上被熱烈討論。問題是這樣的:另一半不努力考台大,該分手嗎? 有人說:「很多優秀的創業家,不一定畢業於台大。」 也有人說:「中字輩大學未來發展潛力也很大⋯⋯」 原 PO 女生認為,自己考上台大,男友明明可以拚指考或重考,卻選擇學測申請上的中字輩大學,這樣不上進的另一半怎麼一起共創未來? 看文以上的敘述,我不禁感到疑惑:等等,現在到底是在面試員工,還是在找伴侶? 許多人在討論學歷有用無用、台大含金量、中字輩大學未來出路、英雄不怕出身⋯⋯等,焦點都放在「潛力」、「未來發展」,論證中 O 大學畢業獲得成就的可能性。但你心目中的理想伴侶,標準如此單一嗎? 圖片|Photo by Celine Lityo on Unsplash 以前的我,喜歡上進的伴侶 以前的我,不喜歡不上進的對象。 前段時間聽友人抱怨另一半。學經歷一般,工作不穩定,沒存款、沒車沒房。他要對方多看書、學新東西,對方也只是敷衍了事,休假就打電動、上 PTT 嘴砲。28 歲的友人越來越焦慮,這樣下去該如何是好?他說他不得不為彼此的未來考慮。 「既然受不了,為什麼不分手?」 「可是⋯⋯」 我知道所有的重點,都在「可是」後面。 「他對我很好呀,很能接住我的情緒,生活在一起也蠻舒服的⋯⋯」 愛情跟麵包,大概是自古以來最困難的抉擇之一了。 (延伸閱讀:「我很愛你,卻越相處越累」影響親密關係的九種問題)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上進的男生。 這些年我交往過白手起家的實業家、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創業明星、著名創投基金一把手、頂刊滿手的學術天才⋯⋯性格背景各異,但共通點都是非常聰明、非常努力、非常自律的上進男士。 每天跟這類人相處聯繫,整個人狀態是非常積極的。 這樣的對象不但能以身作則督促自己要更努力、更自律,還有本身的人生閱歷與資源加持,大大打開我的視野見識。 很感謝曾一起走過的路,現在也多是保持良好關係的良師益友。 但這類型的關係,多半沒什麼時間相處。 約會吃個飯提前一個月敲定,行程以半小時為單位安排(有時候還要跟彼此的秘書確認時間)。出差間隙中找出一點點重疊時間喝個咖啡,已經是最大的誠意。 更不可能有時間浪費在處理情緒,那些幼稚的不開心,多半被吞沒在忙碌的工作中。 這是你想要的關係嗎? (你會喜歡:心理測驗|5 種情緒排名剖析你的「內、外在形象」:你期待理想情人究竟是⋯⋯?) 現在的我,更在意的是兩人的關係 近年的情況有點改變。 「他現在在幹嘛?」每當提及伴侶,我通常要先回應他人的提問。 有一次去開婚姻家庭研討會,被一個前輩苦口婆心的勸說,當場就要拉群給我介紹一個身價兩億 RMB 的單身實業家,一直說對方多靠譜多有錢,找對象就要找這種上進又有實力的。 (我內心 OS:這位婚姻家庭治療師是在幹嘛???) 在心理師同事們多年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開始覺得,一個人上不上進也許不該用收入和職涯發展來定義,甚至根本不是關係中的關鍵變項。 兩個人是否能夠接受彼此的狀態? 是不是在一段彼此都想要的關係中呢? 重要的是自己在關係中到底想要什麼,我想這比收入和職涯發展重要多了。 圖片|Photo by YUJI on PIXTA (同場加映:「爭吵」是改善關係的關鍵?給在一起很久的伴侶:抒發情緒可以,避免無意義的發洩) 其實抱怨很可能是自己心中焦慮的投射 至於友人的另一半,到底要不要督促對方更努力、更上進呢? 唉,我只能說,如果你的督促有用,早就有用了。 「他沒有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呀。」 一個人能為自己負責,也就可以了。 你自己心中設定好能為對方負責到哪的底線,有些人廢廢的也蠻可愛的。 有時候我猜想,當一個人為另一半的「不上進」感到焦慮,是不是一種對自己未來焦慮的投射呢? 這好像是一種預設,我把未來過好生活的期待,寄託在另一半(通常是男性)的身上。 你沒辦法靠自己過上理想生活嗎? 我個人是不太推薦在關係中只選麵包啦。 現代人不夠窮,沒辦法為了麵包忍耐太久的。可以忍耐幾個月、幾年,但絕不能忍一輩子。 以我而言,在關係中我需要的情緒涵容和陪伴,遠比金錢名利重要太多了。 「麵包我自己賺,你給我很多很多愛就好。」 獨立的現代女孩們,你們有這個底氣。 September 23,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WsXgt

如何判斷伴侶的承諾是否真心?關係心理學:不願意承諾者的 3 種可能原因 https://ift.tt/39wMePE 一段感情很難永遠都處於雙方都滿意的狀態,不過這個時候,承諾就成為了維繫感情的關鍵!你們一樣會遇到許多難題,日子照樣令人頭疼,但有了承諾,這些困境都會更容易地過去。   文|Chris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畫大餅」其實是想利用承諾的價值 「畫大餅」的本意是一種虛偽的承諾。當一個人做出「沒把握能做到的或者根本做不到的」承諾時,往往被認為是在荒唐而不切實際地「畫大餅」。 我們都知道,「畫大餅」之所以行之有效,重點不是在「畫」上,而是在這個「餅」上——在承諾給親密關係提供著重要的價值上。研究者 Wieselquist(1999)等人運用週期性增長模型,闡釋了「承諾」對維持長期關係中的健康和活力的重要性: *親關係行為(prorelationship behavior):為了關係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的行為,比如對伴侶的遷就和犧牲。 當一個人觀察到伴侶做出親關係行為時,他對伴侶的信任會逐漸增加,依賴度也會隨之增加,他對關係的承諾感便因此上升。 而這種承諾感將會激勵他也做出親關係行為,他會願意更多地付出,這時當伴侶觀察到他的行為,伴侶的信任也會逐漸增加,依賴度、承諾感也相應增加,於是兩人進入一個良好的互動循環中。 研究表明,承諾會讓人們選擇做出更多有利於雙方利益(reciprocal)和長期發展的行為(Bloom& Bloom, 2013)。 真心承諾的伴侶們會更願意為維持關係而讓步,伴侶間會出現順應(accommodation)現象:在矛盾中,他們會主動用建設性的溝通替代負面的衝動行為。 同時,伴侶間會產生認知依賴(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人們的自我定義會發生變化,不再將自己視為單獨個體,而將自己和伴侶看作一個更大的整體,更多地使用「我們」等複述稱謂。 更重要的是,真心的承諾意味著人們知道自己選擇了一種「從當下到未來」的關係。 心理學家將關係中的承諾感定義為人們「渴望持續一段關係」的意圖。做出承諾的人希望擁有的是一段有未來的長期關係 ,因此選擇主動「放棄其他可能」(Weigel et al., 2006),更忠誠地投入這段關係。 某種意義上,承諾在親密關係中就像指南針一樣,指導了兩個人未來的方向。 圖片|Photo by Denise Jans on Unsplash 而「畫大餅」的話術,其實就是想通過提升關係承諾度來影響這個循環。然而,我們很容易發現,在承諾之後沒有實際的親關係行為,這個循環是不會良好地運作的。只有在承諾後付出真正的行動,才可以起到長期改善親密關係的作用。 在親密關係中真正有價值的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承諾,所謂的「畫大餅」技巧不過模仿了承諾的「形」。 然而,在這個「海王」「養魚」成為熱詞的時代,好像越來越多的人難以真誠地表達承諾,即使他們是發自內心的承諾,也會調侃自己是在「畫大餅」,顯得自己沒有很認真。 (延伸閱讀:違反承諾是隱性的抗議?關係心理學:在愛情中適度抽離,才能看清關係的全貌) 為什麼會這樣?不願認真承諾,似乎變成了一種趨勢? 不願意認真承諾,背後可能有這些原因—— 在過去十幾年,伴侶間能做出的最大承諾之一 ——結婚的人數明顯減少。「難以承諾」似乎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討論這背後的原因: A. 社會文化影響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工業化程度越高、越富足,人們對單身和晚婚的包容性也越高(South et al., 2001)。教育等資源的普及,讓人們變得更獨立,與過去相比,女性更可能不再需要依靠一段關係生存。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人們對有承諾的關係的需求就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在交往時更願意追求承諾以外的東西——更多的快樂和享受,更少的麻煩和付出。 B. 個人經歷影響 一個人是否傾向於做出承諾還受其個人的經歷和經驗影響。 在依戀類型中,迴避親密(包括疏離型和恐懼型)程度更高的人會傾向於不在關係中做出承諾。 其中,疏離型抗拒承諾,他們害怕承諾帶來的互相依賴與親密;而恐懼型的狀態則是「渴望而不敢於」——他們會擔心伴侶會忽然變心,不能一直保持承諾,於是通過不做出承諾,來避免自己可能會受傷害(Weigel & Ballard-Reisch, 2014)。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對失去的焦慮(loss anxiety)」 , 這種焦慮的核心是深深的不信任——看起來是不相信別人,更深處是不相信自己值得(Stanley et al., 2010)。 另外,在人格特質方面,自戀型人格的人更不容易做出承諾。 自戀者進入關係是為了滿足自我增強(self-enhancing)的需要,伴侶是他們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工具,如同裝飾品。因此,自戀者始終會尋找更好的替代選擇,他們不願意給出承諾,因為他們不希望陷入在一段長久的關係中,從而錯失可能的「更好的」伴侶(Campbell & Foster, 2002)。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C. 人際互動影響 人際關係專家 April Masini 提出,朋輩壓力(peer pressure)可能是當今人們害怕承諾的重要原因。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符合社會規範和適應周圍潮流的狀態,當感覺自己與同齡人不同時,會感到非常大的壓力。 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我們越來越容易感受到同齡人對承諾表現出的不在意和輕視,於是,人們會潛移默化地認為,認真地對一段關係做出承諾,可能面臨著失去「潮流」的認可,顯得傻里傻氣,這增加了人們對承諾的顧慮。 (同場加映:為什麼對方總是忽冷忽熱?關係心理學:逃避型戀人,很難許下天長地久的承諾) 我們需要知道,承諾不應該是一場「博弈」 在做出承諾前,你會有這樣的權衡嗎: 「我做出承諾後得到的東西,是否值得那些因為承諾我需要放棄的東西?」 如此的比較,無異於將承諾看作是一場與伴侶的博弈。當你反覆權衡、苦心算計,是否忽視了承諾本來的意義呢? 相愛相伴的承諾本應該是人們最本能的、最發自內心的告白,而不是利益比較之後的最優解。其實關係中的平等從來都不是等價交換的意思,絶對的公平在感情中是不存在的。很多關係中,都會有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但兩個人仍然可能是幸福的。 對於每個人而言,承諾感本身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伴侶間願意承諾的程度不同是常見的,同時也會隨著關係的進展而變化。人們對一段關係越滿意,就會越希望留在這段關係裡,希望能繼續從伴侶那得到快樂(Miller, Perlman & Brehm, 2007)。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相反,當親密程度與原有承諾水平(commitment level)不一致時,可能加劇我們的焦慮(Stanley et al., 2010),以致恐懼進一步的承諾——陷入惡性循環。也就是說,當兩個人的感情實際已經更進一步,但是承諾水平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是最容易出現承諾恐懼的時候。 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有一段感情永遠處於雙方都滿意的狀態。這時,承諾就成為了維繫感情的關鍵。承諾並不會防止任何挫折、難過和懷疑的出現,但比起沒有承諾的關係,它會讓這些起伏更容易過去。 (你會喜歡:「愛情需要承諾,但承諾不等於婚姻」:婚姻是我們最好的歸宿嗎?) 如果你正處於一段缺乏承諾感的關係中,或許以下幾點可以幫助到你: 1. 首先,我們永遠無法通過逼迫在關係裡得到任何東西 沒有親密和激情的承諾關係只是「空愛」(empty love),僅僅是兩個人在一起搭伙過日子(Miller, Perlman & Brehm, 2007)。因此,不要強迫他人許下承諾,當然,也不要強迫自己。 2. 其次,我們要學會去信任 如果對方缺乏承諾,試著信任對方的出發點並不是傷害。如果自己是難以承諾的人,那麼試著去信任自己,去信任這段關係。正如前面的模型所示,我們的信任能夠讓雙方對關係都有新的認識,從而影響我們做出下一步的決策。 3. 最後,無論承諾感的缺失是來源於我們自己還是伴侶,梳理原因和認清阻礙都是十分必要的 當我們和伴侶一起坐下來認真探討這段關係的阻礙時,我們就已經邁出了通往幸福的第一步。 要知道,「畫大餅」容易,真心的承諾卻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參考資料: Bloom,L. & Bloom, C. (2013). Commitment: Myths and Reality. Psychology Today. Brockway,L.S. (2015). 3 keys to marriage success: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The Huffington Post. Miller, R. S., Perlman, D., & Brehm, S. S. (2007).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ost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Campbell,W. K., & Foster, C. A. (2002). Narcissism and commitment in romanticrelationships: an investment model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28(4), 484-495. South, S. J., Trent, K., & Shen, Y. (2001). Changing partners: Toward a macrostructural‐opportunity theory of marital dissolu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3), 743-754. Stanley,S.M., Rhoades, G.K., & Whitton, S.W. (2010). Commitment: Functions,formation, and the securing of romantic attachment.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Review, 2(4), 243-257. Sternberg,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Sternberg, R. J., & Kastely, J. L. (1990). 9. A Duplex Theory of Love. In 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pp. 184-199). Yale University Press. Weigel,D. J., Bennett, K. K., & Ballard-Reisch, D. S. (2006). Roles and influencein marriages: both spouses' perceptions contribute to marital commitment.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35(1), 74–92. Wieselquist, J., Rusbult, C. E., Foster, C. A., & Agnew, C. R. (1999). Commitment, 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and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5), 942. September 23,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wMePE

違反承諾是隱性的抗議?關係心理學:在愛情中適度抽離,才能看清關係的全貌 https://ift.tt/39wjG96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擁有的很多,很多的回憶、很多的情緒,但有時候太過充盈,反而容易陷入僵局。試著以「局外人」的全新角度來觀察你們的衝突,「適度抽離」將能昇華你們之間的關係。 文|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段時間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聊起了大家和自己對象發生過的各種矛盾。 和朋友出去玩得太晚了、在陪對象時不夠積極主動,發給對方一大串消息只收到一個表情回覆⋯⋯不管是習慣激烈爭吵的,情緒一上頭就想轉身就走的,還是悶在被子裡自己大哭的,都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獲得了強烈的共鳴: 「談戀愛有時候真的是太讓人上火了!」 比如某位成熟的人類朋友,前兩天和對象關於《脫口秀大會》裡的選手到底誰更好笑,吵到不歡而散。朋友事後回想覺得自己很幼稚,可是在當下情緒就是很上頭。 這位朋友反思自己:但凡是和朋友討論這些個問題我都不可能這樣,和好後我倆覆盤,都覺得自己挺無聊的,但當時真的就是上火了。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關於戀愛中的「上火」。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戀愛中特別容易上火,是很多情侶都有的問題 不少人在朋友之間可能脾氣隨和,談起戀愛卻很容易上火。 其實,這並不是由於關係出了問題或是我們的性格有缺陷,而是很多時候,愛情就是這樣的。諸多試圖定義浪漫之愛的哲學觀點往往認為,浪漫之愛是一種富有激情的愛意(Burton, 2017; Whitbourne, 2012)。 我們都知道愛情會讓我們熱烈地渴望和眷戀對方,但那只是關於激情的一部分。富有激情的愛意,既使得我們在戀愛時感受到強烈的快樂,也使得我們對關係中的小風浪更加敏感(Whitbourne, 2012)。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戀愛更容易讓人上頭,它也同樣容易讓人「上火」。強烈的快樂和痛苦,都源於我們愛情中的激情。 比如,不涉及原則問題的意見不合,在朋友之間可能只是幾句有來有回的討論,可情侶之間意見不合就很容易發生爭吵,甚至鬧分手。 又或者,午飯吃什麼,週末怎麼過,對方每次回消息隔了多長時間——在朋友之間可能完全不會被留意到的小分歧,放在情侶之間很有可能引發一場惡戰。 不過,保持一份熱烈的愛情與避免在愛情中「上火」並不衝突。我們只是不能時時刻刻地都過度投入愛情,而需要偶爾地抽離出來。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反常識?投入感情難道不是件好事嗎?怎麼會存在過度投入呢? 請接著往下看。 (延伸閱讀:有勇氣在一起,也有勇氣分手!關係心理學:你心疼的,其實是自己投入的青春) 適度抽離,是因為我們偶爾要在感情中扮演局外人 一聽到「抽離」二字,可能有人理解為保持冷靜,或者和伴侶保持距離,不過這都不是抽離的含義。 適度抽離,指的是在情緒激烈的時候,短暫地從情緒中跳脫出來,在內心產生一個觀察自我(observing self)。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帶任何評判和立場,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也觀察自己與對方互動時發生的一切。 這種做法來源於格式塔療法中的一個哲學概念——創造性淡然(creative indifference)。該概念由哲學家 Salomo Friedländer 提出,它並非漠不關心,而是一種不偏頗、無偏見、也不抱有任何目標的態度(Mann, 2010)。 舉個例子,當一對與我們並不相識的情侶吵架時,他們兩個與我們沒有關聯,也沒有利益相關,我們完全不對這段關係寄予期待,也不會希望他們的關係導向任何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比當事情侶更客觀地探索和瞭解他們之間的互動方式。 在感情中,我們因為熱烈的愛意而投入和沉浸其中,但也因此很容易執著於自己的目標和想法,導致雙方都對彼此的渴求和需要有了盲點。 如果能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感情,適當地從沉浸狀態中短暫抽離出來,不被情緒帶來的偏見影響,反而會給予關係更多的探索和成長空間。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局外人的視角,是如何讓我們的戀愛越變越好的? 在關係中發生分歧時,我們的關注點往往集中於自己對於這件事的解讀。 「怎麼這樣啊!天啊他到底聽不聽得懂我說的話?!」 長期的關係中,這些解讀加之我們的交流習慣,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關係溝通模式和我們對於關係的判斷—— 「又來了,每次都這樣!他就是這麼自私!」 這樣一來,強烈的情緒成為了我們關係溝通模式的一個部分,使得我們很容易因為類似的事件引發爭吵或者是激烈的情緒,但總是很難改變這樣的溝通方式。適度抽離,則是在幫助我們跳出固有的關係模式。   心理學家 Douglas LaBier(2010)用一對生活中挺常見的情侶舉例,詮釋了適度抽離對關係的好處: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這對情侶的相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常見的需求-撤退模式(Demand-Withdrawal interaction pattern),即一方不斷地要求對方回應自己的需求,而另一方則不斷地向後撤退,試圖迴避伴侶的需求。(Papp et al., 2009) 過去,這種溝通模式讓雙方都感到疲憊。而這一次,其中一方嘗試著運用適度抽離,以局外人的視角審視自己的關係。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他既不否定這些觀察,也不為自己的行為找什麼藉口,而是全盤承認他看見的現象。接著,他開始觀察自己伴侶的反應,只當伴侶是在戀愛關係中發牢騷的人,而不將他看作自己的伴侶。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對伴侶的觀察使他開始共情對方的憤怒,這為他打開了改變固有溝通模式的可能。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並沒有在適度抽離時否認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試圖改變伴侶的態度。而當他在適度抽離中完成了自己的觀察,回到自己的角色中時,他擁有了比往常更全面的對雙方關係的覺察,而這些覺察自然而然引發了他對伴侶的共情(LaBier, 2010)。 (同場加映:海苔熊的 4 個緩解焦慮練習:試著把自己抽離身體,去看著房間裡這個很憂愁的人) 適度抽離,也是長期關係中保持成長性的方式 前文提到,「上火」是很多戀愛關係中都存在的現象,但它並不等於這段關係很糟糕,或者不健康。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去學習這樣一種技巧呢? 其實,通過適度抽離所達到的創造性淡然的狀態,在格式塔療法的理論中,也被視作一種豐富的虛空狀態(fertile void),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任何已知的存在可以限制未來,是一切發展的零點,擁有無限的可能性(Chew-Helbig, 2020)。 這有點類似老子《道德經》裡「有生於無」「天地不仁」所蘊含的不偏不倚的超然。正是因為在「無」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才能誕生出「有」;而天地不偏不倚,沒有偏好,不帶偏見,不對萬物的發展作出限制和干涉,才能讓萬物順其自然地發展。 關係中我們擁有很多,情緒也好,對於關係和彼此的理解也好,都很美好。但有時候太過充盈,也讓我們的關係失去了創造更多可能並保持成長的能力。這或許也是不少人抱怨熱烈的愛情難以持久的原因——當愛情形成了慣性和固有模式後,我們的熱情往往會逐漸消退。 在愛情中創造零點,則是讓關係持續處於「尚未盈滿」的狀態,從而給予關係繼續發展的空間和可能。 這時候,我們不僅暫時跳脫出自我的侷限,也不再需要去符合社會規定的戀愛腳本。沒有任何既定的腳本可以規定我們關係的模樣,而我們也可以去充分地探索只屬於我們彼此的相愛的方式。 熱情也可以不再隨著時間消退,因為我們的關係有了不斷向上成長的動力,而這份動力又滋養著我們對於關係的熱情。 (你會喜歡:泰辣專文|好的關係,是兩個人都在這段關係中感到自在) 如何學會在「上火」時,適度抽離? 在愛情中感到「上火」的時候適度抽離,最大的難點往往在於我們過度沉浸在激烈的情緒當中。因此,學會適度抽離的第一步,就是在體驗到過於強烈的情緒時,學會自我疏離(self-distancing)。 沉浸在強烈的情緒中,我們的行為和看法都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自我疏離則是幫助我們和自己的情緒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不被情緒所掌控。 一個簡單的辦法是,當我們陷入強烈的情緒中,可以嘗試第二或第三人稱。比如,問問自己: 「你現在為什麼生氣?」 「xx 最在意的點是什麼?」 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拉開與情緒的距離,避免深陷情緒的漩渦。當我們能夠和情緒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之後,我們就可以嘗試著用實驗性的心態來看待關係中的矛盾了。 可能不少人曾嘗試過用不同的方式讓戀愛不那麼容易上火,但並不是每種方式都有效果。這時候,我們很容易感到挫敗,並因此下論斷認為這些問題是無解的。 圖片|Photo by Oscar Keys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小虎老師專欄|在家工作,如何與「整天相處」的伴侶維持溝通品質?) 實驗性的心態,則是把我們關係中的每一次嘗試都看作對於一個假設的檢驗,並承認自己目前對於結論處於未知狀態。 「上一次我們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但失敗的,下次換別的方法會更有效嗎?」 「那次之所以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對彼此都有誤解。」 「這次雖然很難過,但沒有像上次那樣情緒崩潰,或許我比上次做對了些什麼?」 以實驗性的心態看待關係中的矛盾,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時,即便是失敗,我們也能夠從中獲得對關係和彼此更新的理解。或許理想中的 100% 互相理解與合拍很難達到,但探索和實驗性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每次都離它更近一步。 當然了,這樣的心態意味著我們在關係中會需要反覆地踏出自己的舒適區,嘗試一些我們不習慣的溝通方式或是相處節奏。 在嘗試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覺得尷尬、不自在,但這些感受恰恰說明我們正在向未知的,無限的可能打開自己。因為,最舒適的狀態永遠是停留在我們最熟悉的相處模式中,但停留原地也意味著停滯,意味著我們的感情無法生長,而成了一種消耗品。 所以,不妨大方坦蕩地承認這些不舒適的存在,它正是我們在愛情中富有熱情,渴望成長的證明。 笨拙而熱烈地去愛,去成長吧。❤️ 參考資料: Burton, N. (2017).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iendship and Love? Psychology Today. Chew-Helbig, N. (2020). Amendt-Lyon: Creative Indifference & Gestalt Psychotherapy. Chew-Helbig Psychotherapist. Labier, D. (2010). A Declining Relationship? Recharge It Through "Indifference". Psychology Today. Mann, D. (2010). Gestalt therapy: 100 key points and techniques. Routledge. Papp,L. M., Kouros, C. D., & Cummings, E. M. (2009). Demand-Withdraw Patterns in Marital Conflict in the Hom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2), 285–300. Whitbourne, S. K. (2012). What Is the Passion in Passionate Love? Psychology Today. September 23,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wjG96

「你的獨特,正是你的不凡之處」《療傷之書》:你比你想像的更好 https://ift.tt/3kC1mBL 生活混亂時,請為自己讀篇《療傷之書》,一天一篇金句/段落,陪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步調。 文|辛蒂.史碧格 就某種意義而言,我並不那麼適合寫正向思考的書。我這個人實事求是,從小就不習慣樂觀看事情。 我媽對孩子十分保護,她的教育方式很嚴格,但骨子裡慈愛心軟,全心全意在家帶小孩。她總共養育四個孩子,二十歲就生了第一胎,我們幾乎都靠她拉拔長大。我爸愛喝酒,為人海派,是個四海為家的藍領階級,直到我八歲,才總算常看到他在家。 我家所在的社區很窮,不太可能有社區支持力量,我和三個哥哥都是問題兒童,人生際遇並不很順遂,總感嘆這個世界不公平,但也只有認了,盡人事聽天命,一切向前看,不為已發生的事情懊悔。 長大以後,即使有了其他寶貴的人生感悟,但我一樣實事求是。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富足和匱乏、仁慈和殘酷、希望和絕望並存。我也發現人生像極了柳橙,有苦澀有甜美,它不會只有快樂或痛苦。 我體會到,擁有在黑暗中看見光明的能力,可以讓世界敞開,讓心充滿熱情,但我也知道這是一種自由選擇。除非頭腦清醒、有足夠的勇氣,否則不可能放下負向思慮,選擇正向思考。 當我沉浸於各種修心練習,例如:瑜伽、冥想、佛學、印度教及古老智慧,尤其是正向心理學時,這些感悟終於進入了我的生命。 (延伸閱讀:「往後餘生,不想只是機械式過活?」7 個正念練習:放下執念,深深地傾聽自己) 正向心理學幫助我培養正向、慈悲和知足的心態,讓這些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形中加強了我的恆心、毅力和韌性,以及從創傷中成長的能力。 當有了這些特質為基礎,我在三十五歲轉換職業跑道並創業有成。如今我每天練習和教授正向心理學,擔任策略企業教練和個人組織轉型講 師,一切都是以正向思考為本。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請先灌輸自己這個最強大的信念:你可以有自覺的轉念,進而轉化大腦。無論身為什麼種族、身處何種社經地位或宗教背景,你都有能力轉念! 念頭會如何形塑大腦呢?大腦有神經可塑性,一輩子都能夠建立新的神經鏈結,進而改變結構。每當有新的念頭出現,便會建立新的神經路徑,如果相同的念頭反覆出現,當然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這就是為什麼反覆練習修心,如正向思考,可以讓大腦變得更正向。 不過,保持正向未必容易,因為大腦有負向認知偏誤(negativity bias)。基本上,人腦天生就是會傾向留意壞消息;怪不得相同強度的負向和正向經驗,負向經驗總會影響人心較深。 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博士(Barbara L. Fredrickson, PhD.)是知名的正向心理學家,著有《正念》(Positivity,暫譯)一書。她指出,大約要有三個正向思考,才能夠抵掉一個負向思考。 你不妨想像一個天平,槓桿的兩端分別放著羽毛與小小的碎石,天平當然會朝碎石的一端傾斜,畢竟要三根羽毛的重量才能夠抵過一顆小小的碎石,所以我們需要大量的正向思考,來抵消負向思慮對大腦的影響。 因此,當你自主決定善用正向思考能力,就是在施展強大的轉念魔法。 思考方式改變了,你就可以改變行為和你自己。 這本書充滿了智慧、勇氣和靈感,帶領你體會正向思考和正向心理學的力量。每天輕輕鬆鬆的讀一則內容,你的心態便會從緊抓著負向經驗不放,轉而擁抱希望、鼓勵、勇敢、韌性和可能性。 我希望的是,你每多翻閱一頁,就更有力量在生命中展現正向、善意和勇氣。至於那些沮喪、提不起勁的日子,我也希望這本書可以安慰你,讓你再度整理好自己,試著從寬恕、韌性和愛的角度體驗世界。 衷心希望你能在這本書找到需要的句子,幫助你在這個荒唐瘋狂的世界,好好的療癒、生活、愛人、成長,以及做自己。你會從字裡行間,逐漸找回慈悲,感到被人理解。你所擁有的特質—無論優點或缺點,都會為你帶來力量。 圖片|和平國際 提供 (推薦閱讀:總是沒由來的心情不好?愛自己練習:試著關懷自己一天過得好不好) 如果你準備好了,真的準備好了,就一起來邁向最美好的人生吧! 1. 活出你的真理:找出適合你的方式,活出你瘋狂的真理,特立獨行。每一次呼吸都要提醒自己,別人叫你不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想做, 你大可去做。你已經是大人了,你要自己決定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快去吧,起身而行。 2. 包容:花時間勇於覺察你的自以為是,以免你缺乏愛與包容。用心聆聽別人的故事,接納跟你不一樣的人。你不一定要改變自己的信念,你只要放下評斷心或防衛心,虛心接納別人的信念就夠了。別人有權利做自己,你也是。 3. 放下「應該」的練習:列出你該做的事項,不要想太多,寫就對了。然後,問一問自己,這些事情是誰說應該做的。有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自願要做,卻因為做不到而自責。 這些「應該」可能是基於罪惡感或責任,甚至是別人的期望。你今天迫於責任所做的決定,對你現在的生活有沒有好處呢?能不能實現你想過的人生呢?回頭審視你該做的事,凡是對現在生活無益的一律刪除。做個深呼吸,享受自己做決定的自由,決定你想做、決定你非做不可的。 4. 愛自己和接納自己的正面肯定語:「我無條件的愛自己,一切皆如我所願。」 5. 說出來就會成真:「言語是魔法世界永不枯竭的資源,既能造成傷害,也能修復傷口。」—J.K.羅琳(J.K. ROWLING) 大聲說出你的夢想吧,彷彿你的夢想早已成真。對你的夢想有信心,每天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夢想。當你這麼做,全世界都會陪你共創現實,讓你更有勇氣大聲說出你的夢。 6. 憤恨對你毫無益處:憤恨的情緒,缺乏良善的意圖。心懷憤恨的人,承受的傷害最大,所以要盡量放下內心的憤恨。 7. 你比想像更偉大:別小看自己,你的偉大超乎你的想像。 8. 樂觀並非自欺欺人:「樂觀不是在自欺欺人,這世界恐怖而殘酷,美好而豐盛,這兩種說法都沒錯,不存在中間地帶。要強調哪一個事實,由你自己決定。」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 9. 勇氣是可以鍛鍊的肌肉:恐懼會讓你喪失勇氣、安於現狀。千萬不要這樣。你要持續向前,踏出一腳,再踏出另一腳,直到你超越恐懼為止。越是挑戰自己的恐懼,膽量會越大。 10. 你已經夠好了:你比你想像的更好。你聰明伶俐,一天比一天更聰明,更有韌性。不時提醒自己,你已經夠好了。 11. 練習找回最好的自己:與其花時間在意自己的缺點,還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想一想,你自己,以及你的想法、願景和計畫有什麼優點,你會更有餘裕可以實現。計時二十分鐘,寫出最棒的自己,列出所有的優點,一直寫到計時器響起為止。 接下來,花十分鐘寫你希望自己具備的特質(例如耐心),然後用第一人稱說出來,例如「我是有耐心的人」。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你會喜歡:常覺得「不值得、不夠好、我做不到」?試試這三步驟消除內心噪音) 12. 你比你的恥辱更強大:無論你最大的恥辱是什麼,恥辱都可能帶給你韌性,以及力量。記住了,你比你的恥辱更強大。 13. 允許你自己期望和做夢:無論這世界看起來有多破碎,你仍要夢想世界會變得更好。你是堅強的人,只要你允許自己,你的靈魂絕對會爬上每一個山巔。 即使你還沒有實現,仍要相信一切是可能的,否則一個沒有希望和夢想的人,還有什麼值得期待呢?在你的期望和夢想背後,藏著神奇的能量和意念。讓夢想成真吧!始終要相信夢想會實現。 14. 設定人我界線,對健康有益:設定有益身心健康的底線,別人才知道該怎麼對待你。尊重自己的需求,相信自己的直覺,別怕劃分人我界線。這不是在封閉自我,而是在建立健康的關係,對每個人都會有益,讓大家從關係中感受到愛與支持。 15. 選擇美:當你關注人生的美,就會更容易體驗到美,反之亦然。 16. 世界需要你的獨特性:做你自己就好了!你的獨特,正是你的不凡之處。這世界不需要更多想法行動相同的人,唯有獨特性可以催生靈感、包容和內在深層的美。希望你可以更有自信,勇敢支持別人,每一天都更貼近真實的自己。 本文摘自辛蒂.史碧格的《療傷之書:寫給為愛心碎、不受待見、過度努力的你》。由和平國際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療傷之書:寫給為愛心碎、不受待見、過度努力的你》 September 23,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C1mBL

「如果不能擁抱你,我的雙手沒有存在的意義」從單親媽媽到一代歌姬,安室奈美惠傳奇人生金句 https://ift.tt/2XFmcqS 相信許多台灣人也都是聽著「流行女神」安室奈美惠的歌曲長大的!出道 20 年後退隱的她,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中突破自我,並成為唯一一個日本在 10 代,20 與 30 代都擁有百萬銷量專輯的藝人呢? 日本殿堂級女歌手安室奈美惠在 2018 年 9 月 16 日宣告引退,不只讓全日本感到惋惜,引退消息也轟動全亞洲,而告別舞台的她,仍舊低調行善,默默捐出百萬善款,今年 7 月還獲得「紺綬褒章」褒揚。 9 月 20  日是安室奈美惠 44 歲生日,就讓我們一起來藉由金句回顧安室奈美惠耀眼且不凡的人生。 「我認為挑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安室奈美惠 安室奈美惠出生於日本最南方的沖繩縣那霸市,父親是琉球國士族後裔,母親是義大利裔駐沖繩美軍與琉球國庶民後裔所生的混血兒,因為母親的家世沒有被父親的家庭所接納,小小年紀的安室奈美惠 4 歲就面臨父母離異,母親在酒吧和托兒所努力工作,一手將安室奈美惠帶大。 擁有混血外型的安室奈美惠小時候就出落得相當美麗,12 歲那年被沖繩演藝學校校長發掘,14 歲組成女團「Super Monkey's」出道,為此她離開故鄉沖繩,一個人遠赴遙遠的東京追夢,正如她所說「我認為挑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成長過程面臨許多挫折,仍要迎向挑戰追求自己的理想。 「有段時間我不知道該怎麼定位歌手安室奈美惠,那時候沒有人告訴我,要怎麼走出自己的路。」——安室奈美惠 「Super Monkey's」發展並不順遂,但安室奈美惠一枝獨秀,團員還因此改名為「安室奈美恵 with SUPER MONKEY'S」,此時的她還曾轉戰跑道擔任音樂節目助理主持人,直到單曲《TRY ME〜私を信じて〜》爆紅開始建立起知名度,在面臨泡沫經濟打擊的日本,這首歌曲彷彿鼓舞了失意的日本人,安室也開始正式成為愛貝克思旗下歌手並且與恩師小室哲哉聯手,兩人的合作締造一首又一首百萬金曲,如《Chase the Chance》、《Don't wanna cry》和《You're my sunshine》⋯⋯等。 不過即便成功的光芒耀眼異常,安室仍對自己有疑慮,她說 : 「有段時間我不知道該怎麼定位歌手安室奈美惠,那時候沒有人告訴我,要怎麼走出自己的路」。 (延伸閱讀:蔡依林、范冰冰、安室奈美惠!處女座的字典沒有輸,只有拚) 「好像達成了一點點的成就,我沒有留下一絲悔恨。」——安室奈美惠 圖片| kaikoswitch.blog.jp 90 年代安室奈美惠穿著迷你裙,厚底鞋的青春俏麗的形象深植人心,在當初引發少女們爭相模仿,掀起轟動一時的「アムラー」安室現象,安室奈美惠此時的人氣已然到達顛峰,小室哲哉為她量身打造的《CAN YOU CELEBRATE?》總銷量達到 229.7 萬張,成為日本女歌手史上銷量最高單曲,但安室奈美惠僅謙稱表示「好像達成了一點點的成就,我沒有留下一絲悔恨」。 一定有溫柔的人正在等著你。 安室奈美惠 圖片|asahi 事業攀上頂峰,想不到安室奈美惠卻在 20 歲宣布閃電結婚,她嫁給大自己 15 歲的舞團 TRF 成員 SAM(丸山正溫),來自單親家庭的安室,渴望愛情和親情的擁抱,然而奉子成婚卻在當時民風保守的日本藝能界掀起軒然大波。 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五年,就像她的歌曲《a walk in the park》當中說地「一定有溫柔的人正在等著妳」,等待安室的或許不是前夫丸山正溫,而是在她生命中佔據重大意義的兒子溫大。 (同場加映:專訪魏如萱:得知懷孕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完了」) 如果不能擁抱你,我的雙手沒有存在的意義。 安室奈美惠 安室奈美惠在《Just You and I》唱出這段話:「如果不能抱著你,我的雙手沒有存在的意義」,不免讓人想起她在演藝事業打拚時期,卻驟然失去母親的痛苦,至今仍令粉絲感到相當心疼。 1998 年安室奈美惠面臨濱崎步、宇多田光還有椎名林檎等新生代女歌手夾擊,此時的她歷經婚姻破局、強敵夾擊和過氣質疑,仍舊讓自己站起來,同年年底她在 NHK 紅白歌合戰中亮相,再次演唱了《CAN YOU CELEBRATE?》,竟然迎來 NHK 紅白歌合戰史上最高歌手各別收視率 64.9%,也讓她當場感動地喜極而泣,然而過了三個月安室卻面臨母親被殺害的打擊,她取消所有活動到沖繩認屍,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我認為女性不管什麼樣子都很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美和個性。不需要刻意展現,只要維持自然的模樣,我覺得就是最美的。」——安室奈美惠 從失去母親的傷痛當中撫平情緒,2000 年安室奈美惠首張原創專輯《GENIUS 2000》以濃厚 R&B 風格強勢回歸樂壇,但卻是她首張未達成百萬銷售的原創專輯。 安室奈美惠仔細沉澱之後奮力轉型,改變曲風從偶像派歌手變身 R&B 歌姬,沉寂多時終於在 2008 年的新單曲《60s 70s 80s》大獲成功,讓她風光回歸暢銷排行榜,專輯再次突破百萬銷量,這也讓她成為唯一一個在 10 代,20 與 30 代都擁有百萬銷量專輯的藝人。 而不管是少女時代,成熟女人或輕熟女階段,安室奈美惠依舊充滿魅力,她說「我認為女性不管什麼樣子都很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美和個性。不需要刻意展現,只要維持自然的模樣,我覺得就是最美的」。 (你會喜歡:「美通常伴隨著很多跌跤」專訪謝盈萱:我喜歡我自己的美,即便別人一點都不認同) 25 年就像是一瞬間般短暫,但能夠成為讓大家真心相待的歌手,我真的很開心! 安室奈美惠 安室奈美惠從失婚的單親媽媽成功回歸樂壇,經歷了離婚、喪母、事業低潮,這些困難她都一一擊退,再次迎向輝煌的演藝事業,然而安室選擇在 2018 年急流勇退,最後給歌迷的感謝文是這樣的 : 「儘管引退,大家最後還是笑著送我出發,我打從心底感謝你們的溫柔和體貼。這 25 年中與你們一起經歷過的每件事,以及大家給我的那些支持和鼓勵,請讓我再次表達感謝之意。25 年就像是一瞬間般短暫,但能夠成為讓大家真心相待的歌手,我真的很開心。」 安室奈美惠在個人出道 26 週年紀念日,選擇離開舞台,但她留下的自信神采、堅毅精神和天后風範,永遠都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代傳奇歌姬。 原文出處:安室奈美惠44歲生日快樂!「日本流行女神」7大金句,引退3年仍舊是歌迷心目中的女王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安室奈美惠宣布引退,讓我們一同細數那些「安室經典」 北川景子結婚生子後人氣旺!盤點日本演藝圈媽咪藝人,上戶彩、杏都上榜 September 23,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FmcqS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對女生來說,性愛是一種溝通方式」日本男優一徹:性愛開始前,最重要的是「氣氛」和「前戲」 https://ift.tt/3ks7xIl 以女性向情慾片聞名的男優鈴木一徹,分享他在性愛過程中,如何讓對方感受到「愛意」與「安心」的技巧。 文|一徹 在性愛過程中,插入之前的氣氛營造和前戲很重要。 不少男性執著於插入時間的長短,不過對我來說,前戲跟插入的時間各占一半較為理想。確實有些女生不是那麼喜歡前戲,所以也不能以偏概全,不過大部分女性對於前戲時間拉長都是開心的。 享受接吻的樂趣 性愛過程中的前戲,我最重視三個部分:一是親吻,二是牽手,三是與伴侶的眼神交會,告訴對方:「能跟妳做愛,我真的好開心!」 不要急著碰觸對方的胸部或是私密處,先從牽手開始。男性向 A 片向來不管親吻或牽手,只會強調男女交合位置的特寫,但女性向 A 片則是甜蜜地不停地一吻再吻。 男性向 A 片還常有要男女演員伸長舌頭表現激烈交纏的感覺,因此有些劇組會要求演員互相舔來舔去,甚至還有唾液交換的畫面、「口水給我!」這種台詞。如果將這些情節照單全收,帶入私下的性愛是很危險的。 女性向 A 片中的綿密親吻多到什麼程度呢?幾乎可以說是「只要有空檔,就不斷用熱吻填補」那麼多!法式親吻尤其多,這種吻法光是四片嘴唇交疊就舒爽到令人欲罷不能。還有鳥啄式的吻,啾、啾,像小鳥般溫柔輕啄的淺吻也很常見。 其他像是將嘴唇分成六個區域,像蓋印章那樣印在對方的嘴唇上。人體的上下兩片嘴唇,在感知上有很微妙的差異,這樣的吻法就像是分區域地對嘴唇愛撫。 至於舌吻,就是將對方的舌頭視為性器官,像在幫對方口交那樣的吸吮。因為舌頭也是性感帶,這種吻法非常舒服喔! 這樣一連串各式各樣的親吻,少說也得花上兩、三分鐘。我通常會吻上五分鐘,這種感覺就像在跟另一半做能量的交流。據說,我好像是這一行裡親吻時間最長的男優,女優們回饋給我的意見也都是「接吻的感覺很棒」! 男性向 A 片不太會安排時間在接吻的場景上,但與女生做愛時,個人認為一定要多把時間放在親吻上「慢慢愛」。看影片可能會以為時間很長,但其實親身做的話,五分鐘一下就過去了。 請用享受浪漫時光的感覺,盡情地親吻吧!除了嘴唇,親吻臉跟全身肌膚都會讓女方有安心感。很多女生喜歡被親耳朵。不過,我曾聽說有人被舔耳朵而引發中耳炎,這部分還是要稍加留意。耳鬢廝磨的輕吻就很棒。 (同場加映:「一場性愛裡,男方達陣就宣告結束?」少女自白:過去那些拙劣的性愛,未曾滿足過我什麼) 牽手以及言語上的交流 我在親吻對方,或是舔舐對方乳房時會一直牽著女方的手。以前我在演男性向 A 片,時常被批評為「噁心」的牽手行為,放到女性向 A 片卻大受歡迎。 只要牽手就可以知道對方現在是不是很緊張。愛撫過程也牽著手,女方有沒有感覺、是不是會痛,你都感覺得出來。我非常建議藉由牽手,讓女生放鬆、有安全感。 圖片|Photo by voduy84 on PIXTA (你會喜歡:前戲、後戲有多重要?致親密愛侶:溫柔撫摸、蓋被子,能給對方滿載的愛) 不僅只是物理上的身體接觸,我也很重視言語的交流。我在女性向 A 片中常使用「妳好可愛」、「太美了」、「好舒服啊」等語言。注意,這時候千萬不要口是心非地說謊。看到哪個地方好,就直接稱讚讓你覺得好的部分。說話時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剛開始可能會害羞,但是女生應該會非常開心。 除此之外,我也很常伸手揉女優的頭髮「摸頭殺」,不少女性在被輕撫頭髮的時候都有感受到「愛意」與「安心」。如果你「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其實可以直說。 只要把跟對方做愛很開心的心情,努力傳達給另一半就好了。 本文摘自一徹的《女生最想要的舒服愛:AV 王子一徹的耳邊真心話,陪妳享受酥、麻,帶點微暈眩的愛愛技》。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女生最想要的舒服愛:AV王子一徹的耳邊真心話,陪妳享受酥、麻,帶點微暈眩的愛愛技》 September 2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s7xIl

為你挑片|《尚氣》:在美好社會,女人和男人本質不同,但「平等而相生」 https://ift.tt/3u2NjIf 「成為自己無疑是強大且迷人的!」從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看 Herstory 映麗、夏靈、凱蒂如何活出自己。(內文有劇情討論,請斟酌閱讀) 文|周悌 (上篇:為你挑片|《尚氣》: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四、Herstory:夏靈,見自己 Like father like son, but how’s the daughter? 台灣有首兒歌,歌詞是這樣的:「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這無疑是在映麗過世之後,小夏靈的生活寫照。 電影中有一幕非常經典: 經過幾場大戰,文武和十環幫架著尚氣、夏靈,和凱蒂回到深山裡的總部。在文武爸爸滿臉笑容地邀請下,妹妹與好友凱蒂跟著一臉不爽的尚氣走下直升機。這時,文武興奮地大喊:「我的兒子回家了!」十環幫全體低頭致敬。 接著,文武一轉頭,對手下說道:「把女孩子們帶到她們的房間。」 【場景:轉向屬於「十六歲」就離家的「少女夏靈」的房間】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女孩凱蒂,看著夏靈房間的牆壁上各種可怕的海報(主題是「前額葉切除」之類的,和床上可愛的小白熊形成強烈對比),忍不住說道:「妳爸爸超可怕的!比這些還可怕。」 「不用擔心,」夏靈說道:「只要妳一直點頭稱是,不要說話,他就會忘記你的存在。」 「這些年,我就是這樣過來的。」夏靈「平靜地」說道。和哥哥的名字「尚氣」(上氣)對應,妹妹的名字是「夏靈」(下靈)。這個「上下」之別,在媽媽過世之後,變成了小夏靈的陰影:從她的眼中,爸爸再也沒有看過她:「因為,」夏靈說道:「他說我會讓他想起媽媽。」 小夏靈的童年到青春期是這樣過的:在與世隔絕的幻境中,身處講究「尚武精神」的十環幫總部,小夏靈卻不能學武 (而她明明天份極高);在媽媽過世後,僅存的家人裡,爸爸不再搭理她,而最親的哥哥呢? 被嚇壞的小尚氣,逃跑了。 (在這裡必須幫小尚氣說一句話:如果我今天七歲的時候,媽媽過世了,而本該照顧好我們的爸爸是開始逼我練功和學英文,往國際化殺手的路線邁進,同時在我面前把仇家給「爆頭」;十四歲的成年禮是把對手幹掉,然後回來之後的獎勵, 是恢復「千年恐怖組織的榮光」⋯⋯,嗯,我應該也會嚇跑吧⋯⋯。) 無論如何,夏靈,一個被等待拯救的公主。答應三天後就會回來的尚氣,再也沒有回來,而是三天變成七天、變成一個月,變成一年,變成了一輩子。 「我花了六年才理解到,」夏靈說道:「我其實不需要他。」 圖片|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 (推薦閱讀:為你挑片|《尚氣》: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於是,夏靈不再等待,而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那個人」是誰呢?我想,應該就是那個和霸道的爸爸平起平坐,甚至高於爸爸的那個人吧。 根據夏靈的說法:「練武的時候,閉上眼睛,就會感覺到媽媽就在身後。」 所以,夏靈沒有把生命浪費在怨恨,反而是更積極地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天地:「爸爸不讓我進入他的帝國,我就建立我自己的。」而面對當初背叛自己,一個人逃走的哥哥,以及在故事的最終,負責要接手父親遺留下來的龐大帝國時,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夏靈的處理與和解的方式,總是有著極高的成熟與幽默感。 尚氣夏靈,「上下相生的靈氣」:或許兩個人的名字並不是優劣尊卑的順序性,而是像「太極圖」的陰陽相生,這也更符合大羅的哲學。在大羅,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學習武藝。在一個美好的社會裡,女人和男人本質不同,而是「平等而相生」。 五、Herstory:凱蒂,見眾生 由首位金球獎亞裔影后 Awkwafina 飾演的「凱蒂 Katy(aka 瑞文)」,無異是近年來漫威電影宇宙裡最精彩的人物。 和來自仙境大羅的映麗、以及武藝驚人的夏靈不同,凱蒂是我們身邊都可能認識的某個人:平凡、聰明,看似無憂無慮,卻始終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 如果說二戰世代的人們追求的是正義以及生命的延續(美國隊長表示:「I can do this all day」),泛嬰兒潮世代則是在蓬勃發展卻又冷戰對立的世界裡追求功成名就的快感(東尼史塔克表示:「I am Iron Man」)。 那麼,資訊世代的年輕人,面對著表面上物資充沛,世界卻停滯不前,所有的資源都已經在過去數十年分配完成,物價越來越高,機會越來越少,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只能背負著昂貴的教育投資,在衣食無缺的生活中,發現自己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必要好好努力。 正所謂:內捲已經沒有力氣,至少,我們還可以努力躺平。 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越是虛幻的地方,越為接近烏托邦,而越是真實的生活,就越充滿艱難。對凱蒂而言,最能形容她的困境者,或許就是電影《一代宗師》裡的那句名言:「人生最難翻越的高山,是生活。」凱蒂的生活是什麼狀態呢? 首先,她來自一個標準的移民家庭: 已經過世的外祖父:從湖南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新世界,期盼實現所謂的「美國夢」; 外祖母:保留了許多原生故鄉的習俗和價值觀。始終忘不了外祖父,每年清明都會固定帶著供品掃墓,覺得凱蒂的幸福和「什麼時候結婚」息息相關; 媽媽:在傳統東方觀念與西方價值中的嚴厲母親。認為「放下是美國人的觀念」,同時堅持用中文名「瑞華」稱呼凱蒂(另外一個擁有同樣堅持的人, 一千多年前出生的文武);但是另一方面,又給予了凱蒂近乎完美的教育,期盼她能成為女強人(美國夢的實踐); 弟弟:幾乎是整個家庭裡唯一能理解,或者說,和凱蒂處在同樣狀態的人。 而凱蒂的朋友們,則面臨著「長大」的壓力:必須穿上套裝,努力工作,成為一個「認真嚴肅(serious)」的人。 那麼,凱蒂的生活狀態是什麼呢?首先,無論她多麽深愛外祖父母,那個遙遠的東方世界離她真的太遙遠了,所以她使用的是英文名字,思考也是美式的,甚至會接指正(已經取得公民身份)的媽媽:「別忘了,妳現在已經是美國人了。」 再來,她是另外一個搭配英雄的傻白甜嗎?我們來看看凱蒂的人物描述: 她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的頂尖學生(honor student); 她有多聰明:根據凱蒂自己的描述,她所有的東西都是一學就會,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追求的目標了(這一段在後來的大戰證實了:剛剛學會射箭的凱蒂,第二天就射穿了大魔王怪物的咽喉); 凱蒂是個消極的女孩嗎:並不是!在電影的初登場,凱蒂就展現了積極性(一把搶過鑰匙,好享受跑車的奔馳),在巴士大戰中,她也豪不遲疑地接過方向盤,而不是把精神力氣放在慌張跟尖叫上;更重要的,她不是等待王子來到高塔救援的公主,她是主動出擊,「保護王子」的強大存在!她和尚氣的相遇,來自主動保護被霸凌的尚氣(幸好她沒有等到尚氣出手),在巴士大戰中,她挺身而出對抗搶奪項鍊的壞蛋(然後,尚氣就出手了),鐵籠大戰中,她押寶尚氣⋯⋯輸。 凱蒂就是這樣的角色:開朗,自信,沒有受過正式的武術格鬥訓練,卻必須面對比「實質的暴力」(夏靈面對的十環幫與澳門街頭)更為艱困的一切:那些總有人忙著告訴妳「妳應該是誰」的、無處不在的冰冷壓迫。 (推薦閱讀:長相被批評?《尚氣》女主角 Awkwafina:比起被刻板印象定型,我更主動告訴大家我是誰) 而這個壓迫,遠比任何暴力都傷人;因為,它摧毀的,是「人對自己的信賴」。 「我是為妳好。」(出自《血觀音》),沒有什麼比這個傷害性更大的了。 我想,對於凱蒂而言,「自我身份認同」被狠狠剝奪所所引發的寂寞,或許比知道自己是誰,所以隱姓埋名的尚氣,或者想建立自己的帝國,所以不惜孤身在街頭打鬥的夏靈,更為艱苦。 (非常東方文化地,「名字」再度成為電影中身份認同的關鍵象徵:恢復身份時,尚氣在飛機上嚴肅告訴凱蒂的,就是他的真實名字,而凱蒂不但無法用中文順利唸出尚氣的名字,連自己的中文名字也是在文武半壓迫的情形下,第一次出口。) 但這樣的凱蒂,無疑比電影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堅強。和那些擁有近乎超人的武術能力的人們不同,凱蒂面對危機時(無論是司機突然暈倒的巴士鬥毆、對抗吸食靈魂的異世界魔獸,或者,看到好友尚氣要去打一場應該會輸的鐵籠比賽),凱蒂都必須盡全力保持冷靜,以及最重要的⋯⋯幽默感。 是的,我始終相信那些困境中溫暖的「幽默感」是凱蒂最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之強大,甚至讓尚氣在無數次的困境中得以堅持下去。 於是,當凱蒂終於理解到自己的天命,並開始實踐時,世間的一切評論與期待都已經不再重要了,甚至可以和初次見面、拯救了半個宇宙的超級英雄「王」勾肩搭背地唱卡拉 OK。 圖片|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我想,終於成為了自己的凱蒂,無疑是最強大而迷人的了。而尚氣無疑是幸運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在他身邊並肩作戰的,是這樣的一位女孩:凱蒂。 September 22,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u2NjIf

「我怎麼這麼沒用?」關係心理學:親密關係也可能存著競爭關係 https://ift.tt/3hYGKBL 你曾在伴侶關係中,覺得自己「很沒用」嗎?親密關係裡,也存在著比較關係。從日劇《老公的那個進不來》分析,經營關係較少被理解的——「恨」。 文|王韋琇 沉淪在愛慾裡的呼救——從精神分析凝視《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該小說與日劇有著死氣沉沉的「難看」,好幾次,我轉去看韓劇《德魯納酒店》。 「為什麼,我轉走了?」我自問。 《德魯納酒店》女主角——張滿月她只要手掌一握,活人的行動,死人的魂魄,全掌握在手;相較於《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女主角——久美子,其避重就輕、懦弱又逞能的性格,使得事業、婚姻和親情的每況愈下,原來,我想轉開的是久美子從文字、日劇穿透出來的巨大無能為力,與濃烈死亡氣息。 「死」是久美子既壓抑卻又彰顯的攻擊,無論是朝向自我或是老公,而這個攻擊,與恨有關。 圖片|《老公的那個進不來》劇照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老公的那個進不來》:婚姻沒有「性」,還有愛嗎?) 親密關係中的嫉羨 在網路和實體書店裡,不缺經營親密關係的衛教書籍或文章,相對地,鮮少凝視親密關係裡的攻擊與其深層意涵。而帶著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視野,可以細細觀看久美子其一波波愛慾浪花底下,內心世界的暗潮洶湧。 觸發久美子(日劇的化名)對老公發動攻擊的是恨——嫉羨。 原著作者木靈(筆名),提到其對老公事業成功的想法: ⋯⋯漸漸地,我開始心生妒意,嫉妒他跟學生之間融洽關係。我再也不在家裡提學校的事,就連「學校」兩個字都說不出口。電視開著不看、不苟言笑、食不知味、心亂如麻,被自己的心跳聲吵得睡不著覺。我沒辦法跟你做得一樣好。(P.89) 由此可知,久美子有意識自己對老公「你有,我沒有」的嫉羨,這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死亡本能,肉眼看不到,手觸摸不到,它顯現於人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毀滅歷程(Rosenfeld,1971)。 日劇第七集,身為教師的久美子因無法經營班級,對老公說:「學校⋯⋯我不想去了。」 老公欣然回她:「那就辭職吧,」天真地以為只要她不去工作,就不會再苦惱,接著說:「只靠我一個人的薪水是可以養活這個家的。」、「老實說,我很擔心妳,老師這種工作不適合像妳這種情感細膩的人。」 這些話蘊含「我可以一肩扛起賺錢責任,妳好好在家休養沒關係」的體貼,殊不知,也是扎入她本就淌血的自尊心的刺,驗證久美子母親對她,和她對自己的羞辱——「我怎麼這麼沒用?真丟人!」。 從性關係尋求肯定 苦於陰道痙攣無法容受老公陰莖插入的久美子,卻在網路化身成跟眾多男子發生性關係的女人,她看似性無能,又似性成癮。 而久美子的老公確實從一再努力與她交歡,直到毫不遮掩地讓她發現尋歡場所的集點卡,「妳接受我的小弟弟」——日劇第七集的老公對性工作者這麼說。 同樣的,久美子保持不知情的模樣,在網路公開她真實的基本資料,接受諸多在社經、在人際上處於弱勢男子的性邀約。也許,跟老公同樣都是教師的久美子,受不了老公在職場上的成功,不自覺地強力拒絕老公的陰莖進入她的陰道,不願老公享受到性交的成功,即使代價是賠上自己和老公之間的性(幸)福。 雖然,也不能因此忽視她在意識層面上確實非常拼命要跟老公交歡。也許,她將「我是無能的人」這個深沉無能為力的部分自己,放進老公的心中,死寂的要他切身體會她的感受。 講到「性」,不能忽略精神分析的重要人物——佛洛伊德 Freud,他認為女孩在性心理發展上發現母親沒有「陽具」,轉而想跟父親要,女孩因以缺乏陽具為不足,而輕視、厭惡自己,潛意識對自己的不滿或憎恨,有時會以雜亂的性關係,或挑逗姿態呈現。 我在想,對久美子而言,「陽具」意味著什麼?作者木靈(筆名)在書中清楚的道出: 完事後,滿身大汗的「大叔」把我緊緊擁入懷中,有如一隻將木板折成兩半的大猩猩。 「妳可以的,妳很棒。」他的那句「妳很棒」給了我十足的勇氣。我不知道他是在誇獎我們的性愛很棒、我為人很棒,還是我是個很棒的老師⋯⋯那晚我很快就進入夢鄉,包著棉被、像胎兒一樣捲起身體,一覺睡到天亮。調校後的幾十天以來,我從未睡過這樣一頓好覺。 自那天起,我就沉淪了。(p.104-106) 她的性成癮,看似一波波不間斷的情慾浪花,浪花蓋住的是渴求「被肯定」的暗潮。在書的尾聲,其編輯精準的洞悉木靈(筆名)的心之所嚮: 雖然我覺得這個書名上不了檯面,但編輯高石智一先生向我力薦:「就用原來的書名吧!讓我們一起創造最棒的陰莖!」(p. 205) 如果將「性交」視為「親密關係」,久美子透過無法自拔,一而再,再而三的「性交」,也許試圖想證明「我是一個有用的人!」以及「我千萬不能被老公喚起情慾和被他滿足!」或許,老公的成功(事業和性能力)都讓她備受威脅,和勾起「你有,我沒有」的毀滅性情緒。 圖片|日劇《老公的那個進不來》 (推薦閱讀:「其實我只是想被肯定」關係心理學:5 步驟,調整關係裡的失衡狀態) 以上,讓我想起精神分析理論的一段話:「性交」講得誇張戲劇些,就是讓自己身處險境之中,我們得把自己的本質毫不遮掩地暴露,歷經「我能帶給人享受和快感嗎?」和(或)「我能被人喚起情慾與被人滿足嗎?」的種種焦慮(白美正譯, 2015)。 在我們不斷專注於親密關係的愛時,別忘了,還有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恨,它與愛同等重要需要被理解。 Freud 在 1933 年這麼早以前,就講過一句睿智的話:「死和生的本能,同時發生或互相對立,才能解釋豐富多樣性的人生百態。」親密關係走向愛多一點,還是走向恨多一點,有的時候不是我們能自我控制的,就向久美子在毀滅自己和老公關係的時候,她也明明是浴血奮戰努力想跟老公交歡的人。 如果,正在閱讀本文的您或其親友,也陷入如此糾結的困擾,精神分析取向是跟著您一起從浪花潛入暗潮,探索自己未知心靈的一種特別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1] 日劇:《老公的那個進不來》(2019)。Netflix,台灣。 [2] 劉愛夌(譯)(2017)。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原作者:木靈)。台北市:安平文化。(原著出版年:2017) [3] 白美正(譯)(2015)。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原作者:S. A. Mitchell &  M. J. Black)。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5) [4] Freud, S. (1933). Why war? Letter from Freud (to Einstein). SE 22: 199-219. Reich, W. (1933). Character-Analysis New York: Orgone Inst. Press, 1949 [5] Rosenfeld, H. (1971). A clinical approach to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instinct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ggressive aspects of narciss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52, 169-178.  September 22,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YGKBL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與其盼望別人死,不如自己好好活」泰辣:不要讓憤恨牽絆本該跑在敵手前面的人生 https://ift.tt/3nQSyKh 我們都有憎恨某些人的時刻,但如果我們的內心一直停留在憎恨的階段,那本該美好的人生,也將躊躇不前⋯⋯ 文|泰辣 Tyla 與其盼望別人死,不如自己好好活 對於傷害與憎惡, 最好在腦中殺他一千遍後就真的拋諸腦後, 不要讓那些憤恨成為拖住腳步的桎梏, 牽絆本該跑在敵手前面的人生。 大家會不會常常有這種感覺,就是面對討厭的那個人,即便你在腦海裡殺死他一百次,現實生活中的他,依然過得順風順水,就算你看了恨得牙癢癢,卻也無可奈何,甚至還要對他以禮相待! 曾經參加過一場婚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家娶媳婦,不過那場婚宴不意外地成為他自己的事蹟表揚大會,連新人和親家都識相地講了兩句話後就將麥克風交還給他。而整場婚宴不外乎是要告訴大家,他事業有成,子孫滿堂,日子過得平安喜樂。 正當我回憶這場荒謬的婚禮,暗自覺得人生很不公平的時候,突然收到一則「捅肛門有那麼爽嗎?噁心的同性戀,去死吧!」的留言,我直接回覆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男同性戀們可是很懂怎麼清潔自己的,極有可能男同性戀的肛門,比起很多人,也包括你的嘴巴都要乾淨!」 (在這邊也順便回覆那些老是批評男同志性行為的人,更別提很多異性戀也嘗試過肛交的行為,肛交只是性行為的一種,並非男同志的專利,別太把自己以管窺天的結果公諸於世)。 回完這則留言後,我瞬間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討厭一個人,甚至希望他過得不好,這都是主觀地以「我」為出發點去討厭或詛咒對方,但很可能他在他的世界裡仍然受人愛戴。 說實話,在二○一八年愛家公投通過的那時候,我的內心對社會充滿了憤恨,那些過往,曾被歧視、霸凌的仇恨統統混雜著愛家公投通過的消息吞噬著自己;我無數次在腦海裡幻想護家盟的教堂屋頂垮下來的場景,鉅細靡遺地想像著那些歧視者家破人亡的模樣。 但就像我時不時會收到那些「希望你去死」的留言一樣,顯然我在某些人的眼裡就是個討人厭、甚至需要讓他詛咒「去死」的對象。但我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死」是那些人的願望,那不好意思,我肯定要活得好好的,怎樣都不想遂了他們的心願!所以反過來想,那些我討厭卻活得很好的人,也是有著同樣的想法吧? (延伸閱讀:第 11 案公投辯論重點!愛家公投:性別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困擾) 圖片|麥田出版社 提供 我某天看到一篇漫畫在說「有些人要變成過去,就必須在腦中虐他個千百回才過得去。」我前面舉的例子是無關緊要的路人,純粹討厭我的身分而對我做出惡毒的詛咒;但有很多時候,會討厭一個人到需要詛咒他,是因為傷得太深了! 而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也許對他來說沒什麼,但對於被傷害了的我們來說,「放下」才沒有想像中的簡單,要花很多力氣才能代謝這些痛苦,甚至需要一直靠著詛咒與怨恨才能繼續往前走。 可偏偏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也許受了傷之後的人,日子越過越差,而那些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的人,卻繼續往他的美好人生邁進。畢竟我們很難掌握他人的命運,也不太可能像電視劇主角那樣,突然獲得貴人幫助,併購了仇人的公司還將他踢出去,最後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因此與其無謂妄想,倒不如踏實地過好眼下自己的生活。 (同場加映:為什麼傷害了別人,痛苦的還是自己?心理學家給復仇者的 4 個建議) 舉蔡依林為例,在她發布〈怪美的UGLY BEAUTY〉MV 後,很多人大讚她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甚至向那些曾經抨擊她的人做了完美的復仇——姊過得比你們想像得都好! 儘管還是看到某些人說蔡依林不夠大器,居然倡導反擊而非放下,但這些言論,才真的是我見過最偽善的言論。或許他們很幸運,未曾經歷過巨大的傷害,所以放下對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更或許,說這些話的人都曾是霸凌蔡依林的群眾。 這幾年的蔡依林是我最欽佩的人之一!其實早在她出道時我就開始聽她的歌,到後來她成為媒體與酸民攻擊的對象,連我自己都曾經在她抄襲濱崎步的新聞出來後,留言踩了她一腳。 但是蔡依林沒有被群眾的霸凌擊垮,依然專注於自我成長與提升,經營好自己的事業;最後她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以真正自由的模樣呈現在大家眼前。雖然不知道她是怎麼走過來的,但這一路肯定少不了滿腔的憤怒需要代謝。 圖片|麥田出版社 提供 (你會喜歡:蔡依林〈怪美的〉:從自毀到重建,走向自我和解之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體悟到自己的存在很渺小,凡事都繞著自己轉真的是一種自欺欺人。你越是期望發生的事情,往往越是一廂情願,即便現在的我還是會有很多期望,不管是想像自己中了頭彩或是得到死亡筆記本,但我也理解那不過是讓自己好過一點的空想,但若是讓這些想法在腦中太久,反而會漸漸啃蝕自己往前走的動力。 與其盼望別人死,不如自己好好活。對於傷害與憎惡,最好在腦中殺他一千遍後就真的拋諸腦後,不要讓那些憤恨成為拖住腳步的桎梏,牽絆本該跑在敵手前面的人生。 本文摘自泰辣的《面對這世界的惡意,我也會活得毫不客氣!:我是娘娘腔,也是自己親封的皇后娘娘;只要敢想像,我可以是任何模樣》。由麥田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面對這世界的惡意,我也會活得毫不客氣!:我是娘娘腔,也是自己親封的皇后娘娘;只要敢想像,我可以是任何模樣》 September 22,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QSy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