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pNRYA
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
「霸道、情不自禁的愛」停止宣揚這種傷害女性的感情關係 https://ift.tt/2ZpNRYA 大哥哥要求她:「所以你不可以跟別人說。這是我們兩個人的小祕密。」直到懂了性別教育,才知道那就是親密關係性騷擾,卻往往以「愛」來忘記「羞恥感」,而仍然有許多女孩的心靈正因此受傷。希望,我們都能溫柔地拿回愛與尊重的主權,不再灌輸社會女性失貞是一件「骯髒事」。 被迫愛上性侵者的女孩 小如的鄰居家有一個大她七、八歲的大哥哥,成績很好,個性溫和、有禮貌,相當受到左鄰右舍的稱讚。 小如的父母工作很忙,小如常得一個人在家,而小如家與鄰居家交情很好,所以有時她放學後,鄰居阿姨,也就是大哥哥的媽媽,會讓小如先在他們家待一下,準備些小點心給小如吃。大哥哥也會順便指導她回家要寫的功課,於是小如功課都寫完了,爸媽也不用擔心。小如父母都很感謝鄰居家與大哥哥對小如的照顧,小如也非常喜歡這個對待她很溫柔、很照顧她的大哥哥。 只是,小如在小學五年級時,發生了一件事。原本小如去鄰居家時,和大哥哥都在客廳做作業。當天放學到鄰居家,阿姨剛好不在,只有大哥哥在家。大哥哥把小如叫到房間做功課。當小如寫功課時,發現大哥哥的手肘好像有意無意地碰自己的胸部,另一隻手也放在小如的大腿上。 小如的制服是裙子,這讓小如覺得有點不太舒服,但是又想著大哥哥應該不是故意的。自己如果有什麼反應,是不是太敏感了?而且可能會讓大哥哥很受傷,所以小如什麼都沒說。 等功課做完後,大哥哥突然對小如說,想不想知道男生與女生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小如不懂大哥哥問的是什麼,所以就傻傻地點頭說:「想。」然後大哥哥就露出自己的性器,要小如撫摸,大哥哥也撫摸小如的胸部與下體,跟小如說:「這就是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在那個當下,小如有點嚇到。後來鄰居阿姨返家,大哥哥迅速整理好兩人的衣服,並問小如:「哥哥有沒有都對你很好?」小如點頭。 大哥哥便要求小如:「所以你不可以跟別人說。這是我們兩個人的小祕密。」 回家之後,小如越想越覺得不對。她覺得很羞恥、很丟臉,好像自己髒了;但是,自己當下沒有拒絕他,而且當大哥哥摸自己,自己好像也有感覺,所以這樣的自己,好像也有不對的地方。於是,小如沒有跟任何人說這件事,但後來,她沒有再去鄰居家,而是跟媽媽要求,下課要去附近的安親班。 當父母與鄰居阿姨問起,她只說:「因為同學都在安親班,一起寫作業、上課比較好玩。」 這件事,就成為她深埋心中的祕密。 後來,在小如上高中時,學校上到性別平等教育。小如想起這件事,發現自己當時似乎是被大哥哥「性騷擾」,身體是被侵犯的。於是,她鼓起勇氣,跟父母說了這件事情。 父母聽到,一開始先說:「你那時候怎麼沒有講?」小如回應:「我那時候搞不清楚,大哥哥也叫我不要講。」 後來父母靜了一下。媽媽說:「事情過了,你也沒怎樣,還好只有一下下。」 爸爸突然開玩笑說:「那個男生大學考上第一志願,家裡又是開公司的,太可惜了,你差點就成為老闆娘。」面對父母的反應,小如覺得失望又受傷⋯⋯。 但當爸爸這麼說時,小如忍不住想著:「對呀,我那時候對大哥哥印象也不錯。如果當成我們互相喜歡,這個經驗,是否就不會這麼受傷?」 圖片|來源 上了大學,小如與系上的男同學交往,兩人成為系對,感情很好。有次小如選修一堂系外的課程,認識了一個系上的學長,因為那堂課只有他們兩個同系,所以被分到同一組,要完成一份報告。 學長人很親切,也很照顧小如,而且相當優秀,是他們系上的書卷獎得主,小如覺得自己實在太幸運了,因為這堂課的教授是有名的嚴厲,可以跟學長一組,報告壓力變小不說,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交報告的前兩天,兩人一起在學校奮鬥。完成報告之後,由於都還沒吃飯,學長說:「我和系上同學合租的住處就在附近,這時間,他們應該都在。我弄個義大利麵,大家一起吃,慶祝我們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也介紹你認識阿威學長和阿玲學姊,他們人都很好,以後有問題,你也可以請教他們。」 小如想了想,由於報告提前完成,自己似乎還有一點時間,也覺得學長幫自己這麼多忙,拒絕學長的邀請,好像有點不近人情。因此,小如答應了。 沒想到,去了學長家,學長的室友都不在,而小如,就被學長強暴了。發生事情後,學長抱著小如,對她說:「我真的好喜歡你,才會情不自禁做出這樣的事情,你跟我在一起好不好?我一定會對你很好很好⋯⋯。」 小如覺得天崩地裂,她沒想到,一表人才、許多人崇拜喜歡的學長,會對自己做出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這個事情,她覺得自己髒了、好糟糕,內心裡有一個部分完全空掉。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離開那裡,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到家的。(延伸閱讀:狂女的逆襲:如果這是個男人天天被性騷擾的世界) 男友的電話,小如一直都沒接,她也不敢把這件事告訴男友與身邊的人。小如一直覺得,「第一次」應該是要給自己喜歡的人,卻這樣失去了,自己似乎變成一個有污點、不完美的人,也配不上自己的男友了。 她痛恨自己沒有防備,覺得都是自己的錯,但又忍不住想:「是不是像學長說的,真的是因為他很喜歡我,他才會對我這樣?既然我都已經這樣了,是不是就跟他在一起好了?」 小如突然覺得,學長條件很不錯,愛上他,好像也不是很難的事情。如果自己就這樣愛上他,與學長在一起,那麼,發生的這件事,好像就沒有這麼不堪、醜惡,自己好像也沒這麼髒⋯⋯。 是霸氣、情不自禁的愛,還是侵犯? 許多「霸氣總裁 vs.小資女」、「霸氣校園偶像/明星 vs.平凡小女孩」的偶像劇、言情小說等等,似乎是建構許多女性對愛情想像的「入門教材」,而《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這些故事,也成為建構想像愛情世界的推手之一。問題是,這些故事,似乎都在傳達一個價值: 男性需要有很好的外在條件,當他擁有這些條件時,也許他平常可能對女性不假辭色,態度、口氣不好,但他只要有機會,流露出一點溫柔,甚至在他喜歡的時候,他不需要說出口讓對方知道、問問對方是否能接受,他只需要用行動表達:趁對方睡覺的時候親吻,把對方壁咚或是抓過來親,一把將對方抓過來抱著⋯⋯ 如果以「性別平等教育」的角度來看,「不經對方同意,未確認對方意願而進行的身體接觸」,其實就是「性騷擾」。 「我喜歡她,但我是硬漢,所以說不出口。」這句話可能是這些男主角會理直氣壯說的話。而這個社會,對於「因為我喜歡她,但,我是硬漢,說不出口,所以我用行動表達」的這件事情,是相當寬容的。 尤其是當男性本身外在條件、社會地位,是主流價值認為的「好」的時候。 例如,如果今天一個風靡國中或高中全校的帥氣老師,特別關注班上的一個女同學,特別會找她到辦公室複習功課,或是請這個小女生幫忙,告訴她:「這件事情,我只能麻煩你,因為你能力很好/我只信任你⋯⋯」之類。而當兩人單獨相處的時候,這個老師突然親了這個女同學一下,然後跟女同學很抱歉地說:「對不起,因為我情難自禁⋯⋯」 女同學的內心可能會充滿各種矛盾與困惑。她可能是崇拜、敬慕老師的,但或許並未產生「希望與老師當男女朋友」的情愫。而現在,一個被大家崇拜的「權威者」,對自己做出「似乎不會對其他人做,只會對我做,因為我是特別的」的事情,這種「被權威認定、肯定」的感覺,就如同許多女性一直在追求的「被肯定感」,會讓她們誤以為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且對於權威的「習慣服從,並忽略自己的感受」、「不會拒絕」,使得她們對於發生這樣的事情,感覺是困惑的:「我覺得好驚訝,好像覺得有點怪怪的,可是好像不可以責備老師,因為他喜歡我。」 那些關於愛情故事的建構,例如「又帥又有愛,做些稍微主動、積極的行動,即使有點侵犯我身體的主權,沒有確認我的意願,也是可以被原諒的」,以及對「權威」的情結,使得這個「不舒服」的感受,可能莫名其妙地被壓抑了下來。 然後,對於這些男性來說,這個侵犯被默許了,而行為就可能會逐漸升級。 圖片|來源 女性長期被訓練接受「不尊重我們意願的愛」 在現代社會中,「男性主動接觸女性的身體而未確認女性意願」的狀況,原比「女性主動接觸男性身體而未確認對方意願」的狀況多很多。而女性「對於愛的錯誤想像」,例如認為「被優秀的男性接受」是一種被肯定的事情,這代表「自己很好」,會讓有些女性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與意願、勉強接受這種被侵犯的情況,因為許多女性習慣壓抑、委屈自我感受與意願來配合權威的需求;這也使得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用「權力、地位」達到這樣的目的,將慾望包裹在愛與權力當中,做出這些曖昧不明的行為,然後「以愛為名」。 這些媒體的傳達、權威的情結,導致我們時常看到的,許多性侵行為出現的辯解之詞:「我們是真心相愛,但不知道為什麼她說我性侵。」 這種「雖然他沒有尊重我的意願,但他表現出愛的行為,這其實就代表他愛我吧?」會被女性接受,的確與「文化纏足」─這些「文化的訓練」有關。 如果在家庭、社會、職場與學校裡,女性受到的訓練,都是要接受「不尊重我們意願的愛」。例如:「我罵你,是因為怕你以後出去社會被瞧不起。如果我不愛你,我才不管你。」或是爸媽的打罵羞辱,要求女性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等等,都被當作「雖然不尊重我的意願,但其實是想讓我變成更好的人」的角度被理解,那對於「愛」的想像,當然會變得扭曲,變成: 「如果這個人是愛我的,而大家都說他是好的。那麼,他的行為,就算讓我不舒服,應該還是可以被接受的吧?」 甚至,因為長期的訓練,使得很多女性覺得「自己的價值來自於有沒有男人愛我」,因此遇到這樣的事,有些女性會覺得: 「能有人愛我,特別是條件好的人愛我,代表我的價值是好的、是特別的吧?」 這種愛的心情,非常複雜,就像「不是原本自己想要吃的東西,卻被強迫塞入」,此時女性只能安撫自己:「這也不難吃,而且對身體、健康好。如果我吐出來,對方會難過。而且對方會花時間這樣『照顧』、強迫我,代表他在乎我,代表我是重要、是好的。」為了對方的心情,接受了這份「好像對自己好」,實質上是一種侵犯而不尊重的愛。(延伸閱讀:約會強暴、性騷擾、反墮胎,一本女孩該看的恐怖漫畫) 圖片|來源 是「情難自禁」,還是「設下陷阱」? 有些男性對女性做出侵犯身體的行為時,會對女性或對外說:「我是因為情難自禁」或「我以為她對我也有好感」。但以大多數發生性騷擾,甚至性侵的事件,觀察其過程,多半一定先從「試探」開始。 這些男性不太會確認女性「是否會不舒服」,但是會確認對方「是否會拒絕」。當對方沒有明顯拒絕時,這個行為就會更加升級。問題是,這樣「升級」行為的發生,也可以用男女關係的深入程度去解釋這個行為發生的原因,使得「情不自禁」或「她沒拒絕我,所以我以為她對我也有好感」成為一個非常容易被使用的保護藉口。 面對這種事,社會對女性的污名化,更是在此時顯現出來。「紅顏禍水」、「妖女惑眾」、「都是她勾引我」、「因為她想紅」⋯⋯當男性擁有一定的身分與地位時,更容易可以把對方打成「是想攀著我的身分、地位」,所以「誣告我」,努力將這件事情美化成「你情我願的愛情故事」,或是強調「自己才是深受委屈的受害者」。 為什麼會不停地發生這樣的事?或許,也和社會的懼怕有關,認為「有些女性為了要擁有好的社會地位,可能會將自己被權力者、上位者性騷擾、性侵害的事情轉而變成武器,把自己的身體變為籌碼,然後交換更高的權力、位置」。社會懼怕這些「有力量控制男人們」的女性,於是必須要努力制止這個狀況發生。 只是,上述這種情況仍是少數,而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層面的議題:「既然我會委屈,我要把這個委屈變成力量」,在這裡先按下不提。我現在所談的事情,大部分發生的狀況,卻是女性在「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狀況下,被侵犯自己身體的主權」。可是,若這個男性使用「自己是受害者,對方是因為貪圖我的什麼」而為自己辯解時,整個社會的風向很容易被帶往「同情這個男性」。這情況,與父權社會的結構有關。 一旦原本擁有權力的男性,其權力與地位,居然可以被一個女性用「身體」這種方法撼動,「擁有權力的男性」變成「貪慾的笨蛋」,甚至,這女性似乎不受父權社會「失去貞操就該羞愧」的價值觀給綑綁,居然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發生這個事情,想要拿回自己的權利時,服膺於文化傳統的人們,會為了想要穩定這個社會結構、價值觀與體系,而去攻擊這個受害女性,企圖消除她的聲音。 因為,她就是「異己」,而這個異己的存在,讓他們感覺不舒服,挑戰了他們「習以為常」,甚至「賴以為生」的價值觀。 圖片|來源 「貞操」的重要性:用「愛」來消除「羞愧感」 當社會灌輸女性貞操的重要性時,「性」必然與「羞愧感」綁在一起。因此對於女性來說,身體的主權被侵犯時,「羞愧」的感受遠大於「不舒服」的感覺。 那種感覺自己「變髒了」、「不是好女孩」、「再也不會有人愛這樣糟的我」的感受,是如此羞愧,讓人自我價值低落而無法忍耐。而解決這個羞愧感的萬靈丹,就變成了:「相信對方愛我」─只要相信對方是愛我的,而有人,特別是條件好的人愛我,是對我價值的肯定,如此,我的自我價值就提高了。 如果說服自己也去愛他,那麼,這件事就變成是美好的事情,而不是「我被侵犯了」這種髒的、噁心的、讓我「自我價值感變低且覺得羞愧」的事情。 被傷害時,必須要安慰自己「他是愛我的」、「和他在一起,或許沒那麼糟」;若不這麼想,就會變成「是我的錯」、「是我不夠小心、謹慎」、「拒絕得不夠明顯」⋯⋯ 於是,被侵犯的、受傷的不只是身體的主權,還包含「決定自己感受與需求的能力」,甚至是「定義自己的權力」、「在社會可以擁有與被接納的位置」⋯⋯通通都交了出去。 安慰自己必須要吞下這個傷,安靜地消化與習慣這個痛,或是懷疑自己的感受,說服自己交出「選擇愛的主權」,以求消除自身被「文化纏足」規訓出來的、難以消化的羞愧感。 希企用這個「交出愛的主權」的方式,換得是這男人的戀人,甚至妻子的身分,以求被這個社會接納,求得一席之地,但卻製造出更大的傷痕。 其實,原本所做的這一切,都只是希望:受傷的自己能「被接納」而已。 這是多麼悲傷。 本文選自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August 01,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懷孕真的會變笨嗎?科學研究:大腦雖然變小,但變得更有用 https://ift.tt/2SUd4bi 產後至今好長一段時間,對隊友經常翻白眼失去耐性、親友們有時幾句無心的話語都能輕易讓人氣噗噗;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即使是放屁便便都覺得可愛有趣?原來,這可能都是「大腦縮減」的影響! 前幾日,懷孕五個多月的姐姐與我們分享她懷孕後的「蠢事」:「我早上吃維他命的時候,差點把茶樹精油當成維他命 D3 的滴劑,給它吞下去,還好最後一秒發現⋯⋯」、「我怎麼變這麼笨啊!懷孕真的會變笨嗎?」 生完孩子一年半、仍在傻婦行列的我,忍不住幸災樂禍的回應:「歡迎加入傻婦行列,親愛的,妳還會笨兩年多勒!」 雖然萬分不想承認,但「一孕傻三年」這句話還真有些科學根據! 2017 年一篇刊登在 Nature neuroscience 期刊的西班牙研究發現:懷孕,會造成媽媽大腦結構持續性的改變,這改變至少延續到孩子兩歲⋯⋯ 研究者找了二十幾位沒有生過孩子但預備懷孕的女性,分別在她們懷孕前、懷孕後(生產完不久)以及產後兩年的時間,以腦造影技術追蹤腦部結構的變化。結果發現: 「大腦的灰質居然縮小了!」 「縮減最多的部位是額葉、顳葉區。」 「縮小的部位,是負責多種功能的腦區,特別與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能力相關。」 簡單來說,大腦分為灰質、白質,灰質是腦中大量神經元聚集的部位,負責對資訊進行深入處理;白質則由神經元的軸突組成,負責傳遞資訊。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能力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而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則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內在狀態的能力。(延伸閱讀:懷孕八週到三十週,我的肚腹有一片海洋) 看到這裡,妳也許想問:「等等!所以這研究是告訴我們,懷孕讓媽媽大腦皮質縮小,而且縮小的地方讓我們變得比較沒有同理心、不 care 別人嗎?」 圖片|來源 先別急著難過,好消息是:「親愛的!雖然妳的腦子變小了,但是變得更有效能!」神經科學家 Hoekzema 稱之為大腦的 localization 。 研究發現灰質減少的新手媽媽們,具有更大的能力、感受力與孩子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媽媽們對寶寶的負向情緒也較少,當新手媽媽們望著自己寶寶的照片時,該腦區的活躍程度最強。專家們認為,灰質的縮減反而讓媽媽們準備好集中火力照顧孩子,能敏感解讀孩子的哭聲與各種非語言訊息。(延伸閱讀:女人懷孕,不會影響能力:職場和創業無性別之分) 本研究同時追蹤沒有孩子的男性、女性以及新手爸爸的大腦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他們的大腦沒有任何改變。另外,新手媽媽們常抱怨「記憶力變差」,但在此研究的認知功能前後測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也發現不論是自然受孕、人工或試管懷孕的媽媽們,大腦灰質都會一樣的減少,誰也逃不掉。 看到這裡,我大概明白,產後至今好長一段時間,對隊友經常翻白眼失去耐性、親友們有時幾句無心的話語都能輕易讓我氣噗噗;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即使是放屁便便都覺得可愛有趣,我想這也許都是「大腦縮減」惹得禍啊! 親愛的馬麻們,妳們也有「產後癡傻症候群」嗎? 研究出處:Pregnancy leads to long-lasting changes in human brain structure,Nature Neuroscience ※ 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粉專按讚、留言及分享: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August 01,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Ud4bi
「爸爸,你何時回家?」心理學:父親的家庭參與,影響孩子成長 https://ift.tt/2K8P95l 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寫父親參與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家人一起拋棄「性別偏見」、留給彼此「品質時間」,爸爸也可以是一個好的照料者!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觀念中,父親都不是一個在生活上應該照料孩子的人。男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家庭的物質供養者,「男主外,女主內」是一個核心家庭的典型範本。就連英語中,mother 這個詞本身也包含有「養育」的含義,而 father 的另一重含義則是「創造」。 不過,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父親養育」(father involvement)的概念越來越多地被關註和提出。對父親的期待,已經從給家庭提供物質支持的人,變成需要和母親「共同養育」(co-parenting)的關係。 這是因為,父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體參與度仍然十分不足。身邊常見到年輕的母親,抱怨父親並沒有從沒有孩子的狀態中切換過來,沒有參與養育的興趣與責任感。很多人雖然在父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卻很少在被養育的過程中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和影響。 在你的成長歷程中,父親在多大程度上養育了你?為什麼父親的養育是重要的?在父親節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想要和大家探討一下「父親養育」這件事。 (本文主要針對異性戀一夫一妻制的父母語境。) 為什麼父親需要參與養育?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紹過,父親的養育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業表現、身體和精神的健康、社會性的發展、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等等。(具體可以參見今天的二條回顧文章)盡管在對孩子的撫養參與中,父親和母親並不一定會顯現出與性別相關的觀念和行為差異,但是根據一系列研究,與母親相比,父親仍然會一些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正面功能(Wilcox, 2013a; Wilcox, 2013b; Allen & Daly, 2007): 1. 認知發展:父親的溝通特點,會對孩子的認知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針對 6 個月嬰兒的研究中已經發現,與母親相比,父親在和嬰兒交流的過程中,會提出更多「是什麼」、「為什麼」、「在哪」這樣的「Wh(what / why / where)」類問題,這就使得嬰兒在溝通中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使用長句、復雜句的次數也更多。在學齡前和進入學校後,那些與父親有更多交流的孩子,會表現出更高的認知和表達能力。 2. 促進獨立與冒險: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父親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就以身體的游戲為主,比如母親往往會用同一個姿勢將孩子抱在懷裡,但父親則會用各種方式和他們玩耍,甚至會讓他們在空中旋轉、飛來飛去,這些游戲中都包含了激勵、興奮和不可預測性。一個針對父親和母親教孩子游泳的研究則發現,父親會更多地鼓勵孩子深入水下,在孩子游泳時待在他們身後,令孩子獨立面對前方;而母親則更多地站在孩子前面,希望自己一直保持在孩子的視線當中(Le Camus, 1995)。父親的養育方式,能鼓勵孩子獨立、開放地面對外部世界,勇敢地面對不熟悉的情境,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較強的承受能力和修復力。(Allen & Daly, 2007)。 圖片|來源 是什麼阻礙了男性「成為父親」?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生活中,盡職盡責的父親並不多見。 父親參與養育的確會受到現實因素的限制。如果要男性更多地參與家庭養育,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在現實中,盡管女性的工作時長在不斷上升,男性的工作時間總體上仍然更長,他們也更難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父親仍然更有可能被認為是家庭的主要物質供養者,他們可能要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中。 在美國的雙薪家庭裡,一個典型的工作日內,母親養育孩子的平均時間仍然是父親養育的 2.5 倍(Feldman, 2000)。 除了現實因素,還是一些社會和心理的因素在阻礙著男性真正地「成為父親」。那麼,是什麼阻礙了男性更多的投入到對孩子的養育中? 1. 男性沒有被撫養成一個「可以撫養他人的人」 沒有習得養育技能(parentingskills): 盡管社會已經越來越多地認可「奶爸」的身份,父親的照料也被證明對母親在孕期、孕後的精神狀態有利,並能夠有效避免母親的產後抑鬱,但是對於一個男性來說,關心和照顧孩子的舉動,比如給寶寶換尿布、洗澡、哄睡覺等等,都還可能會被和「缺乏男子氣概」聯系在一起。當男性自己被撫養長大的時候,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的重點也很有可能被放在「開拓世界」,而不是「照料他人」的部分,很多父母自己也會被對男性的刻板印象所影響,認為男孩子不需要做家務。因而,當一個男性成為父親,他們可能仍然會羞於習得這樣的技能。 缺乏男性作為照料者的榜樣: 在一個男性成長的環境裡,父親往往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的形象,也是關於男性的最初模板。但很有可能,一個男孩會看到,自己的父親在家庭中作為照料者的部分是缺失的,也很少和自己有情感上的交流,那麼當他們長大成為父親時,就會自然而然地以父親作為榜樣,不去學習「成為父親」。 沒有習得建立依戀關係的能力: 在父親對子女的養育中,父親和子女能否形成依戀關係,以及他們之間依戀關係的質量,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在社會對男性的要求中,「情感豐富」這樣的詞匯往往和男性身份是割裂的,他們在關係中會較少地交流情感,尤其是在兩個異性戀男性的關係中。因此,一個男性成為父親時,他可能會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2. 男性在家庭中的參與程度,更容易受到關係 / 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近年來對於「父性」、「母性」的研究,已經更傾向於把父親 / 母親對子女的教養,放到父母「共同養育關係」(co-parenting relationship)視角中去看待。也就是說,父親對孩子的養育和影響,不僅僅是由父親與孩子的直接溝通和相處決定的;而是與父親-母親的關係、母親 - 孩子的關係、父母 - 其他成年人的關係都有關。父母對彼此的養育角色、方式的態度,都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和孩子的關係。(延伸閱讀:一個爸爸的育嬰心得:誰說男人三十只能拼事業?) 研究表明,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更容易把與伴侶的關係和與孩子的關係看作是「打包」在一起的對象。因此,父親和母親之間浪漫關係的質量、婚姻的緊密度,與父親對孩子的養育和關係密切相關,但與母親-孩子的關係則沒有明顯的相關。如果父親對於婚姻和伴侶的滿意度較高,那麼他們和孩子的互動會明顯更多,參與照料的時間和質量明顯更高(Feldman, 2000)。 而且它們之間的聯系是雙向的,即在父母關係質量高的情況下,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會更高;反之,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高的時候,也會加強婚姻或關係的穩定程度,提高關係的幸福感(Allen & Daly, 2007)。 3. 一些作為「看門人」的母親,也在阻礙男人承擔父親的角色 最後,如果母親認為養育孩子是兩個人共同的責任,鼓勵父親參與養育,並肯定父親擁有較好的養育能力的話,那麼作為父親的男性參與養育的程度會更高,對作為父親的角色認同也更強。尤其是,如果在父親看來,作為母親的女性是支持自己參與養育、相信自己能夠養育孩子的,那麼就會推動父親參與養育(Fagan, J., & Barnett, M., 2003)。 研究者認為,在養育孩子上,母親應該和父親是「合作者」(collaborator),但實際上,一些母親並不能夠把自己放在「合作」的位置上,並不允許父親更多地參與養育。在Allen & Hawkins(1999)針對 622 個雙薪家庭的研究中,有 21% 的母親都充當了父親 - 孩子關係的「看門人」(gatekeeper)角色,她們對於父親參與養育持有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她們非常需要有人來分擔養育的勞動,但同時又會有許多顧慮,不願意移交出養育的權力,從而阻礙父親參與子女養育(Allen & Daly, 2007)。這是因為: 母親不願失去作為家庭事務「最終責任人」的掌控地位。 在一些母親看來,她們理應是那個對家庭事務最終負責的人。因此,與家務有關的規則必須由她們制定,比如,在如何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她們認為自己應該擁有更高的發言權。 這一方面是由於她們對男性養育技能的懷疑,因此可能會主動選擇不將照料任務交給父親。有些女性會報告稱,由於父親一方的養育技能不足,她們常常在父親完成照料後,自己還要重新做一遍。 另一方面,她們會將處理家務、照顧孩子看作是自己在家庭中占有絕對權力的一塊領地,也是她們家庭地位的一部分。而如果讓父親參與到養育,尤其是參與到規則制定上,她們擔心會對這塊領地失去控制。 女性需要通過照料,來獲得「母親」身份的確認。 對於一些女性來說,她們需要通過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照料行為,來完成對自己「母親」身份的確認。她們可能會將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自我價值感,和一個乾凈整潔的屋子、被小心照料的孩子聯系起來,認為只有很好地完成了這些家務,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和母親。此外,她們作為母親的自我認同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她們會認為,親人、朋友、鄰居都會通過是否很好地完成了照料任務,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這是她們作為女性的價值受到認可的重要因素。 圖片|來源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 父親在家庭中的參與程度主要由4個方面組成: 互動程度(包括游戲、照料、溝通等等),可及程度(孩子覺得在自己需要父親的時候,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對方的回應和支持),盡責程度(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資源需求),社會資本的建立(父親是否建立起了幫助孩子成長、融入社會的支持網路)。因此,如果你想要評估自己或者自己的父親是否有足夠的參與養育程度,可以對照這 4 個標準。 而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可以嘗試: 1. 拋棄性別偏見 不要使用二分法去看待照料家庭這件事。現在有一些針對父親養育的項目,都倡導父親和母親形成「交叉的性別角色」,雙方都既可以作為為家庭賺錢的人,又可以成為照料孩子的人,而不進行所謂的細致「分工」。因而,父親和母親在面對照料任務時,不要去考慮這件事「應該」由哪一方來完成,不要用性別角色來框定自己。(延伸閱讀:為什麼爸爸說他要洗碗,我會感到不自在?) 2. 多留一些「品質時間」(Quality Time)給彼此 「品質時間」,指的是在這些時間裡父親和孩子在進行積極、健康、雙向的照料和互動。很多父親在和孩子待在一起時,並沒有良性的互動,而是「各乾各的」。因此,永遠不要去計算你和孩子在一起待了多長時間才是「好爸爸」,而是問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能夠做什麼?」你們相處時間的質量和活動方式,遠比時間的長短要重要(Fogarty, K., & Evans, G., D., 2005)。 什麼是品質時間呢? 考慮幾個你最近和孩子相處的情境,然後問自己如下幾個問題: 在這段時間裡,孩子是你註意力的中心嗎?還是說,你只是讓他們有事可做,自己則在旁邊做別的事情? 你真正地參與了他的活動嗎?你對孩子來說是「可及」的嗎? 在這段時間裡,你們進行的活動是彼此都感興趣和喜歡的嗎? 你是否會日常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和他的互動上,而不是只有方便或有空的時候才會陪他? 除去帶有目的性的考慮,你是否真心地對於和孩子在一起度過日常時光而感到快樂? 你是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註意通過互動來幫助他習得某種新的技能,這種技能會對他的身體 / 精神 / 社會性發展有益?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們應該度過了很多「品質時間」,你對他的養育也會起到許多積極作用。而如果不是,則你可以朝著這些目標去調整你的照料方法。 作為父親,你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的是,「供給」(providing)不等於「養育」(parenting),供養孩子和家庭只是「盡責」的一部分體現,更不能因為提供了豐厚的供給,就認為自己已經盡到了義務。有些父親會說,「我給你提供了這麼多的好東西,辛辛苦苦把你養大,為什麼你還是不滿意?」但是,你給予孩子的積極關註和愛,在他的生活中真實的存在和參與,永遠是比滿屋子的玩具、高檔的社區和學校更昂貴的東西,也是更能夠被孩子敏銳感知到的東西。 其實,就像我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樣,不僅父親參與教養對孩子有諸多好處,對孩子的教養這件事本身,對於擔任父親角色的男性來說也是有益的。你的養育會使你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能夠使你得到充分的回饋。對於很多男性來說,這可能也是學習表達情感、提高共情能力的第一次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一個父親,來學習拾起那些缺失的技能。 在人生裡,這樣的機會並不多。以上。 參考資料: [1] Allen, S. M., & Hawkins, A. J. (1999).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212. [2] Allen, S. M., & Daly, K. J.(2007). The effects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 updated research summary ofthe evidence. Centre for Families, Work & Well-Being, University of Guelph. [3] Fagan, J., & Barnett, M.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atekeeping, paternalcompetence, mothers' attitudes about the father role, and father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4(8), 1020-1043. [4] Feldman, R. (2000). Parents' convergence on sharing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t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1(3),176-191. [5] Fogarty, K., & Evans, G., D. (2005). Being anInvolved Father: What Does It Mean? IFAS Extension. [6] Le Camus, J. (1995).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RevueInternationale de Pédiatrie, 255, 7-17. [7] Osborne, C., & Dillon, D., Craver, J.W., & Hovey, I. (2016). Making Good on Fatherhood: A Review of theFatherhood Research. Child & Family Research Partnership. [8] Wilcox, W. B., & Kline, K. K. (Eds.).(2013a). Gender and parenthood: Bi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tificperspectiv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 Wilcox, W. B. (2013b). The Distinct,Positive Impact of a Good Dad. The Atlantic. August 01,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8P95l
大人的生活哲學:褪去糖衣,你也有本事讓生活寸寸回甘 https://ift.tt/2YvLeTT 生活些許苦澀,但或許褪去糖衣後的人生才算真實,有人笑稱這是大人味,又有何不可呢? 自小到大常以為刻苦後總會回甘,然而,或許有些事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開始明白,那些甜甜的感覺是一種想望,好比熱戀中的感情、熱鬧的社交生活、奢華繽紛的裝扮樣貌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褪去糖衣後的人生才算真實 經歷世事後,我們學會以成熟墊高生活層次,不再汲汲追求表面,身邊所愛的人事物也都如此溫柔契合。 當人生經歷隨著時間疊加豐富,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也多一些,比起轟轟烈烈的情感追求,更自在於細水長流的相處;相較於目眩神迷的社交派對,我們更喜歡把片刻時光留給閨蜜好友; 也不再盲目選擇快時尚,漸漸找到上頭寫著自己名字的衣服;更放下對加工食品的貪戀,在初嚐天然食材後,驚豔於原味的細緻。 過日子的本質回歸到單純真實的樣貌後,自環境到個人都逐漸卸下不必要的負擔,好像也讓小時候那份對「甜」的渴望,昇華、揉雜在日常中,以親身體驗的姿態嚐到了人生的回甘。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Sugar Free——大人的生活哲學 因為在乎自己,所以我們吃得簡單又講究,有人笑稱這是大人味,又有何不可呢?從前獨愛含糖飲料,現在癮上無糖的簡單 ,從茶飲到點心,越是原味越有魅力。 嘿,無糖愛好者們,相信你們會戀上茶本淨,茶湯取自原始的草本植物,以嚴謹工序萃出清爽甘甜的真實味道,有機南非綠博士茶適合匆忙的上班族,低溫萃出果乾蜜香,不含香料無熱量,午餐後飲用感覺更輕盈,加上沒有咖啡因的體貼,讓你不必煩憂夜晚失眠的困擾; 有機洋甘菊茶適合當舒壓放鬆的良伴,夏日啜飲,鼻息間有著淡淡的洋甘菊與蘋果香氣,讓無糖與有機驗證的純淨替身體回甘。誰說大人味必定苦澀無趣?嚐出好品質,即便無糖也能溫潤喉頭、回味無窮。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茶本淨(@pure_herbaltea)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7月 月 14 日 下午 9:30 張貼 生活節奏很快,做個游刃有餘的大人、展現真實樣貌遠比包裝堆疊重要,Sugar Free 的態度,是我們明白人生總有一天會褪去糖衣,由內到外留下純淨踏實的身心靈;一如茶本淨的茶湯哲學,取自單一草本植物,悉心萃取真實滋味,人生中的化繁為簡亦是如此,走過的路很長,越是心平就越能陶醉在無糖的擁抱裡。 August 01,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vLeTT
八成女孩們有「經前症候群」:月經來之前,就已經開始不適 https://ift.tt/2YElhWe 月經前,你也會有「小姨媽」的不適感嗎?帶你圖解看懂,「經前症候群」有哪些癥兆,又能如何緩解! 電影裡常聽到的 PMSing “She’s PMSing” — 大概是小編從國中校園開始時不時就會聽到的句子。約有 8 成的女性除了經期時會忍受的各種疼痛外,PMS (Premenstrual Syndrome) 又稱經前症候群 ,也會在月經前的一至兩週拜訪你,類似小姨媽的概念。 經前症候群會對你的生理、心理甚至行為上帶來改變,但她並不會一直伴隨著你,只要大姨媽一來,小姨媽也就跟著打道回府,可能下次再來探望你。 如何確認自己有經前症候群 大部分年齡約 20 至 40 歲的女性都有經前症候群,生過小孩也一樣,產後憂鬱或是家族成員中有過憂鬱症的病史的都有可能。多數女性每個月通常都會有至少一種徵兆,但也不是每個女性都一樣,這也會受你的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到底怎麼樣才算有經前症候群,如果它對你的生活運作上已經造成困擾,讓你無法好好工作,那你應該是真的多了個小姨媽。另一個檢視的方式是觀察自已是否連續三個月,月經來的前 5 天都會不適。(延伸閱讀:三個與生理期貧血、經痛和平相處的溫柔處方) 小姨媽的症狀 上述提過的生理、心理甚至行為上的改變有很多種,但也不是每個都會經歷。 1. 生理的徵兆: 肚子腫脹、胸部脹痛、手腳腫脹、體重增加、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痙攣、飢餓感、長痘痘、便秘或腹瀉 2. 心理的徵兆: 緊繃、焦慮、情緒波動、容易情緒失控、易怒、失眠、不想與人接觸、憂鬱、哭泣 3. 行為的徵兆:健忘、不易專注、疲勞 造成的原因 雖然經前症候群很常見,但至今醫師也不全然知道造成的原因,只能說這跟你經期時的身體化學變化有關。有些情況會影響或是惡化這症狀,但也不是導致它的主因,比如:抽菸、壓力過大、不運動、睡眠不足、酗酒、吃太鹹或太甜、吃太多紅肉、憂鬱。 若是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也有其他疾病,同樣也會發現症狀會更強烈,甚至會有偏頭痛、氣喘或是過敏的問題。 如何改善 經前症候群還是有辦法可以改善的,不妨聽聽下列的建議: 1. 每天運動 30 分鐘、嘗試降低壓力、充足睡眠、試著紀錄自己的情緒跟症狀 2. 不抽菸、避免過多的鹽和咖啡因和酒、多吃全麥及蔬果、補充維生素 B-6、維生素 D、維生素E、葉酸、鎂及鈣,適度的止痛藥也可舒緩(延伸閱讀:少吃蘆筍、苦瓜、海帶!為你而生的生理期飲食圖集) 但不管補充什麼,請記得都要先諮詢醫師的建議!別太鐵齒,讓醫師幫你 如果試了什麼都沒用,症狀讓你感到很不適,找家庭醫學科或婦科醫師吧!除了基本的症狀、身體及用藥狀況外,也有可能需要透過你的血液報告去了解是不是也有其他的疾病問題。接下來醫師可能會開藥,避孕藥能改善頭痛及痙攣,抗憂鬱劑也可能是選項之一。 少數女性甚至會服用利尿劑去水腫。有些醫師甚至可能會建議心理治療。不管如何,記得都要觀察且紀錄自己的症狀,有任何問題請讓醫師給予你最專業的協助! 參考資料: [1] 經前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2] 認識經前症候群 馬偕紀念醫院 [3]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 ACOG(美國婦產科學會) [4] 經前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本文授權轉載自 GUMA 姑媽姑媽 August 01,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ElhWe
變成大人後,我們還能如何像孩子一樣交朋友 https://ift.tt/2Yy3JXO 長大後,友情還能像小時候一樣簡單嗎?寫給偶爾對友情困惑的你,心理學家說,所有友情都有三原則,只要掌握,關係就有建立和維持的基礎。 就友情這個主題,我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友情心理學:我們的友情不再濃烈,卻更加穩定 科學這樣看成年人的友情,分析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友情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成年早期開始,特別是在 25 歲以後,我們的朋友就開始不可避免地持續脫落(並且我們能夠更自然地接受這一點),脫落朋友的時機往往是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戀愛、結婚、離婚等。 與此同時,我們交朋友的難度又明顯地增高了。當你年幼的時候,在操場上玩耍時很容易就走向另一個玩伴,問他是否可以和你成為朋友,但如今,你很難想象這種事。 在成年人的定義裡,友情到底是什麼?當我們已經不再是孩子時,特別是在成年早期,應該如何開啟和維繫友情?今天的文章會深入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成年人交朋友到底有多難? 先來看一組相關的研究結果: 1. 在你認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並不把你當朋友。 當我們稱一個人為自己的朋友時,往往默認這段關係是相互的。但研究證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誤以為自己和別人是朋友。 2016 年 3 月的一項研究針對同班的大學生做了調查,讓他們給班裡的每個同學分別打分,0 分為「不認識」,3 分以上是「朋友」,5 分為「最好的朋友」。同時,他們也要寫下對方可能對自己的評分。有趣的是,在 1353 對被認為是朋友的關係(即有一方打出了 3 分以上)中,94% 的人認為對方也會給自己打出 3 分以上的分數。然而實際上,只有 53% 的人真的會收到對方 3 分以上的評價。 2. 異性戀男性害怕主動與同性交友會被當成同性戀。 紐約大學教授 Irene S. Levine 研究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男性和女性在友情上的煩惱和壓力不同。 女性會因為沒有朋友而感到更大的壓力,因為她們認為自己會因此受到社會的負面評判—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在友情方面更為擅長的」。 而男性不太會因為沒有朋友而不開心,但一些異性戀男性會煩惱於如何主動向他人發出建立友誼的信號。馬利蘭大學教授 Geoffrey Greif 分析稱,這是因為他們 「不想被認為自己很脆弱」,而且如果向同性發出交友信號,也會害怕被誤以為有同性戀傾向。—這顯然和社會對男性同性戀者的污名化刻板印象有關,這些異性戀男性把「同性戀」與「脆弱」以及「男性氣概不足」聯繫起來。 3. 智商越高的人,越不願意花時間和朋友在一起。 2016 年 2 月的一項英國和新加坡學者的合作研究,基於對 1 萬 5 千名 18 - 28 歲的調查對象的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擁有更多親密朋友的人會更快樂—但有一種情況除外:當他們的智商比較高時。那些智商更高的人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如果他們將更多時間花在朋友身上,會很不開心。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他們需要減少社會互動來專註於長期的目標,以及保持更多的智力上的刺激。 圖片|來源 成年人友情的特點:復雜 1. 成年人的友情是復雜的 成年人的友情會變得非常復雜。如果說兒時友誼往往是出於情感、彼此欣賞、玩得來;長大後的友誼還會受到資源置換等利益因素的影響。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Alexander Nehamas 形容說,成年人的友情很像是藝術,它並不總是「好的」,也不是完全道德的,相反會包含很多復雜的、不道德的部分。有時候,人們的關係甚至是亦敵亦友的,韋氏詞典現在已經收錄了一個新詞「友敵」(Frenemies)來形容這種關係:就連最親近的朋友也可能會互相傷害,而這甚至不妨礙他們繼續做朋友。 但同樣,Alexander Nehamas 說,「我們喜歡朋友的方式,和喜歡藝術的方式是相同的。」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傷人的、不平等的、不道德的部分,但它仍然是美的、吸引人的。 2. 成年後我們在不同的朋友圈裡展示不同的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身邊不再只有一種朋友,而是會擁有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朋友面前,我們也會分別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成年的我們擁有很多種特質,它們無法被容納在某一種關係當中。」 我們會發現,自己不同的朋友探討的話題是不同的,甚至在他們面前自己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延伸閱讀:為什麼朋友變熟後,反而不如剛認識時討人喜歡?) Alexander Nehamas 說,正是和不同的朋友的相處過程,也反過來使我們變得更豐富,「每一個朋友都將我們推向不同的方向。」 如何能使成年人的友情產生和持久? 1. 開啟友情:非主動接觸 在上世紀 50 年代,社會心理學家 Rebecca G. Adams 根據一系列研究結果提出,開啟一段友情需要 3 個條件: 一是接近性(proximity),指物理上的接近; 二是反覆的、無計劃性的互動,你們要有經常接觸的機會; 三是能夠鼓勵人們放下防備、對彼此吐露真心的環境。 其中,接近性和互動使你們得以熟識,自我暴露、對彼此吐露真心則使你們從熟人變成朋友。 1950 年,社會心理學家 Festinger 做了一系列相關研究。他認為,無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大量的「非主動接觸」(passive contacts)都是一段友情得以開始的關鍵。它指的是,一些人自然地反復在你身邊出現,同學、同事、鄰居等。 心理學中也用「多看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來形容這種現象。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復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暴露物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復暴露會增強個體對被暴露物的好感。而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暴露物的印象就是負面的,反復暴露則會增強個體對被暴露物的反感。 我們沒有特殊印象的陌生人,一旦反復在我們面前出現,我們對其的好感程度就會超過那些不經常出現的人。這是非主動接觸會促使友情開始的原因。 但在成年以後,我們可能不像小學、中學階段那樣,和身邊的人有長期、持續、且頻繁的互動;工作以後,我們經常離職,和同事的關係不容易真的走得很近。因此,對於成年人來說,更有可能的交友場所是所在的社區,或者參加健身課程、俱樂部活動。 2. 友情真正開始建立的關鍵:自我暴露 而當兩個人由於接近性和大量的互動而開始熟識後,他們還算不上是「朋友」,而只是「熟人」。從熟人關係(acquaintanceship)走向友誼的關鍵,是自我暴露。 「從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的 Beverley Fehr 表示。這個過程往往是這樣的:當你們保持經常的見面後,有一方會先冒著暴露個人信息的危險,去「測試」對方是否會有相應的回應。如果雙方都願意進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開友情的鑰匙。 在青春期時,朋友間的自我暴露是非常迅速和猛烈的,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適度。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心理學教授 Arthur Aron 實驗瞭如何能在 45 分鐘的時間內使人們達到「人際上的親密」。他發現,發展出友情的關鍵是「循序漸進地暴露私人信息」—即便是在短短 45 分鐘的時間裡也是如此。 「分享需要適度,過度分享會被認為是片面的、壓倒性的、不恰當的社交。」那麼,如何辨別出自己的分享是過度的呢?Arthur Aron 說,觀察對方的反應是一個好方法,如果你發現對方有些緊張、不安,或者不知道如何接話,就說明你可能在進行過度的自我暴露。 Arthur Aron 試驗了多種溝通的模型,最終開發出了一個在短時間內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問題模型,其中包括 3 組問題,每組 12 個。 第一組問題是帶一點私人性質的,比如「在打電話之前,你會預先練習將要說出的話麼?」「你上一次對自己唱歌是什麼時候?」等; 第二組則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記憶是什麼?」「有什麼事情是你一直以來夢想做的嗎?為什麼你還沒有做它?」等; 最後一組則是最為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在你的家庭中,誰的去世會讓你最難過?」等。 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們打開心扉,成為朋友。 3. 維持長久的友情:懂得如何付出與索取 當你開始與另一個人建立起友情時,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則是對友情的維持。 1995 年,Beverley Fehr 發表了《友誼進程》(FriendshipProcesses)一書,分析了友情在成年早期的發展過程。她的研究認為,當成年人的友情進入到維持階段時,我們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反復的互動,搬家、異地都不是一份長久友情的障礙;朋友的「實用性」也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實用性」指的是作為朋友能夠給到你的實際的幫助,比如借錢、借車給你,或者幫你辦一件事。這些都對於維持友情來說無足輕重。 Beverley Fehr 發現,維持友情的關鍵是:建立一種成熟的、直覺性的理解,去給予和索取親密感。 「那些面對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時,明白該說什麼樣的話去回應的人,會擁有更穩定、更令人滿意的友誼。」 Beverley Fehr 說,從成年早期開始,在友情的維持中,長久的朋友是那些願意隨時提供幫助,但卻很少逾越界限的人——他知道如何表達接納、忠誠和無條件的支持,什麼時候該騰出沙發給你,什麼時候該給你一個擁抱。 而那些總對我們的衣櫥、伴侶、電影和藝術品味有著太多的意見,對我們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屬於過於逾越界限,他們很難成為我們長久的朋友。 4. 成為最親密的朋友: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 如前文所說,朋友也分為很多類型,在你所有的朋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會成為你的密友,他們幾乎是你最親密的人,你們對彼此的期望是「超越了一般朋友的職責」的。 在成年人最親密的朋友之間,聯繫他們的紐帶又是什麼呢?2005 年,社會心理學家 Carolyn Weisz 和 Lisa F. Wood 研究發現,不同於青春期,在成年以後,成為密友的關鍵是「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社會認同,是 Tajfel 在上世紀 70 和 80 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社會認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興趣小組、特殊經歷群體(如留學生)等,而不是來自哪個省,或者你的體重多少等。 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指的是認可和支持對方對自己的社會認同——你瞭解他認為自己屬於哪些社會群體,你瞭解作為這些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同時你認可和支持這一切。 圖片|來源 Weisz 針對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在他們四年的大學生涯里做了跟蹤調查,重點研究友情持續時間、親密程度與三個變量的關係:接近性、聯絡頻率、以及支持對方的社會認同的程度。結果發現,接近性、聯絡頻率和社會認同支持這三個因素都能夠預測友情的持續時間,即兩個人越接近、越經常聯絡,給對對方社會認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會越長久;但只有社會認同支持一項,能夠預測人們是否能成為最親密的朋友。(延伸閱讀:雪兒專欄|同事不適合做朋友,朋友不適合做同事?) 一項對乳腺癌病人互助組的研究顯示,當病人康復,重新回到自己的職業身份和家庭身份時,她們仍然會保持著和互助組中的朋友的緊密情感聯結。因為他們瞭解彼此作為癌症病人這一群體身份的感受,他們也支持彼此的這一社會認同。 對彼此的社會認同支持,可能是在雙方有著一樣的社會認同的情況下發生,比如在同一個互助會或者俱樂部里,但是也並不一定。Weisz 發現,大量的社會認同支持也往往來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個群體內的朋友,但他們能夠對你的社會身份進行確認,比如他們會說「你在為自閉症孩子提供志願服務,太棒了」,或者「你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者」。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對我們社會認同的確認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自尊水平。——我們所做的事、經歷、價值觀等得到了確認、理解與支持。這或許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你覺得自己缺少密友,可能與你沒找到自己的社會認同有關。 希望能夠成為你的社會認同中的一種,因你我雖素未謀面,卻早已是親密戰友。 以上,晚安。 參考資料: [1] Li, N. P., & Kanazawa, S. (2016).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Psychology. [2]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K. (1953). The operation of group standards.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Theory. New York, NY: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204-22. [3] Fehr, B. (1995). Friendshipprocesses (Vol. 12). Sage Publications. [4] Weisz, C., & Wood, L. F. (2005). Socialidentity support and friendship outcomes: A longitudinal study predicting whowill be friends and best friends 4 years later. Journal of Social and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3), 416-432. [5] Reis, H. T., Maniaci, M. R., Caprariello,P. A.,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1). Familiarity does indeedpromote attraction in live inter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01(3), 557. [6] Aron, A., Melinat, E., Aron, E. N.,Vallone, R. D., & Bator, R. J. (1997).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4), 363-377. August 01,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y3JXO
鬼月英文:惡魔和魔鬼,都是鬼有何差別? https://ift.tt/2LU4CIA 鬼門開!除了ghost(鬼)跟 monster(怪物、妖怪)之外,你還知道英文中哪些妖魔鬼怪呢? 不論是東方或是西方,都存在許多怪力亂神的傳說。但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中文習慣稱作的「妖魔鬼怪」,英文會怎麼稱呼呢?除了 ghost(鬼)跟 monster(怪物、妖怪)之外,你還知道英文中哪些妖魔鬼怪呢?今天就跟著希平方一起在英文世界來趟知性的鬼怪之旅吧!(延伸閱讀:進擊的台灣女鬼|林投姐:改嫁又如何,至少我愛過) 英文中的妖魔鬼怪 evil spirit 邪靈、惡靈、魔鬼 Evil 是「邪惡」,spirit 是「鬼魂、幽靈」,所以 evil spirit 自然就是指「邪靈、惡靈、魔鬼」囉!例如: He seems to be possessed by an evil spirit.(他似乎被鬼附身了。) demon 惡魔、魔鬼 在基督教教義中,demon 指被逐出天堂的墮落天使(fallen angel)。但一般會用 demon 代指「惡魔、魔鬼」或「邪惡、有害的事物」。例如: He ran away in a panic like he was being chased by a demon.(他慌慌張張地跑開,就像後面有魔鬼在追他似的。) The boy is wrestling with his inner demons.(那小男孩正在對抗他的心魔。) devil 惡魔 、魔鬼 在基督教教義中,devil 指墮落天使的首領(the chief fallen angel),常用大寫 the Devil 代指。但英英字典一般定義為「惡魔、魔鬼」或「邪惡的人」。例如: He was acting so strangely that many believed a devil had taken control of his body.(他的行為太過怪異,導致許多人認為有惡魔在控制他的身體。) 另外,devil 還有幾個常見的慣用法可以記起來,像是: speak of the devil:字面是「說到惡魔」,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說人人到,說鬼鬼到」。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就是字面上看到的「惡魔藏在細節裡」的意思。 bogeyman 惡鬼、妖怪 指那些虛構的、用來嚇小孩的「惡鬼、妖怪」。例如: The kid pulled the blankets over his head because he was afraid the bogeyman would come and get him.(那小孩把毯子蓋過頭,因為他擔心妖怪會過來抓他。) vampire 吸血鬼 除了可以用來指「吸血鬼」,也可以用來指「殘酷剝削他人的人」。例如: They are vampires who gain happiness from the misery of others.(他們是吸血鬼,把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 zombie 殭屍 除了可以用來指「殭屍」,也可以用來形容「呆板、毫無生氣的人」。例如: He complained that his students always sat in the classroom like zombies.(他抱怨他的學生總是像殭屍般地坐在教室裡。) 這些英文的妖魔鬼怪,你都記起來了嗎?下次看到時,相信就能更清楚它們代指的意思囉!(延伸閱讀:你記憶中的「台灣鬼」有哪些?妖氣都市特展:臺灣妖怪,其實很繽紛多元) 原文文章:邪靈、惡鬼、殭屍...這些「妖魔鬼怪」的英文怎麼說? August 01, 2019 at 08: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U4CIA
帶你擁有更好的性愛體驗!第一步,從了解自己的床上動物性格開始 https://ift.tt/2KhSSMt 來點深夜臉紅時段!要怎麼樣可以擁有更好的性愛體驗?第一步,我們先從了解自己的床上動物性格開始。當你可以自在展現自己想要的樣子,你也會更認識自己的身體。 你知道嗎?性是一個很私密,又很獨特的領域。在性愛裡,我們也往往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你可能愛得很害羞、也可能愛得很霸道。而當你可以了解自己喜愛什麼樣的模式,並且找到能讓你更快樂的方法,一次又一次,你也會越來越期待親密關係! 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找尋你的床上密碼: 圖片 | 來源 如果你渴望絲絲愛撫,溫柔如潮水 細膩的你在床上,感覺像是誤闖情慾森林,你知道裡面有很多寶物,但你往往需要一點熱機和指引。在你的性愛裡,前戲很重要。喜歡被輕柔愛撫,視你為最珍貴的獵物;一點點的愛意,都能讓特別敏感的你輕易觸電。只要對方能把前戲做好做滿,接下來,你將會像開關全開,可以完全浸淫其中,讓彼此驚呼般地無可自拔。 來看柔軟的你,像什麼動物 >>> 如果你不善客套,熱情才是本體 你喜歡熱情的性,只要到了床上,總會有比平常更大膽的作為。你偏好新鮮感,覺得性愛充滿驚喜,總是能為你的生活帶來很多快樂。你期待對方也是個性愛投入者,你想和他一起探索不同的情慾模式,可能從角色扮演、刺激的地點挑戰,到嘗遍各種姿勢或性愛玩具。而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在做這件事的當下,你享受那種兩人像跳雙人舞般水乳交融的快感!你覺得,愛就要愛得如此過癮! 來看慾火的你,就如同 >>> 圖片 | 來源 如果你陶醉在欲拒還迎,心癢而難耐 你有時有點膽小,有時又充滿好奇心。總是想知道還有什麼尚未遇過的新奇體驗,將開啟你未知的身體暗號。因此在床上,你會特別著重氣氛的營造,也喜歡突如其來的驚喜!你適合來點催情的香氣,搭配若隱若現的燈光,營造神秘而性感的氛圍。若你感覺到欲拒還迎,想吃又吃不到,將能大大提升你的慾望! 來看神秘的你,原來是 >>> 如果你享受侵佔吞食,挑逗彼此 在性愛裡,你追求佔有對方的快感,就像一個自信的主動者,喜歡自己可以去征服一點什麼的感覺。因此在床上你擅於縱橫全場,偶爾你性格大膽,會主動挑弄對方,想看到他如何因你而快樂;偶爾你賣弄性感,想眼見誰正為你癡迷。看見對方時而陶醉於你的輕撫、時而放肆享受你的操弄,成就感與高潮便會染上心頭。 來看悍然的你,好比是 >>> 圖片 | 來源 (貼心提醒,以下是答案,如果還沒看過上文的別急著往下看唷) 嘿,你是想被順毛的白兔 敏感的你,試試女性私密護理水溶性潤滑液:專為女性私密健康而設計的配方,產品中添加獨家專利 TCI250 益生菌及益生質,改善私密處益菌環境,同時抑制壞菌、消除異味,能讓你放心享受歡愉,給彼此最貼心溫柔的呵護。 圖片 | HARU 提供 別懷疑,你是霸道的獅子 熱情的你,今晚來點卡瓦醉椒激熱水溶性潤滑液:獨創的熱感配方,能塗抹在私密處或身體任何其他部位,以增加敏感度,也能幫助彼此點燃熊熊慾火,更快達到情愛高潮。 圖片 | HARU 提供 親愛的,你像隻高貴的貓 難以捉摸的你,一定會戀上伊蘭絲柔長效水溶性潤滑液:淡淡天然伊蘭迷醉的催情氣味,可以用於按摩、口交或搭配玩具使用,增加性愛過程中的慾望和情趣,滿足你的未知情慾。 圖片 | HARU 提供 沒錯,你是想狩獵的獵狗 霸氣滿滿的你,不如嘗試伊蘭極潤水溶性潤滑液:精心調配的濃厚牽絲質地,可以完美包覆,讓彼此體驗極致的水乳交融。今晚就挑戰床上新玩法,用它潤滑彼此、用愛提升性慾。 圖片 | HARU 提供 Make Love, Not Sex. Let′s HARU! HARU 在日語代表著春天,而 HARU 潤滑液,則是來自情慾實驗室的情愛精品,細緻的潤滑過程,讓原本就美好的性,變得更美好;讓單純的高潮性愛,昇華成濃烈的情愛。 走過一次動物情慾森林,也想告訴你,每一個你都很特別。而當你能夠自在展現自己想要的樣子,你也會更認識自己的身體。記得,你永遠值得更好的性愛體驗,Let′s HARU! August 01, 2019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hSSMt
畫給受過傷的你:失去並不可怕,但永遠別遺失自己 https://ift.tt/2Oy7ixw 寫給受傷的你,每一人心中都有一個為愛奮不顧身的戰士,如果撞得渾身是傷,只要能想起自己是誰,那又怎麼樣呢。 圖片|作者提供 世界上的某一處,一定有雙最美麗的鞋,穿上它能使我成為最美好的樣子。 於是妳很努力的尋找,在這好像有限的青春裡,走遍各個角落, 流了一些眼淚和血,傷口反覆結了痂,找到理想中最美的那雙鞋。 圖片|作者提供 成為最美好樣子的妳,被緊緊擁抱著,彷彿擁有了全世界最好的對待。 圖片|作者提供 後來妳失去了,世界從此像是末日般,還有那麼一雙手反覆想把妳的心掏空。 圖片|作者提供 直到妳願意看著鏡子裡的妳,明白了生命裡有時就是會出現一些苦痛來使妳改變和成長, 可怕的不是像死亡般的失去與恐懼,而是被妳遺忘了的自己。 圖片|作者提供 外在的任何物質與人事物從來都不能阻止妳成為最美好的妳, 親愛的,學會從每一次的傷痛裡認出自己療癒自己,其實任何時刻妳(你)原來已經是最好的妳。 July 31,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y7ixw
友情心理學:我們的友情不再濃烈,卻更加穩定 https://ift.tt/330Sbjl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朋友對你生命的意義?是否曾經煩躁於變動的友誼關係,偶爾還會悼念難以追回的密切交往與默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從心理學看友誼,細究這些改變與糾結為何發生、又該如何理解。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有一天,你猛然意識到,那些和朋友一打電話就是幾小時、有說不完的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通訊錄翻過了好幾頁,全都是工作來電。好不容易從忙碌的工作中安靜下來一會兒,卻發現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 那些好朋友,都去哪兒了呢? 在親密關係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種,它遠不如父母、伴侶、孩子的關係那樣緊密:不同於親情那種別無選擇的血緣關係,選擇朋友是一種自願的行為;也不同於其他自願發生連結的關係(包括愛情、婚姻等),友情缺乏正式的結構、嚴格的承諾和約束力。我們不太可能和自己的伴侶好幾個月都不聯繫,但卻很有可能疏遠自己的朋友整整一年的時間。當我們成年後,我們的責任和關注的中心都有所轉換,此時,友情便最容易受到衝擊。 但友情又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關係。我們一生有過羅曼蒂克關係的人數通常遠小於發展過友情的人數。友情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的貫穿也是最久的,因為某一個朋友可能離去,友情本身總還會發生。好的友情可以不斷給我們的生命補充新的內容,增加生活的趣味,也為我們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想推薦你:怎麼交到真心好朋友?從說自己的故事開始) 我們今天來聊聊成年人的友情。 友情在不同生命階段的特點 俄亥俄大學教授 William Rawlins 歸納出,從 14 歲到 100 歲,人們對於朋友的定義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我們所欣賞的人、可以說話的人、可以依靠的人。區別在於,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產生這樣感覺的情境在發生變化,我們處理關係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童年階段的友情以尋找玩伴為特點。這時的友情很簡單。 圖片|來源 到了青春期,我們開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同時學習如何與人親密,在這一時期的友情會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們尋找那些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人,一旦找到,友情可以發展地極為深刻且激烈,認為彼此是自己在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這個時期我們的友情中還會出現嫉妒、佔有欲等表現,自我邊界常常不清晰,這是我們學習與人親密的過程。我們也很容易被身邊的朋友所影響,往往因為朋友說一件 T 恤不好看,就將它扔在衣櫃的最底層。 研究表明,從 11 歲開始,我們就會把作為「安全感底線」的依戀對象從父母轉換到朋友,當感到不安時,我們會首先尋求朋友的幫助。但朋友並不是永遠的港灣,研究發現,當我們進入大學後,我們把朋友作為安全感底線的感受就開始消失,我們開始會更多地把尋求幫助的對象選為家人、戀人。 不過,雖然如此,據統計,在現代美國人中,20-24 歲的人是所有年齡段中最願意花時間與朋友交際的,他們每週會花 10-25 小時在社交上,因為此時,你已經有了更多的自由,又還不需要擔負太多和婚姻、事業有關的責任,而大學給人提供了最好的交朋友的場所。 此外,根據發展心理學家艾里克森的理論,18-25 歲被稱為「成年初期」,在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是解決親密與孤獨的衝突,也就是說,這是我們最需要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的時期。這一階段往往也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重大改變階段:我們可能會離開家鄉,到陌生的國家或城市求學和工作,遇到愛人、結婚等等。艾里克森認為,成年早期的我們最為需要社會網絡的支持,朋友在這個時段變得功能性需求更強,一起玩樂、分享資源等等。青春期那種互相佔有類型的友情已經開始褪去。(看看更多:雪兒專欄|同事不適合做朋友,朋友不適合做同事?) 而進入成年中期(25-50 歲),情況又發生了變化。Rawlins 的訪談後發現,25 歲以後,人們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她問了很多人,你上一次和人成為朋友是什麼時候,你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結果很多人都答不出來。 與朋友的聯繫頻率下降最明顯的階段是在結婚之後。這聽起來挺諷刺的:在婚禮上,你邀請來所有最好的朋友為你慶祝和落淚,然後,婚禮結束,你就失去了他們。隨後,你的人生中會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次做決定的時候,推掉朋友的聚會都要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或者一次重要的商務旅行要容易的多。你會悲哀地發現,你已經沒有時間去陪伴那些曾經陪你度過了所有重要時間點的人。 是什麼影響了成年人的友情? 一直到我們步入老年、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之前,交友似乎都變成了一件越來越難的事。但我們還是需要朋友,影響成人生活風格最重要的社會因素之一就是看他能否與其他人建立起一種持久、親密的友情。 圖片|來源 研究表明,成年人的友情主要被以下幾個因素所影響: 1. 成年初期,我們容易和更接近的人成為朋友 成年初期的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近性(proximity)。人們經常與大學室友、住得近的同事成為朋友。人們往往因為這種接近性而從友情中彼此獲益(順手彼此幫個忙),且建立關係和維持關係的成本都較小。 但當他們遭遇升學、畢業、就業、調職或是搬家等變故,友情的網絡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根據一份持續十九年追蹤數對摯友的研究,這個時期的年輕人平均會遇到 5.8 次類似的變動,這也許只是如今高度流動訊息社會的一部分縮影。社會流動性加強對於接近性的破壞讓我們曾經結交的摯友更容易流失。(延伸閱讀:一場充滿變動的人生,為你留下真正的朋友) 2. 自我定型後,想要尋找與我們真正相似的人 相似性對建立朋友關係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傾向於被與自己有類似態度和價值觀的人所吸引。 赫洛克(Hurlock,1982)發現,35 歲是一個關鍵的年齡節點,在此之後,成年男女更少願意向朋友傾訴自己的想法。他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需要、理想等有了充分認識,不必再像年輕時那樣,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認識自己和未來的道路。 因此,我們不太會像年少時那樣輕易交友,而是會根據文化價值、社會規範和界限、社會經濟因素、對方受教育的情況來把握自己擇友的標準,並且,試圖尋找那些與自己在人格、興趣和生活目標上真正相似的人。 3. 朋友的存在方式發生變化 在 Rawlin 的調查中,那些進入成年中期的人們,更傾向於把友情定義為不是時時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種「知道他在那裡」的關係。可能很長時間不聯繫,但知道對方存在就好。 而比起交到真正親密的朋友,成年人會擁有更多「友好的熟人」(friendly acquaintances),比如工作夥伴、孩子同學的父母等等,你和他們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而不是隨意的,你們「有理由陪伴彼此」。 4. 喜愛更穩固的關係 雖然我們都覺得朋友越來越少,但研究表明,我們長久擁有的友情反而更加穩固了。在青春期的時候,朋友反目的原因往往是具體的、脫離關係本身的,我們很容易為一件小事就衝動絕交;而當我們長大成熟,會變得更理性,也會越來越懂得珍惜為數不多的朋友。所以一方面,我們對友情變得更有彈性了,更會包容差異,其實是因為,我們對友情的期待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我們的友情變得也許更平淡,卻更穩定。 什麼樣的成年友情能夠存在更久? 1. 我們還說著同一種語言 在一項縱向研究中,研究者曾根據朋友間猜詞遊戲的表現,成功預測了友情的未來親密程度,發現默契度越高,他們未來的友情親密度也就越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再需要用頻繁的聯絡來維繫友情,但我們依然在尋找不需要太多解釋就能夠用同一種語言交流的人,你會發現,有的人即便兩年沒有見面,聊天時也會覺得很舒服。(也希望你看:職場大人學:擁有一起共患難的工作「好夥伴」,是難能可貴的幸運) 2. 進行深度的互動 如今,互聯網讓我們擁有更多的交流方式,除非故意,我們已經不太可能會真的和某人失聯。不過,線上交流對一些友情是有益的,對另一些則不。調查表明,如果僅僅在社交網絡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裡默默點讚,對於友情的存活並沒有太大幫助,因為這只是機械的刻意維持。相比之下,一些支持性的評論、深度的溝通,會更有助於維護一段友情。研究表明,在挽救即將磨滅的友情時,社交網絡往往也能發揮奇效。 圖片|來源 我以前讀過一篇(已經不記得作者的)描寫周恩來和吳國楨(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是塑造現代台灣的關鍵人物之一)的文章,兩人兒時曾經義結金蘭,後因政治理想不同分道揚鑣,多年後舊情重敘述。書裡寫的一段話甚是打動我: 「我們度過了親密無間的少年時代,當時所有的想法都一樣,十幾年沒有見面也沒有通信,再一次見到你,我們的理想已經天壤地別,可是我仍然欣賞你,仍然像從前一樣盼望和你天天見面。」 不知道現實中的我們會不會有幸擁有這樣的人? 一個朋友曾經這樣向我描述他和兒時最好朋友之間的分別,他說,「什麼都沒發生。也說不上什麼感覺。我們之間的分離就像一條河,慢慢分岔流向了兩個方向一樣。」他說話時那種不激烈的無可奈何讓我一直沒有忘記。也許我們大部分人遇到的都會是這一種情況吧。 讀今天這篇文章,你想起了誰?你們多久沒有聯繫過了? July 31,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0Sbjl
極簡生活挑戰:你有勇氣,讓自己只靠 33 件單品生活嗎? https://ift.tt/2yqbvbD 過極簡生活,從衣櫃開始。分享「333 計畫」,讓斷捨離不再是口中的口號。你會發現,生活可以不需要這麼多,也很快樂! 如何永久淨空你的衣櫃 整頓衣櫃、肅清雜亂可能是長達一輩子的抗戰。在我開始每三個月一次,挑出最多三十三件單品來穿搭之前,我每一季都要清理一次衣櫃。我會審視衣櫃裡的衣物,東挪挪西挪挪,清掉一些衣物,再塞回更多的衣服。我會把收在車庫的那一堆收納箱拖進屋子裡,將收納箱裡的衣物跟衣櫃裡的互換位置,設法騰出一點點空間,然後出門血拼來慶祝換季。如果用谷歌搜尋惡性循環的圖像,你可能就會看到我跑完剛剛描述的流程。當我終於決定永久淨空我的衣櫃,以下的瘋狂問題與情緒便統統冒出來了。 罪惡感問:「為什麼花那麼多錢買不穿的衣服?」 挫敗感問:「六個月後又得整個重來一遍嗎?」 恐懼感問:「要是你放手了,剩下的衣服夠穿嗎?」 我聆聽每個問題,感受到了情緒。這幾個問題每到換季便會浮現,連續聽了幾十年後,我曉得該是改變的時候了。如果你清理衣櫃亂象的模式疑似出現了惡性循環的傾向,就一勞永逸地徹底清理衣櫃。按照以下的步驟,盡情地清理你的衣櫃吧。這說不定是你這輩子最後一次需要清衣櫃呢。大功告成後,你便完成了進行精簡穿搭大挑戰的準備工作,可以展開 333 精簡穿搭計畫了。 圖片|來源 第一回合 在日曆記下日期。視衣櫃的狀態而定,你可能需要二到五小時,或是更久。排除當天的雜務,雇用保母、拔掉插頭,鄭重地看待這一天。 製作兩份播放清單。一份是你最愛的歡樂歌曲,愉快、振奮人心、一切都會平安無事的那種音樂;另一份則是讓你平靜下來的歌。整理的過程中,你會需要美好的音樂。 準備好一個水瓶。這是馬拉松,你得補充水分(還有零食)。 淨空衣櫃。對,衣物統統拿出來。徹底淨空。 暫且別擔心衣物要如何分類擺放,只管一股腦地扔在床上。如果全部堆在床上,你就會有在就寢之前整理好衣櫃的動力。 如果你有收在五斗櫃、收納箱或家中別處的衣服,也去拿來。堆在床上。 在淨空衣櫃的時候,把鞋子、配件、首飾都拿來。一件都不漏。 清洗衣櫃。把衣櫃內部擦拭得乾乾淨淨。風乾。 休息一下。現在是散步的好時機。離開你的衣櫃、服飾、罪惡感、挫敗感、恐懼感或其餘浮現的情緒。出門走一走,喘口氣。放手。 第二回合 喝水,調高音樂的音量。 為床上的衣服進行鐵面無情的初步分類,堆放在地上。別想太多,憑著第一反應分類。將衣物分為以下的幾堆: 一、寶貝區:這是我心愛的服飾,合身又常穿。 二、 或許區:我想留下這一件,雖然我不清楚為什麼 (大家都曉得自己有這種衣物)。 三、捐贈區:這些衣服不適合我的身材或生活。 四、垃圾區:狀態不良的衣物(如果可能的話,用在其他用途)。 持續整理到床上沒有剩餘的衣物,而地上有四堆衣服。 在床上打滾,舉起兩隻腳大叫:「馬上就完工啦!」 喝水、吃零食。 將捐贈區的衣服裝箱或裝袋,搬到車上或車庫。立刻挪到看不見的地方。 丟棄擺在垃圾區的衣服。 再次檢視你剩下的兩堆衣服。試穿你不確定要不要留的衣服,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1. 如果今天去逛街,這是我會買回來的衣服嗎? 2. 我會在接下來的三到六個月內(或後半輩子)穿這件衣服嗎? 如果答案是不會,就扔進新的捐贈區,馬上加入其餘準備要捐贈的衣物陣容中,移到看不見的地方。 然後,將剩餘的全部衣物放回衣櫃裡,或是豁出去,開始進行 333 精簡穿搭計畫。既然你已經清理掉冗餘的衣物,挑選三十三件單品就簡單多了。將你想要納入計畫的單品分門別類地寫下來(衣服、首飾、配件、鞋),製作清單。挑完三十三件單品後,收好,將剩餘的衣物移到看不見的地方。你不必清理掉這些衣物,但隨後三個月都不要去翻看。利用這個機會享受你精簡的嶄新衣物陣容,以及你創造出來的所有空間。和服飾及其他物品實際分離的最大效益之一,便是依附在物品上的情緒隨之消散。 如果以最多三十三件單品來穿搭的點子讓你有點驚慌,心想:「我打死都做不到!」那你並不孤單。當我跟妹妹聊起這件事,她說: 「我的 333 計畫應該是三十二個皮包加一條牛仔褲。」要知道,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我不行」—— 但他們會燃起好奇心。挑戰333計畫成功的人有男性、女性、家庭主婦或主夫、企業主管、藝術家等等。如果你對我的作法沒有共鳴,上YouTube 查查看,在 Instagram 搜尋 #project333,或上網搜尋「project 333」,看看世界各地的人如何將 333 計畫落實到他們的衣櫃和生活中。(延伸閱讀:極簡 30 日挑戰|與無用的廣告小冊子 say goodbye) 圖片|來源 在此分享一些關於這項挑戰的常見問答,或許能助你一臂之力: 為什麼要用三十三件單品?但願我講得出一番大道理,可惜真相是我想要挑一個好記的數字。我覺得如果設定在三個月內只能穿戴二十五件到五十件單品,聽起來有點難卻不致於做不到,所以敲定了三十三件單品的數字。如果三十四件單品或五十四件單品比較符合你的需求,那就那麼做吧。只要是有難度的數字,而你穿戴的衣物變少了,數字並不是那麼重要。 你衣服的損耗速度有變快嗎?我衣服的損耗速度沒有變快,但我確實比以前愛惜衣服。我的衣服一律用冷水清洗,掛著晾乾。 只穿三十三件單品不嫌膩嗎?我不覺得膩,雖然我的服飾陣容不如以前多彩多姿,但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了。如果精簡的衣物陣容令你生厭,不妨利用這次挑戰的機會,允許自己不要花那麼多腦筋去思考該穿什麼,將腦力用在你真正在乎的事情上。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乎什麼,把你為了行頭傷腦筋以外的時間拿來發掘你重視的事情。 要怎麼應付特殊場合的服裝需求?我的單品包括一件洋裝(通常是好幾季都穿同一件),以便出席派對、婚禮或是其他的特殊場合。 如果上班得穿制服呢?我建議把全部制服都算作三十三件單品裡的一件。 (延伸閱讀:極簡、優雅、有韻味:經典黑白配穿搭) 如果我上班需要不同類型的服飾呢?我開始 333 精簡穿搭計畫時,在一間辦公室從事全職工作,我得出席各式會議跟活動,時常跟人打交道。我的衣服很夠穿,沒人注意到我穿搭的單品變少了。稍微降低你在職場上的服飾檔次、提高你休閒娛樂時的穿著水準,或許能幫上忙。試試看,瞧瞧怎麼做才適合你,而什麼作法行不通。 本文摘自蔻特妮.卡佛《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由李茲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 July 31,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qbvbD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租來的房子舊舊的?「破壞屋」變身清新森林風實錄 https://ift.tt/314ggUC 老屋想翻新,卻頻頻卡關?專業改造用實際圖片教你,讓你的家像新的一樣! 每一次拯救老屋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大挑戰,而這次我們改造了一間被前房客破壞的房子。 Before 改造前 客廳燈光陰暗 浴室的洗手槽,被刮得亂七八糟還卡垢 廚房的燈也全壞 房間長期沒有打掃,積了非常多灰塵 其中一間房間的牆壁甚至沾滿了不明的黑色印子,牆壁也因為漏水導致插座無法使用 幸好屋子本身骨幹良好,在我們的修整與裝飾之後,整間房子變得清新有質感,一掃過去的陰暗! 到影片裡看看我們是如何改造的吧! 以下為圖文版 首先,當然要先好好打掃一番,我們請了專人來打掃,然後把牆壁油漆全部重新漆過一遍,光這樣就花了一個禮拜⋯⋯,再來就換我們動手了! 這次的主題我們選定為「叢林草集」,白話點講就是森林風,要有森林感當然少不了植物,我們先把牆壁漆成深藍色,再來就開始在上面作畫。 要讓整間房子看起來乾淨,少不了的就是明亮的燈光!我們把房間、客廳、廚房、陽台、廁所的燈全部都換成新的,另外加裝了軌道燈。 大家還記得燈全壞的廚房嗎?我們把燈裝好之後,發現裡面髒到不行! 清潔大哥花了一番氣力才把這裡打掃乾淨,而瓦斯爐也因為年久失修,所以我們直接換了一個新的。 廚房櫃體手把的部分因為生鏽所以我們也換掉了。 浴室洗手檯面刮痕救不了了,於是我們直接訂製新的。還有洗手台上面的木頭櫃子,因為長年吸收濕氣而爆開,所以我們也把它拆掉。蓮蓬頭跟浴簾都換新,另外裝了加壓馬達,讓水量變大。而浴室外面是天井,透過窗戶還是看得到一些身形,所以加上了捲簾。 再來幫插座沒電的房間配電 陽台掛衣服的桿子太髒,我們就把它清理掉了。 最後放上裝飾品! After 改造後 玄關 客廳 餐廳 廚房 浴室 房間 後記 每次在改造老屋除了裝潢設計,最重要的就是水電工程,不管是燈啊、還是水管堵塞,或是像這次牆面插座因為漏水而整個沒電,這些問題的出現,對改造空屋的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其實老屋喔,打掉重做是比較好的辦法,但是要花非常多錢,基於我們沒有那麼多預算,只能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讓整個房子更舒適。 如果你有裝潢代租代管的需求的話,歡迎找Zuker租客協助喔! July 31,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4ggUC
遊戲業不是男孩產業!從戀與製作人到刺客教條 2,背後的女性面孔 https://ift.tt/2Mpd5Tr 將電玩作為休閒娛樂並非男生專利,遊戲產業圈更不是男性獨佔的天下,近日,荷蘭遊戲產業市場調查公司 Newzoo 公布調查數據,預計在今年女性遊戲玩家將會突破 10 億大關,女性佔總數的 46%,女性玩家崛起,如今在遊戲開發者也看到更多女性代表,正在改變產業。 根據 Newzoo 公布調查數據,雖然在遊戲市場中男女占比已經互相趨近,有 36% 女性將遊戲當成打發時間的休閒娛樂活動,通常使用手機玩遊戲殺時間,女性類型遊戲在百家爭鳴的市場中脫穎而出,背後遊戲設計者更是新一代遊戲業女力代表,帶動女性遊戲生態正向循環。 女性製作人站出來 誕生於 2017 年冬季,爆紅的女性向遊戲《戀與製作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竄升 App Store 免費遊戲排行榜的第二名,畫風唯美、場景設計、故事劇情深得女玩家青睞,背後的專案負責人不到三十歲的孟娟,在今年蘋果大中華區國際婦女節的圓桌論壇上展現出遊戲業女性領導者在產業中崛起。(延伸閱讀:單身就不快樂?《戀與製作人》看脫單迷思) 筆者在台下聽著孟娟娓娓道來,遊戲產業累積四年工作經驗,在職場生涯中專注在眼前,不去擔心未來,在七成為女性的遊戲公司中,以《戀與製作人》在女性遊戲市場創下佳績,不只是產業圈,她的故事更是鼓舞著其他產業的職場女性。 同樣爆紅的養成遊戲《旅行青蛙》的製作人上村真裕子,社會系出身當時入行三年僅 26 ,就設計出打中市場的手機遊戲,創下千萬次下載量,上村真裕子能有如此機會,背後支持她的公司-日本 HIT-POINT 工作室功不可沒,從幾年前的《貓咪後院》到《旅行青蛙》給予團隊女性機會創造女性遊戲市場的新藍海。 除了女性向市場,女性產業領導者也能走向大眾化市場,曾任職於遊戲出版商 Ubisoft 的 Jade Raymond,帶領過多個熱門遊戲《刺客教條 2》、《刺客教條:血緣》、《縱橫諜海:黑名單》、《看門狗》。 大學畢業後到 Sony 擔任工程師在 Ubisoft 一路成為多倫多執行長,也被《富比士》評選為「遊戲界十大傑出女性」後來加入Google 直接負責帶領全新的遊戲串流服務「Stadia」。 作為一名女性遊戲製作人,Raymond 在受訪時也說出了女性從事電玩產業的重要觀點:女性遊戲從業者雖然不多,但是女性開發者製作的遊戲內容才能更符合女性玩家的需求。Raymond 一直鼓勵更多女性加入遊戲產業。作為開發者的就必須要去迎合更多元玩家需求,所以仍未來在遊戲從業者的男女比平均仍是很重要的。 圖片|來源 從男性主宰到多元觀點 正在改變的娛樂市場 女性與電玩的關係一直受到學術、企業和社會的關注。從少數占比的女性佔比逐年增加,如今已經接近一半的比例。電玩遊戲中的性別歧視主義及性騷擾卻仍是潛在的問題。 即便沒有特別玩過電玩,在遊戲廣告也可以發現遊戲角色對女性的物化與刻板印象,穿著裸露、強調性別特徵、嬌柔的樣態,構成強烈的性別歧視,對玩家而言更明顯的是遊戲主要角色在女性上的選擇匱乏。 先前在「心理學前線」(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的研究就顯示,女性在主流的電玩遊戲中代表性雖然不足。但所扮演被動角色,通常是需要被拯救或是被征服的公主,超過 80%的女性角色被描繪成三種類型:性感、穿著暴露或視覺美觀,女性角色在遊戲中的性對象或是性暗示被玩家視為有吸引力的存在。 以任天堂歷久不衰的經典遊戲之作-《超級瑪利歐酷跑》王子拯救公主的情節,就是刻板性別印象的最佳寫照,在台灣從「殺很大」到「幫你6一波」電玩廣告引發爭議,都是濃厚物化女性的案例。 除了對玩家,遊戲產業圈中存在對女性的歧視更是層出不窮,去年度遊戲圈滿城風雨的性別議題,來自於知名全球的英雄聯盟(LOL, League of Legends)遊戲開發商 Riot Games,離職員工向媒體揭露公司內部充滿性別歧視與性騷擾與的職場環境,兄弟文化極為嚴重,女性的專業受到質疑,升遷機會更是受到種種障礙。 在遊戲產業中的性別問題,帶來的影響還不只如此,當這樣的意識反應在遊戲製作,更容易將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潛移默化到身心靈正在發展中的青少年,研究就顯示,青少年越沉迷於電動遊戲,帶有刻板性別印象和性別歧視的程度越高。 圖片|來源 如今,除了女性市場的開創,在多元性別上也能看到遊戲公司的著力,早在 2016 年在廣受歡迎的模擬遊戲《模擬市民》(The Sims)系列中,開發商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從男女兩性角色,發展出打破二元性別疆界的多元生理特徵的虛擬角色,讓玩家得以打造出跨性別的遊戲角色,實現內心理想的性別角色,後續也有不少遊戲公司群起效尤,融入同婚、LGBT 等角色設定。(延伸閱讀:三八婦女節「網迷世代,女路向前」:性別與科技的更好可能) 全球最大的非盈利遊戲開發者協會(IGDA)近日新任命的兩位代表均為女性,她們認為在未來促進遊戲產業多樣性以及包容性都是玩家和開發商成長的重要關鍵。根據調查,目前約有 20% 的遊戲開發者為女性,除了遊戲開發社群提供獎學金、福利,遊戲產業整體對年輕女性員工的支持能助於實現多樣性。 顛覆傳統男性為主要市場的遊戲產業,如今從玩家、產業生態圈,也都該更積極給予多元性別相當的機會,從不同的立場切入設計,有機會開發出藍海市場、獲得新的受眾。遊戲的本質是娛樂載體,也正因如此更該讓社會多元的性別社群能夠藉此獲得快樂,自我投射尋求心靈慰藉,發揮遊戲更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 [1] Women Account for 46% of All Game Enthusiasts [2] IGDA groups appoint a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 [3] Video Games Allow Characters More Varied Sexual Identities [4] Video Games Exposure and Sexism in a Representative July 31,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pd5Tr
在異鄉找家:走在新宿街頭,讓我想起已經過世的黑道父親 https://ift.tt/2ZochSi 歌舞伎町,有人說它亂,有人嫌它髒,但或許是因為從小在黑道家庭長大,那裡的味道、流光、風景,都讓歐陽靖想起「家」。 複雜情愫的歸宿 2013 年 2 月 24 日的早上 9 點,我與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跑者在新宿都廳前整裝待發,這天是一年一度的東京馬拉松日,也或許是整個新宿都廳區域最熱鬧、最有朝氣的日子,當天氣溫接近零度,珍貴的冬日陽光又被周遭的高樓大廈完全遮蔽,每個跑者只能待在原地不停跳躍著溫暖身子,希望趕緊起跑逃離這水泥叢林的包圍。 在那次跑東京馬拉松之前,我還有來過一次東京都廳,目的是到免費的展望台看夜景,還順便去吃東京都廳議事堂員工餐廳,完全是小資族觀光客的標準套裝行程;而這套行程非常受自助旅行的歐美遊客歡迎,現在東京都廳展望室內聽到歐洲各國語言的機率似乎比日文還多。除了跑東京馬拉松跟看免費夜景,東京人平常不太會跑到都廳這塊政府機關區域,這裡道路複雜、標示不清,還充滿嚴肅的氛圍;進進出出的公務員全都西裝筆挺、不苟言笑地快步走在大建築家丹下健三設計的宏偉建物下⋯⋯但想見他們下班後在歌舞伎町時應該又是另一種樣貌了。(延伸閱讀:走過被霸凌與憂鬱症:歐陽靖重生的第一個人生馬拉松) 圖片|來源 除了都廳,新宿還有另一個我覺得很無聊的知名景點「新宿御苑」,這裡以四季美景而聞名,春天可以賞櫻、秋天可以賞楓,但我覺得無趣的點在於御苑內禁止飲用任何酒精類飲品,不能喝酒不就失去賞花的本意了嗎?這裡在櫻花盛開時有個特殊景象,一般日子御苑內幾乎很少日本人,只有滿滿世界各地來賞櫻的外國遊客,因為比起嗜酒的日本人,外國觀光客倒是對單純地和櫻花合照情有獨鍾。如果真要來新宿御苑,可以試試看在五、六月份來,這時候你將會聞到整個公園散發出一股類似漂白水的青臭味⋯⋯或著說得更露骨一點,就是「精液」的味道,而這個異味來自美麗的栗子花。相較起來看無趣的櫻花或楓紅又不能喝酒,我倒認為親身來感受這座散發精液臭味的美麗庭園才是特別體驗。 男友的工作是職業攝影師,常常會有國內外客戶要求他拍一些「很有日本味」的街景,尤其時裝品牌更是對東京那種充滿居酒屋紅燈籠的狹隘巷弄情有獨鍾。要找到符合「日本文化」、「懷舊」、「庶民感」所有元素的場景並不難,但若要一次能拍到最多不同構圖,節省通車移動時間的地點絕對是新宿區,在這裡有極具特色的「思い出横丁」、歌舞伎町的霓虹燈招牌,如果要拍些具都會感的高樓建築也很多、最近在時尚圈大受歡迎的科幻龐克(Cyber-Punk)風格也能簡單營造出來。 在新宿拍攝不但輕鬆,而且拍出的作品包準讓客戶滿意,也因此我們幾乎天天來新宿報到,擔任攝影助理的我久而久之也看膩了這個地方。直到那天大吵一架,我翹家來到歌舞伎町獨自過夜,才又重新找回當初對這個地方的情愫。 新宿是個讓我有複雜感受的地方,我甚至說不出來自己到底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但我能確定一點,就是無論未來的人生中發生什麼事、無論我是否還能繼續在東京生存,新宿絕對是我心靈的一個歸宿,尤其是歌舞伎町。(延伸閱讀:歐陽靖與跑步的相遇:如果你想體驗人生,那就跑場馬拉松) 我的母親是一位知名演員、家喻戶曉且形象良好的公眾人物,但一般人對於我父親的身分比較不了解;他是台灣黑道幫派的高級幹部,坐過牢也幹過許多不被法律允許的事,經營過八大行業與酒店,更是「一清專案」流氓肅清的提報對象⋯⋯而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記得小時候坐著爸爸的凱迪拉克轎車去逛夜市,他身邊往往圍滿衣裝筆挺的後輩小弟,小弟們也把我保護得無微不至: 「歐陽小姐要喝飲料嗎?」 「歐陽小姐要玩打彈珠嗎?」 每當我跟爸爸走在夜市,總覺得自己像什麼皇親國戚或大明星出巡,放眼望去自己前後全是黑衣保鑣。黑道的規矩、處事邏輯我都能理解,畢竟成人的裏世界就是孕育我成長的地方,直到 11 歲爸爸因病往生。歌舞伎町散發著一股特殊的氣味,這個氣味我很熟悉,甚至讓我感到異常安心;即便眼前的景象殘破而罪惡,這依然是令我無所畏懼的裏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愛上歌舞伎町?也或許只是因為我喜歡日本幫派電影跟《人中之龍》電玩遊戲? 圖片|來源 已歸化日本籍的大陸作家、也參選過新宿區議員的李小牧,因《歌舞伎町案內人》系列書籍而成名,他身為中國移民卻在歌舞伎町黑白兩道通吃的身分頗受爭議,有人覺得他很會做秀,大多人認為他很會生存,甚至有人懷疑他是中日兩方的間諜人士。這個出生在湖南長沙的芭蕾舞者,文革反叛分子的後代,曾提起自己死後要將一根骨頭深埋在歌舞伎町的遺願。在他的著作中,對於日本人的文化與民族性幾乎沒什麼正面觀感,但新宿卻成為他所寄望的葬身之地。 「我已經在這個城市中生活了十幾年,而且還將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我太喜歡新宿了,我熟悉她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高樓,我在歌舞伎町當中,就像魚兒入水一般。」李小牧在《歌舞伎町案內人》中如此寫道。 歌舞伎町之所以形成跟華僑的資助有很大關係,而至今華人黑幫在此依然富有極大影響力;也因此如李小牧一般的特異人物才會破格崛起。他說自己是個「案內人」,當然「案內人」一詞在日文中除了「皮條客」也有「帶路人」的意思,一語雙關。新宿無論在形而上形而下都是個大迷宮;有很多人依然在孜孜探索著,有更多人已經迷失了。 對於我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歸屬,即使人情冷漠、髒亂不堪。 本文摘自歐陽靖、RK《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 July 31,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ochSi
性別快訊|俄羅斯 LGBT 支持者遭虐殺,生前竟有「獵殺同志」網站懸賞攻擊 https://ift.tt/2YGnmkR 在俄羅斯,有一反同網站以「獵殺同志」之名,發起公開同志或同志支持者個人資料的遊戲,如果成功攻擊同志甚至可獲得懸賞。俄羅斯一名 LGBT 支持者伊蓮娜在 PO 文呼籲人們小心此一網站,沒想到 3 日後遭到虐殺。 7 月 20 日,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名 LGBTQ+ 運動倡議者伊蓮娜(Yelena Grigoryeva)在被列入「獵殺同志」網站的名單後沒多久,被發現陳屍於住家附近的草叢中,身上負有多處刀傷。根據 CNN 報導,伊蓮娜生前是一名傑出的社會運動倡議者,她關懷的議題包括:同志議題、政治犯的人權自由等。 圖片|來源 同志,不應是任何獵殺遊戲的目標 獵殺同志網站在 2018 年成立,以遊戲方式主打「獵殺同志、跨性別、雙性戀者」。網站中,不只可以看到可能是同志、跨性別、雙性戀者的名單,甚至連他們的地址、照片、個人資料都被公布。令人髮指的是,他們以「過關」方式,鼓勵反同人士登錄獵殺名單,如果提供資料就能獲得懸賞,成功獵殺亦有更高獎金。 在 7 月 18 日,伊蓮娜於個人臉書上轉發獵殺同志網站資訊,表示俄羅斯 LGBT 聯盟(Russian LGBT Network)曾多次想找到該網站的發起源頭,將其繩之以法,但尚未成功,目前未有跟此網站有關的傷害事件傳出。沒想到,PO 文不到 3 日,伊蓮娜就慘遭受害,死亡時,年僅 41 歲。根據 CNN 報導,伊蓮娜的友人認為此起事件與該網站有關,然而是否為真,警方仍然在追查。 過去,獵殺同志網站幾次關閉又重啟,而伊蓮娜的名字於今年七月首度登上獵殺名單。俄羅斯 LGBT 聯盟組織(Russian LGBT Network)發言人說:「伊蓮娜被貼上同志倡議者的標籤,反同網站公布她的名字跟個人資料公布,並且鼓勵人們行動攻擊同志相關人士是正當的。」她再補充:「時時被鎖定成為獵殺目標的情況令人恐慌,尤其對同志支持而言,同時,我們感覺不到警察或法律相關力量的保護。」 圖片|來源 此起虐殺事件並非偶然,警方證實,伊蓮娜生前屢次收到恐嚇信,而伊蓮娜的友人,同時也是同性運動倡議者,推測很可能就是這起事件的肇事者。俄羅斯警方著手偵辦命案,目前一名 40 歲已被拘留。但俄羅斯 LGBT 聯盟的成員Svetlana Zakharova 表示許多人仍非常焦慮,因為過去他們曾要求警方介入封鎖該網站,但並沒有任何動靜。 Svetlana Zakharova 說:「在俄羅斯,當你去警局報案,警方仍然有權利拒絕偵辦。反同網站之所以能持續存在,一大關鍵是沒有任何權力機關的介入。恐同,是當前俄羅斯的社會結構問題。」 在性平路上的俄羅斯,足夠安全嗎? 俄羅斯在性別平權路上,持續有所進展,在 1993 年,同性戀就已在俄羅斯除罪化,根據莫斯科時代報導,有達 43% 的人認為「同志應該和所有公民享有一樣的人權」。俄羅斯在性別議題上儘管有部分項目和整體社會氛圍的進展,然而,此起虐殺事件仍對平權之路帶來反挫。 近幾年,我們在俄羅斯仍能看見對同性戀者的歧視與暴力傷害,一如 2018 年 8 月,同志在聖彼得堡遊行時被逮補的事件。(延伸閱讀:性別快訊|「反正同志不敢聲張」俄羅斯犯罪集團,鎖定同性戀下手)其實,不只是俄羅斯,世界各地,就連在台灣,我們都仍在嘗試用更溫柔的方式,將豎起的對立撫平。我們希望伊蓮娜的死不是一個個被淡忘的犧牲品,而是推進整個社會結構能朝安全、平等的光譜走去。 參考資料: [1] An LGBT activist murdered in Russia had previously received death threats, friends and campaigners say,CNN [2] Russian LGBT activist Yelena Grigoryeva murdered in St Petersburg,BBC [3] Russian LGBTQ activist is killed after being listed on gay-hunting website,NBC News July 31, 2019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GnmkR
跟他們在一起,我總是感覺越來越糟:你知道「人際剝削」嗎? https://ift.tt/2MrnfD2 「其實關係裡的問題無所遁逃,也無須遁逃。」分享給你 8 個思考人際關係時,可以幫助你面對自己與人群的有益提問。 關於人際剝削的八個提問 人生的幸福與痛苦,都與人有關,因為我們一生都活在關係裡頭,而痛苦,就來自於關係裡的剝削。差別只在於,你是被剝削的人,還是剝削別人的人。但是無論被剝削,還是剝削別人,最終都一樣,個個是輸家,沒人是贏家。 首當其衝,是被剝削的人。被剝削者情緒變得低落,甚至憂鬱,習得無助,對於自己有著更加強烈且負向的評價,對於生活失去控制感,對於人生,乃至於未來,則是感到絕望,甚至染上不好的行為,來逃避或作為情緒宣洩,甚至是罹患嚴重的精神疾病。 而長期剝削別人的人,並沒有比較好。因為身邊的人陸續遠離,無論是直接逃離,還是拉開遠遠的心理距離。他不是孤芳自賞,曲高和寡,而是待在自己親手建築的牢牆內,懊悔盤旋在心中繞,吶喊只有自己聽得到。 每個人都一樣。我們都在意社會的眼光,我們都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在人際關係裡,我們都希望被接納,都希望能安身立命,能有個自在並且安心的避風港。然而生命裡最大的風雨,往往都在家裡;最痛苦的劇情,往往都是人情。無論是親情、愛情、友情或各種場域裡的情感羈絆與人際關係。 當關係裡的痛苦解決不了,每個人都會好想逃,逃到另一段關係裡,逃到天涯海角。只是我們就像蝸牛,背著同一個殼,去到下一個地方。殼裡面的風暴,會在下一個地方繼續上演,甚至掀起更大的驚濤駭浪,接著又變成另一個想逃的地方。反覆著,循環著,最後讓我們過著糾結與痛苦的一生。 其實關係裡的問題無所遁逃,也無須遁逃。只要願意面對,持續學習,用對方法,我們一定能夠在關係裡,找到可以調整的地方,讓這段關係逐漸變得舒適及安穩,讓此地成為你想回去的家。只是我們都有著思維上的盲點,還有情感上的糾結。 什麼是思維上的盲點?例如無效的信念、過時的觀點。而什麼是情緒上的糾結?例如高漲的憤怒,過度的恐懼及擔憂。 思維讓我們用錯了方法,情緒侷限了內在的能量,所以幾次嘗試失敗之後,負向經驗就變成了密密的網,讓我們不再嘗試,放棄努力,束縛了自己,也扼殺了關係變好的可能性。(延伸閱讀:如何維持情緒健康:衝破人際關係的高牆) 那麼,人際剝削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作用?常見於哪些人?長期下來會有怎樣的結果?真的有避免及改善的可能嗎? 圖片|來源 關於人際剝削的八個提問: 一、什麼是人際剝削? 人際剝削(Interpersonal Exploitation),它的起源是,當一個人無法處理個人內在的議題,例如貧乏、空洞、自我中心、自卑、低自尊、自我效能感低落、自我價值感薄弱、負向自我形象、負向情緒⋯⋯,乃至於不完整的自我,因而在人際關係中,以透過不公平的方式,讓人感到不愉快,甚至是殘忍的方式壓榨對方,意圖使人來完成自己的目的。 而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符合自己心中的價值,補償自己內在的空虛,轉移自身問題的焦點,來獲得暫時性的情緒緩解,或者藉此擁有對於生活及人生的控制感。 人際剝削的方式,不一定是直接威逼、恐嚇及要脅,更多時候,是間接,甚至是變形,也就是反向的方式。 例如作為「弱者」。因為弱者往往最能站得住腳。弱,可以獲得外在他人的同情與包容;弱,可以更加肯定看來是弱勢,實則是剝削的行為,有其合理性。因為我深信著,我就是這麼可憐脆弱,我就是如此善良柔弱,也因此行為背後真正的動機、起源及脈絡,更是難以釐清。 旁人看不穿,自己看不清,所以也就更難走向改變這條路,讓人際關係裡,因剝削造成的所有痛苦,最終成為了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二、為什麼會有人際剝削? 因為我們都有著從原生家庭而來的生命課題,我們也都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碰碰撞撞,持續累積著負向情緒。 而這大至生命課題,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及碰撞,都有著內在黑洞持續在呼喚。有些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有些是負向情緒。它們必須要有對應及出口,讓心理狀態現身,讓情緒流淌出來。而人際剝削,就是它們現身及流淌出來的方式及手段。 三、如何辨識人際剝削? 辨識,從你的感受作為起點。理性是學習,感性是天生。當你主觀感受上出現不舒適、不好受,甚至已經感到痛苦難捱,這些都是提醒的訊號。只是我們往往忽視不理、壓抑,甚至自以為能夠駕馭。而抱怨,也是一個辨識的參考點。 四、人際剝削為什麼會難以辨識? 因為我們都想做個「好人」。因為我們的文化,也是如此鼓勵著。所以對於好女人、好男人有著各式各樣的要求及標準,沒有因時、因地、因事,還有因人而調整。 但是,「好」錯了嗎?「好」並沒有錯,錯是錯在這裡的「好」,是浮濫的好,是鄉愿的好。是自以為正義,自以為良善的好,沒有原則,也沒有洞見。 當我們持續當個自以為是的好人,不管是在同溫層裡取暖,或者為了符合社會文化及傳統的價值觀,我們就會在假象裡面,持續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我的痛苦、犧牲及委屈,有著忍辱負重的使命,顧全大局的光輝。而且身邊的其他人都是這麼做,社會上的多數人也是這樣過來的。 但是別忘了,其他人、多數人選擇的方式,泰半都是隨波逐流;獲得的結果,就是「不滿意」,擁有的感受,都是「不好受」。此外,難以辨識的原因,還有「驕傲」。在這裡,我要特別提醒的是,「弱者」心中的驕傲。 強者的驕傲,我們能理解及推想。真正難以辨識的,是屬於弱者心中的驕傲。因為驕傲,正是否認問題的根源。越是驕傲,越會否認問題。對於自己持續,但卻有毒的行為模式,自己對他人的錯誤理解及詮釋,更加固執,並且堅信不移。 弱者心中的驕傲,多半難以被看到,包含他們自己。因為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哀傷、委屈及可憐,而這非常違反我們的直覺。我們常無法理解弱與驕傲怎麼會畫上等號,怎麼會是天秤的同一邊。 五、人際剝削最常發生在哪些人身上? 內在空洞貧乏、內在自卑及無能感、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價值感、負向自我形象、有著各式各樣負向情緒的人⋯⋯乃至於擁有不完整的自我的人,都有可能。因為它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在原初關係裡的壓抑及困難,往往會被帶到後續的關係裡,進行剝削及破壞。 六、最容易人際剝削他人的是哪些人? 往往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人。無論是剝削別人,還是被剝削的人,都有不願意 面對自己的一面。 這是一切的起點。尤其我們要清楚辨識出關係裡所有可能的既得利益。也就是,如果沒有任何好處,那麼惡性循環的關係,也是無法維持的。 例如一個在關係裡忍氣吞聲,且離開職場多年的人。若要他們離開關係,可能就會面臨到經濟上的難題;而待在關係裡,就不用面對重新進入職場的考驗,承受著不確定性的折騰與不安,還有生活品質變動的風險。而「既得利益」是人人都不願意承認的,但唯有看見與承認,才能終止惡性循環,看到突破點。 最容易剝削他人的人,通常有著更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為了模糊自身問題的焦點,為了轉移注意力,為了填滿內在的空虛,讓痛苦高漲的情緒能夠暫時緩解,或者藉此擁有對生活的控制感。 透過剝削,讓別人必須退讓、配合及妥協,來服膺自己的需要。因為我的需要,比你的更加重要;我的想法,比你的更是王道。 最容易被剝削的人,則有明顯的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價值感。他們有一部分內在,是無法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存在價值。 另一部分的內在,則是太過恐懼。別小看「恐懼」兩個字,恐懼是我們一生都要對抗的課題。除了恐懼的內容有一大部分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之外,還有恐懼也會讓我們限縮自信,喪失能量,連嘗試都不試,直接舉起白旗。 人際關係是持續變化、交互作用,相當複雜的系統。而上述心理狀態及特質,並不是全有或全無的概念,而是每個人都會有,如同向度,由少到多;在不同關係裡,表現也會各有不同。 七、一個長久被人際剝削的人,會變成如何? 每一個崩壞的人,都是從正常開始。被剝削的人,剛開始還能維持社會功能,能夠工作,能夠往來於各種人際關係中,能夠維持一般生活。但是久而久之,心理狀態及人格就會變得扭曲,就像毒素流淌在血液裡面,所以遠觀不明顯,但是細節卻逐漸彰顯,陸續現身。 你會開始覺得,他變得怪怪的,但是又說不上來。例如想法偏激、情緒不穩、行為失控,這些都是從程度輕微,逐漸變得程度劇烈,從只有一點點,到影響全面。然後,他們可能會在其他關係裡,去剝削別人。更可能出現身心症狀,例如憂鬱、焦慮、飲食失調、睡眠障礙⋯⋯等。甚至是傷害自己的舉止,例如自殺嘗試;還有傷害別人,無論是精神暴力,還是肢體攻擊。 八、我們該如何面對人際剝削? 如何面對人際剝削?其中的關鍵,就是願意面對。願意面對,才是變好的起點,也唯有願意面對,那麼,這本書裡的各式心理師處方箋,才會有被用在關係裡的可能。 面對什麼呢?就是「自己」。辨識出屬於自己的課題,接著承認自己的課題,擔起自己必須改變,還有接下來,成長的責任。 圖片|來源 應對方法,化為具體步驟是: 1. 感受先行: 你必須學習「了解自我情緒」,也就是情緒覺察、情緒辨識、情緒理解。 情緒覺察,就是你感受到你被剝削了,例如被羞辱、被貶抑、被軟土深掘、被得寸進尺⋯⋯而感到生氣、委屈、焦慮、憂鬱⋯⋯等相關情緒。簡言之,覺察,就是發現自己「有」不舒服的相關情緒。(延伸閱讀:阿德勒的幸福學: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情緒辨識,則是進一步分辨出不舒服的情緒,到底屬於哪一種情緒。是焦慮?還是憂鬱?是生氣?還是委屈?還是全部都有?只是一時之間,難以辨清。 情緒理解,則是更進一步去看,引起上述情緒的相關線索。對象、時間、環境,還有自己的狀態又是如何,也就是當下自己的狀態,也可能導致對情緒理解的誤判。 2. 及早處理,永遠不遲: 關係裡的剝削及痛苦,往往都是日積月累,直到無力可回天。而到了定型的那一天,就是陷入惡性循環,因為百廢待舉,想要改變,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要化為具體行動,就是及早設立界線,認識清楚自己的底限。該說的,該拒絕的,該表態的,無須客氣多禮,或者不好意思。 因為「不好意思」反映出來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在課題:例如自卑、自我價值感低落⋯⋯然後你會發現,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就是不完整的自我,讓人際剝削得以成立,並且持續運作,痛苦不已。 我們都想要過好我們這一生。而人際關係又是影響我們對於人生滿意與否的關鍵。所以在關係裡,就要學著不被人剝削或者剝削別人。 擁有人生主導權,你才能過上你想要的人生,不是複製著前人的版本,最後哀嘆過一生,而是能成為自己人生真正的贏家。 痛苦抑或幸福,懊悔抑或滿足,都是我們自己承受,也是我們自己享受。幸福始於自我的完整,還有人際關係的圓滿,只是這些從來都無法一步到位。但是,只要願意面對,學習改變,那麼過好這一生,絕對有可能;而且,就是「你真心想要的人生」。 本文選自洪培芸《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 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 July 31,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rnfD2
細膩但不細心、在感情上隨遇而安:你也是「天生水逆人」嗎? https://ift.tt/2LQfpU6 水逆期間根本無感,因為一年四季都感覺自己在水逆嗎?寫給想轉運的水逆人,先來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七大特徵」以及注意事項! 火熱話題「水逆到底是什麼?」又來了!水逆是史上人見人怕、鬼見鬼愁的行星現象,但它不過是行星運轉時的視差而導致的錯覺而稱逆行!每次水逆週期約 3 個禮拜,而一年就大約會有 4 次水逆期間,話說水星逆行人們特別倒霉,那如果在水逆期間出生的水逆人,會不會遇上水逆期間就運勢大開呢?聽說,並不會哦! 各位該如何擺脫水逆命運及知道自己是不是水逆人,只要去網路查詢星盤,輸入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及時間,就可知道囉!接著找找你星盤裡的水星旁是否有出現,那就代表你是水逆人哦! 圖片|來源 水星主掌管就是資料、通訊、交通,所以大家多數很擔心水逆造成資料檔案遺失,電子產品失靈,更可怕是溝通誤會、腦袋打結做事莽撞!水逆期間人人自危,但水逆人也不是一生一直在水逆,一直走霉運,反而水逆人有些有趣特徵,讓人覺得出奇反而非常不錯哦! 特質一 分析細膩,善於推敲驗證,具研究精神!水逆人永遠認為案情並不單純,所以他們基本上都會蠻中立地看待事件,抽絲剝繭去模擬事情來龍去脈,他們需要先自己瞭解後,才能進入狀況,應該就是適合當名偵探柯南!此外你也是一位喜歡隱藏自己內心世界的人。 在生活中,你不想理別人或者情緒不佳的同時,你不想被別人打擾。 特質二 在工作中,你是一個好還要更好的人,對於工作環境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時候,你容易覺得懷才不遇。對於事情的要求,有時你比較屬於完美主義者,比較有自己的原則。 只要是你認為可行的目標,為到達目的只要不傷害別人,你會不擇手段,只因你想要把事情做的更好、更有效率。有時水逆人會覺得自己表達不流利,感到失禮,水逆人蠻喜歡跟自己過不去的,總認為自己的用字遣詞可以不斷修改,其實改到最後又回到原點。(延伸閱讀:12 星座開運香氛,找到你的命定香氣!) 特質三 忘東忘西,鬼打牆。 水逆就是一個容易跑錯地方或走路忘記路的人,明明商店街在這層他就會跑到別層樓。所以水逆人真的容易分不出路線與方向來回兜圈,就算你給他地圖與導航他還是容易開錯地方跑錯位置,其實多繞幾圈也會是水逆人生的樂趣哦!有些水逆小孩讀書常常也會念錯行讀錯頁反覆犯下一樣的錯。 特質四 面對主管時你常常說話謹慎,水逆人面對主管上司說話會在內心打草稿很久,深怕說錯或不適合,他們內心會有很多個場景編排,邊說邊排演,所以偶爾跟他們說話會在想他們是想表達什麼,所以跟他們溝通時可以多多引導或給予支持,讓他們說得更清楚完整哦! 特質五 在購物時,看見喜歡的東西,就算預算不足,回家後仍然會不斷想念該物品,會盡可能省吃減用的在日後購得。 特質六 在感情上,你是一位隨遇而安的人。你不強求出現的一定要是正緣,但是一定是要對你是好的人。你討厭另一半對你忽冷忽熱,情緒化。 在感情上,會很想馴服別人,同時你喜歡溫柔有愛心的人。當你在感情被傷害過時,你會一直保有被傷害的回憶與記憶。 特質七 在人際上,你有時會表現出輕浮幽默,不過其實你是在掩飾內心的聰明。水逆人在人際上如果朋友出事了,你表現上會虧朋友或對朋友批評處理的方式,但其實你對朋友的思念是比誰都還要強烈。(延伸閱讀:女性居家保健風水 5大套房開運法則篇) 以上水逆人格特質,就算你有水逆人生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其實也是相當不錯,就像是努力完成任務的螞蟻,有著不一樣的水星力量與魅力,不是像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誇張可怕哦! 我們應該將對水逆期間發生的事,不用過度放大焦慮,多多仔細檢查每個細節,不要在水逆時做重大決定,就像水逆人慢工出細活一樣地看待事情,反而能成就一番不錯的表現。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忘東忘西、感情隨遇而安 天生水逆人「7 大特徵」你中了嗎?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19 年第二波水逆來了請注意!重災星座排行&解法一次看 July 31, 2019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QfpU6
「三木谷曲線」:每天改善百分之一,就能成長 37 倍的關鍵,就是「三木谷曲線」 https://ift.tt/2OvDzVX 想擁有高速成長的學習 / 工作曲線嗎?分享給你「三木谷曲線」,只要每天改善 0.01,年底你就能迎來超過 37 倍的成長! 「徹底鑽研自己的『喜好』」,將是你未來的工作。在時機到來之前,我希望各位先了解樂天創辦人|三木谷浩史的思維。 三木谷學說的真髓,在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毫不間斷,持續到底。他常常說:「每天改善百分之一。」這就是重點。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每天改善百分之一,1.01 乘以 365,一年約為 37.8 倍。反之,若每天鬆懈百分之一,0.99 乘以 365,就是 0.026 倍。簡言之,等於一年降低了四十分之一的實力。換句話說,一年成長三十七倍跟一年退化四十分之一,你要選哪個? 圖片|來源 每天比昨天改善百分之一,做起來並不難。可是,光是每天持續不斷地維持,一年就能成長三十七倍,而且每個人都辦得到。每個員工一年都成長三十七倍,如果有一萬個員工,這間公司的成長將不可限量。 每天的小改善不斷累積,確實能促使自我成長。不過,商場上的敵人也會成長,那麼該如何擴大差距呢? 接下來就要介紹「三木谷曲線」了。一分耕耘,不代表一分收穫。最初總是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有成果,那是因為其他人也同時在努力,所以無法拉開差距。 不過,只要持續不懈地努力到底,一旦超越某個等級,就會大幅成長。大部分的人無法努力到底,總是在努力到99.5%就放棄了。剩下的0.5%,只有堅持努力到最後一刻的人,才能獨享果實。(延伸閱讀:趕走時間小偷:如何適應高速工作環境?) 無論是工作、讀書或是運動,從零分上升到八十分,跟從八十分上升到九十分,都是後者比較難,而從九十分上升到九十五分,就更難了。為什麼呢?因為多數人都只滿足於八十分。若只拿八十分就停滯,你就永遠都是普通人,永遠無法在人群中發光。 剩下的二十分,你將投入多少資源?投入愈多,你愈有本錢競爭。大部分人都不會做到這種地步;與其花費時間精力從八十分爬到九十分,不如去別的領域拿八十分,省時省力多了。因此,即使明知吃力不討好,你更應該不斷努力向上爬,從八十分爬到九十分、九十分爬到一百分。唯有這樣的人,才能把敵手遠遠甩在後方。 圖片|來源 對自己喜愛的事物每天改善百分之一,應該沒那麼難才對。 二○一五年逝世的任天堂前任社長|岩田聰先生,曾經說過:「選工作,就要選能樂在其中的工作。」岩田先生自己也非常喜歡寫程式,喜歡到願意花上好幾個小時,不完成誓不罷休。 明明沒有人逼你做,只是因為做起來快樂,便不斷持續下去,於是愈來愈順手;工作一順手,做起來就不辛苦,反倒樂此不疲;緊接著,就能輕鬆跨越三木谷曲線的99.5%障礙,抵達剩下的 0.5% 境界。(延伸閱讀:「喜不喜歡是在投入後才感受的到」三位工作者的職場建言) 若能抵達 0.5% 的境界,其他人肯定視你為不可多得的人才。你花一小時就能做好的事,其他人或許得花上五小時或十小時。這就是你的能耐。然後,其實你只是享受自己的愛好,周遭的人卻對你心服口服,滿懷感激地對你說出「謝謝」。這是最完美的狀態,而且也離你不遠了。 本文摘自尾原和啟《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 July 31,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vDzVX
戀愛經濟學:在一起不快樂,想分開又沒理由? https://ift.tt/31dRP7t 關係中兩個人在一起,不少人的分手理由雖然冠冕堂皇,但心裡的真實聲音卻是:「如果我跟你在一起變差了,那我不如單身為更好」為什麼關係中兩人需要創造更多的正能量?也許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在熱戀期的時候,無時無刻都想與對方在一起,在心裡總有個聲音:「今天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和對方再一起就算哪都不去,在同個空間都是美好的」 只要在一起就能忘卻一切壓力源,甚至也會互相吐露心事,因為不論如何對方都能無條件的支持你,讓妳倍感受到同理,新鮮感、神秘感讓你們不再理性。 上一次,我們曾提到在戀愛以後,過了熱戀期,我們總是感到對方變了,主要受到邊際效應的影響,讓你產生這樣的感覺,以為對方是不是沒那麼愛你了,想分手的念頭也因此油然而生,另一種情況也會讓你開始懷疑「是否應該和這個人繼續走下去」,就是當你覺得如果和伴侶在一起變差了,那我不如單身更好! 在經濟學上,帕累托最優( Pareto Optimality),指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到另一種的狀態變化,在沒有任何人情況變壞情況下,讓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也就是必須達到資源配置最佳化的狀態。 簡單來說,如果A單身的生活品質=5,B 單身的生活品質=3,在一起後所帶來的正能量是K。A 、B和 K 總和後分給兩人必須大於A單身的生活品質也就是 5。 K 的數值是隨著時間變動的,可能是正數、0、負數,在常數變動過程中關係維持動態平衡。 從帕累托最優來看,如果對方今天剛好在工作上遇到一些難題,與你傾吐負面情緒,今天你將工作完成,能為對方分憂解勞,那麼就是在不損害原先狀態下你閒暇的時間替他分擔,雖然不能真正替對方解決工作困難,但是的確讓對方得到心裡上的慰藉,比起原先滿腹委屈的狀態來的更好些,就可以實現資源最佳化。 相反的,如果今天對方一樣是要向你吐露負面的情緒,可是就連你的工作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當你放下手邊事情來安撫對方情緒,最後反而耽誤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主管的責罵,就是讓自己的狀況也變差了,久而久之你也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因為對方而讓原先的生活受到負面影響,對於共同走向未來深感不確定。 圖片|來源 常聽到周遭的朋友抱怨自己的伴侶,然而抱怨歸抱怨,他們還是穩定的走下去了,那我相信,在交往過程中,雙方共同創造的正面能量還是大過於單身的時光。 另一方面,也曾聽過有些人分手的理由是,他發現和對方在一起變得停滯不前,沒有什麼進步,甚至常常因為對方的負面情緒加諸在自己身上,而讓自己懷疑是否單身的自己會過得比現在更好。 猜不透 相處會比分開還寂寞 兩個人都只是得過且過 無法感受每次觸摸是真的是熱的-丁噹 猜不透 愛情或對於戀愛的感受雖然無法量化,但是在相處過程中的動態平衡卻是相當重要的,陪伴、愛、安全感、創造回憶,也許都很重要,但是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一段關係裡,無法期待對方什麼都好,自己也無法什麼都做到,可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在自己能給予的部分付出,經營雙方關係,讓兩人能共同成長。 在新創圈,前輩常常以創業就像是找共同創辦人結婚一樣,而在關係中情侶、夫妻又何嘗不像是共同創辦一家公司?背後環繞著「兩個人該如何協作才能讓整體達到進步。」 感情、婚姻就像是兩方一起經營一家公司的親密關係,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的話,感情的相處法則就是帕雷托最優。使得整體的利益提高,同時沒有任何人的利益受損,達到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 在熱戀期過後,大家趨於理性思考,隨著越來越了解彼此,開始因為一些習慣、價值觀而產生爭吵,在磨合過程中雙方討論兩個人溝通最能接受的方式,不斷達到平衡,最終能一起進步,走向未來的日子,該如何避免關係停滯不前,就要讓兩人關係持續獲得正能量,以下幾個方法提供給你: 創造源源不絕的活水 在關係中,除了彼此之外,不論是工作、日常活動、休閒娛樂等等,都有很多發展,也許你們彼此擅長不同的領域,那麼在經營關係的過程除了能在適當的時機讓兩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也能為對方帶來不同的學習機會,舉例來說,一個對數字敏銳、一個對藝術敏銳的情侶,在一趟旅程中,對數字敏銳擅長財會可以主掌規劃旅遊資金,對藝術敏銳者可以挖掘更多私房景點之美規劃更有意義的行程,沿途將回憶用文字、照片紀錄。 與此同時,也能與另一半分享為什麼會這樣做,讓對方也能增加不同的領域的技能。雙方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各方資訊、源源不絕的有新事物能與對方討論、分享,在兩個靈魂間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有意識的知道關係中正在流失的元素 有時後,感情停滯不前的最大主因就是兩方對於彼此已經習慣成自然,一如往常過著有對方的日子,時間久了失去戀愛的刺激,這時候可以去思考,對方所做的一切你是否已經當作理所當然?是否忘記為感情注入新能量?互相的尊重、體貼是否因為習慣了、日子久了而減退? 如果有意識到關係中正在流失的能量,那麼也要想想是否是自己對生活太習慣、是否是自己工作太忙碌,導致關係停滯不前甚至在衰退,那就該做出調整了,如果你發現是來自於對方,那麼也不要太過害怕,可以由你開始,主動添加生活的情趣、或是做一個積極的支持者,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永遠當成隊友 不是競爭對手 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人在抱怨自己的另一半是「豬隊友」,甚至是將對方的成長視作威脅,擔心自己在關係中被弱化。然而,對你來說另一半的成長對於你們的關係來說其實是正面的成長,當對方正在成長時你可以做的除了為對方喝采,也不要忘記你的身邊就有一個值得你學習的對象。 對方遇到失誤、犯了些小錯誤時,無端的打擊或是損他也是不必要的,從上述的公式來看,你的打擊不論是善意還是惡意,對另一半來說都是負面的影響,那麼對於雙方估關係來說也是不良的。 July 30, 2019 at 1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dRP7t
《從前有個好萊塢》中年大叔的溫柔,親愛的,眼淚可以拯救你自己 https://ift.tt/2YfweOC 硬漢西部片、手繪海報、白色西裝與迷你裙。評論都說,《從前有個好萊塢》是給 60 年代的懷舊情書。但它也像給下個世代的備忘錄。他溫柔重寫歷史,也不忘告訴你,在那個年代,硬漢仍然可以流淚,也堅強依舊。送給每個曾被世界傷害,卻依然深深努力的你。有的時候,光是眼淚,就足以拯救你自己。內有劇透,小心點閱。 昆丁塔倫提諾的第九部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上映。這是他獻給好萊塢的舊日情書,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獻給所有曾有夢想的徬徨者,一個舊日童話。 六零年代好萊塢,瑞克達爾頓(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是個過氣明星。他曾當過無數電影帥氣主角,專拍動作片,演過虐殺納粹的美國軍官、西部神槍手,現在卻只靠演粗俗反派維生。他與替身演員克里夫巴茲(布萊德彼特飾演)相依為命。瑞克的鄰居,是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和他的新婚明星妻子莎朗蒂。一切看來相安無事,直到那日,一群陌生嬉皮帶著刀闖入山莊。 (下有劇透,小心點閱) 圖片|來源 男孩世界的孤獨童話:我(陰柔男性)與替身(陽剛男性)對照 1969 年,查理曼森手下的一群年輕嬉皮,闖入名導波蘭斯基家中,殘忍殺害家中四人,包括懷孕 8 個月的女星莎朗蒂,成為歷史著名暴力事件。翻拍殘酷血案,昆丁要怎麼處理這段故事?他索性加入兩位虛構角色改寫歷史。瑞克達爾頓與克里夫巴茲,情同兄弟,兩人儼然彼此對照。瑞克是個陰柔男性,酗酒,愛哭,對未來迷茫,常因表現不好自責,與充滿男子氣概、據傳曾犯下殺人案的替身演員克里夫(陽剛男性),形成強烈對比。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 「嘿,兄弟,至少不要在墨西哥人面前哭啊。記得,你是那個瑞克‧他媽的‧達爾頓。」 他們兩個相似又相反,做著說不上喜歡的工作,沒有愛人與家人,心事不知能告訴誰,也不確定下一步在哪裡。只能跟兄弟喝酒吃披薩,談些言不及義的話題,看過去拍的電影,重溫光榮成就。男性共享的孤獨世界,充分體現在兩人互動中。 圖片|來源 我是酗酒過氣明星,我的憂鬱沒人看到 這部戲談時代背景之餘,另一任務,是處理男性中年焦慮。 為了幫助過氣的他重出江湖,資深老製片馬文舒瓦茲(阿爾帕西諾飾演)曾邀請他去義大利拍攝西部片,「好好休息,重新出發」。起初被瑞克婉拒,因為他認為,一個好演員,不該拍半調子的義式西部片。而在片場裡,他又被年僅 8 歲的小女孩演員的專業態度,嚇得一愣一愣。 那天,為了戲演不好,他棚車內大砸東西,邊哭邊自責。「你是個沒用的人。你看看自己。整天只會酗酒,試鏡前一天整整喝了八杯威士忌?有沒有搞錯?」 這種前後無繼的無力感,讓他耽溺酒精,重看自己主演的老電影。他深深明白,自己是個活在過去的混蛋,卻沒有辦法面對現在的自己。這個害怕自己被拋下的「我」,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是昆丁自己。 圖片|來源 瑞克的經歷,也是許多男性的無助縮影。作為男性,曾輝煌一時的自己,厭棄上個世代的陳腐,但下個世代的「多元」又緊追在後。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全力擁抱這個新的多元未來,還是應該堅守自我,直到被社會淘汰。(延伸閱讀:【為你挑片】馬男波杰克:真實本身就是強大的) 作為男性,眼淚可以拯救你自己 酗酒情緒失控後,瑞克仍然撐著身子,努力拍完電影一幕。敬業如此,最後他被 8 歲小女孩稱讚:「這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棒的演技了。」他又忍不住哭(已是劇中第三哭)。他替自己高興,邊哭邊說:「瑞克達爾頓,你真是屌爆了。」 圖片|來源 網評大讚李奧納多演技,卻較少談到他的落淚幾幕。他的第一哭,是因為害怕,他害怕自己快要過氣了,在酒吧停車場外對著克里夫哽咽抱怨。第二哭,是出於憤怒,他在棚車咒罵多次忘詞的自己,為何不能再更努力一點。第三哭,則是一種肯認。他知道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並且終於完成任務。(同場加映:從男孩到大叔!你會再次愛上李奧納多的十一部電影經典畫面) 不同於許多硬漢電影,昆丁的鏡頭下的瑞克,非常誠實。他有脆弱的一面,卻也因此強悍起來。作為男人,眼淚可以拯救你自己。有些時候,問題本身並沒有被解決,但是哭一哭,當情緒有出口,你會自己知道,又有勇氣繼續解決問題。 你要相信,你的眼淚,是會被世界接受的。 如果能夠改變歷史,你會怎麼作? 硬漢就是不能為小事而哭,女明星就該是漂亮花瓶,嬉皮象徵和平反暴力,在六零年代,我們的想像裡,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恰如其份,沒有意外。(同場加映:【Handsome Lady】有一種自在的性感,叫做瑪格羅比) 而如果能夠改變歷史,昆丁會怎麼作?在電影裡,他翻轉刻板印象,改寫歷史事實,給予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或許,昆丁仍帶著惆悵在進行改編。60 年代末,也正是電視時代的開端。好萊塢為首的電影工業、銀幕巨星所象徵的崇高意義,都將迎來時代的終結。(也正如同 2019 年,跨國的影音串流平台,正從產製端到播送端,不斷挑戰電視劇一樣。) 圖片|來源 《從前有個好萊塢》,不只是給好萊塢黃金年代的懷舊情書,更像是給下個世代的備忘錄。他溫柔地告訴你,請不要忘記,很久很久以前,在這裡,曾有一群人,在刻板印象的內外,都努力活出自己的姿態。儘管仍一無所知,卻仍然勇敢地選擇擁抱未來,在不斷起伏的波浪中,緩緩前進。 July 30,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fweOC
比你更懂你的閨蜜!與其找個伴侶,不如珍惜一群好朋友 https://ift.tt/330vOKM 今天是國際友誼日。你的身旁有沒有這種朋友?他總是比你更懂你,比伴侶更加知心。讓我們不禁想:與其耗費力氣求一個靈魂伴侶,不如好好珍惜這群好友。謝謝你,願意走進我的人生裡,比我的伴侶更像伴侶,比我的家人更像家人。 我們身旁,總有個幾個要好的朋友,讓我們覺得比伴侶更加知心。 他認識的你,總是比你自己認識的自己還要深。在好友的身旁,你不介意展露自己最醜的姿態,他見過你最悲慘、痛哭流涕的時候,先是痛罵你一頓,接著拍拍你的肩,開始罵起那個惹你生氣的傢伙;也見過你自得意滿的時候,看你一邊炫耀自己的成就,他大力的吐槽,卻又比你開心,開始和旁人炫耀他是你最好的朋友。 有時候你甚至開始想,擁有好朋友的日子,就像擁有一個家。當身旁的人走入婚姻,組建自己的家庭,或者有人催促著你成家時,你開始想像另一種家的組成——譬如只和知心的好友們過生活,他懂你的笑點,你懂他的憂鬱,你們比家人更像家人,比伴侶更像伴侶。 圖片|來源 朋友,或許是你更好的伴侶 密西根大學的教授 William Chopik 針對 100 個國家、超過 270,000 個民眾進行調查,研究顯示,對 65 歲以上的人而言,一個有意義的友誼關係給人的影響更勝家庭關係,友誼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與幸福指數。並且隨著年紀增長,友誼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William Chopik 發現離婚與單身人士若擁有好朋友,他們會和已婚人士一樣幸福健康。 友誼專家 Carlin Flora 說:「你必須知道誰關心你,以及知道當你不能照顧自己時,誰能夠給你巨大的安全感。這樣的社群建構了你的身份認同與追求。」 當朋友對一個人的健康與幸福影響越大,許多人開始思考,下半輩子與其辛苦尋覓一個伴侶,不如找幾個懂你的好友,會不會才是人生下半場最快樂的事?在我們的成長環境裡,常常會被告知「結婚」是組建家庭,達成幸福人生的唯一方法 ,但是除了結婚,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家還能是什麼樣子,是不是真的只能透過婚姻,才能保證未來有幸福的可能。 但事實並非如此。越來越多研究證明,達到快樂的方法,並非全盤取決於婚姻,而是一個人如何建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現在的你感到非常焦慮,看著身旁的人步入其他人生階段,自己卻毫無進展,而且焦慮於自己根本不想進入任何關係,身邊的人更不斷恐嚇你「老了沒人照顧」「沒有一個伴」。你開始質疑自己未來會不會後悔,會不會孤老終身。 若你也處在這種情況裡,不妨先想想,你喜不喜歡現在的狀態?你寧願三兩好友偶爾約出來逛個街、在咖啡廳聊一整天也不膩,也不願被感情關係所苦惱嗎?你覺得與其求一個適合的伴侶,還不如珍惜身旁的一群好友? 婚姻只不過是回應人類歸屬感的一種形式,友誼也是,當我們認為伴侶與原生家庭,無法滿足我們對家的渴望時,我們可以開始想像家的另一種模樣,譬如與好友一起變老、互相照顧,即便沒有伴侶共渡餘生也無所謂,因為朋友,早已成為了更好的家人。 圖片|來源 朋友有可能成為家人嗎? 家作為一個支持與給予情感輔助的地方,我們卻時常感覺到,家並非想像中完美,又時常我們選擇複製過去家的樣板,想著在另一段關係裡,重製一個家。可親愛的,若你覺得一段親密關係不是你所求,不想修補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反而更享受和珍惜與好友的時光,那麼家也能是與朋友一起共建。 William Chopik 也進一步表示,擁有一個親密好友,對邁入老年的人來說好處多多,他們讓你快樂,以另一種形式影響你的健康。因為是你選擇這位好友,陪伴你走過餘生,而不是被動(例如血緣)成為家人。 「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研究中,友誼往往被忽略,只關注伴侶與子女關係。家庭雖然能照顧、支持老年人,但家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義務。」William Chopik 說,家人關係固然重要,但朋友能提供更多的快樂。 原生家庭有其美好,能夠支持我們走一輩子,但友誼關係的影響力也不可忽視。看完這篇,你是不是想起了哪個朋友呢?在國際友誼日這天,打個電話,或者傳個訊息給他吧! 謝謝好友,雖然你有時候很煩、又很愛吐槽我,但謝謝你,願意走進我的人生裡,比我的伴侶更像伴侶,比我的家人更像家人。 參考資料: [1] Time,Why Friends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Family(2017/6/7) July 30,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0vOKM
《我們不能是朋友》有一種友情叫周惟惟與韓可菲:無論如何我會永遠陪妳 https://ift.tt/2SPQiBd 現實生活裡,有好多像周惟惟與韓可菲的女孩,她們互補又相剋,她對她說的實話無力招架,她討厭看她哭哭啼啼,她們在這樣的跌撞中一起走了過來,一起活成各自精彩,沒對方不能的女孩。在國際友誼日這天,讓我們用韓可菲的三句經典台詞,憶起自己身邊的直白型朋友,紀念這段堅定如鋼的友誼。 「就是有我這種好朋友,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讓你露出真感情!」 2019 年暑假強檔台劇《我們不能是朋友》自五月底開播以來屢受到歡迎,除了男女主角的情感走向以外,劇中女主角周惟惟(郭雪芙 飾)與韓可菲(袁艾菲 飾)的好友情誼也寫實地讓人立刻想起你我身邊的「當頭棒喝型」閨蜜。韓可菲會在周惟惟頭腦打結得像坨毛線時輕鬆找出線頭,能夠用一句話解開困擾惟惟許久的疑惑,她就像根針戳中惟惟需要面對但不想面對的事實。 而你在看劇的同時,也想起了自己身邊也有這麼一個韓可菲,她陪你度過自己最軟弱不堪的時候,她在你心情不好和你一起奔向酒精,她看過你所有的起落,卻依然待你如初,你和她在一起,就還能感覺自己是個自由靈魂。(推薦閱讀:《我們不能是朋友》韓可菲:如果只「買可樂」,會讓妳愛得更快樂) 在國際友誼日(7 月 30 日)這天,讓我們用韓可菲的三句經典台詞,憶起自己身邊的直白型朋友,紀念這段堅定如鋼的友誼。 圖片|YouTube 截圖 「我不想要你欺騙自己,也欺騙我。」 周惟惟在男友黎皓一(孫其君 飾)與追求者褚克桓(劉以豪 飾)之間舉棋不定,不正視自己心意,外人看來也許是霧裡看花,但韓可菲一眼就看出周惟惟的猶豫與矛盾,她用激將法告訴惟惟:「我可不想要三更半夜,看到我最好的朋友,我最親的閨蜜,心慌意亂的坐在這邊,不知道該怎麼辦,滿口謊言的欺騙自己,也欺騙我。」 圖片|YouTube 截圖 閨蜜就是面鏡子,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她會在你還摸不透、看不清自己之時,跳出來告訴你真相,就算你不如自己想像的完美那又怎樣?和你做朋友,不是因為你完美,是因為你就該是我朋友。(推薦閱讀:朋友還是老的好?七個應該和老朋友聯絡的原因) 「今天我可以幫你擋這一巴掌,明天後天,誰來幫你擋?」 面對褚克桓女友高子媛(夏若妍 飾)來勢洶洶的質問,韓可菲立刻跳出來為周惟惟說話,不問理由不問經過,替周惟惟擋下高子媛的巴掌,這是身為朋友,韓可菲能做到的相挺。但除了相挺之外,韓可菲也要周惟惟面對自己的真心好好想清楚,眼神真切地說著:「你今天真的要好好想清楚,今天我可以幫你擋這一巴掌,明天後天,第二個巴掌、第三個巴掌,誰來幫你擋?」 圖片|YouTube 截圖 當自己有難時,閨蜜會是能夠無條件幫助你的人,你們之間不需要原因、也不需要藉口。他的付出與願意讓你發現,自己能被如此包容著,是多美好的事。除了無條件替你擋下困難,他也會讓你知道,你要學會替自己負責,你要學會清楚自己的想要與不要。 「不管妳做什麼決定,我都會永遠陪著妳。」 韓可菲俐落直爽,周惟惟優柔寡斷。感情出現兩難時,周惟惟可能會願意為了顧全大局,犧牲掉自己的感受,最終也許成了大局,卻沒了自己。此刻為自己而活,不在意他人眼光的韓可菲提醒她:「我知道這很難,但是妳要記住,要忠於自己的感覺,不管妳做什麼決定,我都會永遠陪著妳。」 對周惟惟這樣的人來說,做自己需要鼓起勇氣,需要付出代價,他在自己一團亂的思緒裡打轉,而韓可菲帶著無比的信任與尊重告訴他,你一定要忠於感覺,最後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會在,我會一直支持你。(推薦閱讀:一場充滿變動的人生,為你留下真正的朋友) 圖片|YouTube 截圖 在現實生活裡,有好多像周惟惟與韓可菲的女孩,她們互補又相剋,她對她說的實話無力招架,她討厭看她哭哭啼啼,她們在這樣的跌撞中一起走了過來,一起活成各自精彩,沒對方不能的女孩。 祝你有個像韓可菲一樣,比你更了解自己的人,你們能夠依著彼此,更無畏地成為自己,國際友誼日快樂。 July 30,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PQiBd
和外表焦慮和解!專訪演員丁寧:你不可能毫無理由地誕生在世界上 https://ift.tt/2ZmGv8q 女人迷 x 陳珊妮 x 性別力《恐怖谷》特別企劃。專訪丁寧,她曾因為自己的外貌感到痛苦,每談一份工作,就會有人對自己的外貌指手畫腳。有一度,她想不如就去整形,你們喜歡雙眼皮,那我就去割雙眼皮。直到家人的一番話,敲醒了她,於是包括大眾貼的標籤、攻擊,曾經努力逃開的,現如今丁寧一概接受:「越想逃離,傷害就一直跟隨你,只有回頭面對,才會變成你的力量。」 10:00,陳珊妮〈恐怖谷〉MV 拍攝現場。 還記得那天雨下得特別大,是入夏的第一場大雨。丁寧是第一個到現場的,她剛送完小孩上學,穿著白衣藍條紋、牛仔九分褲搭上一件白色短版外套,神情自在。 這是她第一次拍 MV,去年第 55 屆金馬獎藉《幸福城市》拿下最佳女配角,演技備受肯定,但她說拍戲和拍 MV 還是有些不一樣呀。對嘴嘗試了五六次,攝影突然抬頭問丁寧,要不要離開椅子?你坐在椅子上好像被綁住。 「對我來講,坐著的確就是被綁起來。」她燦爛一笑:「我是很容易被限制住的人。」接著起身,身體擺動,赤腳踩在地上,很自由。 圖片|大樂音樂 圖片|大樂音樂 作為演員,曾有十年我覺得很痛苦 出道 30 年,丁寧作為演員,得心應手,在《幸福城市》裡一手捻煙的黑道大姐,吐出口的是數不盡的蒼涼。她說表演是種再審視,由生命經驗而生的表演才真實,從表演裡她也重新回溯自己的生命。現在的丁寧,除了是受眾人矚目的演員,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偶爾還寫作,出過三本書。她說非常非常喜歡現在的自己,驕傲地。 興許是過去痛苦的十年,成就了此刻的丁寧。 出道初期被貼上豔星標籤,所有努力被視為附加新聞,媒體關注的,從來就不是她做了什麼,而是她穿了什麼:「我必須說,那十年我非常痛苦。」有十年的時間,丁寧陷入外貌焦慮裡,每談一份工作,就會有人對自己的外貌指手畫腳。 「從頭髮到腳趾都不好,不斷要我整東整西,例如把眼睛割大一點、把顴骨削小、下巴做出來、牙齒整一下。有段時間我過得非常不開心。光沒有雙眼皮這件事,每個人都會挑剔我。」 社會對丁寧外貌的質疑,曾讓她一度進入憂鬱狀態,自小認為的優點,全部變成缺點。更有一度,她想不如就去整形,你們喜歡雙眼皮,那我就去割雙眼皮。當時家人的一席話敲醒丁寧: 「因為別人挑你,工作不順利,就去割雙眼皮,下次呢?搞來搞去會變成什麼樣子啊?我們支持你進這個行業,是希望你能成為自己,但如果你變成我們都不認識的人,我們該如何支持下去?」 圖片|大樂音樂 圖片|大樂音樂 微光滲進十年的黑暗裂縫,重新提醒了自己為何而存在,她從來就不想改變自己的外表,引以為傲的單眼皮,是丁寧的特色啊。於是包括大眾貼的標籤、攻擊、評論,曾經努力逃開的,現如今她一概接受。 美豔、性感⋯⋯死命想甩掉的標籤,她選擇轉身擁抱:「我現在覺得這是很美麗的詞。從不同角度看自己,一切就會不一樣。我們越想逃離,傷害就一直跟隨你,只有回頭面對,才會變成你的資源、力量。」 逃不開,那就與自己和解。也或許,我們從來不需要逃開。 「所以我現在非常希望,快點,說我性感,快講我是美豔巨星。我會很開心!」她爽朗大笑。 圖片|大樂音樂 你可以選擇花一輩子在意別人,或者讓主控權回到自己手上 有次孩子問丁寧,朋友說自己皮膚黑該怎麼辦? 「我說所以呢?想一下,如果你變得很白,人家會比較喜歡你嗎?會喜歡你的人,不會在乎你是黑是白。」 走過曾經的十年,丁寧與內在自我和解,也與大眾美的標準和解。更準確的說,是逃脫美的框架。自 13 年前,她開始上瑜珈課後,學習與內在自我對話,她不想求完美,她想成為獨特的自己。 「人的潛能就像冰山,露出來的只有 7%,有 93% 被掩蓋。如果你不先接受 7%,剩下的 93% 是開發不出來的。」她問:「為什麼我們不花一輩子的時間去開發自己,反而不斷讓別人決定我們是誰?」 把專注力回到自己身上,她覺得自己活得很美好,好有力量,也重新在演員這份職業上找到價值,她的生命與表演是一起長大的。如果世界認為你不夠好,那就好好愛自己,享受世界。她說,請你一生就相信一句話:你不可能毫無理由地誕生在世界上。 最後問丁寧,喜歡自己嗎? 「非常非常喜歡。對我來講,此時此刻是最 perfect。即便到六、七十歲,也是如此。」 我想起她拍攝時從椅子上起身,赤腳擺動的模樣。愛自己,讓那一刻的美是如此強大。 圖片|大樂音樂 圖片|大樂音樂 July 30,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mGv8q
《憂鬱青春日記》為什麼人生越成功,我反而越不快樂? https://ift.tt/2YrYiJT 誰的青春沒有一點糾結?《憂鬱青春日記》寫一段「優秀」少女的抑鬱故事,帶我們看見每個人的生命脈絡並不能被世俗成就或道德標準百分百地定義,誰的傷心與難受都值得也必須被重視並呵護,你當然也一樣。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KY 主創們有話說: 我見到過的一些非常不快樂的人,都看起來過得很不錯。如果我長久地傾聽他們的沉默,會有這樣一種類似的語言從他們的沉默中冒出來:「我沒辦法解釋我的痛苦,因為大家都覺得我的生活令人羨慕。」隨後他們會低下頭,再次陷入沉默中。而他們臉上的神情不僅僅是憂傷,甚至有一些愧疚——似乎過著好生活的自己,連說不快樂的權利都沒有。每當這些時候,我都會想起好幾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也是一個對我有著深遠影響的人推薦給我的:《憂鬱青春日記》(Prozac Nation),又名《百憂解國度》。它是一部描寫年輕的哈佛女孩與抑鬱症的故事。Prozac,百憂解,是一種傳統的抗抑鬱類藥物,也是最有名的抗抑鬱藥物之一。這就是英文片名的來源。(推薦你看:【小鬱亂入專欄】你是心情憂鬱,還是有憂鬱症?) 今天我們就請了 KY 閱讀與觀影專欄的特約作者給大家種這顆草。 圖片|《憂鬱青春日記》劇照 文|夏超 《憂鬱青春日記》是由埃里克.斯柯比約格翻拍自 Elizabeth Wurtzel 的同名自傳。它講述了一個女孩進入哈佛大學以後一段抑鬱發作、充滿了掙扎的生活。原著由於探討了抑鬱症、離婚家庭、開放關係等重要社會問題而廣受關注,一度暢銷。 「優秀」者的不快樂:我能否比我的成就更豐富? 本片主角即原著的作者 Elizabeth Wurtzel,暱稱為 Lizzie,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養育成人。 她的媽媽教她拼寫、學習和寫作,帶她去博物館、音樂會開闊視野。她展現出優秀的寫作天賦,為雜誌撰稿,講述自己在父母離婚後的生活,獲得持續而廣泛的關注。後來,她被哈佛大學的新聞系錄取。入學的第一年,她為著名搖滾歌手 Lou Reed 寫的樂評榮獲哈佛大學年度新聞獎,並被全球頂級音樂雜誌《滾石》聘為撰稿人。 擁有如此經歷的麗茲,無疑是眾人眼中的優秀者。 但是,隨著她不斷進入原生家庭以外的現實世界,她過去的一些「不尋常」的成長環境與經歷漸漸顯露出了問題。 那位將她帶大的單親母親,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在婚姻失敗後,將整個人生寄託在女兒的身上,為她預想了一個名校高材生的美好未來,生怕女兒的一舉一動將這個美夢打破。比如,當她要送麗茲去哈佛入學報到時,她突然聽到女兒說了一句略顯歧義的話,立刻神經敏感起來,大肆宣洩情緒。(同場加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菁英主義,讓我們變成一模一樣的人) 而那個失蹤多年的父親,突然在麗茲成為《滾石》作者的時候出現在校園,令她十分氣憤,不願與他相見。 此外,她自幼很少與同齡的人接觸,這使得她在與大學朋友的交往中逐漸出現各種問題。當這一切交織一團,麗茲難以承受,陷入了深深的低落和自我懷疑。 麗茲和室友的關係再無往日般親密,她決定搬回家中獨處一段時間,這是她自我封閉的開始。當她打算重回校園,修復已經支離破碎的人際關係時,她開始厭惡這些關係中那些「陳腔濫調」。由於沒能壓抑自己的情緒,她與他人的關係變得更糟。她也因此覺得沒人理解自己,變得更加孤僻、失望。 破碎的家庭、失去的友情、幻滅的愛情,這一切折磨著她,以至於當她每天醒來想到自己還要繼續生活,都會感到恐懼。 很多時候,當我們談論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時侯,彷彿是一個「去人化」的過程。那些人彷彿變成了可以被簡單地標準評估價值的「物」。而一個人,如果沒有被當作一個「整體的人」愛過,僅僅是一直生活在「你很優秀」的讚許裡,有時自己也會對自己有一種「去人化」的眼光——「我」被簡化為了「我的成就」。 而這件事是很可怕的。慢慢地,不斷創造一個接一個的成就變成了人生唯一的任務和寄託。 我們向一些人和事宣戰很容易,與他們截然不同卻很難 在本片中,麗茲在很長的時間裡被一種執念控制:「我要與眾不同」。 圖片|《憂鬱青春日記》劇照 這是青春期和剛進入成年期時很常見的想法,甚至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標。與眾不同,能夠讓人在茫茫人群中獲得強烈的存在感。麗茲因此做了很多「與眾不同的」的事,比如,凌晨四點寫稿時,不顧室友的休息而放起嘈雜的搖滾樂。比如,她突發奇想為自己舉辦破處聚會(a seminal and ground breaking party)。現場氣氛很好,甚至有人專門跑到麗茲面前表達讚美和羨慕。 麗茲的男友諾亞(Noah)對這個派對非常不滿,當他質問她時,她醉醺醺的答覆把他們之間的關係搞砸了:諾亞隨即在現場和其他女生勾搭,麗茲看到後,十分失望,曾夢想的靈肉合一的愛情幻滅了。 我想,一個人若僅是通過做常人不做之事來彰顯自我,只是一種表面上的特立獨行。因為「與一個事物完全相同」、「和一個事物截然不同」,都是以這個事物為參照,甚至可以說為「模具」,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看看更多:《動物方城市》:越是理解,越與眾不同) 而這種形式的「與眾不同」,總是多了一些「刻意為之」的氣息,讓這個人本身以及他周圍的人都感到一些不適。 入學前後,麗茲反叛過度干涉自己生活的母親,試圖從愛的束縛中逃脫,她覺得自己無法忍受母親的控制欲。而諷刺的是,當她陷入第二段戀愛時,她對瑞夫(Rafe)施展起極強的控制欲。假期分離時,她一天要打上十幾個電話。她也變得容易猜忌,看到有女人搭訕瑞夫,就發脾氣大鬧。麗茲已成了和她母親完全一樣的人。 向母親宣戰很容易,要與她截然不同卻很難。 麗茲與她的心理醫生斯特林(Dr. Sterling)談論何為「正常」時,她說:「你知道,絕大部分人受了傷,他們會貼上 OK 繃,繼續生活。」醫生問:「那你怎麼做?」麗茲答道:「就讓血一直流。」醫生隨後反問道:「那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嗎?」 麗茲陷入了沉默。 也許,自己是不是「正常」、「主流」;與他人相同或是不同,對於一個人的生存意義來說都不是最本質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尋求自己真正希求的生活,選擇自己認可的道路——無論這是一條被許多人重複過很多遍的道路,還是一條在社會的眼光中離經叛道的道路,它們可以是同樣有尊嚴的。 心理治療師: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 當麗茲因吸毒連續通宵寫作而被朋友送去醫生那裡,她對斯特林醫生說,我不需要你。當麗茲和室友發生激烈的衝突,回到家中獨處,但又要面對失望而煩躁的母親。她試圖修復破裂的人際關係,結果於事無補。她終於再次走進了醫生辦公室。 但她仍舊抱著強烈的抵觸,諷刺著弗洛伊德的精神療法。醫生藉著麗茲無法繼續寫作開展對話,剛剛觸及到她的童年,麗茲又迅速抗拒,不願直面。 在醫生的鼓勵和建議下,麗茲和瑞夫(Rafe)建立了甜蜜而美好的戀愛關係。這效果太過明顯,以至於麗茲覺得心理治療似乎能如此順利地解決一切問題,能夠將自己徹底拯救。所以,當第二次戀愛因她過於強烈的控制欲變得面目全非時,麗茲在醫生面前歇斯底里,甚至認為醫生是在藉機向自己推銷藥物。 當麗茲服用藥物,精神狀態穩定下來,她和母親的關係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當她看到眾多抑鬱症患者在藥店進進出出時,她再次感到強烈的無助感。——原來得病並不特殊,仍然只是無數平常人中的一個。 那個往日裡個性十足、反覆糾結痛苦的自己似乎消失了,「在服用藥物之下變成了一個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的陌生人」。而這一點有些讓她無法接受。 麗茲一氣之下衝進廁所打算割腕自殺,斯特林醫生母女發現了她。她期待著「有天使降臨,將她拯救」,她在等待真理顯現的一刻,覺得到時候人生會煥然一新。但現實中,這一切都不存在。(延伸閱讀:【治癒日記】第八章:自殺以外,我們還有重生的選擇) 也許,從來都沒有什麼天降神啟。並不存在一個「自己」以外的力量能夠給自己拯救。歸根究柢,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要去往何處,去尋找什麼樣的「真理」。 就像麗茲責怨藥物將潛在的問題遮掩下去時——我們會問,藥物對於病人來說,究竟是什麼呢?我想它不是恥辱或者污名,但它不會是從天而降的救世主,不可能將你所有的問題一下子解決。它僅是提供一種幫助,令人能夠有機會從被疾病死死壓住的狀態裡脫身,恢復自由呼吸,從而有時間和空間去康復。 服藥歸根結底是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做出的一種選擇。和所有的選擇一樣,它包含了一些風險,也包含了一些可能的收益。 放棄自殺的麗茲似乎懂得了一些什麼。在片尾,她說,她現在過得還不錯。但如果你問她究竟是如何擺脫這一切,她並不能很好地說清楚。 圖片|《憂鬱青春日記》劇照 她引用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裡的一句話——“Gradually, then Suddenly.”當她一開始陷入抑鬱時,她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彷彿逐漸、逐漸,然後突然就陷入了無底的黑暗裡。事情有時就是這麼變糟的。而給人安慰的是,事情有時也是這麼變好的。當麗茲回顧那逐漸恢復的漫長過程,她再次想起了這句話。就像結尾處的這個鏡頭,麗茲的面孔從一團模糊中逐漸變得清晰。 圖片|《憂鬱青春日記》劇照 一切很有可能還會再次變糟,變得和之前一樣糟甚至更糟。但我想麗茲會記得這一刻的感受:記得她曾經從黑洞中爬出來過,曾經站得這麼高。這能夠向她也向我們說明,我們還是總會有一些好的時候。(也想推薦:承認脆弱的勇氣 林書豪首談 NBA 生涯挫折:「當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就不重要」) 而也許,僅僅為了還會有的這些好的時候,我們還是值得活著。 July 30,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rYiJT
「無法改變,也無法拋棄」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會如何影響孩子? https://ift.tt/2ymiL8i 面對心理不健康的家人、愛人,從心理學角度看我們如何陪伴與支持。 和有心理疾病的人生活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和那些沒有診斷、也沒有接受治療的人一起。但有時候,你無法選擇——因為這樣的人是你的父親、母親或主要照料者。 由於心理疾病不會造成任何生理殘缺或者創傷,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它,或者認為心理疾病是偶然的情況,且容易被治愈,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心理不健康」和「身體不健康」一樣,是一種病理症狀,心理疾病會影響人的思維,感受,情緒,行為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引起或輕或重的對人的行為和想法的乾擾,導致人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無法應對普通的生活需求和人際交往。 當有心理疾病的人成為父母角色的時候,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心理學研究證明,有心理疾病父母的孩子,經常會與成癮者父母的孩子有著類似的問題,如罹患精神疾病、成癮、犯罪等。精神疾病降低了父母履行作為父母的職責的能力,從而不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愛,關懷,支持和穩定的環境;而由於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很多父母要麼不自知,要麼處於不願承認或者不肯告訴孩子自己有相關疾病的狀態,因此,孩子往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並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行為模式。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處於「被迫加速成長」的狀態。他們可能會習慣性地忽略自己的需求,優先父母的需求;他們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又因為自己無力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使事情變得好起來,而感到負疚。 今天就來談談,當我們擁有一個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時,我們遭遇了什麼,以及如何應對。 圖片|來源 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會如何影響孩子? 據美國的統計數據,大約有 10% 的兒童與青少年在日常的家庭、學校和同輩生活中,處於他人的情感障礙和精神障礙的影響之下,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功能性損害。密歇根大學針對母親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做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1/3 的孩子沒有完成高中學業;1/3 的人自己也出現了心理問題;他們在親密關係中也充滿掙扎,在 22 歲時,只有 1/9 的人處於互相承諾的親密關係中,但有 38% 有過孩子(流產或未婚父母)。 心理疾病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在長期會體現為孩子本身基本的生理、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又在沒有做好準備、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反過來充當家庭中的成年人,或多或少成為父親或母親的照料者。 因為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多樣、心理疾病的診斷廣泛,每一個在有心理疾病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體會和經驗都是會是獨特和個人化的。在這裡,我們總結了一些孩子會受到的普遍性的影響: 1. 總是妥協的自我 有心理問題的父母帶來的不幸,首先是父母往往會成為家庭的聚焦點,全家人的註意力會集中在有問題的父親或母親身上,盡量降低他們的問題表現會成為家庭首要的考慮。 孩子的很多感情需求無法被滿足,總是需要妥協自己來滿足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自己是非常孤獨的,產生沒人照看、不被愛、受冷落、寂寞的感覺。因為父母禁止,或者無人接送、支持,他們也無法參與正常的同輩交往活動,無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和溝通。 孩子很多時候向父母提出需求,都會被駁回,這讓孩子會有很強的低自尊,有時會認為「也許生活中沒有自己會好很多」。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和別人不一樣,卻束手無策;自己也總是無法讓父母滿意,從而產生自我壓抑感和焦慮感。他們也往往會羞於和同伴提起自己父母的情況,害怕他人發現自己家庭的秘密,而可能會刻意與父母疏遠。 2. 安全感的缺失和創傷 由於心理疾病的父母在行為和情緒的不可預見性,會產生孩子持續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具有焦躁或情緒管理問題的父母可能會控制不住憤怒而爆發,抑鬱或有人格障礙的父母則有可能會在孩子面前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延伸閱讀:家庭心理學:為何我常覺得媽媽討厭我?) 這些都會使得孩子處於長期恐懼之中或坐在情緒的過山車上,而且可能會伴有常發生的家暴(無論是肢體,語言還是感情),孩子可能會因此產生身體和心理創傷。 3. 「兩極化」的生活和情緒 由於心理疾病的父母並非長久地處於「症狀」之中,在生活中會有好的時候和壞的時候。這種好和壞之間的轉變,會讓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生活在「兩極化」之中,而產生迷惑的感受和復雜的焦慮情緒。孩子可能會產生疑問:「父母究竟愛不愛我?」Dr. Nathiel 在 Daughters of Madness: Growing Up and Older with a Mentally Ill Mother 一書中,生動的描述了這種羞愧、渴望、自責、害怕、迷惑、怨恨等綜合在一起的復雜情緒。 「母親有時抑鬱,有時溫暖,有時候又會很焦慮狂躁,我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的她會是怎樣。她打我罵我的狠勁會讓我覺得我並非親生,之後又會很心疼的抱著我流淚。她會給我買很昂貴的禮物道歉,我表示拒絕,勸她退貨,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她就把禮物隨機送給一個過路的出租車司機。我會因此很迷惑,害怕,感覺很孤單。我會嫉妒別人,認為其他父母都不會像這樣。我沒和任何人說過這些,也從沒在她開始服藥和接受治療之前認識到母親這個問題是精神疾病,因為我總是認為是我做的不好她才會這樣,但是似乎在她眼裡我什麼都做不好。」 4. 心理疾病的代際影響 研究表明,在心理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因為受到基因和不良心理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有更大的風險產生行為或者情緒問題,這也就是所謂的心理疾病代際影響。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關係中也會因為從有心理問題的父母那裡學到的行為,而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或特質,從而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這些影響會伴隨孩子直到成人,影響長大後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5. 一些積極的影響 不過,心理不健康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往往也會具有一些優勢的性格特質。由於長期生活在壓力環境中,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發展出獨立的個性,能夠有良好的抗壓能力,並且提升自我對同理心的認識。 面對心理不健康的父母, 成年的孩子該怎麼辦? 作為心理不健康的父母的孩子,在成年後,他們也往往會忍不住問自己一些問題: 我自己是不是也遺傳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我會變得像自己的父母那樣嗎?我會是一個壞爸爸 / 媽媽嗎? 我的家庭始終是我痛苦的源泉,我無法改變心理有問題的他們,但我也不能完全拋棄他們,我能怎麼辦? 圖片|來源 如果你為此困擾,需要記住以下這些問題: 1. 父母有心理疾病,並不代表你一定會罹患心理疾病。 盡管從遺傳學和環境的角度上說,你患有心理疾病的風險因素的確較高,但即便你受父母影響,在人際溝通技能、自尊、親密關繫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都是可以認識和改變的。如果你有類似的擔心,或他人表達了類似的擔心,建議接受正規的評估,而不是自行猜測。 但考慮到創傷對人的深刻影響和心理疾病的代際傳播因素,如果你的童年創傷確實太重,以至於而影響到當下正常的工作生活,人際交往和需求滿足,建議尋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接受治療。 2. 在有精神疾病父母的家庭中成長,並不代表你也會成為一個壞的父母。 相反,你可能會擁有在自己處於父母角色時,要去做得更好的動力。做好自我反思,瞭解童年創傷對現在自己人際關係的影響,避免重演那些錯誤的方式;多和自己的親密對象溝通,讓他知道你的需求;學習正確的親子教養方式;所有你曾遭受過的事情,也都能反過來幫助你。 3. 你的家庭的動力關係會發生改變,你對家庭的影響力有機會變大。 首先你要明白,你不能拯救你的父母,事實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拯救任何人。他們的精神狀態、幸福水平,都不是你能夠決定的。他們自身需要認識到自己的情況,並願意承擔起讓自己好起來的責任,接受系統的治療,這些都不在你的控制範圍內。不要把他們的幸福看做你的責任,不要懷抱不現實的期待。這是你能夠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當你已經成年,有了獨立的人格和生活,和有心理疾病的父母設置良好的人際關係邊界,做好良好的自我照顧非常重要。你首先需要照顧好你自己的情緒,你需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穩定、更健康、更快樂。 往往,你會需要一段和父母保持一定距離的時間。靈活的運用「退出」策略有時是必要的。你選擇退出家庭(比如去外地工作等),有時候可能會產生很多有挑戰的情境,比如父母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突然極端化,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計劃。 但同時,你也可以嘗試去瞭解父母心理疾病的症狀和原因。瞭解父母的病理症狀,能夠幫助你自省。你也許會發現父母的行為和情緒問題是他們的心理疾病癥狀,他們對待周圍的世界都是這樣的行為模式,而並非針對自己;你也會發現,你的父母的行為,也許並不是真的想要傷害你,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這樣的理解發生時,你對待父母的看法和情緒會發生更平和的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和父母的溝通技巧,學會堅定、自信地表達也很必須。有心理疾病的父母常常會使用他的情緒和你對話,很多時候也會說很多貶低你自尊和讓你覺得很受傷的話,嘗試別把這些話語個人化,而把他們看做是心理疾病的症狀。(延伸閱讀:家庭心理學:帶著原生家庭創傷,就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家?) 最後,總有一天,隨著你不斷成長,你的父母不斷老去,你在這個家庭中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在你過去這麼多年的感受中絕無可能撼動的家庭模式,在許多年後還是會發生松動。你對這個家庭的影響力會最終增強。如果到了那時,你能夠用更健康地方式處理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去示範、引導你的父母,你就仍有機會獲得一個比最糟糕的情況稍好一些的結果。當然這一切,仍然要在不危及你個人的健康生活的前提下開展。 對你來說,只有你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其他人至多可以像你自己一樣重要,卻絕不能夠比你自己更重要。你可以在照顧好自己之餘去照顧別人,在滿足好自己之後去滿足別人,卻不能因為任何人放棄了自己,父母也不能例外。 圖片|來源 KY主創們有話說: 精神分析師、自體心理學大家科胡特說過,「我印象中最具創造性的生命,是那些盡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創傷,但(通過各種途徑)能夠找到朝向內在完整性的方法,從而獲得新結構的個體。」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見到很多在有心理疾病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直覺敏銳、博學善思、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成熟。在創傷得到處理以後,他們都能夠發揮出極大的創造力。在此希望所有對今天的文章有感觸的你們說,堅持住,別放棄。未來的那個你會彌補現在和過去的你。 以上。 July 30,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miL8i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日本母親的悲歌:「待機兒童」申請不了幼兒園,只得辭掉工作顧家 https://ift.tt/2LOoc8R 從東京「孤獨死」的高比例區,看社會現象:媽媽托育,會被指責是「失格母親」;沒被甄選上幼兒園,只能成為「待機兒童」。 孤獨死與待機兒童 講起不為人知的一面:目黑區其實是東京都內「孤獨死」比例很高的區域,所謂的「孤獨死」指的是是獨居人口在家中的意外猝死,無論是疾病或突發狀況當下都沒有人營救與陪伴,屍體甚至要等待多日後才會被發現,被日本媒體視為現今冷漠社會下最悲哀的死法。比起東京其他區域,目黑區內小單位的獨居公寓的確特別多,人們懷抱著夢想搬來目黑,而人生也默默終結在此。 即使是跟家庭成員一起生活,目黑區也是「待機兒童」問題非常嚴重的區域。比起台灣跟華人社會,女人要在日本當個媽媽實在很辛苦;生產時沒有無痛分娩(日本醫院不為產婦打無痛分娩針)、沒有「坐月子」這件事,日本更沒有把小孩托給保母帶、或是娘家帶的文化,如果想這樣做,妳就會被社會輿論批評為是個「不稱職的失格母親」,所以日本女性在懷孕之後通常得放棄自己的人生規劃、放棄自己的工作,在家當個低聲下氣靠丈夫養的全職主婦。 跟其他住宅區不同,目黑區的雙薪家庭特別多,一來是如果夫妻不同時工作將難以負擔高額生活費,年輕夫妻也不願受傳統觀念束縛,雙方都希望能維持個人事業,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小孩送到幼兒園照顧。在日本,想將小孩送進托兒所可不是報名交錢就能了事,父母還得經過重重面試,難度很高,而公立幼兒園的數量又嚴重不足,最後無法被甄選上的小孩只能在家成為「待機兒童」,逼迫得父母其中一方不得不脫離國家社會勞動力的一分子。根據 2017 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光是目黑區的待機兒童就高達 617 人,是東京政府必須強烈重視的社會問題。(延伸閱讀:是上流兒童?專訪吳曉樂:我的幸福,長的跟別人不太一樣) 圖片|來源 如果你跟大明星一樣經濟優渥,這個時尚的「目黑人」身分的確很吸引人;但若只是打腫臉充胖子,就必須拿孤獨人生作為交換。當然,我跟男友也和所有東京年輕人一樣都想搬到目黑區生活,更何況我們大部分朋友都住在目黑區附近,但現今與其去承受這負擔,我寧願選擇放下自尊,住在 12 公里遠之外,房租只要一半的邊郊;穿著 UNIQLO 睡衣、夾腳拖,跟外籍勞工一塊兒在板橋車站前大嗑麥當勞漢堡,畢竟論支出這檔子事絕對是「由奢入儉難」。(延伸閱讀:你拿孤獨做什麼?別人看不見的成長,都在獨處時) 除了新目黑人,目黑區其實還是有不少老居民的;目黑區以前並不是個熱門的高級地段,所以這些老目黑人大多是好幾代前從日本關西地區、東北地區搬來東京工作與居住。他們對於現在集中在中目黑周遭的小清新咖啡店完全沒興趣,也不知道什麼好吃的神祕餐廳或是時尚藝人常去的場所,跟他們聊天後會發現他們只是詫異於:「怎麼最近這邊的年輕人都是些帥哥美女啊?」 文青咖啡、書店之外,目黑區也是有完全不時尚的B級景點的。在下目黑有個從 1953 年就開業至今的「目黑寄生蟲館」,館內收集了來自全世界生物的寄生蟲標本,和動物屍體一起泡在福馬林之內一罐罐陳列展示著。雖然是個兼具寓教於樂而富有知識性的主題科學展館,而且入場完全免費,但畢竟是「寄生蟲」,看到這麼豐富的館藏量實在是不怎麼舒服。這裡有許多抱著獵奇心態的外地遊客特地來訪,主要行程就是看完蛔蟲、蟯蟲之後再挑戰去中目黑吃高級手工義大利麵 ─ 吃得下去嗎? 本文摘自歐陽靖、RK《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 July 30,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Ooc8R
「家是兩人共同經營」北歐街頭,四處可見奶爸推嬰兒車散步 https://ift.tt/2OrGjDS 在瑞典,「夫妻育嬰假」讓爸媽們有 480 天的時間可以在家照顧 3 歲以下的幼兒,其中 390 天領八成薪,剩餘的 90 天有每日津貼。帶你從北歐各國的育嬰制度,看家庭平等、育嬰計畫如何實踐。 說北歐國家是女人的烏托邦,應該並不為過。1906 年,芬蘭成為歐洲第一個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1980 年,全球第一位民選女總統在冰島產生;2002 年挪威成為世上第一個規定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比須有 40% 是女性的國家,有意思的是,發動這項提議的商業部長是位男性。 世界經濟論壇於 2006 年起每年發表《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展示男女間在經濟地位、學習機會、政治參與及衛生福利 4 個範疇中的差距。2018 年的評比結果前 4 名由北歐國家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包辦。 其他類似的國際評比北歐國家亦名列前茅。相較之下,性別角色的區分在現今的北歐社會中可以說是相當模糊了,女人可以做政治領袖、公司總裁,男人在家煮飯帶小孩也並不奇怪。(延伸閱讀:專訪全職奶爸:陪孩子成長,彌補我童年受傷的內在小孩) 令人欣羨的育嬰制度 歸根於農業社會時期的傳統,今日北歐的普遍認知是:女人是勞動力的重要資產,賦閒在家太可惜了。北歐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女人出外工作任有給職。既然如此,如何幫助女人兼顧事業與家庭,當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瑞典 1930 年代開始建構的福利社會就是和女性運動相互連動的。 孩子生下來之後交給長輩親戚幫忙帶或送去私人的保姆或托兒所,不符合北歐的社會習俗,這裡的育嬰制度由政府主導。在這方面瑞典是先驅先河,1974 年瑞典便開始實施親職保險,時至今日,保險的內容包含了這些項目:「孕婦津貼」讓懷孕婦女在身體不適合工作的狀況下請假休養;「夫妻育嬰假」讓爸媽們有 480 天的時間可以在家照顧 3 歲以下的幼兒,其中 390 天領八成薪,剩餘的 90 天有每日津貼;「臨時照顧假」則是於家中 12 歲以下的兒童生病時使用。除此之外,1 到 5 歲的托兒所、幼稚園學前教育和6到12歲學齡兒童的安親班都在政府教育當局的責任範圍之內。單親媽媽必須輪值夜班的話怎麼辦?沒問題,瑞典有全天候的托兒所。以上育嬰福利領養小孩或同居生子的人都適用。北歐完善的育兒福利讓人欣羨,不過這些好處也不是沒有代價的,繳稅的時候會心痛不已,呵呵! 奶爸推嬰兒車散步街頭 北歐的育嬰制度十分注重父親的參與。以瑞典為例,2016 年起,480 天的育嬰假中雙親都有 90 天固定不能移轉的配額,其餘的由夫妻自行分配,爸爸的額度一口氣上修了 30 天。瑞典朋友馬庫斯告訴我,瑞典知名兒童畫報《Bamse》的主角邦瑟熊就曾經樹立了父親的典範,在家帶他的3個熊寶寶。北歐的爸爸們不只是養家餬口的賺錢機器,他們早已放下了威嚴不可親近的父親形象,溫柔地介入各項家庭事務了。換尿布、幫小孩洗澡、洗衣服、做晚餐,都難不倒他們。畢竟家是夫妻兩個人共同經營的,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多可惜! 在北歐的街頭經常可以看到爸爸們推嬰兒車逛街散步,即使是在非假日的時候。鐵漢也可以有柔情的一面,我想很多女人應該跟我有同感,認為會做家事、帶小孩的男人才最帥,就讓我們叫它作「新男子氣概」吧!(延伸閱讀:【好老公指南】全職奶爸陳廷宇教妳如何訓練「豬隊友」) 更平等的兩性發展 真正的性別平等, 不是一味地強調女性主義,而是追求兩性間的角色平衡。既然男人可以在家帶小孩,女人也應該要當兵!相關規定於 2014 年在挪威國會通過,使得挪威成為全北約(NATO)還有全歐洲第一個性別中立徵兵的國家,1997 年和之後出生的女孩得去服役。挪威大學一些男性比重高的工程科系有女性加重計分,近年來不少高等院校向教育當局申請實施部分科系男性加重計分。護理和幼教方面的男性員工比例過低,也是有關單位計畫改善的環節。北歐國家在這些方面的意識和做法,值得我們追蹤和學習。 本文摘自李清玉《這就是北歐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北歐生活》。由太雅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這就是北歐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北歐生活》 July 30,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rGjDS
媽媽們的辛苦,也要被看見:全職媽媽如何開口談錢? https://ift.tt/2OHOZ9p 女兒上大學,老婆想夫妻去歐洲二度蜜月,老公卻嫌團費太貴。夫妻之間,全職媽媽該如何開口談「錢」?職業夫婦又該如何建立理財共識?分享給你 3 種心法 + 作法,讓錢不再是關係的絆腳石。 文儀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這個暑假她重迎人生自由,因為獨生女考上大學了,等於是她不需要再操煩孩子的升學。原本她計畫跟老公來一趟中年之旅、重溫當年度蜜月的感覺,於是在跟老公提出「我們去義大利二度蜜月好不好,團費我都看好了,14 天只要 16 萬」。 沒想到文儀老公一聽到團費,直覺反應是「16 萬,兩個人不就 32 萬,這樣等於把今年的年終獎金拿來花還不夠」?一聽到老公的反應,文儀的心就冷了一半,忍不住怨懟,「老公也太斤斤計較,好歹我辛苦了大半輩子,把女兒拉拔長大,就當犒賞我一次也捨不得嗎?」 其實,文儀老公心裡想的是:「女兒大了,人生進入下一個階段,就該開始認真規劃兩個人的退休金,如果能把這個旅費用來投資,不是更好嗎?」 只不過,文儀跟老公都沒講出心裡的話,這場對話就算不歡而散了!試想一下,類似的情況是否也曾在你家上演呢?(延伸閱讀:計畫性消費:女子理財學,關鍵在於掌握生活) 圖片|來源 不要輕易放棄圓夢:坦誠溝通,或改去比較近的地點 如果遇到類似的狀況,我建議文儀不要就此放棄,而是要勇敢跟老公溝通這個財務決定,爭取夫妻單獨出國的機會,也等於是重溫兩人甜蜜時光。 雖然老公存退休金的考量也很重要,但是存退休金還有很多年可以一起努力,不需要犧牲文儀的夢想去成就,如果真的礙於預算,可以考慮去近一點、旅費便宜的國家。一來省了旅費,降低老公的焦慮感,二來也能一圓文儀的夢想。 在談戀愛的時候,很多專家會強調要「三觀相同」,也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好能一致,才能關係長久。其中,價值觀牽涉的就是雙方的消費觀、理財觀等財務觀念。假設夫妻雙方有一方極其保守,另一方卻喜歡高風險的投資,甚至是借房貸去重壓股票市場,那麼保守的一方肯定提心吊膽,生怕一旦股票賠錢,房子淪為法拍屋。這樣的夫妻關係肯定很緊張! 那麼,夫妻之間該如何談錢呢?家庭的經營不外乎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樣樣都需要錢,這些錢該由誰來負擔? 夫妻家庭開支的安排常見兩種方法 常見的方法有兩大類。第一種是「收入比例法」,依照收入比例來區分家庭責任,例如先生月薪 6 萬、太太月薪 4 萬,成立一個家用的共同帳戶,每月約定拿出 3:2 的比例存入此帳戶,接下來家用的開銷就是從此帳戶支出。好處是既可以保有夫妻雙方各自的財務彈性,彼此也會較有安全感、降低猜忌感;另一方面,也能依照收入能力為家庭盡一份心力,降低抱怨。(延伸閱讀:養孩子開銷好大?不用記帳,就能開始的家庭理財法) 第二種方法是「支出項目法」,依照家庭大項支出來區分,例如先生負責房貸與年度家庭旅遊、太太負責小孩教育金與家用開銷。好處是不用每一種支出都分得很清楚,缺點是萬一當孩子年齡變大、教育金可能變多,會有一方有心理不平衡的可能。解決的方法是每個年度夫妻都要趁年底或年初找個時間,坐下來好好談一談,這樣的分配方式是否需要調整。 圖片|來源 家庭主婦可以跟先生商量:讓另一半有機會犒賞太太 但如果是像文儀這樣的家庭主婦、沒有收入的人,該怎麼談錢呢?其實曾有立委在社群網站上幫家庭主婦算過勞動付出可以換算多少薪資,得出月薪 4.5 萬的數字。當然,光靠先生一份薪水要養家,還要支付太太月薪,對一般上班來說,實在很吃力。 我建議太太們可以「以勞易物」,大膽跟先生要求一個符合心理期待、又不會造成先生經濟壓力的「理想值」,例如每個月的國標舞、瑜珈課程費用,或是每兩周去做一次 Spa 按摩的儲值卡,等於是用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讓先生有機會付費「犒賞」太太的辛勞。 夫妻最忌猜忌,設定底線、親密談錢 夫妻之間最忌諱猜忌,想要親密談錢,最重要的是記得這個觀念:要秉持「開誠布公」的態度,一起討論彼此可容忍的底線,互相尊重彼此的價值觀。 例如先生很愛買 3C 用品或是蒐集黑膠唱片,太太很喜歡買名牌包,不如就約定一個彼此可以接受的「年度上限」,例如各自年收入的10%,年薪120萬,頂多只能一年花12萬在「嗜好」消費上。 很多夫妻會認為夫妻間不必計較的太清楚,談錢更是傷感情。不過,我建議不論是什麼年紀的夫妻,都應該把家庭財務負擔比例談清楚,誰負責理財,或是各理各的財。只要事前談清楚,沒有哪一種方式是最好的方式,最理想的理財方式就是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不想在婚姻生活中費疑猜,就勇敢地約另一半把「錢」談清楚吧! 作者介紹 郭莉芳 粉絲專頁「郭莉芳 X Smart理財講堂」 YouTube「理財芳程式」節目影片 學歷:輔大影傳系、中興大學EMBA企業專班 現任:鉅亨網「理財芳程式」節目主持人、公勝保經公關總監 歷任:商周集團《Smart智富》月刊主筆、Smart理財講堂負責人、聯合報主編 著作:《終結零存款—上班族這樣存,不靠老闆照樣年年加薪》、《房產達人蔡璟柏教你便宜價買好屋》等 本文由《大人社團》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將連至站外) 【洪雪珍專欄】男人不一定比較懂投資,女人理財自己來 動不動就活到 100 歲,錢不夠怎麼辦?自提 6%,月領如何最多增2萬? 理財達人施昇輝/最浪漫的時刻!熟齡夫妻的郵輪之旅 July 30,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HOZ9p
寄生、階級、地位:看《寄生上流》學社會英文單字用法 https://ift.tt/2SNFuDI 從電影《寄生上流》裡看,寄生蟲、社會不對等、物質慾望等的英文該怎麼說,又能如何用在日常對話裡? 最近國際上非常火紅的電影寄生上流,講到社會階級制度所導致的悲哀,故事情節之中沒有人是加害者,大家都是受害者,許多朋友看完之後,討論到人類生命的平等真的是一個幻想,這部片非常國際化,下個月會在美國上大螢幕,如果想要跟不同國籍的人聊這一部影片,以下英文句子不能不知道。 相關單字: Parasite - 寄生蟲 Economic Anxiety - 經濟緊張 Murder - 謀殺 Tragicomedy - 悲喜劇 Capitalism - 資本主義 Poverty - 貧窮 Pretend - 假裝 Social inequality - 社會不對等 Dramatic - 戲劇化 Social gap - 社會階層 Social status - 社會地位 Materialism - 物質慾望 patriarchal family - 父系家庭 圖片|《寄生上流》劇照 關於故事情節: He and his sister pretend not to know each other when she shows up for her interview. (當他安排親妹妹來面試時候,主角跟他妹妹假裝不認識彼此。) It creates its own audience as it proceeds, playing with our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當劇情在進行時候,觀眾看了都跟腳色非常有同感。) An impoverished Korean family, burdened by debt and living in a subbasement. (一個非常窮困的韓國家庭,被債務所逼迫然後住在地下二層樓。) Ki-woo(Choi Woo-shik), scams his way into a job tutoring the daughter of a well-off family in a well-appointed house. (Ki-woo用欺騙的方式讓自己順利進到一個有錢華麗裝潢的家庭家教屋主的女兒。) Next comes the task of replacing the loyal and watchful housekeeper, who proves a bit trickier. (接下來他們要想辦法把忠臣跟極度敏銳的管家換掉。) Parasite", a black comedy about a family of clever scammers from South Korea's underclass. (寄生上游世一部韓國黑色幽默的電影,關於一個韓國社會階層比較滴下的家庭想辦法用騙的方式生存。) "Parasite"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man living in a squalid apartment with his family who is struggling in Seoul's gig economy. (寄生上游是一部關於一個年輕人與家人生活在屋歲的房子裡面,在首爾的二流經濟體中求生存。) He charms his way into a job with a wealthy family, tutoring their precocious daughter in English. (他用魅力在有錢人的家中家教他們早熟的女兒英文課。) The family, resourceful as they are, barely get by on what they make from random, low-paying jobs. (儘管這家庭的人非常有策略,但是在工作上間斷與賺取微薄的工資還是很難生存。) Telling the story through two families, neither of which are the villains really. (這故事關於兩個家庭,並沒有一個是加害者。) 關於裡面對話: “If I was rich,” sighs Chung-sook drunkenly, “I would be nice too. Money is an iron; it smoothes out all the wrinkles. (如果我有錢,我也會是好人,金錢可以用來燙平所有的皺褶。) “If you put our salaries together,the amount of money coming from that family into ours is immense.” (如果把我們所有人的薪水加在一起,這一家人其實給我們許多錢。) 寄生上游之所以能夠紅到國際不只是因為這部電影得到許多獎,故事內容中講述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平等情節,是每一個發展中與已開發國家都有共鳴的,每個人在社會生存結構當中都在演戲都在戴上面具生活也都有自己的難處。血淋淋跟殘酷的結局再次提醒我們,雖然國情不同,但是這是屬於每個人的故事,演藝圈應該加強自己的國際接軌能力,國際化是這個時代必備的能力,越在地化的作品越能國際化。(延伸閱讀:《寄生上流》水只會往下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污穢的地下室) 我是以熙國際Madeleine歡迎和我預約時間,用更好的語言和觀點表達自己。 July 30,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NFuDI
Kylie Jenner:不管你說她炫富還假掰,我還真想和她交換一天人生 https://ift.tt/2yjH9aS 美國超模 Kylie Jenner 不只擁有水蛇身材、雄厚家世背景,她更要讓世界知道,19歲,她的自有化妝品牌賺入 4 億 2000 萬美金,是富比世最具影響力人物 Top 100 名單之一。 你可以 Diss 她、你可以討厭她,但你不得不承認,晚上躺床入眠前,你曾經幻想過自己可以擁有 Kylie Jenner 的人生,就算做夢也好,至少我有。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一覺醒來,叮咚,我現在是全世界粉絲第二多的女人(排在老娘前面的只有 Selena Gomez,還吃得消),我身價高達九億美金,我有個愛我的饒舌歌手男友、捧在手心疼的漂亮女兒 Stormi、三個不斷在賺錢的品牌事業、十幾間養蚊子用的透天豪宅,還有一群總是挺我的親姐姐和閨蜜們,她們雖然沒有比我紅、比我富有,但已經是一人之下、億人之上。(延伸閱讀:做自己的流行,美國超模 Kendall Jenner 帶你勇敢與眾不同)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幻想到這,究竟為何 Kylie Jenner 可以從外太空紅到內子宮、年紀輕輕就登上《富比世》雜誌最具影響力人物 Top 100 名單之一? 圖片|來源 且讓我先從家族背景開始說起。 Kardashian-Jenner 家族成員一共有六位,老媽 Kris Jenner 先和前夫生下了 Kourtney、Kim 和 Khloé,隨後是同母異父的另外兩位小妹 Kendall 和 Kylie。2007 年,這家子決定錄製真人秀節目《Keeping Up with the Kardashians》,12 年後,這節目還是有一堆年輕少女搶著收看,長青指數直逼《美國超級名模生死鬥》,不為什麼,因為裡頭什麼 Drama 都敢聊、什麼畫面都敢播,從 Kim 因為太愛炫富在巴黎被搶、到老爸 Bruce Weber 變性後成為 Caitlyn Jenner,再到小妹的閨蜜 Jordyn Woods 搞上 Khloé 的籃球員老公,哭啊、笑啊,吵啊、鬧啊,真啊、假啊,實啊、虛啊⋯⋯,觀眾們越是愛躺在沙發上抱著爆米花看好戲,這群奇女子們就越是有興致「表演」給大家看。(延伸閱讀:長痘痘出席金球獎又怎樣!超模 Kendall Jenner 一句話現氣度) 圖片|來源 也就是說,這家子製造話題、自我解嘲的等級,簡直跟印紙鈔的速度差不多高超。 2016 年,長相明顯「精緻」許多、也終於坦承整型的 Kylie,創立了美妝品牌「Kylie Cosmetic」,透過本尊親身試色推薦,不到短短一年半之內,品牌便已由虧轉盈、淨賺高達 4 億 2000 萬美金,對了,那時她才 19 歲,而且品牌內部只雇用了 7 名全職員工,誰管什麼行銷不行銷?Kylie 直接推翻了所有大學商管課程的創業教材,她一出鏡、庫存立馬被掃空,而且重點是,廣告支出還是免費呢。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後來,她和姊姊 Kendall 一起創了時裝品牌「Kendall + Kylie」,今年七月又開始搶攻保養品市場、推出了「Kylie Skin」,一如既往,Kylie 凡事親力親為,從拍攝(修圖)、宣傳(露臉)到銷售(發個 IG Story 往上滑),Kylie 最讓人又敬佩又納悶的地方在於,自己旗下所有品牌完全沒有實體店面的成本以及多餘人事的開銷,且售價也比其他同性質產品高上許多,比方說,她曾經賣過「一組 12 支、要價 360 美金的 Brush Kit」,宣稱著你此生不必再買任何其他刷具,當然,她後來還是推出了不少筆刷類產品,自己打臉,一點兒也不疼,話雖如此,Kylie 還是一樣怎麼賣、怎麼賺。 先不論背後有多龐大的家族和資金在撐腰,我得承認 Kylie 是相當有生意頭腦的,比起 19 歲的我。 如果可以跟 Kylie 交換一天的人生,我會先和她母親要張名片(以備不時之需),然後逛一輪她跟 Travis Scott 停滿超跑的庭院,接著體驗一下這位看似荒謬的家族夭妹,究竟是如何度過一整天的時間。是真的跟Instagram一樣充滿粉紅泡泡和拜金天賦,還是其實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甘苦談? 然後我會從五十顆鉑金包中挑一個喜歡的顏色、站在 Walk-in closet 裡自拍發篇心情貼文,感受酸民與粉絲包夾之下的五味雜陳,以及究竟堆砌在物質生活的背後,這位21歲的女孩子,剩下的大把人生還留有什麼「未知的可能」? 人因可能性而活著,當我什麼都有了,是否同時也代表著,我什麼都沒有了呢? July 30,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jH9aS
會議記錄記不到重點?三種方法適用各種會議 https://ift.tt/2K13iBi 整理「會議記錄」你曾經耗費長時間,還是沒記到重點嗎?掌握「三觀點」,讓你做出宏觀有策略性的會議記錄,到哪工作都吃得開! 將會議紀錄做得又快又好,就能成為你的武器。只要是與會人員,任誰都能做會議紀錄,而且單憑一點小技巧,就能大幅提高你的價值。與其在會議室角落坐著發呆,建議各位不如做會議紀錄。(延伸閱讀:會議記錄麻煩?跨國總監的策略思維靠會議記錄訓練) 說到會議紀錄的優點,莫過於「遇到不懂的地方能直接發問」。會議紀錄是要記錄給大家看的,你當然能名正言順地說:「不好意思,這部分我聽不清楚,能不能解釋一下?」無論你多麼年輕,對方都樂於回答,而且只要善加利用,還能積極引導開會方向呢(即使你不是會議主持人)。 我打會議紀錄時,會用電腦的 Evernote 同時記錄「三種類型的會議紀錄」。 第一種,是由「現場觀點」所檢視的「會議紀錄本文」,簡單扼要地統整了當下的會議重點發言。我邊聽邊輸入,因此各議題的時間軸一目了然,方便大家事後回顧會議流程。 第二種,是由「導演觀點」所檢視的「會議表演備忘錄」。將自己當成幕後策劃會議的導演,深層解讀發言人的用意、觀察與會者的一舉一動,用自己的方式寫下表演備忘錄。 例如,當你聽別人演講時,如果演講人後退一步,在白板寫字,你就知道「他想要我們注意那裡」;若演講人忽然慢慢低聲說話,你就知道「這幾句很重要」。換句話說,這就像劇本的舞臺指示,你只要將台詞以外的敘述性文字說明,以自己的方式寫下來就好。 像這種開會情況以外的後設資訊,並不是要寫給別人看的,而是用來磨練自己的技巧。將聽過一遍的話消化重整,算得上是我的隱藏技能,為什麼我辦得到?因為我有表演備忘錄。光看著那些寫滿檯面上對話的會議紀錄,是不可能重現開會過程的。但只要留著表演備忘錄,就能完美重現那些成功的簡報資料與會議主持人的舉動。藉此,還能提高自己的簡報能力與會議主持功力。 圖片|來源 第三點,就是由「製作人觀點」所檢視的「開會重點」。這場會議的重點是什麼?那場研習會的主題又是什麼?站在主辦人的立場一想,「其實主管根本只是想捧紅這個人而已嘛」!再多思索一下,你就能發現「其實這場會議只是想暗示某人某件事」而已。想到什麼,就粗略記錄下來。 除了一般的會議紀錄之外,你再以導演與製作人的觀點寫下自己的備忘錄,有助於學習會議主持技巧。如果用製作人的觀點想著:「這次我想讓 ○○ 先生磨練這些技巧。」再用導演的觀點故意引導 ○○ 先生發言、稱讚他,甚至不著痕跡地吹捧他(這可是高難度技巧)。平常藉此機會多多鍛鍊,一旦自己成了會議主持人或簡報發表人,就能從容應對了。 會議結束時,一定會列出「行動項目」的清單,指名誰(負責)做什麼(行動),何時實行(截止日期)。 如果不想讓會議淪為空談,就必須決定接下來的行動,想不到很多公司都沒做到這點。為了讓決策確實執行、釐清責任義務,「誰」、「做什麼」、「何時做」,這三點必須在會議中列出來,然後分享給所有人,屆時員工就不能找藉口說「對不起,我沒做」了。(延伸閱讀:終結冗長會議!七個企業高效開會的方法) 不要只是看到什麼就寫什麼,若能拉開距離,想想後設資訊,就能成功學會其他人的優點。利用導演與製作人的觀點,多多偷走那些主持高手與簡報好手的技巧,據為己有吧。 等到把撰寫會議紀錄的技巧練得爐火純青,發現會議中缺乏視覺要素?沒問題,當場搜尋,加上去!若找到影片與連結,也貼上去。你不必等到會議後才統整,而是開會時就能整理出一手高品質會議紀錄,這種人才,每家公司都想挖角。不妨利用會議紀錄,讓你在公司內高人一等吧!一定很有趣! 本文摘自尾原和啟《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 July 30, 2019 at 08: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13iBi
有性,也要有愛:Netflix 日本情色文化實境節目 https://ift.tt/2OsOnEf Netflix 《世界各地的性與愛》,由英國女記者深入六大城市的性愛世界。從首站-日本東京,我們反思情色文化盛行之處,為何有高達 40% 的男性是處男?在日本,「性」與「愛」是否可以分離呢? 文|念子 英國記者兼女主持人克里斯汀・阿曼普帶著觀眾踏入世界六大城市,探索不同國家的性、愛、情色文化、婚姻觀,第一站便到了性文化十分發達的日本東京,節目的開始,一位男子坐在路邊,一手拿著情色漫畫,一邊用不同的聲調詮釋漫畫中的情節,不論是男女主角的聲音,還是劇中性愛橋段的配音,竟能都詮釋的活靈活現。他,是有名的日本漫畫朗讀家—東方力丸,這樣的開場,讓人非常好奇接下來還會看到日本的哪些獨特面向。 大家對於日本人的想像,無非是禮貌、客套、和氣,甚至會被冠上壓抑的刻板印象,但同時,這樣看似溫和內斂的民族,卻也發展出很多元的情色文化,事實上,早在江戶時代,日本就出現了春畫,春畫所使用的技法,便是現在深受大眾喜愛的浮世繪,節目中拍攝了幾幅春畫,除了露骨的視覺張力,還有很俏皮的情節,題材非常廣泛,主角從一般男女、同性戀到尼姑都有,相較之下,其開放程度不輸近代。近年來,春畫的藝術價值也受到重視,在東京各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都曾有展出。 圖片|來源 看了日本情色文化的歷史痕跡,鏡頭轉向東京的澀谷街頭,擔任風俗孃優香是一位人妻,而她的常客們也幾乎都是人夫,節目中提到,日本夫妻很容易陷入所謂的「無性生活」,有的人甚至長達十年沒有和另一半有性行為,而日常的相處,也很少會有親密的肢體接觸,或許是這樣平淡的親密關係,讓許多在婚姻裡得不到滿足的丈夫、太太,會前往聲色場所尋歡,有男性顧客會光顧的風俗店,也有專屬女性顧客的牛郎店,除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也有很大部分的人是來尋求心靈的慰藉,藉由這樣的服務,來彌補對婚姻生活的不滿。這樣看來,日本情色產業的發達,有一部分似乎是因普遍不美滿的婚姻狀態而生。(延伸閱讀:日本 #MeToo 第一槍,伊藤詩織:我全力反抗,他卻要我留下內褲做紀念) 這幾年的日本社會,投入工作的女性明顯增多,著重於職涯發展的職業女性,對於情感的經營便減少,沒有伴侶的狀態下,有人便會去尋找一夜情、到牛郎店享受當女王的快感,還有一群被稱為「腐女」的族群,會閱讀 BL(Boys Love)的漫畫,並從中感到滿足與放鬆。節目中的專家學者也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經過統計,在日本社會中,有高達 40% 的男性是處男,不禁讓人反思,情色產業如此興盛發展,是不是多多少少會動搖人們踏入穩定感情的想法? 節目的尾聲訪問了幾對不同的夫妻,有的是異國戀情、有的是再婚,從異國戀的夫妻檔來看,可以明顯感受到日本社會和歐美社會的不同風氣,在日本,沒有人會在公共場合親吻、擁抱,甚至連在家裡都鮮少有親密的肢體行為,但我在歐洲旅行時,就時常看到路邊有情侶牽手走在路上,在捷克沙發衝浪的時候,也遇見一對感情很好的沙發主夫妻,無論是肢體上或是言語上都非常親密,完全不避諱在我面前表達對彼此的愛意。反觀日本,有些夫妻甚至連「我愛你」都說不出口,意識到這個狀況的屋妻檔貴美和清隆創立了「愛妻家協會」,讓丈夫練習在公開場合向妻子表達愛意,以有趣的方式來改善夫妻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 從節目中,看得出來日本相較於台灣,說「愛」的方式更為內斂,親密接觸更是已婚夫妻的障礙,這樣的婚姻型態,似乎也助長了情色場所的興盛,反過來說,也可能因為有很多管道可以滿足內心對於「愛」的需求,讓日本的單身族對踏入感情的渴望降低。而單身女性更是對感情的標準有所提升,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能接受女性「做自己」的另一半,看得出來日本傳統父權社會的文化正在轉變。(延伸閱讀:反性暴力等同破壞和諧?日本顛簸的性平之路) 「性」與「愛」是否可以分離呢?節目中一位已婚的女性,雖然與丈夫無性生活,彼此仍保持著一個互相尊重、友愛的關係,不過,她也承認自己在外有男朋友,所以並不會有想和丈夫親密互動的慾望,這樣的婚姻關係,究竟有沒有愛的成份在內呢?無論如何,如果在一段關係中,能夠讓彼此在性與愛都獲得滿足,對於雙方的情感維繫會有很大的幫助,而情色產業或許能夠彌補現實社會中缺乏的性與愛,不能否認其的確療癒不少男女的心,但過度依賴,或許會有阻礙穩定感情發展的疑慮。短短 41 分鐘的節目,精華了呈現東京獨有的感情關係,藉由多段訪談,讓觀眾從不同角度切入日本的情愛關係,彷彿到東京街頭走了一遭,著實有趣。 July 30, 2019 at 07: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sOnEf
《我們不能是朋友》韓可菲:如果只「買可樂」,會讓妳愛得更快樂 https://ift.tt/2yrzI17 「我願意負責。」「你神經病啊!我只要網交,沒有要交往!」《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映,觀眾都愛那個嚷嚷著要「買可樂」(Make love 做愛)的韓可菲。她精明漂亮,喜歡做愛,不想戀愛,跟許多人心目中的「好女生」,長得不太一樣。但她讓我們看見,作為女人,可以瀟灑,可以追求想要的事情,不被任何人無理羞辱。 「我不會讓你負責的。」「但是我願意負責。」「你神經病啊,我就只有在網交,沒有在交往!」 台劇《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映中,女配角韓可菲幾乎討所有觀眾的喜歡。她精明漂亮,熱衷性愛,不想戀愛,有很多性伴侶,帶男伴過夜每每嚇傻樸素室友周惟惟。 她跟許多男生心中想像的女生,長得不一樣。致這個整天都想「買可樂」(make Love)的女人。謝謝妳存在於這部戲裡,讓我們看見,一個女孩坦然愛性,沒那麼好大驚小怪。不必然等於她曾受過創傷,或她仍在等待真愛救贖。 韓可菲這樣的女子,並不是不能戀愛,而是她不想。她就只是,老老實實地做她自己。(同場加映:楊雅晴 TED 演講全文:「親愛的女生,你們要拿回自己的身體、情慾、權利」)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不怕世俗眼光的韓可菲 許多人表明自己一點都不喜歡主角周惟惟,認為她總猶豫不決、明明喜歡卻總裝不要。反而是誠實的韓可菲,大方談性、快樂約砲。不只熱咖啡潑男人、幫朋友擋巴掌,快樂的事情,就勇於追求,讓人看了總是非常痛快。(同場加映:《我們不能是朋友》「如果妳不要,幹嘛不拒絕就好」為何我們對周惟惟生氣?) 很多劇迷在 Dcard 留言,說全劇最喜歡的角色就是韓可菲,但又很擔心,這樣是不是很奇怪。「最喜歡可菲,敢愛敢恨」、「我以為我是少數喜歡她的人」。 或許那也是因為,我們的在各自的人生裡,活得總像周惟惟,想要的東西不敢講,不喜歡的生活也難以拒絕。而敢愛敢恨的韓可菲,在戲裡替我們殺出另一條血路。她永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圖片|《我們不能是朋友》 愛滑交友軟體的「約砲妹」:如果我只想要買可樂,不想要愛? 「進我房間沒上我床,是在汙辱我嗎?給我放尊重一點!」有的女孩,早就知道自己喜歡做愛,但不喜歡談戀愛。韓可菲或許被描述成縱慾,但她深深理解自己的慾。她享受追求男人,也樂於被追求。她捧著手機滑啊滑,原來還看交友軟體。朋友周惟惟說,「你該不會是還在玩交友軟體吧?你不是說要把大衛搞定?」 「大衛是工作,是生涯規劃。可是這(交友軟體)是我的興趣啊。」 有讀者留言:「被她各種挑戰女性社會刻板觀念的行為給迷死」。這是真的,這社會總要女人對性保持沉默,懂得再多,也要裝無知,才顯得清純可愛。但是,世上也有這樣的女孩,不想要穩定關係,就是明確的想要性。她的強悍,不在於她擁有慾望,而是在於她對慾望的肯認,也讓我們照見那個總是只能將慾望藏在角落裡,拼命壓抑的自己。 圖片|來源 當這樣的一個女人:男人愛她,卻又怕她 做一個自在的「壞女人」,從不容易。她也曾經欲求不滿,無愛可作,更改社群網站動態,寫著「我要買可樂」(make love),沒過多久,突然說「我怎麼這麼丟臉啊」,又急忙刪掉。我們總是想要大方擁抱慾望,卻也有時感到羞恥。我的性慾可以這樣大方展現出來嗎?我的朋友,知道我這樣會怎麼看我?更有甚者,我會不會「嚇跑」了喜歡我的人?當女人擁抱情慾,最先否定的,除了社會,還有她自己。 並且,這樣的狀態,不只反應在我們總是容易討厭自己,也反應在男人對「蕩婦」又愛又怕的心態裡。人們既想要收服蕩婦的性,但更想要收服她的愛。(延伸閱讀:性別小辭典|Bump 男人幫,你聽過「蕩婦羞辱」嗎?) 這個世界,將女人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對於「壞女人」,這社會從不留情:口稱「破麻」「婊子」「身體當武器」。也有的人,想將「壞女人」從良,追求送花,隨傳隨到,無視她們說了多少次,她想要的只有性跟自由。(延伸閱讀:【性別觀察】蕭亞軒與泰勒絲「噬男」又怎樣?) 「但我現在只想送你回家,跟妳說晚安,看妳的背影上樓。」不想要愛情的女人,或許也最讓男人焦慮。 我們總是羨慕,那個什麼都知道的韓可菲 回看《我們不能是朋友》和諸多偶像劇,我們也發現,優柔寡斷的女主角身邊幾乎總會有這樣的女孩(也有的時候,是男同志閨蜜)──他們心直口快,精明幹練,情慾自主。韓可菲與周惟惟,一方面兩人永遠是彼此最好後盾,另一方面,她的「直爽」對照她的「猶豫」、她的「不羈」也映照她的「正常」。 圖片|《我們不能是朋友》 只是,隨著故事發展,我們也慢慢知道,世上根本沒所謂「正常」,不論是韓可菲或周惟惟,都有擔憂徬徨的時候,都有努力追求的時候。他們是彼此的鏡子,一體兩面。 韓可菲曾勸周惟惟:「妳要選 321 還是褚克桓,真的要好好決定,我知道這很難,但是妳要記住,忠於妳自己的感覺,不管妳做什麼決定,我都會永遠陪著妳。」 我們總是羨慕,身邊那個看起來什麼都知道的韓可菲,但也要知道,自己有時候,也會成為什麼都不確定的周惟惟,不必急著先責備自己。 故事還沒有結束,我們尚不知道,顏百洋或大衛,誰是韓可菲人生中的那個「意外」。也或許,人的一生中沒那麼多意外,韓可菲最後仍是享受單身的自己。但我們依舊衷心希望,敢愛敢恨的韓可菲,有一天不會再是連續劇的女配角,而是在其他故事裡,終能成為自己的女一。 July 29,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rzI17
【蘇珊米勒】7/29~8/4 週運勢:雙魚、巨蟹、天蠍 https://ift.tt/2K0pXgZ 雙魚、巨蟹、天蠍的朋友們,準備好迎接熱騰騰的八月了嗎?不妨參考一下蘇珊米勒的星座運勢,再決定怎麼規劃吧! 雙魚座(2 月 19 日~3 月 20 日) 本週的雙魚座非常渴望嘗試不同,因為不按常理出牌的天王星會慫恿太陽和金星在你的日常工作宮去走少走的路。你可能從舊有的工作狀態中改變,並且感覺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簡直太棒了。星盤這個位置週三還會感受到獅子座新月的友好呼應。該位置與健康相關,所以可以嘗試新的工作路徑或者選擇新的治療方案,比如針灸或者整骨按摩。(延伸閱讀:熬夜隔天,腦袋空白?犧牲睡眠時間,無法為你帶來更多時間)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巨蟹座(6 月 21 日~7 月 22 日) 獅子座新月會為你的收入宮注入能量,這一週,在與財務有關的事情上,你能翻開新的一頁。你可能會找到賺更多錢的方法,或是去解決自己不良的消費習慣。新月的同一天(星期三),水星也將恢復順行。如果你遭遇了一些延遲或小事故,現在,它們可以恢復到正常的速度了,也會更加地清晰。(看看更多:計畫性消費:女子理財學,關鍵在於掌握生活) 翻譯:星譯社/譯者:獨立重複試驗 天蠍座(10 月 23 日~11 月 21 日) 週三獅子座新月讓你看見事業發展。新月適合設立目標,制訂計劃,所以抓住機會實現職業轉化,或者好好想想如何將手頭的事業進一步推進、發展下去。同在此位置的金星和太陽則在本週挑戰天王星,鼓勵你勇敢的站出來,打拼出屬於自己的道路。(也推薦你:你懂覆盤嗎?人生與工作,都需要回顧、評估、分析、總結)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July 29,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0pXgZ
【蘇珊米勒】7/29~8/4 週運勢:金牛、處女、摩羯 https://ift.tt/2GD7mFY 土象星座的朋友們,打算如何給七月來個好的收尾、為八月帶來一個新的開始呢?先看看蘇珊米勒怎麼說吧! 金牛座(4 月 20 日~5 月 20 日) 週三,新月發生在獅子座,讓你的家庭宮恢復活力。你可能正在考慮做出相關改變——搬家、找新室友、裝修或者翻修房屋等等。轉變也可能很微小,比如重新整合家務打理,或者設計系統管理家庭生活的方法。同樣在週三,水星也會在你的交流宮恢復順行,它會幫助你清理逆行期間出現的各種混亂溝通。(延伸閱讀:心理學給「囤積者」的 3 心法:捨不得丟,不是你的錯!)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處女座(8 月 23 日~9 月 22 日) 過去幾週,因為水星在你的友情宮逆行,所以各類文字或郵件回覆會出現推遲的現象。週三,水星會在友情宮恢復順行,溝通通訊的速度會加快。同一天,新月發生在獅子座,也就是代表休息和撤退的宮位。如果你一直想做治療、療癒或者開啟自我反省的歷程,現在就是啟動的好時機。你可以給自己充充電,和愛的人依偎在一起看看書、看看劇。(同場加映:為你挑劇|Netflix 同志片單:我想有一天,我會愛上女人)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魔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在過去的幾週里,由於水星一直在你正式關係宮內逆行,你和愛人或業務夥伴之間的談話也許會有些迷惑不清。由於下週三水星恢復順行,任何誤解都將澄清。週三的新月也會宣告你在與他人之間的財務關係將迎來個新的開始。那是水星已恢復了順行,是時候對此做些計劃了,例如申請貸款或藝術補助金。(推薦你看:放下的,新鮮的,那些舊與新生活)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July 29,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D7mFY
承認脆弱的勇氣 林書豪首談 NBA 生涯挫折:「當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就不重要」 https://ift.tt/2Ygvol2 上個週末,林書豪在一場分享會提到自己近期的籃球生涯挫折,忍不住掉下眼淚說:「今天來到你們面前,我的心是碎的」。他讓我們看到,在這個只喜歡慶祝成功的社會裡,真正的勇敢或許是,你可以不再只說「我沒事,我很好」,而是開始會說「我真的不好」。 最珍貴的是,你會因為對自己坦承,當全世界都懷疑你,你可以不再懷疑自己。 「我連續投丟了17個三分,當季後賽開始,我沒有出場機會了,但是我們拿到了冠軍,沒關係,我還可以站起來。然後自由市場來了,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林書豪上週末(7/27)在台灣受邀參與「等待的藝術」分享會。會場他提到自己今年在 NBA 尚無球隊可去,距離「想成為的球員」越來越遠。一句「人生真的好艱難」,落下了眼淚。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見公眾人物光鮮亮麗的一面,我們只喜歡慶祝,歡呼和微笑。但也許我們更需要有這樣一個場合,不再只是宣布好消息,或高呼心靈雞湯式的勵志故事;而是我們談一談失敗吧,談脆弱是什麼,談人生的谷底,有多絕望。 而最重要的,是承認脆弱的勇氣,將讓你真正強壯起來。 圖片|來源 「跌倒了能不能哭?」承認脆弱,才是真正的勇敢 在眾多媒體報導中,談到「NBA 『放棄』了林書豪」、「林書豪在自由市場下面臨的『困境』」,甚至開始剖析他仍未找到新東家的原因。這些標題,彷彿應證了這個社會普遍看待失敗的角度,在於成果論——沒有 NBA,沒有選擇主動權,就是生涯的失敗。然而,除了他現階段遇到了什麼困難、下一步該往哪走,我們更可以看到的是,他作為一個眾所期待的球星,如何走上一個 3000 人的演講舞台,坦承自己的不安與挫折。比起成功光環,他今天想說的,是我們更常遇到卻鮮少被討論的生命經驗。(為你推薦:讀《失敗的力量》:當你願意面對失敗,就能飛速成長)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通常被教育著「跌倒不能哭,才是勇敢」的觀念。長期下來,我們習慣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小時候掉淚可能會被父母責備,長大以後在別人面前哭,又讓所有人尷尬;週遭環境告訴你,承認脆弱不會有什麼好處。我們不習慣表露情緒,也不習慣接納情緒。長期下來,只累積了更多內傷。並且大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可以如何消化這些創傷。 而在整體報喜不報憂的社會環境下,林書豪今天坦言了承擔名聲好累、坦言常常想要放棄。並且在他巨大的負面情緒被麥克風傳遞出來的同時,反而引起了聽眾的共感;有人在現場紅了眼匡,有人在網路上聲援支持。於是,他的眼淚非但沒有造成尷尬,反而鼓舞了更多的勇氣。 「季後賽結束後,我就要來亞洲,說實話我不想來,因為我每天都要帶著笑容面對大家,我要分享總冠軍的感覺,其實我不覺得自己配得上,分享一個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想要的未來,我覺得挺丟臉。」 「我進 NBA 時很年輕,我覺得自己可以在 NBA 找到自己的地位,但現在我很多時候想到的是放棄。我總是跟自己說,我有兒子的話,我不會讓他進 NBA。他不需要面對這些名聲,不需要讓眾人看到他的挫敗。」 當大眾都在鼓勵成功、鼓勵美好,鼓勵跌倒了應該要再爬起來的時候,沒人告訴你,坦然其實是一道出口;因為在跌倒的時候,你第一個感覺到的是真實的疼痛。於是,真正的勇敢是,你可以不再只說「我沒事,我很好」,而是開始會說「我真的不好」。(推薦閱讀:性格心理學:「保持脆弱」讓你更有勇氣)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eremy Lin 林書豪(@jlin7)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3月 月 30 日 下午 7:43 張貼 有時候是你很努力,但努力不會有成果 「其實我每天的訓練時間比別人都要多,比很多 NBA 球員都要多。......。但當我需要命中球時,所有訓練都沒有得到兌現。我看見其他球員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訓練,卻打得很好,得很多分。」 「我努力做一個好的隊友,去支持別人,但是最終,那些東西感覺也不是那麼重要。到他們要做選擇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好的球員,等等那些東西,他們好像都不在乎。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成為榮耀的生命,我嘗試做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怎麼樣,私下裡就怎麼樣,可是最終大家好像都不在乎這些東西,他們在乎的還是別人怎麼看你。」 在林書豪分享裡頭還談到的第二種真實是,有時候你很努力,但努力並不一定會有結果。你可能花費了很多力氣,做了很多付出,但你仍看著別人的人生有多成功,繼而面對自己的失敗有多失敗。 他還繼續說道,「有一句話說,當你跌到谷底的時候,你只有往上爬。但是對我來講,每年那個谷底好像越來越深。」就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常常你以為已經在最谷底的地方了,但永遠還有更下一層。你會感受到所謂的人生挑戰越來越艱難。 當大家只會告訴你要往上爬,於是當你努力了很久,卻還沒有進步,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能力不好?是不是我有問題?然而我們知道,當挫折來臨時,它往往摻雜著各種盤枝錯節,各種衍伸難題。所有的不可控因素,都會造成困難的更加困難,而這之中可能毫無道理。 而必須有人承認這件事的。現實生活不是只有一條勵志的路線;你不必因為對此無能為力,而全盤否認自己。除了心靈雞湯式的鼓舞,必須有人承認,其實人生就是會有很多失敗。 作回你自己:「當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就不重要」 然而即使你看到生活中很多的不公平,即使人生此時低到谷底,林書豪的分享中最動人的是,他要告訴所有人,即使你一無所有,你仍擁有自己: 「今天來到你們面前,我的心是碎的。我可能永遠沒辦法成為我想成為的球員,但我仍可以擁有自由。當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就不重要。」 在一個自由市場當中,他感受到自己可以施力的地方,譬如他必須比別人努力;而確實當他比別人努力,他曾獲得被不同球隊賞識的機會。然而他也同時感受到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方。對此他繼續說了,「自由市場很艱難,因為我感覺 NBA 已經放棄了我。我一直覺得,如果我給他們機會懷疑我,他們一定會懷疑我。」像墨菲定律,當你先否定自己,你就真的會被世界否定。 人生就是會有很多時候,沒有人要承認你是誰。不論是在職場上、情感關係上,甚至是家庭內。你會知道有很多你無法掌握的事,但不論你要為此走多遠的路,付出多大的代價,你唯一可以掌握且必須掌握的,就是你自己。不要失去你自己。因為當你知道你是誰,你便永遠有機會挽救自己。(猜你想看:找到真正目標!林書豪畢業演說:不要耗盡一生追求,最終只剩空虛) 圖片|來源 「所以等待是有很多痛苦,那些在等候的人,我告訴你們不要放棄,那些努力卻沒有回報的人,不要放棄。對於我們在追求神,卻沒有感受到神存在的人,不要放棄。如果神想讓我在眾人面前流淚哭泣,我願意。我最想做的不是球場最好的球員,而是在這裡分享我所有挫敗。如果不放棄的意義在此,我願意。」 很多公眾人物會告訴你成功的感覺是什麼,但很少有人願意告訴你失敗是什麼。此刻在我們眼前的林書豪,不再是那個球場上叱吒來去的「林來瘋」神話;而是一個摀住雙臉,為生命低潮痛哭的真實個體。他非但和你談論失敗,也和你談在這裡跌倒的自己,有多悲傷。 而我們最終會明白,神話不會讓人成長,但承認脆弱的勇敢可以。想讓你知道的是,人生會有很多谷底,但你開始表達學習脆弱、坦承努力有時無用,於此同時,你已經開始接納這樣的自己。於是,當沒有人願意給你任何肯定的時候,當全世界都懷疑你,你也將可以不再懷疑自己。 July 29,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gvol2
【蘇珊米勒】7/29~8/4 週運勢:雙子、天秤、水瓶 https://ift.tt/2KatxnU 雙子、天秤、水瓶的你,這禮拜可能會遇到什麼驚奇的好事呢? 雙子座(5 月 21 日~6 月 20 日) 若你感覺過去幾週總是詞不達意,這並不是個人現象,因為雙子座的守護星水星(代表溝通)一直在逆行。水星將於週三恢復順行,此後所有人都可以更加清晰的說出/寫出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獅子座新月在同一天落入溝通宮的主題。你可能有了寫論文的新靈感或者終於開始構思書籍了。(也推薦你:確認情緒、留意表情:零誤解溝通法則)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天秤座(9 月 23 日~10 月 22 日) 本週你可能會迫切想要抵制談話,因為驚奇之星(天王星)推了推位於你社群的守護星(金星)。你參與的事情(或者打交道的人),可能會將你推出舒適區。獅子座新月會在週三為你星盤中的同一領域帶去新生活,所以友情會成為現在重要的主題。這是結識新朋友,或者與一路相伴的好友相聚的好時候。(看看更多:【旅遊手記】說走就走!親愛的老友:身旁有你,未知有什麼可怕?) 翻譯:星譯社/譯者:爬爬 水瓶座(1 月 20 日~2 月 18 日) 週三的新月為你的關係宮注入能量,你的愛情生活將會成為本週的重點。如果你已經有對象或伴侶,你可能感到一種全新的投入感。要是你正在尋覓約會對象,那麼會有個新人對你表示感興趣。在該宮位內的金星將增添浪漫感,當它在週五與象徵驚喜的天王星攜手交流時,發生的事可能是你未曾預料到的。(延伸閱讀:【測字占卜】今年,你會遇見怎樣的心動對象?)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July 29,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atxnU
【蘇珊米勒】7/29~8/4 週運勢:牡羊、獅子、射手 https://ift.tt/2Yca4Nm 八月即將來臨,牡羊、獅子、射手的你,準備好迎接水星結束逆行的新生活了嗎? 牡羊座(3 月 21 日~4 月 19 日) 水星會在週三結束逆行,如果家裡的電器或者網路出了問題,水星恢復順行對你來說是件開心的事。水星會在代表家庭、家人的宮位恢復順行,因此如果有些溝通延遲或者出現技術上的小問題,接下來就會恢復正常運轉了。同一天,新月發生在獅子座,也就是代表孩子和創造力的五宮。討論和孩子有關的問題或者著手啟動新的藝術項目都會讓你感覺非常好。(療癒一下:超萌西瓜皮!讓你好療癒的韓國小女孩 Hye-Ju Im)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獅子座(7 月 23 日~8 月 22 日) 隨著週三獅子座的新月振興了你的個人命宮,本週你的生活將掀開新的篇章。現在正是大聲說出並設定你的目標的時候,因為你有精力去完成任何事。水星同樣在週三結束逆行,這將有助於技術的實行和加快被延遲的 e-mail 回覆。由於掌管動力的火星和象徵愛的金星在你命宮內與新月相伴,你將擁有許多行星作為盟友來啟動你想創造的改變。(讀讀更多:「這樣做好嗎?」在工作上練習果斷,反而能提升成果品質)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射手座(11 月 22 日~12 月 21 日) 隨著週三的獅子座新月為你的長途旅行宮注入了能量,本週你可能會感受到雙倍的旅行癢。新月推動我們做計劃,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在瀏覽廉價航班或 Airbnb 的房子不要驚訝。和新月發生的同一天,水星會從逆行中解脫出來。它位於你的他人錢財宮裡,這會幫助你的財務申請通過,比如研究經費、獎學金或商業貸款。(延伸閱讀:「了解你的生活,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東西」solo travel 才能體會的 5 件事) 翻譯:星譯社/譯者:Pa July 29,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ca4Nm
專訪徐佳瑩:如果嘴邊肉有生命,知道我把它遮住會很難過 https://ift.tt/2Yt6r0O 女人迷 x 陳珊妮 x 性別力《恐怖谷》特別企劃。專訪徐佳瑩,十年間,媒體關注她的才華,也從不放過對她身材的打量。她說,傷害一直在,但仔細想想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外在的干擾從不影響她的音樂夢。以前總想著遮住腮幫子,但現在她想好好愛它:「如果它有生命,知道我把它遮住會很難過。」 十年前,一位穿著牛仔短褲的女孩,臉龐清秀,清湯掛麵,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唱著自創曲〈殘愛〉。 圖片|大樂音樂 徐佳瑩說原本想要逃跑的,在後台看到其他厲害的參賽者後,她嚇得買了車票,準備搭上回台中的遊覽車。後來製作人打電話要她回來參賽,不然會很困擾。於是她趕回現場,上台前和其他人匆匆借化妝品,腳上穿的絲襪還是當天買的,心想反正三十秒就淘汰了。 沒想到從百人初選一路晉級? 「哎,對,不好意思啊!」她含羞笑。 十年後,徐佳瑩的名字已家喻戶曉,她的情歌成了多少人夜裡的安慰。此刻徐佳瑩坐在 MV 拍攝現場的梳化間,身旁圍繞著許多人,有說有笑。 就算是個小胖妹,也從不影響我想做的事 細數十年歌壇生涯,徐佳瑩的才能屢屢獲大眾肯定,被冠上「唱作精靈」的稱號,但是這十年,媒體始終不肯放掉的,是對她身材的關注。問她有沒有壓力,她乾笑說:「每天都有這樣的感覺。」 演藝圈有這麼句話:在鏡頭上,人會比原本看起來胖六公斤。現實且殘忍地,根植在徐佳瑩的腦海裡。 「這對我來說是個魔咒,」我看著徐佳瑩,小小身子蜷曲,兩隻細細的腳踩在高腳椅上,「我的人生,就是胖六公斤。」 大約在出道第四、五年,她意識到大眾對自己身材的評論不會有盡頭,每一次報導上的「激瘦」、「體重暴增」,就像告訴這個社會,徐佳瑩有瘦喔,這次回歸有努力,有做好歌手的本分;如果變胖,就是不用心,你不配當歌手。 就連她也被自己制約。 圖片|大樂音樂 譬如感覺今天的自己又胖又腫,就會少講些話,或者突如其來的,覺得自己不討喜。一旦站在舞台,徐佳瑩三個字,就是被放大六倍,逃無可逃。直到某天,她發現自己也成了會在意他人穿著、品味的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後,很無奈。因為驚覺⋯⋯啊,所以人家這樣看我沒有錯啊。」 偶爾她會想,如果今天「徐佳瑩」不是藝人,她還會如此在乎身材嗎?但既已踏上夢想的舞台,她說,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今天我就是一個歌手,站在鏡頭裡就是要被人比較。但另一方面,我更要去凸顯我認為比外型更有價值的事物,包括我的音樂、創作中想表達的意念。」 「後來仔細想想,我還滿厲害的唉。我從頭到尾都是小胖妹,這件事情看似影響心情,但從不影響我真正想做的事。當我因為音樂而感動,我會忘記胖瘦,忘記自己漂不漂亮。」 她為自己找了一條路徑,在那條路徑裡,有珍愛的音樂,雖蜿蜒,但繁花盛開,引領她,終不致迷途。 圖片|大樂音樂 我認識的徐佳瑩,是必須痛過才知道長大 徐佳瑩說,人生中有個魔幻時刻,是她一輩子上癮的,忘不了的——那便是在演唱會上高歌的時候,音樂讓一切回到最原始,沒有理性,只有直覺。她喜歡自己即便破音、在地上打滾、妝髮花掉,但是身體會最靠近音樂的時刻。即便被說是瘋婆子,也值。 因為那才是真正的徐佳瑩。有很長一段時間,她陷入身體焦慮的輪迴中,是音樂提醒她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熱忱所在,就像地基,即便上頭房子裂開,但我的根還在,別人攻不進來。也是熱忱讓你在獨處時,能變得安心。」 問了徐佳瑩,假設過去為身材焦慮的自己就站在面前,會如何安慰她?她靜默許久,後來她說,不了,不會跟當時的徐佳瑩說半句話:「因為我覺得她自己會想通。她會在回家的時候,聽到好聽的音樂,知道什麼事情重要。必須她自己領悟。」 而且以自己認識的徐佳瑩,講什麼都聽不進去啦。徐佳瑩大笑補充。 以前她總會拿自己的腮幫子開玩笑,想法子蓋住,現在她想去愛它:「如果它有生命,知道我把它遮住會很難過。」她笑著摸摸自己兩邊的腮幫子。 或許終究得自己痛一次,那時,我們才會成長,然後回頭容納所有身體,偶爾也可以對它說:我愛你。 圖片|大樂音樂 編輯後記 每次聽到徐佳瑩的歌,我總想起黃韻玲老師給的評語,她說 Lala 的歌裡有口氣,有故事。十年後,在採訪現場,我一直想到〈圓舞曲〉,她說這首歌是幾經思考後,在房間寫下的,就像內心獨白。 她感謝身處一片燈紅酒綠,因此才更想珍惜月的缺盈,那潮汐,那生命,那可貴的安靜。 她不想忘記了徐佳瑩,她不想膽怯了,失去愛的勇氣,她吟唱著真心的字句,找到自己、面對世界,她們跳著圓舞曲。 一路走來,她不曾忘記徐佳瑩,也許正是因為音樂的牽引吧。 July 29,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t6r0O
「管自己就好,管政治幹嘛!」為什麼跟孩子談政治很重要? https://ift.tt/2SLCpEk 柏拉圖曾說:「拒絕參與政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親子之間想討論政治,除了從小建立「政治觸覺」外,分享討論政治 3 原則,讓政治不再是家中的噤聲話題。 拔麻們,你們家會談論政治嗎? 你們覺得教養包不包括談論政治呢? 談論政治又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也許你們想和孩子談,但又不知道怎麼開口? 希望這個懶人包能給拔麻們一些啟發, 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素養教育而努力。 參考資料: [1] 17 tips to steer kids of all ages through the political season,Salon [2] 如何跟小孩聊政治議題?,新思維網路講堂 ※ 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粉專按讚、留言及分享: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July 29,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LCpEk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丁菱娟專欄】長大後明白,旅行不是為了流浪,而是為了回家 https://ift.tt/2Y6YEdM 有一種旅行是,你知道出走的每一步,都在拾起回家的足跡。那就去流浪吧,每一次冒險,都能成為「回家」的底氣和養分。 翻開護照裡面蓋滿了戳章,每一個戳章都代表了一次流浪,或者一次的冒險或是一次的自省。為什麼要旅行?有時是為了工作,有時為了團聚,有時只是想體驗,更有時候是不需要任何理由。 旅行的意義之於每一個人都不同,就算同一個人而言,每次旅行的意義也都不盡相同。對於我而言,旅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讓心流浪和回家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我才明白自己的匱乏和充足,明白自己的渺小和強大。 每次旅行回來之後,總會帶回一些收穫,除了行李多出來的紀念品,更奇特的是腦和心都長出了一些新的東西,開始有些細微的感受慢慢的消化,然後接下來的生活也展開了一些改變,我喜歡旅行歸來帶給我的啟發,也喜歡歸來後給我靠岸的安心感。(延伸閱讀:用雙腳走出來的旅行意義:沒有新的養分,人生只是靜止的湖泊) 慢慢地我發現旅行,對現代人而言是一種必要,它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沒有旅行,我會不知道我有多渺小,有多無知。沒有旅行我不會知道台灣的好、台灣的可愛。沒有旅行,我不會深刻感受家的重要,家人對我的意義。沒有旅行,我不會理會自己的幸福,我不會知道世界上有這麼多和我們不一樣的人類,我不會有寬廣的世界觀,這些旅遊的經驗和體驗,慢慢增加我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我的厚度。 圖片|來源 年輕的時候,經常為了工作而旅行,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記得機場、會議室和旅店,經常一覺醒來不知自己身在何方,那時候的旅行沒有靈魂,因為只有腦的思考,沒有與自己的對話,相對的對於當地城市也沒有情感。年長之後,知道在工作之餘多留一兩天來認識一個城市,讓自己有多一點呼吸的空間,開始了有一些欣賞和體認,體會旅行的意義。 現在離開職場之後,比較有自主性的時間,會想辦法 Long stay 在一個城市久一點,體會當地居民的生活的方式,對於我個人的成長和歷練也非常的多,尤其眼界打開之後,生活豐富度增加了,胸襟也隨之變得開闊,開始懂得用文字和影像紀錄生活,與家人、朋友分享一些旅行的樂趣和觀察。 獨自旅行雖然好,自己也能獨樂樂,但是現在的我更喜歡跟家人一起同行的旅行,這種旅行最放鬆、最自在,也最有回憶。家人一起去拜訪的城市,一起經歷生活的感覺,爾後看照片和對話的回憶是共有的。現在兒女長大了之後,更想抓緊這樣的機會,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規劃,也較少有機會與(延伸閱讀:【旅遊手記】帶父母出國不是最難的旅行:比起跟團,他們要的是陪伴) 父母一起同遊,家人旅遊更顯珍貴 有一陣子家人移民到溫哥華,我一個人獨自在台灣工作,那時候心裡的寂寞和孤獨無法言語,所以那時候的我非常頻繁的往來台北和溫哥華之間,對我而言,那不是旅行,那是回家。 我終於了解,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旅行千萬里,無論流浪到那裡,因為可以回家,可以靠岸,可以有家人團聚,才讓旅行充滿意義。 July 29,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6YEdM
避免無意識情緒勒所:「自我察覺」是父母都該練習的一堂課 https://ift.tt/2YaNGUt 「有時候如果我想做的事情我媽不同意,她就會說自己有多辛苦,讓我覺得自己若不照著她的話做,就是很自私。」孩子與父母親之間的情感矛盾,心理師分享提升親子「自我覺察」的方法,讓愛不再是單向抒發。 文|Yvonne 蔡宜芳心理師 八年級的小元這學期常常沒有到校,每次導師打電話到家裡,媽媽都說小元肚子痛、頭痛、腳痛或感冒,媽媽帶小元去看醫生,有時候是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有時候找不到明確的原因,醫生曾經建議小元轉診去看精神科,但媽媽當場和醫生翻臉。久而久之,小元漸漸的越來越少到校。媽媽說小元從小就體弱多病,是個可憐的孩子,但奇怪的是,小元只要在家,好像一點問題都沒有。 家訪時,發現爸媽的說辭很不一樣,爸爸說媽媽個性多疑,而且太保護孩子了!為了小元身體不好,媽媽辭掉工作照顧小元根本是多此一舉,爸爸認為小元就像一般人偶爾有點小病痛而已,媽媽很多時候都借題發揮,爸爸覺得媽媽不應該幫小元找藉口,讓他不去上學。但是小元和媽媽感情很好,所以爸爸也無法強制帶小元去上學。 媽媽則是聲淚俱下的説,先生外遇,常常晚歸或不回家,在外面還欠了一屁股債,為了先生她兼了兩份差,還向娘家借錢還債。她為了給孩子完整的家而沒有離婚,為了小元體弱多病她只好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小元,還常常帶著小元到廟裡求神拜佛。媽媽覺得小元在家都很正常,只要一想到上學就會開始身體不舒服,如果真的勉強小元去上學就會生病,在家也沒有什麼不好。在家訪時,小元幾乎都不說話,問小元最近好嗎,身體如何,都是媽媽代答。 在持續的家訪半年多以後,小元開始一週會到校一兩天,但在諮商室裡面,小元的話都很簡短,我和小元之間,彷彿隔了一道牆。 圖片|來源 有一次,小元終於多說了一些自己的事情。 「自從我爸外遇不回家後,我媽晚上就跑來我房間和我一起睡,她說爸爸外遇不要她了,一邊說一邊哭,我也很氣我爸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媽,我覺得她很孤單,有一次我重感冒沒有去上學,她忙著煮飯給我吃,整個人看起來有活力多了,我覺得我媽很可憐,當我看她又不好的時候,所以我就會說我身體不舒服想請假,想讓她心情好一點。」 原來,小元是因為媽媽才不來上學的。(延伸閱讀:每個家,都藏著眼淚:村上春樹第一次談家族史) 在家族治療的觀點來看,因為父親對母親的背叛及缺席,小元承接了父親的應該扮演的角色,成為母親的「情緒配偶」,變成了母親的「小老公」,提供母親需要的支持和情感慰藉。[1] [2] 小元本來就是個心思細膩又敏感的孩子,對爸爸的氣憤加上對媽媽的心疼,讓小元不知不覺的扛下了承擔了母親情緒的責任,義不容辭的分擔母親的辛苦,但又常常吃力不討好,小元常常感到自責、愧疚與無能為力。 「有時候如果我想做的事情我媽不同意,她就會說自己有多辛苦,讓我覺得自己若不照著她的話做,就是很自私。」 圖片|來源 「情緒勒索」,也是經常出現的戲碼。[3] 「我辛辛苦苦一個人養你這麼大,你爸有照顧過你嗎?你不聽我的話,不然你就去找你爸好了!」 只要不合乎媽媽的期待,媽媽就會哭著說自己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到頭來得到得是什麼,或是懷疑是不是連小元都要拋棄她。 小元發現,自己被媽媽控制了,因為心疼媽媽,渴切的想分擔媽媽的辛苦,所以不知不覺被媽媽的情緒牽著鼻子走,小元開始無法做自己,被媽媽情緒勒索。 「小元你辛苦了!你為了這個家、為了媽媽做了好多好多,但你也會發現,不管自己做得再多再好,媽媽還是覺得不夠,你是兒子,不是媽媽的老公。」 「退出」小老公的角色,重新當回兒子,是小元最大的挑戰。這可能很困難,因為習慣承擔這麼多的小元,開始把責任還給爸媽,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內疚和罪惡感,還要面對媽媽的情緒勒索與指責。而小元的退出,會讓好不容易稍微平衡的家庭重新失衡,爸媽可能又開始經歷激烈的衝突,但,那是爸媽應該要面對的課題,小元帶來的平衡,其實是搖搖欲墜的假象。小元的第一步,就是看清自己只是兒子,面對母親的指責,練習放下罪惡感與內疚。同時,肯定自己重新找回了自己。 另一方面,身為父母親的你,「自我覺察」也很重要。面對和另一半的矛盾衝突,在龐大的壓力下,你是否在無意間讓孩子過度的承擔了你的情緒?或是透過自怨自艾,讓孩子覺得如果他不聽你的話,就不是個乖孩子?(延伸閱讀:曉樂專文|我與父親,世上最近又遠的距離) 當你不再拉著孩子的手,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保護傘,當你開始能真實的去面對你的婚姻、你的另一半,你才有可能真的獲得平靜和幸福。 爸媽可以怎麼做: 1. 自我覺察:觀察自己是否以愛之名,當孩子不聽話或不符合期待的時候,用貶低孩子價值、責備、威脅等語句,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讓孩子感到愧疚、自責,而不得不聽自己的話。像是像是當孩子不乖時,跟孩子說「我照顧你這麼辛苦,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你成績考成這樣,你怎麼對得起我們?」「如果你敢不去補習,那你就不要回家了!」 把這些話改成:「你這次沒有考好,媽媽覺得有點失望,也想了解你是發生什麼事或是遇到困難而退步嗎?」 2. 自我照顧:在婚姻中,你是不是因為經濟、感情或婆媳問題等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而不自覺的把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變成你的「情緒配偶」,需要聽你的話,還要幫忙照顧或分擔你的情緒。如果有這樣的狀況,建議可以找人聊聊,或是尋求精神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參考文獻: [1] Broszormenyi-Nagy, I.,Spark, G. M.(1973).Invisible loyalties: Reciproc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Hagerstown, MD:Harper & Row. [2] 阮琳雅(2017)。 Bowen 自我分化概念應用在華人文化脈絡中之初探。諮商與輔 導, (375),40-44。 [3] 楊家玲(2017)。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台北:采實文化。 July 29,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aNGUt
石原里美、阪口健太郎!2019 下半年必追日劇清單 https://ift.tt/2ZgBqOJ 替各位整理一份「暑期必追日劇清單」,超強卡司如深田恭子、石原聰美、上野樹里等都帶著新作品回歸,日劇迷不怕鬧劇荒啦! 夏天日頭赤炎炎,不想出門被曬成乾,休假不如就待在家點外賣、追劇吧!7月一向是不少電視劇強檔推出的時節,今天就要來替各位整理一份「暑期必追日劇清單」,超強卡司如深田恭子、石原聰美、上野樹里等都帶著新作品回歸,日劇迷不怕鬧劇荒啦! 上野樹里《法醫 朝顏》 開播日期|2019.07.08 圖片|《法醫 朝顏》劇照 自《交響情人夢》以來,13 年來首次擔綱月 9 劇主演的上野樹里,是《法醫 朝顏》令人期待值大增的主因,而她在劇中和時任三朗飾演父女,更是本劇的一大看點!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URI(@_juri_art_)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6月 月 17 日 上午 1:30 張貼 《法醫 朝顏》的主人公萬木朝顏(上野樹里 飾),是一名菜鳥法醫學者,雖然年資尚淺,卻以豐富的醫學知識和過人技術令人折服,透過解剖遺體找出蛛絲馬跡,協助刑案找出真相、替死著發聲。全劇雖以懸疑推理為主軸,也著墨在女主角和資深刑警父親的互動,讓《法醫 朝顏》別帶一絲溫馨氣息。 石原聰美《女王的天堂餐廳》 開播日期|2019.07.09 圖片|《女王的天堂餐廳》劇照 你以為餐館老闆娘黑須假名子(石原聰美 飾)開店是為了賺錢嗎?不,她只是想讓自己有個能放鬆享佳餚、喝美酒的好去處,而假名子的任性正是她的魅力所在,直率又迷人。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石原さとみ IshiharaSatomi(@satomisquad)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7月 月 2 日 上午 3:53 張貼 而跟著她的一班餐館員工,沒有服務生的圓滑和眼明手快,倒是個個都非常「有個性」,但看似庸碌的一幫人聚在一起,卻能在老闆娘遇上各種困難和糾紛時,齊心走過各個難關。也許在旁人看來他們不夠成熟、社會化,但在這間餐館,他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位置和意義。 有村架純 + 坂口健太郎《於是,活下去》 開播日期|2019.08.04 圖片|《於是,活下去》劇照 光是看到有村架純和坂口健太郎這組合,就知道這檔日劇絕對必追!單看劇名《於是,活下去》就能想像背後包裹的是有些淒涼殘酷的故事,生田瞳子(有村架純 飾)年幼失去雙親,19 歲的她更遇上東日本大地震,讓她決定要留下成為志工盡一己之力,而這決定也讓她遇上了來自東京的大學生清水清隆(坂口健太郎 飾),同樣背負著悲痛命運的兩人深深被對方吸引,發展出一段令人動容的戀情。 圖片|《於是,活下去》劇照 《於是,活下去》不只是瞳子和清隆間的故事,更是經歷了震災那一代人的人生,對於未來感到迷惘、對生存意義感到不確定,也許猶豫或許逃避,卻也都走到如今,是一部描寫深刻、感動人心的作品。(延伸閱讀:日劇《我要準時下班》:除了工作,生命還有其他更美好的事) 深田恭子《魯邦之女》 開播日期|2019.07.11 圖片|《魯邦之女》劇照 意料之外!許久沒有推出新作的深田恭子,一回歸竟然以特殊裝扮亮相,飾演小偷家族「L一族」中的女兒三雲華,身手敏捷的她是長輩們心中繼承家業的不二之選,但她卻只想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卻在命運的捉弄下,愛上了家族最大的敵人和馬刑警(瀨戶康史 飾),在愛情和親情間猶疑不定的她,會如何做選擇? 足立梨花+白洲迅《我可能不會愛你》 開播日期|2019.07.05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公式】僕はまだ君を愛さないことができる(@bokumada_official)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5月 月 30 日 下午 8:00 張貼 網民敲碗許久的日版《我可能不會愛你》終於開播啦!日版保留了原版的故事主線,如大仁和又青間的賭注、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忐忑,而在男女主角的背景設定和結局上,則有不一樣的詮釋。 女主角「程又青」禦手洗陽(足立梨花 飾)在製鞋公司的工作表現一向亮眼,而「李大仁」石田蓮(白洲迅 飾)則是在任職於地產公司的職員,30 歲前誰先結婚就能拿到超大紅包的賭注,兩人在工作之餘都沒有忘記,從不把對方當作對象考慮的他們,各自開啟了追愛旅程,但彼此間的羈絆卻比想像中來得深⋯⋯。 黑木華《凪的新生活》 開播日期|2019.07.19 圖片|《凪的新生活》劇照 日劇一向擅長刻畫 OL 生活情境,《凪的新生活 》講述的正是厭倦了在職場上總迎合他人、壓抑內心的女主角凪(黑木華 飾),終於受不了壓力而決定拋下庸碌生活、重新開始的故事,辭掉工作、解除租約又和朋友們斷絕聯繫的她,會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新生活?黑木華的演技一直以來都備受肯定,詮釋起女主角無時無刻上演內心戲的操煩性格,想必也能讓廣大 OL 們感同身受! 杏+宮澤冰魚《偽裝不倫》 開播日期|2019.07.10 圖片|《偽裝不倫》劇照 雖然卡司沒有本文介紹的其他作品強大,但劇情的設定相當特別,是一齣值得加入片單的愛情小品。故事主線圍繞在人稱「敗犬」的女主角濱鍾子(杏 飾)身上,渴望美滿婚姻的她卻一直沒有對象,好不容易讓她遇上了年輕帥哥半野丈(宮澤冰魚 飾),卻一時害羞撒了自己已經結婚的謊,沒想到這沒能勸退對方,小鮮肉竟然提議不如就來段「不倫戀」吧!(延伸閱讀:從日劇《偽裝夫婦》探討「形婚」:結婚證書的表面和平) cover photos via 有村架純、石原聰美、深田恭子@instagram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至站外) 被催婚變假結婚?金東旭、高聖熙爆笑主演韓國電影《怎麼就,結婚了》 日本網友票選「平成時代最強女演員」,打敗新垣結依、石原聰美的是她! 繼中、韓翻拍後,日版《我可能不會愛你》男女主角定案!四國版本哪個是妳的最愛? July 29,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gBqOJ
「我是女生我不會厭女」嗎?測驗你的厭女指數 https://ift.tt/2GxEAGI 討厭女性就是「厭女」嗎?在性別的世界裡,我們都有可能是「厭女」。帶你從頭認識,何謂厭女,測測你的厭女程度有多少? 「一個小姑娘,為什麼要自己買房子 / 讀這麼多書 / 創業?這麼大年紀了還沒有嫁人,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你們女人穿衣服,還不都是給男人看的。」 「你看她濃妝艷抹,一看就不是正經女人。」 — 你在生活中遇到過以上這些針對女性的「直男癌」言論嗎? 之所以用「直男癌」來形容這些言論,是因為它默認了一種邏輯,即男性是更優等的生物,是占主體地位的,女性則是更次等的、工具性的,是占客體地位的。 而如果要為「直男癌」在英文中找一個對應的詞匯,那麼最貼切的是 Misogyny,翻譯為「厭女症」—它不是一種真的病癥,而是一個流行心理學和社會學概念。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女性也會有厭女症;並且大多數厭女症在男性身上其實是以「喜愛女人」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而且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厭女的心理存在。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究竟什麼是「厭女症」(無論你是男性還是女性,你可以先通過一個測試來檢查你自己或身邊的人的厭女傾向。回復【厭女】給公號,可以提取這個測試) 什麼是厭女症(Misogyny)? 維基百科裡對「厭女症」(Misogyny)的定義是,一個人對女性憎恨、蔑視或者持有偏見。Smith(2013)則認為,不僅僅是對女性本身,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和貶抑都可被稱為厭女症(比如我們後文將會介紹的對男同性戀的「女化」和貶斥)。 不過,厭女的表現形式遠比「厭惡女性」的字面意思要廣泛和復雜。首先,大多數的厭女行為不是直接通過厭惡或貶損女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厭女的言論和行為表現也並不都是很激烈的。甚至在錶面上看來,很多厭女者是關心和喜愛女人的。更多的厭女行為,其實隱藏在一些我們不易察覺的、被稱為「微小侵犯」(micro-aggression)的行為中(Hertz, 1986)。 因此,不僅是厭女者身邊的人難以識別,而且大多數有厭女行為的人,在主觀上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厭女行為,他們不覺得自己厭惡女性,反而覺得自己對女性非常關心和喜愛;而且他們做出厭女行為的對象,也很有可能就是自己深愛的人。比如,一些厭女者並不會公開表現出對女性的歧視、敵意、暴力等等,他們看起來非常紳士,對女性彬彬有禮。他們可能永遠都在吃飯時是買單的那個人,並認為買房買車養家是自己的義務。 厭女者通常有一套對於男 / 女性的標準,有很多「應該」和「不應該」: 他們認為的女人屬性(女人應該 / 男人不應該)包括:柔弱,情感豐富,馬路殺手,做家務,工作穩定,化妝打扮⋯⋯。 他們認為的男人屬性(男人應該 / 女人不應該)包括:勇敢,堅強,邏輯性強,開車技術好,經商/從政,打拳擊,賺錢養家⋯⋯。 在這一套標準之下,即便他們對女性的語言和行為看起來是關心的、充滿愛的、希望得到對方認同的,這些行為的實質都是對女性的貶抑,是將女性放在次等的地位去看待和利用,將她們看作是工具,特別是令男性「成為男人」的工具之一。即便是在被女性吸引的時候,男性也只是通過對女性的占有來證明自己的吸引力,進而確認自己的主體性。 不僅是男性,女性也會有「厭女症」 當我們用「直男癌」來形容一些厭女行為時,可能會習慣性地認為厭女的主體是男性。但實際上,會有厭女行為的不僅是男性,女性也會對女性(自身)產生厭惡和貶抑。 厭女行為會發生在女性朋友之間或者母女之間。如果你是女生,可能或多或少有過被母親或身邊的同性朋友勸說過的經歷:女孩子還是要學習做家務,女孩子不要找太辛苦的工作,女孩子還是要早點結婚生孩子,女孩還是要離家近一點⋯⋯說話的人,實際上已經把女性放到了被貶抑的地位上。 你可能也會不自覺地自我嫌惡,比如曾想過「做女人真倒霉,下輩子要是個男人就好了」。甚至,女性努力奮鬥成為「女強人」,也有可能是自我厭惡的表現。比如有的女生會稱呼自己為「女漢子」或者「活得像男人一樣」—當用一個男性的詞匯來自豪地稱呼自己時,恰恰是她們認同男性社會價值、認為男性是更高等的群體,並希望能向男性靠攏、擁有男性的優點的表現(Kunner, 2012)。(延伸閱讀:為你挑片|《情迷巴塞隆納》看似解放,其實很「厭女」) 圖片|來源 你有沒有見過這 3 種非典型的厭女表現? 前文已經說到,大多數日常生活中的厭女行為非常難以識別,它們可能披著關心和愛的外衣。以下是3種常見的非典型厭女表現,供大家比對、參考: 1. 「霸道總裁」與「男主外、女主內」 「你一個女生,怎麼能拿這麼重的東西?這些事我應該幫你做」,「別出去拼,掙錢的事交給我就可以了」;「我的女人,應該由我來保護」⋯⋯這些經常在影視作品中被美化的「霸道總裁」台詞,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厭女行為。盡管「霸道總裁」們看起來是在對女性進行幫助和關心,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對女性的壓制和控制。 當他們在說出這些話時,默認了一個標準:女性應該是較弱小的、不占據主要地位的,愛情和婚姻關系中都必須遵守男強女弱的規則,女性需要服從男性的支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厭女的男性會更願意追求比自己在社會地位、經濟收入上更低的女性,因為他們需要確保自己的支配和控制;以及,在很多「女強男弱」、「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里,男性經常會出現心理失衡(Berit, 2015; DeCourcey, 2016)。 2. 將女人看作是滿足男性性欲望的工具 當厭女者對女性進行物化時,他們對性的看法也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認為男性是性欲望的主體,女性是客體,女人在性生活中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男性的性需求。因此,他們對性存在著男女雙重標準,比如認為男性性欲旺盛、擁有多個性伴侶是好的,甚至是值得驕傲的;而女性則只有貞潔才是好的。在戀愛或婚姻中,他們認為男性應該被容許出軌,但女友 / 妻子的出軌絕對不能容忍;在日常生活中,厭女者喜歡隨意對女性進行與性相關的調侃和騷擾,比如說下流話、開色情的玩笑等等;但女性如果提及性,則是放蕩的表現(Ueno, 2010)。 在性生活中,厭女的男性也往往只想要滿足自己,而忽視女性在性生活中的愉悅感,即便有時他們會希望女性在性生活中感到愉悅(比如詢問對方「爽不爽」),但這種行為依然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性能力和男子氣概。由於引起男性的性欲望被看作是女性的重要功能之一,他們也會嘲笑和貶低那些被認為無法引起男性性欲望的女人,說她們「不是女人」。 由佛洛伊德提出的「聖母 - 妓女」情結(madonna – whore complex),被認為是男性產生厭女症的一個來源。擁有這種情結的男性,認為這個世界上的女性分為兩種,一種是「聖母」,她們是值得尊重的,同時是與性無關的,常見的角色是妻子和母親;另一種則是「妓女」,她們能夠激發男性的性欲,但得不到尊重,在各個國家的傳統文化中都屬於更下等的人群。佛洛伊德曾如此形容:「對於他們所愛的女性,他們沒有欲望;對於他們有欲望的女性,他們沒法去愛(Freud,1912)。」 擁有聖母 - 妓女情結的人,實際上是在物化女性的基礎上,給女性分配了兩種不同的用途。他們認為,「賢妻良母」的功能在於照料家庭和孩子,而「外面的女人」則可以滿足男性的性需求。但是,女性如果想要得到尊重,就不應該有真實和正當的性需求,因此,盡管「妓女」滿足了他們,他們對於「妓女」仍然是貶斥和厭惡的。 3. 對(男)同性戀的厭惡 厭女者往往還會表現出對男同性戀的厭惡。東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Ueno(2010)認為,由於厭女行為是建立在異性戀秩序上的,厭女的男性認為,男人性欲望的對象應該是(處於客體地位的)女人,因此,當男人性欲望的對象是男人時,這樣的男人便會被厭女者視為「非男人」、「不正常的男人」,或者「女里女氣的男人」。這本身也反映出,他們認為女性是比男性更低等的生物,因此會選擇形容男同性戀像女性來作為貶斥他們的方式(Ueno, 2010)。 圖片|來源 厭女症是怎麼發生的?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從古至今的文化都很容易見到厭女的觀念。在中國古代,總結夏商周的歷史時就會說「紅顏禍水」,認為是妲己、褒姒等妃子導致了王朝的覆滅;潘朵拉則是希臘神話中的「禍水」,給人間帶來災難和不幸。 在日常生活的語言體系中,我們與性、色情相關的臟話也更多地針對女性,比如「X 你媽 X」、「撕 X」、「婊子養的」,都是以女性和女性的性器官作為貶損的對象。許多哲學家、文學家,比如莎士比亞、叔本華、尼採也都是厭女者(Ueno, 2010)。 在社會文化的洗腦下,男性和女性都會不自覺地對女性進行貶抑。而且,在厭女文化的社會中,男性往往會形成一個共同體,他們需要通過相互承認對方是性欲望的主體、是理應擁有更高地位的人,以此來結成同盟,共同對女性進行貶抑;在同盟之外的男性則會被認為是異端、弱者,可能會招致嘲笑,這使得他們更難以擺脫厭女的價值觀和行為(Ueno, 2010)。 家庭也是習得厭女症的場所。大多數生活在厭女文化中的母親,本身就是父權的代理人,她們被更強有力的權力者(男性)所控制。這樣的母親會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父親和母親之間的一些行為,比如父親對母親的貶損、辱罵或暴力,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而且,這樣的母親很容易過著不如意的、被壓抑的人生,帶有深深的無法改變命運的無力感。她們一邊詛咒自己的人生,同時又會將同樣的人生強加給兒子或女兒,希望孩子能夠補償自己所付出的代價。 對於兒子來說,他可能一方面會厭惡母親的無力和對自己的依賴,另一方面又背負著拯救母親的重任,要努力成為社會所認同的男性,希望能夠在未來給無力的母親一個好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仍然會覺得男性(自己)是背負拯救責任的主體,而女性(母親)則是無助的客體(Ueno, 2010)。 而如果是女兒,母親對她的要求可能是雙重的。母親希望女兒能夠完成自己未竟的願望,因此可能會格外支持女兒接受高等教育、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即便是在父親不支持的情況下),並熱切地希望女兒出人頭地,即做到傳統意義上男性應該做到的事情;同時,她們又會希望女兒能夠滿足傳統意義上對於女性的要求,可以早早結婚、嫁個好人。在這樣的期待中,女孩既要「做兒子」,又要「做女兒」;既要實現自我價值,又要實現男性給予的價值。母親既自我厭惡,又用同樣的價值觀去支配女兒的人生;女兒既厭惡那樣的母親,又不可能逃離母親的束縛(Ueno, 2010)。 男性被女性拒絕的經歷,也會催生厭女傾向。盡管女性對於男性來說是工具,但男性會認為,女性是證明自己的魅力與價值的工具。而如果在尋求證明的過程中遭到了拒絕,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受挫感,繼而對女性進行加倍的貶損。拒絕的對象和方式可能有很多種,比如,在小時候想要依靠母親供給食物、情感,獲得安全感的時候受到了母親的冷落和拒絕;在青春期以後對女性的愛慕、追求或者性欲望遭到了拒絕,都有可能使他們厭女(Kunner, 2012)。這也是Ueno(2010)在對日本社會進行分析時所發現的,那些「戀愛弱者」或者「無人氣男」通常是厭女行為的發起者。 圖片|來源 如何面對厭女行為? 在西方和東方社會,厭女症都是在歷史中被建構起來的文化產物,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它的影響,要改變厭女觀念和行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身邊有厭女者: 嘗試給他正面的影響,當你在受到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侵犯時,也試著清楚、勇敢地說出來。這不僅是為自己聲張,而且很多厭女者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厭女言行,你可以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厭女行為,包括幫助一些女性意識到自己竟然也存在厭女的傾向。 你還可以通過主動傳遞性別平等的觀念尋找同盟者(ally)。男性也可以是同盟者,因為他們實際上也是厭女文化的受害者。 但如果遇到極端的厭女者,難以改變對方的話,要先保護好自己,不要因為和對方爭論讓自己承受過多的傷害,因為影響對方的想法,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自己有厭女行為: 首先,在檢查自己的觀念時你需要註意,不要用「厭女者」這個詞來給自己或者他人打標簽。有些人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如性欲望上)受到厭女觀念的影響,或者有相應的行為表現。(延伸閱讀:女性主義要的男性解放!告別厭女、恐同、陰柔賤斥的父權暴力) 對於男性和女性來說,承認自我厭惡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是改變的第一步。因為無論男性女性,他們實際上都是厭女行為的受害者,女性會遭到貶抑、不公正的對待、自我厭惡,而男性也會因為陷入這種思維方式,而被寄予過大的期望和壓力。改變則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你可以嘗試和身邊的人互相監督和幫助。 性別是個謎題。只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寬容他人的形狀,從而讓自己也擁有一個能自由做自己的寬容的環境。以上。 July 29,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xEAGI
「這樣做好嗎?」在工作上練習果斷,反而能提升成果品質 https://ift.tt/2JY2yNe 為踏實的現在努力,停止對未來的猶豫。只要能隨時對自己「當責」,就不需要動不動便後悔。你也能成為有領導力的人! 如何斬斷迷惘、果斷決策與行動 事先規劃大綱、談好限制條件跟決策,就能減少白費工夫的機率,快速得出結果。這是提高生產力的最佳方法,此外,還有另一個訣竅,能教大家提高效率。那就是果斷。 專業人才需要做到當責(說明的職責),而當責與否是由客戶決定。這是事實,而我領悟到一項道理:「如果對自己當責,就不會迷惘。」所謂對自己當責,就是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而且也認同自己的做法。 想提高生產效率,與其加快行動速度,不如縮短行動前的思考時間。無法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多半是因為擔心憂慮,在心中天人交戰。「這樣真的好嗎?」「難道沒有其他做法嗎?」如果你開始天人交戰,就很難踏出下一步。 圖片|來源 當然,回顧自己的行為,在自我成長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想得太多,就會原地打轉,無法勇敢行動。假如不再猶豫,就能快速果決地下決定,也能提高效率。 此外,就算一開始沒想太多就行動,事後回顧起來,頂多覺得「若是做法再細膩一點就好了」,卻不會後悔行動。只要能隨時對自己當責,就不需要動不動便後悔。 對自己當責,也有助於提升領導能力。(延伸閱讀:自我領導力的日常練習:「不為模糊不清的未來擔憂,只為清清楚楚的現在努力」) 沒有迷惘,就能果決地不斷執行任務,周遭的人自然會跟隨你。很多人或許沒有發現,其實自己希望由別人做決定。因為這樣比較輕鬆。有些人則是每件事都得自己作主,否則誓不罷休,但這種人比較少。 如果團隊的中心人物沒有迷惘,就能果決地不斷執行任務,自然能在短時間內交出高品質的成果。效率好,團隊士氣就會提升,也能交出更好的成果,形成良性循環。 本文摘自尾原和啟《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 July 29, 2019 at 08: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Y2yNe
「政治正確超煩的,到底關我屁事」心理學看政治正確 https://ift.tt/2Yanfy9 「政治正確超煩的」或許是很多人這幾年的心聲。到底為什麼,我們對它總是又愛又恨呢?如果沒有政治正確,我們會回到一個「一切都比較單純」的世界嗎? 政治正確到底是什麼,能吃嗎? 在上一篇,我們談到史嘉蕾喬漢森對政治正確的看法,她在一場對談中,說了「藝術應該對政治正確免疫」的話,引發輿論爭議。不過,所謂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PC)到底是什麼?又為何,它好像成為一個「髒話」,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根據《美國傳統英語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 「一種特定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特別描述一種自由派的觀點,關注並促進不同種族、階級、性別、性傾向族群之間的包容,減少冒犯。」(Conforming to a particular sociopolitical ideology or point of view, especially to a liberal point of view concerned with promoting tolerance and avoiding offense in matters of race, class,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根據《牛津字典》「政治正確」字彙的興起大約在 70 年代末。80 年代以後,它漸漸出現在美國的報章雜誌中,並簡稱 PC。 心理學者 Gregg Henriques 定義,它還有以下幾個特徵: 1.承認不同種族、性別、階級帶來的不正義特權 2.承認作為特權階級,個體應該試著減少這種權力不平衡的現象 3.鼓勵弱勢群體發聲,指出過去曾受到的噤聲、削弱與被邊緣化的事實 為何人們討厭政治正確?「開玩笑幹嘛這麼嚴肅?你在剝奪我的言論自由嗎?」 不過這種雜揉政治與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轉化成語境使用時,卻跟史嘉蕾的感受一樣,讓很多人都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當「政治正確」漸漸被轉化成一個貶抑詞彙。甚至有人將遵守政治正確的人們,嘲諷地稱為「SJW」(Social justice warrior),即「社會正義戰士」或「正義魔人」。 「以前笑印度人英文很爛都沒事,現在居然要道歉?」 「菲傭外勞都是番仔,跟『移工』不就一樣?換句話說會讓他們過得更好嗎?」 「只要人類還顧忌政治正確的一天,就沒有『真平等』,真平等應該是我開任何人玩笑,都沒關係的世界啊。」 許多人討厭政治正確,大致上有幾種原因: 1.「政治正確,對我有好處嗎?」 在過去,我們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偏見的世界,公主有一種樣子。男人有一種樣子。同性戀有一種樣子。原住民有一種樣子。許多習以為常的笑話,成規,其實都是刻板印象。不過,當這樣的「無意識偏見」(Unconscious Bias)終於被指出來,代表著我們應該要產生改變。(延伸閱讀:D&I 策略間|你也無意識偏見了嗎?真正的平等,不是包容而是共融) 產生改變,是很不舒服的。許多人沒有感覺到自己和這個好處有關。尊重少數聲音,把女性當成獨立個體,支持同志成家的權益,在他們過去的成長經驗是相對匱乏的。 我們對於「政治正確」的世界,還沒有足夠想像力,自然會帶來許多被放大的恐慌。 2.「挺政治正確,反而會害到我吧?」 這種認為會害到自己的心態,源自於所謂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指的是當群體中的部分個體位階提升,往往會導致其他族群的不滿,認為自己產生了損失。當「政治正確」成為趨勢,人們開始擔心,我會不會被女性踩在腳下?原住民會不會隨便就能拿到更多席次?我是不是再努力都沒有機會了? 許多人聲稱,政治正確將會造成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亦即,原先作為優勢族群的我們,反而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會被打壓與歧視。這種相對剝奪感,更時常隨著大眾文化、媒體社群,擴散成「被放大的集體恐懼」。 也有許多特定群體或政治人物,藉由放大相對剝奪感,造成集體焦慮。 2019 年四月,西班牙大選,極右派「聲音黨」(Vox)的政策是反對 LGBT、反對女性主義。主打女權太高張的他們,得到大批死忠支持者,反對墮胎,反對同志權益。在競選廣告中,將「同志」跟「女性主義者」比喻為半獸人,是侵略美好家園的怪物。 結果呢?在第一次參與國會大選時,聲音黨拿下 24 席,佔全體席次的 10%。它成功喚起人們的恐懼並轉換成實際行動。 圖片|來源 3.「政治正確,就是在強化歧視啊」 有人討厭政治正確,因為認為它就是種實質歧視。「真正尊重同性戀,就是不要強調他們是同性戀。」他們主張,消弭個體差異,才是一種真平等。 不過,不同群體,自然有希望被稱呼,被對待的方式。如何稱呼永遠不只是「形式」上的,語言塑造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從語言開始修改起,有一天,確實是希望歧視能夠消失。(延伸閱讀:性別觀察:生活中的妳與她,是強化刻板印象、還是尊重陰性脈絡?) 如果政治正確有終結的一天:代表不再有人因「不正常」被欺負(對吧) 回到史嘉蕾的故事。她曾說: 「我個人覺得,在一個理想世界裡,任何演員都應該能夠飾演任何角色,以任何形式,並且免疫於政治正確。這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儘管它好像不是這麼被人們理解的。」 圖片|來源 現階段「政治正確」,在語言上或許仍確實是一種對少數族群的「標誌」和「禮讓」。也確實,並非所有人都希望被如此對待,但我們也知道,語言會隨著脈絡與情境產生改變。 「政治正確」並非鐵板一塊,更重要的是,隨著這些爭議,我們也慢慢體認到,政治正確與否,必須回溯到每一個語言情境的當下脈絡,挑選最適合發生的語言與行動。 事實上,好萊塢並不是唯一特立獨行的產業。許多企業也都漸漸重視「多元共融」政策,包括鼓勵丈夫請育兒假、支持 LGBT 員工等。政治正確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很煩」,但與此同時,它也是某些人能夠爭取更好生活的繩索。 幸福從來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團隊的積分加總。當少數族群過得更幸福,不代表我的權益會被完全剝奪。如果現階段你感受到不舒服,請相信,它只是一個過程。 我們都在為了更好的未來奮戰。 July 28,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anfy9
【性別觀察】演跨性別惹議?史嘉蕾喬漢森:「任何演員,都該自由演任何角色,就算是棵樹」 https://ift.tt/2LM6Jhs 近來政治正確似乎成為髒字。很多人說它很煩,帶來難看作品、壓迫言論自由、而且關我屁事。史嘉蕾喬漢森辭演跨性別人物 Dante "Tex" Gill,因為遭 LGBT 社群反彈,認為她不該演跨性別。7 月一場對談,她說:「一個演員應被允許演任何角色,任何樹木,任何動物。藝術應該對政治正確免疫。」真的嗎?來看看她怎麼說。 近來「政治正確」,好像隱約成為一個髒字。很多人說,政治正確很煩,帶來難看的作品,壓迫言論自由,而且關我屁事。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去年,史嘉蕾喬漢森宣布辭演電影《Rub & Tug》的跨性別角色 Dante "Tex" Gill。原因是選角遭到 LGBT 社群與網友反彈,認為跨性別演員工作機會已很稀少,不應再讓白人女性競爭,尤其是一位和原作相差巨大、又完全符合主流審美的演員。今年 7 月,在一場史嘉蕾喬漢森與藝術家大衛沙耶(David Salle)的合作對談,討論了藝術的邊界。她說: 一個演員,應該要演任何她能夠演的角色,任何樹木,任何動物。藝術應該要對政治正確免疫。 此話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困惑,到底「政治正確」風潮,真的「過頭」了嗎?藝術或大眾文本與政治正確之間,可以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圖片|來源 還原專訪場景:「我覺得任何演員,都可以演她想演的角色,即使是一棵樹」 Vox 報導,今年八月號的 As If 雜誌中,喬漢森說,她發現在選角方面出現了一種不太舒服的「趨勢」,人們鼓勵任何關於選角多元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討論。f 「今天有很多對話,都在討論演戲時,我們想看到更多代表特定群體的演員。」她告訴 David Salle。「但問題是,『演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不就是揣摩、再現某些並非出於她真實經驗的故事,並分享給廣大閱聽人嗎? 「你知道,作為一個演員,我應該要被允許飾演任何人、任何樹木、或任何動物,因為那就是我的工作,也是這份工作的要求。」她說。(You know, as an actor I should be allowed to play any person, or any tree, or any animal because that is my job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my job,) 「我覺得(政治正確)是我這行的一個潮流,而且基於各種不同的社會性原因,這必須發生;然而,政治正確也確實有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那就是它影響到藝術的時候,因為我覺得藝術必須不受任何限制。」(延伸閱讀:D&I 策略間|好萊塢首例!華納兄弟承諾「D&I 多元條款」保障演員種族比例) 專訪一出,立刻招致批評。有人認為她是在反擊去年《Rub & Tug》選角爭議。推特充滿反對留言,包括認為她在將跨性別角色跟動物樹木角色作比較(「妳是說,演跨性別跟演動物一樣有挑戰性嗎?」)、認為當女性飾演 007 都還被抨擊,她為何認為世界「已經很自由」?甚至,還有網友真的將她 P 成一棵樹。(延伸閱讀:龐德仍然是龐德,但他不再是 007 了:為何女人演 007,嚇瘋一堆觀眾) 專訪後,她急忙澄清自己的意思: 「我個人覺得,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任何演員都應該能夠飾演任何角色,以任何形式,並且免疫於政治正確。這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儘管它好像不是這麼被人們理解的。」 「當然,不是每個演員都像我一樣,能得到這麼多機會。我也會繼續支持產業中的多樣性,並且保證每個人都被包含在內。」(延伸閱讀:怒吼川普!史嘉蕾喬韓森女權演說:不是每個人,都像總統女兒有特權) 圖片|來源 或許遭到如此強烈的反對聲浪,代表史嘉蕾喬漢森期待的「理想世界」還沒到來。從中,我們也看見,在這些日子裡,每個人談「政治正確」,似乎都不免膽戰心驚,生怕得罪任何少數。 2019 年,我們還需要政治正確嗎? CNN 一篇評論指出:「這世界上,從來沒人阻止史嘉蕾去演樹。他們拒絕的,是她想飾演一個跨性別。」二者差別,在於反映出階級與族群的機會不對等。當有些跨性別演員還在為了極少數的從影機會奮戰,收到她無心的言論,確實容易感到憤怒不解。 但也或許,史嘉蕾說的沒錯,當政治正確的影響力,大到足以到影視產業的時候,它的的確確造成某些人的不舒服。藝術作品,也的確應該擺脫各種限制,追求普世的人性經驗。(延伸閱讀:《關鍵少數》的時代啟示:身為少數,更要投身改變歧視) 在這個議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政治正確和藝術自由,當然也並非零和遊戲。希望有一天,任何族裔、性別、性傾向的演員,都有權利爭取自己飾演任何角色。(同場加映:【人類圖情書】致史嘉蕾喬韓森:做熱愛的事,最有魅力) July 28,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M6Jhs
日本家庭的療癒秋季菜單:薑煮沙丁魚、柿子拌蕪菁 https://ift.tt/2YnoGVf 薑煮沙丁魚、柿子拌蕪菁的簡易料理食譜公開,讓餐桌增添季節感! 秋天是結果的季節, 可以開始大啖堅果類和薯類, 享受各種組合,迎接暖呼呼的餐桌。料理中加入水果, 還可以增加季節感喔。 圖片|來源 薑煮沙丁魚 利用薑去除鮮魚腥味,品嘗清爽的味道。 材料(方便製作的分量) 小沙丁魚(一尾約50g) ⋯13-14 尾 薑⋯40g A[ 水⋯200ml、酒⋯100ml、醬油⋯5 大匙、味醂⋯4 大匙、醋⋯1 大匙] 作法 用刀子刮掉沙丁魚鱗,切掉頭後取出內臟。沖水洗過後擦乾。 薑直接帶皮切絲。 沙丁魚頭排列在鍋子的左邊,加進A和薑後開中火。蓋上鍋中蓋*煮15 分鐘左右。 打開鍋中蓋,燉煮到湯汁剩一半的程度。 胡桃拌小芋頭和美姬菇 拌上胡桃濃郁的外衣,享盡秋天暖暖的味覺。 材料(2 人分) 小芋頭⋯2 個 美姬菇⋯1/4 袋 醬油⋯適量 胡桃⋯1 大匙 白味噌⋯1 大匙 味醂⋯1 大匙 作法 小芋頭蒸熟後剝皮,切成適合食用的大小。用平底鍋乾煎美姬菇,沿著鍋邊倒入一圈醬油。 胡桃炒過後用磨泥器磨成泥狀,再加入白味噌和味醂一起磨到均勻。 在 2 中加入 1 拌勻。 柿子拌蕪菁 充分展現柿子甜味和酢橘酸味,不需要調味料的一道菜。 材料(2 人分) 柿子⋯½個 蕪菁(大) ⋯1 個 鹽⋯少許 酢橘⋯1 個 作法 柿子切半後再切成片狀、蕪菁切片成半月形。蕪菁葉燙過後切末。 蕪菁和葉子抹上鹽揉一揉後,靜置一會。 柿子、蕪菁、蕪菁葉放在一起,繞圈擠上酢橘汁後拌勻。 栗子飯 雖然剝栗子有點費時,卻能獲得加倍的滿足。 材料(方便製作的分量) 栗子(帶殼)⋯400g 米⋯2 杯 水⋯400g 鹽⋯1 小匙多 黑芝麻鹽⋯依喜好而定 作法 用刀子將栗子外殼和裡面的薄皮同時削掉後剝除,立刻用水沖洗。 洗米 30 分鐘左右,用瀝網篩起。 在土鍋中放入米、水、鹽攪拌,放上瀝乾水分的栗子(原狀或切半)開始煮。可依照喜好撒上黑芝麻鹽享用。 秋季食材與養身料理 秋天,是開始想念栗子、蓮藕、地瓜、小芋頭,熱呼呼又有綿密口感食材的季節。如同身體自然地產生需求,這些食材,也擁有最符合這個季節所需要的作用。 一到秋天,就容易打噴嚏和咳嗽,也有不少人的氣喘會變嚴重。這是因為鼻子和喉嚨吸進乾燥空氣,支氣管等呼吸器官會變乾,容易受到傷害而造成的。呼吸器官一旦變得乾燥,黏膜就容易發炎,也容易造成細菌和病毒繁殖,提高咳嗽、有痰、氣喘等呼吸器官毛病發生的機率。 在秋天乾燥的空氣下,為了維護呼吸器官的運作,可以多攝取能潤滑肺部和喉嚨的食材。例如, 蕪菁、銀杏、栗子、蓮藕、小芋頭、花生、零餘子、香菇、梨子、柿子等在秋天結果的蔬菜和水果、堅果類。在中醫學,這些食材有潤肺、化解各種因乾燥而產生的症狀、補充體液的功效。 吃秋天的水果和堅果滋潤身體 到了秋天,我會積極地將這些食材加進菜單。栗子、花生加入米飯一起蒸、蓮藕和小芋頭煮至軟爛後食用,或壓碎做成丸子。我也常拿梨子、柿子等水果來搭配其他食材。善加利用季節的恩惠,自然而然就能預防時節性的身體毛病。 柿子可以涼拌,或跟米糠一起醃漬。性偏涼,可以搭配一點佐料。圖片|來源 小芋頭含有的黏液蛋白,對滋潤呼吸器官和胃腸的黏膜很有幫助。圖片|來源 本文摘自山田奈美《家的日常》享受古老智慧的家務生活。由方舟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家的日常》 July 28,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noGVf
你不是丟東西,而是讓它有適合的家:盤點 5 種環保二手管道 https://ift.tt/2Yc2Fxu 盤點 5 種二手管道,讓你丟東西沒負擔又環保。讓那些「丟了很浪費」的物品,找到適合的主人! 丟物,是為了讓它有適合的地方 丟物的快樂,不僅於減量生活的負擔。以「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出發,我們不只是丟物,而是讓物品有適合它的下一個家。丟物的同時,能換來「分享」的加倍快樂。 如果你也正在煩惱,堆積如山的無用物能何去何從,以下五個提案推薦給你,讓我們一起空出家裡那堆滿雜物的角落吧: 1. 網路二手拍賣 網路上的二手拍賣物流發展成熟,只要簡單的步驟,你就可以建立個人賣場,以較低的價格把二手但品質保存優良的物品轉售給需要的人。使用者較多的平台包括蝦皮拍賣、旋轉拍賣,或者是各大專院校的二手交流版,都能讓物品分享給適合的新主人。如果想要賣二手書,也可以使用讀冊平台。 2. 二手市集 / 跳蚤市場 整理東西行有餘力,可以直衝前線,把好物分享給人群!北部幾個有名的二手市集 / 跳蚤市場,包括:天母生活市集、四四南村跳蚤市場、公館跳蚤市場、板橋黃石二手市集、福和橋市場⋯⋯,都是熱門的擺攤地點。不同的市集有不同的選物風格,可以根據家中要二手拍賣的物品來尋覓適合自己的擺攤地點哦。 圖片|來源 3. 實體二手書店 / 衣服店 許多人在選擇舊物回收時,會考量實體二手店。看過的書要分享給更多人,可以參考 我要賣書 - 茉莉二手書店、林檎二手書室。 讓美美的衣服有適合的地方再被賦予生命,北部如椿花二手衣,中部如 la flea 拉福利,都是推薦的二手衣收購 / 捐贈處! 4. 政府管道 / 非營利機構 政府各地設立的舊衣回收箱,或者是公私立圖書館、孤兒院都是能讓衣服、書籍、玩具再次被利用的管道。或者,也能尋找重視環保與回收再利用的非營利機構 / 社會企業,如:心怡舊衣回收、綠天使二手衣。 5. 選用有回收系統的品牌 / 物品 想要減少丟物時的不捨,在購買時就要放心思!市面上愈來愈多企業推出瓶罐、紙袋回收機制,憑使用過後的包裝,再次購買時能獲得折扣。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再留著以為會拿來裝東西的無用瓶罐、紙袋,而是能心甘情願地讓他們進入綠色的循環。 圖片|來源 二手回收在各地風靡,除了以上盤點的二手管道,極簡不只是改造人類生活,同時也是讓地球回歸簡單的態度,如果你也有口袋的丟物法則,邀請你來女人迷透可室、 IG 與我們分享獨門心法、作法! July 28, 2019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c2Fxu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