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為你點歌|郁可唯〈路過人間〉:用 365 天自由書寫計畫,療癒離婚後十年感情的傷 https://ift.tt/b2mkvdV 經歷一段愛情長跑的關係後,我們需要好好整理過去的回憶,同時也得給自己療傷的時間,回望這些日子的改變。 親愛的海苔熊: 今年年初,我離婚了,十年感情,七年婚姻就這樣在幾個月的分居之後劃下句點。 當時因為準備搬家,我原本以為這會是我們一起的新起點,沒想到也因為新家,讓他決定分居。 後來,也成為了我們各自的新起點。 當時知道了好多事情,而自己這幾年也一直身陷憂鬱陰影中,因此分居的那半年真的很痛苦,不斷想尋找各種重修舊好的可能,卻又不斷被現實打臉。 最後離婚前我終於決定看醫生並且做諮商,甚至開始 365 天每天拍照片寫心情的計畫,一切都只是為了幫助自己走過這段時間。 時隔一年,365 天的計畫剛圓滿結束,我也停止了哭泣。 跌跌撞撞的一年有許多生活的新開始,真的想不到自己走過了這段路。 圖片|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路過人間》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首歌,喜歡那種豁達和釋然。 人生真的會一起走的始終只有自己,即使已經經歷過婚姻的失落,仍然會渴望著再遇到一個可以並肩而行的人,這並不奇怪吧? 我還是很希望能有個陪伴,但也希望自己能夠更珍惜自己,或許這段經歷是為了讓我成長吧? 終於能夠專心地理解自己並且為自己而活,也許會再遇到一個人,也許會更獨立自處,誰知道呢? 回頭看那十年的青春真的好久、好久,其實久到現在的我對自己都快失去信心。 想有個豁達輕快的背影,但內心卻又總是有點不安,也許是還看不開吧,我真的好需要相信自己無論如何都會好好的。 看了海苔熊很多文章也聽了很多集 podcast ,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尋找自己的身影,但每個人即使經歷類似,也還是不同的個體,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我想過去這段時間我已經很努力了,希望每個傷心的人都能明白,一切都會過去。還是很謝謝你的文字和聲音,陪伴著我度過了好多個內心困頓的日子。 小莫(點播時間:2022/11/13 下午 4:06:46) 親愛的小莫: 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我猜你可能也是沉澱了一段時間,就像你所說的,為了告別這段感情,你寫了 365 天的告別日記,然後這些日記裡,還座落著你每一天的照片。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類似的事情呢?為了告別一個人特別寫日記,或者是記錄下這段離開以後發生的事情。 我聯想到兩件事: 第一個是我大學分手的時候,前女友就寫了一系列的筆記本給我。 筆記本大概厚度是 5 公分左右,然後她大約寫了兩公分左右的厚度,後面就沒有寫了。 她想要試圖寫下我們之間的事情,然後試圖把這些記錄下來,看能不能夠挽回我,可是我那時候連一個字都不敢看。 她說,她一邊寫,一邊發現其實不需要寫完,寫了一部分就慢慢知道說好像自己要的東西辦法透過這種方式獲得,所以她就在某一頁的左上角就停筆了。 (同場加映:我在情傷後成長:我們為何會失去自我、過度迎合他人?) 圖片|Photo by Ire Photocreative on Unsplash 另外一個故事是,大學的時候我認識一個女孩,跟她交往非常長的時間。 在離開的時候,我其實蠻不甘心的,覺得為什麼不能夠再試試看,為什麼我們的感情就到這裡結束? 可是不甘心歸不甘心,在關係裡面,只要有一個人不想要繼續下去,那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就決定日日寫簡訊給她。 當時我或許是希望,能夠藉由每一天寫下我自己發生的事情,再慢慢達成一種告別或者是哀悼的過程。 那還是一個,一封簡訊 3 塊的年代,所以你必須斟酌用句子,因為如果寫太多字的話,就多算 3 塊錢。 學生很窮,所以我希望能夠節省花費,每次都是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才去篩選字句,然後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要很小心,因為多一個字就會到下一封簡訊。 就這樣大概維持了一兩個月吧,等到兩個月之後的某一天,從來不回的她,突然回訊息給我了:「其實你沒有必要再繼續做這樣的事情,你這樣做我很困擾。」 然後我那時候才忽然驚覺,天啊,我做了一件多麼糟糕的事,只是為了滿足我心裡面還想要跟她聯繫的渴望,但卻沒有考慮到她到底想收或者是不想收。 於是從當天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傳了。 所以小莫你提到「 365 天照片日記」,我發現書寫和表達,似乎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療癒方法。 心理學 OK 繃 失戀的療癒方法當中,最常被大家提到方法就是寫日記。 其中有一種寫法就是「自由書寫」,就是腦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我現在每天早上也會練習這個書寫,在 7 分鐘裡面,不可以做任何暫、休息,反正你就是一直寫一直寫筆不可以停下來。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寫什麼,就讓潛意識帶領你的手去寫。 自由書寫重點有三: 拿起筆就不要停下來 如果你想不到任何的內容,你可以跟自己說:「其實我想說的是啊⋯⋯」重點是不要讓筆停下來 在寫完之後看看,有沒有哪些是你意料之外沒有想過會出現但卻出現的字句 (你會喜歡:「戀愛越談我越沒自信」經歷情傷後,我要如何練習重新珍惜自己?) 圖片|Photo by Mikayla Mallek on Unsplash 另外一種就是在我上上一本書「暖傷心」[1],跟大家分享金樹人老師的心理位移的書寫法,用「我」、「你」、「他」三個位格,來描述同一件事情。 比方以小莫的故事來說: 第一段:我跟他是認識了 10 年,然後結婚了 7 年,但沒想到最後卻是以這種方式來結尾⋯⋯ 第二段:你跟他在一起已經有 10 年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裡,你們經歷了很多事情,但你從來沒有想到兩個人最後會用這種方式來分開,你以為兩個人之間還有很多的未來,你以為你們要開始新的生活,但後來就發現天哪這一切都只是你以為。 第三段:她老公在前陣子跟她離婚了。這是一段認識 10 年、結婚 7 年的感情,沒想到他們之間就在這裡畫下了句點。她其實心裡有點惆悵,甚至有一些難以說出口的感覺,但在這個時刻,她更傾向於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想像有沒有可能藉由這次機會有所成長⋯⋯ 寫第二段時,大部分人會經歷以下兩種情況的任何一種,或是這兩種組合: 自我批評:指責自己,怎麼沒有早一點發現兩個人關係出現了狀況、自己怎麼沒有好好精進,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 關心自己:照顧自己,鼓勵自己,跟自己說你是一個很棒的人,你會對自己說一些溫柔的話。 兩個混合:一邊批評,一邊關懷。 一般來說,在這個位置,你會用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講話的方式」來跟你自己說話,朋友有可能是把你「罵醒」,就走前面批評指責;也有可能是會旁邊「呼呼你拍拍」,就會走關懷溫柔的路線。 感覺一下,那個永遠在你身邊陪伴著你的,是一個把你罵醒的朋友,還是一個會抱抱你的朋友? 圖片|Photo by Sam Manns on Unsplash 寫第三段時,通常可以比較客觀,然後會變得稍微有一點冷漠、理性,然後有點距離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狀態。 但如果這個方法你寫了之後,反而讓自己越寫越辛苦,那你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陪伴自己,用別的方式來書寫,我放在參考文獻[2-4]。 有些時候你跟對方相處的議題,他剛好反映了「你內心你自己和自己相處時」,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以小莫的故事來說,和對方分開的那段時間憂鬱的狀況,或許之前更早一點就有了跡象,於是她開始得要去處理他的憂鬱,得要去找一些專業人員協助。 所以,「分開」有點像是人生的一轉折點,就像你玩遊戲打怪物,屢戰屢敗,你就知道去提升等級。 所以這個 365 天的日記書寫,就是協助你去提升你的等級,去釐清自己和伴侶的依附關係,與早年和家人、長輩的依附關係之間是否有關。 最後我想要跟小莫說。 其實你是一個能夠對自己很柔軟的人,儘管遭遇了這些事情,你還是期待能夠有一種「路過人間」的豁達,我認為這至少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概念: 一、路過 你得要先經過一個地方,然後不被那裡的東西給抓走,不被影響。 並不是把自己變成機器人,並不是把所有感覺麻痺,而是看著這一切,然後知道自己終究是生命的過客。 (延伸閱讀: 無法走出情傷?你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認知升級) 圖片|Photo by Aleksandr Popov on Unsplash 二、人間 你在路過過程當中,你還是要感受到自己是屬於這個人間的一環。 大家都是感情的動物,你不太可能因為點了這首歌,或者是看破了紅塵之後就知道說,我再也不會受這件事情影響了。 反而是我們透過每一天每一天一點點的,把這些東西累積起來,包含你跟其他人互動感覺到,哇,原來。 我的存在是由於我和其他人之間的連結是有意義的,那透過這個有意義的連結形成我是一個有意義的人。 很多書都會跟你說你要愛自己,你要回到自己,沒有人可以跟你走到永久,只有我能夠陪自己一輩子。 的確,這世界上能夠陪你一輩子的人,只有自己,尤其在你經歷一段關係失落之後,你很難再去相信別人,很難相信有誰會跟你一起走後半的餘生。 但我同時也要說,「是什麼成就你自己呢?」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5],幸福快樂、自在豁達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夠跟身邊的人形成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圖片|Photo by Flo Karr on Unsplash 那在你至少你寫的日記當中,我覺得得到了一個很棒的啟發是:你開始和自己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可能過往你很多眼光都放在兩個人可以一起經營怎樣的未來? 但現在你把這個目光照回你的內心,開始去和自己建立有意義的關係,把自己內在的感受互相連接起來,變成一個充實而飽滿的人。 這個充實的飽滿是需要一些孤單需要一些失落作為代價的,但如果你願意開始連結,從未想過的深刻,也會慢慢出現在你的人生當中。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海苔熊(2015)暖傷心: 失戀癒療的15個練習 [2] Michelle Pearce(2022)書寫修復練習:面對人生低潮與困境的12個書寫練習,把摔傷的自己重新拼起(Night Bloomers: 12 Principles for Thriving in Adversity)(譯者: 姚怡平) [3]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 一趟自我療癒之旅 [4] 心靈寫作全集:參見娜妲莉.高柏 [5] 達賴喇嘛/ 戴斯蒙.屠圖/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2022)最後一次相遇, 我們只談喜悅 (暢銷新版) December 01,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2mkvdV

《阿姨們》:「性別教育」給了我適當的名字,愛一個人不需要謊言或櫃子 https://ift.tt/GQqNkha 羅毓嘉《阿姨們》透過自身經驗,闡述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讓小孩知道不管你愛誰或怎樣的性別,都很好。 文|羅毓嘉 性別平等教育是給我們適當的名字 一、同志教育──或說性別教育──真的只是給每一個性少數的孩子,一個可能的名字 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是誰,也讓異性戀的孩子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 男生可以愛男生。女生,可以愛女生。 有的男生,覺得自己是女生,也有的女生覺得自己是男生。 有的男生女生,愛的是男生跟女生。 教育會讓每個人知道,不管你愛誰、你愛的是怎樣的性別,都很好。 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甚至不需要教導,就懂得了。 至於還沒懂得的孩子們,則是從大人口中學會了負面的、攻擊的詞彙,那是他們唯一擁有的詞彙。 性別教育是重要的,它指物命名,讓每個人能夠擁有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可能是誰」。 然後,當事物與愛的樣態為光線所照耀,人們就懂得了,其實沒有什麼好可怕的。 圖片|Photo by Michał Franczak on Unsplash 二、我「發現」自己是同性戀的那一年,一九九九年的春天 那些青春的躁動,那些對於班上體育股長的醋意大發,有一陣子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對我的死黨在意到幾乎無法與他再當朋友──那短暫的幾個禮拜。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誰。 某天午餐時間,班上的一個女孩子跟我在學校遠遠可以看見男孩們在樓下打著籃球的角落,聽我說著自己。 她說「欸你會不會是喜歡他啊?」我說怎麼可能? 她說「其實你可能就是同性戀啊,沒有什麼啦。」 一九九九年,那時候的學校圖書館裡頭還只有一本講性與性別的中文書,可能是一九八九或者一九九○年的譯本吧,我翻找。 同性戀?那會是我嗎?──書裡頭,現在回想起來也就差不多是盟盟最喜愛引用的不知何年何月發表的所謂「科學研究」說,同性戀者通常有著較低的社經地位,較高的自殺率,較短的平均壽命。 通常有憂鬱與自殺的傾向,以及愛滋病。 (同場加映:不要帶同性別回家結婚?從泰勒絲的演說到台科大畢典致詞事件:給畢業生們像樣的演說) 同性戀。那是我的名字嗎?我會早死嗎我會得愛滋病嗎我有憂鬱與自殺的傾向嗎? 幸而很快度過了那個荒謬的春天,我考進了一所每個人都在翻牆、都沒在念書,而後被我們暱稱為北一女中南海分校的高中。 不久後我就知道,其實我並不孤獨。我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同性戀。我不是。 我在高一上學期即將結束時,在班板上說,「或許大家在猜測著,我就不再隱瞞了。我是一個同性戀。當你決定不再跟我當朋友時,我會希望你想想,是因為我這個人,還是因為,我是一個同性戀。」 我的同學們嘻鬧著說,早就知道了。你是不是喜歡那個某某某啊? 我很幸運。但也是在同一個時代的二○○○年,並不是每一個男孩都那麼幸運擁有一群覺得「這沒什麼」的男孩們。 葉永鋕的故事,後來,你們都知道了。 所以當他們說,我們不需要同志教育。當他們說,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我想要啐一口口水在他們的眼睛。 但當我這麼想,我只是覺得眼淚快要掉下來。 圖片|Photo by Christian Sterk on Unsplash 三、這天下班,我走在古亭的街頭 身為一個同性戀很辛苦,忙了一整天還得去運動,運動前後還得喝豆漿。 我走得很快。我的前面有三個少年男女,二十出頭歲的年紀吧? 他們在人行道上並肩走著,當前方有腳踏車騎來,我便走到他們的右側,順勢分開了行伍,超越了他們。 他們嬉笑著──是那麼年輕的聲音從我的背後傳來──說,欸那個13、14、15號公投啊,一定都要去投欸⋯⋯雖然我是直男啊,但是⋯⋯一定要投啊,那個萌萌吼真的是蠢斃了⋯⋯台灣就是台灣嘛,不要再用什麼中華台北了超奇怪的⋯⋯三案都要同意啊,那有什麼好說的⋯⋯ 斷斷續續的交談,隔著耳機傳來。 我並不能每個字句都聽得那樣真切,甚至不確定他們有沒有看到我公事包上掛著的,小小的彩虹旗。 但我真想轉過頭去,對他們鞠躬,說,謝謝你們。 真的謝謝你們。 (延伸閱讀: 「美麗不是長得好看,而是你感覺自己美好!」Harry Styles 穿女裝、塗指甲,自創美妝打破性別框架) 四、當我們有了名字,我們才能夠為自己生命的一切細微瑣事,找到足以安置的抽屜 是的,我是一個同性戀。 我的成長歷程讓我不需要更早知道自己是誰,依然能夠成為我現在的樣子。 可是,對於那些非典型的,男身女相的男孩們,那些長得豪邁陽光的女孩們──他們甚至不需要是同性戀,而只不過是不符合社會性別期待的孩子們──早一點知道,其實自己「這樣」,也沒什麼。 他們的人生會不會因此不辛苦一點?順利一點? 一點就好。哪怕是一點就好。 圖片|Photo by Liam McGarry on Unsplash 五、同志教育──或說性別教育──真的只是給每一個性少數的孩子,一個可能的名字 你可以是自己覺得自己想要的樣子,因為,那也沒什麼。 教育就是這樣,它告訴人們一切的可能。 你可以是多數,而你也懂得尊重,包容少數。 當少數受到欺凌,你知道這是錯的,你知道,你可以為他們挺身而出,因為總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 那甚至無關乎他愛誰,你愛誰。 教育,是告訴人們,作為一個人的品質,可以是一個擁抱。 而不必是謊言,不必是櫃子,不必是那些被倒在同性戀書包裡的廚餘。 其實,每一個人本來就都是不一樣的啊。這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可怕的。 不是嗎? 本文摘錄自羅毓嘉《阿姨們》,由寶瓶文化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阿姨們》 December 01,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GQqNkha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私密處除毛好處多?雞排妹這樣做,美觀舒適、減少異味,經期更自在清爽! https://ift.tt/e1akzou 私密處除毛對大部份亞洲女性而言,是「聽過未做過」的事,在西方國家,除毛卻是大部份女性的「必修課」!本篇統整了私密處除毛的優缺點和實用方法,一起看下去吧! 陰部除毛對大部份亞洲女性而言是「聽過未做過」的事,在西方國家,除毛卻是大部份女性的「必修課」,為了美觀及保持整潔,不少西方女性都有定期修剪陰毛的習慣。 不過,近年也有不少身邊女性開始留意陰部脫毛,但出發點卻不一定為了自己,而是想仿效某些 AV 女優,希望在床上討好男友。 有些女生因為男友第一次接觸陰部脫毛,有些女生則是一直對陰部除毛「心大心細」,想試又怕痛。 雞排妹(鄭家純)曾主持的《深夜保健室》便請來護理學博士許藍方,講述陰部脫毛的優點缺點及注意事項,而拍過不少寫真集的雞排妹也傳授在家脫毛的秘訣。 陰毛在舊時代有遮蔽功能,後來人類開始穿衣服,陰毛有預防感染、保暖以及緩衝性愛碰撞的功能。 要去除陰毛之前,不妨先比較陰部除毛的好處及壞處。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雞排妹 ili.cheng @ IG 雞排妹在節目中自言常因工作需要除陰毛,因此親授自行除毛的 4 大步驟及注意事項。 不過許藍方博士也提醒,本身患有毛囊炎的女性不建議除陰毛,否則有機會會加重病況。而毛髮倒插的女性也不建議自行除毛,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延伸閱讀:私密處也可以來點油保養!膠囊精華油,濃縮日常的美好片刻)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私處護理|陰毛刮掉經期清爽減少經血沾染?新手除毛4步驟免受傷 November 2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1akzou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做家事的男人最帥!看到另一半主動出手,女性性慾將會增加 https://ift.tt/qWi63Ok 做家事的男人,如何讓伴侶更愛他?看見另一半一起為家庭努力,從行動傳遞的愛意,讓人感到無比幸福! 做家事的男人=行走的費洛蒙?比起練六塊肌,拿吸塵器的男人更性感!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不少夫妻與小孩因長時間在家上班上課,面臨更高強度的家務工作量,讓女性感覺筋疲力盡,甚至引發焦慮跟心理症狀。 圖片|Photo by Lisa Fotios on Pexels 澳洲斯威本理工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性研究期刊》上的心理研究指出: 認為自己與另一半,家務處在平等關係中的女性,感情滿意度較高,對伴侶的性欲也較高;相對而言,認為自己工作量較高的女性,她們的對伴侶的性慾較低,對整體的親密關係滿意度也低。 (延伸閱讀:我是直男,為何我不希望大家稱讚男生「會做家事很棒」?) 圖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雖然家事分工平等,還有好長一段路要,但家事不分你我她,男性做家事,並非以「幫忙」來定義。 主動分擔,也是為彼此的共同生活一種責任,你可以為伴侶展現貼心,也可以讓對方擁有更多放鬆的時間——這樣的心意,也難怪會激起性慾呢! November 28, 2022 at 12:4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Wi63Ok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戒掉「都是別人害我的」思維:不再怪罪他人,將生命的決定權拿回手上 https://ift.tt/KdeqRol 媽媽特別指正:別一直說「別人害我」、「我怕做什麼」,原來是因為語言的影響力巨大,錯誤的語言會讓自己陷入被害者思維⋯⋯ 文|@im_whyo 14 歲時我的口頭禪是:「同學害老師生氣。」「紅綠燈害我遲到。」「你不要害我今天寫不完作業喔!」我印象非常深刻,只要在我媽面前講到「害」這個字,她都會糾正我,每一次、沒有例外。 她說不要一直用「害」,沒有人害妳,真的要表達因果關係,可以說「讓」。 久而久之,高中生的我再也沒有使用「害」,我有意識地換句話說,必須表達誰影響誰的時候,就會把「害」轉成「讓」。 然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長大,沒有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什麼事情都多想好多遍,開始把怕什麼掛在嘴邊,怕被當、怕點名、怕睡過頭,縱使很多是玩笑成份,不是真的有恐懼什麼,但總是怕來怕去、怕東怕西。 偶爾回家時,我媽又再次揪著我的話不放,那沒什麼好怕的,為什麼要怕等等,即便解釋幾百次就不是真的怕。 也許你會跟當時的我心裡想的一樣,這有什麼?這有多嚴重?不就只是一個字,有需要這麼斤斤計較嗎?而且我根本沒這個意思啊,小題大作了吧。 圖片|Photo by yom98 on PIXTA 語言的影響力巨大,所以要慎重使用 第一,語言使用的影響力比我們一般想像的更大,事實上它是需要非常嚴謹對待的 這是在語言哲學的範疇裡被專門研究的,其中一個面向就跟文化底蘊以及社會集體的思考脈絡很有關係,不只是外來語的問題,可能是更根本的思想改變,但由於我不是專業人士,表達得不夠完整,請有興趣的朋友再去尋找相關的資訊。 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年輕人用語,從草莓族、水蜜桃族到躺平族,背後的態度也很不同。 被稱作草莓族的世代是抗拒這個名稱的,後來到年輕人自稱、自嘲是躺平族,甚至認為不符合社會對年輕人在職場的期待沒有關係。 光是這些就已經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語言反映出的社會氛圍,像是二二八設立紀念日,希望透過語言被人們記住的其中一個原因,語言跟情緒、態度、價值觀是連結在一起的。 (你會喜歡:你測過自己的愛情語言嗎?透過「肯定語言」拉近彼此關係) 第二,這是建立在前面的基礎上自己得到的理解 仔細思考「害」、「怕」的單獨字義,你害我怎樣、我怕會怎樣,隱含我將自己的情緒責任、一般責任交出去了,我的意思是這些句子的用意似乎是為了逃避某些責任。 像是「你害我被罵」是為了撇清自己做某事被責罵的責任,好像講出「我怕睡過頭」就可以先為自己睡過頭打預防針,避開應該準時赴約的責任。 而頻繁的用這些字,背後可能代表使用「害」、「怕」語句的人,下意識地不為自己負責,也許不是故意的,但似乎潛藏著一種不習慣對自己負責的價值觀本質。 圖片|Photo by Hailey Kean on Unsplash 當你怪罪他人,就是親自將決定權交給別人 而不負責任影響的層面太廣了,不說造成社會層面與人相處的困擾,只考慮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的話:「不負責任的人會把心情不好、事情不順怪在環境或是他人。」 當我們把心情不好算在別人頭上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把決定心情好不好的權力交給別人的,要不是因為懶惰,就是因為你不是一個負責的人,然而懶惰也是一種不負責任。 乍看之下有點弔詭,但先不要急著反駁我。 能夠決定心情好不好的只有你自己,但你為什麼會覺得是別人的關係? 你會說因為他做什麼什麼⋯⋯等等!心情還是你能決定的,也就是說即便他做了什麼什麼,你仍然可以決定要不要心情不好。 我的意思不是說碰到事情感覺心情很糟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問題,不是說當你碰到困難有各種情緒是你活該,完全不是這樣。 是說,「心情不好」但「覺得是別人的問題」的時候,我必須說這是你選擇的,你完全有權力把心情決定權收回來。 (推薦閱讀:光明型人格是什麼?為何更易獲得幸福?戀愛工作都順利的 4 個方法) 像是別人罵我,我覺得生氣、憤怒,第一時間可能會先理解成:他害我不爽。 但拆解開來分別思考,別人罵我跟我生氣一定要連結在一起嗎?當然也不是說被罵還要很開心,而是我生氣是他的責任嗎? 如果開始可以理解,他罵我但我不一定要生氣,那也許你會看清他罵人究竟是有憑有據只是方法不好,或是就是含血噴人。 假設是方法不好,那你大可將重點擺在發現自己可以進步的地方,並且理解他的方法不好,是他的責任,跟你沒有關係; 若是第二種亂罵人,就更不必為他的行為負責,是他的錯根本不須給予回應。 圖片|Photo by Dave George on Unsplash 只要開始注意,就在改變的路上 因此當你時刻注意對自己負責的時候,可以減少被他人的一兩句話就內心宇宙大爆炸,關注需要被重視的地方。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減少使用「害」、「怕」語句,當不說出口就代表你正在思考它們給你的影響,就代表你有意識的只為自己負責。 這裡的意思完全不是說不能有負面情緒喔!而是重視負面情緒背後的原因。 要是你已經習慣負責,就會戒掉大部分跟他人有關的負面情緒,但你當然還是可能心情不好,這不代表不好,甚至是不要刻意避免負面情緒,那又是另一題了。 作者介紹|@im_whyo。情緒是我的戰友,我必須好好認識她。 November 25,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deqRol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如何面對死亡?人生真正重要的只有 4 件事!生命從來不完美,只求不留遺憾 https://ift.tt/2vQ8ztL 諮商心理師看過了許多談論「死亡」的個案,他發現:無法對死亡坦然的主因之一,是那些牽絆著的愛,以及遺憾⋯⋯你也有嗎? 文|謝欣惠 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經驗,那就是在醫院陪伴、照顧開刀的家人朋友。 我經歷了幾件事情:不同人給出很多訊息(住院醫師、護理師、麻醉師、打針組護士⋯⋯)分工很細,也因此訊息非常大量: 住院環境的熟悉、開刀前要注意準備的身心狀態、壓力的處理、開刀過程所思所想所感所憂、等待對方退麻醉、退麻醉時的不舒服、身體復原的起伏歷程⋯⋯ 以及我要如何陪伴?我要注意哪些?我自己又如何安頓我自己? 朋友也經歷了幾件事情: 緊張擔心,交代許多可能過程需要做的決定、又緊張又不要太緊張的調適、未知的恐懼、擔心其他疾病相互影響、開刀會不會順利、退麻醉之後的陣痛、不能吃東西、體力、胃、全身不舒服的無法入睡⋯⋯等等。 或許我們都是心理師,因此,對於這些過程,我們時時刻刻能夠體會、覺察身心變化,並且連結到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案主們所提過的細節,好多故事湧上心頭,讓我們開啟了後續對死亡的討論。 圖片|Photo by Laurynas Mereckas on Unsplash 很多年以前「死亡」就是我著迷但又恐懼的事情,在我很年輕、剛出道的時候,我告訴台下的聽眾,重視身心靈的重要性,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好死」,而我所謂的好死,定義是: 晚年不插管躺醫院、沒有過多糾結煩惱執著、沒有太多遺憾不安、有勇氣面對死亡,最好能好好的經歷死亡的過程,即使是意外,我也能保持敏感,預備著意外。 年輕的我述說這些,並不會得到很大的迴響,甚至很多人不以為然,希望我談如何好好健康快樂,如何可以開懷大笑,這些議題太過沉重。 但是,對我來說,死亡是每天都有可能發生的,離我們那麼近,又如何假裝沒看見呢? (漫畫專欄: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86-不存在的戰區-》心理師帶你看「死亡焦慮」) 因此,我有一個信念「我們會死」,不,「我們隨時都可能會死」,就像疫情爆發、戰爭爆發、熱浪、水災、火災,世界運轉之快,讓我們不得不立刻做出準備來應對。 而所有的緊張、焦慮、不安,想要有良好的政策、安全的環境、防疫或不防疫、經濟、要不要上課、上班、戶外要不要戴口罩,有人不准家人出門,有人需要控制好一切⋯⋯所有的點點滴滴追根究柢,都是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可是,仔細想想,我們真正擔心的是死亡本身嗎? 還是想到死亡,那一連串憂心煩惱悲傷的事:孩子怎麼辦、愛人怎麼辦、沒有經濟以後怎麼辦、會有人忘記我嗎、人生就這樣消失了嗎⋯⋯? 讓我們無法對死亡直視坦然的,其實是這些牽絆著的愛。 圖片|Photo by Mike Kenneally on Unsplash 如果說死亡是瞬間的事情,那死亡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害怕,但是,如果走向死亡是漫長的,這條路你打算如何走? 有天在車上,我跟爸媽分享我工作接了許多個案,10 幾歲到 60、70 歲都有,而我發現,60 歲以後人們的人生,或者退休後的人生,差異是最大的。 有人開始到處旅行、有人進出醫院、有人學新東西做想做的事、有人繼續工作、有人照顧孫子、有人進入靈修宗教、有人開始做公益回饋⋯⋯ 老人家生活的多元化大不同,不變的是大家會開始思考死亡。 孩子穩定嗎?經濟好嗎?有工作嗎?結婚了沒?財產分配?還有沒有債務?要不要幫孩子?孩子會孝順我嗎?有人會照顧我嗎?我還能走嗎?我會不會哪天跌倒?身體有沒有隱藏的疾病? 無論如何,這些問題會陸續蔓延開來,迫使人做出思考和決定。 (延伸閱讀:這個時代的「媽寶」們:不健康的母子關係,會帶來什麼影響?) 我聽到幾位老人家開玩笑地說:現在就是每天開開心心混吃等死。 聽到男性老人家們說:別說女人需要我們,現在根本是我們在依賴她們! 當然有更多數的人會說:要怕什麼,就這樣過日子啊,該來的就會來,不要想太多。 我看見大家有不同的態度應對,幽默的、誠實的、淡化的,這使我開始在想,我從以前就如此認真看待,做很多決定,死亡都在我前頭成為某種指標,而這些老人家們,跟我很不同,好像這件事情真的沒什麼,這差異對我而言充滿新奇。 當然,我也會聽見許多人因為面對死亡,開始想要積極的修復內心的創傷、過去關係的創傷、內心的遺憾,給自己圓滿的終點,對我來說,這似乎是我更認同的。 如果死亡是這一生的終點,好像快到終點前,更可以看見人一生的果實,這個果實尚未掉落,果實的滋味如何,正是當事人一生努力的成果,其實是很寫實的。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如果你這輩子都在工作賺錢,你的果實,也許是孩子的成就,但也可能品嘗到關係的疏離與孤寂; 如果你很努力的經營家的情感,也許你的果實是大家情感的流動,當然也可能是太緊密的牽絆;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在你的某項技術,你的果實就是你的作品、徒弟,當然也可能品嘗到伴侶的抱怨⋯⋯ 人的偉大在於你所付出和積極努力的那個面向,人的脆弱在於你所需犧牲的那個面向。 也因此你同時對某些人來說是重要且敬重的,你同時對某些人來說是厭惡或憤怒的。 這個時候,你回顧了一生、看見了自己盡頭的樣貌,你對自己,到底是滿意還是不滿意呢? 我還沒老,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面對死亡,我時時刻刻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也問年長的案主這些問題,你猜他們怎麼回答⋯⋯滿意的多,還是不滿意的多? 結果是不滿意的多——為什麼呢?傾盡一生的努力,為什麼到頭來是不滿意居多呢? 答案有這些: 如果當年我不要⋯⋯,現在就不會這樣 如果孩子們可以⋯⋯,我會對自己更滿意點 如果誰可以接納我欣賞我,我會滿意點 唉!能怎樣呢?就這樣,沒有什麼滿不滿意(無奈更多) 如果大家可以在我身邊,我會更滿意 圖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以前我很驚訝於這些答案,年輕的我,看著這些長輩們,即使我常常有些抱怨生氣,但是我總覺得他們都理所當然在做對的事情,給他們認為對的,不然為什麼對孩子有那麼多抱怨或期待。 但是,我漸漸的理解一件事情:「原來所有對孩子的用力,正是對自己的用力」。 孩子讓自己失望,代表的就是自己對自己的失望,尤其在自己認為自己的教育都是正確的,自己為孩子努力了大半輩子,孩子卻沒有如自己所想,那內心的自我懷疑和堅持,也來到一個晃動懷疑的狀態。 而這衝擊最大且最不敢面對的,是高成就的孩子,當老人家驕傲於孩子的成就,也就是驕傲於自己的用心時,孩子的冷漠和疏離,是自己最無法面對的脆弱點,而這現象居然頻繁不稀奇。 相反的,常常留在身邊最貼心的,卻曾經是自己最不放在眼裡的孩子! (同場加映:總是強調「孝順」的人並不懂愛,而一味批判孝順的人可能也是一樣) 人生永遠都不完美,即使我們盡力了,我想這是「死亡」照映出來「活著」的真實樣貌,成功與失敗俱生、成就與缺憾俱生、遺憾與欣慰俱生。 未來或許我會有新的結論,但是,這些年下來,我有一個深刻的觀察,我當作是上天給我的禮物,就是從許多人的故事中,教會了我一件事情,面對死亡,想要好走,其實到頭來只有四件事情: 對不起 請原諒我/我原諒你了 謝謝你/謝謝自己 我愛你/請你愛我 圖片|Photo by kohaku_ph on PIXTA 這個在國小課本裡面,叫做國民禮貌的東西,在生命的一生中,卻是一份最深最難的功課。 不管你的角色是什麼,如果你面對死亡,還緊抓著角色,無法釋放自己作為人的人性真實的心聲,那有多大的遺憾。 作為孩子,很多孩子一生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我錯了,能原諒我嗎? 作為父母,很多父母一生在等孩子說一句:對不起,我錯了,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 作為伴侶,有生之年在等對方說一句:我愛你,謝謝你一直在我身邊 越是簡單的話,越是藏在日常生活中,寧可逐一道牆,保護自己,也難以柔軟的給予,這是我對於人,會有的最深的眼淚。 回到我和朋友的對話,當我們在討論老了怎麼過日子時,我更在意的是,我的心是否安? 在這樣的前提下,自然而然醫療要做什麼處置、生活要怎麼安排,也會陸續地出現的——你的呢? November 25, 2022 at 0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Q8ztL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給恐慌症、憂鬱症的你:你沒有做錯任何事,也沒有對不起誰,五個方法與情緒好好相處 https://ift.tt/1Lx2G7R 給處於恐懼、憂鬱中的你:受到責罵與不諒解,請不要自責與灰心,你一點錯也沒有,你只是對於世界所有的感知比較敏感而已。請好好擁抱與善待自己,你沒有做錯任何事,也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文|千千籽 肚子絞痛、手腳冰冷麻痺、呼吸困難,一連串瀕臨死亡的恐懼感攀升。醫學上通常會為這樣的症狀取個名稱,他們跟我說這是:恐慌症,也就是一種心理疾病。 病症狀治療都是孤寂的,痛苦只有本人知道 我今年 23 歲,初次的恐慌症發作至今有 10 年之久,期間吃了 6 年的抗憂鬱、焦慮的藥物,在大學的諮商室進行了數次的心理諮商,畢業後又在外頭進行了幾次的心理諮商。 這幾年間總是讓我身心俱疲,恐慌的各種症狀使我懼怕各種事物,像是搭車(待在密閉空間內並且無法立即逃離的情境下),因此在家人與朋友邀約出遊時,我總是因此拒絕。 親友們可能無法理解我們的痛苦及悲傷,他們可能因為不理解而責怪:「為什麼不敢的事情這麼多?你就是想太多才會這樣!」 而恐慌症發作時就像身處另一個時空一般,只有我們處在一個極為恐懼的世界中,一切的言語對我們來說都是冷言冷語,這一切的感受也只能度自承受。 圖片|Photo by Ioana Cristiana on Unsplash 給自己跨出第一步的勇氣:不一定會更好,但至少會有所不同 第一步:走進身心科 上了大學後離開家鄉,因為離家與回家都需要經歷長時間車程,坐車便不再是我可以逃避的議題,而此時也是我第一次向外求助,因此我上網搜索了我的各項症狀的治療方法,便得知了這樣的症狀應該到身心科就診。 於是我鼓足勇氣走入身心科的大門,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雖然有許多藥物的副作用,但確實替我減輕了一些症狀所帶來的身體負擔,但心中的恐懼始終存在,在藥物控制下症狀也時好時壞,令我灰心的想著:「我的這個問題,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好?」 第二步:心理諮商——過去無法改變,現在由我們自己選擇 後來我選擇接受校內心理諮商,在與諮商師多次的談話後我慢慢的更加了解自己,諮商的過程中時常會提到兒時創傷與種種回憶,每每都令我感到內心一陣酸澀,也常常哭著離開諮商室。 在幾次的談話後我的恐慌症狀有輕微的緩解,雖然仍然無法跨越心魔,但也因此認知到,過去的創傷與悲劇我們無法改變,如今不需多再回顧往事的悲傷,希望一切只成過去,而未來好好的過好剩下的人生,創造新的回憶,不讓過去影響現今的我。 如同韓劇《機智的醫生生活 2》其中安政源醫生所說的:「人們終究要學會遺忘並向前行」,願我們都能如此。 (同場加映:求救不可恥而且非常有用:心理諮商之旅,創傷不會消失,但你會為自己勇敢一次) 圖片來源|《機智的醫生生活2》劇照 承認病痛不可恥,斥責他人脆弱才不可取 對很多人來說去身心科就診或去進行心理諮商是可恥,這也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偏差,身體生病感冒就醫是理所當然的,但心理生病受傷了卻容易受到他人的鄙夷與斥責。 不管是身體或心靈都是「我」的一部分,就像是我們沒辦法控制自己,會不會受到病毒侵襲因此感冒一樣,身心症也是如此。若是感到不適,請稀鬆平常地看醫生,並發出求救訊號。 世界上沒有「正常」 在治療的路上,既孤獨又痛苦,時常覺得拼盡全力了卻沒有好轉,因此會感到失落而不想再努力,也經常想著:「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樣正常的生活!」 當我跟諮商師提到這一點時,她反問我:「你覺得正常是什麼?」我答:「就是很普通、很輕鬆地,想回家就回家,想出去玩就出去玩,不用害怕恐懼並承受痛苦。」此時諮商師回覆我:「你真的覺得這件事對別人來說,都是很普通又輕鬆的事嗎?」 人處與困境與低谷時,經常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似乎只有自己這麼的「不正常」。 請你在任何困境與低谷時提醒自己:「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常與不正常,人生也沒有一定的道路,我也沒有一定的模樣。」當你認為別人都過得很好、很幸福時,請想想: 「我看到的所有他人,都只是他的其中一面,而每個人都有他的困境與低谷,我可能也有令人羨慕不已的一面」。 (延伸閱讀:諮商心理師:垃圾需要分類,你聽心事也該有所選擇) 不是幫你移除苦痛,而是教導你如何面對及處理 經歷多年的身心症治療,我並沒有痊癒了,只是更知道如何面對這些情緒與不適,因為她永遠存在並且與我相伴,她就是我的其中一個部分。希望在這邊提供一些與之相處的方法,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圖片|Photo by Daniel Mingook Kim on Unsplash 當我們心跳加速開始感到呼吸不順暢時,可以先試著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地將空氣吐出。 之所以會有心跳加速、呼吸困難以及本能想要逃離的衝動,這一切都只是身體對於危機發生時的保護機制,必須給我們一些警訊與能量來遠離為危險。 告訴自己,現在自己並非處於危機的環境當中,我很安全並且我也有能力處理危機,當危機來臨時我也並非是一個人的,身邊所有的人都會成為我的助力。 社會中有多少個不公平,但最公平的應該就是處於同個空間的我們,我們都能吸到一樣的空氣,所以當恐慌發作時提醒自己:「我跟大家一樣都可以吸到空氣,並不會有吸不到空氣的危機。」 告訴自己:「我很棒!我以前度過了種種個困難都一一度過了,而這次我可以做我自己最好的隊友,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我的心得與方法不一定完全有用,但希望多少給你一些力量。 作者介紹|千千籽。尋找人生的方向,這樣路途似乎沒有盡頭,因為人生來便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但到了人生的盡頭似乎便會看淡一切,認為單純的幸福、快樂即可,既是努力尋找自我的路上,又希望獲得平凡的幸褔,真是尷尬的人生。 November 24,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1Lx2G7R